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茯苓丸加减治疗崩漏34例

桂枝茯苓丸加减治疗崩漏34例

桂枝茯苓丸治疗顽固性失眠验案2则

作者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心内科 通讯作者:匡武(1983-),硕士,主治医师三研究方向:中西医结 合治疗心血管病三E?mail:kuangwu_200@https://www.360docs.net/doc/c314218772.html, 桂枝茯苓丸治疗顽固性失眠验案2则 匡武 【摘要】 桂枝茯苓丸具有化瘀生新二调和气血之功,为化瘀消癥之缓剂,临床多用之治疗妇科疾病,用其治疗失眠鲜有报道三笔者近年来根据‘内经“阴阳出入之旨及叶天士的 久病入络”理论,应用桂枝茯苓丸加减治疗瘀血阻络型顽固性失眠疗效佳三 【关键词】 顽固性失眠; 桂枝茯苓丸; 验案 【中图分类号】 R249 【文献标识码】 A doi:10.3969/j.issn.1674?1749.2016.10.037 失眠,通常指患者对睡眠时间和(或)质量不满足并影响白天社会功能的一种主观体验[1]三失眠是临床常见的病症之一,属于中医 不寐”范畴,部分失眠患者经过自身调理 或中西医治疗后能够治愈或缓解,部分失眠患者久治不愈, 发展为顽固性失眠三顽固性失眠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工作 和生活,给患者带来长期较重的精神负担和痛苦三 目前临床常用的西医催眠药物可分为苯二氮卓类和非 苯二氮卓类,这两类药物对短期失眠患者一般可迅速缓解症 状三但对于顽固性失眠患者,容易产生耐受性二依懒性,且不 良反应较多,因此,很多失眠患者愿意寻求中医药治疗三笔者近日临床发现,对瘀血阻络型顽固性失眠患者,采用桂枝茯苓丸治疗效佳,现将验案2则与同道共享三1摇典型案例案例1,患者,女,74岁,住院患者,住院号19191三患者主因 间断心前区疼痛2年,加重1个月”于2015年9月21日入院三1年前曾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明确诊断为 冠心病”,长期口服冠心病二级预防药物治疗三此次住院期间患者诉失眠10余年,入睡困难,服用艾司唑仑2片/天,可入睡1~2小时,多梦纷纭,甚至彻夜难眠,伴有呃逆,纳呆,双目黯黑,唇暗三舌淡黯,苔薄白,脉沉三抑郁病史,现服用舍曲林治疗三中医诊断:胸痹二不寐二郁证三证属瘀血阻络,治以

卫爱武教授治疗崩漏经验

卫爱武教授治疗崩漏经验 总结卫爱武教授治疗崩漏的经验。卫师在控制崩漏患者出血时抓住主要病机,化瘀同时兼顾补虚、清热,据症灵活选用止血药及活血药。调周顺应月经周期、阴阳、气血变化,同时兼顾补肾、调肝、理脾三法则,以平为期,通过临床验证效如桴鼓。 标签:崩漏;卫爱武;止血;调整周期 崩漏是月经的周期、经期、经量发生严重失常的病症,崩指经血非时暴下不止,漏指经血淋漓不尽[1]。崩漏既是妇科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又属疑难危急重症。该病病因多端,病机错综复杂,病情反复发作,临床治疗棘手。明·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曰“妇女崩漏,最为大病”[2]。导师卫爱武教授从事临床及教学二十余年,学验俱丰,在崩漏治疗中灵活运用中医理论指导临床,不拘于一法一方,具有自己的独到之处。笔者有幸随师学习,受益匪浅,现兹将其治疗崩漏的经验介绍如下。 1 活血化瘀,通因通用以止血 崩漏是出血性疾病,出血为离经之血,离经之血即为瘀。且崩漏出血日久,必兼有瘀滞。临床发现不论何种原因而致的崩漏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瘀血症状存在,如经血紫暗有块,经期前一两日经血淋漓不畅,小腹疼痛拒按,血畅则舒。因此卫师认为“瘀血滞于胞宫”是本病的主要病理变化,恶血不去,新血不得归经而致经血非时而下。正如隋·巢元方所云:“内有瘀血,故时崩时止”[3]。唐容川·《血证论》亦云:“吐衄便漏其血无不离经,然既是离经之血,虽清血鲜血,亦是瘀血”[4]。《内经》云“急者治其标”,崩漏以失血为主,法当止血。在崩漏患者止血治疗中,应活血化瘀,祛除病因,以通治通,瘀血去则血自止。因而治疗时采用活血化瘀之通因通用法,组方多以药性平和之活血药加行血止血之类炭药及收敛固涩药,止血与化瘀并举。化瘀多用赤芍、丹参、当归、茜草、桃仁等;止血多用炭类药如蒲黄炭、大黄炭、五灵脂炭、牡丹皮炭、茜草炭等。收敛药多选用介类、胶类、酸敛之品,如龙骨、牡蛎、海螵蛸、五味子、山茱萸、鹿角胶、阿胶等。活血中有止血,止血之中有化瘀,最终达到祛陈致新,以通为塞之止血之效。 2 温清并举,补泻兼施以止血 卫师认为瘀血既是崩漏的病理产物又可为致病因素。瘀血不去,壅塞经络,阻滞气机,或瘀而致虚,或因瘀化热,易产生多种变证。且随着病程的发展,热和虚可又复成病因加重瘀血程度,致使崩漏反复难已。因此因虚者宜采用“欲攻于补”之法。若单用化瘀之剂,易产生唐容川告诫的“将经中已动之血,尽被消逐,则血欲枯而病欲甚”之弊[5]。临床脾肾亏虚多见,治以补肾健脾止血。用药可选用炒白术、党参、杜仲、桑寄生、菟丝子、黄芪炭、棕榈炭、苎麻炭等。如兼见阳虚肢冷等症,可酌加乌药、吴茱萸、炮姜炭、艾叶炭等温阳止血;若有中气下陷,清阳不举症候,可选用柴胡、升麻炭之类。血热崩漏者有实热及虚热之分,

