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对教育史研究的指导意义
[讲稿]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认识论
![[讲稿]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认识论](https://img.taocdn.com/s3/m/a0cef55d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e9.png)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回答了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世界的状况怎么样之后,还要进一步回答世界可知否,即人们能否认识世界和怎样认识世界的问题,这就是认识论问题。
认识论是关于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贯彻于反映论,坚持了认识上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科学地揭示了认识的本质及其辩证发展过程,创立了能动的反映论。
第一节认识和实践一、能动的反映论(一)唯物的反映论对于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回答,是认识论的基本前提。
由此出发,形成了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一条是“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
这两条认识路线的斗争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反映论。
唯物主义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基本前提出发,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承认反映论,认为客观事物存在于人的头脑之外,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首先,认识的对象是客观世界的事物,人的认识来源于客观物质世界,没有被反映者就不可能有反映,离开了客观物质世界就不可能有认识。
其次,认识以客观物质世界为内容,是对客观事物的映像和模写。
再次,认识是关于客观事物的主观映象,而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通过作为认识主体的人实现的,所以总是受到人本身的制约,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反映会有所不同,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条件下对同一事物的反映也会有一定区别。
总之,反映论是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则,一切唯物主义认识论都是反映论。
唯心主义从认识从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基本前提出发,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认识路线,否认反映论,把认识看作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在认识论上表现为唯心主义的先验论。
主观唯心主义认为,认识是人的头脑里所固有的,是主观臆想的产物,是心灵的自由创造。
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来源于神的启示,或者来自于物质之外的某种客观精神。
人类认识的发展史及其生活实践告诉我们,只有坚持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坚持唯物主义反映论,反对唯心主义的认识路线,反对唯心主义先验论,才能正确地揭示认识的本质,从而自觉地从事认识活动,达到主管和客观的统一。
教育原理(全)

绪论1、教育原理的学科性质是什么?答:①从学科的研究领域来看,教育原理是以一切教育活动中出现的一般的、基本的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的;②从学科研究内容的抽象层次来看,教育原理无疑既高于普通的教育学应用学科,又低于在形而上学层次上进行研究的教育哲学,准确地说是处于两者之间;③从学科研究的方法上来看,“教育原理”一方面立足于具体的、现实的教育活动,立足于各具体学科的研究方法,但更重要的是它不拘泥于这些方法,而尤其注重在借鉴吸收各学科具体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更多地借助于教育哲学所提供的思维方法和认识论,借助于教育心理学所提供的对于人的心理的规律性认识等,更多地从宏观的、整体的高度审视这些具体的教育问题,并力争实现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过渡。
2、教育科学的产生和发展分为哪几个阶段?各阶段的分类标准是什么?各阶段的代表人物和作品分别有哪些?答:教育科学的产生和发展可分成以下几个阶段:①教育科学的萌芽期,其分类标准:此时期虽然已经有了诸多的教育研究和探索活动,但普遍还停留在对经验、习俗、传统的总结阶段,教育科学还没有从哲学、政治学、伦理学中分化出来,教育作品还普遍散见在各类其他著作中。
孔子《论语》,柏拉图《理想国》、《法律篇》,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
②独立形态教育科学的产生期,标准:a、教育科学理论研究专著的产生;b、致力于教育科学研究的教育理论家的出现;c、系统化的教育科学理论的形成。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大教学论》,英国洛克《教育漫话》,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爱弥儿》,瑞士裴斯泰洛奇《林哈德与葛笃德》,德国福禄倍尔《人的教育》,英国斯宾塞《教育论》。
