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欣赏_尤金·奥尼尔和表现主义作品赏析
《毛猿》中的象征意义及其所体现的自我价值思考

《毛猿》中的象征意义及其所体现的自我价值思考《毛猿》是尤金・奥尼尔中期创作的一部表现主义作品,不分幕,共8场。
在关于这出戏的评论中,研究者通常从主人公扬克的悲剧式命运为出发点,探讨剧本所蕴含的人类生存价值及意义的主题,即“一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的问题。
熊沐清通过分析得出,以扬克为代表的被高度技术化的世界毁灭了的现代人的孤独和绝望是不可改变的宿命。
何志燕从福柯的角度解读扬克的疯癫,认为扬克的遭遇是现代人的共同生存困境的悲剧式呈现,社会对人的压迫是现代人无法逃脱的悲剧性命运。
然而,通过对剧本的细读不难发现,奥尼尔反复使用白黑来分别描写以米尔德里德为代表的资产阶级,和以扬克为代表的工人劳动者,使整部剧笼罩在黑白画之中,对整部剧作气氛的烘托、人物的刻画以及主题的深化都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表现主义先发轫于美术,它是对绘画中的印象主义、文学中的自然主义的反拨。
韦勒克等评论家认为文学与绘画之间“除了显而易见的来源、影响、灵感和合作问题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问题,即文学有时确实想要取得绘画效果,成为文字绘画”(韦勒克等,133)。
表现派戏剧常常借助象征的语言、表演、舞台布景、用非理性的方法传达作者的主旨。
毫无疑问,《毛猿》这部典型的表现主义戏剧的作品,为我们呈现的是一幅悲观色彩笼罩下的黑白画。
二奥尼尔将人物形象置于戏剧的中心地位,塑造了个性化的人物。
在《毛猿》中“w hite(白色)”作为刻画以米尔德里德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的代表色被用来展示资产阶级的高贵和优越感。
而“black(黑色)”则成为以扬克为代表的工人劳动者的代表色,显示出在机器大生产的工业社会中低层工人们的肮脏和野蛮。
但通过细读剧本,不难发现这两种颜色背后的象征意义及讽刺意味。
“white(白色)”在西方文化中象征着纯洁、高雅,给人的情绪是快乐明朗的,是西方文化中的一种崇尚色。
剧本中描写的米尔德里德小姐“有着一张苍白标志的脸蛋”,“身穿白色衣服”(奥尼尔311),给人一种漂亮精致的感觉之外,却还给人一种病怏怏、毫无生气之感。
尤金·奥尼尔戏剧的表现主义特征

南方论刊·2020年第12期尤金·奥尼尔戏剧的表现主义特征李紫红(广东第二师范学院 广东广州 510303)【摘要】美国戏剧家尤金·奥尼尔的戏剧既遵循表现主义艺术观的总原则,又因为在“戏剧叙事”和“戏剧冲突”这两个维度的不同处理风格而独具特色。
他的戏剧叙事方式乱中有序,场景设置在缺乏逻辑的表面之下自有其艺术规律;另一方面,他强化内在冲突,弱化外在冲突,刻意剥离冲突之间的逻辑关联,形成冲淡之美的同时,在貌似混乱的表象背后仍能清晰表现人的内在本质和生活的实质。
【关键词】尤金·奥尼尔;表现主义特征;戏剧叙事;戏剧冲突文化长廊尤金·奥尼尔(Eugene O’Neill)曾经四度获得普策利戏剧奖,并且至今仍是美国唯一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剧作家,为戏剧世界奉献了一系列令人难忘的作品,包括《安娜·克里斯蒂》《琼斯皇》《毛猿》《上帝的儿女都有翅膀》《榆树下的欲望》《奇异的插曲》《悲悼》《送冰的人来了》《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休伊》等。
