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元文化简介

合集下载

元朝的统治与文化交融

元朝的统治与文化交融

元朝的统治与文化交融一、背景介绍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由蒙古族人建立,统治时间长达近一百年。

元朝的统治以蒙古族人为主,但也容纳了多民族、多文化的交融与融合。

本文将探讨元朝的统治与文化交融的现象和影响。

二、征服与统治元朝建立之初,以成吉思汗为首的蒙古军队征服了大片土地,将中国北方与南方统一在一个政权之下。

蒙元政权政治稳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巩固统治,如设立行省、废黜宋代官制等。

同时,元朝还采取汉人官员与蒙古王族并存的政策,使得统治者之间实现了一定的文化交融。

三、行省与地方治理为了管理广大的疆域,元朝实行了行省制度,以行省为单位进行地方治理。

行省中的官员除蒙古官员外,还有大量的汉人官员,他们在地方行政、司法、军事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这些汉人官员在行省中带入了汉族的文化、官僚制度和治理经验,形成了蒙元政权与汉族文化的交融。

四、官方文化与汉文化的交融元朝统治者在统一天下的过程中,为了巩固政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各种文化进行整合。

蒙古文化在其中占主导地位,但汉文化的地位与影响也不容忽视。

元朝皇帝庙号以及皇帝谥号均以汉字命名,反映了汉文化在元朝政权中的地位。

五、蒙元经济与汉族商业的交融元朝时期,蒙古人采取一系列政策,鼓励商业的发展,尤其是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货物与人员的流动成为常态。

这使得汉族商人在经济上与政府产生了密切联系,并且逐渐在元朝的社会经济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汉族商人的到来与蒙古人的统治形成一种互动关系,促进了两种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六、文化交融的影响与意义元朝统治与文化交融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首先,统一的政权使得中国的疆域得到了重新的划分与整合。

其次,蒙古人与汉人之间的文化交流加深了彼此的了解与相互融合。

最后,元朝统治下的文化交融也为后世的文化发展提供了基础与借鉴。

七、结语元朝统治与文化交融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时期的现象。

在元朝的统治下,蒙古族与汉族之间形成了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交流与融合。

元代的民族融合与文化多元化

元代的民族融合与文化多元化

元代的民族融合与文化多元化元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

这个时期由蒙古族建立的政权统治着中国大陆,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少数民族王朝。

然而,元代不仅是一个简单的蒙古人在中国的政治霸权,它还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时期,因为这个时期出现了一种民族融合和文化多元化的趋势,不同的民族和文化在这个时期得到了更多的交流和交融。

元代的多元文化不仅表现在统治者的文化品味上,还表现在社会上各种文化、艺术和文学的兴盛。

元代文化的多元性和综合性体现在多种思想学派、文学流派和艺术形式的并存和交融中。

蒙元王朝这一少数民族王朝选择了"攘夷"政策,建立起了一种中央集权和宽容多元文化,保持了中国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这种文化模式一直延续到明代,影响了后来的中国历史。

以下分为三方面进行阐述。

一、政治因素元代的民族融合和文化多元化首先是由政治因素所驱动的。

蒙古族的统治者通过选用汉族和各少数民族来担任技术性职务或者助理职务,从而增加了汉族和少数民族在国家制度中的参与度,进一步强化了融合的趋势。

作为支配者的蒙古族也逐渐地接触新的文化和思想,并且试着将这些东西与自己的文化相融合,创造出了独特的文化。

在元朝的政治制度中,职位的设立和分配都是一种多元文化的体现。

元朝设立了奥丁、机宜、皇子辅政等一批官职,既选用了汉族的文化,也糅合了蒙古族的政治要素,这些职位及职权形式促进了汉蒙的文化融合。

这个时期的胡赊、张朝瑞、陈宜等多个汉族元臣,具有印证这种融合趋势的示范意义。

同时,政治制度中的丞相、参知政事和御史台等官职和职权,也是多元文化的表现。

二、文学因素从文学上看,元代文学体现了多种民族和文化的交融和融合。

元代文学融合了南北诗歌和扬州派的新诗,对其进行了改进和推进,并将其发扬光大。

在元代文学的发展中,还出现了各种新的文学形式,如《元曲》、《元说笺注》等书籍,这些文学形式充分表达了多元文化的特点。

元代诗歌中出现了不少的少数民族人物。

元朝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元朝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元朝的经济社会与文化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它建立于1206年,由蒙古族统治,直到1368年被明朝推翻。

