萃取技术及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萃取技术及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萃取技术及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萃取技术及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摘要介绍了几种萃取技术的原理、特点、工艺流程及其技术要点,综述了近年来萃取技术在食品化学中的应用,今后一系列新型的萃取技术,必将促进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萃取技术食品工业应用

前言

萃取是利用溶质在互不混溶的两相之间分配系数的不同而使溶质得到纯化

或浓缩的技术。按参与溶质分配的两相不同可分为:液-固萃取和液-液萃取两种。按参萃取原理可分为:物理萃取、化学萃取、双水相萃取、超临界萃取等。萃取广泛应用于分离提取有机化合物,是分离液体混合物常用的单元操作,在发酵和其它生物工程生产上的应用也相当广泛,其中,萃取操作不仅可以提取和增浓产物,还可以除掉部分其它类似的物质,使产物获得初步的纯化,所以广泛应用在抗生素、有机酸、维生素、激素等发酵产物的提取高品质的天然物质、胞内物质(胞内酶、蛋白质、多肽、核酸等)的分离提取,借以从混合物中萃取所得的化合物或除去不需要的杂质。近20年来研究萃取技术还产生了一系列新的分离技术,如:①逆胶束萃取(Reversed Micelle Extraction)②超临界萃取(Supercritical fluid Extraction)③液膜萃取(Liquid Membrane Extraction)④微波辅助萃助等。萃取技术在生产应用中有以下特点:①萃取过程具有选择性②能与其他纯化步骤相配合③通过转移到不同物理或化学特

性的第二相中来减少由于降解引起的产品损失④可从潜伏的降解过程中分离产物⑤适用于各种不同的规模⑥传质速度快,生产周期短,便于连续操作等,但也还需考虑以下问题如:生物系统的错综复杂和多组分特性、产物的不稳定性、传质速率、相分离性能等。在食品化学中应用是很有发展前景的。萃取技术已应用到食品工业的各个研究领域,受到广泛的关注。

1 微波辅助萃取(MAE)技术

在微波场作用下,离解物质产生的离子定向流动形成离子电流,并在流动过程中与周围的分子或离子发生高速摩擦和碰撞,使微波能转为热能,例如在微波场中液态极性分子以每秒24.5亿次的速度不断改变正负方向,分子间高速摩擦和碰撞,从而快速产生高热。分子吸收微波能后,从基态变为激发态,而激发态是一种高能不稳定状态,容易通过释放能量回到基态,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能量传递和物质加热升温。微波就是通过分子极化(molecularpolarization)和离子导电(ion conduction)两个效应对物质直接加热的,不同于外加热(通过传导、辐射、对流由表及里传热),微波加热是一种内加热形式,即内夕同时力口热。

1.1 MAE原理

MAE是一种利用微波作为一种热源对某一体系直接加热而进行的萃取方法。由于不同物质具有不同介电常数(dielectric constant),其对微波能也具有不

同的吸收能力,因此产生的热能及传递给周围环境的热能也不相同。在微波场中,萃取体系中各种组分被选择性的加热,使得样品中某些有机化合物容易有效分离,进入到介电常数小的萃取溶剂中,从而实现有机化合物分离。

1.2 MAE的特点

1.2.1 快速高效

样品及萃取溶剂中的极性分子在高频微波场中短时间内产生大量的热量,

极性分子高速运动导致弱氢键的断裂、离子迁移,加速了萃取溶剂对样品的渗透,待分离成分很快溶剂化,使萃取时间显著缩短。

1.2.2 加热均匀

微波加热是通过内加热进行的,形成独特的物料受热方式,整个样品被加热无温度梯度,具有加热均匀性的优点。

1.2.3 选择性

在高频微波场中,对于介电常数小或介质损耗小的物质,微波入射可以说是“透明”的。由于不同化合物具有不同的介电常数,所以MAE 具有选择性加热的特点。溶质和溶剂的极性越大,对微波能的吸收越大,升温越快,促进萃取速度;而对于非极性溶剂,微波几乎不起加热作用。

1.2.4 生物效应(非热特性)

由于大多数生物体含有极性水分子,所以在微波场的作用下引起强烈的极性振荡,容易导致细胞分子间氢键断裂,细胞膜结构被电击穿破,促进基体的渗透和萃取成分的溶剂化。

1.2.5 高效

与其他萃取方法相比,MAE能减少萃取试剂的消耗,例如MAE 用于样品分析时,一般萃取试剂用量约为30~40mL。MAE 可以多种样品在相同条件下同时萃取,目前一次最多可同时萃取12个样品。此外wAE可实行时间、温度、压力控制,可保证在萃取过程中有机物不发生分解。

2 MAE技术在食品化学中的应用

食品是一种多种成分组成的物料,主要包括水、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类、维生素、矿物质等,其中大部分物质是极性分子,它们在微波场中也能被加热、升温,由于不同物质具有不同的介电常数,所以MAE在食品上应用是可行的。自从MAE 应用于有机化合物萃取以来,许多国内外学者参与了促使MAE在食品化学中的应用,目前MAE 主要应用在植物组织中天然成分的提取和食品分析。

2.1 萃取油脂

王平艳等(2000年)采用美国油葵和普通葵花籽为原料进行微波萃取,实验结果表明MAE 的出油率比压榨法的出油率高。郝金玉等(2001年)以西番莲籽为原料,从中提取油脂,与传统的SE相比,MAE萃取时间短,萃取溶剂用量少且回收率高。欧光南(2001年)研究了鳗骨油的微波萃取条件,探讨萃取溶剂、水分、微波辐射时间、样品颗粒度等因素对萃取效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样品中水分

含量的影响极为显著,无水或水量过多均对鱼油萃取不利;微波辐射时间对萃取率影响也显著。

2.2 萃取挥发性化合物

石若夫等(2001年)研究了MAE提取天竺葵挥发油,探讨了各种提取条件对挥发油萃取率的影响。回瑞华等(2003年)以苦杏仁为原料,通过微波辐射一蒸馏萃取法提取了苦杏仁挥发油,实验结果表明苦杏仁挥发油的萃取率是常规水蒸汽蒸馏法的近4倍,所用萃取时间仅为其1/3。印度学者Sushmita B.等(2004年)以孜然芹果为原料,比较研究了微波加热法与传统加热法对孜然芹果挥发性化合物组成的影响,试验了各种不同的微波辐射功率和辐射时间对孜然芹果挥发性化合物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微波加热的样品比传统加热的样品更好保留了其挥发性化合物。

2.3 萃取天然色素

把MAE应用于天然色素的提取,既能降低生产时间、能源、溶剂的消耗以及废物的产生,也能提高生产率和萃取物的纯度,是一种良好发展前途的新工艺。陈猛等(1999年)利用MAE 法萃取干辣椒中辣椒色素,单因素实验了萃取功率、萃取时间、萃取溶剂浓度、萃取压力对辣椒色素萃取率的影响。匈牙利学者Gergely A.等(2000年)也研究了利用MAE法从辣椒粉中提取辣椒色素,实验结果表明用MAE法萃取辣椒色素萃取混合溶剂的介电常数对萃取率有重要的影响。张卫强等(2002年)研究了MAE提取了番茄红素的工艺条件,确定了最佳工艺条件,最终番茄红素的萃取率为97.56%。林棋等(2002年)以花生壳为原料萃取了天然黄色素,确定了其MAE 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

2.4 MAE用于食品分析

虽然现代分析手段有着很大的进步,但食品分析中样品预处理方法的发展还是有些缓慢,因此探索快速、简便、有效、自动化的样品预处理方法,应是食品化学工作者的重要课题和研究方向之一。目前MAE在食品分析上主要应用于食品中农药残留分析。杨云等(2002年)建立了MAE—GC—MS联用法测定了蔬菜种二嗪磷、对硫磷、水胺硫磷的分析方法,研究了四种萃取试剂的萃取效率,最后选用二氯甲烷为萃取溶剂,正交实验优化了萃取溶剂体积和萃取时间。与传统的机械振荡萃取法相比,MAE不仅萃取效率高,而且还具有省时省溶剂的优点。此外,他们(2003年)还采用该方法分析测定了蔬菜中的扑草净,正交实验对萃取溶剂体积、微波辐射时间、微波功率进行了优化。罗建波等(2002年)采用了MAE—GC联用技术测定了果蔬中农药残留量,包括有机氯和有机磷残留量,选用石油谜为萃取溶剂,实验结果表明整个分析过程仅需要20min的提取时间,萃取溶剂消耗量为15mL,回收率为85%~90%,比国标法回收率高(80%)。