佩尔·哈尔斯特龙在1936年诺贝尔文学奖官方颁奖辞中高度赞扬奥尼尔的创新求变及其作品中蕴含的悲剧精神;同时,他明确指出,奥尼尔在《琼斯王》中“大胆运用表现主义手法处理思想及社会问题”[1]。
奥尼尔在获奖致辞中也毫不掩饰自己对表现主义戏剧大师奥古斯特·斯特林堡的敬仰以及来自他的影响[2]。
从亚里士多德的“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3]到自然主义作家爱弥尔·左拉从人物塑造角度出发的“文学再现生活”[4],文学对于生活的呈现一直遵循传统法则。
19世纪末20世纪初滥觞于欧洲的表现主义流派视挖掘生活的本质为艺术的主要任务,强调自我,在反传统的艺术形式中努力表现被扭曲的现实生活。
表现主义戏剧弱化戏剧情节和人物性格,重视人物内在情感的外化,着力表现梦幻意识,情节的发展相对缺乏逻辑性[5]。
尤金_奥尼尔戏剧中的表现主义手法研究

尤金·奥尼尔戏剧中的表现主义手法研究李菁菁(通化师范学院大学外语教学部,吉林通化134002)摘要:美国剧作家尤金·奥尼尔以其多变的表现主义手法开创了美国现代戏剧的新概念。
他用“舞台化”的表现主义手法多角度、多层次的展示了20世纪上半叶美国人多重而矛盾的人性,痛苦而迷惘的灵魂。
试从尤金·奥尼尔中期剧作中常见的心理象征、视觉象征和听觉象征三个方面梳理和总结他的戏剧创作手法,以期更准确地解读奥尼尔的戏剧作品并为表现主义文学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奥尼尔;表现主义手法;心理象征;视觉象征;听觉象征中图分类号:I712.1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974(2010)01—0080—02收稿日期:2009—09—08作者简介:李菁菁(1982-),女,吉林通化人,通化师范学院大学外语教学部教师,吉林师范大学在读硕士。
表现主义是兴起于20世纪初,盛极于20至30年代欧美一些国家的文学艺术流派之一。
这派作家受到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心理学的影响,不满足于对外在事物的客观描绘,试图通过人物内心世界的外化来直接表现事物的内在实质。
他们提出了艺术不是“再现”而是“表现”,“不是现实,而是精神”的理论纲领。
表现主义剧作最引人注目的是对人物心理和潜意识的开掘,并把它“舞台化”。
这反映在戏剧内容上的荒诞离奇,结构散乱,场次之间缺少逻辑联系,情节变化突兀,生与死、梦幻与现实之间没有明确的界线;在表现手法上,这派剧作家往往将内心独白、幻想和梦境等语言手段以及灯光、音响、面具、布景等非语言手段糅合并用以营造强烈的震撼心灵的舞台效果。
正如美国戏剧家尤金·奥尼尔所言,“表现主义者试图把在作者和观众之间的一切可能在舞台出现的东西压缩到最小限度。
表现主义者竭力追求直接面对观众。
”[1]表现主义戏剧的代表人物有瑞典的斯特林堡、德国的托勒尔、美国的奥尼尔、捷克的恰佩克、英国的杜肯、衣修午德以及爱尔兰的奥凯西等。
美国作家尤金·奥尼尔作品《毛猿》中的悲观主义思恝

帝, 缺乏理性的混乱时代 。权利和财 富使父女反 目, 姐妹 成陌生人 , 兄弟互相谋杀 , 朋友互 相背离 , 人成 了动物这 么一个悲惨场面。 到了2 0世纪后资本主义社会进入了物 质丰富的精神危机时代 。 悲剧作品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 从
一
战后 , 美 国新 一代 的青 年对 社 会 , 人 生 产生 了一 种
庭, 从小多病但不缺乏幻想。他希望到天边某个奇异世界 去, 因为在那里有丰富多彩的奇迹 , 那里有美妙漂亮的女 仙。但是严酷冷漠的现实无情地粉碎了他的诗情和柔意,
