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语法的语义分析.

合集下载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课件 第五讲语义特征分析法共36页PPT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课件 第五讲语义特征分析法共36页PPT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课件 第五讲语义特 征分析法
36、“不可能”这个字(法语是一个字 ),只 在愚人 的字典 中找得 到。--拿 破仑。 37、不要生气要争气,不要看破要突 破,不 要嫉妒 要欣赏 ,不要 托延要 积极, 不要心 动要行 动。 38、勤奋,机会,乐观是成功的三要 素。(注 意:传 统观念 认为勤 奋和机 会是成 功的要 素,但 是经过 统计学 和成功 人士的 分析得 出,乐 观是成 功的第 三要素 。
39、没有不老的誓言,没有不变的承 诺,踏 上旅途 ,义无 反顾。 40、对时间的价值没有没有深切认识 的人, 决不会 坚韧勤 勉。
Hale Waihona Puke 61、奢侈是舒适的,否则就不是奢侈 。——CocoCha nel 62、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 ,如日 中之光 ;志而 好学, 如炳烛 之光。 ——刘 向 6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 丘 64、人生就是学校。在那里,与其说好 的教师 是幸福 ,不如 说好的 教师是 不幸。 ——海 贝尔 65、接受挑战,就可以享受胜利的喜悦 。——杰纳勒 尔·乔治·S·巴顿
谢谢!

现代汉语语法的语义分析共105页文档

现代汉语语法的语义分析共105页文档

谢谢!
51、 天 下 之 事 常成 于困约 ,而败 于奢靡 。——陆 游 52、 生 命 不 等 于是呼 吸,生 命是活 动。——卢 梭
现代汉语语法的语义分析
11、用道德的示范来造就一个人,显然比用法律来约束他更有价值。—— 希腊
12、 托马斯
13、公正的法律限制不了好的自由,因为好人不会去做法律不允许的事 情。——弗劳德
14、法律是为了保护无辜而制定的。——爱略特 15、像房子一样,法律和法律都是相互依存的。——伯克
53、 伟 大 的 事 业,需 要决心 ,能力 ,组织 和责任 感。 ——易 卜 生 54、 唯 书 籍 不 朽。——乔 特
55、 为 中 华 之 崛起而 读书。 ——周 恩来

现代汉语语法的五种分析方法

现代汉语语法的五种分析方法

现代汉语语法的五种分析方法一、词法分析方法词法分析方法主要研究汉语中各种词类的构成、意义和用法,以及单词的形态变化规律。

它通过对词类、构词法、词义、词型变化规律等的研究,分析单词的构造和使用规律,从而理解句子的结构和语言表达的方式。

词法分析方法是语法研究最基本的方法,是其他语法方法的基础。

二、句法分析方法句法分析方法主要研究汉语中句子的构成、句子成分的排列顺序、句子结构的范式以及句子在语言中的功能等问题。

通过句法分析可以揭示句子的各个成分之间的关系,以及句子的内部结构和语序的规律。

句法分析方法主要包括短语结构语法分析和依存句法分析两种。

三、语义分析方法语义分析方法主要研究汉语中的词义、句义以及上下文对语义的影响等问题。

通过对词汇的义项、义体系的分类和构建、句子的义理解析等研究,揭示语言表达中的含义和信息传递方式。

语义分析方法可以帮助理解句子的意义和人们在交流中的意图。

四、语用分析方法语用分析方法主要研究汉语中语言行为和交际行为的规律,包括语言行为的目的、意图、社会因素对语言行为的影响,以及话语之间的关系和交际规则等。

通过语用分析可以了解句子的使用背景、语言行为的目的以及说话人的意图等,从而准确地理解和使用语言。

五、文体分析方法文体分析方法主要研究汉语的不同文体在语法和语言表达上的差异和特点。

它通过对文体的特征、结构和语言风格等的研究,揭示不同文体的特点和使用规律。

文体分析方法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不同文体的表达方式,从而提高我们在不同场合中的语言运用能力。

总之,这五种分析方法可以相互协作,可以全面地揭示汉语语法的各个方面,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使用汉语。

