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监测

生态监测
生态监测

?环境监测?生态监测

Ecological M onitoring

姜必亮(福建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福州350003)

摘要 该文简要阐述了生态监测的基本概念,生态监测基本生态学理论以及开展生态监测的技术支持系统,为日后开展生态监测工作提供基本思路。

关键词:生态监测;生态学;环境监测

Abstract T he paper br iefly ex pounds the basic co nception of ecolog ical mo ntor ing,the basic eco lo gical principles o f eco-lo gica l mo nito ring and t he technical suppor ting sy stem for developing eco lo gica l monitor ing,w hich w ill o ffer basic t ho ught for carr ying o ut eco lo gica l mo nitor ing wo rk in t he futur e.

Key words:Ecological monitoring;Ecology;Environment al monitoring

“九五”期间,我国已确立了环境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的工作方针,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国在重点流域、重点区域的污染治理上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环境质量有了明显的改善。与此同时,我国的生态保护工作也提上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确定了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并重的指导思想,即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已由单纯污染控制转向注重生态保护和实现生态良性循环为战略目标,从而使环境保护工作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这使得生态监测理所当然地成了环境监测中必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态监测是了解和掌握生态质量现状、生态破坏程度和恢复状况及变化趋势的重要手段,其根本任务是为经济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和生态保护监督与管理提供决策依据。然而,由于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多样性,传统的理化监测和生物监测难以准确、全面、客观地反映出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即单纯地靠理化监测和生物监测已不能满足日益提高的环境保护工作的要求,这也使得生态监测日益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它将有可能逐步成为今后环境监测的主流。

1 生态监测的基本概念

生态监测作为一种系统地收集地球自然资源信息的技术方法,起始于60年代后期,至今已有30多年的发展历史。但对“生态监测”一词的确切涵义,人们仍有不同的理解。全球环境监测系统(GEM S)将生态监测定义为:生态监测是一种综合技术,它能够相对便宜地收集大范围内生命支持系统能力的数据。前苏联学者在七十年末提出“生态监测是生物圈综合监测”的概念,他们把生态监测理解为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影响下生物圈变化状况的观测、评价和预测的一套技术体系。A.Hirch把生态监则解释为:生态监测是对自然生态系统变化及其原因的监测,监测内容主要是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及其改变。

从上面各种观点可以看出,尽管人们对生态监测的理解不尽相同,但都强调了将生态学原理作为生态监测的理论基础;将生态系统作为监测对象;监测内容不只局限于环境污染物,而更着重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所产生的整体影响和变化。因此,所谓生态监测是以生态学原理为理论基础,运用可比的和较成熟的方法,在时间或空间上对特定区域范围内生态系统或生态系统组合体的类型、结构和功能及其组合要素进行系统地测定,为评价和预测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为合理利用资源、改善生态环境提供决策依据。

2 生态监测的基本原理

生态监测事实上是环境监测工作的深入与发展,由于生态系统本身的复杂性,要完全将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进行全方位的监测十分困难。随着生态学理论与实践的不断发展与深入,特别是景观生态学的发展,对生态监测指标的确立、生态质量评价及生态系统的管理与调控提供了基础框架。景观生态学中的一些基础理论即等级(层次)理论、空间异质性原理等成为生态监测的基本指导思想。以研究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结构与功能、发展与演

4

福建环境 第20卷 第1期 2003年2月

替,以及人为影响与调控机制的生态系统生态学理论也为生态监测提供理论支持。生态系统生态学的研究领域主要涵盖了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和利用,生态系统的调控机制,生态系统退化的机理、恢复模型及修复技术,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问题以及全球生态问题等。这些理论研究从宏观上揭示生物与其外围环境之间的关系和作用规律,为有效保护自然资源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生态监测提供了理论支持。

因此,生态监测方法与传统的物理、化学监测方法有很大的差别,除需传统的物理、化学监测所采用的方法外,由于生态监测具有较强的空间性,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技术(即3S技术)是开展生态监测必不可少的工作。

3 生态监测的指标体系

生态监测总体思路是宏观遥感监测与地面监测(或野外考察)相结合,两者相辅相成,因此,在进行生态监测指标划分时,势必采用宏观生态监测指标,地面调查、监测指标两套体系。其中宏观监测指标,是以生态区或景观单元为监测对象,采用的手段是不同时相、不同分辨率的遥感数据进行工作。指标选择一方面应考虑遥感信息对生态对象的可识别能力、同时应考虑生态系统的自然与利用属性。

景观生态学认为景观(土地)是土地自然属性和利用属性的综合反映,它既体现土地的数量,也体现土地的质量。土地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既包括已经利用的土地,又包括尚未利用的土地,是所有土地的总称。土地客观上存在多种类型,在利用上也有较大差别。为了查清土地类型的数量和分布状况,首先要有一个如实反映土地宏观状况的分类系统,以便作为清查土地、编制图件、量算面积、研究土地结构和动态变化的基本依据。

基本地理单元是地理环境条件基本一致的空间单元,广义“地理环境”应该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经济环境,狭义的“地理环境”仅指自然环境(包括人为作用引起的已发生了变化的自然环境)。基于此,宏观生态监测指标可采用三级分类体系:

3.1 一级分类:林业景观系统、农业景观系统、水域景观系统、城镇景观系统以及其他类型景观系统。

3.2 二级分类:主要根据景观特征、利用方式等进一步划分,如林业景观系统可进一步划分为天然林景观系统、人工林景观系统等。

3.3 三级分类:根据景观分异次一级主导因子进一步划分,如天然林景观系统,可根据地貌类型、坡度分级进一步划分丘陵、平原及坡度大于25°等不同等级。也可根据林相进一步划分为针叶林、阔叶林等。

另外,在对某一区域进行生态环境的综合评价时,还应调查社会经济指标,主要是对以人为主导活动下的生态系统进行调查。人类的经济活动使生态系统原有的发育、演替发生了巨大变化,因此,必须将人类经济活动的一些指标纳入生态监测指标体系,如单位GDP、人口、固体废物的产生及处置情况、化肥施用量、农药使用量等等。

