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医学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医学心理学概述

一、医学心理学的概念

医学心理学士医学和心理学的交叉和应用科学,是研究心理现象与健康或疾病的相互关心,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和规律,以及解决医学领域中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行为问题的一门科学。

从科学特点来看:第一,医学心理学是基础性科学。医学心理学是研究医学领域中心里现象的科学,然而基础科学、临床医学,还是预防医学、护理医学和康复医学等涉及医学心理问题。进一步的说,临床各科患者都涉及医学心理问题,所以医科大学的各专业学生都应该学习医学心理学,将其作为医学的一门必修课。同时医学心理学的任务是揭示人类的心理活动规律,主要是表明心理活动和生理活动的相互关系,以及心理活动在健康和疾病相互转换过程中的作用规律。因此,医学心理学是教给医学生从“社会、心理、生物”多角度观察人的学科,从整体上把握人的科学。通过学习医学心理学,使医学生树立身心统一的观点,促进医学模式的转变。第二,医学心理学史临床应用性科学。医学心理学将其理论和技术应用到医学领域的各个环节,处理各种医学心理的问题。与其他临床科学的应用相比较,医学心理学的应用具有两个特点:①应用的广泛性和针对性。医学心理学没有自己确定的临床实体,而应用不局限于某个科室的患者,因而医学心理学的见习和实习不能独立的进行,而是应与其他临床课程一起进行,即要求医学生将医学心理学的知识技能在医学诊断、治疗护理中加以运用;②操作上的不确定性和灵活性。由于人的心理现象的主观性、模糊性和变量的多样性,从而决定了测定和改变心理活动的过程和手段的主观性、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即使是像医学心理学中的医患沟通、心理护理方法、心理评估、心理咨询与治疗这些要求操作的方法,也不像物理化学诊断、手术治疗那样指示明确,程序化很强。

总之,医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学与健康或疾病的相互关系、作用规律的科学,其目的是描述、解释、预测和改善心理健康与心身疾病。下面我们就以A型行为和冠心病的相互关系为例,具体介绍一下医学心理学的目的。

描述就是对心理行为与健康或疾病的关系进行客观的陈述,即只求事实的真实性,而不涉及健康或疾病发生的心理行为原因。例如,如果要从定性的角度来描述以为冠心病的性格特征,我们可以向这位患者提问:“你是一个什么性格特征的人?你对人对事的处理方式是什么?你子啊冠心病发作时有哪些心理和行为反应?”根据对冠心病患者回答的分析,我们就可以对这位冠心病患者的性格特征进行定性描述。如果要从定量的角度加以描述,可以让这位冠心病患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完成《艾森克人格问卷》、《A型行为问卷》,经统计分析就可以对这位冠心病患者的性格特征做出定量描述。无论定性描述还是定量描述都必须是客观事实。

解释就是研究、分析心理现象与健康或者疾病相互作用的因果关系。例如,为什么A型行为的人易患冠心病?目前,有学者将A型行为的时间急迫感、竞争和敌意这三个因素与冠心病放在一起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对环境和其他人保持敌视态度的A型行为者发生冠心病的危险性增加,而适应并享受、热爱生活的A型行为者的危险性并不增加。同时,有学者从A型行为中至少发现两个因素,一个是参与-投入因素,另一个是可以追求性因素。参与-投入行为者对自己的情形和所知觉到的能力,采取积极态度,并能恰当表达;面临压力是加多地使用针对问题的应对策略。刻意追求者在处理自己的情绪时常有不适感,而且其情绪也倾向于通过躯体症状表达出来,提示该因素与冠心病有密切关系。很明显,现在就肯定

A型行为时冠心病发生的原因为时尚早,因为它们可能是多因一果,或者几个因素互为因果。预测就是根据现有的影响健康或疾病发生、发展的心理社会因素的研究资料,去估计疾病将发生的可能性。例如,根据对冠心病患者定性和定量的研究,发现相当多的冠心病患者A 型行为问卷得分高过大多数正常人;同时又有研究发现,A型行为的人患冠心病的比例大大高于其他型行为的人,所以我们可以推测,A型行为时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具有A型行为的人可能会患冠心病。心理学研究表明,根据描述性研究去预测疾病的发生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如果明确了某一心里现象与健康或者疾病的因果关系,那么去预测疾病发生的可能性,便是分可靠的

改善就是根据研究结果,应用医学心理学的知识和技术,提高人类的健康水平,预防和治疗心身疾病。例如,根据对A型行为与冠心病发生的研究,我们可以提出降低冠心病发生的建议:减少第一是降低患冠心病危险的方法。同时还有三项要点:①个体必须停止对他人动机的不信任;②个体必须寻找某些方法减少各种愤怒情绪表达的次数;③个体必须学会对别人有爱和体贴。研究表明,采用这三条建议的A型行为者,冠心病的发生显著减少。

二、医学心理学的相关学科

医学心理学是一门涉及众多相关学科的学科,大多是涉及健康和疾病心理行为因素的学科。这些学科由于研究者的出发点、理论依据、应用的侧重面,甚至地域或文化背景等方面的不同而研究对象不同。一些学科重在基础理论方面,如健康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神经心理学、生理心理学等;另一些学科重在实际应用方面,如临床心理学、咨询心理学、护理心理学、康复心理学等。因此,大致可以把他们划分为基础类相关学科和应用类相关学科。医学心理学侧重研究心理因素在躯体障碍中的作用与机制;健康心理学主要是研究各种维持提高心理健康的措施,变态心理学主要是探讨各种精神障碍的心理原因和机制,神经心理学的研究重点是把脑当做心理活动物质本体来研究脑和心理或脑和行为的关系,生理心理学主要是探讨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和脑机制;临床心理学的研究重点是心理测验和心理治疗,护理心理学主要是研究各种心理护理的原理与方法,康复心理学研究重点是残疾人和患者在康复过程中的心理规律。可以看出,由于它们各有各自的研究对象和侧重点,医学心理学与相关学科既是相互包容又是相互独立的。然而,现代心理学学科发展突飞猛进,新的学科层出不穷,与医学心理学的关系十分紧密。我们将列举三个较为突出的新学科作以说明:(一)认知神经科学

认知神经科学是当代国际前沿学科之一,它采用无创性脑成像技术和有创性动物实验相结合的方式,揭示智能和情感活动的脑机制。自从1955年Gazzaniga主编的《认知神经科学》出版以来,从分子、细胞、脑结构和脑功能系统等方面以跨学科的姿态展现在科学界。认知神经科学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加深了对基本认知过程的脑科学人事;开拓了社会情感认知神经科学的心领域,为许多重大心理疾病、脑疾病揭示出线前所未有的心科学事实。(二)进化心理学

进化心理学史一门诞生仅20余年但发展相当迅速的交叉学科,它是在进化的影响下,随着神经和基因科学的迅猛发展,在社会生物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尝试运用进化论的思想来解释人类的心理起源和本质。该理论范式是分析在自然选择过程中不断进化的认知加工机制是如何指导社会行为,从而提供了一种新的、解释人类行为的综合观点。进化心理学家把人类的思维看作是为了应付特异的环境挑战而数百万年来不断进化的信息加工装置。虽然新历学家们对于该理论范式褒贬不一,但该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整合了生物学和心理学,为现代心理学理论某些难以理解的机制以及人类本质的深层结构提供了可检验的解释,使得心理学特别是人事科学和发展心理学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三)心理神经免疫学

心理神经免疫学是研究中枢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之间的相互调控及神经内分泌的中介机制,着重强调心理行为与脑和免疫系统之间相互作用,并以应激、心理失调和身体健康的关系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心理神经免疫学分为人类心理免疫学和动物心理免疫学。人类心理免疫的研究注重人的行为、心理特征和状态对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的影响,确定人的心理特征和心理状态与免疫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联系,以及心理变化如何引起免疫系统变化而导致免疫系统调节的疾病在易感性方面的变化。动物心理免疫学研究注重动物的习性对神经和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的研究。

