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经济学案例分析

制度经济学案例分析
制度经济学案例分析

制度经济学案例分析

制度经济学案例分析【1】

(一)案例名称:养蚝的经验

案例适用:第二章之产权理论

案例:张五常《卖桔者言》(1984.11)

(二)案例内容

任何经济理论,若含义着产权对人类的行为没有决定性的影响,都是谬论。我为甚么这样肯定呢?单举养蚝的例子就够了。

蚝是在海滩上繁殖的。要繁殖得好,每天要有过半的时间浸在海水之下。蚝是不会走动的;若海滩是公用的,任何人都可随意拾蚝,而这海滩又是在容易到的地方,那就算是小孩也知道蚝的数量一定不会多。若海滩是私有,投资养蚝的机会必定较大。同样的人,同样的海滩,同样的天气,同样的蚝,不同的产权制度有肯定不同的行为。

当然,养蚝是可以国营的。政府养蚝,以法例或甚至武力惩罚拾蚝的人,又是另一种制度。国营蚝场既非公用地,也非私产,它有着不同的困难,不同的经济效果。养蚝若是国营,投资多少由谁决定?用甚么准则决定?蚝类的选择由谁决定?用甚么准则决定?蚝的收成时间由谁决定?又用甚么准则决定?决定错了谁负责?而惩罚多少又以甚么准则来决定的?

在私有产权的制度下,这些问题都有肯定的答案、作决定的人是蚝的拥有者,或是租用蚝场而养蚝的人。投资的多少,蚝类的选择,收成的时间,都是以蚝的市价及利率作指引而决定。不按市价,不计

成本,不顾利率,养蚝者是会亏本的。作了错误的判断,市场的反应就是惩罚。亏蚀的大小是惩罚的量度准则。我们怎能相信政府是万能的,怎能相信官员的判断力会在“不能私下获利”或“不需私人负责”的情况下较为准确,怎能相信他们错误的判断会一定受到适当的惩罚?

美国西岸的华盛顿州,是一个养蚝的胜地。这可不是因为天气适宜养蚝的。正相反,这地区在美国西北,天气较冷,对养蚝是不适合的。冬天若结冰过久,蚝会受伤害;夏天不够热,蚝的成长速度会减慢。为甚么华盛顿州是养蚝的胜地呢?主要的原因,是这个州不单准许私人拥有海滩,就连被海水浸着的地也可界定为私产。所以这地区虽然海水奇寒,不适宜养蚝,但在那些海水较暖的海湾,养蚝者比比皆是。

华盛顿州的胡德海峡(HoodCanal——原字是Channel,但最初发表时拼错了字),长而狭窄,两岸有山,海峡有尽头,所以海水较暖。海滩既是私有,养蚝是海边房子拥有者的‘例行私事’。在同一海峡,公众可用的海滩,蚝就很难找到了。

私人的海滩一看便知。除了蚝多以外,我们还可看见开了的蚝壳被有计划地放回滩上(让小蚝附壳而生);取蚝的人多在蚝床开蚝、(让蚝中液体的营养留在原地);蚝与蚝之间有空隙(让蚝多食料而增肥),海星被人拿到岸上(海星是会吃蚝的)。这些小心翼翼的行为,没有私产保障,怎能办到?

商业化的蚝场,蚝床面积以亩计。被选用的海滩都是极平坦、

海水浅而风浪不大的地方。商业养蚝的品种,都是长大较快的。养蚝者用竹枝插在浅水的蚝床上,作为产权的界定,也用以作为收获分布的记号。有不少商业蚝场的海滩是租用的;也有些海边住户将蚝滩卖掉。

若你要在华盛顿州的海边买房子,你要问海滩谁属?海滩的私地是用那个潮水位量度?若你见海滩有蚝,你也要问,蚝是否跟房子一

起出售?假若蚝滩是租了出去的,你应再问,租蚝滩的合约中有没有

容许业主采食少量的蚝?养蚝者有没有权走过跟房子一起出售的岸上地?在私产制度下这些问题都是黑白分明的。

(三)案例评析

在不同的产权制度下,人的行为是不同的,这是因为不同的产

权结构下,收益—成本体系对组织中雇员和所有者的冲击是不一样的。

在私有产权制度下,报酬和费用更直接地集中在对它们承担责

任的每个人身上;报酬和费用的更高集中明显地意味着每个人的财富

更加依赖于自己的活动。设想在一个社区里有100人,掌管10个独

立的企业。设想每个人把十分之一的时间用于作为所有者的某个企业,就能创造1000元的报酬或利润。因为每个人只是所有者的1/100,

他将获得到10美元。

再假设在他占有1/100财产的10个企业的每个企业里,他都如此办理。那么他的财富收益金额将是100美元。其余的9900美元分

给另外的99个人。如果另外的99人也按同样的方式工作,他将因此

而得到增加的财富9900美元。(990000/100=9900)。这样他得到的收益总数为10000美元。这与他的产品价值其中绝大多数分给别的所有者)是完全相等的。

然而,如果个人只拥有一个企业的1/10(这意味所有权已重新分配)即从将所有企业按比例分成等份,10个人掌管一个企业,每个人只掌管一个企业。企业总数依然相等)。可以假定他把一年中的全部时间投入一个企业,这样他又生产出10000美元。由此他得到1000美元。

其余的9000美元由其他9/10的股分所有者得到。像他们那样,他也得到其他所有者生产的相应部分,他从自己企业的另外9个联合的有者那里得到9000美元(10000*9/10=9000),总计10000美元,这同上面的例子完全相同的。区别在于:现在这1000美元是由他自己的活动得来的,而以前由此得到的只是100美元,或者说更恰当些,取决于其他人活动的收入总数从9900美元减到9000美元。

如果最后,这10个企业被分成100个,每个人都是一个企业的惟一所有者,那么他一年的财富总量中增加10000美元都将取决于自己的活动。第一个例子是同公有制相符合的,第二个例子适合于联合的私有制(或合伙制),第三个例子适合于一人的业主制(私有制)。

得出以下结论:较之在私人产权制度下,在公有制下的任何决定或选择的费用较少地由选择者全部承担。换句话说,这种成本——收益激励体制是朝着较高费用方向变化的。这个结论的逆命题是:对

任何所有者来说,从任何成本—节约活动中得到的利益也不是完全有效的。

这并不意味着真实成本有所减少。这意味着,在由任何选择者承担的费用与做出某项特定选择的费用之间的相互关系更松散了。

类似地,进行这些行动的所有者捕捉利益的能力也降低了。

如果在公有产权制度下,采取同样的行动,所有者要比本来的情况更少地承担成本。根据这个原理,为了抵消或平衡这些减少的成本负担,人们可以期望公共机构将把特殊的额外费用或限制强加到公有企业的雇员或代理人身上。

这些被授权花费公有资金的公共代理人应该受到用额外限制形成的更严格的制约,这恰是因为他们行动的成本并不能非常有效地强加在他们头上。由于这些额外约束,或由于这些约束的费用,与私有财产机构相比,公有安排的费用将变得更高(意味着较低效率)。

在私有产权制度下,报酬和费用更直接地集中在对它们承担责任的每个人身上;报酬和费用的更高集中明显地意味着每个人的财富更加依赖于自己的活动。所以私有产权会激励人们的行为,使他们的行为朝着成本最小,收益最大的方向努力,使资源得到更优的配置。

(四)案例讨论

1、我国的国有企业和私有企业相比,哪种产权制度下资源配置效率高?

