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行业工业增加值率

各行业工业增加值率
各行业工业增加值率

各行业工业增加值率

长期以来,规模速度等指标多被用来考核某一行业或地区经济发展效果,不仅形成了普遍重视产值和速度、忽视质量和效益的情况,还造成了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竞争力不强等深层次问题。据了解,今年以来部分省市纷纷将工业增加值率作为“十二五”引导工业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一个重要指标。然而,由于受计算方法、资本有机构成、市场竞争等因素影响,工业增加值率有时并不能客观反映投入产出效果,需要加强分析和研究,找出适用空间和范围,引导工业转型升级取得实效。一、工业增加值率的概念及指标意义工业增加值是指在报告期内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是工业企业全部生产活动的总成果扣除在生产过程中消耗或转移的物质产品和劳务价值后的余额。简言之,工业增加值是工业生产过程中新增加的价值。我国目前采用收入法核算年度工业增加值[1]。从计算方法看,工业增加值与工业总产值的主要区别在于后者不仅包括工业增加值的内容,还包括原材料的转移价值,即原材料价值在不同企业间的重复计算。工业增加值率是工业增加值占同期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从企业层面看,工业增加值率是一个地区工业企业盈利能力和发展水平的综合体现,其值越高,说明企业附加值越高,盈利能力越强,投入产出效果越好;从行业层面看,工业增加值率的提高体现了产业组织结构的优化、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等成效;从地区层面看,工业增加值率体现了一个地区工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反映了其在产业分工价值链中的地位。二、我国工业增加值率变动的规律性分析(一)我国历年工业增加值率变动情况从1994年起,国家统计局正式核算和公布工业增加值及工业增加值率。1997年采取新的统计口径以来,我国工业增加值率基本在26%-30% 之间波动(见图1)。2009年,我国工业增加值率为26.5%,而发达国家一般在35%以上,美国、德国等国甚至超过了40%。近年来,我国工业增加值率分别在2004年和2008年出现了两次明显下降。其中,2004年是由于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对相关数据的修正和调整导致的;2008年是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工业品出厂价格大幅下降,企业盈利能力大幅下滑。比如受危机影响,多晶硅价格从2008年的500美元/公斤一度跌至最低40美元/公斤,导致全行业增加值率明显下降。预计,随着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我国工业增加值率将有较大提升。

图1 1994-2009年我国工业增加值率变化情况(数据来源: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计算所得)(二)工业增加值率行业分布特点

1

从行业看,工业增加值率分布存在明显差异。第一,工业增加值率较高的行业主要有采矿业、烟草业、食品加工、医药、服装鞋帽等。比如,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烟草业的工业增加值率高达77.7%和77.3%,分别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8.8、48.4个百分点;饮料加工业和医药业的工业增加值率也达37.1%和35.9%,分别高于全国平均水平8.2和7.1个百分点。由此表明,对于一个行业来说,越靠近生产的初始阶段,越是处在生产链靠前的环节,越是政府管制相对强的垄断性行业,就具有越高的增加值率。比如,石油、煤炭、有色金属等的采掘业均属于资源型行业,烟草也是管制相对较严的特殊行业,这些行业往往具有较高的进入门槛,同时中间投入比重较低,工业增加值率也较高。第二,工业增加值率较低的行业主要有石油加工及炼焦、化纤、电子信息、有色冶炼、纺织、农副食品加工等。比如,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的工业增加值率仅为17.4%,化学纤维制造业为19.6%,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也仅为20.2%,分别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1.5、9.3和8.7个百分点。由此表明,那些处于产业分工价值链的低端,或加工流程短、规模经济要求高的行业,工业增加值率一般也相对较低。比如,我国的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属于典型的高新技术产业,但多数处于加工组装环节,核心技术与核心部件的高额利润均为国外所有,致使其增加值率低于专用设备制造业8.8个百分点。又如炼油属于

加工流程短、规模经济要求高的上游行业,其增加值率低于下游加工环节较多、增值链条长的化工行业10个百分点。(三)工业增加值率区域分布特点从区域看,工业增加值率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分异规律。一方面,西藏、内蒙古、新疆等以资源型产业为主导的中西部地区工业增加值率相对较高。据分析,西部地区工业增加值率平均为38.6%,中部平均为33.6%,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9.7和4.7个百分点。比如,西藏、黑龙江和内蒙古分别达到了56.7%、46.5%和43.6%,位列全国前三位。这类地区多以资源性产业为主,产业分工细化程度不高,制造、销售、管理等中间投入相对较少,其工业增加值率一般高于其他地区。另一方面,浙江、江苏、上海、北京、广东等经济较为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工业增加值率普遍较低。据统计,目前东部地区工业增加值率平均为26.17%,分别低于西部和中部地区12.4和7.4个百分点。这类地区多是我国乃至全球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但加工组装型工业往往占主导地位,专业化分工较细,相对于庞大的工业总产值,其产品增值环节较少,导致工业增加值率普遍偏低。三、工业增加值率是引导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指标“十二五”是我国工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转变工业发展方式成功与否的基本标志就是工业增加值率能否显着提高,这是解决我国工业结构性、素质性问题的根本途径,也是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指针。(一)以提高工业增加值率为目标,有利于引导企业、行业和地区向高端、高效和高附加值方向转变对于专业化分工程度接近的同一地区或行业而言,工业增加值率的提高反映了其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内部管理的优化等成效,是引导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导向。首先,新兴产业和高端制造业往往具有较高的增加值率。新兴产业和高端制造业,往往意味着企业拥有大量的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具有较强的增值能力,更容易获得超额利润,增加值率也更高。其次,中间投入和消耗少的行业具有较高的增加值率。比如,在炼钢过程中,通过利用信息技术等改造工艺流程、优化内部管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可以大幅减少中间投入,进而提高增加值率。第三,产品附加值高的行业,增加值率也较高。在价值链构成中,研发设计、仓储物流、营销服务等都是产品增值或附加值最多的环节,以这些环节为主导其增加值率也自然较高。以服装为例,在服装的设计、面料辅料生产、服装设计、服装加工、服装商贸等环节中,附加值最高的环节为设计和销售,而在中间制造环节,利润仅占约10%。(二)工业增加值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投入产出效果,但不完全适用于行业之间、地区之间的横向比较随着产业专业化分工越细,整个加工制造被拆分为多个环节,表现在产值核算上,原材料转移价值的重复计算愈来愈多,增加值也就在多个生产环节上被“稀释”了。因此,简单地比较不同行业、地区之间的工业增加值率,意义不大。比如,初级加工行业增加值率往往较高(石油开采、煤炭开采等采掘业平均为58.2%,远高于制造业的26.6%),但并不代表就每个地区都应选择发展. 初加工产业;同样,西藏、青海等地区的工业增加值率远高于北京和江苏,也不意味着西藏、青海等地区的发展模式更加先进。一般来讲,工业增加值率这一指标较适用于专业化分工程度接近的同一行业,生产相同或相似产品的企业之间作比较时,可以采用。当然,同一行业、同一地区作纵向比较时,只要部门结构、专业化分工未发生大的变化,就可以反映投入产出效益的变化。(三)我国及部分省区工业增加值率偏低的主要原因在于总体上处于产业价值链中低端目前,我国工业增加值率仅为26.5%,一些发达省市的工业增加值率更低,一个根本原因就是总体上处于产业价值链的中低端。由于多数企业处于加工制造环节,有人就说,在高档产品方面,主要是外国品牌、中国制造,结果是我们得到了GDP,但外资分去大半利润;在中档产品方面,多数是自有品牌、外国核心技术,结果是中国人赚小头,外国人赚大头;在低档产品方面,基本是没有品牌、忽视质量,结果是贸易壁垒重重,还要面对环保、反倾销等方面的巨大压力。这种说法虽不完全准确,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我国企业在品牌、服务方面已经非常滞后。品牌服务发展滞后的状况不改变,转型升级就无从谈起;不突破价值链的低端锁定,也无法实现工业的由

