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草的生物学特性及栽培技术研究

羊草的生物学特性及栽培技术研究
羊草的生物学特性及栽培技术研究

-果树的生物学特性

第三章果树的生长发育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第一节果树栽培的生物学特点 第二节果树的营养器官及其生长发育 第三节果树花芽分化 第四节果树开花结实和果实发育 第五节果树年周期中的生命活动 第六节果树生命周期 第七节环境条件对果树生长发育的影响 第一节果树栽培的生物学特点 ?多年生、多次结果的特点 多年生, 树体高大,根系入土深广 多次结果,结果期长 生命周期长,经历不同的年龄时期 ?无性繁殖的特点 保持母本优良性状 无童期,结果早 利用砧木的有利特性(如矮化、抗逆等) 扩大繁殖范围(如可以繁殖无核品种) 第二节果树的营养器官及其生长发育 根系生长 营养生长芽与枝的生长 叶生长植物生长 花芽分化 生殖生长开花坐果 果实发育一、根系的生物学特性 ?根的功能与形态 根系的功能 根系的类型 根系的结构 根系的分布 根颈、根蘖、根际、根瘤、菌根 不定根的形成与作用 ?根系的生长动态 ?影响根系生长的因子 (一)根系的功能与形态 1、根系的功能 ?支撑作用:固定植株 ?吸收作用:吸收水分、无机养分和少量有机物 ?合成作用:合成生长激素( IAA、GA、CTK)和氨基酸等?物质转化和运输:无机P→有机P,无机N→有机N等; ?贮藏作用:贮藏营养 ?分泌作用:改善土壤微环境(分泌物和脱落的根细胞)?繁殖作用:根插繁殖,根蘖苗等

2、根系的类型 根据根系的来源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实生根系:由种子萌发形成,有主根,适应性强 ?茎源根系:由茎上不定根发育形成,无主根 ?根蘖根系:由母体根系分离而来 3、根系结构 ?主根 ?骨干根 ?侧根输导根区 ?初生皮层脱落区 根系组成生长根木栓化区 ?根毛区 ?延长区 ?须根生长点 ?根冠 ?吸收根根毛区 ?延长区 ?生长点 ?根冠 ?主根:种子萌发时,胚根最先突破种皮,向下生长形成的根叫主根。一般垂直向下生长。 ?侧根:着生在主根的分枝,一般向距植株远处生长。 ※主根强大形成直根系, 主根发育不起来,形成须根系。 ?须根:骨干根上发生的较小的分支。根的吸收功能主要靠须根完成。 4、根系的分布 ?垂直根系:大体与土表呈垂直方向生长的根系 垂直分布:一般为树冠高度的0.2-0.4倍 ?水平根系:大体沿土表平行方向生长的根系 水平分布:一般为树冠冠幅的1.5-3倍 5、根颈、根蘖、根瘤/菌根 ?根颈:根与茎的交界处。实生树的根颈由下胚轴发育而成,嫁接树的根颈为嫁接口。根颈为树体上下通道,活跃、敏感。除冬季外,整个生长季节应将根颈露出地面。 ?根蘖:由水平根上的不定芽抽梢形成,可利用其繁殖苗木。如枣树容易发生根蘖。 ?根瘤/菌根:土壤中某些微生物能进入到根的组织中,与根共同生活,称为共生现象。共生现象分为根瘤和菌根两种类型。 ?根瘤:根瘤的产生是由于细菌侵入根部组织所致,这种细菌称根瘤菌。根瘤菌在根皮层中繁殖,也剌激皮层细胞分裂,根组织膨大突起,成根瘤。根瘤菌能把空气中游离的氮转变为植物能利用的含氮化合物。一些果园用的豆科绿肥作物,如三叶草、田菁等都有根瘤。 菌根 ?外生菌根:菌丝只进入皮层的细胞间隙 ?内生菌根:菌丝穿过根表皮或根毛进入细胞内部 ?兼生菌根:两者兼而有之 ※柑橘/枳通常形成菌根。 ?根瘤和菌根的作用:扩大根系的吸收范围;提高树体的激素水平;促进果树的糖份代谢;增强树体的抗病能力等

茯苓基本生物学特性研究

菌物学报25(3):446~453, 2006 Mycosystema 茯苓基本生物学特性研究 熊杰1林芳灿1* 王克勤2, 3 苏玮2, 3 傅杰2, 3 (1华中农业大学应用真菌研究所, 武汉430070;2北京同仁堂湖北中药材有限责任公司, 武汉430071;3湖北省中医药研究院, 武汉430074) 摘 要:以11个不同来源的茯苓菌株为材料,研究了茯苓菌丝体、子实体和担孢子的形态特征及适宜的生长、发育条件。结果表明,茯苓菌丝体为少分枝、有隔膜、无锁状联合的多核菌丝,茯苓担孢子核相以双核为主,双核孢子,单核孢子和无核孢子分别占87.2%,4.7%和8.1%。配对试验结果表明,同一菌株及不同菌株原生质体分离株间的配对均能融洽生长,同一菌株担孢子间的配对均产生拮抗线,但其中有少数配对在交接区形成扇形区域,拮抗线随后消失,而不同菌株担孢子间的配对则全部形成稳定的栅栏型菌落,暗示茯苓担孢子中的两个细胞核是具遗传互补性,能形成独立个体的异双核,茯苓可能是一种次级同宗结合菌。 关键词:荧光染色, 原生质体, 性模式, 次级同宗结合, 锁状联合 中图分类号:Q939.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472(2006)03-0446-0453 Studies on basic biological characters of Wolfiporia cocos XIONG-Jie1 LIN Fang-Can1* WANG Ke-Qin2, 3 SU Wei2, 3 FU Jie2, 3 (1The Institute of Applied Mycology,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0; 2Beijing Tongrentang Pharmacy Hubei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Co. Ltd, Wuhan 430071; 3Hubei Academ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Wuhan 430074) ABSTRACT:Morphological characters, optimal growth and development conditions of mycelia, fruit bodies and spores of Wolfiporia cocos were observed. The mycelia of Wolfiporia cocos were confirmed as polykaryotic septate mycelia without clamp connection. The majority of spores were dikaryotic, and the ratio of dikaryotic spores, monokaryotic spores and nuclear-free spores was 87.2%, 4.7% and 8.1% respectively. In the mating test, protoplasts from the same strain or different strains grew harmoniously with each other, all matings of spores from the same strain generated antagonism lines, among them, the minority of matings formed flabelliform region in the junction and the antagonism line disappeared in a short time. All matings of spores between different strains generated barrages. On the basis of the result, it is supposed that the two nuclei in the spores of Wolfporia cocos are heterogeneous and complementary, a single spore could germinate and develop into an individual. Wolfiporia cocos is likely to be a secondary homothallism fungus. KEY WORDS:Fluorescence staining, Protoplast, Secondary homothallism, Clamp connection 茯苓Wolfiporia cocos (Schwein.) Ryvarden & Gilb.是一种高等担子菌,隶属于非褶菌目Aphyllophorales,多孔菌科Polyporaceae,茯苓属Wolfiporia(赵继鼎,1998),一般腐生或 基金项目:科技部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资助(编号:03C26214200397) *通讯作者:林芳灿E-mail: linfangcan@https://www.360docs.net/doc/c317193326.html, 收原稿日期:2006-01-12,收修改稿日期:2006-04-04

