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文化与现代文学
论中国都市化进程与都市文化研究

都市 化 、 城 市化 、 城镇 化是 三个 相关 而并 不完 全等 同 的概念 , 就 如 同都市 、 城市、 城 镇 的概 念不 同一 样 , 它们 具有 城市 人 口、 城 市规 模 、 城 市 影 响 等方 面 的差距 , 目前却 有将 三个 概念 混用 的现 象 。 据 有关 统 计 , 1 9 9 5年全 国 大 约有 5 0多 座 城 市 打 出了建设 “ 国际化 大都 市 ” 的旗 号 , 到 1 9 9 6年 , 全 国已经 有 7 5 个 城 市提 出了建 设 “ 国 际化 大 都市 ” 的战 略 目标 , 到2 0 0 4年 , 更 是高 达 1 8 3个城 市 。 _ 1
杨 剑 龙
( 上海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师范大 学 都 市文化研 究 中心 , 上海 2 0 0 2 3 4 )
摘
要: 中国都 市化 进程 的快 速 步伐是 有 目共 睹的 , 研 究都 市文化 成 为 中国都 市化进程
中的重要 任 务 。翻 译介 绍 国外的都 市 文化 研 究成 果 , 成 为 国内都 市 文化研 究 的重要 任务 , 对 于 拓展 都 市 文化研 究视 阈、 建设都 市文化理 论 , 具 有 开拓 性 的 意 义。 由高等 院校 、 社 科 院组 建 的 研 究机 构 , 对于都 市 文化 的研 究与发展 起 到 了十 分 重要 的 作 用 。在近 些年 来 的都 市 文化研 究
马克思韦伯涂尔干齐美尔彼得桑德罗伯特帕克曼纽尔卡斯特等的社会学理论?福柯大卫哈维蒙特鲍曼等的现代性理论?福柯利奥塔大卫哈维迈克尔迪尔莎朗佐京等的后现代性理论等?不同流派不同理论的译介?拓展了国内研究界的视丰富了都市文化研究的理论与研究方法?在都市文化的研究中?以高等院校社科院组的相关研究机构?对于都市文化的研究与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这些研究机构有计划有规模的研究中?在这些机构创办的学术刊物的编辑和研究丛书的出版中?中国的都市文化研究78不断兴盛和发展?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都市文化研究学术刊物2005年创刊?设置当代都市文化国际都市文化都市文化史文学中的都市文化访谈书评新书推荐等定期或不定期的栏目?已编辑出版收录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集刊cssci?出版?上海文化与上海文学研究丛都市文化前沿研究丛书??都市文化研究论丛?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成立于200311月被批准为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城市经济与规划城市人口与社会发展城市历史与文化发展城市制度与管理四个研究室?年刊中国城市研究创刊于2008主要刊登城市经济城市社会城市地理城市政治与管理现代城市史等领域的论文?被收录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集刊cssci上海交通大学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成立于1999年?以文化产业研究为中心?跟踪国际发展前沿?针对国家战略需求?对我国文化产业中长期发展战略进行前瞻性理论性和全局性研究?2001年起主编中国文化产业蓝皮书?2003年创办中国文化产业评论际文化产业观照文化产业与区域文化建设文化产业学科建设等?2007年被收录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集刊cssci?出版?文化产业系列丛书?2005年成立?是专门从事城市与区域发展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科研机构?致力于城乡统筹发展与新型城市化道路研究城市与区域发展的比较研究城市宏观和微观发展中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城市群与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研究城市与区域发展中构建和谐社会研究城市历史城市文化城市精神研究及其他相关问题研究等?有上海大学?海派文化研究中心?成立于2002致力于?海派文化?研究?努力发展出?时代特国特色上海特点?行专业化系统化研究?以彰显?海派文化?的特有魅力?服务于上海的城市文化建设?中心每年主办学术年会?已编辑出版海派文化系列论文集11主编出版海派文化丛书33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文化发
