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董瓷器知识大全

合集下载

史上最全瓷器鉴赏知识大全

史上最全瓷器鉴赏知识大全

史上最全瓷器鉴赏知识大全器形是瓷器鉴定的一个组成部分,器形是指器物的口部、颈部、肩部、腹部、底部以及足部的外观形状。

掌握这些有助于宝友们了解手中瓷器相关的时代特点与文化特色,进而帮助大家对器物进行初步鉴别。

今天主要为宝友们介绍下瓷器的口部形式和耳部形式的知识。

一、瓷器的口部形式口沿——瓷容器口部及其边沿的统称。

口沿的形状和成型工艺,是鉴定器物时代及烧造地点的依据之一。

不同时期的不同器物口沿形状各异,接下来鉴宝带大家认识下吧。

1、敛口多见于壶、碗、罐等器皿,形象地说是口边逐渐向内收敛,部分壁先向外留,靠近口边再向内。

明正德素三彩海蟾纹三足洗2、直口形状为垂直的筒形。

最早见于新石器时代的罐、瓶等器物,后代的碗、罐、壶、瓶等器均有直口的口式。

清乾隆粉彩九桃瓶3、敞口又称为“侈口”。

形状为近口沿处逐渐开敞宽阔。

历代砚、盘、尊、罐等器多作这种口式。

敞口器物的器壁有弧形和斜直形之分。

清康熙凤尾尊4、撇口形状是口沿向外翻,略呈喇叭状。

这种类型的口多用于瓶、壶等器皿,碗、杯等偶有脱落。

清雍正五彩仕女纹罐5、唇口器口边沿凸起一道浑圆似嘴唇的厚边,因此称唇口。

唐代邢窑白瓷碗和历代一些罐等器物都有唇口。

宋吉州窑玳瑁釉罐6、盘口壶、瓶等口部的一种形式。

器型似盘,直壁,折收,下接细的直颈。

汉代陶壶已有盘口趋势,三国、两晋、南北朝盘口壶盛行,唾壶、鸡首壶也作盘口。

盘口的壶、罐隋代仍有烧造,唐代变得渐为小巧,至宋代为洗口所取代。

南朝青釉六系盘口瓶7、洗口瓶、罐等瓷容器的口部形式之一。

源于六朝壶的盘口,形象接近而略深,更似文具中的笔洗;一般为浅直壁,折收,下接细颈。

宋代开始见洗口瓶,元、明、清的瓶、罐也有洗口的造型。

清乾隆粉彩博古花卉福纹洗口瓶8、花口一种是指碗、盘等器口部形式,把圆形或椭圆型的器口用连弧线分成若干等分,形若花瓣。

有四瓣、五瓣、六瓣乃至十瓣以上花口。

按花瓣曲线不同,又可分为葵口、菱花口、海棠式口等多种形式。

唐至清代各个窑口烧造的碗、盘、洗、花盆等器均可见花口的造型。

古董瓷器鉴定知识

古董瓷器鉴定知识

古董瓷器鉴定知识古董瓷器是中国传统手工艺品的代表之一,具有非常高的收藏价值。

对于爱好古董瓷器的人来说,了解一些鉴定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古董瓷器鉴定知识,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和鉴别古董瓷器。