冷浸田改良及其配套栽培技术研究进展

江西农业学报2011,23(4):91~93Acta Agr i culturae Jiangxi 冷浸田改良及其配套栽培技术研究进展 林洪鑫,刘光荣 收稿日期基金项目南方地区冷浸田治理技术研究与示范(35);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江西省农科院青年创新基金(QN )。作者简介林洪鑫(3 ),男,江西兴国人,研究实习员,硕士,从事作物高产理论与技术研究。 (江西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与资源环境研究所、国家红壤改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西南昌330200) 摘要:综述了冷浸田改良及其配套栽培技术的研究进展,探讨了冷浸田今后改良及其配套栽培技术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冷浸田;改良;栽培技术;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S15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581(2011)04-0091-03 R esearch Advances i n I m prove m en t and R i ce Cultiva ti on T echn i ques of Col d W a ter l ogged F iel d LIN H o ng-xi n ,LIU Guang-rong (Institute of Soil and Fe rtilizer &R esources and Environ m ent ,Ji angxiAcade m y of Agr i cultura l Sc i ences ; Ch i na Natio na lR ed SoilR esearch and Develop ment Center ,N anchang 330200,China) Abstra ct :The author su mm ed up the research advances i n the co m prehensive i m prove ment of col d waterlog ged paddy fi e l d and t he m atched cu lti vatio n techniques of r i ce i n col d wa terlo gged paddy field ,and discussed the f uture research directi on of col d water l ogged fi e l d i m pro vement and t he culti vatio n techn i ques of rice i n col d water l ogged field . K ey wor ds :Col d wa terlo gged fi e l d ;Co mprehensi ve i m pro vement ;Cultivati on techni ques ;Research advance 水稻是江西的主要粮食作物,江西水稻生产面积和总产量在全国居前列。在国家惠农强农政策的支持下,通过部省粮食高产创建、粮食丰产、多用一斤种,增收百斤粮示范工程等重大项目的组织实施以及农业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农户种粮积极性大幅提高,水稻生产科技水平显著提升,实现了江西省粮食生产的连续增长。但是,近十来年,随着耕地面积减少,提高水稻总产量只能依靠单产的提高,而提高水稻单产不仅要依靠水稻育种上新的突破,发挥水稻栽培管理技术的重要作用,还要依靠中低产田综合生产能力的提升。冷浸田因早春地温和水温低、土质湿烂和土壤还原性强等导致水稻坐蔸不长,最终影响水稻产量的提高。国内的科研工作者就冷浸田改良及其配套栽培技术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目前南方地区冷浸田水稻产量仍然不高,改良及其配套栽培技术依然不足。本文综述了冷浸田改良及其配套栽培技术的研究现状,并探讨了冷浸田今后的研究方向。 1冷浸田特征及低产原因 1.1冷浸田特征 中低产田一般可分为粘瘦型、冷浸 田、沙漏型、缺素型和酸碱型等[1] 。冷浸田可分为沼泽 型、渍水型、青泥型和爽水型等4大类[2] ,且多数分布于 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地下水位高和日照不足的山谷或丘谷,部分田有冷泉涌出。冷浸田多为潜育性水稻土,有着区别于其他类型中低产田的特点 [3~] ,一是易受山体和 树木的遮避、田间光照时间缩短、水温和土温低于正常田块;二是有效养分缺乏、土壤肥力低;三是土壤物理性状差、土体腐烂、泥脚较深、水多气少、气体交换微弱;四是土壤富含有毒物质和活性还原物质,水稻易遭受Fe 2+ 、Mn 2+ 和H 2S 等还原性物质的毒害。有研究认为,F e 2+毒害是水稻生长的重要限制因素[5] 。 1.2冷浸田低产原因 冷浸田的基础生产条件差,光照 不足,土壤理化性状不良,富含有毒物质,水、肥、气、热等因素容易发生矛盾,导致种植单季稻或双季稻的产量很低 [6~8] 。在夏季,冷浸田的土温比平原区稻田的土温低 8~12!,山区冷泉水温度较平原区水温低6~8!。秧苗移栽后,水稻返青慢,分蘖发生迟缓,根系容易发黑,植株生长缓慢,成穗率低,每穗粒数少,造成低产。此外,冷浸田配套栽培技术不够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水稻产量的提高。因此,只有从本质上改良冷浸田的土壤特征,并配套合理的高产栽培技术,才能改变冷浸田单产偏低的现状。 2冷浸田的改良措施 2.1水利工程措施的应用 兴修水利工程是改良冷浸 田的基本策略,也是发挥其他改良措施的前提条件。修建水利设施,开沟排水,有利于冷浸田降低地下水位、改善水环境和提高水稻的产量。陈士平等 [9] 研究认为,采 用塑料波纹管改造山区冷浸田,可使耕层土壤除渍、土体收缩、水温和土温升高、理化性状改善,最终水稻增产 :2011-02-27 :20100092010-C 004:1984