2.5 在其他方面的应用

由业诚等(1999年)研究了用MAE法萃取大蒜有效成分,并与传统方法(水蒸汽蒸馏法、SE法)进行了比较,实验结果表明MAE的萃取效率是SE的1000多倍,能源节约600倍。PAN Xuejan等(2003年)以绿茶叶为原料,研究了MAE 法提取茶多酚和茶碱,实验结果表明MAE法比UE法和热流萃取(HRE)法好,MAE用于茶多酚和茶碱提取具有高度选择性、快速、简单、高效等优点。

2.6 展望

MAE作为一种新的萃取技术,具有设备简单、应用范围广、萃取效率高、快速、污染小的优点,目前已应用到各个研究领域,受到广泛的关注。但目前对MAE机理研究还不够,这也是MAE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食品化学是MAE技术应用一个新领域,这必将促进食品化学的发展,比如保健功能因子的研究、食品有效成分提取方法的改进以及食品分析方法的改进等,因此MAE技术在食品化学中应用是很有发展前景的。

3 超临界流体的萃取原理和特性

3.1 超临界流体的萃取原理

众所周知:任何物质都具有气、液、固三态, 随着压力、温度的变化物质的存在状态也会相应发生改变严格地说,超临界流体是指那些高于又接近流体临界点(T c 、P C 、VC ) , 以单相形式而存在的流体。流体在临界点附近其物理化学性质与在非临界状态有很大不同, 其密度、介电常数、扩散系数、粘度以及溶度都有显著变化。由于密度是溶解能力,粘度大小是流体的阻力,扩散系数是传质速率高低的主要参数,因而, 超临界流体的特殊物理性质决定了其具有一系列重要的性质: (1)超临界流体相当粘稠,其密度接近于液体,具有较大的溶解能力。

(2) 超临界流体的扩散系数比液体要大2 一3 个数量级, 其粘度类似于气体,远小于液体。这对于分离过程的传质极为有利, 缩短了相平衡所需时间,大大提高了分离效率,是高效传质的理想介质。(3) 具有不同寻常的、巨大的压缩性,使得压力的微小变化将会引起流体密度和介电常数的很大变化。

人们利用超临界流体对混合物某些组分进行萃取,发现超临界流体具有良好的溶解性能,能够萃取一些重要的化合物。在适当条件下,难溶物质在超临界相中的溶解度比在非临界状态相下要大10 4 倍[8 1。St a h l 认为「9 , , 这是由于超临界相的密度增大了, 导致溶剂的介电常数和极化度增加,从而增加了溶剂分子与被溶解分子的作用力。由于在其它条件完全相同的情况下, 流体的密度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它的溶解能力, 而超临界流体的密度又与压力和温度有关。因此,在进行超临界萃取操作时,通过改变体系的温度和压力, 从而改变流体密度,进而改变萃取物在流体中的溶解度, 以达到萃取和分离的目的。关于超临界流体萃取时分子间作用的特点, 可以认为它更近似于液一液( 固) 萃取。众所周知,蒸馏过程之所以能分离预定的组分,主要是靠组分间挥发度的差异。而液一液( 固)萃取的分离原理则是依靠各组分的溶解度差异; 物质的挥发度虽与物质间的相互作用有关,但主要取决于分子的热运动, 而物质的溶解度则主要依赖于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当超临界流体的压力增加, 流体密度增大, 分子间距离减少, 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就加强,溶剂分子与溶质分子间的作用要么发生在气固界面或发生在液相界面上,要么发生在液相内部,使溶质分子克服原有分子的相互作用而进人超临界相内, 因此,其分离作用原理与液一液萃取过程类似。

3.2 超临界流体萃取过程的基本特征

3.2.1 密度类似液体,粘度, 扩散系数接近于气体

作为萃取溶剂的超临界流体同时兼有液体和气体的长处, 它具有与液体相近的密度和介电常数, 又具有与气体相近的粘度, 扩散系数也远大于一般液体。

高的密度和介电常数有利于溶剂和溶质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化学亲合力增

大) ,提高溶剂效能; 低的粘度和高的扩散系数有利于传质和溶质溶剂间的分离,这样, 可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平衡, 提高萃取效率,也无需进行溶剂蒸馏回收。

所以超临界流体是萃取分离的理想溶剂。

3.2.2 SCF的介电常数,极化率和分子行为与气液两相均有着明显的差别

利用超临界流体可在常温或不高的温度下溶解或选择性地提取或沥取出相

应难挥发的物质, 形成一个负载的超临界相, 此方法特别适用于提取或精制热

敏性和易氧化的物质。

3.2.3 压力和温度的变化均可改变相变

超临界流体的溶剂效能强烈依赖于流体密度、温度和压力, 对于给定的物质, 增加超临界流体相的密度,使溶剂的溶解能力增加, 萃取分离更为有效; 降低超

临界流体的密度, 使溶剂的溶解能力下降, 有助于溶剂与溶质的回收。而超临界流体相的密度可由过程的温度和压力进行控制。常用的溶剂种类并不多, 但它们的性质,特别是密度可以在较宽的范围内随压力和温度而发生变化。

4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4.1 应用在食品工业中的超临界流体萃取溶剂的选择

用作超临界萃取剂的流体很多, 这些流体, 有的价格昂贵制取困难; 有的

对设备有腐蚀和破坏性; 有的气体有毒有害, 不适于提取食品或医药中的有效

成分。与其它气体比较,二氧化碳作为超临界溶剂具有较大的优越性,因此, 目前在食品、化妆、医药、香料的领域中, 无论实验室还是工业生产,常用二氧化碳

作为超临界萃取剂。二氧化碳基本上能满足非极性提取剂的要求,且价廉易得,

还不会引起被萃取物的污染, 无毒无害,是食品工业领域超临界流体萃取中一种

较理想和使用较普遍的溶剂。

4.2 生物活性物质和生物制品的提取

CO2萃取技术主要应用于有害成分成分的脱除、有效成分的提取、食品原料

的处理等几个方面。例如:用SFE从咖啡、茶中脱咖啡因;啤酒花萃取;从植物

中萃取风味物质;从各种动植物中萃取各种脂肪酸、提取色素;从奶油和鸡蛋中去除胆固醇等。

4.2.1 脱咖啡因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得到最早大规模的工业化应用的是天然咖啡豆的脱咖

啡因。

4.2.1 啤酒花萃取

普通的有机溶剂萃取法制取的啤酒花萃取液为暗绿色膏状(即啤酒花浸膏),含有许多不纯物质,而且还残留有机溶剂。液体CO2和SC-CO2抽提的酒花萃取物

颜色为微榄绿,在20~25MPa,40℃萃取4h,浸膏得率可14%,α-酸提取率近99%,硬树脂萃取率仅为5.2%,而且不萃取农药,芳香成分不氧化。

4.2.3 其他

(1)植物油脂的萃取。

(2)动物油脂的萃取。

(3)奶脂中脱除胆固醇等。

(4)食品脱脂。

(5)咖啡、红茶脱咖啡因、酒花萃取。

(6)香辛料萃取。

(7)植物色素的萃取。

(8)共沸混合物分离,含醇饮料的软化。

(9)脱色、脱臭,烟草脱尼古丁。

5 双水相萃取

5.1 双水相萃取的原理

双水相体系的成因是聚合物之间的不相溶性,即聚合物分子的空间阻碍作用,相互间无法渗透,从而分为两相。一般认为,只要两种聚合物水溶液的水溶性有所差异,混合时就可发生相分离,并且水溶性差别越大,相分离的倾向越大。加入盐分,由于盐析作用,聚合物与盐类溶液也能形成两相。

5.2 双水相萃取的原理

(1)使固液分离和纯化两个步骤同时进行,一步完成。

(2)适合热敏物质的提取,主要是胞内酶。

(3)亲水性聚合物加入水中,形成两相,在这两相中,水分都占大比例(85~95%),这样生物活性蛋白质在两相中不会失活,且以一定比例分配于两相中。

5.3 影响双水相萃取的因素

5.3.1 聚合物及其相对的分子量

不同聚合物,水相系统显示不同的疏水性,水溶液中聚合物的疏水性依下列次序递增:葡萄糖硫酸盐<甲基葡萄糖<葡萄糖<羟丙基葡聚糖<甲基纤维素<聚乙烯醇<聚乙二醇<聚丙三醇,这种疏水性的差别对目的产物与相的相互作用是重要的。同一聚合物的疏水性随分子量增加而增加。

