11神经免疫调节解读

第11章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

动物机体不仅从内、外界环境接受刺激引起其生命活动的变化,而且还不断受到多种病原体,包括病毒、细菌、原生动物、真菌的侵袭,因此体内形成了多种因素-免疫系统,来对抗疾病的侵袭,以确保机体生命活动正常进行和种族的延续。在机体内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之间存在着什么关系?这是一门正在发展的新兴的交叉学科-神经内分泌免疫学.这一章的学习将带你步入这个殿堂。

本章提要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是动物机体三大感受和调节系统,三个系统通过共同的生物信息分子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神经一内分泌一免疫网络,共同维持动物机体的稳定。神经-内分泌系统通过分泌神经递质和激素调节免疫系统;免疫细胞通过分泌神经递质样物质、激素和细胞因子作用于神经内分泌系统。应激和免疫条件反射时可以产生某些调节物质在神经、免疫系统之间起到中间介导和桥梁作用,使神经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共同对它们自身的功能和全身各器官系统的功能进行调节,使机体在各种不同条件下保持稳态。

(光盘资料11-1动物机体内的免疫系统)

过去认为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都处于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调节和控制之下,神经内分泌系统(neuroendocrine system)共同调节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维持体内环境的稳定。近些年来发现,免疫系统(immune system )也是机体内的一个重要感受和调节系统。神经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并以各自独特的方式在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方面起着决定性作用。随着神经科学、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的迅速发展进一步揭示了神经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之间复杂的双向互相调节的联系,提出了神

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这一概念。大量研究资料证实,一方面免疫系统及其产物可以调节神经内分泌功能;另一方面某些神经内分泌激素和激素受体已被包括在免疫系统的内源性成分内,它也可以影响和调节免疫功能,它们之间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调节环路。目前,神经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之间的相互

作用的研究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边缘学科- 神经免疫学(Neuroimmnunology)、神经免疫内分泌学

(Neuroimmnunoendocrinology)等。

11.1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是各具特色,又密切联系的三大调制系统

(1)从种系发生的观点来看,神经、内分泌与免疫系统的区分和定义是局限于多细胞生物的。但是,这三大系统共同的基本功能如信息的感受和传递,其雏形早在原核生物时期就有所体现。一般认为,神经元最先在二胚层动物水螅的胚层间出现;单细胞生物就有了吞噬等非特异性反应;单细胞生物如梨形四膜虫等含有胰岛素样物质。这些事实提示,三大系统的种系进化可能是不同步的。从个体发育上,三大系统出现发生在不同阶段,神经系统的形成晚于免疫和内分泌系统。

(2)三大系统在动物体内都有广泛分布,但它们对环境信息的敏感性,获得、传递、储存信息的方式及对机体功能的调控方式(路径、强度各不相同。神经系统有以突触为中介的结构连续性,并可借其分支支配各种组织和器官,包括内分泌和免疫组织与细胞。所以,从广义上讲,内分泌和免疫系统可视为反射弧的传出环节。神经系统的信息传递主要由神经纤维上的动作电位以及化学与电突触来实现,而内分泌和免疫系统的信息传递更多的是由体液运输完成的。免疫系统还依赖于免疫细胞的循环而行使其细胞和体液免疫功能,免疫细胞既可感受细菌、病毒和肿瘤细胞的刺激,具有感受和调节的功能,同时免疫细胞随体液在全身流动,因而被称为〃流动的脑〃

(mobile brain )三大系统对内外环境的不同性质刺激的敏感性不一样。如触摸刺激仅能直接作用于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对病毒、细菌、肿瘤细胞等(都是神经系统难以识别的)刺激敏感。

三大系统既有许多不同之处,但也有不少共性。三大系统可共享信息分子及其受体,表现为大多数神经肽、激素及细胞因子可分别在神经、内分泌及免疫细胞内合成、分泌;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有信息储存和记忆的功能;三大系统均有周期性变化,如睡眠、多种神经肽和激素的分泌节律、外周血与脾内淋巴细胞数目有明显的昼夜节律;三大系统内部均存在正负反馈调节机制,使各系统的功能活动更趋协调、准确、精细。

三大系统既有各自独立的作用,但又有两两或三重相互作用的范围,它们是多重双向交流的复杂网络系统。三大系统间的作用方式,既有直接作用,又有间接作用;既有先后之分,亦有同时作用。系统交互作用的性质可分为增强、减弱、协同等方式体现,在不同时间上各自起到不同程度主导作用。

一般说来神经在神经内分泌免疫调制中居主 导地位。三大调节系统中细胞间的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由此构成神经内分泌-免疫网 络(neuroendocrine-immune network ,图 11-1)。

图11-1神经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的调节环路

(自.何维.医学免疫学(八年制).2005 )

11. 2神经内分泌系统对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

11.2.1中枢神经系统对免疫系统的调节

脊髓、脑干、下丘脑、海马和大脑皮层中都存在参与调节免疫活动的神经中枢, 各中枢之间具有结构和功能上的联系。免疫调节中枢通过支配免疫器官的自主神经末稍 释放神经递质如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5-HT 、谷氨酸等,以及下丘脑-垂体-靶腺 体轴分泌多种激素如促甲状腺素、生长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等作用于免疫细胞膜上的 相应受体,调节免疫系统的活动。

11.2.1.1 大脑皮层及精神因素对免疫功能的调节

生理学上常用采用损毁核团及传导通路的方法研究中枢神经系统(CNS )对免疫 系统影响。实验性损伤小鼠左侧大脑半球的大脑皮层可导致小鼠免疫功能减弱,而损伤 右侧大脑皮层则增强免疫功能。损伤人左侧大脑皮层可导致脾淋巴细胞数目降低,淋巴 细胞增殖反应减弱,外周自然杀伤细胞(NK 细胞)活性下降,但右侧皮层受损无上述 变化。 V 免疫细胞

-淋

近年来,精神因素对免疫的影响已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抑郁、焦虑、情绪变化以及各种精神病均会对免疫功能产生影响。如悲伤者免疫应答功能显著降低,抑郁病患者淋巴细胞增殖或NK细胞活性低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体液与细胞免疫功能紊乱。孤独感或激怒等个性心理特征等可抑制免疫反应。精神因素对免疫功能系统的作用是复杂的,具体机理尚不清楚。

11.2.1.2下丘脑对免疫功能的调节

实验性损伤下丘脑前叶除了导致内分泌功能、水电解质紊乱外,还导致许多免疫功能下降,如淋巴细胞转化能力降低,脾细胞数减少,胸腺退化,甚至影响到巨噬细胞的抗原提呈;动物对植物血凝素的应答敏感性降低,糖皮质类固醇增多,抑制组织胺释放和免疫。破坏下丘脑后叶,网状内皮系统功能下降,抗体产生减少。

应激(stress)时机体的免疫功能明显下降。应激反应对免疫功能的抑制作用,主要通过下丘

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和非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两个途径。

(1)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作用轴(hypothalamus pituitary adrenal axis, HPA)不同的应激刺激,包括过冷、过热、中毒、感染、创伤、外科手术、发热、缺氧、疼痛、过劳、恐惧等都可以通过激活下丘脑释放CRH,引起腺垂体分泌ACTH,再通过血液循环引起肾上腺皮质分泌糖皮质激素,从而降低机体的免疫功能(后述)。

(2)非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作用轴(non- hypothalamus pituitary adrenal axis,NHPA)电击切除了肾上腺的大鼠尾巴也能明显抑制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反应,说明应激对机体免疫功能的抑制作用除了HPA途径外,可能还有其它联系神经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的通路,称为“非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NHPAJ的调节通路。NHPA 有阿片参与的应激免疫和免疫因子参与的应激免疫。

①阿片参与的应激免疫机体的内源性阿片样物质(阿片肽,B -内啡肽)在应激性镇痛抑制免疫功能活动中起重要作用,阿片肽可通过直接或间接的,中枢的和外周的作用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例如电击应激就是通过阿片肽的释放抑制NK细胞的活性;内源性的阿片能明显地抑制巨噬细胞的功能。

②免疫抑制因子参与的应激免疫损伤性应激如严重创伤、大手术、休克时血液内可产生一种能抑制淋巴细胞转化的抑制因子。在非损伤性应激,如对鼠束缚10~20小时,并未造成直接组织损伤时,

也可使血清中产生一种能抑制正常淋巴细胞转化的抑制因子。这种非损伤性应激引起的免疫抑制不

受切除肾上腺影响,但能被全身麻醉翻转,

脑内GABA神经元也能对抗这种非损伤性应激诱发的免疫抑制因子的产生,提示这种免疫抑制因子的产生与作用可能与CNS (中枢神经系统)有关。

1.1.1.1 周神经系统对免疫功能的调节

1.1.1.2 免疫组织细胞的神经支配

形态学研究表明,骨髓、胸腺、脾脏、淋巴结等淋巴器官和淋巴组织都有植物性神经支配。脊神经中的内脏纤维伴骨动脉滋养孔进入骨髓,支配骨髓内血管及实质,与细胞关系密切。胸腺可接受膈神经、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支配。来自腹腔神经结的交感神经形成脾神经沿脾门入脾,迷走神经伴动脉入脾。在淋巴结的包膜下及包膜内,可见胆碱能神经纤维,而肾上腺素能神经则进入淋巴结实质中,饶周边血管分布,少数在实质中游离。在淋巴结内还可见到血管活性肠肽(vasoactive intestinal polypeptide,VIP)、神经肽Y(NPY)等肽能神经纤维。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可支配淋巴管。肠粘膜下层的淋巴小结或Peyer氏结与粘膜免疫密切相关,并受P物质肽能神经纤维的支配。以上事实说明,免疫组织和器官受到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和肽能神经纤维的支配,从形态上体现出神经系统对免疫系统的直接影响,这种神经支配有突触和非典型突触两种方式。