第二节医学心理学与医学模式转变

所谓医学模式,是指人们对人类的生命活动、健康和疾病的根本观点和看法,是指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医学科学水平下,观察与处理医学问题的思想和方法,是对人类健康与疾病总体特点与本质的概括,它的核心就是医学观。它勾画出医学理论框架,指导人们医学实践活动,是医学学科发展的指导思想,即医学思维的人生观。医学模式也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总是与当时的社会状况和科学技术水平相适应,当一个医学模式对已产生的新现象无法做出合理解释和恰当处理时,就被一种更富有生命力的新医学模式所取代,不同的医学模式反映不同历史阶段医学发展的特征、水平、趋向和目标。

纵观医学发展史,医学模式的转变经理以下几个阶段:神灵主意医学模式、自然哲学医学模式、机械论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现代医学模式。

一、神灵主义医学模式

约在公元前一万年,当时人类相信“万物有灵”,把疾病看作是神灵的惩罚或魔鬼作怪所致。基督教的宗教思想占统治地位,科学家们将自然界的一切运动都归功于上帝,宣扬上帝创造万物,认为人类的生命与健康是上帝神灵所赐,疾病和灾祸是天谴神罚。同宗教神学自然观相适应,产生了神灵主义医学模式。虽然当时也使用一些植物和矿物来治疗疾病,但不能超越“神灵的主宰”,保护健康和治疗疾病主要依赖求神问卜、符咒祈祷。

二、自然哲学医学模式

公元前3000年前后,开始出现以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来概括防治疾病的经验,解释疾病的现象。由于当时生产水平比较低下,自然科学同哲学结合在一起,并且相适应地产生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以及自然哲学医学模式。人们对健康与疾病有了初步的观察和了解,产生了粗浅的理性概括。如在古代,中国医学便有阴阳五行的兵力学说,产生了外因(风、寒、暑、湿、燥、火)、内因(喜、怒、忧、思、悲、恐、惊)和非内外因等病因学说,开始把健康与疾病和人类生活的环境联系起来观察与思考,并据此产生了中国医学的理论体

系。

三、机械论医学模式

从16世纪文艺复兴运动起,随着牛顿的古典力学的理论体系建立,形成了用“力”和“机械运动”去解释一切自然现象的形而上学的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随后,人们认为“疾病如同机器适龄需要修补,保护健康像维修机器一样”,用机器原理来解释人的生理、病理现象,形成了机械论医学模式。这一机械论的思想,统治了医学近两个世纪,这种模式忽略了人的社会性、生物性,把人类机械化了。直到18世纪,机械论的医学思想对医学的发展出现了两重性,一方面认为机体是纯机械的,从而排除了生物、心理、社会等因素对健康的影响,而常常用物理、化学的概念来解释生物现象。另一方面机械论又推动解剖学、生物学发展,使医学科学获得进展。

四、生物医学模式

公元15~18世纪,资本主义的兴起发展,彻底摧毁了封建权威和宗教神权统治,使科学以意想不到的力量和速度发展起来。近代实验科学,特别是生物科学的长足进步,使人体的生物学过程得到了比较清晰的说明,为紧到医学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天地。人们对疾病本质的认识有了新的高度,偏重于从人的生物学属性角度去研究和认识疾病,而较少考虑社会、心理行为因素对健康和疾病发生的影响,即“有病一定有病灶”,也称生物医学模式。它是当前西医中占主导地位的医学模式,其根源在于三个主要发现:威廉·哈威于1628年建立的血液循环学说,以及其开创的用动物实验研究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实验生理学;巴斯德和科赫的微生物学和免疫学,发现微生物室引起人类传染病发生的原因;维尔啸的细胞病理学,发现任何疾病都伴有细胞的病理变化。它们都为近代医学对人体疾病的分析研究、诊断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

生物医学模式认为,健康就是各器官生理功能正常并且生物细胞没有损伤;疾病就是微生物侵入人体或组织细胞受到损伤产生病变,可通过测定偏离正常的生物学变量来诊断。生物医学模式在近400年中得到了充分的证明,它以理论上的完备、逻辑上严密否定了神学唯心论、笼统的整体论、机械唯物论对人体健康和疾病现象的解释,为医疗实践提供了明确、具体的指导。生物医学模式完全是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认识和考虑人的健康和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的。此模式认为人类疾病史某个器官、组织的损害,而这种损害都应该能在器官、组织细胞或生物分子上找到形态、结构或体内理化性质的异常变化,根据这些变化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现在医院的一切诊断措施、诊断依据、治愈标准、临床论文的写作等基本上都是以生物医学模式为准则的。生物医学模式的诞生,是医学发展史中的一个里程碑。由于该模式只是单纯从生物学角度去研究和看待人类健康及疾病的问题,因而有它的局限性。它忽视了人体的整体性,没有考虑人的心理、社会和行为因素。大量医学实践证明,有许多疾病并非是细菌、病毒等致病微生物和各种理化因素所引起的,而是根源于有害的心理社会因素,它们并没有器质性改变。不仅精神、心理方面的疾病是由心理社会因素引起的,就是高血压、冠心病、溃疡病等也与心理应激状态有密切的关系。疾病已由单因单果、单因多果向多因单果和多因多果发展。医学模式也相应地由生物医学模式逐步转变为现代医学模式。

五、现代医学模式

(一)产生背景

1.疾病构成变化(疾病谱、死因谱变化)过去严重威胁人类的单纯生物病原因素的

急性传染病如鼠疫、霍乱、天花、黑热并等已被控制甚至消灭,社会心理多因素作用或影响明显的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艾滋病、免疫病、遗传病及外伤逐步成为人类的主要疾病和主要死亡原因。全世界每年有数千万人死于这些疾病,发病率仍呈上升趋势,从而使医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从传染病和普通病转变为重大的慢性及退行性疾病。

2.人口结构变化随着人口寿命的明显延长,老龄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我国老龄人

口的比重到2000年和2020年也将从目前的8﹪分别上升到10﹪和15﹪以上,“健康长寿”将成为社会的迫切要求,老年卫生保健将成为重大的卫生任务。随着世界性人口老龄化日益突出,人类寿命的延长与老年人健康状况的改善有助于健全社会、经济和道德伦理的医疗保障体系。探讨老年性精神障碍的发生机理和预防对策以及老年病的防治,将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3.社会心理因素变化现代社会的竞争意识、被淘汰感、落伍感、失落感的增强,工

作紧张、知识和技术压力、活动范围缩小、生活节奏加快、居住及交通拥挤、人际关系紧张、认为灾害频繁等种种客观压力导致身心经常处于应激状态、疲劳状态和精神空虚状态,各种健康危险因素如吸烟、吸毒、酗酒和家庭瓦解等发生频率增加,使精神性疾病、神经性疾病、衰弱症和外伤等逐渐成为棘手的医学问题。因此,社会和心理因素收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4.环境因素变化城乡工业化,居住城市化,大气、土壤和水等环境污染以及温室效

应、臭氧空洞、酸雨频频、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生态失衡等对健康和疾病正在并已经产生严重影响,将使过敏性疾患和病毒性疾患更加流行,这些疾患用传统疗法不能奏效。随着太空、海洋、高原和极地的开发,特殊条件下出现的疾病防治将提到日程上来,因此环境科学及有关因素将受到极大关注。

5.健康概念变化尽管世界卫生组织早已提出了身心健全与环境和谐一致的完善的

健康概念,但限于以往的经济、文化、医疗水平,人们往往把健康仅仅看做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现在除了疾病防治之外,人们对无病情况下的保健需求日益增加,并追求身体、精神与社会的健全、、完美和谐状态。医疗并不能保证人类的健康。医学将逐步由医疗向保健和预防转变,作为这种转变的具体体现,“健康学”、“保健体系”