5.3.2pH的影响

pH会影响蛋白质中可离解基团的离解度,因而改变蛋白质所带电荷和分配系数;另外,pH还影响系统缓冲物质磷酸盐的离解程度,从而影响分配系数。pH 微小的变化有时会使蛋白质的K改变2~3个数量级。体系pH与蛋白质等电点相差越大,蛋白质在两相中分配越不均匀。

5.3.3 离子环境对蛋白质在两相体系分配的影响

在PEG/Dex中,无机盐离子在两相中也有不同的分配,因此在两相间形成电

位差。由于各相要保持电中性,这对带电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和核酸等的分配,产生很大的影响。

5.3.4 温度的影响

由于亲水聚合物的多元醇或多糖结构保护了蛋白质,蛋白质在双水相中的稳定性增加,所以一般都可在室温下操作。而且室温时粘度较冷却时低,有助于相的分离并节约了能源开支。

6 双水相萃取法在食品中的运用

6.1 双水相萃取法常用于胞内酶提取

目前已知的胞内酶约2500种,但投入生产的很少。原因之一是提取困难。胞内酶提取的第一步系将细胞破碎得到匀浆液,但匀浆液黏度很大,有微小的细胞碎片存在,欲将细胞碎片除去,过去是依靠离心分离的方法,但非常困难。双水相系统可用于细胞碎片以及酶的进一步精制。但需满足以下要求:欲提取的酶和细胞应分配在不同的相中;酶的分配系数应足够大,使在一定的相体积比时,经过一次萃取,就能得到高的收率;两相用离心机很容易分离。

6.2 两水相反应器

在两水相系统中进行转化翻译功能,如酶促反应,可以把产物移入另一相中,消除产物抑制,因而提高了产率。这实际上是一种反应和分离耦合的过程,有时也称为萃取生物转化;如果发生的是一种发酵过程,则也称为萃取发酵,因而此时也可以把两水相系统称为两水相反应器。但需满足以下条件:催化剂应单侧分配;底物应分配于催化剂所处的相中;产物应分配在另一相中;要有合适的相比。如产物分配在上相中,则相比要大,反之则相比要小。这些条件不可能同时满足,分配理论也不完善,因此常需要根据试验选择最优系统和操作条件。

6.3 采用两水相系统进行生物转化反应的优点

与固定床反应器相比,不需载体,不存在多孔载体中的扩散阻力,故反应速度较快,生产能力较高;生物催化剂在两水相系统中较稳定;两相间表面张力低,轻微搅拌即能形成高度分散系统,分散相液滴在10μm以下,有很大的表面积,有利于底物和产物的传递。

7 小结

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发展,萃取技术已得到了较广泛的应用并初显其优势。特别是SC-CO2萃取技术,尤其适用于天然药物的研究、开发和生产。虽然萃取技术还面临着设备压力高、投资消耗大等困难,但其具有的高效、快速、环保等优点令人瞩目,在更深入系统地研究与开发下,萃取技术必将为天然产物的分离纯化以及人类的生产生活做出更大的贡献。萃取技术也以其独特的萃取特点和萃取机理为农产品的开发开避一条新的途径! 应用前景十分广阔,萃取技术将在完善自身技术方法和设备的同时! 不断与其它技术相结合! 向着更广更深的方向发展,新兴的逆胶束萃取、超临界萃取、液膜萃取、微波辅助萃取等都将在理论的建立、完善和应用中不断发展。

食品保鲜技术意义

食品保鲜技术意义 学校:赣南师范学院专业:广告学1101 姓名:张晶学号:111504047 摘要: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可见食品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而如今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进步,食品不再具有明显的地域性,食品的长距离运输十分需要保鲜技术的支持。生活中的食材丰富多样,每种食材都有自己的特性,一旦不注意保鲜就有可能造成食品安全隐患。所以食品保鲜的意义就是在制造和贮存之际,灭杀食品中存在的微生物和酶(或者钝化),此后没有外部微生物的污染并阻止食品中微生物的繁殖;以物理或化学处理来阻止酶和非酶化学反应,以保持食品的品质,达到保存食品之目的。 正文: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饮一啄饱蘸苦辣酸甜。在如今倡行节约的时代,食品保鲜技术的意义是在我们的生活中运用保鲜技术以及其研究原理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便捷。其实在现在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已经因为有了食品保鲜技术方便了很多,例如:冰箱,保鲜袋,保鲜膜。保鲜盒等等。它的产生已经为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便捷,同时也避免了许多事物浪费的现象。而随着现代的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如今的食品保鲜技术也在不断地完善着。 广厦千间,夜眠仅需六尺;家财万贯,日食不过三餐!食是人类最基本的诉求,食品安全更是重中之重。食品的变质会影响到食品的口味,人的健康,甚至于危及性命,食品保鲜技术不仅能够保持事物原有的品质和风味,而且还可以长时间的储藏。不过当今社会还是有很多不法商贩用有害的物质的保鲜期,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窘迫,消费者的健康意识越来越强,对于食品的防腐剂问题也越来越关注,于是出现了利用本身或生物所代谢具有抗菌作用的天然物质来防腐,从而提高食品的安全性。所以使用食品保鲜技术也要遵循一定的道德标准。 从个体生命的迁徙,到食材的交流运输,从烹调方法的演变,到人生命运的流转,人和食物的匆匆脚步,从来不曾停歇(舌尖上的中国2)。从古到今,人们追求美食的脚步不曾停歇,现代食品保鲜技术也正随着这个脚步在不断进步,既方便人们的生活,也保证了食品的新鲜安全。

当前国内外保鲜技术

当前国际食品保鲜技术 纸箱保鲜法 这是由日本食品流通系统协会近年来研制的一种新式纸箱。研究人员用一种“里斯托瓦尔石”(硅酸岩的一种)作为纸浆的添加剂。因这种石粉对各种气体独具良好的吸附作用,且价格便宜又不需低温高成本设备。具有较长时间的保鲜作用,而且所保鲜的果蔬分量不会减轻,所以很受商家欢迎。 微波保鲜法 这是由荷兰一家公司对水果、蔬菜和鱼肉类食品进行低温消毒的保鲜办法。它是采用微波在很短的时间(120 秒)将其加热到72℃,然后将这种经处理后的食品在0-4℃环境条件下上市,可贮存42-45 天,不会变质,十分适宜淡季供应“时令菜果”。 陶瓷保鲜袋 这是由日本一家公司研制的一种具有远红外线效果的果蔬保鲜袋,主要在袋的 内侧涂上一层极薄的陶瓷物质,于是通过陶瓷所释放出来的红外线就能与果蔬中所含的水分发生强烈的“共振”运动,从而对果蔬起到保鲜作用。 烃类混合物保鲜法 这是英国一家塞姆培生物工艺公司研制出的一种能使梨、葡萄、番茄、辣椒等果蔬贮藏寿命延长1 倍的“天然可食保鲜剂”。它采用一种复杂的烃类混合物。在使用时,将其溶于水中成溶液状态,然后将需保鲜的果蔬浸泡在溶液中,使果蔬表面很均匀地涂上一层液剂。这样就大大降低了氧的吸收量,使果蔬所产生的CO2 几乎全部排出。因此,保鲜剂的作用,酷似给果蔬施了“麻醉药”,使其处于休眠状态。 电子技术保鲜法 它是利用高压负静电场所产生的负氧离子和臭氧来达到目的。负氧离子可以使果蔬进行代谢的酶钝化,从而降低果蔬的呼吸强度,减弱果实催熟剂乙烯的生成。而臭氧是一种强氧化剂,又是一种良好的消毒剂和杀菌剂,既可杀灭消除果蔬上的微生物及其分泌毒素,又能抑制并延缓果蔬有机物的水解,从而延长果蔬贮藏期。 加压保鲜法这是由日本京都大学研制成功的利用压力制作食品的方法。蔬菜加压杀菌后可延长保鲜时间,提高新鲜味道。用这种方法储存咸菜和水果最为理想。 微生物保鲜法 乙烯具有促进果蔬老化和成熟的作用,所以要使果蔬能达到保鲜的目的,就必须去掉乙烯。科学家经过筛选研究,分离出一种NH-10 菌株,这种菌株能够制成“乙烯去除剂N-T”物质,可防止葡萄在储存中发生的变褐、松散、掉,对番茄、辣椒可起到防止失水、变色和松软的作用,保鲜效果明显。 可食性果蔬保鲜剂 英国研制成一种可食用的果蔬保鲜剂。它是由蔗糖、淀粉、脂肪酸和聚脂物调配成的半透明乳液,可用喷雾、涂刷或浸渍的方法覆盖于柑桔、苹果、西瓜、香蕉和西红柿、茄子等表面,保鲜期可达200 天以上,由于这种保鲜剂在水果表面形成了一层密封薄膜,故能阻止氧气进入水果内部,从而延长了水果熟化过程,起到保鲜作用。这种保鲜剂可同水果一起食用。新型塑料保鲜膜 日本研制成功一种一次性新型塑料保鲜膜。它由两层透水性极好的尼龙半透明膜组成,两层之间装有渗透压高的砂糖糖浆。用这种塑料膜来包装果蔬,能缓慢地吸收从果蔬表面渗出的水分,从而达到保鲜目的。 减压处理保鲜法

