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人文地理论文

达州人文地理论文
达州人文地理论文

中国气都巴人故里

摘要:本文通过描述中国气都达州的地理位置、文化、旅游、民族、民风习俗、宗教以及经济等来叙述达州的人文地理特征。

关键词:汉阙渠县刘氏竹编元九登高大竹竹唢呐渠县三汇彩亭地理位置:我的家乡达州市在四川东北部,地处川渝鄂陕接合部,是中国西部四大名城———成都、重庆、西安、武汉交汇辐射的中心地区,幅员面积1.6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638万,居全省第3位,经济总量位居全省第5位。

历史沿革: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达州上古属巴地,自东汉和帝永元二年(公元90年)设县治所, ,公元前314年设置宕渠县,历为州、郡、府、专署、地区所在地,隋、唐称通州,宋、元、明、清为达州,辖通川区、达县、大竹县、渠县、宣汉县、开江县,代管省辖万源市,至今已有一千九百多年的历史。达州是中国“汉阙之乡”和“苎麻之乡”,是全省重要的天然气、煤电、化工基地,是全国、全省重要的商品粮油基地,是四川人口大市、农业大市、川东工业重镇、交通枢纽和川渝鄂陕四省市接合部的商贸中心。素有“川东明珠”之美誉

文化:在达州最出名的恐怕要数达州渠县的汉阙文化了。汉阙,汉代的一种纪念性建筑,有石质“汉书”之称,是我国古代建筑的“活化石”。汉代石阙,是我国现存的时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地表建筑,距今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堪称国宝级文物。汉代成对地建在城门或建筑群大门外表示威仪等第的建筑物。因左右分列,中间形成缺口,故称阙(古代“阙”、“缺”通用)。它的雏型是古代墙门豁口两侧的岗楼,在人们能够建造大型门屋后,便演变成门外侧的威仪性建筑,防御功能逐渐减弱。文献记载西周时已有阙,现存最早的遗物是汉代的,是了解汉代建筑的珍贵资料。而达州渠县汉阙是我国现存手地面上时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仿木结构建筑遗存。全国仅存29处汉阙中,渠县就有6处7尊,分布在土溪岩峰两乡不足10公里的古驿道旁,素有“汉阙之乡”的美称。它不仅具有丰富的雕刻内容、精湛的雕刻技术和高超的建筑手法,还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在60年代就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汉阙)

其次,巴人文化也是达州的重要文化之一,天府之国名震环宇,巴蜀文化源远流长。一提到巴蜀文化,人们便会联想到:杜甫草堂、武侯祠、三星堆、峨眉、青城、九寨、黄龙、乐山大佛以及苏氏三父子等等。人们或许没有注意到这么一个问题,长期以来,所谓的“巴蜀文化”,其实际内容主要在“蜀”文化,很少“巴”文化。而习惯提法“巴”还在“蜀”的前面。巴在哪里?巴应该是四川东部一带。李白诗云:“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刘禹锡诗云:“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李商隐诗云:“问君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白和刘禹锡诗中的“巴”都是实指的四川东部,唯有李商隐的《夜雨寄北》,短短四句诗中两次提到“巴山”,然而他所说的“巴山”,却是泛指四川境内的山。不过这是诗人的表达方式。杨雄《蜀都赋》说:“东有巴(宗[上]贝[下])、绵亘百濮。”巴渠上古属于巴地。据《华阳国志》载:“武王克殷,封宗姬于巴。”真正的“巴”和“巴山”,是在川东一带,而四川东部从重庆成立直辖市后,就只有达州等地了,这就是说,巴蜀文化中的“巴文化”,达州文化占据了很大部分。换句话说,不包括达州文化,整个四川文化是不完整的。而达州亘古以来所蕴藏的历史文化,可以当之无愧地说,除了成都以外,居各地市州之首。但时至今日,她仍象一个蓬头垢面、破衣烂裙的美女,或者说是掩藏在密林深涧的幽兰,不为世人所知

旅游资源:达州也是一个山川秀美,生态宜人的地方。全市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个,国家AA级旅游区2个,国家级森林公园1个,省级风景名胜区4个,省级森林公园3个,省级自然保护区1个。各种自然、人文景观精彩纷呈。宣汉罗家坝巴人文化遗址堪与“三星堆”媲美,开发潜力极大;渠县汉阙堪称我国古代文化瑰宝;万源八台山、花萼山雄奇壮丽,幽深高远,有“川东峨眉”之美称;宣汉百里峡,风光秀丽,曲折幽深,不是三峡胜似三峡;大竹五峰山竹海绵连万余亩,相传为“天下竹林之根”。以及宣汉的百里峡、达县的真佛山、万源的八台山、渠县龙潭、石桥古镇、凤凰山、张爱萍故居(神剑园)、铁山森林公园、宣汉七里溶洞、罗家坝遗址、普光气田、大竹百岛湖、莲花湖、大竹清河古镇、三汇古镇、罗江仙女洞、开江温泉等这些都为达州提供了丰富的旅游资源。极大的促进了达州的旅游业的发展。也带动了整个达州地区的经济发展。

罗家坝遗址

民族:达州市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少数民族散杂居地区。全市有38个少数民族成分,世居少数民族有土家族和回族,少数民族总人口5万多人,占全市总人口的0.89%,其中城市(包括各县、市、区)定居少数民族6000余人,外来少数民族流动人口2000余人,主要以回族、维吾尔族、藏族居多,另外还有彝族、羌族、土家族等其他少数民族。全市土家族4万多人,现建有宣汉县三墩、漆树、龙泉、渡口4个土家族民族乡,另有樊哙、漆碑2个少数民族聚居乡镇,是全省唯一建有土家族民族乡的市。全市有回族2000多人,主要分布在通川区、大竹县。少数民族文化在这里体现的淋漓尽致,唱山歌、摆手舞、土家刺绣还有哭嫁都是土家族的传统文化;而回族则以服饰文化著称。汉族文化的传

土家族姑娘承历史相当的悠久,形成了以汉阙为代表的文化形式,这些从古代流传下来的文化在当今的文化交流中也是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

宗教:达州的宗教主要以佛教、道教以及回族人民信仰的伊斯兰教为主,其他的教也有一些发展,但不是主流信仰。除了佛教、道教和伊斯兰教之外信仰人数都比较少。但是达州的宗教发展也是很好的,达

州在2012年1月召开的宗教交流会也是取得了成功。达县真佛山庙群是集“佛教、儒教、道教”合一的宗教胜地。这些宗教胜地也为达州的旅游业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支持。

