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金融业的演变

合集下载

近代中国的金融业

近代中国的金融业

虽然政局动荡和历次信用风潮对钱庄的发展 造成了一定影响,但整个近代时期,至少在20世 纪30年代之前,钱庄始终是一支举足轻重的金融 力量。
20世纪30年代,随着国家银行、各省银行分 支机构的拓展和县级银行的发展,以及政府货币 制度的改革和对钱庄业务的限制,钱庄开始走向 衰落。
(二)票号
票号亦称票庄、汇票庄、或汇兑庄。因其由山西人 创办并主要经营,因此也称山西票号。汇票和汇兑业 务早在唐朝时期就已经出现,但作为一种独立的金融 组织,专门经营汇兑业务的票号一般认为出现在清道 光年初年,由平遥颜料庄经理雷履泰所创办。 从19世纪60年代到清末的50年间是票号发展的黄 金时期,票号家数在1883年达到30家的历史最高水平, 且从19世纪70年代中期到清末的实存家数始终保持在 25家以上。到19世纪80年代,票号已在全国54个城镇 设有分支机构,其中有案可稽的25个城镇中所设立的 分号为194个。清末最后十年间,票号的分支机构进 一步拓展到全国95个城镇,分号数量也达到475个 (总分号约501个)。
我国正式创办信托公司开始于1921年,在这一年在 上海创办的信托公司就有12家。但在这一年就发生了 “信交风潮”,各信托公司纷纷倒闭,只剩中央和通 易两家。 信托公司重新发展开始于1928年,从1936年先后有 11家成立。同时许多银行开始兼营信托业务。但我国 信托事业仍然还处于起步阶段。
抗战结束后,我国信托业得到了恢复与发展。1946 年,已达到17家,银行对信托业的兼营,以及信托公 司对储蓄、保险事业的经营更加发达。
2、钱庄的产生发展
钱庄产生于明代中后期,由传统的经营钱币兑换 与金银饰器的钱铺、金店等发展而来。到清乾嘉时 期,钱庄的实力在城市与一些商业发达地区已经超 过当铺。鸦片战争之后,随着外国势力的渗入与对 外贸易的开展,钱庄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中国近代金融发展与变迁

中国近代金融发展与变迁
随着近代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保险公 司逐渐增多并壮大,为经济发展提供
了风险保障。
保险业务不断创新
保险业在传统的人身保险、财产保险 等业务基础上,不断创新,推出责任
保险、信用保险等新型业务。
保险法规逐步完善
政府加强对保险业的监管,制定了一 系列法规,保障了保险业的健康发展

04
金融业在近代化进程 中的作用与影响
互联网金融的崛起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互联 网金融迅速崛起,为金融业带 来了新的服务模式和商业模式 。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 的应用
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在金融 领域的应用,提高了金融机构 的风险管理能力、客户服务水 平以及业务运营效率。
区块链技术的探索 与实践
区块链技术作为一种分布式账 本技术,在金融领域具有广阔 的应用前景,如数字货币、供 应链金融等。
近代中国金融市场监管体系不完善,缺乏有效的监管手段和措施,导致金融市场乱象丛 生,金融风险不断累积。
金融机构的脆弱性
金融机构资本不足
近代中国金融机构普遍存在资本不足的问题,难以抵御市 场风险和经营风险,一旦发生危机,容易引发连锁反应。
金融机构管理不规范
近代中国金融机构管理不规范,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风 险管理水平较低,容易发生违规操作和风险事件。
01
银行业规模迅速扩 大
随着近代工业和商业的兴起,银 行业得以快速发展,银行数量和 资本规模迅速扩大。
02
银行业务不断创新
银行业在存款、贷款、汇兑等传 统业务基础上,不断创新,推出 信托、投资等新型业务。
03
银行业法规逐步完 善
政府加强对银行业的监管,制定 了一系列法规,保障了银行业的 健康发展。
证券市场的兴起与繁荣

近代上海金融发展历程

近代上海金融发展历程

近代上海金融发展历程
近代上海金融发展历程: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上海作为中国的重要商港城市,开始展现出金融中心的潜力。