烟草栽培学烟草生物学特性

第二章烟草生物学特性 我国的烤烟、晒烟和晾烟,绝大多数属于普通烟草,只有花色呈黄色的烟草属于黄花种。还有少数种如异香烟草(N. alatalioketotto)、美花烟草(N. sylverstris spegetcomes)和香花烟草(N. suaveolens Lehn)等,因其花色美丽作为观赏植物栽培。对红花烟草较全面的分类方法是Wilson和Loomis提出的以下分类,界:植物界;亚界:有胚植物亚界;门:维管植物门;亚门:羽叶亚门;纲:被子植物纲;亚纲:双子叶亚纲;目:茄目;科:茄科;属:烟草属;种:红花烟草种。 第一节烟草的植物学特征特性 烟草是多年生植物,在120~130天的大田生育期中,生长成为比种子大3000万倍的庞大植株,平均每小时增长约为种子的万倍。烟草株高叶大,需水肥很多。因此,根系在烟草一生中就显得更重要。 一.根 (一)根的形态 1.根的分布烟草的根属圆锥根系,由主根、侧根和不定根三部分组成(见图)。 烟草种子萌发时,胚根突破种皮后直接生长而成主根,主根产生的各级大小分支都叫侧根,由茎上发生的根都叫不定根。根系的密集范围比分布范围小得多,根系密集深度约在地表以下40cm,密集宽度在距茎周40cm范围,打顶以后有根系伸长到40cm以下或40cm以外。烟草的发根能力很强,采用培土的方法可使茎秆上长出很多不定根,起到充分吸收表土营养的作用。 2.烟根的初生构造 根尖由根冠、生长点、伸长区和根毛区组成, 从横切面看,烤烟根的初生结构由表皮、皮层和中柱三部分组成。 3.烟根的次生构造 主根和侧根在完成了初生生长后,还会进一步进行次生生长,使根的直径增粗,并形成次生维管组织和周皮等次生结构。次生构造是由维管形成层和木栓形成层分化而成,在根毛区上方开始出现。维管形成层向内产生次生木质部,向外产生次生韧皮部,形成根的次生维管组织;木栓形成层向外产生木栓层,向内产生栓内层,形成根的周皮。 (二)根的发生 烟草种子由种皮、胚和胚乳三部分组成。胚根正对着种孔。在适宜的温、湿度和气体交换条件下,种子吸收水分开始萌动,胚根突破种皮伸长出来,胚根突出种皮后即向地弯曲并垂直向下生长,就形成了主根。主根入土之后可以不断地形成侧根,侧根起源于中柱鞘,在根毛区的上部开始出现。 不定根是由移栽时埋于土层下方的茎上产生的,数量充足但分布较浅。 在幼苗生长的中后期,根系水平生长速度大于垂直生长,7叶期比5叶期根深增长了1.5倍,水平生长增长了1.8倍,9叶期比5叶期根深增长了1.6倍,而水平生长增长了2.6倍。 烟苗移栽到大田后,由于主根被切断,主根停止伸长,侧根大量发生,活力很强。在适