在此要强调的是,遥感调查的数据与统计数据有可能有较大的出入,建议采用的基本原则是利用遥感数据进行生态质量或健康评价,而不作为法定数据公布,统计数据作为反映生态压力或作为遥感数据的对比参考,从而做到全面、公正地评估生态系统健康状况。

4 生态监测的主要技术支持

4.1 遥感技术(RS)

遥感技术在生态监测方面上的应用主要有遥感数据源的选择、地理坐标的选择(主要包括投影方式的选择、影像的几何配准、色彩匹配等工作技术流域与质量控制)、遥感影像的识别(即不同生态类型或景观的判读,主要包括分析体系的确立、判读标志的建立、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野外验证等)、数据库的建设(空间数据库的生成、属性数据库的建立、影像库的建设、标志库的建立等)。

4.2 地理信息系统(GIS)

地理信息系统主要用于数据空间分析,包括数据库,如地形地貌、水文、环境背景(如积温、降水、太阳辐射等),以及遥感解析所生成的矢量生态景观类型数据,通过GIS实现对这些数据的面积的量算以及空间综合分析。

4.3 全球定位系统(GPS)

生态监测主要是利用GPS实现对野外调查的空间定位、环境质量监测网的空间定位、示范区(点)的空间定位等,来进行生态状况的综合分析。

5 生态监测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70年代末期,前苏联开展了有关生态监测方面的工作,其中包括自然环境污染监测计划、生态反映监测计划、标准自然生态系统功能指标及其人为影响变化的监测计划等,随后一些东欧国家也相继制订了本国的生态监测计划。

但真正意义上的生态监测直到80年代才开始,美国依借其强大的技术优势和经济优势率先开始了

5

生态监测 姜必亮

生态监测工作,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项目是实施“长期生态研究计划”,现已有17个野外监测站。其主要工作是对森林、草原、农田、沙漠、溪流、江河、湖泊和海湾等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进行多方位的研究和监测。主要内容包括环境因子和生物因子各变量的长期监测、生物多样性变化监测,生态失调模式与频率的研究和物种目录的编辑等。在技术手段上,利用了遥感技术,并推广使用地理信息系统。1988年由美国环保局发起的,由多个部门参加,开展了全国性的“环境监测与评价项目”工作,其工作内容是对农业区、干旱区、河口近岸、森林、五大湖区、地表水、湿地等生态类型进行监测,其目的是分析和评价各类生态系统的现状和变化趋势,揭示主要环境问题,为环境监理、决策和科研服务。从50年代以来,尤其是70年代以来,我国也开展了一系列的环境、资源和污染的调查与研究工作,各相关部门和单位如国家环保总局、中国科学院、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国家海洋局、国家气象局等都相继建立了一批生态研究和环境监测站点。如国家环保总局生态监测网站有内蒙古草原生态环境监测站,新疆荒漠生态环境监测站,内陆湿地生态监测站(以洞庭湖湿地生态监测为主,太湖及其他湖泊湿地也进行了一定的湿地生态监测)。海洋生态监测网湾、天津(渤海湾)、广州(两江口)、上海(长江口)为骨干,进行典型海湾、渔场的海洋生态监测。森林生态监测站有吉林抚松森林生态监测站、武夷山森林生态监测站、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生态监测站。流域生态监测网主要是长江暨三峡生态监测网,对长江流域、三峡库区的生态环境进行定期监测。农业生态监测站有江苏大丰县农业生态监测站,对农业生态中的有关问题进行监测;部分市、县监测站亦对农田土壤、作物进行监测。自然陆地生态监测站有黄山太平陆地生态监测站、张家界(武陵源)陆地生态监测站,对自然风景区、丘陵陆地生态进行监测。

农业部在国家、省、县三级建立了四个(农业、渔业、农垦、畜牧)监测中心站和约420多个监测站组成农业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国家林业局设有11个森林生态定位研究站。国家海洋局在浙江舟山和福建厦门设有2个海洋生态监测站。中国气象局共设有70个观测局部气候因素与作物生长关系的生态监测站。中国科学院在全国主要生态区设有52个生态定位研究站,长期进行生态、气候变化监测。

以上各生态监测(研究)网站都进行了富有成效的工作,这些成绩和取得的经验为深入开展生态监测工作奠定了基础。但是从整体上看,我国尚未建立起有效的、完善的生态监测网络,尽管有关部门和系统相继建立了一些生态研究观测站、定位站和生态监测站,从事一定的生态监测工作,但仍处于分散的、重复的和不规范的初级阶段,尚未形成可直接应用于生态监测具体工作的完整的、成熟的技术体系。

从生态监测的本身特点,可以预见,将遥感监测和地面监测有机地结合起来,从宏观角度和微观角度来全面了解生态环境质量状况是生态监测的可能发展趋势。这势必要求监测网络设计趋于一体化,技术手段趋于统一体,以增强区域间的数据可比性,评判结果的可靠性。

6 小结

由于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多样性以及区域的差异性。尽管生态遥感的研究工作已涉及到很多方面,却未能形成一系列统一的标准、方法。因此,目前尚难以开展常规的生态监测与评价。为了有效地开展生态遥感监测,规范生态监测的技术方法、制定生态监测的指标体系以及确定生态质量的评价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生态监测是一项涉及多学科、多部门、多角度、多目标的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应充分发挥相关部门的优势,合理应用现有的条件和成果,实现部门间生态信息共享,这对有效地开展生态监测工作,提高生态监测的技术水平是十分必要的。

生态监测的特点是专业性强、范围广、见效慢、费用高。在生态监测能力建设方面,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投资机制,即不仅要注重仪器设备投资,还要充分考虑运行费用以及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否则生态监测工作难以开展。

参考文献

1 蔡晓明,尚玉昌.普通生态学(下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2 孙儒泳,李博等.普通生态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

3 乌建国.景观生态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 蔡晓明.系统生态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5 邬伦,刘瑜等.地理信息系统.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6 吴邦灿.环境监测技术.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5 7 奚旦立,刘秀英等.环境监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