当时,外资银行纷纷进入上海,并在这里设立了分支机构。

1914年,中国最早的股票交易所——上海股票交易所成立,为上海金融市场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随后,上海天成股票交易所、上海弘文股票交易所等相继成立。

1920年代,上海金融业进一步发展。

上海证券交易所于1929年成立,并在随后的几年里实现了股票、债券、期货等多元化的交易。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上海金融市场经历了一个短暂的调整期。

但在20世纪7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上海金融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1990年代以后,上海金融业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动和发展。

上海证券交易所于1990年恢复了交易,逐渐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股票交易市场之一。

2007年,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实现了股票市场国际化,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

近年来,中国政府将上海定位为国际金融中心,推动上海金融
的创新发展。

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设立、金融街的建设等一系列政策和项目的实施,进一步提升了上海作为金融中心的地位。

同时,上海市场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内外金融机构的入驻,使得上海的金融业得以持续发展。

总结起来,近代上海金融发展经历了从外资银行进入到建立股票交易所,再到金融市场多元化和国际化的发展过程。

而当今,上海正积极采取政策措施,力争成为世界级金融中心。

近代中国的金融业

近代中国的金融业

近代中国的金融业近代中国的金融业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发展,从最初的传统金融模式到现今的创新型金融体系,在经济构建和全球竞争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从历史演进、政府政策和现代金融市场等角度来探讨近代中国金融业的发展和变革。

近代中国的金融业起源于19世纪末的殖民压迫和封建经济体制的崩溃。

在当时,中国政府不得不面对来自于西方列强的经济压力,同时也意识到要实现现代化,金融体系的改革和建设势在必行。

政府开始推行一系列金融改革政策,如成立银行、发行纸币、建立股票市场等。

这些政策带动了近代中国金融业的初步发展,将传统经济模式与现代金融机制相结合。

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国开始了一段动荡不安的历史时期。

在这个时期,金融业的发展受到了不小的冲击。

加上种种历史原因,导致金融业的发展受到限制,金融机构数量较少,金融业务范围相对狭窄。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中央政府采取了更具战略性的方法,推行一系列金融改革政策。

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各类金融机构,包括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和城市信用社等。

这些机构为经济建设提供了资金和金融服务支持,为国家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金融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开放政策,吸引了大量外资进入中国市场,推动金融业的迅速发展。

今天,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金融市场之一,其金融业务正在全球范围内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在现代金融市场中,中国的金融创新也不断取得突破。

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等电子支付平台的崛起,为市民提供了便捷的支付方式,也催生了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

同时,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也为小微企业和个人投资者提供了融资渠道,促进了金融包容和普惠金融的发展。

然而,近代中国金融业的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金融风险的管控成为了金融机构和政府的重要任务。

近年来,中国央行和金融监管机构加强了对金融风险的监管和控制,推动金融体系的稳定发展。

总结起来,近代中国金融业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过程。

近代中国银行业发展简史

近代中国银行业发展简史

近代中国银行业发展简史一、起步阶段中国出现近代化的银行始于鸦片战争之后。

一般认为1847年在上海开设分行的英国丽如银行是中国近代最早的银行。

而19世纪后期在中国活跃的外国银行或中外合资银行有英国的汇丰银行、惠通银行、中华汇理银行,法国的法兰西银行、东方汇理银行,德国的德华银行,俄国的华俄道胜银行等。

中国人自己开办的第一家银行是中国通商银行,由清末实业家盛宣怀于1897年在上海创办,利用他任督办的招商局和电报局投资,同时拉其他官僚包括李鸿章等人入股,其组织管理和营业规则均参照外商银行(主要是英国汇丰银行),设立董事会,在全国各地开设分行。

该行成立之初,就被清廷许可发行银两、银两两种货币,还获得代收库银、整理币制之权。

在官方的中央银行设立之后,该行才转为纯粹的商业银行。

1912-1927年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跟中国银行一起承担中央银行职责的还有交通银行。

交通银行的历史同样可以上翻到清朝末年。

1908年,由清政府邮传部牵头组建,为官商合股,初期目的是借款赎回被列强控制的铁路,故名交通银行。

中华民国成立之后,其地位进一步上升,与中国银行一起承担共同承担发行货币、调节币制、兑换外币和代理国库收支的中央银行职责。

二、第一个繁荣时代1927年至1928年,北伐军革了北洋军阀的命,历史进入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

