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构造分析和全球构造体系1

历史构造分析和全球构造体系1
历史构造分析和全球构造体系1

第四章历史构造分析和全球构造体系

通过对地层沉积特征及与之相关的构造-岩浆-变质特征及其演变的研究,推断地层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环境)、性质和演化。这个学科就称之为历史大地构造学(Historic Tectonics),相应的方法称之为历史大地构造分析方法。

历史构造分析的理论框架是

(1)大地构造活动论—以活动论的观点认识地史时期大陆和大洋相对于地极、赤道位置的变化以及它们之间的位置变化;

(2)构造演化阶段论—地球岩石圈由简单到复杂、有节奏的分阶段的平静演化和急剧变革相交替;

(3)大地构造单元论—在活动论和阶段论的思想指导下,根据古大陆形成演化历程来划分大地构造单元和分区。

一构造运动与历史构造分析

1.构造运动的主要表现形式

地壳(岩石圈)的构造运动导致地壳结构改变和物质变位,它是引起地壳(岩石圈)发展变化的内动力因素.其主要表现形式有:

(1).升降运动(振荡运动)--地壳的垂向上升和下降,形成大面积的隆起和凹陷,引起大规模的海侵和海退;

特点:地层变形较为简单,主要是大型宽缓的褶曲和一些正断层或高角度的逆断层.

地壳上升引起海退而成陆地,故又名之为造陆运动.

“上升遭受剥蚀,下降接受沉积”是判别升降运动的标志.

(2) 褶皱运动(水平运动)由于水平方向的挤压,地层产生强烈的褶皱及一些大的低角度逆掩断层,并伴随有大规模岩浆活动和区域变质作用.

特点:褶皱运动也往往造成地壳显著上升,形成高大山系,故又称之为造山运动.

大陆上最为雄伟的现象之一是绵延数千公里的高峻山脉,山脉中的沉积岩层在地质历史中形成于深海洋盆等复杂环境,后来发生强烈的褶皱、断裂、岩浆侵入和变质作用,形成这些变形造山带的运动称为造山运动。

造山运动是岩石圈板块碰撞或陆内俯冲的结果。是地壳大规模水平运动的产物。

地层强烈变形,变质,伴生的岩浆侵入活

动以及与上覆岩层的角度不整合关系是判别褶

皱运动的标志.

(3) 断裂运动--地壳的升降运动和褶皱运

动之中都有断裂运动一起存在.

深大断裂: 一种发育时间长,延伸远(长

达数百至数千公里),深度大(切穿硅铝层或切穿

整个上地幔)的“巨型”断裂带.它是地壳的原生地

壳破裂带,不是由升降运动和褶皱运动派生的.

深大断裂常是不同构造单元的分界线,其两侧地区有着不同的地质历史,表现为岩相,厚度的突变或不连续.它还是岩浆活动的通道,沿断裂带附近有各种基性超基性或酸性中酸性岩体分布. 某些张性的深大断裂,常表现为线形构造盆地(断陷盆地),称为裂谷,如红海-亚丁湾-和东非裂谷.

以上三种运动形式常互相联系在一起;在一次构造活动中,有的地区表现为升降,另外地区则可能是褶皱上升,其间则有断裂.所以不能把这些构造运动割裂开来看待.

差异升降运动的概念

全球各地虽然发生过长时间的地壳运动,也经历了长时间的风化,剥蚀,搬运和沉积等外

力地质作用,但并未发生填平补齐导致的地形夷平.高低分异更趋强烈.这说明地壳不同地区

存在差异升降运动 ,遭受侵蚀和接受沉积的地区在不断的发生迁移和易位.

两种构造运动发育类型及其表现

(1)地史中,把地壳构造活动性相对微弱(相对稳定),整体上大面积缓慢升降,呈现广阔的

平原,台地或陆架浅海的地区就是相对稳定的构造类型的代表区域 ;

(2)地壳构造活动性十分活跃,发生迅速大大幅度升降(活动),呈现高峻山脉,山涧盆地

或海域中的岛弧,海沟,边缘海面貌的地区则是地壳显著活动的构造类型的代表区域.

2. 构造运动的沉积物记录

上述地壳运动的各种表现,必然对地表外力地质作用的各个环节及其沉积物产生深刻影

响.因此,沉积物的形成是地壳运动的物质记录.而沉积物的性质(组分,结构,几何形态等),沉积

速率(在一定时间间隔内堆积形成的厚度)和沉积相组合都是地壳构造运动类型的客观反映.

3. 历史构造分析的内容和方法

(一)地层岩相和厚度分析法

地层的岩相和厚度与地壳的下降速度和幅度有直接关系.一般地,地壳下降速度快,幅度

大,地层厚度也大,但有时地层厚度与地壳下降幅度并不一致.地壳的下降速度和沉积物沉积

速度的变化还会导致岩相的变化因此,从地层的岩相和厚度分析,可以了解地壳下降的速度和

幅度,进而可了解地壳的活动程度.总的说,地壳下降速度大,幅度大,代表地壳活动性强,反之,

则代表地壳活动性弱而稳定性强.

在运用地层岩相和厚度分析法时,要注意地层的岩相厚度与地壳下降速度幅度之间的关

系有以下三种情况:

(1)第一,地壳下降速度=沉积物的沉积速度,此时的沉积作用称为补偿沉积.水体深度基

本保持不变,地层岩相类型保持稳定,因而沉积的厚度=地壳沉降幅度;如华北中元古宇雾迷山

组的白云岩即属此类型.

在这种情况下,地层厚度越大,说明地

壳下降幅度和速度越大,地壳活动性越强.

相反,岩相单调,地层厚度不大,则代表地壳

下降幅度不大的稳定环境.如华北中寒武统的张夏组灰岩,巢湖地区的黄龙组灰岩等。

(2)第二,沉积物沉积速度<地壳下降幅度,此时水体由浅变深,岩相类型发生相应变化,

在这种情况下,地层厚度小于地壳下降幅度.

这样的沉积作用叫做非补偿沉积.。两个思考

题: A.非补偿沉积的例子?

B.岩相缓慢变化代表什么样的构造环

境? (3)第三,沉积物沉积速度>地壳下降幅度,此时水体由深变浅,岩相类型随之发生相应

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地层厚度大于地壳下降幅度.这样的沉积作用叫做超补偿沉积.

思考题:A.超补偿沉积的例子?

B. 滨浅海砂岩泥岩向上迅速变为粗碎屑砂

砾岩可能代表什么构造环境?

由于地壳运动不可能长期保持等速,地

层厚度只能代表形成这段地层的时间内不

同速度的正负向地壳运动幅度的代数和.地层的厚度越大,代表的时间可能越长,所得地壳下

降幅度值也就越平均.

