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学习古文字的方法

谈谈学习古文字的方法
谈谈学习古文字的方法

谈谈学习古文字的方法

裘锡圭

我想根据自己的经验,简单谈谈学习古文字的方法,供对古文字感兴趣的青年同志参考。为了行文的方便,提到当代的学者时,即使是作者的师友,也不加先生、同志等称呼,先在这里声明一下。

“古文字”这个名称所指的范围可大可小。本文所说的古文字,主要指见于考古资料上的早于小篆的文字。李学勤《谈自学古文字》一文引用了已故古文字学家唐兰的一句名言——“古文字学的功夫不在古文字”(《文史知识》1981年6期5页)。这就是说,如果想学好古文字,必须掌握古文字学之外的很多知识。

按照我的体会,在必须掌握的那些知识里,最重要的是古汉语方面的知识。古文字是记录古汉语的。如果对古汉语很不熟悉,就没有可能学好古文字。

熟悉古汉语的主要方法就是读古书。我们的条件跟封建时代的读书人不一样,不可能像他们那样花非常多的时间去读古书,但是至少要想法集中时间精渎一部篇幅适中的比较重要的古书。对学古文字的人来说,最适合精读的古书也许可以说是《左传》。《左传》的注本有好几种,我主张读《十三经注疏》里的《春秋左传注疏》(杜预注,孔颖达疏)。不仅是《左传》的本文,就是注和疏基本上也要一个个字地读。这不但是为了帮助读懂本文,同时也是为了掌握古代注疏的体例。读完了这部注疏,以后使用其他各种注疏就比较方便了。读《左传注疏》时可以把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当作参考书。读《左传》不但能熟悉先秦语言,而且还能得到很多先秦历史、社会、典制、风俗、思想等方面的有血有肉的知识。这些知识对于学习、研究古文字是非常有用的。

《左传》之外的古书当然也要读,但是由于时间条件的限制,读法恐怕就只能以粗读为主了。李学勤在《谈自学古文字》里说:“在学古文字时读古书,最好能以古文字材料与同时代的文献对照阅读。例如学西周金文,同时读《尚书》、《逸周书》及《诗经》中西周作品,必能收左右逢源之效。”(6页)这是很有道理的。如果对战国文字感兴趣,就应该读读《战国策》、《史记》和诸子等书。不过现在所能看到的战国文字资料,多数是语言带有仿古意味的(如某些金石铭刻)和文字特别简单的(如玺印、货币)。因此对学习、研究战国文字的人来说,《战国策》、《史记》等书的史料价值超过作为语言资料的价值。

与读古书同时,最好看一点讲上古汉语的语法和词汇的著作,使自己的古汉语知识有条理。初学者可以看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中的通论和王力《汉语史稿》中、下二册里的有关部分。训诂学方面的著作最好也读一本。初学者可以看洪诚的《训诂学》(江苏古籍出版社1984年出版)。熟悉古汉语,主要靠踏踏实实读古书。如果古书读得不够踏实,古汉语方面的通论性著作读得再多也不解决问题。初学者如果读了不好的通论性著作,反而会使思想混乱,甚至还会误入歧途。

有些研究古文字的人,为了勉强把古文字资料的文义讲通,不惜杜撰在古书中从来没有出现过的字义或曲解古人的训诂,还不顾古汉语中词语搭配的通例和语法规律,对文句作穿凿附会的解释,使得用古文字记录的古汉语变成了一种跟古书上的古汉语很不相同的特殊语言。我们如果熟悉了古汉语,就不至于上这类错误说法的当了。以后自己进行研究的时候,也可以避免犯同类的错误,除非是由于缺乏实事求是的态度而明知故犯。

在古汉语方面有一种比较专门的知识,对学习、研究古文字的人极为重要,那就是古音学知识。

在古文字资料里,通用字(也有人称通假字)是很常见的。如果同一个词可以用不同的字来表示,这些不同的字彼此就互为通用字。除去少数很特殊的情况,两个通用字的原来读音一定是完全相同或非常接近的。有些人认为两个字只要声母或韵母相同或接近,就可以通用,这种说法是不可信的。声母相同而韵母明显不同的字,或是韵母相同而声母明显不同的字,读起来显然有别,古人怎么会把它们当作通用字来用呢?从古到今,语音在不断变化。现在同音的两个字,在上古的读音有可能差别很大。现在的读音差别很大的两个字,在上古的读音有可能很相近甚至完全相同。我们如果不知道上古音,就无法判断古文字资料里的某一个字是不是古书里某一个字的通用字。有些古文字资料是韵文,释读这种资料,没有古音学知识也是

不行的。形声字往往因为使用不同的声旁而造成异体。要确定分别见于古文字资料和古书的两个声旁不同的形声字究竟是不是一字的异体,也需要古音学知识。此外,在考释古文字的时候,还会碰到其他需要用古音学知识的情况。我们即使自己不进行研究工作,为了判断别人在古文字研究中作出的跟古音有关的结论是否正确,也必须学古音学。

一说到古音学,青年同志往往谈虎色变。的确,要想精通古音学是很不容易的,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但是如果仅仅是为了学习、研究古文宇,并不需要很高深的古音学知识。我的古音学知识就很肤浅。初学者如果能认真读一下王力的《汉语音韵》(中华书局出版的一本小册子)和《汉语史稿》上册,掌握音韵学最重要的一些术语和上古音声母、韵部的概况及其后来演变的粗略情况,然后在碰到跟古音有关的问题的时候勤查工具书,就不至于出大纰漏了。

查字的上古音的工具书,比较容易使用的有近年出版的唐作藩的《上古音手册》。(编按:1986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郭锡良的《汉字古音手册》,也很容易使用。)董同龢的《上古音韵表稿》和周法高的《上古音韵表》,是上古音方面的重要工具,可惜都不大容易找。如果实在找不到上面举的那些书,在需要知道一个字的上古声母的时候,可以先在《古今字音对照手册》或新版《辞源》里查出这个字的中古声母,然后再按照语音演变规律折合成上古声母(在一般情况下,只需要根据语音演变规律,指出某两个字的声母在上古是否相同或相近,就可以解决问题);在需要知道一个字的上古韵部的时候,可以查清人朱骏声编的按古韵部收字的字典《说文通训定声》(以下简称《定声》。这部书近来出版了影印本,容易找到)。不过《定声》的韵部名称都是取自六十四卦卦名的,跟通用的古韵部名称不一样。要想知道二者的对应关系,可以看王力《古韵分部异同考》一文中的“诸家分部异同表”(王力《龙虫并雕斋文集》第1册77——79页)。《定声》中少数字的归部有错误,例如支部的“系”“奚”等字误入脂部,幽部的“灶”字误入侯部等等(《定声》称支、脂、幽、侯为解、履、孚、需),使用时应该注意。

《定声》以小篆为标准字形。它不但按古韵部收字,而且每部中还按声旁排列形声字,以某一个字为声旁的字都排在这个字后面。此外,《定声》解释字义有假借一项,其下列举所释之字的各种假借用法。这些特点使它成为很适合学习、研究古文字的人使用的一种字典。但是《定声》对形声字结构的分析并非全都正确;由于时常把音义相近的字的关系跟本字和假借字的关系混为一谈,它所举的假借用法也往往有问题。这些在使用此书时都应该注意。

在跟古文字有关的文章里,把古文字资料里的一个字说成上古音跟它并不相近的某个字的通用字的现象,是相当常见的。例如有人把见于战国陶文的地名“格氏”的“格”读为“葛”。其实在上古音里,“格”属铎部(鱼部入声),“葛”属月部(祭部入声),一般说并不存在通用的条件。有人把一种楚国金版上的文字误释为“鼒”,读为陈蔡之“蔡”。“鼒”是之部字,“蔡”是祭部字,也是不能通用的。我们有了古音学知识,就不会上这类错误说法的当了。以后自己进行研究的时候,也可以避免犯同类的错误。