真佛山

民风习俗:达州儿女乐观上进,豁达开朗,能歌善舞,每逢五谷丰登,佳节喜庆之时,人们便会扎起彩亭,打起锣鼓,吹着心爱的唢呐、、、、、、、浓郁的巴渠民俗民风,让达州这块神奇而古老的土地别具一番魅力。

刘氏竹编

刘氏竹编是一种从古代传承下来的传统文化,目前也已经成为了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诞生时间可以追溯至2300年前。而且在传承中又有发展,刘氏竹编工艺主要传承人刘嘉峰从“龚扇”起家,通过刻苦钻研,首创了竹编字画,提花编织法,该工艺是我国竹编工艺的一大创举,推动了我国竹编技艺的发展。各种文化节日在达州也是得到相当好的传承,民族文化交流也是有很大的发展。

(竹编艺术)

元九登高

关于“元九登高”的来历,目前盛行两种传说:

1、为玉皇大帝祝寿。道家以正月初九为玉帝生日,人们虔诚为贺,历年登高朝拜。古时达城翠屏山上有玉皇大帝庙,正月初九是玉皇大帝生日,每逢该日,达州人便上山烧香,为玉皇过生日。

2、纪念元稹离达。元稹曾被贬为通州司马,为官三年有余,为达州人做了许多好事,他离任时是正月初九,离任时百姓倾城送别元稹,登高望别。此后人们借此登高眺远,祭天祈福,期待一扫去岁颓势,迎来新年万事畅达。

2006年元九登高被定为市节,2008年列为中国十大名节,2009年列为四川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

大竹竹唢呐

“大竹竹唢呐”指产生并流传于大竹境内的民间音乐,它包括乐器的制作工艺

和乐器的演奏技艺。竹唢呐”由哨(当地民间艺人将之称为“叫口”)、天心、杆子和喇叭四部分构成。不同之处在于:竹唢呐的叫口不是由芦苇管,而是由大竹当地燕麦杆做成;杆子采用大竹特产的节短、美观、摁孔方便的罗汉竹制作;作为唢呐扩音器部分的喇叭则由当地产的黄竹篾丝编织成形后,还得再刮灰涂上土漆,套于杆下端,同样可活动和装卸。所以,使得竹唢呐也成为四川地区别具一格的风景线。

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

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产生流传于达州市宣汉县境内,它主要分布在宣汉县的龙泉、三墩、漆树、渡口、樊哙等乡镇,据传起源于3000多年前的巴人时期。那时的人们从渔猎转为农耕,为驱赶野兽、祭祀山神而击鼓鸣锣吆喝,后演变成一种劳动山歌。是土家族的一种伴随劳动生产,声乐与器乐相结合的民间艺术形式,它在土家族的生产生活中世代相传、特色鲜明.具有突出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生动而形象地记录和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宣汉土家族人民的性格、情感和审美情趣,是研究巴渠社会生活、风俗民情、精神面貌、民间艺术的重要载体.

当然达州地区的民俗民风远远不止如此,更多的风景等着我们的发现。

达州经济:作为中国气都,在经济贡献方面达州也是当仁不让,作为川东

地区的经济主导力量,达州在经济方面为四川也是带来了相当大的助力。达州依靠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努力的发展本地区的经济。目前,达州已形成良好的工业发展态势,已有天然气、煤电、化工、冶金、建材、医药、食品、纺织等支柱产业,培育了达钢集团、华蓥电力、达竹煤电、华川汽车、川东电缆、川环橡胶、地奥天府、美好塑业、智鹏麻业、金桥麻业等一批优势企业。达州农业也是很有发展潜力的,由于地处川东平原,水土资源丰富,光热也较为充足,所以达州的农副产品资源丰富,加工增值潜力很大,是全国、全省重要的商品粮油、畜禽、苎麻、茶叶、中药材生产基地,灯影牛肉、巴山雀舌、东汉醪糟、大竹苎麻、渠县黄花、开江银杏和油橄榄等享誉巴蜀内外,特色农业和农业产业化发展前景广阔。

中国气都,巴人故里。要说达州,还有太多太多。这些是我对达州人文地理的概括。欢迎大家来达州。

参考文献:中国旅游网

百度百科

中国非物质文化网

达州招商网

人文地理论文

浅谈杭州话 摘要:杭州作为历史悠久的大都市,其文化特征十分鲜明,尤为杭州话,受到各个时期的移民潮的影响,与周边吴语片地区有着明显区别,通过研究杭州话的历史根源,可以更深刻的了解杭州这个城市的人口组成、文化风俗以及历史变更。 关键词:杭州话、历史、融合 1 研究杭州话的意义 民族共同语指一个民族全体成员通用的语言,它是在一种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这种作为民族共同语的基础的方言就叫基础方言。一种特定方言的形成,往往取决于这个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以至人口等条件。研究方言不单有重要理论意义,也具有诸多应用价值。例如,通过对方言的考究,可以完善对古代文学典籍的了解;方言的历史面貌和演变过程也可以间接反应这个方言区的历史变更。借此机会,我想深入探究杭州话的历史渊源,从其多元化的发展轨迹中,搜寻那一段被人们所遗忘的历史。 2杭州话的历史变更 早在8000年前,杭州这块土地上就有人类居住,但真正有明确的地理归属,是从夏禹时期开始的。此后,杭州的归属历经吴、越、楚、秦、汉等朝代的变更,在东晋之前都受所处地域的影响,以古吴语为主。 1.1东晋前的杭州话 春秋时,吴越两国争霸,杭州先属越,后属吴,越灭吴后,复属越。因此,当时的杭州话属于古吴语。吴语,是周朝吴王泰伯迁吴的时候,吴国贵族讲的话和当地尚未属于汉族的越族居民的语言,逐渐融合产生的。杭州话在秦、汉、三国、西晋的时期未发生大规模的变化。直到东晋永嘉南渡,杭州话开始了第一次变化。 1.2 东晋永嘉南渡——第一次语言融合 吴语在永嘉之乱以前,已经确立了其作为一种独立方言的地位。而经过永嘉之乱和晋室南迁,杭州迎来了一大批说中原话的北方人。北来移民在人口、政治、经济等方面处于优势地位,大大改造了当时的杭州话。 1.3南宋建炎南渡——第二次语言融合 南宋迁都临安,杭州话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外来人口中以汴京(今开封)为最多。 据《咸淳临安志》,从干道到咸淳的一百余年间(1165-1274年),临安府治所钱塘、仁和两县人口数量增加了三倍多。可以推测,南宋时期临安城里的居民绝大多数是北方移民。由于人口数量众多,加上政治、文化等因素的作用,移民所带来的北方话对杭州话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促使它变成一种带有众多官话色彩的方言。 1.4清代旗人南驻——第三次语言融合