2、股权分置改革对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有什么影响?

制度经济学案例分析【2】

新制度经济学所提出的最重要的观点之一是:产权界定不清楚会导致低效率的配置资源,导致纠纷的产生。一句话,产权是非常重要的。

于是很自然地想到大学中屡屡出现了的宿舍纠纷问题,试图在产权的框架下重新思考宿舍问题。

“对经济学家而言,每种权利都可以被认为是一种产权。”

宿舍内部纠纷在大学里基本是很常见。无论从私下的谈论还是BBS上的一些帖子来看,舍友间的摩擦、互相不满,甚至动手的现象已经越来越多了。在我的周围,很多经历过高中宿舍生活的人也依然会面临着这样那样的宿舍问题。类似问题的大量出现暗示着:这并不是一个能用个人品德和处事方式来解决的问题。而此文就主要从产权方面考察,至于其他的因素不在此文考察的范围内。

首先,宿舍的产权是作为一个整体划分给宿舍同学的。而其实在宿舍内部也存在着可以近似被看作产权的一系列的资源。

就像“他人制造噪音”“散发废气和异味”等可以看作土地收益权的部分一样(可以让渡以获取金钱),我们可以把下列这些权利看作宿舍的内部一些产权:(1)保证自己的学习工作不受他人噪音等行为影响的权利;(2)使用宿舍内部公共资源的权利;(3)对宿舍其他人爱护和关爱的权利;

当然,这并不是全部。在这里我只是列举出在宿舍纠纷问题上重要的三种。因为宿舍纠纷一般无非是他人干扰了自己的学习、一方为另一方付出了帮助而另一方熟视无睹这些。之所以加入“对宿舍内

部资源”使用的权利,是因为学校出台了限制供电政策,而多出的电费将由所有人平摊。个人预测,对于宿舍内部有使用大度数电器的同学很可能在这个方面造成和他人的纠纷。但在我们的分析中,暂不考虑。1、产权重要性上升导致问题大量出现

高中宿舍生活和大学宿舍生活从某种程度上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但纠纷在大学生活中大量出现,我想大概是因为大学中产权所带来的收益已经变得足够大使得他们愿意付出纠纷的成本。

高中时期,学生大都愿意在教室学习,宿舍更多是一个休息的

地方;而且高中阶段大家的作息习惯基本趋于一致,也不大可能会影

响到他人的休息。而大学时期,学生自由支配的时候多了,而这些时间更多地在宿舍渡过,宿舍不仅仅是一个休息的地方,更多的相当于一个家。而同时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多样化起来,一个宿舍几个人的作息时间很难调整到大约相同的时间,这时候,影响他人的可能性就更多了。于是,大学宿舍中第一种权利的重要性就比高中提高了很多。

第三种权利的重要性也同样提升了。高中大家一起上课一起吃

饭一起作息,很自然地培养起了各种感情,而且即使没有感情的话,礼貌上的亲近也是有的,低头不见抬头见,总有需要别人帮忙的地方,因此也不会太注意到自己的情感付出。而到了大学感情成了稀缺的资源,一个宿舍的同学相对高中有着更少的时间坐在一起,培养感情。

这时候,由于个人经历的相对分割,当某个人对他人帮助和付

出情感后,很容易要求他人在短期间的回报,因为他并不能很肯定地

看到长期中自己必然会得到这个回报。因此,他人的帮助和友谊同样提升了其重要性。

当产权界定是毫无意义的,比如对于空气这类所有人都可以消费的物品等等,是没有必要界定产权的;而当附着在产权上的收益权的足够大的时候,产权的意义才上升,才出现了这样那样的纠纷。

2、产权界定的不明确导致了纠纷的产生

用益权赋予所有者有权获取于一种资产的“果实”或者“产出”,比如一块土地生产出来的农作物和住房出租服务的租金。用益权的所有者仅对财产的果实就有排他权,不拥有带来果实的资产。进一步,所有者在实施用益权的过程中需要遵守某些限制。

限制可以导致一些有着负的外部性的行为的出现。但是问题是,在宿舍中,基本的一些产权没有界定清楚,限制是无法实行的。要能有所限制就必须先有一个准确的产权限定。

“一般而言,在私产制度中产生的经济激励制度会保证稀缺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从而提高社会福利。在环境财富的情形中,不可能完全地将资源产权分配给个人,从而不存在私人所有权,这也解决了环境问题。”

同样,私人产权的方式要想运用于宿舍纠纷的处理,必须要先建立宿舍资源产权的分配。整个宿舍的权利是无法让渡的,但是,宿舍内部的权利却完全是可以界定产权的。正是因为宿舍内部产权界定的不清楚导致了各种纠纷的出现。

品牌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品牌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品牌日益成为一个企业的重要资产,甚至比厂房机器更为重要。但在理论层面上,关于品牌的本质等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理论被实践远远地甩在了后面,本文力图在制度经济学的框架内,对品牌本质以及运行机制作出解释,主要从产权结构和交易成本两个方面对品牌进行了分析。 本文所讲的制度制度经济学是指以Rondld H. Coase 等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明确把交易成本引入研究的范围,把组织问题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试图通过研究产权结构和交易成本对激励和经济行为的影响来拓展新古典理论的适用范围。 品牌的出现在客观上是降低交易成本的需要,品牌的本质必须能够揭示这一问题。本文从实证分析中证明了品牌是一种信息载体,分析了信息传递过程以及信息

成本的问题,并且指出了其现实意义。品牌作为一项资产,在某些场合缺少了排他权,本文在后半部分论证了缺乏排他权时,市场必然导致失效,并结合案例就如何管理在制度经济学框架内提出了具体的措施和方案。 关键词:品牌;信息载体;交易成本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ing of the goods economics, brand is being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ssets for a firm, even more important than the machine and factory building. But the theory about the problems such as brand’s nature still has not explained efficaciously. Theory is far away behind the practice. My article try to explain what the beand’s nature is and how it works, all the analysis is in the frame of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The analysis mainly concern on the property structure and transaction costs.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of my article is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for which is standed by Rondld H. Coase and so on.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take explicit

新制度经济学(多篇范文)

