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构造演化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构造演化史小结

(本小结放在第五章后面,作为构造小结)鄂东南地区在大地构造上属扬子准地台下扬子台褶带中的大冶凹褶断束。黄石地区位于中扬子东部,鄂东南东北部区域,其沉积、构造演化及成矿无不与中下扬子地台的构造演化息息相关。

一、早元古代—晚元古代基底褶皱变形及形成阶段

鄂东南区乃至整个中扬子区前南华纪盆地基底的形成是围绕早元古代的陆核经过大别运动的闭合褶皱变质,中元古代陆核不断扩大增生。经武陵运动的再次褶皱变质后,晚元古代区域构造环境逐渐趋于稳定,已表现出了似盖层特征,但仍没达到稳定状态。前南华纪末期的晋宁运动,使黄陵地区及房县、襄樊、武汉、黄梅一线以南广大地区前南华纪裂谷关闭,前南华系褶皱成山,进入陆内扩张环境,并伴有近东西向、北西向的深断裂,这些深断裂明显地控制着南华纪乃至南华纪以后的沉积演化历史。晋宁运动后,中扬子全区固结成为相对稳定的地台,统一变质基底形成,随后进入了克拉通盆地建造阶段。

二、古生代—中三叠世沉降沉积阶段

晚元古代中扬子统一变质基底形成之后,自震旦纪开始进入稳定的地台发展阶段,接受盖层沉积,至中三叠世全区始终处于旋回性坳陷沉积阶段(Z—T2),包括震旦纪-早古生代克拉通坳陷(稳定)沉降阶段(Z-S)和晚古生代-中三叠世(D—T2)差异频繁振荡沉积阶段。在该阶段中虽然本区经历了加里东运动和华力海西运动,但并未成大规模的褶皱变形及大型的断裂活动,即主要以整体升降运动为主。早泥盆初,加里东运动爆发,扬子地台迫使整体抬升,志留系顶部地层大量剥蚀,同时下泥盆统缺失,至海西期,全区以差异沉降为主,中间发生多期短暂抬升剥蚀作用,致使部分地层缺失。

三、中新生代褶皱—造山阶段

中三叠世开始,印支运动波及本区,海水逐渐向西退出,在海退的过程中偶有小规模海进,本区发育了一套海陆交互相的碎屑岩沉积。中三叠世之后,海水全部退出,从而结束本区海域沉积的历史,开始了以陆相沉积为主的新时期。

中三叠世末,随着印支运动主幕(安源运动)的爆发这一过程达到高峰,南北大陆发生碰撞,产生区域性南北向挤压应力场,使鄂东南地区形成大隆大坳的古地理格局。

晚三叠世-中侏罗世,由于期间持续的构造作用,后期抬升剥蚀强烈,地层保存少,T3-J2已剥蚀殆尽。中侏罗世末,华南与华北板块全面拼合并碰撞造山,早燕山强烈挤

压褶皱运动经过长时间的酝酿之后终于爆发,先期宽缓开阔的褶皱紧闭、断裂,在大冶一带,中侏罗统及以下地层一同卷入褶皱变形。在褶皱变形的同时,江南隆起带快速隆升并向北强烈挤压迁移,造成层间拆离及滑脱,发生了南、北对冲推覆隆升褶皱造山活动。晚侏罗世开始,南北向区域挤压应力场减弱,中扬子陆块内部南、北对冲式逆冲推覆、聚合褶皱造山运动结束;同时太平洋板块活动加剧,并向北西俯冲,中国板块相对向南漂移,两者形成对扭。前期受控于南北板块聚合的特提斯构造域转入受控于太平洋板块的滨太平洋构造域,郯庐断裂左行转换,发育了大量北北东向的压扭性断裂,并最终导致区内燕山期花岗岩(S型)大规模侵位,标志着新的变革已经开始。孤儿脑难破三叠系大冶组第三段薄层灰岩内北北东向褶皱叠加在近东西向褶皱之上。晚侏罗世,由于大规模的褶皱造山及岩浆侵入(喷发)。

晚白垩世,区域挤压应力场减弱,并产生弹性回跳,加之壳幔的重新调整,逐渐转入到以区域性大规模引张作用为主的伸展构造环境,构造发生反转,形成了受控于前期大型逆冲(走滑)断层的断陷盆地,沉积物为红色砾岩与砂砾岩组成的山麓洪积磨拉石建造。

早第三纪末,太平洋板块由向北西向俯冲转为自东向西俯冲,郯庐断裂由左行转为右行,开始进入大规模北东向平移拉张块断阶段,先期部分北东向及北北东向压扭断裂转为拉张,盆地呈现萎缩、分隔和消亡的演化特征。同时,由于洪湖-湘阴断层的控制,鄂东南地区相对江汉盆地处于抬升状态,剥蚀也更加强烈。

晚第三纪,喜马拉雅造山的远程效应波及本区,以侧向挤压应力场引起的整体隆升为特征,相应的沉积以河、湖相的披盖式沉积为主。晚喜山运动在区内主要表现为以挤压作用为主的浅层次脆性逆冲,以部分地区老地层推覆于白垩-第三系红层之上及部分早期断裂的再次活动为特点。襄广断裂现今的构造样式即为喜山晚期形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