元朝的经济社会与文化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发展,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元朝的统治者是蒙古族的铁木真(成吉思汗)及其后裔,他们将游牧的蒙古族社会带入了中国。

蒙古族人长期以来是游牧民族,主要生活在草原地带,依靠牧畜和战争活动为生。

他们在统一中国之前,面对的主要敌人是农耕文明的中国人。

因此,一部分蒙古族人在进入中国时对中国的农耕文明持有轻蔑和忽视的态度。

在社会方面,元朝实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来巩固其统治。

首先,他们取消了宋朝的科举制度,建立了官僚制度,以蒙古贵族为核心来管理国家事务。

其次,他们推行了蒙古的民族政策,将蒙古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置于统治地位,对汉族人进行一定程度的歧视。

然而,元朝的统治者也鼓励各族人民的融合,特别是在政治、文化和婚姻等方面。

在文化方面,元朝融合了蒙古、汉、契丹、西夏和金等多个民族的文化传统。

元朝的统治者高度重视文化交流和艺术发展,他们鼓励文人雅士的涌现,并支持文学、历史、绘画和音乐等艺术形式的发展。

元朝文学方兴未艾,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家和文学作品,如《元曲》等。

此外,元朝还引进了伊斯兰教和佛教,丰富了中国的宗教文化。

尽管元朝在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它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元朝的统治者一方面试图保持自己的蒙古族特权地位,另一方面又试图融合和控制其他民族。

这种矛盾的统治策略导致了社会的分裂和不稳定。

其次,元朝长期以来是游牧民族,对农耕文明的中国并不了解,这使得他们在治理中经常出现种种失误和困境。

总体而言,元朝的经济社会与文化是一个有着独特特点的时期。

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朝代,其在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的政策和实践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也对后来的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元朝的统治与文化交融蒙古帝国的中国时期

元朝的统治与文化交融蒙古帝国的中国时期

元朝的统治与文化交融蒙古帝国的中国时期元朝的统治与文化交融:蒙古帝国的中国时期元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统治者为蒙古族人,由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建立,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外族统治的大一统王朝。

元朝统治期间,蒙古帝国与中国文化产生了深入的交融影响,不仅在政治经济领域有着显著的特点,而且在文化、艺术、科技等方面也发展出了独特的元朝文化。

一、政治统一与文化融合元朝是由蒙古族建立的,但在统治中国的过程中,元朝逐渐实现了政治的统一。

忽必烈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巩固统治并实现了同化政策,让蒙古族与汉族、其他少数民族之间实现了政治、经济、文化上的交融。

同时,元朝政府在推行“九品中正制”时,也充分吸收了汉族的官僚体制和儒家文化,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蒙古帝国与中国文化的交融。

二、经济繁荣与文化繁盛元朝在政治统一的基础上,实施了一系列积极的经济政策,推动了经济的繁荣,进而催生了文化的发展。

蒙元政权废宋设元、兴制度、币制、司法、行政等等,使中国各地的交通融通,商品产销畅达,这为元代文化的繁盛奠定了基础。

在元朝文化中,既有汉族传统文化的影响,又有蒙古族的独特特点,各种民族文化相互融合,创造了元代独特的文化形态。

三、艺术与文化创新元代艺术的发展标志着蒙古帝国与中国文化融合的巅峰。

元代绘画以著名的“元人画派”为代表,这一画派汲取了汉族绘画的特点,并加入了蒙古族自己的审美观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绘画风格。

