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海城谦德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基本情况介绍
五年级传统文化《谦德益丰》精品课件

五年级传统贪学,谦虚德益丰。
--(宋)刘子翚《吕居仁拘词三首》 【注释】皓首:指白发苍苍的老人。贪:爱好。丰:大,光大。 【文意】白发苍苍的老人仍然爱好学习,会使谦虚的德行愈加发扬光大!
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盈,则思江海下百川。
--(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注释】念:思考、考虑。谦冲:谦虚谨慎。自牧:自我约束。满盈:骄傲自满。 【文意】考虑到身居高位的危险,就要谦虚谨慎,约束自己的行为,害怕
自己骄傲自满,就要想一想江海居于百川之下的谦虚姿态。
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盈,则思江海下百川。
--(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创作背景】唐太宗登基后,开始一段是较有作为的。可是,到了贞观中期,生 产有了比较大的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富裕起来,在一片文治武功的欢呼声中,他渐渐 骄奢起来。这篇奏疏,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根据唐太宗在取得巨大政绩以后,逐渐 骄傲自满,生活日趋奢靡的情况,指出他“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由于魏征的 积极谏言,深的唐太宗的欣赏,在魏征死后,感言到:“我失去了一面镜子”
泰山不在自高,因丘垤以形。
--(清)郑世元《感怀杂诗》 【注释】丘垤:小土丘。 【文意】泰山不自高自大,所以能接纳小土丘而使自己更加高大。
泰山不在自高,因丘垤以形。
--(清)郑世元《感怀杂诗》
【解读】江海是由一条条小溪汇聚而成的,泰山是由一个个小土丘垒筑而成的。 一个人不管取得多大的成就,都要谦虚恭谨,以防骄傲自大而为我们的生埋下失败 的隐患。
你知道哪些赞颂谦虚恭谨的古诗,和同学们交流一下吧!
你知道哪些赞颂谦虚恭谨的古诗,和同学们交流一下吧!
竹
--(清)郑板桥
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 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鞍山廉洁文化参观地点

鞍山廉洁文化参观地点
鞍山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有许多值得一游的廉洁文化参观地点。
以下是其中的一些地点:
1. 廉洁博物馆:位于鞍山市政府大楼内,馆内展示了鞍山市廉洁文化的发展历程和成就。
通过丰富的实物展示、图片和文字资料,游客可以了解廉洁文化的重要性以及鞍山市在反腐倡廉方面所取得的成果。
2. 廉政教育基地:位于鞍山市廉政教育培训中心,是一个集廉政教育、反腐倡廉宣传和案例展示于一体的地方。
游客可以通过参观展览、观看宣传片以及参与互动体验活动来学习廉洁文化知识并增强自我防腐意识。
3. 廉洁文化街区:位于鞍山市中心的廉洁文化街区是一个以廉洁文化为主题的特色街区。
街区内有许多廉洁文化主题的雕塑和壁画,展示了廉洁、正直、诚信的社会风尚。
这里还有一些廉洁文化展示馆,介绍了鞍山市廉洁文化的起源和发展。
4. 廉洁文化纪念馆:位于鞍山市廉洁文化研究中心内,是一个专门研究和展示廉洁文化的场所。
馆内收藏了大量的廉洁文化相关的文物、图片和文献资料,通过展览和专题讲座,向游客传达廉洁文化
的核心价值观和重要意义。
以上这些地点都是鞍山市推动廉洁文化建设的重要成果,通过参观这些地方,游客不仅能够了解廉洁文化的重要性,还能够感受到鞍山市在反腐倡廉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和成就。