新制度经济学 新制度经济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 新制度经济学 2. 完全理性 3. 交易费用 4. 市场型交易费用 5. 产权 6. 私有产权 7. 共有产权 8. 完全契约 9. 不完全契约 10. 不完全契约 11. 道德风险12. 逆向选择 13. 剩余索取权 14. 剩余控制权 15. 公司治理 16. 正式制度 17. 非正式制度 18. 路径依赖 二、判断说明 1. 斯密看到了人的利己心,认为市场机制可以巧妙地利用人的利己心,把人们增加自己利益的行动引导到增加社会福利的方向上来,因而是完全正确的。 2. 技术进步既会降低交易费用,也会提高交易费用。 3. 政府在解决外部性问题上的唯一作用就是界定产权,因为,有了产权的初始界定,当事人可以通过产权交易解决外部性问题。 4. 私有产权意味着所有与资源有关的权利都掌握在一个人手里。 5. 永远不可能清楚界定所有权。 6. 在学校食堂就餐后餐具必须由同学自己送到残食台,而在校外餐馆就餐后餐具由服务员收拾,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是校外餐馆的饭菜比学校食堂的更贵。

7. 在计时工资合约下,工人有赶速度的动机,由此必须对产品质量进行严格检查。相比之下,在计件工资合约下,工人有强烈的偷懒动机,必须对工人进行更严格的监督和检查。 8. 公共物品一定是公共财产。 9. 公司的股权合约是为了节省度量企业家对企业利润贡献的费用。 10. 人们常说的“朝令夕改”就是说任何制度都可以在一天之中形成,也可以在一天内废除。 三、简答题 1. 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2. 交易费用的性质 3. 科斯第一定理 4. 产权的激励与约束功能 5. 如何根据交易的维度对交易进行分类 6. 简述按剩余收入索取结构划分的企业类型 7. 比较诱致性制度变迁与强制性制度变迁的区别 8. 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的区别 四、论述与案例分析题 1. 论述委托——代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和类型 2. 公开发行股票的公司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治理机制是什么 3. 制度安排和制度结构各具有哪些特征

江西财经大学新制度经济学试卷二教学内容

试卷1 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10分) 1.人格化交易:从本质上讲是将经济活动范围限制在熟人圈里,进行重复的面对面交易。 2.科斯第二定理:“一旦考虑到进行市场交易的成本,……合法权利的初始界定会对经济制度运行的效率产生影响。” 3.中心签约人:是指企业所集中的要素各项交易契约中,在所有的要素交易契约中都出现的契约人。 4.“敲竹杠”问题,就是当人们一旦做出专用性资本关系投资后,担心事后重新谈判被迫接受不利于自己的契约条款或担心由于他人的行为使他的投资贬值。 5.诱致性制度变迁,是指现行制度安排的变更或替代,或者是新制度安排的创造,它由个人或一群人,在响应获利机会时自发倡导、组织和实行。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制度经济学快速发展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以下不属于这一时代背景的因素是()B.西方国家的两次企业合并浪潮 2.一国(或地区)总交易费用等于() A.政治型交易费用+管理型交易费用+市场型交易费用 3.某化工厂将其有毒废水未经处理就排放到河流中从而造成对他人的损害,这种外部性是()。B.公共外部性 4.“在交易费用大于零的世界,制度安排本身是有成本的。至于选择何种制度安排取决于制度生产的成本与由此带来的收益的比较。”这是() D.科斯第三定理 5.在委托代理理论中,交易双方在交易协定签订后,其中一方利用多于另一方的信息,有目的地损害另一方的利益而增加自己的利益的行为被称为()D.道德风险6.根据威廉姆森的交易与契约和治理结构匹配的理论,对于经常进行的通用资产的交易,与之最匹配的治理结构是()A.市场治理 7.在科斯看来,企业契约至少具有三种不同于市场契约的新特点,但不属于的是()D.市场契约是新古典契约,而企业契约是关系型契约。 8.根据团队生产的定义及理论,下面哪种情况是团队生产() C.一个老板雇佣若干工人生产皮鞋的工厂 9.制度最核心的功能是()A.提供激励与约束 10.在诺思看来,国家统一掌握暴力进行制度提供的好处主要是()A.克服搭便车和带来规模收益 三、辨析题(判断正误,简要说明理由。每题4分,共12分) 1.在交易费用为零的世界,产权的不同界定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对资源配置产生影响。 2.对契约不完全的主要原因,交易费用经济学将其归结为关键变量的不可证实性,新产权学派则将其归结为有限理性。

新制度经济学重点总结

1新制度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的关系:新制度经济学利用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去分析问题。 2马克思的制度分析与新制度经济学的关系:马克思的科学方法论对新制度经济学的影响。马克思注重制度分析并吧制度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内生变量。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框架对新制度经济学体系的产生有重要影响。 3制度分析的三种方法:①科斯,诺思的交易成本方法②布坎南托利森,塔洛克的寻租方法③奥尔森的分利集团方法。 4人类行为分析的假定:①科斯指出,当代制度经济学应该从人的实际出来研究人。人类行为动机是双重的,一方面人们追求财富最大化,另一方面人们又追求非财富最大化,人类历史上制度创新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人类双重动机均衡的结果。②第二个假定涉及人与环境的关系,即有限理性。人的有限理性包括:一是环境是复杂的,在非个人交换形式中由于参加者很多,同一项交易很少重复进行,人们面临的是一个复杂的,不确定的世界,而且交易越多,人不确定性就越大,信息越不完全。二是人对环境的计算能力和认识能力有限的,人不肯能无所不知。③威廉姆森把理性分为三个层析一是强理性,即预期收益最大化,二是弱理性,即有组织的理性,三是中等理性,介于以上二者之间。 5交易费用存在的原因:一是人的因素:①有限理性②机会主义。二是与特定有关的交易因素:①资产专用性②交易的不确定性③交易频率。三是交易的市场环境因素,指潜在的交易对手的数量。 6总量交易与每笔交易的交易费用的变化趋势: 7产权的功能:产权不是一项权利,而是一组权利,产权并不意味着享有者可以为所欲为,他必须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行驶其权利,现代市场经济中的各项交易实质上都是产权交易。①外部性较大地内在化②激励和约束③资源配置 8科斯定理:①如果交易费用为零,不管初始权利如何配置,自由交易都会达到资源的最有利状态②在正常交易费用情况下,不同的权利界定会带来资源配置的不同效率③在正常交易的情况下,产权的清晰界定将有助于降低人们在交易过程中成本,改进经济效率。 9企业制度的三种组织行形式:①业主制。②合伙制。③现代公司制 10现代企业的产权结构存在什么问题?如何解决?①现代公司的产权结构:股份公司不同于业主制和合伙制的最主要差异在两方面一是所有权归属是典型的集体所有,即股权(所有权)结构分散化二是企业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分离。②现代公司面临的问题:1股份公司通常存在两个层次的委托代理关系,股东与董事会之间,董事会与经理之间,以及三种不同的角色承担风险的所有者,发挥战略决策作用的董事会,执行和承担经营管理的总经理及高级管理层。2股份公司中经营者与所有者目标分离问题解决:两种途径①激励(年薪制经营者股票期权制度,管理层收购)②约束-公司治理(内部通过设计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将形成相互配合,协调制衡的机制。外部:外部力量对企业管理行为的监督) 11公用地悲剧:公共资源的自由使用会毁灭所有的公共资源。实质上是产权界定不清情况下每个人都想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而出现的集体悲剧 12寻租带来的社会经济影响:一是把企业家引导到非生产性活动中,从而大大降低了一国科技竞争力二是产生了寻租成本,导致社会资源的无谓损失。(寻租社会成本;①为获取和保持垄断权,寻租者所进行的努力和支持,即这些企业和个人向政府开展各种各种游说活动的支持费用,包括人力物力和财力②政治创租所需的费用,即政府官员为获得潜在垄断者的支出或对这种支出所作反应的努力。③寻租造成的垄断和资源配置的扭曲,也是种社会福利的净损失)三是把社会精英集中到非生产性活动中,大大降低了一国未来的竞争实力 13为什么少数人的利益集团一般处于有利地位:大集团由于成本难以分担,个人贡献难以监察而造成的普遍搭便车行为阻止了集体行动的实现。小集团容易实现集体行动,一是成员数量少,相互之间易于监督,而且个人的行动对实现集体收益影响明显,有利于克服搭便车的行为。二是因为成员人数少,联系机密,社会激励与社会压力能有效控制搭便车行为,三是成员人数少,较之实现的集团总利益,集团的总成本更小,个人在集团收益所占的份额可能大到足以弥补由他个人提供全部集体收益所付出的成本,从而激

