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音乐鉴赏课德彪西

合集下载

高一音乐鉴赏必修一课本目录

高一音乐鉴赏必修一课本目录

第一节:音乐与人生
第二节:高亢的西北腔
第三节:独特的民族风
第四节:醇厚的中原韵
第五节:飘逸的南国风
第六节:鼓乐铿锵
第七节:丝竹相和
第八节:京剧大师梅兰芳
第九节:现代京剧
第十节:历史悠久的亚洲传统音乐
第十一节:非洲歌舞音乐
第十二节:欧洲民间音乐
第十三节:拉丁美洲音乐——安第斯高原探戈、音乐文化的融合第十四节:巴赫
第十五节:贝多芬
第十六节:艺术歌曲的成熟——书舒伯特的歌曲
第十七节:钢琴音乐的奇葩
第十八节:标题性交响曲的诞生
第十九节:对祖国河山的礼赞
第二十节:俄罗斯民族风情
第二十一节:德彪西
第二十二节:勋伯格
第二十三节:爵士乐
第二十四节:高山流水志家国
第二十五节:西出阳关无故人
第二十六节:沈心工与李叔同
第二十七节:萧友梅与黄自
第二十八节:聂耳
第二十九节:冼星海
第三十课:祖国赞歌
第三十一节:乐坛新曲
第三十二节:歌剧艺术
第三十三节:流行风
第三十四节:新时代。

高中音乐选修:音乐鉴赏海妖(《夜曲》第三乐章)-“百校联赛”一等奖

高中音乐选修:音乐鉴赏海妖(《夜曲》第三乐章)-“百校联赛”一等奖

交响三折画《夜曲》—海妖教学目的:通过欣赏德彪西的《海妖》,使学生初步了解和感受印象派音乐的风格特点。

激发学生对这一重要音乐流派产生兴趣,有目的性的去引导学生对其进行认识和钻研。

教学重点:赏析《海妖》,感受、体验其音乐风格。

教学难点:领会和理解印象主义音乐的风格特点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感受1、营设情境a 师:同学们,在我们面前是一幅大海的图片,海是神秘而美丽的,请和我们分享一下你印象中的大海…(2—3人)b 赏析一组大海图片师:在与自然相关的音乐作品中说起海的音乐作品占有重要的地位,这多半是因为海不仅是一种视觉能够感受到的美丽景色,也是听觉能够捕捉到的悦耳音响,这种声色交融的景色很容易激发作曲家的灵感。

也许因为法国紧靠大海,法国作曲家们对海有着特殊的情感,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法国作曲家德彪西的交响三折画《夜曲》第三首“海妖”。

2、初步感受乐曲(一)展示思考题:1、你听了这部作品有什么感受它与你以前听的音乐作品有什么不同吗你能说出有哪些不同(二)学生初听《海妖》。

(三)老师引导学生回答思考题3、向学生展示法国绘画大师莫奈的风景画《印象:日出》(一)学生讲述对画的理解(二)师:《印象:日出》真实地描绘了法国海港城市早晨日出时的光与色给予画家的视觉印象。

面面展现的是充满雾霭的早晨,一轮红日冉冉初升,桔红的光影闪烁在银灰色的海面上。

远方港口码头的轮廓在朦胧迷漫的朝雾中影影绰绰。

(三)思考:你觉得画中的景物有什么特征(2—3人回答)师: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法国兴起了一个画派。

他们把颜色彻底分离.用颜色的冷暖来交织画面,是一种艺术的革命。

他们采取交阳光下直接作画的方法,主张捕捉自然界的瞬间印象.实际上就是冲淡理性的东西,追求瞬间的感觉。

4、作者简介:师:印象主义音乐产生于十九世纪末,它是受象征主义文学和印象主义绘画影响而出现的音乐流派。

它力求改变浪漫主义的主观情感表现,采用印象主义的创作手法,渲染神秘朦胧,若隐若现,虚无缘渺的气氛和色彩,主张捕捉自然界的瞬间印象。

贝多芬《月光奏鸣曲》第一乐章与德彪西《月光》分析比较

贝多芬《月光奏鸣曲》第一乐章与德彪西《月光》分析比较

贝多芬《月光奏鸣曲》第一乐章与德彪西《月光》分析比较贝多芬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德彪西是印象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之一,以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第一乐章和以德彪西的《月光》进行分析和比较,通过研究两个作曲家和两首作品的背景,对其形成时期、音乐风格、和声、曲式结构等的不同进行阐述,以提高学生音乐鉴赏水平。