③教育科学的科学化时期,标志:a、教育科学建立在生理学与心理学的基础之上;b、教育研究手段、方法的科学化,实验、统计、计量等自然科学的实证主义方法运用于教育科学的研究,教育科学日益走出了经验和思辨的局限,而变得更为精确。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德国梅伊曼《实验教育学纲要》,德国拉伊《实验教学论》、《实验教育学》,美国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认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认识论(2008-12-01 17:30:46)转载▼。
一、基本观点(一)实践观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⑴实践为认识的产生提出了需要。
人的认识活动是适应实践的需要,为解决和完成实践提出的问题和任务而产生的。
科学研究的任务,科学工作的课题是由实践的需要提出的,并且围绕着人类实践的需要这个中心来展开的。
⑵实践为认识的形成提供了可能,并把这种可能变成现实。
实践把主体和客体直接地、现实地联结起来,使主体能从客体中获得真实可靠的信息。
客观事物只是由于实践的中介才转化为主体的认识对象和认识内容。
主体用以加工客体信息的各种思想模式,也是来源于实践。
实践作为一种客观物质活动,是按照一定规律进行的,这种合规律的活动,久而久之,会在人们头脑中积淀下来,形成各种思想模式,如逻辑格式等等。
列宁说:“人的实践经过亿万次的重复,在人的意识中以逻辑的式固定下来。
这些式正是由于亿万次的重复才有先人之见的巩固性和公理的性质”。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⑴实践的发展不断地提出认识的新课题,推动着认识向前发展。
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⑵实践为认识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
一方面,实践的发展不断揭示客观世界的越来越多的特性,为解决认识上的新课题积累越来越丰富的经验材料;另一方面,实践又提供日益完备的物质手段,不断强化主体的认识能力。
最后,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主体的认识能力。
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
3.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
人用自己的思维模式在头脑中重建客体模型,并根据这个客体模型推导出应当具有的未知性质,然后再用实践加以检验,当理论预言与对客体的实践结果一致时,就证明头脑中精神地重建的客体模型与客体自身相一致。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比较研究:通过对比分析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探讨其特点和规律
跨学科研究:运用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综合研究思想政治教育问题
研究热点与趋势
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价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新媒体融合发展研究
实践教学法: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实践能力
01
03
02
04
课外活动方法
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革命遗址、参加公益活动等,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怀。
兴趣小组:成立兴趣小组,如辩论队、演讲队等,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表达能力。
主题班会:组织主题班会,让学生通过讨论、演讲等方式,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道德品质。
研究方法: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研究、案例分析、实证研究等。
研究趋势:关注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创献分析等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现象进行深入研究
定量研究:运用统计分析、实验等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进行量化评估
网络教育:利用网络资源,如慕课、微课等,让学生自主学习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提高思想政治觉悟。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网络课程: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
网络宣传:通过网络平台发布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内容,进行宣传推广
01
03
网络讨论:组织学生在网络平台上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主题讨论
02
网络实践:组织学生参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提高思想政治觉悟
演讲人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

• 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主体对客体的 能动作用,客体对主体是制约作用。
2、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
首先,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世界上的客观事物种类万千,只有那些和人 们实践相关、或者实践活动指向的事物,才能成 为人们认识的对象。 例如,天空中繁星密布,首先成为天文学研 究对象的是与人们确定季节关系密切的星体; 地球上的生物品种难以计数,而人们首先着 重研究的是与农业和畜牧业有关的植物和动物。
(3)社会历史性。——实践是社会的、历史 的活动。 人的实践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的活 动,并受着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3、实践的基本形式
