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例大肠类癌内镜诊治和临床分析

合集下载

中国早期大肠癌内镜诊治共识意见学习

中国早期大肠癌内镜诊治共识意见学习
结肠黏膜黏膜隐窝形态的分类,广泛采用 年的日本工藤分型法, 结肠黏膜黏膜隐窝形态的分类,广泛采用1996年的日本工藤分型法,主要根据隐窝的 年的日本工藤分型法 形态和大小将之分为5型 分别命名为I型 型及V型 其中Ⅲ 形态和大小将之分为 型,分别命名为 型、Ⅱ型、Ⅲ犁、Ⅳ型及 型,其中Ⅲ型又分为 Ⅲs及ⅢL两个亚型 及 两个亚型
20112011-1-17
松江区中心医院消化科学习专用
放大内镜技术及放大内镜下肿瘤性 病变的陷窝分型
优势: 优势:
能从近距离的正面、侧面、中等距离或远距离观察病灶, 能从近距离的正面、侧面、中等距离或远距离观察病灶,了解其肉眼 形态、发育样式、有无凹陷、 形态、发育样式、有无凹陷、局部性状和范围 能改变大肠内的空气量, 能改变大肠内的空气量,可观察病灶的硬化程度和周围皱襞的集中情 可利用空气量的变化使病灶形状发生改变, 况,可利用空气量的变化使病灶形状发生改变,并以此判断病灶的黏 膜下侵犯程度 能接近病灶观察其微小构造并进行隐窝的具体分型, 能接近病灶观察其微小构造并进行隐窝的具体分型,这一方法使肿瘤 侵犯程度的判断准确率显著提高, 侵犯程度的判断准确率显著提高,其实用性得到广泛认可
20112011-1-17
松江区中心医院消化科学习专用
超声内镜技术
已有充分证据显示超声内镜技术有助于准确判断 早期和进展期大肠癌的浸润深度,对大肠癌的T 早期和进展期大肠癌的浸润深度,对大肠癌的 分期有较高准确性 已公认超声内镜是诊断大肠黏膜下病变的最佳检 查方法
20112011-1-17
松江区中心医院消化科学习专用
二、大肠癌的癌前病变
指业已证实与大肠癌发生密切相关的病理变化
包括: 包括: 腺瘤 腺瘤病( 腺瘤病(家族性腺瘸性息肉病及非家族性腺瘤性息 肉病) 肉病) 炎症性肠病相关的异型增生 有研究认为畸变隐窝灶(aberrant cryptfoci,ACF), 有研究认为畸变隐窝灶(aberrant cryptfoci,ACF), 尤其伴异型增生者, 尤其伴异型增生者,应视为癌前病变

36例早期胃癌临床、内镜和病理特点分析

36例早期胃癌临床、内镜和病理特点分析

36例早期胃癌临床、内镜和病理特点分析
陈国栋;刘玉兰
【期刊名称】《中国内镜杂志》
【年(卷),期】2012(018)009
【摘要】目的探讨早期胃癌的内镜和临床特点,提高早期胃癌的检出率.方法回顾性分析近3年来该院36例经过手术切除病理证实的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表现、内镜特点.结果胃窦和胃角病变占72%;60岁以上组占到了77.8%,以70 ~ 79岁年龄组最多;早期胃癌HP感染率为63.8%;淋巴结转移发生在低分化腺癌和印戒细胞癌.结论内镜对发现并治疗早期胃癌具有重要的作用;人群HP感染率似乎较以前降低,可以说明患者早期胃癌年龄推迟的原因.
【总页数】3页(P939-941)
【作者】陈国栋;刘玉兰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消化科,北京100044;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消化科,北京10004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5.2
【相关文献】
1.青年人胃癌内镜、临床及病理特点分析 [J], 郑惠梅;张洪霞
2.胃癌临床内镜与病理特点分析 [J], 赵声春;徐德
3.32例青年人胃癌内镜、病理及临床特点分析 [J], 聂道鸿;朱阳春;崔桂平;郭丽梅;
郭江川
4.靛胭脂染色内镜诊断早期胃癌的临床检查及病理特点分析 [J], 郭德忠
5.胃癌临床特征及内镜、病理学特点分析183例 [J], 王寰;施英瑛;张建国;陈晓光;刘海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结直肠息肉癌变的内镜下表现、治疗及癌变因素分析