大变强。四、提升工业增加值率、促进工业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为加快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取得实质效果,必须把提升工业增加值率作为目标导向,引导工业企业和地区增强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一)把自主创新和品牌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技术进步和自主品牌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也是工业企业培育竞争优势、抢占价值链高端环节的关键因素。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必须突破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加快培育具有世界竞争力的自主品牌,以创新、质量、品牌获得更高的附加值。要积极引导创新要素和资源向企业集聚,支持企业加快成为技术研发和产业转化的投入主体和行为主体,引导企业实施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战略,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品牌发展能力。(二)加快推动制造业服务化进程当前,现代制造企业的生产与服务功能日益融合,研发设计、物流配送、融资服务、技术咨询等服务部门在制造价值链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制造业竞争力越来越依赖于企业所提供的服务。必须要顺应制造业服务化发展的根本趋势,引导制造企业围绕产品功能拓展,发展故障诊断、专业维修、在线商店等新型服务形态,提高专业服务在产品价值中的比重,实现产业链从加工制造向研发设计、品牌营销等高端环节延伸。(三)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提升企业管理水平推动工业节能减排和绿色发展,提高资源能源综合利用效率,是提高工业发展能效,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的重要途径。要通过营造良好的政策法制环境,着力引导企业把科学发展理念落实到生产经营各环节,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和资源综合利用,加快推广应用低碳技术、低碳产品和低碳产业,建立起节约、节能、清洁、环保的新型生产方式。(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构建产业竞争优势、掌握发展主动权、增强工业发展后劲的战略选择,也是提高工业增加值率、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面。要围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依托传统产业所形成的技术积累、制造能力、产业组织等基础支撑,选择最有基础和条件、最具战略特质的核心技术及关键领域进行重点突破,形成对产业链中最具附加值和影响力环节的掌握,进而占到产业竞争的领先地位。(五)促进企业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能够降低创新成本、优化生产要素配置,是提高产业附加值、增强产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要着力推动汽车、钢铁、水泥、食品等行业优势企业兼并重组,发展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资源配置效率;还要积极推动产业集聚发展、土地节约使用、资源集约利用和污染集中治理,合理布局和调整优化重大工业项目建设,减少资源、产品跨区域大规模调动,降低工业生产中间消耗。

工业行业增加值率建议取值数(上下1%浮动)

行业名称行业代码增加值率序号总计0001 0.22655 备注 1 煤炭开采和洗选业0600 0.42581 2 烟煤和无烟煤的开采洗选0610 0.42581 3 褐煤的开采洗选0620 0.00000 4 其他煤炭采选0690 0.28570 5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0700 0.85560 6 天然原油和天然气开采0710 0.85560 7 与石油和天然气开采有关的服务0790 0.00000 为0的不考虑,下同8 黑色金属矿采选业0800 0.35110 9 铁矿采选0810 0.35110 10 其他黑色金属矿采选0890 0.00000 11 有色金属矿采选业0900 0.30090 12 常用有色金属矿采选0910 0.30090 13 贵金属矿采选0920 0.00000 14 稀有稀土金属矿采选0930 0.00000 15 非金属矿采选业1000 0.42540 16 土砂石开采1010 0.25720 17 化学矿采选1020 0.35090 18 采盐1030 0.42540 19 石棉及其他非金属矿采选1090 0.24500 20 其他采矿业1100 0.26140 21 农副食品加工业1300 0.21517 22 谷物磨制1310 0.18406 23 饲料加工1320 0.22439 24 植物油加工1330 0.21877 25 制糖1340 0.21022 26 屠宰及肉类加工1350 0.24635 27 水产品加工1360 0.22899 28 蔬菜、水果和坚果加工1370 0.21667 29 其他农副食品加工1390 0.21246 30 食品制造业1400 0.24820 31 焙烤食品制造1410

0.26488 32 糖果、巧克力及蜜饯制造1420 0.26320 33 方便食品制造1430 0.21187 34 液体乳及乳制品制造1440 0.37464 35 罐头制造1450 0.26980 36 调味品、发酵制品制造1460 0.26548 37 其他食品制造1490 0.22843 38 饮料制造业1500 0.23118 39 酒精制造1510 0.23180

工业企业增加值计算方法

工业企业增加值计算方法 工业企业增加值计算方法主要有生产法和分配法,理论上二者的计算结果应该一样,可实际操作过程中,结果稍有差异,一般来说差异不会很大。针对计算增加值中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搞准增加值的统计,现将工业企业计算方法增加值的两种方法分别介绍如下: 一、生产法工业企业增加值(现价)=工业总产值(现价)-工业中间投入+增值税要搞好增加值的统计,关键在于搞准中间投入及增值税两个指标的统 计。 (一)工业中间投入 1、定义:指企业在报告期内用于工业生产活动所一次性消耗的外购原材料、燃料、动力和其他实物产品和对外支付的服务费 用。 2、计算原则:计算工业中间投入须遵循以下三条原则:①必须是从企业外部购入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不包括生产过程中回收的废料以及自制品的价值。②必须是本期投入生产,并一次性消耗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不包括固定资产转移价值。③中间投入的计算口径必须与总产值的计算口径相一致。即计入工业中间投入的产品和服务价值必须已经计入了工业总产值中。 3、分类:(1)工业中间投入按企业支付对象可以分为中间物质投入和中间劳务投入。中间物质投入是指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外购原材料、燃料、动力以及其他实物产品和支付给物质生产部门(工业、农业、批发零售贸易业、建筑业、货物运输及邮电业)的服务费用。中间劳务投入指支付给非物质生产部门(如金融、保险、文化教育、科学研究、医疗卫生、行政管理)的服务费用。(2)中间投入按照具体内容分为如下五大项:①直接材料(包括:原材料、辅助材料、备品配件、外购半成品、燃料、动力、包装物、其他直接材料等)。②制造费用中的中间投入(包括:修理费、办公费、水电费、机物料消耗、劳动保护费、租赁费、差旅费中的非个人支出、其它)。③管理费用中的中间投入(包括:办公费、差旅费中的非个人支出、运输费、保险费、租赁费、修理费、宣传费、咨询费、诉讼费、物料消耗、低值易耗品摊销、无形资产摊销、递延资产摊销、坏帐损失、研究开发费、技术转让费、业务招待费、职工