有志学古文字的青年,在传统文字学方面一般都是有基础的。在这方面我们只想强调一下传统文字学的经典著作《说文解字》的重要性。

古文字学发达以来,学者们指出了《说文》篆形和解释上的不少错误。但是这并没有从根本上影响《说文》的价值,也没有降低《说文》对古文字学的重要性。《说文》是资料丰富、体系严密的一部小篆字典,是古文字和今文字(即隶书、楷书)之间的一道桥梁。如果没有《说文》,不少字在古文字里和隶、楷里的字形就很难联系起来了,要把这些字的古文字辨认出来也就比较困难了。有些在古文字里有明显区别的字或偏旁,在隶、楷里已经变得混而不分或很容易混淆了。要想弄清楚这方面的情况,也离不开《说文》。研究古文字的人如果对《说文》不太熟悉,就很容易闹笑话。例如有一位在古史学方面颇有贡献的已故学者,曾把甲骨文里一个从“止”从“”的字释为“達”(“达”的繁体)。但是根据《说文》,“達”所从的声旁本是从“羊”“大”声的一个字,跟“”毫无关系(“”字据字书音niè,“執”字本从此)。还有一位学者把古文字里“年”字的异体说成从“壬”声,把它跟古音与“壬”同声同韵的“稔”字联系了起来。但是根据《说文》,“壬”本作(古文字本作I);上引“年”字异体,下部从“人”从“土”,跟“廷”的声旁“壬”字同形,跟“壬”字却毫无关系。到楷书里,这两个字才被有些人写得混而不分(按照字典仍有区别,“壬”字中横长,“壬”字下横长)。

《说文》还收了一些早于小篆的古文和籀文的资料,并保存了一些对字形的较古解释。这些对研究古文字的人来说,自然也是十分重要的。例如:周代铜鼎铭文自称器名所用的那个字,往往写作从“卜”从“鼎”。《说文》“贞”字下说:“卜问也。从卜,贝以为贽。一日鼎省声,京房所说(这大概是由京房传下来的旧说。上古“鼎”、“贞”二字读音极近)。”“鼎”字下又说:“古文以…贞?为…鼎?,籀文以…鼎?为…贞?(此从小徐本,大徐本脱去上句)。”如果注意到《说文》“贞”字下所引“一曰”的说法以及“鼎”字下关于古文字用“贞”字、“鼎”字的情况的说明,就可以断定铜鼎铭文中那个从“卜”从“鼎”的字,就是不省声的“贞”字(这已为西周甲骨文所证实)。铜鼎铭文把“鼎”写作“贞”,跟《说文》所说的“古文以贞为鼎”同例。“贞”在这里是“鼎”的假借宇。可是过去却有学者把金文中借为“鼎”的“贞”字释为“鼒”,直到今天仍有一些人袭用这种误释。这就是由于对《说文》不够熟悉的缘故。殷墟甲骨文里贞卜的“贞”都作“鼎”。这跟“籀文以鼎为贞”同例。一般把甲骨文中借为“贞”的“鼎”字直接释作“贞”,严格说起来也不是很妥当的。

从上面所说的情况来看,要想学好古文字,不在《说文》上下一些功夫是不行的。但是《说文》是很难读的一部书,精读一遍要花很多时间。在古汉语等方面基础比较差的青年人,读起来尤其困难。由于对内容不能真正理解,读了往往记不住,效果不大。按照我的经验,在开始学古文字的时候,可以先很粗地翻阅一下《说文》,了解一下大概的情况,能精读一部分当然更好,但不必急于通读全书。对学古文字的人来说,最重要的是要养成勤查《说文》的习惯。不但在学习、研究古文字的时候一碰到有关问题就要去查,就是在阅读书报的时候碰上了一个记不起它的小篆写法的字,也应该去查一查。查《说文》并不是很轻松的事。即使有索引可以使用,也还是会有查了半天还查不到字的情况。我们决不能因为怕麻烦就少查《说文》。勤查《说文》能减少以至消灭由于对《说文》不够熟悉而犯错误闹笑话的可能。而且通过不断翻查,对《说文》无疑是会逐渐熟悉起来的。

读不懂《说文》的时候,可以参看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一般简称《段注》)。有必要的话,还可以查阅《说文解字诂林》所收的其他各家的解释。段注水平很高,但是武断之处也很多,而且还时常擅改《说文》原文。所以引用《说文》不能根据段注本。

前面说过,《说文》的篆形和解释有不少错误。因此我们一方面要充分重视《说文》,一方面又不能轻信《说文》,应该注意学者们根据古文字纠正《说文》错误的各种意见。不但是先秦古文字,就是秦汉金石简帛上的小篆和隶书,也可以用来纠正《说文》的错误。所以学古文字的人对秦汉时代的文字资料也应该有所了解。

在古汉语等方面的知识之外,上古史和考古学(包括古器物学)等方面的知识,对学习、研究古文字的人来说也都是很重要的。例如:学殷墟甲骨文,应该有一些商代史和殷墟考古的知识。在殷墟考古方面,初学者可以看胡厚宣《殷墟发掘》。学金文,应该有一些商周史和青铜器研究方面的知识。在青铜器方面,初学者可以看容庚、张维持的《殷周青铜器通论》。

上面提到的各方面的知识,都是学古文字的人所应该具备的。在开始学古文字的时候,至少应该先在这些方面取得一些常识。在学古文字的整个过程里,应该不断积累这些方面的知识。

下面简单谈谈学习古文字学范围之内的知识时所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1.要认识古文字发展的全过程。

古文字的内容丰富多样。按时代可以把古文字分为商代文字、四周文字、春秋文字和战国文字。战国文字又可以按地域分为六国文字和秦国文字(如称秦系文字则可以包括春秋时代的秦国文字和小篆)。对六国文字还可以进一步作分国的研究。按照文字所附着之物的性质,古文字又可以分为甲骨文、金文、石刻文字、玺印文字、货币文字、陶器文字、简帛文字等种类。学习、研究古文字的人,可任意选择自己的主攻方向。但是不管你如何选择,对古文字发展的过程都必须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各种古文字之间都是有联系的,如果专攻一种不及其余,所专攻的那种古文字决不可能研究得很深很透。李学勤在《谈自学古文字》里说他起初“是先学甲骨和战国文字的,到六十年代不得不补学青铜器,说明不管先学什么,想要在古文字学范围内有所建树,还得认识古文字发展的全过程。”这是经验之谈,值得我们重视。

但是我们强调认识古文字发展全过程的重要性,并不是要求学古文字的人对各种古文字都平均使用力量,

更不是要求他们不分主次地同时学几种古文字。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如果齐头并进地同时学几种古文字,往往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我们最好先集中力量学一种古文字,在基本掌握了这种古文字之后,再集中力量去学另一种。所谓集中力量学一种古文字,并不意味着在学这种古文字的时候对其他各种古文字一点也不能管。我们只要做到主次分明就可以了。至于究竟先学哪一种,后学哪一种,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和需要去决定。

2.学习的重点不要放在读文编上而要放在读原始资料上。

已经出版的古文字文编相当多。综合性的有高明《古文字类编》和徐中舒主编的《汉语古文字字形表》。甲骨文方面有孙海波《甲骨文编》等书。金文方面有容庚《金文编》。古印文字方面有罗福颐主编的《古玺文编》。古陶文方面有顾廷龙《古陶文香录》等。货币文字方面有张颔《古币文编》等。石刻文字方面有商承柞《石刻篆文编》。初学者往往把主要精力放在读这类文编上。这种办法不一定妥当。

我们知道学外文不能从读字典入手。要想学好一种外文,必须大量阅读这种文字的书和文章。使用汉字的人学古汉字,情况跟学外文当然有所不同。在开始学一种古文字的时候,先粗读一遍有关的文编,是完全可以的。但是要想学好古文字,主要不能靠读文编,而得靠大量读原始资料。脱离了古文字的使用环境,孤立地一个字一个字地去学习,是不可能真正掌握古文字的。在这方面,学古文字跟学外文有很大的共同性。