放射自显影术、放射受体分析法等已证明,在免疫细胞上有许多神经递质和神经肽的受体,包括儿茶酚胺(catecholamine)受体,如T、B细胞及各种白细胞上有肾上腺素B受体、人多型白细胞上有肾上腺素a受体;组胺(histamine)受体,如T、B细胞上有H2受体、T辅助细胞上有匕受体;阿片(opioid)受体,如T、B细胞及单核细胞上发现有受体。另外还有血管活性肠肽(VIP)受体、生长抑素(GHRIH ; somatostatin ,SS)受体和P物质(SP )受体等。

自主神经释放的神经递质和神经肽可通过非突触弥散以及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作

用于免疫细胞上的相应受体,实现对免疫系统的免疫功能调节。

1.1.1.3 神经递质和神经肽对免疫系统的调节

来自外周神经的儿茶酚胺和神经肽类的神经递质至少对三类免疫组织细胞有调节作用:①淋巴

样基质(Lymphoid stroma)如上皮细胞、成纤维细胞等和附属细胞(accessory包括抗原处理和递呈细胞),神经纤维释放的递质作用成纤维细胞可刺激成纤维细胞增生;作用于上皮细胞,引起其增生、分泌激素、促使细胞间的耦联;作用于骨髓的基质细胞(stromal cell)可使其合成和释放细胞介素和生长素、细胞的黏附和移动;作用于树状突细胞(dendritic cell),可影响抗原的处理和呈递;作用于巨噬细胞,可促使其吞噬和分泌介质。②管支持细胞,包括小动脉和淋巴管上的平滑肌细胞及内皮细胞,当信息物质作用于白细胞时,可促使其黏附、移动;作用于内皮细胞时可促进黏附、移动和影响脉管的扩张和通透性。③效应细胞(effector cell):包括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当信息物质作用于肥大细胞时,可促使其脱颗粒,释放介质;作用于胸腺细胞和淋巴细胞时,可激活受体信息传递;当影响Th细胞平衡时,可下调Th - 1类细胞素;可调节固醇类依赖性应激和调节不依赖固醇类但依赖儿茶酚胺的应激。这种神经纤维在免疫细胞的分布方式表明,神经系统可调控多阶段的免疫反应。

神经递质和神经肽对免疫功能的调控作用见(光盘资料表1神经递质和神经肽对免疫功能的调控),下面仅就几种重要的予以说明。

1.儿茶酚胺儿茶酚胺对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复杂多样。情绪激动、恐惧等因素可促进机体内儿茶酚胺水平升高,导致吞噬细胞的趋化和吞噬功能抑制。给予大鼠、小鼠和豚鼠外源性儿茶酚胺,可抑制外周血B细胞对脂多糖(LPS )的增殖反应能力下降和脾细胞对抗原的反应能力下降。儿茶酚胺还可抑制I型变态反应,降低移植排斥反应。

生理浓度的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可抑制巨噬细胞产生IL-1。因此在多数情况下儿茶酚胺具有免疫抑制作用。

2.乙酰胆碱(Ach)

Ach通过M受体抑制中枢的免疫作用;提高外周免疫功能,可增加动物骨髓中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的数量、激活T细胞上的M受体,增强T淋巴细胞的细胞毒作用;促进胸腺细胞合成cGMP ;使脾脏中的巨噬细胞产生的白细胞介素(interleulein)和脾淋巴细胞产生的IL-2的水平有所提高。

3.组胺(histamine)

组胺对免疫变态反应的关系是人们感兴趣的问题。组胺通过H1受体产生急性催炎效应,血液中的嗜酸细胞或组织中的肥大细胞在抗原刺激或细胞表面IgE反应时,可释放出血管活性胺,使小血管的通透性增加,引起皮肤粘膜发红、肿胀等急性炎症表现或气管、肠道平滑肌收缩。通过H2受体抑制淋巴细胞介导的细胞损伤,抑制抗体的产生,H2受体激活可抑制中性粒细胞溶酶体水解酶的释放。高浓度组胺对嗜酸性、中性、嗜碱性白细胞趋化移动均呈抑制效应,而低浓度组胺则有趋化性吸收作用。

4.神经肽类

阿片肽(Opiate peptide,OP)是1975年发现的一种神经肽,包括内啡肽(endorphin)、脑啡肽(enkephalin)和强啡肽(dynorphin)等。目前很多实验证明,阿片肽在免疫调节中有重要的作用,甚至有人将这类物质称为神经免疫肽(neuroimmunopeptide)。阿片肽对淋巴细胞的转化、T淋巴细胞玫瑰花环反应、NK细胞活性、多形核白细胞及巨噬细胞功能、干扰素(interferon,IFN)的产生等都有调节作用。体外实验研究表明,甲硫-脑啡肽(乂£。和亮-脑啡肽(LEK)可提高人外周血T细胞活性玫瑰花结形成率。甲硫-脑啡肽可明显增强脾淋巴细胞的增殖转化反应,促进IL-2的产生。生理浓度的0 -内啡肽可促进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和IL-2产生阿片肽(OP )在体外能明显抑制由脂多糖(LPS )诱导的B细胞增殖以及绵羊红细胞诱导的抗绵羊红细胞抗体的产生。体内注射脑啡肽(MEK)也可抑制抗绵羊红细胞抗体产生。B -内啡肽和强啡肽能增强巨噬细胞和多形白细胞对微生物和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内啡肽和脑啡肽可明显增强NK细胞活性。综上所述,阿片肽几乎作用于所有免疫细胞,其效应多种多样,而且文献报道的结果也不完全一样。这说明,阿片肽对免疫功能调节的复杂性,不同机能状态,不同条件下可能作用不同。阿片肽发现人之一J.Hughes曾指出内源性阿片肽主要是在应激条件下通过对心血管、痛与镇痛9M196$12)以及免疫功能的调节在维持机体的稳态(homeostasis)中发挥重要作用。

血管活性肠肽(VIP )通过对B淋巴细胞受体的作用激活细胞内的cAMP。换能加强NK细胞的活性。SS具有加强淋巴细胞转化、刺激肥大细胞释放组胺和抑制嗜碱细胞释放组胺作用。P物质、

SS、VIP等都具有加强DNA合成作用。

11.2.3条件性免疫反应

根据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模式,将某一中性刺激(条件刺激)与一些能够引起机体免疫反应的刺激(非条件刺激)相结合,经强化后,在非条件刺激完全不存在的情况下,单独给予该中性刺激,仍然可出现近似或大于单独非条件刺激时的免疫效应;或该中性刺激与少于先前剂量的非条件刺激结合时,也会取得等于或优于非条件刺激全量的免疫效果。该整个反应过程称为条件免疫反应(Conditioned immune response)。

(光盘资料11-3关于条件免疫反应的研究)

11. 3激素对免疫系统的调节

如前述,大多数的内分泌激素的受体在免疫细胞上都可以找到,如胰岛素受体、胰高血糖素受体、血管活性肠肽(VIP)受体、促甲状腺素释放激素(TRH )受体、生长

素(GH)受体、催乳素(PRL )受体、生长抑素(GHRIH ,SS)受体、黄体生成素(LH )受体、卵泡刺激素(FSH)受体、性激素受体、甲状腺激素(T3、T4)受体、催产素受体、加压素(AVP)受体、血管紧张素受体、降钙素受体、胆囊收缩素受体等。很多激素都具有免疫调节的功能(光盘资料11-4表2激素对免疫功能的调节),下面仅就几种主要的予以说明。

11.3.1 肾上腺皮质激素(adrenocortical homones)

糖皮质激素(glucocoriticoids)几乎对所有免疫细胞都有抑制作用。糖皮质激素对细胞免疫功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包括T细胞有丝分裂原(PHA和ConA)等诱导的T 细胞转化、特异性抗原对T细胞的特异激活、混合淋巴细胞培养反应以及T细胞的细胞毒作用。糖皮质激素能抑制B细胞激活的早期阶段(由G0期向6工期变化),此时的DNA的复制和RNA的转录均受糖皮质激素的抑制;当B细胞被激活后,其作用就比较小了。糖皮质激素可抑制巨噬细胞杀伤肿瘤活性,减少NK 细胞数目和抑制NK细胞杀伤功能。精神和对躯体的打击(急性应激)都可引起血液中的糖皮质激素

浓度升高,免疫功能遭到明显的抑制,引起某些疾病。老年动物(包括人)在应激条件下容易引起感染和肿瘤,可能就是由于老年动物的血液中皮质酮的含量较高而引起。由于糖皮质激素对免疫功能的抑制作用已经明确,因此在治疗过敏反应、自身免疫性疾病和抑制器官移植时的排斥反应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也有报道在不同情况下,糖皮质激素对免疫细胞的活动有促进作用,能提高人淋巴细胞上胰岛素受体、B -肾上腺素受体的表达才是高单核细胞上高亲和力VIP受体表达,增强IL- 4刺激人B细胞产生IgE的能力;促进人淋巴细胞合成IgC、IgA、IgM,提高大鼠体内血清中IgA的水平。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 )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不仅可以通过下丘