各行业工业增加值率

各行业工业增加值率 长期以来,规模速度等指标多被用来考核某一行业或地区经济发展效果,不仅形成了普遍重视产值和速度、忽视质量和效益的情况,还造成了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竞争力不强等深层次问题。据了解,今年以来部分省市纷纷将工业增加值率作为“十二五”引导工业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一个重要指标。然而,由于受计算方法、资本有机构成、市场竞争等因素影响,工业增加值率有时并不能客观反映投入产出效果,需要加强分析和研究,找出适用空间和范围,引导工业转型升级取得实效。 一、工业增加值率的概念及指标意义 工业增加值是指在报告期内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是工业企业全部生产活动的总成果扣除在生产过程中消耗或转移的物质产品和劳务价值后的余额。简言之,工业增加值是工业生产过程中新增加的价值。我国目前采用收入法核算年度工业增加值[1]。从计算方法看,工业增加值与工业总产值的主要区别在于后者不仅包括工业增加值的内容,还包括原材料的转移价值,即原材料价值在不同企业间的重复计算。 工业增加值率是工业增加值占同期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从企业层面看,工业增加值率是一个地区工业企业盈利能力和发展水平的综合体现,其值越高,说明企业附加值越高,盈利能力越强,投入产出效果越好;从行业层面看,工业增加值率的提高体现了产业组织结构的优化、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等成效;从地区层面看,工业增加值率体现了一个地区工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反映了其在产业分工价值链中的地位。 二、我国工业增加值率变动的规律性分析 (一)我国历年工业增加值率变动情况 从1994年起,国家统计局正式核算和公布工业增加值及工业增加值率。1997年采取新的统计口径以来,我国工业增加值率基本在26%-30% 之间波动(见图

工业增加值计算方法

工业增加值计算方法简介 工业增加值是衡量工业企业生产成果的重要指标,在国民经济核算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近年来,随着统计方法制度改革的深入,国家统计局对工业增加值计算方法进行了进一步调整和规范。现将工业增加值计算方法简要介绍如下,以供参考。 一、工业增加值的概念及其与工业总产值的区别 工业增加值是指工业生产活动中新增部分的价值,是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以货币表现的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工业增加值不包含工业生产活动中的中间投入价值。 工业总产值是以货币表现的工业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已出售或可供出售工业产品总量,它反映一定时间内工业生产的总规模和总水平。包括:成品价值,对外加工费收入,自制半成品、在产品期末初差额价值三个部分。工业总产值以工业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按企业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来计算,企业内部不允许重复计算。 由于工业总产值包含中间投入价值,因此在企业之

间、行业之间、地区之间存在着重复计算;而工业增加值所反映的仅是工业生产活动中新增部分的价值,不受中间投入价值的影响,因此不存在重复计算,其核算结果也不受企业重组、合并、拆分等因素的影响,能较为准确地反映工业生产成果,并能较好地与GDP核算和国际标准接轨。 二、工业增加值核算口径 工业增加值核算口径含所有的工业生产活动,包括采矿、制造、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活动。 三、工业增加值核算分类 工业增加值核算分类分为2个层次。第一层次按国民经济行业门类分为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3个行业(即第三级分类)。第二层次按国民经济行业大类分为39个行业(即第四级分类),其中采矿业有6个,制造业有30个,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有3个。 四、工业增加值计算方法

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的计算方法

工业增加值的计算方法 2009-11-27 15:28【大中小】【打印】【我要纠错】 工业增加值,是指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是企业全部生产活动的总成果扣除了在生产过程中消耗或转移的物质产品和劳务价值后的余额,是企业生产过程中新增加的价值。 工业增加值有两种计算方法: 一是生产法,即从工业生产过程中产品和劳务价值形成的角度入手,剔除生产环节中间投入的价值,从而得到新增价值的方法。 公式:工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值-工业中间投入+本期应交增值税 二是收入法,即从工业生产过程中创造的原始收入初次分配的角度,对工业生产活动最终成果进行核算的一种方法。 公式: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值+营业盈余 计算工业增加值的方法通常有两种:一是“生产法”,二是“收入法”。实际统计工作中采用哪种方法计算工业增加值由上级统计部门确定。 “生产法”工业增加值是从工业生产过程中产品和劳务价值形成的角度入手,剔除生产环节中间投入的价值,从而得到新增价值的方法。计算公式为:工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值-工

业中间投入+应交增值税。由于工业总产值和工业中间投入是计算工业增加值的基础资料,因此,两者的计算口径和计算原则是一致的。 工业总产值是指工业企业在本年内生产的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最终产品和提供工业劳务活动的总价值量。包括三部分: 工业总产值=生产的成品价值+对外加工费收入+自制半成品在制品期末期初差额价值。 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 工业中间投入是指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用于工业生产活动所一次性消耗的外购原材料、燃料、动力及其他实物产品和对外支付的服务费用。为了使工业中间投入的计算更加准确,将工业中间投入进一步细分为直接材料、制造费用中的中间投入、管理费用中的中间投入、营业费用中的中间投入和财务费用五个指标,企业应首先计算出这五个指标,再加总计算出工业中间投入合计。 应交增值税是指企业按税法规定,从事货物销售或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等增加货物价值的活动本期应交纳的税金。计算公式为:本年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进项税额-进项税额转出)-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减免税款+出口退税

工业统计知识

精心整理 工业统计知识 工业增加值是指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是企业全部生产活动的总成果扣除了在生产过程中消耗或转移的物质产品和劳务价值后的余额,是企业生产过程中新增加的价值。计算工业增加值应遵循以下三条基本原则:? 1、工业增加值计算原则。计算工业增加值应遵循以下三条原则:? 第三,市场价格的原则。工业增加值是以价值形态表现的工业生产最终成果的总量,它取决于产品的数量和价格两个因素。关于增加值的计算价格,国际上采用的有两种,即按基本价格和按生产者价格计算。我国目前采用的是按生产者价格计算。按生产者价格计算的增加值是指按生产者价格估价的产出减去按购买者价格估价的中间投入。?

2、工业增加值有哪两种计算方法?? 计算工业增加值通常采用两种方法。一是“生产法”,即从工业生产过程中产品和劳务价值形成的角度入手,剔除生产环节中间投入的价值,从而得到新价值的方法。公式为:? 工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出-工业中间投入? 二是“收入法”,即从工业生产过程中创造的原始收入初次分配的角度, 为:? 工业增加值率=(报告期工业增加值(当年价格))/报告期工业总产值(当年价格))×100%? 5、如何用工业品价格指数紧缩法计算工业发展速度?? (1)价格指数紧缩法的基本原理。?

