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

合集下载

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动态与趋势

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动态与趋势

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动态与趋势一引言30多年的改革开放,将中国经济推到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中国的工业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然而,我们工业经济发展中存在“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

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企业与各国企业之间的联系日益加强,企业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企业唯有不断提升竞争力,才能在高速发展的今天不断发展壮大。

如何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以增强自身的优势便成了各个企业关心的热点话题。

另外,从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来看,某产业中的人力资本和技能水平是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

从西方的发展史来看,在早期实物资本的积累对经济的发展起着很重要的作用,随后技术进步却逐渐改变了经济增长方式,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实现了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的转变,这凸显了人力资本、技术创新和其他无形资产在经济增长中的显著作用。

从经济增长的总量来看,一国国民的人力资本和技术水平对经济的增长起着决定性作用,是经济健康发展的持久驱动力。

舒尔茨等人力资本理论大师认为,相对于物质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更显著,其收益率远高于其他资源的收益率,可以说,人力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它已取代物质资源成为企业持久竞争优势的重要源泉。

著名的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认为,在知识经济社会,技术、知识更为复杂、细化,环境变化更快,管理者不可能对涉及企业经营的所有技术、知识都精通或了解,而作为专门知识拥有者的知识型员工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比管理者更了解,并且能灵活地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挑战。

可见,掌握专业知识的员工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所在,也是构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

21世纪管理的最重要贡献也在于如何提高知识型员工的生产率。

以知识为基础的企业竞争优势,将主要体现在通过智力资本实现的资源最佳配置及人力资源的开发能力上,因此人才对企业提升竞争力具有决定性影响。

已有文献多从经济学和管理学角度定性分析影响企业竞争力的因素。

中国石化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提升

中国石化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提升

中国石化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提升一、引言近年来,世界各国能源需求不断增长,石化行业逐渐成为全球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伴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中国石化企业在扩大市场、提高产品质量、优化技术创新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不小的进展。

然而,面对全球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中国石化企业还需进一步提升其国际市场竞争力。

二、中国石化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分析1. 市场规模中国石化行业是全球最大的石化生产国之一,其市场规模巨大。

据统计,中国石化产业的年产值已经达到了数万亿人民币,占据全球石化产业的很大一部分。

2. 技术水平中国石化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积累了一定的实力。

例如,中石化公司与国内外多家大型企业联合研制的蒸汽重整技术及安装采用的四倍流程芯板技术等,都代表了中国企业的一定科技水平。

3. 面临的挑战中国石化企业在国际市场面临着诸多挑战。

首先,其产品质量需要进一步提高。

其次,中国石化企业的品牌知名度、信誉度尚需提高。

再者,国际市场竞争激烈,中国石化企业要想在全球范围内更好地参与竞争,还需针对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需求量身打造产品,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企业整体素质。

4. 应对措施为提高中国石化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需要采取有力的措施。

首先,提高产品质量。

要切实加强产品研发投入,整合全球科研资源,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推出更具性价比的产品。

其次,加强与国际知名品牌的合作。

通过与国际知名品牌合作,提高中国石化企业的知名度、信誉度,加速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方向发展。

最后,加强与国际贸易组织和产业团体的沟通与合作,积极开展对外贸易,大力拓展海外市场。

三、发展趋势1. 走出去战略以“一带一路”倡议为代表的“走出去”战略对中国石油化工企业的海外布局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中国石化企业积极拓展海外市场,通过设立海外生产基地、加强对外技术合作等方式,巩固其在全球市场中的地位。

