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每个阶段需要读的书

有一个欧洲人,幽默地为自己80年的岁月做了一个统计:睡觉用了26年,工作用了21年,吃饭用了6年,生气用了6年,与人约会等候的时间浪费了5年,责备孩子用了26天,刮胡子用了228天,打领带用了18天,上厕所用了242天,擤鼻涕用了18天,点火抽烟用了12天,一生当中只有46个小时在笑,80年中没有一点时间在思考。而读书的时间呢,恐怕不会太多。

智慧的主要来源之一是书籍。一个人如果每天阅读15分钟,平均一星期可读半本书,一个月可读2本书,一年就能拿下20本书,一生至少可以读1000本以上的书。那么从1000本书中再选出100本好书复习,继而从100本书里选出8本到10本书精读,学问和智慧都将从中涌出。

所以,精品,一定是精品,才是我们最需要的精神食粮。

我们以一个人活80年来计算,前20年主要在学校学习,后20年主要居家养老。而从20岁的弱冠之年到60岁的花甲之岁,是人一生中最宝贵的40年,在这40年中,我们试着从每10年中选出2本精品书籍,作为精读、细读的参考书目。当然这种精品的选择,带有明显的个人印记,每个人都可以选自己所喜欢的精品。

20~30岁:

《鲁迅杂感选集》和《胡适全集》

先说读鲁迅。鲁迅是一个有着强烈个性的作家,正因为他的强烈个性,加之大人物把他推至“旗手”的位置,导致后来很多人的逆反。很多人又由于别人的逆反而随众,拣拾一点别人的牙慧,作起自己的评论。于是就形成了一个怪圈,读过或者没有读过鲁迅的人都在发表高见。关于鲁迅的书远远多过鲁迅自己的书。曾编撰《1913年~1983年鲁迅研究学术论著资料汇编》的张梦阳说过一番振聋发聩的话:“80余年的鲁迅研究论著,95%是套话、假话、废话、重复的空言,顶多有5%谈出真见。”

因而读鲁迅一定要读原著,读《鲁迅杂感选集》,这个本子是瞿秋白所选。秋白先生是有骨气的,被枪杀时神态自若,傲视群雄。其《我的自白》是中国白话散文当中不可多得的上品。瞿秋白选本经过鲁迅的同意,相当于鲁迅自编文选,是可信的。

为什么要读鲁迅?他对人性和世道的洞察,尤其是他对人性的解剖独具慧眼、入木三分。年轻人可以从中领悟到世事艰险、人心叵测,才不至于无知而骄狂。

胡适是中国现代文化的一座高山。《胡适全集》凡44卷,共2000万字,当然没必要全读,也不可能全读,选读一册即可。胡适生前提倡了一辈子民主,自由,实验哲学,不疑处有疑、不让人家牵着鼻子走,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等成筐成筐的道理,但是上世纪50年代的中国,他却是“批倒批

臭”的对象。一度似乎人人都指着太平洋吼道:“胡适算老几?”

胡适是中国文化从旧时代到新时代的传承式人物,他对中国社会改造的理念是大视野下具有建设性的理念。半个世纪之后再来看胡适论,是和谐的,是高尚的。

一位中国作家说:“少不读鲁迅,老不读胡适。”那就让青年人把“攻击型”的鲁先生和“构建型”的胡先生一起来读,培养出一个“全能型”的新天才来也未可知呢!

30~40岁:

《徐霞客游记》和《梦溪笔谈》

今天的人们,玩旅游、玩户外、玩极限,似乎很野性,也很酷。但是和400年前的徐霞客比起来,实在是小儿科。英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评价徐霞客说:“他的游记读来并不像是17世纪学者所写的东西,倒像是一部20世纪的野外勘察记录。”

徐霞客活了54年,从22岁到53岁,他几乎都在旅途之中。那时的旅途自然没有汽车、火车和飞机,多数时候牛马也没有,靠的完全是双脚甚至是四肢联动。他绝不只是游山玩水,据他自己说:“余日必有记。”记什么?科学考察,风光实录,情感述怀皆在书中。

他不走官道,但凡遇名胜“辄迂回屈曲以寻之”。审山脉,察水脉;宿于荒野,食于草木;不惧虎狼,不计程期。真个是“性灵游,以躯命游,亘古以来,一人而已。”

而这本游记则是科学与文学的最佳结合,更是艺术与灵魂的完美表现。

比徐霞客早500多年,北宋的大学者沈括写下了洋洋30卷的《梦溪笔谈》。这是一本奇书,内容涉及典章制度、财政、军事、外交、历史、考古、文学、艺术、科技,包罗万象,意蕴不凡。我们不必从头读到尾,泡上一壶好茶,拣有趣的段落缓缓读来,实是人生一乐。

30岁至40岁,时值壮年,是人生负担最重的时候,也是事业爬坡或至高峰的时候,需要放慢节奏,需要调整心态,而大自然则是一位高明的老师,让这位老师点拨,人生的境界会升华一二。

40~50岁:

《道德经》和《南华经》

南怀谨先生说:“《道德经》一书几乎是一字就涵盖一个观念的好文章,一句就涵盖有三玄三要的妙义。它告诉了我们许多法则。”

确实,老子在几千年前讲的东西,至今还被我们沿用,甚至他讲到的一些境界我们今天仍然达不到。“道可道,非常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你看,关于宇宙,关于自然,关于人类兴衰等等,李聃先生都清楚地告诉了我们其中的基本规律。当然,尽信书不如无书,老子的话也不是“句句是真理,一句顶一万句

”,当我们用自己的脑袋来认真学习老子,总是能够有所长进的。

“老庄”不可分。庄子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自不待言。庄子说:“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他的意思是大知广博,小知精细;大言气焰盛人,小言则喋喋不休。在《南华经》中,诸如此类的妙语很多,而这些妙语深刻地反映了庄子独到的哲学思想和浪漫主义的文学精神。全世界有许多庄子研究会,也有众多的研究论文和书籍,我比较喜欢台湾陈鼓应先生的《庄子今注今译》。陈先生说:“我于60年代,在一个特殊的环境下,对庄子富有抗议性的言论及其突破儒学框架的思想视野发生兴趣。”遂成此书。

庄子的书乃是一个有文化的中国人不可不读的上品。

50~60岁:

《本草纲目》和《黄帝内经》

人活到一个甲子,对自己的身体已经有了基本的认识,毛病也越来越多,对医药就自然有了一些了解。

素有“天下第一药典”之称的《本草纲目》,收载药物1892种,有方剂11096个,有药物插图1109幅。被誉为“中国博物学家中的无冕之王”的李时珍历时30年跋涉万水千山,考证上千本古籍,临床总结无数次而成。

李时珍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又一典范。小时候他体弱多病,以读以行,积善积德,活到75岁。李时珍的人格魅力同样令人钦敬,他曾为潜心研究医药事业而辞去太医职务。翻阅《本草纲目》,更多的时候是与自然亲近,是一种近似野游的活动,非常美好。

《黄帝内经》书名有黄帝,其实与黄帝没什么关系。所以《黄帝内经》究竟出自何人之手,史无定论,但书中《素问》、《灵枢》二篇确是真经。前者偏重人体生理、病理、疾病治疗原理和人与自然的基本理论,后者则偏重人体解剖、腑脏经络、腧穴针灸等。

真要读《黄帝内经》是要费些工夫的,但是现在有一个偷懒的办法,去看同名电视纪录片。书中确有妙论,比如:“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你看看,花公款吃花酒,喝了酒还乱搞,乱搞还不歇工,死得快呀!

所以读《黄帝内经》是学生命之术,延健康之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