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地区杏鲍菇工厂化高产袋栽技术

合集下载

杏鲍菇高产技术

杏鲍菇高产技术

杏鲍菇高产技术1、制种杏鲍菇的1级母种、2级原种、3级栽培种均采用全营养高氮型颗粒菌种通用培养基的配方和方法一次性制备,用食用菌种包衣剂包衣后分别盛入培养制备,用食用菌种包衣剂包衣后分别盛入培养容器内,再放入微波炉的托盘上微波灭菌6分钟后取出。

冷却后把培养基分别置于“四不型”专利食用菌无菌接种器的操作平台上,然后直接随机进行母种、原种、栽培种全流程全开放式转接种扩繁移植。

接毕后分别置20-25摄氏度的洁净环境遮光培养,一般15天左右菌丝长满培养容器。

2、配方(1)棉籽壳60%、杂木屑25%、玉米混合粉14%、石灰粉1%;(2)玉米芯45%、杂木屑20%、棉籽壳15%、麸皮17%、白糖1%、石灰粉1%、石膏粉1A%;(3)玉米混合粉10%、白糖1%、碳酸钙1%。

3、配料发酵按比例称料后干拌混匀,兑水调湿至含水量65%左右,即抓握培养料指缝间有水珠形成但不下滴为度。

将培养料聚垅上堆,盖膜发酵,中途翻堆2-3次。

把发酵好的培养料装入17X33X0.004厘米的折角聚乙烯塑膜袋内,每袋装干料600克,湿重约1200克。

折角式封袋口,放入太空灭菌包(可盛500-800袋)内,在蒸汽温度100摄氏度条件下保持4-5小时,冷却至30摄氏度以下取出。

两人面对面的相互配合在食用菌无菌接种器的操作平台上全开式打开袋口接种,一般30天左右菌丝满袋。

4、出菇掉头法将长满菌丝的栽培袋立排在出菇房的床架上,每平方米约排100袋。

静置培养5-7天,袋内出现白色小菇蕾时打开袋口,拉直袋筒膜,同时在地面泼水和空间喷雾,使菇房空气湿度达85%-95%,调控温度在15-20摄氏度之间,并加强通风换气,促使菇蕾分化伸展,形成正常的子实体。

第一潮菇收完后折角封袋口,掉头把未出菇的袋底角用手捏住上下抖动,使袋底膜与袋内料面拉开距离约3厘米,形成袋内封闭式现蕾出菇的空间,然后将袋底朝上立排在床架上,生息养菌催蕾出菇。

