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_解
环境保护部公告2010年第34号--关于发布2009年重点流域和环境保护重点城市环境质量状况的公告

环境保护部公告2010年第34号--关于发布2009年重点流域和环境保护重点城市环境质量状况的公告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环境保护部(已撤销)•【公布日期】2010.03.17•【文号】环境保护部公告2010年第34号•【施行日期】2010.03.17•【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环境保护综合规定正文环境保护部公告(2010年第34号)关于发布2009年重点流域和环境保护重点城市环境质量状况的公告为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的通知》(国发〔2007〕37号)的要求,现发布《2009年重点流域水环境质量状况》和《2009年环境保护重点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状况》。
特此公告。
附件:1.2009年重点流域水环境质量状况(略)2.2009年环境保护重点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状况二○一○年三月十七日附件2:2009年环境保护重点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状况2009年,113个环保重点城市中,海口和三亚2个城市达到空气质量一级标准,占1.8%,大连、厦门等79个城市达到二级标准,占69.9%,太原、兰州等32个城市超过二级标准,占28.3%。
“十一五”以来,重点城市环境空气质量逐年改善,主要污染物浓度稳中有降。
重点城市中二氧化硫(SO2)年均浓度达到一级标准的有海口、三亚、拉萨、湛江、北海等16个城市,占14.2%;达到二级标准的有苏州、无锡等83个城市,占73.4%;超过二级标准的有乌鲁木齐、遵义、金昌、攀枝花、太原等14个城市,占12.4%。
与2008年相比,年均浓度下降的城市占72.6%。
113个重点城市的二氧化氮(NO2)年均浓度均达到二级标准,其中达到一级标准的城市有83个,占73.5%;达到二级标准的有30个,占26.5%。
与2008年相比,年均浓度下降的城市占49.6%。
重点城市中可吸入颗粒物(PM10)年均浓度达到一级标准的有海口和三亚2个城市,占1.8%,达到二级标准的有87个,占77.0%,超过二级标准的有兰州、西宁、枣庄、乌鲁木齐、济南、北京等24个城市,占21.2%。
中国海洋生态环境污染及治理及质量保证体系文件

中国海洋生态环境污染及治理一、我国海洋环境污染及生态破坏的现状与原因分析(一)海洋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现状据1998年全国环境状况公报,1998年近岸海域水体污染严重,局部海域环境质量仍呈恶化趋势。
因水质污染和过度捕捞,近海生物资源下降,近海海水养殖自身污染严重。
总之,我国近岸海域环境质量总体上未见好转,主要污染指标是无机氮、活性磷酸盐与重金属。
渤海污染继续加重。
海域内90%的监测站位超过一类海水水质标准,主要污染指标为无机氮、活性磷酸盐、石油类和铅。
其中辽东湾局部海域无机氮已超过三类标准。
另外,渤海生态系统退化,生物和渔业资源衰退。
据调查,10年来渤海鱼类群落生物多样性指数大大下降,经济鱼类低龄化、个体小型化、生长周期缩短。
黄海污染总体较轻。
海域内的45%监测站位超一类海水水质标准,主要污染指标为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铅。
其中胶州湾和大连湾无机氮分别超三类和二类标准。
东海污染严重。
海域78%的监测站位超四类海水水质标准。
主要污染指标为无机氮、活性磷酸盐、铅和汞。
南海水质较好,局部污染严重。
海域内28%的监测站位超一类海水水质标准,主要污染指标为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铅。
珠江口海域污染突出。
1 、我国海域海水环境质量90 年代以来,我国海洋环境污染一直比较严重。
其中,我国近海水质劣于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面积,从1992年的10 万平方公里,上升到1999年的最高值20.2万平方公里,平均每年以14.6%的速度增长。
1999年以后,我国的海洋环保工作初显成效,总体污染状况得到改善,污染加重的势头得到遏制,全海域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由1999年的20.2万平方公里,逐年下降到2004年的16.9万平方公里,减少了16.3%,环境污染状况得到了初步的改善。
但2004 年的数据显示,全海域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约16.9万平方公里,比2003年增加约2.7万平方公里,我国近岸中度和严重污染海域范围增加。
国家海洋局关于定期发布《中国海洋环境年报》的通报

国家海洋局关于定期发布《中国海洋环境年报》的通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海洋局•【公布日期】1990.04.20•【文号】国海管字[1990]196号•【施行日期】1990.04.20•【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新闻出版正文国家海洋局关于定期发布《中国海洋环境年报》的通报(1990年4月20日国海管字(1990)196号)国务院、军队有关部门,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人民政府,各海洋产业部门:随着我国沿海经济建设、海上生产作业及国防建设事业的发展,海洋环境状况的变化及其发展趋势,特别是海洋灾害问题日益为各有关部门和各级政府所关心与重视。