崩漏诊疗方案

崩漏(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一、概述 崩漏是由于血热、脾虚、肾虚、血瘀等导致冲任损伤,不能约制经血,非时暴下不止或淋漓不尽的月经病。量多如注者为崩,量少淋漓不尽者为漏。两者病因病机基本相同,常互相转化,交替出现。春秋战国时期成书的《内经·素问·阴阳别论》首先指出:“阴虚阳搏谓之崩”。是泛指一切下血势急之妇科血崩证。历代医家认识并论治崩漏源远流长,并逐步明确了崩漏在月经病范畴。本病属妇科常见病,也是疑难急重病证。可发生于月经初潮后至绝经的任何年龄。 西医血的“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病”(简称“功血”)属于崩漏范围。 二、诊断 (一)中医分型辨证 (参考《中医妇科学》第七版教材. 主编张玉珍.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中医诊断] 1.病史:注意月经史、精神创伤史、孕产史,询问有无生殖器炎症和生殖器肿瘤病逝,有无使用避孕药物、宫内节育器及输卵管结扎术史。 2.症状:月经的周期紊乱,行经时间超过半月以上,甚或数月断续不休;或停闭数月又突然暴下不止或淋漓不尽;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贫血。或伴白带增多、不孕等症候。 3.检查: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患者,无明显器质性病变发现;生殖器炎症者,可有炎症体征;妇科肿瘤者,可有子宫体增大,质硬或形态的改变,或附件有囊性或实性包块。 [辨证分析] 主要病机是冲任损伤,不能制约经血。引起冲任损伤的常见原因有肾虚、脾虚、血热和血瘀。 [证候分型](中医病名诊断参考《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医妇科学》辨证分型根据临床症状并参考《中医妇科学》第七版,张玉珍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 1、脾虚证:经血非时暴下不止,或淋漓日久不尽,血色淡,质清稀,面色 晄白,神疲气短,或面浮肢肿,下腹空坠,四肢不温,纳呆便溏,色淡

崩漏地特征及治疗

1临床表现 崩漏是妇女非行经期间阴道出血的总称。临床以阴道出血为其主要表现。来势急,出血量多的称崩;出血量少或淋漓不断的称漏。西医的功能性子宫出血,女性生殖器炎症,肿瘤等所出现的阴道出血,皆属崩漏畴。崩漏是妇女月经病中较为严重复杂的一个症状。 2并发症 ⑴贫血:崩漏失血过多,就会出现面色苍白、唇色淡白、头晕目眩、精神倦怠、气短无力、心悸怔仲、失眠多梦、脉象细弱等一系列贫血征象。 ⑵虚脱:崩漏病起,如来势猛,出血量多,崩下不止,常可引起虚脱,出现神昏面白、四肢冰冷、汗出淋漓、气短喘促、脉浮大无根或沉伏不见的危重证候,如不及时抢救则有生命危险。 ⑶邪毒感染:表现为下腹疼痛拒按,腰痛,带下稠粘,色黄气秽或五色并见,伴有烦躁口渴,小便黄,大便干,舌苔黄腻,脉象细滑等。 本病以青春期妇女、更年期妇女多见。多因血热、气虚、肝肾阴虚、血瘀、气郁等损及冲任,冲任气虚不摄所致。治崩要以止血为先,以防晕绝虚脱,待血少或血止后,可审因论治,亦即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 3病因病机 由情志抑郁、操劳过度、产后或流产后起居饮食不慎、房事不节等引起冲任二脉功能失调而致。 1.暴崩致脱血崩日久不止,导致脏腑气血虚脱。 2.气血两虚崩漏反复发作,气随血去,导致气血两虚。 3.脾肾两虚素体脾虚或多产房劳伤肾,同时饮食不慎,脾胃受损,脾肾两虚,统摄无力而致崩漏。 4.肝肾阴虚素体阴虚或大病失血,精血两亏,冲任失养而致。

5血热妄行素体阳盛或情志不畅,郁而化火,伤及冲任。 6.气滞血瘀肝郁气滞,久滞血瘀,瘀阻胞宫,新血不得归经,离经之血妄行而致。4诊断检查 临床对以崩漏为主症的病种尚未确定时,可以崩漏待查作为初步诊断,并进行辨证论治。辨病思路: 1.崩漏病特指月经周期紊乱,阴道出血如崩似漏的疾病,包括崩中和漏下。多见于青春期、更年期妇女,检查未发现肿瘤等病变。 2.崩漏以外的其他疾病出现阴道非正常性出血者,常有: ⑴阴道出血量多,小腹部扪及肿块者,多为石瘕。 ⑵确诊妊娠,阴道出血,可见于胎漏或异位妊娠。 ⑶产后阴道出血,量多者分为新产出血、血崩、晚期产后出血;量少淋漓不尽者,为产后恶露不绝。 ⑷崩漏,伴全身皮下出血、身热者,应考虑疫斑病、紫癜病、蓄血病等。 ⑸周期性于两次月经中间(即氤氲期)出现少量阴道出血,且白带增多者,为经间期出血。 ⑹因损伤所致阴道出血,有损伤原因可查,称女阴损伤。 ⑺伴全身多处出血而出血难止,不发热者,可能为血溢病。 ⑻中老年妇女阴道时有出血,带下臭秽或夹血丝者,应疑及胞宫癌等之可能。 3.常规妇科。产科检查,应作为必备诊断。 4.血常规、血液生化检查,必要时可作脊髓液、细胞培养等检查。 5.腹部X线摄片、B超、CT扫描等,能帮助确定病位和明确诊断。 5辩证论治