他终 身找不 到他梦 中的“ 天边 外 ” 。奥尼尔在 早期 的作 品 中
一
91—
延安 职业 技术 学 院学报
奥尼尔 中期作 品主要有 《 琼斯 皇》 、 《 安娜 ・ 克里斯 蒂》 、 《 毛猿》 、 《 榆树下的欲望》 、 《 上帝 的儿女都有翅膀》 、 《 大神布朗》 等作 品。《 安娜 ・ 克里斯蒂》 传承 了《 天边外》 的
主题 思 想 ,表现 出 了人 的理 想 和现 实不 可 调 和 的矛盾 冲
对早 期 资本 主义 的批 判 指 向 了对人 类 普遍 面临 困境 的思 考 。奥尼 尔 的作 品也 表 现 了这一 悲 剧主 题 。
奥尼尔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戏剧家 , 他 曾四次 获得普利策奖。这在美 国作家阵营中是绝无仅有的。 这反 映了人们对他戏剧的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 。 他一生中创作
猿》 以其悲剧的故事与叙事风格成为传世之作 , 本文从 美国当时的文学思潮 出 发, 结合奥尼 尔作品的特有表现方式。 【 关键词】 美国文学流派; 悲剧作品 ; 《 毛猿》
尤金·奥尼尔戏剧中的表现主义手法研究

作 者 简 介 : 菁 菁 (9 2 )女 , 林通 化人 , 化师 范 学 院 大 学外 语 教 学 部 教 师 , 李 18 一 , 吉 通 吉林 师 范大 学 在 读硕 士 。
表 现 主 义 是 兴起 于 2 0世 纪 初 ,盛 极 于 2 0至 3 O年 代 欧 美 一 些 国家 的 文 学 艺 术 流 派之 一 。这 派 作 家 受 到柏 格 森 的直 觉 主义 和弗 洛 伊 德 的 精 神 分析 心理 学 的影 响 , 满 足 于 对 外 不 在 事 物 的客 观描 绘 , 图通 过 人 物 内 心 世 界 的 外 化 来 直 接 表 试 现 事 物 的 内在 实 质 。他 们 提 出 了 艺 术 不 是 “ 现 ” 是 “ 再 而 表 现 ”“ 是现实 , 是精神” ,不 而 的理 论 纲 领 。 表 现 主 义 剧 作 最 引 人 注 目的 是 对 人 物 心 理 和 潜 意识 的 开 掘 , 把 它 “ 台 化 ” 并 舞 。 这 反 映 在 戏 剧 内 容 上 的 荒 诞 离 奇 , 构 散 乱 , 次 之 间 缺 少 结 场 逻 辑 联 系 , 节 变 化 突 兀 , 与 死 、 幻 与 现 实 之 间 没有 明 确 情 生 梦 的界 线 ; 表 现 手 法 上 , 派 剧 作 家 往 往 将 内心 独 自 、 想 和 在 这 幻 梦 境 等 语 言 手 段 以及 灯 光 、 响 、 具 、 音 面 布景 等 非 语 言手 段糅 合并 用 以营 造 强 烈 的震 撼 心灵 的舞 台效 果 。正 如 美 国戏 剧家 尤 金 ・ 尼尔 所 言 .表 现 主 义 者试 图把 在 作 者 和观 众 之 间 的 奥 “
一
上 半 叶 美 国人 多重 而 矛 盾 的人 性 , 痛苦 而迷 惘 的灵 魂 。本 文 将 从 心理 象 征 、 觉 象 征 和 听 觉象 征 三 个 方 面对 奥 尼 尔 中期 视 剧作 中 的表 现 主 义 手法 进 行 探 讨 。
简评尤金·奥尼尔《榆树下的欲望》

简评尤金奥尼尔《榆树下的欲望》
李小海;姜士昌
【期刊名称】《管理学刊》
【年(卷),期】2005(018)002
【摘要】文章从主题意义、象征主义的表现手法和对古希腊悲剧的继承三方面分析欣赏奥尼尔的著名悲剧<榆树下的欲望>,从而揭示了在以金钱为主的社会里,物欲横流,人性被压抑以及导致情感扭曲的社会现实,并且指出拯救人类自我的,也只能是人性的升华与灵魂的净化.