牛大力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86实验研究 牛大力的生长过程对于土质环境要求不高,适应性非常强,具有抗病、抗虫等突出特点,同时还可以抵御干旱和寒冷,即使在非常贫瘠的荒地也可以生长,并且管理非常简单,对于技术要求非常低。除此之外,牛大力具有非常全面的药用价值,可以治疗肺热、慢支等等,同时还具有强身健体的功能。以根入药,具有非常明显的补虚润肺功能,能够强筋活络,最突出的功效是平肝和润肺,对呼吸系统疾病尤其是气管炎的治疗效果最为明显,还具有良好的保健功能。因此,研究牛大力的高产栽培非常有必要。 1.品种选择 牛大力有两个品种,灌木品种和蔓生品种。灌木品种的根茎相对来说比较硬,树型比较高大,在生长过程中适当进行去芽及时不搭架也可以直立生长,根部为莲藕状。蔓生品种的茎枝部分非常柔软,叶片部分比较细小,如果不及时进行搭架处理植株会全部匍匐在地面上,无法直立生长,其根部与木薯根状非常像。对5年生牛大力根部进行研究,发现生长环境不同其植株内所含淀粉成分也不同,小叶牛大力产量比较高,市场销售情况比较好。 2.栽培技术 2.1选地、整地。牛大力的根系非常发达,大多数土壤都可以种植,适宜种植在土壤肥沃、疏松的砂土和坡地,具有突出的耐旱性。种植牛大力时保证土壤的种植厚度和及时添加营养物质就可以,种植难度不大。在选地的过程中,尽量选择田地附近有良好排水系统的。除此之外,尽量选择具有深厚土层、土壤疏松的坡地或者沙土地种植效果最好。 整地主要是对土壤深度挖掘翻土牛大力在种植前要进行深翻碎土,可以应用大型挖掘设备深挖0.6-1.0m 左右最为适宜,挖掘机进行挖掘的过程中最好可以保留表面10cm左右的土层,将土层埋在中下部,能够防止杂草生长。将碎土进行平整之后,在地面要起30cm 左右高的垄,垄面的宽度为250-300cm左右最为适宜,相邻两垄之间的间距控制在20cm,在种植地的周围要挖掘一些排水沟,主要用于排水,条件如果允许,还可以设置滴灌用在后期灌溉排水。 2.2种苗定植 2.2.1种植密度。灌木品种的牛大力在种植过程中以每5-7株为一丛,均匀种植在长和宽均为80cm,深度为60cm左右的穴内,垄内可以采用双行种植的方法,种植密度最好是每亩种800株,植丛采用品字型的方式进行种植。这样种植的最大优点在于可以给植株充分空间进行攀爬,保证丛间的植株都能得到阳光照射。 蔓生品种因为茎叶部分比较细,种植过程中以8-10株为一丛,相邻两从之间的距离为1.5m,行距控制在0.8米×0.9米左右最适宜,种植密度最好为5000从/ hm2,或者也可以采用单株种植的方法,控制株距为20cm,行距1.5m左右最适宜,种植密度可以稍微密一些,控制在30000株/hm2。种植过程中,可以用10kg农家肥与0.3kg的复合肥充分搅拌后,均匀撒在种植穴内。 2.2.2种植时间。在牛大力种植时使用袋苗可以全年进行种植,但是在每年11月-4月种植效果最好,尽量选择在阴天或阳光相对比较弱的时候进行定植,要保证植物有充足的水分。 2.2.3种植方式。牛大力在种植时可以使用直接定植或者地膜覆盖的方式。定植时可以使用细土覆盖到小苗茎部的2-3cm处,注意及时补水,防止出现植物缺水的情况,以免降低植株的成活率。直接定植因为裸露在土层表面要特别注意补充充足水分,满足植株生长过程中的水分需求。进行地膜覆盖定植时,要首先把地面浇透水分,然后用地膜覆盖在垄上,按照育苗袋的大小,在地膜上打孔。 3.种植管理 牛大力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韦 钟 (凤山县农业农村局,广西 河池 547699) 摘 要:牛大力是一种生长在两广地区具有药食两用功能的植物,又被称为大力薯,喜欢生长在峡谷或者树林中。 在野外自然环境中,牛大力通过种子进行繁殖,其发芽过程非常缓慢,发芽率特别低,野生牛大力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鉴于此,本文深入探讨牛大力高产栽培技术。 关键词:牛大力;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文章编号:ISSN2096-0743/2019-20-0086 ·86·

茄子生物学特性及夏季栽培

茄子生物学特性及夏季栽培技术 (光合尚品:HGY) 一、茄子生物学特性 茄子属茄科植物,为直根系,根系可深达200cm,横向伸长100~150cm,主要根群分布在30cm土层内。 茄子生长发育进程中,根系木质化较早,产生不定根的能力较弱,所以,移栽时苗龄不宜太大,并尽量避免伤根。茄子植株的分枝能力很强,结果潜力大,每一次分枝结一层果实,愈到上层果实愈多。按果实出现的先后顺序,习惯上称之为“门茄”、“对茄”、“四母斗”、“八面风”、“满天星”。 成都地区经过几十年的提纯、复壮,著名的有三叶茄、高杆竹丝茄、墨茄三个品种。 三叶茄:早熟种。株高约1米,开展50~70厘米,茎紫黑色有灰褐色茸毛,叶色深绿,上有紫斑:叶缘凸波状,叶片卵圆形,叶柄和叶脉紫色,第一花着生于 质细,亩产2000公斤。 高杆竹丝茄:早中熟,定植移栽到开始收获60~70天,耐热、抗病力较强、适应性广,植株80~90厘米,开展度65~70厘米,主茎高约27厘米,茎绿色,叶片卵圆形。第一朵花着生在7~11节,果实棍棒形,果蒂部微弯, 果肉松软,外皮薄,质地细嫩,水份少,味甜,籽少,品质好,亩产2000~2500公斤。 墨茄:中晚熟,定植移栽到开始收获80天,抗病抗逆性强,植株高1.0~1.1米,开展度60~65厘米,主茎高约27厘米,茎黑紫色,叶片卵圆形,绿

色。第一朵花着生在10~13节,果实长圆柱形,纵长40厘米左右,横径5.0 子少,皮薄,品质好,亩产2000~2500公斤。 茄子对土壤要求不严,但最适宜种在土层深厚、肥沃、保肥保水力强、pH6.8~7.3的黏土或黏壤土上。轮作中忌同茄科作物连作,一般要求隔3~5年轮作1次,以免受到潜伏在土中的病害(如黄萎病、立枯病等)浸染。 茄子喜肥且比较耐肥,比番茄、黄瓜的需肥量大。茄子需肥量以氮最多,钾次之,磷较少。 每生产1000kg茄子需吸收氮(N)2.62~3.3kg,磷(P2O5)0.63~1kg,钾(K20)3.1~5.1kg。茄子对肥料三要素的吸收量随着其生育期的发展而增加,苗期吸收氮、磷、钾的量分别为其总量的0.05%、0.07%和0.09%,初花期至末果期的吸收量约占总量的90%以上,其中盛果期占2/3。 氮素分布在茄子植株不同部位的大致比例为:叶子中占21%,茎中占9%,根8%,采收的全部果实占62%,可见,果实膨大期需要相当多的氮素。 氮供应充足时,茎叶粗大,生育旺盛。缺氮时,初期对茎部生长影响不大,但下部叶老化、脱落,如果及时补充则很快恢复,缺氮时间较长时,叶色淡黄,茎枝细弱。氮对花果的影响也很明显,氮不足,长柱花减少,生育后期开花数减少,花质降低,开花结果日期推迟,结果率下降,减产严重。如果氮素过多,会使养分在花芽中过多地积聚,出现畸形果。 茄子幼苗期需磷较多,磷促进根系发育,使茎叶健壮,提高定植苗的成活率,提早花芽分化。磷不足则花芽发育迟缓或不能结实。据研究,当土壤有效磷(P)含量为200mg/kg时,增施磷肥,茄子仍可增产。但施磷过多易造成果皮硬化,影响品质。