2. 产业链拓展中国石化企业拓展产业链的空间巨大,可以延伸至提供医药、精细化工等多领域的产品和服务。

中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及提升对策

中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及提升对策

2 0 年近 3 年问 , 07 0 人均 GD P保持了近 9 %的年均增长速度 。 据
次 体 系 。 此 , 提 出分 析企 业 国 际 竞 争 力 的 价 值 链 分 析 法 , 为 他 即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 ,2 0 年我国人均 G 07 DP达到 2 8 2 0美元 , 将 企 业 创 造 价 值 整个 过 程 分 成 若 干 不 同 的阶 段 或 环 节 ;通 过 对 预 测 2 1 年 , 均 GD 00 人 P将 达 2 4 美 元 , DP 达 3 0 0 美 元 , 85 G 将 90 亿
却大都偏好能耗高的豪华型 高档轿车 。其三 ,目前 ,中国对汽车
消 费 者 权 益 保 护还 不够 ,国外 流 行 的 缺 陷 汽 车 产 品 召 回制 度 还 未 在 中国 实 行 , “ 剔 型 ” 顾 客 还 有 待 培 养 。 挑 3 企 业 战 略 、 结 构 和竞 争 .
企 业 战 略 中的 核 心 问题 是企 业 目标 。企 业 目标 受 到所 有 权 结
企业战略 、结构和竞争等四个主要因素来实现 的;而机会对一国
的法人治理结构 ,以保证公司激励和约束机制 的有效运行。而现
特 定 产 业 国 际 竞 争 力 的影 响 又具 有 不 确 定 性 。因 此 ,为 分 析 脉 络 阶 段 我 国 处 于 经 济 转轨 期 , 多汽 车 及 其 相 关 企 业 还 未真 正 建 立 大 清 晰 起 见 ,在 这 里 我 们 只分 析 “ 钻石 模 型 ”中 除 政 府 和 机 会 以 外 起完善的公司法人治理 结构 , 这导致 了中国汽车企业管理水平的 的 四 个 主 要 因 素对 中 国 汽 车产 业 国 际 竞 争 力 的 影 响 。 2 生 产 要 素 .

浙江省纺织服装产业国际竞争力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浙江省纺织服装产业国际竞争力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浙江省纺织服装产业国际竞争力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浙江省作为中国纺织服装产业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其纺织服装产业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相当的竞争力。

本文将对浙江省纺织服装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1.产业规模大浙江省纺织服装产业规模庞大,拥有众多的纺织服装企业和生产基地。

绍兴、嘉兴、宁波等地是纺织服装产业的重要集聚区,形成了完善的产业链条和配套设施。

浙江省纺织服装产业的规模优势是其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基础。

2.技术水平高浙江省的纺织服装产业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就开始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投入,推动产业升级。

如今,浙江省的纺织服装企业在纺纱、染整、面料设计等方面技术水平较高,产品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

3.品牌影响力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一批拥有国际知名度的纺织服装品牌在浙江省崛起。

这些品牌凭借其独特的设计风格和高品质的产品赢得了国际市场的青睐,提升了浙江省纺织服装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4.出口量大浙江省的纺织服装产品主要以出口为主,出口量大是其国际竞争力的重要表现。

据统计,浙江省纺织服装产品出口量占全国的比重较大,出口地主要集中在欧美、东南亚等发达国家和地区。

1.市场需求国际市场需求对浙江省纺织服装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有着直接的影响。

根据国际市场的需求变化,浙江省的纺织服装企业能够及时调整产品结构和开发新产品,以满足市场需求,从而提升竞争力。

技术创新是推动浙江省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动力,也是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通过不断加大对技术研发的投入,提升产品的质量和设计水平,可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增强国际竞争力。

3.品牌建设品牌在国际市场上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具有知名品牌的企业往往能够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和更高的溢价空间。

加强品牌建设,提升品牌形象和知名度,对提升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4.国际贸易环境国际贸易环境的变化对浙江省纺织服装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包括国际贸易政策的调整、贸易壁垒的出现等因素都可能影响浙江省纺织服装产品的出口情况,从而影响其国际竞争力。

我国纺织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1).doc

我国纺织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1).doc

我国纺织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纺织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纺织服装产品的出口对保证我国外汇储备、国际收支平衡、人民币汇率稳定、解决社会就业及纺织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从今年1月1日起,实施了40多年的纺织品配额制度被废除,配额取消意味着我国的纺织品可以自由进入任何国家,国际纺织资源将得以更加有序地进行市场化配置,一个更加公平、自由的贸易竞争时代就要到来。

1、我国纺织业国际竞争力的现状1.1入世后我国纺织产品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纺织业连年以较快速度发展。

2003年全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总产值为121490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0.75%;实现利润443.98亿元,同比增长30.26%;出口创汇804.84亿美元,同比增长27.72%;进口贸易顺差648.89亿美元,为全国进出口商品贸易顺差255.3亿美元的254.20%。

我国纤维制品出口占全球比重已经达到17%。

2004年1~9月,我国纺织行业继续保持较快的发展势头,完成工业总产值11400.34亿元,同比增长25.41%;实现利润336.89亿元,同比增长19.16%;纺织品服装出口创汇707.07亿美元,同比增长22.14%。