为顺应客观需要,开拓更为广泛的海洋公益服务领域,我局根据多年及当年的近海污染监测、近海标准断面监测、船舶测报、海洋浮标监测、沿海海洋台站观测,以及各类专项调查所获资料,结合海洋环境的研究、预报和警报等综合分析结果,于每年第一季度末发布上一年度的“中国海洋环境年报”,以便各部门及时了解、掌握这些情况,并对当年可能出现的异常与灾害及早作准备,以保障沿海及海上生产、开发活动的安全、海洋环境的保护、预防和减轻海洋灾害等工作的正常开展,并为海上执法管理提供依据。
在此基础上,还将编制内容更详细、信息量更大的三份专项公报或年报,即“中国海洋灾害公报”、“中国海平面公报”及“中国近海海域环境质量年报”。
这三份材料社会更为关心,定于每年五月份发布。
鉴于“年报”的使用范围较大,为不断改进并完善此项工作,望各部门及时将“年报”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改进建议反馈我局,同时还望各部门将自行开展的海洋环境研究、调查所获成果通报我局,以期使“年报”内容更充实、服务效果更好。
来函或材料请寄:天津市七十五号信箱国家海洋信息中心邮政编码:300171。
2009年青岛市环境质量状况概要

2009年青岛市环境质量状况概要综述2009年,青岛市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1.2%,市区环境空气质量稳定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各类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全面稳定达标。
全市开展监测的主要水库功能区达标率为84.4%;向市区供水的6处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主要河流功能区达标率为71.4%,同比升高6.3个百分点。
近岸海域水质达到优良的点位占75.0%,同比升高6.2个百分点,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78.1%,同比升高3.1个百分点。
区域环境噪声和道路交通噪声平均值均达标。
电离辐射环境仍保持在天然本底水平,未监测到放射性污染;电磁环境总体良好,各类测点综合电场强度全部达标。
一、环境空气质量市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333天,同比持平。
市区环境空气质量连续十年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各类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连续十年全面稳定达标。
市区环境空气中的主要污染物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年均值分别为0.098mg/m3、0.052mg/m3、0.043mg/m3,二氧化硫年均值同比降低0.002mg/m3,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氮年均值同比分别升高0.002mg/m3、0.015mg/m3。
二氧化硫为首要污染物的比例为7.0%,同比降低6.0个百分点;可吸入颗粒物为首要污染物的比例为93.0%。
二氧化硫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影响市区环境空气质量的主要污染物仍为可吸入颗粒物,扬尘污染和机动车尾气污染呈加重趋势。
各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四方区、李沧区、城阳区、崂山区同比升高5.7、3.8、2.2、1.3个百分点,黄岛区同比持平,市南区、市北区同比下降2.7和2.5个百分点。
2009年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图市区空气质量优良率年际变化市区空气主要污染物浓度比较各区空气质量优良率比较各区二氧化硫浓度比较各区可吸入颗粒物浓度比较各区二氧化氮浓度比较二、水环境质量全市开展监测的32座主要水库功能区达标率为84.4%。
2009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2009年中国水资源公报一、水资源量降水量 2009年,全国平均年降水量591.1mm,折合降水总量为55965.5亿m3,比常年值偏少8.0%。
从水资源分区看,松花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西北诸河6个水资源一级区(以下简称北方6区)面平均降水量为315.7mm,比常年值偏少3.8%;长江(含太湖)、东南诸河、珠江、西南诸河4个水资源一级区(以下简称南方4区)面平均降水量为1079.7mm,比常年值偏少10.0%。
在31个省级行政区中,降水量比常年值偏多的有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海南和青海偏多程度约30%;降水量比常年值偏少的有22个省(自治区),其中北京和云南偏少约25%。
地表水资源量 2009年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3125.2亿m3,折合年径流深244.2mm,比常年值偏少13.4%。
