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黏膜活检的简要解释

合集下载

胃肠道活检和手术标本的病理检查要点

胃肠道活检和手术标本的病理检查要点

图4 小肠黏膜腺体垂直于黏膜肌( H E染色, × 1 0 0 )
二、 标本的染色方法 除常规 H E染色外, 根据实验室习惯检测幽门螺
图3 新悉尼系统慢性胃炎的 5点取材点示意图
杆菌( H e l i c o b a c t e r p y l o r i ,H p ) 可选用 G i e m s a染 色、 Wa r t h i n S t a r r y染 色, 根据需要可作 A B / P A S染 色 ( p H2 . 5 ) 和H I D/ A B染色, 以显示肠化生亚型。 三、 黏膜活检加做黏液染色的好处 黏液染色是用 A B / P A S 染料显示细胞内黏液的 方法, 活检病理诊断应快速、 准确和不漏诊, 除常规 染色和病理医师经验外, 加做黏液染色对病理诊断 有很大帮助。 1 .胃黏膜活检是诊断早期胃癌, 尤其是微小癌 最有效的诊断手段。早期胃癌的肉眼形态常不典 型( 见图 5 ) , 表 现 为 胃 炎 样 癌、 小 胃 癌、 微小或片 状糜烂、 息肉癌变和假性愈合等, 胃角、 胃体多见, 内镜较难判断其良恶性。近年来这类癌的比例逐渐
图9 远端胃大部切除标本
2 .肠化生细胞的黏液改变先于形态改变, 所以 检查黏液是否改变, 能发现常规染色不能显示的微 小肠化生灶, 并可进一步区分肠化生亚型: 完全型 还是不完全型肠化生, 如再加作高铁双胺染色还能 区分小肠型和大肠型。不完全型、 大肠型肠化生与 癌变关系较大。 3 .上皮内中性黏液含量可反映溃疡愈合质量 的高低, 可推测溃疡复发的可能性, 指导临床是否 继续用药和用什么类型的药物。 4 .反流性食管炎时, A B / P 断 B a r r e t t 食 管( 见图 1 0 A 、 1 0 B ) 。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8 7 1 2 5 . 2 0 1 2 . 1 1 . 0 0 1

慢性胃炎怎么鉴别诊断 判断慢性胃炎的方法

慢性胃炎怎么鉴别诊断 判断慢性胃炎的方法

慢性胃炎怎么鉴别诊断判断慢性胃炎的方法慢性胃炎的鉴别诊断方法1.胃癌。

慢性胃炎之病症如食欲不振、上腹不适、贫血等,少数胃窦胃炎的某线征象与胃癌颇相似,需特别注意鉴别。

绝大多数患者胃镜检查及活检有助于鉴别。

2.消化性溃疡。

两者均有慢性上腹痛,但消化性溃疡以上腹部规律性、周期性疼痛为主,而慢性胃炎疼痛很少有规律性并以消化不良为主。

鉴别依靠胃镜检查。

3.慢性胆道疾病。

如慢性胆囊炎、胆石症常有慢性右上腹痛、腹胀、嗳气等消化不良的病症,易误诊为慢性胃炎。

但该病胃肠检查无异常发现,胆囊造影及B超异常可最后确诊。

4.其他。

如肝炎、肝癌及胰腺疾病亦可因出现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病症而延误诊治,全面查体及有关检查可防止误诊。

两种慢性胃炎的区别慢性浅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同属于慢性胃炎,二者临床表现极为相似,故区分慢性浅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要结合相关辅助检查,尤以胃镜和胃粘膜活检为重要。

二者主要区别如下:(1)胃粘膜活检: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根本病变是上皮细胞变性,小凹上皮增生及固有膜内炎性细胞的浸润,亦偶可见到外表上皮及小凹上皮肠化生。

本病的炎性病变主要累及胃粘膜浅层,有时也可累及深层。

国内病理专业组讨论规定,按炎症细胞浸润深浅度,浅表性胃炎可分为轻、中、重三级。

胃粘膜自外表至深局部成三等分,细胞浸润仅累及表浅1/3者为轻度,累及2/3以内者为中度,超过2/3者为重度。

无论炎性病变轻重如何,浅表性胃炎的胃腺体(贲门腺、胃底腺、幽门腺)始终正常,没有破坏或数目减少。

浅表性胃炎进一步开展,其固有腺因炎症破坏而减少,可转化成萎缩性胃炎。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以胃粘膜固有腺萎缩(数量减少、功能减低)为其突出病变,常伴有肠上皮化生及炎性反响。

