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民窑制度和官窑制度的关系

合集下载

奉御董造与禁廷制样:两宋地方官窑执行的御用瓷设计制度

奉御董造与禁廷制样:两宋地方官窑执行的御用瓷设计制度

1引言宋朝兴起的地方官窑为宫廷烧造御用瓷是官手工业发展的亮点之一,其社会政治、经济繁荣作用于地方陶瓷产业而形成了的宋朝御用瓷设计制度,制度形成绝非偶然,它是宋朝强化皇权意志、器用制度与地方精湛制瓷工艺共同作用的结果。

从两宋御用瓷设计制度特征来看,地方官窑主要执行有奉御董造制度、禁廷制样制度。

执行的御用瓷设计制度特征十分明显:前期是指专门接受宫廷敕命,由专官管理,奉御烧造宫廷各种用瓷,有命则供,否则止;后期是指宫廷对御用瓷有专门的设计规范,特由礼部太常寺彩画制样后向地方官窑降发图样烧造御用瓷,如两宋之际多次受命降发瓷质祭礼器图样,承烧御用瓷器的有汝州、越州、平江府、余姚、临安、杨军林1袁章运2(1.景德镇陶瓷大学研究生院,景德镇333000;2.玉林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玉林537000)并逐步形成了两宋地方官窑执行的御用瓷设计制度,设计制度形成绝非偶然,它是宋朝强化皇权意志、器用制度与地方精湛制瓷工艺共同作用的结果。

地方官窑主要执行有奉御董造制度、禁廷制样制度。

体现的御用瓷设计制度特征十分明显:前期是指专门接受宫廷敕命,由专官管理,奉御烧造宫廷各种用瓷,有命则供,否则止;后期是指宫廷对御用瓷有专门的设计图式,特由礼部礼制局彩画制样后,向地方官窑降发图样烧造御用瓷。

尤其是地方官窑执行的禁廷制样须索制度为明代御器厂和清代御窑厂所继承。

禁廷制样制度;两宋地方官窑;御用瓷2020年浙江省教育厅一般科研项目,编号:202045065;2019年度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研究课题,编号:2019B41。

(1973--),男,土家族,湖南张家界市人,教授,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设计社会学理论与陶瓷艺术实践。

章运(1990--),男,汉族,讲师,研究方向:传统技艺与文化传承。

. All Rights Reserved.饶州等地方官窑。

2任土作贡制度(北宋初期御用瓷)自中唐以来地方贡器与民间用瓷间只有精粗之别,而至宋代则发生了明显转变,彼此形成截然不同风格。

(6)御窑厂资料

(6)御窑厂资料

(6)御窑厂资料公元1368一1644年(明代)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在珠山设御厂,制瓷迸御;浮梁州改为县,隶饶州府。

