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2012,中国经济面临哪些挑战与机遇


在国内外经济形势错综复杂的大背景下,中国发展面临哪些机遇?需进行哪些政策选择?如何稳中求进促经济发展?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相关负责人近日对此一一解答。

世界经济形势复杂严峻 复苏的不确定性上升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伟认为,当今世界受到欧美债务冲击,国家金融市场持续动荡,市场信心普遍动摇。政治周期、商业周期、地区动荡三者叠加,多种矛盾及利益冲突不断升级。

“在世界经济形势处于恶化的背景下,发达经济体与新兴经济体面临的经济问题不同,各国之间的政策协调与国际合作难度加大。”李伟说。他说,展望2012年,受国际市场低迷、能源资源竞争加剧、贸易保护倾向更加突出等诸多影响,出口增速将明显降低。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认为,今年的经济形势总体十分严峻和复杂,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上升。

“货币供给总量仍然偏大,加之成本推动、输入性通胀等因素的影响,通货膨胀的压力仍然不可忽视,实现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惠民生的任务十分艰巨。”李伟说。

调结构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吴晓灵指出,发挥我国的发展潜力,必须做好制度性改革和技术创新,而且要进行结构改革,要把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的能力动员起来。

“调结构是主要的方向和关键所在,是培养竞争的新优势,形成竞争的新动力,实现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途径。”李伟说。他建议为调结构创造宽松条件,真正实现较长时期经济健康的发展前景。

对于物价上涨问题,杨伟民认为,虽然物价涨幅得到控制,但物价反弹的因素还有很多。从长期趋势看,既要防止物价涨幅大幅度反弹,同时也要做好物价会有一定程度涨幅的准备。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认为,综合目前国内外各种因素,今后两三年是一个转折期,经济将有一个平稳的回调。在今后几年还有可能保持8%至9%的增长速度。

稳中求进 深化改革促发展

李伟说,当前的经济形势对中国来说是机遇大于挑战,要增强紧迫感和历史责任感,要深化改革,加快创新战略,调整经济结构,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夯实经济社会健康持续较快发展的基础。

“应该着力调整各项政策,鼓励实业发展,鼓励科技创新。形成结构性减税政策,来鼓励实业的发展,鼓励技术的创新。”李伟说。

对于经济发展的政策

选择,吴晓灵也认为,应鼓励实业发展,鼓励科技创新,完善公共财政,科学界定政府边界和职能











孙立坚:2012中国经济的机遇与挑战

王俊岭 在已经到来的2012年,中国经济可以用“错综复杂”四个字来形容。随着我国经济外部环境的变化,中国的经济发展面临着怎样的困难?面对这样的经济形势,作为政府、企业、个人,应该如何应对挑战?
从当下的社会现象出发,我们发现在困境之下,有些企业选择了消极的做法,或是出现了投机的行为,或是退出的原本的产业。2008年以后,我们面对的挑战非常复杂,我们若放弃原本擅长的领域,那么当周期性走出低谷后,我们的经济会出现很大的问题。因此,我们需要清楚区分周期性因素、结构性因素和外部性因素,不能把周期性的因素看成是结构性的因素,政府应该帮助企业进行“逆周期”的调整,尤其是一些顺周期因素的行业。
从宏观角度出发,中国目前已经是世界经济第二大国,这迫使我们必须考虑自身的“大国战略”。在国际上,我们可以听到截然不同的两种声音:支持者希望中国可以负起大国的责任;而竞争者表面上仍将我们视为战略合作伙伴,实际上却以“中国威胁论”这样一种十分强烈的声音来抗衡我国经济的增长,这使得中国在负担大国责任的时候必须要考虑大国的权利问题。

世界经济错综复杂
当前经济形势的错综复杂主要体现在:一是中国创造财富的环境错综复杂,二是中国管理财富所要面对的环境错综复杂。归纳起来可分为如下四个方面:
首先,今年三月到了世界经济最危机的时刻,因为三月是欧洲银行的债务高峰期,但现在看来,危机暂时过去。欧洲债务危机,不仅仅是欧洲五国(希腊、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爱尔兰)的问题,这五国“绑架”了欧洲的银行业,而欧洲银行业又是世界的银行业,世界银行业的中心不是在美国而是在欧洲,若欧洲银行的债务来自这五国,而五国中有其中一国违约,都可能造成市场的恐慌,那么就会像2008年的金融危机一样,投资人或者存款人会将他们的财富暂时撤出欧洲银行。欧洲的债务危机由于其深刻的金融机构全球化联动因素、复杂的业务而对全球经济有极为重大的影响力,一旦其中某些国家发生危机,极易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而重演2008年的金融危机,由于全球的资本已紧密相连,于是国际投资造成人民币的大起大落问题将会再次发生,为欧元的问题而重新布局他们的投资结构。幸而今年三月在德法等国的让步和欧盟的注资之下,欧洲暂时度过短期危机。今天,我们