结直肠息肉癌变的内镜下表现、治疗及癌变因素分析

结直肠息肉癌变的内镜下表现、治疗及癌变因素分析赖晓嵘;沙卫红;林焕建;符永杰;豆文宪【摘要】Objective Endoscopic features, canceration factors and treatment methods for malignant col-orectal polyps were investigated. Methods The documents of 77 patients with malignant colorectal polyps detected by video colonoscopy were retrospectively reviewed and analyzed. The features of malignant colorectal polyps including the location, size, morphology and histopathology were investigated. Results Most polyps were located in the left-sided colon. Malignant colorectal polyps and coexisting carcinoma were adenomatous polyps in 95%(73 of 77) of patients. There was a higher canceration rate for these patients more than 60 years old, and /or with sigmoid polyps(P < 0.05). Polypectomies were successfully operated in 38 out of 44 cases of malignant colorectal polyps. Conclusion The patients more than 60 years old, and/ or with sigmoid polyps should be treated and followed up actively. Small malignant colorectal polyps belonging to early stages could be effectively resected colonoscopilly.%目的探讨结直肠息肉癌变的内镜下表现,分析癌变相关因素和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电子结肠镜检查或治疗的77例结直肠癌变息肉患者的临床、内镜及病理资料,探讨影响结直肠息肉癌变的相关因素及其内镜下治疗策略.结果 77例癌变结直肠息肉中,9例伴发结肠癌,60例有临床症状,症状发生率为77.9%(60/77).息肉癌变主要分布在乙状结肠,多发生于年龄超过60岁的老年患者,绒毛状腺瘤癌变率最高.行电子结肠镜电切法切除44例,其中完全切除38例.结论年龄>60岁患者和乙状结肠息肉癌变发生率明显增高,选择性对属于原位癌或早期浸润癌的癌变息肉行电子结肠镜下切除是安全有效的.【期刊名称】《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年(卷),期】2012(017)003【总页数】3页(P127-129)【关键词】结直肠息肉;结直肠肿瘤;内镜下切除【作者】赖晓嵘;沙卫红;林焕建;符永杰;豆文宪【作者单位】510120 广东省人民医院;510120 广东省人民医院;510120 广东省人民医院;510120 广东省人民医院;510120 广东省人民医院【正文语种】中文结直肠息肉泛指自结直肠黏膜突向肠腔的隆起性病变,腺瘤性息肉被认为是大肠癌的癌前状态。

Ki-67在直肠类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Ki-67在直肠类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Ki-67在直肠类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陈平;江明万;于双;石丹;田德安【摘要】背景:直肠类癌属于神经内分泌肿瘤,临床上较少见。

目前对直径1~2 cm的直肠类癌的治疗方式尚存在争议。

目的:检测Ki-67在直肠类癌中的表达水平,探讨直肠类癌内镜切除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收集重庆三峡中心医院和武汉同济医院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确诊为直肠类癌,肿瘤直径<1.5 cm、行内镜黏膜切除术的患者83例,分析其病例资料,并以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肿瘤组织Ki-67表达。

结果:术前内镜超声检查显示83例患者肿瘤均位于黏膜层或黏膜下层,无固有肌层浸润或转移,术后平均随访38个月,无一例患者复发或转移。

所有患者肿瘤组织Ki-67均呈低表达(0.84%±0.67%),肿瘤直径<1.0 cm与1.0~1.5 cm组间性别、年龄、肿瘤部位、Ki-67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以Ki-67指数均值0.84%为临界值分组,两组间各项临床病理参数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本组直径<1.5 cm的直肠类癌Ki-67均呈低表达,提示肿瘤细胞增殖不活跃。