新制度经济学的案例分析

新制度经济学的案例分析-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案例分析】 中国资本市场外资并购制度的制度演进:缘起、消亡与再生 2002年注定会被载入中国证券市场开放的史册,不仅是因为有QFII,而且还有外资直接并购的重新启动。更为重要的意义是中国长久以来主要依靠绿地投资来吸引外资的情形极有可能被早已急流暗涌的并购式投资所代替。如果是这样,中国利用外资的情形将注定有又一次的波澜壮阔。问题是外资并购这一重要的交易制度在中国的出现、消失、再出现是偶然还是必然为什么一个制度会如此颠沛流离,而又再次出现得掷地有声让我们仔细回顾中国资本市场外资并购制度的演进过程吧。 20世纪90年代,在中国利用外资水平持续拔高和证券市场规模快速扩大的背景下,证券市场上通过直接并购来获取股权的交易方式早已经是蠢蠢欲动。然而,中国资本市场上特有的情况是,少量的国有上市公司向外发行了吸引境外投资的B股,有的还发行了H股。但是这在公司总股本中所占比例微不足道,在A股流通股市场上可以收购大量股份,但是,一是成本较高,更重要的是法律和实践完全拒绝其可行性。于是在上市公司股权中占有大量比例的国有股、法人股成为外资并购的首要目标。正是这样,在中国股市上一项新兴交易方式(制度)产生了……。1995年8月9日,北旅汽车(600855)发布公告,日本五十龄自动车株式会社和伊藤忠商事联合

协议受让公司未上市流通法人股4002万股(占公司总股本25%),成为公司第一大股东。由此开创了中国上市公司法人股向外资转让的先河。之后,江铃汽车(000550)在1995年8月与美国福特汽车公司签署协议,福特公司认购江铃亿B股,占江铃发行B后公司总股本的20%,成为江铃汽车第二大股东。外资并购国内上市公司这种交易方式一诞生,就迅速生成蔓延之势。但在1995年9月23日国务院办公厅以《转发国务院证券委员会关于暂停将上市公司国家股和法人股转让给外商请示的通知》(国办发〔1995〕48号)明令禁止向外商转让国家股和法人股。暂停向外商转让上市公司国家股和法人股的通知无情地把外商打入了上市公司收购的“冷宫”。1996年广华化纤(600672)曾试图“犯戒”。公司在1996年1月公告拟将3500万国家股(占总股本的%)转让给美国凌龙,但中国证监会立刻宣布这一股权转让违规,并会同有关部门对“广华事件”进行严肃查处。有了广华化纤的“前车之鉴”,外资并购彻底被隔离在上市公司并购门外。外资并购上市公司国有股和法人股的蜜月期提前结束了。眼看着中国国内证券市场的迅速发展,心中不甘的外资不得不采取收购上市公司大股东股权的方式间接收购上市公司,(如法国圣戈本集团1996年间接收购福耀璃(600660)),或者与上市公司进行产业合作,谋求共同利益。而在证券市场的实践中,通过各种形式和外资沾边的上市公司早已经在几十家之上。1999年8月,国家经贸委颁布《外商并购国有企业的暂行规定》,明确了外商可以参与购买国有企业,但审批之复杂令并

新制度经济学试题1答案

5.三边治理:一种介于市场治理和专用性资产交易(双边)治理之间的中间形式。它不是直接诉诸法律来保持或断绝交易关系,而是借助于第三方(仲裁者)来帮助解决争端和评价绩效。 6.制度耦合:指的是制度结构内的各项制度安排为了实现其核心功能而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从不同角度来激励与约束人们的行为。在制度耦合的情况下,制度结构内的各项制度安排之间不存在结构性矛盾,没有互相冲突和抵制的部分,从而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制度结构的整体功能。 二、问答题(5*10=50) 1.现代公司面临的问题是什么?如何治理? 现代公司面临的问题是代理问题与代理成本。1’ 减少代理问题和代理成本有两条途径或思路:即激励和约束。对公司经理代理问题的“约束”思路,即“公司治理”。1’ 公司治理结构,就是约束股份公司经营者行为、减少代理问题和代理成本的一系列组织机构、制度安排和客观力量。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存在于公司内部的各种组织机构和制度安排,叫做公司治理的内部结构;另一类是存在于公司外部的各种客观力量,叫做公司治理的外部结构。2’ 加强内部治理,就是以更恰当的方式组织好董事会、监事会以及相关的审计委员会,争取有责任心的大股东对公司的关注,保证企业的报告系统和审计系统向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及外界提供和披露系统的、及时的和准确的信息,保证经营者很好地履行对股东的责任,尽到作为代理者的义务。3’公司治理的外部结构包括一般少数股东以及潜在股东、资本市场、股票交易所等,以及经理市场、产品市场、社会舆论监督和国家法律法规等外部力量对企业管理行为的监督。外部治理结构是内部治理结构的补充,其作用在于使经营行为受到外界评价,迫使经营者自律和自我控制。3’ 2.威廉姆森是如何分析交易费用决定因素的? 威廉姆森主要是从人的因素、与特定交易有关的因素以及交易的市场环境因素三个方面来分析交易成本的决定因素的。1’ 1.人的因素 现实的经济生活中的人并不是古典经济学所研究的“经济人”,而是“契约人”。“契约人”的行为特征不同于“经济人”的理性行为,而具体表现为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行为。正是“契约人”的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行为导致了交易成本的产生。3’

