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环钦州湾历史文化遗产现状及开发利用
微更新视角下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策略研究——以钦州市占鳌巷历史文化街区为例

微更新视角下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策略研究——以钦州市占鳌巷历史文化街区为例发布时间:2022-09-13T08:56:19.485Z 来源:《建筑创作》2022年第4期作者:赖瀚瀚[导读] 历史文化街区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中的重要内容,近年来,许多城市在微更新的理念下,采用小规模渐进式实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赖瀚瀚南宁市勘测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广西南宁 530000摘要:历史文化街区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中的重要内容,近年来,许多城市在微更新的理念下,采用小规模渐进式实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
本文以钦州市占鳌巷历史文化街区为例,通过实地调研对街区情况进行梳理分析,总结现存在的问题,基于微更新视角因地制宜的提出保护更新策略,保持街区可持续发展,恢复街区活力。
关键词:历史文化街区;微更新;保护更新近年来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更新面临重大的挑战和机遇,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已成为全社会共识。
在《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中明确指出,历史文化街区通常指的是经过了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政府核定并且进行公布的能够保存文物丰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可以相对完整展现传统的格局与样貌,具有一定规模的区域[1]。
多数位于城市中心的老旧街区承载着传统文化和历史记忆,但由于年久失修、缺乏保护、管理不善等原因,原有地域文化难以延续和保存。
也因为历史文化街区修缮难度高,改造需投入大量资金支持,所以改造更新中不得不引入大量商业元素[2],一定程度上会对文化的继承、保护和发展造成重大损失。
根据历史文化街区的基本定义,历史文化街区中很多居民居住,是成片式的区域[3]。
但伴随着城市的发展和人们对生活居所的更高的追求,现存街区的老旧房屋及不良环境,逐渐与生活在此的居民的需求产生了矛盾。
因此,如何将保护和更新有机结合,提出适合街区可持续动态发展的策略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1 街区的发展脉络及概况1.1 发展脉络钦州古城始建于宋朝,以军事防御为主,建于在今城(钦州镇)中部。
基于文化创意产业的钦州历史文化街区改造提升路径

基于文化创意产业的钦州历史文化街区改造提升路径作者:吴静激袁媛来源:《价值工程》2019年第35期摘要: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传统文化的载体和历史演进的见证。
它们对激活传统文化、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增强城市竞争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起到了重要的带动作用。
在统筹协调发展与保护的前提下,对历史街区与文化创意产业的结合,既促进了历史街区重焕光彩,同时也推动了城市创意经济的发展。
Abstract: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locks are the carrier of urban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witness to historical evolution. They have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activating traditional culture,improving urban functions, improving urban taste, enhancing urban competitiveness, and nurturing new economic growth points. Under the premise of coordinating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the combination of historical blocks and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not only promotes the glory of historical districts, but also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creative economy.