当袋内出现拇指大小的白色菇蕾时用不锈钢刀片划去袋底膜打开袋口,同前进行出菇管理至第二潮菇采收。

杏鲍菇高产技术

杏鲍菇高产技术

杏鲍菇高产技术杏鲍菇(学名:Pleurotus eryngii),属于真菌界,属担柄菌目、牛肝菌科、侧耳属,是一种可食用的菇类。

杏鲍菇富含蛋白质、多种氨基酸及维生素等营养成分,具有清热解毒、降血脂、抗肿瘤、增强免疫力、促进食欲等多种功效,备受大家喜爱。

本文将介绍杏鲍菇高产技术的相关知识,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和掌握这一技术。

选种技术选种是杏鲍菇高产的重要环节之一,好的菌种是取得高产的保证。

一般情况下,选种可以采用以下三种方法:自然选种法将好的菌房中生长良好的杏鲍菇菌种挑选出来,作为下一茬种源。

间接选种法从良种菌株已成熟的不孕菈码头一侧选取新生的杏鲍菇,切开菌柄后进行培养,得到菌丝后进行菌种选育。

直接选种法在菇房中选择外表形态正常的杏鲍菇菌柄,进行菌种选育。

综合评估以上三种方法的特点和使用范围,多数选手会选择直接选种法。

菌种培养技术选好的菌种需要进行培养才能进行下一步工作。

下面介绍两种常用的菌种培养技术。

木材屑菌种培养法杏鲍菇最适合的培养基是木材屑,因此这种培养方法特别适合杏鲍菇的生长。

步骤如下:1.制好的木材基质放进装有杏鲍菇孢子的袋中;2.袋子放入高温烘箱中;3.等孢子发芽成为菌丝后,将培养好的菌丝用来制种。

玉米糁菌种培养法杏鲍菇的快速生长需要含有糖分的培养基,玉米糁是很好的选择。

步骤如下:1.玉米糁调糊状;2.菌种包在糊状物中;3.置于接种坑中;4.发酵培养后,以糊状菌种进行培育。

菌包制作技术制作菌包需要准备好以下材料:菌种、基质、封袋。

下面将介绍菌包制作的具体步骤。

基质消毒选好基质后,将其放入高压锅中进行消毒,消毒过程温度最高可达121℃,在高压锅中消毒时间需控制在1.5小时左右。

基质调配将消毒后的基质降温,加入适量水份,最终形成湿度适宜的基质。

菌种接种将准备好的菌种加入基质中,充分混合。

菌袋充气将混合好的菌种和基质放入菌袋中,使其充满空气。

菌袋封口将菌袋封口,使其气密。

菌包的培育培育时要注意控制温度和湿度,让菌包充分生长。

杏鲍菇丰产高效工厂化栽培技术

杏鲍菇丰产高效工厂化栽培技术
1 . 1 菇 房 构 造 及 制 冷 设 备 配 置
大 型搅 拌 机 搅拌 混 合 5 mi n, 根 据 需 要 用 水泵 加 水 , 以保 证 培 养 的含 水 量 为 6 1 %~ 6 3 %, p H值 7 . 5 — 8 . 0 。 根据实践 , 搅 拌 至 少 需要 2 0 mi n以上 , 这样 才 能保 证 培 养料 的 湿 度 保持 一
配方 1 : 杂木屑 3 2 %、 玉米 芯 3 0 %、 麸皮 2 O %、 玉 米 粉 8 %、 豆粕 8 %、 碳 酸钙 2 %; 配方 2 : 棉籽 壳 3 0 %、 杂木 屑 1 5 %、 蔗渣 1 0 %、 玉 米芯 l 8 %、 麸皮 2 0 %、 玉米 粉 5 %、 碳酸 钙 2 %; 配方 3 : 杂木屑 2 0 %、 蔗渣 2 0 %、 玉米芯 2 8 %、 麸皮2 0 %、 豆 粕 5 %、 玉米粉 5 %、 碳酸钙 2 %; 配 方 4: 棉籽壳 6 0 %、 杂木 屑1 5 %、 麸皮2 0 %、 玉米粉 5 %、 碳酸钙 1 %、 石灰 1 %、 磷 肥
2 . 3 培 养 料 配 制
菇 在 最佳 的环 境 条件 下 , 保 持 连续 性 生产 过程 , 获得 持续 收
益能力。
1 菇 房 及 设 施 配 置
用 不 同容 积容 器 量 取 配方 中 的培 养 料 , 然 后分 别 倒 入
杏鲍 菇 工厂 化设 施 栽培 建有 专 用 的出菇 房 , 通 过 制冷 、 加热 、 通风设备 , 将环境温度、 湿度 、 通风 、 光照 等 控 制在 杏 鲍菇 最适 宜 发育 的条件 下 。
1 . 2 菇 房 内 栽 培 架 的 设 计
无搅 拌 后 , 尽 可 能在 2h之 内全部 装袋 结束 , 进 锅 灭菌 。

杏鲍菇高产栽培技术

杏鲍菇高产栽培技术

杏鲍菇高产栽培技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李曼霞杏鲍菇又名刺芹侧耳,杏鲍菇菌肉肥厚质地脆嫩,是味道最好的一种平菇,被称为“平菇王”,并且具有愉快的杏仁香味,适合保鲜、加工和烹调极受消费者欢迎。

目前在世界商业性栽培较少,污染率较高转化率低。

l、形态和生活习性(1)形态子实体单生或群生。

菌盖宽2~12厘米,初呈弓圆形逐渐平展,成熟时中央浅凹至漏斗型、圆形至扇形,表面有丝状光泽,平滑,干燥,细纤维状,幼时淡灰墨色,成熟后浅黄白色,中心周围常有近似放射状黑褐色细条纹,幼时盖缘内卷,成熟后呈波浪状或深裂;菌肉白色,具杏仁味,无乳汁分泌;菌褶延生,密集,略宽,乳白色,边缘及两侧平滑,有小菌褶。