脑-垂体-肾上腺轴来调节免疫细胞的功能,而且本身也可以直接作用于免疫细胞。如CRH可促进淋巴细胞分泌ACTH而调节免疫功能,并抑制人外周血中NK活性。

完整的ACTH具有抑制抗体生成作用,但ACTH (1~24片段)则无作用,这说明免疫细胞和传统的内分泌靶细胞不同,完整的ACTH和片段的ACTH对传统的内分泌靶细胞作用是相同,而免疫细胞可以精细的区分不同长度ACTH片段的不同作用,这体现神经介质、内分泌激素对免疫细胞的多功能位点及多功能性的特征(后述)。在B细胞分化增殖早期,ACTH与B细胞生长因子或IL- 2共同作用时可促进B细胞正常分化增殖;在B细胞分化后期,分化为浆液细胞时起抑制作用。ACTH可抑制T细胞生成干扰素(IFN),并完全抑制IFN -Y激活的巨噬细胞杀肿瘤作用。值得注意的是ACTH的类固醇作用和免疫调节作用是不平行的。

11 . 3. 2 生长素(GH)

小鼠去垂体后胸腺体积和重量减少,淋巴组织萎缩,抗体合成减少,白细胞和T、B淋巴细胞数量也减少,NK细胞和吞噬细胞活性下降,给予GH则可对上述变化起逆转作用。脑垂体分泌的GH 几乎对所有免疫细胞包括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外周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中性粒细胞和胸腺细胞都有促进分化和加强功能的作用,因此在体内有广泛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

人类GH的分泌在青春期达到高峰,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降低,与此同时免疫功能也逐渐降低。这种降低很可能与GH分泌降低有密切关系,因此有希望以GH 作为一种抗衰老制剂应用于

临床。此外,GH还可能以降低体内脂肪,改善烧伤病人伤口的愈合,提高运动员成绩等。

11.3. 3性激素

胸腺功能易受性腺影响,性腺成熟期胸腺开始退化,而除去性腺可使胸腺肥大,即使老年动物也可出现。正常动物给予性激素可使胸腺萎缩。一般而言雄激素致使胸腺退化的作用比雌激素大。睾酮能降低胸腺细胞产生IL-2能力,可延迟动物的移植排斥反应,具有免疫抑制作用。不同剂量的雌激素具有免疫抑制和促进的双重作用,低浓度雌激素可提高外周淋巴细胞活性,而高浓度可产生抑制作用。

11.4. 4促甲状腺素(TSH)和甲状腺素(T3、T4)

甲状腺素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均有促进作用,这种促进作用不依赖于巨噬细胞,但要由T细胞的参与。免疫系统T细胞受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刺激后分泌TSH,进而增强抗体的产生。切除甲状腺或遗传性甲状腺素缺乏的动物,胸腺细胞和外周T淋巴细胞数量减少,细胞免疫反应降低。T3可增加幼龄小鼠胸腺上皮细胞数目,并增大髓质体积。长期给予T4可提高外周血淋巴细胞数量,特别是T细胞数量。

11.5神经和内分泌系统对T辅助细胞(T>和Th2)平衡的调节

免疫系统中的T辅助细胞因分泌细胞因子不同而分为T%和Th2两类,T%主要辅助由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丁上主要辅助体内的体液免疫应答。控制Tr产生的细胞因子心出葡加&生)除能促使其本身活化外,还能抑制Th2的活性,反之亦然。Th/口Th2 的应答能力通常是稳定的,且维持在动态平衡的状态。然而在体内,发生应答时,初期是Th1先活化,继而Th2活化,神经内分泌系统对由T%向Th2的转化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11.5.1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作用轴

应激往往通过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作用轴使血液中的糖皮质激素浓度升高,糖皮质激素能增强由Th1转化为Th2的应答,而使由Th1引发的细胞免疫反应减低,但由

Th2引发的体液免疫却变化不大,因此迟发过敏反应能力下降。

11.5.2某些前激素(prohormone)

如血液循环中的硫酸表笛酮(dehydro-epiandrosterone sulphate,DHEAS)受至U DHEA硫

酸酶的作用变成DHEA,可增强Th1的活性,而使Th1/Th2的比值趋向Th1 占优势。随着年龄的增长DHEA的水平随之下降,可能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免疫功能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对老年鼠体内补充DHEA可减缓这种免疫缺损。此外,衰老时免疫功能下降也与某些细胞因子分泌异常增高有关,例如IL-6可使前列腺上的睾丸酮受体表达增加,而导致前列腺肥大。IL-6也可促进骨质脱钙,导致骨折。而补充DHEA可使上述症状减轻,可能是DHEA可下调过剩的细胞因子分泌的原因。

11.5.325-羟基维生素D3

另外一个重要的前激素是25-羟基维生素D3(25-OH-D3)对ThJTh2平衡有重要作甩在慢性T 淋巴细胞介导的炎症如结核等病的组织中,25-OH- D3转化为1,25-二羟基维生素D3(1, 25-OH2-

D3,骨化醇)。骨化醇除对全身钙平衡有重要作用外,还是T细胞功能的重要调节剂。它可减少IL-2和0干扰素(0 -interferon )的产生,增强Th2功能。

11.6免疫系统对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作用

免疫细胞可通过分泌免疫激素和免疫因子作用于神经和内分泌细胞膜上受体,达到调制神经内分泌功能作用。

11.6.1免疫细胞中产生的激素

1980年就有人注意到免疫细胞可能能产生原本由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激素。后来大

量实验结果证明免疫细胞的确能分泌某些神经递质样物质和激素。目前已发现这样物质

20多种(光盘资料11-5表3免疫神经系统产生的神经肽和激素'淋巴细胞在病毒感染或毒素刺激下能产生和释放内分泌激素,被称为免疫反应性(immunoreactivity)激素,例如,病毒可刺激淋巴细胞产生内啡肽和ACTH ;内毒素(脂多糖,LPS )可引起淋巴细

胞释放B -内啡肽、葡萄球菌肠毒素A可引起促甲状腺素(TSH )的释放。由免疫细胞分泌的神经递质样物质和激素均表示为‘“〃-激素或〃ir〃-递质形式。它们具有相应神经和内分泌腺分泌的神经肽和激素同等的生理效应,对免疫细胞本身的功能亦有调控的作用。如淋巴细胞产生的ir-ACTH 也能引起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从而抑制机体的免疫功能。这种关系被称之为〃淋巴■肾上腺轴”。

11.6.2免疫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

免疫细胞在激活后可产生多种多样的细胞因子(cell factor,又称为免疫调节物质)既对自身的活动进行调节,又能作用到神经内分泌系统,从而影响到全身各器官系统的功能活动。

11.5.2.1 白细胞介素1 (Interleukin 1,IL-1)

IL-1是一重要的免疫调节因子,主要由外周血白细胞,如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单核细胞产生。在丘脑、下丘脑、海马、嗅球、弓状核、室旁核等的神经元中有IL-1免疫活性物质;脑内存在着IL-1的受体;垂体前叶TSH细胞、肾上腺髓质嗜铭细胞中亦含有IL-1 mRNA。因此,人们认为IL-1可能是神经和免疫系统之间的一种重要的传递物质或桥梁物质,在神经和免疫系统之间进行调节。

IL-1对神经系统的作用包括:在许多中枢部位如延髓、中脑网状结构、脑干、下丘脑等引起发热,延长家兔等动物的非快动眼睡眠(non-r叩id eye movement sleep, 非REM,也称慢波睡眠,SWS )时相,缩短快动眼睡眠(rapid eye movement sleep,REM )时相,并使脑电图中慢波成分增强;抑制摄食行为,具有较广泛的镇痛效应,促进神经胶质细胞的增殖,诱发视上核神经元放电,对各种神经递质的合成与代谢有明显影响,如降低下丘脑去甲肾上腺素(NE)含量等。

IL-1对垂体前叶、肾上腺、性腺、甲状腺以及胰岛等内分泌腺有广泛的影响。静脉注射IL-1可促进ACTH和肾上腺糖皮质激素释放,即通过对垂体-肾上腺轴的作用,提高血液中的糖皮质激素的含量,从而抑制免疫机能,这可能是一条重要的反馈回路。IL-1能抑制促甲状腺素(TSH)和甲状腺素,抑制促黄体生成激素释放激素,抑制性腺功能。

11.5.2.2 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 1,IL-2)

IL-2是T辅助细胞产生的,主要促进杀伤T细胞的增殖。正中隆起、弓状核等中枢神经系统部位也有较高的IL-2表达。IL-2能引起行为迟钝反应(催眠效应;可促进室旁核和视上核神经元电活动,抑制下丘脑腹内侧核放电频率;促进抗利尿素合成与分泌,抑制黑质和纹状体的多巴胺系统。IL-2可升高血液中的ACTH含量,并使血中的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升高,因此IL-2具有CRF样作用,通过垂体-肾上腺轴促进糖皮质激素的作用。

由于病毒、毒素等能刺激T细胞分泌IL-2,从而促进杀伤T细胞及LAK细胞增殖,而增强免疫功能。而肾上腺皮质激素有抑制免疫功能的作用,因此IL-2的促进ACTH 的分泌可能是这种作用的一条重要的负反馈调节回路。

11.5.2.3 干扰素(Interferon,IFN)

INF是由白细胞产生的一种多肽,具有抗病毒和抗肿瘤作用。后来发现在它的结构中有ACTH和0 -内啡肽片段,具有ACTH和0 -内啡肽的生物活性,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阿片样效应;INF可使血液中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含量升高;还可促进甲状腺细胞对碘的摄取,促进甲状腺素合成(TSH样作用);促进黑色素合成(MSH样作用);对抗胰

岛素作用(有胰高血糖素样作用)