和“预防体系”的建立已经在进行中。

6.卫生需求变化温饱时期的主要要求是有医有药,防病治病,生存兼发展;小康时

期的主要要求是预防保健,身体健康,以发展为主;中富时期的主要要求是身心保健,延年益寿,发展兼享受;富裕时期的主要要求是身心健全,环境和谐,以享受为主。

“十二五”时期的起止时间是2011---2015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攻坚时期。

7.对科技进步的依赖性增强医学属于应用科学,没有技术、方法、手段的革新和应

用就不可能有医学的发展提高,现代自然科学与技术科学理论和方法同医学的结合使医学获得日趋细微、高效、快速、精密、简便的手段和技术,从而提高了医学研究和疾病防治的水平。当今掀起的新技术革命影响着医学的各个领域,其最鲜明的特点是大量新技术、新财料和新方法被引入,如新的医学成像技术、基因工程技术、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等等,对传统的医学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二)基本观点

1.整体医学观现代医学模式最基本的观点就是强调从整体医学出发的多因多果的

思维模式。它认为不仅有生物学属性,还有社会属性;不仅要重视疾病的生物学致病因素,还要重视心理、社会因素;不仅有人体内部的生理平衡和心理平衡,还有外部的自然生态平衡和社会生态平衡,彼此之间互相作用,构成自然生理、社会生理、自然心理、社会心理、自然社会、生理心理公6对的平衡运动,上述4中平衡态和6对平衡运动相互协调,机体便处于健康状态。临床医护人员应该在整体医学模式指导下,不仅把患者当做躯体有病来看待,而且要学会治疗心理疾病、社会病,把医学与社会学、心理学、自然规律等紧密结合起来,积极主动地调动人们防治疾病的能力。

2.多因多果疾病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一种社会现象,多因多果不仅适应于社会、心

理因素为主的疾病,也同样适应于某些生物病原体引起的疾病。慢性病(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的发生和危险已从总体上超过急性传染病,慢性病的发病因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例如我国发病明显上升的糖尿病,除与胰岛素分泌功能有关外,还与遗传因素、自身免疫、拮抗激素、精神因素等有关,更不用说恶性肿瘤、心血管疾病和意外伤亡等与环境、饮食、生活方式、社会变革因素密切相关。人体是由细胞组成的,但人不是细胞简单堆积成的生物体,人体是一种能够不断地进行自我更新、自我复制、自我调节的高度完整的有机体,因此无论是疾病还是健康,都与多种因素有关。

一个致病因素,可以通过人体不同的平衡运动,导致多个不同的结果,一个结果也可以由多个不同致病因素经不同平衡运动途径引起,这就是多因多果观点。

3.重视社会心理因素的观点现代医学模式既重视人的自然属性,又重视人的社会属

性。社会心理因素的致病作用是多种多样的:直接致病或直接影响生物因素致病(例如80﹪的恶性肿瘤与环境因素和行为生活方式有关);社会因素决定生物因素的致病性(例如贫穷落后引起儿童营养不良和结合发病率明显增多,花柳病的流行与社会环境淫乱和卖淫有密切关系);社会因素致病(例如社会动荡、战争等可使精神病发病率增高、消化性溃疡发病率明显增高,生活和工作节奏十分紧张可使高血压、冠心病明显增多);社会行为和生活方式致病(例如吸烟、吸毒、酗酒等劣习引起自我健康损害,或贻害他人引起健康被动损害)

4.高危性分析的观点健康不利事件的高可能性即高危险性分析观点,使医学服务抓

住重点。高危危险包括高危环境(易致病的社会、自然环境)、高危人群(处于高危环境中的人群和对环境刺激有危险反应或高危险行为的人群)、高危险反应(对一般人不会引起明显危害的因素却造成了严重疾病反应和其他健康问题)。因此,现代医学模式的任务之一就是改变高危环境,保护高危人群(儿童、孕妇、老人、残疾人、丧偶者等弱势群体),以及减少高位反应,使社会防治措施取得良好效果。

(三)改变

过去临床医师对待患者的基本任务是诊断及治疗,重视患者的生物方面,忽视患者的心理、社会环境方面,导致许多心身疾病久治不愈。现代医学模式则要求临床医师在了解患者疾病和病史时,应从患者的社会背景和心理变化出发,对患者所患疾病进行全面的分析及诊断,从而制订有效的综合治疗方案。临床医师需要提高对患者的心理社会因素作用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提高治疗效果。

预防保健工作一贯重视生物、物理、化学等环境因素的作用,但往往忽视不良的心理、行为以及社会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与作用。如西方发达国家艾滋病、吸毒的发生率较高;经济不发达的国家则由于贫穷造成营养不良,居住条件拥挤、不良的卫生习惯造成病毒性肝炎的流行。尤其是现代社会的步伐加快,竞争日益加剧,若人们没有经过完善的社会化,

其社会心理因素常常表现为恐惧、焦虑、紧张、绝望等一系列综合征,这些心理状态是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恶性肿瘤、溃疡病和精神疾患的重要致病因素。现代医学模式则将从生物病因为主的预防保健扩大到以生物-心理-社会综合的预防,从而更全面、有效地提高预防效果。卫生服务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而逐步扩大了服务范围:①由生理服务扩大到心理服务;②有医院内服务扩大到医院外服务;③由医疗服务扩大到预防服务;④由技术服务扩大到社会服务。

第一节 医学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医学心理学概述 一、医学心理学的概念 医学心理学士医学和心理学的交叉和应用科学,是研究心理现象与健康或疾病的相互关心,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和规律,以及解决医学领域中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行为问题的一门科学。 从科学特点来看:第一,医学心理学是基础性科学。医学心理学是研究医学领域中心里现象的科学,然而基础科学、临床医学,还是预防医学、护理医学和康复医学等涉及医学心理问题。进一步的说,临床各科患者都涉及医学心理问题,所以医科大学的各专业学生都应该学习医学心理学,将其作为医学的一门必修课。同时医学心理学的任务是揭示人类的心理活动规律,主要是表明心理活动和生理活动的相互关系,以及心理活动在健康和疾病相互转换过程中的作用规律。因此,医学心理学是教给医学生从“社会、心理、生物”多角度观察人的学科,从整体上把握人的科学。通过学习医学心理学,使医学生树立身心统一的观点,促进医学模式的转变。第二,医学心理学史临床应用性科学。医学心理学将其理论和技术应用到医学领域的各个环节,处理各种医学心理的问题。与其他临床科学的应用相比较,医学心理学的应用具有两个特点:①应用的广泛性和针对性。医学心理学没有自己确定的临床实体,而应用不局限于某个科室的患者,因而医学心理学的见习和实习不能独立的进行,而是应与其他临床课程一起进行,即要求医学生将医学心理学的知识技能在医学诊断、治疗护理中加以运用;②操作上的不确定性和灵活性。由于人的心理现象的主观性、模糊性和变量的多样性,从而决定了测定和改变心理活动的过程和手段的主观性、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即使是像医学心理学中的医患沟通、心理护理方法、心理评估、心理咨询与治疗这些要求操作的方法,也不像物理化学诊断、手术治疗那样指示明确,程序化很强。 总之,医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学与健康或疾病的相互关系、作用规律的科学,其目的是描述、解释、预测和改善心理健康与心身疾病。下面我们就以A型行为和冠心病的相互关系为例,具体介绍一下医学心理学的目的。 描述就是对心理行为与健康或疾病的关系进行客观的陈述,即只求事实的真实性,而不涉及健康或疾病发生的心理行为原因。例如,如果要从定性的角度来描述以为冠心病的性格特征,我们可以向这位患者提问:“你是一个什么性格特征的人?你对人对事的处理方式是什么?你子啊冠心病发作时有哪些心理和行为反应?”根据对冠心病患者回答的分析,我们就可以对这位冠心病患者的性格特征进行定性描述。如果要从定量的角度加以描述,可以让这位冠心病患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完成《艾森克人格问卷》、《A型行为问卷》,经统计分析就可以对这位冠心病患者的性格特征做出定量描述。无论定性描述还是定量描述都必须是客观事实。 解释就是研究、分析心理现象与健康或者疾病相互作用的因果关系。例如,为什么A型行为的人易患冠心病?目前,有学者将A型行为的时间急迫感、竞争和敌意这三个因素与冠心病放在一起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对环境和其他人保持敌视态度的A型行为者发生冠心病的危险性增加,而适应并享受、热爱生活的A型行为者的危险性并不增加。同时,有学者从A型行为中至少发现两个因素,一个是参与-投入因素,另一个是可以追求性因素。参与-投入行为者对自己的情形和所知觉到的能力,采取积极态度,并能恰当表达;面临压力是加多地使用针对问题的应对策略。刻意追求者在处理自己的情绪时常有不适感,而且其情绪也倾向于通过躯体症状表达出来,提示该因素与冠心病有密切关系。很明显,现在就肯定