沉积速度=下降幅度,水深不变, 沉积厚度<地壳下降幅度,水体变深

沉积物沉积速度>地壳下降幅

岩相厚度分析法适于浅海区,也适于内陆大盆地沉积区.但对于孤立小湖盆应用时要谨慎. 补偿:沉积基盘的下降速度等于沉积物的堆积速度时,水深不变,岩相不变。

非补偿:沉积基盘下降速度大,物质供应不足,水深变大,表现为海进序列。这类盆地也称饥饿盆地。

超补偿:沉积基盘下降慢,物质供应多,水体变浅,表现为海退。

1)单个地层剖面反映出的海水进退往往与:海面升降(eustasy),地面沉降(subsidence),物质供应(supply)有关,因而不要与海进海退相混淆。

2)地史中常见的为补偿类型沉积,其厚度代表沉积盆地下降幅度。

(二)岩石组合法

沉积组合(沉积建造):是在一定地质时期内形成的,能够反映其沉积过程主要构造背景的沉积岩共生综合体。

概念核心:1 沉积时的构造条件 2 较长时期

3 一定的区域范围

4 综合特征(组分、结构、构造等特征)

根据构造活动程度,可以将沉积组合划分为海相和陆相的稳定型、活动型和过渡型共六种类型。

稳定类型岩石组合:石英砂岩组合,铁铝质岩组合,碳酸盐岩组合,海陆交互相组合,内陆盆地各类碎屑岩组合.这些岩石组合都是在地壳稳定,地形平坦,母岩风化产物成熟度较高的稳定构造环境中形成,代表地壳的构造稳定状态.

活动类型岩石组合:有硬砂岩组合(含硬砂岩,岩屑砂岩,长石砂岩),火山岩组合,混杂岩与变质岩组合,复理石组合,磨拉石组合,蛇绿岩套等.是地壳活动强烈条件下的产物。

大陆上:

稳定型构造背景—广阔的准平原、内陆盆地、近海平原。其沉积组合是:游移盆地湖泊沉积碎屑组合、内陆盆地河湖泥质组合、近海盆地含煤碎屑组合;

活动型构造背景—强烈上升的高峻山系和巨大的陆缘火山活动带。其沉积组合主要是:巨厚的山麓粗碎屑(磨拉石)组合、大陆火山喷发—碎屑组合;

过渡型构造背景—主要是近海沉陷盆地。其沉积组合是:近海沉积盆地碎屑泥质组合和海陆交互相碎屑泥质组合。

海洋中:

稳定型构造背景—广阔的陆表海、陆架海。沉积组合为:滨浅海碎屑岩或碳酸盐岩组合;过渡型构造背景—非补偿的边缘海、活动陆架、大陆斜坡等。其沉积组合是:非补偿边缘海碳质、硅质组合、活动陆架泥质碳酸盐沉积组合。

活动型构造背景—弧后海、弧间海、深海沟和远洋盆地等。沉积组合是:岛弧海岩屑杂砂岩-火山岩沉积组合、半深海至深海砂泥质复理石组合、包含超基性岩、基性岩和放射虫硅质岩的蛇绿岩组合。

(三)构造变形,岩石变质和岩浆活动分析法

地层的构造变形指地层的褶皱形态,断裂发育情况等.构造Array变形强烈,反映活动的构造运动.反之,……

岩浆活动强烈和变质作用程度深,表明构造运动强烈.

(四)地层接触关系的构造意义

地层接触关系表征的构造运动形式(升降运动或造山运动)

(五)沉积相和沉积古地理分析

不同的构造背景下,不同的沉积盆地和沉积环境特征不同,

沉积相当然不同。利用沉积相恢复地层的沉积环境可以重建古

地理,进而可以了解地史时期的海陆分布、地形地貌特征等;

(六)沉积盆地分析

沉积盆地的类型和特征与其所处的大地构造位置密切相关,大地构造状态决定了盆地的类型和特征。不同类型的沉积盆地其沉积相及其时空组合不同。因此,通过了解盆地沉积物组分、沉积相、沉积体系及其时空关系、古水流分布格局等,可以恢复盆地性质,确定盆地的大地构造背景及演化。

二、全球构造理论----板块构造学说简介

三、地史中恢复古板块的方法

1、地缝合线追踪法

地缝合线是板块相互之间碰撞和俯冲留下的标志。它本身是巨大而复杂的超岩石圈深大断裂,两侧地块的地质发展史有重大差异,沿地缝合线则断续分布有蛇绿岩套(ophiolite suite) 、混杂堆积和高压变质带等特殊的物质记录。

地缝合线----板块构造的最直接证据

蛇绿岩套:由基性、超基性岩(橄榄岩、蛇纹岩、辉长岩)、枕状玄武岩和远洋沉积组成的“三位一体”共生综合体,代表洋壳残片

混杂堆积:为不同时代、不同成因和不同板块物质的混杂体,是海沟—俯冲带的典型产物

双变质带:指板块碰撞俯冲带附近发育的高压低温变质带(蓝闪

石片岩)、高温低压变质带(红柱石、矽线石、兰晶石),它们往

往沿缝合线相伴出现。

双变质带:指板块碰撞俯冲带附近发育的高压低温变质带(蓝

闪石片岩)、高温低压变质带(红柱石、矽线石、兰晶石),它们

往往沿缝合线相伴出现。

2、古大陆边缘识别

被动大陆边缘(大西洋型)和主动大陆边缘(太平洋型)各自

的沉积特征和构造变形都有其特点。

被动大陆边缘:无洋壳俯冲带

主动大陆边缘(活动大陆边缘):有俯冲带

3、古地磁学方法

火成岩和沉积岩的磁性矿物都可以保留它们形

成时指示地磁方向的磁偏角(D)和磁倾角(I)等

剩余磁性。消除后来地壳运动对原有磁性的叠加影

响,恢复岩石形成时的磁场方向,就可用公式计算

出古纬度(λ):

tan I=2tanλ(如I=49°,则λ=30°)

4、生物古地理

5、古气候分析

6、岩浆岩组合特征

生物古地理分区主要指因温度控制和地理隔离两大因素的长期作用而产生的生物分类和演化体系在空间上的分异。

1、不同于生物相(环境不同产生的生物群生态组合方面的差异)

2、形成原因:隔离(气候条件、陆地、海洋)

3、分级:生物大区、生物区、生物省、生态区

四、大地构造分区和中国古板块划分

1、大地构造分区

概念:由于地壳构造活动性不均一,因而可以从空间的角度将地壳各部分的区域性分异和构造阶段的发展变化联系起来进行大地构造单元划分或大地构造分区。

主要依据:构造活动(或稳定)程度,并联系不同的发展演化历史。

强调:空间分异性

级别:一级构造分为稳定的板块区和活动构造带(板块间狭长的活动地带);

二级构造分区包括:稳定的板块区内活动的裂陷槽和陆内碰撞带,板块间(大陆边缘和古大洋内)也可以出现相对稳定的地块和微板块。

2、中国古板块的划分

根据地缝合线的分布、古生物、古地理、古气候分析,可以将中国古大陆划分为不同的古板块、微板块等:

主要的板块有:华北板块、扬子板块、塔里木板块以及柴达木板块、华夏板块、南海板块等;

主要的微板块有:秦岭微板块、昌都-思茅微板块、义敦微板块、羌塘微板块、冈底斯微板块等。

上述板块、微板块之间则是不同的活动构造带。

五、构造旋回和构造阶段

构造旋回:地球岩石圈构造演化中存在的规律性旋回现象,包括造山作用、海水进退、沉

积作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生物演化和发展等方面。

构造阶段:发生构造旋回所经历的地质时间

岩石圈的构造演化具有明显的规律性旋回现象。它是岩石圈演化史中存在客观自然阶段的反映。根据不同构造旋回所占有的时间不同可以划分不同的构造阶段。

构造旋回可以分为不同的级次:全球大陆板块的离合旋回(威尔逊旋回)是一级旋回,大陆边缘或造山带旋回为二级旋回。

1、威尔逊旋回

大陆板块和大洋盆地在地质历史时期并非一成不变和永恒存在的。大陆板块的分离导致大洋盆地的形成;大洋盆地的萎缩、封闭导致大陆板块的聚合;大陆板块之间的碰撞导致造山一带的形成。