现行工业增加值的变动既包括物量变动因素,也包括价格(工业品出厂价格和工业品消耗的原材料等价格)变动因素。为了真实地反映工业生产总量(物量)的变动情况,必须利用价格指数消除价格变动因素的影响,计算出可比价格工业增加值,然后计算实际工业发展速度。根据我国统计工作的实际情况,用价格紧缩法计算工业发展速度确定用单紧缩法。单紧缩法是指计算工业发展速度只考虑消除工业品出厂价格变动因素,不考虑原 计算工业发展速度有两种方法,均根据计算工业发展速度的基本原理和收集汇总的基础数据进行计算。? ①总量缩减:用工业品出厂价格总指数缩减报告期当年价格工业增加值总量,得到可比价增加值总量,除以基期当年价格工业增加值总量,就得出按可比价格计算的工业增加值总量的发展速度,这种方法也适用于总量的各项分组指标,如经济成份和轻、重工业等分组指标。?

工业增加值的两种计算方法

工业增加值是指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是企业全部生产活动的总成果扣除了在生产过程中消耗或转移的物质产品和劳务价值后的余额,是企业生产过程中新增加的价值。计算工业增加值通常采用两种方法。一是“生产法”,即从工业生产过程中产品和劳务价值形成的角度入手,剔除生产环节中间投入的价值,从而得到新增价值的方法。公式为:工业增加值=现价工业总产值-工业中间投入+本期应交增值税。二是“分配法”,即从工业生产过程中制造的原始收入初次分配的角度,对工业生产活动最终成果进行核算的一种方法,其计算公式:工业增加值=工资+福利费+折旧费+劳动、待业保险费+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应交增值税+营业盈余。或:工业增加值=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那么,如何用“生产法”和“分配法”计算企业的工业增加值本文将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作一些探讨。 一、按“生产法”计算: 此种方法是目前最常用、绝大多数工业企业采用的方法,本文将作详细论述。从上面的公式反映出,用“生产法”计算工业增加值涉及到三个要素:一是现价工业总产值,二是工业中间投入,三是本期应交增值税。以下就针对这三要素如何计算作详细介绍。 1、现价工业总产值如何计算: (1)概念:现价工业总产值是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工业最终产品或提供工业性劳务活动的总价值量。 (2)计算原则:计算工业总产值要遵循三条基本原则。 工业生产的原则:即凡是企业在报告期生产的经检验合格的产品,不管是否在报告期销售,均应包括在内,反之,凡不是本企业生产的产品,均不计入本企业的工业总产值中。

最终产品的原则:即凡是计入工业总产值的产品必须是本企业生产的经检验合格,不需再进行任何加工的最终产品,如果企业有中间产品(半成品)对外销售,那对外销售的中间产品也应视为企业的最终产品。 工厂法原则:即工业总产值是以工业企业作为基本计算(核算)单位,即按企业的最终产品计算工业总产值,按这种方法计算的工业总产值,不允许同一产品价值在企业内部重复计算,但允许企业间的重复计算。 (5)计算方法:工业总产值包括本期生产成品价值,对外加工费收入,在制品半成品期末期初差额价值三部分(详见附表一:某厂现价工业总产值计算表)。 ①本期生产成品价值:是指企业本期生产,并在报告期内不再进行加工,经检验包装入库的全部工业成品(半成品)价值合计,包括企业生产的自制设备及提供给本企业在建工程,其他非工业部门和生产福利部门等单位使用的成品价值,本期生产成品价值按自备原材料生产的产品的数量乘以本期不含增值税(销项税额)的产品实际销售平均单价计算;会计核算中按成本价格转账的自制设备和自产自用的成品,按成本价格计算生产成品价值,生产成品价值中不包括用定货者来料加工的成品(半成品)价值。针对企业的具体情况,可以作这样的处理:首先由各个成品生产分厂的统计人员分别报送本期(报告期,一般按一个月结算一次)产品合格入库量(按各种规格明细分类报出),然后由销售部门的统计人员报送按品种规格的销售单价,再将产品产量和产品销售单价按品种规格对应相乘得出本期生产成品价值。 ②对外加工费收入:是指企业在报告期内完成的对外承接的工业品加工(包括用定货者来料加工产品)的加工费收入和对外工业

工业增加值计算方法

工业增加值计算方法 在《工业增加值统计试行方案》中,工业增加值的分配法计算公式为:工业增加值(按构成项目计算):劳动者报酬+福利基金+利润和税金+折旧及大修理基金+其他。 计算工业增加值通常采用两种方法。 1、“生产法”,即从工业生产过程中产品和劳务价值形成的角度入手,剔除生产环节中间投入的价值,从而得到新增价值的方法。计算公式: 工业增加值=现价工业总产值-工业中间投入+本期应交增值税 2、“收入法”,即从工业生产过程中制造的原始收入初次分配的角度,对工业生产活动最终成果进行核算的一种方法。 计算公式: 工业增加值=工资+福利费+折旧费+劳动、待业保险费+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应交增值税+营业盈余。 或:工业增加值=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

计算方法 工业增加值是指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结果,是企业全部生产活动的总成果扣除了生产过程中消耗或转换的物质产品和劳务价值后的余额,是企业生产过程中新增加的价值。我国从1992年开始正式使用工业增加值指标,至此已走过15年历程,工业增加值已经成为衡量工业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本文就现行工业增加值计算方法作一些初步探讨。 一、计算工业增加值应遵循的原则 1、本期生产原则 非报告期内生产的产品即使在报告期出售,也不能作为本期的生产成果。反之,凡是报告期生产的产品,不论是已出售的、尚未出售的或是不出售的(自产自用),均应计入本期的生产成果。 2、最终成果原则 工业企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从产品形态上看,体现为本期生产的、已出售或可供出售的自产自用的产品或劳务,不包括在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物质产品或劳务。从价值形态上讲,生产过程同时是价值转移的过程,生产过程中耗用的产品(中间投入)价值随生产过程转移到新产品的价值中。因此,为了避免产品价值的重复计算,必须在工业总产值的基础上扣除中间投入的转移价值。 3、市场价格原则 工业增加值是以价值形态表现的工业生产最终成果的总量,它包括产品的数量和价格两个因素。因此,这一总量的大小不仅取决于数量的多少,而且取决于所采用的价格。关于增加值的计算价格,国际上采用的有两种,即按基本价格和按生产者价格计算。我国目前采用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计算办法