元代文人墨客更是在文学创作中表现出汉文化与蒙古文化的融合,他们即承袭了唐宋诗韵,又吸收了元朝政治词曲的影响。

四、科技与文化交流元代是中国古代科技与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时期。

元朝政权建立后,蒙古帝国与西方世界、中亚、南亚等地建立了广泛的经济和文化联系。

同时,元代还吸收了国内外各地的学问与科技成果,树立了继承和发扬老子、孔子、丘吉尔、狄斯诺、阿尔孟德、邱义达等等伟大文化人的形象,弘扬了中国优秀文化。

五、元朝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蒙古帝国驻中国的统治并未改变中国人民对自己文化的忠诚与热爱。

元朝文化归纳总结

元朝文化归纳总结

元朝文化归纳总结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多元文化交融的时期。

在元朝的统治下,蒙古族与汉族文化、西域文化、南方文化等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元朝文化。

本文将对元朝文化进行归纳总结,介绍其主要特点和对后世的影响。

一、政治文化的特点元朝政治文化是整个元朝文化的核心,其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民族融合与包容元朝是由蒙古族统治的,但其政府采取了包容性政策,尊重汉族文化,使得蒙古族与汉族文化能够相互交流,并共同发展。

元朝统一了全国,建立了国家制度,为各文化相互影响提供了机会。

2. 地域文化的整合元朝的统治范围涵盖了广大的领土,对于不同地域的文化进行整合和融合,使得元朝文化具有多样性和包容性。

例如,西域文化与中原文化的融合,不仅丰富了元朝的文化内涵,还有助于中西文化的交流。

3. 蒙古族传统文化传承作为统治者的蒙古族在统治过程中也传承了其传统文化,例如箭术、骑马等。

这些传统文化对于元朝的官员来说是必备的素养,也对后来各个阶层的人们产生了影响。

二、文学艺术的繁荣发展元朝是中国历史上文学艺术发展较为繁荣的时期,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元曲的兴盛元朝是中国古代戏曲的一个重要时期,发展出了元曲,即元朝的戏剧形式。

元曲以流派丰富、表演形式多样的特点著称,有杂剧、散曲、西昆、南曲等。

在元曲中,有许多优秀的剧作,如《窦娥冤》、《汉宫秋》等,对后来明清的文学艺术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 诗歌的繁荣元朝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不仅创作了大量优秀的诗作,而且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诗人。

元朝的诗歌风格多样,涌现了许多代表作品,如元好问的《渔家傲》、关汉卿的《青门一帘幽梦》等。

三、科技与知识的进步元朝时期,科技与知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农业技术的创新元朝时期,农业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改进,例如采用了新的耕作方式、引进了新的农作物等,使得农业生产得到提高,进而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元朝蒙古帝国的统治与文化交流

元朝蒙古帝国的统治与文化交流

元朝蒙古帝国的统治与文化交流元朝蒙古帝国是13世纪至14世纪的一个重要政权,其统治范围延伸至亚洲大陆的广泛地区。

与其政治和军事扩张相伴随的是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本文将探讨元朝蒙古帝国的统治方式以及文化交流的影响。

一、政治统治元朝蒙古帝国的统治方式在当时来说是相对强大而高效的。

蒙古人建立了一个由中央政府控制的庞大官僚体系,并通过设立行省、道、州等地方行政单位来加强中央对各地的管理。

元朝还采取了汉族统治者与蒙古统治者相结合的策略,设立了许多重要的官职来管理各地事务。

此外,蒙古帝国在统治过程中还重视宗教政策。

虽然元朝的统治者奉行藏传佛教,但他们也尊重其他宗教信仰,例如道教和伊斯兰教。

这种宽容的宗教政策使得元朝蒙古帝国成为了多样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

二、文化交流元朝蒙古帝国的建立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深入交流,这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蒙古统治者积极吸纳各地的文化成果,同时也将蒙古的文化传播到其他地方。

1. 艺术与文学元朝蒙古帝国的统治为中国艺术与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多元的背景。