11 . 6神经内分泌与免疫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网络机制

11.6.1 通过共同的信息分子及相应受体构成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

高等动物的机体是由许多系统有机组合而成的结构和功能性整体。这些系统可粗略 分为两类:一类主要执行机体的营养、代谢和生殖等基本功能,包括血液循环、呼吸、 消化和泌尿生殖等系统;另一类由神经、内分泌和免疫三大系统构成,主要调节上述各 系统的活动,参与机体防御及控制机体的生长和发育等重要功能。神经、内分泌和免疫 三大系统具有共同的基本功能,即对内外环境信息的感受和传递。各类理化、生物等刺 激信息均可直接地或间接地由三个系统感受和传递。三个系统对各种刺激的感受有所偏 重,如神经系统感受和传递冷、热、触觉等刺激信息;内分泌系统感受和传递发自神经 和免疫系统的各类信息;免疫系统则主要感受和传递生物性因子,如病毒、毒素、肿瘤、 异体蛋白等刺激,这些是神经系统无法感觉到的刺激,但免疫系统则对它们却十分敏感, 同时免疫细胞可随血液循环在全身流动,因而免疫系统可以起到〃流动脑“ mobile brain )的作用。三个系统间通过共用的化学或生物学语言-神经递质、激素、细胞因 子及其相应受体实现信息传递和功能联系,构成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

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功能;所产生的细胞因子和神经递质及激素也可以作用于全身各器 官系统,动员全身各种组织器官对上述刺激作出协调和有效的反应,调节机体的反应使 其保持在适当的强度和

时间范围内一神经介质―1

图11-2神经内分泌和免痴统之间素勺相互作用(原图11-3) I ______ 细胞因子 ------------------------------- 1

应激产生的因子

其 它

躯体其它功能

用于免疫细胞

节免疫系统本身的功能^可通过免疫

:进行了概括:病毒、毒

图 11-2

神经和精神刺激作用于神经系统,可通过神经直接作用影响免疫功能;也可以通过内分泌腺释放激素或其它因子(包括应激时产生的免疫抑制因子),对免疫功能和全身其它器官系统进行调节。细胞因子、激素对神经系统也有反馈性调节作用。最终达到清除病因保持机体稳态的目的。

胃肠道壁的神经元和免疫细胞之间的特殊的关系反映了这种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功能系统特征。胃肠道壁内有丰富的神经网络,它们自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神经系统一一肠内在神经系统(见5章),其神经元大多数含有一种以上的神经肽类递质。胃肠道壁内还有丰富的免疫细胞,有人估计每cm2有100万个淋巴细胞,可以说胃肠道壁是体内最大的淋巴器官,其免疫细胞往往会分泌多种介导物质,如肥大细胞(mast cell)可分泌组胺、5-HT、血管活性肠肽(VIP\ NO以及多种细胞因子(IL-3、IL-6、IL-8 等等)。胃肠道神经元和壁内免疫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如图11-3所示:当抗原物质进入胃肠道时,刺激了胃肠壁的肥大细胞,肥大细胞可以释放组胺,组胺再作用于壁中的神经元细胞,可使其长期兴奋,持续时间可达4〜5个小时。此时胃肠道中的水分分泌增加,而且向前蠕动增加有利于将抗原冲洗下来并由肠腔排出体外。胃肠道壁中的神

图11-3肥大细胞和神经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原图11-2)

(a)由肥大细胞诱发的突触反射;(b)肥大细胞反馈;(c)信息传至神经中枢(自.范少光.人体生理学.2000)

经细胞对免疫细胞的功能也有调节作用。通过神经细胞释放肽类激素如SS、P物质、

VIP等可以引起肠壁内的肥大细胞脱颗粒,P物质可能直接激活肥大细胞的G蛋白系统

吸引肥大细胞释放组胺。胃肠道壁中的神经元和免疫细胞可以释放很多相同的介导物质,如单胺类、细胞因子、神经活性肽等等,通过这些介导物质旁分泌(paracrine)的作用,两类细胞间相互作用、相互传递信息。由于胃肠道壁内神经还受控于交感、副交感神经,因此胃肠道壁中的神经元和免疫细胞间的相互作用也受到中枢神经的调控。

(光盘资料11-6体内主要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环路)

11.6.2通过信息分子的多功能位点与不同受体相结合介导多样性功能

神经内分泌与免疫系统间的相互调节作用可能还存在一种信息分子的多功能位点及其多功能性机制。

1细胞因子的多功能位点和多功能性是细胞因子对神经内分泌进行调节的一种可能性。细胞因子已被证实具有免疫调节和神经内分泌调节等多种生物效应,具有多个功能位点(结构域)。如IL-2分子与EOP分子在镇痛功能位点上存在着结构同源性和功能的交叉性,抗EOP(0 -EP、LEK、MEK和DynA1^13)血清均与IL- 2分子有明显的交叉反应,提示IL-2分子与EOP分子间存在着共同抗原决定基。其它细胞因子也存在着多功能位点,及其结构上与神经肽和激素的结构相似性。如INF-a与EOP、ACTH 存在着结构同源性,在生物功能上亦有交叉。

细胞因子除了与自身的受体结合外,还能与其它受体或受体亚型结合产生生物效应。因此可推测,细胞因子上的多功能位点或结构域与相应不同受体结合后会产生多种生物功能。如钠洛酮可以阻断IL- 2的中枢和外周的镇痛作用,而不能影响IL- 2增殖CTLL- 2细胞作用才提示IL- 2的镇痛作用和免疫调节作用是通过不同的受体途径实现的,IL-2的镇痛作用可能与OP受体有关。可能是IL-2先与IL-2受体结合,继发引起EOP等水平提高,EOP再与OP受体结合,产生镇痛作用;也可能是IL- 2直接

与OP 受体结合,产生镇痛作用。

2.神经介质的多功能位点和多功能性亦是神经、内分泌系统对免疫系统进行调节的

一种可能性。当B -内啡肽缺失N 端的5个或17个氨基酸残基时,其促进T 淋巴细

胞产生IL-2和IL-4的能力不变,说明0 -内啡肽N 端并不参与这种免疫调节作用;

性,由空间不同的构型与相应的%、V 2受体结合,而产生了不同效应。有不少神经肽 具有类似VIP 的这种现象。

综上所述可以推测,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构基础之一,是这些系 统共用配体的多功能位点性。细胞因子除了与细胞因子受体结合外,还能与神经肽、激 素受体结合,反之亦然,从而构成了神经、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间极为复杂的网络关 系和相互作用(图11-4)。共用配体的多功能位点与不同受体结合介导多样性功能, 是神经、内分泌与免疫系统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一个分子生物学机制。

复习思考题

1、神经内分泌系统能影响和调节免疫系统功能的物质基础是什么?

2、免疫系统对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有影响的根据是什么?

但内源性的OP N 端的4个氨基酸是镇 痛活

性所必需的,也就是说0 -内啡肽存 在着产生

镇痛和调节免疫作用的不同位 点或结构域。

另外,VIP 是一9肽分子, 有两种受体V

「V 2。当VIP 与V 1结合时 通过胞内第二信

使IP 3,介导血管收缩、 调节免疫功能;而与

V 2结合时通过胞内 第二信使cAMP,介导抗

利尿作用。说 明构成与V 1和V 2受体结合的VIP 分子 种存在着不同的特异结合位点或功

能位 点或者由于小分子多肽空间结构的随机 图11-4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内及相互间

联系模式 细胞因子、神经肽、激素和神经递质及其受体作为神 经、内分泌与免疫系统共用的化学语言。免疫系统可 以产生

神经肽、激素和神经递质;神经、内分泌系统 也可以产

生细胞因子。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均存 在着共用配体的受体,共用的配体可以交叉作用于相 应的受体,构成极为复杂的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 间的网络关系。 免疫系统二^) 、内分泌

细胞因子受体 神经介质受体

3、应激状态下,神经内分泌系统可通过那些途径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

4、条件免疫是如何形成的?

5、神经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间的介导物质是什么?它们是如何形成的?

6、总结神经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在维持不同条件下机体内环境稳定中的相互关系。

(王丙云)

2020年 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 生物专题十一 人体的内环境稳态及免疫调节

专题十一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及免疫调节 知识点一、稳态的生理意义 1.内环境 (1)体液:人体内含有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构成,后者主要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等组成。 (2)体液各成分之间的关系。 ①血浆: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②组织液(又叫细胞间隙液):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③淋巴液(也叫淋巴):淋巴管内的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3)内环境是指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是机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 2.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 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主要有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三个方面。 (1)溶液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其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而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 (2)酸碱度:正常人的血浆pH为7.35~7.45,能保持稳定与血浆中的HCO-3、HPO2-4等离子有关。 (3)温度: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_℃左右。 3.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1)细胞可以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不断获取进行生命活动所需要的物质,同时又不断排出代谢产生的废物。 (2)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过程,需要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等各个系统的参与,同时,细胞和内环境之间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4.内环境的稳态 生理学家把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稳态。 (1)内环境稳态的基础:维持稳态的基础是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进行。 ①直接相关的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 ②参与调节的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 (2)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其中最主要的调节方式为神经调节,而免疫调节是通过清除异物、外来病原体等对内环境的稳态起调节作用的。 (3)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5.内环境稳态的意义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正常的血糖浓度和血氧含量是供给机体所需能量的重要保