要了解古董瓷器的年代和产地,需要从器型、纹饰、胎体和釉色等方面入手。

不同朝代和不同地区的古董瓷器在这些方面都有独特的特点。

例如,明代的瓷器器型简洁大方,纹饰多为花鸟、人物和山水等,胎体细腻而坚硬,釉色通透。

而清代的瓷器器型复杂多样,纹饰丰富多样,胎体稍厚,釉色晶莹剔透。

要注意古董瓷器的胎体和釉色是否完好。

胎体应该坚硬而不易破损,没有明显的裂纹和磕碰痕迹。

釉色应该均匀一致,没有明显的脱落和划痕。

另外,要注意观察瓷器的底部,是否有制作年代和制作工艺的标记。

有些古董瓷器上会有款识、款识印、年款等标记,这些标记可以帮助鉴定瓷器的年代和作者。

要了解古董瓷器的装饰技法和纹饰特点。

不同的朝代和不同的工艺流派有着各自独特的装饰技法和纹饰特点。

例如,景德镇瓷器的青花瓷以青花为主要装饰,纹饰清晰明快,线条流畅。

汝窑瓷器的装饰以釉下刻花为主,纹饰细腻而深刻。

了解这些装饰技法和纹饰特点,可以帮助鉴别古董瓷器的真伪和价值。

还要注意古董瓷器的器型特点和器物功能。

不同的瓷器有着不同的器型特点和器物功能。

例如,盖罐、盖碗、盖瓶等器型多见于明代瓷器,而清代瓷器则出现了更多的花瓶、酒壶、茶具等器型。

同时,瓷器的功能也有所不同,有的是用来盛放食物和饮料的,有的是用来供奉神灵的。

了解这些器型特点和器物功能,可以更好地理解古董瓷器的历史背景和用途。

要注意古董瓷器的收藏和保养。

古董瓷器是非常脆弱的,需要妥善保管和展示。

在收藏古董瓷器时,要选择适合的展示柜和支架,避免碰撞和摔落。

同时,要定期清理古董瓷器,保持其表面的干净和光亮。

如果发现古董瓷器有损坏或变形的情况,可以寻求专业修复人员的帮助。

古董瓷器鉴定是一门非常复杂和专业的知识,需要对瓷器的器型、纹饰、胎体、釉色等方面有深入的了解和研究。

古玩收藏知识大全_古玩收藏要点

古玩收藏知识大全_古玩收藏要点

古玩收藏知识大全_古玩收藏要点古玩世界有无穷的奇妙魅力,收藏门道多多,那么你对古玩收藏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古玩收藏知识大全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古玩收藏小知识一,瓷器瓷器实际上没有真假,不管是青花瓷还是粉彩,斗彩还是五彩,等等,都是瓷器。

所有,我认为没有真假瓷器,只有新老瓷器,有高古瓷,元明清瓷等等,怎样识别,一招:就是用手触摸,如果是老的,瓷器的釉面肯定是很光滑,没有那种粘连感,如果是新的瓷器,去摸一摸瓷器釉面,肯定有一种粘连感觉。

这种方法,可以识别瓷器的老新了,至于任何识别瓷器的年代,就要五看:形,彩,胎,釉,工,了。

二,青铜器青铜器的老新区别有很多方法,首先看看包酱,如果青铜器上的绣是从青铜器里面向外面长出来,肯定是老的,如果青铜器上的绣是在外面一片,肯定是新的,任何去识别,可以用针试一试,用针能够钻进去的是新的,针钻不进去的,是老的。

三,犀牛角犀牛角雕刻肯定是分真假了,现在在市场上很多,其实,犀牛角很少见,怎样识别犀牛角的真假,就是一招:犀牛角用放大镜看,肯定有像气泡一样的点点,如果没有,肯定就不是犀牛角了。

四,古玉识别第一,你必须能够识别是不是玉,很多东西像玉,比如玻璃,玛瑙,化学合成等等,如果不认识玉,是没有办法识别古玉了,古玉,主要是看玉心,如果是古玉,肯定有血侵,土侵,如果有,肯定是古玉,如果没有,就只能看看雕工,手工的,纹路肯定不一样大小,如果是机械加工的,纹路是一样大小的。

古玩收藏的五大戒戒捡漏心理能用低价买回好的古玩,那真是赚大了,这样的好事是不可能发生在每个人身上,几率非常小,作为新手更要踏踏实实,捡漏心理要不得,否则很有可能吃大亏,追悔莫及。

戒短线进出新手都会有急于求成的心理,主要表现为:淘到一件古玩总是想着什么时候能升值,急着尽快卖出去赚钱。

古玩的升值都是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的,短期内就能迅速升值,就没有任何珍贵性了。

长时间的投资操作,才能有更好的收获,所以要沉得住气,耐着性子,在古玩进行升值的时间内,你可以慢慢对古玩进行鉴赏,从中你定能看到历史的文化沉淀,心态也会变得平和。

干货类瓷器知识点总结

干货类瓷器知识点总结

干货类瓷器知识点总结一、瓷器的历史瓷器作为中国传统工艺的代表,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陶器就已经出现,而在商朝时期,中国已经开始生产瓷器。

