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德彪西艺术歌曲的演唱
德彪西《月光》的曲式和声特点及旋律分析

德彪西《月光》的曲式和声特点及旋律分析作者:马承华来源:《北方音乐》2017年第13期【摘要】法国作曲家德彪西是印象派音乐最典型的代表人物,他是印象主义音乐的创始人和杰出代表,其音乐创作体现了印象派时期的艺术特点。
本文将通过对德彪西钢琴作品《月光》曲式和声特点以及旋律织体的分析进行阐述,加深对印象派音乐作品的认识,掌握其音乐风格。
【关键词】德彪西;月光;曲式和声;演奏【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法国作曲家德彪西是印象派音乐最典型的代表人物,这首作品虽然是德彪西早期的艺术创作,但已经初步显示了印象派音乐风格。
德彪西在音乐创作方面的创新使得这首作品体现出朦胧、恬静,甚至带点忧伤的冷色调情感,其忽明忽暗的旋律处理让人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得以发挥,使音乐在脑海中源源不断地描绘出静谧的夜色和倾泻的月光,引领人们走入一个由音符和琴键创造出的印象主义“桃花源”。
《月光》是从属于德彪西创作的钢琴组曲《贝加莫组曲》的第三首乐曲。
该曲描写的是他早年在罗马的贝加摩地区游学时的情景。
同时德彪西的创作也受到诗人吉罗的叙事诗《月光比埃罗》的影响,这首叙事诗使德彪西从中找到了创作的灵感,通过对月光的细腻描述,营造了一个抽象怪异、神秘的氛围,使月夜具有一种缥缈奇幻的感觉。
乐曲以多里亚调式为主,各种音程的平行进行和不协和音的运用使乐曲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艺术魅力。
一、不稳定性陈述与中古调式的运用作品《月光》乐曲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降D大调,但在1-12小节中出现了多次变和弦和离调和弦,使得调性在这一阶段内变得不稳定,达到调性中断的效果。
中古调式在该曲中的运用也十分广泛,展开部的第二插部转入E大调,利地亚调式和混合利地亚调式的交替运用,为旋律铺上一丝飘忽不定的色彩,给全曲的发展增加了丰满的动力。
二、和声创作手法上的突破与创新该作品的和声创作手法是一大亮点,德彪西大胆地突破了古典和声中正格进行的连接方式,减弱了和声进行的功能性,构成了极其意想不到的和声色彩。
德彪西钢琴组曲《儿童园地》的创作特征和演奏分析

德彪西钢琴组曲《儿童园地》的创作特征和演奏分析
德彪西的钢琴组曲《儿童园地》是他曲库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也是钢琴初学者们喜爱的经典曲目之一。
这部曲子创作于
1908年,主要特点是:其曲风轻松欢快,旋律简洁流畅,调
性纯净明快,节奏明确而又合理,色彩丰富变化不出奇,曲式多样化。
下面是其演奏分析。
首先,整部曲子以儿童为主题,取材于儿童歌谣,包括了许多常见的儿歌主题如:舞蹈、睡觉、玩耍和惊喜等等。
其次,在《儿童园地》中,德彪西使用了许多钢琴技巧手法,展现了他深厚的音乐功底。
例如:使用了左、右手同时弹奏不同音符的对位手法、滑音、颤音、连音、铮铮铁骨的跳音和快速的三连音等,这些技巧极大地增强了音乐的表现力和魅力。
此外,《儿童园地》的曲式在多样性上是其独特之处,德彪西灵活地运用了不同的曲式,包括了小步舞曲、可爱的制服乐队、球场上的前奏、种植圃、流波、鬼怪缠身和无拘无束等,每一首曲子都独具特色,鲜明生动。