精神神经免疫学的研究进展

精神神经免疫学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度提高,精神神经免疫学逐渐成为神经科学的 重要分支之一。其研究范围主要包括神经免疫调节、神经内分泌和心理社会因素等领域。本文将介绍一些有关精神神经免疫学的研究进展。 一、神经免疫调节 神经免疫调节是指神经系统对免疫系统的影响,在免疫系统的发生和发展中起 到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研究者们发现,细胞因子、激素和其他化学物质可以调节神经系统的功能,进而影响免疫系统。例如,研究表明,人体免疫系统中一些细胞因子可以通过改变神经系统的活动来影响抗体的生成和释放。 此外,神经系统还可以通过直接调节某些免疫细胞膜上的感受器来影响免疫细 胞的功能。这些调节作用可能会对许多情况下的免疫反应产生影响,例如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抑制、过敏反应和免疫缺陷病等。 二、神经内分泌 神经内分泌主要指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在生理学和病理生理学上的相互作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神经内分泌系统在人体免疫系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事实上,许多免疫细胞能够合成和释放各种激素,例如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皮质激素和性激素,这些激素可以影响免疫细胞的生长和分化,进而对免疫反应产生影响。 三、心理社会因素 心理社会因素也是影响免疫系统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年来,一些研究表明,心 理社会因素对人体的健康和免疫系统有着深刻的影响。例如,人们的情绪、压力、社会支持和教育水平都可能影响人体的免疫功能。心理社会因素对人体免疫系统的

影响主要通过下调或上调免疫细胞的功能而产生作用。心理社会因素可以影响多种细胞和免疫系统中的各种激素水平,影响免疫系统的功能。 四、神经免疫调节的应用 神经免疫调节研究目前主要面向自身免疫性疾病和慢性免疫介导疾病,例如类 风湿关节炎、炎症性肠病和乙肝等。这些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自身免疫过程有关。神经免疫调节技术可以通过调节细胞因子和免疫细胞的活动,改善免疫系统的功能。例如,一些新型的生物疗法和药物已经成功地用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 此外,一些心理行为干预和精神药物也被证明可以对神经免疫系统产生影响, 例如,通过减轻患者的心理紧张状态,减轻慢性疼痛、降低血压、呼吸等症状,促进人体免疫功能的恢复。在某些情况下,神经免疫调节技术也可以通过增强免疫系统的功能,帮助自身对抗肿瘤细胞的侵袭。 总体来说,神经免疫学的研究进展为我们深入了解免疫系统和神经系统的活动 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在这方面的研究依然亟需不断地深入探索和研究。未来的研究工作应当优先关注精神和神经方面的因素,以促进人类健康。

生理学名词解释

生理学 第一章绪论 1、兴奋性(excitability):是指机体感受刺激并产生反应的能力。 2、阈值(threshold):在实际测量中,常把刺激作用的时间和刺激强度-时间变化率固定,把刚刚引起组织细胞产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成为阈强度,简称阈值。 3、外环境(external environment):人体所处的不断变化着的外界环境成为外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4、内环境(internal environment):机体内部细胞直接生存的周围环境是细胞外液,生理学中将细胞外液成为机体的内环境。细胞外液主要包括组织液和血浆。 5、稳态(homeostasis):正常功能条件下,机体内环境的各项理化因素(如温度、酸碱度、渗透压、各种离子和营养成分浓度等)保持相对的恒定状态。我们把内环境理化性质相对稳定的状态成为稳态。 6、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有多种不同的方式,主要包括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行为调节和免疫调节。 7、神经调节(nervous regulation):是体内最重要、最普遍的一种调节方式,它是通过神经系统各种活动实现的。神经系统最基本的调节方式是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刺激产生的规律性应答反应成为反射(reflex)。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reflex arc)。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 8、体液调节(humoral regulation):通过体液中某些化学物质的作用对细胞、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进行调节的过程称为体液调节。 9、自身调节(autoregulation):是指细胞和组织器官不依赖于神经和体液因素的一种调节方式。它是由于细胞和组织器官自身特性而对刺激产生适应性反应的过程。例如心肌的自身调节和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等。 10、行为调节(behavioral regulation):是指人们通过行为活动或行为方式的变化,调节机体的生理活动和活动规律,从而对个体健康或疾病产生重要影响的调节方式。 11、免疫调节(immunoregulation):人体的免疫系统有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共同组成。免疫系统是体内重要的功能调节系统。免疫调节包括免疫自身调节(免疫系统内部的免疫细胞、免疫分子的相互作用)、整体调节和群体调节。 12、由神经调节、内分泌调节和免疫调节共同组成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系统。 13、各种生理功能调节方式的特点:

(完整版)高二生物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知识点总结

高二生物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知识点总结 1、内环境理化性质的变化: ⑴、体温的变化(正常情况下): ①、不同人的体温不同 ②、不同年龄的人体温不同 ③、不同性别的人体温不同 ④、同一人24小时内体温不同。 2-4时较低,14—20时(差幅不超过1OC) ⑵、变化原因:新陈代谢 2、稳态: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3、人体各个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 4、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 5、功能上与内环境稳态相联系的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排泄系统。 6、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实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7、内环境需要维持稳态的根本原因: ⑴、细胞代谢离不开酶的催化作用,酶的活性受温度、PH等影响. ⑵、细胞代谢正常实行要求细胞形态结构正常,渗透压的变化影响细胞的形态和功能。 二、应会知识点 1、体温:指人体内部的温度。 ⑴、口腔:36.7—37。7OC(平均:37。2OC) ⑵、腋窝:36。0-37。4OC(平均:36。8OC)

⑶、直肠:36.9—37。9OC(平均:37.5OC),最接近人的真实体温;临床上多测定腋下或口腔温度。 体温随年龄增长而缓慢降低;女性体温平均高于男性0。3OC; 2、体温恒定的意义: 恒定的体温能够保证酶的活性适合于新陈代谢的需要,从而确保新陈代谢的正常实行。 3、内环境稳态的具体内容:PH、温度、渗透压、理化性质和各种化学物质的含量等。 如:血钙、磷含量降低会影响骨自主的钙化,导致儿童患佝偻病、成人患软骨病。 血钙含量过高会引起肌无力等疾病。 【二】 1、水生单细胞生物直接与水实行物质交换.从水中获得氧和养料,向水中排放代谢废物。如草履虫。 2、体液:指多细胞生物体内以水为基础的液体。也是人体内液体的总称。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 3、细胞内液:指细胞内的液体。包括细胞质基质、细胞核基质、细胞器基质。 4、细胞外液:指存体内在于细胞外的液体.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 5、血浆:指血液中的液体部分。是血细胞生活的内环境。 主要含有水、无机盐、血浆蛋白、血糖、抗体、各种代谢废物。 6、组织液:指体内存有于组织细胞间隙的液体。成分与血浆相近。是组织细胞生活的内环境。 7、淋巴:指存有于淋巴管内的液体。是淋巴细胞的生活的内环境。 8、内环境:是指人体的细胞外液所构成的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 内环境就是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实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神经免疫调节

神经免疫调节 神经免疫调节是指神经系统与免疫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调节机制。神经免疫调节在维持机体健康和疾病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将 从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的相互联系、调节机制及其在疾病中的作用等 方面展开论述。 一、神经系统与免疫系统的相互联系 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是机体内两个密切相关的调节系统。神经系统 通过神经纤维和神经递质对免疫系统进行调控。免疫系统中的免疫细 胞也能分泌神经递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神经系统功能。这种相互联 系使得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能够相互调节,协同应对不同的病理状态。 二、神经免疫调节的机制 1. 神经调节免疫反应:神经系统通过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调节,影响免疫细胞的活性和功能。交感神经活化可促进炎症反应,副交感 神经活化则具有抑制炎症反应的作用。 2. 神经递质的调节:神经递质如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和γ-氨基丁 酸等可以直接或间接地调节免疫细胞的活性和功能,影响免疫反应的 程度和类型。 3. 神经内分泌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通过神经垂体轴和交感神经- 肾上腺轴等途径,调节免疫细胞的活性和免疫功能。例如,应激状态 下的肾上腺素和皮质醇会抑制免疫细胞的功能。

三、神经免疫调节在疾病中的作用 1. 炎症性疾病:神经免疫调节在炎症反应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例如,对于慢性炎症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和炎症性肠病,通过调节 神经免疫反应可以减轻炎症反应的程度,缓解病情。 2. 自身免疫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是免疫系统对自身组织产生错 误免疫应答的疾病。神经免疫调节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具有重要作用,可以调节免疫细胞的活性,平衡免疫应答,从而减缓自身免疫反应。 3. 免疫功能调节:神经免疫调节还可调节机体的免疫应答,平衡细 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提供对病原体更有效的抵 抗和清除能力。 四、神经免疫调节的应用与前景 1. 免疫疫苗的开发:通过了解神经免疫调节机制,可以研究设计新 的免疫疫苗,提高疫苗的效果和安全性。 2. 免疫治疗的改进:神经免疫调节可以用于改进现有的免疫治疗方法,提高其疗效和减少副作用。 3. 疾病预防与控制:深入研究神经免疫调节对各类疾病发生、发展 和预后的影响,可以为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提供新的思路和策略。 总结起来,神经免疫调节是神经系统与免疫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与 调节机制。研究神经免疫调节对于提高免疫治疗效果、预防疾病和改 善机体免疫功能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相信神经免 疫调节会在健康领域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高考生物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免疫调节大题习题20题Word版含答案及解析