上海的都市文化想象与隐喻-从施蛰存到孙甘露

上海的都市文化想象与隐喻-从施蛰存到孙甘露上海的都市文化想象与隐喻,从施蛰存到孙甘露上海的都市文化想象与隐喻,从施蛰存到孙甘露论文导读:再到近年涌起的上海热等等。
无一不将目光聚焦于大都市上海。
作为中国新文学现代主义的鼻祖的施蛰存。
和先锋文学最后一个坚守者孙甘露。
内在现实与梦幻虚构中的隐喻。
关键词:上海,都市,施蛰存,孙甘露,隐喻上海自近代以来便每每成为文学书写的热点都市,从晚清的狭邪小说,到三四十年代海派小说,再到近年涌起的上海热等等,无一不将目光聚焦于大都市上海,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剖析上海的各个层面。
这其中自然包含着许多社会心理学的因素,也有作家的创作心理因素在起作用。
而在其中,作为中国新文学现代主义的鼻祖的施蛰存,和先锋文学最后一个坚守者孙甘露,因其跨越半个世纪不约而同进行现代主义文本实验这一相似性,以及同为上海人,与上海都存有的一生解不开的纠葛,更让人不禁注意二人在同样先锋的笔法下,对不同时代上海的都市文化想象。
一宽厚的亲切与深沉的爱 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是东西文明和新旧文明交汇的地方, 也是资本主义文明和半殖民地文化冲突的空间。
这样的上海既是产生畸形人际关系的土壤,也是产生现代主义的背景。
李欧梵在《上海摩登》中说:30年的上海确实已是个繁忙的国际大都会世界大都市,她又是最大的港口和通商口岸,一个国际传奇,号称东方巴黎 ,一个与传统中国其他地区截然不同的现代魅力的世界。
作为都市小说家的施蛰存,恰恰生活在那时候的上海。
他对笔下所描写的上海大都市龙源期刊,有着切肤的情感。
他不像京派作家那样用乡村的纯静优美来反衬都市的黑暗,也不像左翼作家那样用阶级分析的眼光,揭示都市的丑恶,而是客观中肯地描写,但仍然能发现都市的弊端,运用心理分析和感觉主义的方法,表现上海这个现代都市的堕落与变异。
而9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浪潮汹涌席卷,经济、文化各个领域的全球化,城市中的现代人经受了思想、精神的一次次洗礼。
哈尔滨都市文学发展轨迹探微

2010年第5期(总第122期)黑龙江社会科学H e il o ng ji a ng Soc ial Sciences N o 5,2010G ene ra.l N o .122哈尔滨都市文学发展轨迹探微庄鸿雁(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哈尔滨150018)摘 要:哈尔滨和上海一样是20世纪初中国仅有的几个现代都市之一,并创造了先进的工业文明和丰富的都市文化。
由此产生的哈尔滨都市文学走过了它独特的发展道路,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特征,在一定时期内其文学成就堪比 海派 。
关键词:哈尔滨;都市文化;都市文学中图分类号:J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4937(2010)05-0099-04收稿日期:2010-07-21基金项目: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2009年一般课题阶段性成果(2009Y 12)作者简介:庄鸿雁(1965-),女,黑龙江嫩江人,副研究员,从事地域文化与文学研究。
都市文学是伴随着现代都市的诞生而诞生的。
20世纪初中国已出现了少数现代城市,上海、哈尔滨就是其中的代表,并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创造了先进的工业文明和丰富的都市文化。