同时,这些地方也提供了一个学习和交流的平台,让人们能够深入思考廉洁文化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并积极参与到廉洁文化建设中来。
辽宁鞍山海城孤山白云宫白云古洞

辽宁鞍山海城孤山白云宫白云古洞白云洞位于辽宁省海城市孤山镇白云山入山第一个高峰之上,巨石崖下自然形成一石洞,人工稍加修凿,并砌门墙以为洞居。
相传古时有道人白云道长于此修炼,后得道乘鹤而去。
现在的白云洞是1991年6月重修的,洞内供奉观音菩萨。
洞外崖壁上悬吊一口古铁钟,钟铭记载:"光绪三年七月、风云寺、僧法利。
"通往白云洞的石阶依崖而凿,极陡峭,惊险刺激,如若没有护栏,恐凡人胆战心惊而不能攀也,故名"仙人梯",又名“云梯”。
过白云洞继续上攀,山路嶙峋,气喘之际,可达崖顶之"仙人坐"巨石,势险景佳,不是仙人不敢坐,凡人坐上顿感飘飘欲仙也。
"仙人坐"西侧是白云洞峰的最高顶,沿山梁走过去,有一圈护栏围绕在峰头四周,依崖壁凿出栈道,非常险峻,胆大足健者才能攀爬上去。
攀到峰头时,可见一窄洞南北向贯穿峰头,洞口仅容一人卷曲可入,洞内纵长约三米,可爬过,而不能走过。
绕过白云洞峰头,沿护栏下行,在峰头崖底有一石洞,内阔约一间小屋,别无它物。
洞右侧有石缝,攀缘可达峰头,唯石缝狭窄幽深,站在崖底仰望,犹如井底之蛙,故名“半壁天井”。
挤进"天井",缘井壁而上,复又归到山梁小路,沿山路返回白云洞,再原路返回半山亭、直至山脚下。
此处有岔路口,一路去白云洞,另一路便去白云宫。
白云洞历史悠久、香火旺盛、许多游客慕名而来朝拜白云洞供奉的白云道长和慈航道人(观世音菩萨)!来过白云洞朝拜的有缘人无一不称赞此洞的灵验与神奇,真是有求必应,只要你常行善事,多尽孝道,积累功德,到白云洞来定会如你所愿,永保平安!海城孤山白云宫的道士长年在白云洞与前来朝洞的有缘人结法缘和道缘,欢迎有识之士和有缘人来白云洞朝拜敬香结善缘!历史白云洞为首的白云山风景区内自然景观清新优美,有石山树、云水雾、花雪洞等绝佳的景观,还有当地淳朴的满族风情和田园风光,让人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真实美和民风民俗的田园情趣。
民族文化传承基地简介__范文模板以及概述

民族文化传承基地简介范文模板以及概述1. 引言1.1 概述在多元化的社会中,民族文化传承和保护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
为了记录和传承各个民族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许多国家建立了民族文化传承基地。
本文将重点介绍一家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文化传承基地,并探讨其对于社会发展与经济效益的关联。
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引言、民族文化传承基地简介、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未来发展规划与挑战以及结论。
首先我们将概述本篇文章所涉及的内容以及研究目的,然后详细介绍选定的民族文化传承基地,包括其概况、建筑风格与特点以及藏文化展示项目。
接下来我们将探讨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从历史背景与意义、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以及社会发展与经济效益之关联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随后我们将讨论该基地所面临的未来发展目标和方向,以及可能出现的挑战和困难,并提出解决方案和合作机会。
最后我们将总结重点观点和结果,并提出对未来可能的影响和建议。
1.3 目的本文旨在介绍一家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文化传承基地,探讨其对于社会发展与经济效益的关联。