在开始学古文字的时候,只能读有考释或释文的原始资料。例如学甲骨文可以先读郭沫若的《卜辞通纂》和《殷契粹编》,学金文可以先读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学石刻文字可以先读《郭沫若全集·考古编》第九卷所收的有文字图版的《石鼓文研究》和《诅楚文考释》,学货币文字可以先读丁福保主编的《古钱大辞典》的有关部分,学古印文字可以先读罗福颐主编的《古玺汇编》。有了基础以后,就应该去读没有考释和释文的原始资料。如果离开了别人的考释、释文就不能利用古文字资料,就是没有学好古文字。

有的人不管古文字在资料里的实际使用情况,也不怎么注意古文字字形的真实的演变历史,就字论字地孤立静止地去研究古文字。他们喜欢用“看图识字”的办法,或者滥用“偏旁通用”(如“人”旁“女”旁可通用)的原则,去考释古文字文编的附录里所收的未识字,其结论大都是不可信的。有志学古文字的青年千万不要走这条道路,要想掌握考释古文字的比较正确的方法,应该看唐兰《古文字学导论》、《殷墟文字记》和于省吾《甲骨文字释林》。不过他们的考释也并非完全正确,阅读时应该注意。

在这里有必要说明一下,我们说要想学好古文字主要不能靠读文编,并不意味着对文编可以不加重视。不论是学习还是研究古文字,都应该充分利用有关的文编。由于各种文编大都大量收入异体,还可以把它们当作索引来用。在需要查文编的时候,千万不要因嫌麻烦而不去查。

除了上面举过的各种文编外,汇集各家考释甲骨文的说法的《甲骨文字集释》(李孝定编)和汇集各家考释金文的说法的《金文诂林》及其《附录》与《补》(皆周法高主编),也都应该充分加以利用。

日人岛邦男编的《殷墟卜辞综类》,按甲骨文本身的字形特点建立部首、编排文字,每个字下汇录使用这个字的甲骨卜辞(整条卜辞的字都按原形摹写)。对学习研究古文字的人来说,这种工具书比一般的文编有用得多。可惜《综类》对卜辞的摹录有不少错误,使用时需要核对原始资料。

3.对古文字资料的性质、时代等方面的问题都要有比较深入的了解。

古文字资料的内容是由它们的性质决定的。例如甲骨卜辞、青铜器铭文、玺印文字、货币文字……,其用途各不相同,因此内容也截然有别。同性质的资料,其内容也还会由于时代、地域等因素的影响而有不同的特点。古文字资料的文字形体和用字习惯,通常随时代而异。资料的性质在这方面也有影响,例如重要的金石铭刻的文字形体大都很规整,货币文字则往往比较草率。同时期同性质的资料,其文字形体和用字习惯也还会由于某种或某些原因而有所不同。例如同时期不同组的殷墟甲骨卜辞,其文字形体和用字习惯就有明显的差别;春秋战国时代,特别是战国时代的金文和其他文字资料,其文字形体和用字习惯往往随地域而异。不注意上面所说的这类情况,是不可能很好地掌握古文字的。所以学古文字不能把眼光局限在文字上,对古文字资料的性质、时代等方面的问题都应该有比较深入的了解。例如要学甲骨文,至少应该读一读陈梦家的《殷墟卜辞综述》,比较深入地了解一下殷墟甲骨卜辞的性质、内容以及分期分组等问题。

如果想粗略地了解一下各种古文字资料的概况,可以读唐兰《古文学导论》和李学勤《古文字学初阶》。4.要及时吸收本学科的新知识。

新的古文字资料和古文字学的研究成果是层出不穷的。我们前面举到过的工具书和专著,大部分是三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出版的,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知识陈旧的问题。有的工具书虽然出版得很晚。但也没有很好地吸收新的研究成果。所以我们既要充分利用工具书,又不能过分依赖工具书;应该随时注意本学科的新资料和新成果的发表,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考古》、《文物》、《考古与文物》、《古文字研究》等刊物上发表的有关文章以及新出版的有关专著,都应该力争及时加以阅读。

古文字学领域内的有些问题,已有较长的研究历史。如果我们已经初步掌握了有关的基础知识,就可以先找关于这些问题的最新著作来看,然后再根据这些著作提供的线索,去补看一些比较重要的旧著作,这也可以算是“迎头赶上”的一种办法吧。

最后还想强调一下动脑和动手的重要性。不管多高明的古文字学者,他的意见总不可能一点没有错误,各种古文字工具书更是免不了有较多的错误,因此我们在使用古文字工具书和阅读古文字方面的著作的时候,一定要善于动脑,不要无条件地接受别人的说法。如果让错误说法先入为主地占据自己的头脑,新的正确的说法就吸收不进去了,这是非常危险的。我们在前面曾经屡次强调学古文字必须勤于翻书查书。此外还应该勤于做卡片、做摘录。如果能持之以恒,对于学习以至以后的研究工作一定会有极大的好处。(原载《语文导报》1985年第10期,今据拙著《古文字论集》所收者收入本集。)

文言文学习方法指导

文言文学习指导 我们针对当前中学生语文教学中的文言文阅读教学中出现的怕学”“不学”“拒学”等问题,更为了本、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进行探究式学习、合作式学习、参与式学习,所以本文主要是探讨利用诵读和其它各种激趣手段来解决以上问题。通过诵读把握文境文意,初步掌握古文语言变化规律,这是文言文自主创新学习的基础。以学生为主体讨论交流,开展研究性学习,在文言文自主学习中培养兴趣、增强创新能力。在多诵读感悟,仔细品味鉴赏,是学生进入文言文有效学习的关键。增大学生文言文的课外扩展阅读量, 文言文教学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又是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点。笔者在近年的文言文阅读教学实践中,对课堂改革、优化教学策略作一些探讨,注重学生自主创新学习,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诵读中初步把握文境文意,试译中初步掌握古文语言变化规律,是文言文自主创新学习的基础。 诵读是学生利用有声语言对文章进行朗读、记忆和品味的过程,它是初步理解文意的重要环节,它能够使学生克服语言障碍,消除时代隔膜,领会其思想感情,加强对文章的理解。文言文的风格是丰富多彩的,有的自然朴素,有的清新绚丽,有的豪迈奔放,有的静穆闲适,有的委婉含蓄,有的深沉凝重。它们都是作者心灵的产物和情感的结晶。因此,诵读的过程也是让学生能读出文章的语气、语调和节奏,表达出文章和作品内在的情感的过程。在诵读和试译时,我们常常按照以下几个步骤去做: 1、背景介绍。学古文最重知人论世。教师进行文言文教学时,常先对作品的写作背景和同作者有关的材料做一些介绍,或是先让学生上网、到阅览室搜集有关资料,让学生对作品产生的时代和作者的概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扫除时代隔膜,使学生在诵读时能够较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 2、教师范读。教师范读可以帮学生正音正字。读准字音,把握节奏是学生诵读之基础。同时利用教师的个性化的声情并茂的诵读用情感打动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但也应灵活运用,因为朗读毕竟是一千个人有一千种读法,一千种把握,因而范读也可能束缚学生的思维,使他们产生先入为主的想法,以致欣赏积极性受阻。 3、学生诵读。学生通过齐读或个别朗读等灵活。文言文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针对现在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情况,我们应该采取一些有效的对策,以提高中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第一,让学生意识到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性,消除其思想误区