与2001年相比,出口增幅增长82.81%,出口额净增加430亿美元,进出口顺差增长98%。

2003年我国纺织纤维加工总量2007万吨,约占世界纺织纤维加工总量的三分之一。

人均纤维消费量11千克,超过世界人均9千克的水平。

以上数据表明了我国纺织业的国际竞争力在进一步增强。

1.2纺织行业出口结构进一步优化随着全球自由贸易的发展,中国纺织服装产品的出口结构进一步优化。

纺织服装产品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而各种纺织品的面料加工属于技术密集型,在2004年纺织出口增速达到119%,各种服装中用国产面料的出口增幅也超过了105%,2001年服装中用中国面料出口占服装出口的54.4%,2004年达65%,加工贸易从41.63%下降到29.21%。

中国电影产业国际竞争力发展分析(三)(一)

中国电影产业国际竞争力发展分析(三)(一)

中国电影产业国际竞争力发展分析(三)(一)二、我国电影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与评价1.国外电影产业发展的基本概况几十年以来,美国好莱坞电影产业一直都是国际市场上的主导力量。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美国好莱坞在所谓全球化的旗号下对世界电影市场大举进攻,成为全球电影市场的霸主。

1998年,美国好莱坞电影出口的收入为68.7亿美元,而2000年竟然达到120多亿美元。

据统计,美国电影的出口额在所有出口产品中已位居第二,仅次于航空产品。

现在,全世界上映的电影大约有85%是好莱坞制造的。

1993年,世界大影视公司有36%在美国,36%在欧盟,26%在日本。

1997年,就有超过50%的大公司集中到了美国。

欧洲影视贸易的赤字也随之从1993年的35亿美元上升到1998年60亿美元。

发展中国家在文化商品贸易中所占的份额更是越来越少。

整个非洲大陆平均每年只生产42部自己的电影,其市场上95%的电影都是进口的。

与此同时,影视产业也开始出现了集中趋势。

1993年,全球最大的50家影视公司的总营业额是1180亿美元,仅仅4年后,最大的7家综合性媒体公司的营业额就达到了这个数字。

全球文化贸易额的绝大部分是在很少几个国家之间进行的。

1990年,日本、美国、德国和英国是最大的出口国,占当年全部出口额的55%。

进口也高度集中于美国、德国、英国和法国,占当年全部进口额的47%。

7]在美国以外的任何一个国家,电影的格局似乎总是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那就是本国民族电影与美国好莱坞电影的二分天下,而说不完的一个话题也似乎是——如何与好莱坞电影抢占市场?2.我国电影产业竞争力与五个国家电影产业竞争力比较比较分析方法是一种基本研究方法。

在这里,我们将我国电影产业与其他国家的电影产业的比较分析,其目的在于在比较中寻找差距、寻找对策、取长补短。

在评价对象的选择上,我们选取了美国、法国、韩国、日本作为比较对象。

这些国家是从总体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比较的15个国家中选取的。

中国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与路径分析

中国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与路径分析

中国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与路径分析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加速和科技进步的不断推动,中国的产业结构和经济模式正在发生重大变革。

如何提升中国的国际竞争力,已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中国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和路径。

1. 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质量效益优化产业结构是提升中国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传统制造业已经面临一系列的困境,包括成本压力、环境污染、技术落后等问题,而现代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则有着更高的利润率和市场前景。

因此,中国应优化产业结构,逐步淘汰传统产业,加强新型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的发展。

在新型制造业的发展中,中国应该聚焦于技术创新和质量效益的提高。

新型制造业是指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特征的高端制造业。

这些行业的发展需要依靠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需要企业、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

同时,中国应加强质量和品牌建设,提高产品的附加值,通过技术和市场的结合,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2.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科技创新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

中国正处于向创新型国家转变的关键时期。

目前,中国在短短几十年内已经实现了从技术落后到高科技制造业的转型,而未来的创新行业还需要更多的投入和支持。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途径包括加强科技基础研究、加强专利保护、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等。

此外,应当推动跨学科研究,鼓励产、学、研各界深度合作,形成科技创新生态系统。

3. 加强人才培养和教育人才是国家发展的核心资源。

面对深刻变革的时代,需要大批具有高度创新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支持国家发展。

教育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应注重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跨学科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

建立现代教育体系,提高高等教育水平,已成为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必要条件。

努力推进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发展,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力度,是实现中国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

4. 加强文化传承和创新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

加强文化传承和发展,对于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影视产业国际竞争力及贸易战略研究