1、可比价增加值 全部工业可比价增加值,利用工业不变价增加值发展速度推算,计算公式为: 当期全部工业可比价增加值=上年同期全部工业可比价增加值×当期全部工业可比价增加值发展速度 当期全部工业可比价增加值发展速度 =当期全部工业可比价增加值÷上年同期全部工业现价增加值 当期全部工业可比价增加值 =上年同期规模以上工业现价增加值×当期规模以上工业不变价增加值发展速度+上年同期规模以下工业现价增加值×当期规模以下工业不变价增加值发展速度 2、现价增加值 全部工业现价增加值利用专业统计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和规模以下工业增加值加总计算。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计算办法 为了更加客观、科学地反映规模以上工业经济的发展状况,准确核算全市及各县(市)、区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根据省局工业处关于规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及其发展速度计算方法的规定和市局对数据质量管理的要求,总结近几年来对工业统计数据审核、评估和质量控制的经验,结合目前经济形势并在广泛听取各县(市)、区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特制定本办法。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采用相关指标综合加权调控法取得,即采用经审核通过的大型、中型、小型企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工业用电量增长速度、工业税收增长速度,加权计算调控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 具体的相关指标综合加权调控方案为: 当月增速=[(当月大型企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库中去年当月大型企业增加值所占比重+当月中型企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库中去年当月中型企业增加值所占比

重+当月小型企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库中去年当月小型企业增加值所占比重) *60%+统计部门统计的当月工业用电量增长速度*5%+电力部门当月工业用电量增长速度*10%+∑(电力部门当月全省平均工业分行业用电量增长速度*库中去年当月分行业增加值比重)*20%+税务部门统计的当月工业税收增长速度*5%]*速度差异调控系数 累计增速=(当月增速+上月累计增速*上月月份)/当月月份 当月总量=认定的当月增速*当月综合价格指数*认定的同月基数 累计总量=当月总量+上月累计总量 一、大型企业增加值增长速度的确定:大型企业增加值增长速度直接采用经过审核通过后的按照价格紧缩法计算的大型企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即以各县(市)、区上报的规模以上工业大型企业按产品部门法计算的工业总产值为基础,采用全省统一的分行业中类工业增加值率计算现价工业增加值,再用全省统一的分行业中类的价格指数紧缩得到可比价格增加值,然后与上年同期现价工业增加值相除得到。 二、中型企业增加值增长速度的确定:以各县(市)、区上报的规模以上工业中型企业按产品部门法计算的工业总产值为基础,采用全省统一的分行业中类工业增加值率计算现价工业增加值,再用全省统一的分行业中类的价格指数紧缩得到可比价格增加值,然后与上年同期现价工业增加值相除得到。各县(市)、区中型企业增加值增长速度要求控制在80%以内,若中型企业增加值增长速度不超过80%,按照实际速度计算;若中型企业增加值增长速度超过80%,按照80%计算。 三、小型企业增长速度的确定:以各县(市)、区上报的规模以上工业小型企业按工厂法计算工业总产值为基础,采用全省统一的分行业中类工业增加值率计算现价工业增加值,再用全省统一的分行业中类的价格指数紧缩得到可比价格增加值,然后与上年同期现价工业增加值相除得到。各县(市)、区小型企业增加值增长速度要求控制在30%以内。若小型企业增加值增长速度不超过30%,按照实际速度计算;若小型企业增加值增长速度超过30%,按照30%计算。四、电力部门工业用电量增长速度采用电力部门提供的分县工业用电量

浙江省历年统计公报2000年起

浙江省历年统计公报2000年起 https://www.360docs.net/doc/c2373638.html,/col/col164/index.html 2000---2012 2012年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字体:[ 大中小 ] 日期:2013-02-08 09:01:13 发布机构: 2012年,浙江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和“两创”总战略,面对严峻复杂的外部环境和困难挑战,坚持“稳中求进、转中求好”的工作基调,着力促发展,抓转型,惠民生,全省经济在加快转型升级中实现平稳增长,基本完成年初确定的预期目标,为建设“两富”现代化浙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年生产总值34606亿元,比上年增长8.0%(见图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670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7312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5624亿元,分别增长2.0%、7.3%和 9.3%。人均GDP为63266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为10022美元),增长7.7%。三次产业增加值 结构由上年的4.9:51.2:43.9调整为4.8:50.0:45.2。 图1 2007-2012年全省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2 %,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5.3%(见图3、表1);商品零售价格上涨1.9%;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4.2%;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下降2.7%,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下降3.3%;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下降0.8%。 表1 2012年居民消费价格变动情况(上年=100)

全年财政总收入6408亿元,比上年增长8.2%,增速比上年回落12.8个百分点;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441亿元,增长9.2%,增速比上年回落11.6个百分点。 全年新增城镇就业人数98.7万人,其中42.2万名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01%,比上年末下降0.11个百分点。 二、农业和农村建设 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251.6千公顷,比上年下降0.2%;粮食总产量783.5万吨,增长0.2%(见表2)。油料播种面积189.4千公顷,比上年减少3.4%,其中,油菜籽165.6千公顷,减少3.5%;蔬菜623.3千公顷,减少0.2%;棉花20.9千公顷,减少3.8%;花卉苗木126.3千公顷,增长5.9%;药材31.2千公顷,减少1.2%;甘蔗11.0千公顷,减少2.9%;果用瓜101.4千公顷,减少4.3%。 生猪年末存栏1338.3万头,年内出栏1934.4万头,分别比上年增长4.4%和0.2%。肉类总产量180.8万吨,比上年增长2.8%。水产品总产量541.9万吨,比上年增长5.1%,其中,海水产品产量433.5万吨,淡水产品产量108.4万吨,分别增长5.5%和3.4%。 表2 2012年主要农产品产量

企业增加值计算方法

企业工业增加值计算方法工业增加值是指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是企业全部生产活动的总成果扣除了在生产过程中消耗或转移的物质产品和劳务价值后的余额,是企业生产过程中新增加的价值。 计算工业增加值通常采用两种方法。一是“生产法”,即从工业生产过程中产品和劳务价值形成的角度入手,剔除生产环节中间投入的价值,从而得到新增价值的方法。公式为:工业增加值=现价工业总产值-工业中间投入+本期应交增值税。二是“分配法”,即从工业生产过程中制造的原始收入初次分配的角度,对工业生产活动最终成果进行核算的一种方法,其计算公式:工业增加值=工资+福利费+折旧费+劳动、待业保险费+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应交增值税+营业盈余。或:工业增加值=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那么,如何用“生产法”和“分配法”计算企业的工业增加值?本文将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作一些探讨。 一、按“生产法”计算: 此种方法是目前最常用、绝大多数工业企业采用的方法,从上面的公式反映出,用“生产法”计算工业增加值涉及到三个要素:一是现价工业总产值,二是工业中间投入,三是本期应交增值税。 1、现价工业总产值如何计算: (1)概念:现价工业总产值是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工业最终产品或提供工业性劳务活动的总价值量。