淀粉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淀粉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高分子092 陈冰200911024206 前言 淀粉是一种来源丰富的可再生资源。近年石油价格一路上扬,使得以石油为原料的高分子类产品价格也随之上涨。淀粉作为一种来源丰富的可再生资源,其改性产品在某些方而可以替代普通塑料,而有着优良的生物降解性,可以有效地解决白色污染问题。改性淀粉以人然淀粉为原料,在其原有性质基础上,经过特定的化学物理处理改良其原有性能被广泛应用于皮革、造纸、石汕、纺织、食品、医药等行业,并且有望以改性淀粉制备纤维,从而大大地扩大了改性淀粉的应用范围。 【摘要】:本文通过介绍淀粉的改性方法及应用,进一步讲述了当今淀粉改性在食品工业及食品包装上的应用。 【Abstract】: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method for modification of starch and its application, further describes the modified starch in food industry and food packaging applications. 【关键词】:淀粉改性食品环保 【Key words】: starch modified foo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天然淀粉资源十分丰富,如土豆、玉米、木薯、菱角、小麦等均有高含量的淀粉,据统计,自然界中含淀 粉的天然碳水化合物年产量 达5000亿,是人类可以取用 的最丰富的有机资源。淀粉及 其衍生物是一种多功能的天 然高分子化合物,具有无毒、 可生活降解等优点。它是一种 六元环状天然高分子,含有许 多羟基,通过这些羟基的化学 反应生产改性淀粉,另外,淀

多糖的提取分离方法

1.多糖的提取方法 生物活性多糖主要有真菌多糖、植物多糖、动物多糖3 大类。多糖的提取首先要根据多糖的存在形式及提取部位,决定在提取之前是否做预处理。动物多糖和微生物多糖多有脂质包围,一般需要先加入丙酮、乙醚、乙醇或乙醇乙醚的混合液进行回流脱脂,释放多糖。植物多糖提取时需注意一些含脂较高的根、茎、叶、花、果及种子类,在提取前,应先用低极性的有机溶剂对原料进行脱脂预处理,目前多糖的提取方法主要有溶剂提取法、生物提取法、强化提取法等。 1.1溶剂法 1.1.1水提醇沉法 水提醇沉法是提取多糖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多糖是极性大分子化合物,提取时应选择水、醇等极性强的溶剂。用水作溶剂来提取多糖时,可以用热水浸煮提取,也可以用冷水浸提渗滤,然后将提取液浓缩后,在浓缩液中加乙醇,使其最终体积分数达到70 %左右,利用多糖不溶于乙醇的性质,使多糖从提取液中沉淀出来,室温静置5 h,多糖的质量分数和得率均较高。影响多糖提取率的因素有:水的用量、提取温度、浸提固液比、提取时间以及提取次数等。 水提醇沉法提取多糖不需特殊设备,生产工艺成本低,安全,适合工业化大生产,是一种可取的提取方法。但由于水的极性大,容易把蛋白质、苷类等水溶性的成分浸提出来,从而使提取液存放时腐败变质,为后续的分离带来困难,且该法提取比较耗时,提取率也不高。1.1.2酸提法 为了提高多糖的提取率,在水提醇沉法的基础上发展了酸提取法。如某些含葡萄糖醛酸等酸性基团的多糖在较低pH 值下难以溶解,可用乙酸或盐酸使提取液成酸性,再加乙醇使多糖沉淀析出,也可加入铜盐等生成不溶性络合物或盐类沉淀而析出。 由于H+的存在抑制了酸性杂质的溶出,稀酸提取法提取得到的多糖产品纯度相对较高,但在酸性条件下可能引起多糖中糖苷键的断裂,且酸会对容器造成腐蚀,除弱酸外,一般不宜采用。因此酸提法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 1.1.3碱提法 多糖在碱性溶液中稳定,碱有利于酸性多糖的浸出,可提高多糖的收率,缩短提取时间,但提取液中含有其它杂质,使粘度过大,过滤困难,且浸提液有较浓的碱味,溶液颜色呈黄色,这样会影响成品的风味和色泽。 1.1.4超临界流体萃取法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提取分离技术。超临界流 体是指物质处于临界温度和临界压力以上时的状态,这种流体兼有液体和气体的特点,密度大,粘稠度小,有极高的溶解,渗透到提取材料的基质中,发挥非常有效的萃取功能。而且这种溶解能力随着压力的升高而增大,提取结束后,再通过减压将其释放出来,具有保持有效成分的活性和无溶剂残留等优点。由于CO2的超临界条件(TC=304.6 ℃,Tp=7.38 MPa)容易达到,常用于超临界萃取的溶剂,在压力为8~40 MPa 时的超临界CO2足以溶解任何非极性、中极性化合物,在加入改性剂后则可溶解极性化物。 该法的缺点是设备复杂,运行成本高,提取范围有限。 1.2酶解法 1.2.1单一酶解法 单一酶解法指的是使用一种酶来提取多糖,从而提高提取率的生物技术。其中经常使用的酶有蛋白酶、纤维素酶等。蛋白酶对植物细胞中游离的蛋白质具有分解作用,使其结构变得松散;蛋白酶还会使糖蛋白和蛋白聚糖中游离的蛋白质水解,降低它们对原料的结合