受江浙财团资助的蒋介石政府,也十分重视银行体系的建设。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另组建中央银行,授予其发行纸币、代理国库、经理公债、管理外汇等特权。

同时,将中国银行改组为国际外汇兑换专业银行,交通银行改组为辅助工农商矿的专职银行。

1935年,国民党政府又组建中国农民银行,作为供给农业信用、发展农村经济的专职银行。

至此,形成了以四大国有银行(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农民银行)为基本骨架的银行体系。

国民党统治后期,形成了宋子文家族控制中国银行,孔祥熙家族控制交通银行,陈果夫家族控制农民银行,四大家族官僚资本控制国有金融业的局面。

试论近代中国金融业的发展

试论近代中国金融业的发展

试论近代中国金融业的发展:路径与结构(上)2013-05-24摘要:近代中国的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反映了经济的近代化进程。

金融机构的产生、发展过程为制度变迁的过程和各种参与者相互博弈及认同的结果。

当通过学习、模仿、实验所做出的边际调整或能够得到大量利润、或仍出现大范围持续亏损时,往往伴随既定金融组织的解体和金融创新的实现,金融组织以渐变方式向前演进。

近代中国金融业的发展与金融结构变迁不仅体现为现代银行体系的形成、完善,及对票号、钱庄、典当等“旧式”金融机构的替代,也存在一个由通商大埠向广大内地的扩散过程,存在一个“由上到下”即由国家、省级层面向县级及其以下基层的渗透过程。

各种金融机构共同发展、动态调整,既有相互融合、互补的一面,又有相互竞争、替代的趋势。

近代时期的金融资源分布也具有很大的不平衡性,表现为典型的二元结构的特征,而这种二元性的金融结构也是与近代中国的二元经济结构相适应的。

关键词:近代中国;金融业;发展路径;金融结构金融组织的演变与金融工具创新很大程度上是自主发生的,服从于诺思所提出的“适应性效率”标准。

除各种政治、社会以及具有公共产品性质的经济组织以外,经济组织的产生与演变主要是适应技术与外部制度环境的变迁所提供的获利机会。

同时,组织内部参与人的知识积累与技能的发展,以及组织之间的相互补充、配合,倾向于使既定组织更为稳固,或者通过渐进的方式向前发展。

而组织之间的相互竞争、替代,重大技术的创新或引进,外部环境的巨变则会促使组织的重新组合,出现熊彼特意义上的“创造性毁灭”。

在一定的时点上,各种金融机构及其所使用的金融工具共同构成了金融结构,而各种金融机构之间的相互竞争、替代,新的金融机构的出现与发展,以及各种金融工具的创新过程,也就是金融发展和金融结构的变迁过程。

一、金融组织的演进进程从明中叶以来,除典当业在经济中仍然履行其基本职能外,先后出现了钱庄(钱铺、银铺、银号、印局、账局等)、票号、各种银行,以及非银行系统的保险公司、证券交易所、信托公司、储蓄与投资公司等。

中国近代金融发展史

中国近代金融发展史

中国近代金融发展史
中国近代金融发展史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随着中国国民经济的逐步开展和对外贸易的日益增多,金融市场逐渐兴起。

然而,由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种种原因,中国的金融发展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相对滞后。

直到
20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的金融事业才开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在中国近代金融发展的历程中,不仅涉及到货币、银行、证券等基本金融领域的发展,也涉及到了外汇管理、金融法律制度、金融监管等重要方面。

其中,国民政府时代的金融改革、新中国成立后的金融整顿、改革开放后的金融改革等都是中国金融发展的重要历史节点。

中国近代金融发展史的进程表明,金融领域的健康发展需要政策和制度的支持。

当前,中国已经成为一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金融体系建设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加强监管、推进金融创新、加强对外开放等方面,中国的金融体系将会不断完善,并逐步成为全球金融市场的重要参与者。

- 1 -。

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金融变局

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金融变局

CHINA FINANCIALYST FEB. 2012148难忘岁月NFORGETABLE ERA1912年12月3日,已经辞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职务的孙中山在上海发表了一篇通电,题为《钱币革命》。