最后,钢琴演奏之所以能够吸引听众是因为其抒情性以力量感,这首曲子层次分明、旋律清晰,使得演奏者得以更加清晰的表达情感。
总之,德彪西的钢琴组曲《儿童园地》是一部体现了他卓越的音乐才华和丰富的音乐想象力的精品,受到许多学生和音乐爱好者的喜爱,同时也是珍贵的钢琴文化遗产。
德彪西前奏曲《月色满亭台》的演奏诠释

|Yin Yue Wu Dao•音乐舞蹈|德彪西前奏曲《月色满亭台》的演奏诠释龙菲私立华联学院摘要:德彪西是20世纪初在音乐创作上独树一帜的作曲家,钢琴《前奏曲》集是他的印象主义代表作。
笔者选取前奏曲之一《月色满亭台》,对作曲家的音乐特点、作品背景、曲式结构、演奏法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以期能对演奏此曲提供更好的思路和可供参考的方法。
关键词:德彪西月色满亭台演奏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2)10-0081-03一、德彪西的生平简介和音乐风格法国作曲家阿希尔•克罗德•德彪西(1862—1918)是一位具有前瞻性、开拓性、独创性的20世纪音乐作曲家。
他的钢琴作品极少有19世纪浪漫主义痕迹,独辟蹊径,开创出“印象主义”音乐风格,对后世的音乐创作者有巨大的影响。
1862年8月22日德彪西在法国枫丹白露地区出生,父母并不从事音乐职业。
童年时期,德彪西父亲因为工作变动而举家搬迁到巴黎居住。
在巴黎,德彪西遇到了一位欣赏他音乐才能并教他钢琴的女士,并在她的帮助和鼓励下,11—12岁的小德彪西去报考巴黎音乐学院,并顺利被录取。
他在音乐学院的日子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生性反叛的德彪西常常不按老师说的规则去做,特别是和声课,他会按自己对音响的直观感受,创作出巧妙新颖的和声效果。
对传统的不盲目顺从,忠于自身的感受,在德彪西少年时期就已经显露出来。
经过3年的努力,不断调整自己的创作风格,以便得到评审们的青睐,1884年德彪西终于凭借《浪子》(康塔塔)和以巴比埃诗歌为蓝本的《春》(合唱)获得罗马奖的一等奖,次年前往罗马潜心创作。
在罗马的前两年,德彪西过得并不自在,他非常想念巴黎,以至于在第一年结束,向法兰西学院院长恳求回到巴黎小住几周。
1887年底,德彪西交上了第二份作品一交响乐《春天》,但评委会的评价一般。
德彪西几经思索和挣扎,最终还是坚持自我,第三年进修尚未到期便从罗马返回巴黎。
浅析德彪西前奏曲《雪上足迹》

《戏剧之家》2021年第33期 总第405期97音乐研究小节1-45-1112-1516-1920-2122-2526-2829-3132-3334-35段落AA1BA2A3CA4DA5尾声结构回旋式结构印象派音乐最典型的代表人物是法国作曲家德彪西。
印象派音乐是十九世纪最后一种音乐风格,是连接两个世纪传统音乐和现代音乐的桥梁。
印象派音乐的特点是模糊的轮廓,朦胧的色彩,不易分辨变化的色调及精致而优美的音乐语言等等。
《德彪西前奏曲》是德彪西晚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雪上足迹》是第一卷中的第六首。
这个标题激发了许多后人的想象,如:莫里斯·勒布朗的侦探小说《钟声敲响八下》中的一篇使用相同的标题,亨利·波尔多也有小说《雪上足迹》。
聆听这首作品,仿佛体会到在寒风瑟瑟的雪地上,人们踏着小心翼翼的脚步缓慢前行,慢慢地走远。
在脑海中仿佛留下一幅雪地上布满深深浅浅脚印的图像。
这符合德彪西作品的印象主义风格,作者把想要表达的情绪和形象都通过音符刻画出来了。
下文我们从以下几点分析德彪西这首作品。