复旦大学陈思和教授提出: 都市与文学,这两个概念作为研究对象联系在一起,无非是两种形态:一是现代都市的发展对文学可能产生的作用;二是文学创作中有关都市的描绘和想象。
[1]也有学者将都市文学概括为: 就是描写真实的或虚拟的以都市生活方式为核心的全面立体的都市生活的文学。
[2]文学之于都市(或城市),它可以说是都市文化的灵魂。
正如狄更斯与伦敦、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圣彼得堡、乔伊斯与都柏林、卡夫卡与布拉格一样密不可分。
在中国,尽管哈尔滨与上海一样同为在20世纪国内进入现代国际都市最早的城市,都创造了先进的工业文明和绚烂的都市文化,但在文学方面,上海1930!1940年代的 海派 作家及作品在都市怀旧的文化浪潮中被挖掘和重新评价,如新感觉派小说、张爱玲的小说等,似有上海都市文化代表的意味,并被王安忆等新海派作家所传承。
论中国现代都市文学的多重形态

J l.2 0 uy 0 2
论 中 国现 代 都 市 文 学 的 多 重 形 态
高天 成
( 安联合 大学 文学院 , 西 西安 706 ) 西 陕 10 5
摘
要 : 中 国现 代 文 学 史 上 , 市 文 学 呈 现 出 多 重 形 态 。 茅 盾 等 左 翼 作 家 以 其 对 都 市 社 会 的 剖 在 都
在 反 映外部 世 界 变 动 的同 时 , 整 地表 现 了人们 在 社会 发展 中的思 想历 程 和 心理 历程 , 完 始终 没 有离 开对
人的精神世界的表现。他首先把 目光对准了代表 中国社会发展 中先进性 、 现代性 的大都市。《 幻灭》 中
的静女 士 、虹 》 的梅女 士 都是 从 农村 、 城镇 走 向中 国最 大 的 工商 业 都 市 上 海 的 知 识 女 性 。怯 懦 、 《 中 小 多
主 、 人 、 际花 等 构成 上 海滩 复 杂 的社会 面 貌 , 现 出 中 国社 会 急 剧 变 化 的状 态 。在 众 多 的人 物 关 系 工 交 呈
收 稿 日期 :0 1 l 一0 20 一 l 8
作 者 简 介 : 天 成 (9 l 高 16 一
) 男 , 北 曲 阳人 , 安 联 合 大 学 文 学 院 讲 师 。 , 河 西
与张素素的恋情都被利益所牵引, 被金钱所玷污。《 子夜》 成功地塑造了都 市文学 中第一位 闪光的民族 资本 家吴 荪 甫 的形 象 。他 是 一位 充 满生 命 活力 、 满雄 心和 气 魄的人 。为 了建 立他 的工业 帝 国 , 充 他倾 注
人 。之 后 , 民族 工 商 业进 一 步发 展 , 城市 也 日益 现代 化 , 出现 了上海 等 国际化 的大 都市 , 中国都 市 文学 伴
现代文学(一)复习总结资料

现代文学复习(一)第七章30年代文学思潮1、朱光潜的美学、文艺学思想以人文主义为核心,结合现代心理学,将现代人文主义心理学与美学思想运用于文学研究。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文艺心理学》比较系统地表述了这些美学思想,在当时文学青年中影响较大。
2、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基本理论主张是由后期创造社和太阳社成员首先提出的。
3、“左联”:(1)时间地点:1930年3月2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在上海霞飞路召开。
(2)发起人:鲁迅、冯雪峰、柔石、沈端先、冯乃超、李初梨、彭康、蒋光慈、田汉、阳翰笙等40余人(3)理论和行动纲领:艺术反封建阶级、反资产阶级,援助并从事无产阶级艺术的产生。
(4)主要文学活动:①创办刊物。
成立前的《创造月刊》《文化批判》,成立后的《拓荒者》、《萌芽》月刊等。
②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译介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提倡。
③加强了与国际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联系。
④推进文艺大众化运动。
⑤文学思想中体现为对无产阶级现实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提倡。