蒙古统治者在北方的迁移导致了各族文化的融合,随之而来的是蒙古帝国的宫廷艺术与文学的繁荣。

例如,元朝绘画中的马画成为了当时的重要艺术风格之一。

2. 经济与贸易元朝蒙古帝国的统治也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贸易。

蒙古统治者在位期间实行了一系列的贸易政策,例如开放丝绸之路等。

这使得中国的丝绸、瓷器等商品以及西方的珍品、技术在亚洲范围内得以广泛流通。

同时,蒙古帝国的统治也为贸易商提供了相对安全的交易环境,进一步促进了文化与知识的传播。

3. 科学与技术元朝蒙古帝国对科学技术的传播与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特别是在医学、农业、建筑等方面,元朝的统治者非常重视促进科技进步。

这一点在整个亚洲范围内得到了体现,许多医学、农艺、建筑等技术在元朝的统治下进行了广泛交流与应用。

总结元朝蒙古帝国的统治方式与文化交流在当时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政治统治的高效与宗教宽容为文化交流提供了基础。

元朝蒙古族文化的影响

元朝蒙古族文化的影响

元朝蒙古族文化的影响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它不仅改变了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的格局,而且也在文化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元朝是一支来自蒙古高原的民族王朝,它的创立者成吉思汗是蒙古族的杰出领袖之一。

因此,蒙古族文化成为元朝的主要文化特征之一,对于元朝和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元朝创立背景与蒙古族文化特征元朝是由成吉思汗建立的,成吉思汗是蒙古人,他创立大蒙古国并征服了中国北方的金朝和南方的宋朝。

元朝统治时期,元朝王室仍然保留了蒙古族人的文化特点,例如,元朝官员都要学习蒙古语和汉语,并用蒙古名字作为他们的官方名称。

此外,元朝还吸收了其他民族的文化成分(如契丹、党项、西夏、回族等)以及北方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点,形成了独特的多元文化。

二、元朝对于蒙古族文化的重新诠释元朝在文化上不仅吸收了其他民族的文化成份,而且对蒙古族传统文化进行了重新诠释和发展。

例如,在音乐、武术、诗歌、绘画等方面,元朝王室进行了积极的推广和发展,在北元时期更是发达,成为中国文化历史上的一大亮点。

此外,元朝还发展出了独特的逍遥派文化和打坐修行文化,其中不乏蒙古族的文化特色,尤其是在对儒家思想的消解和否定方面,元朝有着深厚的蒙古化倾向。

三、元朝建筑与蒙古族文化元朝的建筑具有浓厚的蒙古族文化特色,例如,在蒙古族和西藏文化的影响下,元朝建立了许多寺庙和塔式建筑,例如白塔和大佛寺等。

此外,在中国古典建筑中,元代的建筑具有更大的实用性和实用性,更加强调光影效果和氛围创造,例如,在灯棚、屏幕、彩绘、花样头等方面吸取了蒙古族的建筑特色和美学技巧,为后来的建筑发展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四、元素出版对于蒙古族文化的传播元朝是中国书籍出版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时期。

元朝时期,在成书技术、纸张技术、印刷技术上均有所发展并逐渐成为中国书籍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同时,元朝还在西方航海、科学技术、人文思想等方面领先于欧洲。

除了印刷书籍之外,元朝还有许多重要的文学作品和历史著作,其中不乏蒙古族人或蒙古族文化的影响。

元朝蒙古帝国的统治与文化交流

元朝蒙古帝国的统治与文化交流

元朝蒙古帝国的统治与文化交流在中国历史上,元朝是一个颇具争议的王朝。

作为一个由蒙古族建立的帝国,元朝统治了中国长达近一百年的时间。

蒙古帝国在统治中国期间,不仅推行了自己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管理方式,还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本文将探讨元朝蒙古帝国在统治中国过程中的政治、社会以及文化交流方面的影响。

一、政治统治元朝的政治统治采取了类似传统中国封建王朝的制度,并将其与蒙古族的政治制度相结合。

在元朝的统治下,中央集权的制度得到了加强,蒙古军事集团成为了真正的统治者。

蒙古族的统治带来了一些政治上的变革,如实行汉土蒙三等制度,蒙古汉人各自享受不同的政治待遇。

然而,元朝统治者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巩固其政权,并借鉴了传统中国的政治文化。