新制度经济学_知识点复习题

《新制度经济学》复习题 第一章 概念: 制度(诺思):包括人类设计出来的用以型塑人们相互交往的所有约束 新制度经济学:就是用经济学的方法研究制度的经济学. 正式规则(制度):正式制度也叫正式规则,它是指人们(主要是政府、国家或统治者)有意识创造的一系列政策法规。正式制度包括政治规则、经济规则和契约。它们是一种等级结构,从宪法到成文法与普通法,再到明确的细则,最后到个别契约,它们共同约束着人们的行为。 非正式规则(制度): ;非正式制度也叫非正式规则,它是人们在长期的交往中无意识形成的,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并构成代代相传的文化的一部分。 重要问题: 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研究人、制度与经济活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新制度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的区别是什么? 放弃完全信息假设、完全理性假设和确定性,继承稳定性偏好、理性选择和均衡分析。新制度经济学修改了新古典理论生产函数,把制度作为影响生产的主要因素之一 第二章 概念: 理性:在新古典经济学的视阈里,理性就是每个经济主体都能遵循趋利避害原则,通过成本—收益的边际分析,经过深思熟虑后对其所面临的所有机会和手段进行最优化选择。 有限理性:是指那种把决策者在认识方面的局限性考虑在内的合理选择——包括知识和计算能力两方面的局限性,它非常关心的是实际的决策过程怎样最终影响作出的决策。 重要问题: 新制度经济学对人类行为分析的假定有哪些? (1)是指那种把决策者在认识方面的局限性考虑在内的合理选择——包括知识和计算能力两方面的局限性,它非常关心的是实际的决策过程怎样最终影响作出的决策。 (2)有限理性 (3)机会主义倾向 如何理解制度与人类行为的关系? (1)制度塑造个人,能扩展人的有限理性 (2)个人塑造制度,人性的演变影响着制度变迁的方向。 第三章 概念: 社会资本:主要指社会联系或网络、准则以及信任,社会资本的主要特征是它促进了协会成员相互利益的协调与合作,并最终能对经济绩效产生作用。 合作剩余:社会主体之间形成合作、建立产权制度时的总产出与不合作时总产出之间有一个差额,也就是制度的红利。 囚徒困境:在“囚徒困境”的游戏中,有两个对策者,他们可以有两个选择;合作或背叛,每个

新制度经济学的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 中国资本市场外资并购制度的制度演进:缘起、消亡与再生 2002年注定会被载入中国证券市场开放的史册,不仅是因为有QFII,而且还有外资直接并购的重新启动。更为重要的意义是中国长久以来主要依靠绿地投资来吸引外资的情形极有可能被早已急流暗涌的并购式投资所代替。如果是这样,中国利用外资的情形将注定有又一次的波澜壮阔。问题是外资并购这一重要的交易制度在中国的出现、消失、再出现是偶然还是必然?为什么一个制度会如此颠沛流离,而又再次出现得掷地有声?让我们仔细回顾中国资本市场外资并购制度的演进过程吧。 20世纪90年代,在中国利用外资水平持续拔高和证券市场规模快速扩大的背景下,证券市场上通过直接并购来获取股权的交易方式早已经是蠢蠢欲动。然而,中国资本市场上特有的情况是,少量的国有上市公司向外发行了吸引境外投资的B股,有的还发行了H股。但是这在公司总股本中所占比例微不足道,在A股流通股市场上可以收购大量股份,但是,一是成本较高,更重要的是法律和实践完全拒绝其可行性。于是在上市公司股权中占有大量比例的国有股、法人股成为外资并购的首要目标。正是这样,在中国股市上一项新兴交易方式(制度)产生了……。1995年8月9日,北旅汽车(600855)发布公告,日本五十龄自动车株式会社和伊藤忠商事联合协议受让公司未上市流通法人股4002万股(占公司总股本25%),成为公司第一大

股东。由此开创了中国上市公司法人股向外资转让的先河。之后,江铃汽车(000550)在1995年8月与美国福特汽车公司签署协议,福特公司认购江铃1.39亿B股,占江铃发行B后公司总股本的20%,成为江铃汽车第二大股东。外资并购国内上市公司这种交易方式一诞生,就迅速生成蔓延之势。但在1995年9月23日国务院办公厅以《转发国务院证券委员会关于暂停将上市公司国家股和法人股转让给外商请示的通知》(国办发〔1995〕48号)明令禁止向外商转让国家股和法人股。暂停向外商转让上市公司国家股和法人股的通知无情地把外商打入了上市公司收购的“冷宫”。1996年广华化纤(600672)曾试图“犯戒”。公司在1996年1月公告拟将3500万国家股(占总股本的60.5%)转让给美国凌龙,但中国证监会立刻宣布这一股权转让违规,并会同有关部门对“广华事件”进行严肃查处。有了广华化纤的“前车之鉴”,外资并购彻底被隔离在上市公司并购门外。外资并购上市公司国有股和法人股的蜜月期提前结束了。眼看着中国国内证券市场的迅速发展,心中不甘的外资不得不采取收购上市公司大股东股权的方式间接收购上市公司,(如法国圣戈本集团1996年间接收购福耀璃(600660)),或者与上市公司进行产业合作,谋求共同利益。而在证券市场的实践中,通过各种形式和外资沾边的上市公司早已经在几十家之上。1999年8月,国家经贸委颁布《外商并购国有企业的暂行规定》,明确了外商可以参与购买国有企业,但审批之复杂令并购困难重重。2000年11月,外经贸部和证监会联合发布《关于上市公司涉及外商投资有关问题的若干意见》,对外商投资有限公司涉