菌柄2~8厘米×0.5~3厘米,偏心生至侧生,罕中央生,棍棒状——球茎状,横断面圆形,表面平滑无毛,近白色至黄白色中实。

(2)习性春末——夏初腐生——兼性寄生于大型伞形科植物,如刺芹、阿魏、拉瑟草等植物的根上四周土中。

有很多生态型,各生态型垂直分布完全不同。

2、生物学特性杏包菇是亚热带草原—沙漠地区一种特殊的食用菌,从不同国家或同一国家不同地区及不同的生境(不同的基质或寄主)分离出来或引进的杏鲍菇菌株,有不同的生物学特性,也就是说有许多不同的生态型栽培时应特别注意。

(1)水分杏鲍菇既耐干旱,又需要水分。

菌丝生长阶段培养料含水量以60%~65%为宜。

空气湿度要求在60%左右。

子实体生长和发育价段,相对湿度要求各在90%与85%~90%左右。

(2)营养杏鲍菇需要较丰富的碳源和氮源,特别是氮源越丰富菌丝生长越好,产量也越高。

栽培料中加棉籽壳、玉米粉,可提高其产量,以麦秆为主要原料,添加5%~10%棉籽粉不但可提高产量,还可使子实体个体增大。

杏鲍菇是一种分解纤维素、木质能力较强的食用菌。

(3)温度杏鲍菇菌丝生长最适宜的温度是25℃左右。

原基形成的最适温度是10~15℃,一般适宜温度15~21℃,有的菌株不耐高温以10~17℃为宜。

杏鲍菇高产栽培“八字诀”

杏鲍菇高产栽培“八字诀”
元, 我家六 口人均纯收入 约 9 0 0 0元 。” 这几年 ,陈玉成所在 的小 王庄村采 用 一年 三熟 的模式种瓜 、种菜 的农 户 占 总农户 的 8 5 %,他们夏卖洋葱 、秋卖西 瓜 、冬卖 西兰花 。据村支 书崔传 民讲 , 2 0 1 6年村 民的种植收入有七 八百万元 ,
2 . 木屑 3 8 %, 棉 籽壳 4 0 %, 麸皮 2 0 %, 碳
八、 出, 即出菇管 护。 菇 蕾长大后若 碰 到报 纸 ,就要 把 报纸 收 起来 ,再过 7 ~ 1 0天就可 以采 收 。初 期 菇房 内相对 湿 度要保持 在 9 0 %左右 , 而 当子实体 发 育期 间 和接近 采 收时 ,湿 度 可控 制 在 8 5 %左 右 , 有利 于延长 子实 体 的货架 寿 命。 同时要注意尽量不 要把水喷 到菇体
菇 温度的要求安排好 季节 。 温度太高 和 太低难于形成子 实体 。 而且与平菇栽 培 不同的是 , 杏鲍 菇 的第 一批菇蕾 若未 能
4 . 8万余 元 。他 高兴地说 : “ 照 这样干 下
去, 脱贫致富大有希望 。” 陈玉成 1 0亩西兰花是在 2 0 1 5年秋 末西瓜罢园后种的 ,西 瓜是初夏间种在
种粮 , 别说致 富, 连 口粮 也难 保。怎样
3 0 %, 糖 1 %, 碳酸 钙 1 %。按上述 配方 , 将原料混 合拌匀 , 含 水量掌握 在 6 0 %左 右, 调p H值 6 . 0 ~ 6 . 5 , 然 后装瓶 ( 袋) , 灭
菌 ( 1 . 5千 克 /平 方米 的压 力 下灭 菌 2 小时) 。 高压灭菌及 常压 灭菌均可 , 按常
像 陈玉成 一家 6口有 1 0亩 田的是个 别 户。 小王庄村现有 9 8 0口人 , 而耕地只有 8 0 0多亩 ,农 民若 在仅有 的 8 分 田上单

杏鲍菇的生产技术措施.doc

杏鲍菇的生产技术措施.doc

杏鲍菇的生产技术措施杏鲍菇工厂化生产已成为很多地区的食用菌主要的生产模式,目前约占全县食用菌总量的50%。

下面着重介绍一下杏鲍菇标准化生产技术措施。

杏鲍菇栽培季节:杏鲍菇出菇的温度是10~20℃,在我县以秋末、春末栽培较为适宜。

10-11月份做菌包,1月下旬-3月份出菇。

原料配方:棉籽壳34%,木屑34%,麸皮20%,玉米粉8%,石膏粉1%,红糖1%,石灰粉2%。

菌袋制作:采用规格12X×60cm×0.05cm的聚丙烯袋装料,培养料混合拌匀,含水量在65%~70%,PH值6.5~7.5(出菇时最适PH值5.5~6.5)。

培养料装袋后,袋口扎紧,轻拿轻放,进行常压灭菌。

100℃保持12~14小时,灭菌结束冷却到30℃以下,进行接种,使用接菌针接菌,以免手上汗水造成污染,然后置于阴凉、干燥、清洁通风的培养室养菌,菌丝长满袋通常需要40~50天。