从水资源分区看,北方6区地表水资源量比常年值偏少13.1%;南方4区比常年值偏少13.5%。
在31个省级行政区中,地表水资源量比常年值偏多的有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比常年值偏少的有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黑龙江、上海、青海、海南偏多程度在23%,56%之间,江西、吉林、云南、河南、福建、内蒙古、宁夏偏少程度在25%,37%之间,山西、辽宁、河北、北京偏少程度在45%,62%之间。
2009年,从国境外流入我国境内的水量为154.9亿m3,从我国流出国境的水量为5193.3亿m3,从我国流入国际边界河流的水量为1090.7亿m3,全国入海水量为13960.9亿m3。
地下水资源量 2009年,全国矿化度小于等于2g/L地区的地下水资源量为7267.0亿m3,其中,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为1688.2亿m3,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为5863.9亿m3,平原区与山丘区之间的地下水资源重复计算量为285.1亿m3。
2009年北方6区平原地下水总补给量为1423.4亿m3。
北方平原区的降水入渗补给量、地表水体入渗补给量、山前侧渗补给量和井灌回归补给量分别占51.5%、35.4%、8.0%和5.1%。
我国海洋环境保护研究【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行政管理我国海洋环境保护研究一、引言随着沿海经济的迅猛发展,近海海域遭到越来越严重的污染,使海域环境质量明显下降,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并对生物资源和人体健康产生有害影响。
近海水域的污染已成为世界各国,特别是象我国这样具有相当长的海岸线和众多海湾的国家所共同关心的环境问题。
为了开发海洋中的空间、矿产、渔业、能源等物质资源,需要在海上进行各类工程建设,在目前科技日益发展的情况下,工程建设的规模日益巨大,这些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和海洋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将是开发海洋中的一个应引起特别关注的重要问题。
为了适应我国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海洋环境的日益恶化,近海石油气田的开发,以及海岸带开发过程中的后效问题的研究需要,针对我国海洋环境保护问题开展研究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二、主题参考的文献资料主要是在学校图书馆的综合书库、中国期刊网上搜集的,主要是关于我国海洋环境现状及海洋保护方面的论文和书本等资料。
在此,根据参考的内容,我将我所参考的资料进行了分析和分类,如下:关于我国海洋环境现状,主要参考的是杨守晶的《浅论我国海洋环境现状与防治的法律对策》, 李义的《重拳打击污染,守护蓝色国土——我国海洋环境保护的措施建议》,王斌的《中国海洋环境现状及保护对策》及其它相关资料,而最重要的是国家海洋局发布的2008、2009、2010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
在这些资料里,作者们分别阐述了我国海洋环境现状,其中《浅论我国海洋环境现状与防治的法律对策》主要侧重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同时随之而来的以追求经济利益、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现象,使海洋的环境现状令人堪忧, 提出有效保护和防治海洋环境的法律对策,其侧重的是海洋保护法律方面的相关问题。
而李义的《重拳打击污染,守护蓝色国土——我国海洋环境保护的措施建议》则侧重论述我国海洋污染严重的相关实例,讨论我国海洋环境保护治理海洋污染方面的措施建议。
而2008、2009、2010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等资料是最全面的讲述我国近几年来海洋环境现状,当年我国全海域环境质量状况,主要入海污染源状况及近岸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状况。
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

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国家海洋局组织实施了2003年度全国海洋环境调查、监测和监视工作,在开展我国管辖海域环境质量状况趋势性监测的基础上,加强了近岸排污口、近岸海洋功能区、典型河口生态系统和赤潮灾害的监测,并根据监测结果对海洋环境质量状况进行了综合分析和评价,编制了《2003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现予以发布。
2003年国务院批准实施了《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这对加快我国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促进沿海地区经济合理布局和产业调整,保障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该规划纲要的实施,我国海洋经济必将进入一个快速发展阶段,保护海洋环境,维护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的任务将更加艰巨。