不仅仅要关注欧洲五国的债务问题,我们更要关注欧洲银行业的问题,这关系到我们很多出口企业未来币种结算选择问题、关系到很多个人和企业所持有的外汇财富的价值问题,也关系到中国政府巨大的外汇储备的方向。
其次,很多中国企业和政府都在关心我国的楼市整顿政策、货币稳健政策到底何时推出。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和他的团队在今年“两会”答记者问上表明了今年货币政策主要不是考虑国内市场的信贷问题,而是考虑外部环境对中国货币的影响问题,因为货币在市场的投放来自于两个部分:一是来自我国“十八大”的布局,需要我们有新一轮建设的启动,需要有由政府扶持的通过银行信贷渠道放出的货币;再者是由外向型经济带来的货币,即企业出口时所带回的外汇,而这外汇会造成人民币的蒸发。但今天周小川所担心的不是像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的操作模式,即主要的货币投放是来自贸易和投资,而是世界三大货币美元、欧元和日元大量超发货币,并没有进入该国的实体经济,使得大量金融资本进入大宗商品市场,炒高实体经济发展的所需的生产要素,增加了实体经济复苏的成本和代价。我国的货币政策,深刻受到海外“游资”投资方向的影响,这是使得当下中国经济错综复杂的重要方面。
再之,今年中国经济面临的最大挑战正如周小川所说,将是应对大量海外“游资”对中国市场的进军,我国货币政策一定程度上受制于国外资本运作,这是影响我国当下货币政策松紧的关键指标。我国今年货币政策的总量不可能像市场所认为的那样走向宽松。那么美国经济的复苏能否使得世界的“游资”就进入美国市场,去寻找在美国的投资机会?令人欣慰的是,目前而言美国经济确实正在好转,但美国经济的复苏并没有给中国经济带来期待中的利好,原因在于每一轮美国经济的复苏,都不是基于恢复旧有实体经济以解决就业问题的模式,而是靠新一轮增长机器的发动来解决就业问题,1999年美国IT泡沫崩溃,美国已经意识到其经济深层次的问题,可以说是美国经济发展模式的问题——即美国的财富越发聚集于两类人的手中。一类是拥有知识的精英层,只要有创新能力,美国即会提供高薪;另一类是拥有资本的人手中。若没有知识也不具有资本,在美国的生存将是十分困难的。当前美国就业率的提升十分缓慢,问题就在于美国经济并没有全面复苏。美国经济根本承载不了低端收入群体、低劳动附加价值的大批人群,于是就将矛头指向了中国,要从中国手中抢回低端产品——通过人民币的大幅升值。在2012年,中美之

间的贸易落差将大大升级。虽然中国政府极力希望推动人民币的双向浮动,但从目前的世界各国不断超发货币的形势来看,这些国家一定会抬高中国这一储蓄额较高的国家的货币价值,欧洲国家也希望能够打开欧洲国家进军中国市场的竞争力,而日本政府更是直接购买了160亿人民币的债券,日本政府增持美国国债、减持欧洲债券,推高人民币兑日元的汇率价值,以保障日本企业对中国的出口优势。如今世界的经济发展十分错综复杂,因而接下来的汇率问题将是中国的企业面对的一大挑战。
中国近两年实体经济的发力主要来自国企和央企,来自于政府为了挽救经济的优惠政策,但现在情况出现了转向,若中国经济的活力不能真正激活,那么中国的实体经济将出现空心化。为什么国内房价已不再继续上升,我们还是认为房价没有回到合理的价格,主要是因为大量个人和企业的资本还是停留在楼市,如果今天国家认为产业资本无法调集资金,那么一旦货币政策启动去帮助“十八大”的产业发展格局,这些资金很快会以各种渠道进入“钱流”的通道中。市场是主力,企业是主力,资金不会前往没有利益的地方。因此,在这样复杂的经济形势下,政府宁可放弃8%的经济增长速度而实现力求稳定的目标,在稳中寻找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这将使十分艰难的挑战。

