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鲍菇工厂化栽培技术

合集下载

杏鲍菇集约工厂化生产技术模式

杏鲍菇集约工厂化生产技术模式

高效农业G a o x i a o n o n g y e杏鲍菇是人们喜欢的菇类品种之一,近年来,市场需求量逐渐加大,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食品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有高质量的杏鲍菇鲜品供应市场。

本文主要介绍杏鲍菇集约工厂化生产技术,主要内容包括优良菌种选择、菌袋培养基配方、菌袋的灭菌及接种、在催蕾期、菇蕾期、成蕾期等时间段菇房内的的光照、温度、相对湿度等方面的管理技术等。

1技术模式概述杏鲍菇集约工厂化生产是相对粗放生产而言的,以最小的成本投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为目的,主要是通过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增加生产要素的含量、对要素进行集中或调优组合方式来增加生产效益。

杏鲍菇集约工厂化栽培技术以生产鲜菇和销售为目的,采用工业化技术手段,在可控的农业生产环境条件下,实现杏鲍菇的规模化、集约化和周年化生产。

2配套技术模式2.1优良菌种选择选择抗杂菌能力较强、菌丝生长健壮、子实体生长速度较快、抗逆性好、适合当地栽培的优质高产菌种。

例如可选江苏高邮的杏鲍菇3号、上海的杏鲍菇5号等品种。

2.2栽培季节选择一般在2月初至3月上中旬开始制作菌袋,出菇时间段选择在6月份至10月份,该时间段出菇成本比较低,杏鲍菇工厂化生产一般采取周年生产方式。

2.3栽培袋的制作2.3.1培养基配方可选配方1,基料成分和比例如下:杂木屑20%、碎豆秸20%、玉米芯30%、麦麸子25%、玉米粉3%、白灰粉1%、石膏1%;配方2,基料成分和比例如下:杂木屑20%、玉米芯48%、麦麸子25%、玉米粉5%、白灰粉1%、石膏1%。

2.3.2备料及保管准备玉米芯,要选择当年新鲜、不含杂物的玉米芯,存放在通风干燥的地方,为防止雨淋受潮,可搭建临时仓棚,大型工厂化生产,要建设牢固大型仓棚,存放各种基料,使用前将玉米芯粉碎成麦粒大小颗粒,在阳光下暴晒2至3天进行消毒散湿。

准备木屑,将杂木粉碎,为了去除木屑中的单宁和树脂等有害物质,可将碎木屑堆放3个月至5个月的时间,细木屑和粗木屑宜混用。

工厂化袋栽杏鲍菇关键技术

工厂化袋栽杏鲍菇关键技术

2019年第2020年第dible 杏鲍菇又名刺芹侧耳,具有杏仁香味,肉质肥厚,口感鲜嫩,营养丰富,深受消费者欢迎。

国内杏鲍菇栽培主要以工厂化袋栽为主。

笔者就工厂化袋栽杏鲍菇关键技术及注意事项进行详细介绍,以期为工厂化袋栽杏鲍菇提供指导。

1原材料选择及处理杏鲍菇栽培常用的主料为阔叶树木屑、玉米芯、甘蔗渣、棉子壳;辅料为玉米粉、豆粕、麸皮、米糠以及石灰和轻质碳酸钙。

木屑新鲜或发酵的杨树、桉树木屑均可,新鲜的杨树木屑要淋水堆积一周,发酵木屑培养料装袋不能太紧,否则影响菌丝生长速度;梧桐木木屑中含有抑制杏鲍菇菌丝生长的成分,必须发酵,否则菌丝生长速度慢,菇体易畸形。

玉米芯颗粒大小要求8~10mm ,太小出现菌棒软、侧壁出菇、产量低、早开伞等问题;玉米芯也须浸泡,浸泡时根据气温加入玉米芯干重1%~2%的生石灰调整pH 。

棉子壳要用中壳中绒规格,不能有绿霉、青霉等杂菌感染,否则即使培养料高压灭菌后效果也不佳。

2栽培料配方选择因地制宜选择栽培杏鲍菇原材料。

配方各组分的含量以木屑10%~30%,棉子壳5%~30%,玉米芯20%~45%,甘蔗渣5%~20%,麸皮15%~22%,玉米粉6%~10%,豆粕4%~10%,石灰1%~2%,轻质碳酸钙1%~2%为宜。