文字学考试重点

1.文字的定义:狭义文字:文字是纪录语言的符号。 广义文字:具有信息传递功能的表示一定意义的图画和符号 2.汉语“文字”的所指:文字个体~文字体系(有必要称为文字体系以区别于文字)文字个体——指一个个的字 文字体系——用来指记录某种语言的文字符号的整个体系。 3.几种汉字起源说:结绳说:结绳是一种实物记事的方法。用结绳辅助记忆,或计数、计日,或记事。八卦说; 仓颉造字说; 契刻说; 图画说: (用来记录语言中词的图画,即成为文字.) 4.文字演进的三个阶段:(1)记事图画(文字画)(2)原始文字:即还不能完整记录语言的、不成熟的文字.(3)成熟的文字体系 5.文字产生的条件——阶级社会形成前夕,文字才有可能开始出现。 图画变文字:由于结绳记事和契刻记事的不足。人们不得不采用其它的,比如图画的方法,来帮助记忆表达思想,用文字的线条或笔划把要表达的物体的外形特征,具体的勾画出来,绘画导致了文字的产生。 文字的性质:作为语言符号的文字“钢笔” 文字本身所使用的字符“钢笔” 6.文字字符的分类:1、意符:跟文字所代表的词在意义上有联系的字符是意符。 意符:形符、义符 2、音符:在语音上有联系的是音符。音符:(假借字:本无其字,而根据被记录的词的读音,借用音同或音近的已有汉字表示新词的一种方法。) 形声:(音符意符) 3、记号:在语音和意义上都没有联系的是记号。拼音文字只使用音符,汉字则三类符号都使用。 Page18 汉字分为意符音符文字 汉字性质:汉字是语素音节文字 形体上:由繁到简、由简到繁 字体上:古文字、今文字(汉至今) 结构上:形声字比重上升,使用的意符从以形符为主到以意符为主。 7.汉字结构上的变化:(一)形声字的比重逐渐上升,是汉字发展的主要标志。 (二)所使用的意符从以形符为主变为以义符为主。 (三)记号字、半记号字逐渐增多 8.汉字字体的演变:古文字阶段:商代——秦代 1、商代文字 2、西周春秋文字 3、六国文字 4、秦系文字 今文字阶段的汉字:隶楷阶段:汉代——延续到现代 隶书、楷书、草书、行书 9.“六书说”的来源:最早见于《周礼·地官·保氏》。 10.六书说:1.象形。许慎《说文解字·叙》说:“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 诎,日月是也。”(禾/鹿/首/牛/羊/云/血/果) 2.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上下是也。(/朱/亡/中/孔/身/匈/ 曰/尤)” 3.会意: “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武、秉、兼、从、众、北、林、羴、步、友、卉、羶(shan1)、涉、逐、戍、戒、弃、並) 4.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古文字学

利簋① (武王)征商②,隹(唯)甲子潮(朝)③,歲鼎④,克聞⑤,夙又(有) (作)(檀)公寶(尊)彜⑩。 【注释】 ①此器属周武王时代。这是目前所知西周时期最早的一件青 铜器,铭文记载了武王伐纣的珍贵史料。1976年3月出土於陕西 省临潼县零口公社。腹内底铸有铭文4行32字。此器现藏临潼县 博物馆,铭文著录於《殷周金文集成》第4131号。簋,音guǐ,器名。 ②:张政烺:“,‘武王’二字合文,周代铜器铭文中数见,当读‘武王’ 二音。甲骨文对於常见之商王名号多合书,此亦其类,不能看作一个形声字。较 晚铭文如《盂鼎》、《矢簋》皆於‘’下又加一‘王’字,说明当时汉字越来越 走上一字一音了。”“征”:征伐。此处加“彳”,甲骨文未见。 ③子:铭文写法和《说文·子部》“子”字的籀文写法相同。:从“水”,“朝”省声,可隶作“(潮)”,此处借用为“朝”,音zhāo,清早。《尚书·周书·牧誓》:“时甲子昧爽,王朝至于商郊牧野”。《逸周书·世俘》:“越五日甲子,朝至,接于商,则咸刘商王纣。”此铭所记时日与古书同,可证古书的记载是可信的。 ④岁:岁星,今称木星。鼎:当,正当。《汉书·匡衡传》:“无说《诗》,匡鼎来。”颜师古注:“服虔曰:鼎犹言当也。”“岁鼎”指岁星当头,亦即当其位。按:岁星十二年运行一周天,古人以岁星纪年。岁星运行过程中是否在其次,常被看作是吉凶的征兆。《国语·周语下》记伶州鸠之语曰:“昔武王伐殷,岁在鹑火,……岁之所在,则我有周之分野也。”韦昭注:“岁,岁星也;鹑火,次名。周分野也。……岁星所在,利以伐之也。” ⑤克:能够。:即“闻”字。殷墟甲骨文作,象人跽而以手附耳谛听之 形。本铭耳朵和人形已分离。后来改作从耳门声的形声字。“闻”在此当“报告” 讲。“岁鼎克闻”,是讲天象的。史官最主要的职责是观察天象。“利”是右史, 其受赏是因为观测到“岁鼎”并向周武王报告了这一天象。 ⑥:即“夙”字,早晨。又:通“有”,占有。 ⑦辛未:甲子日之后的第八天。 ⑧才:通“在”。:地名。 ⑨易:通“赐”,赏赐。又吏:读作“右史”,史官名。利:右史之名。 金:指青铜。 铭文大意:周武王伐商,在甲子那天清早,岁星当头,有利於征伐。史官利 赐给右史利青铜。利因而制作了这个用来祭祀先人檀公的珍贵礼器。

小升初文言文学习的技巧方法

小升初文言文学习的技巧方法 一提到文言文,有些小升初孩子就头疼了,古文比较难学,学习古文也需要技巧。学习文言文,最应该下功夫的是文言字、词、句式等方面的知识,只有积累了一定的文言知识,才可能顺利地阅读文言文。奥数网编辑总结了小升初文言文学习的方法,供小升初学生学习。 1、重视预习,学会自学 课前一定要借助注释自己逐字逐句去翻译,不要坐等老师来讲解。预习时注意找出疑难字句提交课堂讨论,向老师、同学请教。对重点字词要进行归类认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相当多的文言实词是一词多义、一词多用的,我们要善于记忆、比较、归纳、整理,把“字词”学“活”.可以自己制作一个“常用文言词简表”,列出“词、词类、意义、例句”几个栏目,使知识系统化,提高学习效率。 2、遵循“字不离句”的原则 不管是实词还是虚词,其意义、用法总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显示出来的,积累文言字词不要死记硬背,而应结合“语境”去揣摩。但是只把串讲一概当成解释字义的根据,这种本末倒置的方法也是十分有害的。例如“至于劝善规过足矣”一句,课文下面注解为“能够做到规劝行好事,不行坏事就不坏了”.这仅是串大意,但学生常据此对号入座地去释义,误以为“至于=能够做到”,“足=不坏”,这就脱离了字词的既定意义,造成错误概念。其实“至于”和“足”不解释也行。而若认为“劝=规劝”,就又脱离了具体语境,因为“规劝”与行善搭配不起来。这个“劝”就是“劝勉”的意思,与“劝学”的“劝”同义。对翻译和字义的准确解释不加区分,很容易违背理解字义词义的基本原则。 3、牢牢记住主要文言句式 主要文言句式有五种:判断句、疑问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每种又有几种不同形式,记住形式,便于识记和理解。例如,文言文判断句最显着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1)、“……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如:“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2)、“……,……也。”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3)、“……者,……”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4)、“……者也。”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齐策》)(5)、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另外,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

古代汉语专题基础汉字学教程试题解答举例及考核知识点

古代汉语专题《基础汉字学教程》试题解答举例及考核知识点说明 一、终结性考试试题类型及规范解答举例 试题题型包括填空题、简答题、字形分析题等。以下各小题是示例性的, 因此小题总分与该大题的分数不合。 一、填空(每空1分,回答不完整的不给分,共10分): 1.汉字学萌芽于()时期,创立于()时期。 2.“小学”本来是对从事初级教育的学校的称呼,因为文字是小学所学的主 要内容,所以汉代用“小学”一词指称()。 …… 二、简要回答下列问题(共4小题,每题10分,共40分) 1.谁创造了“部首”,“部首”的含义、“部首”的作用是什么,对后世有什 么影响? …… 三、分析下列汉字的构造类型(分析到小类,每字1分,共10分) 朱,伐,睹…… 四、写出下列黑体字的读音(每字1分,共10分) 阿房宫,天姥山,阳夏 …… 五、按照要求说明句中的异体字、繁简字(30分) (一)找出句中的异体字并与规范字一并说明造字结构特点:(每小题3分,共15分) 1.都广之国,番禺之埜。(梁江淹《空青赋》) 2.脣如激丹,齿如齐贝。(《庄子·盗跖》) …… (二)写出句中加黑字形所对应的繁体字或简体字,并说明在句中的字义。(每字3分,共15分): 1.既张我弓,既挟我矢。发彼小豝,殪此大兕。(《诗·小雅·吉日》) …… 《古代汉语专题〈基础汉字学教程〉》期末考试评分标准 一、每空1分,回答不完整的不给分,共10分。 1.先秦;东汉。 2.文字学。 二、每题10分,共40分。