6

福建环境 第20卷 第1期 2003年2月

物联网智能环境监测系统

《传感器与物联网技 术》 综合报告 题目:智能环境与物联网技术 专业: 学号: 姓名: 提交日期:二О一六年六月 摘要

环境与所有人的日常生活都息息相关,而物联网技术也随着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以及智能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开始被应用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来。本文主要针对物联网技术应用到环境监测中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智能环境利用各种传感器技术,移动计算,信息融合等技术对空气环境,海洋环境,河,湖水质,生态环境,城市环境质量进行全面有效地监控,通过构建全国各地环境质量的检测实现对全国范围内的环境进行实时在线监控和综合分析,建立全国性的污染源信息综合管理系统,为采取环境治理措施和污染预警提供更客观,有效的依据。 关键字:智能环境物联网技术传感器

目录 1引言 (4) 1.1 物联网简介 (4) 1.2智能环境研究的目的和背景 (4) 2需求分析 (4) 2.1智能环境功能需求分析 (5) 2.2各子系统需求分析 (5) 2.2.1大气污染监测子系统需求分析 (5) 2.2.2海洋污染监测子需求分析 (5) 2.2.3水质监测子系统需求分析 (5) 2.2.4生态环境检测子系统需求分析 (5) 2.2.5城市环境检测子系统需求分析 (5) 2.3其他非功能需求分析 (6) 2.3.1可靠性需求 (6) 2.3.2开放性需求 (6) 2.3.3可扩展性需求 (6) 2.3.4安全性需求 (6) 2.3.5应用环境需求 (6) 3详细设计 (6) 3.1各环境监测子系统解决方案 (6) 3.2智能环境监测系统结构图 (5) 3.2.1各子系统环境监测拓扑结构图 (6) 4结论 (12) 参考文献 (13)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建设《项目管理》

规划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大楼,框架结构,该楼一层为门厅、信息网络、培训和技术展示、资料室;二层为药品存放、土壤样品室、农作物样品室、样品处理室;三层、四层为无菌操作室、常规分析室;五层、六层为光谱室及及检测厅。经核定,此工程概算为3107.56万元,其中建安工程费为2776.26万元。 项目建成后,可以对本市粮食产品进行土壤、灌溉用水、大气、农业投入物、产品检验检测,保障粮食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从2004年开始谋划,提出了利用贵港市农科所80亩土地,结合市农业局机关事业单位整体搬迁,实施以服务社会为主要目的的贵港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项目的建设规划,其中检测中心用地12亩,总投资1900万元。 农产品安全检测中心建设规划与经费概算 (一)建立检测中心办公大楼。拟定由市政府划拨建设用地4亩,作为检测中心办公地点。计划投资320万元建成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办公大楼,规划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 1、检验检测室400平方米,框架结构。其中:(1)无菌操作室5间150平方米。建设实验操作平台,严格按照无菌操作室的要求,接种培养和鉴别各类农业有害生物病菌。(2)农药残留检测室5间200平方米,利用农药残留速测仪等监测设备,快速准确检测各类农作物农药残留,为对外发布农药残留信息提供依据。(3)资料档案室50平方米。存放。各类档案、资料,建设标准按档案管理要求执行。 2、试验配套用房建筑面积360平方米,框架结构。 (1)药品室20平方米,主要用于存放各类试验试剂。(2)更衣室20平方米。(3)车库55平方米,存放病虫防治指挥专用车和调查专用摩托车。(4)设备库60平方米,保管和存放各类仪器设备,保证仪器设备的安全。(5)配电室5平方米。(6)其它用房200平方米。 3、信息网络、培训和技术展示用房建筑面积240平方米,框架结构。(1)网络机房20平方米。按专业网络机房要求,配置电脑等设备,处理各类数据并向农业部和省农业厅上报信息。(2)培训室60平方米,配置专业培训设备(投影仪、电脑),成为培训技术员和专业人员交流的场所。 (3)展示室50平方米。(4)文印室20平方米,配置台式电脑及相关外设,打印相关文字材料。(5)其它用房90平方米。 (二)配齐检测设备。按照上级业务部门对县、市级检测机构的要求,检测中心所需仪器设备投资703216元(详见清单),化学试剂投资需20000元;常规玻璃器皿投资需40000元,合计763216元。利用上述设备设施,重点检验、检测以下内容与指标: 1、农业投入品检测:承担种子质量室内检验(纯度、净度、发芽率)、土壤肥料有效含量(全

环境监测方法标准制订技术导则-生态环境部

附件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标准 HJ □□□—20□□ 场地环境调查技术规范 The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Environmental Site Investigation (征求意见稿) 20□□-□□-□□发布 20□□-□□-□□实施 环境保护部发布

目次 前言.................................................................... II 1 适用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场地环境调查的基本原则和工作程序 (1) 5 第一阶段场地环境调查 (3) 6 第二阶段场地环境调查 (4) 7 第三阶段场地环境调查 (7) 8 报告编制 (8) 附录A(资料性附录)场地环境调查报告格式 (9)

前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保护生态环境,保障人体健康,加强污染场地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规范场地环境调查过程,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是场地环境保护标准系列标准之一。 场地环境保护标准系列标准,包括下列4项标准: 场地环境调查技术规范 场地污染风险评估技术导则 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技术导则 场地环境监测技术导则 本标准规定了场地环境调查的原则、内容、程序和技术要求。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提出。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轻工业环境保护研究所,环境保护部环境标准研究所、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沈阳环境科学研究院参加。 本标准环境保护部20□□年□□月□□日批准。 本标准自20□□年□□月□□日起实施。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解释。