加拿大地质学家威尔逊(1973)根据现代

大陆和大洋的实例归纳了大陆板块离合和大洋盆地演化的发展旋回模式,即威尔逊旋

回。

2、构造旋回和构造阶段

威尔逊旋回客观地反映了大陆板块的分合

和大洋盆地演化的历史,每个旋回的时限大

致为(1。5-2)x 108 a。一次大规模的大

陆板块的分合与大洋盆地离闭过程都伴有

板块内部及板块边缘规律性的沉积、生物和

构造事件,并在大陆板块之间形成规模宏大

的造山带。与此相对应,稳定的板块内部也

出现大规模的地壳升降和海平面升降的旋回性变化。

3、大陆边缘(大陆造山带)旋回

与稳定的板块内部不同,位于板块边缘的大陆边缘在早期一般强烈下降,接受大量沉积,而在晚期褶皱上升、岩浆侵入、形成造山带。在这一过程中,沉积作用、岩浆活动、构造变动和成矿作用都存在某种规律性的巨旋回现象。所以,把一个大陆边缘由开裂沉降,闭合褶皱,隆升成山的过程称为大陆边缘旋回(或造山带旋回)。

地史时期地壳不同部分出现不同类型、不同时期、不同规模的大陆边缘旋回。从全球看,与威尔逊旋回对应,大致每隔(1。5-2)x 108 a左右总有一批大陆边缘大体同步地转化为造山带。因此,不同构造阶段形成不同的造山带。

4、地质历史时期主要构造阶段的划分

在一个旋回期,通常有一系列的洋盆相继闭合,形成造山带,这个时期就是一个构造阶段。构造旋回和构造阶段一般采用经典造山带所在地命名。

如,早古生代后期在欧洲形成加里东造山带,该构造旋回和构造阶段即为加里东构造旋回和加里东构造阶段。

地质历史时期主要构造阶段:

欧美习用:加里东阶段(Z-Pz1),海西(华力西)阶段(Pz2),老阿尔卑斯阶段(Mz),新阿尔卑斯阶段(Cz)。

中国:阜平吕梁阶段(Ar);吕梁晋宁阶段(Pt1-2);加里东构造阶段(Z-Pz1);海西(华里西)构造阶段(Pz2);印支构造阶段(T);燕山构造阶段(J-K);喜马拉雅构造阶段(Cz).。

准噶尔盆地构造演化阶段及其特征

准噶尔盆地构造演化阶段及其特征 摘要:准噶尔盆地由于受到周缘造山带的多期次的逆冲推覆作用,其发育演化过程不同于一般意义的前陆盆地,而是具有类前陆盆地的特征。准噶尔盆地经历海西、印支、燕山和喜山四个构造旋回的演化,形成了早二叠纪时期的裂谷盆地,中晚二叠纪的前陆盆地,三叠纪至白垩纪的复合类前陆盆地和第三纪以来的类前陆盆地为特征的多期叠合型盆地。 关键词:准噶尔盆地构造演化类前陆盆地 引言 准噶尔盆地是我国西部发育的大型陆相盆地,对其盆地的类型及其演化,经历了很长一段研究探索过程,形成了对准噶尔盆地的形成过程的诸多认识和观点。20世纪90年代主要以二叠纪为裂谷和断陷为主,三叠-白垩坳陷,第三纪以后为上隆。一些学者分别提出了“陆内前陆盆地”(陈发景,1997) 、“再生前陆盆地”(卢华复等,1994) 及“类前陆盆地”(雷振宇,2001 ) 等概念。蔡忠贤等(2000)认为准噶尔盆地在早二叠世为裂谷,晚二叠世为热冷伸展坳陷,三叠纪—老第三纪为克拉通内盆地,新第三纪至今为陆内前陆盆地。陈新和卢华复等(2002)则将准噶尔盆地划分为地体形成、板块拼贴、前陆盆地、陆内坳陷和再生前陆盆地等6个阶段。陈业全(2004)划分盆地演化为晚泥盆世-早石炭世裂陷盆地、晚石炭世-二叠纪碰撞前陆盆地、三叠纪-古近纪陆内坳陷盆地和新近纪-第四纪再生(陆内俯冲型)前陆盆地4个阶段。 通过对准噶尔盆地区域二维地震剖面的解释,结合钻井及测井资料,我们将准噶尔的演化划分为早二叠纪时期的裂谷盆地,中晚二叠纪的前陆盆地,三叠纪至白垩纪的复合类前陆盆地和第三纪以来的类前陆盆地四个阶段。其中以中生代的复合类前陆盆地为最重要的一个阶段,与油气的关系最为密切。 一地质构造背景 中国西部各盆地位于几个大的造山带及板块缝合带之间,属于古亚洲与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处于西伯利亚板块和印度板块相对挤压和相对扭动的压扭性构造环境下形成的构造格局.在南北对挤和南北对扭的联合和复合的应力条件下产生的大量平移断裂控制着盆地的展布. 中国西部盆地主要受控于三向动力体系:北部主要受古亚洲动力系所作用,受控于古亚洲域;西部主要受特提斯动力系所作用,受控于特提斯域;南部的动力来源于印度板块的北上扩张.三大动力体系在时间、空间上的叠加、复合, 形成了具有明显的旋回性和阶段性多期叠合盆地,并且在不同演化阶段中具有不同的板块构造背景,盆地类型和性质也不相同。 中国西部盆地的演化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古亚洲洋开合阶段,新元古代晚期Rodinia古陆解体,使华北、扬子、华南、塔里木等小陆块从其上裂解出来。晚奥陶世开始地壳俯冲消减,至泥盆纪晚期碰撞闭合,成为克拉通内(挤压)盆地,发育一套海相碎屑岩和碳酸盐岩沉积。古亚洲洋在晚二叠世之前消减殆尽,华北、准噶尔—吐哈、塔里木等小陆块拼合在西伯利亚块体的南缘,形成古亚洲大陆。在拼合后的

第4章-历史大地构造学

幻灯片1 Chapter 4 Historical tectonics 第四章历史大地构造学 4.1 Methodology of historical tectonics 历史大地构造及其分析方法 4.2 What are a platform & geosyncline 地槽、地台的概念 4.3 Outline of plate tectonics 板块构造简介 4.4 How to reconstruct a paleoplate 古板块的恢复方法 4.5 Tectonic province, cycle & stage 大地构造分区、旋回和阶段 幻灯片2 第四章历史大地构造学 第一节历史大地构造及分析方法 地层发育的控制因素:大地构造控制着地层的发育。 一、历史构造分析:通过对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地层进行综合研究,确定其构造发展状态和过程,划分构造演化阶段和大地构造分区,恢复不同地区、不同块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及演化过程即为历史构造分析。 推断地层形成的大地构造环境、性质和演化 幻灯片3 第一节历史大地构造及分析方法