4、30年代重大的文学论争:(1)1928年革命文学派对鲁迅、茅盾等五四作家的批判。
(3)关于“文学基于普遍人性”的论争。
批判对象是新月派及其所宣传的人性论。
(3)关于“文艺自由”的论辩。
论争发生在胡秋原、苏汶(杜衡)和左翼作家之间。
论争的焦点是文艺与政治的关系,胡秋原一方强调艺术独立性。
第八章30年代小说(一)1、30年代小说的成熟与繁荣的重要标志:(1)小说题材空间的拓展;(2)长篇小说的成熟;(3)小说流派的涌现。
(普罗小说、左联青年作家群、社会剖析小说等)2、普罗小说:(1)成员:(主要为太阳社成员)蒋光慈、洪灵菲、楼建南、戴平万,以及后期创造社成员郭沫若、郑伯奇、华汉(阳翰笙)等。
(2)创作题材:一类是描写现实革命斗争的题材,着力表现无产阶级与其他劳苦大众生活的痛苦不幸和走向革命的必然历程;另一类是反应大革命前后青年知识分子的思想、人生道路,形成“革命+恋爱”的主题模式。
上海都市文化语境与唯美主义文学思潮的发生

、
收 稿 日期 :o 2 0 — 0 2 1— 3 2 基 金项 目: 河南 省 哲 学 社 会科 学 规 划 项 目(O 1 WX 1 ) 2 lF 0 8
( o6Ge ea o1 2 N . n r l . ) N 8【 文艺论丛】
上海都市文化语境与唯美主义文学思潮的发生
赵 鹏
( 师范学院 文学 院,河南 商丘 4 6 0 ) 商丘 7 00
摘
要 :9o 13 代 的 上 海是 2 世 纪 中 国最 具 现 代 性 的都 市 , 商 业 的繁 荣 、 12 一 9 0年 0 工 文化 出版 业 的兴 盛和 现 代 都 市
生活方式 的盛行建构起 了属 于上海 自己的海派都 市文化语境 。这里既是 充满声 色刺激的乐土, 也是病 态颓废的本源。 审美作为一种 消费文化和 生活方式 , 融入 到文学、 电影 、 画、 绘 广告等各种 艺术形式 中, 海唯 关主 义思潮就在这种追 上
求 颓废 与 享 乐的 都 市 文化 氛 围 中发 生 。 关键 词 : 海 ; 市 文化 : 美主 义 上 都 唯 中 国分 类 号 : 0 I 6 2 文 献 标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2 34 (0 2 0 — 12 0 10 — 2 0 2 1 )6 0 2— 4
21 0 2年 6月
社会 科学 家
S CI O AL S ENT S CI I T
. . . 一
J n. 02 u e, 1 2
( 6期 , 第 总第 12期 ) 8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中国现代海派文学的风靡与衰落

中国现代海派文学的风靡与衰落中国现代海派文学是20世纪初期至20世纪中叶的一种文学流派,以上海为中心,以描写都市生活和社会变革为主题,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文学语言。
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海派文学成为了人们表达内心情感和思想的重要途径。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文化的多元化,海派文学逐渐失去了它的独特性和影响力,走向了衰落。
中国现代海派文学的风靡源于上海这个繁华的都市。
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文化中心,吸引了大量的文人墨客聚集于此,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氛围。
这种文化氛围孕育了海派文学的诞生。
海派文学的作者们以生活为素材,以都市为背景,以人物的内心世界为切入点,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多样性和矛盾性。
他们深入人心的描写和独特的艺术手法,使得海派文学成为了当时文坛的瑰宝。
海派文学的风靡也与当时社会的变革密不可分。
中国在20世纪初经历了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等重大事件,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海派文学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崛起的,它以批判和反思的态度,揭示了社会的弊端和人性的复杂性。