现代汉语语法的语义分析

现代汉语语法的语义分析

时间 施事 处所
与事 动作 数量 受事
第四,句法结构关系和语义结构关系之 间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可分为一对多和 多对一两种关系。
一对多:句法关系
①看医生 ②写文章 ③写毛笔 ④吃米饭 ⑤吃食堂 ⑥排电影票 ⑦打双打 ⑧起五更 述宾 述宾 述宾 述宾 述宾 述宾 述宾 述宾
语义关系 动作行为 + 施事 动作行为 + 结果 动作行为 + 工具 动作行为 + 受事 动作行为 + 处所 动作行为 + 目的 动作行为 + 方式 动作行为 + 时间
如: 我 吃 饱了。 “饱”不是指向动语“吃” ,而是指向主 语“我”;
1、补语的语义上可以指向多 种句法成分,它可以指向主语、 谓语动词、宾语,还可以指向 其他成分。
①我吃饱了。
②老王喝酒喝醉了。
③ 他穿好衣服出门去了。 ④ 这个问题我一定记得牢牢的。
⑤我们已经打扫干净教室了。 ⑥ 他摔断了腿。 ⑦ 她把鞋跟穿掉了。
相匹配时,就产生了语义指向上的模糊现象,造成歧义。
比较: ① 他在火车上写字。
② 他在黑板上写字。
(2)、有些句子的歧义运用语义指向来解释 则比较方便。
③ 三个人就抬起了五百斤。
④ 外语就考了八十分。 ⑤他每月才挣二百来块钱。
⑥ 三个人才抬起五百斤。
(3)、有些歧义现象,可以从定语的语义指 向上去理解。 ① 三位学生家长
各家经常提到的主要语义关系。
1. 施事:句子中动词表示的动作行为的发生 者或状态的主体。 2. 受事:句子中动词动作行为、运动、变化 等的承受者。 3. 与事:动词所表示动作行为的间接对象。 表示给予、索取、服务类的动词常带与事。 如: 他(施事)给 我(与事)一本书(受事)。

现代汉语“VP起来”语法语义分析

现代汉语“VP起来”语法语义分析

云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现代汉语“VP起来”语法语义分析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汉语言文字学指导教师:***20040501内容摘要本文以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的“vP起来”为研究对象,研究的内容包括“VP起来”句法分析、语义分析、语法化分析以及比较分析。

把“起来”的词性分析放在“vP起来”的语义分析中,因为“VP起来”表达的语义不同,“起来”的词性也不相同。

并且对“起来”的词性重新进行了界定,分为“趋向动词”和“准表体助词”。

在对“vP起来”进行语义分析时,采取形式和意义相结合的原则,找出“VP起来”隐层的语义内容和显层的句法结构之间的对应关系。

通过对“V起来”和“A起来”中的v和A的语义特征的分析,列出了能够进入“V起来”和“A起来”的动词和形容词分类表。

并力图找出“v起来”和“A起来”表示不同语法意义时形式上的标志,如某些副词(逐渐、渐渐、才、就)等放在“v起来”和“A起来”之前通常都是表示[始续】的意义。

因此,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本文还从历时的角度分析了“起来”的语法化历程,把“起来”分为五类。

并且试图探讨导致这种语法化的动因和机制,认为“起来”的语法化动因是语言内部力量,即句法位置的改变而引起的。

同时,在语法化的过程中,韵律特征也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最后,我们以趋向动词所表示的“趋向意义、结果意义、状态意义”为纲,对“VP起来,上来/上去”和“VP起来/下来厂F去”进行了比较分析。

发现“起来、上来、上去”和“起来、下来、下去”所表示的各种语法意义并不是完全对应的。

如“起来、下来、下去”能够表示状态意义,而“上来、上去”却没有状态意义,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还是从它们的本义上寻求解释。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各组趋向动词虚化的程度并不相同,“起来”的虚化程度最高,“下来、下去”次之,“上来、上去”最低。

AbstractThispapertakes“VPQilai”structurewhichisusedfrequentlyinModernChineseassuveryingobject,includingsyntacticananlysis,semanticananlysisgrammaticalizationalananlysisandcomparativeanalysisof“VPQilai”.Thequalitativeanantysisisplacedwithinthesemanticananlysisof“VPQilai”.BecausethequalitYof“qilai”ismainlyrestrictedbythedifferentmeaningof“Qilai”.Wealsoredefinethequalityof“Qilai”as“directionalverb”and“semi—aspectauxiliary”.Basedonthepricinpleofformandmeaningintegrated,Wefindoutthecorrespondingrelationbetweendeepsemanticcontentsandsurfacesyntacticstructure。