關键词:钦州;文化创意;历史文化街区Key words: Qinzhou;cultural creativity;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locks中图分类号:TU984.11+4; ;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 ; ; ; ; ; ; 文章编号:1006-4311(2019)35-0004-030; 引言历史文化街区,又称历史文化保护区,是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应予重点保护的历史地段。
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情况调研报告

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情况调研报告[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情况调研报告]为了更好的保护和利用我国的文化遗产,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实地调研。
通过这些调研,我们对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有了更加基本的了解。
本文将结合实际情况,从保护和利用两个方面,详细地分析我国文化遗产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保护文化遗产的现状和问题我国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但是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保护不良和盗窃破坏等因素也在不断地危害着我们的文化遗产。
在实地调研中,我们看到了许多文化遗产受到的不当对待。
1.缺少必要的保护机制在许多地方,我们看到了几乎没有保护措施的文化遗产。
有些文化遗产甚至没有人看管,成为无人警戒之地。
因此,这些文化遗产很容易遭受盗窃和破坏。
政府、企业和社会应该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增加文化遗产的保护投入。
2.缺乏有效的保护手段文化遗产的保护一般需要高压力内部建筑而产生的地质和物理因素。
然而,我们发现许多文化遗产的保护并没有采取比较现代的保护手段。
古代建筑结构往往存在缺陷,并且古建筑安全的问题更加复杂。
为了保护文化遗产,需要采用更先进的技术来实现保护和修复的工作。
3.受到人为破坏和自然灾害的侵袭除了遭受盗窃和破坏外,文化遗产还经常遭受自然灾害的侵袭。
许多文化遗产本身就有一定的损伤,再加上受到自然灾害的侵袭,就会导致文化遗产的损失加剧。
同时,有些人为破坏文化遗产的行为也会给保护工作带来巨大的挑战。
必须采取一些措施制止和打击这种破坏。
二、利用文化遗产的现状和问题在坚持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利用文化遗产是解决当前困境的关键。
在实地调研中,我们发现也存在以下问题。
1.利用模式单一绝大多数文化遗产的利用方式都十分单一,如只用于展览和旅游。
为了更好地利用文化遗产,我们应该在多个方面进行开发,并制定各种不同的利用模式。
2.缺少与市场需求的匹配我们发现有些文化遗产在利用时与市场需求的匹配性不足。
例如,一些文化遗产开发后,仅关注于景区的打造,只追求经济的效益,却忽略了文化价值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广西钦州“海上丝绸之路”历史文化遗址考证及评析

贵 的文 化遗产 。
( 二 )钦州“ 海上丝绸之路 ” 历史文化遗 址简介
珠 港及 越南 的下 龙湾 等 J 。
钦 州历 史悠 久 , 早 在 新 石 器 时 代 就 已经 有古
由于工作 关 系 , 笔 者 几 乎走 遍 了钦 州存 留 的
“ 海 上丝 绸之路 ” 历史 文 化遗 址 , 现将 钦 州 辖 区 内
人 从 事生产 、 生 活活 动 。公 元 前 2 2 1年 , 秦 始 皇统
一
天 下后在 岭 南 地 区设 立 象 郡 , 钦 州 所 在 的今 北
已发 现 的 “ 海上丝绸之路” 相 关 历 史 文 化 遗 址 汇
总如下 。