标签:古典主义;贝多芬;印象主义;德彪西;音乐鉴赏两首《月光》都是古典音乐中流芳千古的经典名曲,虽都以月光为主题,但是由于作曲家所处的时期、乐派、背景、内心世界和审美思想的不同,使得以不同的创作表现方式,描绘出不同的精彩。

一首《月光》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杰出作曲家贝多芬的作品,另一首是印象乐派大师德彪西的作品,原属《贝加莫组曲》第三乐章。

两首作品,突出地体现了作曲家所处的不同时期乐派的特点。

一、贝多芬的《月光》随着启蒙运動的发展影响,使得贝多芬所处的维也纳古典音乐时期,在思想上作曲家们创作的核心更多是对人文精神和自然界的歌颂,呼吁自由、平等和博爱;在音乐风格上,音乐体裁重大,结构较为严谨,音乐从教堂步入社会,并以主调和声风格为主;在音乐体裁上,确定并规范了近代奏鸣曲式结构,确立了主调音乐形式的主导地位,曲式结构明晰,和声织体明朗。

这一时期典型代表贝多芬,他的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复杂宏达,富有深刻的哲理性和社会意义。

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第一乐章描写的是月光下面的一段故事,其旋律优美动听,不仅有着古典主义风格中的平稳,而且有着浪漫主义风格中的丝丝忧伤,这更加确立了贝多芬在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中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

该曲节拍规整,和声按照传统和声中的规范格式进行;典型的歌唱性的旋律在这首作品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左手低音声部和次中音声部大多数都是长音的持续,横向是旋律细小的波动,纵向是对和声功能的支撑,右手中音声部三连音的织体统一,不仅营造了气氛,而且确立了调性,同时推动了音乐的发展。

从第五小节开始,优美动听的旋律由高声部缓缓奏出。

德彪西月光作品简介

德彪西月光作品简介

德彪西月光作品简介【原创实用版】目录1.德彪西及其音乐风格简介2.《月光》作品的创作背景3.《月光》作品的乐曲结构和特点4.《月光》作品在我国的影响和传播正文1.德彪西及其音乐风格简介德彪西(Claude Debussy,1862-1918)是法国著名的作曲家,被认为是印象派音乐的代表人物。

他的音乐作品以富有诗意、强调色彩和氛围为特点,突破了传统音乐的框架,对后世音乐产生了深远影响。

2.《月光》作品的创作背景《月光》是德彪西创作的一首钢琴曲,原名为《Clair de Lune》。

它出自德彪西的《月光奏鸣曲》(Suite Bergamasque),完成于 1905 年。

这部作品的创作灵感来源于法国诗人保罗·魏尔伦(Paul Verlaine)的诗歌《月光》,表达了一种宁静、梦幻般的氛围。

3.《月光》作品的乐曲结构和特点《月光》作品采用了 A-B-A 的结构,共分为三个部分。

A 段:以 C 大调为主,节奏缓慢,充满诗意。

左手的和弦和右手的旋律相互交织,营造出月光如水的静谧氛围。

B 段:转到 G 大调,节奏稍微加快,旋律变得更加华丽。

这段音乐充满了梦幻感,表现了月光下迷人的景色。

A 段:回到 C 大调,再现了初始的旋律。

在结尾处,音乐逐渐减弱,仿佛月光渐渐消失在夜空。

整首作品的旋律优美、简洁,和声丰富而变化,充分体现了德彪西的印象派音乐风格。

4.《月光》作品在我国的影响和传播《月光》作品在我国具有广泛的影响力,被誉为“最美的钢琴曲”之一。

自 20 世纪初传入我国以来,它一直是音乐爱好者和钢琴学子们喜爱的曲目。

这首作品在我国的传播,不仅促进了我国音乐文化的多元化,还提高了人们对西方古典音乐的鉴赏能力。

总之,德彪西的《月光》作品以其优美的旋律和富有诗意的音乐风格,赢得了世界各地听众的喜爱。

高一音乐鉴赏教学计划范文(通用3篇)

高一音乐鉴赏教学计划范文(通用3篇)

高一音乐鉴赏教学计划高一音乐鉴赏教学计划范文(通用3篇)时间过得太快,让人猝不及防,又将迎来新的工作,新的挑战,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写教学计划吧。

以使教学工作顺利有序的进行,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一音乐鉴赏教学计划范文(通用3篇),欢迎大家分享。