森林生态环境监测系统架构

森林生态环境监测站系统架构 文/北京方大天云科技有限公司 FAMEMS-ST森林生态监测站是针对森林生态系统典型区域内的风、温、光、湿、气压、降水等常规气象因子进行系统、全天候连续监测的自动气象站。用于测量林内梯度分布特征相关的气候因子,测量不同森林植被类型的小气候差异,研究各种类型小气候的形成过程的特征及其变化规律等相关研究工作。为森林生态研究相关部门对森林下垫面的小气候效应及其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提供数据支持。 系统内容 FAMEMS-ST森林生态监测站是依据森林气象学与《森林生态系统长期定位观测方法》规范设计的一款综合生态监测站。支持多种传感器组合搭配的形式,无线/P2P/卫星通讯等多种通讯方式传输,观测要素包括:梯度风速风向、温度、湿度、土壤水势、光和有效、地表及地下水位、太阳辐射、气体浓度、林木生长状态、树茎、冠层等要素。该站主要观测梯度分布包括:地上四层为冠层上3m、冠层中部、距地面 1.5m 和地被层,地下四层为地面以下5cm、10cm、20cm、40cm。该站可通过电缆连接数据采集器的通信口和PC 机,可查看数据采集器内存中的数据文件。数据可存储在SD 卡中,通过直接读取SD 卡,或通过Ethernet,采用FTP 或Http查看数据,也可通过GPRS远程传输数据到用户端。 系统指标

工作环境:-50~+50℃、0~100%RH 可靠性:平均无故障时间>5000小时 防护等级:IP65 采集通道:模拟通道和数字通道可扩展 通讯方式:有线传输、GPRS无线传输 操作系统:嵌入式、智能可编程 电源:220VAC或太阳能 功能特点 监测多种气象环境因子及空气和水环境因子 提供长期连续的准确生态气候变化数据 太阳能供电,可在野外各种环境下使用 可连接信息显示屏 数据存储量大,可无线或有线传输数据 典型应用 森林生态研究监测系统 森林小气候监测系统 森林生态保护及恢复研究 生态产业监测系统 科研基地生态研究系统 土壤土质研究系统 系统组成 传感器:梯度风速风向+温度+湿度+土壤水势+光和有效+地表及地下水位+太阳辐射+气体浓度+林木生长状态+树茎+冠层

生态水流量在线监测系统AFEW-4.1

下泄生态流量监测系统哪家好 成都永浩机电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生态水流量在线监测系统 一、主要内容: 1、目的 根据国家环保部门要求要实时在线监测生态水流量,“生态流量”是指为保障河流环境生态功能,维持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而不至于发生生态环境恶化所必须保证下游河道的最小流量。其主要作用是保证河流所需要的自净扩散能力,不因流量及水流形态发生巨大变化,造成水体污染;维持下游河道内水生生物的生存和水生态系统的固有平衡;保证下游沿岸居民生活取水、农业生产取水等基本需求。 水电站、水库大坝(闸)设计下泄生态流量对下游河流生态环境进行补偿,是对下游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的保护。水电站要严格遵守国家规定,规范水电站建设及运行各个时期的管理工作,在建设及运行的同时做到合理开发利用水电资源,既符合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又确保了水电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2、引用标准 《国家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项目实施方案(2016-2018)》(水财务[2016]168号)之SL537-2011 《水工建筑物与堰槽测流规范》。 利用河、渠、湖、库上已有的堰闸、抽水站、水电站等水工泄水建筑物,通过实测水头(水头差)、闸门开启高度等水力因素,经

率定分析或利用经验公式确定流量系数或效率系数,用水力学公式计算得到流量(参考SL573-2011)。 启闭工水闸、涵洞放水口、叠梁式闸门、跌水、倒虹吸、渡槽、小水库台阶式卧管等均可用于流量测量,且无附加水头损失。 水工建筑物法测流适用于建筑物配套标准较高的渠首及干、支渠的量水,配以传感器及数据采集系统,可实现水量的自动测量。 对多年运行老化、破损严重的水工建筑物,应进行必要修缮后方可运用。 闸门、涵洞测流是通过测量水工建筑物上游水位(如有淹没出流,还需要测量下游水位),根据水流的流态(自由流、淹没流等),选用不同的流量计算公式。流量系数可根据流速仪法实测建筑物出流量和实测水头等水力因素,用水力学公式计算得出。 水电站和泵站流量推算是根据电机单机功率N、实测水头h(水电站)或扬程(水泵),通过建立的流量和水位、功率关系曲线查得单机流量q,将各单机流量求和,即得总流量。 3、监测方法 在一个螺杆式闸门流量处安装在线设备实时在线监测闸门出水流量(生态水)、闸前水位以及闸门开度,可就地观察抄表以及存储记录,并通过以太网经过现场已有光纤或无线网络方式(确保闸首有4G信号)传输至电站中控室远程监控,本地平台软件提供PC端在线生态水流量及视频监控,并提供水务平台接口。 4、系统架构

生态环境综合监测系统方案说明

生态环境综合监测系统 设 计 方 案

目录 1 概述 (1) 1.1 项目背景及意义 (1) 1.2 项目内容及目标 (1) 1.2.1 项目内容 (1) 1.2.2 项目目标 (2) 1.3 开发原则 (2) 1.4 开发依据 (3) 2总体设计 (5) 3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 (7) 3.1 技术项目背景 (7) 3.2 系统总体架构 (9) 3.3 系统主要特点 (10) 3.3.1 无需土建的一体化雨量站 (10) 3.3.2 支持系统分步式建设 (11) 3.3.3 充分利用雨水情自动监测系统资源的自动灾情预警报系统 (11) 3.3.4 引入先进的宽带无线接入技术和产品拓宽通信网络,提出应急通信解决方案 (19) 4泥石流监测预警系统 (22) 4.1 技术项目背景 (22) 4.2 系统框架总体 (22) 4.3 无线传感网络法泥石流监测 (23)

5 滑坡监测预警子系统 (29) 5.1 技术背景 (29) 5.2 国内外地质灾害监测现状 (29) 5.3 无人值守的山体滑坡监测预警系统技术框架 (30) 5.4 地质灾害的安全监测 (32) 5.5 观测仪器选择 (33) 5.6 自动化采集系统 (36) 6 桥梁和隧道监测预警子系统 (40) 6.1 技术背景 (40) 6.2 监测方案 (41) 7 水质监测子系统 (44) 7.1 技术背景 (44) 7.2 系统框架 (45) 7.3 系统配置 (46) 8 土壤墒情监测系统 (47) 8.1 技术背景 (47) 8.2 系统框架 (47) 8.3 系统配置 (48) 9 气象监测系统 (49) 9.1 技术背景 (49) 9.2 系统框架 (49)