1、谁创造了“部首”,“部首”的含义、“部首”的作用是什么,对后世有什么影响? 部首是许慎创造的。《说文解字》按照具有相同偏旁的原则对所收字进行了归类,把具有相同偏旁的字归为一类,这样的类,许慎叫它作“部”,每部字取它们所共有的偏旁作为该部字的部目,同时又是该部字的首字,故名之曰部首。许慎用汉字部首系统建立了整个汉字形意系统,解释部首之间、部首与汉字之间、各个汉字之间的系统关系,为人们学习研究汉字构筑了一种优秀的范式。《说文解字》用部首编排单字的方法为辞书编纂创造了一种优秀的编排体例,一直沿用至今。 三、每字1分,共10分。 朱,指事字。 伐,会意字。 睹,形声字。 四、每字1分,共10分。 阿ē,姥mǔ,夏jiǎ 五、说明句中的异体字、繁简字(30分) (一)找出异体字1分,比较并说明造字结构特点2分,共15分。 1.埜 “野”、“埜”造字结构不同。 “野”是形声字,从里,予声;“埜”是会意字,从林,从土。 2.脣 “唇”和“脣”都是形声字,声符相同,但意符不同,唇从口,脣从肉。 (二)每小题3分,共15分。 1.發。射箭。 课程考核的相关内容 终结性考试难度按重点掌握、掌握、了解、应用四个不同层次的要求出题。其中重点掌握的内容约占50%,掌握的内容约占10%,了解的内容约占10%,应用的内容占30%。 二、古代汉语专题〈基础汉字学教程〉》考核知识点 《基础汉字学教程》各章节的内容都在考核范围之内,基础知识类的题目,不会超出教材的范围;应用类的题目,比如解释古今字、通假字等,也可能出自教材之外,教材之外题目所占分数不会超过总分数的40%。教材之外的题目主要从电大《古代汉语》教材中选,因此,在学习本课程时,要与分析《古代

古文字学笔记

古文字学 一.隶变与古文字学之诞生 古文字学定义:主要是古文字学四字造字原始。 古:其不从十从口,而是下面那个容器。 文:最初的单体文字就是文,后来合体文字越来越多,例如典型的会意字:休;形声字;文字之外有一个滋生的过程,这个字用“字”字来表达,单体的被称为文,合体的被称为字。 学:与教相对。 严格说来,中国古代,并没有典型的文字学或者古文字学的说法,文字学一词是我们进来以来,从印欧语系尤其是希腊语字根gramma来加以引申的。Gramma 一词,在希腊语中,有字元、字母的意思。希腊语包括其他的印欧语都已经完成了从象形文字到字母文字的转换,而中国的整个文字体系,还没有完全象形的意味,这是不同体系,只是借用西方的名称来表达我们这个学科。 “止戈为武”的说法,其实是不够准确的。“止”最初的含义并不是停止的意思,而是指人的脚趾头,后由于意义需要,才把这个字引申为停止、制止的止 文和字两个字的辨析:文和字,先有文后有字,故《说文解字》中对于文字进行总结的时候,每说完一个部首的时候,会说从文若干,这个文就是指字。 今天,单称的时候,”字“指汉字,一个字,单独的一个字。而文。更多的是指文章。文字两个字连用,最早见于秦始皇时期,在秦始皇28年,琅琊台刻石中提到“器械一量,同书文字。——《史记?秦本纪》,”从此文字两个字连用的就比较多了。文字学三个字连起来,就更晚了。最初早先的文字学大范畴,今天称之为语言文字学,而古代更多的是把它叫做文字之学。 文字学:西汉称之为“小学”,归于经部。 直到宋朝王应麟编玉海的时候,将文字之学划分为三块:体制、训诂、音韵。体制:大致相当于字形学,即文字学。 扩充为语言文字之学,1906章太炎提出。 1917年北大始开文字学课程,朱宗莱教文字学形义篇,钱玄同教文字学音篇。唐兰《古文字学导论》:“文字学研究的物件,只限于形体,我不但不想把音韵学找回来,还得把训诂学送出去”。即追求文字学狭义,是字形学,不应该包括训诂和音韵。古代是把训诂、音韵和字形混在一起,统称为文字学的,到了今天基本上这三者界限是明确的。 唐兰“一个字的音和义虽然和字形有联系,但在本质上,他们是属于语言的。”即音和义,它的语言属性更强烈,而字形的文字属性更强烈,但严格说来三者是密不可分的。 汉字的优越性在于它是义音文字,世界上所罕见的传承到今天,既表音也表义,能够看到这个字大致知道它的含义的少见的文字。尤其在今天的电脑时代,显示出其输入速度快、见形识义以及延续性的优势,这是有些字母文字做不到的。 隶变是在战国时代发生的。 文字学就是字形学。

古文字学讲义整理汇总

古文字学讲义整理 【ppt4】 盟書:記錄盟約的言辭,也叫做載書。 【ppt5】 简帛:我国在纸张发明以前,用于书写的材料主要是简帛。简最迟在商代初年就已经使用,帛的使用大概稍晚一些。战国时代——楚简。 历史上竹简的发现:孔子壁中书 《论衡·正说》:“考景帝时,鲁恭王坏孔子教授堂以为殿,得百篇《尚书》于墙壁中,武帝使使者取视,莫能读者,遂秘于中,外不得见。至孝成帝时,征为古文 《尚书》学。” 《汉书·艺文志》:“武帝末,鲁恭王坏孔子宅,欲以广其宫,而得古文《尚书》及《礼记》、《论语》、《孝经》。凡数十篇,皆古字也。……孔安国者,孔子后也, 悉得其书,以考二十九篇,得多十六篇,安国献之,遭巫蛊事,未列于学官。” 《论衡·正说》:“至孝宣皇帝之时,河内女子发老屋,得逸《易》、《礼》、《尚书》各一篇,奏之。宣帝下示博士,然后《易》、《礼》、《尚书》各益一篇。而《尚书》 二十九篇始定矣。” 汲冢竹书:晋武帝太康二年,汲郡人不准盗掘战国魏襄王(一说“安厘王”)墓,得到简牍数十车,后世叫做“汲冢竹书”。《周易》、《竹书纪年》、《穆天子传》。 《竹书纪年》相传为战国魏之史书,凡十三篇,宋时亡佚 清朱右曾:《汲冢纪年存真》 王国维:《古本竹书纪年辑校》 范祥雍:《古本竹书纪年辑校订补》 《今本竹书纪年》,系出后人伪托,可参王国维《今本竹书纪年疏证》 简文内容:1.书籍:信阳竹书: 三代周公先王 郭店竹书:儒家和道家文献 上博竹书:儒家、道家、兵家及杂家等 有学者断言,“郭店楚简出土以后,整个中国哲学史、中国学术史都需要重写。” 2.遣策 3.占卜祭祷:主要是为墓主人所患疾病及仕途的前景进行占卜和祭祷。 4.云梦睡虎地秦简《日书》甲种“岁”篇有“秦楚月名对照表”。 5.日书:选择吉凶之书,仅见于九店简 6.司法档案:主要出自包山简 【ppt6】 籀文:西周宣王时的太史籀着有《史籀》十五篇,《史籀》所用字体后人叫做籀文,也有人叫它做大篆。据今本统计,《说文》所收籀文共220余字。上博竹书字典《字析》。小篆:春秋、战国之交,中国社会剧烈变化,这对汉字形体的演变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春秋以前,文字为统治阶级服务,春秋战国之交,文字开始扩散到民间。进入战国,使用和掌握文字的阶层与范围进一步扩大,汉字的数量也不断地增加。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秦始皇“书同文字”使文字规范化。 李斯---《仓颉篇》