(2)计算原则:计算工业总产值要遵循三条基本原则。 工业生产的原则:即凡是企业在报告期生产的经检验合格的产品,不管是否在报告期销售,均应包括在内,反之,凡不是本企业生产的产品,均不计入本企业的工业总产值中。 最终产品的原则:即凡是计入工业总产值的产品必须是本企业生产的经检验合格,不需再进行任何加工的最终产品,如果企业有中间产品(半成品)对外销售,那对外销售的中间产品也应视为企业的最终产品。 工厂法原则:即工业总产值是以工业企业作为基本计算(核算)单位,即按企业的最终产品计算工业总产值,按这种方法计算的工业总产值,不允许同一产品价值在企业内部重复计算,但允许企业间的重复计算。 (3 ) 计算方法:工业总产值包括本期生产成品价值,对外加工费收入,在制品半成品期末期初差额价值三部分。 ①本期生产成品价值:是指企业本期生产,并在报告期内不再进行加工,经检验包装入库的全部工业成品(半成品)价值合计,包括企业生产的自制设备及提供给本企业在建工程,其他非工业部门和生产福利部门等单位使用的成品价值,本期生产成品价值按自备原材料生产的产品的数量乘以本期不含增值税(销项税额)的产品实际销售平均单价计算;会计核算中按成本价格转账的自制设备和自产自用的成品,按成本价格计算生产成品价值,生产成品价值中不包括用定货者来料加工的成品(半成品)价值。针对企业的具体情况,可以作

工业增加值(详细)

工业增加值计算方法 工业增加值是指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结果,是企业全部生产活动的总成果扣除了生产过程中消耗或转换的物质产品和劳务价值后的余额,是企业生产过程中新增加的价值。我国从1992年开始正式使用工业增加值指标,工业增加值已经成为衡量工业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 为了确保工业增加值要素的完整,并符合国民经济核算的要求,目前,工业企业计算工业增加值时常用的方法有两种,即“生产法”和“收入法”。 一、生产法 即从工业生产过程中产品和劳务价值形式的角度入手,剔除了生产环节中间投入的价值,从而得到新增价值的方法。 (一)计算公式: 工业增加值(现价)=现价工业总产值-工业中间投入+应缴增值税 要搞好增加值的统计,关键在于搞准中间投入及增值税两个指标的统计 (二)工业中间投入 1、定义:企业在报告期内用于工业生产活动所一次消耗的外购材料、燃料、动力及其它实物产品和对外支付的服务费用。在其它条件一定时,其中间投入越低,则工业增加值就越高。说明降低消耗是提高工业增加值率的关键所在。

2、内容: (1)直接材料(包括:原材料、辅助材料、外购半成品、燃料、动力、包装物等) (2)制造费用中的中间投入(包括:修理费、办公费、水电费、机物料消耗、劳动保护费、租赁费、差旅费等) (3)管理费用中的中间投入(包括:办公费、差旅费、运输费、保险费、修理费、宣传费、咨询费、诉讼费、低值易耗品摊销、资产摊销、坏账损失、研究开发费、业务招待费等) (4)销售费用中的中间投入(包括:业务费、运输费、装卸费、包装费、物料消耗、低值易耗品摊销等) (5)财务费用(或利息支出) 3、计算方法 (1)正算法:将制造费用、管理费用、销售费用中属于中间投入的部分相加,再加上直接材料和财务费用(利息支出) (2)倒算法:分别用制造费用、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合计减去其中属于增加值的项目(大体包括工资、福利费、折旧、劳动保险费、职工待业保险费等),倒算出三项费用中的中间投入再加上直接材料和财务费用(利息支出),得出工业中间投入合计 (三)应交增值税 公式:本年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进项税转出数-进项税-减免税款-出口抵内销应纳税额+年初未抵扣数-年末未抵扣数 二、收入法

工业增加值及工业用水量计算说明

工业增加值及工业用水量计算说明 一、资料来源 1、用水量调查数据来源于某市水利普查的经济社会用水量调查和08年以后新增工业企业的用水调查提供的2011年我市分行政区、分行业的工业企业用水量(含工业总产值)调查成果; 2、工业增加值采用统计局提供的分行政区分行业的初步统计成果。 二、计算方法 以用水量调查数据为基础,科学分析测算,采用调查统计和指标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计算。 根据用水调查提供的2011年我市分行政区、分行业的工业企业用水量、工业总产值初步调查成果,按分行政区,分行业分别逐个进行测算,其中用水大户用水量逐个累加,通过典型用水户算出其行业典型用水指标后,采取定额法估算除用水大户外这部分工业用水量,两者累加得出全市的工业总用水量。 三、存在问题及处理方法 1、用水调查数据存在部分不全,如个别企业只有用水量或只有工业总产值数据。 处理方法:这部分企业全部未纳入分析范围参与用水量和用水指标计算。

2、用水量调查数据中部分企业的工业总产值与统计局提供的工业总产值不符。 处理方法:暂用统计局提供的资料进行相关修正,已提交市水政处转交水利普查办公室核实相关数据。 3、用水量调查数据中个别行业抽样企业总产值大于统计局提供的该行业总产值。 处理方法:对相关行业进行分析,找出个别经济指标明显错误的企业对其进行修正。 4、用水量调查数据中个别行业相关企业指标明显比本行业其他企业偏低太多。 处理方法:根据所在行政区和相近企业参考用水量调查的行业平均值及用水大户的用水指标对其进行修正。 5、统计局只提供了分行政区、分行业的规上工业总产值和工业增加值数据,未提供规下相关数据,且自2011年元月开始规上企业产值划分由500万提高至2000万,不能准确估算出全部工业增加值。 处理方法:根据全年统计年鉴中规上工业增加值和全部工业增加值成果和去年水资源公报用水量情况,按比例对用水量进行部分放大(约5%),考虑到历年规下工业增加值所占比例较小,以规上工业增加值代替全部工业增加值参与计算。

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的计算方法

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的 计算方法 Revised by BLUE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2,2020.

工业增加值的计算方法 2009-11-27 15:28【】【】【】 工业增加值,是指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是企业全部生产活动的总成果扣除了在生产过程中消耗或转移的物质产品和劳务价值后的余额,是企业生产过程中新增加的价值。 工业增加值有两种计算方法: 一是生产法,即从工业生产过程品和劳务价值形成的角度入手,剔除生产环节中间投入的价值,从而得到新增价值的方法。 公式:工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值-工业中间投入+本期应交 二是收入法,即从工业生产过程中创造的原始收入初次分配的角度,对工业生产活动最终成果进行核算的一种方法。 公式: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值+营业盈余 计算工业增加值的方法通常有两种:一是“生产法”,二是“收入法”。实际统计工作中采用哪种方法计算工业增加值由上级统计部门确定。 “生产法”工业增加值是从工业生产过程中产品和劳务价值形成的角度入手,剔除生产环节中间投入的价值,从而得到新增价值的方法。计算公式为:工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值-工业中间投入+应交增值税。由于工业总产值和工业中间投入是计算工业增加值的基础资料,因此,两者的计算口径和计算原则是一致的。 工业总产值是指工业企业在本年内生产的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最终产品和提供工业劳务活动的总价值量。包括三部分: 工业总产值=生产的成品价值+对外加工费收入+自制半成品在制品期末期初差额价值。 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 工业中间投入是指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用于工业生产活动所一次性消耗的外购原材料、燃料、动力及其他实物产品和对外支付的服务费用。为了使工业中间投入的计算更加准确,将工业中间投入进一步细分为直接材料、制造费用中的中间投入、管理费用中的中间投入、营业费用中的中间投入和财务费用五个指标,企业应首先计算出这五个指标,再加总计算出工业中间投入合计。 应交增值税是指企业按税法规定,从事货物销售或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等增加货物价值的活动本期应交纳的税金。计算公式为:本年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进项税额-进项税额转出)-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减免税款+出口退税