语法 句法中的语义分析 句法中的语义分析 现代汉语课件

语法 句法中的语义分析 句法中的语义分析 现代汉语课件

设置语境
• 设置语境的方法来加以分析: a.我买了一件毛衣,她又买了一件毛衣。
• (“又”语义指向“她”) b.她已借了一件毛衣,她又买了一件毛衣。
• (“又"语义指向“买") c.她已买了两件毛衣,她又买了一件毛衣。
• (“又”语义指向“一件”) d.她已买了一件皮衣,她又买了一件毛衣。
• (“又”语义指向“毛衣”)
句法关系与语义关系
• 句法关系是句法关系,语义关系是语义关系, 这两者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例如: (1)小李吃了/苹果吃了 (2)吃饭了/来人了
• 同一个动词与不同的名词性词语搭配就可 能产生不同的语义关系。
• 例如: (1)吃面条(动作受事)吃大碗(动作工具) 吃食堂(动作处所) 吃大户(动作依据)
• (2)妈妈在包衣服(施事动作受事) 他们在包饺子(施事动作结果) 外头包牛皮纸(处所动作材料) 礼品包小包(受事动作方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同一个名词性词语,与不同的谓词搭配也 可能产生不同的语义关系。
• 例如:买毛衣(动作受事)
织毛衣(动作结果) 打人(动作受事)
来人(动作施事)
语义指向
• 语义指向是指句法结构中的某一成份跟其 他成份之间在语义上的联系。这种语义联 系同句法关系有时一致,有时不一致。
• 例如: (1)月亮渐渐升起来了。 (2)妈妈高兴地点点头。
• 语义指向可以合理地解释句子成份之间的 关系。例如: (1)王冕死了父亲。(王冕的父亲死了) (2)苹果吃了三个。(苹果中的三个吃了) (3)孩子被奶奶抱进了大门。(奶奶抱孩子]进 了大门) (4)奶奶哭瞎了眼睛。(奶奶哭+奶奶的眼睛瞎 了)
语义特征
• 词语中符合某种组合选择的有区别性特征 的最小语义成份就是语义特征。例如,“揉” 这一动词要求与之搭配的受事词语必须具 有[+固体]、[+柔软]这样的语义特征,“衣服 ”、“皮肤”、“面团”同时儿有[+固体]、[+柔 软]这两个语义特征,因此可以同“揉”这一 动词搭配(“揉衣服、揉皮肤、揉面团”),但“ 泉水”不具备[+固体]这一语义特征,“石头”不 具备[+柔软]这语义特征,因此它们不能与动 词“揉”相搭配(“+揉泉水、揉石头")。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课件 第五讲语义特征分析法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课件 第五讲语义特征分析法

B “偷”、“要”、“取”、“买”
(a)存在着得者和 失者双方; (b)存在着从失者 一方向得者一方转移 的事物; (c)得者能动地从 失者一方获取那被转 移的事物。
C “刻”、“画”、“煮”、“做”
(a)动作者能动地进行 某种动作; (b)在动作进行、完 成之后产生某种成品。
上述三组动词的语义特征可描写、比较 如下:
妹妹[+直系,-男性,+女性,-长辈,+晚辈,
-年长,+年幼]
舅妈[-直系,-男性,+女性,+长辈,-晚辈,
+年长,-年幼]
舅父[-直系,+男性,-女性,+长辈,-晚辈,
+年长,-年幼]
二、凸显同属一个语义类的不同词语之间的 差异
“光”和“火”
火 [+现象,+亮度,+温度,-速度,+ 形体,……] 光[+现象,+亮度,+温度,+速度,-形 体,……]
参考文献
• 朱德熙(1979)与动词“给”相关的句法 问题,《方言》第2期。 • 马庆株(1981)时量宾语和动词的类, 《中国语文》第2期。 • 袁毓林(1993)现代汉语祈使句研究,北 京大学出版社。 • 邢福义(1984)说“NP了”句式,《语文 研究》第3期。
C. 他刻了个图章给小王 ⇒ * 他煮了一点百合汤给王大妈 ⇒ * 他画了一幅山水画给孙教授 ⇒ * 他做了一只风筝给弟弟 ⇒ *
最关键是动词的语义特征
A “送”、“卖”、“还”、“交”
(a)存在着给予者和 接受者双方;物从自己一 方转移到接受者一方。
母亲[+直系,-男性,+女性,+长辈,-晚辈,
+年长,-年幼]
父亲[+直系,+男性,-女性,+长辈,-晚辈,
+年长,-年幼]
哥哥 [+直系,+男性,-女性,-长辈,+晚辈,