希望通过《2003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的发布,使各级政府和广大公众全面了解我国海洋环境状况,关心和爱护海洋,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促进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概述 (1)全海域环境质量状况 ...................................... 2 2.1 海水环境质量 .. (2)2.2 沉积物环境质量 (7)2.3 海洋生物质量 (8)2.4 重点海域浮游和底栖生物种类变化 (9)2.5 主要河口污染物入海总量 (9)2.6 重点排污口邻近海域环境状况 (10)重点河口生态环境状况 (11)4 海洋赤潮 (13)海洋功能区环境状况 ...................................... 155.1 海水增养殖区环境状况 (15)5.2 海水浴场环境状况 (17)5.3 海洋保护区环境状况 (18)5.4 海洋倾倒区环境状况 (19)5.5 海洋油气区环境状况 (20)6 重点岸段侵蚀状况 (21)7 海洋环境监督管理 ........................................ 237.1 《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实施 (23)7.2 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海洋管理工作 (23)7.3 加快沿海地区海洋环境监测机构建设步伐 (23)7.4 加强对陆源入海污染物的监督管理 (24)7.5 积极开展海上污染控制和管理 (24)7.6 强化海洋生态环境保护 (24)8 海洋环境保护技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 25公报中涉及的全国性统计数据,均未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
江苏省海洋与渔业局发布《江苏省2009年渔业生态环境状况公报》

江苏省海洋与渔业局发布《江苏省2009年渔业生态环境状况公报》苏郁【期刊名称】《现代渔业信息》【年(卷),期】2010(25)3【摘要】近日,江苏省海洋与渔业局正式发布《2009年江苏省渔业生态环境状况公报》,公报显示:2009年江苏省业生态环境状况总体良好。
监测结果表明,省内主要湖泊和长江干流江苏段水质总体良好。
随着近年来鱼类资源养护力度不断加大,人工放流的效果逐渐显现,鱼类资源种群结构逐步改善,但低龄化、小型化发展态势仍较严峻。
同时,受外源污染物入湖等因素影响,湖泊部分水体受到总氮、总磷污染,呈富营养化;长江干流江苏段部分水体则受到总磷污染。
海洋重要渔业水域方面与2007年、2008年相比,海州湾渔场受无机氮、活性磷酸盐污染有所缓解,但吕四渔场氮、磷污染依然较重。
【总页数】1页(P31-31)【关键词】环境状况公报;渔业生态;江苏省;渔业局;海洋;生态环境状况;总磷污染;长江干流【作者】苏郁【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931.3;X820.9【相关文献】1.江苏省海洋与渔业局发布《2003年江苏省海洋环境质量公报》 [J],2.江苏省财政厅江苏省海洋与渔业局关于印发《江苏省省级海洋综合管理与产业发展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J], ;3.省海洋渔业局关于印发《江苏省内河渔业船舶水上安全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和《江苏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渔业船员发证规定>办法》的通知 [J], ;4.省海洋渔业局关于印发《关于推进我省渔业科技入户工作的意见》、《江苏省渔业科技入户工程管理办法(试行)》及《2006年江苏省渔业科技入户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 [J], ;5.江苏省海洋与渔业局加强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采取有效措施 [J], 海川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者:《公报》以“海水环境质量”作为开篇,请您介绍一下2009年全海域及各海区海水环境质量及污染物种类与2008年以及往年相比有哪些变化?战秀文:《公报》显示:2009年,全海域未达到清洁海域(符合国家海水水质标准中第一类海水水质的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约为14.7万平方公里,比2008年增加7.3%。
其中,中度污染海域(符合国家海水水质标准中第四类海水水质的海域)和严重污染海域(劣于国家海水水质标准中第四类海水水质的海域)的面积分别为20840和29720平方公里,分别比2008年增加19.6%和17.7%,表明我国海域海水环境质量依然不容乐观。
自2003年以来的7年间,我国全海域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在16.9~13.7万平方公里之间波动,年均变化幅度不足0.5万平方公里。