【总页数】2页(P24-25)
【作者】李小海;姜士昌
【作者单位】南阳师院,外国语学院,河南,南阳,473500;河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南,新乡,453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3
【相关文献】
1.尤金·奥尼尔笔下的象征主义运用--以《榆树下的欲望》为例 [J], 田苗
2.欲望体系中的女性主体——解读尤金·奥尼尔《榆树下的欲望》 [J], 蔡晓燕
3.尤金·奥尼尔的《榆树下的欲望》与利己主义道德批判 [J], 王玮;王占斌
4.尤金·奥尼尔的《榆树下的欲望》与利己主义道德批判 [J], 王玮;王占斌;
5.欲望·沉沦·救赎——尤金·奥尼尔的《榆树下的欲望》 [J], 周维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尤金·奥尼尔

小说的意义
• 揭示了现存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合理 • 启迪:人在徒劳无望的追求与反抗 启迪: 中重获人的尊严, 中重获人的尊严,建立并实现人生 价值。同时,倒退是没有出路的, 价值。同时,倒退是没有出路的, 从野蛮走向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 必然。 必然。 • 人的异化、追求及精神幻灭是作品 人的异化、 的主题
08机电1班
尤金·奥尼尔 尤金 奥尼尔
Electrical and Mechanical
My class one
08机电1班
尤金·奥尼尔(1888~1953) 尤金 奥尼尔( 奥尼尔 ) 是美国现代著名剧作家, 是美国现代著名剧作家,美 国现代戏剧的奠基人, 国现代戏剧的奠基人,表现 主义戏剧的代表作家。 主义戏剧的代表作家。
毛猿的艺术特征
表现主义的运用
08机电1班
My class one
1、视觉效果 、
Electrical and Mechanical
班风展示 视觉
视觉效果即是把人物的内心世 界变得可视化使思想感知化
2、象征手法 、 班风展示
08机电1班
My class one
Electrical and Mechanical
专业
戏剧
童年经历
童年随剧团生活, 童年随剧团生活,舞台 是最熟悉的地方, 是最熟悉的地方,跑遍 了个大市镇
表现主义文学

表现主义文学起源表现主义是二十世纪初至三十年代盛行于西方世界的一种文艺思潮。
它首先出现在德国,盛行于奥地利,进而在瑞典、波兰、英、法、美等国广为流传。
它起于绘画,后来在音乐、戏剧、小说、电影等整个文艺领域中获得发展。
表现主义文学是20世纪初期以德国为中心兴起的一场国际性文学运动。
表现主义文学是表现主义艺术在文学领域的体现,涉及到文学的各个领域,其中戏剧和诗歌的成就最为突出。
“表现主义”一词源自拉丁文“expressus”,具有“抛掷出来”、“挤压出来”的意思。
表现主义思潮最先出现在绘画界,其后波及文学界。
“表现主义”作为一个文学流派,最早确立于1913年。
表现主义一词,最初出现于1901年在法国巴黎举办的玛蒂斯的画展上,原是法国画家朱利安·奥古斯特·埃尔维一组油画的总标题。
1911年,德国画家沃林格尔在《狂火飙》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论文,首次借用了这个词来称呼析林的先锋派作家,1914年后,这一术语被人们普遍承认和采用。
作为一种文艺思潮流派来说,表现主义是一个反传统的现代主义艺术流派。