通过分析该基地的概况、建筑风格与特点以及藏文化展示项目,我们将深入了解该基地如何实现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同时,我们将探讨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从历史背景与意义、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以及社会发展与经济效益之关联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最后,我们将提出未来发展规划与挑战,并寻求解决方案和合作机会,以促进该基地在民族文化传承领域中的可持续发展。
总而言之,本篇文章旨在呈现一幅全面而清晰的画面,探索民族文化传承基地在当今社会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并为其未来发展提供指导建议。
2. 民族文化传承基地简介2.1 基地概述民族文化传承基地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化交流平台,是指为了保存、研究和展示民族文化遗产而建立的专门场所。
它旨在传播和弘扬各个民族丰富多样的文化特色,推动多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尊重。
这些基地通常包括博物馆、艺术展览馆、图书馆、学术研究机构以及体验活动中心等设施。
浅谈海城魁星楼建筑特色及文化内涵

浅谈海城魁星楼建筑特色及文化内涵作者:刘佳其来源:《艺术科技》2018年第06期摘要:魁星楼被建在很多地方,全国共37处,每一个魁星楼都有它独特的建筑特色和文化内涵。
海城魁星楼位于辽宁省海城市城南厝石山公园内,原为“临溟八景”之一。
魁星楼在造型特点和彩绘装饰上都展现了古人的辛劳和智慧,是人们瞻仰和崇拜的地方。
关键词:魁星楼;建筑特色;文化内涵1 魁星楼的历史文化魁星楼又名“魁星阁” ,是为儒士学子心目中主宰文章兴衰的神魁星而建的。
其中“魁星”是中国古代星宿的名称,指北斗七星中的前四颗星,即天枢、天璇、天玑、天权。
是我国古代神话中的主文运、文章的奎星,东汉纬书《孝经援神契》中有“奎主文章”之说,后世附会为神,建奎星阁并塑神像以崇祀之,视为主文章兴衰之神,科举考试则奉为主中式之神,并改“奎星”为“魁星”。
再其中“魁”字有“首”“第一”之意。
在中国很多地方都建有“魁星楼”或“魁星阁”,其正殿塑着魁星造像。
魁星面目狰狞,金身青面,赤发环眼,头上还有两只角,右脚金鸡独立,脚踩大鳌鱼,意为“独占鳌头”,他左手提斗,右手执笔,似在点状元。
由于魁星和文昌神一样掌主文运,深受读书人的崇拜,所以每逢中考、高考等各种考试都有莘莘学子前来祭拜,祈祷金榜题名,在民间已经蔚然成风。
魁星楼作为中国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具有浓厚的中华民族风格和地方文化特色。
2 海城魁星楼的建筑特色魁星楼被建在中国很多地方,到目前为止,依然保留了一些遗址,例如河北、辽阳、吉林、平遥、烟台、重庆等共37处,大多设为景点定期补修、翻修。
中国地域广阔,南北建筑有明显差异,魁星楼受地域文化影响,具有地方文化特色。
例如河北热河承德魁星楼荫佑四方;兴城古城中的魁星楼两层、八面八角;沅江的魁星为三层三檐六方,尖顶楼阁式建筑,清秀而庄重。
海城魁星楼位于辽宁海城市城南厝石山公园内,原为“临溟八景”之一,初建于清乾隆四十三年,老魁星楼为二层六角,位于城南东南角,毁于“文革”之初。
鞍山牛庄古镇景点介绍

鞍山牛庄古镇景点介绍
鞍山牛庄古镇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镇,位于辽宁省鞍山市海城市西部,背靠太子河,东临海城,北依鞍山、西接盘锦、南与营口接壤。
牛庄古镇曾是东北最早开放的商埠之一,也是百多年前全国有名的通商口岸。
古镇的标志性建筑包括太平桥和牛庄城。
太平桥是一座青石结构的桥梁,建于1849年,已有近200年历史,桥栏上有石猴、狮子、石榴、桃等石刻。
牛庄城是明代建立的土城,清朝初年重修,是古镇的又一标志性建筑。
在牛庄镇,面积较大的古宅院共有二十座,其中规模最大的慎记大院占地2万平方米,三跨三进四合院,现已翻建为高中校舍。
李家大院为牛庄镇政府旧址,汲家大院为海城市二院旧址,海兴涌大院为牛庄初中旧址,海兴隆大院则为牛庄民中旧址。