临床执业医师考试辅导-医学心理学讲义0201

医学心理学基础(一)心理学概述 1.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2.心理现象:心理活动的表现形式。 一般分为:心理过程和人格(或个性)两个方面 心理过程:认知、情感、意志(知情意) 人格:人格特征、人格倾向、自我意识 3.心理的实质内容 (1)心理是脑的功能 (2)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反映 【例题】对心理实质正确全面的理解是 A.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B.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C.心理是主观想象的反映 D.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的反映 E.心理是想什么就反映什么 【答案】D (二)感觉与知觉 感觉

一、概述 感觉(sensation)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对感觉的这一界定包括着多层含义: 1.感觉是客观的 感觉是客观的感觉以客观事物为对象,没有客观对象,也就没有感觉可言。作为感觉对象的客观事物既可以是周围环境中的具体事物,也可以是人本身,如人既可以感觉外界的声、光、色,也可以感觉自身的痛痒、躯体姿势和运动状况等。 2.感觉是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体的反映 感觉反映的这种直接性,意味着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以直观的感觉为开端的。 3.感觉是脑的功能 感觉是客体作用于人的感官、作用于神经系统而最终在大脑产生的。人的大脑乃至整个神经系统和各个感觉器官,是感觉的生物学基础。从生理水平上说,感觉是把外界的物理能量转换为体内的神经化学能量并在大脑中产生映象的过程。 4.感觉是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分别反映着客体的声、形、色等属性,但并不是把这些属性整合起来整体地反映客体;整体反映是比感觉更高级的心理过程的功能。 5.感觉具有主观性 感觉既是客观的,同时也带有主观色彩。从感觉的对象和内容来说,它是客观的;从感觉的形成和表现来说,它是主观的。感觉的主观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人有个体差异,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感觉发展历程和结果,故而对同一客体的感受会有所不同。比

医学心理学

第二单元医学心理学基础 第一节心理学的概述 一、心理学的概念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心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直到19世纪后半叶,在自然科学和实验技术迅速发展的影响下,心理学才从哲学中独立出来成为一门科学。 二、心理现象的分类 心理现象是心理活动的表现形式。心理现象分为心理活动过程和人格两个方面。心理活动过程又包括认知过程(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和想象等心理活动);情绪、情感过程(情绪、情感体验和表情);意志过程(自觉确定目的、克服困难、调控行为的心理活动)三部分。人格(又称个性)包括人格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信念、和世界观等);人格特征(能力、气质和性格)、自我意识系统(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三部分内容。 人的心理过程和人格既有区别又密切联系在一起不可分割。心理过程是从心理现象的组成来看,它有发生、变化的过程并具有共性规律。人格则从心理现象在个体的表现来分析,它较稳定地、经常地表现出有别于他人的特征,并具有差异性规律。对它们的分析研究是为了深入了解人的各种心理现象;将它们结合起来考察。则为了掌握人的心理全貌。 三、心理实质的内容 1.心理是脑的功能 神经系统和脑是心理发生的器官,心理是在神经反射活动中实现的,脑在反射活动中起着复杂的整合作用。 2.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 客观现实是心理活动的源泉。心理的主动性的最基本表现是反映的选择性。动物的选择性是由它的生物性决定其需要;人的选择性不只取决于生物性,还取决于人的社会需要。尽管社会需要使人的心理有了高度复杂的主观能动性.也不是可以主观任意的。归根到底,人的需要本身还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人的心理同时具有社会制约性。 第二节认知过程 一、感觉与知觉的概念 1.感觉 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现象有感受性、适宜刺激、感觉适应、感觉对比、相互作用、联觉等。

医学心理学基础知识

医学心理学基础知识 医学心理学基础知识 心理学,它研究在医疗过程中有关诊断、治疗、护理中的心理问题,并且应用心理诊断和心理治疗的理论与技术为临床实践服务。如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医学心理学基础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作用。 第一章绪论 1.医学心理学(medicalpsychology) 是心理学与医学结合的一门交叉学科。将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医学领域,研究心理因素在人体健康以及疾病的发生、发展、诊断、治疗、预防与护理中的作用。 2.现代心理学诞生标志 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3.医学模式 指一定时期内人们对疾病和健康的总体认识,并成为医学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哲学观在医学上的反映。 4.医学模式发展阶段 (1)神灵主义医学模式:「万物有灵」。 (2)自然哲学医学模式:「天人合一」、「天人相应」、「治病先治人」、「一是语言,二是药物」。 (3)生物医学模式。 (4)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5.研究任务 (1)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中的作用规律。 (2)心理评估手段在疾病的诊断、治疗、护理与预防中的作用。 (3)运用心理治疗的方法达到治病、防病与养生保健的目的。 (4)患者心理活动的特点以及心理护理的方法的运用。 6.基本观点 心身统一的观点,社会对个体影响的观点,认知评价的观点,主动适应于调节的观点,情绪因素作用的观点,个性特征作用的观点。

7.研究对象 针对人的疾病和健康及其相互转化过程中所涉及的各种心理行为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措施。 8.研究方法 按研究涉及时间分为横断研究、纵向研究、回顾研究、前瞻研究(重要);按研究手段分为观察法、调查法、测验法、个案法、相关法、实验法。 9.医学心理学建立标志 1852年法国的洛采出版了第一部《医学心理学》,1896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建立第一个临床心理诊所。 第二章心理的生物学基础 1.心理学 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2.心理现象的分类 心理过程和人格,是两个统一不可分割的方面。 (1)心理过程,指心理活动的发生、发展的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情感过程,喜、怒、忧、思、悲、恐、惊;意志过程,有意识地确定目的、克服困难、调节和支配自身的行动。 (2)人格(个性),是一个人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包括人格倾向性、人格特征和自我意识。人格倾向性,是人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如需要、动机、兴趣、观点、信念等;人格特征,表现一个人稳定的典型特征,包括能力、气质、性格;自我意识,人对自己本身的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 3.心理的实质内容 心理是脑的功能,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 第三章感觉与知觉 1.感觉(sensation) 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包

临床执业医师考试大纲复习医学心理学名师辅导讲义

临床执业医师考试大纲复习医学心理学名师辅导讲义 第七篇 第1章 考纲要求 ①医学心理学的概述:医学心理学的概念与性质,医学心理学在现代医学中的意义。②医学心理学的任务与观点:医学心理学的任务,医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③医学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研究对象,研究方法。④心理学概述:心理学的概念,心理现象的分类,心理实质的内容。⑤认知过程:感觉与知觉的概念,记忆的概念,思维的概念与特征。⑥情绪过程:情绪与情感的概念,情绪与情感的分类,情绪的作用。⑦意志过程:意志的概念与特征,意志品质。⑧需要与动机:需要层次论,动机定义与分类,动机冲突的类型。⑨人格:人格的定义,气质的概念、类型与意义,性格的概念与类型,人格形成的标志。⑩行为:行为的定义,A型行为、C https://www.360docs.net/doc/4619212797.html, 1.医学心理学的概述 (1)医学心理学的概念医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与健康和疾病关系的学科,是根据我国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新兴交叉学科,它既关注心理社会因素在健康和疾病中 (2)医学心理学的性质 (3)医学心理学在现代医学中的意义