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文言文阅读考察类型及应对策略: 初中语文中考中文言文阅读是必考内容,通常考察以下几方面: 1、能正确地理解文言词语(文言实词、文言虚词、通假字等)的含义。 2、能正确地将文言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3、能理解并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4、能把握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 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 1、词语解释题。 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2、句子翻译题。 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 ①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 出来(意译)。 在翻译句子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 例如:“庆历(年号)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谪守巴陵郡(地名)”。可把这个句子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 ②是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者……也”表判断,无义,应删去,可把这个句子译为:陈胜是阳城人。 ③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 例如:“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你的不聪明也太严重了。 ④是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分增补出来。 例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省略语)。”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他们(主语)就用朱砂在绸子上写上‘陈胜王’三个字。 3、内容理解题。 解决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种方法: ①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②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③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课外文言文的阅读理解题目四步骤: 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 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第二步:仔细分析标题 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因

谈谈学习古文字的方法

谈谈学习古文字的方法 裘锡圭 我想根据自己的经验,简单谈谈学习古文字的方法,供对古文字感兴趣的青年同志参考。为了行文的方便,提到当代的学者时,即使是作者的师友,也不加先生、同志等称呼。先在这里声明一下。“古文字”这个名称所指的范围可大可小。本文所说的古文字,主要指见于考古资料上的早于小篆的文字。李学勤《谈自学古文字》一文引用已故古文字学家唐兰的一句名言——“古文字学的功夫不在古文字”(《文史知识》1981年6期5页);这就是说,如果想学好古文字,必须掌握古文字学之外的很多知识。按照我的体会,在必须掌握的那些知识里,最重要的是古汉语方面的知识。古文字是记录古汉语的,如果对古汉语很不熟悉,就没有可能学好古文字。熟悉古汉语的主要方法就是读古书。我们的条件跟封建时代的读书人不一样,不可能像他们那样花非常多的时间去读古书,但是至少要想法集中时问精读一部篇幅适中的比较重要的古书。对学古文字的人来说,最适合精读的古书也许可以说是《左传》。《左传》的注本有好几种,我主张读《十三经注疏》里的《春秋左传注疏》(杜预注,孔颖达疏)。不仅是《左传》的本文,就是注和疏基本上也要一个个字地读。这不但是为了帮助读懂本文,同时也是为了掌握古代注疏的体例。读完了这部注疏,以后使用其他各种注疏就比较方便了。读《左传注疏》时可以把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当作参考书。读《左传》不但能熟悉先秦语言,而且还能得到很多先秦历史、社会、典制、风俗、思想等方面的有血有肉的知识。这些知识对于学习、研究古文字是非常有用的。 《左传》之外的古书当然也要读,但是由于时间条件的限制,读法恐怕就只能以粗读为主了。李学勤在《谈自学古文字》里说:“在学古文字时读古书,最好能以古文字材料与同时代的文献对照阅读。例如学西周金文,同时读《尚书》、《逸周书》及《诗经》中西周作品,必能收左右逢源之效。”(6页)这是很有道理的。如果对战国文字感兴趣,就应该读读《战国策》、《史记》和诸子等书。不过现在所能看到的战国文字资料,多数是语言带有仿古意味的(如某些金石铭刻)和文字特别简单的(如玺印、货币)。因此对学习、研究战国文字的人来说,《战国策》、《史记》等书的史料价值超过作为语言资料的价值。 与读古书同时,最好看一点讲上古汉语的语法和词汇的著作,使自己的古汉语知识有条理。初学者可以看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中的通论和王力《汉语史稿》中、下二册里的有关部分。训诂学方面的著作最好也读一本。初学者可以看洪诚的《训诂学》(江苏古籍出版社1984年出版)。熟悉古汉语,主要靠踏踏实实读古书。如果古书读得不够踏实,古汉语方面的通论性著作读得再多也不解决问题。初学者如果读了不好的通论性著作,反而会使思想混乱,甚至还会误入歧途。 有些研究古文字的人,为了勉强把古文字资料的文义讲通,不惜杜撰在古书中从来没有出现过的字义或曲解古人的训诂,还不顾古汉语中词语搭配的通例和语法规律,对文句作穿凿附会的解释,使得用古文字记录的古汉语变成了一种跟古书上的古汉语很不相同的特殊语言。我们如果熟悉了古汉语,就不至于上这类错误说法的当了。以后自己进行研究的时候,也可以避免犯同类的错误,除非是由于缺乏实事求是的态度而明知故犯。 在古汉语方面有一种比较专门的知识,对学习、研究古文字的人极为重要,那就是古音学知识。 在古文字资料里,通用字(也有人称通假字)是很常见的。如果同一个词可以用不同的字来表示,这些不同的字彼此就互为通用字。除去少数很特殊的情况,两个通用字的原来读音一定是完全相同或非常接近的。有些人认为两个字只要声母或韵母相同或接近,就可以通用,这种说法是不可信的。声母相同而韵母明显不同的字,或是韵母相同而声母明显 1