香菇的生物学特性

香菇的生物学特性 一、分类和名称 香菇在分类学中隶属于真菌门、担子菌纲、无隔子菌亚纲、伞菌目、白蘑科、香菇属(斗菇属)。 香菇由于树种、光照、温湿度、纬度、海拔高度等生活条件差异、其形态、品种、色泽上亦有变异,目前香菇已有许多符合人们经济目的的品种。例如按季节分,有春、夏、秋、冬出菇种。要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引进适宜的品种培养、驯化使用,通江县属大陆季风性气候,一年四季气候分明,温度、湿度变化大,所以我县主要选用春、秋品种。 二、香菇的形态结构 香菇是由营养器官菌丝体和繁殖器官子实体组成,两者均由无数的菌丝交织而成。 1、菌丝体:菌丝体由孢子萌发而成,白色、绒毛状,有横隔和分支。细胞壁薄,粗2—3微米。菌丝体全是香菇的营养器官,由许多菌丝体连接而成,互相结合呈蛛网状,可以在枯木、木屑和秸杆培养基中漫延生长,不断繁殖,聚合菌丝体,在适宜的温度、湿度、空气、光线条件下,菌丝体会组结成盘状组织,继而分化出菇蕾,逐渐形成子实体,这是香菇菌丝体的重要特征之一。 2、子实体:子实体是香菇繁殖器官(如同高等植物的果实),成熟香菇子实体,象一把撑开的小伞,可以明显地看出有菌盖、菌褶、菌柄三部分。子实体分单生、丛生或群生(图一)。

菌盖:又叫菇盖、菇伞,圆形,位于香菇的顶部,半肉质,肥厚,直径3一10厘米,有时达20厘米。幼小时边缘开头内卷呈半球形,菌盖边缘与菌柄间有毛状菌膜连接,而后菌盖平展呈伞状。 在低温、干燥气候的作用下菌盖上面分裂成菊花状的裂纹,露出白色的菌肉组织,称花菇。 菌褶:又叫菇叶、菇鳃,位于菌盖下,呈辐射状排列,白色、柔软、刀片状结构,褶子表面的子实体层上,生有许多担子;每个担子上生着4个孢子,数目众多的担子,能产生大量的担孢子。 菌柄:又叫菇柄,菇脚,生于菌盖下边,圆柱形或稍扁,是支撑菌盖、菌褶和输送养料的器官。幼时柄上有纤毛。子实体开伞后,菌柄残留环形白色膜状物,称菌环,它不久便会自行消失。 1、菌盖 2、菌褶 3、菌环 4、菌柄 5、菌丝束 三、香菇的生活史 香菇的孢子成熟后,从菌褶中弹射出来,随风飘散,当落到被砍伐的适合香菇生长的树皮缝里或木屑堆里,得到一定的温度和湿度,孢子就会生出芽管,芽管进行顶端生长并分枝发育成菌丝。由于这种菌丝没有核,叫第一次菌丝。两根性别不同的第一次菌丝丁肌质结合后,组成每个细胞含有一个核的菌丝,也叫做第二次菌丝。两个单核

棉花高产栽培技术研究论文

棉花高产栽培技术研究论文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摘要:本文介绍通过千棵千斤稀植高产栽培示范,总结出适合江淮地区高产棉花品种配套适宜的栽培技术。 关键词:棉花;稀植;高产栽培 为了最大地发挥高产棉花生产潜力,探索高产棉花栽培模式,通过千棵千斤稀植高产栽培示范,总结出适合江淮区域高产棉花品种栽培技术措施,作为高产棉花品种配套适宜的栽培技术,最终达到最佳产量,为农民产棉增收提供科学依据。 1技术措施 以选用优良杂交棉种为前提条件,培育壮苗为基础,通过提高移栽质量促早发,加强田间配套栽培管理为途径,采取高肥水投入、全程化控等手段,以病虫害综合防治为保证,实现千棵千斤棉的高产目的。 2目标产量 产量籽棉500kg,皮棉200kg。 产量结构1000株/667m2,成铃85个/株以上,单铃重6g以上,衣分40%。

肥料运筹采取稳氮磷、增钾补微的策略,坚持前适、中重、后补的原则。每667m2棉田准备N:P2O5:K2O=35~40:~12:32~35kg,移栽时基苗肥占总施肥量的25%左右;花铃肥分两次施用,用量占总施肥量的60%~65%,第一次初花期用量20%,剩余盛花期使用;8月上旬增施长桃肥,用量占总施肥量的10%~15%。磷肥在移栽时一次性施入,钾肥分2次,基肥和第1次花铃肥各施50%。硼、锌肥等微量元素肥料在移栽时施入。 耕作栽培方式采用育苗移栽,常规露地栽培。 全程化控稀植千斤棉花成功的关键措施之一就是掌握化控时间、次数和用量。大多抗虫杂交棉在蕾期就要开始系统化调,按照“早、轻、勤”和“前轻、中适、后重,少量多次”的原则进行。 3田间管理技术 选用优良抗虫杂交棉种,适时播种,培育壮苗选择杂交优势强、增产潜力大、单株结铃多、単铃重高、抗逆性、适应性强的品种。 壮苗的标准:苗高10~15cm,真叶3~4片,白根盘满钵,叶片清秀无病斑。 苗床选择背风向阳,排水条件好,无病害的田头地角。