制度经济学案例讨论

我,铅笔 Leonard Read 我,铅笔,尽管看起来平平凡凡,但是也值得你探索和敬畏,我会证明给你看的。事实上,如果你能理解我的心——唉,这对不管什么人来说,恐怕都是过高的要求——如果你能认识到我所蕴涵的那些不可思议之处,你就会愿意努力维护人们正在不幸地丧失的自由。我可以教给你们一些深刻的教训。而且我教给你的教训,要比汽车、飞机或者是洗碗机还要深刻——这恰恰是因为,我看起来是这么地简单。 简单?在这个地球上,没有一个人能了解我是如何被制造出来的。这听起来实在有点荒唐,是不是?尤其是当我们得知,在美国,每年要生产15亿支我,就更荒唐了。 把我拿起来仔细端详一下,你看到了什么?没有多少东西——也就是些木头,漆,印制的标签,石墨,一丁点金属,还有一块橡皮。 数不清的前身 你不能把你的家族追溯到很遥远的时代,同样,我也不大可能叫得出我的所有前身的名字,并对其作出解释。不过,我想尽可能地列出来,让你对我的背景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好有个认识。 我的家谱得从一棵树算起,一棵生长在加利福尼亚北部和俄勒冈州的挺拔的雪松。现在,你可以想象一下,锯子、卡车、绳子,以及无数用于砍伐和把雪松圆木搬运到铁道旁的各种设备。再想想制造砍伐和运输工具的形形色色的人和数不胜数的技能:开采矿石,冶炼钢铁,再将其加工成锯子,轴,发动机;要种植大麻,经过复杂的工序将其加工成粗壮的绳子;伐木场要有床铺,有帐篷,要做饭,要消耗各种食物。哎呀,忘了说了,在伐木工喝的每杯咖啡背后,也有成千上万的人的劳作! 圆木被装船运输到加利福尼亚的圣莱安德罗。你能想象得出制造平板大卡车、铁轨、火车头的那些人,和那些修筑和安装送我到那里的整个交通体系的人们吗?这无数的人,也都是我的前身。 想想圣莱安德罗的木材加工厂。雪松圆木被切割成铅笔那么长的薄板条,只有1/4英寸厚。要在烘干炉内将这些板条烘干,然而,涂上颜色,就像妇女们往脸上涂脂抹粉一个道理。人们喜欢我看起来漂漂亮亮的,不喜欢我煞白的模样。板条上蜡,然后再烘干。制造颜料,烘干需要的热量,照明,电力,传动带,电动机,一家工厂所需要的一切设备,等等,所有这一切需要多少技能? 工厂里的清洁工也算我的前身吗?不错,还应该包括那些向太平洋天然气与电力公司的电站大坝浇铸水泥的人!因为,正是这些发电站向工厂供应了电力。不要忘了那些或早或晚在薄板条穿州越县的运输过程中——每车装60吨——出了一份力的人们。 现在,到了铅笔制造厂——这样的工厂在机械设备和厂房建筑上要投入400万美元,这一切资本,都是我的生身父母们通过省吃俭用才积累下来的。一台很复杂的机器在每根板条上开出八条细槽,之后,再由一台机器在另外的板条上铺设笔芯,用胶水粘住,然后,放

新制度经济学试卷

江西财经大学 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试卷代码:05763 授课课时:48 考试用时:150分钟 课程名称:新制度经济学适用对象:经济学本科 试卷命题人袁庆明试卷审核人 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10分) 1.非人格化交易2.公地悲剧3.剩余控制权4.制度结构5.强制性制度变迁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以下不属于新制度经济学关于人的行为的基本假设的是() A.利他主义行为假设B.完全理性假设 C.机会主义行为假设D.讲诚信假设 2.一国(或地区)总交易费用等于() A.政治型交易费用+管理型交易费用+市场型交易费用 B.市场型交易费用+管理型交易费用+制度交易费用 C.政治型交易费用+制度交易费用+市场型交易费用 D.市场型交易费用+制度交易费用+给定制度下各种交易的交易费用 3.以下不属于威廉姆森所说的交易的维度的是() A.交易的不确定性B.资产专用性 C.交易的频率D.交易的人格化特征 4.依据安德森和黑尔(1975)的产权起源模型,当一种资产价值上升或外界侵权的可能性增加的时候,会使() A.边际收益曲线向右移动,从而导致建立排他性的行为增加。 B.边际收益曲线向左移动,从而导致建立排他性的行为减少。 C.边际成本曲线向左移动,从而导致建立排他性的行为减少。 D.边际成本曲线向右移动,从而导致建立排他性的行为增加。 5.在新制度经济学家看来,以下产权安排中外部性问题最大的是() A.私有产权B.共有产权 C.集体产权D.国有产权 6.根据威廉姆森的交易与契约和治理结构匹配的理论,对于偶然进行的混合资产的交易,与之最匹配的治理结构是() A.市场治理B.三方治理 C.双方治理D.统一治理 7.在不完全契约条件下,当人们一旦做出专用性资本关系投资后,担心事后重新谈判被迫接受不利于自己的契约条款或担心由于他人的行为使他的投资贬值的现象被称为()A.机会主义B.逆向选择 C.敲竹杠D.道德风险 8.在科斯看来,企业契约至少具有三种不同于市场契约的新特点,但不属于的是()A.市场契约是完全的,而企业契约往往是不完全的。 B.市场契约是一种短期契约,而企业契约是一种长期契约。 C.市场契约是新古典契约,而企业契约是关系型契约。

制度经济学知识点

交易成本(科斯《企业的性质》提出) 价格机制的运行并非没有成本(科斯) 一、交易费用的内涵 产权经济学的观点: 交易费用:指与转让、获取和保护产权有关的成本。 二、交易费用的成因 有限理性:主观上追求理性,但客观上只能有限地做到这一点的行为特征。 机会主义:经济人会以狡黠的方式追求自身的利益,随机应变,投机取巧,有目的、有策略的利用信息。 此时,怎样采取措施遏止机会主义也就有了经济意义,当然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成本。 资产专用性:是用来描述资产的可调配性的,是指在不牺牲其生产经营价值的条件下,某项资产能够被重新配置于其他替代用途或是被替代使用者重新调配使用的程度。 资产专用性划分为五类:地理区位的专用性、人力资产的专用性、物理资产专用性、完全为特定协约服务的资产以及名牌商标资产的专用性。 与交易相关的资产的专用性越强,则交易关系的持续性就越重要 交易的不确定性:当交易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很高时,交易双方对未来可能发生的事件就无法预期到,因而也就很难把未来的可能事件写入合约中。 交易频率:专用的治理结构需要成本,因此,必须有足够多的交易频率才能够回购投资成本。 三、应用:交易费用与企业规模 企业规模会达到这样的一点:在企业内部组织一笔额外交易的成本等于在市场上完成这笔交

易所需的成本,或者等于由另一企业中组织同样交易的成本。 哪些因素会导致企业规模变化 原因一:管理的成本变化 原因二:市场交易的成本变化 纵向一体化:指企业将许多纵向生产阶段之一内化为企业的一部分。 交易费用问世前:技术决定论和市场缺陷论 从交易费用的角度来解释纵向联合现象,认为纵向联合的基本动力仍是现有的和潜在的交易费用。资产专用性越高,市场交易的潜在费用越大,纵向联合的可能性就越大。 实施纵向一体化战略的动因 产业环境动因:供应商议价能力 产业环境动因: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实施纵向一体化战略的路径

新制度经济学复习题 (2)精编版

一、名词解释 1、制度:制度是指有约束力的规则体系,这些规则体系可以是正式的法律法规,也可以是非正式的风俗习惯、伦理道德。 2、交易:交易是经济主体间发生的产权的转让。 3、人格化交易:买与卖同时发生,拥有对方完全信息,彼此利益也依赖于这种稳定的伙伴关系;主要约束形式是道德准则、价值观念等非正式规则,信守合约的收益大于成本。这种交易多数发生在专业化与分工处于较低水平的情况。 4、非人格化交易:由于专业化和分工的发展,交易对象有着广泛的选择范围,当事人之间信息是不完全的、不对称的,交易往往是一次性的,交易过程中各种机会主义必然出现,为避免专业化与分工发展所带来的好处被过高的交易费用所抵消,在一个非人格化的交易世界里,必须建立正式的制度规则来约束人们的交易行为。 5、间接估算交易费用:通过交易过程中相关服务组织和个人的收费水平,来测算交易过程中,交易者为之支付的费用 6、产权:产权是由社会规则约束或保障的,关于财产使用的一系列排他性权利的集合。 7、产权的分割:产权的分割是指产权约束中的多项权利分别归属于多个不同的权利主体。