①促进医学观念的转变医学心理学的发展促使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 ②促进疾病防治方法的改变医学心理学的发展,促使以身躯疾病防治为主,转向心身疾病 ③促进心理社会因素在医疗实践中的地位改变使心理社会因素在医疗实践中的地位越来越 2.医学心理学的任务与观点 (1)医学心理学的任务 (2)医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 ①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 ②行为主义理论(巴甫洛夫、华生); ③心理生理学派(坎农); ④人本主义理论(马斯洛); 3.医学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

医学心理学章节整理版

医学心理学 第一章:绪论 熟悉:医学心理学概念、医学模式概念、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 主要特征 了解:西方医学与生物医学模式 第二章:心理发展与心理卫生 掌握:心理卫生的概念、心理健康的概念、乳儿期的心理卫生、婴儿期心理卫生、幼儿期心理 卫生、童年期心理卫生、少年期心理卫生、 青年期心理卫生、 熟悉:婴儿期的心理发展、胎儿期的心理卫生、幼儿期心理发展、童年期心理发展、少年期心 理发展、青年期心理发展、独生子女心理卫 生 了解:重要的学者、理论和代表性的作品、心理卫生的起源、心理卫生工作的特点、心理特征、 中年期心理卫生、更年期心理卫生、老年期 心理特征、老年期心理卫生、残疾人心理卫 生、妇女心理卫生、 第三章:心理需要、动机与挫折 掌握:需要层次理论、心理冲突、挫折的概念、防御机制的概念 熟悉:需要的概念、分类、动机的概念、诱因的概念、动机的分类、引起挫折的原因、挫折情 境下的心理反应、防御机制分类、常见防御 机制 了解:防御机制注意事项 第四章:应激以及与应激相关的心理障碍 掌握:应激的概念、全身适应综合征、心理应激反应的表现、日常努力、应激时的努力 熟悉:应激的基本过程、应激原的概念、应激原的强度评估、生理应激、心理应激、应激与健 康的关系、应激原、应激主体、应对的概念、 补充:认知的初级评价、次级评价、问题集 中性应对方法、情绪集中性应对方法、应激 性障碍的概念、与应激相关的心理障碍的概 念、临床表现、诊断 了解:应激原的分类、应激的转归、应激性疾病、应激环境因素、应对的功能、常见的应对方 式、心理防御机制与应对的关系、心理防御 机制应对策略与健康的关系、应激性障碍的 鉴别诊断、治疗 第六章:心身疾病和心理生理障碍 掌握:心身疾病的概念、从生理反应到心身疾病的发展过程 熟悉:心身疾病与神经症的区别、心身疾病的心理因素、身体器官的脆弱性、心身疾病的预防、 心身疾病的诊断、心身疾病的治疗、原发性 高血压人格特点、冠心病危险因素、A型人格了解:心身疾病范围、患病率、心身疾病的研究途径、当前心身疾病研究的特点与主要观点、 从生理反应到心身疾病的变化途径、原发性 高血压防治、冠心病防治、消化性溃疡、支 气管哮喘、糖尿病、肥胖症、紧张性头痛和 偏头痛、癌症、胃肠道功能紊乱、功能失调 性子宫出血、皮肤病 第七章:进食障碍 掌握:进食障碍的概念 熟悉:进食障碍的多因素模型、神经性厌食病因、临床表现、诊断、神经性贪食病因、临床表 现、诊断、神经性呕吐临床表现、诊断 了解:神经性厌食流行病学、治疗、预后、神经性厌食鉴别诊断、治疗、预后、神经性呕吐鉴 别诊断、治疗 第八章:睡眠与睡眠障碍 熟悉:睡眠障碍的概念、正常睡眠的时相和特点、睡眠的生理意义、失眠的概念、失眠的原因、 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睡眠呼

医学心理学知识点总结整理

医学心理学知识点总结整理 第一章绪论 医学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它结合了医学和心理学的知识,研究心理现象与健康、疾病之间的关系,解决医学领域中的心理和行为问题。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客观现实的反应。 医学模式是特定时期内人们对疾病和健康的基本看法与态度,是医学发展的指导思想。模式转变经历了神灵主义医学模式、自然哲学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最终转变为现代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现代医学模式是以生物、心理和社会三个方面相互作用为基础的医学模式。 医学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研究范围包括心理或行为的生物学和社会学基础及其在健康和疾病中的意义、心身互相作用及其机制、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过程中的作用规律、各种疾

病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及变化规律、以及如何将心理学原理及技术应用于人类的健康促进及疾病防治。 医学心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既是基础学科,也是应用学科。 心理学主要有精神分析学派、行为主义学派、人本主义学派和认知心理学派等不同的理论流派,代表人物包括XXX、XXX、XXX等。每个流派都有自己的观点和理论。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验法、观察法、问卷法、访谈法等。 第二章心理学基础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而知觉是对感觉的进一步深化,反映事物的整体属性及外部联系。知觉的特性包括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和恒常性。

注意是人脑对一定客观事物的集中反映,注意的品质包括广度、稳定性、分配和转移。 记忆是信息在人脑中储存的过程,根据储存时间的长短可以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感觉记忆只能储存几秒钟以内的信息,短时记忆可以储存1分钟以内的信息,而长时记忆则可以储存更长时间的信息。 不受心理障碍和疾病的影响,能够积极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压力。 3、心理障碍的概念:指由于心理、生物、社会等多种因 素引起的心理功能异常,表现为情感、认知、行为等方面的异常,影响个体的生活和社会功能。 4、常见的心理障碍: ①抑郁症:情绪低落、失去兴趣、自责、无助感等。 ②焦虑症:紧张、害怕、恐惧、不安等。 ③强迫症:强烈的、不合理的想法或行为,导致个体无法控制。 ④创伤后应激障碍:经历过创伤事件后,出现反复的回忆、梦魇、恐惧等。 ⑤精神分裂症:幻觉、妄想、言语和情感的混乱等。

医学心理学

医学心理学 第一章绪论 1、什么是医学心理学? 医学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心理因素在人体健康与疾病及其相互转化过程中的作用规律,并研究如何预防、控制心理危险因素导致的疾病及利用心理保护因素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2、医学心理学的范围是什么? ①基础研究。其目的是探索和创建医学心理学的学科理论体系。 ②实践应用。其目的在于运用医学心理学理论指导医学实践。 ③教学任务。其目的是普及医学心理学知识。 3、医学心理学关于健康和疾病的观点是什么? ①强调心身统一的观点。一个完整的个体应包括心、身两个部分,两者相互影响;但是对外界环境的刺激,心身则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反应的。 ②个体与社会保持和谐的观点。一个完整的个体不仅是生物圈里的人,而且也是社会圈的人。 ③认知与评价的观点。心理因素影响健康或导致疾病,不完全取决于该因素的性质和强度,还取决于个体对外界刺激的认知和评价,有时后者占主导地位。 ④主动适应与自我调节的观点。个体在与外界环境接触中,心理的主动适应和自我调节是个体与环境保持相对和谐、抵御疾病和保护健康的主要因素。 ⑤情绪因素作用的观点。情绪是精神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类心理活动和社会实践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其作用是通过对行为的调节使机体与外界环境适应。 ⑥个性特征作用的观点。个体在成长发育过程中,逐渐对外界事物形成一个特定的反应模式,构成相对稳定的个性特点,使个体在与周围的人和事的交往中,保持着动态平衡。 第二章医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医学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包括哪些? ①客观性原则:遵循客观性原则就是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即根据心理现象的本来面貌来研究心理的本性、规律、机制和事实。 ②发展性原则:在医学心理学研究中,不而且要看到其发展、变化的特征。 ③系统性原则:必须从各个因素的相互作用中去认识整体,着重研究各个过程、状态之间相互联系及其整合机制。 ④理论与实际结合原则:必须考虑多种影响因素存在的实际,不仅要遵循相关理论及其方法,还要结合国情实际和民族特征进行研究。