出菇管理:菌丝长满袋后,即可上架出菇。

栽培房湿度保持90%~95%,可向空间及地面喷水雾,一般经10-15天就可现菇蕾。

小菇蕾的管理方法采取花菇管理方法,即出现小蕾时,用刀片环割小蕾处四分三的袋膜,让四分之一的袋膜留在筒上以便保护小菇蕾,以后随着菇蕾的长大,自然顶出袋膜,向外生长,同时注意去劣留强,保证充足的养份供应留下的菇蕾健壮生长。

现蕾快慢与温度有很大关系,气温在12-15℃出菇较快,菇蕾多,出菇整齐,15夭左右可采收;温度低于8℃,菇蕾不会形成,即使已伸长的子实体也会停止生长,逐渐萎缩,直至死亡;气温超过21℃也很难现蕾,已形成的菇蕾也会萎缩死亡,菇蕾生长期的湿度以85%~90%为宜。

当气温高时,水不能喷到子实体上,因为会导致菇体发黄,出现感染细菌,造成烂菇。

子实体形成和生长,需要新鲜空气通风好,菇蕾多,产量高,菇蕾正常开伞,朵形也大。

4、采收菌盖平展,孢子尚未弹射为采收适期。

采收15天左右可采收第二潮。

因此,要及时采收,鲜销要快。

进冷库保存,产品贮存的库房温度保持在2-5℃,严禁与有毒、有味的物品混合存放,防止病菌感染。

杏鲍菇制袋接种与菌丝培养技术

杏鲍菇制袋接种与菌丝培养技术

杏鲍菇制袋接种与菌丝培养技术
一般情况下袋栽杏鲍菇通常选用聚丙烯袋或是低压聚乙烯袋,前者适用于高压灭菌后者多用于常压灭菌。

对于这两种材料的选择也有严格的要求,聚丙烯袋選用17cmx33cmx0.005cm,低压聚乙烯袋选用的是15cmx55cmx0.005cm。

装袋前要将各原料按规定好的比例选取,加入适当比例的水搅拌均匀即可,之后可通过人工或机器装袋,不同规格的袋子装入的原料重量也不同,聚丙烯袋装入0.5kg左右的原料,低压聚乙烯袋装入0.8~1kg的原料为最佳。

准确装袋后依照常规灭菌的方式灭菌,冷却后进入接种的环节,通常选用打孔法的方式接种。

在接种这一环节时必须在无菌的环境中才能进行工作,从而提高发菌的速度和成功率。

接种后的菌袋的放置条件也有相当高的要求,需要放置在光线较暗、温度在25℃左右、湿度在70%以下的培养室中经过30~40d菌丝即可长满全袋。

杏鲍菇集约工厂化生产技术模式

杏鲍菇集约工厂化生产技术模式

杏鲍菇集约工厂化生产技术模式作者:刘柱来源:《农民致富之友(上半月)》 2019年第9期杏鲍菇是人们喜欢的菇类品种之一,近年来,市场需求量逐渐加大,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食品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有高质量的杏鲍菇鲜品供应市场。

本文主要介绍杏鲍菇集约工厂化生产技术,主要内容包括优良菌种选择、菌袋培养基配方、菌袋的灭菌及接种、在催蕾期、菇蕾期、成蕾期等时间段菇房内的的光照、温度、相对湿度等方面的管理技术等。

1技术模式概述杏鲍菇集约工厂化生产是相对粗放生产而言的,以最小的成本投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为目的,主要是通过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增加生产要素的含量、对要素进行集中或调优组合方式来增加生产效益。