部湾 地 区开始 接受 中央 政府 的管辖 。钦 州河 网密 布 的地理环 境 提 供 了便 利 的水 路 运 输 条 件 , 秦始
第3 2卷 第 2期
V0 1 . 3 2 No . 2
钦
州
学
院
学
报
2 0 1 7年 2月
F e b . , 2 0 1 7
J OUR N A L O F QI NZ HOU UN I V ER S I T Y
广 西 钦 州 “海 上 丝 绸 之 路 "
历 史 文 化 遗 址 考 证 及 评 析
处 的北部 湾 旧称 “ 东京 湾” , 位 于我 国南 海西北
部, 是 三 面陆地 环绕 的海 湾 , 海 岸 曲折 , 全长 3 6 8 0
千 米 。沿岸 主要 港湾 有 中 国的八所 港 、 洋 浦港 、 后
水湾 、 安铺 港 、 铁 山港 、 北 海港 、 龙 门港 、 防城 港 、 珍
下红泥沟古城 遗址 钦 州市 平吉镇牛江村委下红泥 沟村钦 江西岸 久隆古墓群 西坑古运 河 钦 州市 久隆镇钦江与新 明江之 间 钦 州市钦南 区犀牛脚镇西 坑村委龙眼 山村
钦州海洋文化的内涵 特征及开发利用研究_黄霞

21 世纪是“蓝色经济”的时代已成世人共识。 2011 年以来,我国陆续批准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 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广东海洋经济综合 试验区、舟山群 岛 新 区 等 涉 及 海 洋 经 济 的 国 家 战 略,沿海地区 的 经 济 发 展 开 始 向 深 海 发 力。 面 向 东盟,背靠大 西 南,地 处 广 西 开 放 开 发 最 前 沿,同 样坐拥一片海的钦州,自 1992 年以来一直把港口 作为核心资源 进 行 开 发 并 取 得 可 喜 的 成 绩,但 相 对于其他沿海 城 市,钦 州 利 用 海 洋 资 源 发 展 海 洋 经济和临海 产 业 仅 仅 只 是 起 步,明 显 居 后。 海 洋 文化能为开发 海 洋 资 源、发 展 海 洋 产 业 提 供 智 力 和精神上的支 持,在 这 样 的 背 景 下 研 究 作 为 钦 州 三大主流文化之一的海洋文化,并对其进行整理、 开发和利用,对于提升钦州文化的影响力,促进钦 州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钦州海洋文化的源起及发展
钦州的海洋文化是在海洋经济活动中逐渐形 成和发展起 来 的。 在 新 石 器 时 代,伴 随 着 早 期 简 单的捕捞等耕海活动,形成了最原始的海洋文化。 但因钦州“面 临 大 洋,西 接 交 趾,去 京 师 万 里 ”①, 加上五岭的阻 隔,与 外 界 的 交 往 尤 其 是 中 原 诸 国
二、钦州海洋文化的内涵及基本特征
海洋文化,作 为 人 类 文 化 的 一 个 重 要 构 成 部 分和体系,是人 类 在 长 期 对 海 洋 认 识 利 用 的 基 础 上,通过海洋实 践 创 造 的 物 质 文 明 和 精 神 文 明 的 总和,它包含了海洋制度、海洋意识及海洋观念等 方面,具体表现在沿海居民缘海而成的行为方式、 性格特征、思想 意 识 以 及 一 系 列 与 海 洋 文 化 相 关 的语言文学 艺 术、衣 食 住 行 习 俗、节 庆、景 观 等 众 多领域[2]。
北部湾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分析及其传承与发展

北部湾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分析及其传承与发展作者:宋克歆黄燕君来源:《北方音乐》2015年第03期【摘要】地处北部湾的钦州采茶戏于2006年被列入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但是它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诸多困境。
为了更好的保护、传承和发展钦州采茶戏,通过高校这一载体积极将钦州采茶戏引入教学体系中,利用非物质文化资源在高校教学中的运用,并与当地文化进行有效结合,可实现对钦州采茶戏的保护、传承与创新。
【关键词】北部湾;钦州采茶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高校教学运用近年来,笔者因T作与创作的原因一直注重挖掘钦州北部湾音乐素材,并将饮州采茶戏作为研究的重点,发现钦州采茶戏所面临的传承与发展等一系列困境。
在此,笔者从非遗保护的角度去探索采茶戏进校同的可行性与可操作性。
通过把采茶戏积极引入高校教学体系,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在高校教学中的运用,并与当地文化进行有效结合,可实现对钦州采茶戏的保护、传承与创新。
一、钦州采茶戏的生存现状钦州采茶戏历史悠久,2006年1月被确立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2006年9月被确立为“第一批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