中国经济挑战紧迫
随着世界经济形势的转变,改革开放30年来成功的经验,在当下经济的结构性变化中正在发生变化。中国的“人口红利”正在消失,老龄化问题愈发严重。此外,中国大量高端人才流失在海外,而如果中国留不住人才,那何谈真正的产业升级,只会让更多企业感受到“民工荒”带来的成本增长使得企业难以生存。而我国高校教育与企业发展要求的脱节,使得大量高校毕业生在就业时无法满足企业的要求,于是在我国的劳动力市场上出现了“民工荒”和大学生“就业难”的怪象。
同时,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第二大国,“全球化红利”的获取已不像过去只要拼命出口商品,国家自身可以管住汇率,就可以赚钱。2005年,美国与中国之间第一次的贸易摩擦使得中国的“全球化红利”戛然而止,这令我们发现这样的经济发展模式有极大的“杀伤力”。
在此基础上,我国的“资源红利”也正在消失。过去,我们根本不会意识到楼价会对我们带来挑战、不会意识到劳动成本的上升会给我们带来挑战,也不会意识到资源供应紧张以至要“拉闸限电”会给我带来挑战。从全球层面来看,一场“资源战争”已经开始,对于我国今后的生产会带来很大的资源

压力。
最后,由国家制度改革带来的“制度红利”正在消失。“制度红利”不同于“政治红利”,后者或许只能给股市带来几天的利好行情,而制度红利是给整个经济带来爆发性的上升的市场红利。在过去的三十多年,我国经历了三个经济腾飞的增长点。第一次是农村家庭承包制的改革,使得整个中国经济摆脱计划经济,走入市场经济;第二次是90年代邓小平的“南巡讲话”,在这之后中国的沿海城市开始引进外资,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引发中国经济的巨大腾飞;第三次则是2001年中国加入WTO,中国正式直接走上世界经济的舞台,让中国的民营企业迅速成长。目前,中国爆发性经济增长改革利好的影响正在式弱,而新一轮“制度红利”也尚未形成。

“制度红利”路在何方
随着这四项红利的消失,并伴随产生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脱节等我国经济发展的结构性问题,我国不能继续依靠消耗资源而发展,进而应该寻求以人才为核心的、以人为本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那么,中国下一轮的“制度红利”在哪里?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来考虑:
首先,我国政府应为维护知识产权的创造自主品牌的企业提供更多的财政和降低税赋的支持,如果中国想发展一轮“以人为本”的经济发展模式,那么我们必须加强对这一部分的重视。第二,大力深化义务教育。义务教育是对整个国民素质提升的关键,好的教育能够形成一个良好的全民认知价值观,若整体国民的知识结构和素养无法提高、无法得到良好的教育,那么未来中国经济可持续的增长将面临巨大的挑战。第三,要推动“以人为本”的发展模式,不仅要好保护公民人身安全,同时要保护个人的财产安全。大力保护公民个人“多劳多得”所赚取的财富,严格打击贪官污吏。公民的财权与人身安全同等重要。第四,政府的调控。面对世界经济下滑的现实,政府应帮助顺周期的产业,减少这类企业的税收以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除此之外,政府不应过多插手,不宜增加过多财政收入,避免政府以自身资源对抗金融风险,致使这些顺周期产业抵抗周期风险的能力降低。中国的企业应理性选择所发展的行业,重视“非周期性行业”、重视性价竞争力强的实业发展,提高我国企业抗周期风险的能力。
当下中国获取财富的模式是通过控制人力资源成本以打开盈利空间,而美国等西方国家不依赖商品销售、服务销售来盈利,而是充分调动人力资源,依靠人力资源的效益回报赚钱。因此,当今中国也需要能够“以人为本”地出发,用“人”来提升中国的竞争力,但在

实际操作中,中国的产业结构没有做到、也无法做到“以人为本”。因为增加工资、增加福利,是“以人为本”经济的主要特征之一,但目前中国的企业无法覆盖人力资源成本的上升,以获取收益,从而陷入一种两难的境地。面对中国的经济问题,我们要分清哪些问题是必须要改的,是在经济繁荣时被掩盖的;哪些问题是周期性的,固定发生的。周期性的经济必然会显示出它的困难,所以当企业面临周期性调整时,政府唯一要做的是帮助企业减负,在物流成本、当地税负上减少负担。经济的竞争力是来源于企业,若一国的企业停工了,那么这一国家也就失去了核心竞争力。
现在,中国已经到了一个全民学习金融知识的时代,我们需要学会管理财富,明白金融在背后,最需要重视的是风险。中国的企业家不仅要重视全国的经济,也要放眼世界经济变动,看清经济形势和发展动向。从国家角度而言,中国应继续深化“大国发展战略”,鼓励自主创新,引进人才,打造自有品牌和知识产权,转变大量生产低附加值产品的制造业模式,不断培养和创造国内的市场内需。欧元问题是当下世界经济最大的隐患,在人民币国际化还未完成,中国还未形成自身财富管理高地之时,我国只能仰仗国际金融市场来分散巨大的财富风险。中国金融体系尚未完善,尚未能够为老百姓提供更多财富管理渠道的情况下,我们的选择十分无奈。因此,中国必须将人民币的国际化推向现实舞台,加速国际金融机构的建设,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让中国创造的财富真正为国人所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