汉代时期,瓷器的生产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成为了宋、元、明、清时期的主要工艺品之一。

瓷器的历史可以说是与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息息相关,因此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占有重要地位。

二、瓷器的种类瓷器根据用途的不同,可以分为多种不同的种类。

最常见的有青花瓷、景泰蓝、汝窑、官窑、定窑等。

这些种类的瓷器在制作工艺、图案、釉色等方面都有着不同的特点,因此在收藏和研究时,需要对这些种类的瓷器有所了解。

青花瓷是一种以青花作为主要装饰元素的瓷器,在景德镇等地都有不少的生产。

青花瓷的制作工艺非常独特,而且装饰图案也非常丰富多样,其收藏价值很高。

景泰蓝是一种以紫铜为胎,以蓝色釉装饰的瓷器,其工艺十分精湛,因此一直备受收藏者的青睐。

景泰蓝的装饰图案多半是动植物、人物等,给人以华丽、高贵的感觉。

汝窑是中国最早的官窑之一,在宋代就已经有生产。

汝窑的瓷器上的釉色纹路非常独特,而且汝窑的制作工艺非常严格,因此汝窑的瓷器在收藏市场上备受瞩目。

官窑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名窑,其瓷器制作精美细腻,而且釉色非常丰富。

官窑的瓷器在国内外都备受瞩目,是瓷器收藏中不可多得的重要种类。

定窑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名窑,其瓷器在制作工艺、釉色、装饰图案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魅力,因此备受收藏爱好者的青睐。

以上是瓷器的几种常见的种类,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的种类,如汉白玉、哥窑、越窑、唐三彩等,每一种瓷器都有其独特的魅力。

三、瓷器的制作工艺瓷器的制作工艺非常繁复,需要多种工艺的结合才能完成。

首先需要选取合适的瓷土,然后经过成型、干燥、烧制、上釉、装饰、二次烧制等多道工序才能完成一件瓷器。

其中干燥、烧制、上釉是瓷器制作中最关键的环节,需要非常讲究火候和技术,否则就会导致瓷器的质量出现问题。

瓷器的装饰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不同种类的瓷器装饰风格各有不同,在制作时需要根据特定的装饰风格来进行。

中国瓷器知识大全

中国瓷器知识大全

中国瓷器是中国古代的一项伟大发明,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精湛的工艺。

以下是关于中国瓷器的一些基础知识:起源和演变:中国瓷器起源于商代,经过春秋战国、秦汉、唐宋等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逐渐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中国瓷器。

工艺特点:中国瓷器的制作工艺独特,包括青瓷、秘色瓷、卵白釉、甜白、祭红、绞胎以及玲珑和釉下彩等。

其中,宋代是中国瓷器发展的一个高峰,出现了许多名窑和名品。

类别和特点:根据不同的制作工艺和材料,中国瓷器可以分为青瓷、秘色瓷、卵白釉、甜白、祭红、绞胎以及玲珑和釉下彩等多种类别。

这些类别各具特点,如青瓷色调纯正、晶莹滋润;秘色瓷胎薄釉匀、色调淡雅;卵白釉色白微青、光润透亮;甜白色彩娇美、造型多样;祭红红而不艳、明丽动人等。

主要窑口:中国有许多著名的瓷窑,如江西景德镇窑、浙江龙泉窑、河南钧窑、河北定窑等。

这些窑口各具特色,如景德镇窑以青白瓷为主,龙泉窑以青瓷为主,钧窑以钧红釉为主,定窑以白瓷为主。

鉴定和鉴赏:中国瓷器的鉴定和鉴赏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经验。

鉴定方面,需要注意器型、胎质、釉色、底足等方面;鉴赏方面,则需要了解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窑口的工艺特点和文化内涵。

收藏和投资:随着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和收藏热的兴起,中国瓷器的收藏和投资价值也逐渐得到认可。