1905年末1906年初,在德累斯顿成立了第一个表现主义的集团“桥社”;1911年,在慕尼黑成立了第二个表现主义的集团“蓝骑士”(或译“青铜士”)社。
第一次世界大战交锋,表现主义风行德国。
概述表现主义文学重视主观世界,特别是精神、情绪、思想的赤裸的强烈的呈露。
他们不重视对外在客观事物的忠实描绘,而要求突破事物的表象而表现事物内在的实质。
在诗歌领域,表现主义文学与同时发展着的后期象征主义文学有很大程度的相似。
但和象征主义不同,表现主义者对社会现实和人类前途有很大的关注,显现出一股干预生活的热情;而象征主义者则往往对宏大的社会题材表示冷漠。
在技巧上,表现主义文学相对粗野豪放,不似象征主义文学精雕细琢。
表现主义戏剧可以看作是对以易卜生为代表的欧洲自然主义、现实主义戏剧的继承和反拨。
表现主义戏剧经常采用内心独白、梦景、假面具、潜台词等手法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边外》是奥尼尔的成名作,奠定了他在美国剧 坛首屈一指的地位。该剧以罗伯特与安迪兄弟俩争 夺情人,双方都在一时气愤中错误地选择人生道路 所造成的悲剧,揭示了人们无法掌握自己命运的痛 苦情绪,仿佛这一切全在“天边外”。这部里程碑 式的作品使他获得1920年普利策奖。
“《天边外》有三幕,第一幕有两场,一场室外,见 得到地平线,暗示着人的欲望和梦想。另一场在室 内,地平线消失了.暗示着人和他的梦想之间横着的 现实.用这种方法我试图造成一种节奏,一种渴求和 失望的交织。 ” ——奥尼尔
表现主义(Expressionismus)一词来源于拉丁文 expressus,有“抛掷出来”、“挤压出来”之意。 德国作家卡斯米尔· 埃德四米特在《创作中的表现 主义》(亦被称为表现主义宣言)中指出:“只有 当艺术家的手透过事实抓取事实背后的东西,事实 才有意义。”
“父子冲突”的主题:以“父亲”和“儿子”的矛盾 的形式来表现年轻一带对专横参保的旧制度的反叛 和抗议。父亲的形象总是代表着权威、纪律和秩序, 它窒息了青年人激情的生命。
奥尼尔:“整个剧本都是表现主义的。” 他甚至用了“极端表现主义”这样的说法:“它似乎 包括了从极端自然主义到极端表现主义之间的所有 写作方法,但表现主义的味儿要比自然主义更重 些。”’
锅炉房中的铲煤 司炉工响铃后,站起,立正,然后用连锁步伐列队 而出 力大如牛的扬克在第五大道挥拳猛击胖绅士,“但 是那位绅士站在那里纹风不动,好像没事似的。”
从表现人的命运和价值追寻这个意义上,奥尼尔 的悲剧与古典悲剧具有了共同之处。 奥尼尔戏剧则代表了一种现代观念。“命运”被 他视为人类存在本身的内部矛盾,人的内在世界的 矛盾冲突转化为悲剧性的行为和事件。 。
1925年奥尼尔在给戏剧史家阿瑟· 奎因的一封信中指出, 被人们称之为“命运”的东西就存在于人类生命的背后, 他经常强烈地意识到那种背后的力量,说明了其不同于传 统命运观的看法。 在他这里,命运已不是外在于人、先验于人而绝对对立于 人的客观化打击力量,而是由人的存在而来的,人类生命背 后的力量,是人类生存中的必然矛盾。人与命运的斗争也 不主要体现为人与自然的斗争,而是人与自我的斗争,斗争 的悲剧变为“自我毁灭”的悲剧
《渴》,1914年 《东航卡迪夫》,1914年。有的批评家认为此剧 的上演可以看作美国戏剧的诞生 《鲸油》,1917 《天边外》,1918年。1920年上演于百老汇, 获得普利策奖。“由于他剧作中所表现的力量热 忱与深挚的感情——它们完全符合悲剧的原始概 念”,1936年奥尼尔凭此作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安娜· 克里斯蒂》,1920年 《琼斯皇》,1920年。把人物精神世界外化为舞 台形象,是表现主义戏剧的代表作之一。