电文中说道:“钱币之革命者何?……纸票者必将尽夺金银之用,而为未来之钱币,如金银之夺往昔之布帛刀贝之用,而为钱币也。

……今欲以人事速其进行,是谓之革命,此钱币革命之理也。

”简而言之,就是要改革货币制度,变清代以来的银铜复本位制为不可兑换的纸币本位制。

此时距武昌起义刚一年时间,革命的燎原之火已经遍及全国,各省纷纷宣布独立拥戴共和。

中华民国成立,清帝被迫退位,辛亥革命取得成功。

可是担任不到四个月临时大总统的孙中山深知——革命尚未成功,至少在财政金融这两大直接关系到新政权安危的环节上,还有太多的难题没有解开。

民国初立,百废待兴,一举一动都要经费支持。

地方上金融恐慌,中央政府财政匮乏,让位于袁世凯之后,他专注发展实业和经济领域,亲自到全国各处考察实践,对现实经济状况的窘迫和弊端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孙中山认为当时的金融恐慌和财政困难并非源于中国的贫穷,而是因为货币问题。

他认为,国内资源并没有减少,商品生产有所增加,但国家经济总量却没有提升,其原因在货币供给不足,希望通过改革币制来实现国家的富强,如果说辛亥革命只是完成了“三民主义”中的民族革命和部分政治革命,那么钱币革命可以视为社会革命的重要手段和内容。