桂枝茯苓丸概述

桂枝茯苓丸的临床应用概述 039011129 摘要:桂枝茯苓丸方源自汉·张仲景《金匾要略·妇人妊娠病》,由桂枝、茯苓、牡丹、桃仁、芍药各等分组成,具有活血化瘀,缓消癥块之功效。该方在原书中用于治疗妇科经、带、胎、产、杂等血瘀诸症,是治疗妇科癥瘕的经典方剂。如今其临床应用非常广泛,凡病机与瘀血阻滞、寒湿(痰)凝滞有关的病证,都可用本方化裁治疗,不但用于治疗妇科疾病,还用于内科、外科、男科等各科疾病。现总结近5年相关文献,将桂枝茯苓丸的临床应用概述如下。 关键词:桂枝茯苓丸;临床应用 1.妇科 1.1子宫肌瘤 于文芳、韩克【1】采用桂枝茯苓丸加味治疗子宫肌瘤(肌瘤直径在3cm以下)35例。基本方组成:桂枝、茯苓、桃仁、牡丹皮、赤芍、昆布各10g、甘草3g。随证化裁:气虚加党参20g、黄芪20g、升麻5g;血虚加首乌20g、鸡血藤20g、全当归10g;血瘀甚者加三棱10g、莪术10g;虚寒加当归10g、川芎10g、艾叶6g;肝肾不足腰痛者加女贞子10g、杜仲10g、牛膝10g、阳起石15g(先煎);月经量多加阿胶(烊化)15g、地榆10g、棕榈炭10g、生熟地(各)15g;肝郁胸闷不舒者加柴胡10g、郁金10g;形体肥胖者加半夏15g、苍术5g;腹痛者加乳香3g、没药3g。用法:上药水煎取汁300ml,分早晚2次温服,每日1剂,经期停服。连服3个月为1疗程,最多治疗6个疗程。治疗结果:35例中,痊愈6例,显效23例,有效2例,无效4例(肌瘤直径增长至4cm以上者,治疗3个月后转为手术治疗,总有效率82.9%。李文【2】临床选取有增长趋势的寒凝血瘀型子宫肌瘤患者36例,以桂枝茯苓丸加莪术、三七为基础方随症加减治疗6个月经周期,观察疗效及安全性。经治疗,患者的肌瘤月增长体积较治疗前显著减小(P<0.01),63.9%患者的子宫体积较前减小,且平均子宫体积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差异 (P<0.01),58.3%患者的肌瘤体积较治疗前缩小,但平均肌瘤体积与治疗前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1.2慢性盆腔炎 罗春翠【3】随机选择80例慢性盆腔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使用甲硝唑与氨苄青霉素、桂枝茯苓丸加减进行治疗,统计与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是2.5%,对照组患者是22.5%,差异性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的复发率是10%,对照组患者是27.5%,差异性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是92.5%,对照组是82.5%,差异性显著(P<0.05)。结论:桂枝茯苓丸加减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较为显著,在减少复发率与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同时,能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避免疾病的反复发作。刘俊良【4】选取慢性盆腔炎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两组,治疗组予桂枝茯苓丸加减口服,对照组血府逐瘀汤加减口服。结果:两组综合疗效比较,治疗组痊愈6例,显效11例,有效9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痊愈8例,显效12例,有效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0%。两组综合疗效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9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3.33%。两组局部体征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8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33%。两组中医证候疗效、局部体征疗效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均可缩小盆腔炎性包块,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均可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血瘀证为慢性盆腔炎的基本证候。桂枝茯苓丸可明显缓解患者中医临床症状,改善局部体征,缩小盆腔炎性包块,改善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 1.3子宫内膜异位症 黄浔芳【5】选取64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随机平均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32例。对照组予单纯西医治疗,于患者月经周期第5天口服米非司酮片,剂量为每天给药1次,每次给药25 mg,连用22 d后,待患者下次月经来临时停药,于月经周期第5天继续服药,连续服

6大民间药方快速治疗月经崩漏

6大民间药方快速治疗月经崩漏 女性经期崩漏主要表现在月经来后淋沥不断,经久出血不净。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中医表示女性崩漏主要由血热、肾虚、血瘀等病因所引起,想要快速治疗经期崩漏,需找出病因对症下药。下面来看看这些药方吧。 [方一]

乌梅肉15克,红糖适量。将上二味加水.500毫升,煎至300毫升,去渣。日内分2次服。 本方适用于虚热之崩漏。 [方二] 豆腐250克,好醋120克。将豆腐与醋同煮,煮熟即成,一次顿服,可连服数剂,血止后停服;要忌食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本方适用于血热崩漏。

[方三] 狗头骨1个,煅龙骨、棉花籽、百草霜各18克,黄酒适量。将猪头骨烧存性,龙骨煅,棉花籽炒与百草霜共研为细末,混合均匀即成。每次服24克,用黄酒送下,微见出汗为好。本方适用于肾阳虚的崩漏。 好文推荐: 夜猫一族小心惹上妇科肿瘤 女人月经早来晚去警惕卵巢癌来袭

秋季寒凉易痛经12招让大姨妈不捣乱 血型或将成为女性的健康杀手 女性保健:常吃核桃助你远离乳腺癌 小心!女性白带过少也是一种病 女性經期崩漏主要表現在月經來後淋瀝不斷,經久出血不凈。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中醫表示女性崩漏主要由血熱、腎虛、血瘀等病因所引起,想要快速治療經期崩漏,需找出病因對癥下藥。下面來看看這些藥

方吧。 [方一] 烏梅肉15克,紅糖適量。將上二味加水.500毫升,煎至300毫升,去渣。日內分2次服。 本方適用於虛熱之崩漏。 [方二] 豆腐250克,好醋120克。將豆腐與醋同煮,煮熟即成,一次頓服,可連服數劑,血止後停服;要忌食辛辣等刺激性

食物。 本方適用於血熱崩漏。 [方三] 狗頭骨1個,煅龍骨、棉花籽、百草霜各18克,黃酒適量。將豬頭骨燒存性,龍骨煅,棉花籽炒與百草霜共研為細末,混合均勻即成。每次服24克,用黃酒送下,微見出汗為好。本方適用於腎陽虛的崩漏。 好文推薦:

李广文崩漏临床经验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c314218772.html, 李广文崩漏临床经验 作者:陈锐(审校) 来源:《中国社区医师》2013年第30期 治崩以补气为先 崩证来势急,流血量大,根据“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当以止血为先,“存得一分血,便保得一分命”。临床观察,崩证患者多伴有气短懒言、倦怠乏力等气虚征象,暴崩下血,气随血泄是造成气虚的主要原因,气虚只是标证,而气虚统摄无权,又能加重出血。故治疗暴崩下血当先补气,使气足以摄血。 常用方:党参30g,黄芪30g,白术12g,升麻9g,益母草30g,马齿苋30g,煅龙骨、煅牡蛎各24g,荆芥穗6g。水煎服,必要时服2剂/日。方中党参、黄芪补气摄血同冲,量大而 力专,黄芪最大量可用至45~60g;炒白术健脾益气,脾气健则统摄有权;升麻补气升陷;配益母草、马齿苋缩宫止血;煅尼骨、煅牡蛎收涩敛气固脱;荆芥穗能散血中之热,并引诸药入血分以止血。全方寓通于补,补而不滞,引血归经而不留瘀,并防离经之血致瘀成漏。对严重气虚下陷致虚脱者,速用参附汤水煎灌服,以回阳救逆,益气同脱,崩热得缓,再用上方补气摄血。若用人参易党参,疗效更佳。对暴崩下血者,临床很少用炭类药同涩止血,认为崩漏之血,终为离经之血,不可强行涩止,如一味周涩,势必闭门留寇,瘀阻为害。 止漏以祛瘀为重 漏下以瘀证多见,多因胞宫瘀血,新血不得归经所致,这类患者B超检查常见子宫内膜较厚,诊刮病理诊断多为子宫内膜增生。本着“通因通用”的原则,治疗以荡涤胞宫、祛瘀止血为主,用药首选益母草、马齿苋、蒲黄、三七、桃仁、牡丹皮、赤芍等。这些药物活血而不动血,祛瘀而不伤正,不止之中寓有止意,虽可使血量一时增多,但可使离经之血畅流,瘀血尽去,新血归经,漏下自止。若一味止血,随止随发,不能痊愈。因本病常缠绵日久,纯属瘀证的少见,多虚实夹杂,故在祛瘀的同时常用党参、黄芪健脾补气,扶正祛瘀,鼓舞气血畅行。 崩、漏本是一证,二者可相互转化,故治疗时应根据临床变化掌握好补气与祛瘀的关系,达到祛瘀不伤正,止血不留瘀的目的。对阴血不足,虚热内生者,应酌加凉血止血之品,如生地黄、仙鹤草、小蓟、地榆等,以滋阴退阳,宁静血海。忌用大苦大寒之品,以防寒凝血瘀。 遣方用药,参合药理研究 临床治疗崩漏,除应对常用止血药在四气、五味方面进行探讨外,还应充分利用现代药理研究成果,将中药的性味归经与药理研究有机结合起来。如据药理研究证实,仙鹤草、生地黄、蒲黄等有缩短凝血时间的作用;三七、荆芥穗、小蓟、茜草、白茅根等有缩短出凝血时间的作用;生地黄、三七、仙鹤草、白芍等有升高血小板的作用;马齿苋、益母草、蒲黄、急性

桂枝茯苓丸(郑惠芳经验集)

桂枝茯苓丸(郑惠芳经验方) 关键字:桂枝茯苓丸郑惠芳温通经脉祛瘀生新散结消肿血瘀证崩漏产后 恶露不尽痛经子宫肌瘤慢性盆腔炎 桂枝茯苓丸《金匮要略》: 桂枝9克、桃仁9克、丹皮9克、赤芍9克、茯苓9克。 温通经脉、祛瘀生新、散结消肿。 本方原治妇人素有瘕块,致妊娠胎动不安或漏下不止之证。证由瘀阻胞宫所致。方中桂枝辛甘而温,温通血脉,以行瘀滞,为君药。桃仁味苦甘平,活血祛瘀,助君药以化瘀消瘕,用之为臣;丹皮、赤芍味苦而微寒,既可活血以散瘀,又能凉血以清退瘀久所化之热;茯苓甘淡平,渗湿祛痰,以助消症之功,健脾益胃,扶助正气,均为佐药。诸药合用,共奏温通经脉、祛瘀生新、散结消肿之功,使瘀化癥消,诸症皆愈。本方配伍特点有 二:一为既用桂枝以温通血脉,又佐丹皮、赤芍以凉血散瘀,寒温并用,则无耗伤阴血之弊。二为出血之症,采用行血之法,体现通因通用之法,俾瘕块得消,血行常道,则出血得止。 (1)瘀血所致的崩漏、产后恶露不尽(包括自然流产及人工流产后的阴道流血)、经期淋雨、感寒、涉水而致的经水不断、痛经等症。(2)慢性附件炎、盆腔慢性炎块、输卵管积水、子宫内膜炎、子宫肌瘤等,属于血瘀而又兼月经后期者。临床观察本方用于青壮年妇女瘀血寒凝所致的腹痛、癥块、崩漏下血诸患,有温通经脉、祛瘀生新、散结消肿之效。有些患者虽流血较多,甚至出现严重的贫血现象,但只要腹痛拒按,块下痛减有瘀血征象即可应用。有些流血时间较长的患者,经用补药、涩药、炭类药止血仍血不止或血量反多者,而用此方活血止血,往往收到药到血止之效。育龄期崩漏者,服此方血止后继之调补冲任,则易受孕。 (1)崩漏血瘀型证见月经按时,或闭经二、三个月后阴道流血淋漓不止,时多、时少,或血块下后腹痛减,或久漏不止,脉涩或弦滑者。如年轻体壮者可将本方药物(桂枝除外)各加3克,再加酒大黄9克;体弱者加益母草15~30克;贫血重者加黄芪、党参以固气摄血;肾阳虚者加覆盆子18~30克,炒川断12~15克;若药后大便稀日行数次者,加白术9~12克;药后下血块甚多,或下烂肉样皮膜状物后流血不减者,此为瘀祛正虚,可更服补益固涩之剂,药后血未减,亦未下血块者,原方去桂枝、赤芍,加白芍、益母草炭;如药后血少色变淡,可将原方各药量减半,服至血止。 (2)产后恶露不尽属血瘀者,加酒大黄、益母草、金银花,以增强活血化瘀之力,气虚体弱者加党参。(3)痛经加当归、怀牛膝、香附、元胡、生蒲黄、酒灵脂、甘草,兼呕吐者加吴茱萸、生姜,腹泻者加白扁豆,有热者去桂枝。月经来潮前三、四天用药,日一剂,经至第二天停药,连用三个月。 (4)输卵管积水加柴胡、白术、当归、车前子、怀牛膝、王不留行、香附,以增加舒肝理气、利水活络之效。 (5)慢性附件炎、子宫内膜炎、慢性盆腔炎块证见月经后期,或经行淋漓不断,或白带多,小腹痛,脉弦涩或有滑象者,加当归、香附、元胡、金银花、连翘、薏苡仁、瓜蒌仁、野菊花等,以活血化瘀、消肿散结。 (6)子宫肌瘤加海藻、郁金、鸡内金、生牡蛎、鳖甲、没药、冬瓜仁,以祛瘀软坚消癥。若月经先期可去桂枝,加玄参、黄芩。 818760 井某,女,24岁,1978年8月1日初诊。近三年来,月经四十至五十天一行,量多,色紫有块,腹痛,每次行经持续二十或三十天方净,有时需服中药止血。现已来经三天,心烦易怒,倦怠乏力,嗜睡,纳可,二便正常。十八岁月经初潮,周期三十余天,结婚年余,夫妻 同居未孕。以往妇科检查无异常。脉细滑,尺无力,舌淡红,苔薄白。证属肾阳虚,血寒凝瘀之崩漏。治当温经行瘀止血,处以桂枝茯苓丸加益母草24克,酒大黄6克。水煎服,三剂。九月二十九日复诊,服药二剂血即止,现停经五十余天,自觉乳房胀,食欲、睡眠、二便均正常,脉细滑,舌淡红,苔薄白。双合诊检查外阴、阴道(一),宫颈光滑着色,宫体如五十天妊娠大小,软,双侧附件(一),妊娠反应(+)。诊为早孕。(郑惠芳.桂枝茯苓丸在妇科的临床应用.山东中医杂志,1984,(3):15-16) 李某,女,31岁。1974年6月4日初诊。自同年一月三十日人工流产后,阴道流血至今不止。血量时多时少,色紫红,小腹阵痛,腰痛,下肢浮肿,曾服中药血未止。诊得脉沉涩,舌淡红,苔薄白。证属瘀血凝