在收藏和投资过程中,需要注意真伪鉴别、市场行情分析以及保存保养等问题。

古董方面的知识点总结

古董方面的知识点总结

古董方面的知识点总结一、古董的分类1. 艺术品:包括绘画、雕塑、陶瓷、玉器、瓷器等。

2. 工艺品:包括家具、铜器、银器、邮票、纸币等。

3. 文物:包括古代器物、古代书画、古印章、古器械等。

二、古董收藏的价值1. 历史价值:古董所反映的是古代的社会生活、文化、艺术以及科技水平,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历史。

2. 艺术价值:古董中蕴含着古代艺术家们的智慧和才华,每一件古董都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3. 经济价值:在一些稀有的古董品中,由于其稀有程度和历史价值,其价格较高,也成为了一种投资品。

三、古董收藏的技巧1. 学会辨别真伪:古董市场上的赝品层出不穷,因此学会辨别真伪是收藏古董的基本技能,需要仔细的学习和多加练习。

2. 寻找资料:了解古董的历史、文化和市场信息是非常重要的,可以通过书籍、网络、博物馆等途径寻找相关资料。

3. 寻找可靠的渠道:收藏古董需要通过可靠的渠道进行购买,可以选择有良好信誉的古董商店或拍卖行。

4. 打破破绽:古董收藏需要悉心保管,以免磨损、变形、变色等影响其价值。

同时,有时候打破破绽也可以增加其价值。

四、古董市场的动向1. 受收藏热潮影响,古董市场一直呈现持续增长的态势,同时也吸引了更多的人投身其中。

2. 部分稀有古董品市场价值飙升,从而吸引了更多的投资者进入古董市场。

3.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艺术的重视,一些较为冷门的古董品也开始走热。

五、著名的古董品1. 明清瓷器:是中国古瓷器中的精品,代表了中国古代艺术的巅峰。

2. 清代家具:所雕镂的工艺精美,木材选用上上乘的黄花梨、紫檀木等名贵的硬木。

3. 古代画像石:中国古代画像石以特殊的审美角度展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特点。

4. 古代邮票、纸币:如中国第一套邮票《大龙邮票》,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收藏价值。

5. 古董铜器:宋、元、明、清时期的铜器制作精美,器型多样。

六、古董收藏的风险1. 需要及时跟踪市场动态,以免受到市场波动的影响。

2. 存在赝品和市场泡沫,需要仔细鉴别真伪,注意市场风险。

老景德镇瓷器底款大全

老景德镇瓷器底款大全

老景德镇瓷器底款大全老景德镇瓷器底款是中国瓷器收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底款可以了解到瓷器的年代、作者、窑口等信息。

在景德镇瓷器收藏中,研究和识别底款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一些老景德镇瓷器底款的相关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和鉴赏老景德镇瓷器。

1. 底款的种类。

老景德镇瓷器的底款种类繁多,主要包括“景德镇窑”、“官窑”、“民窑”等。

其中,“景德镇窑”是指由景德镇官窑所烧制的瓷器,底款上通常会有“景德镇”、“大明宣德年制”等字样;“官窑”是指由明清官窑所烧制的瓷器,底款上会有“官窑”、“大明宣德年制”等字样;“民窑”是指由民间窑所烧制的瓷器,底款上通常会有一些民间窑的窑号、款识等。

2. 底款的特点。

老景德镇瓷器的底款具有一定的特点,比如字体工整、笔画流畅、印记清晰等。

在研究底款时,需要注意底款的字体特点、风格特征等,这些都是识别和鉴别瓷器的重要依据。

3. 底款的鉴定。

鉴定老景德镇瓷器底款的真伪,需要结合瓷器的整体造型、釉色、纹饰等特征进行综合分析。

同时,还需要借助相关的专业书籍和资料,对底款上的文字、图案进行认真比对和考证,以确保鉴定的准确性。

4. 底款的价值。

老景德镇瓷器底款的研究不仅有助于鉴别真伪,还能够帮助我们了解瓷器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一些具有特殊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的底款,往往会成为藏家们竞相追逐的对象,因此,底款的研究对于瓷器的收藏和鉴赏具有重要意义。