1908年,维新派领袖康有为写就《金主币救国议》一书,其目的同样是要改革币制挽救危局。

在他看来,中国最应当实行的是金本位制度:“救国理财之方千万,他不及图。

今万国皆变金主币,而吾国不改,则银价日落,而吾民日困,租税生计法无定。

但此一事,国其破乎!”康有为的忧虑和孙中山主张钱币革命的缘由,源自于中国数百年来的传统货币制度。

明代中期以后,中国逐渐进入了“银铜复本位制”时代,这种币制在封闭条件下能够保持相对的稳定,但是随着西方地理大发现和中西方贸易往来的日益繁荣,银、铜比价在世界范围内的波动都会直接影响到中国的货币体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民初钱庄的再度繁荣 以上海钱庄业为例,1914年上海有钱庄28家,到1926 年发展到87家,资本额也由1912年的106万两,扩大到
1926年1341万两;1912年盈利49万余元,1925年盈利高达
323万余元。 原因:(1)业务方向的调整。原来和产业界联系很 少的钱庄,这时也开始面向民族企业。(2)在商品流通 渠道中的作用优于银行。
近代金融业
——世界篇
班级:审计(2)班 组员:林佳燕 关晓君 郭倩怡 赵佳婷
银行体系的演化 国外银行的产生,最初萌芽于长凳、金匠活动, 后来为了降低借贷利率而出现了城市银行,之后随着贸易的发展 逐渐集中到商业银行,但受到风险等因素影响,在实际运作过程 中为了降低风险,逐步诞生了中央银行。银行经营的业务方式, 随风险的加大,促使银行业经营由混业走向分业现在随着业务界 限的越来越难以区分,银行等业务经营又回到混业经营的方向上 来。 人们公认的早期银行的萌芽,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 交易所的发展 利。“银行”一词英文称之为“Bank”,是由意大利 德国在十四世纪的布鲁日因一个叫范德布尔斯家 文“Banca”演变而来的。在意大利文中,Banc 族开设一间旅馆,大量接收参加交易会的各地商人而慢慢演变成 a是“长凳”的意思。商人把钱存到了金匠(Goldsmith) 现在的交易所。 1531年,荷兰安特卫普建立了第一座真正的交易 那里。金匠就为存钱的人开立了凭证,以后拿着这张凭证, 所大厦,为有形和无形的产品提供交易(期权、期货的发展;海 就可以取出黄金。 外贸易引发股份公司的产生,股票的出现,如东印度公司;投机 狂潮:1634-1637年的郁金香热;1720年英国的南海泡沫;同期 法国的约翰· 劳事件);交易所走向规范。 保险业的发展情况 随着长途贸易的发展,保险业也发展起来。 刚开始在水险萌芽,然后发展火险等其他品种。
1] 1897年之前的金融 1)外资银行的侵入 外资银行进入我国以前,金融功能是由当时设立在我国的洋行来执行的。随着我国国 门的打开,贸易量迅速上升,洋行综合性服务功能开始无法满足国外贸易的需要,在 此情况下,外资银行开始侵入我国。具体而言,侵入原因有如下两点:第一,传统的 洋行无法满足商业扩大的需要;第二,政治扩张的需要,以解决军事上延伸的后勤供 给。在此条件下,外资银行开始涉足我国领土,充当了侵华的急先锋。“当时住在上 海的,还只是为数很少的原有住宅占有权未被破坏的中国居民,……现在的香港街, 当时排满了中国的土船坞,南京路则根本没有梦想到。……洋泾浜两岸只是旧城外的 一片荒野。……当时外国医生还只有三名,律师们的脚步还没有踏上这块土地。…… 同孚洋行的一个堆栈,当时还经常用来作戏园,总会的场址,还没有从中国人手里买 过来。……丽如银行是当时唯一的银行。” 侵入的过程:1845年英国的丽如银行开始进入我国,在香港、上海相继设立分行,揭 开了西方金融业进入我国的序幕。随后至1864年,英国的麦加利、呵加刺、汇隆、有 利等八家银行,以及法国的法兰西银行也在我国设立分行。这些银行的进入,受到五 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棉花投机”风潮的影响,先后有五家银行倒闭。1864年开始发 生变化,改变了以前只在中国设立分行的现状,开始设立总行以扩大实力,其中典型 者为汇丰银行。随后到1897年,除英国外,其他西方国家也开始在我国设立银行,到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逐步形成了六大银行,即汇丰银行、德华银行、华俄道胜银行、 横滨正金银行、法兰西银行、美国花旗银行共同控制中国金融的局面。 North China Daily News。
3] 1912-1937年金融业的发展
A、外资银行的快速发展(英-日-美) B、传统金融机构的兴衰 C、本国银行业的独占鳌头
4] 1937-1949年金融业的衰竭
(1)商业银行由稳定经营向投机转化 [库存、买卖 外汇] (2)官僚银行一统天下[四行二局一库] (3)外资银行等由日垄断向美转化
二、银行的兴起和发展
抗日战争期间,日本、德国、意大利三国的银行势力 扩张,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英、美、法、荷、比等国的银 行被日、伪接收或侵占。抗战结束后,日、德、意三国银 行被国民政府四行二局接收,而英、美、法、荷、比等国 的银行先后复业。这一时期,美国在华银行的发展特别迅 速。至1949年1月,在华的外商银行共有15家:其中英商4 家,美商5家,荷商2家。
of Indian London & China)、麦加利银行 (Chartered Bank of Indian, Australia & China)
麦加利银行上海分行