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浮梁隶江西布政使司。

洪武时创出了双耳象耳瓶、墩子式大碗等一批新器型。

永乐间成功地烧出玲咙瓷及“鲜红釉”、“翠青釉”。

宣德二年(1427年),内官张善监制瓷器,所造御器,多以分馈同列。

宣德时,烧成了形制巨大的龙缸;烧成了“宝石红釉”、“天青釉”,同时创出了石榴青等一批新器型。

正统三年(1438年),都察院出榜,禁江西瓷器窑场烧造官样青花白地瓷器于各处贷卖或馈送官员,违者处死。

正统时,创出了筒形香炉等一批新器型。

成化时,烧出了十分精细的青花玲或瓷,创出了“斗彩”装饰,烧出了仿哥器。

弘治时,所烧的黄釉瓷冠绝一时;创出了孔明碗等一批新器型。

正德初(公元1506—1521年),御厂改为御器厂—,专制御器。

正德间,创出了“孔雀绿”、“珐花三彩”和矾红金地彩;创出了带塞瓶等一批新器型。

明中期以后,陆续创出了“烧黄三彩”和‘‘素三彩”等装饰。

嘉靖十九年(公元1540年)农历五月二十六日水灾后,全镇窑业停业,万余瓷工被迫暴动。

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8年),烧造内殿、祭坛所需瓷器3万件。

嘉靖四十三年(公元1564年),御器厂毁;复建御器厂。

嘉靖间,创出了青花五彩装饰;创出了瓜皮绿、鱼子绿、矾红釉等色釉;创出了活环耳瓶等一批新器型。

隆庆时创出了桥梁壶等一批新器型。

隆庆、万历间,烧出了薄如竹纸的薄胎瓷。

万历二十五年(公元1597年),巡按方河在镇督陶时无恶不作,引起民愤,陶工和镇民火焚御厂门坊。

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太监潘相在镇兼理陶务,督造龙缸时逼迫陶工童宾跳人窑内,活活被烧死,由此而导致全镇“民变”。

万历三十年(公元1602年)重建御厂门坊。

万历时创出了折沿花盆等一批新器型。

万历末年(公元1602年)潘相监理景德镇窑务的职务被解除。

天启、祟帧时,创出了折沿碗、罗汉式香炉等一批新造型。

宋代五大名窑

宋代五大名窑

南宋 官窑洗
日本国立博物馆藏
修内司官窑粉青尊 台北故宫博物院
官窑瓷器
“后郊坛下别立新窑, 比旧窑大不牟矣”
郊坛下官窑菊瓣瓶 台北故宫博物院
官窑瓷特点
釉色:有粉青、月白、油灰
和米黄等多种,以粉青为上, 其釉面上布满纹片,以冰裂鳝 血纹为上,梅花片,墨纹片次 之
胎:北宋胎厚釉厚.南宋胎薄釉
薄,南宋时所用瓷土含铁量极高, 故胎骨颜色泛黑紫。器之口沿部 位因釉垂流,在薄层釉下露出紫 黑色,俗称“紫口”;又底足 露胎,故称“铁足”。
汝瓷
高6.7cm,口径17.1cm, 足径7.7cm。 碗撇口,丰腹,圈足微外撇, 胎体轻薄。通体满釉,呈淡天 青色,莹润纯净,开细小纹片。 制作规整,足内有五个支钉烧 痕及乾隆御题诗一首: 秘器仍传古陆浑, 只今陶穴杳无存。 却思历久因兹朴,
岂必争华效彼繁。 口自中规非土匦,
足犹钉痕异匏樽。 盂圆切己近君道, 玩物敢忘太保言。 后署“乾隆丁酉仲春御题”, 并钤“古香”、“太朴”二印。 这件汝窑碗胎质细腻,釉汁匀 润,釉色如湖水映出的蓝天。 是一件精美的稀世珍品。
哥窑葵花洗 宋 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
哥窑瓷器
哥窑八方碗 宋 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
哥窑八方贯耳扁瓶 宋 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
哥窑瓷器的特点
胎体:胎质呈呈灰黑色或土黄色,细腻、坚实。 厚有薄,也有“紫口铁足”。

釉色:均为失透的乳浊釉,釉色以灰青为主,有粉青、月白、米
汝窑碗

故宫博物院
汝瓷
汝窑盘

故宫博物院
高3.5cm,口径19.3cm,足径12.6cm。 盘口微撇,圈足外撇。盘身满釉,开细碎纹片。底有5个支烧钉痕, 并刻有“寿成殿皇后阁”六字。 此器制作工细,釉质纯净,开冰裂纹片,是宋代汝窑瓷器中的上 品。其题字表明此器为当时供奉宫廷的器物。

中国古瓷器的四大等级介绍

中国古瓷器的四大等级介绍

中国古瓷器的四大等级介绍顶级的瓷器是中国的官瓷,官瓷顾名思义是由官方垄断烧制的瓷器,汇集了当时最顶尖的制瓷技术,专供皇室使用。

官瓷的发展史就是中国瓷器乃至世界瓷器的发展史,由此可见一斑。

所以,中国的官瓷无愧为世界最顶级的瓷器。

第二等级的瓷器是给皇帝以下的王公贵族定烧的,大部分也出自江西景德镇,它们跟官窑瓷器的唯一差别就是没款,所以被称为无款官窑。

通俗地说,这类瓷器就是借官窑的地方烧制给王公贵族的用品,仅因没有落款而成为二流。

第三流的瓷器是官府应酬上用的,这种场面皇帝也有可能来,而且是做一些重要的接待活动,所以官府定烧的瓷器是属于无偿占用的,就是说任何顶级的窑厂都有义务为官府做东西,因而这类瓷器在工艺和设计上还是具有一定价值的。