在他的作品中,悲剧占有重要地位,古代希腊悲 剧对它们的影响很深。古希腊悲剧表现人同命运 的搏斗,奥尼尔则表现人同生活环境的斗争。他 企图用生活环境解释古代希腊人的命运观念。 在现代欧洲戏剧家中,易卜生、斯特林堡和表现 主义作家对奥尼尔都产生了比较重大的影响。他 的作品广泛地反映了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美国的社 会,其中也反映了.《琼斯皇》(1920) 在《琼斯皇》中,奥尼尔首次采用了表现主义 技巧,打破时空观念,用各种手法外化内心世界。 全剧共八场。除了第一场和最后一场是现实主义 的场景以外,中间六场完全是主人公的心理活动 和潜意识涌现。
2.《毛猿》 《毛猿》(1921)表现了现 代人类在丧失宗教信仰和自然 的和谐后的本体性焦虑,提出 了寻求精神佳缘的问题。
“他们所注目的不是落下的石头,而是万有引力的定律。” “不是现实,而是精神” 在表现主义作品中,常见的是强烈的社会情绪、深刻的内心体验和各 种复杂多变的变态心理,如恐惧感、灾难感、孤独感、无能为力感和 无归属感等。 表现主义常用的艺术手法是象征、梦幻和外化。表现主义的作品很少 真实而具体地描写和直抒胸臆,往往借助独白、旁白、梦幻、道具、 场景以及独特的形体动作来表现人物的各种精神活动,使之称为视觉 形象。象征也成为他们惯用的手法。
象征主义手法的应用: 扬克象征着现代人,猩猩象征着原始,又象征着被 现代社会异化的人生来具备的生命力和创造力,笼 子象征着现代人的生活环境或者是现代社会的强大 制约,钢铁象征着现代工业文明。
该词源自拉丁文,有转让、疏远、脱离等意。在德 国古典哲学中被提到哲学高度。黑格尔用以说明主 体与客体的分裂、对立,并提出人的异化。马克思 主义哲学认为,异化是人的生产及其产品反过来统 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
《榆树下的欲望》 3幕悲剧,1924年首演。 写农场主卡伯特为了农场 所有权同儿子埃本和妻子 爱碧之间发生的三角纠纷。
《哀悼》 1931年奥尼尔完成了一部著名的长剧《哀悼》。 这是套用古希腊悲剧家埃斯库罗斯的三部曲《奥瑞 斯忒亚》的格式写的一个三部曲。
奥尼尔的后期剧作《迸入黑夜的没长旅程》是一 出自传剧,剧情以作者一家一父亲、母亲、哥哥 与本人四人间爱恨交错的关系为线索展开;不过, 奥尼尔并没有追求剧本情节的突兀跌宕,整个剧 情设笠在蒂隆家的起居室内,故事发生的时问也 只局限在同一天的上午八时半至半夜时分,矛盾 冲突的焦点集中于母亲的毒瘾与埃德蒙的肺病上。
人的异化的主题:如卡夫卡的《变形记》和奥尼 尔的《毛猿》是著名的表现人的异化的作品。
否定资本主义物质文明和科学技术的主题,如恰 佩克的《万能机器人》,《莱斯》的《加算机》 揭示社会对现代化的盲目追求是造成人欲横流、 战争四起、人性异化的原因,指出及其文明给人 带来混乱和不安,而非精神上的自由,只会让人 类互相残杀,最终毁灭世界和人类自己。
人物:杨克 ;米尔德里小姐;
奥尼尔说《毛猿》表现的是“人以及人与自己命运的斗争。这场斗争 过去是与神,现在则是他自身、与他自己的过去以及寻找归属的努力 之间进行的。” 杨克是人类的象征,确切地说是生活在现代社会中异化的人的象征。 他作为一个现代产业工人,一直认为自己很重要,是力量、速度、运 动的代表,能驾驭世界,是世界的主人。但当自己创造的世界反过来 变成主人时,人的失落就开始了。资产阶级小姐的贬损使他如梦初醒, 他狂躁地要找回从前的感觉,找到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后来在富人 区、产联遭到的忽视与打击,是他作为一个小角色,甚至是一个毛猿 的一系列证明。他四处碰壁,以沮丧、绝望、孤独高中是现代人无能 为力,找不到自己位置的象征。