工业增加值与工业总产值的计算方法

工业增加值与工业总产值的计算方法 工业增加值的计算方法: 工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值(现价、新规定)-工业中间投入+本期应交增值税.参考百度百科-工业增加值。 我们写可行性研究报告时,对于某一企业,会算它的年工业增加值。 个人理解两者本质上一样,可能工业总产值用在更大的范围上,如某一地区许多企业的工业增加值之和,就是该地区的工业总产值。 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中间投入,即本统计期间的工业产品的价值,有不变价和可变价两种计算方法,一般用可变价。 工业增加值=净利润+所得税+利息+工资及福利+折旧和无形资产摊消+增值税,就是指本统计期间的产品创造的社会价值,是相对中间投入而言的。 中间投入就是本期产品直接投入的各种原材料和辅助材料的价值,为生产产品从外部购买的各种原材料的价值,本企业未能对此增加价值工业总产值的两种计算方法 统计局给我们下达了工业总产值的两种计算方法: 1、当月产品产量×产品销售单价 2、当月主营业务收入+库存商品期末余额—库存商品期初余额。我的疑问是: 1、第一个公式里的“销售单价”是含增值税的还是不含税的,我认为从第二个公式“主营业务收入”看应是不含税的,有的书上说是含税的,有的说不含。 2、库存商品是按成本价核算的,与第一种计算方法是否会产生差异? 1、第一个公式中销售单价是不含税单价,因为增值税本身并不代表收入。 2、第二个公式中,如果库存商品按照成本价核算,两个公式算出来的结果是不同的。

公式分解如下: 当月销售收入=当月销售数量×当月销售单价库存商品期末余额=库存商品期末数量×当月商品成本库存商品期初余额=库存商品起初数量×当月商品成本即: 当月销售数量×当月销售单价+库存商品期末数量×当月商品成本-库存商品起初数量×当月商品成本 =当月销售数量×当月销售单价+(库存商品期末数量-库存商品期初数量)×当月销售成本 =当月销售数量×当月销售单价+(当月产量-当月销售数量)×当月销售成本=当月销售数量×(当月销售单价-当月销售成本)+当月产量×当月销售成本 这样由于销售单价与销售成本之间存在差异而造成两个公式会有不同的结果。 工业总产值是指以货币表现的工业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已出售或可供出售的工业产品,总量。它是反映一定时间内工业生产总规模和,总水平的重要指标,是计算工业生产发展速度和主要比例关系,计算工业产品销售率和其他经济指标的重要依据。工业总产值包括成品价值、工业性作业价值和自制半成品、在产品期末期初差额价值。工业,总产值采用“工厂法”计算,即以工业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按企业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来计算。但各企业之间、行业之间、地区之间存在着重复计算。 其计算公式为: 报告期工业总产值=报告期全部产品的成品价值+报告期工业性作业价值+(报告期自制半成品和在产品期末余额-报告期自制半成品和在产品期初余额)计算工业总产值采用的价格有不变价格和现行价格。

工业增加值详细计算实例

工业增加值统计实务第一部分工业增加值的基本概念 一、什么是工业增加值? 所谓工业增加值,就是指工业企业在生产产品或对外提供工业性服务过程中新增加的价值,是工业企业在一定时期内以货币形式表现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是工业企业全部生产活动的总成果(工业总产出)扣除了在生产过程消耗或转换的物质产品和劳务价值后的余额。 如何正确理解概念,是关系到能否准确计算的基础。对于工业增加值的概念理解,我们要把握三点: 1、工业增加值是工业企业从事工业生产活动创造的,这里的―生产‖是包括生产、经营、管理三个方面在内的大生产概念,不包括企业中非工业生产单位所创造的,如企业的生活福利部门(子校、医务室等)、基建部门从事非工业生产活动创造的; 2、工业增加值是最终成果指标,有别于总产值和销售产值等总成果的指标,它是已经从总产值中扣除中间转移价值后的最终价值; 3、工业增加值是在一定时期(通常是一个月、季、年或几个月)内创造的,它是一个时期指标; 二、计算工业增加值应遵循的原则 从工业增加值的概念出发,计算工业增加值应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本期生产的原则。 生产是劳动者利用劳动手段转换或消耗原材料和劳务的投入,创造产品和劳务的产出过程。工业增加值是企业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只有进入了企业的工业生产过程,通过工业生产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和劳务,才能作为工业企业的生产成果进行核算;并且,必须是企业报告期内的生产成果,非报告期内生产的产品即使在报告期内出售,也不能作为本期的生产成果;反之,只要是报告期内生产的产品,不论是已出售的,还是未出售的或是不出售的(自产自用货物),均应计入本期的生产成果。 第二、最终成果的原则。 工业企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从产品形态上看,体现为本期生产出发的,已出售、可供出售和自产自用的产品和劳务,不包括用于生产过程中的产品和劳务;从价值形态上看,生产的过程同时是价值转移的过程,生产过程中所耗用的产品(中间投入)价值随同生产重复计算,必须在工业总产值(新规定)的基础上扣除中间投入与最终产品划分的界线,界线规定到哪里,增加值就计算到哪里。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保持工业总产值(新规定)与工业中间投入计算价格、指标口径范围的一致性,避免工业增加计算结果出现偏差。 第三、市场价格的原则

广东省中山市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按经济类型)综合情况数据专题报告2019版

广东省中山市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按经济类型)综合情况数据专题报告2019版

前言 中山市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按经济类型)综合情况数据专题报告围绕核心要素即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国有控股企业工业增加值,国有企业工业增加值,集体企业工业增加值,股份合作企业工业增加值,股份制企业工业增加值,外商投资企业工业增加值等展开深入分析,深度剖析了中山市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按经济类型)综合情况的现状及发展脉络。 中山市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按经济类型)综合情况专题报告中数据来源于中国国家统计局、行业协会、相关科研机构等权威部门,通过整理和清洗等方法分析得出,具备权威性、严谨性、科学性。 本报告从多维角度借助数据全面解读当前中山市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按经济类型)综合情况真实状况,趋势、规律以及发展脉络,中山市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按经济类型)综合情况数据专题报告必能为大众提供有价值的指引及参考,提供更快速的效能转化。