最低等的瓷器就是民窑了,一般老百姓留下来的东西,大部分都只具有使用价值,不仅制作过于粗糙,传世量也非常大,不能算是艺术品,就算流传了上千年也只能成为普通的考古研究资料。

说到中国最早的瓷器,最早是在东汉出现的青釉瓷器,用瓷土烧制精细的瓷器是汉族特长。

原始的瓷器是从陶器发展而来,最早见于郑州二里岗商代遗址。

东汉出现青釉瓷器。

早期的瓷器以青瓷为主,隋唐时期就发展成青瓷、白瓷等以单色釉为主的两大瓷系,并产生刻花、划花、印花、贴花、剔花、透雕镂孔等瓷器花纹装饰技巧。

五代的瓷器制作工艺高超,属北瓷系统的河南柴窑有“片瓦值千金”之誉。

柴窑是后周柴世宗官窑,传说周世宗要求柴窑生产瓷器“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作将来”。

但至今尚未见到柴窑传世品或发掘实物。

南瓷系统以越窑“秘色瓷器”著名。

唐代六大青瓷窑:越州窑、鼎州窑、婺州窑、岳州窑、寿州窑、洪州窑。

这六处瓷窑所产青瓷的青釉呈色最好,被后世称为唐代六大青瓷窑。

生产青瓷的这六大窑越州窑、鼎州窑、婺州窑、岳州窑、寿州窑、洪州窑,再加上生产白瓷的邢州窑,合称之为唐代七大瓷窑。

宋代瓷器以各色单彩釉为特长,釉面能作冰裂纹,并能烧制窑变色及两面彩、釉里青、釉里红等。

明清时期景德镇御窑瓷器的工艺特色

明清时期景德镇御窑瓷器的工艺特色

明清时期景德镇御窑瓷器的工艺特色御窑厂是明、清时期专为宫廷生产御用瓷器的所在地,始建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

据清乾隆二年《浮梁县志·建置·景德镇厂署》记载“御器厂建于里仁都珠山之南,明洪武二年设厂制陶以供尚方之用”。

考古资料表明,明洪武二年,朱元璋在元朝原浮梁瓷局的基础上建立了御器厂,此为御窑之始创。

到清代康熙年间景德镇御器厂改称景德镇御窑厂。

景德镇御窑厂是我国历史上烧造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工艺最为精湛的官办瓷厂,在长达近六个世纪的时间里,为“天下窑器之所聚”,荟萃着无数陶艺精英和能工巧匠。