总的来说,鞍山牛庄古镇是一个充满历史和文化底蕴的旅游景点,游客可以在这里感受到古老的历史氛围和文化风情。
辽宁鞍山附近旅游景点(一)

辽宁鞍山附近旅游景点(一)辽宁鞍山附近旅游景点介绍1. 佛寺名山•千佛山:位于鞍山市区北部,是辽宁省著名的佛教胜地,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壮丽的自然风景。
–功德碑:建于唐代,高达40多米,是中国现存最大的文物石刻之一。
–石佛洞:洞中雕刻着精美的石像,景色壮观,吸引了众多游客。
•林海寺:位于鞍山市区西南,是一座古老而庄严的寺庙,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而闻名,是佛教信仰者朝圣的重要地点。
–五大殿堂:林海寺内有五座宏伟的殿堂,彰显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
–观音亭:寺庙内的观音亭供奉着观世音菩萨,游客可在此祈福、瞻仰。
2. 自然风光•头道湖:位于鞍山市区北部,是一个美丽的湖泊,湖水清澈见底,周围环绕着郁郁葱葱的山林和优美的景色。
–东湖公园:湖泊附近有一个美丽的公园,供游客休闲、观景和垂钓。
–红山景区:靠近湖泊的红山景区是一处自然风光优美的世外桃源,有着壮丽的红山瀑布和绿意盎然的森林。
3. 历史文化•鞍山博物馆:位于鞍山市区,是一座集历史文物、艺术品、民俗文化等多个领域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
–文物陈列:馆内陈列了大量的历史文物,展示了辽宁地区的丰富历史和多元文化。
–特展馆:博物馆还定期举办各类特展,为游客提供了更多了解鞍山历史与文化的机会。
•中共鞍山市委旧址:位于鞍山市中心,是中国共产党在鞍山市的早期组织中心,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红色教育基地:旧址内建有红色教育基地,通过展览和讲解,向游客介绍鞍山市在中国革命历史中的重要角色。
4. 风味小吃•鞍山炸糕:鞍山特色小吃,外酥内软,味道香甜,是当地人和游客的最爱。
•茄酱面:以特制的茄酱为汁,配上面条和各种配料,口感独特,鞍山特色美食之一。
•葱油饼:酥脆可口的葱油饼是鞍山的传统糕点,每当饥饿时刻都是不错的选择。
以上是针对辽宁鞍山附近旅游的一些景点和特色小吃的介绍。
希望对您的旅行有所帮助!5. 购物天堂•鞍山万达广场:位于鞍山市中心,是一个综合性购物中心,集购物、餐饮、娱乐于一体,拥有各种国际品牌和本地特色商店。
海城魁星楼简介

海城魁星楼简介
魁星楼,是一座位于海城市的一座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标志性建筑,也是海城一大标志性建筑。
它位于海城市城西3公里处的西山山顶,又称魁星楼。
魁星楼始建于清康熙年间,是为供奉“文曲星”而建。
现魁星楼占地面积377平方米,建筑面积938平方米。
整座楼分上下
两层,造型新颖别致,巍峨壮观。
楼顶为琉璃瓦覆盖,在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
楼内保存有康熙皇帝于康熙十九年(1680)亲笔
题写的“魁星”匾额及题词;二层为戏台,戏台正中间供有魁星神塑像。
整个建筑采用明清建筑风格,古朴典雅。
据史料记载:魁星楼为三层楼阁式建筑,通高约25米,占
地面积377平方米。
楼内有木质楼梯可登楼欣赏周围美景。
魁星
楼正门上的匾额是康熙皇帝御笔亲题“魁星楼”三字,笔力遒劲,潇洒飘逸。
楼内还保存有康熙皇帝于康熙十九年(1680)亲笔题
写的“魁星楼”匾额一块,以及康熙皇帝于康熙二十年(1681)
亲笔题写的“文曲星”、“武曲星”等匾额各一块。
—— 1 —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辽宁海城谦德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基本情况介绍基地名称:谦德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基地地址:辽宁省海城市毛祁赵八里16号基地性质:利用非财政经费、自愿举办从事教育事业、是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活动民办非企业单位。