物联网技术在生态环境中的应用

物联网技术在生态环境中的应用 我国于1970年开始着手环境监测工作,受经济、技术、人力等 方面的影响,我国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尚不完善,再加上时间、天气、 距离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生态环境监测的结果及效率皆不尽人意。随 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物联网技术逐渐兴起,在进行深入研究与分析之后,我国正式将物联网技术引入生态环境监测当中,并发文增强物联 网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1物联网技术 1.1物联网的基本概念物联网,简称IOT,是一种基于互联网并 将信息交流范围朝物与物之间联系的方向进行扩展和延伸而产生的一 种新型的信息技术。物联网的定义源于1999年的麻省理工学院的专家们,其将物联网定义为按照相关协议,利用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如射频 识别、红外感应器等,连接互联网与物体,并通过对信息进行交换和 通信的方式,从而实现物体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及管理等方面智 能化和网络化的一种新型网络技术1。总体而言,物联网就是利用传感器,通过连接互联网和物体,从而实现物体的智能化管理。物联网技 术的使用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与互联网相互连接,再对资源进行充分 利用,提升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基础上实现了人类生产、生活的智能化、网络化。

1.2物联网的架构物联网的架构有三层,包括感知层、网络层和 应用层。感知层主要是指物联网系统的传感设备,如RFID标签、GPS、传感器、摄像头等。感知层就像是人类的皮肤和感官,用于与外界事 物进行接触并感知外界事物,感知层主要是用于识别并采集物体的各 类信息。网络层主要是指物联网系统的通信信号和网络中心,如网络 管理中心、监控中心、信息处理中心等。网络层就像是人类的神经中 枢和大脑,将所收集的信息传输至监控中心并进行处理。应用层主要 是指物联网系统的应用范围和方向。应用层就像是人类社的行业分工。现物联网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根据行业物点,不同领域在利 用物联网技术的基础上建立了具行业特色的物联网系统,物联网技术 的使用有效实现了行业发展的智能化和网络化。 2物联网技术在生态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2.1大气监测物联网技术应用于大气监测主要是对大气进行流动 监测和固定在线监测两种方法。流动监测不但可实现监测功能,同时 还可具预报功能。流动监测是未来我国物联网技术应用于大气监测的 主要方式。固定监测是指通过在排污口安装监测设备,同时在监测范 围内以网格的形式安装传感器的方式对大气进行监测的一种方法。一 旦监测范围内的大气发生了变化,相关工作人员通过网络迅速接收到 传感器所感知到的信息并对其进行分析,加快了问题解决的速度,同 时还提升了决策的科学性,为制定预防计划提供了信息依据。据了解,现我国已有多个城市建立起了完善的空气智能监测系统,以对空气常 规指标进行实时监测,如武汉市。据统计,武汉市现已拥有8个监测

检验中心科室建设和学科发展规划

检验中心科室建设和学科发展规划 据医院的发展,结合科室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室的发展规划,发展对于检验科来说就是提高检验质量、人才的培养和新技术、新设备的引进,根据科室的现状制定了2008年至2013年的五年发展计划 一、加强科室管理,提高检验质量 1、检验结果及时报告 检验结果报告时间能影响病人的及时治疗或及时抢救。科室工作量大、人力相对紧张,一些检验项目几乎甚至一周或一周以上报告结果,影响了病人的疾病诊断和延误了病症的治疗时机。检验科应合理安排检验项目的检测时间和提高工作效率,尽量缩短检验报告时间、提高检验快速反应性,尤其是急诊标本的检验;同时,需要制定分析仪器故障或信息系统数据传送故障应采取的应急措施,确保检验结果及时报告。 2、检验质量 检验质量是检验科工作的核心,一个不准确或不真实的检验结果将误导临床医生对病人的治疗和处理,影响病人的治疗安全,甚至导致病人死亡。科室建立全面质量管理体系,规范技术操作规程,认真做好室内质控并积极参加室间质量评价,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3、加强与临床科室的联系 经常与临床医生保持联系和沟通,虚心听取临床医生的反馈意见,了

解检验结果的可靠性。也应保持与护理人员的联系,了解采集标本时病人的状态,是否服用对结果有影响的药物、食物等。 4、重视急诊检验工作 因“急诊检验”不及时、结果不准确而引发的医疗纠纷屡见不鲜,科室要建立“急诊检验”绿色通道,提供“快而准”服务。快速及时分析对心肌梗塞、胰腺炎等急发病症的及时诊治具有重要价值。 二、防范医疗纠纷 组织工作人员认真学习和熟悉有关法律、法规,严格执行部门规章和操作规范,规避职业风险。同时,经常接受医德医风教育,恪守医疗服务职业道德,提高服务意识,确保病人医疗安全,防范医疗纠纷或医疗事故的发生。 三、人才建设与科研 1、继续引进医学检验专业的大学生。 2培养硕士研究生。 3、根据科室工作需要,安排相关人员参加各种学术活动或专业学习班。 4、鼓励科内中专人员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大专和专升本的学习。 5、近年选送科室人员进修血液细胞、微生物两个专业。 6、科室每年发表3~5篇省级以上论文,开展新业务1~3项,获得院内科技进步奖一项。 四、新技术、新设备 1、开展荧光免疫检验,满足医院免疫系统疾病诊断的需要,添补免

生态环境综合监测系统设计实施方案

生态环境综合监测系统设计实施方案(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修改编辑!)