按影响固有腺的程度,将慢性萎缩性胃炎分为轻度、中度及重度三级。

胃的固有腺(在胃窦部为幽门腺、胃底部为胃底腺、在贲门为贲门腺)减少1/3者为轻度,减少1/3~2/3者为中度,减少2/3以上者为重度。

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

诊 断 与 治 疗
• 抗抑郁药或抗焦虑药可用于有明显精神因
慢性胃炎
滨州市人民医院消化科
定 义
胃炎是指各种致病因子引起的胃黏膜炎性病 变,常伴有上皮损伤和细胞再生
分类: 急性胃炎 胃炎 慢性胃炎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 慢性萎缩性胃炎 特殊类型胃炎
慢性胃炎
(chronic gastritis)
慢性胃炎是指各种原因所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性病 变,表现为黏膜层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为主的慢性炎 症细胞浸润
AB-PAS和HID-AB黏液染色能区分肠化亚型,但 肠化亚型对预测胃癌发生危险性的价值仍有争议。
小肠型和完全型肠化亚型无明显癌前病变意 义,大肠型肠化的胃癌发生危险性增高,从 而引起临床的重视。但新悉尼系统提醒肠化 亚型预测胃癌发生危险性的价值有争议,只 限于研究.
病理组织学
近年研究显示肠化亚型预测胃癌发生 危险性的价值有限,而更强调重视肠 化范围,范围越广,发生胃癌的危险 性越高。
内镜学
• 特殊类型胃炎的内镜诊断必须结合病因和病理。 特殊类型胃炎的分类与病因和病理有关,包括化 学性、放射性、淋巴细胞性、肉芽肿性、嗜酸细 胞性以及其他感染性疾病等。
内镜学
• 根据病变分布,内镜下慢性胃炎可分为胃
窦炎、胃体炎、全胃炎胃窦为主或全胃炎
胃体为主。
内镜学
• 根据内镜所见难以作慢性胃炎严重程度 的分级
诊 断 与 治 疗
慢性胃炎的主要症状为消化不良,其症状 应属于功能性消化不良,国内外均推荐对 H.pylor 阳性的功能性消化不良者行根除治 疗。因此,有消化不良症状的H.pylor 阳性 慢性胃炎患者均应行根除治疗。根除 H.pylori 可改善胃黏膜组织学,对预防消 化性溃疡和胃癌等有重要意义,对改善或 消除消化不良症状具有费用-疗效比优势。

2024版慢性胃炎ppt免费课件

2024版慢性胃炎ppt免费课件

04
05
慢性胃炎的预防措施和患者 教育
新型诊疗技术在慢性胃炎中应用前景
01
胃镜下黏膜切除术 (EMR)和内镜下黏膜 剥离术(ESD)在慢性 胃炎治疗中的应用
02
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 在慢性胃炎诊断和随访 中的应用
03
新型生物标志物在慢性 胃炎早期诊断和预后评 估中的价值
04
个体化精准治疗在慢性 胃炎中的实践和挑战
调整药物方案
根据患者症状、病因及药物疗效, 及时调整药物方案,以达到最佳
治疗效果。
营养支持与饮食调整建议
合理饮食
建议患者遵循定时定量、少食多餐的 饮食原则,避免暴饮暴食、过度饮酒 等不良饮食习惯。
营养均衡保证患者摄入足够的源自白质、脂肪、 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 素,促进身体康复。
避免刺激性食物
慢性胃炎ppt免费课件
目录
• 慢性胃炎概述 • 慢性胃炎诊断方法 • 慢性胃炎治疗方法与策略 •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措施 • 患者教育与自我管理技巧 •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01
慢性胃炎概述
定义与发病原因
定义
慢性胃炎是指胃黏膜长期受到各种 刺激因素的作用,导致胃黏膜慢性 炎症的一种疾病。
发病原因
提供慢性胃炎患者的饮食建议,如 选择易消化、营养均衡的食物,避 免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的摄入。
戒烟限酒
强调吸烟和过量饮酒对慢性胃炎的 不良影响,鼓励患者戒烟限酒,改 善生活习惯。
加强心理调适,减轻压力影响
心理疏导
提供心理支持,帮助患者缓解焦 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增强治疗
信心。
压力管理
指导患者学习有效的压力管理技 巧,如深呼吸、冥想等,以减轻