高一音乐鉴赏教学计划1上学年音乐鉴赏课遵循“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感受了音乐的美,从探讨音乐能不能告诉我们什么到培养音乐的耳朵,增强了学生的鉴赏兴趣,感受了音乐不一样的美。

给学生美的享受,也为以后的音乐鉴赏活动做了铺垫,以致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要求:根据新课程要求,从学生实际出发,本学期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习并鉴赏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外国的民间音乐以及具有时代性的音乐,让学生丰富音乐视野,提高审美能力,使学生树立多元化文化价值观。

音乐欣赏教学应以聆听音乐为主,引导学生在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对音乐作品进行分析、比较与评价,使他们在欣赏音乐的实践活动中熟悉、理解、鉴赏音乐。

1、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地参与音乐审美活动。

2、利用各种现代化的、直观性的音乐教具与学具,最大限度地强化学生的听觉审美感受。

3、课堂欣赏教学与课外欣赏活动(音乐会、音乐欣赏讲座、教师推荐的音乐作品录音等)有机地结合,充分发挥欣赏教学对课外欣赏活动的指导作用。

教学措施: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增强创造意识1、强化治理,突出重点,抓住高考生命线2、树立坚定的事业心,虚心好学,努力提高专业水平3、加强教研教改,注重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质量4、加强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提高教学内容:1、欣赏民歌、艺术歌曲、说唱音乐、戏曲音乐、歌剧、舞剧音乐、器乐曲、室内乐、交响音乐等音乐作品。

介绍有关音乐常识。

2、通过欣赏音乐,使学生了解音乐的.节奏、旋律、和声、音色、调式、织体、曲式等及其表现作用。

3、通过欣赏音乐,使学生初步了解中外不同历史时期音乐的风格流派、艺术成就及其发展变化。

高中音乐鉴赏

高中音乐鉴赏

第一部分各地民间音乐一. 音乐与人生1. 吴祖强, 作曲家。

代表作:有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芭蕾舞剧《鱼美人》《红色娘子军》交响音画《在祖国大地上》2. 刘德海, 琵琶演奏家。

演奏代表曲目: 《十面埋伏》《阳春白雪》, 创作有琵琶曲《天鹅》《草原小姐妹》《老童》。

3. 草原小姐妹共有五个乐章《草原放牧》《在寒夜中前进》《与暴风雪搏斗》《党的关怀记心间》《千万朵红花遍地开。

4.柴可夫斯基, 俄国作曲家。

代表作有: 《第六(悲怆)交响曲》芭蕾舞剧《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歌剧《叶普根尼奥涅金》《黑桃皇后》;《1812年序曲》, 交响诗《罗密欧与朱丽叶》, 钢琴套曲《四季》。

5. 音乐的基本要素, 包括音的高低、长短、强弱和音色。

6. 音乐的形式要素, 例如: 节奏、旋律、和声、音色、力度、速度等。

二. 多彩的民歌1.民歌是由人民群众口头创作的, 通过口耳相传不断加工提高的集体创作的结晶。

故具有口头性, 即兴性, 集体性, 变异性等特点。

2. 民歌的体裁有:劳动号子(农事号子)(船渔号子)、山歌(花儿)(信天游)、小调、儿歌、风俗歌等。

3. 民歌的八块色彩区: 东北、西北、华北、西南、江浙、江淮、闽粤台、湘鄂。

4. 西北民歌:代表曲目:青海的花儿《上去高山望平川》, 陕西民歌《脚夫调》《赶牲灵》《三十里铺》, 山西民歌《刨洋芋》。

风格特点: 旋律高亢悠长, 起伏较大, 节奏较自由, 多用假声或真假声结合的方法演唱。

5. 中原民歌代表曲目: 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河南民歌《王大娘钉缸》河北民歌《孟姜女哭长城》江苏民歌《茉莉花》6. 南方民歌代表曲目: 云南民歌《弥渡山歌》《小河淌水》, 浙江民歌《对花》《对鸟》, 湖北民歌《幸福歌》风格特点: 歌词含蓄内在, 善用比兴;旋律婉转、流畅、细腻、抒情。

7. 蒙古, 藏族, 维吾尔族的民歌蒙古民歌代表体裁:长调《牧歌》《辽阔的草原》, 短调《嘎达梅林》《森洁德玛》西藏民歌代表作品: 《北京有个金太阳》《北京的金山上》《宗巴朗松》《天上飘着彩虹》西藏音乐分为: 民间音乐、宗教音乐、宫廷音乐三大类。

德彪西月光教案

德彪西月光教案

德彪西月光教案### 德彪西月光教案#### 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了解德彪西及其音乐作品的风格特点。