化瘀止血法治疗崩漏50例(血瘀型)

化瘀止血法治疗崩漏50例(血瘀型) 凡由于调节月经周期内分泌功能紊乱而引起的子宫出血,排除器质性病变者,称为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中医称为“崩漏”。崩漏常反复出现,或崩或漏,出血持续不止,若暴崩出血不止,又可危及生命。是妇科常见病,也是疑难急重症之一,严重影响妇女的身心健康。若不规则的阴道出血,来势急迫,出血量多,犹如山之崩、堤之溃者称崩;其来势缓,出血量少,淋漓不断,似屋之漏、堤之渗者为漏。2008年11月一2O11年10月我们在门诊采用清宫阿胶膏治疗血瘀型崩漏患 者50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诊断标准 1.1.1 西医诊断标准按全国高等院校统编教材《妇产科学》(六版) 制定。①临床表现为不规则阴道出血,经期长短不一,出血量时多时少,甚至大出血。②妇科检查:除可见子宫出血外,无异常发现。 ③基础体温呈单相型;④阴道脱落细胞涂片,无排卵周期性改变; ⑤ B超未见子宫占位性病变。 1.1.2 中医辨证标准按《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及全国中医高等院校统编教材《中医妇科学》(七版) 中治疗月经不调与崩漏的有关内容拟定。主症:①经血无规律可循;②经期延长15d以上;③经量或暴注,或漏下不止,或二者交替出现;④经色黯紫,时深时浅,质稠,或有块。次症:①小腹疼痛拒按;②块下痛减,或伴有腰酸; ③舌质色黯紫,舌边有瘀点或瘀斑;脉细涩。

1.2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11月一2O11年10月在我科门诊就诊的血瘀型崩漏患者100例,年龄16~52岁,以42~50岁居多,其中青春期(<18岁)7例,生育期(19~46岁)3l例,更年期(>46岁)l2例。病程2~4个月,有的反复达1 a。阴道出血时间最短15 d.最长40 d。B超检查宫内膜<8 mm,无宫内膜息肉。治疗组、对照组血常规及出、凝血时间正常,无血液病,无心、肝、肾疾病,无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者。按照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50例。2组在年龄、营养状况、生活环境方面。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2_1 治疗组用清宫阿胶膏加益母草治疗。每日服食3次,出血期每次服食15—20粒,非出血期每次10粒,随餐服食或餐后服食均可。连续服用15 d。 2.2 对照组用宫血宁胶囊,每次2粒.每天3次,15 d为1个疗程。服药期间停用其它拮抗或协同药物。血止后3 d停药。若用药10 d以上阴道出血量减少或减少不足1/3,或大量出血,服药超过24 h血量未见明显减少者,则改用其它治疗方法.纳入无效病例中统计。 2.3 观察方法服用药物24 h后观察阴道出血量是否减少,72 h后子宫出血是否停止,即观察阴道出血时间至阴道停止时间。半年后随访,月经是否正常3个月以上。 2.4 统计学处理采用)( 检验,应用SPSS 13.0软件处理数据.P