研究岩石的新老关系及确定地质年代 根据岩石特征及所含化石确定沉积环境、再造古地理、古气候 研究地壳发展演化规律 地层的发育和岩相变化严格地受到了大地构造的控制; 只有搞清楚了大地构造分区,才能更好地掌握地层分布规律 幻灯片4 二、构造性质/Tectonic characters 全球构造性质分类 1、稳定-stable: 地震、火山活动少,地貌反差强度低 2、活动-active: 地震、火山活动频繁,地貌反差强度高 3、过渡-transitional: 介于二者之间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框架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框架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知识结构】 本专题主要讲述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可分为两大阶段:夏商周时期的早期政治制度(课本第1课);秦朝以来的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演进和强化(课本第2、3、4课)。 中央集权制度构成有三个部分:皇帝制度、中央行政制度、地方行政制度,该制度下包含二大基本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概括掌握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历程。在掌握上述史实的基础上概括和理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两大趋势(特点):相权日益分散削弱,君权日益加强;地方权力日益分散削弱,中央权力日益加强。 夏朝:“家天下”制度的形成 商朝:实行宗法制、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 ①背景: 早期政治制度②内容: (夏商周时期) (1)分封制③主要封国 ④诸侯的权利和义务概括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西周政治制度⑤影响: ①含义: (2)宗法制②特点: ③影响: (1)前提:秦的统一。(要求:掌握秦统一的过程和意义) ①皇帝制:特点、地位 确立 (2)确立②三公九卿制和“朝议”制度:三公名称及职权、评价 (秦) ③郡县制:由来、内容、意义。 (3)比较西周分封制和秦朝郡县制 古 代①汉朝:频繁换相、中外朝制度 中②唐朝:三省六部制、政事堂设立; 国(1)中央行政③宋朝: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 的制度变化④元朝:中书省、宣政院 政⑤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治⑥清朝:设置军机处 制演进与强化①秦朝:郡县制 度中央集权制度(汉至清)②汉朝:汉初,郡国并行,东汉末,州、郡、县 (秦朝至清朝) (2)地方行政③唐朝:道、州、县 制度变化④宋朝:路、州、县 ⑤元朝:行省(行省制度)、路、府、州、县 ⑥明清:沿用行省设置。 (3)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特点(发展趋势) ①秦:中央:御史大夫;地方:监御史; ②两汉:中央:御史大夫;地方:设刺史 (1)监察体制完善③唐:御史台 ④宋:提点刑狱司 制度保障⑤元明:元朝设有御史台,明朝改为都察院 ①世官制:含义 (2)选官制度变化②察举制:含义、发展、特征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结构图75586

精品文档考试教学资料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夏朝:“家天下”制度的形成 商朝:实行宗法制、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 诸侯的权利:1、在封疆内可对卿大夫再分封 2、职位世袭 3、设置官员 4、建立武装 (1)分封制 5、正派赋役 早期政治制度诸侯的义务:1、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 2、镇守疆土 3、随从作战 4、缴纳贡赋 5、召见述职 (夏商周时期) (宗法制和分封制关系:互为表里) 西周政治制度 ①含义: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2)宗法制②特点:a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持政治等级 b最大的特点:嫡长子继承 制 c大宗和小宗是相对的,且有双重关系 (嫡长子与其他之后再血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是君臣关系) ③影响: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 稳定和团结。 御史大夫 建立:秦朝:皇帝制→中央官制丞相→郡(守)→县(令)→乡(里) 太尉 古郡国、郡县并存(封国是朝廷的依靠力量,但有时与朝廷对抗)代①汉朝 推恩令(是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中②唐朝:节度使制和藩镇(削弱中央集权) 国(1)中央集权军事:兵权收归中央;各地调派精兵,充当中央禁军 ③宋朝行政: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置通判负责监督 财政: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管理 ④元朝: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的 政①汉朝:内外朝制度(加强军权) 治②唐朝:三省六部制中书(拟)门下(审)尚书(执) 制演进与强化(2)君主专制③宋朝:分割相权:军事、行政、财政→(加强军权) 度中央集权制度(汉至清)④元朝:中书省(削弱军权) (秦朝至清朝) 汉:察举制

历史构造分析和全球构造体系1

第四章历史构造分析和全球构造体系 通过对地层沉积特征及与之相关的构造-岩浆-变质特征及其演变的研究,推断地层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环境)、性质和演化。这个学科就称之为历史大地构造学(Historic Tectonics),相应的方法称之为历史大地构造分析方法。 历史构造分析的理论框架是 (1)大地构造活动论—以活动论的观点认识地史时期大陆和大洋相对于地极、赤道位置的变化以及它们之间的位置变化; (2)构造演化阶段论—地球岩石圈由简单到复杂、有节奏的分阶段的平静演化和急剧变革相交替; (3)大地构造单元论—在活动论和阶段论的思想指导下,根据古大陆形成演化历程来划分大地构造单元和分区。 一构造运动与历史构造分析 1.构造运动的主要表现形式 地壳(岩石圈)的构造运动导致地壳结构改变和物质变位,它是引起地壳(岩石圈)发展变化的内动力因素.其主要表现形式有: (1).升降运动(振荡运动)--地壳的垂向上升和下降,形成大面积的隆起和凹陷,引起大规模的海侵和海退; 特点:地层变形较为简单,主要是大型宽缓的褶曲和一些正断层或高角度的逆断层. 地壳上升引起海退而成陆地,故又名之为造陆运动. “上升遭受剥蚀,下降接受沉积”是判别升降运动的标志. (2) 褶皱运动(水平运动)由于水平方向的挤压,地层产生强烈的褶皱及一些大的低角度逆掩断层,并伴随有大规模岩浆活动和区域变质作用. 特点:褶皱运动也往往造成地壳显著上升,形成高大山系,故又称之为造山运动. 大陆上最为雄伟的现象之一是绵延数千公里的高峻山脉,山脉中的沉积岩层在地质历史中形成于深海洋盆等复杂环境,后来发生强烈的褶皱、断裂、岩浆侵入和变质作用,形成这些变形造山带的运动称为造山运动。 造山运动是岩石圈板块碰撞或陆内俯冲的结果。是地壳大规模水平运动的产物。 地层强烈变形,变质,伴生的岩浆侵入活 动以及与上覆岩层的角度不整合关系是判别褶 皱运动的标志. (3) 断裂运动--地壳的升降运动和褶皱运 动之中都有断裂运动一起存在. 深大断裂: 一种发育时间长,延伸远(长 达数百至数千公里),深度大(切穿硅铝层或切穿 整个上地幔)的“巨型”断裂带.它是地壳的原生地 壳破裂带,不是由升降运动和褶皱运动派生的. 深大断裂常是不同构造单元的分界线,其两侧地区有着不同的地质历史,表现为岩相,厚度的突变或不连续.它还是岩浆活动的通道,沿断裂带附近有各种基性超基性或酸性中酸性岩体分布. 某些张性的深大断裂,常表现为线形构造盆地(断陷盆地),称为裂谷,如红海-亚丁湾-和东非裂谷. 以上三种运动形式常互相联系在一起;在一次构造活动中,有的地区表现为升降,另外地区则可能是褶皱上升,其间则有断裂.所以不能把这些构造运动割裂开来看待. 差异升降运动的概念