2. 学生能够通过欣赏《月光》这首曲子,感受印象派音乐的特点。

3. 学生能够分析《月光》的曲式结构,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音乐所表达的情感。

4. 学生能够理解音乐与诗歌、绘画等其他艺术形式之间的联系。

#### 教学重难点1. 印象派音乐的特点及其在《月光》中的体现。

2. 学生对音乐情感的理解和表达。

#### 教学准备1. 德彪西《月光》的音乐片段。

2. 德彪西的生平和作品介绍资料。

3. 印象派音乐的相关背景知识。

4. 与《月光》相关的诗歌、绘画作品图片。

####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1. 通过播放德彪西的《月光》片段,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提问学生对这首曲子的初步感受,引导学生进入印象派音乐的世界。

##### 新课讲解1. 德彪西生平介绍:- 简要介绍德彪西的生平,强调其在音乐史上的地位和对印象派音乐的贡献。

2. 印象派音乐特点:- 讲解印象派音乐的特点,如模糊的和声、丰富的色彩、流动性的节奏等。

3. 《月光》作品分析:- 分析《月光》的曲式结构,如三段式、主题的重复与发展等。

- 讨论《月光》中印象派音乐特点的具体体现,如和声的使用、节奏的变化等。

4. 音乐与诗歌、绘画的联系:- 展示与《月光》相关的诗歌和绘画作品,让学生感受音乐与其他艺术形式的相通之处。

- 讨论音乐如何通过声音表达诗歌和绘画中的情感和意境。

##### 学生活动1. 小组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月光》中印象派音乐的特点,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音乐所表达的情感。

2. 音乐创作:- 鼓励学生尝试创作一小段音乐,模仿《月光》的风格,表达自己的情感。

3. 作品分享:- 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讨论。

##### 课堂小结1. 总结德彪西《月光》的印象派音乐特点。

2. 强调音乐与其他艺术形式之间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3.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关注和欣赏印象派音乐,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高中音乐鉴赏重要知识点

高中音乐鉴赏重要知识点

第一单元学会聆听1.草原放牧——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第一部分,吴祖强等作于1972年,蒙古族少年龙梅和玉荣。

2.【俄】柴科夫斯基《第六(悲怆)交响曲》第四乐章,亚历山大三世血腥统治下苦闷彷徨不知所措的思想情绪。

3.长江之歌,领唱与混声四部合唱,王世光曲,胡宏伟填词,《话说长江》主题音乐,歌词: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