对于直径<1.5 cm、无固有肌层浸润或转移、Ki-67低表达的直肠类癌,内镜局部切除治疗安全、有效。

%BacKground:RectaI carcinoid is a rareIy seen neuroendocrine tumor. TiII now,there is controversiaI for the treatment modaIities of rectaI carcinoids with diameter between 1-2 cm. Aims:To study the expression of Ki-67 in rectaI carcinoids and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endoscopic resection. Methods:A totaI of 83 rectaI carcinoid patients with tumor diameter Iess than 1. 5 cm were enroIIed. AII patients were pathoIogicaIIy diagnosed and underwent endoscopic mucosaI resection from Jan. 2008 to Dec. 2013 at Chongqing Three Gorges CentraI HospitaI and Wuhan TongjiHospitaI. The medicaI records were retrospectiveIy reviewed and expression of Ki-67 in tumor tissue was assessed by immunohistochemistry. Results:AII patients underwent preoperative endoscopic uItrasonography. Tumors were Iimited to mucosa or submucosa, and no muscuIaris propria invoIvement or metastasis was seen. The mean foIIow-up duration was 38 months,and no recurrence or metastasis occurred. Ki-67 was IowIy expressed in aII rectaI carcinoids(0. 84% ± 0. 67%). When tumors were grouped by size,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gender,age,tumor site and Ki-67 expression IeveI were seen between <1. 0 cm group and 1. 0-1. 5 cm group(P >0. 05). Furthermore,when tumors were grouped by a cutoff vaIue of mean Ki-67 index 0. 84%,differences in cIinicopathoIogicaI parameter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ere not significant either( P >0. 05 ). Conclusions:Ki-67 is IowIy expressed in rectaI carcinoids Iess than 1. 5 cm in diameter enroIIed in this study,which denoted an inactive proIiferation. For rectaI carcinoids with diameter Iess than 1. 5 cm,with Iow Ki-67 expression and without muscuIaris propria invoIvement and metastasis, IocaI endoscopic excision is an effective and safe treatment modaIity.【期刊名称】《胃肠病学》【年(卷),期】2014(000)011【总页数】3页(P682-684)【关键词】直肠类癌;免疫组织化学;Ki-67抗原;内镜切除;预后【作者】陈平;江明万;于双;石丹;田德安【作者单位】重庆三峡中心医院消化内科 404000;重庆三峡中心医院消化内科404000;重庆三峡中心医院消化内科 404000;重庆三峡中心医院病理科 404000;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消化内科【正文语种】中文类癌属于神经内分泌肿瘤,临床上较少见,可发生于消化、呼吸、泌尿等多个系统,以胃肠道最为常见,直肠类癌在胃肠道类癌中约占14%[1]。

胰腺类癌1例报告及诊治体会

胰腺类癌1例报告及诊治体会
18 0
岭南现代临床外科 2 1 年 4月第 l 卷第 2 L g a oe l i u e , p 2 1 , o 1 o 02 2 期 i n nM d m Ci c i S r r A r 0 2V 1 2N . n n sn g y . . 2

临 床 研 究 ・
胰 腺 类 癌 1 报告 及 诊 治体 会 例
患者 男性 ,9岁 ,因反复 多汗 4年余 。乏力伴 皮疹 2 3
年 入 院。 患者 4年 前无 明显 诱 因频 发餐 后 2小 时全 身大
则 , 内未见 明显血 流信号 。 T显 示胰头 占位 。 其 c 大小约 3 5
m 4 m, mx 0 m 密度 不均 , 内见低 密度 坏死 区 , 强扫 描见 其 增
s n Me ra s i l,S n Y —e 西e e mo ilHo p t a u a sn C t
【 bt c】 O jcv T xlet l i d goiadt a et f ac accr ni A s at r b t e 0e o ecn i ns n et n o pnr t a i d ei p r h ic a s r m ei co.
道分 析我 院 1 例症状 较典 型的胰 腺类癌 病例 , 查 阅国 内 并 外 文献 , 总结 胰腺类癌 的诊断 与治疗经 验 。
1 病例 资料
甲氧基 去 甲肾 上腺 素 ( MN) N 均无 升 高 , 香 草苦 杏 仁 酸 尿
( MA)正 常 ,血浆 5 羟色胺 和尿 中 5 V 一 一羟 吲哚乙酸均 阴
院体 查 发现面 部散 在红 色丘疹 , 胸部 多发皮 肤痤 疮 , 腹部 无 明显 阳性体 征。血常 规 、 肝功生 化 、 甲状腺 功能 、 消化 道