5. 底款的保护。

在收藏和鉴赏老景德镇瓷器时,我们需要注意保护底款的完整性和清晰度,不要随意擦拭和磨损底款,以免影响瓷器的收藏价值和研究价值。

同时,在日常保养中,也要注意避免瓷器底部受到外力冲击和磕碰,以免造成底款的损坏。

总结,老景德镇瓷器底款是研究和鉴赏瓷器的重要依据,通过对底款的认真研究和鉴定,可以更好地了解瓷器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希望本文所介绍的一些底款知识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鉴赏和收藏老景德镇瓷器。

瓷器相关知识点总结大全

瓷器相关知识点总结大全

瓷器相关知识点总结大全一、瓷器的历史瓷器是中国传统工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的特色文化之一。

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就已经开始了瓷器的生产,并在此后的数千年里继续发展和完善。

在瓷器的历史长河中,出现了许多著名的瓷器制作工艺和名家作品,这些都为瓷器的发展和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

瓷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也就是中国的“远古青铜器文化”时期。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并使用瓷器的国家之一,中国的瓷器不仅在世界上独树一帜,在整个东亚地区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中国早期的瓷器主要分为陶器和石器两大类,其中陶器就包括了瓷器。

在秦汉时期,中国的瓷器开始以瓷胎为主要材料,开始出现了瓷器的雏形。

到了唐代,中国的瓷器制作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并逐渐形成了中国瓷器的独特风格。

在宋代,瓷器制作技术进一步提高,成为世界艺术史上的一大成就,宋代的青瓷、白瓷等瓷器不仅在国内广泛流行,还被远销海外,成为中国艺术品在国际上的代表。

二、瓷器的种类根据不同的用途和风格,瓷器可以分为许多不同的种类。

从材质上看,瓷器主要可以分为陶瓷、瓷瓦、瓷石等;从用途上看,瓷器又可以分为餐具、茶具、花瓶、摆件等;而从风格上看,瓷器可以分为景德镇瓷、宜兴紫砂壶、景德镇陶、骨瓷等等。

不同种类的瓷器各有各自的特点和魅力,都是中国传统工艺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景德镇瓷景德镇瓷是中国著名的瓷器之一,起源于唐代,兴盛于宋代,深受人们的喜爱。

景德镇瓷器以其精美的工艺和独特的造型风格而闻名,成为了中国传统工艺制品中的一大亮点。

景德镇瓷的特点是色泽明亮、造型优美、线条流畅、釉面光滑,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2.宜兴紫砂壶宜兴紫砂壶是江苏省宜兴市的传统手工艺品,是中国的四大名器之一。

宜兴紫砂壶以其独特的造型、质地和工艺制作工艺而闻名,深受人们的喜爱。

宜兴紫砂壶的特点是工艺精湛、造型独特、泥料选料考究、壶身厚实、骨感十足,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3.景德镇陶景德镇陶是中国南方地区的一种传统工艺品,起源于唐代,兴盛于宋代,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董瓷器知识大全一、原料类高岭土——制造瓷器的主要原料之一。

颜色白中微带灰色或黄色,因最初在江西浮梁(今景德镇)东乡高岭村,故名。

“高岭”一词最早见于清康熙二十一年《浮梁县志》记载,国标上音译Gaolin,成为国际性专用名词。

麻仓土——元、明景德镇制瓷原料,是产于景德镇附近的麻仓山的一种高岭土,故名。

瓷石——制造瓷器的主要原料之一,是含石英、绢云母为主体的岩状矿物。

颜色白中微带黄色、绿色、灰色或浅红色,我国很早就用来制造瓷器。

不(音敦)子——制瓷原料经过加工,制成砖状泥块,称为“不子”或“白不”,中外陶瓷文献上普遍采用这个名词。

釉浆——即釉料,施于瓷坯的表面。

据文献记载,景德镇制瓷用的釉浆由釉果和釉灰配制而成,主要由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钙、氧化钾、氧化钠等组成。