浅谈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论

浅谈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 摘要:人文地理学作为地理学的分支学科,有其独特的研究方法。现代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是一个多层次、多分支的科学体系。本文参阅已有文献的论点,就现代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作简要的介绍。 关键词: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论 Brieftalkthemethodologyonhumangeography Abstract:Human geography as a branch of geography, has its unique research methods. Modern human geography research method is a multi-level, multi-branch scientific system. Refer to the literature of this article's argument, a brief introduction on the methodology of the study of modern human geography. Keywords:Geography, Human Geography, Research Methodology

目录 1人文地理学的性质 (3) 1.1 人文地理学的产生 (3) 1.2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3) 1.3 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 (3) 2当代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论 (4) 2.1经验主义方法 (4) 2.2实证主义方法 (4) 2.3行为主义方法 (4) 2.4现象学方法 (4) 2.5存在主义方法 (4) 2.6理想主义方法 (5) 2.7实用主义方法 (5) 2.8马克思主义方法 (5) 2.9唯物主义方法 (5) 2.10后现代主义方法 (5) 2.11后结构主义方法 (6) 2.12女性主义方法 (6) 3 结语 (6) 参考文献(References) (6) 致谢 (7)

人文地理复试题

08年城资系区域经济学人文地理学复试试题 1、主体功能区的概念,你如何理解主体功能区? 2、什么叫资源型城市,你怎么理解资源型城市的发展? 3、全球化条件下产业布局的特点 4、在区域发展研究中,怎么对区域发展条件作出评价? 6、怎么理解城乡统筹的关系? 第五题好像是人文地理在发展中的作用什么的吧,因为是六选五,所以我就不太记得了 09城资区域经济复试 一共就四个论述: 1.以你熟悉的城市或者区域为例,谈谈技术创新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2.结合你所熟悉的区域,谈谈如何选择区域主导产业。 3.比较沿海的内地的城乡关系,谈谈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4.最后一个好像是谈谈金融危机对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的影响有什么不同。2009人文地理复试题目(回忆版) 四个论述: 1、简述经济地理学的学科体系(30分) 2、结合你所熟悉的区域,简述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40分) 3、根据你所熟悉的城市或区域,论述技术创新对其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40分) 4、根据我国三大经济区的特点,论述金融危机对其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40分) 一、英语词组 人文地理human geography 西部大开发the western China development 城乡协调发展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城乡一体化the urban - rural integration 在社会、经济、生态、文化层面上from the viewpoint of society ,economy, ecology and culture 制度创新system innovation 人地关系manland relationship

高中人文地理大题答案模板(可编辑)

人文地理大题答案模板 ●“点"的分布特征(如城市、旅游景点等) 1、总体特征。(如分布广泛或者分布不均等) 2、沿着**分布(河谷、交通线、沿海) 3、**地分布密集,**地区分布稀疏。 ●农业区位因素题目的答题模版(注意问的是自然还是社会经济条件;是有利还是不利;要体现出因果关系!) 1、自然因素:地、气、水、生、土 地形:平原地形、地形平坦; 气候:(东部地区说季风气候,雨热同期;西部地区说温带大陆性气候,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等)(气候有时要从光、热、水(降水)方面考虑) 水源:靠近**河流,水源充足 生态:生态环境好,产品的品质优,绿色无公害;(生有的时候不考虑,除非说的生态农业) 土壤:火山灰、黑土等,土壤肥沃或者平原地区,上层深厚、土壤肥沃 2、社会因素:市、政、交、劳、技、基 市场:距经济发达地区近、人口多、市场广阔 交通:靠近铁路、公路、水运等,交通便利 劳动力:人口众多、劳动力丰富 政策:政府政策支持(出台政策、制定规划) 科技:良种、化肥、农药、储存等,技术进步 基础:种植历史悠久,种植经验丰富(如自古以来等等)

●我国不同地区的农业的优势区位条件和不利(限制)因素的答题思路 ①、东北地区 有利:黑土肥沃、雨热同期、地广人稀、商品率高 不利:低温冻害、旱涝灾害 ②、西北地区 有利:光照强、昼夜温差大 不利:水资源不足(干旱形成绿洲农业) ③青藏地区 有利:光照强、昼夜温差大 不利:低温冻害(高寒形成河谷农业) ④、华北地区 有利:雨热回期 不利:水资源短缺、旱涝、盐碱、寒潮等 ⑤、南方地区 有利:雨热同期、长江中下游土壤肥沃,水源丰富 不利:旱涝灾害、台风、伏旱;红壤(酸性) ⑥、四川盆地 有利:雨热同期、冬季热量足、紫色土肥沃、水源丰富 不利:光照不足 ●工业区位因素分析: 1、自然条件:土地充足,地价低;靠近河流,水源充足、铁矿等矿产丰富原料充足;煤炭、水能丰富,能源充足;位置优越等等(食品工业还可说农业发达,原料

人文地理学调研报告

海南大学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人文地理学调查报告 题目:新村镇人地关系调查报告 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 专业班级:土地资源管理 姓名:冉劲懿,谭涵,吴俊晓,沈奕成 学号:26,31,35,77 评阅意见 评阅成绩 评阅教师: 2015年月日

新村镇人地关系调查报告 【内容摘要】新村镇位于陵水黎族自治县东南部,东临黎安镇,西面与英州镇相邻,南濒南海,北面与三才镇接壤。新村镇土地面积约60.97平方公里,其中镇城区建设规划面积15.28平方公里。镇下辖9个村委会和1个居委会,共有14个自然村。新村镇是一个渔农兼有以渔业为主的乡镇,主要经济产业有海洋捕捞业、海水养殖业、乡镇企业和热带高效农业,而海洋捕捞业和海水养殖业是该镇的主要支柱产业。近年来,该地大力发展经济林木和旅游业,例如猴岛和分界洲岛。初步显现出成效,但是产生的环境问题也是不容小觑,如何持续发展协调的人地关系成为当下该地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我们小组成员与2015年4月5日至6日去了陵水县新村镇进行了关于当地人地关系的调查,对此我们得出了下面的部分结论。 【关键词】新村镇、旅游资源、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 人地关系是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一种简称。进而言之,所谓人地关系是指人类及其社会经济活动与地球表层(包括土壤、大气、生物、水、岩石、矿物的自然界—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资源和环境)所组成的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综合体。 人地关系是一对既矛盾又和谐的辩证关系。 现代的人地关系问题,不仅是协调人类自身内部多层次多领域全球范围内的时空关系,更重要的是协调人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只有在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生态环境的持续平衡下,才能实现人类自身的协调与发展,显然,现代的人地关系问题是与“可持续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一)研究方法与程序。 一、实地考察法: 1,首先先明确考察的对象和目的。我们是为了了解新村镇中人地关系,其目的是知道人地关系中突出的问题、产生的原因、解决的手段。 2,其次注意了解事物的总体与局部。我们分别去了新村镇的猴岛旅游景点、进行周边环境观察,得到了一个大概的整体感觉。 3,最后注意边考察,边分析,边记录。我们通过记录自己所看到的,感觉到的进行分析总结,然后通过查阅资料的方法加以整理。