8、产权的交叉与重叠:一项财产的产权束中的某项产权与另一项财产的某项财产的某项产权的实现出现相互冲突,两者不能同时实施的现象,就是产权的交叉与重叠。 9、产权的弱化:对产权施加的不必要的限制,所造成的产权安排不符合新古典效率的原则的现象,就是产权的弱化。 10、产权的起源:指人类历史上最初的产权的建立或形成,是人类社会从无产权到有产权的转化。 11、私有产权:所谓私有产权是指权利主体为个人的权利,即有个人所拥有的各类财产权利,这也是最普遍的产权类型。 12、共有产权:如果产权的主体是由多个经济主体所构成的共同体,权利为共同体内所有成员共同拥有。 13、集体产权:集体产权是指产权主体是一个集体,行使对资源的各种权利的决定必须由一个集体做出,即由集体决策机构以民主程序对权利的使用做出决策。 14、政府产权:在理论上指产权由政府拥有,政府按可接受的政治程序来决定谁可以食用或者不能使用这些权利。 15、公有产权:公有产权指产权由社会全体成员共同拥有的产权。 16、公共物品:公共物品是指这一种物品它一旦被生产出来,生产者就无法决定谁来得到它,同时,每个人对该产品的消费不造成其他人的消费减少。

新制度经济学部分名词解释和简答

新制度经济学 第一章绪论 名词解释 新制度经济学:是以经济学方法研究制度的构成、运行、演进及其影响的经济学。 机会主义行为:是指人具有随机应变、投机取巧、为自己谋取更大利益的行为。 不完全理论理性:诺思认为,人的理性不完全的含义:一是环境是复杂的,在经济活动交易中,人们面临的是一个复杂的、不确定的世界,而且交易越多,不确定性就越大,信息也就越不完全。二是人对环境的计算能力和认识能力是有限的,人不可能无所不知。 单选 BBBCDCB 简答题 1、新制度经济学是怎样产生的? 1937年科斯的《企业的性质》一文首次“发现”了交易费用,为新制度经济学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60年科斯的《社会成本问题》一文提出了著名的“科斯定理”,揭示了制度对资源配置的重要意义,标志着新制度经济学的形成。 2、新制度经济学研究对象是什么? NIE是以经济学方法研究制度的构成、运行、演进及其影响的经济学。 (1) NIE对制度的构成、运行、演进及其影响的研究所使用的是“经济学”方法。 (2) NIE重点研究的是“制度的构成、运行、演进及其影响”。NIE不仅要对所有制度的构成、运行、演进及其影响的共性进行深入的研究,而且十分关注经济生活中对经济绩效至关重要的一些具体制度(如产权、契约、企业、国家等)的构成、运行、演进及其影响。 5、新制度经济学对新古典经济学关于人的行为假设有何修证和扩展? (1)对经济人假设的扩展——人既有利己主义的一面,也有利他主义的一面 (2)从合理利己到机会主义行为及诚信假设的提出 (3)从完全理性到不完全理性的行为假设 7、新制度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有什么联系? A 新制度经济学坚持新古典经济学个人理性主义前提下的均衡分析框架,坚持偏好、技术、禀赋三大结构,坚持完全竞争的工具性假设。 B引入交易成本范畴,拓展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框架。 C 运用传统的成本—收益分析方法对经济制度作局不能均衡分析和比较静态分析,以效率为标准,解释制度产生的原因及其变迁根据。 概括为:新制度经济学利用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去分析制度问题,但是这种利用并不是一种简单的、照搬式的应用,而是一种修正、有发展的运用。 威廉姆森指出:“新制度经济学家认为,他们正在做的乃是对常规分析的补充,而不是对它的取代”。 8、新制度经济学与旧制度经济学是什么关系? 差别:价值判断标准不一样、研究对象的把握不同、对新古典经济学的态度不同、在理论一般性方面的区别 创新:分析方法上的创新、理论体系上的创新、基本理论范畴上的创新、研究领域方面的创新 关系:新制度与旧制度经济学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研究纲领,有着各不同的硬核和保护带,他们之间不存在“修正”关系。虽然新制度经济学与旧制度经济学有着相同的研究对象——人

制度经济学

二章,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1.关于经济人的否定案例:(1)不计成本 《不计成本》洋洋数千文,讲了一个据说是英国最大的机械制造商威廉在助人为乐中、在奉献中遇上种种奇迹并因此发家的故事:过河人不慎把戒指掉进河中,威廉叫来一村的人下河帮其寻找,于是过河人帮助威廉找到一个打气补胎的活儿;威廉在帮人修补轮胎的工作中,骑着自行车满城为一位车主寻找一颗小小的螺丝钉,于是这位车主给了一个五金店让威廉代理。由此,威廉的事业终于在有一天如日中天。中途,更引用了威廉本人的一段感慨:“我的一生,多半是别人赠送的。”最后,大致的意思是教人们要向威廉看齐,要学会付出不计成本的爱-----真诚到忘了成本的爱,亦即要人们爱、奉献、真诚和伟大。 2.关于人性:最后通牒博弈,公共产品博弈 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史密斯教授 所谓“最后通牒”博弈,是一种最简单的二人游戏,按照这一游戏的规则,指定一人扮演角色“甲”,另一人则为角色“乙”。游戏规则还指定一笔“赠款”,例如,10美元,在甲和乙之间加以分配条件是,甲和乙必须一致同意甲提出的分配方案,如果乙拒绝了甲提出的分配方案,那么,这笔赠款将被收回,即甲和乙“颗粒无收”,如果乙同意了甲提出的分配方案,那么,赠款将按照甲提出的方案加以分配。这样,博弈的第一阶段,甲对乙提出分