杏鲍菇集约工厂化栽培技术以生产鲜菇和销售为目的,采用工业化技术手段,在可控的农业生产环境条件下,实现杏鲍菇的规模化、集约化和周年化生产。

2配套技术模式2.1优良菌种选择选择抗杂菌能力较强、菌丝生长健壮、子实体生长速度较快、抗逆性好、适合当地栽培的优质高产菌种。

例如可选江苏高邮的杏鲍菇3号、上海的杏鲍菇5号等品种。

2.2栽培季节选择一般在2月初至3月上中旬开始制作菌袋,出菇时间段选择在6月份至10月份,该时间段出菇成本比较低,杏鲍菇工厂化生产一般采取周年生产方式。

2.3栽培袋的制作2.3.1培养基配方可选配方1,基料成分和比例如下:杂木屑20%、碎豆秸20%、玉米芯30%、麦麸子25%、玉米粉3%、白灰粉1%、石膏1%;配方2,基料成分和比例如下:杂木屑20%、玉米芯48%、麦麸子25%、玉米粉5%、白灰粉1%、石膏1%。

2.3.2备料及保管准备玉米芯,要选择当年新鲜、不含杂物的玉米芯,存放在通风干燥的地方,为防止雨淋受潮,可搭建临时仓棚,大型工厂化生产,要建设牢固大型仓棚,存放各种基料,使用前将玉米芯粉碎成麦粒大小颗粒,在阳光下暴晒2至3天进行消毒散湿。

准备木屑,将杂木粉碎,为了去除木屑中的单宁和树脂等有害物质,可将碎木屑堆放3个月至5个月的时间,细木屑和粗木屑宜混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Edible and medicinal mushrooms 2013,21(2):112~114南方地区杏鲍菇工厂化高产袋栽技术蔡建林1严小妹2(1.松溪县旧县乡农技站,福建南平 353505;2.松溪县松源街道农技站,福建南平 353500)摘 要依据生产实践经验总结出杏鲍菇工厂化高产袋栽技术,从温控菇房构造及制冷设备配置、出菇房栽培架的设计、养菌房栽培架的设计、通气设施配置等方面介绍工厂化栽培的设施;具体陈述培养料的配制、栽培包的制备、接种及营养生长阶段和生殖生长各阶段的具体管理措施。

关键词杏鲍菇;工厂化;设施;培养料配制;接种;管理技术杏鲍菇工厂化栽培是利用制冷、加热设备等对栽培环境进行人为调控,使杏鲍菇不同发育阶段都能够处于最佳环境条件下,不受季节影响的周年化生产。

其最大限度缩短杏鲍菇生产周期,提升产品品质,提高产量和经济效益。

由于工厂化生产是连续性生产,日均生产量在数千包,乃至上万包,故不仅要有一定的投资,而且要有相对成熟的技术支撑。

笔者以近两年的生产实践经验为基础,总结杏鲍菇工厂化高产袋栽技术。

1 工艺流程培养料配制:原料搅拌→加水搅拌→装袋整形→灭菌。

栽培过程:冷却→接种→培养→出菇管理→采收→包装。

2 工厂化栽培设施工厂化周年设施栽培须建造专门的养菌房、出菇房。

需配置制冷、加热、通风等设备,将环境温度、湿度、通风、光照等调控在杏鲍菇最适宜发育的条件。

2.1 温控菇房构造及制冷设备配置温控菇房可四周用10厘米厚、顶层用15厘米厚的18k密度的保温彩钢库板建造,也可用砖砌墙,墙内四周及房顶贴两层2.5厘米厚的集束板。