生鲜食品保鲜技术研究

生鲜食品保鲜技术研究 食品工程四班2011309120012陈世龙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需求和方式的转变,生鲜食品已成为城乡居民生活中的必需品。但由于保鲜技术的相对滞后,生鲜食品产后腐败损失严重,成为制约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和食品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生鲜食品保鲜已成为当今农业、食品企业、物流业和消费者所关心的热点问题。本文以生鲜水产品和果蔬为主要对象介绍生鲜食品保鲜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关键词:生鲜食品;果蔬;水产品;保鲜技术 1前言 生鲜食品是指由种植、采摘、养殖、捕捞形成的,未经加工或经初级加工,可供人类食用的生鲜农产品。根据原料来源可分为果蔬、水产品、肉类。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生活习惯也发生改变,同时冷藏链、冰箱、微波炉的普及,人们越来越重视食品的方便性、营养性、安全性。生鲜食品不仅满足消费者的饮食需求,而且大大缩短消费者的备餐时间,因而深受消费者亲睐。然而生鲜食品具有易腐性、季节性和地域性的特点,使其在贮藏、市场供应及产品开发方面受到很大限制。由于产后贮藏保鲜及加工技术的相对滞后,我国生鲜食品腐烂损失十分严重。据统计,目前我国水果的腐烂损失率在25%~30%,蔬菜的腐烂损失率在20%~25%,水产品的损失率在15%左右,而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农产品平均损失率仅为1.7%~5%。保鲜技术落后、产后损失严重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和食品工业发展,影响农民收入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生鲜食品保鲜是保证其贮藏期品质稳定,实施远距离或反季节贸易的关键,已成为农业和食品产业的一个重大难题,受到食品企业、物流业和消费者的广泛关注。 2 生鲜食品主要保鲜技术 生鲜食品保鲜是根据其品质特点和腐败变质机理,在其生产和流通过程中采用物理、化学或生物方法处理,抑制或延缓生鲜食品的腐败变质,保持其良好鲜度和品质的技术。目前生鲜食品保鲜方法主要有物理、化学和生物法三大类,每类方法又衍生出很多新技术,各自依托不同的保鲜原理。虽然各种保鲜手段的侧重点不同,但都是对保鲜品质起关键作用的因素进行调控。首先是控制生鲜食品生理、生化变化进程,从而延缓品质劣变进程;其次控制微生物,主要通过控制腐败菌来实现。主要保鲜技术有低温保鲜、化学保鲜、生物保鲜、气调保鲜、超高压保鲜、辐照保鲜、臭氧保鲜等。此外,近几年一些新的保鲜技术,包括复合保鲜技术不断涌现,如临界点低温高湿贮藏、高压静电场处理保鲜、细胞间水结构化气调保鲜、热激处理保鲜等。 2.1低温保鲜 2.1.1水产品低温保鲜 低温保鲜是水产品最主要的保鲜技术。水产品低温保鲜技术主要有冷藏冷冻、冷海水/冷盐水保鲜、微冻保鲜、冻结保鲜和冰温保鲜技术,用于保持鱼体原有的鲜度和鱼肉的品质,抑制鱼体死后的生物化学变化。微冻保鲜技术是将新鲜渔获物放入低于鱼肉冰点(2℃)以下的冷冻海水中快速冷却,然后将鱼体保存在-2~0℃的微冻温度区域内保鲜,该方法可有效保持鱼肉的鲜度。此后,又发展了超冷保鲜和无冰保鲜技术[1]。超冷保鲜技术是一种使鱼体窒息和快速冷却同时实现的保鲜技术。无冰保鲜技术是采用-5~3℃的冷媒(深冷海水),通过喷淋、浸泡等剧烈冷却及清洗方式,使水产品在最短时间内快速冷却至-2—-1℃的微冷

天然食品保鲜剂及其应用

天然食品保鲜剂及其应用 汪秋安 (湖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长沙市,410082) 摘 要 介绍茶多酚、蜂胶提取物、桔皮提取物、魔芋甘露聚糖、鱼精蛋白、连翘提取物、迷迭香提取物、植酸、花生壳中的木犀草素、壳聚糖食品保鲜剂及应用。 关键词 天然 食品 保鲜剂 应用 前言 食品在生产和贮存时,受微生物、氧化等作用会发生食物的腐败、霉变,给人们的生活和生产造成很大的损失,而合成的防腐防霉剂又往往给人类健康带来一定的不良影响。因此,从天然物中提取保鲜剂,并用于食物的保鲜研究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下面介绍一些具有开发价值的天然食品保鲜剂及其应用。 1 茶多酚 茶多酚是从茶叶中提取出来的多羟基酚类有机物,其主要成分是儿茶素及其衍生物。茶多酚的抗氧化能力高于维生素E10~20倍,它对鱼油、色拉油及其它含动、植物油脂的食品有很好的抗氧化活性,添加量约30~100mg/K g(以油脂重量计)。茶多酚对各种细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普通变形杆菌、伤寒沙门氏杆菌、桔草杆菌、志贺氏痢疾杆菌、铜绿色假单胞杆菌、大肠埃希氏杆菌的最低抑制浓度为0.01%~0.1%(W/W),它不失为一种良好的天然抗菌剂,可添加于食品和药物中。日本现已开发出“poly phen ol60”,“三福多”等茶多酚食品保鲜剂,用于饼干、油炸马铃薯片、肉肠、盐渍鱼、鱼肉山芋丸等产品。 2 蜂胶提取物 将25g磨成粉末的粗蜂胶放进索氏提取器中抽提,用70%浓度的乙醇300ml,在70℃回流反应8h,冷却,得到的溶液经抽滤,滤液浓缩得深褐色,香味舒适的蜂胶提取物。该提取物具有抗菌、消炎、抑制病毒、增强机体免疫等作用。将蜂胶精提物直接加入牛奶、咖啡、保健品口服液,以及饮料、乳制品、流质食品中具有很好的保鲜作用。 3 桔皮提取物 柑桔皮(风干物)用体积3~6倍的酒精在常温或加热下浸提,用蒸馏方法从提取物质溶液中除去溶剂,即可得具有防霉作用的橙黄色粘性浓缩物。将这种防腐剂以1%~3%的比例添加于食品和饲料中去,即可大大延长食品和饲料的保存期。甚至可用作医药上某些活菌制剂的防霉变抑制剂。桔皮提取物对细菌未表现出抑菌作用,而对霉菌、酵母菌则显示了较强抑菌作用。 4 魔芋甘露聚糖 魔芋的球状块茎含魔芋甘露聚糖约50%,该多糖提取方法简单,用于水果、肉类、鱼类、豆腐等食品保鲜,效果较理想。 例1:将新鲜草莓放入0.05%(以重量计)的魔芋甘露聚糖水溶液中浸渍10秒钟,使草莓表面均沾有甘露聚糖水溶液,捞出自  第3期(总第102期) 江苏食品与发酵 J IANGSU SHIPIN Y U FAJ IAO 2000年9月

酶制剂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论文

酶制剂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摘要:酶制剂是一类特殊的食品添加剂,具有催化高效性,专一性等显著特点。文章综述了食品工业中酶制剂利用及新动向,包括淀粉糖、油脂、蛋白质加工、面包、啤酒、饮料工业以及改善苦味的酶类的应用。并介绍了酶与食品的关系、酶制剂在食品生产中用于保藏、改善质量和增加营养价值、增加品种种类、提高便捷性和提高食品生产效率等作用。并对酶制剂在食品工业中的发展方向和安全问题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酶制剂;食品工业;应用 酶是一类具有专一性生物催化能力的蛋白质。而从生物体中提取的具有酶活力的制品,称为酶制剂。酶制剂主要用于食品加工和制造业方面,它在对提高食品生产效率和产量、改进产品风味和质量等方面有着其它催化剂所无法替代的作用。另外,酶制剂在日化、纺织、环境保护和饲料等行业也有着较广泛的应用。 随着发酵工业的发展,酶制剂的主要来源已被微生物所取代,它具有不受季节、地区和数量等因素影响的特性,还具有种类多、繁殖快、质量稳定和成本低等特点。随着微生物育种技术的发展,酶制剂的种类越来越多,分类也越来越细。目前我国已工业化生产的、且用于食品工业的酶制剂主要有:淀粉酶、异淀粉酶、果胶酶和蛋白酶等,它们在食品加工中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当然,尽管目前我国酶制剂行业的发展已有了长足进步,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为进一步加快酶制剂产业技术的进步,今后应注重在调整产品结构、增加新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实现规模化经营和拓宽应用领域等方面作深入的研究。 1.酶与食品的关系 在食品生产加工中,为了保持食物原有的色、香、味和结构,就要尽量避免引起剧烈的化学反应。酶是一类具有专一性生物催化能力的蛋白质,因此作用条件非常温和。许多酶所催化的反应从动植物最初生长时就开始了,当它被作为食品时,其体内酶的催化作用仍然继续进行着。如动物体死后,其合成代谢停止,而分解代谢加快,因此就会导致组织腐败,但这可能也会改善某些食品原料的风味。在大多数成熟的水果中,由于某些酶的增加,会使得其呼吸速度加快,淀粉转变为糖,叶绿素发生降解,细胞体积快速增加。这些变化,对于水果风味的改善是有益的;而对蔬菜来讲,叶绿素的降解则是有害的。 2.与食品生产有关的酶制剂 2.1与淀粉糖和甜味剂生产有关的酶制剂 淀粉酶工业上应用酶制剂已有数十年的历史,淀粉加工用酶所占比例达到15%,是酶制剂最大的市场。近年来淀粉酶类耐热性大大提高,并已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改善其品质。特别要提到的是一系列新的酶制剂的发现和应用,如在1995年已经工业化的酶转化淀粉生产海藻糖,改变了先前从酵母等食物中抽提的生产方法,生产成本大大下降。这种糖不仅耐酸、耐热、防龋齿,还可抑制蛋白质变性和油脂酸败,市场日益扩大。 2.2与油脂生产有关的酶制剂 油脂是人类食品的主要营养成分之一,有赋予食品不可缺少的风味,而且用酶法生产有益健康的油脂的正逐步应用成熟,如用DNA等高度不饱和脂肪酸作为食品的原材料所制作的食品销售额已达400亿日元。 2.3与蛋白质有关的酶制剂 蛋白质在食品加工中,不仅具有营养的功能还具有各种物理功能,提高这类功能将会增加其附加值,要达到这个目的需要利用蛋白酶类。为了以蛋白质水解后的产物作为生产氨基酸系列的调味品,就必须把蛋白质彻底分解为氨基酸。 2..4与面包生产有关的酶制剂