高中历史线索及知识结构详解

高中历史线索及知识结构 中国历史 (一)古代史(距今170万年前——1840年前) 一、原始社会时期 1、按生产力发展水平来分:旧石器时期(打制)新石器时期(磨制) 2、按社会组织形式来分:原始人群、氏族公社(血缘) (1)原始人群阶段:(距今170万年—前2070年) 元谋人:距今170万年左右。 北京人:距今70----20万年左右 山顶洞人:距今1.8万年前左右 (2)氏族公社时期: ①母系氏族公社时期:距今7000年----5000年左右:半坡文化、河姆渡文化: ②父系氏族公社时期:距今4000年----5000年左右: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炎帝,黄帝,蚩尤部落时期、尧,舜,禹部落联盟时期 二、奴隶社会:公元前2070—公元前476年 1、夏朝: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间阳城 2、商朝: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间殷奴隶制度确立 3、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间镐京(今西安附近) (1)政治上:王位世袭制(夏)、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西周)确立 (2)经济上:井田制形成,青铜铸造技术高超,出现瓷器,商人出现,商业官控(工商食官)。 4、东周:公元前771年—公元前221年洛邑(今洛阳) 春秋:公元前771年-----公元前476年奴隶制瓦解 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封建制确立 (1)经济上:春秋时:铁犁牛耕出现,私田出现,鲁国税制改革,垄作法。 战国时:铁犁牛耕得到推广,土地私有确立 (2)政治上:王室衰微、礼崩乐坏——诸侯争霸——各国变法(商鞅变法、李悝、吴起)——奴隶制瓦解、封建制确立 (3)文化上:诸子百家、百家争鸣——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孔子:核心是“仁”为政以德,有教无类。——代表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儒家孟子:仁政,民贵君轻,性本善。 荀子:仁义、王道,以德服人,君民舟水关系。性恶论,法治。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法家——韩非子:法治、中央集权 道家:老子:无为而治,小国寡民;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代表没落的奴隶主庄子:继承和发展老子的学说;追求“逍遥”贵族的利益(消极)墨家:墨子:“兼爱”、“非攻”、“尚贤”、提倡节俭——代表平民的利益 三、封建社会:公元前475年--公元1840年 1、战国、秦、汉——封建社会的形成、初步发展 (1)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2)秦朝(秦始皇:嬴政):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咸阳—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

编译原理复习题2

1、(10分)下面的文法G[S]是否是LL(1)文法,说明理由,构造LL(1) 分析表 S→aBc|bAB A→aAb|Bb B→cB| 2、(5分)消除下列文法的左递归,消除左递归后判断是否是LL(1)文 法。 S→SaB|bB A→S|a B→Ac 3、(5分)构造下面算符文法的优先矩阵,判断是否是算符优先文法 S→A[] A→[ A→aA A→B] B→a 4、(10分)将表达式A+B*(C-D)-E/F↑G分别表示为三元式、四元式、逆 波兰式序列 5、(10分)现有文法如下: S→aS|bS|a 判断该文法是哪一类LR文法,说明理由,并构造相应的分析表。 1、已知文法G A::=aABe|a B::=Bb|d (1)给出与上述文法等价的LL(1)文法G’。 (2)构造预测分析表并给出输入串aade#分析过程。(10分) 2、设已给文法G: E::=E+T E::=T T::=T*F T::=F F::=P↑F F::=P P::=(E) P::=i 构造此文法的算符优先矩阵。(10分) 3、有正规式b*abb*(abb*)* (1)构造该正规式所对应的NFA(画出状态转换图)。 (2)将所求的NFA确定化。(画出确定化的状态转换图)。 (3)将所求的NFA最小化。(画出最小化后的状态转换图)。(10分) 4、若有文法G(S)的产生式如下:S::=L=R S::=R L::=*R L::=i R::=L,构造 识别所有项目集规范族的DFA。(15分) (1)判断该文法是否是LR(0)文法,说明理由。 (2)判断该文法是否是SLR(1)文法,说明理由。 (3)判断该文法是否是LR(1)文法,说明理由。 (4)判断该文法是否是LALR(1)文法,说明理由 1、(10分)将表达式((B*D+A)/E+D)*F+G分别表示为三元式、四元式、逆波兰式序列 2、(10分)对基本块P画出DAG图 B:=3 D:=A+C E::=A*C F:=E+D G:=B*F H:=A+C I:=A*C J:=H+I K:=B*5 L:=K+J M:=L 假定只有L在基本块出口之后活跃,写出优化后的四元式序列。

预测分析法(编译原理)

实验二基于预测方法的语法分析程序的设计 一、实验目的 了解预测分析器的基本构成及用自顶向下的预测法对表达式进行语法分析的方法,掌握预测语法分析程序的手工构造方法。 二、实验内容 1、了解编译程序的基于预测方法的语法分析过程。 2、根据预测分析原理设计一个基于预测方法的语法分析程序。 三、实验要求 对给定文法G[S]: S->AT A->BU T->+AT|$ U->*BU|$ B->(S)|m 其中,$表示空串。 1、判断上述文法G[S]是否LL(1)文法,若不是,将其转变为LL(1)文法; 2、对转变后的LL(1)文法建立预测分析表; 3、根据清华大学出版编译原理教材教材第五章P94的图5.11手工构造预测分析程序; 4、用预测分析程序对任意给定的键盘输入串m+m*m#进行语法分析,并根据栈的变化状态输出给定串的具体分析过程。 四、运行结果 从任意给定的键盘输入串: m+m*m#; 输出: 本实验重点有两个:一是如何用适当的数据结构实现预测分析表存储和使用;二是如何实现各规则右部串的逆序入栈处理。 建议:使用结构体数组。 六、分析与讨论 1、若输入串不是指定文法的句子,会出现什么情况? 2、总结预测语法分析程序的设计和实现的一般方法。

代码: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struct stack1 { char stack[10]; }sta[][7]= { "\0","+","*","(",")","m","#", "S","\0","\0","AT","\0","AT","\0", "A","\0","\0","BU","\0","BU","\0", "T","+AT","\0","\0","$","\0","$", "B","\0","\0","(S)","\0","m","\0", "U","$","*BU","\0","$","\0","$" }; //struct stack *head; char stack_1[10]={'\0'},stack_2[10]={'\0'},stack_3[10]={'\0'}; int i,j,k,len_1,len_2,len_3,mark=0; void main() { // void c_stack(); void analyze_stack(); void surplus_str(); int rules(); // printf("%s\t",sta[0][1].stack); // printf("\n"); while(1) { // system("cls"); mark=0; printf("请输入串:\n"); gets(stack_3); if(stack_3[0]=='0') break; stack_1[0]='S'; len_3=strlen(stack_3); if(stack_3[len_3-1]!='#')