胃肠道活检和手术标本的病理检查要点

胃肠道活检和手术标本的病理检查要点

胃肠道活检和手术标本的病理检查要点陈晓宇【摘要】近年来内镜活检和手术标本量激增,但缺乏规范的病理学检查标准.本文详述胃肠道黏膜活检标本、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标本以及外科手术标本的病理检查要点,规范消化病理学诊断,以期与国际同行接轨.%Recently endoscopic biopsy and operative specimens are sharply increasing, however, standardized pathological examination formulation is still lacking. This article detailed the pathological examination highlights of gastrointestinal biopsy specimens, 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EMR),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 and surgical operation, with the aim of standardizing the digestive system pathological diagnosis.【期刊名称】《胃肠病学》【年(卷),期】2012(017)011【总页数】5页(P641-645)【关键词】胃肠道;活组织检查;外科手术;标本;病理学;黏液染色【作者】陈晓宇【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病理室200001【正文语种】中文随着内镜检查的普及,使许多无明显症状的消化道早癌得以诊断。

早期胃癌的肉眼形态常不典型,内镜下难以与炎症相鉴别,而质子泵抑制剂(PPI)的广泛应用使部分早期胃癌病灶产生假性愈合,更加大了诊断难度,延误治疗。

当病理学检查发现恶性癌细胞数量很少时,黏液染色往往能显示HE染色切片难以发现的少量印戒细胞癌和(或)低分化腺癌,有助于癌的诊断。

胃镜病理报告的解读

胃镜病理报告的解读

胃镜病理报告的解读引言患者拿到病理报告,常常是一头雾水,慢性炎症、萎缩、肠化生、不典型增生、癌疑,都是什么意思?现就胃镜病理报告初步解析。

一、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过去称为慢性浅表性胃炎,就是没有萎缩的慢性胃炎。

反映了胃黏膜浅层有淋巴细胞或浆细胞浸润,而深层的胃腺体正常。

根据炎症细胞浸润程度,浅表性胃炎可分为轻型、中型、重型,有无伴有急性活动等。

但胃黏膜的炎症程度与患者的症状轻重无正相关,治疗需结合患者的症状进行用药。

二、萎缩性胃炎除了胃黏膜有炎性细胞浸润,还可见胃腺体部分或完全消失,胃黏膜变薄,其分泌胃酸、胃蛋白酶原功能减退,消化功能受损。

依胃黏膜腺体减少程度分为轻、中、重。

胃腺体萎缩的同时,胃小凹深部的上皮增生形成腺体并可发生肠化生,或形成息肉,甚至癌变。

胃黏膜萎缩可以是局灶性的,也可以是弥漫性的。

前者是长期慢性炎症引起,后者更与年龄有关的老化。

当萎缩发生于胃的幽门部(胃窦),而胃体、胃底黏膜较少累及时,仍保留着泌酸功能,所以临床上有些萎缩性胃炎病人仍会有泛酸烧心的症状、仍可以合并糜烂溃疡这些酸相关性疾病,可以得到合理解释。

萎缩性胃炎是胃癌的癌前疾病,就是说其发展为胃癌的可能性比正常人增高,当然不一定会发展成胃癌。

萎缩性胃炎——异型增生——胃癌,是胃癌的一般发展过程。

因此,萎缩性胃炎不必惊慌,但需胃镜定期随访。

三、肠化生是什么胃黏膜上皮的形态和组织化学成分发生变化,变成类似于小肠或大肠的上皮。

肠化生又进一步又可分为五种亚型:■完全性小肠化生;■不完全性小肠化生;■完全性大肠化生;■不完全性大肠化生;■混合型化生,可同时具有小肠和大肠化生。

依据病变程度可分为轻、中、重。

小肠型化生与小肠黏膜的细胞相似,分化较好,常见于包括慢性胃炎在内的各种良性胃病,且随着炎症的发展化生加重,故认为小肠型化生可能属于炎症反应性质,不是胃癌前病变。

大肠型化生,上皮分化相对较差,在良性胃病中检出率很低,只有11.3%,但在肠型胃癌(是最主要的胃癌类型)旁的黏膜中检出率高达88.2%,说明大肠型化生与胃癌关系密切。