其主要流传于饮州市区、钦州灵山、浦北县镇,是棒南采茶戏的一种,它是由深具浓郁地方色彩的舞蹈、山歌、小调与传统茶义化相结合,花灯、小戏等传统民问艺术与独特的客家文化特征相融合发展而成的,它蕴含的艺术价值之高、社会影响之大深受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
但如今,饮州的采茶剧团在逐年减少,戏迷慢慢老去,当年“茶鼓一响,万人空巷”的景象不再复返,饮州采茶戏在生存夹缝巾艰难发展,且面临着传承的困境。
根据笔者的走访及社会调查,究其原因有如下几点:(一)市场低迷,剧团减少由于受到电视与互联网等多媒体的冲击,现在的听众更多地喜欢听流行音乐,极少关注地方戏曲。
因此,采茶戏缺乏市场经济的支撑,戏迷流失严重,许多剧团面临着生存压力且逐年减少。
作为忠实的戏迷也随着年华老去,流失了许多票友。
关于广西钦州坭兴陶的历史发展与当代保护措施

关于广西钦州坭兴陶的历史发展与当代发展保护措施广西钦州市位于广西南部,地处祖国西南沿海,背靠大西南,面临北部湾,是一座古老而又年轻的沿海城市。
说钦州古老,那是有据可依的,钦州的坭兴陶便是依据之一。
坭兴陶学名叫做紫泥陶。
它以钦江东西两岸特有紫红陶土为原料,东泥软为肉,西泥硬为骨,按软六硬四的比例混合,骨肉相互支撑,经淘洗、选练、拉坯成型、雕刻、烧制、打磨而制成上品。
其因深藏于山腹地层而天然洁净、泥质细腻。
且坭兴陶含有铁、锌、钙、锶等十几种矿物质,绿色天然,对人体有益无害。
成品后的坭兴陶器古色古香、光润柔和、音质铿锵、耐酸耐碱、绝无毒性。
它独具透气而不透水的天然双重结构使得器皿内氧分充足,有利于食物长久储存。
实践证明,把茶叶放置于坭兴陶罐内,多年都没有霉变。
用坭兴陶茶具泡茶,茶水庆春芬香,隔夜而色味不变。
钦州坭兴陶作为一种民间工艺,产生于隋朝,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
据史志记载:我钦陶器,谅发明于唐以前,至唐而益精致。
民国初年,钦州坭兴陶与宜兴紫砂陶、四川荣昌陶和云南建水陶并称中国四大名陶。
民国九年,在城东的山上发现逍遥大冢,冢内藏有陶壶一只及高四尺有余的陶碑一方。
经考证知道这是唐朝开元年间宁越郡(即现钦州市)第五世刺史宁道务的墓志。
这是坭兴陶雏形的最早记录,由此可以证明,钦州坭兴陶历史是始于唐朝以前的。
咸丰年间,钦州本地人胡老六用钦江紫泥制作烟斗和坭偶。
开创了钦州坭兴陶产业的新纪元。
宣统二年,坭兴陶参加清政府在江宁(今南京)举办的第一次劝业会,坭兴陶瓶及罐荣获金奖。
钦州陶器于清朝年间发展鼎盛,坭器得以广泛兴用,故得名”坭兴”。
据资料上说,现今香港、澳门、上海等地的“钦州街”皆因坭兴陶的流传而有此命名,钦州坭兴陶一时威名远播海内外,被誉为中国四大名陶之一。
坭兴陶最大的艺术特点就是在烧制过程中产生的窑变。
坭兴陶的“窑变”艺术为其他陶器所没有,故有“中国一绝”之称。
坭兴陶用钦州特有的陶土,不需添加任何陶瓷颜料,在烧制过程中当炉盘上升到1200度的临界点时,偶然有极少量的坯体在原来铁红色的外观上若隐若现古铜、紫红、铁青、金黄、墨绿以及天斑、虎纹等色泽,须打磨表层氧化物后才得以见其真面目,生成的窑变陶数量很少,可谓火中求宝。
广西钦州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面仍存在短板。
机会(Opportunities)
政策机遇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和北部湾经济区的开发,钦州面 临着前所未有的政策机遇,有利于提升其区域地位和影响力。
市场需求增长
随着中国消费升级和东盟市场的开放,钦州有望受益于国内外市场 的需求增长,推动其制造业、服务业等产业的快速发展。
技术创新驱动
针对性建议措施
1 2 3
加强创新能力建设
广西钦州应进一步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提高自主 创新能力,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加速实 现产业结构升级。
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在推进城市现代化的同时,应加大对农村地区的 扶持力度,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提高整体经 济社会发展水平。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应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加大 环保投入力度,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实现经济可 持续发展。
社会事业发展趋势
01
教育事业发展
广西钦州将继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升教育质量和水平,促进教育公
平。
02
健康钦州建设