其中,较清洁海域(符合国家海水水质标准中第二类海水水质的海域)面积在8.0~5.1万平方公里之间波动,年均变化幅度约0.4万平方公里;轻度污染海域(符合国家海水水质标准中第三类海水水质的海域)面积在5.2~2.2万平方公里之间波动,年均变化幅度约0.4万平方公里;中度污染海域面积在3.1~1.5万平方公里之间波动,年均变化幅度约0.2万平方公里;严重污染海域面积在3.2~2.5万平方公里之间波动,年均变化幅度约0.1万平方公里。
多年来,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长江口、杭州湾、珠江口和部分大中城市近岸局部水域一直是我国海水污染严重的区域。
海水中的主要污染物一直是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石油类。
2009年,渤海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为21550平方公里,约占渤海总面积的27.6%,中度污染和严重污染海域面积均比上年减少。
自2003年以来的7年间,渤海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年均约2.2万平方公里,占渤海总面积的28.2%,其中,较清洁、轻度污染、中度污染和严重污染海域面积年均分别为10300、56570、3320和2890平方公里。
辽东湾、渤海湾和莱州湾近岸一直是渤海的重污染区,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石油类一直是渤海的主要污染物。
黄海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为26490平方公里,其中轻度污染海域面积7930平方公里,中度污染海域面积5160平方公里,严重污染海域面积2150平方公里。
自2003年以来的7年间,黄海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年均约3.4万平方公里,其中,较清洁、轻度污染、中度污染和严重污染海域面积年均分别为14460、10220、5060和4480平方公里。
严重污染海域主要出现在鸭绿江口、大连湾和江苏沿岸部分区域,主要污染物一直为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石油类。
东海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为68190平方公里,其中中度污染海域面积8710平方公里,严重污染海域面积19620平方公里,分别比上年增加25.7%和23.3%。
自2003年以来的7年间,东海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年均约6.7万平方公里,其中,较清洁、轻度污染、中度污染和严重污染海域面积年均分别为26180、13870、8700和18280平方公里。
严重污染海域主要集中在长江口、杭州湾及部分海湾局部区域,主要污染物是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
南海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为30750平方公里,其中中度污染海域面积2780平方公里,严重污染海域面积5220平方公里,分别比上年增加7.3%和《2009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解读《2009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以下简称《公报》)于2010年3月由国家海洋局发布,《公报》全面展示了我国海洋环境状况及面临的主要问题。
为此,本刊记者采访了《公报》编写组的部分专家,请他们对《公报》部分内容进行解读。
5839.9%。
自2003年以来的7年间,南海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年均约2.4万平方公里,其中,较清洁、轻度污染、中度污染和严重污染海域面积年均分别为12280、6040、2390和2800平方公里。
严重污染海域主要集中在珠江口区域,主要污染物是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石油类。
记者:造成海水环境污染的原因主要有哪些,应如何加以防治?战秀文:综观多年来我国海水环境质量状况,污染区域全部集中在近岸和大的河口海域,造成海洋污染的原因主要包括陆源污染物排海、海上养殖污染、海上运输或海上突发事故产生的污染,以及其他开发活动产生的污染。
海水是一个庞大的流动体,一旦污染则治理极其困难。
因此,海洋污染控制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需要全国、全球携手行动,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减少污染物排海,特别要加强入海河流的全流域污染控制治理,力争早日使海洋恢复洁净且更加健康。
记者:《公报》显示目前我国入海排污口设置仍不尽合理,请您举例说明,如果能有图示让我们更直观地了解就更好了。
张志锋:入海排污口设置不合理主要表现在陆源入海排污口(含排污河)排污状况严重且分布在重要海洋功能区、水交换不畅的近岸海域(图示)。
这些入海排污口有相当一部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初期遗留下来的,从而导致近岸海洋环境质量严重受损。
如,福建省龙海市东园工业区排污口和广东省潮州市高沙水闸排污口污水分别直接排入保护区和养殖区,福建省莆田近岸多个入海排污口分布于水交换不畅的兴化湾。