(1)生产实践。 最早出现的实践形式、最基本的实践 形式。 (2)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是处理社会内部人与人的关系的活动。
梭伦改革 攻占巴士底狱
(3)科学实验。
伽利略比萨 斜塔实验
孟德尔 豌豆实验
居里与夫人 在做实验 朱棣文在做实验
此外,还有一些实践形式、如教育实践、医疗 实践、艺术实践以及精神生产的其它实践等等。
二、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1、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
(1)认识的主体: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 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
主体具有以下特征:自然性;意识性; 社会性; 实践性 认识主体包括:个人主体、集团主体、 类主体三种形式。
“泰坦尼克号”与雷达的发明
1912年4月10日,著名的“泰坦尼克号”邮轮满载 1348名旅客和864名船员以及价值1.24亿美元的钻石, 离开英国南安普敦码头开始了首航。这艘巨大的邮轮 总长267米,排水量4.6万吨,船上装饰豪华,娱乐设 备应有尽有。14日深夜,“泰坦尼克号”在纽芬兰海 面撞上了巨大的冰山,不幸沉没。船上人员除了705 人获救外,其余1507人均葬身大海。
数学教学中的哲学思想教育

数学教学中的哲学思想教育提要纵观数学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到,数学与哲学是相互渗透、相互联系、共同发展的。
因此,我们在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去认识事物,透过事物的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
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分析社会现象,研究经济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数学与哲学;数学与生活数学是人们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历史进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古老学科,哲学自诞生之日起就与数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追溯起来可以发现,数学的发展需要科学的哲学思想指导,哲学的变化则需要数学的激发。
西方第一位哲学家泰勒斯是数学家;著名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在对数学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得出了“万物皆数”的著名哲学命题;大哲学家柏拉图相信数是一种独特的客观存在,曾在他的哲学学校门口张榜声明,不懂几何学的人不要进他的哲学学校,并创立了数学上的“柏拉图主义”;20世纪后数学与哲学更加紧密的交织在一起发展变化,并且逐步达到了高峰。
因此,在数学的概念、定义、定理、推论、公式、计算、证明和解析判断过程中,处处放射出哲学的思想光芒。
我们在数学教育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去认识事物,分析事物间的联系和事物的发展变化,透过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
促进学生形成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分析社会现象,研究经济规律,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具体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以下三种途径对学生进行哲学思想教育:第一,纵观数学发生和发展历史,可以发现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也离不开数学,数学知识源于社会实践而又指导社会实践。
我们要把这一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理念渗透到数学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
如在函数导数教学中,使学生正确理解导数概念是从:(1)求曲线在某点切线斜率;(2)求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某时刻的速度;(3)求质量非均匀分布的细杆任一点的线密度等问题中,经过由特殊到一般的分析综合,抽象出来的数学概念,并且使学生体会到研究了导数定义、性质和求法后,再用求导公式去求以上三个问题的解,显得十分简单。
简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复习要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重点

简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复习要点一、纲要(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基本理论1、学习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意义2、马克思的基本信息(国籍、学历,主要看大学)——Who3、马克思主义产生与形成的必然性——How4、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5、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理论组成与来源6、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理论贡献 What7、马克思、恩格斯的主要著作8、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发展1、关于战时共产主义与新经济政策部分。
2、关于列宁“帝国主义理论”部分。
3、关于布哈林和斯大林的争论部分。
4、关于“苏联模式”部分。
5、关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特点部分。