釉灰是用石灰石、凤尾草烧炼而成。

钴土矿——青花瓷器的呈色原料,种类颇多,古代大体分为两种:一种含锰量高含铁量低,为国产钴土矿;一种含锰量低含铁量高,为西亚地区产钴土矿。

苏泥麻青——又称“苏麻离青”、“苏泥勃青”,是一种从波斯进口的青花色料,元末明初景德镇的青花瓷器大多使用这种青料。

其特点是发色凝重浓艳,并有黑色似铁锈斑点,经化验,料中含锰量低含铁量高,与国产青料显然不同。

平等青——又称“陂塘青”,明代成化到嘉靖中期景德镇青花瓷器使用的主要色料。

产于今江西乐平,呈色淡雅。

回青——是一种进口的青花色料,明代正德、嘉靖、隆庆、万历时景德镇的青花瓷器大多使用这种青料。

其特点是发色蓝中泛紫,与苏麻离青、平等青色调不同。

石子青——又称“石青”,明代中期景德镇民窑青花瓷器上使用的一种色料。

产于今江西上高,发色浓中带灰。

珠明料——产于云南,由钴土矿煅烧而成的青花色料。

清代景德镇青花瓷器所用的主要青料,发色鲜明青翠。

二、工艺类拉坯——把坯泥置于辘轳(即轮上),借辘轳旋转之力,用双手把坯泥拉成所需的形状,这是我国陶瓷器生产的传统方法,这一工艺过程称为拉坯。

盘、碗等圆器都用拉坯方法成型。

利坯——拉成的坯半干时,置于辘轳上,用刀修整,使器表光洁,厚薄均匀,这道工序称为利坯。

挖足——圆器拉坯时器底留下一个3寸长的泥靶(柄),然后挖成器的底足,这道工序称为挖足。

泥条盘筑——陶器成型的一种原始方法。

制作时先把泥料搓成长条,然后按器型的要求从下向上盘筑成型,再用手或简单的工具将里外修饰抹平,使之成器。

用这种方法制成的陶器,内壁往往留有泥条盘筑的痕迹。

轮制——用轮车制作陶瓷器的方法,主要构件是一个木制圆轮,轮下有立轴,立轴下端埋于土内,上有枢纽,便于圆轮旋转。

操作时,拨动圆轮使之平稳地施转,利用轮车旋转力,用双手将坯泥拉成所需的形状。

轮制法始于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晚期,制作的器物器形规整,厚薄一致。

仰烧——瓷器烧成的一种方法。

匣钵内放置垫饼或耐高温的细砂,器物正装焙烧,称为仰烧。

叠烧——瓷器装烧的一种方法。

即将多件器坯叠在一起装烧,器物间隔以垫烧物。

可分为:(1)支钉叠烧,古代多用此法。

(2)支圈叠烧,如定窑。

(3)重合叠烧或刮釉叠烧,即在器物内心(以盘碗为多)刮去一圈釉,然后将叠烧器物刮去一圈釉,然后将叠烧器物底足(无釉)放置其上,一般10件左右逐层重叠,金代产品盛行此法。