一、从传统作曲技法上来分析(一)核心音德彪西的很多作品中都使用过核心音的创作手法,比如德彪西钢琴前奏曲集中的《暮色中的声音与芳香》《帆》等作品。
《雪上足迹》这首作品也使用了核心音创作手法,全曲几乎都贯穿了D 这个核心音,它的存在就像是全曲的指南针,使整首作品有了坚实的根基,也强调了全曲的调性。
从核心音的角度分析全曲的结构如下:从上图(图-01)可以看到,除了有三个乐句(B、C、D)例外,没有包含这个D 核心音,在全曲其他乐句(A、A1、A2、A3、A4、A5)中,无论调性使用如何变化多端、和声构成及变换多么复杂,D 这个核心音都存在。
而例外的这三个乐句,也就与其他含有D 核心音的乐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乐曲有了调性短暂的脱离,使音乐有了不稳定的因素,也使得乐曲有了发展前进的动力。
(二)调性分析《雪上足迹》这首作品是在d 小调上。
分析德彪西交响音画《大海》的音乐语言及创作特点

分析德彪西交响音画《大海》的音乐语言及创作特点一、和声材料与调式材料的运用在这部作品中,德彪西使用的和声手法与众不同,这种不同主要表现在他不是以大、小调式作为构建和声的基础,而是将和声建筑在了五声音阶和全音阶之上,这也几乎成了德彪西的一大创作特色。
这种独特的和声语言色彩性十分强烈。
在第一乐章中,在两架竖琴和定音鼓滚奏的呼应下,大提琴奏出了由短小切分构成的引子材料。
而在引子中B音上衍生出的五声音阶,成为了作品发展的主要材料。
引子的结束也采用了五声音阶式进行, 在乐曲的发展中根据这种五声音阶式的动机所进行的调式转换产生出听觉上的独特感受和色彩变化。
乐曲的第一部分在弦乐组海浪式织体的衬托下,主要材料由木管组陈述出来。
每次出现这个五声音阶式主题,总会在不同乐器上衍生出不同的发展材料。
在53 小节处,弦乐又奏出了例 1 中的变体音阶,只不过弦乐的材料在调式上作了色彩上的变化。
在和声语汇的使用上,第三乐章中尾声处运用了奇特的没有解决的和声结束,更是暗示了海的形象多么的变幻莫测起伏跌宕,这种和声的结束方式在色彩的表达效果上极有效果。
全音音阶、增四度和减七度音程的运用在这个乐章也显得尤为重要,而在不同乐器组呈示这些色彩性极强的画面印象更是赋予了作品极其鲜明的个人风格。
二、主题动机的发展和变化这部作品在主题材料使用方面,虽然三个乐章所表现的画面不同,但因为基本动机的发展和变化,使得整部作品音乐材料显得十分统一。
在第一乐章中,引子中的五声音阶及其变体成为了主题的核心材料,在这个乐章中的各个乐器组中几乎都可以找到。
有趣的是,在第一乐章中作为主要动机材料的五声音阶,在第二乐章中也作为发展材料多次出现,在第二乐章的引子部分,由木管组奏出的短小动机以及不具规律的短小节奏型,几乎成为整个乐章发展的主要材料。
可以看出,德彪西非常擅长运用和发展这种富有特点的短小动机材料,通过调式调性的转换来达到丰富的色彩变化,这也是印象主义写作的特点之一。
德彪西钢琴作品《焰火》的分析和演奏技巧探析

德彪西钢琴作品《焰火》的分析和演奏技巧探析简介:《焰火》是法国作曲家德彪西的钢琴曲集之一,由五首小品组成,包括《前奏曲》、《单簧管小夜曲》、《舞曲》、《野花》和《终曲》。
这部曲集被认为是德彪西钢琴作品中最为经典的一部,其中每一首小品都有其独特的音乐语言和风格。
分析:《前奏曲》《前奏曲》是《焰火》中的开篇,以柔美的旋律开场。
整首曲子呈现出一种浪漫、优美的氛围,有着明显的印象主义色彩。
旋律多以慢板为主,变幻多端,强调优美的旋律和浪漫复古的情调。
《单簧管小夜曲》《单簧管小夜曲》呈现出一种轻盈、迷离的氛围。
整首曲子采用了多种技巧和效果,如轻柔的上滑音、细腻的移动音、冷静的三度和弦等,使得整个曲子的音乐表达更加丰富多彩。