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

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

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

你从远古走来,巨浪荡涤着尘埃。

你向未来奔去,涛声回荡在天外。

你用纯洁的清流,灌溉花的国土;你用磅礴的力量,推动新的时代。

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

啊,长江!4.音乐的基本要素是指:构成音乐的各种元素,包括音的高低、长短、强弱和音色。

5.音乐语言是凭借音乐的形式要素来表现人类情感的艺术手段。

6.节奏是指音乐运动中音的长短和强弱。

力度:音乐中音量的强弱程度。

速度:音乐进行中节拍的快慢程度。

旋律:也称作曲调,高低起伏的乐音按一定的节奏有秩序地横向组织起来就形成旋律。

7.调式:音乐中使用的音按一定的关系连接起来,这些音以一个音(主音)为中心构成一个体系,就叫调式。

如大调式、小调式、五声调式等。

调式中的各音,从主音开始自低到高或自高至低的排列起来即构成音阶。

8.和声:和声包括“和弦”及“和弦进行”。

和弦的横向组织就是和声进行。

9.曲式:音乐材料的排列形式,也就是音乐作品的结构布局。

10.织体:多声音乐作品中各声部的组合形态(包括纵向结合及横向结合关系)11.音色:有人声音色和乐器音色之分。

人声音色又可分为童声、女声、男声等;乐器音色的区别更是多种多样。

第二单元多彩的民歌1.上去高山望平川,青海民歌,花儿,高亢悠扬,舒展自由。

2.刨洋芋,山西民歌,起兴开始,集叙事与抒情为一体。

3.脚夫调,陕西北部的信天游,寂寞惆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音乐鉴赏课:
《一个人的流派——德彪西》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的说课内容是高中音乐鉴赏课《一个人的流派——德彪
西》。我主要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学法、
说教学准备,教学过程七个环节加以阐述。
一、说教材
本单元是一个独立的“印象主义——德彪西”单元,专门介绍印象主义音
乐代表人物——德彪西,结合欣赏他的作品交响音画《大 海》的第一乐章,介
绍 有 关 印 象 主 义 音 乐 知 识,加 深 对 印 象 派 代 表人物——德彪西的认识。
德彪西是印象主义的代表,现代音乐的先驱。而印象主义音乐是浪漫
主义音乐向现代音乐过渡的桥梁。在前面几个章节,学生已经逐一认
识了从巴罗克时期的巴赫、到古典主义时期的贝 多 芬、再 到 浪 漫 主 义 时 期 的
舒 伯 特、肖 邦、李 斯 特 ,这一单 元 的 出 现正好在整个教材中起到了一个承上启
下的作用。本节课的学习对学生把握欧洲音乐的历史脉络是相当重要的一
个环节。
二、 说教学目标及确立依据
根据新课程标准中,课程观由“知识本位”向“人本位”转变的
思想,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1、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用开放的心态,正确
审视印象主义音乐文化;开拓视野,树立多元文化的价值观;感受人
们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体验、比较、探究、合作,让同学们
对印象派风格有所把握 。
3、知识与技能目标: 会应用其他艺术形式(图画、散文等)表
现音乐 ;通过音乐基本表现要素的对比,比较分析音乐。
三、说教学重点及确立依据
教学重点:赏析交响素描《大海》第一乐章《海上——从黎明到
中午》,从旋律音色等表现要素上感受体验印象主义音乐的风格特征,
并引导学生通过音乐实践活动表现音乐。 理论依据:新课标中“重
视音乐实践,增强创造意识”和“以审美为核心”的理念。
教学难点:如何在一堂课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正确把握印象主
义音乐的风格。 理论依据:新课标中提出“通过音乐教学使学生树
立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 ”
四、说教法:律动法 、对比法 、迁移表现法 、讨论法
五、说学法:根据我校学生的特点,采用探究性音乐学习法 、参
与音乐体验法、小组合作法。
六、说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 钢琴 音响设备
七、说教学过程
(—)设计思路 :本节的总体教学指导思想:“以学生为本,充
分挖掘探究性音乐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自主收集整理相关资料。 以
音乐为本,在体验聆听的基础上,设计具有探究性还有启发性的问题,
进行讨论交流, 并用多种形式表达鉴赏体验。整个学习过程体现了
师生双向互动和教学相长的过程。
(二) 本节课的教学流程设计是: 导入新课,揭示主题→交
流探讨,展示主题→走进音乐,深化主题→拓展探究,表现(拓展)
主题→归纳总结,升华主题。
(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主题
1、创设情景:播放张雨生《大海》音乐片断。请学生用一些
词或句描述印象中的海。
2、播放德彪西交响音画《大海》第一乐章的音乐片断,思考问
题:音乐片断描写的是怎样的大海?
这段音乐留给你怎样的印象?引出课题:①、什么是印象主义音
乐?②、谁是德彪西?
让学生以收集到的关于印象主义音乐、德彪西的相关资料为基础
发言和展示。
3、学生小组讨论,师生互动式交流,学生代表发言
二、走进音乐深化主题
4、播放《大海》第一乐章音乐片断,对比赏析《黎明前的大海》
乐段与《中午时分的大海》乐段,并附两幅大海图。
学生思考:
(1)、判断两幅图片分别对应哪个音乐:根据具体的情况做适当
的补充,并做引导分析
(2)、德彪西描写大海的基本方法是什么,是什么因素引起大家
的联想分析主题音乐
(3)、分析主题音乐
(4)、完整听赏《大海》解说版
(5)、再次聆听听《大海》
学生从音色、旋律、节奏、速度、力度等方面列表比较分析音乐
是如何表现平静与波涛汹涌的大海(课件展示)。 在学生复听音乐
的过程当中,分做画、写散文诗、律动三组 本环节是整个教学过
程的重点环节,比较法是音乐教学的一种特殊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
生的音乐兴趣和审美注意力,还能提高学生分析与评价音乐的能力。
同时,根据课标中“坚持以聆听为主”的教学原则,通过学生一系列
的音乐实践活动,实现了以音乐为本的综合,很好地解决了本课的重
难点。
5、完整听赏《大海》解说版
6、复听《大海》
三、扩展探究,表现主题
7、对比欣赏德彪西的《月光》与贝多芬的《月光》
8、让学生课前收集两个作曲家作品《月光》相关资料 3、印象
主义音乐特点的归纳判断题
四、归纳总结,升华主题
9、再次提出课题什么印象主义音乐?德彪西的个性特点?师生
交流总结,结束本节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