水果保鲜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发展

水果保鲜技术的研究现 状及发展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CQWU/JL/JWB/ZY084-02 学年论文 (课程论文、课程设计) 题目:水果保鲜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发展 小组成员:陈盼盼、张珍妮、袁锐 杨善丽、罗云雾、张玲 专业年级: 2010级化学(师范) 成绩: 指导教师(职称):邓小红(副教授) 2012年11月13日 摘要:水果贮藏保鲜是水果产业化生产时减少损失,保值、增值的基础,本文是叙述了水果保鲜与贮藏业的现状及我国保鲜技术存在的问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新鲜高质量和高营养食物的需求不断增加,从而推动了新鲜水果贮藏方法的发展。为此,主要探讨了国内外水果贮藏保鲜应用的各种技术,分析了水果贮藏保鲜技术研究方面的新情况与新进展。 关键词:水果保鲜;储藏;现状 引言: 果品营养丰富, 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品。由于生产的季节性、地域性和产品的易腐性, 给水果的采后处理、贮藏保鲜等环节带来了极大困难。特别是在水果的生产中, 由于采摘不当、贮藏不善, 或由于生理病害、微生物病害的影

响, 往往导致大量水果的腐烂损失。许多国家农产品采后处理与贮藏保鲜已实现了产业化。 1 水果保鲜与贮藏业现状 目前,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们对食物要求越来越高,人们的饮食已从温饱型向营养型转变,对食品的需求不但追求数量,而且关心质量和花色品种,经济、实惠、方便的食品必将成为消费者选择的对象[1]。新鲜的水果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其含水量高,且具有我们所必需的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但水果组织柔嫩,含水量高,容易腐烂变质,不耐储存,采后极易失鲜,从而导致品质降低,丧失商业价值。因此,水果低温贮藏保鲜产业是水果生产的继续,是可持续水果产业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我国目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重点发展的产业。同时水果低温贮藏保鲜产业,对果品的采后增值、保值,农民致富和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 冷藏场所及装置是水果贮藏保鲜最关键的设施,它们的最关键点在于对温度的控制,其次是在特殊构造条件下还能够对气体成分、压力和湿度进行控制,以满足水果贮藏保鲜的要求。现代温贮藏主要包括机械冷藏、机械气调冷藏、机械减压冷藏和机械湿冷冷藏等。其中机械冷藏占贮藏水果产量的1/3左右,我们可以通过控制温度和湿度进行人工调节和控制,已达到良好贮藏[3]。我国的气调贮藏起步很晚,主要的气调贮藏技术是小包装、大帐自然降氧和硅窗气调等且仅限于少量的水果。常用的气调保鲜方法主要有4种:塑料薄膜帐气调、自然降氧法、混合降氧法和人工改变空气组成法等。 化学保鲜剂的研究及应用发展很快,目前,已有多种化学杀菌剂、生物活性调节剂及生物涂膜类等防腐保鲜剂在贮藏保鲜中推广使用,对提高贮藏效果具有

生物保鲜技术及其在食品中的应用

琼州学院理工学院 学年论文设计 ` 题目:生物保鲜技术及其在食品中应用 姓名: 学号: 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 年级:10级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 2012 年 06 月 06 日

生物保鲜技术的及其在食品中的应用 (琼州学院理工学院,海南三亚,572000) 摘要:生物保鲜材料因为无毒、无副作用、可降解等特点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文中简述生物保 鲜的特点,介绍了生物保鲜的一般机理及在食品保鲜中的应用 关键词:生物保鲜技术食品应用 Application of Biological preservation technology in food Industry (Polytechnic college, Qiongzhou University, Sanya Hainan 572022,China)Abstract:Biological preservation material because non-toxic, without any side effects, degradable characteristics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people. This paper briefl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iological preservation,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general mechanism of biological preservation and the application in food preservation. Key words: Biological preservation technology ; Food; Application 引言 近年国外食品保鲜技术有微波杀菌, 高压电场杀菌、高压低温保藏、静电杀菌、磁力杀菌、感应电子杀菌、核辐射杀菌、X射线杀菌、红外杀菌, 主要集中在物理方法的研究, 然而, 生物保鲜的研究在日本、美国正受到重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生活模式与消费观念的改变, 人们对食品的要求已不仅仅满足于传统上的色、香、味, 而更加关注的是食品的安全与环保。食品的保存、保鲜与防腐一直是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传统的并已广泛使用的化学防腐剂如亚硝酸钠、苯甲酸钠等都具有一定的毒性; 而辐射贮藏、低温贮藏等物理方法又因使用范围、操作技术等限制, 很难广泛推广。因此寻找安全无毒的生物保鲜技术, 用于取代化学保鲜方法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本文就生物保鲜技术在食品领域中的研究及应用做一介绍。 1.生物保鲜的一般机理 生物保鲜技术的一般机理为隔离食品与空气的接触、延缓氧化作用, 或是生物保鲜物质本身具有良好的抑菌作用, 从而达到保鲜防腐的效果。生物保鲜物质无毒无害, 可用于食品防腐保鲜。如壳聚糖具有良好的成膜性, 对果蔬可起到“微气调”的作用, 抑制果蔬的呼吸, 并且该膜可将食品与空气隔离, 延缓氧化; 壳聚糖还具有良好的抑菌作用, 它对腐败菌、致病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壳聚糖分子中的羟基与氨基可结合多种重金属离子形成稳定的鳌合物, 例如铁、铜等金属离子与其结合可以延缓脂肪的氧化酸败; 壳聚糖无味、无毒无害[1]。普鲁兰多糖是无色、无味无臭的高分子物质, 可塑性强, 在物体表面涂抹或喷雾涂层均可成为紧贴物体的薄膜, 能有效阻挡氧、氮、二氧化碳。木霉发酵液可以与果实表面病菌之间的营养竞争作用和分泌的抗菌物质产生抗菌作用。茶多酚可与蛋白质络合, 使蛋白质相对稳定, 不易降解; 可以抑制微生物的生长; 茶多酚还是一种优良的抗氧化剂, 使脂肪氧化速度降到最低, 能有效清除自由基[2]。

2017年度中国食品行业经济运行指数

2017年度中国食品行业经济运行指数 项目工作总结 中国食品工业协会 2018年12月

2017年度“中国食品行业经济运行指数” 项目工作总结 “中国食品行业经济运行指数”是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下,对食品工业经济运行状态结果的定量描述,可以更直观地反映食品工业相关经济运行指标的变化趋势,有助于快速解读食品工业及其子行业的运行情况,把握食品行业的发展趋势,为政府政策调控和企业经营决策等提供支持依据。为此中国食品工业协会自2016年在协会行业统计信息工作的基础上,开展“中国食品行业经济运行指数”编制和发布工作。 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根据国家相关产业政策,结合食品行业信息统计工作的实际情况,2017年、2018年逐步开发、完善和更新“食品行业经济运行指数系统”,现将相关工作总结汇报如下。 一、“食品行业经济运行指数”工作简况 2017年,协会为做好食品行业经济运行指数工作,专门聘请从事开发指数研究项目和经济学领域专家,共同进行系统开发。在大量前期调研的基础上,确定指数系统的关键点和切入点,搭建指数系统结构,确定关键指标体系,确定指标权数,建立数学模型,分析计算结果。 2018年,经过专家反复会商,模型调试,专家论证后,确定系统,开始实施,在协会内部的行业运行分析研究系统试用后,进一步修正数学模型,提高系统的可表达性和准确性。 “中国食品行业经济运行指数”已运行两年,社会反映良好,有关部门领导非常重视,媒体也多有报道,但随着经济社会格局