现代汉语讲义(第四章语法)

现代汉语讲义(第四章语法)

(五)语助词 助词表示某种特定的附加语法意义, 语气词主要表示句子的语气。
1.助词:黏着在词或短语上面,表示附 加意义,附着在后面的一律读轻声。 助词的分类:结构助词、时态助词、 其他助词。
2.语气词:一般用于句末表示语气,永 远黏着、后附、轻声。也可用于句中,主 要用在主语后。 语气词的分类:表陈述、疑问、祈使、 感叹语气四类。
二、单句
1.主谓句 (1)动词性谓语句 可分为动词谓语句、述宾谓语句、述 补谓语句、连谓谓语句、兼语谓语句、 主谓谓语句。 (2)形容词性谓语句 形容词谓语句、形补谓语句。 (3)名词性谓语句 名词谓语句、数量谓语句、定心谓语 句。
2.非主谓句。 (1)名词性非主谓句 (2)动词性非主谓句 (3)形容词性非主谓句 (4)特殊非主谓句
3.偏正词组:前面的成份(修饰语)修饰 限定后面的成份(中心语)。可分为体词性 的和谓词性的两类。 修饰语是定语的称为定心词组,是名词性 词组。 修饰语是状语的称为状心词组,是谓词性 词组。
4.述补词组:补充与被补充的关系。 根据带不带结构助词“得”可分为:(1) 数量补语:量词结构作补语,不能带“得” ;(2)情态补语:补语说明动作或有关事务 的状态,必须带“得”;(3)结果补语:补 语表示动作的结果,可由形容词或动词充当 ,不带“得”;(4)趋向补语:补语表示动 作的趋向,不带“得”;(5)可能补语:补 语表示可能性或不可能性,由结果补语和趋 向补语中间插入“得/不”;(6)程度补语 :补语表示程度,由副词构成。
三、存现句 存现句的类别。
四、把字句 把字句的特点。
五、被字句 被字句的特点及变体。
第八节 句类系统
句类是按照句子的语气功能划分出 来的类型系统。
一、陈述句 语气词及否定形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12
“书” :“装订成册的著作”。 —(词汇 义)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晴”,表面上指天气,实则指感情。 — (言语义 )
“买的书”中“买”和“书”有修饰限定和 被修饰限定的关系意义。 — (句法义 ) “买书”中的“书”和 “买的书”中的 “书” 为“买”的受事。 —
1212
语义关系 动作+受事 受事+动作 动作+受事 受事+动作 受事+动作
1212
名词入句充当什么成分,取决于句中的位置,而 语义则取决于和动词的关系,与位置无关。
① 我们打败了敌人。 ② 敌人 我们打败了。 ③ 敌人被我们打败了。 ④ 我们把敌人打败了。
1212
不能根据句法关系来确定 语义关系,也不能根据语义关 系来确定句法关系 。
状语 主语 状语 状语 谓语 定语 宾语
时间 施事 处所
与事 动作 数量 受事
1212
第一、结构关系和构成成分不同。
句法结构的成分为句法成分:主语、谓 语、述语、宾语等,成分之间的结构关系 是主语—谓语、述语—宾语等。 语义结构的成分为语义成分:动作行为、 性质状态、施事、受事、工具、处所等, 结构关系为动作—受事、施事—动作等。
1212
三、语义关系 语义是实词进入句子之后词与词之间 的关系,是一种事实上或逻辑上的关系。 在实词和实词的语义关系中,动词和 名词的语义关系是最重要也是最常见的一 种实词之间的语义关系,但语义关系不只 限于动词与名词之间的关系,也可以是名 词与名词之间或成分与成分之间的关系。
1212
那本书的封面被撕坏了
时间 施事 处所
与事 动作 数量 受事
1212
第四,句法结构关系和语义结构关系之 间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可分为一对多和 多对一两种关系。
1212
一对多:句法关系
①看医生 ②写文章 ③写毛笔 ④吃米饭 ⑤吃食堂 ⑥排电影票 ⑦打双打 ⑧起五更 述宾 述宾 述宾 述宾 述宾 述宾 述宾 述宾
1212
领属关系
受事关系
“封面”与“撕”有动作——受事关系;
“那本书”和“封面”则有领属关系,即 “封面”是属于“那本书”的。
1212
动词与名词的语义关系
人们常用“格”名称来表示。 “格”指名词 跟动词组成语义结构时所担当的语义角色。如: 施事、受事、与事、工具、处所、时间等。 把名词跟动词之间的语义关系(格关系)研 究清楚,有助于说明动核结构的下位区分和句型 或句式的更细密的区分,也有助于分析句法结构 在实际使用中的变化和复杂化 。我们这里不用 “格”来称述,只说明其关系。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第五讲