古文字学

1、甲骨四堂 甲骨四堂是指中国近代四位著名地研究甲骨文的学者:郭沫若(字鼎堂)、董作宾(字彦堂)、罗振玉(号雪堂)和王国维(号观堂)。2、铁云藏龟 此著作是甲骨学的开山著录,也是甲骨档案的首次公布,是由刘鹗编纂的。刘鹗在王懿荣的儿子那里收买了王氏部分甲骨,自己又收购一部分,前后共收得五千多片甲骨,他挑选了其中1058片编成《铁云藏龟》。在此书中,刘鹗指出甲骨文是“殷代人的刀笔文字”,第一次确定了甲骨文的朝代。 3、叙辞、命辞、占辞、验辞 叙辞(述辞、前辞):记述时、地、人 命辞:命龟之辞 占辞:因兆文定吉凶文字 验辞(补刻上去的):占卜后记录应验的事实 4、钟鼎文 先秦称铜为金,所以后人把古代铜器上的文字也叫做金文,由于钟和鼎在周代各种有铭文的铜器里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所以也称金文为「钟鼎文」。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至商代的早期,下至秦灭六国,约一千二百多年。 5、分化字 一、途径1、由于假借、使得一个字的意义太多,分化(古义为借义所夺;本字义多)2、词义引申使得一个字的意义太多、分化①加形旁,为字的假借义造字栗——憟②加形旁,为字的本义造字其——箕③一字借作他用,为这个假借字造了一个与原子型无关的字鲜——尟④一字借作他用,另选一个字表达它的本义前(剪断)——翦(羽毛的生貌)⑤一字借为它用,既为假借义造 字,也为本义造字 采(本义:动词,采 摘)假借彩色 二、引申的情况 1、 一字引申义产生后 为表示原义的字造 一个分化字禽(擒 获)——(名词)鸟 兽2、一个字产生了 引申义之后,为这个 引申义造一个分化 字竟(乐曲终了) ——国境终了,边境 (境) 三、构成1、以原有 的字形作声,加形 2、以原有的字形作 形,加声食(吃) ——给人畜吃(饲) 3、更换形旁赴(奔 向)——奔告丧事 (讣)4、先加后患 形旁康(米康)从 米,庚声穅——糠 6、许慎《说文解字 叙》中“六书”理论 (原文默写)评述之 周礼八岁入小学,保 氏教国子,先以六 书:一曰指事,指事 者,视而可识,察而 见意,上下是也;二 曰象形,象形者,画 其成物,随体诘诎日 月是也;三曰形声, 形声者,以事为名, 取譬相成,江河是 也;四曰会意,会意 者,比类合谊,以见 指撝,武信是也;五 曰转注,转注者,建 类一首,同意相受, 考老是也;六曰假 借,嫁接者,本无其 字,依声托事,令长 是也。” 许慎在探索文字奥 秘过程中,已经掌握 了文字形体的各种 结构基本形态及其 基本结构规律,形成 了系统的"六书"理 论,并且清楚地认识 到文字形体的来源 是"近取诸身"、"远 取诸物"这一奥秘的 核心。同时还系统地 论证了文字是"形声 相益"、"孽乳浸多" 这一发展变化的基 本规律。这些都是颠 扑不破的真理。 但是,许慎所据 以探求文字本形、本 音、本义的形体,仅 限于战国以来已经 发展变化了的形体, 与最初的形体之间, 有许多已有很大的 差异,这在推求文字 本形、本音、本义的 时候,就不可避免出 现误差。这就是许慎 本人所无法避免的 时代局限性。现在我 们已见到了许慎未 曾见到的商周时代 的文字,这些文字保 存了大量的最初文 字形体,足以证明许 慎在探求文字本形、 本音、本义的时候, 确实存在着误差。自 清代乾嘉学派以来, 小学复兴,"说文学" 的研究被推向一个 前所未有的高峰。但 与此同时,也产生了 一种倾向,即认为许 慎的所有关于文字 的说解,都是绝对正 确的,甚至直截了当 地称之为"绝学"。这 种思想认识上的僵 化是十分有害的。事 实上它已使许多有 卓越才华的学者,在 其成就上受到了一 定的局限。否则的 话,他们将会取得更 为辉煌的成就,这包 括诸如王念孙、钱大 昕、段玉裁以至章太 炎这这些著名的学 者在内。 六书的局限 ? 六书之说统治中 国传统文字学一千 多年,但有明显局 限。?它不能概括造 字的全面情况;?用 分析篆书前的古文 字有困难;?分类不 尽合理 8、汉字发展中有一 种重要现象——分 化。请论述分化字产 生的原因并举例说 明分化字产生的两 种情况? 汉字分化的根本原 因在于一字多职,因 为文字的兼职过多 不符合汉字区别律 和表达律的要求。汉 字分化的动因大致 包括词义引申、命名 造词以及文字借用 等三种。词义引申是 在现实的组合关系 中实现的.在表达 时。语言中的词需要 和语句中的其他成 分搭配才能发生意 义变化。而命名造词 则不需要借助于语 句成分的搭配关系 来实现.对于命名造 词的研究需要放在 聚合关系中来考察。 文字借用可以使汉 字与汉语表达之间 的矛盾暂时得到了 缓解,但它与文字的 区别律和表义性相 冲突.因此会产生分 化,以恢复汉字形义 统一的格局。 举例:一、途径1、 由于假借、使得一个 字的意义太多,分化 (古义为借义所夺; 本字义多)2、词义 引申使得一个字的 意义太多、分化①加 形旁,为字的假借义 造字栗——憟②加 形旁,为字的本义造 字其——箕③一字 借作他用,为这个假 借字造了一个与原 子型无关的字鲜 ——尟④一字借作 他用,另选一个字表 达它的本义前(剪 断)——翦(羽毛的 生貌)⑤一字借为它 用,既为假借义造 字,也为本义造字 采(本义:动词,采 摘)假借彩色二、 引申的情况 1、一字 引申义产生后为表 示原义的字造一个 分化字禽(擒获) ——(名词)鸟兽2、 一个字产生了引申 义之后,为这个引申 义造一个分化字竟 (乐曲终了)——国 境终了,边境(境) 三、构成1、以原有 的字形作声,加形 2、以原有的字形作 形,加声食(吃) ——给人畜吃(饲) 3、更换形旁赴(奔 向)——奔告丧事 (讣)4、先加后患 形旁康(米康)从 米,庚声穅——糠 四、异体字1、表意 字/形声字泪/流 2、同为表意字,偏 旁不同躯/体 3、同 为形体字,声旁不同 勋/勳 4、同为形体 字,形旁不变 5、同为形体字,声 形都不同勝/剩 6、 字的部件位置不同 鹅/ 隣/鄰 九、金文与甲骨文 同属于同一字体系, 但金文字体有鱼甲 骨文有很大不同。试 论述之 金文出现的时间是 在商时代。金文和甲 骨文属于同一个体 系的文字,金文是甲 骨文的继承者,有相 当一部分甚至保存 着比甲骨文更早的 写法。金文所使用的 单字比甲骨文多,尤 其是形声字多,已充 分体现了形声构字 的原则。同时,金文 笔画明显减少,书写 比甲骨文简练、规 范,也体现了汉字发 展由繁到简的原则。 ◎金文与甲骨文的 不同之处可从以下 几点来看: 从文字的进化程度 看,甲骨文象形味 重,字形繁复,而金 文则比较简单。 甲骨文象形字的笔 画随意增省,异体字 多,而金文则比较一 致。从使用工具看, 甲骨文用刀契刻在 龟甲和动物的骨头 上,笔画很细,不可 能出现墨团类的肥 笔,并且换向也很难 圆转自如,一般都只 好重新起笔,写成方 折的形体。而金文主 要是用范模浇铸的, 因此即使笔画写得 很细,浇铸出来也成 倍地变粗,并且能出 现肥笔,转折处也过 渡圆浑,不带棱角。 材料、工具、刻铸方 法的不同,决定了金 文与甲骨文书法风 格的区别。战国时期 是一个分裂的局面, 这个时期的金文带 有强烈的地方色彩, 笔画、结构与西周、 春秋时期的文字有 很多的不同.钟鼎彝 器上的铭文很难辨 识。

文言文学习方法

文言文学习方法 文言文是初中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学好文言文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对学生了解中国文化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如何学习文言文呢?下面介绍几种学习方法: 一、学习掌握文言文基础知识。文言文的基础知识包括: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特殊句式。其中,文言实词又包括五个方面:①古今异义。语言是演变的,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有些词汇古今没有什么变化;有些词随着旧事物、旧概念的消失而消失;还有些词在演变的过程中词义出现了扩大、缩小、转移、感情色彩变化、名称说法改变的现象,成为了古今异义词。②一词多义。一词多义的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普遍。把握一词多义,需要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③偏义复词。偏义复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语素合成,而用意却偏在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起陪衬作用的复词。④通假字。包括通用、假借和古今字。其基本规律是“同音代替”。在学习过

程中,当我们用一个实词的常见义项不能合理地解释,而恰恰又能找到一个形近或音同的词可以合情合理地解释时,这个字便是通假字。辨别通加字不重要,关键是能合理的解释,使上下文文意贯通。⑤词类活用。包括:名词活用作状语;名词活用作动词;形容词作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和为动用法。文言特殊句式也可分为五大类: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疑问句。其中倒装句又可分为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掌握词类活用和文言特殊句式是为了更好的理解文章。 二、了解运用文言文翻译方法。文言文翻译一般以“信、达、雅”作为翻译的原则。信,就是要求译文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也不随意增减意思,也就是不“走样”。“达”,就是要求译文明白通顺,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述习惯,没有语病。“雅”,就是进而要求译文用词造句比较考究,文笔优美。就高中生而言,一般只要求做到前两点即可。

2016吉林大学古籍所古文字学真题(完整版)凯程首发

2016吉大古籍所古文字学真题(完整版) 凯程首发 一50个古文字隶定50分 二拓片50分 甲骨文25分读本p45 金文25分?? 三指出8个文字的基本类型,指出声符16分 星布泰寺 四名词解释24分 说文解字 三体石经 石鼓文 春秋三传 五简答题32分 形声字的四种形成方式 战国文字的四种资料大宗 举例说明表意字,形声字,假借字 文字演变阶段 六指出三句话的韵脚及韵部18分 难易相生,有无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顷耕部 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微部 功成而弗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鱼部。 七繁简转换,句读,标点词解释70分 晋灵公不君 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寘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赵盾、士季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三进及溜,而后视之,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惟群臣赖之。又曰:‘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能补过也。君能补过,衮不废矣。” 犹不改。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鉏麑贼之。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 吕氏春秋·察传 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夔一足,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 冯谖客孟尝君