属民办公益性、全封闭、全日制职业高中教育机构。
办学宗旨: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遵守社会道德风尚,培养学生诚敬谦和、厚德载物,报效社会的理想信念。
帮助解决留守儿童、孤儿、困难家庭子女的免费就学问题,提高师生综合素质,继承弘扬优秀的中华文化,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办学目标:以德育落实、文化扎根、智力开发为主,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通过九年义务教育和高中职业一贯制教育培养,为高校和社会输送品行好、素质高;有能力、有技术;具有创造性、开拓性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人才。
办学规模:基地整体建成后占地面积100余亩,教学楼、办公楼、宿舍楼、餐厅总面积达50000余平。
幼儿园、小学、初中、职业高中共开设25个班,按标准班额幼儿园30人/班、小学40人/班、初中45人/班、职教班45人/班,总招收学生规模在900人左右。
办学层次:幼儿园、小学、初中、职业教育班办学形式:全日制、全寄宿、封闭式管理,从幼儿园到职业高中一体一贯制教育。
课程安排:基地按照省市教育部门的相关规定开设课程。
课程分为三部分,一为德育培养的传统经典教育,开设政府和教育部门提倡认可的《弟子规》、《太上感应篇》、《孝经》、《朱子治家格言》、《了凡四训》等经典课程。
二为智育培养的科学文化教育,开设了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历史等文化课程,教材使用教育局审定或规定的统编教材和自选教材,兼顾应试教育。
三为技能技艺的培养,开设了幼儿卫生保健、声乐、视唱、乐理、美工、普通话、书法等职业课程。
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应用能力。
办学理念: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知识乐中记、能力做中练、品德行中修;道理思中悟。
管理体制:实行基地理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基地创办者:谭凤涛(男,汉族,辽宁海城人,1966年8月出生,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现为海城市政协委员、海城市传统文化促进会副会长、大连市华夏文化促进会顾问)教育基地自成立之日起,未向家长、学生以及党和政府伸手要过一分钱,在岗教师均属义务工作者。
区别于其他办学单位,谦德传统文化教育基地的形成是“助推式”的。
在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各行包括学校积极推展《弟子规》教育与学习的大的文化背景中,大悲古寺于2008年左右义务组织了几期针对成人大众的短期“弟子规培训”,以期为更多家庭的幸福安乐、乃至社会的安定和谐贡献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
当时,还不定期外请部分经常参与全国各地传统文化论坛、德智双运的优秀教师前来授课。
老师们大多以“圣贤教育改变命运”为核心主线、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进行分享交流,劝勉大家扎好“孝”的根基,进而将其落实在“父子”、“君臣”(即领导者与被领导者)、“夫妇”、“长幼”、“朋友”这些人与人相处的五类关系中,时时按照先哲的教诲来力行,以使人生幸福圆满。
老师们关于圣贤教诲的精彩分享在大众中赢得广泛好评,他们深受《弟子规》的益处,有些家庭问题也因而得到了有效的解决,人们开始学会用圣贤教诲“盘点”自己的人生,“诸事不顺因不孝”,当很多人明白了自己人生不如意的根源时,那种相见恨晚的欣喜之情难以言表,如同迷路的孩子重新找到了回家的方向,总是希望更多的人能够接受到《弟子规》的教育,明白道理后,不再走无谓的弯路,进而改变命运。