例如,元朝采取科举制度选拔文官,并在政治上设立官僚机构,保留了部分中国古代政权体制。

这些措施既有利于控制统治,又有利于文化交流。

元朝政治制度的这种结合使得蒙古帝国的统治在中国大地上得以稳定。

二、社会管理在社会管理方面,元朝蒙古帝国采取了许多政策来统一国家。

首先,蒙古帝国实行了统一的货币和度量衡制度,促进了贸易和经济的发展,也便利了文化交流。

其次,元朝建立了邮驿制度,加强了对交通和消息传递的管理,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联系。

同时,元朝也将传统中国的农耕经济与蒙古族的游牧经济相结合,实施了若干农业政策,以提高生产力。

这使得元朝时期中国的农业生产和人口数量得到了显著的增长和稳定,为社会稳定和文化发展打下了基础。

三、文化交流元朝的统治不仅改变了中国的政治与社会,还为中国文化的多元化和融合提供了机会。

蒙元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促进汉蒙文化的交流与碰撞。

元朝统治者推崇蒙古族的文化,但同样也尊重和采纳了汉族的文化传统,并将其与蒙古族的文化相互融合。

元朝时期,文化交流在艺术、音乐、建筑和书法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

在艺术方面,蒙元统治者在中国境内兴建了大量雄伟的建筑,比如著名的千佛洞和大都的宫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核心提示:蒙元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阶段和组成部分。

元代的蒙古族主政者从草原来到中原,接受了中原文化,也带来了游牧文明,形成了特有的蒙元文化。

蒙元文化有着鲜明的游牧文化特点,又广泛融入了中原农耕文化,吸纳了西域文化的有益成分,为中华传统文化注入了强劲的活力。

蒙元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阶段和组成部分。

元代的蒙古族主政者从草原来到中原,接受了中原文化,也带来了游牧文明,形成了特有的蒙元文化。

蒙元文化有着鲜明的游牧文化特点,又广泛融入了中原农耕文化,吸纳了西域文化的有益成分,为中华传统文化注入了强劲的活力。

蒙古新字是蒙元文化的突出体现。

这个在元代官方通用的文字,由八思巴受命创制,又称八思巴文。

用这种新创制的蒙古新字,可以拼写其它各民族的不同文字。

蒙元文化以展现蒙元时期蒙古民族文化为内容,是成吉思汗在他统一蒙古语族各部、建立大蒙古国的伟大事业中留下的历史足迹。

同时,以成吉思汗、忽必烈为杰出代表的蒙元帝国在13至14世纪的辉煌,不仅实现了中国草原文明与农耕文明的结合,也打通了自唐末以来东西方300多年没有沟通的屏障,实现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它涵盖了蒙古族的起源、萨满教和喇嘛教文化、蒙医传统疗法、祭祀文化、蒙古包文化、蒙古族传统礼仪、饮食、服饰、民间艺术及娱乐游戏等文化。

蒙古族图形美学探议蒙古族是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蒙古人自古生活在辽阔无边的北方草原。

蒙古族的传统文化是一种神秘而富有传奇色彩的草原文化。

蒙古族的传统图形是蒙古族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蒙古族传统文化漫长的形成过程、复杂的历史背景和独特的精神面貌都与蒙古族传统图形的发生和发展有着解不开的渊源。

正如丹纳在《艺术哲学》中所说的那样: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设想它们所属的时代精神和风俗情况。