直肠类癌13例诊治分析

直肠类癌13例诊治分析
例 瘤 体 直 径 小 于 1 0m , 理 证 实 无 肌 层 浸 润 2例 , 行 局 .c 病 仅
胞 以及与 其相 关 的原 始细 胞 , 一种 上皮 性肿 瘤 , 期 即向 是 早 粘膜 下层 生长 , 向肌 层或 浆膜 层浸 润 , 可 而粘 膜可 以不 受累 及, 离心 性生 长 是类癌 的 主要 生物学 特征 之一 , 因是一 种潜 在 的恶 性肿瘤 , 具有 生长缓慢 、 病程较长 的特点 。 期症状不 早
因为有 些小的 直肠类 癌在 肠镜 直视 并不 容 易见到粘 膜 下隆 起, 直肠粘 膜也未见有任何 异常 , 而只能在 指诊 时触及 。 本组
直肠 指检发 现 1 0例 , 中 3 肠镜 及肛 镜检 查 时未见 任何 其 例
异常而 只有指检 时触 及 。镜下类 癌细 胞呈小 椭圆形 , 细胞核 圆而大 , 嗜银组 化染色 阳性 。直肠类 癌单从 临床表 现及形 态 上很 难判 断其 良、 恶性 , 只有 转移 和浸 润周 围组 织才 是恶性
为。 瘤体 直径 小于 2 0m 者先 行 局部诊 断性全 层 切除 , 到 .c 做
对 瘤 体 标 本 的 整 块 切 下 , 理 检 查 有 肌 层 浸 润 者 加 作 根 治性 病
直肠 切除术 I 瘤体直径 大于 2 0m, . c 只要病 理证 实为类 癌 , 应
尽 可能争取行根治术 。 因直 肠 类 癌 生 长 缓 慢 , 性 度 低 , 以 恶 可
不少 见 , 胃肠道 类癌 中以直肠 类癌最 为多见 [ 。因瘤体 常 在 I 】 位于 粘膜 下层 , 易被认 为是 粘膜 下层 的肿 瘤 , 其实 类癌并 非
起 源 于 粘 膜 下 层 , 是 起 源 于 粘 膜 腺 体 底 部 的 Kuci k 而 l t y细 hs

结直肠腺瘤患者临床特点分析

结直肠腺瘤患者临床特点分析

结直肠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在全球居于恶性肿瘤第3位,死亡率高居第2位,是占全球发病和死亡首位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1]。

在我国,大肠癌已成为消化系统发病率第2位、患病率第1位的恶性肿瘤[2-3]。

结直肠息肉中最常见的是结直肠腺瘤,占息肉类型的80%~90%,约80%的结直肠癌由结直肠腺瘤通过一系列的遗传变化在至少10年内发展而来的[4]。

由于结直肠腺瘤多无明显症状或症状轻微,临床中需要通过结肠镜等检查才能确诊。

在全世界范围内,结直肠腺瘤的检出率呈上升趋势[5-6],因此,总结结直肠腺瘤患者的临床特点,对结直肠癌早期预防、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选择2020年6—12月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肛肠科及消化内镜中心就诊,经病理诊断为腺瘤性息肉的且符合纳入标准以及排除标准的患者338例。

肠镜诊断标准及病理诊断标准[7-8]:①肠镜检查发现结肠或直肠息肉;②病理诊断为腺瘤性息肉,包括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管状绒毛状腺瘤、锯齿状腺瘤;③根据异型增生情况分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包括轻、中度异型增生,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则包括重度异型增生、原位癌、原位癌可疑浸润以及黏膜内癌;按病理结果根据腺瘤恶变程度分为:无上皮内瘤变、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及高级别上皮内瘤变。

纳入标准:①依照内镜及病理诊断标准明确诊断为结直肠腺瘤性息肉;②在知情同意的情况下,自愿配合,资料填写完整,而且资料填写比较准确。

排除标准:①合并有心血管病、脑病、肝病、肾病、肺系疾病和造血系统疾病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的患者;②患者年龄在18岁以下,或者年龄比较大的患者不能配合本次调查;③妊娠或正准备妊娠的妇女以及哺乳期的妇女;④不能正确表达自己的主诉,如患有严重神经官能症、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类疾病且不能配合者;⑤同时合并存在消化道肿瘤以及消化道手术史、出现肠梗阻的患者,既往腹部手术病史以及同时合并炎症性肠病及其他器质性病变;⑥明确诊断为息肉病的患者,包括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遗传性色素沉着消化道息肉病综合征、幼年性结直肠腺瘤患者临床特点分析王华超1,姚玉璞3,刘薇2,彭丹3,刘立阳2,刘仍海2*(1. 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029;2.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肛肠科,北京 100078;3.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脾胃肝胆科,北京 100078)摘 要:目的 总结结直肠腺瘤患者的临床特点。