现代汉语语法的语义分析
1212
一、“语义”的含义
“语义”是指词语进入句子以后,词语 与词语之间形成的词汇意义之外的一种关 系意义。 这种关系意义是要通过一定的结构形 式来表现的,是词语在语句结构中体现出 来的意义。这种意义不同于词汇意义,不 同于言语意义,也不同于句法意义,但他 还是属于语法意义。
1212
比如:
我们 目前 需要 进口的设备
主语 谓 状语 中 语 心 语 (直接关系、内部关系) 主谓关系 偏正关系
动语 宾 (间接关系) 定语 (外部关系) 施事 动作
语 中心语
受事
动宾关系 偏正 关系
1212
昨天 我 在教室里 给校长 写了 一封 信。 状语 中心语 主语 谓语 状语 中心语 状语 中心语 动语 宾语 定语中心语
1212
第二,句法成分之间的句法关系是可 变的,而语义成分之间的关系则是相 对稳定的。
①小张写好了论文。 (/小张写好了的论文) ②论文小张写好了。 (/写好了论文的小张) ③小张把论文写好了。
1212
第三、句法关系是不能跨越结构层 次的,而语义则可以。
在句法结构中,直接成分之间具有句 法关系和语义关系,而间接成分之间只有 语义关系而没有句法关系。 所谓直接成分,是指句法结构中,直 接构成一个更大句法结构的两个成分,所 谓间接成分是指不直接构成某个句法结构 的两个成分。
1212
各家经常提到的主要语义关系。
1. 施事:句子中动词表示的动作行为的发生 者或状态的主体。 2. 受事:句子中动词动作行为、运动、变化 等的承受者。 3. 与事:动词所表示动作行为的间接对象。 表示给予、索取、服务类的动词常带与事。 如: 他(施事)给 我(与事)一本书(受事)。
1212
4. 工具:施事实施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 具。
语义关系 动作行为 + 施事 动作行为 + 结果 动作行为 + 工具 动作行为 + 受事 动作行为 + 处所 动作行为 + 目的 动作行为 + 方式 动作行为 + 时间
多对一 :
①喝了啤酒 ②啤酒喝了 ③喝的啤酒 ④把啤酒喝了 ⑤啤酒给喝了
句法关系 述宾关系 主谓关系 定中关系 状中关系 被动式主谓关系
民工们正在排火车票。
9. 方式:动作行为发生的方式。
老师口头交待了今天的任务。
10. 原因:引起动作行为的原因。
她出嫁前还要哭嫁。
1212
11. 同事:动作行为所伴随或排除的间接对象。 小王跟小李昨天在国际大酒店举行了婚礼。 12. 材料: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材料。
肉末煮稀饭。
13. 基准:进行比较、测量所参照的间接对象。
他用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笔写字。
5. 结果:动作行为所产生的结果,即在 动作发生前没有此事物或结局,由于动作 行为产生了此结果,是从无到有。
小张写了一封信。
1212
6. 方位:表示动词动作行为发生、出现的 处所、位置等。
妈妈在家里给女儿准备嫁妆。
7. 时间:表示动词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
我们明天电话联系。
1212
8. 目的:动作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
他比小邹 高许多。
1212
常用到的名词与名词之间的语义关系:
领属:句子中有领属关系的主体,即一个事 物对象为另一个事物对象所有。 ① 我有一本书。 (“书”为“我”所领有) ② 他的新书包被偷了。 (“新书包”为“他”所领 有) ③ 一张桌子四条腿。 (“四条腿”为“桌子”说 领有)
“王冕死了父亲。” “来的客人请我看电影”
1212
二、语义结构与句法结构
在由实词与实词组成的句法结构中, 总是同时存在着两种结构关系,这就是句 法结构关系和语义结构关系。
在这个句法结构中,实词总是同时扮 演着两种角色,即同时充当句法成分和语 义成分,这就是结构成分性质的二重性。
1212
昨天 我 在教室里 给校长 写了 一封 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