菇房面积以50~70平方米为宜,一般长8~10米,宽6.5米,高4.5米。

我们采用的是8.5×6.5×4.5(米)的温控房。

菇房面积过大,环境条件难以控制;过小则利用率降低,单位产量成本高。

每间可配置1台8~10匹制冷机,菇房内每个走道安装节能灯2盏。

2.2 出菇房栽培架设计栽培架可采用双面网格,架高280厘米,栽培包直接插入网格中,可摆放20层栽培包,第一层离地20厘米。

架间距110厘米,每间菇房可摆放出菇包7 000~10 000个。

2.3 养菌房栽培架设计养菌房和出菇房数量以二比三配套,即三间出菇房配二间养菌房,养菌架采用层架式,每层高30厘米,共9层。

每间养菌房可摆放栽培包2.5万~3.2万个。

2.4 通气设施配置每间温控菇房正面安装进气风扇4台,背面安装排气风扇4台。

风扇规格为250×250(毫米)。

3 培养料的配制3.1 配方杂木屑31%,玉米芯31%,麸皮20%,玉米粉8%,豆粕8%,轻质碳酸钙1%,石灰1%。

pH自然,含水量必须控制在62%左右。

3.2 配制方法先将各原料成分换算成相应的体积,采用不同体积容器量取,倒入大型搅拌机作者简介:蔡建林,男,1962年生,农艺师。

蔡建林等:南方地区杏鲍菇工厂化高产袋栽技术 · 113 ·搅拌5分钟,然后用微电脑时间控制器与电磁阀和加压水泵联动,根据需要控制加水量。

为了使培养基的湿度能够均匀一致地达到所要求的湿度,搅拌至少需要20分钟。

4 栽培包的制备4.1 栽培袋选择若是高压灭菌,则栽培袋应用聚丙烯袋;若是常压灭菌,则可采用聚乙烯袋。

通常冲压式装袋机选择规格为17×35×0.005(厘米)或18×35×0.005(厘米)的栽培袋。

4.2 装袋备料时木屑要经预堆后再使用,无论生产规模大小,搅拌结束后要立即装袋。

干燥的培养料附着的微生物呈休眠状态,一旦吸水,细菌量马上呈几何级数增殖,而细菌代谢过程不断释放出的热量使料温升高,进一步促进增殖,使培养料很快酸败。

装袋力争在2小时内结束,并进锅灭菌。

一般工厂化规模生产采用连续性机械打包装袋的,必须保持栽培包质量的一致性,装袋高度为18厘米,单包重量为1 200~1 300克,套环须套紧,塞上棉花塞后置于周转筐内。

4.3 灭菌、冷却装袋后要立即进行高压灭菌或常压灭菌。

高压灭菌要求0.15兆帕压力下保持3小时;常压灭菌要求4小时内温度升至100 ℃,保持16小时。

需要注意的是,灭菌过程中,要留一定的缝隙,以便冷气排出。

判断是否灭菌彻底,看栽培包原基形成之前“吐”的水是否无色透明,如果是无色透明,表示灭菌彻底;如是深黄色或红黄色,说明灭菌不彻底,随后会出现绿色木霉感染。

灭菌后,移到预先消毒的冷却室或接种室中自然冷却。

5 接种5.1 菌种质量的控制杏鲍菇不同品种的质量、产量、商品菇的外形等差异比较大;不同地区市场对杏鲍菇的商品外观如紧实度、色泽、长度、菇盖的大小等,认可度也存在差异,必须选择符合市场要求的品种进行栽培。