有的大众甚至将自己的孩子、亲戚的孩子送来学习,而这些孩子多为父母管不了、毛病习气严重、心理极度扭曲的特殊孩子。
就这样,在无数家长的殷切希望、众多具有特殊家庭背景的问题青少年所流露出的迫切需求以及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善心良愿推动下,2008年,最初的“弟子规班”成立了,当时只有11名左右的学生。
孩子在这里学习一段时间后,都有了很大改变,当亲戚朋友,以及社会大众看到他们的改变时,心中生起了对《弟子规》的信心,愈加肯定古圣先贤的教诲!“弟子规班”的影响力随之日益扩大,感染了更多的人不断地前来,尤其是慕名要将孩子送来学习的家长更是愈来愈多,而其带来的孩子大多为家庭情况十分特殊的“问题青少年”。
教育基地一直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各项政策、要求,自政府对教育提出相关要求以来从未对外公开招过生。
但我们也深知,孩子是国之未来,国之希望。
然而却有这么多需要爱与呵护、需要引导与教育的青少年未能妥善安置,他们因家庭破碎等各种原因还在社会一隅挣扎、无助、堕落,甚至在做着伤害自己、危害社会的事情。
为了挽救这些孩子,更重要的是为了给政府及社会减轻压力、消除隐患,我们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将那些自愿接受圣贤教诲、家长大力支持学习传统文化的孩子收留下来,给他们无偿提供衣、食、住、行的保障,营造安定祥和的学习环境、生活氛围,让他们产生安全感,并对于家庭情况十分困难的孩子给予适当的补助。
我们期望这些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能够得到正确的引导,不要因家庭环境的特殊而耽误了人格的发展完善,以至日后危害社会、国家。
就这样,在家长、学生、爱心人士的推动下,形成了今天“谦德传统文化教育基地”的局面。
发展过程中,我们的付出也得到了社会相关部门的认可。
二0一一年八月,被共青团中央网路影视基地誉为“国学示范单位”;二0一三年一月,被大连市华夏文化促进会任命为“大连市华夏文化促进会传统文化协会教育”;二0一三年二月,被海城市中华传统文化促进会任命为“海城市中华传统文化促进会谦德学院教学”。
二、成立初期的概况2008年,“弟子规班”成立初期,带班老师是几位具有传统文化修学经历的发心义工,他们与孩子同住在简易房中,条件十分艰苦,但正是在这样特殊的条件下,老师对学生的不离不弃,亲如一家的悉心关怀、至诚关爱,使孩子的本性本善被唤醒,并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们懂得了孝顺父母、懂得了如何爱自己、爱他人、爱社会,懂得了如何做一个如理如法的好人。
三、目前概况目前学员大致分为十类,即单亲孩子(180人);被领养的孩子(16人);无人看管的孩子(29人,数字中还包括虽有善心人收养但因经济的压力无法继续抚养照管的弃儿);心理扭曲的问题孩子(43人);辍学在家的不良少年(162人);此外,还有服刑人员子女(4人)、出家师父子女(8人)、中学毕业没升高中、父母送来实行道德教育的孩子(38人);困难家庭孩子(111人);还有部分浪迹街头、车站、村落无人管教的流浪儿。
这些孩子大多在成长中缺少关爱、无安全感、心灵极度扭曲,不愿与外界沟通,心中充满了对社会的仇视和对父母的怨恨,具有严重的暴力倾向。
就是这些孩子在古圣先贤的教诲下、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在老师们循循善诱、因材施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引导下。
取得了明显收效,孩子们认识到了错误、并逐渐改正错误;懂得了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懂了自己应该好好学习做一个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
孩子用每一次会心的微笑、每一次谦卑的鞠躬、每一次真诚的热泪诠释着中华优秀文化的魅力。