人文地理毕业论文题目100个

人文地理毕业论文题目100个 人文地理学按其发展顺序,可分为古代、近代、现代三个阶段。在此小编精心为大家挑选的人文地理毕业论文题目供大家参考。 1、论城市现代化背景下古都地名生存困境与对策 2、地名的旅游价值和文化价值 3、权力的空间意象--《癌症楼》的新文化地理解读 4、都市文化空间的情感与认同学术研讨会在上海成功举办 5、福建客家土楼的文化地理内涵 6、从文化景观地带性管窥甘肃地区多元文化融合 7、自主学习型客家聚落地理野外实习设计与实践 8、陇东历史文化空间意象媒介表征研究 9、荆门市行政村名的命名方式与地理环境 10、地理学视角下的集体记忆研究综述 11、人口构成变化对传统村落的影响 12、流域环境变迁与历史地理学创新学术研讨会报道 13、当代地理学的关键概念和研究核心 14、论历史地理学的学科交叉性及其学术价值 15、人地关系中地理空间发展的进程意义的探究 16、基于人地关系的旅游地理学理论透视与学术创新 17、地理学发展视角下的历史流域研究 18、信息时代的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创新

19、人文地理学的时代变迁和学科知识体系的再构建 20、西方人文地理学的“流动性”研究进展与启示 21、新文化地理学的理论统一性与话题多样性 22、历史地理学与环境史学关系刍议 23、人文主义地理学与地理学人本传统的复兴 24、基于信息流的武汉城市圈城乡文化空间结构研究 25、汝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景观基因识别--以香火龙为例 26、洛杉矶学派及其对人文地理学的影响 27、文化地理学的界定及当下意义 28、旅游开发影响程度判定下民族村寨社会文化差异性研究 29、中国文学地理学的研究范式与学科融合趋势 30、案例教学在文化地理学课程中的应用 31、地名变迁中的文化政治阐释--以从化温泉为例 32、江西省人口与经济发展时空耦合研究 33、“大数据”热潮下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再思考 34、身体、身体观以及人文地理学对身体的研究 35、关于野外联合实践教学与地理学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考 36、冲突与协商:西方儿童地理学的发展及启示 37、宗教世俗化及其理论在西方地理学的研究进展和方向 38、空间句法在中国人文地理学研究中的应用进展评述 39、地理学学科融合与学科交叉研究综述 40、论自然地理环境与中国南海传统文化的生成

《人文地理》杂志论文格式须知2017

《人文地理》论文格式须知 1.《人文地理》简介 《人文地理》,由中国地理学会与西安外国语大学合办,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人文地理学综合性学术刊物(CN61-1193/K ISSN1003-2398),现为双月刊。编委会由国内外近百位著名教授和学者组成。现为国际地理联合会文化地理研究会中国期刊、中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地理科学核心期刊、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科学核心期刊。 2.发表领域 《人文地理》主要刊发人文地理学各分支学科的科研成果。其他如环境、经济、管理、历史、文学、游记类稿件请作者慎投,除非采用人文地理学的理论和视角,并有地理学者的成果引用。 二、稿件修改格式要求和说明 1. 标题 题名应简明、具体、确切,能概括文章的要旨; 题名中应避免使用非公知公用的缩略语、字符、代号以及结构式和公式;主标题不要超过20字;主副标题需要有英文对应; 2. 作者、单位、课题标注 (1)作者——对应汉语拼音 中国作者姓名的汉语拼音采用如下写法:姓前名后,中间为空格。姓氏的全部字母均大写,复姓连写;“双姓”(包括“夫姓+父姓”、“父姓+母姓”)中加连字符。名字的首字母大写,双名中间加连字符;名字不缩写。 多位作者合作文章,作者的署名之间应用逗号隔开,署名顺序请投稿之前商定;本刊作者简介中,只介绍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作者简介顺序为: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E-mai等信息。 (2)单位——对应英文 作者单位标注需用全称,不要用“××师大地科院”之类简称。 多位作者合作文章,不同工作单位的作者,应在姓名右上角加注不同的阿拉伯数字序号,并在其工作单位名称之前加与作者姓名序号相同的数字;若一作者属于多个与该文有关的单位,可将其一并列出;各工作单位之间连排时以分号隔开。 (3)课题标注 凡属国家重点攻关课题项目、省部级以上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的论文请在注明资助来源及项目编号。标注方式:如“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171125)”。多个项目同格式列出,前后用分号隔开。请不要标注与本文不相关的基金号,或已经结题的基金项目号。 3. 中英文摘要、分类号 中文摘要(150~240字)及关键词(3~5个)。 摘要中不应出现图表、冗长的数学公式和非公知公用的符号、缩略语。 英文摘要500~550个英文单词,不一定与中文摘要一一对应,但关键词需要对应。英文请自请专家审校。 中图分类号,根据《中国图书分类法》(第5版)标识。一般只标注一个分类号,多个主题的文章可标注两个或三个分类号,主分类号排第一位,多个分类号之间用分号隔开。 4. 正文 论文的标题层次采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如:一级标题1,二级标题1.1,三级标题1.1.1。层次逻辑关系必须清晰。编号左起,顶格书写。每级标题最长不要超过15字。