生产烧制出了数不胜数的精美绝伦的瓷器,目前,海内外拍卖价格最高的瓷器大多出于此。

凭借皇家授予的特权,御器厂汇聚了全国各地的能工巧匠,极大推动了瓷器工艺的革新。

那么明清各个时期景德镇御窑出品的瓷器又有何特色呢?明代御窑厂瓷器以青花、斗彩、五彩、白瓷为主要产品。

永乐、宣德时期的青花瓷,虽然比不上同期甜白瓷、脱胎器的精致,但由于苏泥渤青钴料的输入使用,使这时期的青花大放异彩。

画工的艺术修养很高,利用青料的散晕,作没骨花卉的笔法,产生水墨的趣味;有的利用线条上不同浓淡,产生活泼的变化,显得生动有力。

元代官窑风格的图案,加上中国绘画题材的运用和布局,是永、宣官窑的特征。

成化、正德青花瓷改用平等青,色调比不上永乐、宣德青花浓郁,更无散晕水墨效果,所以另避蹊径,朝着加彩或细致的表现力方面发展。

绘画手法力求精练,细描匀染,加上白瓷薄胎,达到精致的效果。

嘉靖、万历年间回青的使用,使青花瓷色彩浓艳而强烈。

万历年间有名的五彩、斗彩,成为后世彩瓷发展的基础;同时又有红地黄彩、蓝地黄花、红地青花、黄地青花五彩、描红等各式彩瓷,品种十分丰富。

明代开始,瓷器进入了彩绘世界,瓷胎也趋向薄、细、白,在器身书年款和堂名款。

到了清朝康、雍、乾三代,官窑瓷器生产臻于鼎盛,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

康熙时不但恢复了明代永乐、宣德以来所有精品的特色,还创烧了很多新的品种,并烧制出色泽鲜明、浓淡相间、层次分明的青花。

吉林高二高中历史期末考试带答案解析

吉林高二高中历史期末考试带答案解析

吉林高二高中历史期末考试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选择题1.关于秦朝的人口数量,《中国古代史》、《香港商报》、《中国人口论》记载的数量不尽相同。

请观察下列图片,这一图片反映的是A.史料整理B.问题形成C.第一手史料D.历史解释2.《史记·商鞅列传》记载: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

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座为中庶子。

公叔座知其贤,未及进。

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曰:“公叔病有如不可讳,将奈社稷何?” 公叔曰:“座之中庶子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

”本段材料属于A.历史结论B.历史评价C.历史叙述D.资料整合3.“廷尉李斯议曰:‘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

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廷尉议是。

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对这段材料理解正确的是①最终的决策权掌握在皇帝手中②郡县的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命③秦在统一中国的过程中,实际上已经使新征服的地区“皆为郡县” ④当时对“诸子功臣”的安置办法是以国家的赋税收入等赏赐A.②③④B.①②C.①③④D.①④4.“历代王朝都以‘会典’‘律例’‘典章’或‘车服制’‘舆服制’‘丧服制’等各种条文颁布律令,规范和管理各阶层的穿衣戴帽,对服装的质料、色彩、花纹和款式都有详尽的规定,不遗琐细地区分君臣士庶服装的差别,违者要以僭礼逾制处以重罚。

”材料中有关服饰的规定体现了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征是A.浓厚的宗族色彩B.神权和王权相结合C.嫡长子继承制D.严格的等级制度5.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中国历史的社会政治形态发展可分为封建(注:指分封制)、帝制与民治这三大阶段。

从封建转帝制的第一次转型,发生于商鞅与秦皇汉武之间,历时约三百年。

不属于这一历史时期转型特征的是A.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B.分裂割据向统一王朝转型C.青铜文明向铁器文明转型D.“公天下”向“家天下”转型6.网上书店介绍易中天《帝国的终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批判》一书的内容时说:“这是一个帝国制度不断成熟、完善的过程,它表现为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南宋官窑——因祭祀而生的宋代名窑

南宋官窑——因祭祀而生的宋代名窑

南宋官窑——因祭祀而生的宋代名窑信息来源:程彦林南宋官窑青瓷双耳香鼎现藏于日本静嘉堂文库今天我介绍的是宋代名窑之一、也是中国陶瓷史上第一个真正由朝廷建立的官窑——南宋官窑。

官窑迷局为什么说南宋官窑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朝廷操办的官窑?这要从官窑迷局说起。

长期以来,我国陶瓷界对官窑的定义、有多少官窑、如何区分争议不断,至今都没有一个准确的、令人信服的说法。

我在《中国陶瓷文化略谈(附一)御窑、官窑、贡窑和民窑》中进行过简单的讲述,但是讲得不够深入和透彻,所以在讲述南宋官窑之前,有必要对“官窑”进行一个梳理。

广义上的“窑”,应该包括各类陶窑与瓷窑,而陶窑涵盖器皿陶(如盆、缸)、殡葬陶(如陶俑、三彩)、建筑陶(如砖、瓦)等。

我在《中国陶瓷文化略谈(二~六)》中讲到,从新石器时代后期开始到青铜时代的近万年历史长河中,陶器在人类文明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根据远古历史传说,还处在原始社会的中华民族祖先——黄帝,他的管理机构里,就设有一个官衔——“陶正”。