高考生物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免疫调节综合大题习题20题1.“今朝春气寒,自问何所欲“。用吃喝来御寒,这未尝不是一个好办法。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在寒冷的环境中,人体体温能保持相对恒定是在神经和体液的共同调节下,______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低温刺激冷觉感受器并使之产生兴奋,兴奋传至下丘脑,使下丘脑分泌的______增加,该激素作用于______细胞。 (2)葡萄酒中所含的乙醇能使大脑的相关神经中枢系统兴奋。适量地饮葡萄酒有利于缓解疲劳,松弛神经,促进血液循环和机体的新陈代谢等。当乙醇刺激的神经元的轴突上某部位时,这个部位的细胞膜内电位发生的变化是______。 【答案】 (1). 产热量和散热量 (2).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3). 垂体(4). 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 【解析】体温调节是神经—体液的调节,在寒冷时,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甲状腺激素的分泌有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的过程。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在垂体上,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作用在甲状腺上,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 【详解】(1)在寒冷的环境中,人体体温能保持相对恒定是在神经和体液的共同调节下,产热量和散热量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低温刺激冷觉感受器并使之产生兴奋,兴奋传至下丘脑,使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增加,该激素作用于垂体细胞。 (2)当乙醇刺激的神经元的轴突上某部位产生兴奋时,这个部位的细胞膜内电位发生的变化是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 【点睛】1.体温调节的中枢在下丘脑,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只能作用在垂体上,因为只有在垂体上有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特异性受体。 2.神经细胞未受刺激时膜电位是外正内负,受刺激兴奋时变成外负内正。 2.下丘脑是机体调节过程中联系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枢纽。 (1)研究表明,人体在摄入250毫升的某酒精饮料后会排出800毫升至100毫升的水,排出水分相当于摄入水分的4倍,导致机体脱水。其可能原因是血浆中过高浓度的酒精会抑制下丘脑合成和分泌___________激素,缺少该激素时,肾脏会将水直接输送到膀胱中,而不是重新吸收到体内,可用___________(试剂)检测血浆中的酒精。 (2)请用文字和箭头描述吃的食物过咸时引起渴觉的过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卵巢性激素可逆向影响下丘脑___________激素的分泌,这称之为___________机制。【答案】 (1). 抗利尿激素 (2). (酸性)重铬酸钾 (3). 食物过咸→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大脑皮层→渴觉 (4).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5). 负反馈(反馈) 【解析】水盐平衡调节的中枢均位于下丘脑,饮水过多时的调节为:体内水多→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少→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人体失水过多,进食过咸食物或饮水不足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多→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 【详解】(1)研究表明,人体在摄入250毫升的某酒精饮料后会排出800毫升至100毫升的

2020年高考生物必背知识:人体的内环境稳态与神经调节[解题秘籍]

专题7 人体的内环境稳态与神经调节 书本黑体字速记 1.内环境:同细胞外液(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构成的液体环境。 2.高等的多细胞动物,它们的体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3.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主要是: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4.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稳定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5.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6.(多细胞)动物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它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组成。 7.兴奋: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8.静息电位:内负外正;兴奋部位的电位:内正外负。 9.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 10.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 11.调节人和高等动物生理活动的高级中枢是大脑皮层。 必背基础知识点 1.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两部分;细胞外液也叫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 2.血浆渗透压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3.内环境意义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内环境稳态意义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4.稳态的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5.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具神经节)、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组成。反射活动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 6.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的形式进行双向传导(要求:离体神经元),

“神经—体液—免疫”稳态调节网络

“神经—体液—免疫”稳态调节网络 谭家学(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第二中学442500) 内环境的稳态需要机体的调节机制——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免疫调节共同发挥作用。 【知识体系】 一、神经调节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是反射弧,反射分为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神经元接受内、外环境的刺激会产生兴奋。 1.反射弧的结构。反射弧是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的完整性是完成反射的前提条件。通常构成反射弧的五个环节是: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传出神经末梢和

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①静息电位的形成——外正内负:在静息状态时,细胞内的钾离子的浓度比细胞外高,因此K+ 穿过细胞膜扩散到细胞外,使膜内形成了负电位,膜外为正电位。 ②动作电位的形成——外负内正:受刺激时膜通透性改变,膜外Na+内流,膜两侧的静息电位差急剧减小,直到形成膜内正电位,膜外负电位。 ③传导特点: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双向传导,兴奋传导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一致,与膜外电流方向相反。 3.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①突触的结构: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②神经元之间兴奋传递的过程:轴突→突触小泡→递质→突触(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下一神经元胞体或树突。突触中信号转换: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突触小体信号转换:电信号→化学信号;突触后膜信号转换:化学信号→电信号。 ③传递特点:单向传递。由于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所以兴奋在突触上的传递只能向一个方向进行。既可以传递兴奋,也可以传递抑制。 【例1】某人行走时,足部突然受到伤害性刺激,迅速抬脚。下图为相关反射弧示意图。 (1)图示反射弧中,a是________。当兴奋到达b点时,神 经纤维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变为___________。当兴奋到达c处 时,该结构发生的信号转变是________。 (2)伤害性刺激产生的信号传到_______会形成痛觉。此时, 内脏神经支配的肾上腺分泌的肾上腺激素增加,导致心率加 快,这种生理活动的调节方式是________。 (3)伤害引起的痛觉可通过下丘脑促进垂体释放________, 直接促进______对水的重吸收。 (4)当细菌感染足部伤口时,机体首先发起攻击的免疫细胞 是_____。未被清除的病原体经过一系列过程,其抗原会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为_______。 【答案】(1)传入神经外负内正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2)大脑皮层神经-体液调节(3)抗利尿激素肾小管和集合管 (4)吞噬细胞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解析】(1)据图中神经节的位置可知,a表示传入神经,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静息时神经纤维膜两侧电位为外正内负,当兴奋时,神经纤维两侧电位变为外负内正,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即突触时由电信号转变为化学信号再转变为电信号。(2)痛觉的形成在大脑皮层,神经支配腺体分泌相关的激素,该调节为神经-体液调节。(3)下丘脑能促进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4)细菌感染人体时首先被吞噬细胞非特异性识别,因

神经系统免疫学研究神经系统免疫反应和免疫调节

神经系统免疫学研究神经系统免疫反应和免 疫调节 神经系统是人体中最复杂的系统之一,其功能不仅限于传递神经信号,还与免疫系统密切相关。神经系统免疫学研究了神经系统与免疫 反应以及免疫调节之间的相互作用。本文将深入探讨神经系统免疫学 的研究进展和意义。 一、神经系统免疫反应 神经系统对免疫反应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在感染或损伤发生时, 免疫系统会释放炎症介质,如细胞因子、趋化因子等,这些信号物质 可以刺激神经元的活动,引发神经系统的免疫反应。一方面,神经系 统可以通过调节免疫细胞的活动来增强或抑制免疫反应的程度,从而 对感染或损伤做出更精确的应答。另一方面,神经系统也可以通过调 节血管通透性、改变免疫细胞的迁移速度等方式,影响免疫细胞在炎 症部位的积聚和活动,从而调节免疫反应的过程。 二、神经系统免疫调节 免疫系统的过度激活会导致炎症反应过度,引发一系列的疾病,如 自身免疫病、过敏性疾病等。神经系统可以通过免疫调节作用来控制 免疫反应的强度和持续时间,从而维持免疫系统的平衡和稳定。神经 系统主要通过两个途径参与免疫调节:一是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如 通过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抑制炎症反应的发生;二是通过神经-免疫 细胞间的直接相互作用,如神经元释放神经递质影响免疫细胞的功能。

三、神经系统免疫学的研究意义 神经系统免疫学的研究对于了解机体的免疫应答机制、阐明疾病的发生发展机制以及寻找新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神经系统免疫学的研究有助于揭示神经系统与免疫系统之间复杂的相互调节网络,为治疗相关疾病提供理论依据。其次,通过研究神经系统免疫反应的特点和调节机制,可以发现新的免疫调节靶点,开发新的治疗方法。此外,神经系统免疫学的研究还有助于加深对神经系统功能的理解,为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总结起来,神经系统免疫学研究了神经系统与免疫反应以及免疫调节之间的相互作用,揭示了神经系统在免疫反应中的重要调节作用,其意义在于深化对机体免疫应答机制的认识、发现新的治疗靶点,为疾病治疗提供新的途径。未来的研究将进一步探索神经系统免疫学的细节,为免疫相关疾病的防治做出更大的贡献。

神经调节和免疫调节

编号:理13(文12)神经系统的调节和免疫调节 一、核心知识点检测 (一)神经系统的调节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2、结构基础: 3、写出人在寒冷时骨骼肌战栗的反射弧:感受器→→→ →。 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静息电位:正负。主要是离子流(注:静息电位不是零电位)(2)动作电位:正负。主要是离子流 (3)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到特点是:。与膜(内、外)方向一致。 自我检测: 在一条离体神经纤维的中段施加电刺激,使其兴奋。下图表示刺激时的膜内外电位变化和所产生的神经冲动传导方向(横向箭头)。其中正确的是() 5、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结构基础:。包括、、。 (2)突出类型:和。 (3)传递特点:。原因: (4)在突触上的信号变化: (5)在突触小体上的信号变化: 特别提示:1、神经递质分兴奋性和抑制性递质两类,它们各自的及时效应是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2、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的特异性受体,作用一次后马上被相关的酶灭火。 3、神经递质以胞吐的形式从突触前膜中被释放出来,突触间隙为组织液。 4、突触小体中线粒体和高尔基体的数量比较多。 自我检测 1、.冲动在反射弧中的传导的单方向的,其根本原因是 A、只有感受器才能感受刺激 B、冲动在神经中枢中的传导是单方向的 C、冲动在突触处的传递是单向的 D、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 2.下列关于兴奋的传递,叙述错误的是 A.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树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轴突 B.兴奋的突触处的传递方向是: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C.兴奋由一个神经元传到另一个神经元的能量变化是:电能―化学能―电能 D.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速度比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慢 (二)免疫调节 1、免疫系统的组成:组成。 2、免疫系统的调节分为免疫和免疫。