这种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使得海派文学具有了独特的思想深度和文化内涵。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文化的多元化,海派文学逐渐失去了它的独特性和影响力。
一方面,中国社会经历了更加剧烈的变革,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使得人们对文学的需求和审美趋势发生了变化。
另一方面,文化的多元化也使得人们接触到更多样化的文学作品和艺术形式,海派文学在这种竞争中逐渐失去了市场份额。
此外,海派文学的衰落还与文学市场的商业化有关。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文学作品也逐渐成为了商品,出版商和读者对于商业利益的追求使得文学的审美标准和内容趋于商业化。
海派文学强调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批判,对于商业市场来说,这种文学形式可能显得过于沉重和不易销售。
因此,商业市场的需求也成为了海派文学衰落的一个重要原因。
然而,尽管海派文学在当代的影响力有所下降,但它作为中国文学历史上的重要流派,仍然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现代文学【不同文体的发展:小说】(第一个十年)

现代文学【不同文体的发展:小说】(第一个十年)第一个十年(1917-1927)20年代小说的三种类型第一类是以“文学研究会”作家为主体的“问题小说”、人生派写实小说。
第二类是以“文学研究会”为主体的“乡土小说”。
第三类是以“创造社”作家为主体的“自叙传”抒情小说以及其他主观抒情小说一、从“问题小说”到人生派写实小说(一)“问题小说”1.“问题小说”风气的形成1)发端:新潮社:1918年成立的北京大学学生团体,1919创办《新潮》综合杂志,提倡新文化鼓吹文学革命,三年多的时间共刊出小说22篇,其中坚分子并非文学家的罗家伦是最早发表问题小说的作家之一。
2)“问题小说”:指五四时期以反映社会重大问题为主要内容的小说,标志着中国现实主义小说的发端,由文学研究会的成员构成。
发端于新潮社《新潮》杂志。
主要的代表作有罗家伦的《是爱情还是苦痛》、叶圣陶的《潘先生在难中》、冰心的《斯人独憔悴》、王统照的《微笑》等,其总体倾向属现实主义。
爱与美是其表现的主题。
特征:1)以人道主义、个性主义为思想主题,提出人生和社会的诸多问题。
2)以现实人生为题材、以理想主义为基调,作品充满了哲理色彩。
3)是一种社会功利性小说,带有观念化与抽象化的弊病,人物形象被社会问题所冲淡,审美价值被削弱。
2.冰心的“问题小说”创作1)冰心的问题小说矛盾冲突平缓。
热烈的时代气息和清浅的哲理思考相结合,形成了冰心早期问题小说的基本格调:微忧的爱。
爱是追求哲理所获得的济世良方。
2)《超人》1921主人公何彬,不事情节铺张,着力揭示人物心理、抒发作者感受的“五四”性质。
冰心的气质:个性淑婉、冰莹剔透。
文字清新、细腻,是女性作家中的“婉约派”这与她优裕的出身、父母之爱的温馨有关。
《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3.王统照1)问题小说:突出“爱”与“美”,探讨人生的烦闷与混扰。
2)王统照早期的小说在叙事上常具有一种童心与诗意,将“爱”与“美”视为弥合人生缺陷的良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派文学 海派的概念是与京派对立的,最初这两个名词是沈从文在上世纪30年代挑起的一场文学争论中提出的,上世纪30年代写实小说和抒情小说流派基本上分别被京派和海派所分割。海派作家应该是指活跃在上海的作家(未必是上海人)。广义上的海派指所有活跃在上海的作家派别,包括左翼文学、新感觉派文学、鸳鸯蝴蝶派;狭义的话,就只指鸳鸯蝴蝶派。 简介 30年代中国沿海商业文化、消费文化的产物。上海在当时是首屈一指的大都市,得风气之先,但也是西方思潮与中国封建余毒交杂,社会矛盾尖锐,阶级对立严重的地方。