《吕氏春秋》卷十七“郡守”中记载:“奚仲作車,蒼頡作書,后稷作稼,皋陶作刑,昆吾作陶,夏鯀作城,此六人者所作當矣”。

昆吾,古代中国传说中的人物,黄帝时期的陶正,相传其为陶器的发明者,专门负责制作陶器。

《吕氏春秋》卷十七中记载“昆吾作陶”三皇五帝中的舜,生于姚墟,辛勤耕稼于历山(今山东鄄城),渔猎于雷泽(今山东菏泽),在黄河之滨烧制陶器,在寿丘(今山东曲阜)制作日用杂品,在顿丘(今河南浚县)、负夏(今山东兖州)一带经商做生意。

因品德高尚,在民间威望大,尧帝把帝位禅让给舜。

舜在黄河之滨制作陶器源自《吕氏春秋》卷十四中的记载。

《吕氏春秋》卷十四记载:“舜耕於歷山,陶於河濱,釣於雷澤,天下說之,秀士從之”进入奴隶社会,统治阶级依然保留“陶正”这一官衔。

《春秋左传》卷三十六中记载:“昔虞阏父为周陶正,以服事我先王。

我先王赖其利器用也,与其神明之后也,庸以元女大姬配胡公,而封诸陈,以备三恪。

论近代景德镇瓷业困境中“瓷画”兴起的必然性

论近代景德镇瓷业困境中“瓷画”兴起的必然性

是很先进的。可渭是现代工业化大生产“ 流水线” 的雏形。 清三代时期 ( 元 1 6 — 7 5 也正 好是同时代欧洲瓷器 公 62 19 ) 诞生并开始发 展的时期 。 尽管后来在近 代, 洋瓷抢 占了中国市 场, 在 1 但 7和 1 8世纪 , 中国瓷器在国际市场上仍旧占有至高
无上 的 绝 对地 位 。
德镇 瓷业即跌 落到举步 维艰 的困境 中。不断发 生的战乱 、 腐败的政 治、 沉重的税赋 、 洋瓷的竞争等诸 多压 力使景德镇瓷 业, 无论是 官窑还是民窑 , 陷入 了艰难的 困境。 均 在这种历 史背景下, 瓷画” 为一种饱含传统文化韵味和鲜明 中国特色 “ 作
的核 心要 素 。 为近 代 景 德 镇 瓷 业 维持 生存 和 延 续 发展 的 必 然选 择 。 成
近代景德镇瓷业从业者在外部条件发生变化之在世界机械化大生产普遍推广之大环境下墨守成规赴日本东京高等工业学校留学机械制瓷和煤窑烧炼技术的张浩先生学成回景德镇准备创办新式陶业学堂传授机械制瓷和煤窑技术但遭到了景德镇保守的从业15景德镇瓷业近况湖南省国货陈列馆月刊1934212216江西景德镇瓷业衰落实业部月刊第一卷第八期193617宣统二年1910为发展经济振兴工商业清政府决定仿效南洋各国的做法在交通便利工商业发达的东南重镇南京举办南洋劝业会
度都是很高的。在手工业时代 , 界范 围内看, 世 景德镇瓷业这
【 据( ) 1 清 蓝浦《 】 案德镇陶录》 记载为洪武二年 , 立御 窑厂; 设 嘉靖牟 间王宗沐《 江西大志》 记载为 ” 正德间 , 置御器厂 ” 有证据显示洪武三十五 ; 但
年( 即建文四年 , 公元 10 4 2牟 ) 更接近 史实。御窑厂遗址存碑石一块 , 不仅 记载了设置 时间, 还对管理 方面做 了记 录, 摘要如 下:. ・ -…- - 我太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陶瓷工业 2013年10月第20卷第5期 CHINA CERAMlC lNDUSTRY 