最适配方为主料62%~63%,麸皮20%,玉米粉8%,豆粕6%,石灰和轻质碳酸钙各1.5%。

此配方产量高、品质好、成本低。

若配方中无豆粕,菌棒只长菇蕾,不长菇;若用棉籽粕代替豆粕,畸形菇率高;若豆粕含量太高,不但增产不明显,而且菌棒细菌性感染率上升,造成杏鲍菇细菌性腐烂病发病率高。

3拌料拌料时严格按照配方将原料加入拌料斗中,一般先加入含水量少的木屑,而后加入玉米粉、麸皮、豆粕、石灰、轻质碳酸钙,搅拌均匀后,再加入含水量高的玉米芯搅拌均匀,最后加入棉子壳。

拌料是否均匀直接影响后期发菌及出菇的同步性及菇的品质。

为此,拌料做到“三均匀”,即干湿均匀、主辅均匀、酸碱均匀。

北方杏鲍菇工厂化无公害栽培技术

北方杏鲍菇工厂化无公害栽培技术

北方杏鲍菇工厂化无公害栽培技术杏鲍菇工厂化栽培,是在不同气候条件下、在单位土地面积内采用现代工业设施人工模拟生态环境,创造出适合杏鲍菇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环境条件,进行立体、规模、全天候、周年栽培,逐步实现生产操作的机械化和生产环境调控的智能化,提高设备设施的使用率,使传统食用菌生产方式升级为一种新型的、高效优质的、集现代农业工业化管理于一体的先进生产方式,进而实现食用菌产业的现代化。

近几年,杏鲍菇在山西襄汾县的栽培已初具规模,通过农技人员的指导,成功探索出适合当地的杏鲍菇工厂化无公害栽培技术,并已投入应用,成为农民增收的一个特色产业。

一、产地环境要求产地环境要做到:⑴远离食品酿造工业区、禽畜区、医院和居民区,周边无工业“三废”污染源;⑵菇房周围环境清洁,空气对流;⑶选用无公害的次氯酸钙进行药剂消毒,其接触空气后会迅速分解为对环境、人体及杏鲍菇生产无害的物质;⑷用紫外线灯或臭氧灭菌器等物理消毒方式取代化学药剂消毒;⑸场地四周必须空旷,确保空气流通;⑹菇房地面必须撒石灰,用以代替化学农药进行杀菌;⑺水源必须无污染,水质清洁,大气、灌溉水、土壤质量符合无公害生产要求。

二、栽培时间杏鲍菇属中温偏低型菌类,菌丝生长的温度范围为8~32℃,最适的发菌温度为22~24℃,高于30℃时菌丝生长不良,易出畸形菇;原基形成的最适温度为10~15℃,低于8℃不能形成子实体;子实体发育的温度因菌株不同而异,一般适宜的温度为15~21℃。

夏季出菇时,应将温度控制在23℃以下,但工厂化栽培可以打破温度的限制,利用温度、湿度、光照等调控装置实现周年生产。

三、菌种选择选用抗病虫、优质高产、抗逆性强、商品性好的品种。

菌种必须确保无杂菌、无病虫、均匀整齐、生活力强;培养基不萎缩、不干涸。

菌种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栽培的成功与否,菌种的生产和使用应严格遵循NY/T528-2010《食用菌菌种生产技术规程》和NY862-2004《杏鲍菇和白灵菇菌种》的要求。