图3福建省兴化湾入海排污口分布陆地保护区养殖区旅游区港口区图1 福建省龙海市东园工业区排污口图2 广东省潮州市高沙水闸排污口陆地保护区养殖区旅游区港口区陆地保护区养殖区旅游区港口区高沙水闸排污口59记者:入海排污口主要超标污染物有哪些来源?张志锋:根据2009年度对陆源入海排污口超标污染物的监测评价结果,我国陆源入海排污口排放的主要污染物类型是总磷、悬浮物、化学需氧量(COD Cr)和氨氮,它们都属于各排污口普遍排放的常规污染物。
其中,磷的主要来源为人类活动的排泄物、废弃物和工业污水,氨氮也来源于生活污水、工业污水。
除此之外,农田也是氮磷污染物的重要来源,由于我国农业机械化程度不高,氮肥、磷肥大多数最后都流入河道、并入小型河流或者其他入海排污口。
此外,在污染治理方面,总磷及氨氮经污水处置后达标很困难,一般都需要在后续增加深度处理环节且费用比较高。
因此,想有效控制氨氮和磷污染,需要从技术、政策、法规、标准、管理上综合入手。
化学需氧量也是我国水体污染减排的综合控制指标,表征污水中有机污染的程度,人们生产、生活各个环节的排污行为几乎都会导致水体化学需氧量的升高。
悬浮物成为主要污染物的重要原因是所监测的大量排污河和混合型排污口往往排放高浓度的悬浮物。
记者:《公报》中列举了2009年我国近岸海域海洋垃圾监测数据,海洋垃圾应该也是公众比较关心的海洋环境问题,请您谈谈防控海洋垃圾主要应从哪些方面入手?张微微:由于海洋垃圾具有流动性,尤其是海面漂浮垃圾和海底垃圾的清除需要出船出海,甚至机械化作业,加大了海洋垃圾清理的难度,防控海洋垃圾应采取各种必要的措施。
一是加强环保、海洋、农业、海事、旅游等多部门协作,齐抓共管,协调一致,从源头上控制垃圾进入海洋环境;二是制定海洋垃圾清除与防治的短、中、长期计划,加强废弃物的管理和控制,完善沿岸地区固体废弃物和垃圾管理制度和法规;三是发动社会力量进行清理,定期开展海洋垃圾清除志愿活动和宣传教育活动,支持和鼓励公众参与减少废物排放的环保行动,提高社会公众的海洋环境保护意识。
记者:海洋环境灾害一直是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其中赤潮在近十年来慢慢成为主要海洋环境灾害之一,请您介绍一下赤潮的形成和危害,以及其发生的历史演变。
林凤翱:赤潮(Red-tide)又称有害藻华(Harmful Algae Blooms, HABs),是指海洋中某些浮游生物(尤指浮游藻类)、原生动物或细菌等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爆发性增殖或聚集达到某一水平,引起水色变化或对其他海洋生物产生危害作用的一种生态异常现象。
赤潮的发生可降低水中溶解氧或产生毒素,从而对海洋生物或其它海增水养殖鱼类、贝类和甲壳类产生物理或化学性刺激作用,引起这些生物大量死亡,同时也可能通过这些经济生物对毒素的富集最终对人类产生毒害作用,危及生命安全。
近年来,随着我国沿海工业化进程的加速,以及沿海地区人口的不断增加,通过河流及人工排污渠道输入沿岸海域的各类物质和能量不断增加,再加之海水增养殖业自身污染的加剧,为赤潮的形成创造了诸多有利条件。
为此,不仅赤潮的发生频率和累计面积呈不断升高的趋势,而且赤潮的时空分布也不断扩大,全年各月份和整个中国近岸海域乃至近海海域均有赤潮发生。
20世纪70、80年代平均每年仅发生赤潮3~5次,并且大多数赤潮均发生在5、6月份和8、9月份;90年代平均每年发生赤潮20多次,绝大多数赤潮发生在4~9月。
进入本世纪后,赤潮发生的时间分布区间扩大,1~12月均有赤潮发生,赤潮的时间分布呈现出5、6月份密集频繁发生, 7、8、9、4、10、3月份经常发生,1、2、11、12月份也有赤潮发生的态势。
每年赤潮发生次数在28~119次之间,年平均79次;累计面积在10150~27070平方公里之间,年平均16300多平方公里。
无论发生次数和累计面积均是20世纪90年代的3.4倍和20世纪80年代的9~10倍。
2009年,全海域共发现赤潮68次,累计面积约14100平方公里,与上年相比,赤潮发现次数相同,赤潮累计面积基本持平;与近10年相比,略低于平均值,但仍维持在较高水平。
记者:未来一段时期赤潮将会有怎样的发展趋势?林凤翱:根据上述特点和规律,预计近5年(2010-2014)我国海域赤潮年发生次数和累计面积仍将会在60~85次和10000~18000平方公里范围浮动;赤潮频繁发生的重点时段仍将在每年的5月和6月,重60点发生区域除浙江海域、福建南部近岸海域、福建厦门近岸海域、渤海湾、珠江口附近海域以外,赤潮有北移的倾向,黄海南部、辽东湾西南部海域发生较大面积赤潮的风险在不断增大;赤潮优势种类除频繁引发赤潮的具齿原甲藻、米氏凯伦藻、中肋骨条藻和夜光藻以外,有藻类细胞小型化、有毒有害藻类赤潮比例加大的倾向,赤潮异弯藻、棕囊藻、裸甲藻、亚历山大藻和夜光藻将是危害增养殖生物或人类健康的主要种类。
针对海洋赤潮灾害特点和规律,必须不断地加大赤潮灾害监测力度,提高赤潮灾害预警水平,完善应对赤潮灾害的技术措施和对策。
只有做好这些工作,才能减轻赤潮灾害损失,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和公众健康,促进我国沿海地区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记者:浒苔是近几年才逐渐发生的海洋环境灾害。
对于浒苔灾害2009年有哪些监测结果?浒苔的大规模爆发能否预测?其预测将用到哪些关键技术?林凤翱:近年来在我国南黄海常发生浒苔灾害,俗称“绿潮”。
浒苔是一类大型海洋绿藻,本身无毒无害,但若在近岸海域大量漂浮堆积,将对海洋环境、生态服务功能以及沿海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生产造成严重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