Oct.2013 Vo1.20,No.5 

文章编号:1006—2874(2O13)O5—0033—03 景德镇民窑制度和官窑制度的关系 

胡蓓1 李恬2 郑乃章 (1.景德镇陶瓷学院,江西景德镇333001;2.抚州市痰病防治控制中心,江西抚州344000) 

摘要从民窑和官窑的带】度关系着手,分析景德镇窑业制度的发展历程。传统景德镇陶瓷生产包括官窑和民窑两大体系,景德 镇陶瓷业发端于民窑,成熟于官窑,官窑又进一步促进民窑的发展,到了明清时期形成了官窑和民窑共同发展的局面。 民窑制度是规范窑业社会成员的行为准则,其目的是为了民窑业稳定有序;而官窑制度是政府对窑业的关注和管理方 法及其手段。民窑制度是官窑制度的基础,而官窑制度在民窑制度的基础上深入而严格。两者相互学习,相互促进,进而 清朝形成“官民竞市”的现象。 关键词民窑;官窑;制度;景德镇 中图分类号:TQ174.6文献标识码:A 

景德镇陶瓷制度的产生 

—个社会和群体组织的正常运转,都依靠于某些规章的 实施,以约束和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使其符合要求,即制度。 制度,按照《辞海》有三种含义:第一是,“要求成员共同遵守 的,按一定程序办事的规程或行动准则”。第二是,“在一定的 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体系”。第三 是,“旧指政治上的规模法度”。制度本身是—种组织管理模式 和体系,是一种运作方式,目的是要达到一种秩序。陶瓷的发 展也形成了一定的陶瓷制度,以促进陶瓷能蓬勃发展。在历史 上景德镇是—个土著人口只占十之二三的移民城市,外来工 匠不仅带来了各地的制瓷拄沭,还带来了各地l不同的文化传 统和习俗,他们不可避免地会与本地县产生利益冲突,在逐利 的过程中。任何想突破重围的举动单纯靠个人是不可能实现 的,只有依靠同乡,同族,同行的势力才能有所突破。因此,要 使得合作得以存在和维持下去,就必须把冲突限制在一定范 围内和程度内,这就产生了陶瓷业的规则和制度。景德镇陶瓷 业在长期生产和利益博弈的过程中,从业人员和团体把交往 关系、社会关系、行业关系进行规范,使其成为约束和指导、规 范相关人员的规定,从而保证了生产需要和生产的正常进行。 

2景德镇民窑及民窑制度的发展 简单的说。民窑就是民间窑场,相对于宫廷兴办的官窑而 言,属于非官方经营的,以商品性生产为主的瓷窑。所谓“民窑 制度”是相对于“官窑制度”而言的,指在长期陶瓷生产过程 中,各行业根据生产需要,所形成的行为规范,这符合了对于 制度的基本定义“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政治、经济、文 化等各方面的体系”。景德镇通过长期的实践逐步形成了陶瓷 