对于闽北地区,笔者认为福建省漳州市龙海食用菌研究所的杏301菌株较为适宜。

该菌株菇型为棍棒形,在目前国内市场较受欢迎。

一般一级种常使用PDA培养基,按常规进行培养基配制、分装、灭菌和制成斜面。

二级种采用木屑、玉米芯、麸皮、轻质碳酸钙等作培养基。

三级种制作选用12 厘米长的枝条(每瓶30根)和木屑、玉米芯、玉米粉、轻质碳酸钙,装料时半边用枝条半边用混合料。

混合料按常规配制,含水量55%~58%,pH自然。

可用标准菌种瓶分装,塞棉塞,常规高压灭菌。

在24 ℃适温条件下,一般一级种需培养10~12天,二、三级种培养25~35天。

工厂化生产是连续性生产过程,菌种也需按生产计划提前准备。

5.2 接种方法培养料灭菌后,自然冷却至26 ℃以下就可以接种。

可采用传统接种箱,在无菌条件下,按常规接种程序进行接种。

接种量适当加大,或使用枝条菌种,可提高发菌速度和成品率。

若采用净化车间接种,将装有菌包的周转筐放置在机械流水线上进行接种,接种后的周转筐陆续传送到培养室进行培养。

无论采用哪种方法,都需每周测定接种环境的无菌程度,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

6 管理6.1 营养生长阶段接种后将菌包置于24 ℃、空气相对湿度70%以下的养菌室内培养。

杏鲍菇和平菇一样,属于侧耳属,和其他属菌类不同的是:该属的菌类在高浓度二氧化碳培养条件下,能刺激菌丝生长,所以培养期间仅需少量换气。

此外,栽培包在培养过程中应尽可能保持培养室内温度的稳定,必须注意的是,培养10天左右的栽培包所接的菌种已全面定植,开始降解培养基,同时产生生物热。

此时,包温会比室温高出2~3 ℃,特别是层架中间的栽培包,由于散热不好,温度会更高。

此时应将室温控制在22~23 ℃,等到菌丝长满栽培包,包温和室温接近时,才可将室温再升至24 ℃。

在培菌过程中,若栽培包· 114 ·2013年第21卷第2期温度经常达到30 ℃会严重影响出菇。

此外,培养过程应保持培养室黑暗,尽量不开灯。

一般24 ℃培养30天左右,菌丝可长满栽培包(包中心有预留孔)。

满包后还有一个10天左右的后熟期,后熟是菌丝对培养基进一步降解,“吃透”培养基颗粒的过程,能使菌丝积累足够的营养物质供给后期子实体生长发育所需。

后熟时间不足,子实体畸形率上升,产量低;后熟时间过长,又会造成养分消耗,影响产量。

6.2 生殖生长阶段(1)原基形成期。

杏鲍菇属于中低温结实性菌类,营养生长转入生殖生长要有一个降温刺激过程,理论上须有10 ℃的温差。

因此,将生理成熟的栽培包置入出菇室栽培架网格后,出菇房温度须设置在14~16 ℃,以和菌丝培养阶段的24 ℃,形成10 ℃左右的温差。

具体做法:将生理成熟的栽培包搬入出菇房后,拔除棉花塞或取下盖子,搔菌后,将套环挪至袋口,打扫干净地板。

待菌丝恢复后,设置室温在13 ℃,待栽培包中心温度逐渐降到13 ℃时再将室温升至16~17 ℃,随后视菇的长势逐步降低温度。

增加空间湿度至90%~95%。

通过搬动刺激(机械刺激)、降温刺激、光照刺激、增氧刺激,7~10天后就可看到袋面涌出水珠。

水珠应是淡象牙黄色或无色,如为深黄色或红黄色,则表示该栽培袋可能被细菌污染。

原因可能为菌种纯度不足,灭菌不彻底,或接种操作不当等,应及时分析找出真正原因。

吐水珠后的第3天就可清楚看到半圆形的小突起,预示原基形成阶段结束,转入菇蕾形成期。

在原基形成阶段,二氧化碳浓度超过0.3%,就需通风、补氧。

目前是通过经验判断,由时间控制器设定运转时间来控制通风和补氧量。

可通过往地面洒水,维持出菇房的湿度,防止开口的栽培包料面失水,影响原基形成。

(2)菇蕾形成期。

原基形成后,很快就分化发育成菇蕾。

此时,二氧化碳浓度应维持在0.3%左右。

杏鲍菇和其他菇类不一样,只要生理成熟,有温差刺激,环境条件适合就可在栽培包表面出现大量原基;如果任其发展,不加以控制,就会出现大量小菇蕾,难以培育出合格的商品菇。

此时可将套环留着,使每个菌包先长的菇蕾排挤后长的,以减少小菇蕾的形成量,增加合格商品菇的比例。

(3)伸长期。

健壮菇蕾发育比较快,当长至5厘米左右时开始进入快速伸长期。

此时,将套环拿掉进行疏蕾,每个出菇房可减少3个工时的工作量。

管理重点是适当减少通风量,使二氧化碳浓度维持在0.5%~0.7%之间,可使菇柄生长速度加快。

如果出现菇柄中部膨大而顶部较细的“大肚菇”,则表明二氧化碳浓度太高,此时要增加通风量。

通风必须注意风速不可过大,否则菇体水分蒸发太快,来不及从栽培袋中获得补充,重则造成菇体外表皮开裂,轻则失去商品菇应有的光泽,所以给予高湿度柔风形成对流比较妥当。

(4)成熟期。

工作重点是增加水分管理,可在出菇房地面洒水,维持空气湿度在90%左右。

当菌柄生长到12~15厘米,上下粗细较一致、可清楚看到菇盖下菌褶时,即可进行采收。

7 采 收杏鲍菇采收标准应根据市场需求而定。

出口菇要求菌盖和菌柄的粗度相近,柄长12~15厘米;国内市场一般掌握菌盖平整、孢子尚未弹射为采收适期。

采收时套上一次性手套,以减少菇体上的指纹印,避免影响商品外观。

杏鲍菇头潮菇产量占总产量的60%~80%;因第二潮菇质量、产量和经济效益低,和金针菇工厂化栽培一样,一般仅采收一潮菇,以缩短生产的周期。

杏鲍菇从接种到菌包生理成熟需35~40天,出菇到采收结束一般20天左右,整个栽培周期55~60天,每一栽培包可收250~350克。

采收后及时对出菇房进行彻底清扫、消毒,通风1~2天后再使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