古文字学

名词解释 1、甲骨四堂:甲骨四堂是指中国近代四位著名地研究甲骨文的学者:郭沫若(字鼎 堂)、董作宾(字彦堂)、罗振玉(号雪堂)和王国维(号观堂)。 2、青铜铭文:是我国古代刻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旧时因金文多见于钟鼎,故称钟 鼎文;因铭文常将青铜铭文曰“吉金”,故又叫吉金文。 3、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 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 撝,武信是也;四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五 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 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4、贞人:商史官名。掌用龟占卜。甲骨卜辞中“卜”字之下,“贞”字之上的一个字就是“贞 人”的名字。贞人之名常被用作甲骨卜辞分期的重要标准。 5、《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作者是东汉的经学家、文学家许慎。《说文解字》成 书于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到安帝建光元年,是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 字典,收9353个单字,是学习古文字学的重要参考书。 6、青铜铭文款式:款,就是内凹之阴文;识,就是外凸之阳文。“款识”连文,常为 铭文的别称。甲骨文通常为刀刻,故有款无识;金文款多识少。 7、甲骨学:古文字学于考古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之一,亦出土的刻有文字的龟甲和兽骨 为研究对象。甲骨学的内容包括文字释读,卜法文例,分期断代研究,文 字内容和社会历史考证。 8、青铜器铭文中的“四大国宝”:《毛公鼎铭》、《大盂鼎铭》、《虢季子白盘铭 和《散氏盘铭》,因其字数多、艺术水平高、 记载西周重要的史实而被誉为青铜器铭文 中的“四大国宝” 9、《铁云藏龟》:刘鹗于1903年将所有搜集到的五千余片甲骨选拓1058片,编印 为《铁云藏龟》,这是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的书。 10、孙诒让:以《铁云藏龟》的材料为依据,写成《契文举例》,甲骨文第一部研究性

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和技巧总结

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和技巧总结 文言文是我们古代留下来的宝贵财富和知识上的精华,但是文言文的学习对于很多同学来说都是一件让人头痛的事情。下面本人总结了一些学习文言文的使用方法,一起来看一下吧! 文言文“三步走”学习方法 在文言文学习的过程中,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养成良好的学习文言文的习惯,那么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按照“三步走”的学习方法,更快速地提取出文言文中的有效信息。那么,“三步走”究竟怎么走呢? 第一步:不求甚解识大意。当拿到一篇文言文时,我们要先粗读一遍,掌握文章的大概意思,遇到不会的字词跳过去,直接阅读下文。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是能够培养学生对于一篇文章信息的提取能力;二是当遇到不会时,学生会纠结在那里,失去了对文言文的阅读兴趣。那么,当我们大致读懂了一篇文言文之后还是不能完全地理解文言文的深意,这就需要我们进行第二步。 第二步:咬文嚼字解字词。第一遍粗读之后,不会的字词就像是平坦路上的小石子一样,把我们的双脚咯的生疼,在这一步中,我们要扫除这些限制我们的障碍,彻底理解文言文的内容。在这一步中,学生要结合书下注释,理解重点字词的含义,并积累这些字词,为以后的文言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三步:深入思考求真意。我们阅读文言文是为了读懂它,并且

明确它告诉我们的关于人生的道理。我们古代的祖先是非常具有智慧的,这种智慧往往通过文言文和汉字传递给我们,所以我们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掌握古人的智慧,把它应用到作文或是生活中去。 学习文言文的实用方法 1、重视课前的预习工作 预习是一项多重要的工作呢?当老师让大家集体读一遍的时候,不预习的后果是——咦,这个字是啥玩意啊!怎么读啊?然后其它同学读完一段了,你才刚找到这个字的读音。别急,这还只是开始,老师接着问,在上一段中,文章交待了这些事项1…2…3…而你还在一脸茫然,这篇文章说了个甚? 所以,在课前预习的环节中,我们要自己借助注释逐字逐句地翻译文本,对重点字词进行归类整理,有很多文言文实词都是一词多用、一词多义的。 在遇到疑难字句的时候,拿不准它的确切含义,做好标注课堂上向老师请教。 总之,文言文一定要“抢先学”! 2、字不离句 其实,在文言文中,不管是实词还是虚词,其意义与用法总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显示出来,积累文言文字词要学会多去揣摩作者的意图。 语文与文言文关注日常的积累,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文。从文章中,要学有所得、学有所感、学有所思、学有所悟。

谈谈学习古文字的方法

谈谈学习古文字地方法 裘锡圭 我想根据自己地经验,简单谈谈学习古文字地方法,供对古文字感兴趣地青年同志参考.为了行文地方便,提到当代地学者时,即使是作者地师友,也不加先生、同志等称呼,先在这里声明一下.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古文字”这个名称所指地范围可大可小.本文所说地古文字,主要指见于考古资料上地早于小篆地文字. 李学勤《谈自学古文字》一文引用了已故古文字学家唐兰地一句名言——“古文字学地功夫不在古文字”(《文史知识》年期页).这就是说,如果想学好古文字,必须掌握古文字学之外地很多知识.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按照我地体会,在必须掌握地那些知识里,最重要地是古汉语方面地知识.古文字是记录古汉语地.如果对古汉语很不熟悉,就没有可能学好古文字.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熟悉古汉语地主要方法就是读古书.我们地条件跟封建时代地读书人不一样,不可能像他们那样花非常多地时间去读古书,但是至少要想法集中时间精渎一部篇幅适中地比较重要地古书.对学古文字地人来说,最适合精读地古书也许可以说是《左传》.《左传》地注本有好几种,我主张读《十三经注疏》里地《春秋左传注疏》(杜预注,孔颖达疏).不仅是《左传》地本文,就是注和疏基本上也要一个个字地读.这不但是为了帮助读懂本文,同时也是为了掌握古代注疏地体例.读完了这部注疏,以后使用其他各种注疏就比较方便了.读《左传注疏》时可以把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当作参考书.读《左传》不但能熟悉先秦语言,而且还能得到很多先秦历史、社会、典制、风俗、思想等方面地有血有肉地知识.这些知识对于学习、研究古文字是非常有用地.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左传》之外地古书当然也要读,但是由于时间条件地限制,读法恐怕就只能以粗读为主了.李学勤在《谈自学古文字》里说:“在学古文字时读古书,最好能以古文字材料与同时代地文献对照阅读.例如学西周金文,同时读《尚书》、《逸周书》及《诗经》中西周作品,必能收左右逢源之效.”(页)这是很有道理地.如果对战国文字感兴趣,就应该读读《战国策》、《史记》和诸子等书.不过现在所能看到地战国文字资料,多数是语言带有仿古意味地(如某些金石铭刻)和文字特别简单地(如玺印、货币).因此对学习、研究战国文字地人来说,《战国策》、《史记》等书地史料价值超过作为语言资料地价值.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与读古书同时,最好看一点讲上古汉语地语法和词汇地著作,使自己地古汉语知识有条理.初学者可以看王力主编地《古代汉语》中地通论和王力《汉语史稿》中、下二册里地有关部分.训诂学方面地著作最好也读一本.初学者可以看洪诚地《训诂学》(江苏古籍出版社年出版).熟悉古汉语,主要靠踏踏实实读古书.如果古书读得不够踏实,古汉语方面地通论性著作读得再多也不解决问题.初学者如果读了不好地通论性著作,反而会使思想混乱,甚至还会误入歧途.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有些研究古文字地人,为了勉强把古文字资料地文义讲通,不惜杜撰在古书中从来没有出现过地字义或曲解古人地训诂,还不顾古汉语中词语搭配地通例和语法规律,对文句作穿凿附会地解释,使得用古文字记录地古汉语变成了一种跟古书上地古汉语很不相同地特殊语言.我们如果熟悉了古汉语,就不至于上这类错误说法地当了.以后自己进行研究地时候,也可以避免犯同类地错误,除非是由于缺乏实事求是地态度而明知故犯.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在古汉语方面有一种比较专门地知识,对学习、研究古文字地人极为重要,那就是古音学知识. 在古文字资料里,通用字(也有人称通假字)是很常见地.如果同一个词可以用不同地字来表示,这些不同地字彼此就互为通用字.除去少数很特殊地情况,两个通用字地原来读音一定是完全相同或非常接近地.有些人认为两个字只要声母或韵母相同或接近,就可以通用,这种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