人文地理学论文

人文地理学近十年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 摘要:人文地理学(Human Geography)的发展历经知识的积累、学科的形成和理论的演 变、学科的分化以及理论和方法上的革新等过程。按其发展顺序,可分为古代、近代、现代三个阶段。由最初的自成体系逐渐演变成如今几乎一致同意的系统分类。中国人文地理学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复兴以来,开始进入全面发展提高阶段。本文从理论、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等几个方面介绍近十年来中国人文地理学的研究进展,并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做简单的科学展望。 关键词:人文地理学、中国、人地关系、发展趋势 人文地理学是以人地关系的理论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又称人生地理学。它是地理学的两个主要分支学科之一,“人文”二字与自然地理学的“自然”二字相对应,泛指各种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现象,也有一些学者认为仅指社会文化现象。 1、理论的发展 1.1人地关系论作为人文地理学研究核心的地位进一步得到提升 人地系统是地球表层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开放的复杂巨系统[1]。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始终被视为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永恒主题与核心[2]。从古代“天人合一”的协调思想演进到近代的人地关系协调思想,再升华到现代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其演进主线基本围绕人地关系和谐这一核心伸展。特别是近年来,伴随全球性人口、资源、经济和环境问题的日益加剧,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开展人地关系研究就显得越来越重要和紧迫,人地关系系统的性质及人地关系理论内涵在演进中不断深化,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五个统筹”、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资源节约型经济、环境友好型经济等等都是新形势下人地关系理论的具体实践形式,充分体现出人地关系论在指导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与重大作用[3]。 以全新视角研究人地关系,从哲学思辨转向理性升华,是近年来人地关系研究出现的新动向。近年来一大批学者分别从哲学、历史学、社会学、地理学、经济学、生态学、环境学、管理学、伦理学等多学科不同层面,和技术进步、制度变迁、知识经济和信息化、全球化等不同切入点思考人地关系的本质与内涵、基本特征、客观规律和学科分支等问题,实现了人地关系研究视角由单源切入向多源转化,从哲学思辨转向理性升华的转变[4]。 1.2新型人地关系理论不断出现,正在逐步形成理论体系 近年来,一大批致力于人地关系研究的专家学者,分别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一系列人地关系研究的相关理论,包括人地系统优化论、人地关系异化论、人地关系辩证论、人地太极图论、人地关系冲突论、人地关系危机论、人地关系错位论、人地关系协同论、人地差异协同论、人地协调共生论、人地协调阶段论、人地关系构型论、天地人系统论和人地关系分形论等。这些理论从正反两方面诠释人地关系的本质与内容,促使中国人地关系的研究正在逐步形成理论体系[5]。 1.3人地关系的理论研究赶上西方发达国家同期的研究水平 在经历了长达几个世纪有关人地关系理论研究与争论的过程后,西方发达国家近年来逐步淡化了对人地关系理论本身的创新性探索,转而将人地关系思想植入到解决全球性或地区

人文地理学课程论文

温州市城市化的发展探讨 【摘要】温州作为瓯越文化的发源地,历史上商贸发展几经起落,城市化进程比较缓慢。改革开放以来,又有了迅速的提高。城市化是城市向乡村扩展,乡村向城市转变的一个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二元结构的调整也是相互磨合的过程,这个过程势必伴随着一些问题的出现。本文主要探讨温州城市化的发展进程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和措施,旨在保持和促进温州城市化道路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城市化;温州;发展;问题;措施 1引言 城市化是当代中国现代化发展中的一个大课题、新课题。加快中国城市化进程,是21世纪加快中国现代化步伐的重要战略部署。在城市化进程中,虽然有了理论和经验的积累,但是,从总体上讲,当代中国城市化进程,还是在理论准备不足、经验不够、体制滞后的状况下推进的,一些更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尚未暴露出来。 温州是浙南地区重要的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是我国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温州的城市化是改革开放的产物,近30年来城市化迅速崛起,发展速度很快。2000 年11 月1 日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温州市常住总人口755.76 万人,城镇人口389.14 万人,城镇人口比重为51.49%[1],高于全国36.2%的城市化水平。依据城市化发展的一般规律,温州已步入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因此,立足于温州实际,发现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探求城市化发展的新机制,对于温州城市化的全面、协调、快速、健康发展,显得十分重要。 2温州城市化的发展 2.1城市化 自1867年西班牙工程师 A.Serda在其著作《城镇化基本理论》一书中首先使用“urbanization”以来,城市化一词已风靡世界[2]。但是,关于城市化的概念,不同领域的人对其有不同的定义表述,至今没有统一。其中,地理学家强调“城市化”是农村景观向城市景观的转化过程,即空间景观城市化。 中国出版的《现代地理学辞典》认为:“城市化又称城镇化,指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引起的城镇数量增加及其规模扩大,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过程。也包括城镇用地的扩展,城市建设水平的提高,城市居民生活方式和思想的演变和传播。”[3] 而美国新版的《世界城市》一书将“城市化”定义为:“城市化是一个过程,包括两方面的变化。其一是人口从乡村向城市运动,并在都市从事非农业工作;其二是乡村生活方式向城市生活方式的转变,这包括价值观、态度和行为等方面。第一方面强调人口密度和经济职能,第二方面强调社会、心理和行为因素。实质上这两方面是互动的。” 2.2温州城市化的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以来,温州从实际出发、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城市化率大大地提高。纵观改

地理论文题目

地理论文题目The final revision was on November 23, 2020

│地理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NH MB│_双主_教学模式在地理 教学中的应用研究.NH MB│_问题解决_教学模式在地理教学中的应 用研究.NH MB│GIS技术在高中学生信息素养培育中的应用研究.NH MB│GIS用于中学地理探究式学习的教学实验研究.NH MB│GIS在中 学地理地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NH MB │案例教学与中学生地理科学 素养的培养.NH MB│成功教育法在乡村中学地理教育中的应用研 究.NH MB│初中地理_多向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实践与研究.NH MB│初中地理_互动合作_教学方式的建构与优化.NH MB│初中地理_ 双体互动_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NH MB│初中地理_双线两本_教学 模式的构建研究.NH MB│初中地理教材改革的比较研究.NH MB│初中地理教材活动式课文设计研究.NH MB│初中地理课堂中情 境教学的研究与实践.NH MB│初中地理研究性学习对学生创造力的 影响.KDH KB│初中地理游戏教学的研究与实践.KDH MB│创新 教育与中学地理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NH MB│创新能力培养中的地 理课堂教学艺术探索.NH MB│促进中学生自主学习地理的教师叙事 研究.NH MB│地理_过程与方法_目标的价值追求与体现策略.KDH KB│地理核心问题教学模式及实践研究.NH MB│地理教学创新能力 培养研究.KDH KB│地理教学发展学生多元智能的模式与策略.NH MB│地理教学理论问题研究.NH MB│地理教学模式的选择与应用.NH MB│地理教学中创新教育的实践与研究.NH MB│地理教学中科学素 质和人文精神培养及整合研究.NH MB│地理教学中课程资源的开发