杏鲍菇液体菌种研制与工厂化栽培应用

杏鲍菇液体菌种研制与工厂化栽培应用

杏鲍菇液体菌种研制与工厂化栽培应用工厂化栽培食用菌是利用现代工程技术和先进的菇房设施和设备。

人为控制食用菌生长发育所需的温度、湿度、二氧化碳、光照等环境条件,采用工业化生产和经营管理方式组织食用菌生产的过程。

杏鲍菇液体菌种在工厂化栽培中的应用是菌种液体深层发酵技术与工厂化高产栽培技术的有机结合,更适合规模化、标准化、周年化、现代化的工厂化生产。

笔者于2010年作为企业科技特派员参加了杏鲍菇液体菌种研发工作,并将液体菌种成功应用在工厂化栽培中。

实现了杏鲍菇工厂化栽培的高产、优质、高效的目标。

技术要点如下。

1 主要生产设备液体培养基配制设备,包括电子称、量杯、不锈钢锅、塑料桶、电磁炉、计算机控制灭菌器及小型增压泵(输送培养基到培养罐内)等。

摇瓶菌种振荡培养设备,包括大摇瓶、小摇瓶(三角烧瓶)及摇床等。

液体菌种培养设备,包括发酵罐、空气过滤器、电控设备等。

空气净化设备。

包括空气除尘器、空气压缩机、输送管道、冷却器等。

接种培养设备,包括接种针、接种枪及接种箱、超净工作台、生化培养箱等。

2 液体培养基配方配方一:玉米粉2%,豆粕1%,麦麸0.5%,磷酸二氢钾0.1%,硫酸镁0.05%,蛋白胨0.1%,红糖0.6%,葡萄糖0.5%,CMC-Na(纤维素酶诱导剂)0.02%,水适量。

配方二:马铃薯8%,麦麸2%,红糖0.6%,葡萄糖0.5%,蛋白胨0.1%,磷酸二氢钾0.1%,硫酸镁0.05%,维生素B10.05%,水适量。

3 生产工艺流程斜面试管菌种扩繁→小摇瓶菌种接种培养→大摇瓶菌种接种培养→培养罐菌种(液体菌种)接种培养→液体菌种接栽培袋。

3.1 摇瓶菌种生产工艺流程培养基配制→培养基分装→灭菌冷却→小摇瓶接种→小摇瓶震荡培养→小摇瓶菌种接人大摇瓶→大摇瓶振荡培养。

3.2 培养罐菌种生产工艺流程培养罐清洗和检查→煮罐消毒→液体培养基配制→培养基装罐→培养基灭菌冷却→摇瓶菌种接人培养罐→液体菌种培养→栽培袋接种。

科技成果——杏鲍菇工厂化栽培技术模式

科技成果——杏鲍菇工厂化栽培技术模式

科技成果——杏鲍菇工厂化栽培技术模式(一)主要栽培技术模式杏鲍菇工厂化栽培技术以生产鲜菇销售为目的,采用工业化技术手段,在可控环境条件下,实现杏鲍菇的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周年化生产。

(二)配套技术要点1、栽培季节2月初-3月中旬制作菌袋,出菇选择在6月份-10月份,出菇成本低。

工厂化生产大多周年生产。

2、菌种选择选择抗逆性强、抗杂菌力强、菌丝生长健壮、子实体生长快、优质高产的菌种。

如:杏鲍菇5号(上海)、杏鲍菇3号(江苏高邮)。

3、栽培袋制作(1)培养基配方。

配方一:玉米芯48%、木屑20%、麦麸25%、玉米粉5%、石膏1%、白灰1%。

配方二:杂木屑20%、玉米芯30%、豆秸20%、麦麸25%、玉米粉3%、石膏1%、白灰1%。

(2)备料。

木屑:将杂木粉碎,长时间(3个月-5个月)堆放,以便去除树脂和单宁等有害物质;细木屑和粗木屑宜混用。

玉米芯:选择当年新鲜、无杂物的玉米芯,放在通风干燥处,防止雨淋受潮,使用前粉碎成麦粒大小颗粒,阳光下暴晒2-3天。

麦麸、玉米粉、石膏、石灰等辅料准备齐全,妥善保管,防止霉变和损失。

(3)拌料。

按照配方比例要求称取合格材料,主料搅拌同时加水预湿,装袋前半小时加入麦麸和石膏,要求混拌均匀,含水量为63%-65%,用石灰调整酸碱度至pH7.5。

(4)装料。

一般采用17厘米×33厘米、厚度不低于0.04厘米高压聚丙烯塑料袋,料高为18厘米,应密实适中,上紧下松,整平料面,压实,料中间打直径2厘米的孔,深度为料高的三分之二。