看懂慢性胃炎的胃镜报告

看懂慢性胃炎的胃镜报告

看懂慢性胃炎的胃镜报告作者:贾树才来源:《家庭医学》2014年第06期小莉和她的的闺蜜都有慢性胃炎,看了今年《家庭医学》第3期《明明白白看胃炎》一文后,鉴于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有可能是癌前病变的恐惧,同时也想知道自己是哪一类型的慢性胃炎,就拉着闺蜜一起到医院做了胃镜检查。

不料想,拿到胃镜报告后两人都是一头雾水,不仅报告中那些医学术语一个也看不懂,而且小莉诊断是慢性红斑/渗出性胃炎,闺蜜报告是慢性隆起性胃炎,和自己在杂志上看到的知识怎么都对不上号……患者拿到有关慢性胃炎的胃镜报告,包括书写规范和不规范的,往往都是一头雾水。

常见诊断有慢性浅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胆汁反流性胃炎、疣状胃炎、红斑性胃炎、隆起性胃炎、糜烂性胃炎、出血性胃炎、肥厚性胃炎等等。

下面,对这些常见慢性胃炎的胃镜报告加以解读,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

慢性胃炎的基础病变和分型多数慢性胃炎的基础病变都是炎症反应或萎缩,因此,慢性胃炎主要分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与慢性萎缩性胃炎两大基本类型。

由于人们的习惯难改,现在很多医生仍然把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写成慢性浅表性胃炎。

“浅表”只是病变深浅的划分,毕竟不如萎缩和非萎缩更能直观地反映究竟有无萎缩的改变。

慢性胃炎的确诊除了胃镜检查之外,还要结合病理检查(活检标本),才能做出正确判断。

胃镜和病理检查的符合率并不能达到100%,一般为60%左右。

当两者不符合时,以病理检查结果为准。

因为病理检查是最权威的。

胃黏膜萎缩是指胃固有腺体萎缩、减少。

只要病理活检显示固有腺体萎缩,即可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

胃镜检查一般要取多块标本,其中只要有一块发现萎缩,就可确诊。

描述基本形态的术语解读胃镜检查是对胃黏膜的镜下直观性检查,主检医生会通过一些医学术语,表述自己通过胃镜看到的胃黏膜情况。

这些医学术语描述了胃黏膜的一些基本形态。

红斑呈现红色的斑,既不高起,也不凹陷。

在桔红色黏膜背景上出现片状、条状或局灶性弥漫性发红的红色充血区,即所谓黏膜花斑或红白相间现象,根据充血区与背景区的分布情况,又分为以红相为主或以白相为主。

胃镜活组织检查和内镜下黏膜切除标本的病理检查规范

胃镜活组织检查和内镜下黏膜切除标本的病理检查规范
活检组织取得太浅、取于糜烂或溃疡边缘的黏膜或包 埋方向不当等均可影响萎缩的判断14.51。
活检对诊断自身免疫性胃炎十分重要,诊断时要核实 取材部位、I临床和实验室资料;严重的跏感染性胃炎的后 期,胃体黏膜也可以有明显炎症或萎缩。
2.其他组织学特征:不需要分级的组织学变化出现时 需注明,分为非特异性和特异性2类,前者包括上皮变性、 糜烂、小凹上皮增生、腺体囊状扩张、固有膜充血水肿、淋巴 滤泡、胰腺化生和假幽门腺化生等;后者包括肉芽肿、集簇 性嗜酸粒细胞浸润、明显上皮内淋巴细胞浸润和{,异性病
3.慢性胃炎取材It,2,4期:根据“中国第二届慢性胃炎共识
会议”(2006年,上海),取材块数和部位由胃镜医师根据需 要决定。一般取2~5块。如取5块.则胃窦2块取自距幽门 2。3 cm处的大弯和小弯.胃体标本取自距贲门8 cm的大弯 (胃体大弯中部)和距胃角近侧4 cm的小弯以及胃角l块 (见图3);对可能或肯定存在的病灶要另取。用于科研的标本 要严格按照悉尼系统要求【1.51取5块活检。
三、黏膜活检加做黏液染色的益处 黏液染色是用AB和PAS染料显示细胞内黏液的方 法.活检病理诊断要做到快速、准确和不漏诊.除切片常规 染色和病理医师经验外.加作黏液染色对病理诊断有很大 帮助。 1.早期胃癌诊断:胃癌早期时肉眼形态常常不典型.表 现为胃炎样癌、小胃癌、微小或片状糜烂、息肉癌变和假性 愈合等,内镜较难判断良恶性质。刚开始发生癌变的细胞缺 乏恶性肿瘤的异型性.尤其数量很少时。资深的消化病理医 师也很难下肯定的诊断。近年来,随着质子泵抑制剂(PPI)的 广泛应用.部分早期胃癌病灶产生假性愈合,加大诊断难 度,使有些患者经多次活检仍不能确诊,延误治疗。此时外 观病灶虽已“愈合”,但其再生的黏膜内或黏膜下仍有癌组 织存在。当活检癌细胞数量很少时(见图6A),黏液染色对 肯定诊断的价值非常大(见图6B),往往能显示HE染色切 片难以发现的少量印戒细胞癌和(或)低分化腺癌,有助于 早期胃癌的诊断。凡病理检查疑似恶性(图6A虚线处)而无 典型病变可寻者,有必要将原组织蜡块再多切、深切;必要 时可加作黏液(AB/PAS)染色;或建议重取活检或在短期内 复查p·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慢性胃炎黏膜活检的简要解释
炎症、活动性、肠化、萎缩和上皮内瘤变
————胃镜黏膜活检的病理解释
手持一份胃镜病理报告单,有点不懂、有点忐忑不安、甚至惶恐,
夜不成寐。严重吗?会不会变癌?想请医生详细讲一讲,那么多病人
等着看病,哪有心思给我讲课?
这里给各位病友提供一些专业性的通俗讲解,或许会有帮助。有
些专业名词不好随意通俗化,有兴趣的病友可以看其他参考资料,抱
歉了。