直肠恶性肿瘤病例分析

直肠恶性肿瘤病例分析

直肠恶性肿瘤病例分析病例描述:患者为一名60岁的男性,主诉排便次数增多,大便习惯改变,连续3个月有轻度直肠出血。

病例分析经过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和进行身体检查,进一步进行有关的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肿瘤标志物检测以及直肠镜检查。

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患者白细胞计数略高,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和血小板计数均在正常范围内。

肿瘤标志物CEA检测结果升高。

直肠镜检查显示直肠下段有一个肿块,表面溃疡,直径约为4cm。

随后,经过病理活检,结果显示为高分化腺癌。

根据上述病例描述可知,该患者初步诊断为直肠下段恶性肿瘤。

针对这一病例,我们将进行以下方面的分析。

临床症状:该患者主要症状包括排便次数增多,大便习惯改变和直肠出血。

直肠恶性肿瘤早期症状不特异,常被患者和医生忽视,导致诊断较晚。

因此,对于40岁以上的人群,出现以上症状时应警惕直肠恶性肿瘤的可能性。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显示白细胞计数轻度增高,可能与炎症反应有关。

肿瘤标志物CEA检测结果升高,CEA在直肠恶性肿瘤中常常升高,可作为诊断和疗效判断的参考指标。

这些检查结果为临床诊断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影像学检查:直肠镜检查是诊断直肠恶性肿瘤的关键检查方法,可以直接观察到肿块的情况,并进行生物组织学检查。

本例中,直肠镜检查显示直肠下段有一个溃疡表面的肿块,直径约为4cm。

结合实验室检查结果,初步确诊为直肠下段恶性肿瘤。

病理学检查:经过病理活检,组织学结果显示为高分化腺癌。

高分化腺癌是直肠恶性肿瘤最常见的类型之一,通常生长缓慢,预后相对较好。

这一结果有助于进一步确定治疗方案。

综上所述,该患者为一例60岁男性,主要症状为排便次数增多,大便习惯改变和直肠出血。

实验室检查显示白细胞计数轻度增高,CEA升高。

直肠镜检查显示直肠下段有一个溃疡表面的肿块,直径约为4cm。

病理学结果显示为高分化腺癌。

根据这些信息,我们初步诊断该患者为直肠下段恶性肿瘤。

最后,针对该疾病的进一步治疗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理学结果来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包括手术切除、放疗和化疗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4例大肠类癌内镜诊治和临床分析发表时间:2012-10-25T13:20:57.857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20期供稿 作者: 赖晓嵘1 武金宝2 林焕健1 童华生3 何美蓉4[导读] 消化道内镜检查是发现早期消化道类癌的重要手段,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是治疗早期低度恶性消化道类癌的首选方法。

赖晓嵘1 武金宝2 林焕健1 童华生3 何美蓉4 (1广东省人民医院消化科 广东广州 510120) (2包头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内蒙古消化病研究所 内蒙古包头 014030) (3广州军区总医院 广东广州 510010) (4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消化科 广东广州 510515) 【摘要】目的 探讨消化道类癌的内镜表现特点及内镜下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00年1月至2010年12月的44例45个消化道类癌内镜诊断和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消化道类癌以直肠占绝大多数95.6%(43/45),其中距肛门10 cm以下者占90.7%(39/43)。类癌病灶直径小于1cm占93.3%(42/45),大于1cm占6.7%(3/45)。内镜形态多呈典型黏膜下病变,为球型隆起性病变,少数呈不规则溃疡或结节样隆起。所有病例经消化内镜活检或内镜下黏膜切除后标本送检确诊,其中内镜钳除4例占8.9% (4/45),单纯内镜治疗35例占77.8%(35/45),内镜治疗后追加外科手术1例占2.9% (1/35)。结论 消化道内镜检查是发现早期消化道类癌的重要手段,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是治疗早期低度恶性消化道类癌的首选方法。【关键词】类癌 内镜 内镜下黏膜切除 【中图分类号】R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20-0064-02