套上套环,塞上棉花或盖上无棉盖。

(5)灭菌接种。

将装好的菌袋放入周转筐中,采用高压蒸汽灭菌。

高压蒸汽灭菌在125℃(0.12兆帕压力)持续2小时,待温度降至60℃以下时出锅。

将灭菌后的菌袋直接搬进预先消毒的冷却室中,冷却至28℃以下待接种。

接种室在生产前1天采用紫外灯或气雾消毒剂全封闭灭菌,接种工具、器具、工作服、拖鞋和帽子等事先放入室内一起消毒。

杏鲍菇工厂化栽培技术杏鲍菇

杏鲍菇工厂化栽培技术杏鲍菇

杏鲍菇工厂化栽培技术杏鲍菇要想达到这样的产量并非一日之功,需要静下心来多年的实践,浮躁了绝对不行。

它的产量头茬菇(指包装好的商品菇不含任何菇角及无商品价值的幼菇或死菇)大规模生产平均产量可达每袋(装干料1斤1两)8.3两。

因为工厂化栽培需要制冷设备,生产成本较高所以一般不出第二茬菇,出完头茬菇的袋子既清出出菇房。

这个厂共有11个工人(包括门卫和打扫卫生的清洁工),每个人的经济效益都和最终的产量挂钩,所以根本不用老板盯着工人干活,每个工人都非常自觉的仔细的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

装袋的可以监督拌料的;灭菌的可以监督装袋的;出菇的可以监督灭菌的;出菇管理的可以监督发菌的;所以,各处工序之间的工人,为了共同的利益和自身的利益,而相互监督,不用老板操心,老板有更多的时间去钻研技术和开拓市场。

可以说我国杏鲍菇的工厂化栽培这是最成功的一家。

它的设备不是很先进,全部是国产设备,厂房也非常简陋,50平米左右一个出菇车间,菌袋立体摆放,立体出菇,每个车间可放菌袋5000个左右。

实践证:这样的中小型工厂化、自动化、周年栽培杏鲍菇,其经济效益非常可观,每年纯利润在100万左右,它的总投资规模包括设备和厂房也没超过50万。

这样的中小型工厂化杏鲍菇生产厂,完全适合我国的国情。

从上个世纪XX年代,我们在河北石家庄、邯郸、山东辽城、利用闲置的水果储存冷库陆续开展食用菌工厂化栽培。

我们的体会是:利用冷库周年工厂化生产食用菌要想获得稳产高产,并非易事,需要多年的经验积累和坚持不懈的努力,最后才能成功取得好的效益。

如我们用冷库栽培白色金针菇,产量总是不稳定,远远没有半地下式塑料大棚栽培白色金针菇产量高。

什么原因呢?后来才发现,问题出在湿度上,湿度上去了,原基形成的多,每个原基长成一个金针菇,最后产量很高,头茬菇每袋可出到8两。

如果你采取工厂化栽培,第一年产量不高,就不干了,这样你永远不会有好的效益。

利用冷房工厂化栽培食用菌,虽然温度、湿度、光线、通风等环境条件可以人为控制,但其技术难度远比塑料大棚栽培食用菌要大。

工厂化瓶栽杏鲍菇培养及出菇技术浅析

工厂化瓶栽杏鲍菇培养及出菇技术浅析

工厂化瓶栽杏鲍菇培养及出菇技术浅析工厂化瓶栽杏鲍菇生产,虽然投资成本高,但产品品质好,菇体洁白,菌肉紧实,菇帽大、口感好。

随着国内消费品质的提高,瓶栽杏鲍菇产品将会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瓶栽杏鲍菇产品可出口欧洲、美国和东南亚等地,价格是袋栽产品的1倍左右。

此外,瓶栽杏鲍菇机械化程度和生产效率高,在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将来,瓶栽杏鲍菇将是杏鲍菇产业发展的趋势。

本文对瓶栽杏鲍菇工厂化生产的培养管理、搔菌作业和出菇管理等方面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解析,并对其关键点和操作要领进行说明,以期为工厂化瓶栽杏鲍菇企业提供参考。

一、培养管理培养管理是食用菌生产一致、稳定和高产的基础。

培养管理好的食用菌出菇一致、产量高并易于管理。

培养时间和培养温度对工厂化瓶栽杏鲍菇的菌丝生长、菇蕾发生、子实体整齐度、产量及品质等均有显著影响。

培养时间短,后熟期不足,直接导致现菇蕾晚,瓶间出菇整齐度低,产量和采收集中度都较低,而适度延长培养时间,其原基分化、现蕾时间都较早,实体整齐度较高,且生长速度快。