枸杞生物学特性及栽培技术

枸杞生物学特性及栽培技术 现代农业科技2011年第18期园艺学 枸杞生物学特性及栽培技术 宋雪梅 (青海省湟中县多吧苗圃.青海湟中811600) 摘要介绍了枸杞的生物学特性,并从培育壮苗,棚问管理,出圃及假植等方面总结了其栽培技术,以期为枸杞的利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枸杞;生物学特性;种子繁殖;扦插;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枸杞(LyciumbarbarumL.)是茄科枸杞属落叶小灌木. 高O.5~1.0m,栽培时可达2m以上,枸杞全身是宝.枸杞果 实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药用植物,又是滋补保健佳品,枸杞是 一 种适应性强,经济效益高,用途广泛的经济林树种口--21.目 前,在我国宁夏,新疆,甘肃,内蒙古等地都有大面积种植. l生物学特性 枸杞为多分枝灌木,高0.5~1.0m.枝条挺直,斜伸或拱 曲,浅灰色.有纵条纹,裸露棘刺长,生叶,花的棘 刺较长.叶纸质,单叶互生或2~3簇生,披针形,矩圆状披针 形或条状披针形,顶端极尖,长,宽O.5~1.5cm.花 萼长约4mm,常3中裂或4~5齿裂,裂片有稀缘毛;花冠淡 紫色呈漏斗状,果实可供药用.喜光照.对土壤要求不严,耐 盐碱,耐肥,耐旱,怕水渍.以肥沃,排水良好的中性或微酸 性轻壤土栽培为宜,盐碱土的含量不超过0.2%,在强碱性, 黏壤土,水稻田,沼泽地区不宜栽培【3】. 2栽培技术 2.1培育壮苗

一 是种子繁殖.可选用优良品种,以采果大,色鲜艳,无 病虫斑的成熟果实为宜.夏季采摘后,用30~60℃温水浸 泡,搓揉种子,洗净,晾干备用.在播种前用湿沙(1:3)拌匀, 置于20℃室温下催芽,待有30%种子露白时或用清水浸 泡种子24h,再行播种.春,夏,秋季均可播种,以春播为主. 春播3月下旬至4月上旬,按行距40cm开沟条播,播深 1.5—3.0cm.覆土厚1—3cm,幼苗出土后根据土壤墒情 灌水.苗高1.5~3.0cm时松土除草1次,以后每隔20~30d 松土除草1次.苗高6~9cm时定苗,株距12~15cm,留苗 15万~18万株]hm2o结合灌水在5~7月追肥3次.为保证苗木生长.应及时去除幼株离地40cm部位生长的侧芽,苗 高60cm时应行摘心,以加速主干和上部侧枝生长,当根 粗0.7cm时,可出圃移栽.二是扦插繁殖.嫩枝扦插是近10 年研究总结的一种育苗新技术,其最大优点是繁殖率高,节 省种条和土地,扦插成活率一般可达到90%以上;嫩枝扦插 苗木根系发达,栽植后的成活率高.枸杞嫩枝扦插育苗要搭 建遮阳棚,棚高1.8~2.0m,以人能在棚内自由走动为准,棚 顶部要覆盖遮阳网(郁闭度85%).做成宽1.2~1.5m,长度视 温棚的实际而定的苗床,留30cm的步道.床面上铺3~4cm 的纯净河沙,用2%多菌灵溶液进行消毒.用喷壶或洒壶将 河沙喷透为准.土壤处理,于黄昏用40%辛硫磷溶液800倍 液5k咖喷洒床面.喷后用塑料薄膜覆盖6h.在采穗圃或 选择生长健壮的优良植株,采集植株当年生半木质化枝条, 收稿日期2011—06—28 截成长7~10cm的插穗,剪去下部叶片,保留3~5个上部 叶片,大叶片剪去1,3~1/2,上切口平剪,下切口剪为马蹄型, 上下切口离叶芽距离为0.5—1.0cm.扦插株行距3cm~ 15cm或5crux15cm,扦插时按15cm的行距开深3~4cm

细菌的生物学特性

细菌是一种具有细胞壁的单细胞微生物,在适宜条件下,能进行无性二分裂繁殖,其形态和结构相对稳定。掌握细菌形态结构特征,对鉴别细菌,研究致病性,诊断疾病和防治原则等都有重要意义。 第一节细菌大小与形态 一细菌的大小 细菌体积微小,一般要用光学显微镜放大几百倍到一千倍左右才能观察到。通常以微米(μm)为测量其大小的单位。细菌种类不同,大小差异很大,同一种细菌在不同生长环境中,或在同一生长环境的不同生长繁殖阶段,其大小也有差别。 二细菌的形态 细菌的基本形态有球状、杆状及螺旋状,根据形态特征将细菌分为球菌、杆菌和螺形菌三大类. (一)球菌(coccus) 球菌单个菌细胞基本上呈球状。按细菌生长繁殖时的分裂平面及分裂后排列方式不同,可将球菌分为: 1.双球菌:细菌在一个平面分裂,分裂后两个菌细胞成双排列,如肺炎链球菌。 2.链球菌:细菌由一个平面分裂,分裂后菌细胞连在一起,呈链状,如乙型溶血性链球菌。3葡萄球菌:细菌在多个不规则的平面上分裂,分裂后菌细胞聚集在一起似葡萄串状,如金黄色葡萄球菌。 4.四联球菌:细菌在两个相互垂直的平面上分裂,分裂后四个菌细胞联在一起。 5.八叠球菌:细菌在上下、前后和左右三个相互垂直的平面上分裂,分裂后八个菌细胞联在一起。 (二)杆菌(bacillus) 杆菌呈杆状,多数为直杆状,也有稍弯的。不同杆菌的大小、长短、粗细差异很大。大杆菌如炭疽杆菌长3~10μm,中等的如大肠杆菌长2~3μm,小的如流感杆菌长0.7~1.5μm。菌体粗短呈卵园形的称为球杆菌;菌体末端膨大成棒状,称棒状杆菌;菌体常呈分枝生长趋势,称为分枝杆菌,大多数杆菌是单个、分散排列的,但有少数杆菌分裂后菌细胞连在一起呈链状,称为链杆菌。 (三)螺形菌(spirillar bacterium) 螺形菌菌细胞呈弯曲或旋转状,可分为两类: 1.弧菌:菌细胞只有一个弯曲呈弧形或逗点状,如霍乱弧菌。 2.螺菌:菌细胞有多个弯曲,如鼠咬热螺菌。弯曲呈“S”或海鸥形者如空肠弯曲菌、幽门螺杆菌等。 第二节细菌的结构与化学组成 细菌的基本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核质四个部分组成。某些细菌除具有其基本结构外,还有荚膜、鞕毛、菌毛、芽胞等特殊结构。 一、基本结构 (一)细胞壁(cell wall) 细胞壁位于细菌的最外层,是一层质地坚韧而略有弹性的膜状结构,其化学组成比较复杂,并随不同细菌而异。用革兰染色法可将细菌分为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两大类。两类细菌细胞壁的共有组分为肽聚糖,但各自还有其特殊组成成分。 1.肽聚糖(peptidoglycan) 细菌细胞壁的基本结构是肽聚糖,又称粘肽。它是原核生物细胞所特有的物质,不同种类的细菌,其组成与连接的方式亦有差别。革兰阳性菌的肽聚糖由聚糖