的持续变革,人们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及营养与健康需求正在发生重大转折,食品产业也处在历史性的战略转型期,表现为产业价值链由低端向高端延伸、发展方式由高消耗高排放向节能减排的绿色低碳转变、经营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技术密集型调整,产业技术体系构建趋于全球化,这些对食品产业提出了新挑战。 2019年将在协会已经运行两年“中国食品行业经济运行指数”基础上,结合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理念,进一步完善指标体系,为政府相关部门了解食品工业的营商环境,把握发展态势,及时发现问题,科学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并利用协会现有的工作平台和媒体渠道,做好指数的发布和宣传,扩大其影响力,同时依托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微信、微博和内部通讯系统进行发布。拟在综合指数发布的基础上,根据细分行业需要和市场需求,开发多级的“中国食品行业经济运行指数”系统,提高系统的针对性和商业价值。 二、“中国食品行业经济运行指数”项目主要内容 为客观有效评价食品工业经济发展状况,准确衡量食品工业经济发展水平,需要制定出一种科学、全面的综合评价方法。对于经济发展状况的评价方法及评价结果是政府、决策部门、该行业及相关行业企业所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而产业发展指数以其综合性、概括性成为分析、评价、预测产业经济运行状况的重要工具和手段,是部署产业发展规划的重要依据。从统计学角度来说,编制食品工业经济发展指数是进行评价、监测和预警的核心,利用食品工业经济发展指数可以及时有效地分析工业发展的现 状及未来趋势,这对于实现食品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制定相关工作计划及经济发展战略部署都具有重大意义。 “中国食品行业经济运行指数”涵盖食品行业规模、结构、效益、市场供求和可持续发展5个方面:

食品保鲜技术的意义

食品保鲜技术的意义 学号:101205031 姓名:陶怡班级:10学前教育本科班 对于当今大多数忙碌的家庭来说,一次性购买很多食物,然后把食物放在冰箱里慢慢食用已经成为了人们的生活规律,如何更长久的保持食物的新鲜也是人们所关注的。其实食品问题一直是大家关注的问题,食品的保存问题更是人们关注的重中之重。俗语说:“民以食为天。” 而食物是很容易腐败变质的,常温下不能存放太长时间,因而人们不断的开发和研究食品的保鲜技术,可见食品的保鲜技术对于我们如今的日常生活势必不可少的 食品保鲜最重要的是保鲜二字,保字意味着在食品的储藏过程中保持其新鲜状态的一切技术或过程,而鲜子则代表新鲜状态的具体内容,也就是瓜果蔬菜等的外部形态以及色香味。食品保鲜技术大概分为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两种,物理方法就是通过低温冷藏,加热,辐射等方法,而化学方法就是防腐剂。而食品变质的原因是有害微生物的破坏。只要杀了有害微生物,食品保鲜的时间自然也就加长了。而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的结果都是一样的,就是一直有害微生物的繁衍同时杀死已经产生的有害微生物。 食品保鲜技术的意义是在我们的生活中运用保鲜技术以及其研究原理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便捷。其实在现在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已经因为有了食品保鲜技术方便了很多,例如:冰箱,保鲜袋,保鲜膜。保鲜盒等等。它的产生已经为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便捷,同时也避免了许多事物浪费的现象。而随着现代的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如今的食品保鲜技术也在不断地完善着。 食品的变质会影响到食品的口味,人的健康,甚至于危及性命,食品保鲜技术不仅能够保持事物原有的品质和风味,而且还可以长时间的储藏。不过当今社会还是有很多不法商贩用有害的物质的保鲜期,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窘迫,消费者的健康意识越来越强,对于食品的防腐剂问题也越来越关注,于是出现了利用本身或生物所代谢具有抗菌作用的天然物质来防腐,从而提高食品的安全性。 食品保鲜技术是为食品保鲜的,而不是危及人们的健康的,所以食品保鲜技术要有一定的标准去衡量,不然结果就会与我们的初衷背道而驰。 不过总结来说食品保鲜技术对于我们的生活还是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它的存在给予我们的生活很多年的便捷。

网络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分析

网络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分析

网络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分析 智研数据研究中心网讯: 内容提要:运用高新技术和信息网络技术对现有食品加工装置和生产工艺进行改造, 是技术进步的重要手段。大力推广电子计算机进入生产领域, 根据生产工艺特点, 编制控制软件, 由电脑自动控制各个环节的生产工艺要求, 自动协调控制阀门。使人工操作、经验判断为主的加工过程逐步过渡到以电脑自动控制为主。既避免了操作失误、经验失误、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 又能保证和提高产品的内在、外观的各项综合指标。 智研数据研究中心发布的:2012-2016年中国农副食品加工业市场监测与投资前景分析报告 1采用高新技术, 将为发展食品工业大展宏图。 充满希望的21 世纪, 以信息技术为中心, 包括生物技术和网络技术为重要内容的高新技术的发展, 对食品工业的发展将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我国是农业大国, 食品工业技术发展制约着农业的发展。 面对国内外日益激烈的市场竟争, 我国的可利用资源减少, 人口却在增加, 生存与发展始终是头等大事, 所以食品工业一直是我国政府十分重视的支柱产 业之一。要发展食品工业, 首先要重视其技术的发展, 尤其是食品工业中的新型制造技术的应用, 唯有如此, 方能兴旺食品工业, 使之对农业产生导向作用。 1. 1 生物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生物技术在其发展过程中始终与食品工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现代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在食品工业中应用是近代食品工业取得非凡成就的重要因素, 它为解决人类食品、营养、保健、环境、资源等问题开辟了崭新的途径。目前国际市场上以生物技术为基础的食品工业

产值为2 500 亿美元。生物技术在国内食品工业中已得到广泛的应用, 例如基因工程技术在食品品质改良方面, 以高产、优质、抗病虫害、高蛋白含量为主要目标; 利用微生物发酵及酶工程技术, 可生产出门类众多的传统发酵食品等, 还可利用生物技术对传统食品加工工艺进行改造。现代食品新型制造技术随着科学技术进步而不断发展, 日趋成熟。而且各种现代食品新型制造技术相互组合使用, 将会产生更佳的经济效益。 1. 2网络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运用高新技术和信息网络技术对现有食品加工装置和生产工艺进行改造, 是技术进步的重要手段。大力推广电子计算机进入生产领域, 根据生产工艺特点, 编制控制软件, 由电脑自动控制各个环节的生产工艺要求, 自动协调控制阀门。使人工操作、经验判断为主的加工过程逐步过渡到以电脑自动控制为主。既避免了操作失误、经验失误、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 又能保证和提高产品的内在、外观的各项综合指标。建立在高新技术基础上的食品工业, 将不断创新和加大综合利用广度和深度、节约资源、节约能源, 增加经济效益,使食品工业尽早成为无污染、保持生态环境的绿色行业。 2重视人才培养与人才引进, 向国际水平靠拢。 以前, 我们的国门没打开, 长期以来产供销全都是计划经济运行, 所以市 场经济商品意识淡薄。参加世贸组织后国门打开了, 情况发生突变。外国食品已大批量涌入中国市场, 且产品质量上乘、款式新颖、口味新奇、包装精美, 对我们的传统食品引起了不小的冲击。 食品行业的生产、管理、营销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 要求不同层次的人员来运作, 尤其是决策指导的高层面人员, 具备素质全面、精通国际贸易规则。 教育部门要开设食品专业, 培养适应新时代的食品行业管理人才, 同时高校、高职、中职、技工学校也要培养不同层面的生产、管理人员。市场竞争的深层次是人才竞争。

中国协会名单分解

中国协会名单福建省经济技术协作促进会 福建省纺织行业协会 福建省石油和化工行业协会 福建省食品工业协会 中国企业联合会 中国质量协会 中国农业机械流通协会 中国轮胎翻修利用协会 中国拆船协会 中国煤炭城市发展联合促进会 中国民用爆破器材流通协会 中国物资储运协会 中国调味品协会 中国机械通用零部件工业协会 中国模具工业协会 中国塑料机械工业协会 中国钢结构协会 中国重型机械工业协会 中国热处理行业协会 中国炭素行业协会 中国炼焦行业协会

中国耐火材料行业协会 中国铁合金工业协会 中国模板协会 中国废钢铁应用协会 中国化学试剂工业协会 中国化工节能技术协会 中国腐植酸工业协会 中国化工企业管理协会 中国监控化学品协会 中国化学矿业协会 中国化工装备协会 中国工业气体工业协会 中国农药工业协会 中国橡胶工业协会 中国化工施工企业协会 中国化工情报信息协会 中国造纸化学品工业协会 中国石油和石化工程研究会 中国针织工业协会中国化纤工业协会中国丝绸协会 中国纺织机械器材工业协会 中国家用纺织品行业协会