菌丝生长过程中,释放出大量CO2,因此要求室内有良好的通排风系统,CO2浓度保持在1000~3500μl/L为宜。

杏鲍菇菌丝最适温度为24℃左右,生长速度最快,菌丝浓白、旺盛。

菌丝在呼吸生长过程中释放出热量,瓶内温度一般会比室温高3~4℃,为保证菌丝最佳的生长酶活力,室温一般控制在20~22℃,室内相对湿度(RH)控制在60%~70%,培养35d左右。

接种后的菌种瓶通过传送带送至培养室,使用机械手或人工放置在垫仓板上,每个垫仓板每层放4筐或6筐,放9~10层,两个垫仓板摞一起,共18~20层,加上走廊等公摊面积,平均1m2放置600~700瓶。

根据菌丝发热量和所需新风的不同,杏鲍菇培养一般分为前培养、后培养和后熟区。

1.前培养:菌种接入栽培瓶后,菌丝逐渐恢复,并开始吃料。

前期菌丝较弱,发热量较小,需要的新风量少,但对新风洁净度的要求较高,一般需要经过粗效、中效,甚至亚高效过滤网进新风。

杏鲍菇工厂化栽培技术

杏鲍菇工厂化栽培技术

杏鲍菇工厂化栽培技术杏鲍菇又名刺芹侧耳,是原产欧洲南部、非洲北部以及中亚地区高山、草原、沙漠地带的一种品质优良的大型伞菌。

肉肥厚,质地脆嫩,且具有杏仁香味,适合保鲜、加工和烹调。

目前国内杏鲍菇以自然栽培为主。

杏鲍菇形成原基温度为10℃~18℃,最适宜温度为12℃~15℃。

子实体生长一般适温为10℃~21℃,但也有不耐高温菌株,以10℃~18℃为宜。

目前,杏鲍菇工厂化栽培也取得良好的进展,本文介绍了杏鲍菇工厂化栽培工艺技术。

1.菇房设计1.1设施菇房:按工艺要求分为发菌室、催蕾室和育菇室。

菇房平面宽3.5m、长9m、房高3.5m。

各室的门统一开向缓冲室,缓冲室宽度2m,它是进出各菇房的公共通道,墙体铺贴阻燃、防潮聚乙烯发泡隔热层,有利于降低能量消耗。

菇架双列纵向排列,四周及中间留有过道,便于操作和空气循环。

发菌室菇床7层,层距0.35m。

催蕾室和育菇室菇床5层,层距0.45m,底层菇床距离地面均为0.25m。

1.2设备菇房:有制冷、光照、通风三种主要设备。

各室配备1台5HP的压缩冷凝制冷机组,对应配套1台40㎡的吊顶冷风机;或2室配备1台8HP制冷机对应配套2台40㎡的吊顶冷风机。

催蕾室与育菇室的天花板上及纵向二垛墙各安装2盏40W日光灯。

各室安装1台45W轴流电风扇,新鲜空气经由缓冲室打入菇房,废气从菇房另一排气口经缓冲室隔层排出。

2.菌种制作应选朵形圆正、菇柄粗细均匀、组织致密、色白、口感好的菌种。

母种:培养基用普通PDA培养基,培养温度25℃,菌龄10天。

1支母种可接7~8瓶原种。

原种:配方为棉子壳68%、蔗渣10%、麦麸20%、蔗糖1%、碳酸钙1%。

料水比1∶1.2。

每支750mL的广口瓶装料干重270g左右,装瓶后用尖形木棒插入形成孔穴,利于菌丝快速生长。

原种经高压灭菌,接种后25℃培养30天菌丝可长满,每瓶原种可接25包栽培袋。

3.栽培袋制作3.1塑料袋选用:选择对折角的聚丙烯塑料袋,袋宽17cm、长度36cm、厚度0.05cm。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杏鲍菇工厂化栽培技术【打印本稿】【进入论坛】【推荐朋友】【关闭窗口】 2008年04月17日 09:12杏鲍菇又名刺芹侧耳,是欧洲南部,非洲北部以及中亚地区高山,草原,沙漠地带的一种品质优良的大型伞菌。