6、西方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意识形态理论”。
7、西方马克思主义关于“晚期资本主义危机理论”。
8、关于戈尔巴乔夫“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部分。
9、关于第二国际与伯恩斯坦部分。
(三)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1、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2、毛泽东在民主革命时期结合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理论3、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发展4、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基本理论5、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理论6、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质7、1958年大跃进、人民公社中的失误8、毛泽东在20世纪60年代社会主义经济改革思想9、毛泽东的民主政治建设理论(四)题型(分值*数目)1、单项选择:2*102、简答:6*53、辨析:10*34、论述:(3选1):20*1二、基本要点(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基本理论1、学习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意义:(1)这是学习、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需要——据史立论;(2)这是科学理解和全面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要求——理论定位;(3)这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的需要——适应形势;(4)这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所必须的——专业所需。
(百度文库版)2、马克思其人:(1)马克思(1818—1883),生于德意志联邦普鲁士国莱茵省。
(2)1830年10月进入特利尔中学,中学毕业论文是《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3)中学毕业后,进入波恩大学,主修法律,受到青年黑格尔运动的影响,政治观点上是激进的革命民主主义者,哲学观点上是热烈的黑格尔唯心主义者;(4)18岁后转入柏林大学,对哲学与历史产生兴趣,期间,马克思转向黑格尔,从黑格尔深刻的思想海洋中汲取智慧;(5)取得耶拿大学博士学位,申请论文为《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之区别》;(6)到了《莱茵报》时期,马克思则转向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者,从社会实践中汲取思想材料。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在金融学学术研究中的价值和运用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在金融学学术研究中的价值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作为一种具体的方法论,不同于历史唯物主义这一一般的哲学方法论,它是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历史观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于具体的社会科学研究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历史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之间是一种一般和个别、指导和被指导的关系。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础,它为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提供一般的方法论指导,而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是历史唯物主义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具体化。
历史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是处于不同层次的两种方法论,它们对于具体的社会科学研究都具有指导作用但历史唯物主义对具体的社会科学研究只具有总体而间接的指导作用,而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对于具体的社会科学研究则具有直接指导作用。
因而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是联结历史唯物主义和具体的社会科学研究的中间环节和桥梁。
对于具体的社会科学研究具有直接指导作用的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既不同于传统社会科学方法论,也不同于作为一般哲学方法论的历史唯物主义,它是在积极扬弃传统社会科学方法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历史观(其核心是具体的社会实践观)为基础,通过融合传统社会科学方法论中人文科学方法论和自然科学方法论、方法论个人主义和方法论整体主义构建而成的。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作为一种具体的方法论,对于作为一门应用经济学的金融学学术研究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作为金融学学术型研究生,如果将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运用于学术研究过程中,定会使我们受益匪浅、事半功倍。
本文将分别讨论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社会矛盾研究方法,三大社会科学方法在金融学学术研究五大步骤(选题立项、资料收集、数据处理、结果分析、规律总结)中的运用和价值。