目录 第一节中山市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按经济类型)综合情况现状概况 (1) 第二节中山市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指标分析 (3) 一、中山市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现状统计 (3) 二、全省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现状统计 (3) 三、中山市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占全省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比重统计 (3) 四、中山市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2016-2018)统计分析 (4) 五、中山市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2017-2018)变动分析 (4) 六、全省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2016-2018)统计分析 (5) 七、全省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2017-2018)变动分析 (5) 八、中山市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同全省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2017-2018)变动对 比分析 (6) 第三节中山市国有控股企业工业增加值指标分析(均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7) 一、中山市国有控股企业工业增加值现状统计 (7) 二、全省国有控股企业工业增加值现状统计分析 (7) 三、中山市国有控股企业工业增加值占全省国有控股企业工业增加值比重统计分析 (7) 四、中山市国有控股企业工业增加值(2016-2018)统计分析 (8) 五、中山市国有控股企业工业增加值(2017-2018)变动分析 (8)

(一)工业企业增加值计算方法

(一)工业企业增加值计算方法 计算方法:生产法。 工业企业增加值(现价)=工业总产值(现价)-工业中间投入+应交增值税 其中工业中间投入计算方法 1、定义:工业增加值指企业在报告期内用于工业生产活动所一次性消耗的外购原 材料、燃料、动力和其他实物产品和对外支付的服务费用。 2.计算方法:倒算法,即分别用制造费用、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合计减去其中属于 增加值的项目(大体包括工资、福利费、折旧、劳动保险费、职工待业保险费等),倒 算出三项费用中的中间投入再加上直接材料和利息支出,得出工业中间投入合计。(可 参考表1近似计算) 3、资料来源:计算中间投入的资料来源,可分别根据企业“产品成本表”、“管 理费用”、“财务费用”、“销售费用”明细表归纳整理填报。 (二)行业代码为G、M门类(60-62,75-78大类)主要是科技服务类企业(包括软件企业)增加值近似计算 增加值=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 企业劳动者报酬=职工工资和福利费(还包括保险费4项、住房公积金和住房补贴) +费用合计×2.7% 企业生产税净额=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本年应交增值税+费用合计中税金 企业固定资产折旧=本年折旧 企业营业盈余=营业利润×(主营业务收入/营业收入)+费用合计×2.7% 公式适用范围:交通运输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 宿和餐饮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房地产业,文化、 体育和娱乐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教 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以及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表1 工业增加值计算表(参考表) 企业名称: 法人代码:20 年月计量单位:千元

工业增加值率

工业增加值率 目录 基本概述 计算公式 影响指标 基本概述 工业增加值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工业增加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反映降低中间消耗的经济效益。工业增加值是指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以货币表现的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是企业全部生产活动的总成果扣除了在生产过程中消耗或转移的物质产品和劳务价值后的余额,是企业生产过程中新增加的价值。 计算公式 其计算公式为: 工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值-工业中间投入+本期应交增值税。 工业增加值率(%)=工业增加值(现价)/工业总产出(现价)×100% 工业增加值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工业增加值占同期工业总产出的比重,即企业实现的价值占产品总价值的比重。 影响指标 工业增加值率的大小直接反映企业降低中间消耗的经济效益,反映投入产出的效果。工业增加值率越高,企业的附加值越高、盈利水平越高,投入产出的效果越佳。增加值率是一个地区工业企业盈利能力和发展水平的综合体现,其增加值率高低直接决定着一个地区的发展水平和效益水平。 计算工业增加值率 定义:工业增加值是指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是企业全部生产活动的总成果扣除了在生产过程中消耗或转移的物质产品和劳务价值后的余额,是企业生产过程中新增加的价值。 计算方法:计算工业增加值通常采用两种方法。

一是“生产法”,即从工业生产过程中产品和劳务价值形成的角度入手,剔除生产环节中间投入的价值,从而得到新增价值的方法。公式为:工业增加值=现价工业总产值-工业中间投入+本期应交增值税。 二是“分配法”,即从工业生产过程中制造的原始收入初次分配的角度,对工业生产活动最终成果进行核算的一种方法,其计算公式:工业增加值=工资+福利费+折旧费+劳动、待业保险费+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应交增值税+营业盈余。或:工业增加值=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

最权威全面的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定义及计算方法

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定义及计算方法 一、工业总产值及计算方法 1、工业总产值的涵义及构成 工业总产值指工业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最终产品和提供工业劳务活动的总价值量,包括本期生产成品价值、对外加工费收入、自制半成品及在制品期末期初差额价值三部分。 工业总产值=本期生产成品价值+对外加工费收入+自制半成品+ 在制品期末期初差额。 (1)本期生产成品价值 是指企业本期生产,并在报告期内不需再进行加工,经检验合格、包装入库的全部工业成品和对外销售的半成品的价值总和。本期生产成品价值不包括用订货者来料加工的成品和对外销售的半成品。本期生产成品价值的计算公式:本期生产成品价值=自备原材料生产的产 品数量×本期不含销项税的产品实际销售平均单。凡报告期内产品销售价格有变动,或同一种产品在同一时期有几种销售价格的,应分别按不同价格计算总产值。若一个生产周期完成时,还不能确定按哪一种价格销售,可按报告期实际平均销售价格计算。实际销售价格是指产品销售时的实际出厂价格。另外,工业总产值中有些项目,如自制设备、提供给本企业基本建设和生产福利部门的产品和工业性作业等,没有出厂"价格,可按实际成本价或加工费计算。 (2)对外加工费收入 是指企业在报告期内完成的对外承接的工业品加工(包括用订货 者来料加工的产品)的加工费收入,和对外承接的工业性作业所取得 的加工费收入。计入工业总产值的对外加工费收人应不含销项税,可根据"产品销售牧人"科目的相关资料取得。

(3)自制半成品及在制品期末期初差额 是指企业报告期自制半成品、在制品期末减期初的差额价值。该指标核算与各企业的会计核算口径一致,未设半成品科目的企业可不计这部分价值,产品产量统计和中间投人的计算也应与之保持同口径。一般企业在填写税务局的重点税源报表时要求填写工业总产值和工 业增加值。 工业总产值不包括: ①非本企业生产的工业产品价值,如购自厂外而在本企业内未经任何加工又转售的产品价值;按照合同规定不需要本企业加工和安装的协作件(如机组、仪表)的价值。 ②本企业非工业活动单位的非工业产品价值和收入,如农牧场的农、畜产品的价值,基本建设部门的建筑安装价值,运输部门的运输收入,住宅、公用事业及福利事业单位(洗衣房、澡堂、理发室等)的收入等。 ③本企业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料(如废薄片、废浓缩液、废烟草原料、废旧物资等)的出售价值。 2、工业总产值的计算公式(2种方法): 方法1:工业总产值=当期产品总产量×当期平均销售单价; 方法2:工业总产值=当月主营业务收入+库存商品期末余额-库 存商品期初余额。 特别提示: (1)销售单价是不含税单价,因为增值税本身并不代表收入。 (2)第二个公式中,库存商品须按照销售价格计算,如果按成 本价计算,两个公式算出来的结果是不同的。 公式分解如下: 当月销售收入=当月销售数量×当月销售单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