《舞曲》《舞曲》是《焰火》中最为欢快的一首曲子,整首曲子的速度较快、节奏明快。
音乐内容主要以旋律为主,旋律优美、悦耳,给人一种轻盈的感觉,十分符合舞蹈的特点。
同时,整个曲子的编排层次分明,曲风明快,旋律容易记忆,是一首非常受欢迎的舞曲。
《野花》《野花》是一首非常抒情的曲子,整首曲子的情感表达比较凝重,旋律中处处透露着深厚的感情。
通过采用丰富多彩的和声和音色变化手法,营造出一种深沉、浑厚的氛围。
整首曲子完美表达了野花的幽香和深情。
《终曲》《终曲》是《焰火》中的收尾之作,整首曲子的内涵比较深刻,强调了音乐的智慧和深度。
音乐表达的情感比较抑郁,而细节方面的处理也十分到位,以柔美的旋律和深切的内涵表达了作者对生命和存在的思考。
演奏技巧:1. 手型:在演奏《焰火》时,要注意调整手型,根据作品的不同特点确定好手型。
对于有些难度较大的音乐片段,可以采用分解和弹指法,分段练习,渐进式地提高。
2. 节奏:对于速度快、节奏明快的《舞曲》,要注意加强节奏感,注意每个音符的力度控制。
可以适当减慢速度,先逐渐练习每个音符的力度和节奏,再逐渐提高速度。
3. 和声:《野花》中是音乐的和声比较丰富,演奏时要注意控制每个声部的力度,让每个声部都有明显的表现力。
论德彪西钢琴曲《月光》的音乐分析及演奏处理

SONG OF YELLOW RIVER2021/ 02(三)《月光》的创作背景这首《月光》在象征派诗人魏尔伦的描绘下将美丽的风光描绘的惟妙惟肖,在德彪西去外出学习的过程中,对意大利北部贝加摩地区的景色留下了深深的回忆。
在德彪西回到自己国家时,一首《明月之光》将他的创作灵感完美的激发出来。
本曲一共有三首,但第三首《月光》流传最广也最脍炙人口,《月光》正是贝加摩地区月光的真实写照,美丽的旋律暗示了作曲家对月光的印象,甚弱和弦的反复更是加深了这一印象,速度轻快的琶音描写了月光闪烁的皎洁色彩,仿佛置身于晴朗而幽静的深夜氛围之中[3]三、钢琴曲《月光》音乐特点(一)《月光》的旋律特点1、乐句短小抒情在乐曲的A部分即1—26小节,旋律像一轮明月缓缓升起,将画卷中诗意般的月色与夜晚的寂静表现出来[4]。
在两个开头相同结尾不同的平行结构中,在起始的不对称9/8拍的基础上将多样性的拍子相互平行,并将时值较长的音符有机的连接在了一起,将和声的音响效果、和弦的功能特征与支离破碎的旋律拼凑出精致的旋律乐句,引入下一乐句的乐思(图1)。
图12、意境延绵不绝德彪西的这首《月光》中,大胆的运用创新的写作手法同时也借鉴了先辈的创作技巧。
在《月光》中借鉴了传统的歌曲技法,例如低音的持续进行以及分解和弦的写作,将乐曲的多层次性表现出来。
连绵不断的肢体将表现手法与演奏技法相结合,肢体和旋律协调一致。
将不同的印象派歌曲技法通过多层次的旋律和节奏表现出来,将主旋律中的持续音包括在力度记号上的递进处理,将音乐片段化的同时也缔造了很多想象的空间。
3、音乐情绪转变在《月光》的起始,可以通过幽暗的月光看到每一片云的倩影,将月光的倒影投影在水面上,作曲家在旋律对仗工整的肢体结构中把冷凄的月光在第二小节与第一小节进行旋律铺开。
在演奏时,德彪西建议钢琴演奏者采用被动演奏的发声方式,手指像触碰到棉花般。
到第十五小节时,旋律出现了波动,高低音区的和弦交叉进行,德彪西大胆的运用不协和音程以及和弦的轮流交替出现,让人感觉身处仙境,天上的繁星与美丽的星光交相呼应,将凝固的画卷通过流动性的音乐表现出来。
德彪西的钢琴作品《月光》探析

德彪西的钢琴作品《月光》探析
德彪西的钢琴作品《月光》是他以夜晚和月亮为主题的一系列作品之一,也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本文将从曲名、音乐形式和音乐效果三个方面对这首曲子进行探析。