肉肥厚,质地脆嫩,且具有杏仁香味,是高档食用菌。

杏鲍菇的发菌适温为23-25℃;形成原基的温度为10-18℃,最适12-15℃;菇体发育适温范围为10-21℃。

日本的工厂化杏鲍菇栽培,其拌料,装瓶,灭菌,接种,培养,搔菌,育菇,挖瓶等工序都采用机械操作,由传感器和电脑自动控制温,湿度,投资大,效益高。

许多理念和技术值得借鉴。

1、菇房:分为发菌室,催蕾室和育菇室。

菇房宽3.5M,长9M,高3.5M。

各室的门统一开向走廊(图2),廊宽2M。

墙体喷涂聚乙烯发泡隔热层。

菇架双列向排列,四周及中间留有过道,便于操作和空气循环。

发菌室菇床7层,层距0.35M;催蕾室和充菇室菇床5层,层距0.45M,底层菇床距地面为0.25M。

2、设备:有制冷,通风,喷雾(图3)光照四种主要设备。

各室配备1台5HP的制冷机和1台40M2的吊顶冷风机;或2室配备1台8HP的制冷机组和2台40M2的吊顶冷风机。

催蕾室与育菇室的天花板上及纵向二垛墙各安装2盏40W日光灯。

各室按装1台45W轴流电风扇,新鲜空气经由缓冲室打入菇房,废气从另一排气口经缓冲室隔层排出。

3、木屑配方(干料100kg中的比例):原料名干重含N%含N%备注杂木屑 39kg 1.00 0.39kg折干85%玉米芯 39kg 0.48 0.19kg同上麸皮 20kg 2.20 0.44kg同上碳酸钙 2kg 0 0或石灰合计 100kg 0 1.02kg N%=1%木屑先喷水堆积,玉米芯粉碎0.3-0.5cm颗料,含水量62%-65%。

(国内配方:棉子壳68%,蔗渣10%,麦麸20%,蔗糖1%,碳酸钙1%。

料水比1:1.2)。

4、装瓶:机械装瓶,中心打孔,加滤气瓶盖。

采用耐高温塑料筐(16瓶/筐)。

(袋式:聚丙料袋,宽17cm,长36cm,厚度0.05mm。

装干料500克)。

5、灭菌:高压灭菌,121℃,1.5小时。

6、接种:瓶温30℃以下,无菌室接种。

7、培养:发菌室恒温23-25℃,黑暗。

随着菌丝的生长,瓶中CO2浓度由正常空气中的量0.03%逐渐上升0.22%,较高浓度CO2可刺激菌丝生长,所以培养期间少量换气即可。

培养30-35天左右菌丝可满瓶。

8、搔菌:菌丝满瓶后再培养7-10天,使其达到生理成熟。

此时搔菌,即除去瓶口1-1.5cm 厚老化菌丝。

机械操作,包括开盖→搔菌→冲洗→扣盖→搔菌可使出菇整齐。

9、催蕾:搔菌后入出菇室,瓶口向下翻入一个空筐,利于菌丝恢复生长,空气湿度90%-95%,温度12-15℃,适度通风。

菌丝恢复长生长后,湿度降到80%-85%,形成湿度差;光照500-800Lx,CO2浓度0.1%以下,7-10天形成菇蕾。

如果CO2浓度超过0.1%,则菇体畸形(图4)10、育菇:菇蕾形成后再翻筐,使瓶口朝上育菇,温度15-17℃,湿度90%-95%。

用喷雾机调湿,不可向菇体直接喷水。

当菇蕾长到花生米大小时,用小刀疏去畸形和部分过密菇蕾。

每袋产量与成菇朵数趋正相关,应根据市场需求决定每袋所留菇蕾数,一般每袋成菇4朵产量质量较高。

)11、采收:菇盖基本展开,孢子未弹射时采收,采大留小,分次采完。

采收单菇时,手握菌柄基部旋转拔,丛菇用小刀切割。

一般从现蕾到采菇10-20天,工厂化瓶式栽培只采收一潮(图5),转化率为50%左右。

采后机械挖瓶,以备下轮装瓶。

(代式:单袋500克干料,一潮菇平均产量为250克左右)(转化率50%);10天后可再长出第二潮菇,两潮菇单袋最高产量可达610克;覆土一潮可达154%(850/550)。