一、金融学、学术研究、研究方法简介金融学(Finance)是从经济学中分化出来的应用经济学科,是以融通货币和货币资金的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具体研究个人、机构、政府如何获取、支出以及管理资金以及其他金融资产的学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认识论的维度划分: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认识的本质;认识运动的规律;真理及其检验标准;真理与价值。
推荐有关教育史研究方法的书籍:
①周洪宇主编的《教育史学通论》该书既是一部研究教育史学基本理论和实践问题的学术专著,又是一部教育史学通识性、研究性教材,主要是关于教育史学方法论的论述。
②严耕望主编的《治史三书》该书讲述了严耕望先生在做学问时的经验,体现了先生对于历史研究的态度,给初入历史研究的学生以启迪。
书中事例较多,读起来不会感到晦涩,同时给人的心灵以震撼。
1.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实践和认识活动中的主体、客体与中介
教育史学认识主体的认识结构试构
所谓结构,“指一个系统中诸要素间联系与关系的总和,任何一个相对独立存在的系统,都是结构与功能的统一体。
……所谓认识结构就是这种以结构概念指谓着的主体中的认识系统,而并非仅指系统中不涉及功能的结构特性。
”依据认识结构的这种概念界定,根据认识活动中对知、情、意的心理学区分和教育史学认识主体本身及其活动对象的特点,我们尝试构建一个“复杂的、多属性、多层次和多结构的系统。
”具体而言,这一系统包括生理、心理、价值等多个层次结构。
与“一般意义上常说的由结构决定着机能的系统”相比,这一系统“是以
‘确定的机能目标统摄和支配着结构’的一类特殊系统。
”在这个认识结构系统中,各结构及诸因素相互协同,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进而揭示了主体的具体认识机制。
以上摘抄自周洪宇《教育史学通论》(上卷)
2.认识的本质:认识过程的能动性
如何理解:“教育史学认识活动实际上是由活着的人和为了活着的人而重建的死者的生活”——周洪宇《教育史学通论》上卷
(详见第五部分:真理与价值: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史德的问题)
3.认识运动的规律: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现实是历史的影子,历史是现实的镜子”——周洪宇《教育史学通论》上卷首先,影子在一天中的不同时段长短不尽相同,在正午的时候影子长度最短。
“现实是历史的影子”,也就是说在“正午”的时候,我们看到的历史才最小程度的受到各种现实因素的阻碍,才是最真实的历史。
也就是说,我们在研究关于教育的历史的时候,也要找准自己的站位,拨开现实的迷雾,才能看清历史的原貌。
那么如何才能正确的找准研究的站位,应当遵循教育研究的价值性原则和发展性原则,一项研究是否有价值?是否超出自己的能力范畴?是否存在浪费人财物的现象?以及厘清教育事物发展的前因后果,是我们在教育研究中应当思考的问题。
(高亮部分具体详见MOOC课程)
其次,镜子是事物等比例的反映,擦亮镜子,洞悉历史,才能更好地做到使对于教育史的研究服务现实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如何才能擦亮历史这面镜子?这就涉及到了真理及其检验的标准。
4.真理及其检验标准:真理具有客观性、一元性、绝对性和相对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在教育史研究中,什么是我们应该是我们信以为真的东西?一手史料是否完全可信?如何判断史料的真实性?
史料不会凭空产生,一项史料存在的真实性一定有相关的其他史料可以加以佐证。
这些史料既包括教育领域的其他史料,也包括与教育相关的临近学科领域的史料,甚至是与教育关联性极低的学科内的史料,也有可能成为教育史料的佐证材料。
严耕望先生在《治史三书》中曾经举了一个例子,他在写唐朝社会经济史的时候,运用唐诗作为史料的佐证材料。
严先生说“唐诗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象,但是也只能够作为次要史料来使用,从侧面来论证某个问题”
文献来源:佟颖.读严耕望《治史三书》有感[J].西部皮革,2017,39(06):280.
那么如何才能找到这些佐证的材料呢?一方面作为教育史的研究者,我们需要通过阅读来充实自己的头脑,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另一方面,根据辩证唯物主义的联系观,我们在日常阅读文献的过程中应当注意积累,同时在有关自己研究的内容的文献中按图索骥,追根溯源。
找到不同文献中对于同一史实的论述是否一致,从而避免在引用过程中出现的纰漏。
同时可以查阅与研究领域相关的史书,如若要研究社会经济的发展变迁,便可以选用社会治安、民族迁徙等史料作为辅助材料,从某个侧面来验证所掌握的一手资料是否准确。
5.真理与价值: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史德的问题
唐代史家刘知几在《史通》中提出来了史学三长论:史才、史学、史识。
清代章学诚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史德”这一史家应该具有的素养。
梁启超在章学诚基础上对“史德”进行了阐发,他说“史家第一道德,莫过于忠实”……史家道德,应如鉴空衡平,是甚么,照出来就是甚么;有多重,称出来就有多重。
把自己主观意见铲除净尽,把自己性格养成镜子和天平一样。
严耕望先生曾说“一个研究工作者,要内心能把持住,不怕坐冷板凳,不为外物所牵,不为权位名利所役”,严先生所追求的,是做一名“坚强纯净的学术人”,这是作为一名教育史研究者能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的前提。
以上摘抄自李东辉.“史德”的践履——以《治史三书》为中心的考察[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7,33(04):72-76+147.
总结:
历史是厚重的,是经过时间的沉淀的。
作为历史的研究者,我们本身应当沉下心来,去发现自己喜欢的领域,去挖掘有价值的历史痕迹。
我相信历史也具有这种让人沉静的力量。
最后分享一句严先生在《治史三书》中的观点作为结尾:工作随时努力,生活随遇而安。
“上下求索,碧落黄泉”的社会责任感与家国情怀,希望我们都有。
以上,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