医学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次第二章心理学基础 一、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认知过程第二节、情绪和情感过程第三节、意志过程第四节、人格 (一)心理学与心理的概念 1. 心理学 ●心理学是阐释灵魂的学科。●心理学是研究心理活动的科学。●心理学是研究行为的科学 ●心理学是对行为与心理历程的科学研究,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 2.心理 (1)心理是脑的功能:现代科学研究表明,脑产生心理现象的方式是反射。反射是有机体借助神经系统对内外刺激的有规律的反映。大脑是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人的心理、行为进行控制的。 (2)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所谓客观现实,是指不依赖主体而存在的一切事物,包括自然现实和社会现实。其中,社会现实对人的心理具有决定性的制约作用。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之所以有人的心理是因为人生活在人类的社会环境之中;如果脱离了人类的社会生活,即使有健全的人脑,也不可能产生人的心理。 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心理活动●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个性:◇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个性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第一节认知过程(cognitive process) 认知过程是心理过程中的最重要和最基本的部分。是指人们获得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是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的基础。 一、感觉与知觉 (一)感觉 1.定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的作用包括:(1)感觉为人们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2)感觉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3)感觉是一切较高级的较复杂的心理现象的基础 2.种类: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皮肤觉;内部感觉——运动觉、平衡觉、内脏感觉 3.特征:(1)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感受性:感觉的敏锐程度,是感觉器官对刺激的感觉能力。感觉阈限:衡量感觉能力的客观指标。 每种感觉都有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以及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觉阈限。 绝对感受性:人们对最小强度的刺激的感觉能力。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 绝对感觉阈限越小,则感觉越灵敏,感受性越高。 差别感受性:刺激物之间最小差异量的分辨能力。差别感觉阈限:刚刚能够引起差别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 差别感觉阈限越小,则感觉越灵敏,感受性越高。 感受性←→感觉阈限,绝对感受性←→绝对感觉阈限,差别感受性←→差别感觉阈限(反比关系) (2)感觉后像当刺激作用于感受器停止以后,感觉并不立刻消失,而是逐渐减弱,这种感觉残留的现象叫做感觉后效。在各种感觉中,痛觉后效特别显著,视觉的后效也很显著。视觉的后效即是视觉后像。一般来讲,刺激的强度越大,时间越长,后像的持续时间也越长。 (3)感觉的适应由于刺激物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使感受性发生变化(感受性提高或降低)的现象,就是感觉的适应。 •如:明适应和暗适应;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4)感觉对比(感觉的相互作用) 同一感觉器官由于不同刺激物的作用,会使感觉在强度上和性质上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做感觉对比。 (5)联觉当一种感觉器官受到刺激而产生一种特定感觉的同时又产生另外一种不同的感觉。 (6)感觉补偿当人们的某种感觉缺失后,其他的感觉会高度发展起来弥补其缺失的感觉功能,这种现象叫做感觉的补偿。(二)知觉 1.定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感觉——组织——辨认与识别 2.特性:(1)组织性(2)恒常性(3)知觉定势 (1)知觉的组织性——对感觉信息进行组织加工的过程。1)知觉的整体性2)知觉的选择性3)知觉的理解性 1)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系统具有把感觉到的个别特征、个别属性整合为整体的功能,这就叫知觉的整体性。 “主观轮廓”:人们倾向于将缺损的轮廓加以补充使知觉成为一个完整的封闭图形。 在客观上并不存在而由主观认识产生的轮廓称为主观轮廓 2)知觉的相对性(知觉的选择性) 在对感觉信息的整合过程中,由于经验的作用,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知觉对象,即知觉的选择性。 3)知觉的理解性:在对感觉信息的整合过程中,人们往往借助经验辅助对当前信息的理解,以便形成清晰、完整的知觉。在知觉事物时,不仅依赖于当前的信息,还要根据自己过去的知识经验来理解它,给它赋予一定的意义。

医学心理学教案

医学心理学教案 题目:医学心理学教案 一、教材简介 《医学心理学》是医学相关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也是培养医学生综合素质和培养临床实践能力的重要学科之一。本教材以系统性、综合性和实用性为特点,全面介绍医学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医学心理学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掌握医学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应用技能;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和临床实践能力; 3. 情感目标:提高学生的人文关怀意识和对患者的关注度。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 1. 教学内容 (1)医学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2)医学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3)个体心理因素对健康和疾病的影响; (4)应激与适应; (5)疾病心理与康复心理; (6)医患沟通与信任建立; (7)医学心理学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2. 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系统介绍医学心理学的基本

理论和应用; (2)案例分析法: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医学心理学在临床实 践中的应用; (3)讨论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促进学生们思考和交流。 四、教学步骤 1. 第一课时:医学心理学概述 (1)教学内容:医学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 (2)教学方法:讲授法; (3)教学步骤:介绍医学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帮 助学生建立对医学心理学的整体认识。 2. 第二课时:医学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教学内容:医学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教学方法:讲授法; (3)教学步骤:介绍医学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主要研究方法,让学生了解医学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框架。 3. 第三课时:个体心理因素对健康和疾病的影响 (1)教学内容:个体心理因素对健康和疾病的影响; (2)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 (3)教学步骤:结合实际案例,通过学生们分析个体心理因 素对健康和疾病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4. 第四课时:应激与适应 (1)教学内容:应激与适应的基本概念和应用;

医学心理学

医学心理学 医学心理学 第一节医学心理学概况: 1.医学心理学定义医学和心理学相结合的交叉学科,它研究心理变量与健康或疾病变量之间的关系,是心理学的分支,也是医学的分支。 2.医学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几乎所有医学领域都有医学心理学研究内容。 3.医学心理学学科性质既是医学的根底学科,也是一门临床应用学科。 4.相关学科医学心理学是新型交叉学科,与国外一些学科有联系。 5.开展历史与现状自1879年冯特创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后,心理学和医学心理学处于飞速开展之中。第二节医学模式转变的需要 1.医学模式大致是指医学的主导思想,包括疾病观、健康观等,并影响医学工作的思维及行为方式,使之带有一定倾向性,也影响医学工作的结果。 2.西方医学与生物医学模式由于长期受心身二元论和自然科学开展时期的分析复原论的影响,经典的西方医学主要的是生物医学模式。 3.医学模式转变的动因 ⑴人类死亡谱的结构已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⑵约有半数死亡直接或间接与吸烟、酗酒等行为危险因子有关。⑶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心理社会因素的挑战有相对增加的趋势。⑷研究证明,心理活动的操作和调节对维持健康具有不可无视的作用。⑸人们追求生活质量的提高,其中也包括要求心理上的舒适和健全。 4.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这是一种系统论和整体观的医学模式,它要求医学把人看成是一个多层次的,完整的连续体,也就是在健康和疾病问题上,要同时考 虑生物的、心理和行为的,以及社会的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5.医学模式转变与医学心理学医学心理学课程有助于促进我国医学模式转变。第三节医学心理学研究方法 1.重要性医学心理学是一门很年轻的交叉学科,注意其研究方法的科学性。2.特点理论的多样性;心理定量的主观性;涉及多学科的根本方法。 3.心理