编译原理预测分析表方法实验报告

预测分析表方法 一、实验目的 理解预测分析表方法的实现原理。 二、实验内容:编写一通用的预测法分析程序,要求有一定的错误处理能力,出错后能够使程序继续运行下去,直到分析过程结束。可通过不同的文法(通过数据表现)进行测试。 二、实验内容提示 1.算法数据构造: 构造终结符数组:char Vt[10][5]={ “id ”,” +”……}; 构造非终结符数组: char Vn[10]={ }; 构造 follow 集数组: char *follow[10][10]={ } (可将 follow 集与预测分析表合并存放)数据构造示例(使用的预测分析表构造方法 1 ): /*data1.h 简单算术表达式数据 */ char VN[10][5]={ "E","E'","T","T'" ,"F" }; //非终结符表 int length_vn=5; // 非终结符的个数 char VT[15][5]={ "id" ,"+" ,"*" ,"(" ,")" ,"#" }; // 终结符表 int length_vt=6; // 终结符的个数 char Fa[15][10]={ "TE'" ,"+TE'" ,"" ,"FT'" ,"*FT'" ,"" ,"(E)" ,"id" }; // 产生式表 :0:E->TE' 1:E'->+TE' 2:E'-> 空 // 3:T->FT' 4:T'->*FT' 5:T'-> 空 6:F->(E)7:F->id int analysis_table[10][11]={0,-1,-1,0,-2,-2,0,0,0,0,0, -1,1,-1,-1,2,2,0,0,0,0,0, 3,-2,-1,3,-2,-2,0,0,0,0,0, -1,5, 4,-1,5, 5,0,0,0,0,0, 7,-2,-2,6,-2, -2,0,0,0,0,0}; //预测分析表,-1表示出错,-2表示该行终结符的follow集合,用于错误处理,正数表示产生式在数组Fa中的编号, 0表示多余的列 ( 1)预测分析表的构造方法 1 给文法的正规式编号:存放在字符数组中,从 0 开始编号,正

【精品】地球的起源与演化

【关键字】精品 3 地球的起源与演化 3.1 地球的起源和圈层分异 地球起源问题自18世纪中叶以来同样存在多种学说。目前较流行的看法是,大约在46亿年前,从太阳星云中开始分化出原始地球,温度较 低,轻重元素浑然一体,并无分层结构。原始地球一旦形成,有利于继续吸积太阳星云物质使体积和质量不断增大,同时因重力分异和放射性元素蜕变而增加温度。当原始地球内部物质增温达到熔融状态时,比重大的亲铁元素加速向地心下沉,成为铁镍地核,比重小的亲石元素上浮组成地幔和地壳,更轻的液态和气态成分,通过火山喷发溢出地表形成原始的水圈和大气圈。从此,行星地球开始了不同圈层之间相互作用,以及频繁发生物质-能量交换的演化历史。 正是由于地球形成以来经历过复杂的改造和变动,原始地球刚形成时的物质记录已经破坏殆尽。我们是怎样推测它已经有46亿年寿命的?这 需要从地球自身的最老物质记录、太阳系内原始物质年龄和相邻月球演化史几方面来探讨。 3.2 地球的年龄 地球上已知最老的岩石(石英岩,一种由石英颗粒组成的沉积岩,后来遭受过温度、压力条件变化)出露于澳大利亚西南部,根据其中所含矿物(锆石)的形成年龄测定,证明已有41~42亿年历史。根据地质学研 究,这种岩石和矿物只能来自地壳的硅铝质部分(见第四章1),而且必须经过地表水流的搬运、筛选和沉积。所以我们可以据此作出推论,地球的圈层分异在距今42亿年前已经完成。 地质学领域较精确的测定年龄方法,主要根据放射性同位素的衰(蜕)变原理:放射性元素的原子不稳定,必然衰变为它种原子(如238U衰变 为206Pb等),而且衰变速率不受外界温压条件变化影响(如238U经过 45亿年后其一半原子数衰变为206Pb,故称为半衰期)。我们只需在岩石中测出蜕变前后元素的含量,就可以获得母体岩石形成的年龄。 不同放射性元素半衰期的长短有很大差异,其测年的精度也存在重要区别(表2-2)。因此,要根据研究对象实际情况选择测试物质,采用合适的方法。例如,时代很新的湖南长沙马王堆考古发掘中,西汉初期(约200BC)的棺木保存完好,可以用14C法测得木材的绝对年龄数值与古墓 内的文史资料相当符合。至于地球漫长演化史中保存的物质记录(岩石和矿物),只能采用238U-206Pb、87Rb-87Sr等方法,精度误差允许达到几个百万年。实际操作中包含复杂的技术因素,如测试手段的误差,测年方法使用条件的偏离,野外采样不当(标本已受风化影响,不够新鲜),

高中历史知识结构图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D少数民族抗日:蒙古抗日游击队、回民支队等 A 1942年1月,世界反法西斯阵营正式形成 ①背景 B中共七大召开:内容、意义 C 1945年5月,德国投降,欧洲战争结束。 a1945年7月,中美英发表《波茨坦公告》,促令日本投降; b美国在日本的广岛、长崎投下原子弹 抗战胜利②胜利 c苏联出兵中国东北,对日关东军作战 d中国正面战场和敌后军民举行反攻。 e日本投降:1945年8月15日宣布投降,9月2日签署投降书 A中国人民100多年来第一次取的反对外来侵略取得了完全胜利; ③意义 B 洗雪了民族耻辱,扞卫了民族尊严,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C 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重要组成部分 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社会基础:辛丑条约》签订,民族危机的进一步加深 (1)背景经济和阶级基础: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旧民主主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建立:兴中会、同盟会义革命(2)武昌起义:1911年10月, 民国成立:时间、性质、都城、国旗、纪年辛亥革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性质、法令措施 (3)中华民国成立颁布时间:1912年 《临时约法》 制定的机构:孙中山代表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 (4)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显着的里程碑 ①原因:根本原因:北洋军阀的封建专制统治使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加深 导火线: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 第一阶段:中心在北京;主力学生;口号 (1)五四运动②过程第二阶段:6月初,中心转移到上海;主力是工人 结果:取得初步胜利(参加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拒绝在合约上签字) ①条件:1.思想条件: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及与中国工人运动的日益结合 2.组织基础:陈独秀李大钊酝酿成立中国共产党 3.外部条件:共产国际的帮助 近(2)中共成立时间、地点:1921年7月23日;上海、嘉兴 代②中共一大 中内容:党的任务: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资本家私有制; 国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 的时间:1922年 民③中共二大内容:制定民主革命纲领

编译原理 -实验3-4 预测分析表方法

实验3-4 预测分析表方法 班级:_ _ 学号:_ _ 姓名:_ _ 得分:_ _ 一、实验目的 理解预测分析表方法的实现原理。 二、实验内容: 编写一通用的预测法分析程序,要求有一定的错误处理能力,出错后能够使程序继续运行下去,直到分析过程结束。可通过不同的文法(通过数据表现)进行测试。 二、实验内容提示 1.算法数据构造: 构造终结符数组:char Vt[10][5]={“id”,”+”……}; 构造非终结符数组:char Vn[10]={ }; 构造follow集数组:char *follow[10][10]={ } (可将follow集与预测分析表合并存放) 数据构造示例(使用的预测分析表构造方法1): /*data1.h简单算术表达式数据*/ char VN[10][5]={"E","E'","T","T'","F"}; //非终结符表 int length_vn=5; //非终结符的个数 char VT[15][5]={"id","+","*","(",")","#"}; //终结符表 int length_vt=6; //终结符的个数 char Fa[15][10]={"TE'","+TE'","","FT'","*FT'","","(E)","id"}; //产生式表:0:E->TE' 1:E'->+TE' 2:E'->空 // 3:T->FT' 4:T'->*FT' 5:T'->空 6:F->(E) 7:F->id int analysis_table[10][11]={0,-2,-2,0,-1,-1,0,0,0,0,0, -2,1,-2,-2,2,2,0,0,0,0,0, 3,-1,-2,3,-1,-1,0,0,0,0,0, -2,5, 4,-2,5, 5,0,0,0,0,0, 7,-1,-1,6,-1,-1,0,0,0,0,0}; //预测分析表,-2表示出错不属于终结符的follow集合,-1表示该行终结符的follow集合,用于错误处 理,正数表示产生式在数组Fa中的编号,右部五列0表示多余的列。 (1)预测分析表的构造方法1 给文法的正规式编号:存放在字符数组中,从0开始编号,正规式的编号即为该正规式在数组中对应的下标。如上述Fa数组表示存储产生式。 构造产生式数组:char P[10][10]={“E->TE’”,”E’->+TE’”,……..}; (产生式可只存储右半部分,如E->TE’可存储为TE’,正规式中的符号可替换,如可将E’改为M ) 构造预测分析表:int analyze_table[10][10]={ } //数组元素值存放产生式的编号,-1、-2表示出错 (2)预测分析表的构造方法2 可使用三维数组