清末才子佳人小说、“五四”后的新才子佳人小说、上海滩的腐朽社会风气、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和审美趣味对海派小说的形成都有影响。鲁迅曾说,海派文学为“商”“帮忙”,从中不难看出它的格调。这是一种商业味很浓的文学。海派没有成立过正式的组织,也未发表过宣言,之所以人们将其视作一派,是由于海派作家在思想倾向、艺术趣味和创作方法上有某些共同的特点。对都市文明既有幻灭,又有欣赏的挖掘。 海派作家应该是指活跃在上海周围的作家,代表人物有张资平、叶灵凤、穆时英、曾虚白等。他们都以都市青年男女的种种爱情纠葛。有人统计1928年前张资平70多万字的小说中,写恋爱的就有55万字。体现都市文化和商业色彩的各路作家。其中包括已成流派的“现代派”诗歌,“新感觉派”小说,以及无法归入任何流派的上海作家如张爱玲,苏青,林徽音 广义上指所有活跃在上海的作家派别,包括左翼文学、新感觉派文学、鸳鸯蝴蝶派;狭义的话,就只指鸳鸯蝴蝶派 海派小说主要是以描写都市生活为题材,代表作家和作品有初 期海派的叶灵凤的《紫丁香》、第二代海派新感觉派的刘呐鸥的《都市风景线》和茅盾的《子夜》、张爱玲《金琐记》《倾城之恋》。 海派文学大体一致的特点: ①是新文学的世俗化、商业化。小说注重可读性,迎合大众口味,是一种“轻文学”; ②过渡性地描写都市。展示半殖民地大都市上海的生活百态:夜总会、赌场、酒吧、投机家、交际花等,着重病态生活的描写; ③首次提出“都市男女”这一海派常写常新的主题,造成一种“新式的肉欲小说”; ④重视小说形式的创新。 起源 上世纪30年代达到极盛。上海成为文化中心是多层次的。它既是进步文化中心,如《新青年》在上海创刊、左联在上海成立,鲁迅先生在上海生活和创作„„与此同时,上海的一 般文化也相应地活跃起来;而反动文化也相当猖獗。还有像《嫖界指南》这样的妓院文学、色情文化也泛滥成灾。五花八门的小报,是上海的又一道“风景”。可以说,当年的上海文化是多方面、多层次、综合性的复杂的共同体。这也许就是海派文化的一个鲜明的特征吧。 海派文化肇始于中国画,亦起源于京剧,作为艺术流派滥觞后,很快漫开至电影、小说、美术教育等领域,乃至社会生活诸多方面,便形成了海派文化这个概念,可见这是客观历史的必然产物。 海派文学就是在这个演进的过程中诞生的,可以看到,在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纳了吴越文化的和其它地域文化,受到了世界文化主要西方的影响,逐渐形成了富有上海地方特色的海派文学。 概括 海派发展三阶段: 1.民国初年鸳鸯蝴蝶派 代表人物:包天笑、周瘦鹃 特色:上承《红楼梦》、《花月痕》的传统,外受《茶花女》的哀怨与世纪末的感伤的影响,展现出一种落魄者的孤独感。 2.三十年代现代主义流派 代表人物:张资平、章衣萍;刘呐鸥、施蛰存、穆时英(上海现代派)。 特色:直接取法外国现代主义思潮,如日本新感觉派、佛洛依德精神分析学说等,剖析洋场社会人的行为方式和深层意识结构。 描写‘大都会的破体’,呈现出梦魇似的压迫感。 3.四十年代承言情传统和现代主义探索的新海派 代表人物:徐訏、无名氏、苏青、张爱玲 海派两个主要发展面向: 1.男女两性间曲折离奇的浪漫故事,与言情小说有密切联系。 2.师法外国现代主义新颖活跃而又光怪陆离的表现手段。如新感觉主义。 新感觉主义的听、闻、视、触、味各种感觉器官,似乎都有某种特异功能,可以直 接输导到被感觉的物体上,赋予它们‘生命感’,从而使来去匆匆的印象组成了感觉流。刘、穆等人把都市风景分解得七零八落、五光十色,在探戈乐的交错节奏中 摇落出浓艳的菸酒味和脂粉气;他们对都市的感觉带有光色错综感、倏忽感和魔幻感。 特征 繁华与靡烂 “海派”文学的最大特色——繁华与靡烂的同体文化模式:强势文 化以充满阳刚的侵犯性侵入柔软靡烂的弱势文化,在毁灭中迸发出新的生命的再生殖,灿烂与罪恶交织成不解的孽缘。当海派文学的渊源时,似乎很难摆脱这样两种文化的同体现象,也可以说是“恶之花”的现象。但上海与波德莱尔笔下的巴黎不一样,巴黎从来就是世界文明的发射地,它的罪恶与灿烂之花产生在自己体腔内部,具有资本主义文化与生俱来的强势特性,它既主动又单一,构成对他者侵犯的发射性行为,而在上海这块东方的土地上,它的“恶之花”是发酵于本土与外来异质文化掺杂在一起的文化场上,接受与迎合、屈辱与欢悦、灿烂与靡烂同时发生在同体的文化模式中。本土文化突然冲破传统的压抑爆发出追求生命享受的欲望,外来文化也同样在异质环境的强刺激下爆发了放纵自我的欲望,所谓的海派都市文学就是在这样两种欲望的结合下创造了独特的文化个性。 