临床医学讲义第21章心理学笔记

第二十章医学心理学(15分) 第一节绪论 一、医学心理学的概述 1.概念:医学心理学是医学和心理学的交叉学科,是一门提高医学人文精神中心理 素质的重要学学科。心理学创始人:冯特,德国人。 2.医学心理学在现代医学的意义 目前的医学模式:1977年。美国恩格尔医生提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二、医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心身统一观点。 1.精神分析理论的观点: 弗洛伊德:(1)认为童年时压抑在潜意识中的心理冲突。是引起各种心理障碍和心身疾病的根源。 (2)三种意识:意识(正常人),前意识,潜意识 (3)治疗:自由联想,释梦,移情,催眠。 2.行为主义理论的观点: 1)华生、巴甫洛夫一喂狗 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由条件刺激物与非条件刺激物在时间的 V、结合(强化),并经训练而获得的反射。 2)斯金纳一喂猴,操作条件反射 3)班杜拉一人,社会观察学习 治疗的原则:通过不强化而使已建立的错误反射消失(消退)° 3.心理生理学理论的观点 坎农---- L、理因素对健康和疾病产生的影响,必须通过生理活动作为中介机制。 (特别重视心理作用) 4.人本主义学派的观点 罗杰斯、马斯洛--自我实现(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倾听) 治疗:降低期望值。(马斯洛的人性需求论) 5.认知学派理论 贝克和瑞米一一认为,人的行为是个人理性认识、评价的结果。只有矫正错误观念, 才能解除心理障碍。(改变看法) 三、医学心理学研究方法:(了解下名词) 观察法,调查法,测验法,个案法,相关法和实验法。 第二节医学心理学基础 一、心理学的概念 (-)心理现象:包括心理活动过程和人格(特征)

••,第383 页• 1 .心理过程:1)认识过程包括:感知觉、学习、记忆、思维、想象、注意、语言; 2)情绪过程一一情绪、情感(高等的)。 3)意志过程:有意识的确定目的,果断,坚持,自制的行动。 2.人格:(1)人格特征:气质、性格(核心)、能力 <2)人格倾向:世界观、人生观、珂想、需要、动机、兴趣等; (3)自我意识系统(自知之明) (二)心理的实质:1)心理是脑的功能: 2)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反映。 二、认识过程 1・感觉:反应事物个别属性。 特征:适宜刺激、阙值和适应性(蹲久了就不臭了)、感觉对比、联觉(暖色): 2.知觉:①整体属性反映 ② 特征:选择性(注意力),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远处的人)。 3.学习——指通过练习而促使行为发生相对持久变化的过程。 4.记忆一一记忆三个过程:识记,保持,回忆再认(咱们考试能这样就不错了)。 短时记忆的储存量7 土2C 长时记忆:容量无限大。 瞬时记忆。 第十节遗忘:是对已感知过的事物提取时失败。第一天遗忘最多。 三、情绪过程: 情绪:心境,激情,应激: 心境:一种微弱而持久具有一定渲染性的情绪。 四、意志过程 认识过程一一意志活动的前提和基础 1.意志的特征:目的性、与克服困难相联系、以随意运动为基础。 2.意志品质: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自制力-一-4大特性。 . 五、需要、动机 L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由低至高,逐层发展 理的需要一z最低层(吃喝拉撒) 2)安全的需要 3)归属和爱的需要 4)尊重的需要 5)自我实现-一最高层次 2.动机产生的条件:需要与诱因 3.动机主要功能:始动动机,指引动机,激励动机 4.动机冲突的类型:(1)双趋冲突:2个都想要 (2)双避冲突:2个都不想要 (3)趋避冲突:想要不敢要。

医学心理学的概念

医学心理学的概念 医学心理学是心理学与医学相结合的一门新学科。医学是研究人体健康和疾病及其相互转化的规律;医学心理学则是研究医学领域中的心理学问题,研究心理因素在人体健康和疾病及其相互转化过程中所起作用的规律。它们都是以人做为研究和服务的对象。 目前,医学分为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和康复医学四个部分。不论哪一部分,它所研究的都是有关“人”这一有机体的健康和疾病问题。既然研究的对象是人,就应看到,他不仅是一个有血肉、有生命、有脑子和有完整生理活动的动物,而且还是一个有意识、有思想、有情感和有各种心理活动的动物。所以,人的心理活动也同其生理活动一样,必然会反映在健康和疾病的问题上。 医学科学的任务不仅要诊断和治疗一个人的疾病,修复组织器官的病损,恢复机体的功能,使其达到原来的健康水平,而且还要对健康的人采取一些防病措施(如提高机体本身抗御疾病的能力,减少周围环境致病因素对机体的侵袭等),以达到健康地生活和延年益寿。以往,在医疗过程中,面对即将患病、正在患病以及病后康复的人,或尚属健康而来咨询的人,医务工作者常常只看到所服务的生理活动或生物的一面,而忽视了其心理活动或社会的一面,以致常出现“见病不见人”的现象。他们很少研究个体心理因素与疾病发生、转归和预防的关系(例如某些心理因素如何引起某些疾病的发生或使某些疾病恶化;在疾病所呈现的症状上有多少是受心理影响或者本身就是心理上的病态;在治疗过程中,心理因素是否也同药物、理疗或外科手术那样可作为有效的治疗工具;在预防疾病发生方面,除改善环境及生活条件外,需要不需要心理方面的措施等等。)在门诊,医生往往把病人当作是一个缺乏医学卫生常识的医盲。特别是对那些文化程度不高的患者,因他们诉说病情啰嗦,答非所问,有时还没有听完主诉,便匆忙地听一下心、肺(有时甚至不作任何体格检查),就把处方开好了。在病房,医生们关心的是病人所患的“病”,对那些疑难病症或罕见病,往往表现出很大的兴趣,想方设法作各种检查以找出病因,明确诊断,并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但是,他们往往不注意患“病”的病人,甚至叫不出病人的名字,只知道哪一个房间、哪一张床和患什么病,并经常用病床号或病名代替病人的姓名。对前来探视的病人家属和同事,对有关病人的家庭和工作情况,如与病情无关,一般是不过问或根本不感兴趣的。医生与病人的关系,是医与病的关系,而不是医与人的关系。

《医学心理学》感知

《医学心理学》感知 在医学领域,心理学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医学心理学已经成为医学领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医学心理学中,感知是非常重要的概念之一,它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知觉和感觉。在医学实践中,医生需要了解患者的感知情况,以便更好地诊断和治疗疾病。 感知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知觉和感觉。在医学心理学中,感知包括感觉和知觉两个方面。感觉是指人们通过感觉器官接受外部刺激的过程,例如听觉、视觉、触觉等。而知觉是指人们通过大脑对感觉信息进行加工和理解的过程,例如对形状、颜色、大小等特征的识别和判断。感知在医学实践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医生需要了解患者的感知情况,以便更好地诊断和治疗疾病。例如,在诊断过程中,医生需要了解患者的感觉和知觉情况,以便更好地判断患者的病情。在治疗过程中,医生也需要考虑患者的感知情况,以便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例如,对于一些患有焦虑症或抑郁症的患者,医生可能会采用认知行为疗法来帮助他们改变不良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在这个过程中,医生需要了解患者的感知情况,以便更好地帮助患者。 感知还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了解患者的情感和心理状态。在医学实践中,情感和心理状态对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

医生需要了解患者的情感和心理状态,以便更好地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例如,对于一些患有心脏病或糖尿病的患者,医生需要了解他们的情绪状态和心理压力情况,以便更好地为他们提供支持和帮助。 《医学心理学》中的感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在医学实践中,医生需要了解患者的感知情况,以便更好地诊断和治疗疾病。感知还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了解患者的情感和心理状态,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因此,我们应该重视感知在医学心理学中的应用和发展。 《医学心理学》认知 在医学领域,心理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医学心理学是心理学与医学相结合的产物,旨在研究和解决医学领域中的心理问题,为医疗实践提供科学依据和方法。本文将从认知角度出发,探讨医学心理学的几个关键方面。 一、认知失调与心理疾病 认知失调理论是医学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认为个体的认知和行为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当个体的认知与行为出现不一致时,就会产生认知失调,可能导致心理压力和心理疾病。例如,长期吸烟的人明知吸烟对健康有害,但无法克制自己,这时就会产生认知失调。

《《医学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本科)