类癌,又称嗜银细胞瘤,是一种少见的生长缓慢的低度恶性神经内分泌肿瘤,而消化道是类癌的好发部位,消化道类癌占全部类癌的80%~86%[1],但由于临床上缺乏特异性症状和体征,不易早期发现。本文对广东省人民医院消化内镜中心2000年1月至2010年12月的44例45个消化道类癌病例的内镜及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以提高消化道类癌的内镜诊断率及正确选择治疗措施,现结合有关文献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45例,其中男28例(62.2%),女17例,年龄24~75岁,平均50.7岁;其中40岁以下13例(28.9%),40~50岁6例(13.3%),51~60岁13例(28.9%),60岁以上13例(28.9%),其中40~60岁32例(71.1%)。所有病例均为内镜检查发现病灶,并通过病理和(或)免疫组化证实。病程10d至3年以上不等,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腹痛、腹胀、腹泻、肛门坠胀、排便习惯改变等,本组病例无类癌综合征表现。

2 结果 2.1 内镜下类癌发生部位及大小 本组病例类癌中绝大多数发生于直肠(95.6%),除1例为多发性类癌外,0.6cm以下19个(42.2%),0.6~1.0cm18个(40.0%),1.1~2.0cm2个(4.4%);位于距肛门口10cm以上者4个,其中直径小于0.5cm1个(2.2%),0.6~1.0cm3个(6.7%);乙状结肠1个(2.2%);升结肠1个(2.2%)。 2.2 内镜下类癌形态学表现 44例患者45个类癌中43个(95.6%)表现为典型黏膜下病变,为表面光滑的半球形或扁平隆起性病变,呈宽基或亚蒂息肉样。表面黏膜为淡黄色或黄白色者40例(88.9%),表面发白2例(4.4%),红色1例(2.2%),质地多韧或中等,活检钳触之部分可滑动。黏膜溃疡样改变2例(4.4%),其中一个黏膜肿胀,充血,形成2个白苔溃疡。另外一个造成管腔狭窄,局部蠕动消失,溃疡底部不平,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披污秽苔,质脆,易出血。 2.3 内镜诊断 所有病例均经内镜活检或电凝电切术后标本送组织学和(或)免疫组化确诊为类癌。经消化道内镜检查诊断为肿物性质待定41例(91.1%),黏膜溃疡、糜烂性质待查4例(8.9%),12例(26.7%)患者同时行超声内镜检查。

2.4 治疗 治疗方法根据肿瘤部位、大小而确定。本组45个类癌中有6个经活检证实,有39例成功经消化内镜治疗,其中35例行内镜下电凝电切术(病灶直径0.4~1.8 cm),4个行病灶钳除(病灶直径约0.1~0.6cm),其中1例患者追加外科病灶切除手术,术后随访20天~2个月复查内镜。 2.5 病变浸润深度 病灶最大直径<1 cm的患者43个,仅有1个黏膜固有层内可见肿瘤组织,其余均无肌层及黏膜内淋巴结受累;最大直径1~2 cm的患者2例,其中1例黏膜固有肌层肿瘤浸润。

3 讨论

类癌可发生于消化道各个部位,但好发于胃肠道,以直肠类癌多见[2]。本病常无典型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好发年龄为40~60岁,男女发病无明显差异性。本组病例以直肠最多,男女发病比例相当,而发病年龄见于各年龄阶段,这与文献相符。本组直肠类癌绝大多数在距肛缘5~10 cm内,直径多在1.0 cm内,提示可行最简单有效的诊断手段肛门指检以了解肿块的大小、质地、活动度及粘膜是否完整。经内镜检查本组病例诊断准确率100%,由于直肠类癌多位于距肛缘4~13 cm 肠段的范围内,且大部分位于直肠前壁,距肛缘8 cm 以内者占89.5%~96.1%[3,4],这样就为内镜下切除直肠类癌提供了较安全的条件。本组中39个(86.7%)位于距肛门10cm 以内,与文献报道相似。Mizuma等收集100 例胃类癌,发现肿瘤直径<1cm者转移率为0,1~2cm者转移率为16%,2~5cm者转移率为33%,>5cm者转移率为76%,提示类癌的转移与肿瘤本身的大小密切相关。本组病例病灶最大直径<1 cm的类癌黏膜固有层内肿瘤组织浸润的比例远远低于最大直径1~2 cm的患者,这也与文献相符。但本组病例发现1例表现为数个直径0.1-0.2cm的黏膜小隆起的直肠类癌,活检提示粘膜肌层处有小灶状腺样结构,浸润性生长,后经手术切除病变肠壁,做病理发现局部粘膜基底层可见粘液癌成分伴淋巴癌转移。因此,也不能简单用类癌肿瘤本身的大小来界定。