1865年,汇丰银行(Hongkong & Shanghai Banking Co. Ltd. )
1900年香港上海汇丰银行伍圆纸币
汇 丰 银 行 汉 口 分 行
1860年,法兰西银行(Comprotoir d’Escomptede Paris) 1872年,德意志银行(Deutsche Bank)
1890年,德华银行(Deutsche Asiatische Bank)
1893年,横滨正金银行 1895年,华俄道胜银行(Pyecko KNTauckNubaHK)
金城银行大楼
上海商业储蓄银行
3.国民政府时期
(1)最初的十年
“四行二局”金融垄断体系的建立:中央银行、中国 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民银行、邮政储金汇业局、中央 信托局。
中 国 银 行 总 经 理 张 嘉 璈
对商业银行的控制:成立完全由政府控制的中国国 货银行,颁布旨在限制民族资本金融实力的《银行法》等
太平天国战争以后,清政府要依靠票号汇兑京协饷, 且常常向票号借贷。进入20世纪以后,由于清政府每年必
须偿还大量的外债和庚子赔款,各省各关每年必须按期上
缴一大笔的款项。这些巨额款项往往需要票号汇兑,使得 20世纪初票号业有了更大的发展。
4.票号的衰落 票号在经营方针上带有较为浓厚的对封建政府的依赖 性,辛亥革命推翻了作为票号业最大靠山和最大客户的清
3.国民政府时期 最初十年,除东北外,新设的外商银行有五家。原有外 商银行的势力仍在继续发展。到1936年,外国在华银行共 32家141处(不包括日本在东北开设的地方性小银行),其 中英国7家27处、美国4家16处、日本11家54处。外国银行 资产在中国金融市场上占极大的比重。1936年底全国169家 华商银行和储蓄银行的全部资产是14.3亿元,而同年33家 外国在华银行的资产是19亿元,比169家华商银行还多1/3。
地方银行:天津官银号、福建官钱局、浙江官银号。 后陆续改称银行。 商业银行:上海信成银行、浙江兴业银行、四明商 业储蓄银行(上海)等。
天 津 官 银 号
2.北洋时期 国家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
地方银行:这一时期设立的地方金融机构有30家左 右 。
发展原因: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对资金需求 增加;从事政府放款和公债投机;银行家们 的励精图治。
(二)票号
1.票号的兴起 大约产生于19世纪20
年代初,刚开始票号多为
山西人经营。继山西票号 之后,另有南帮票号。票 号的兴起源于贩运商业资 金调拨的需要。
2.票号的经营管理制度:总分号制、顶身股
3.票号的兴盛 对外贸易规模的扩大,导致对资金流动的需求不断 增加,尤其是沿海通商口岸与内地之间的资金流动更为 突出。票号已经建立起来并在发展的汇兑网满足了这一 需求,这也促进了票号自身的发展。
安 徽 亳 州 南 京 巷 钱 庄
上 海 最 早 的 钱 业 公 所
衰落原因: (1)自身的内在缺陷;(2)新式金融机构的竞争;(3) 货币制度的改变;(4)南京国民政府政策的影响。
Hale Waihona Puke 6.钱庄的衰落上海是钱 庄业最为集中 的城市,1927 年时全市有钱 庄85家,到 1937年时只剩 下46家。
“北四行”、“南三行”
“北四行”是金城银行、盐业银行、中南银行、大陆银 行这四家商办银行的通称。 “北四行”先后成立四行联营 事务所和四行联合准备库等联营机构。“南三行”是上海 商业储蓄银行、浙江兴业银行、浙江实业银行的统称,这 三家银行没有建立联营机构,但他们以上海为基地,业务 经营上相互支持,它们之间的董事、监事也相互兼任。
1892年,东方汇理银行(Banque de L’IndoChine)
1902年,花旗银行(The National City Bank of New York)
2.北洋政府时期 新设立有29家外商银行,其中以日、美资本居多,另 一特点是多中外合办银行,如中法实业银行、中华汇业银 行、中华懋业银行。这些银行及其分支机构,分布范围十 分广泛,深入中国的内地和边疆,势力已达极盛。
近代金融业的演变
——中国篇
一、传统金融业的演化 二、银行的兴起和发展 三、货币制度的变化与通货膨胀 四、近代中国金融市场的结构
一、传统金融业的演化
我们把近代金融的发展划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①1897年之前:外资与传统金融机构演化阶段 ②1897年至一战:我国初步形成“三角鼎立”时期 ③一战至1937:“三角鼎立”的分化 ④1937年以后:为战时金融统制时期。
2)票号、钱庄的演化
(一)钱庄
1. 钱庄的产生
钱庄的前身 是钱铺(也有名 为钱店、钱肆、 钱桌),产生于 明朝中叶。
2.清前期的发展
清乾隆时,钱庄有了长足的发展。上海的钱庄在乾 隆四十一年已成立钱业公所,有钱庄18家,嘉庆初年(十 八世纪末)有124家。天津在嘉庆年间(1796-1820年)
设有钱号公所,专门办理钱业公共事宜。业务上,已突破
4.外商银行在中国的作用 (1)控制进出口贸易,垄断外汇。 (2)控制中国金融(发行纸币,开展存、放、汇等) (3)投资中国政府,控制中国财政 。
(二)华资银行
1.清末 第一 家华资银
行:中国
通商银行 (1897)
国家银行:大清户部银行(1905.8),1908年改名
为大清银行。交通银行(190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