这是艺术品最后的解释,也是决定一切的基本原因。

蒙古族是一个漂泊的民族,漂泊在草原上,漂泊在她的历史之中。

我们要了解蒙古族的艺术,必须洞悉它们所属的时代精神和漂泊的风俗情况。

传统图形是历史遗产、是历史的积累、历史的沉淀、时代的精神和风俗情况的产物。

只有从历史和风俗的信息里才可以找到丹纳所说的“最后的解释”。

只要翻看一下艺术史上各个重要时代,就可看到某种艺术风格和某些时代精神与风俗情况是同时出现、同时灭亡的。

蒙古族传统图形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同样也符合这一艺术发展规律。

蒙古族传统图形源于漂泊的生活,它以一种“漂泊的文明”的态势展现和延伸在蒙古族古老的传统文化之中。

在蒙古族漂泊的生活中,“圆”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它同蒙古族的宇宙观、思想意识、审美以及生活方式紧密相关。

“圆”所包含的精神内涵深深地植入整个民族的血脉当中,因而“圆”的形态出现在蒙古民族衣食住行的每一个领域。

柏拉图说:“创世者在一个球形的方式中创造了世界,球形(即圆形)的外形是所有外形中最完美的”①。

另外,古希腊比达哥拉斯派也曾明确指出在一切立体图性中最美的是球形,在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②。

原始人在蒙昧阶段对浩瀚如烟的宇宙充满着无穷的幻想和向往,并由此派生出对宇宙的理解和认识。

许多国家的古代经典都曾谈到过“圆”在创世纪中的意义。

“圆”是蛋,哲学意义上世界的蛋,是宇宙开端的核心,宇宙的萌芽状态③。

当蒙古族先民站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以自己为圆心,环视四周,他们感受到的是天似穹庐,大地似圆盘。

因此蒙古族对宇宙的认识是“天圆地圆”。

这一学说在蒙古族神话传说中也经常出现。

虽然这种“天圆地圆”说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看来不能够成立,但是它作为蒙古族的宇宙观却深深地影响了蒙古民族的思想意识形态。

泰勒认为,神话起源于对当时的原始人来说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的一种求知欲,神话的创作者力图以“构想或讲述一个故事去对难以解释的自然现象和习俗进行解释”④。

因此蒙古族的“天圆地圆”学说以及各种传说正是基于这样一种对宇宙的敬仰和探索。

在蒙古族日常生活、经济生产、宗教信仰乃至军事阵列中,“圆”形的应用较为普遍。

圆形得到人们认可、被人们“神”化、崇尚。

“物”以圆形的形状、“神”以圆形的势态弥漫在蒙古族漂泊的生活中,到处充满了“圆”。

通过轮廓外形的连缀和内在意向的追求,最终达到一种和谐统一、完满美好的特殊效果。

“圆”的美是一种自满自足的美,是一种既无开端又无终止,代表永恒的美。

“圆”是蒙古族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是宇宙、日月等自然现象在心灵深处的投射,并且通过思想意识反映到生活之中。

太阳被蒙古族先民称作“一切基原的基原”,所谓丰饶和繁生的主题与之紧密相关⑤,因此“圆”形被赋予了特殊的思想意识和神的力量。

埃里奇·纽曼认为“圆”的这种美也只有当光出现之时才能存在,“圆”的先于世界的美先于任何过程,并且是永恒的。

因为在圆形中没有前,也没有后,所有这些只有当光、意识来临之时方能存在,否则是不存在的,所有这些现象在一种不明显的神性下晃动,而神性的象征也是圆⑥。

“圆”形来自宇宙、太阳的形状,又由于它自身所拥有的特殊含义,它几乎出现在蒙古族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

生活在草原上的人们如果相聚在一起,都喜欢围绕成一个圆圈,席地而坐,相互问候,侃侃而谈。

有趣的是,蒙古语中有些与谈话有关系的词语是由“圆”派生出来的。

“库仑”一词在蒙古语中是一个表示圆圈、牲口的圈舍(多为圆形)、围墙等含义的多义词。

在蒙古语中,“赞成”、“赞扬”和“同意”等词语都是由“库仑”一词演变而成。

古老的蒙古族是由擅长狩猎的林中百姓过渡到游牧民族的。

他们至今保留着古老的狩猎习俗,甚至有些人仍以狩猎为生。

在阴山岩画中有很多关于“围猎”场景的刻画,形象逼真生动,充分展现了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生活风貌。