LL(1)预测分析法实验报告

编译原理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及要求 1.通过本次实验,加深对LL(1)预测分析法原理的认识和理解。 2.构造LR(1)分析程序,利用它进行语法分析,判断给出的符号 串是否为该文法识别的句子。 3.了解LR(K)分析方法是严格的从左向右扫描,和自底向上的 语法分析方法。 二、运行环境: 硬件:windows xp 软件:visual c++6.0 三、实验内容 1、分析使用LR(1)的优点: (1)LR分析器能够构造来识别所有能用上下文无关文法写的程 序设计语言的结构。 (2)LR分析方法是已知的最一般的无回溯移进-归约方法,它能 够和其他移进-归约方法一样有效地实现。 (3)LR方法能分析的文法类是预测分析法能分析的文法类的真 超集。 (4)LR分析器能及时察觉语法错误,快到自左向右扫描输入的 最大可能。 为了使一个文法是LR的,只要保证当句柄出现在栈顶时,自左向右扫描的移进-归约分析器能够及时识别它便足够了。当句柄出现在栈顶时,LR分析器必须要扫描整个栈就可以知道

这一点,栈顶的状态符号包含了所需要的一切信息。如果仅知道栈内的文法符号就能确定栈顶是什么句柄。LR分析表的转移函数本质上就是这样的有限自动机。不过,这个有限自动机不需要根据每步动作读栈,因为,如果这个识别句柄的有限自动机自底向上读栈中的文法符号的话,它达到的状态正是这时栈顶的状态符号所表示的状态,所以,LR分析器可以从栈顶的状态确定它需要从栈中了解的一切。 2、LR分析器由三个部分组成: (1)总控程序,也可以称为驱动程序。对所有的LR分析器总控 程序都是相同的。 (2)分析表或分析函数,不同的文法分析表将不同,同一个文 法采用的LR分析器不同时,分析表将不同,分析表又可以分为动作表(ACTION)和状态转换(GOTO)表两个部分,它们都可用二维数组表示。 (3)分析栈,包括文法符号栈和相应的状态栈,它们均是先进 后出栈。 分析器的动作就是由栈顶状态和当前输入符号所决定。 四、程序源代码: //edge.h #ifndef HEAD_EDGE #define HEAD_EDGE #include

地质构造的发展演化

地质构造的发展演化 中国自始太古代开始孕育陆核以来,大致可划分为古陆壳生长发展时期、古板块早期活动与中国古陆块形成时期、古板块主要活动与中国古大陆镶合时期、中生代板块活动与陆内构造时期等4个大地构造发展演化时期,特别是随着陆块的形成,于中晚元古代开始板块活动以来,出现一系列重大的地质构造事件 太古代—早元古代古陆壳生长时期 始太古代鞍山白家坟深成侵入岩的形成是我国已知最古老的构造热事件,说明华北原始陆核已开始生长,塔里木陆核也在稍晚进入孕育时期。陈台沟运动(任纪舜,1997)和迁西运动至中太古代末阜平运动,华北、塔里木也可能包括上扬子有陆核形成。这时陆壳已有一定刚度,于晚太古代五台期和早古元古代滹沱纪时已开始有大规模裂陷作用发生。此后陆壳继续生长,至早元古代末经吕梁运动中国早前寒武纪克拉通基本形成。其中华北陆块已基本固结,塔里木陆块也已初步成型。 中晚元古代古板块早期活动与中国古陆块形成时期 中晚元古代时期开始了古板块活动,经裂解-汇聚,中国古陆块基本形成,也是罗迪亚超大陆的形成时期。 四堡—晋宁期 1 中元古代早期裂谷期 华北、塔里木、扬子等早前寒武纪古克拉通离散,华北与扬子间有中元古代松树沟等蛇绿岩带发现,其间当有洋盆相隔。华夏早前寒武纪克拉通这时从扬子克拉通分离出来,出现了华南小洋盆。各克拉通内部或边缘广泛发生裂陷,华北陆块北部形成了渣尔泰-白云鄂博裂谷带,中部有太行-燕山裂谷带,南缘有汉高-熊耳裂谷带。晋冀鲁三省发育的岩墙群主要岩脉K-Ar年龄值1 680 Ma~1 775 Ma。在塔里木板块周缘如阿尔金北侧和中天山地区的中元古界为含火山岩的砂泥质复理石,均属不稳定型沉积,扬子地区在早前寒武纪古克拉通的基础上,大部分地区形成了巨厚的浊流沉积,在江南陆缘桂北、湘北有科马提岩分布。华夏克拉通北缘及闽中的陈蔡岩群,马面山岩群发育双峰式火山岩,也形成于被动陆缘或裂谷环境。 2 青白口纪晚期中国古陆块的聚合与裂解

高中历史知识结构归纳框架图

高中历史知识结构归纳框架图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高中历史知识结构归纳框架图》的内容,具体内容:学习历史需要大量的记忆。因为历史学习需要记忆的知识点太多,时间、地点、人物、时间,都要记得一清二楚,很多学生备受困扰,下面由我为你提供的,希望大家喜欢。欣赏12... 学习历史需要大量的记忆。因为历史学习需要记忆的知识点太多,时间、地点、人物、时间,都要记得一清二楚,很多学生备受困扰,下面由我为你提供的,希望大家喜欢。 欣赏 1 2 3 4 5 高中历史知识点一 重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1、中国宰相制度的废除是在:明太祖时; 解决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君主专制强化 2、明朝废除宰相制度后,为了减轻皇帝工作压力增设了:内阁; 3、宰相制与内阁制的区别: 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大权,其地位十分牢固。

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并无决策权。 4、区分明朝内阁制度与西方近代内阁制的本质不同: 内阁是皇权专制的产物,它维系了君主的绝对权力,保证了君主对全国有效的统治,进一步巩固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 西方近代内阁是政治民主监督机制,有助于防止专制独裁。 5、我国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的标志是:清朝雍正皇帝设立军机处 6、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 积极作用: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为康乾盛世的出现提供政治保障。 消极作用:严重地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力,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减缓了社会发展的步伐,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高中历史知识点二 重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1、两汉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汉承秦制 "中朝"和"外朝" 2、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逐步形成三省六部制 3、我国古代三省六部制的完善是在:隋唐时期 4、宋朝的政治制度特点:不断削弱和分割宰相的职权,进一步加强皇权。 5、宋朝的"二府":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是最高军政机构。参知政事——副相,分割宰相行政权 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