张良英教授从脾肾论治崩漏经验选萃

张良英教授从脾肾论治崩漏经验选萃 张良英,女,1935-,汉族,江西省南城县人。1962年毕业广州中医药大学六年制本科。国 家级名中医,云南省荣誉名中医,云南中医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老中医药专家博士 后传承导师。全国第二批、第四批和第五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老师跻 身医林五十余载,博采众长,学贯中西,推陈出新,医名卓著。医德高尚,深受国内同行的 尊重和病家的热爱。临诊中,望神切脉四诊通达,理法方药多能切中病要。尤其对妇科血证 有较深的研究,我有幸跟随老师临诊多年,受益匪浅,特总结老师从脾肾论治崩漏经验经验,以飨同道! 崩漏是指经血非时暴下不止或淋漓不尽,前者谓之崩中,后者谓之漏下。崩与漏出血情况虽 然不同,但因二者经常交替出现,且其病因病机基本一致,故概称崩漏,相当于现代医学的 无排卵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其主要临床表现为月经周期紊乱,行经时间超过半月以上, 甚或数月断续不休,亦有停闭数月又突然暴下不止或淋漓不尽,常有不同程度的贫血,甚至 发生失血性休克。崩漏既是妇科常见、多发病,也是妇科疑难急重病证之一,青春期、生育期、围绝经期妇女均可发生本病,但以青春期、围绝经期妇女多发。从《景岳全书?妇人规》:“崩漏不止,经乱之甚者也”即可见,崩漏是最严重的一种月经病。近年来,由于各种 环境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使崩漏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若治疗不当,容易反复发作。 一、学术渊源 中医认为,崩漏的发病是肾—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的严重失调。导致崩漏的常见病因为虚、热、瘀,三者单独成因或复合成因,或互为因果,最终导致冲任不固,不能制约经血, 子宫藏泻失常。因虚者,有因脾肾之虚,有因气血两虚,有因脏腑俱虚,前者常是致病之本,后两者是结果又成病因,故而崩漏易反复,如《诸病源候论?妇人杂病诸候?漏下候》中说“崩中漏下是由劳伤气血,气血俱虚,脏腑损伤,冲任二脉虚损之故”;因热者,有因虚热,有因实热,热伤冲任,迫血妄行,如《伤寒明理论?热入血室》说:“冲之得热,血必妄行”;因于瘀者,有因“怀抱甚郁”,肝郁气滞而郁,有因“气虚运血无力”而瘀,有因“冷积胞中,经脉凝寒”成瘀,有因热甚灼阴燥涩成瘀,亦可由湿热壅遏致瘀,还可因久崩久漏,离经之血为瘀,瘀滞冲任经脉,新血不得归经,乃成崩漏之疾。崩漏病虚证多,实证少,因热者多,因寒者少,即便是火亦是虚火,非实火。其病本在肾,病位在冲任,变化在气血,表现为子宫藏泻 无度。 二、诊治经验 (一)学术观点张良英教授以中医传统理论和经典著作作为诊治崩漏的理论依据,以临床疗 效为标准,主张中西医合璧,辩病与辩证结合,治疗崩漏尤其重视脾肾,分期分年龄治疗, 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根据《兰室秘藏》“论崩主脾肾之虚,治法重在温补”的理论依据, 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实践,老师指出,崩漏的发病虽然与脾虚、肾、血热、血瘀均有关,但 老师长期观察发现,崩漏病脾肾虚损者较多,其发病与脾、肾二脏的功能正常与否关系非常 密切。肾为先天之本,主固藏,若女子二七先天肾气不足,天癸未充;或房劳多产损伤肾气;或七七肾气渐衰,天癸渐竭均致肾气虚封藏失司,冲任不固,不能制约经血,子宫藏泻失常 即发为崩漏。脾为后天之本,主中气,统血,若素体脾虚或忧思过度;或饮食劳倦;或大病 久病,损伤脾气,脾伤则气陷,统摄无权,冲任失固,不能制约经血也可发生崩漏。 (二)辨治经验 1、崩漏的诊断 老师认为准确诊断崩漏对治愈本病起着关键作用,强调诊断时要紧紧抓住月经周期、经期、 经量均发生紊乱这一关键点。其主要临床表现为月经周期紊乱,出血情况可有多种表现形式,如停经数月而后骤然暴下,继而淋漓不断;或淋漓量少累月不止,突然又暴下量多如注;或

崩漏的中医治疗方法(脾肾气虚型)

崩漏的中医治疗方法(脾肾气虚型) 崩漏为妇科常见病之一。崩与漏是子宫异常出血的两种形式,都存在非时非量而下的特点,中医妇科学将月经的期、量发生严重紊乱作为崩漏的诊断要点。笔者采用自拟中药汤剂,分期辨证治疗脾肾气虚型崩漏6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 1一般资料 本组6O例均为门诊病人,年龄16~55岁;未婚24例,已婚36例。其中20岁以下3例,21~3O岁12例,31~4O岁14例。41~5O岁26例,51岁以上5例。阴道流血时间最短者4天,最长者4个月。其中流血时间4~8天8例,10~2O天46例,21~30天17例,31天~4个月12例。病程3个月以内39例,3~6个月34例,6个月~1年8例,1年以上2例。所有病例均经B超、妇科检查及实验室检查排除生殖系统肿瘤、外伤、血液病等引起子宫异常出血。临床符合中医脾肾气虚型崩漏特点:症见突然下血,量多或淋离不断,色淡,倦怠乏力,面色苍白或面肿,脉虚缓,舌淡苔薄白。 2治疗方法 出血期用清宫阿胶膏:每日服食3次,出血期每次服食15—20粒,非出血期每次10粒,随餐服食或餐后服食均可。治疗期间停用其他中西药物,若治疗l周内病情加重,则改用其他治疗方法,该例视为无效。 3治疗结果 治愈(月经周期规律,经期、经量、经色基本正常,1年以上无复发)56

例,显效(近期血止,但半年后因劳累或其他原因复发)2例,无效(出血无改善)2例。总有效率为96.67%。平均止血天数(4.5±1.2)天。 4典型病例 患者,女。40岁。2年前开始月经量过多,未曾治疗。2010年6月突然大量出血,持续不断。在某医院诊为功能性子宫出血,住院治疗月余,血止出院。继后月经或数月不行、或淋漓不止,有时量多如冲,染透衣裤,需服止血药及激素才能止血。本次月经已3月未净,开始蛩多如注。色紫红,夹有血块,继而淋漓不止,色渐淡、质稀薄,头晕目眩,精神疲惫,四肢无力,饮食少纳,腰膝酸软,面色萎黄,两目虚肿,舌淡苔自,脉沉细无力。B超检查示:子宫及附件未见异常。诊断为崩漏。证属脾肾两虚,冲任不固。治以健脾补肾,固冲摄血。药用清宫阿胶膏治疗,1日3次口服,以巩固疗效。服6剂而愈,随访3个月经周期均正常。 5体会 崩漏的病因有血热、血瘀、脾虚、肾虚及虚、实、寒、热等差异。但临床虚者多见,而虚者,多为冲任不足。不能固摄统血所致,病变多在脾肾。中医认为崩漏病因虽多,但肾虚为本,经乱为标;崩漏病机多为脾肾不足,冲任不固使然。其主要病机是冲任损伤,不能制约经血。由于反复发作,下血日久,无论是漏下不止,还是突然暴崩,皆可导致气血俱虚。日久不愈,损伤脾肾及冲任,脾虚统摄失权,肾虚封藏失司,冲任不固。崩漏更甚。病变脏腑主要在肝、脾、肾三脏。