从曲名上看,《月光》这个名字给人以浪漫、神秘的感觉。
月光普遍被视为一种柔和而浪漫的光线,而且有着一种抚慰人心的力量。
德彪西通过这个曲名,将这种古老而神秘的光线与音乐结合在一起,使得听众在欣赏这首曲子时能够感受到一种宁静和安逸的氛围。
从音乐形式上看,《月光》采用了自由的、流动的形式,没有明确的乐章结构。
曲子由柔和的连绵音符开始,以及轻飘的和弦伴奏,给人一种沉浸在月光之中的感觉。
接着,音乐逐渐递增,变得充满激情和动感,展示了月光的亮度和优雅。
曲子回到柔和的音符和和弦中,以平静的方式结束。
从音乐效果上看,《月光》通过德彪西的独特技巧和音乐语言,创造了独特的音乐效果。
他运用了大量的连奏和琶音技巧,使得音符之间的过渡更加流畅,产生了一种行云流水的感觉。
他运用了复杂的和弦进行和富有想象力的旋律,给人一种在幻想世界中徜徉的感觉。
他通过细腻的音乐表达和动态的变化,将月光的光线在音乐中进行了再现,使得听众能够感受到月光般柔和而温暖的情感。
德彪西的钢琴作品《月光》以其浪漫的曲名、流动的音乐形式和独特的音乐效果,给人一种宁静、神秘和充满想象力的感觉。
这首曲子展示了作曲家对月光的情感和想象力,也成为了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无论是在音乐会上还是私下欣赏,这首曲子都能够给人们带来一种难以忘怀的体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第09期 第28卷 (总297期)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EDUCATIONAL INSTlTI TE OF JILIN PR0V【NCE
No.09,2012
V0I.28
Total No.297
浅析德彪西艺术歌曲的演唱
李 佳
(沈阳音乐学院艺术学院,辽宁沈阳110000)
摘要:在德彪西的艺术歌曲当中,无论是作为象征主义诗歌的歌词、还是德彪西音乐所寻求的印象主义风格都要求声音
恬静而优美、抒情而又令人陶醉、清晰且坚定。低音要浑厚、坚实;高音要飘逸、朦胧;中声区声音则要坚实、稳定。最重要的
是要体现德彪西两方面的特点:一是朗诵式的旋律要求清晰地咬字、唱出诗歌中的抑扬顿挫,根据歌词需要,甚至要求说话一
样的语气;二是大多数作品以写景喻情为主,以暗淡的惆怅和忧郁的色调最为擅长。既是写景,就不能像咏叹调那样有过多
的感情抒发。但象征主义的写景,实际上是暗示了一种黯然伤神,演唱者首先要进入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中去,以“叹息”回应作
者的忧伤。
关键词:德彪西;艺术歌曲;演唱;印象主义
中图分类号:J60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O(2012)o9—oo7l—o2
一
、
朗诵式的旋律
德彪西的许多旋律都表现出片段式的、不对称、 不连贯的特点,并体现出宣叙性质的音调。他在作 曲方面的独特见解同样体现在歌曲的旋律和伴奏方 面,摆脱了以往主调音乐的统治地位,突出一种飘忽 无常的、朦胧的音响效果。旋律音调平铺直叙、不停 地流动,没有重音和内在的紧张感,大多是体现一种 景象,仿佛将你置身在一幅印象画的面前。在演唱 的过程中,要注意避免加入过多的情感表达,或者夸 张地抒情和伤感。歌曲的表达要建立在对诗歌的深 入了解之上,这是德彪西对歌词选择的独具匠心,它 们大多都选自象征派诗人的作品,从中获得艺术的 “通感”。更加突出音乐作为一种艺术的手段,能够 使人获得与绘画和诗歌同样的情感体验。 二、声音的表情技巧一一音色的变化 声音的表情是需要歌唱家赋予音域内各个乐音 所需要的色彩。换句话说,在歌唱时,每个乐音都应 该有她的色彩。所谓色彩就是代表了乐音所要的情 感以及乐曲所要表现的情感或明亮或暗淡,这就要 取决于作曲家的意图了。每首歌曲都融会了作曲家 的风格特点、思想和情绪;每部作品都有它的时代背 景和对声音的要求。运用声音的表情必须以正确、 熟练的声音运用为基础,这一点在演唱艺术歌曲时 尤为重要。艺术歌曲中音色的变化比歌剧中的更复