中国影视产业国际竞争力及贸易战略研究

精品文档供您编辑修改使用专业品质权威编制人: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________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团队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或复制使用后,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全文可编辑,以便您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同时,本团队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资料,如办公资料、职场资料、生活资料、学习资料、课堂资料、阅读资料、知识资料、党建资料、教育资料、其他资料等等,想学习、参考、使用不同格式和写法的资料,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And,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office materials, workplace materials, lifestylematerials, learning materials, classroom materials, reading materials, knowledge materials, party building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中国影视产业国际竞争力及贸易战略探究引言:随着全球化的加剧和互联网的普及,影视产业作为一种具有强大文化影响力和较高经济价值的产业,已经成为国家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支柱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 【世贸人才网:国际贸易商务人才门户 更新时间: 2006-12-13 】 【打印】【关闭】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对外贸易持续增长,根据中国海关统计,2004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突破万亿美元大关,达到了11547.4亿美元,其中出口5 933.7亿美元,进口5613.7亿美元,成为全球第三大贸易体。伴随着对外贸易的强劲增长,中国产业发展面临的国际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尤其是近年来中国与各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摩擦频频发生,涉案金额越来越多,从侧面反映了目前中国产业①发展所面临的国际竞争环境正越来越复杂。因此,研究新的国际竞争形势下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变化趋势,分析其影响因素,揭示这些因素的作用机理,对于加速中国产业结构升级步伐,促进中国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文献综述 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学者Porter(1990)发现一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以下四个方面的因素:(1)生产要素,包括人力资源、自然资源、知识资源、资本资源和基础设施等。其中,他特别强调“要素创造(factor creation)”而不是一般的“要素禀赋”在决定产业国际竞争力中的重要作用。他认为,一国的真正竞争优势,不是主要依靠天然的要素禀赋(Porter称之为基础要素),而是主要依靠那些经过投资所创造出来的高级要素。丰富的基础要素会使该国只是简单地利用这种要素优势,而不是想办法提升这些要素的 质量和效率,从而导致国际竞争力下降;相反,要素劣势却迫使企业想办法充分利用和提升已有要素的质量,从而使国际竞争力上升;(2)需求条件,包括市场需求的量和质(如产品的需求结构、消费者的行为特点等);(3)相关与辅助产业的状况;(4)企业策略、结构与竞争对手。此后,不断有学者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来源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研究。邹薇(2002)认为人力资本和知识要素具有递增的生产力,一国的长期经济增长与国际竞争力取决于该国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的存量;谁拥有更多的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存量,谁就能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由于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存量的增加与社会对它们的投入呈比例,因而政府在促进技术创新、提高本国产业国际竞争力方面能够发挥重要作用。金碚(2003)认为,在中国经济的发展进程中,体制因素和竞争所依赖的优势资源对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非常大。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自然资源的比较优势是中国产业参与国际竞争的主要依靠;90年代初,产销竞争逐步成为中国产业参与国际竞争的主要手段;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中国经济开放度的不断提高以及境外资本的大量进人,中国某些产业开始进入与境外同类产业进行资本实力竞争的阶段。刘小铁(2004)则认为产业组织结构对产业国际竞争力具有决定性作用,寡占型市场结构有利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因为这类产业组织结构能够促进企业有效竞争,提高产业的集中度,有利于企业发挥规模经济效应,有利于增强产业内的分工协作等。Grossman和Helpman(2002)在运用一般均衡模型分析企业生产经营的内部化和外包的决策行为时发现,企业 采取外包这种垂直专业化分工②的经营模式,不但可以降低企业的经营管理成本,而且还可以获得专业化分工生产时的“干中学”效应所带来的利益。由此可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分工正成为影响一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垂直专业化分工兴起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它使国际分工深入到了产品的生产阶段内部,每个国家只在商品生产的特定阶段进行专业化生产。Audet(1996)、Campa和Goldberg(1997)以及Hummels等人(2001)等的经验研究表明,垂直专业化分工使全球中间品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大大上升,对各国的生产效率以及出口绩效产生了重大影响。80年代以来,垂直专业化分工在中国以加工贸易③的形式取得了长足发展。根据《中国海关统计年鉴》提供的数据,1981年中国加工贸易出口占全国总出口的比例为4.82%,1990年上升为40.94%,2004年进一步上升至55.28%。中国加工贸易的迅猛发展反映了中国参与全球垂直专业化分工的程度在不断提高。目前,学术界对中国参与垂直专业化分工会影响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这一点没有什么争议,但对这种影响的具体计量分析尚属鲜见。同时,此影响对不同类型产业有何差异以及差异的形成机理等均有待揭示。本文将垂直专业化分工因素引入到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分析框架中,探讨垂直专业化分工对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动态变化的影响。 二、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变化趋势分析 一般而言,产业国际竞争力通常是用一国特定产业的主要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或盈利率等指标来衡量。前者反映了一国特定产业的 产品在多大程度上为国际市场所接受,后者反映了该国产业内部相关企业自身发展的基本条件。从长期看这两个指标具有一致性。我们采用Balassa(1965)提出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作为衡量中国相关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指标。RCA指数又称为“相对出口绩效指数”(REP),反映了一个国家某类产品(或服务)的比较优势以及竞争优势所形成的实际结果,因此是产业国际竞争力强弱的重要衡量指标之一。④RCA指数等于一国某类产品(或服务)的出口占该国总出口的比例除以世界该类产品(或服务)的出口占世界总出口的比例。本文计算了中国1990~2003年期间有关产业的RCA指数(见表1),并据此对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近15年的总体水平和变化趋势做出分析。1990-2003年中国主要产业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指数) 说明:通常对一国的某一产品(或产业)而言,RCA>1130,表明它具有国际竞争力;RCA<100,表明它缺乏国际竞争力;RCA>250,表明它具有极强的国际竞争力;125竞争力。①包括SITC Rev.3的O、1、2(27与28除外)和4等类产品。②包括SITC Rev.3的3和68等类产品。③包括SITC Rev.3的5、6(68除外)及7、8(891除外)等类产品。 表1 1990~2003年中国主要产业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指数)