北方杏鲍菇栽培技术发布时间:2004-4-4来源:辽宁金农网【浏览字号:大中小】标签:>>>点击发表评论杏鲍菇(Pleurotus eryngii)又名雪茸。

是一种品质优良的大型肉质伞菌,杏鲍菇具有苗肉肥厚,质地脆嫩,味道鲜美,堪称“平菇之王”。

营养丰富,寡糖含量高,有整肠美容的效果。

可适合保鲜或干制、倍受消费者青睐,市场前景看好,现将其生物特性及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一、生物学特性:1.温度:温度是决定杏鲍菇栽培成败及产量高低的关键。

菌丝生长最适温度23-25℃,子实体生长最适温度为12-18℃,低于8℃不会现原基,高于20℃以上容易出现畸形菇。

2.湿度:菌丝生长培养料含水量60%-65%为宜,子实体形成阶段相对湿度要求90%-95%,生长阶段要求85%-90%。

3. 营养:杏鲍菇分解木质素、纤维素能力较强,需要有较丰富的营养,特别是氮源应充足,菌丝生长才能旺盛,产量较高。

4. 空气:菌丝生长阶段需氧量相对较少,低浓度的二氧化碳对菌丝生长有促进作用,子实体生长阶段需充足的氧气,二氧化碳浓度以少于0.02%为宜。

5.光照:菌丝生长阶段不需要光线,在黑暗环境下会加快菌丝生长,现原基和子实体生长则需要一定的散射光,适宜的光照强度为500-100lx。

6.pH值:菌丝生长阶段最适pH值为6.5-7.5,出菇阶段的最适pH值为5.5-6.5。

二、栽培技术:1.栽培季节:杏鲍菇属低温型菌种,北方地区可安排在春、秋两季栽培。

2.菌种制作:母种采用PDA培养基,添加蛋白胨可促进菌丝生长。

原种可采用麦粒、木屑麸皮培养基,一般原种在25℃培养,20- 30天可长满瓶。

3.原料与配方:适宜杏鲍菇生长的基质原料很多。

如:杂木屑、棉子壳、稻草、麦秸、豆秸、玉米芯等均可作栽培原料。

栽培料配方:木屑34%,玉米芯20%,豆秸20%,麸皮20%,玉米面3%,糖、碳酸钙、石膏各1%,含水量60%-65%。

4.制袋培养:采用17cm×33cm低压聚乙烯塑料袋,每袋料干重500g、湿重1000g,装料松紧适度,常压灭菌100℃保持8-10h,冷却后按无菌操作接种。

接种后置23-25℃下遮光培养。

一般30-40天可长满袋。

5.出菇管理:菌丝长满袋后,即将菌袋搬入菇房或温室大棚,出菇场所要认真消毒灭菌,将菌袋直立排放,也可墙式堆叠。

出菇前要进行催蕾处理,加强通风拉大温湿差,刺激原基形成,待菌丝扭结形成原基并已出现小菇蕾时开袋,解开袋口,将袋膜向外翻卷下折至料面2cm为宜。

出菇期菇棚温度应控制在13-18℃,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85%-90%,切勿将水喷到菇体上,否则子实体会变黄影响品质。

6.采收与加工:一般在现蕾15天左右可采收,在菌盖即将平展,孢子尚未弹射时为采收期。

采收标准根据需要而定;出口菇要求菌盖直径4-6cm,柄长6-8cm。

头潮菇采收15天左右,又可采第二潮菇。

产品可鲜销,耐贮存,也可干制或制罐头。

文章来源于:北京农业信息网杏鲍菇的特性及栽培技术杏鲍菇因其味香如杏仁,肉肥似鲍鱼而得名,其菌肉肥厚,菌盖和菌柄脆嫩,味道鲜美,市场前景良好。

一、形态特征杏鲍菇子实体群生或单生,菌盖直径4厘米~6厘米,最大16厘米,初期菌盖缘内卷呈半球形,后平展,中央稍下陷,呈漏斗状,表面有绒毛,浅灰色至浅黄色。

菇柄中生或偏生,呈球茎状或棒状,白色光滑。

一般长8厘米-15厘米,直径3厘米~8厘米。

菌褶向下延生、密集、乳白色。

孢子白色或浅黄色。

二、生物学特性1.营养杏鲍菇是一种分解纤维素、木质素、蛋白质能力较强的食用菌,可广泛利用和吸收各种农副产品下脚料及栽培平菇的原料中的碳源和氮源,且氮源越丰富,菌丝生长越旺盛,产量越高。