类癌常于体检或手术中发现,其大体形态常呈淡黄色或黄白色者半球形隆起,通常表现为黏膜下肿瘤,消化内镜不仅可以观察肿瘤的部位、大小、形态、质地、活动度,而且结合病理检查能够确定肿瘤的性质。内镜下类癌形态多呈广基隆起性病变,有蒂或亚蒂,有黏膜下滑动感,表面光滑或充血糜烂,直径以小于或等于1.0 cm多见。部分病例仅表现为黏膜下局限性增厚或呈广基息肉状隆起,体积大时可有糜烂、溃疡。少数呈全周型肿块、局限性肿块、不规则溃疡。当内镜表现为表面光滑的隆起性病变时,应注意与息肉及其他类型的黏膜下肿瘤鉴别,如病变表面的腺管开口呈扩张改变,多考虑为息肉;如病变表面的腺管开口与周围正常黏膜一致时多考虑为类癌。超声内镜高频探头能区分胃肠道管壁的各层结构,可根据超声内镜特点与脂肪瘤、间质瘤等其他类型的黏膜下肿瘤鉴别[5]。术前观察类癌浸润的深度、有无侵犯周围邻近脏器以及周围有无肿大淋巴结可通过超声内镜检查确定,超声内镜能够为临床治疗方式的选择提供很好的指导作用。若条件允许,尽量先行超声内镜检查,可有助于选择决定是否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可避免不必要的根治手术[6]。

既往认为手术切除是治疗类癌的唯一有效方法。实际上,类癌的生物学行为与肿瘤的大小、表面情况、浸润深度和组织学分化程度密切相关,临床需要根据病变范围及肿瘤的大小、表面情况、浸润深度和组织学分化程度,采取相应治疗手段。目前比较统一的看法是,病灶

≤1.0 cm者视为良性,可行内镜下电凝电切除术;病灶为1.1~2.0 cm者行局部切除术,应切除肿瘤周边正常组织1 cm,包括部分肌层;病灶>2 cm则行根治手术[7]。结肠、直肠病灶<2cm罕见转移多主张行局部切除,病灶>2cm应行根治手术。对广蒂或无蒂病灶,本组病例采用局部黏膜下注射生理盐水行黏膜下切除, 77.8%直径≤2.0 cm的病灶均能在内镜下彻底切除。因此,经内镜黏膜切除术是大肠类癌有效的、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其优点为损伤小、费用低、痛苦少、效果好,但应重视术后随访内镜检查,一旦发现切除部位复发立即采取追加手术。建议在术后1个月时复查内镜,无异常后可逐渐延长随访期限(3、6、12月)。另外,本组病例EMR后底部切缘仍可见肿瘤的共有10例,其中有3例类癌做外科手术切除或再次行EMR,但病理提示底部切缘阴性,似乎与常理不符。推测其原因可能与EMR或手术切缘处的肿瘤细胞受损后坏死有关,但具体原因有待进一步探讨。

根据本组病例,我们认为:(1)直径<1 cm 的类癌且表面黏膜光滑者,可经内镜高频电切完整摘除,定期内镜随访;(2) 直径1~2 cm 类癌灶或表面黏膜破坏时,内镜治疗前条件允许者应行超声内镜检查,以选择合适治疗方法,若浸润至黏膜层或黏膜下浅层,可行内镜高频电切摘除病灶,浸润至深层者则应行局部扩大切除术。参考文献[1]许国辉,李石主编.现代消化病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901. [2] T Kinoshita, E Kanehira, K Omura, et al. Endoscopic microsurgery in the treatment of rectal carcinoid tumor[J ].Surg Endosc,2007,21:970-974. [3]周平红,姚礼庆,秦新峪.直肠类癌的内镜诊断和治疗[J].中国临床医学,2005,10(12):756-757. [4] Maggard M ao,Connell J B,Ko CY.Updated population-based review of carcinoid tumors[J].Ann Surg,2004,240:117-177.Mizuma[5]耿焱,王爱民,熊英.超声内镜检查在消化道隆起性病变应用中的临床价值[J].临床消化病杂志,2009,21(1):52-54. [6]张开光,丁西平,吴正祥,等.超声内镜诊治上消化道早期癌21例[J].微创医学,2006,1(5):356-358. [7]苏雪彤,张志勇.大肠类癌12例治疗临床分析[J].广西医学,2001,23(2):327-32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