崩漏中医治疗偏方

崩漏中医治疗偏方 中医讲“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如果来势凶猛,出血厉害,那就要先“塞流”,就是止血;如果脾气虚衰,久病不愈,就必须“清源”——补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里给您介绍一个正本清源的方子——木耳红枣汤,对脾虚造成的崩漏疗效很好。 这个木耳红枣汤是从《太平圣惠方》里的木耳汤演变过来的,在其基础上添加了一味红枣。黑木耳性味甘平,能补中气,《随息居饮食谱》里对它的功效这样介绍,“补气,和血,凡崩淋,血痢,常食可疗”。中气足了,血就会循经而走,不再妄行,崩漏可止。红枣性味甘温,更是补中益气的好食品,“囫囵吞枣”的故事,就向我们揭示了它“安中养脾”的强大功效。二者合用,能够养脾气而助统血,补经气而和血脉。 饮用这个汤的时候,最好是在巳时(上午9~11时)和亥时(晚21~23时),巳时是脾经当令,亥时是三焦经当令,三焦经“主持诸气”,在这两个时辰补益脾气,吸收效果最好。除了喝这个汤,平时还要尽量多吃一些五谷杂粮,如粳米、小米、玉米、大麦、黄豆、豇豆等,“五谷为养”,最能温养脾胃。 俗话讲得好,“有什么别有病,没什么别没精神”。慈禧太后、王熙凤都称得上是人中俊杰,却都因为过分操劳患上了崩漏之症,尤其王熙凤,更因此而香消玉殒,命丧黄泉。活得恬淡一些,为生活找一个平衡点,别让自己过分劳累,更别为了追求那些所谓的“更高,更快,更好”,最终却累倒在了奔跑的路上。 隐白穴一治疗崩漏的特效穴 隐白穴作为脾经首穴,最主要的功能就是止血,被称为治疗崩漏症的特效穴。隐白穴的具体位置在人体的足大趾末节内侧,距趾甲角0.1寸处。艾灸该穴位,对治疗崩漏有显著的效果。具体方法是取艾条一根将其一头点燃后,悬于一侧隐白穴上1.5厘米处,每次悬灸15~20分钟,以隐白穴周围皮色转红有热感为度。先灸一侧,然后灸另一侧,每日可灸3~4次,待出血停止后可再继续灸1-2天,以巩固疗效。 隐白穴不太好找,通常要用指甲掐一掐才能掐到这个穴。也可用指尖点它,或者找一个细一点的按摩棒来点按。 崩漏的治疗原则-吃什么好-中医治疗偏方 补脾养血--木耳红枣汤 【方源】《太平圣惠方》 【用料】黑木耳10克,红枣20克,红糖1匙。 【制法】黑木耳、红枣用清水洗净,再用冷水浸泡20分钟;将泡好的木耳、红枣一同放入锅中煮熟,加入红糖调味即成。 【用法】一日两次,每次一碗。 【功效】补养脾气,养血脉而统摄血行。

中医护理崩漏

崩漏 一、因肾虚、脾虚、血热、血瘀,而使冲任不能制约经血所致。以月经周期紊乱,子宫出血如崩似漏为主要临床表现。其病位在胞宫,与脾、肾关系密切。功能性子宫出血可参照本病护理。 二、临床表现: 常规的症状是子宫不规则出血,特点是病人月经周期紊乱,经期长短不一,出血量时多时少,量可少至点滴淋漓或多至大量出血,有时有数周数月停经。然后出现不规则出血,血量往往较大,持续2—3周甚至更长时间,不易自止,此病人常伴贫血。 三、临证(症)施护 1、出血量多时,慎起居,多休息,少活动,必要时去枕平卧位,应绝对卧床休息,遵医嘱给予止血药。 2、血脱者,遵医嘱急服人参粉,观察阴道出血的量、色、质及气味、神色、血压、呼吸的变化,若患者出现面色苍白,神情烦燥或淡漠、汗出不止、肢冷、脉细数、血压下降、属阴血暴虚、气随血脱,阴阳离绝的脱证,可先灸百会,神厥、气海等穴,以血阳救逆,并立即报告医师,做好抢救准备。 四、饮食护理 1、饮食以营养丰富、易于消化为宜。忌煎炸、辛辣、活血等食物。 2、肾阴虚者宜食用甲鱼、紫菜、黑木耳等滋养之品,可用藕汁、梨汁代茶饮。饮食应热服,忌食生冷。肾阳虚者可多食羊肉、韭菜等,脾虚者可常食桂圆、红枣、山药等,冬天可吃生姜、羊肉汤,以温运脾阳,

血热患者以清淡为主,血瘀患者忌食生冷、酸湿性食物,忌食、辛辣、动火刺激之品,多食滋阴类食物。 五、用药护理 1、服清热固经汤剂时宜偏凉服;注意观察服药后阴道出血情况。 2、服用活血化瘀、通利血脉之剂时,宜在餐前热服。 3、一般重中药汤剂宜热服,忌食生冷,服药后注意休息、保暖,避免重体力劳动。服用回阳救逆之药时,应观察生命体征。 4、当采取性激素治疗时,应严格控制服药时间,遵守用量,告诫患者按时服药,不得随意停服和漏服,不得随意修改用量,药物减量必须按规定在血止后,才能开始,每3天减量3次,每次减量不得超过原剂量的1/3直至维持量,否则会造成反复出血。 六、并发症护理 1、贫血:患者体质较差,应加强营养补充铁剂、维生素C和蛋白质。避免过度疲劳和运动,保证充分休息。 2、感染:出血时间长会引起感染,使用抗生素防感染,适当用止血药,保持会阴部清洁卫生,勤换内裤。 七、情志护理 1、对患者多关心体贴,鼓励病人表达内心感受,耐心倾听病人的诉说,了解病人的疑虑,精心护理。 2、向病人解释病情及提供相关信息,解除思想顾虑,摆脱焦虑,消除不良刺激,安心治疗。 八、健康指导