以棉子壳、杂木屑、玉米芯等为主料,适量添加麸皮、米糠、玉米粉等为辅料提高氮源最佳,在蔗渣、酒糟、谷壳、秸秆等基质上也能很好生长。

2.温度杏鲍菇属中温品种,可耐高温28℃以上。

最适发菌温度为22℃~24℃,高于30℃时菌丝生长不良,易出畸形菇。

出菇温度为10℃~28℃,最适温度为16℃~22℃,在18℃~21℃时菇的质量和产量最佳,超过28℃时易产生虫害,严重时,—昼夜害虫蚕食菇体可达1厘米以上,严重影响商品价值。

夏季出菇时,应控制在23℃以下为宜。

3.水分杏鲍菇属耐早品种,因出菇阶段不适宜往菇体上喷水,生长所需的水分主要来源于培养料,所以配料时适宜的含水量应为65%~70%,水分偏低则不易出菇。

培养期不喷水子实体也能正常生长。

出菇期子实体分化阶段空气湿度以90%左右为宜,低于85%时菇质量较好,适宜出口外销。

4.空气菌丝生长和子实体发育期较耐二氧化碳,低浓度的二氧化碳可缩短发菌期,刺激原基分化和菌柄伸长,二氧化碳浓度在2.2%以下时,菌丝能正常生长。

现蕾及出菇期需要新鲜的空气,一-般二氧化碳浓度在0.02%以下为宜,此期需加强通风换气,通风不良,菌丝生长缓慢,原基分化延迟,菇蕾萎缩。

5.光照菌丝生长阶段不需要光线,现原基及子实体生长阶段有弱光即可正常生长,一般给予不大于300勒克斯的光照或散射光即可,光线的强弱对菇体无多大影响,但不宜阳光直射。

6.酸碱度适宜菌丝生长的培养料pH值为4~8,最适6.5~7.5,出菇阶段最适pH 值为5.5~6.5,小于4或大于8时不利于子实体生长。

覆土材料最适pH值为5.5~6。

三、栽培技术1.栽培季节:杏鲍菇从播种到出菇约需50天~60天,属中温偏低型菌类,利用自然条件栽培,于秋末冬初或春末夏初出菇较适宜。

长江流域可安排9月至次年3月栽培,10月至次年5月出菇,于栽培期前60天进行菌种生产。

其他地区可适当提前或延后安排生产。

2.培养料配方①棉子壳85%,玉米混合粉14%,石灰1%;②棉子壳50%,杂木屑30%,玉米混合粉18%,石灰1%,石膏粉1%;③杂木屑75%,麸皮22%,白糖1%,碳酸钙1%;④玉米芯(粉碎成黄豆粒大小)77%,玉米混合粉20%,白糖1%,石膏l甲o,石灰1%。

以上配方培养料含水量为65%~75%。

3.配料制袋按比例称量配料,在拌料场将料翻拌均匀,加水并调节含水量为65%~75%、pH值为6.5-7.5,建堆发酵,中间翻堆3次。

然后将培养料装入17厘米×33厘米×0.004厘米的聚乙烯折角袋内,每袋可装干料250克~500克,湿料600克~1000克。

装满料后,袋口套上塑料颈圈,盖上海绵体塑盖,放人太空灭菌包内消毒灭菌4小时~5小时或放入常压灭菌锅内,在蒸汽温度100℃条件下保持8小时~10小时,降至常温后取出,冷却至30℃以下时,用“四不型”食用菌无菌接种器全开式打开袋口塑盖并接种,每750充瓶装的杏鲍菇栽培种可接料袋40袋~60袋。

接种后将菌袋置清洁卫生的至内发菌培养,保持室内温度20℃~25℃,空气相对湿度70%左右,每天通风1次~2次,保持空气新鲜,大约30天菌丝可长满袋。

3。

排菌袋出菇将长满菌丝的菌袋直立排放在出菇场地,打开袋口,拉直袋筒膜,筒口表面盖1层报纸,喷水保持报纸湿润,调控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80%左右,温度15℃~20℃,加强通风换气,促使菇蕾分化伸展,形成正常子实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