目录 1 概述 (1) 1.1 项目背景及意义 (1) 1.2 项目内容及目标 (1) 1.2.1 项目内容 (1) 1.2.2 项目目标 (2) 1.3 开发原则 (2) 1.4 开发依据 (3) 2总体设计 (5) 3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 (7) 3.1 技术项目背景 (7) 3.2 系统总体架构 (9) 3.3 系统主要特点 (10) 3.3.1 无需土建的一体化雨量站 (10) 3.3.2 支持系统分步式建设 (11) 3.3.3 充分利用雨水情自动监测系统资源的自动灾情预警报系统 (11) 3.3.4 引入先进的宽带无线接入技术和产品拓宽通信网络,提出应急通信解决方案 (18) 4泥石流监测预警系统 (22) 4.1 技术项目背景 (22) 4.2 系统框架总体 (22) 4.3 无线传感网络法泥石流监测 (23) 4.4 部分观测仪器选择 (26)

5 滑坡监测预警子系统 (29) 5.1 技术背景 (29) 5.2 国内外地质灾害监测现状 (29) 5.3 无人值守的山体滑坡监测预警系统技术框架 (30) 5.4 地质灾害的安全监测 (32) 5.5 观测仪器选择 (33) 5.6 自动化采集系统 (36) 6 桥梁和隧道监测预警子系统 (40) 6.1 技术背景 (40) 6.2 监测方案 (41) 7 水质监测子系统 (44) 7.1 技术背景 (44) 7.2 系统框架 (45) 7.3 系统配置 (46) 8 土壤墒情监测系统 (47) 8.1 技术背景 (47) 8.2 系统框架 (47) 8.3 系统配置 (48) 9 气象监测系统 (49) 9.1 技术背景 (49) 9.2 系统框架 (49) 9.3 系统配置 (50)

基于物联网的生态环境监测

1 、生态环境监测的定义 对于生态环境监测,许多人有不同的理解。全球环境监测系统将其定义为是一种综合技术,可相对便宜地收集大范围内生命支持系统能力的数据。前苏联学者曾提出,生态监测是生物圈的综合监测。美国环保局把生态监测定义为自然生态系统的变化及其原因的监测。国内有学者提出“生态监测就是运用可比的方法,在时间和空间上对特定区域范围内生态系统或生态系统组合体的类型、结构和功能及其组合要素等进行系统地测定和观察的过程,监测的结果则用于评价和预测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为合理利用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和自然保护提供决策依据”,这一定义从方法原理、目的、手段、意义等方面作了较全面的阐述。 2 、生态监测的对象 生态环境监测已不再是单纯的对环境质量的现状调查,它是以监测生态系统条变化对环境压力的反映及趋势,侧重于宏观的、大区域的生态破坏问题。生态监测的对象包括农田、森林、草原、荒漠、湿地、湖泊、海洋、气象、物候、动植物等,每一类型的生态系统都具有多样性,不仅包括了环境要素变化的指标和生物资源变化的指标,同时还要包括人类活动变化的指标。另外根据《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的生态环境质量指标:生物丰度指数、植被覆盖指数、水网密度指数、土地退化指数和环境质量指数,提出了生态监测的因子。 3 生态监测的类型

根据生态监测2个基本的空间尺度,可将其划分为宏观生态监测和微观生态监测两大类。 (1)宏观生态监测。是在大区域范围内对各类生态系统的组合方式、镶嵌特征、动态变化和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在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变化等进行监测。主要利用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和生态制图技术等进行监测。 (2)微观生态监测。其监测对象的地域等级最大可包括由几个生态系统组成的景观生态区,最小也应代表单一的生态类型。它是对某一特定生态系统或生态系统集合体的结构和功能特征及其在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变化进行监测。 宏观生态监测起主导作用,且以微观生态监测为基础,二者既相互独立,又相辅相成。 4 、生态监测的特点 生态监测是一个综合性的工作,牵涉到多学科的交叉,它包含了农、林、牧、副、渔、工等各个生产领域。又是一个长期性的复杂性的工作,因为生态系统的发展是十分缓慢的复杂变化过程,受污染物质的排放、资源的开发利用,还有自然因素等的影响,长期监测才能揭示其变化规律。其还具有分散性,生态监测站点的选取往往相隔较远,监测网的分散性很大。同时由于生态过程的缓慢性,生态监测的时间跨度也很大,所以通常采取周期性的间断监测。 生态监测系统性强。生态监测本身是对系统状态的总体变化

银行测试中心建设方案

银行测试中心规划建设方案

目录 1概述 (4) 1.1背景 (4) 1.2任务 (4) 1.3目标 (4) 2现状分析 (4) 2.1测试主体流程现状 (4) 2.2目前应用的测试相关技术 (6) 2.3综合评估 (7) 2.4综合分析 (7) 3测试中心简介 (8) 3.1测试中心作用 (8) 3.1.1测试中心定义 (8) 3.1.2测试中心的意义 (8) 3.2测试方法论 (9) 3.2.1软件测试方法论 (9) 3.2.2软件测试和开发生命周期 (9) 3.3测试中心的功能 (10) 3.3.1测试中心关注的阶段 (10) 3.3.2测试中心的职能 (11) 4测试中心的规划 (12) 4.1内部原则 (12) 4.1.1定义软件质量的考核方面 (12) 4.1.2软件质量的考核标准 (12) 4.1.3测试管理和功能测试 (13) 4.1.4性能测试 (14) 4.1.5测试结果的发布 (14) 4.2测试中心人员角色定义 (16) 4.3测试中心流程规划 (17) 4.4测试中心技术平台 (18) 4.5测试中心发展阶段 (18) 4.5.1阶段一:基于项目的测试 (19) 4.5.2阶段二:产品中心 (20) 4.5.3阶段三:服务中心 (22) 4.5.4阶段四:质量权威中心 (23) 5测试体系规划 (26) 5.1测试准备 (26) 5.1.1测试指标定义 (26) 5.1.2测试环境搭建 (27) 5.1.3自动化测试工具应用 (27) 5.1.4测试管理工具 (28) 5.1.5测试团队组织 (29)

5.1.6测试数据准备 (29) 5.2测试流程 (30) 5.2.1开发类项目测试流程 (30) 5.2.2维护类项目测试流程 (39) 5.3测试管理 (41) 5.3.1缺陷管理 (42) 5.3.2配置管理 (42) 5.3.3需求变更管理 (43) 5.3.4换版管理 (43) 5.3.5测试用例管理......................................................................... 错误!未定义书签。 5.3.6人员培训管理......................................................................... 错误!未定义书签。 5.3.7考核管理................................................................................. 错误!未定义书签。6测试中心在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错误!未定义书签。 6.1确保应用的性能和可用性................................................................. 错误!未定义书签。 6.2降低变更和配置中的风险和对业务的影响..................................... 错误!未定义书签。7合康测试服务 ................................................................................................ 错误!未定义书签。 7.1合康经验 ............................................................................................ 错误!未定义书签。 7.2合康服务模式 .................................................................................... 错误!未定义书签。 7.3合康优势 ............................................................................................ 错误!未定义书签。 7.4合康测试的价值体现......................................................................... 错误!未定义书签。 7.5合康公司产品线 ................................................................................ 错误!未定义书签。8继续努力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环境法什么是环境监测制度