《弟子规》不单单是让孩子学的,大人也需要学习,因为家庭教育是社会教育的根本,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一举一动对于孩子的成长都会产生极大影响。
教育基地自去年7月份至今已举办四期以《弟子规》为核心内容,普及道德教育的短期培训。
培训的社会青年人数已有1000余人,通过培训,愈来愈多的人认识到了《弟子规》的重要性,开始用《弟子规》对照自己的行为举止,很多家庭关系也因此得到了修复。
四、教学方向及具体课程设置目前,教育基地最低年级是幼儿园,孩子中有社会善心人士送来的孤儿,义工教师的子女,家庭特别贫困无法完成学前教育的孩子,还有就是看到亲朋好友的孩子在这里接受道德教育后有了很大转变后慕名而来的孩子。
到现在为止,幼儿园大约有70多人。
这些是学龄前儿童,所以我们对孩子的教育是诵读《弟子规》、《孝经》、《德育启蒙》。
给孩子讲述古代二十四孝的故事、开启孩子的孝心。
用《礼仪与教育》培养孩子生活中最基本的礼貌、礼节;还教孩子音乐,手工,美术,拼音与计算等课。
有很多年轻的老师在这里做志愿者,全天二十四小时陪护孩子,教育孩子;和孩子同吃同住,无偿地、全心全意地付出。
这些孩子在完成学前教育之后,绝大多数随家长回家就近入小学读书。
但也有一些孤儿、弃儿无人抚养,又不具备进入福利院的条件,对于这些孩子我们愿意无条件地抚养,让他们能像其他孩子一样,接受国家的九年义务教育,长大后能够去职业技校学习一技之长,日后能成为对社会的有用之人。
处于小学年龄段的孩子,按国家九年义务教育所要求的课程,我们尽最大的能力开设了语文,数学,英语,音乐,美术,体育,书法,按正常的国家要求的教学进度在授课。
只要这些孩子的家长认识到错误,愿意继续抚养孩子,承担责任;或有善心人士愿意资助或是愿意继续收养孩子,那么这些孩子可以随时离校回到正规小学读书。
孩子能有一个固定的着落,教育基地也就感到安慰了。
为使这些孩子能够成为社会有用之才,我们经过多方努力,已和多所学校取得联系形成共建,对初中没毕业或中途辍学的孩子在学习考核之后,颁发初中毕业证书。
想继续学习的经过考核后可升到职业技校学习一技之长,以便就业。
也可在培训后家长带回家中自行安排。
谦德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并不是刻意创办的,实为诸多因素促成。
来这里的有沉迷网络游戏的网吧少年,父母离异,父再婚,母有病,三餐不济无人抚养的单亲孩子;浪迹街头、车站、村落无人管教的流浪儿;虽有善心人收养但因经济的压力无法继续抚养的弃儿;甚至有些孩子虽有父母,但因各种原因承受异常的家庭暴力的孩子;常常聚众打架斗殴,扰乱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的不良少年。
这些孩子很多缺少父母的关爱,缺少温暖的家庭生活和正常的家庭教育,心理抑郁、扭曲,心中充满了对社会的仇视和对父母的怨恨,其中,80%的孩子沉溺网络,具有严重的暴力倾向。
还有很多诸如此类的案例,比如来自河北的网络少年刘伯通,就因妈妈喊他吃饭打扰了他玩游戏,他竟然升起杀母之心。
不良少年张伟超,只因为心情不好就去砸汽车,为不让他入狱受苦,父母只得赔了近万元血汗钱,父亲无奈,深夜痛哭,等等……这些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他们就会误入歧途,像一枚枚定时炸弹,成为社会不安定的因素,社会秩序安定的隐患。
我们深知,孩子是国之未来,国之希望,为了挽救这些孩子,也为了给政府减轻压力,消除隐患,我们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收留了这些孩子。
给他们三餐保障,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祥和的氛围,因为这些孩子都处在学龄期,为使他们受到应有的教育,不错过学习的年龄;在师资匮乏的情况下,我们不收取任何费用,义务为孩子们开设了文化课:有语文、数学、英语、音乐、美术、书法、体育;初中还计划开物理、化学;在德育方面,我们开设了经典诵读和抄写,主要是儒家的《弟子规》、《孝经》、《大学》、《中庸》;并用流传千年的二十四孝故事及现代十大孝心少年的故事启发孩子对父母,对国家的感恩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