它的优点是产量高,成本低;缺点是器物内量一圈无釉。

覆烧——瓷器装烧的一种方法。

即将瓷器覆过来装在有支圈或筒形梯状支具匣钵内焙烧,始于北宋定窑,景德镇及东南地区青白瓷窑系也多用此法。

优点是产量高,变形小;缺点是器物口沿无釉,使用不方便。

素烧——指需二次烧成的陶瓷器,即先入窑以低温(750~950℃左右)将器坯烧一次,称素烧,然后,施釉再次入窑烧成。

可增加坯体强度,提高正品率。

涩圈——瓷坯叠烧前,将器物内心刮去一圈釉,无釉处即称“涩圈”,流行于金代和元代。

浸釉——浸釉是陶瓷施釉技法之一,又称“蘸釉”。

将坯体浸入釉中片刻后取出,利用坯的吸水性使釉浆附着于坯上。

釉层厚度由坯的吸水性、釉浆浓度、浸渍时间进行控制。

适用于厚胎坯体及杯碗类制品施外釉。

怎样识别真正的古瓷我国的瓷器生产,如果从商周时代算起,已经有三四千年的历史。

综观历朝以来瓷器生产,都是在发展之中又有着各个朝代不同的时代特色。

因此,了解各朝瓷器在历史发展中的演变过程,了解各朝瓷器生产的不同时代特点,就可以比较准确地去鉴识历朝历代的真品瓷器。

一般说来,瓷器的形制、纹饰、款识等,后人都是可以仿制的。

因此,拿到一件瓷器,鉴别真伪的首要因素并不是这些。

当然,这些条件,在断代上是必须要考虑的。

比如,历代各朝在瓷器上绘龙的图纹都是各有特点的。

以清代为例,顺治朝的龙俗称鸡爪龙,龙爪画得犹如鸡爪;康熙朝多见弓字龙、夔纹龙;雍正朝的龙头常画得犹如鳄鱼,此外多见螭龙纹;到乾隆朝,龙头画得像长须老头一样;嘉道以后,多见带鱼龙,龙身很长,像一条在游动的带鱼,弓起像虾弓;光绪朝多见点睛龙,龙眼之处像是刚点上去一般,特别有神。

知道了这些画龙特点后,凡见有龙图案的清代器,你就可以结合其它特征,准确断代了。

但在确定真伪之前,这些因素也只能是一些参考因素。

瓷器四要素要确定一件瓷器的真伪,首先要考虑的是它的以下四个要素,那就是:一要看胎质;二要看施釉;三要看彩料;四要看有没有真正的老旧之气。

首先,中国瓷器的胎质构成,可以说每个朝代都是不一样的。

唐代以前,是属于瓷器的初创时期,器物的胎质构成比较粗疏。

像唐三彩的胎质就是半瓷半陶的,比较粗松。

如果你见到的“唐三彩”胎质制造非常精细坚致,那么,这个东西肯定就是不对的。

再如,宋元时代吉州窑黑釉盏的胎质也是比较粗松的。

而且,当时工人在制作拉坯工艺时做得快速利落,每个碗底部只用竹刀迅速地刮一遍就算了,所以,留下的修刀旋痕非常明显,很粗糙。

如果你碰到的吉州窑碗修胎讲究、工细,胎质又是很坚硬、精细,那么,不必看其它方面,这个碗必定是后仿品无疑。

现在,元青花的瓷品很受藏家关注。

识别元青花,除了看其施釉较厚,釉面有堆脂感;彩料使用“苏麻离青”,色泽浓翠,有铁斑等等的特点外,在胎质上也有一些明显的特点。

一般元青花瓷胎体都较为厚重,大器烧成后底部常有开裂。

胎质细白坚致,胎釉结合处常有淡红色火石红形成,这种火石红,在器身的白釉较薄之处也会泛出一种肉红色来。

如果“元青花”器釉面干枯,胎质粗松,又没有火石红,釉薄处也看不到肉红色泛出,那么,藏家就一定要小心对待。

此外,像康熙瓷的胎质是精细白晰又坚致,但制瓷风格较为粗犷,器底都留有旋痕。

因是人工淘胎,再精细也存有杂质,因此,器底釉面上都有点点黑疵。

如果你碰到的东西写的是康熙款,但器底光洁,没有旋痕和黑疵的话,十有八九是后仿品。

第二个是看釉面。

瓷器的施釉也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地变化着。

北宋之前,所用的釉是石灰釉,这种釉与胎面的粘着力不强,因此,施釉较薄,有流淌,还易剥落,这也是鉴识的一个要点。

像鉴识唐代的彩釉器,一是看釉色有否流淌,看色与色之间是否有因为流淌而产生的交融,二是要注意晚唐以前的彩釉器常会出现的釉面的剥落和开裂。

此外,唐瓷一般在放大镜下均可看到细小的开片,而这种开片又不可太明显,如在一米开外就可见到,那么,这就是个仿品。

南宋以后,改施石灰碱釉。

这种釉粘着力强,可以施得很厚。

所以南宋以后的瓷器,如哥窑、南宋官窑、南宋龙泉窑等的器物釉色就显得肥厚滋润,放大镜下还可见到未熔的石英颗粒。

另外,从釉面看,从中表现出来的很多特征都有利于鉴别。

像宣德、雍正等朝的瓷面都可见桔皮纹;乾隆单色釉器胎釉结合处的釉面可见细小的锯齿痕;万历、康熙青花的釉面常可见指捺水印纹;晚清几朝瓷器的底面釉上均可见高低不平的状况,俗称“波浪釉”,等等,这些都是通过观察釉面所提供的鉴识依据。