南开大学现代远程教育学院考试卷 《环境法》 主讲教师:申进忠 一、案例分析 据报道,某市环保局局长和环境监测站站长出于自身政绩考量,偷配钥匙并记住密码,进入国家直管的监测站,用棉纱堵塞采样器,干扰监测站内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的数据采集功能,造成该站自动监测数据多次出现异常,影响了国家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正常运行。 请结合上述案例回答以下问题: 1.什么是环境监测制度? 2.我国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对环境监测有哪些规定? 3.本案假设要追究涉案环保局局长和环境监测站站长刑事责任的话,那么最可 能适用的罪名是什么,请做简要分析。 提交注意事项: 1、一律以此文件为封面,写明学习中心、专业、姓名、学号等信息。论文保存为word 文件,以“课程名+学号+姓名”命名。 2、一律采用线上提交方式,在学院规定时间内上传到教学教务平台,逾期平台关闭,将不接受补交。 3、不接受纸质答卷。 4、如有抄袭雷同现象,将按学院规定严肃处理。 1.什么是环境监测制度? 环境监测是一个涉及面很广的工作中,关键包含空气污染物排污监测、空气指数监测、河段水体监测、进岸水域监测、绿色生态监测等一系列对地球上地理环境造成危害的要素开展监

测。许多环境监测站都能够对污染源开展监测、紧急监测、服务型的监测、和科学研究监测的工作能力,能够对水、气、渣、土壤层、微生物、噪音、放射性物质等二百多个新项目的生态环境监测、污染源监测、空气污染物总产量操纵监测、污染源分析监测和空气污染整治工程项目实际效果监测,另外还能够对繁杂的环境污染问题开展调研。 2.我国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对环境监测有哪些规定? 规定创建資源自然环境承载力监测管理机制,推行环境保护总体目标负责制和考核制度规章制度,制订宏观政策应考虑到对自然环境的危害,因此环境监测在生态环境保护全过程中起着尤为重要的功效,提升环境监测工作中是执行旧法的首要条件。 3.本案假设要追究涉案环保局局长和环境监测站站长刑事责任的话,那么最可能适用的罪名是什么,请做简要分析。 该厅长为一己私欲,粉碎监测系统,使计算机信息系统软件不可以客观性体现真正空气指数情况,导致监测数据信息比较严重失帧,此个人行为均组成毁坏计算机信息系統罪。据环保部官微5月6日信息,环保部环境监测司责任人称,该案子是生态环境监测数。 环境监测是环境安全管理的关键技术性支捏,环保部表明将采用严苛的质量控制方式,创建环境监测数据信息徇私舞弊预防和惩处体制,保证环境监测据全方位、精确、客观性、真正。对环境监测徇私舞弊个人行为一经发现和查证,除依规给与行政许可外,组成已罪的,依规转交司法部门追责刑事处罚。

综合应用一:基于遥感的自然生态环境监测分析

遥感应用实习报告 班级: 小组: 学号: 姓名: 指导老师: 测绘科学与技术学院 二零一七年一月

遥感应用实习是《遥感原理与应用》与《遥感图像处理》课后进行的实践教学,是进一步理解、掌握遥感影像处理理论的重要实践环节。遥感信息是测绘、资源调查、环境监测、灾害评价等诸方面应用的主要数据源。各个部门对遥感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凸显,遥感作为一门技术性很强的专业,加强实习实践环节教学是非常必要的。 一、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 实习要求学生能进一步理解遥感图像的含义、遥感图像的表达及对遥感图像的基本操作,能独立设计或应用遥感图像处理软件进行目的驱动的专题操作。因此,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认真对待,并保质保量完成实习任务,不得马虎敷衍。希望通过本次实习达到以下几方面的目的: 1.掌握遥感图像处理软件的基本使用方法; 2.会使用遥感图像处理软件进行遥感影像的处理操作,掌握遥感影像处理的一般流程和步骤方法; 3.能够基于所学的遥感原理及其图像处理的相关理论知识,结合遥感图像处理软件解决实际工程的应用问题,能够进行方案设计、处理并分析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有效的结论; 4.通过提高部分的练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提高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 5.通过实习加强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二、实习地点 固定教室2教304。 三、时间内容和时间安排

基于遥感的自然生态环境监测 目录 基于遥感的自然生态环境监测.............................................................................. (1) 目录 (1) 摘要 (2) 背景 (3) 1数据获取 (4) 1.1自定义坐标系 (4) 1.2正射纠正 (4) 2预处理 (4) 2.1图像配准 (4) 2.2图像融合 (4) 3生态因子生成 (4) 3.1大气校正 (4) 3.2植被坡度计算 (4) 3.3土壤指数计算 (5) 3.4坡度计算 (5) 3.5自然生态因子归一化 (5) 4生态环境评价 (5) 5总结 (6)

检测中心规划.

检测中心规划 (2016-2020年 (草案 2015年 12月 29日 目录 一 . 检测中心现状分 析 (3) 1.人员素质及能 力 (3) 2. 设施和环 境 (5) 3. 检测标准及方法确 认 (5) 4. 数据及信息化管 理 (6) 5. 设备管 理 (6) 6. 安全环境管 理 (7) 7. 综合成本管 理 (7) 二 . 检测中心的规划及目 标 ...................................................................................................................... 7 1. 质量方针和目标 ................................................................................................................................