树葡萄栽培技术标准

嘉宝果栽培技术标准 漳州嘉宝果树葡萄农场2011年10月8日批准实施 3.1 场地选择 必须符合“NY5023-2002无公害食品热带水果产地环境条件”的要求,场地必须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灌溉方便,PH 值在5.5-6.5。 3.2 场地规划设计 3.2.1 平地水田:应修好排灌沟,畦高30cm,地下水位高在100cm以下。 3.2.2 坡地开垦:按等高线开垦成宽3-4米的梯田,梯田面反倾斜3-5度。 3.2.3 种植品种:根据市场需求及当地自然条件,选取两个主栽品种。 3.2.4 种植规格: 3.2,4,1 短期模式:株行距为0.5m×0.5m,2666株/亩,一周年为一种植周期; 3.2. 4.2长期模式:株行距为2m×2m,166株/亩,十五年或更长时间为一周期; 3.2. 4.3以短养长模式:株行距为1m×0.5m,1333株/亩,种植后从第二年开始,每年间苗出圃二分之一。 4 土壤管理

4.1 土壤覆盖:定植时先用黑色地膜进行覆盖,减少土壤养分淋失和防止土壤板结。 4.2 间作:如果没有覆盖地膜,可以在种植行间间种短期矮杆作物。 4.3 中耕除草:结合施肥,每年中耕2-3次,结合施有机肥进行扩穴改土,行间杂草采用人工、机械或指定可以使用的除草剂防除。 5 水分管理 推广使用节水灌溉设施,灌溉用水符合NY5023的规定。如遇干旱必须及时灌水,保持土壤湿润。 6 施肥管理 6.1 重视有机肥的施用,有机肥、微生物肥与化肥配合使用,推广植物营养诊断和配方施肥。微生物肥符合标准,有机肥参照绿色食品肥料使用准则的要求。 6.2 农家肥与桔秆混合须经高温发酵60天以上充分腐熟后才能施用。 6.3 不使用未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登记的肥料。 6.4 最后一次土壤施肥和叶面肥距采果前30天以上。 7 整枝修剪 7.1 采果型树形:主干30-40cm处修剪,上留3-4个斜生分布均匀的主枝,并在主枝60-80cm处短截,使成杯状树形。 7.2 景观型树形:根据观赏树木的生物学特性、生长环

银杏的生物学特性及栽培技术(一)

银杏的生物学特性及栽培技术(一) 摘要银杏是著名的活化石植物。阐述了银杏的生物学特性,并从地块选择、栽植、肥分管理、中耕除草与培土、病虫害防治等方面介绍了其栽培技术,以供参考。 关键词银杏;生物学特性;栽培技术 银杏(GinkgobilobaL)为银杏科银杏属乔木,别名鸭脚树子、白果、公孙树子、银杏核,落叶乔木,雌雄异株植物。银杏树高大挺拔,叶似扇形,冠大荫状,5月开花,10月成熟,果实为橙黄色的种实核果。银杏是现存裸子植物中最古老的孑遗植物之一,人称“活化石”。银杏从栽种到结果要20多年,40年后才能大量结果,能活到1000多年,是树中的老寿星。种仁供食用,多食中毒,外种皮可提栲胶。木材浅黄色,细致,轻软,供建筑、家具、雕刻及其他工艺品用。又可为庭园树、行道树1-4]。现将银杏的生物学特性及其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1生物学特性 银杏为落叶大乔木,高达40m,胸径可达4m,幼树树皮近平滑,浅灰色,大树之皮灰褐色,不规则纵裂,有长枝与生长缓慢的距状短枝。叶互生,在长枝上辐射状散生,在短枝上3~5枚呈簇生状,有细长的叶柄,扇形,两面淡绿色,在宽阔的顶缘多少具缺刻或2裂,宽5~8cm,具多数叉状并歹帕细脉。雌雄异株,稀同株,球花单生于短枝的叶腋;雄球花呈葇荑花序状,雄蕊多数,各有2花药;雌球花有长梗,梗端常分2叉(稀3~5叉),叉端生1具有盘状珠托的胚珠,常1个胚珠发育成发育种子。 2栽培技术 2.1地块选择 银杏寿命长,一次栽植长期受益,因此土地选择非常重要。银杏属喜光树种,应选择坡度不大的阳坡为造林地。对土壤条件要求不严,但以上层厚、土壤湿润肥沃、排水良好的中性或微酸性土为好。 2.2栽植 良种壮苗是银杏早实丰产的物质基础,应选择高径比50∶1以上、主根长30cm、侧根齐、当年新梢生长量30cm以上的苗木进行栽植。此外,苗木还要有健壮的顶芽,侧芽饱满充实,无病虫害。银杏是雌雄异株植物,要达到高产,应当合理配置授粉树。选择与雌株品种、花期相同的雄株,雌雄株比例是(25~50)∶1。配置方式采用5株或7株间方中心式,也可四角配置。银杏早期生长较慢,密植可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单位面积产量。一般采用 2.5m×3.0m或3.0m×3.5m株行距,定植1320株/hm2或945株/hm2;封行后进行移栽,先从株距中隔1行移1行,变成5m×3m或6m×3m株行距,即660株/hm2或465株/hm2;隔几年又从原来行距里隔1行移植1行,成5m×6m或6m×7m株行距,定植330株/hm2或240株/hm2。银杏以秋季带叶栽植及春季发叶前栽植为主,秋季栽植在10—11月进行,可使苗木根系有较长的恢复期,为第2年春地上部发芽做好准备。春季发芽前栽植,由于地上部分很快发芽根系没有足够的时间恢复,因此生长不如秋季栽植好。银杏栽植要按设计的株行距挖栽植窝,规格为(50~80)cm×(60~80)cm,窝挖好后要回填表土,施发酵过的含过磷酸钙的肥料。栽植时,将苗木根系自然舒展,与前后左右苗木对齐,然后边填表土边踏实。栽植深度以培土到苗木原土印上2~3cm为宜,不要将苗木埋得过深。定植好后及时浇定根水,以提高成活率。