人文地理学

05年名词解释:泰勒的文化定义 06年简答:简述工业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06年论述:当前我国有哪些重大的问题需要协调,你认为应如何协调人地关系?请举例说明 07年论述:以你所熟悉的地区为例,阐述如何进行该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08/09年名词解释:断裂点理论 08年论述:以你熟悉的区域为例,论述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 09年论述:何为“两型社会”,试分析两型社会与人地系统协调的关系10年论述:依据世界产业转移规律,试分析我国中西部地区应如何承接新一轮的国内外产业转移 11年简答:旅游系统及其构成要素 12年论述:何为城乡统筹发展,试分析我国城乡统筹发展的途径 13年论述:何为农业产业化,以你熟悉的县市为例,分析其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方向与途径 16年论述:论述城乡统筹,我国当如何实现城乡统筹 07年论述:试分析“人地系统”的构成及其运行机制 13年论述:何为人地系统?试画出其系统结构图并分析其运行的功能机制第一章绪论 1.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特性 (1)掌握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的基本概念 (2)了解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3)熟练掌握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 何谓人文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三大主题(内核)? 人文地理学学科特性? 2.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1)了解人文地理学的产生 10年名词解释:埃拉托色尼(Erathosthenes) 15年名词解释:李特尔(Karl Ritter) 亚历山大·冯·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 (2)了解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11年名词解释:拉采尔 12/16年名词解释:施吕特尔 16年名词解释:赫特纳 14年简答:简述赫特纳的主要学术思想 14年论述:试分析法国近代人文地理学的特征 维达尔.白兰士(V.Blance)?

人文地理小论文

如何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实现人的无差别发展 摘要: 新型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随着国家的发展,城市化水平会越来越高。但城市化建设需要整个社会付出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我国目前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还面对着一些例如可投入建设的资金非常短缺等的问题。 正文: 一、什么是城镇化?我们改变了什么? 城市化是指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第二产业)和服务业(第三产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城镇化过程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130多年的发展,我国城镇化逐步打破了城乡之间的隔阂,促进了社会流动。城镇化促进了城乡交流,造成了大量的人口流动,彻底改变了城乡社会固化的固有模式。到2013年底获得城镇户籍的乡村永久移民至少2亿;非正式转移的农民工总量2.63亿,其中进城农民工2.33亿。永久移民和进城农民工两者合计至少4.3亿2,即目前城镇常住人口中约六成是30多年来由农村通过正式的和非正式的途径转移而来的。虽然非正式移民在融入城市中还存在障碍,存在被边缘化的危险,但与留在农村的居民相比,在整个社会中的地位有了很大的提高。城镇化推进了城市居民观念的转变,比如对于农村一些落后看法等。 城镇化促进了社会制度和社会政策的建立和完善。随着改革开放,原有的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制度被打破,逐步建立起一套适应市场经济的社会保障制度。2013年末全国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3.22亿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数4.98亿人,两者合计为8.2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60%,占20岁及以上人口的85%。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2.74亿人,参加居民基本医疗保险2.99亿人,两者合计5.73亿,占城镇总人口的78.5%。3此外,农村的新农村医疗合作几乎覆盖了所有农村人口,几千万城乡低收入家庭也获得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保护。过去城乡二元体制下,农村社会保障近于空白,目前虽然水平很低,但基本上做到了农村全覆盖,是一个重大的成就。 二、为什么提出新型城镇化?新在那里? 当前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投资和出口后劲不足等问题。比如,土地的问题、户籍的问题、财政转移支付的问题、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问题,都要通过

地理论文参考选题

陕西师大远程教育学院函授生 地理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一、专题地图编制 1.XX省(或县、或乡、或镇)土地利用图编制研究。 2.XX旅游图编制研究。 3.XX旅游交通图编制研究。 4.XX高科技开发区图编制研究。 5.XX教育状况图编制研究。 6.XX人口图编制研究。 7.XX城镇分布图编制研究。 8. XX中学、小学分布图编制研究。 9. XX煤炭、石油图编制研究。 10. XX文物古迹图编制研究。 11. XX人口素质(大专以上、中学、小学、文盲各占比例)图编制研究。 12. XX市交通图编制研究。 13. XX植被图编制研究。 14. XX农作物分布图编制研究。 15. XX珍稀动物分布图编制眼镜架。 16. XX市商业网点分布图编制研究。 17. XX中学平面图制图研究。 注:上列选题,可结合贵省、贵县、贵乡的实际,编制具有实用价值的专题地图。要求:(1)有一张彩色编稿图;(2)有一篇编图大纲(报告)。 18.专题地图发展现状及其特点。 19.我国旅游地图发展趋势研究。 20.中学地理教学挂图编制。 21.专题地图表示方法综合分析。 22.从XX县土地利用图分析土地资源特点。 二、综合自然地理学原理 1.我国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2.我国古代土地类型与自然区划研究的成就。 3.论土地科学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4.论自然地理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5.论水平地带性与垂直地带性的关系。 6.论土地类型与土地评价的关系。 7. XX县(市)土地资源评价研究。 8. XX县(市)自然区划与区域开发。 9. XX县(乡、村)土地生态建设与农业开发研究。 10. XX县(乡、村)持续农业研究。 11. XX县(乡)土地人口承载量研究。 12.土地利用规划(举例论述)。 13.城市生态与环境研究。