杂、更细致。演唱艺术歌曲要求演唱者有较高的音
乐素养和较好的音乐感觉。这就更加注重声音的表
现力,这不仅是单纯的技巧问题,还涉及到演唱者对
歌词和音乐内容的理解能力和对情绪的表达能力问
题。不能深刻了解诗歌内涵、掌握作曲家风格特点
的演唱者,无论技巧多么高超,都不能算成功地演唱
艺术歌曲。
在德彪西的艺术歌曲当中,无论是作为象征主
义诗歌的歌词、还是德彪西音乐所寻求的印象主义
风格都要求声音恬静而优美、抒情而又令人陶醉、清
晰且坚定。低音要浑厚、坚实;高音要飘逸、朦胧;中
声区声音则要坚实、稳定。最重要的是要体现德彪
西两方面的特点:一是朗诵式的旋律要求清晰地咬
字、唱出诗歌中的抑扬顿挫,根据歌词需要,甚至要
求像说话一样的语气;二是大多数作品以写景喻情
为主,以暗淡的惆怅和忧郁的色调最为擅长。既是
写景,就不能像咏叹调那样有过多的感情抒发,但象
征主义的写景,实际上是暗示了一种黯然伤神,演唱
者首先要进入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中去,以“叹息”回
应作者的忧伤。
收稿日期:20l2—07—23
作者简介:李佳(198l一),女,辽宁沈阳人,沈阳音乐学院艺术学院声乐教育系声乐教师,教研室主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声乐演唱。
7l
三、音量的变化
歌唱者最重要的技巧之一便是控制声音的强
(f,forte)与弱(P,piano)。不能随心所欲地表达,而 破坏了歌曲的情绪。在德彪西的乐谱中,可以毫不 费力地掌握对声音的要求,因为他已清晰地标示出 来。由于德彪西歌曲作品中的旋律运动范围相对不 大,而且早期作品戏剧化成分很少,而《比利蒂斯之 歌》和1889年后几部作品如《波德莱尔诗歌五首》、 《维永三首叙事诗》和《两个恋人的走廊》都具有很 强的戏剧效果。总体来说,音量变化的幅度也不需 要太大,但要自由地控制渐强、渐弱,这些都是通过 气息的支持来达到的,对气息的要求是深而且松弛、 稳而绵长、柔软而富有弹性。 乐句的走向要以歌词的语气、语调为基础,并且 渐强要突然而激动,这种激动还不是通过速度的变 快来表达,而是由语言内部、旋律的运动以及情绪的 改变而引发的。例如表情术语中paysage sentimental 表示“多情的风景”,此类的提示更加说明作曲家对 作品风格的定格。有时,平稳的级进,甚至同音的流 动也要有一定的情绪和语气的改变,不能苍白无力 像“念经”一样。 四、速度与标记 在德彪西的歌曲当中,速度的把握也是至关重 要的。任何速度的改变都要在乐谱的指导(作曲家 的安排)下完成。而且,所有的表情记号都是以法 语加以标示的,并带有德彪西审美观的印记。德彪 西所需要的“慢慢地”就必须很缓慢,他不会用“发 自内心地”、“迷人地”来达到“渐快”。大量的表情 记号都能在乐谱上找到,你必须完全一丝不苟地、细 致地、按照这个去停顿、速度的改变。同样,德彪西 的表情记号也体现了他的审美观,还有很多具有他 个人意愿的标识。这些指导性文字能够帮助演唱者 更容易掌握德彪西的歌曲。所有的标记都体现出德 彪西独有的语言,如他的作品中大多是速度比较缓 慢的,只有为数不多的如《木马》是速度比较欢 快的。 