夏黑葡萄栽培技术手册完全版

夏黑葡萄栽培技术手册(完全版)! 夏黑葡萄以含糖高、口感好、风味浓郁、营养价值高等优点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虽算不上新奇,但目前仍是许多果园的主栽品种之一。 夏黑的特性 夏黑是欧美杂交种三倍体品种,既继承了双亲巨峰和无核白的优缺点,又包含三倍体品种的特性,总结起来包括以下几点: ①生长势较强,易成花,能够适应多种气候、光照条件和土壤环境。 ②因为是三倍体,自然条件下坐果差、果粒小、果穗无商品价值,在生产上需要补充外源激素,以促进坐果和果实膨大。 ③控制产量的情况下,就可以轻松达到17~19以上的糖度,果实颜色紫黑,果粉完整度高,适口性强,极早成熟。 ④由于果刷短及其他的遗传和生物学特性,成熟后落果较重。 ⑤虽然作为欧美杂交种系,本身抗病性较强,但也不可轻视。如霜霉病、灰霉病、溃疡病,白腐病,穗轴褐枯病等,近年来比较多发。 ⑥生理病害比较多,如自然缩果、溢糖性霉斑症等。 夏黑花果管理技术 建园定植 在葡萄种植园的选择上,应该选择地势平坦开阔的地形条件,在一些山地陵地地区必须对地形进行改造,确保具备良好的排水条件。 在土壤的选择上,选择具有较高的有机质含量、土质疏松、透水性、保水性都良好的土壤。 在定植前一年的秋季对土壤进行深耕,然后按3m行距挖定植沟,定植沟为南北向。定植沟宽度0.8m、深度1m,沟内施肥,亩施入腐熟粪肥4000kg,加入尿素50kg、过磷酸钙50kg、微肥10kg,施肥后填土覆盖并向定植沟内灌水,让土壤自然下沉,待水干后把沟填平整。 在春季葡萄发芽之前,选择优质的苗木,按株距0.8~1m栽植。苗木的栽植深度与其在苗圃的深度齐平,栽植过深或过浅,都不利于苗木生长。栽后要浇一遍透水,覆地膜保温防杂草。 整形修剪 架势选择:夏黑宜选用高V形架,小平棚架和T形架等优良架型。 冬季修剪:一般在落叶后2周进行。修剪方法多采用短梢修剪法,即在结果部位对当年生枝只留2~3个芽短截,其余枝条全部疏除。修剪的原则是尽量靠近主干,防止结果部位外移。修剪时疏除病死枝、衰弱枝、过密枝等,保留位置适当、生长健壮的枝条。 夏季修剪:包括抹芽、定梢、摘心、副梢处理、去卷须和绑蔓等。 抹芽一般在葡萄现序后进行,即新梢长出4~5片叶时,此时可根据其是否带花序而决定是否保留。夏黑葡萄个别部位会有双芽、三芽,可只选留一个壮芽;同时抹去畸形芽、弱芽,选留生长正常的壮芽;抹除主蔓上距地面40cm 以下的所有芽,使结果部位上移,减少病害的发生。 定梢常于开花前进行。可在主蔓上每隔15~20cm保留一个长势中庸的新梢。对那些细弱、过密、位置不当的新梢及时疏除,使每平方米新梢保持在12~15个。花序少的树定梢可适当晚些,推迟到花后进行。定梢完成后,使结果枝和营养枝的比例保持在2∶1左右。 摘心在花前4~5片叶时进行,最晚在初花期结束。摘心时要注意摘心的部位,一定要选择鸡蛋大叶片处摘心。对营养枝可留10~12片叶摘心,结果枝花序以上留4~6片叶摘心。摘心后使一个果穗留叶25片以上,使叶穗比保持在25∶1左右。 在摘心的同时处理副梢。葡萄副梢处理方法有两种:一是对所有的副梢全部抹去。二是为保证叶腋间芽的质量,可留1~2片叶进行摘心。夏黑葡萄的副梢处理一般两种方法结合进行,结果枝顶端的副梢可留1~2 片叶反复摘心,其余的副梢全部疏除;营养枝为保证来年的花芽质量,下部副梢可以适当保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