雅俗善恶二元混杂 海派的雅俗善恶二元混杂,来源于上海这个商业都市的二重性。一方面是新生的、有活力的现代都市;另一方面,因为有旧文化的多层包围,因为现代性质的文化消费并不能排除消极面,现代文明也能媚俗,它就呈现出善恶兼备的形态。又由于读书市场的商业趋利作为重要动因,海派如想无限地求新求奇,就要发展自己的先锋性;如从众、从俗、从下,就会追求趣味,反对崇高,扩大自己的通俗特征。海派的雅俗,还同上海这个都市的读者分流有关。雅是为了呼应这个城市的雅读者群,包括洋行、海关、银行、公司的写字间读者,也包括铁路、邮政雇员的一部分及大中学校师生的一部分(即有的是海派的读者,有的则构成激进的左翼读者群)。俗是为了迎合通俗读物的读者群体,如低级职员阶层、广大的店员阶层和其他居住在石库门房子里的市民阶层。这样,海派在上海的先锋文学市场和通俗文学市场两边都占据了位置:表现都市新的观念、新的生活方式的海派文学,由先锋而高雅;俗的支流则表现艳情、恐怖、骗局,收集城市奇闻,制造软性文字,由通俗而低俗而媚俗。 意识 海派文学主要有以下三个的意识: 一、都市文化意识 1.书写与都市对话中的焦虑的情绪体验、忧郁感。 上海都市生活方式相对于传统生活方式来说,是座精神孤岛; 海派文学 同时都市机械文明使人有被生活抛入急驶的轨道,随时要倒下来的感觉。 2.漂泊感 切断了旧有联系的新型都市人物,没有找到新的可供插足的根基,于是成了无根的不安宁的游魂,漂荡在十里洋场。‘海派小品里传达的漂泊情绪反应出他们与革命主潮、传统文明脱节,找不到自己生存位置,在夹缝中艰难求生的境况’。 二、市民文化意识 1.题材主旨的反崇高性和非重大性。 2.价值取向:享乐式个人主义价值观与市民意识相契合。 3.思维方式上强调实用理性。 三、文人文化意识 1.两个主要特点为非纯粹性、差异性大。 2.差异性可分为三种:闲适型、批判型、哲理型。 结语:海派文人在大时代的变革中发现自己是小人物并且认同这一身分,同时又不能找到人生的理想支点,重获文化英雄身份,所以他们在商业社会面前呈现话语失落。 历程 五四新文学发动以来,海派小说的传统一度受到打击,新文学发起者对上海作家竭尽嘲讽之能事。如郭沫若等创造社发迹于上海,刘半农教授就嘲笑他为“上海滩的诗人”;到了鲁迅来概括上海文人时就干脆用“才子加流氓”一锤而定音。其实在北京的文人中,刘半农和鲁迅都是来自南方,更像是“海派”一些。 就在阵阵讨伐声中,一种新的海派小说出现了,那就是创作社的主将郁达夫的小说。郁在日本留学时期开始创作,他的忧郁、孤独、自戕都染上世纪末的国际症侯,与本土文化没有直接的影响。郁达夫对上海没有好感,对上海的文化基本持批判的态度,但这种批判精神使他写出一篇与上海有密切关系的小说《春风沉醉的晚上》。这部作品依然未脱旧传统才子佳人模式,但身份又有了变化,男的成为一个流浪型的现代知识分子,女的则是一个上海香烟厂的女工,也许是从农村来城市打工的外来妹。 郁达夫笔下的流浪知识分子还不具备自觉的革命意识,他与女工对社会的仇恨都是停留在朴素的正义与反抗的立场上。但是随着20年代大革命风起云涌,革命意识越来越成为市民们所关心的主题,不但许多激进的知识分子被卷进去,而且还成为民众意识中的英雄。尤其在上海那样一座有着庞大工人队伍的城市里,革命风云不可避免地从此而起。在新文学发展到“革命文学”阶段里,上海的作家们沿着郁达夫的浪漫抒情道路创作了一大批流行文学,主人公是清一色的革命知识分子,他们在这个城市里浪漫成性,不断吸引着摩登热情的都市女郎,不倦地演出一幕幕“革命加爱情”的活报剧。依然是纠缠不清的多角恋爱的幻想,依然是才子佳人现代版的情欲尖叫,丁玲、蒋光慈、巴金、潘汉年、叶灵凤等时髦的作家无不以上海为题材,创造了新的革命的海派文学。 30年代的文学史是两种海派文学传统同时得到充分发展的年代,前者的代表作品有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等“新感觉派”作家的作品;后者的代表作品有茅盾的《子夜》。但需要强调的是,两者虽然代表了海派文学的不同倾向,但在许多方面都不是截然分开的。比如关于现代性的刻画也是《子夜》的艺术特色之一,现代性使小说充满动感,封建僵尸似的吴老太爷刚到上海就被“现代性”刺激而死,本身就是极具象征性的细节。同样,在新感觉派作品里,阶级意识有时与上海都市文化中的“恶之花”结合为一体,如穆时英的《上海的狐步舞》、《夜总会里的五个人》等许多小说里关于贫富对照的细节描写就是明显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