配赠款的方案,例如,30%给乙,70%给甲;在博弈的第二阶段,通常在限定的时间内,例如,15秒的“考虑时间”,乙拒绝或同意甲提出的方案。然后,主持人宣布双方所得款项。 大部分实验中,都是4/6,5/5, 少数不公分配,都被毫不犹豫拒绝。 说明受试者是依据公平观念而不是利益最大化来决定其行为的。 在公共品博弈中,给每一个受试验者一笔钱,如20元,受试者被允诺,如果把投入自己的钱投入公共账户,将加4倍用于奖励每个人。与任何一个公共品的生产一样,这个博弈的关键在于,即便你没有投入一分钱,也可以通过搭便车提高自己的福利。根据理性假设,该博弈的纳什均衡是所有博弈者都不向公共账户捐赠。但实际上,只有少数受试者符合这一推断。相关实验显示,最初几轮博弈中,捐赠的平均水平在40%到60%(每人持有的初始货币为20 元)。随着博弈的进行,捐赠有所降低,最后一轮有73%(总数是1042)的个体拒绝捐赠。这个结果与理性人假设相符,即4博弈者在重复博弈的最后一轮倾向于背叛。但实验后的调查却出乎人们预料,当问及为什么减少捐赠或拒绝捐赠时,大部分人声称这样做是出自愤怒,是想通过这个自己拥有的惟一手段来惩罚那些搭便车者(Fehr & Schmidt,1999)。 2.关于信息不对称,私人信息:庄子与惠施濠梁之辩

新制度经济学 复习 要点 总结

名词解释 新制度经济学:用经济学的方法来研究制度的经济学。 科斯革命:科斯在微观经济学中增加一个新的成本分类,这个新的理论被接受是一个很艰难的过程。 有限理论:认为人的认知能力是有限的,因此,人们不能像完全理性一样时刻遵循效用最大化原则行动。制度变迁:新制度的产生并否定,扬弃或改变旧制度的过程。 路径依赖:人类社会中的技术演变或制度变迁均有类似于物理学的惯性,即一旦进入某一路径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 理性:每个经济主体都能遵循趋利避害原则,通过成本—收益的边际分析,通过深思熟虑后对其所面临的所有机会和手段进行最优化选择。 有限理性:介于完全理性和非完全理性之间的在一定限制下的理性。 互惠制度:互惠互利的制度,即一种双方承担义务的制度,一方做出给予的另一方必须给予相应的回馈。交易费用:指交易成本在完成一笔交易费用时,交易双方在买卖前后所产生的各种与此交易相关的成本。产权:经济所有制关系的法律表现形式,包括财产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收益权和处置权。 外部性:社会成员从事经济活动时,其成本与后果不完全由该行为人承担,也即行为举动与行动后果的不一致性。 逆向选择:信息不对称所造成市场资源配置扭曲的现象。 道德风险: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在最大限度增进自身效用的同时作出不利于他人的行动。 委托—代理关系:为了使交易双方的利益关系得到协调,委托人希望设计一种契约机制授权给代理人从事某项活动,并要求代理人为委托人的利益活动。 资产专用性:某些投资一旦形成某种专门用途的资产就难以改变为他用,如果要改为其他用途,定会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剩余索取权:是一项索取剩余的权利,也就是对资本剩余的索取,即经营者分享利润。 剩余控制权:相对于合同收益权而言的,指对企业收入在扣除所有固定的合同支付的余额的所有权。 寻租:在非市场领域,通过政治行动获得比通过市场活动所获得更多的报酬。 利益集团:一个由拥有某些共同目标并试图影响公共政策的个体构成的组织实体。 诺斯悖论:国家权力构成有效产权安排和经济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没有国家就没有产权;另一方面,国家权利介入产权安排和产权交易又是对个人财产安全的限制和侵害,就会造成所有权的残缺导致无效的产权安排和经济的衰落。 路径依赖:参与人一旦获得优势地位,便可以通过信念的维持来确定旧有制度。 正式制度;正式制度也叫正式规则,它是指人们(主要是政府、国家或统治者)有意识创造的一系列政策法规。正式制度包括政治规则、经济规则和契约。它们是一种等级结构,从宪法到成文法与普通法,再到明确的细则,最后到个别契约,它们共同约束着人们的行为。 非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也叫非正式规则,它是人们在长期的交往中无意识形成的,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并构成代代相传的文化的一部分。 公地灾难;如果不确立私有产权而是采取共有产权的形式的话,必然会导致对这种物品或资产的过度利用,出现“公地灾难”。公地灾难出现于共同拥有的资源由众多人使用的情境之中。其中,每一个人在为自己的利益而最大限度地利用该公共资源时都能获益,但如果所有的人都如此行事,就会出现资源遭破坏的灾难性局面。” 诱致性制度变迁;诱致性制度变迁是指现行制度安排的变更或替代由个人或一群人在响应获利机会时自发倡导、组织和实行。它的发生必须要有某些来自制度非均衡带来的获利机会。 ;强制性制度变迁;强制性制度变迁是指由政府命令和法律引入和实现的制度变迁。强制性制度变迁的主体是国家及其政府。 诺思悖论; 国家具有双重目标,一方面通过向不同的势力集团提供不同的产权,获取租金的最大化;另一方面,国家还试图降低交易费用以推动社会产出的最大化,从而获取国家税收的增加。国家的这两个目标

制度经济学阅读材料

制度经济学阅读材料 1、周其仁给学生开列的书单 必读教材 Furubotn G. Eirik and Rudolf Richter. and Economic Theory,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读物 Pranab Bardhan, 1991.”The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and Development Theory: A Brief Critical Assessment.” J of World Development. Alchian, A. 1950. "Uncertainty, Evolution and Economic Theory," J of Political Economy, June 1950. Milton Friedman, “The Methodology of Positive Economics,” in Essays in Positive Economics, Univ 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53. *张五常,1990。“关于新制度经济学”,见科斯等编,《契约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版,第3章。 Coase, . “The Lighthouse in Economics”, J of Law and Economics, , N. 2(Oct. 1974). 周其仁,1996. 《真实世界的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年版。 Property Rights Alchian, . “Property Rights”, pp1101-1104. 张五常:《卖橘者言》,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巴泽尔: 《产权的经济分析》,上海三联1997年版。 Macfarlane, Alan. 1978. The Origins of English Individualism: The Family, Property and Social Transition, Oxford: Blackwell Press. Ostrom, E. Governing The Commons, Cambrige University Press. Exchange and Market 张五常:“失传的价格理论”,复印资料。 汪丁丁,“近年来经济发展理论的简述和思考”,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9-91页。Greif, A. 1993. "Contract Enforceability and Economic Institutions in Early Trad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 . 克莱因和莱弗勒:“市场力量在确保契约绩效中的作用”,见陈郁编,《企业制度和市场组织》,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69-205。 巴泽尔:“考核费用和市场组织”,见陈郁编,《企业制度和市场组织》,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06-239页。 Robert Cooter & Thomas Ulen, 1988. Law and Economics. Scott, Foresman and Company. Chapter 6-7. (考特和尤伦着, 张军等译. 《法和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The Firm and the Entrepreneur Knight, . 1921. Risk, Uncertainty, and Profit. New York: Harper & Row (1965). Coase, . 1937. "The Nature of the Firm", In The Firm, the Market, and the Law.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8). Coase, . “The Nature of the Firm: Meaning”, in O. E. Willianmson and . Winter(ed.) pp48-60. Demsetz, R. 1995. The Economics of the Business Fir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企业经济学》,2000版)。 陈郁编:《企业制度和市场组织》,上海三联出版社1996年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