未来,广西钦州将加大医疗卫生事业投入,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推动健
康钦州建设。
03
社会保障体系完善
广西钦州将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保障水平,确保居民生活安
居乐业。同时,更加关注弱势群体,推动社会公平正义。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背景下,钦州可以积极引进和培育 高新技术产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威胁(Threats)
1
区域竞争压力
周边城市也在加快发展,钦州面临着激 烈的区域竞争压力,需要不断提升自身 竞争力。
2
环境资源约束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钦州面临着 环境资源约束的挑战,需要加强生态文 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环钦州湾历史文化遗产现状及开发利用
[论文关键词]历史文化遗产;现状;开发利用;文化保护与经济效益 [论文
摘要]环钦州湾地区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须遵循以挖掘文化内涵为主脉,
突出地域特色,重点开发、保护为主的原则,进行历史文化资源调查,有计划、有步骤地
开发建设具有鲜明的州湾特色的历史文化品牌,形成规模效应,以实现文化建设的宏伟目
标。
根据1972年11月1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l7届大会通过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
然遗产公约》的规定,文化遗产是指从历史、艺术、科学或审美、人种学、人类学角度看,
具有突出和普遍价值的各类文物、建筑群、遗址。本文界定的历史文化遗产主要指物质文
化遗产,包括可移动遗产和不可移动遗产,包括法定的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及虽未定
级但确有价值的古建筑、纪念建筑物、名人故居、传统民居、遗址遗迹、反映城市发展阶
段的代表性建筑物以及周围环境等。 环钦州湾是中国南海北部湾的一部分,位于广
西壮族自治区南面,包括东起英罗港、西到北仑河口向中国内陆延伸的整个广西沿海金三
角地区,主要为广西北海市、钦州市及防城港市及其所属县区的地域范围。这里的历史文
化遗存独具南方沿海民族文化特色和独特的人文历史价值。进行文化资源调查,保护、利
用、开发现存的历史文化遗产,实现其文化价值,可以为环钦州湾文化建设提供重要的源
泉。 一、环钦州湾历史文化遗产概况 自古以来,环钦州湾人民在开发和保卫祖
国边疆,维护祖国统一,促进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在这
片沃土上积淀了丰厚的文化遗产。 1.史前文化 “灵山古人类洞穴”是目前已发现
的广西地区分布最南且时代最早的旧石器时代义化遗址。贝丘文化和大石铲文化为环钦州
湾地区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的主要特征,现合浦的高高墩、二水、清水江和牛屎环塘遗址,
钦州独料、芭蕉墩和亚陆江杨义岭遗址,防城港市的亚菩山、马兰嘴、玟杯墩、社山等遗
址是历史佐证。 2.百越土著民族文化(骆越文化) 骆(雒)越,以青铜文化为典型
特,耕种雒田,主要种植水稻。今天环钦州湾民间仍残留着较典型的骆越风情:喜食鱼蛇
蛤蚌、铜鼓文化的遗风、信尚鸡卜和跳岭头等,遍布该地区的壮语地名那丽、那思、那蒙、
那彭、那香、那勤等,有力地说明环钦州湾的底层文化就是壮族文化即“那文化”(稻作文
化)。 3.中原汉文化 当代环钦州湾的汉族居民,是秦汉后因戍军、屯田、逃难、
流放、任官、经商等原因陆续从中原等地迁来的汉族人的后裔或已汉化的当地土著后裔。
史书载,隋唐时的合浦尚多俚僚,但到明朝时已“衣冠礼乐盖斑斑然矣”。;钦州,明崇祯
年登记人口“土著七分,寄籍三分”,而清“乾嘉以后,外籍迁钦,五倍于土著”。今天,合
浦、浦北的客家村,灵山大芦村、苏村明清建筑群等都是汉文化的标志。 4.古代海
上丝绸之路文化 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以环钦州湾沿岸的合浦及广东
徐闻等地为始发港,开辟远洋贸易的“海上丝绸之路”,把环钦州湾地区与中原文明更密切
联系起来,并与东南亚南亚各国发生经济文化交往。今天,主要分布于浦北旧州附近、合
浦廉州镇周围的范围广大、墓主身份复杂(包括郡守、县令、庶士等多个层次)的汉代墓葬
及西门江岸遗存的烧制汉代建筑用瓦的大型窑场等给人们留下了大量关于“古代海上丝绸
之路”的出土文物史料实证。如洪寨、乌雷县、江东博易场等原址的考证以及潭蓬运河等
都可以印证汉唐至明清海上丝路的繁荣。 5.南珠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