7 1. 1 总体目 标 . (7) 1.2质量方 针 (8) 2. 资源配 置 .......................................................................................................................................... 8 2.1人员优 化 ................................................................................................................................. 8 2.2设备 ....................................................................................................................................... 10 2.3设施和环 境 (10) 3. 数据信息化管 理 (11) 4.服务客 户 (12) 5. 成本管 理 ........................................................................................................................................ 12 公司的总体战略目标 :打造高性能纤维、纤维制品和复合材料领域的领军企业。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克敌制胜,这就要求企业:产品性能和质量比同行和竞争对手更好;满足顾客需求的能力和水平比同行和竞争对手更高,比同行和竞争对手获得更好的口碑。

近岸海域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近岸海域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征求意见稿) 编制说明 《近岸海域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编制组 二○○七年五月

目录 1 《近岸海域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编制背景与任务来源 2 我国近岸海域环境监测现状与特点 3 制订《近岸海域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目的、原则、方法和依据 4 主要内容及适用范围 5 关于规范条文的说明 6 与其行业规范的比较

《近岸海域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编制说明 1 《近岸海域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编制背景与任务来源 1.1编制背景 近岸海域是人类经济活动频繁、受陆源污染物影响大、多介面相互作用强烈的敏感区域。系统而科学地在该区域开展环境监测,以持续地获取真实而全面的水文、化学、生物等基础数据,是环保行政管理部门实施和加强对近岸海域环境管理的重要举措,是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全国近岸海域环境监测网成立以来,按照国家环保总局和环境监测总站的部署,以近岸海域环境监测中心站为主干的各网络成员,迅速而有效地开展了一系列监测工作,包括于1997年和1998年的开展的渤、黄海和东、南海近岸海域环境综合调查,获得了大量的监测数据,并掌握了我国近岸海域的基本环境状况,为环保主管部门对海洋环境保护工作实施指导、协调和监督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但总体上说近岸海域环境监测在我国起步较晚,经验不足,力量薄弱,技术支持缺乏。虽然我国已经有了一个适用于广域范围的《海洋监测规范》(GB17378.1~7-1998),国家海洋局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监测规程,但这个规范和这些规程是依据近年来海洋部门各种实际工作情况来制订的,不适用于环境保护部门已经在开展的近岸海域环境质量例行监测和各项专题监测,且在应用于受陆源直接影响的近岸海域环境监测时就受到各种限制。简单的如《海洋监测规范》规定,化学需氧量和重金属汞指标不需过滤直接测定,这就导致在入海河流影响区域(如长江口、杭州湾、珠江口等)这两项指标的监测结果受气候和海况的影响差异很大,不能真实的反映环境质量状况。 因此针对近岸海域环境监测的特点,制定一个统一的、规范化的、可操作性强的,开展近岸海域环境监测所必需的专业技术规范,确保近岸海域环境监测的科学性、准确性、可比性,推动我国环境监测工作的不断发展,是十分必要的,必将使全国环境监测系统在近岸海域环境监测技术上一个新的台阶。本规范的制定,以积极满足环保主管部门对近岸海域环境管理为基本原则,在切实履行对近岸海域环境质量例行监测的同时,分别增加了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环境质量监测、海滨浴场水质监测、入海污染源环境影响监测、大型海岸工程环境影响监测及赤潮监测等专题监测的规范制定,以切实提高近岸海域环境监测为环境管理服务的作用与效能。 1.2 任务来源 1、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办[2002] 89号文《关于下达“十五”期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制订项目计划的通知》; 2、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关于填报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制修订计划任务书的通知》(2002年9月12日); 3、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总工字[2003] 30号文《关于明确监测技术规范编制要求的通知》;

湿地生态环境监测系统可行性研究报告

湿地生态环境监测系统可行性研究报告(本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修改编辑!)

目录 第一章项目建设的重要性.........................................................................................................- 4 - 1.1严格把握好水资源管理制度.........................................................................................- 4 - 1.2提高水源水质监测评价能力和信息共享.....................................................................- 4 - 1.3提高突发事件应急能力.................................................................................................- 5 - 1.4实施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 5 - 1.5保护水源.........................................................................................................................- 5 - 第二章湿地基本概况.................................................................................................................- 6 - 2.1地理位置.........................................................................................................................- 6 - 2.2自然环境概况.................................................................................................................- 6 - 2.3水环境状况.....................................................................................................................- 6 - 第三章某某河流域生态环境.....................................................................................................- 6 - 3.1主要动植物种类.............................................................................................................- 6 - 3.2保护管理状况.................................................................................................................- 7 - 3.3湿地功能与利用方式.....................................................................................................- 7 - 第四章系统的主要功能和先进性.............................................................................................- 7 - 4.1水质监系统功能概述.....................................................................................................- 7 - 4.2系统结构说明.................................................................................................................- 8 - 4.3系统主要功能.................................................................................................................- 8 - 4.4水质监测设备及参数介绍.......................................................................................... - 10 - 4.4.1 水质多参水分析仪.......................................................................................... - 10 - 4.4.2 氨氮分析仪...................................................................................................... - 14 - 4.4.3 总磷总氮分析仪.............................................................................................. - 16 - 4.4.4 COD分析仪 .......................................................................................................- 17 - 4.4.5 明渠流量计...................................................................................................... - 19 - 4.4.6 气泡式水位计...................................................................................................- 20 - 4.5水文监测站功能.......................................................................................................... - 21 - 4.6水文监测站设备介绍.................................................................................................. - 22 - 4.6.1大气温度传感器............................................................................................... - 22 - 4.6.2风向传感器....................................................................................................... - 22 - 4.6.3 风速传感器...................................................................................................... - 23 - 4.6.4雨量检测设备................................................................................................... - 24 - 4.7中心站软件功能.......................................................................................................... - 25 - 4.8 MIS平台应用 ............................................................................................................... - 27 - 4.9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整合............................................................................................... - 27 - 4.10 与应用系统的关系................................................................................................... - 28 - 4.11 软件系统设计........................................................................................................... - 28 - 4.11.1在线监测信息接收处理................................................................................. - 29 - 4.11.2实时信息查询................................................................................................. - 29 - 4.11.3自动预警......................................................................................................... - 29 - 4.11.4水源管理......................................................................................................... - 30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