尤金· 奥尼尔(Eugene O’Neill,1888---1952),美国著名剧作 家。美国现代戏剧的奠 基人。表现主义的代表 作家。
表现主义文学的特征: 在20世纪最初的二十五年间,以德国为中心, 兴起了通称为“表现主义”的国际性文艺运动, 涉及到艺术的各个领域,并蔓延到欧美各国。 “表现主义”这个术语,最早见于1911年德 国画家沃林格尔在《狂飙》杂志上发表的绘画 评论中,而作为文学概念是1914年以后,才 被文学界广泛承认和采用的。
奥尼尔是美国戏剧史上具 有划时代意义的剧作家。 美国戏剧真正成为美国文 学的一部分,在20世纪 20至30代达到前所未有 的发展和繁荣局面,获得 世界各国的广泛重视,首 先应该归功于奥尼尔在戏 剧创作中所取得的成就。 他的作品也成为表现主义 戏剧及西方20世纪现代 戏剧的典范,影响各国。
“笼子”是全剧的总体背景意象:船舱、监狱、动物 园是明显的笼子构造,产联的办公室、纽约大楼是 隐性的笼子,是现代人无法挣脱的生活环境。 其实,扬克就是你自己,也是我自己。他是每一个 人。”——奥尼尔
1揭示了现代人对世界的家园感的毁灭以及生存的 无价值感。自以为掌握世界,其实却被世界操纵, 被异化成物质和社会机制的奴隶,人不再是世界的 主人,人在具有强大异己力量的世界面前孤独痛苦, 毫无出路。 2 揭示了人和人之间,人和世界之间不可消解的隔 阂,即人的绝对孤独。
M.西曼《论异化的意义》: 1.无力:感到人的命运不是由他自己掌握,而是被外在因 素和命运、运气所决定。 2.无意义:一方面指缺乏理解力或在一切活动领域中缺乏 首尾一贯的意义,另一方面指那种活着没有目的的感觉。 3.无准则:不受社会上行为法规的约束(因而导致越轨行为、 不信任、无节制的个人竞争)。 4.对文明教化的疏远:感到需要摆脱现行的价值观。 5.社会的孤立:在社会关系中所有的孤寂感或孤傲感。 6.自我疏远:指以这种或那种方式使个人感到他与自身是 生疏的。
面具理论:奥尼尔在《关于面具的备忘录》中写道: “一个人的外部生活在别人的面具的缠绕下孤寂地 度过了。”在奥尼尔笔下,美国是一个虚伪的王国, 人与物都戴着面具。在其剧作中不少人物都戴着面 具演出。
1936年,“由于他剧作中所表现的力量、热忱与 深挚的感情——它们完全符合悲剧的原始概念”而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由于在戏剧创作上取得了重要 成就,他曾经四次获得普利策奖(1920、1922、 1928、1957),193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金。
1 揭示了梦想和现实不可弥合以及梦想本身的变幻莫 测。 2对天边外的秘密的幻想,对美的憧憬,即使没有现 实价值,仍然是人生的最高价值。
《毛猿》,1921年 《榆树下的欲望》,1924年。1958年被改编为电影,由索非亚· 罗 兰主演。 《大神勃朗》,1925年 《奇异的插曲》,1927年 《悲悼》,1931年。此剧借用了埃斯库罗斯的悲剧《俄瑞斯忒亚》 的情节。 《送冰的人来了》,1939年 《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1941年。自传体剧本,是一部现实主义 的作品,但又使用了大量象征主义手法。 《月照不幸人》,1943年。此剧实际为《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的 续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