《医学心理学》教学大纲 一、计划总学时:16 (其中实验0 学时)学分:0.5 开课学期: 授课方式:课堂教学考核方式:笔试 二、适用专业:影像专业、生物工程 三、预修课程: 四、教学目的: 本教学大纲供医学专业和生物专业本科生使用。本大纲主要以教材《医学心理学》(姜乾金主编,第四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为依据。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心理学变得越来越重要。学习医学心理学不仅对于医学生了解临床上患者的心理状态、熟悉基本的心理咨询和治疗技术,更好的搞好医患关系有着重要作用,而且对于转变传统的医学观念,适应医学发展的需要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大纲将教学内容分为掌握、熟悉和了解三部分。掌握部分为基本概念、原则;熟悉部分为与基本概念、原则密切联系的知识,同时也涉及到教材的横向联系内容;了解部分则主要是新进展或其他相关内容。值得一提的是,一门学科不能截然划分,而是一个整体,学科中各个部分是相互联系的。因此,同学们在学习时应以是否掌握这门学科的主要知识为主,而不应仅仅死背概念,这一点应特别注意。 五、大纲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医学心理学概述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掌握:医学心理学的概念、任务及内容;熟悉:医学心理学在医学中的应用、医学心理学的研究原则和方法;了解:医学心理学的发展史与现状。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医学心理学概述 1.医学心理学的概念; 2.医学心理学的特性; 3.学习医学心理学的意义; 4.如何学习医学心理学 第二节医学心理学发展简史 1.医学心理学的起源及发展; 2.我国医学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第三节医学心理学与临床医学的关系 1.医学心理学的任务及内容; 2.临床医学的任务及内容; 3.医学心理学与临床医学的联系; 第二章医学心理学研究方法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掌握:医学心理学研究方法;熟悉:医学心理学研究方法的特殊。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医学心理学研究方法的特殊性及策略 1.研究方法的特殊; 2.医学心理学研究的基本目的与策略; 第二节医学心理学研究方法

医学心理学2

第一章绪论 【目的要求】 1.了解:医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2.熟悉: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含义及意义 3.掌握:医学心理学的概念及应用范围 【教学内容】 1.医学心理学的定义、性质与发展 2.医学模式的发展及转变的意义 3.医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及其特殊性 【计划学时】2学时 第一节医学心理学概况 一、定义、范围、性质及目的 (一)定义 1.心理学(psychology) 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掌握规律——解释行为——预见行为。 2.医学心理学(medical psychology) 研究心理因素在人体健康和疾病以及在它们相互转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及其规律并利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科学。 是研究心理现象与健康和疾病关系的科学。 (二)研究范围 1.研究心理或行为的心物学和社会学基础及其在健康和疾病中的意义; 2.研究心身相互作用关系及其机制; 3.研究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过程中的作用规律; 4.研究各种疾病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及变化规律; 5.研究如何将心理学原理及技术应用于人类的健康促进及疾病防治。 (三)学科性质 1.交叉学科 2.基础学科

3.应用学科 (四)开设医学心理学课程的主要目的 1.培养医学生的整体医学观 2.掌握一些医学心理学研究和实践方法 3.掌握应对和处理个人可能出现的人生难题的方法 二、医学心理学的相关学科 包括健康心理学、心理生理学、心身医学、变态心理学、心理诊断学、心理治疗学、咨询心理学、护理心理学、临床心理学、神经心理学、康复心理学、医学心理咨询等。 第二节医学模式的转变 医学模式(medical model): 是人们从总体上认识健康和疾病以及相互转化的哲学观点,包括健康观、疾病观、诊断观、治疗观等。 一、西方医学与生物医学模式 建立在经典的西方医学基础之上尤其是细菌论基础之上的医学模式。由于其重视疾病的生物学因素,并用该理论来解释、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以及制定健康保健制度,故被称为生物医学模式。(心身观、健康观、疾病观、治疗观、特点) 二、医学模式转变的动因 1.疾病谱顺位的变化 死亡顺位前三位: 过去:传染病、感染性疾病、营养不良 现在:脑血管疾病、心脏病、癌症 2.不良的生活方式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 3.社会因素对健康和疾病的作用增强 4.人们需求层次的提高 5.人类认识水平的提高 三、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Engle 于1977 年发表了《需要一种新的医学模式——对生物医学的挑战》,

医学心理学重点 哈医大

医学心理学Medical Psychology 哈尔滨医科大学第四临床医学院叶灿 第一章绪论 1.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第一节医学心理学概况 1.医学心理学(Medical psychology) 是心理学和医学相结合的学科,是将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应用于医学领域,研究心理因素在人类健康和疾病及其相互转化过程中的作用及规律。 2.学科性质:交叉学科、基础学科、应用学科 第二节医学模式的转变 1.医学模式:人们对健康和疾病总体的认识和本质的概括,体现了一定时期内医学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一种哲学观在医学上的表现。 2.医学模式的转变: 神灵主义医学模式:起源于原始社会,相信“万物有灵”。 自然哲学医学模式:起源于朴素唯物论和整体观的哲学思想。以古希腊《希波克拉底文集》为代表。心身观:一元论“天人合一”、“形神合一” 生物医学模式:以机械唯物论的哲学思想为主导。方法机械化、绝对化、心身分离、人与环境分离。重视人的生物属性,忽视人的社会属性。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1977年美国的恩格尔首先提出这一概念。是一种系统论和整体观的医学模式。主张心身统一、相互影响。提倡从社会、心理、生物三轴系统全面对疾病进行诊断、预防、治疗和护理。 第三节医学心理学研究方法 1.医学心理学研究方法※ (1)观察法:通过对研究对象科学地观察与分析,研究各种环境因素对人的心理行为的影响。分为主观观察法与客观观察法、自然观察法与控制观察法、临床观察法。 (2)调查法:研究者提出问题,研究对象口头或书面回答。包括访谈法、问卷法、测验法。(3)个案法:对一个研究对象多方面情况深入详细地调查研究。 (4)实验研究:在控制的条件下,观察、测量和记录个体行为的一种研究方法。分为实验室实验、现场试验、临床试验。 (5)相关研究:考察两个变量是否有联系的一种研究方法与统计技术。 第二章心理学基础 第一节心理现象及其本质 1.心理现象的构成※:P13 (1)心理过程: 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

医学心理学 重点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医学心理学概述 一、定义 心理学(medical psychology):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二、研究范围 1.研究心理或行为的生物学和社会学基础及其在健康和疾病中的意义。 2.研究心身相互作用关系及其机制。 3.研究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过程中的作用规律。 4.研究各种疾病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及变化规律。 5.研究如何将心理学原理及技术应用于人类的健康促进及疾病防治。 三、学科性质 1、交叉学科 2、基础学科 3、应用学科 四、开设医学心理学课程的主要目的 1、培养医学生的整体医学观 2、掌握一些医学心理学研究和实践方法 3、掌握应对和处理个人可能出现的人生难题的方法 第二节医学模式的转变 一、定义 医学模式(medicine model):是指医学的主导思想,包括疾病观,健康观等,并影响医学工作的思维及行为模式,使之带有一定倾向性,也影响医学工作的结局。 二、医学心理学对疾病和健康的认识 1、人是一个完整的系统 2、人同时有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心、身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3、人与环境是密切联系的,人不仅是自然的人,而且也是社会的人。 4、心理因素在人类调节和适应内外环境活动中具有一定的能动作用。 第三节医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医学心理学方法学的主要特点 1、基础理论的多样性 2、心理因素的主观性 3、研究对象的多学科属性 二、研究方法 1、观察法:自然观察法控制观察法 2、调查法:晤谈法问卷法 3、心理测量法 4、个案法:对单一案例的研究。 5、实验法:是在控制的条件下观察、测量和记录个体行为的一种研究方法,是科学研究中因果研究的最主要方法。 6、相关研究法:考察两个变量间是否有联系的一种研究方法与统计技术。 第四节医学心理学的现状与发展 1977年,Engel GL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需要一种新的医学模式——对生物医学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