收稿日期:2013—08--04 通信联系人:郑乃章,E-mail:znzl162@163.COlll 

生产的各种制度。各行业共同协作,来完成陶瓷的生产和销 售'在漫长过程中形成了独特且稳定成熟的陶瓷制度和制度 文化。 早在两千多年前,古老的民众在景德镇便已经发现适合 陶瓷生产的地理环境并从事简单的陶瓷生产活动,但当时只 是满足人们生产生活需要的用具和工具,从南北朝开始,各地 的工匠开始云集景德镇从事民窑业的生产。到了唐朝时期,景 德镇生产的白瓷已经声名远播了,景德镇制瓷业开始迅速出 名。唐至五代时期,景德镇陶瓷业进入了稳定的发展时期。生 产的白瓷洁白细腻,瓷质达到了现代瓷器的标准。景德镇发现 的五代民窑遗址比比皆是,这足以证明景德镇民窑业在五代 时期已经慢慢发展起来了,这为宋代成为全国青白瓷的中心 开启了先河。宋代时期,景德镇由于社会安定,先后形成了被 人们津津乐道的宋代五代名窑,北宋宋真宗年间(公元1004— 1007年),由于宋真宗赐地名景德镇,这无非也带动了景德镇 陶瓷业的迅速发展。在北宋末年,由于社会的动荡,大量工匠 的南迁,这使得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的景德镇慢慢地成为中 国新的制瓷业中心。由于宋代北方四大窑厂的逐渐衰落,一时 很难恢复,再加上元朝“尚白”的特性,景德镇的瓷器愈加地受 到青睐,慢慢取代其他窑厂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相继创烧出 了青花瓷、釉里红,枢府瓷,铜红釉和钴蓝釉,这都是景德镇民 窑业陶瓷技术的创新。 景德镇陶瓷业从业人员在长期生存过程中便形成了自身 独特的民窑制度。第一是高度精致的分工和合作,有助于景德 镇陶瓷生产的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普遍的提高。据文献记载, 景德镇行帮约有近百个,按行业划分,有商人行帮、手工业主 行帮、工人行帮;按地域划分。有都昌帮、徽州帮、杂帮(除以上 两帮外的其他区域)ⅡJ,这是景德镇陶瓷分工合作的具体表现。 第二是精品的意识,自发保护景德镇陶瓷的整体形象,比如对 次品的选定工作,选落瓷器的变价销售制度,都是在不损害景 中国陶瓷工业 2013年第5期 德镇瓷器声誉的前提下形成的最佳模式。第三是销售渠道的 畅通,由于各个商行有指定的销售点,地方势力分配的利益在 博弈中已经均衡,便形成了良性的运行秩序。在长期的销售过 程中,形成了完善的民窑瓷器销售制度,包括瓷行、瓷庄,船 行、船帮和茭草行等行业组织共同完成 。第四是行业的用工 制度,解聘工人、带徒制度、入行就业制度等方面都宽松有度, 这对市场的发育和运行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长期民窑业产生的行业制度和习俗使得民窑业营造成一 个公平的市场环境,有利于民窑业的长期稳定发展,这是造成 景德镇陶瓷业繁荣的重要原因。 3景德镇官窑及官窑制度的发展 从狭义上讲官窑指的是官府出资建造的窑场,生产的产 品供官府使用或者买卖。而官窑制度就是官府对窑业的关注 及其管理办法。正如辞海中所说“要求成员共同遵守的,按一 定程序办事的规程或行动准则”。官窑制度正是官府要求窑业 人员按照一定的规章制度进行实施陶瓷生产活动。中国是世 界上最早掌握陶瓷烧造技术的国家之一,从传说中的黄帝开 始就已经有了陶瓷生产,并设立了专门生产经营陶瓷的部门, “黄帝有陶正,昆吾作陶”嘲。到了原始社会末期,陶瓷作为日常 生活的用品引起了统治者的重视,舜时期,他亲自掌管并进行 了陶瓷业的生产,“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陶河滨,河滨 器皆不苦窳”I‘1。这能够表明统治者从很早时期就开始了对陶 瓷业这一关乎民众生产生活的行业的高度重视,并参与了陶 瓷生产。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专门进行陶瓷生产的工 匠,陶瓷生产也出现了明确的分工和管理。到了秦朝时期,官 府开始制定生产陶瓷的陶量,加强对陶瓷生产的管理。虽然到 目前仍然没有确切的证据来表明有官营手工业的出现,但对 于秦朝出现的标准量器,有的学者就认为这一时期必然出现 了官府陶业作坊四。到了汉代时期,政府开始了对手工业生产 的管理,但是还没有出现专门对陶瓷进行管理的机构。从晋朝 开始,中央政府开始设立管理陶瓷生产的官方机构——甄官 署。宋朝时期出现了专门管理宫廷用瓷的瓷器库。“瓷器库在 建隆坊,掌受明、越、饶州、定州、青州白瓷器及漆器以给用。以 京朝官三班内侍二人监库”[oq。从这个时期开始出现了专门满 足官廷使用瓷器的管理部门,以便各地生产的陶瓷进贡后得 以保存,并设官专门管理。到了宋真宗景德年间,皇帝允许供 奉的瓷器除了满足宫廷需要之外,剩余的可以按照市场价格 进行买卖,这反映出宋朝时期已经设立了官方经营的窑场。到 了元朝时期,政府进一步加强了对工匠身份的控制,在景德镇 设立了浮梁瓷局。“至元十五年,置约浮梁瓷局(秩正八品),掌 烧造瓷器,并漆造马尾、棕、藤、笠帽等,大使一员(从八品),副 使一员(正九品)”It1。明朝建立以后,出现了专门生产供宫廷需 要的御窑厂,它的设立,把瓷器发展推向了顶峰。 4景德镇民窑制度与官窑制度的联系 及影响 景德镇陶瓷业发端于民窑,发展成官窑,民窑借官窑而兴 旺,从而进一步促进民窑的发展,纵观景德镇官窑甚至御窑, 它的出现和成长完全依赖于民窑业的发展。由于景德镇早期 传统陶瓷的生产特点是家庭式的生产模式,随着陶瓷业的繁 荣,一家一户的生产模式无法满足贸易的需要。于是,陶瓷生 产分工越来越细,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手工业发展模式。宋朝时 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景德镇民窑业在前代发展的基础 上,出现了产品的再次革新,生产出了色泽如玉的青白瓷。由 于产品质量的提高,产品畅销出口至海外受到了各界的欢迎, 并引起了官方的重视,出现了把昌南镇改为景德镇的事情,这 都是归功于民窑业的兴盛为官窑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元朝 时期,由于统治阶级统治手段的落后,在政治、经济、文化都出 现了一定程度的倒退,尤其是蒙古族初进中原时采取的屠城 政策,使北方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这无疑给南方窑场一次大 好机会大力发展窑业,成功烧制出青花和釉里红瓷器。景德镇 民窑业长期不断探索,为自身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景德镇民窑业的长期发展和创新得到了官方认可,在明 朝洪武年间,设立了专门生产宫廷用瓷的御窑厂。由于明朝御 窑厂的建立,官窑生产技术对民窑起到了促进作用,明朝时期 税收制度的改革也为民窑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同时,它 的成立宣告了景德镇陶瓷业全国霸主的地位,这无疑是民窑 业长期发展的结果。御窑厂的设立对景德镇陶瓷业发展是一 把“双刃剑”。一方面御窑厂在景德镇设立对景德镇来说是巨 大的荣耀,这无疑对景德镇民窑业的发展又是一次巨大的提 升。但是,从另一方面,御窑厂的生产霸占了景德镇陶瓷业大 量的优秀工匠,独占了景德镇制瓷业高质量的瓷土和最好的 原料,并设置了各种规定来限制民窑业的发展,对民窑业也是 