农产品食品 燃料和燃料 工业制机械和汽车产办公和

纺织 服

装 ① 矿产品② 品③ 运输设备 品 电信设备

1990 136 139 75 79 104 50 5 59 387 500 1991 128 133 64 67 108 54 6 57 362 514 1992 113 119 59 58 109 42 3 66 319 551 1993 111 118 52 49 111 44 4 68 308 575 1994 102 108 46 41 111 47 4 72 309 581 1995 86 92 52 48 113 55 5 81 308 512 1996 86 90 48 46 115 60 4 94 276 524 前期均值 109 114 57 55 110 50 4 71 324 537

1997 79 82 50 45 115 60 4 92 265 534 1998 74 78 51 44 114 66 4 106 252 475 1999 73 75 40 30 113 70 5 107 250 456 2000 76 80 37 30 120 80 7 115 267 466 2001 70 74 38 31 121 89 8 145 265 436 2002 64 68 34 27 122 98 8 177 266 403 2003 56 60 32 25 125 111 8 216 271 393 后期均值 70 74 40 33 119 82 6 137 262 452

平均值 90 94 48 44 114 66 5 104 293 494

数据来源:根据世界贸易组织公布的相关数据计算得出。 1.从总体水平看,1990~2003年,中国最具国际竞争力的产业是纺织、服装业,其平均RCA指数分别高达293和494,显示中国在这两个产业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工业制品的RCA指数在此期间的平均值为114,说明中国工业制品在90年代以后已经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一定的竞争力,特别是办公和电信设备产业近年来已经在国际市场上具备了较强的竞争力,该产业1997~2003年期间的平均RCA值达到了137。中国农产品及食品产业在90年代中期以前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但是在1997年以后国际竞争力开始明显减弱。中国在燃料和矿产品以及机械和运输设备等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较弱。总体而言,1990~2003年期间中国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例如纺织、服装业)的国际竞争力很强,在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例如办公和电信设 备产业)具备了一定的国际竞争力。 2.从变化趋势看,中国工业制品的国际竞争力在1990~2003年期间整体上呈上升趋势,其中办公与电信设备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上升最为显著,在此期间上升了2.66倍;其次是机械和运输设备产业,上升了1.22倍。中国汽车产业虽然从总体水平看国际竞争力依然很弱,但是近年来其国际竞争力呈上升趋势。中国农产品及食品、燃料和矿产品、纺织、服装等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在1990。2003年期间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农产品和燃料产业的RCA指数降幅较大,分别下降了59%和68%。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具有很强国际竞争力的纺织、服装产业,90年代以后国际竞争力也呈显著下降趋势,与1990年相比,2003年其RCA指数分别下降了30%和21%。从1990~2003年期间的前后期对比看,上述变化趋势也是很明显的。办公和电信设备产业、机械和运输设备产业在90年代中期以后的RCA均值相对于前半期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农产品、食品、燃料和矿产品以及纺织、服装的RCA均值相对于前半期都有一定幅度的下降。总的说来,1990~2003年期间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总体变动趋势是工业制品的国际竞争力呈上升趋势,特别是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例如办公和电信设备产业、机械和运输设备产业等)的国际竞争力上升很快,而劳动密集型产业(例如食品、纺织、服装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则呈下降趋势。 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是通过一国的出口竞争优势或市场占有率的高低来反映该国的产业国际竞争力,贸易竞争指数(TCI)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