编译原理-预测分析程序设计与实现

实验报告《编译原理》课程 预测分析程序设计与实现

一、实验目的及要求 1.根据文法采用手工方式或程序方式构造预测分析表的构造; 2.若采用程序方式构造预测分析表,还需要考察文法、First(α)、Follow(A)的计算机 实现,有一定难度,可以给予较高加分; 3.必须针对相应预测分析表,设计并实现预测分析总控程序,从而完成一个具有自上而 下分析能力的语法分析器(Parser) 二、实验内容 ◆构造该文法的预测分析表 ◆实现预测分析的总控程序 三、实验原理 LL(1)文法的判定 First集与Follow集的构造 预测分析表的设计 预测分析总控程序的设计与实现 四、文法的定义 E→TE’ E’→+TE’|ε T→FT’ T’→*FT’|ε F→(E)|i 五、实验步骤 1.设计上下文无关文法; 2.构造该文法的预测分析表; 3.设计并实现相应的预测分析总控程序; 六、描述核心数据结构和算法。 /*函数的定义*/

int yuCeFenXi() { char X; /*X变量存储每次弹出的栈顶元素*/ char a; /*a变量存储用户输入串的第一个元素*/ int i; int counter=1; /*该变量记录语法分析的步骤数*/ init(); /*初始化数组*/ printf("wen fa : \n\n"); /*输出文法做为提示*/ printf("E->Te \n"); printf("e->+Te | $ \n"); printf("T->Ft \n"); printf("t->*Ft|$\n"); printf("F ->(E)|i \n"); printf("input string ,'#' is a end sign !!( i1+i2 ) \n "); /*提示用户输入将要测试的字符串*/ scanf("%s",inputString); push('#'); push('E'); printf(" Counter-----Stack---------------Input string "); /*输出结果提示语句*/ while(1) /*while循环为语法分析主功能语句块*/ { printf(" "); printf("\n"); printf(" %d",counter); /*输出分析步骤数*/ printf(" "); /*输出格式控制语句*/ printStack(); /*输出当前栈内所有元素*/ X=pop(); /*弹出栈顶元素赋给变量X*/ printinputString(); /*输出当前用户输入的字符串*/ if( search(X)==0 ) /*在终结符集合VT中查找变量X的值,存在返回 1,否则返回 0*/ { if(X == '#') /*栈已经弹空,语法分析结果正确,返回 1*/ { printf("success ... "); /*语法分析结束,输入字符串符合文法定义*/ return 1; } else { a = inputString[firstCharIntex]; if( M(X,a)==1 ) /*查看预测分析表M[A,a]是否存在产生式,存在返回1,不存在返回0*/ {

first集follow集求解算法与构造预测分析表

构造预测分析表 源程序: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 int count=0; /*分解的产生式的个数*/ int number; /*所有终结符和非终结符的总数*/ char start; /*开始符号*/ char termin[50]; /*终结符号*/ char non_ter[50]; /*非终结符号*/ char v[50]; /*所有符号*/ char left[50]; /*左部*/ char right[50][50]; /*右部*/ char first[50][50],follow[50][50]; /*各产生式右部的FIRST和左部的FOLLOW 集合*/ char first1[50][50]; /*所有单个符号的FIRST集合*/ char select[50][50]; /*各单个产生式的SELECT集合*/ char f[50],F[50]; /*记录各符号的FIRST和FOLLOW是否已求过*/

char empty[20]; /*记录可直接推出@的符号*/ char TEMP[50]; /*求FOLLOW时存放某一符号串的FIRST集合*/ int validity=1; /*表示输入文法是否有效*/ int ll=1; /*表示输入文法是否为LL(1)文法*/ int M[20][20]; /*分析表*/ char choose; /*用户输入时使用*/ char empt[20]; /*求_emp()时使用*/ char fo[20]; /*求FOLLOW集合时使用*/ /******************************************* 判断一个字符是否在指定字符串中 ********************************************/ int in(char c,char *p) { int i; if(strlen(p)==0) return(0); for(i=0;;i++) { if(p[i]==c)

《预测分析法》实验报告

《编译原理》课程实验报告实验名称:预测分析法 姓名:LZ 学号:110 地点:实验楼 教师:老师 院系:计算机 专业:计算机

时间: 一.实验目的 1.构造文法的语法分析程序,要求采用预测分析法对输入的字符串进行语法分析。 2.加深对预测分析LL(1)分析法的理解和掌握。 二.实验内容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char str[100]; //存储待分析的句子 const char T[ ] = "a^(),#"; //终结符,分析表的列符 const char NT[ ] = "STW"; //非终结符,分析表的行符 /*指向产生式右部符号串*/ const char *p[] = { /*0. S→a */ "a", /*1. S→^ */ "^", /*2. S→(T) */ "(T)", /*3. T→SW */ "SW", /*4. W→,SW */ ",SW", /*5. W→ε; */ "" }; //设M[i][j]=x,通过p[M[i][j]]=p[x]获取右部符号串。 const int M[][6] = { /* a ^ ( ) , # */ /*S*/ { 0, 1, 2, -1, -1, -1 }, /*T*/ { 3, 3, 3, -1, -1, -1 }, /*W*/ { -1, -1,-1, 5, 4, -1 } }; void init()//输入待分析的句子 { printf(" 请输入待分析的句子(以$结束):\n"); scanf("%s",str); } int lin(char c);//非终结符转换为行号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框架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知识结构】 本专题主要讲述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可分为两大阶段:夏商周时期的早期政治制度(课本第1课);秦朝以来的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演进和强化(课本第2、3、4课)。 中央集权制度构成有三个部分:皇帝制度、中央行政制度、地方行政制度,该制度下包含二大基本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概括掌握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历程。在掌握上述史实的基础上概括和理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两大趋势(特点):相权日益分散削弱,君权日益加强;地方权力日益分散削弱,中央权力日益加强。 夏朝:“家天下”制度的形成 商朝:实行宗法制、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 ①目的: 早期政治制度②内容: (夏商周时期) (1)分封制③主要封国 西周政治制度⑤影响: ①含义: (2)宗法制②特点: ③意义: (1)前提:秦的统一。(要求:掌握秦统一的过程和意义) ①皇帝制:特点 确立 (2)确立②三公九卿制:三公名称及职权、特点(配合、牵制;朝议) (秦) ③郡县制:由来、内容、意义。 (3)比较西周分封制和秦朝郡县制 代①汉朝:三公九卿、中外朝制度 中②唐朝:三省六部制; 国(1)中央行政③宋朝: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 的制度变化④元朝:中书省、宣政院 政⑤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治⑥清朝:设置军机处 制演进与强化①秦朝:郡县制 度中央集权制度(汉至清)②汉朝:汉初,郡国并行,东汉末,州、郡、县 (秦朝至清朝) (2)地方行政③唐朝:道、州、县 制度变化④宋朝:路、州、县 ⑤元朝:行省(行省制度)、路、府、州、县 ⑥明清:沿用行省设置。 (3)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特点(发展趋势) ①秦:中央:御史大夫;地方:监御史; ②两汉:中央:御史大夫;地方:设刺史 (1)监察体制完善③唐:御史台 ④宋:提点刑狱司 制度保障⑤元明:元朝设有御史台,明朝改为都察院 ①世官制:世袭制 (2)选官制度变化②察举制:含义、发展、特征 ③科举制:含义、创立、意义。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强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和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