由于德彪西从接触音乐开始便在不断地寻求一 种自由的、不受古典框架所约束的音响效果。更借 鉴了印象派绘画中用光线达到的瞬间的视觉效果, 从而用音乐的手段对听觉进行作用,得到一种感官 上的一致性。他以诗歌为创作源泉的歌曲更加趋向 于宣叙式和朗诵式,追求法国音乐中清晰、优雅、纯 朴和自然的表达,应该说,德彪西的音乐中的表现性 应当是感官的、色彩的、抒情的和梦幻性的。演唱德 彪西的艺术歌曲,对演唱者音准和吐字方面有极高 72 的要求,我在这里推荐一些比较权威的演唱家的录 音,例如简・巴托莉、尼农・瓦兰、美琪・泰特和热 拉尔・苏哉的演唱可以说无论从艺术感觉还是准确
性上都是最有影响的演唱版本。其中,美琪・泰特
是一位非法裔的演唱家,但是她演唱的法国艺术歌
曲堪称是法味十足、美妙绝伦,为了研究梅丽桑德这
个角色,她曾在巴黎和德彪西交流了九个月时间,并
在1908年巴黎成功饰演了这个角色。在演唱德彪
西歌曲方面,她也以令人称赞的精确度著称;纯正的
演唱,毫不牵强,如白昼般鲜明,却不失天真烂漫。
五、结语
德彪西的个人魅力一如他的作品那样,能够让
人陶醉。他那不朽的音乐总是不停地在成长和完
善,他创意性的发明渐渐推翻了那些严格而规整的
传统观念,唤醒了我们沉睡已久的思想,为现代音乐
指引了航向o.虽然说德彪西是现代音乐第一人,但
他在某种程度上,还是遵从着过去的原则,而并没有
摧毁这种语言,只是需要用一种深层次的、新的音乐
审美观去看待它。在我看来,德彪西代表了一种音
乐审美的希望,他勇敢地冲破那个时代的种种枷锁,
不因艰难而退却、始终坚持着自己的信念。正是他
骨子里透露的那种才华和倔强使他为后人开辟了一
条崭新的道路,而作为法国文化最崇高的荣耀之一,
这位突破了法国特色的“法兰西的克洛德”最终成
为了世界级的、独树一帜的音乐大师。
[参考文献]
[1]罗杰・尼柯斯.记忆中的德彪西[M].美国dover出版公司,
1962.122—134.
[2]罗杰・尼柯斯.德彪西与诗人们[M].美国dover出版公司,
1962.88—102.
[3][法]让・巴拉凯著.宋杭等译.德彪西画传[M].中国人民
大学出版社,2004.102—108.
[4]格鲁夫音乐大辞典[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45—76.
[5]牛津音乐辞典(中文版)[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219
—
232.
[6]简明牛津音乐史(中文版)[M].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256
—
275.
[7][美]康纳德・杰・格劳特,克劳德・帕利斯卡著.汪启章,
吴佩华,顾连理译.西方音乐史[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679
—
693.
[8][美]韩德森.程淑安,孙颖译.歌唱艺术[M].南京出版社,
2o01.78一l02.
[9][美]维克托・亚力山大・菲尔兹著.李维渤选译.训练歌
声[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112—130.
[10]喻宜宣.喻宜宣声乐艺术[M].华乐出版社,2004.67—72.
[11]范晓峰.声乐美学导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2OO4.87
—
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