人文地理学论文

固始根亲文化分析及其影响 固始县在河南之南,信阳之东。北有淮河,南有大别山相环绕,人称人杰地灵之地,物华天宝之乡。上古之时,传说其地未有人,满地水患,不知年月,其后有先民自西方来,尽疏通河水而地方安定,因其见水边有蓼花无数,又有治疗病症,去除邪恶的功效。于是先民在此地建国安家,地方有名曰:蓼城。东周战国之时,地方有孙叔敖为楚国宰相,死后封在寝丘,而地方又名也。在后汉光武帝刘秀之时,才有沿用至今的固始之名。 县境地处豫省东南隅,幅员2946平方公里,南依大别山脉,北临淮河干流,北、东、南三面为安徽省辖域所环抱,西南地近湖北省,属华东与中原交融、鄂豫皖三省交界、中国南北地理区过渡地带。固始县是距离豫省会最远的县级行政区,其到皖省会合肥市与到最近的豫省辖市信阳市距离接近,而至苏省会南京市和鄂省会武汉市均近于本省会郑州市。2010年年底全县常住人口102.4万,户籍人口172.2万,为河南省第一户籍人口大县。 固始在历史上有几次移民的经历。 移民入闽: 固始籍民定向南迁入闽,历史事件是其形成的原因。据《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载:“越王勾践,其先禹之苗,而夏后帝少康之庶子,封于会稽,以奉守禹之祀。”从此开始有了越国之称。春秋之时,于越之后领有七闽之地,这反映了中原及北方氏族向闽越流向的支系和源头。 到了西汉时期,闽地土著居民开始强盛,不断围攻东瓯七闽之地,于是汉武帝于建元三年(—138年)、元鼎元年(—116)、元封元年(—110年)三次将闽粤汉民迁徙到“江淮之间”。固始历史属地因有孙叔敖兴修的“百里不求天灌区”,农业生产条件优越,当然成为北迁闽人的首选之地。地处数千里之外的闽粤从此与固始联系到了一起,这就为以后的中原士民南迁特别是固始属地士民定向徙闽创造了先导条件。 西晋武帝之后,中原“五胡乱华”,晋怀帝永嘉年间尤甚,大量中原士民纷纷南迁,其中固始属地士民入闽者最为显著。《三山志》载:“爰自永嘉之末,南渡者率入闽,陈、郑、林、黄、詹、丘、何、胡。”《闽中记》载:“永嘉之乱,中原士族林、黄、陈、郑四姓先入闽,今闽人皆称固始人。 唐初,陈政兄弟相继率将校123员、府兵3600名及“58姓”军校、士兵、眷属等8000余人入闽,唐末王审知三兄弟又先后率近万义军及乡民入闽,两次移民约有两万多人。经过数代繁衍,其后裔不断播迁到港、澳、台及海外,他们的族谱大多数都有记载,河南光州固始是其祖根。在两宋之季,每逢中原动乱,固始士民都因循入闽;闽地动乱,南迁后裔又会回到祖居地。由于南迁多为衣冠士族,与当地山民相比,都具有较高的生产技能和文化素质,加快了闽地的发展。闽地发展为移民开发台湾作好了人口和文化等方面的准备,其功劳更为后人所重视,也是历史固始对闽台开发和台湾最终进入中华版图所做出的贡献。 闽裔渡台: 南宋,泉州于澎湖列岛设戍,已有中原士民后裔进入该地区。元代中央政权正式经营台湾,福建沿海漳、泉等州地居民开始规模入台,至明代已达数10万人。郑成功收台与施琅复台,又有数万中原后裔进入台湾。到清光绪十三年(1887)台湾建省,人口达到230万。据有关材料,现在台湾的2300多万人口中,80%以上是明清时期福建及广东北部移民后裔,他们之中的大多数又是晋唐及宋代来

人文地理论文

历史文化名城柳州的四大特色文化初探 [摘要]柳州是一个已有2100百年悠长历史的城市,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1994年元月,柳州市被国务院正式命名为历史文化名城。以“柳江人”遗址、柳宗元治政业绩、刘三姐传说、奇石构成了柳州市的四大特色文化即古人类文化、柳宗元文化、刘三姐(山歌)文化和奇石文化。 [关键词]柳州;古人类文化;柳宗元文化;刘三姐文化;奇石文化 引言 崛起于柳江之滨的柳州,是一座四代古城,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设置潭中县,属郁林郡,此为柳州建城的开端。三国孙吴凤凰三年(公元274年)以郁林郡分出桂林郡,潭中县属桂林郡。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为郡治所。南朝齐(公元479─502年),从潭中县地分置齐熙郡。梁大同六年(公元540年)后为潭中治马平郡治所。隋开皇11年(公元591年),潭中县改为桂林县,后又改为马平县。大业元年(公元605年),马平县属桂林。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属始安郡。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马平县为昆州治所,后昆州又改为南昆州。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名为龙城郡。乾元元年(公元758年),龙城郡复名柳州。 柳州是南中国最早的古人类“柳江人”的发祥地。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曾在柳州任刺史,留下了后人敬仰的治政业绩。这里又是汉、壮、瑶、侗、苗、回等少数民族聚居的城市,民俗文化多姿多彩。正因为柳州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1994年元月,柳州市被国务院正式命名为历史文化名城。柳州文化源远流长,下面介绍其四大特色文化,即古人类文化、柳宗元文化、刘三姐文化和奇石文化: 一、古人类文化

最新人文地理学论文

最新人文地理学论文 一、人文地理学专业的课程要求 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下设的二级学科,从属于社会科学范畴,本科专业的人文地理学专业课程要求以文化地理学为基础,以研究人地关系为核心,课程体系涵盖社会、人口、经济、语言、宗教、民俗、自然、行为、政治等诸多内容,是高等学校地理学本科专业基础课。人文地理学研究内容紧随时代步伐,具有鲜明的时空性,涵盖当前的区域可持续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城镇一体化、新经济技术开发、旅游开发等诸多热点问题。因此,人文地理学专业研究范围广、知识面宽、学科之间的综合性与交叉性强,老师和学生都需要具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多学科知识。在现阶段,综观各高校的人文地理学教学手段和方法,主要还是采取“课堂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没有体现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需求。适应性的教学改革应围绕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将教师与学生紧密联系,将实践教学融入到各教学环节中。 二、CDIO指引下的人文地理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课程教学是由师生共同完成的双边活动,教师的教学方法选择、应用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起着关键性作用。适应性的课程教学方法要有利于达到师生双边交流的良好效果。 1.注重多学科知识的融合,突出“人才工程理念”。

人文地理学需要融合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等多学科知识。因此,人文地理学课程体系需要打破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壁垒,进行宽口径培养,不仅仅局限于GIS、测绘等实用技术教育的传输,还要使得学生具备人文历史、市场经济、社会文化、心理学、管理学学科的基本素养。学生不仅具有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还要具备团队协作能力,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这是人文地理学在专业课程设计时需要具备的基本理念。 2.加强启发式教学,培养综合素养。 启发式教学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与学习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主人翁意识的建立,注重激发学生的主导精神。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教师通过设问、指导等方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及时总结学习方法、发表看法、参与讨论,发挥教学和学习的主体地位,使得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性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相得益彰,课堂气氛处于最佳状态。因此,在人文地理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大力开展课堂与课后讨论,启发和引导学生积极运用所学理论去思考和分析社会热点问题,给他们创造发表不同见解的环境和平台,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拓展学生的应用性思维。师生在相互讨论的基础上都能获取新知识、解决新问题,教师根据反馈信息及时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评价或进一步的指导,使学生们能够抓住兴趣点,促进学习。 3.强化实践教学,密切联系产业。 人文地理学是一门实用性和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实践教学非常重要。人文地理学学科要求学生能够解决诸如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区域经济发展、城市建设

人文地理学专业:

人文地理学专业: 课程编号:S05016 课程名称:城市规划 课程英文名称:Urban Planning 学分:3/周学时总学时:54 课程性质:硕士学位专业课适用专业:人文地理 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教学内容: 1.城市、城市发展与城市规划的关系 2.城市规划学的产生和发展 3.城市规划工作的基本内容和编制程序 4.城市用地规划编制原理与方法 5.城市规划的实施 6.城市规划行政与法制 基本要求:要求学生在理解讲课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社会实践和城市规划专题调查研究,从而对基本知识有深入理解和对学科前沿研究问题有全面的了解。 考核方式及要求:提交专题调研报告(3-4个专题调研)与开卷考试相结合。 学习本课程的前期课程要求:城市研究基础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文献与资料: 1.《城市规划原理》,同济大学李德华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城市发展史》,[美]刘易斯?芒福德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城市意象》,[美]凯文?林奇著,华夏出版社。 填写人:曲凌雁审核人:陈振楼 课程编号:S05018 课程名称城市经济学课程英文名称Urban Economics 学分 3 总学时54 课程性质硕士学位专业课 适用专业人文地理学 教学内容 1.城市经济发展的宏观问题:包括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产业布局、城市功能定位、2.集聚经济与规模经济、劳动分工与都市区空间组织 3.土地利用与城市土地利用模式 4.住宅、交通问题 基本要求 1、系统掌握城市经济学的结构体系、基本概念和主要理论。 2、基本掌握城市经济研究的方法,并能结合实际对中国城市经济发展问题进行调查、 思考和研究。 3、在系统掌握理论和方法基础上进行系统总结并与教师讨论,就中国城市经济问题 进行初步研究。 考核方式及要求:课程论文及考试 学习本课程的前期课程要求:西方经济学、地理系 主要教材及参考书 1.奥沙利文:城市经济学(第四版),中信出版社,2003。 2. 苏东水:产业经济学,高教出版社,2001。 填写人:宁越敏审核人:陈振楼 课程编号:S05026 课程名称:城镇文化生态研究

地理论文题目

│地理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NH 1.36 MB │_双主_教学模式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NH 3.70 MB │_问题解决_教学模式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NH 2.12 MB │GIS技术在高中学生信息素养培育中的应用研究.NH 3.45 MB │GIS用于中学地理探究式学习的教学实验研究.NH 1.64 MB │GIS在中学地理地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NH 11.83 MB │案例教学与中学生地理科学素养的培养.NH 4.36 MB │成功教育法在乡村中学地理教育中的应用研究.NH 1.75 MB │初中地理_多向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实践与研究.NH 1.52 MB │初中地理_互动合作_教学方式的建构与优化.NH 2.00 MB │初中地理_双体互动_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NH 1.93 MB │初中地理_双线两本_教学模式的构建研究.NH 2.05 MB │初中地理教材改革的比较研究.NH 3.19 MB │初中地理教材活动式课文设计研究.NH 9.21 MB │初中地理课堂中情境教学的研究与实践.NH 1.90 MB │初中地理研究性学习对学生创造力的影响.KDH 192.45 KB │初中地理游戏教学的研究与实践.KDH 1.05 MB │创新教育与中学地理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NH 1.53 MB │创新能力培养中的地理课堂教学艺术探索.NH 1.81 MB │促进中学生自主学习地理的教师叙事研究.NH 2.66 MB │地理_过程与方法_目标的价值追求与体现策略.KDH 698.94 KB │地理核心问题教学模式及实践研究.NH 2.71 MB │地理教学创新能力培养研究.KDH 200.96 KB

地理学术论文题目100篇

作者文章名杂志发表日期刘纪远张增祥 庄大方等 20世纪90年代中国土地利用变化时空特征及其成因分析地理研究2003 傅伯杰陈利顶景观多样性的类型及其生态意义地理学报1996 杨桂山长江三角洲近50年耕地数量变化的过程与驱动机制研究自然资源学报2001 张捷,都金康自然观光旅游地客源市场的空间结构研究:以九寨沟及比较 风景区为例 地理学报1999 杨荣南,张雪莲城市空间扩展的动力机制与模式研究地域研究与开发1997 赵哈林赵学 勇张铜会等 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地理界定及其生态问题地球科学进展2002 刘刚沈镭中国生物质能源的定量评价及其地理分布中国学术期刊文 摘 2007 王芳王浩陈敏建等中国西北地区生态需水研究(2)——基于遥感和地理信息系 统技术的区域生态需水计算及分析 自然资源学报2002 马振华、李小苗、 郭本泓等 青藏高原东北缘马衔山夷平面特征指标的提取与分析地理学报2016 乔伟峰、刘彦随、 王亚华等 21世纪初期南京城市用地类型与用地强度演变关系地理学报2015 胡最、刘沛林中国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组图谱特征地理学报2015 李仕冀、李秀彬、谈明洪乡村人口迁出对生态脆弱地区植被覆被的影响——以内蒙古自治区 为例 地理学报2015 李春芬地理学的传统与近今发展地理学报1982 刘志高、王琛、李 二玲等 中国经济地理研究进展地理学报2014 孙敬之、邓静中、 李慕贞等 冀南地区经济地理地理学报1954 戴尔阜、黄宇、吴 卓等 内蒙古草地生态系统碳源/汇时空格局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地理学报2016 王瑞丽、于贵瑞、 何念鹏等 中国森林叶片功能属性的纬度变化特征地理学报2016 邵全琴、樊江文、 刘纪远 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一期工程生态成效评估地理学报2016 何慧、廖雪萍、陆 虹等 华南地区1961-2014年夏季长周期旱涝急转特征地理学报2016 侯西勇、侯婉、毋 亭 20世纪40年代初以来中国大陆沿海主要海湾形态变化地理学报2016 刘晓燕、党素珍、 刘昌明 天桥泉域与黄河河段的补径排关系变化及其对河川径流的影响地理学报2016 陈晓玲、曾永年亚热带山地丘陵区植被NPP时空变化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以 湖南省为例 地理学报2016 刘永超、李加林、袁麒翔等人类活动对港湾岸线及景观变迁影响的比较研究——以中国象山港 与美国坦帕湾为例 地理学报2016 顾朝林、蔡建明、 张伟等 中国大中城市流动人口迁移规律研究地理学报1999 张君珏、苏奋、周 成虎 不同海岸地貌背景下的南海周边岸带35年建设用地扩张分地理学报2016 叶舜赞香港与京九铁路及其沿线地区的开发地理学报1998 罗华玲、李劲松美国地理学教育发展探析中学地理 教学参考 2015 李雪莲、李红新课程背景下农村初中地理教学现状分析中学地理 教学参考 2015 吴合进、王建栋基于学生成长的地理能力课堂的构建中学地理 教学参考 201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