第三是看彩料。

不同的时代,所用的彩料都是不同的。

一般说来,古代瓷器所用的都是矿物料,而现代仿品则常用化工料来替代,因此,凡见用化工料的,就可以在鉴识时加以剔除。

而矿物料在各个时期也都是不一样的。

就拿绘青花所用的青钴料来说吧,明清各朝就是各有所用的。

洪武朝时,有进口、国产两种青料,进口料呈色鲜艳,国产料呈色灰暗;永乐、宣德两朝官窑器多用进口“苏麻离青”料,发色浓艳,青花上有“铁锈斑”;成化到正德前期用平等青料,发色淡雅秀气;嘉靖到万历前期官窑器多用进口回青料,发色艳美,蓝中带紫;万历后期至崇祯用石子青或浙料,除个别发色鲜艳外,一般都清淡无华;在清代,顺治早期多用石子青,后期多用浙料;康熙早期延续顺治,青花色泽灰暗,偶有清淡,中期多用浙料和云南出的珠明料,呈色翠蓝,层次分明,晚期呈色偏淡;雍正、乾隆时,色泽不如康熙,层次也减少;晚清各朝均有所退步。

根据使用青料的不同情况,就大致可以判断器物所属的年代。

其它的彩料也同理,不管是五彩或粉彩,不同的朝代所用的彩料都是有所区别的,熟悉了这些,也就可以帮助来识别和判断。

从彩料的外在表现也可以用以区别五彩、粉彩和珐琅彩。

五彩器除绿彩有玻璃彩外,其余均一抹色平涂,表面相对显得粗糙;粉彩用渲染法画,立体感强,有粉质感,表面较平滑,但无玻璃质感。

粉彩不能做到全粉彩化,其中的矾红必定是五彩。

因为烧造温度高了,矾红要流淌,因此,若发现矾红粉化或玻化,则必定是民国以后的现代工艺;珐琅彩也用渲染法画,立体感强,有油质感、玻璃质感,没有粉质感。

因为不用氧化铅工艺,因此,绝无蛤蜊光出现。

第四是要在器物上看到真正的老气。

传世品上应有使用和存放的痕迹,应有因岁月而留下的痕迹;出土器上应有土气侵入的痕迹。

这些痕迹表现在器物上,一个就是因为空气的氧化和长期存放在空间而形成的包浆。

有包浆的器物上面,就会有一层类似涂了薄油一样的温润的油光。

年代越久,油光就越强。

如果是青花器,那么,包浆下的青花,应是下沉的,犹如上面有一层水一样,俗称“水头”。

新器的青花上是没有水头的。

老的传世品一定会有一些使用过的痕迹,有揩拭痕、擦伤痕等等。

这种痕迹没有规则,是在岁月的流逝中自然留下的,和现代新品用人工做出使用痕不同,人工做的有规律性,比较生硬,仔细观察,可以区别。

如果器物入过土,也应有土侵和灰皮等被腐蚀的痕迹。

新出土之物,闻之应有土香气味。

现在也有人工用酸腐蚀等方法来做的,但不像真正的土侵和灰皮那样深入肌理和无规律可循,闻之则有异味。

现在还有在烧造时通过用釉面涂锌来作旧。

因为锌元素在高温下比较活跃,能促使釉面气泡爆裂,以此达到作旧目的。

但涂锌作旧的器物,也可以识别:涂锌的器物,高温下气泡是一次性破裂,不像自然老化的,有时间因素加入,因而是有多有少,而不是整齐划一的。

另外,涂锌件因气泡大量破裂,造成釉面出现流动,放大镜下可见弯曲的水波纹。

总之,凡是老的东西,必定有真正的老气留存;凡找不到一点老气的器物,必定是新物无疑。

上述四个因素在鉴识时要结合起来考察,考察时还要结合形制、纹饰和款识等一起来考虑,如发现有一点不对,即可全盘否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