桂枝茯苓丸加减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观察

桂枝茯苓丸加减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15-08-26T13:36:36.153Z 来源:《医药前沿》2015年第19期供稿作者:牟永堂 [导读] 贵州省凤冈县龙泉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桂枝茯苓丸加减治疗慢性盆腔炎、有疗效显著,治疗期短,复发率和不良率低等各种优势。牟永堂 (贵州省凤冈县龙泉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贵州凤冈 564200) 【摘要】目的:对桂枝茯苓丸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进行观察。方法:抽取2013年3月-2014年1月我中心收治的50名慢性盆腔炎患者,随机的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n=25),观察组采用桂枝茯苓丸进行加减治疗,对照组则采用抗生素进行常规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经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有效率为96.5%,高于对照组的89%,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桂枝茯苓丸加减治疗慢性盆腔炎、有疗效显著,治疗期短,复发率和不良率低等各种优势。 【关键词】桂枝茯苓丸加减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 【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19-0309-02 慢性盆腔炎在女性患者中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病症,该病由于持续时间长,发作频繁、且久治不愈,造成很多女性患者的困扰。国内现在普遍对该病采用西医治疗方式,虽有一定的效果,但是不良反应大,治疗持续时间长,很多时候都是事倍功半。我中心采用桂枝茯苓丸加减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中心2013年3月~2014年1月间门诊接诊的50例慢性盆腔炎已婚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25例,年龄为22~48岁,平均为(33.5±6.7)岁,病程为0.6~7年,平均(4.2±1.62)年;对照组25例,年龄为23~46岁,平均为(32.5±6.0)岁,病程为0.5~8年,平均(4.1±1.61)年。两组患者的病程,病情和年龄等基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可比性(P>0.05)。 1.2?方法? 观察组患者在服用抗生素、滴注的前提下,用桂枝茯苓丸结合中医辩证疗法做主要治疗药物。药物主要成分为:泽泻、茯苓、薏苡仁、益母草、赤芍各15g,丹皮、桃仁各10g、桂枝12 g,败酱草20g等构成。然后按照病情的实际情况对药物进行加减,针对带下多症状的患者再加入芡实25g,海缥峭15g,车前子20g等随症加减用药。对照组患者使用氨苄青霉素5g加?0.9氯化钠250mL静脉滴注,每天1次;甲硝唑每次0.4g,每天2 次,口服。2组都是2个月为1疗程,观察其治疗效果,并进行半年的随访,追踪其复发情况。 1.3?疗效评定? 根据比较两组患者的痊愈情况将临床效果分为痊愈、好转、无效3个等级:(1)痊愈:患者慢性盆腔炎症状逐渐减弱、消失,检查结果为正常,不存在积液,包块等病理特征;(2)好转:患者慢性盆腔炎症状有所减轻,下腹仍有按压痛,有少量炎性液体渗出;(3)无效:患者症状加重或者无改变。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7.0进行统计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有效率为96.5%,对照组为89%,两组数据对比显示,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讨论 慢性盆腔炎是一种较为普遍的妇科炎症,治癒难,发作频繁等症状让很多女性患者感到困扰。根据中医学理论,慢性盆腔炎的主要成因是由于急性盆腔炎治疗不彻底,迁延日久或因患者情绪不畅从而导致肝气郁结、肝郁脾虚、湿热下注,或由于禀赋不足、气虚血弱、寒凝血瘀、脉络瘀阻而引起气滞血瘀、湿热蕴结为其主要机理。其临床症状主要有:下腹坠痛、腰骶酸痛、痛经、性交痛、白带增多等,中医学归属于“妇人腹痛”“带下症”“症瘕”“不孕”等范畴[1]。 针对慢性盆腔炎的治疗,目前西医广泛采用抗生素治疗为主,但是长期使用抗生素会让病菌产生耐药性,从而容易造成治疗不彻底,病情反复发作等情况,达不到预期的疗效。中医学认为,治疗该病要“理气活血、化瘀利湿、通络止痛”,故选用桂枝茯苓丸来治疗慢性盆腔炎。桂枝茯苓丸原方出自?金匮要略?,原方载于?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2]。方中、桂枝能温通经脉,即是合营、通阳、行淤等功能的体现;茯苓利水渗湿、健脾安神、再配上丹皮能调气理血;桃仁、白芍活血化瘀;败酱草更有清热解毒,消痈排脓的功效,对带下恶露有明显的疗效。治疗过程中随症加减用药,如带下多的患者应加用海缥峭、芡实;血虚患者则应加用益气补血类药物,如党参、黄芪等。 总的来说,桂枝茯苓丸具有西药无法替代的功效,不仅能很好的对症提高治疗效果,更减少了西医疗法所带来的不良反应,能有效的控制病情的复发,患者治愈率高,让广大女性患者不再因慢性盆腔炎而损害身体健康。 【参考文献】 [1] 潘炉群.桂枝茯苓丸加减治疗慢性盆腔炎200例临床分析[J].海峡医学,2013,25(3):103,105. [2] 马思明.五味消毒饮合桂枝茯苓丸加减治疗湿热蕴结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45例[J].江苏中医药,2015,47(02):40-41.

崩漏诊疗方案

2010 年崩漏(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诊疗方案 一、概述: 崩漏是指经血非时暴下不止或淋漓不尽,前者谓之崩中,后者谓之漏下。崩与漏出血情况虽不同,然两者常交替出现,且其病因病机基本一致,故概称崩漏。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中医妇科学第六版.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妇女不在行经期间,阴道突然大量出血,或淋漓下血不断者,称为“崩漏”,前者称为“崩中”,后者称为“漏下”。 2、西医诊断标准: (西医妇产科学第七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1)月经异常:表现形式有月经过多、月经频发、子宫不规则出血、月经频多。 (2)身体虚弱:头晕、乏力、易疲倦、心慌、气短、浮肿、食欲下降、失眠等。 (3)体征: 病程短或仅少量淋漓出血者,可无特殊体征,失血过多者可见贫血貌,部分患者可有乳房及外生殖器发育欠佳,或外阴及肛周多毛,甚至呈男性分布。 (4)辅助检查:通过血常规、B 超、子宫内膜活检等排出其他器质性病变。 (二)证候诊断: 1. 肾虚型:

主症: 经血非时而下,出血量多,淋漓不尽,色淡质稀,腰痛如 折,畏寒肢冷,小便清长,大便溏薄,面色晦暗,舌淡黯,苔薄白, 脉沉弱;病位:冲任;病性:虚实夹杂。 2. 血热型 主证: 经血非时而下,量多如崩,或淋漓不断,血色深红,质稠, 心烦不寐,渴喜冷饮,头晕面赤,舌红,苔黄,脉滑数;病位:冲任; 病性:实证。 三、治疗方案 :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1.肾虚证 治法:温肾助阳,固冲止血 方药:大补元煎加补骨脂、仙鹤草、艾叶炭。 三七粉3g (冲服)炙甘草3g 续断15g 党参 15g 当归 10g 补骨脂 8g 2. 血热证 熟地 15g 枸杞 9g 仙鹤草 10g 山茱萸 8g 炙甘草 5g 艾叶炭 15g 山药 15g 杜仲 15g 治法:清热凉血,固冲止血。 方药:清热固经汤加减 黄芪 30g 生地 15g 侧柏叶 30g 贯 众炭 15g 仙鹤草 20g 茜草炭 15g 丹皮 8g 白芍 8g 艾叶炭 10g 海螵蛸 15g 炒栀子 15g 炒黄柏 15g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