11神经免疫调节解读

第11章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 动物机体不仅从内、外界环境接受刺激引起其生命活动的变化,而且还不断受到多种病原体,包括病毒、细菌、原生动物、真菌的侵袭,因此体内形成了多种因素-免疫系统,来对抗疾病的侵袭,以确保机体生命活动正常进行和种族的延续。在机体内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之间存在着什么关系?这是一门正在发展的新兴的交叉学科-神经内分泌免疫学.这一章的学习将带你步入这个殿堂。 本章提要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是动物机体三大感受和调节系统,三个系统通过共同的生物信息分子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神经一内分泌一免疫网络,共同维持动物机体的稳定。神经-内分泌系统通过分泌神经递质和激素调节免疫系统;免疫细胞通过分泌神经递质样物质、激素和细胞因子作用于神经内分泌系统。应激和免疫条件反射时可以产生某些调节物质在神经、免疫系统之间起到中间介导和桥梁作用,使神经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共同对它们自身的功能和全身各器官系统的功能进行调节,使机体在各种不同条件下保持稳态。 (光盘资料11-1动物机体内的免疫系统) 过去认为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都处于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调节和控制之下,神经内分泌系统(neuroendocrine system)共同调节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维持体内环境的稳定。近些年来发现,免疫系统(immune system )也是机体内的一个重要感受和调节系统。神经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并以各自独特的方式在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方面起着决定性作用。随着神经科学、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的迅速发展进一步揭示了神经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之间复杂的双向互相调节的联系,提出了神 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这一概念。大量研究资料证实,一方面免疫系统及其产物可以调节神经内分泌功能;另一方面某些神经内分泌激素和激素受体已被包括在免疫系统的内源性成分内,它也可以影响和调节免疫功能,它们之间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调节环路。目前,神经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之间的相互 作用的研究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边缘学科- 神经免疫学(Neuroimmnunology)、神经免疫内分泌学 (Neuroimmnunoendocrinology)等。

考点11 神经调节

温馨提示: 此题库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考点11 神经调节 一、选择题 1.(2010·广东高考·T6)重症肌无力患者由于体内存在某种抗体,该抗体与神经—肌肉突触的受体特异性结合,使该受体失去功能,最终导致()A.刺激神经不能引起肌肉收缩 B.全身出现过敏性反应 C.肌肉对神经递质的反应性提高 D.机体对病原体的反应能力提高 【命题立意】本题以重症肌无力病为背景材料,主要考查兴奋是如何在神经与肌肉间传递的。 【思路点拨】可将神经—肌肉突触的结构和功能机理同神经突触的相比较,来理解重症肌无力的致病机理,从而确定选项。 【规范解答】选A。神经—肌肉突触和神经—神经突触的结构和功能大致相同。神经—肌肉突触由突触前膜(神经细胞膜)、突触后膜(肌细胞膜)和突触间隙(突触前、后膜间的间隙)组成。其作用机理是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突触后膜上的受体接受神经递质,与之发生特异性结合而使肌肉收缩。故当“重症肌无力患者由于体内存在某种抗体,该抗体与神经—肌肉突触的受体特异性结合”后,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将不能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从而不能引起肌肉收缩。故A正确。重症肌无力的病因是刺激神经不能引起肌肉收缩;B、C、D三项与重症肌无力产生的原因无关。 【类题拓展】 解决教材中没有,但有同理知识类问题的方法——等效法

(1)类题举例:神经—肌肉突触(教材中无)与神经突触(教材中有);减数分裂制片方法(教材中无)与有丝分裂制片方法(教材中有)等。 (2)具体操作如下: 第一步:找出与题等效的教材内容。 第二步:按教材中的内容去处理问题。 2.(2010·新课标全国高考·T5)将神经细胞置于相当于细胞外液的溶液(溶液S)中,可测得静息电位。给予细胞一个适宜的刺激,膜两侧出现一个暂时性的电位变化,这种膜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适当降低溶液S中的Na+浓度,测量该细胞的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可观察到() A.静息电位值减小 B.静息电位值增大 C.动作电位峰值升高 D.动作电位峰值降低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对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生理基础的理解。 【思路点拨】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产生的原理不同,前者主要由K+外流引起,后者主要由Na+内流引起。 【规范解答】选D。静息电位主要是未受到刺激时细胞内外K+的浓度差所造成的,适当降低溶液S中的Na+浓度,不会影响静息电位,但会使动作电位峰值降低,动作电位主要和细胞外的Na+在神经细胞受到刺激时的快速内流有关。3.(2010·北京高考·T3)以下依据神经细胞功能做出的判断,不正确的是()A.膝跳反射弧中传出(运动)神经元的轴突较长 B.膝跳反射弧中传入(感觉)神经元的树突较多 C.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如乙酰胆碱)始终不被酶分解 D.分泌肽类激素旺盛的神经细胞核糖体较多

高考生物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经典题

(2015年新课标I卷)30.(11分) 肾上腺素和迷走神经都参与兔血压的调节,回答相关问题: (1)给实验兔静脉注射0.01%的肾上腺素0.2 mL后,肾上腺素作用于心脏,心脏活动加强加快使血压升高。在这个过程中,肾上腺素作为激素起作用,心脏是肾上腺素作用的,肾上腺素对心脏起作用后被,血压恢复。 肾上腺素的作用是(填“催化”、“供能”或“传递信息”)。 (2)剪断实验兔的迷走神经后刺激其靠近心脏的一端,迷走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使心脏活动减弱减慢、血压降低。在此过程中,心脏活动的调节属于调节。乙酰胆碱属于(填“酶”、“神经递质”或“激素”),需要与细胞膜上的结合才能发挥作用。 (3)肾上腺素和乙酰胆碱在作用于心脏、调节血压的过程中所具有的共同特点 是(答出一个特点即可)。 答案:(1)靶器官分解传递信息 (2)体液调节激素受体(3)微量高校(或通过体液运输) (2015年新课标II卷)30.(9分)甲状腺激素是人体中的重要激素。回答下列相关问题:(1)通常,新生儿出生后,由于所处环境温度比母体内低,甲状腺激素水平会升高。在这个过程中,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是分级调节,其中由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由分泌促甲状腺激素。 (2)甲状腺激素的作用包括提高的速率,使机体产热增多;影响神经系统的。甲状腺激素作用的靶细胞是。 (3)除了作用于靶细胞外,激素作用方式的特点还有(答出一点即可)。 【答案】(1)下丘脑(1分)垂体(1分) (2)细胞代谢(2分)发育和功能(2分)几乎全身所有的细胞(1分) (3)高效(2分,其他合理答案也给分) 【解析】(1)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 (2)甲状腺激素可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还能促进细胞代谢活动,增加产热。甲状腺激素可作用于几乎全身各处的细胞。 (3)激素作用的特点有:微量高效,通过体液运输,只能作用于靶细胞、靶器官。(2014年新课标I卷)31.(10分)

神经、激素、免疫调节

神经、激素、免疫调节 一、神经调节 1.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 2.反射弧通常由()()()()()五部分组成 3.兴奋的传递(反射)过程: 4.完整的反射弧由()个神经元 5.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过程:①静息时静息电位 形成原因 电位表现 ②兴奋时动作电位 形成原因 电位表现 ③兴奋传导(局部电流) (2)传导特点 (3)传导特点 6.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突触的常见类型 (2)传递过程: (3)传递特点 7.混淆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的测量方法 8.不能准确判断电流表指针偏转方向与次数 (1)在神经纤维上 (2)在神经元之间 二、激素调节 1.血糖调节过程 2.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 3.激素调节特点 4. 激素的化学本质 (1)固醇类激素: (2)氨基酸衍生物类激素 (3)多肽和蛋白质类激素

5.高等动物主要激素的分泌器官及功能 6.激素间的相互作用 (1)协同作用:不同激素对同一生理效应都发挥相同作用 (2)拮抗作用:不同激素对同一生理效应发挥相反作用 三、神经——体液调节 1. 体温调节 人体热量来源: 热量散发: 2.水盐平衡调节 抗利尿激素的产生、分泌部位(),释放部位() 在水盐平衡调节中,下丘脑的角色() 走出误区 1.对体温调节理解误区剖析 (1)高温条件下的体温调节:()散热量,()产热量,调节方式:(2)寒冷条件下的体温调节:()散热量,()产热量,调节方式:(3)寒冷环境中比炎热环境中散热更(),原因:寒冷环境中机体代谢(),产热(),散热(),以维持体温的恒定。 (4)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体温感觉中枢位于(),温度感受器分布于: 2.水盐调节的中枢是下丘脑 3.下丘脑 (1)下丘脑在机体稳态中的作用 ①感受 ②传导 ③分泌 ④调节 (2)建构网络,明确下丘脑的部分调节作用 (3)①下丘脑是调节内分泌的枢纽,下丘脑与其他分泌腺之间关系如图所示 下丘脑直接控制的内分泌腺有()和(),通过垂体间控制的内分泌腺有()、()、() 哺乳动物体内还有一些腺体和下丘脑的活动无关,如() ②下丘脑具有分泌功能,可以分泌()和() 促激素会直接反馈调节下丘脑吗? ③下丘脑内有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水盐调节中枢。 ④下丘脑有感受兴奋和传导兴奋的功能。例如:

2022-2023学年 北师大版 选择性必修1 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 作业

第六节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 基础巩固 1.下列对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信号的相关解释,正确的是()。 A.只有神经细胞能产生神经肽 B.只有免疫细胞存在细胞因子的受体 C.神经肽及相应的受体属于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的“通用信号” D.mRNA是通过血液运输在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中共用的信号分子 答案:C 解析:免疫细胞和内分泌细胞也能产生神经肽,A项错误。神经细胞、内分泌细胞和免疫细胞等都属于细胞因子的靶细胞,都有细胞因子的特异性受体,B项错误。神经递质、神经肽、激素和细胞因子等信号分子及其相应的受体是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的“通用信号”,C项正确。mRNA存在于细胞内,D项错误。 2.下列关于信号分子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甲状腺激素能够到达全身 B.胰岛素能够到达全身 C.细胞因子只能弥散在局部组织发挥作用 D.神经递质只能弥散在局部组织发挥作用 答案:C 解析:细胞因子既可以进入组织液,在局部发挥作用,也可以进入血液循环,远距离作用于包括神经元、内分泌细胞和免疫细胞在内的各种细胞。 3.去甲肾上腺素既可以由肾上腺髓质分泌,又可以由神经元释放。下列对去甲肾上腺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去甲肾上腺素只属于激素分子 B.去甲肾上腺素只属于神经递质 C.释放去甲肾上腺素的神经可能为交感神经 D.去甲肾上腺素就是肾上腺素 答案:C 解析:去甲肾上腺素既属于神经递质又属于激素,A、B两项错误。去甲肾上腺素可以由肾上腺髓质分泌,推测其功能可能与肾上腺素类似,即可能具有应激作用,因此去甲肾上腺素可能由交感神经释放,C项正确。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不是同一种物质,D项错误。 4.下列不属于神经系统控制免疫系统方式的是()。 A.通过自主神经 B.通过神经递质 C.通过神经肽 D.通过DNA 答案:D 解析:DNA是细胞的遗传物质,不会成为神经系统控制内分泌系统的物质。 5.有个别对玫瑰花粉产生超敏反应的人,即使看到假的玫瑰花也会出现超敏症状,这说明()。

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

内分泌系统与神经、免疫系统的功能联系自从1928 年Ernest Scharrer 发现硬骨鱼下丘脑的神经细胞具有内分泌细胞的特征,并最先提出神经内分泌(neuroendocrine )概念后,启发了有关领域研究的新思路。随后众多的研究逐渐证实了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活动联系紧密。近二十余年来,分子生物学技术以及免疫学的迅速发展,又促使人们发现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能够共享某些信息分子和受体,都通过类似的细胞信号转导途径发挥作用,这又使人们意识到机体还存在一个调节系统——免疫系统。Besedovskyn 于1977 年最先提出神经- 内分泌- 免疫网络(neuroendocrine-immune network )的概念。三个系统各具独特功能,相互交联,优势互补,形成调节环路(图1 )。这个网络通过感受内外环境的各种变化,加工、处理、储存和整合信息,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稳态,保证机体生命活动正常运转。

图1 内分泌、神经和免疫系统的调节功能联系 GH :生长激素;PRL :催乳素 一、神经- 内分泌- 免疫网络的物质基础 神经、内分泌和免疫三大调节系统以共有、共享的一些化学信号分子为通用语言进行经常性的信息交流,相互协调,构成整体性功能活动调制网络。内分泌、神经和免疫系统组织都存在共同的激素、神经递质、神经肽和细胞因子(cytokine ),而且细胞表面都分布有相应的受体。大部分在脑内发现的神经肽和激素同时也存在于外周免疫细胞中,而且结构和功能与神经、内分泌细胞的完全相同。再如,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等存在生长激素(GH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ACTH )受体和内啡肽受体等,胸腺细胞也分布有生长激素释放激素(GHRH )、催乳素(PRL )等受体。利用组织化学、放射免疫自显影等技术证实,无论在基础状态下还是诱导后,脑组织中都存在多种细胞因子的受体或相应的mRNA 。中枢神经系统也存在白介素和干扰素等细胞因子。在正常情况下,内分泌系统就存在一些细胞因子,而且经诱导后还可以产生许多细胞因子。 二、内分泌系统与神经系统的关系 下丘脑是神经内分泌活动的重要枢纽,与感觉传入和高级中枢下行通路间都有广泛的联系,途经的信息都有可能经下丘脑引起反应,如精神紧张可使皮质醇分泌增加,焦虑引起闭经,对生殖道的机械刺激可引起排卵等。集中分布在下丘脑的神经分泌细胞(neurosecretory cells )更是直接受神经活动影响,将中枢活动的电信号转化为激素分泌的化学信号。下丘脑释放的神经肽可通过垂体门脉系统调节腺垂体的内分泌活动,腺垂体细胞也直接受神经的支配与调节。这些活动有助于在外环境变化时内分泌系统反应的高级整合,如CRH - ACTH - 皮质醇轴在应激反应中的激活。 几乎所有内分泌腺都受自主神经支配。肾上腺髓质分泌直接受交感神经节前纤维的控制;甲状腺、胰岛以及胃肠内分泌细胞等的功能活动无不受自主神经支配调节。 激素也能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如行为、情绪、欲望等。广泛存在于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中的多种激素参与调制神经信息的传输,使神经调节更加精确和完善。如中枢神经系统内广泛分布的TRH

2020年高考生物提分策略题型11 生命活动的调节机制(含答案解析)

题型11 生命活动的调节机制 模型图示: 相关分析: 图中a、b、c表示相应的信息分子,其中a为淋巴因子和抗体等,b为神经递质,c为激素。这三类信息分子的来源及靶细胞或作用部位归纳如下: 一、选择题 1.下图表示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图中③、⑤、⑧可以代表的物质依次是神经递质、抗体和激素 B.若⑧表示胰岛素,影响⑧分泌的主要因素是血糖浓度的变化 C.若⑥过程表示某种病毒第一次侵入人体,则参与该过程的免疫细胞包括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浆细胞、效应T细胞 D.内环境主要包括血浆、淋巴和组织液,内环境是机体代谢的主要场所 【答案】D 【解析】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一定会经过突触,突触上信号分子③神经递质是经细胞间的组织液发挥作用的,免疫系统产生的免疫活性物质⑤抗体等会进入内环境中,内分泌系统分泌的⑧激素也会进入内环境中。血糖浓度升高,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起到降低血糖的作用,血糖浓度降低,刺激胰岛B

细胞,使胰岛素分泌减少。某种病毒第一次侵入人体,会发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涉及的细胞有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浆细胞、效应T细胞等。内环境是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而细胞才是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 2.下丘脑是人体内环境稳态调节中的重要器官。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饮水过多时,调节肾小管、集合管活动的激素Ⅲ含量上升 B.进食后,神经和激素共同调节血糖含量的稳定 C.寒冷刺激下,激素Ⅱ含量上升受下丘脑和垂体的分级调节 D.下丘脑既能接受神经信号也能接受激素信号的刺激 【答案】A 【解析】A、饮水过多时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调节肾小管、集合管活动的激素Ⅲ抗利尿激素减少,排尿量增加,A错误。B、进食后,神经和激素共同调节血糖含量的稳定,B正确。C、寒冷剌激下,激素Ⅱ甲状腺激素含量上升受下丘脑和垂体的分级调节,C正确。D、下丘脑作为神经中枢既能接受神经信号,作为腺体也能接受激素信号的刺激,D正确。 3.下列关于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有 ①严重腹泻后只需补充水分就能维持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 ②刺激支配肌肉的神经,引起该肌肉收缩的过程属于非条件反射 ③垂体功能受损的幼犬会出现抗寒能力减弱等现象 ④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与相应神经递质结合后,就会引起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为外负内正 ⑤在寒冷环境中能促进人体代谢产热的激素主要是胰岛素和肾上腺素 ⑥甲亢病人体内促甲状腺激素的含量低于正常值 ⑦糖尿病患者体内细胞吸收利用血糖的速率加快。 A.一项B.两项 C.三项D.四项 【答案】B 【解析】①严重腹泻后,需补充水分和盐分才能维持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①错误;②反射需要完整的反射弧参与,因此刺激支配肌肉的神经,引起该肌肉收缩的过程不属于反射,②错误;③垂体能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进而促进新陈代谢,增加产热,因此垂体功能受损的幼犬

2019届二轮复习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教案(全国通用)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高考考点 考查内容 三年高考探源 考查频率 下丘脑的功能以及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 1.通过体温调节、水盐调 节流程图,掌握每一过程 中具体的神经调节和体液 调节; 2.列表对比神经调节与体 液调节的区别与联系; 3.掌握免疫异常的调节机 制及其和神经-体液条件 的关系 2018全国Ⅱ卷·3 2018江苏卷·20 2018海南卷·12 2017新课标Ⅱ·30 2017新课标Ⅲ·31 2017新课标Ⅱ·5 2016全国卷Ⅱ·3 2016全国卷Ⅲ·30 ★★★★☆ 免疫的功能异常与免疫应用 ★★★★☆ 考点1 下丘脑的功能以及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 一、下丘脑的功能 1.作为感受器:如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可感受机体渗透压升降,维持水分代谢平衡。 2.传导:如下丘脑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至大脑皮层,使人产生渴感。 3.作为效应器的分泌功能 (1)水盐平衡 (2)体温调节

4.作为神经中枢:下丘脑中有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等。 从图中可以看出,下丘脑是内分泌系统的总枢纽,同时也受大脑皮层的调控。下丘脑的部分细胞既能传导神经冲动,又有分泌的功能。 二、神经调节与体液的比较 1.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区别 比较项目神经调节体液调节 神经冲动(生物电)、神 激素、体液中物质 信息分子 经递质 调节方式反射激素→特定的组织细胞 作用途径反射弧体液运输 作用对象效应器靶细胞膜上的受体 反应速度迅速较缓慢 作用范围准确、比较局限较广泛 作用时间短暂比较长 2.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联系 (1)体内大多数内分泌腺受神经系统的控制:神经系统对激素分泌的控制,主要通过植物性神经控制内分泌腺的活动实现。如下丘脑通过控制植物性神经直接或间接控制各种腺体。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