一种阻力。“正统三年十二月丙寅,命都察院出榜,禁江西瓷器 窑场烧造官样青花白地瓷器于各处货卖及馈送官员之家。违 者正犯处死,全家嫡戍口外”[Sl。这都是官廷限制和对优罗雪工匠 征用的具体表现,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民窑业的发展。 虽然明朝前期,对工匠采取了匠籍制度,但是到其后期, 这种制度使得工匠完全没有了生产的积极性,不断出现工匠 逃亡的现象。随着宫廷烧造瓷器数量的逐渐增多,花费也日益 加大,尤其是到了嘉靖后期,御窑烧造越来越困难,于是实行 了“官搭民烧”的制度,此制度是对民窑陶瓷生产水平的承认。 由于官窑对产品的质量要求比较高,随着御窑厂的建立,大量 精美瓷器在景德镇出现,但是这种瓷器仅仅限于皇帝和宫廷 使用,随着明朝社会经济的大发展,大量的官员也需要精美的 瓷器来满足地位和身份的需要,于是民窑业为了适应这种发 展需要而进行了对官窑的技术上的学习和创新,生产技术得 以不断提高。“官搭民烧”制度促进了民窑生产技术的进一步 提高,提高了景德镇民窑的声誉。民窑生产分工越来越细分, 形成了类似官窑生产的分工制度,每个行业的从业人员可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