近代的蒙古族也普遍采用这种“围猎”方式。

随着由猎民围绕而成的“圆形”的面积缩小,猎物的活动范围也相应缩小,最终进入射程之内。

这种方式让猎物难以逃脱猎人的控制范围。

如果猎人配合默契,地形地貌适宜,其效果犹如“瓮中捉鳖”。

“圆舞”是流行于布力亚特蒙古人中的一种民间集体歌舞形式。

每当暮春或盛夏,在月色皎洁的夜晚,布力亚特人便聚集在鲜花盛开的草原上,男女老幼手牵手,开始跳起“圆舞”来。

男女青年手拉手围成一个圈,由左向右慢慢移动并唱着音调悠长的歌曲。

如果由右向左跳或不围成一个圈,被认为是一种灾难的象征,因为只有精灵在跳舞时才围成半圆形的圈,并由右向左跳。

蒙古民族自古以来全民皆兵、骁勇善战,蒙古骑兵来如迅雷、去若狂飙。

在中世纪,游牧—马—速度,三者组成一个和谐有效的良性循环,将蒙古族推上世界历史舞台。

这是战略优势,也是取胜的关键,但从精神、意念的角度去分析,我们会发现这样一种有趣的现象:成吉思汗时期蒙古族军队在商讨军事策略或召开重要会议时都以圆形的阵队就坐或站列。

最高首领位于中心点,其他人以层层圆圈依次排列。

这种习俗一直延续到近代,内蒙古革命史上著名的“独贵龙”运动就是使用这种排列方式。

“独贵龙”一词在现代蒙古语中是“组”或“小组”的意思,但是它的词根有“圆”或“圈”的含义。

这点充分说明了古代的蒙古族喜欢以圆形进行组合阵列的普遍现象。

因此,作为蒙古军队,乃至整个蒙古民族灵魂的“圆”形,所起的作用不可忽视。

它的形态、内涵、以及意向深深地植入蒙古民族集体深层意识之中。

在蒙古人的精神世界中,这种“圆”形的军事阵列,蕴含着蒙古族古老的宇宙观,就是以众人围绕而形成的圆形代表宇宙,大汗以及拥有最高权威的人是宇宙的中心、是太阳,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和巨大的力量。

另外,这种圆形阵列也容易增强众人的凝聚力和团结精神,而这些精神层面上的作用,在围猎动物、歼灭敌人时同样也产生着集中精力、提高效率的效果。

在实际意义中,“圆”的放射或聚拢可随时形成,“圆”的中心也可随地确定,从而加快了集合与解散的速度,机动性和灵活性极强。

另外,无论在视觉,还是在听觉方面,“圆”都有时空上的优势。

因为“圆”形很容易将所有人的视线都集中到中心点,其传达视觉信息的功效是不言而喻的。

在物理学上,表示声波传递无限延伸的“圆圈”是无限扩大、没有边缘的。

蒙古族图形体现着漂泊的精神和随时成圆形态势的可能。

它是蒙古传统遗产的积累、沉淀和时代精神、风俗情况的产物。

“传统”是流动于过去、现在、未来整个时间性中的一种“过程”,而不是在过去就已经凝结成形的一种“实体”。

因此,传统的真正落脚点恰是在“未来”,而不是“过去”。

这就是说,传统乃是“尚未被规定的东西”,它永远处于制作之中,处于创造之中⑦。

注释:①朱狄:《原始文化研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北京,1988,第438页。

/②《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1962,第5页。

转引自王家树《圆之蕴》。

③朱狄:《原始文化研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北京,1988,第343页。

/④朱狄:《原始文化研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北京,1988,第729页。

/⑤谢·亚·托卡列夫:《世界各民族神话大观》,国际文化出版社,北京,1993,第654页。

/⑥埃里奇·纽曼:《意识的起源与历史》,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1973,第8页。

/⑦甘阳:《传统,时间性和未来》,转引自余秋雨《艺术创造过程》,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第288页。

信息内容由内蒙古大学图书馆提供,感谢Jaoso设计的程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