中国砖瓦工业协会 中国非金属矿工业协会 中国砂石协会 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 中国建材工程建设协会 中国石棉制品工业协会 中国石灰协会中国水泥制品工业协会(CCPA)全国电力技术市场协会 中国电力建设企业协会 中国电力企业多种经营协会 中国电力规划设计协会 陕西省注册会计师协会 中国室内装饰协会 中国宝玉石协会 温州市自营进出口生产企业协会 中国武术协会 中国家具协会 中国制笔协会 中国缝纫机协会 中国搪瓷协会 中国眼镜协会 北京市保龄球运动协会

上海自行车协会 天津自行车协会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 中国市场学会 中华糖尿病学会信息化专家委员会中国电子学会IEEE 北京分会中国力学学会 中国制冷学会 中国药学会中华医学会 中国计算机学会 上海市公路学会 中国中医药学会 中国针灸学会 广东省制冷学会 中国科学技术情报学会 天津市通信学会 中国社会学会宁波计算机学会 上海市微型电脑应用学会 上海市图像图形学学会 中华护理学会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福建省医药信息学会 秦皇岛天文科普学会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及其在食品领域中的应用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及其在食品领域中的应用 摘要:介绍了超临界流体的特性,超临界流体萃取的基本原理、萃取上艺,尤其是超临界流体CO2 萃取技术在食品上业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超临界流体萃取;食品上业;应用 超临界流体萃取 (Supercritical Fluid Extraction, SFE)是一种新的分离技术。 Hannay 在1897 年就发现了超临界流体(Supercritical fluid,SCF)的独特溶解现象。20 世纪50 年代,美国Todd 从理论上提出将超临界流体用于萃取分离的可能性,但直到 20 世纪 70 年代才引起人们的普遍重视。1978 年联邦德国建成了第一个利用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从咖啡豆脱除咖啡因的工厂。近年来,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在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发展极为迅速,其应用领域有食品、医药、化妆品、化工等领域,特别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发展尤为迅速,由于其选择性强,特别适用于热敏性、易氧化物质的提取和分离,因此,为天然食品原料的开发和应用开辟了广阔的前景[1,2]。 1 超临界流体(SCF)的定义和性质 任何一种物质都存在气相、液相、固相三种相态,三相成平衡状态共存的点叫三相点。液、气两相成平衡状态的点叫临界点。不同的物质其临界点所要求的压力和温度各不相同。SCF 是指热力学状态处于临界点(Pc 临界压力,Tc 临界温度)之上的流体。此时流体处于气态与液态之间的一种特殊状态,气液两相性质非常相近,以至无法分别,具有十分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SCF 的粘度虽高于气体但明显低于液体,密度接近于液体,扩散系数介于气体和液体之间,是液体的10~100 倍,兼有气体和液体的优点,既像气体一样容易扩散,又像液体一样有很强的溶解能力。因而SCF 具有高扩散性和高溶解性。在其它条件完全相同的情况下,液体的密度在相当程度上反应了它的溶解能力,而超临界流体的密度与压力和温度有关,随着压力的增大,介电常数和密度增大,超临界流体对物质的溶解能力增大。超临界萃取就是利用SCF 在临界点附近体系温度和压力的微小变化,使物质溶解度发生几个数量级的突变的性质来实现其对某些组分的提取和分离的目的[3,4]。 常用作SCF 的溶剂有二氧化碳、氨、乙烯、丙烷、丙烯、水、甲苯等。目前研究较多和工业上最常用萃取剂是二氧化碳,CO2 临界温度31.04℃,临界压力7.38MPa,临界条件易达到,并且具有化学性质不活泼、对大部分物质不反应、无色无毒无味、不燃烧、安全性好、价格便宜、纯度高、容易获得等优点。超临界CO2 是一种非极性的溶剂,对非极性的化合物有较高的亲和力,当化合物中极性官能团出现时,则会降低该化合物被萃取的可能性,甚至使之完全不能被萃取,

我国的各类食品行业协会应当肩负起推动食品安全的重任

我国的各类食品行业协会应当肩负起推动食品安全的重任。行业协会是社会生产专业分工和市场竞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行业协会维护着行业的整体利益:对内为协会成员服务,组织会员的培训,以期提升行业的竞争力;对外作为本行业的代言人,成为政府和企业沟通的桥梁,目的是谋取和增进协会成员的合法合理的利益。行业协会在为企业谋求共同利益和为行业谋求更大发展的同时,也会对协会内的成员加以必要的纪律约束,维护行业的整体声誉。行业协会的这些职能是建立食品行业协会的食品安全推动体系的原因和基础。食品行业协会对食品安全的推动力应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加强对成员的食品安全教育、树立行业荣誉感;组织会员进行业务培训、正确掌握确保食品卫生质量的先进方法;树立先进、批评落后,促使成员不断提高食品安全工作水平;保持与政府部门的联系,提供业内信息数据、获得最新政策;应对行业内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加强与政府的沟通、消除不良影响、妥善处理善后工作;与其他组织进行有关食品安全的经验交流与合作。 至于研究机构,应发挥其在食品安全方面的专业研究特长,以此推动食品安全工作的不断深入和完善。研究机构可以进行食品安全的基础研究,比如研究食品工业发展趋势、探讨各类食品安全加工新工艺;进行相关数据汇总和分析,把食品安全工作经验和存在的不足上升到理论高度;承接政府部门或企业委托的食品安全研究课题;为政府重大食品安全工作的决策提供专业的意见和建议;和国内外研究机构联合开展与食品安全有关的各项交流活动。〔参考文献〕 [1]科技部.我国食品安全态势调研报告[R].2003. [2]〔美〕玛丽恩·内斯特尔.食品政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3]〔美〕玛丽恩·内斯特尔.食品安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4]毕金峰.微生物风险评估的原则与应用食品药品发展与监管,2004,(2).

液-液萃取分离法

液-液萃取分离法 【摘要】液—液萃取分离法又称溶剂萃取分离法,简称萃取分离法。这种方法是利用与水不相混溶的有机溶剂同试液一起震荡,这时,一些组分进入有机相中,另一些组分仍留在水相中,从而达到分离富集的目的。如果被萃取组分是有色化合物,则可以取有机相宜接进行光度测定,这种方法称为萃取光度法。萃取光度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选择性。 【关键字】液—液萃取分离法、亲水性、分配系数、螯合剂 液—液萃取分离法又称溶剂萃取分离法,简称萃取分离法。这种方法是利用与水不相混溶的有机溶剂同试液一起震荡,这时,一些组分进入有机相中,另一些组分仍留在水相中,从而达到分离富集的目的。 一. 萃取分离法的基本原理及重要参数 1.萃取过程的本质:根据物质对水的亲疏性不同,通过适当的处理将物质从水相中萃取到有机相,最终达到分离。 亲水性物质:易溶于水而难溶于有机溶剂的物质。如:无机盐类,含有一些亲水基团有机化合物常见的亲水基团有一OH,一SO3H,一NH2,=NH 等.疏水性或亲油性物质:具有难溶于水而易溶于有机溶剂的物质。如:有机化合物常见的疏水基团有烷基如一CH3,一C2H3,卤代烷基,苯基、萘基等物质含疏水基团越多,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其疏水性越强2.分配系数和分配比 (1)分配系数 分配系数的含义:用有机溶剂从水相中萃取溶质A时,如果溶质A在两相中存在的型体相同,平衡时溶质在有机相的活度与水相的活度之比称为分配系数,用KD表示。萃取体系和温度恒定,KD为一常数。在稀溶液中可以用浓度代替活度。 (2)分配比 分配比的含义:将溶质在有机相中的各种存在形式的总浓度CO和在水相中的各种存在形式的总浓度CW之比,称为分配比. 示例:CCl4——水萃取体系萃取OsO4在水相中Os(VIII)以OsO4,OsO52-和HOsO5-三种形式存在在有机相中以OsO4和(OsO4)4两种形式存在。 (3)分配系数与分配比 当溶质在两相中以相同的单一形式存在,且溶液较稀,KD=D。如: CCl4——水萃取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