炎症
早期阶段:慢性浅表性,胃小凹之间的浅表粘膜层有炎细胞侵润。
进展阶段:炎细胞向粘膜深层发展,可以到达胃粘膜全层,常伴有胃
腺萎缩。
终末阶段:炎症消退,所有胃腺萎缩。
在胃镜肉眼直观下顺次表现为粘膜充血、水肿、糜烂、出血、溃疡、
粘膜发白、粘膜下血管显露、粘膜颗粒样增生、触之韧感等。
依炎细胞数量分轻中重三级。但其代表的意义不能机械理解,因为炎
症是一个过程,炎症减轻多数是指病情好转,如果始终没有控制炎症
进展,结果也可以是炎症摧毁了组织而表现为炎症消失。这跟肝炎导
致肝硬化的情形类似:炎症胜利了,班师回朝了,留下一片荒芜。
活动性
比较严格的病理报告上会有炎症活动性描述。所谓活动性是指侵润胃
粘膜的炎细胞中的嗜中性粒细胞数量。
轻度活动性——胃粘膜固有层内有少量或中等量嗜中性粒细胞。
中度活动性——固有层内有较多嗜中性粒细胞。而且侵润到胃腺上皮
内。
重度活动——广泛的胃粘膜隐窝炎伴有粘膜上皮糜烂、隐窝脓肿形
成。
简单言之,活动性代表急性炎症或慢性炎症急性活动的程度。这是必
须积极治疗的重要标志,是治疗最容易见效的标志。炎症重但活动度
不高的慢性胃炎(炎细胞中以淋巴细胞为多数)反倒治疗不易见效。

肠化生
胃粘膜表面上皮及隐窝上皮的形态和组织化学成分发生变化,变得相
似于小肠或大肠的上皮。
完全性肠化生——胃粘膜上皮变成了正常的肠上皮。
不完全性肠化生——形态仍与胃粘膜上皮相同,但粘液细胞的化学成
分发生了变化。又分为不完全性小肠化生和不完全性大肠化生。不完
全性肠化生需要特殊染色才能区别。
胃粘膜轻度肠化生比较常见,提示胃粘膜损伤。
肠化生中不完全肠化生,尤其是不完全大肠化生可能与胃癌有密切关
系。因此,如果病理报告中肠化生与不典型增生同时出现,就有必要
作特殊染色以鉴别肠化生的类型——完全性?还是不完全性?小肠
性还是大肠性?至关重要!临床医生和病人都要记住这一点。但特殊
染色不是胃粘膜病理检查的常规项目,需要另行申请。
下面要讲到病友和医生最需要警惕的不典型增生。

不典型增生(上皮内瘤变)
不典型增生就是细胞增生的性质出现异常,包括细胞大小、形态、排
列异常,粘液分泌减少,细胞核细胞浆比例减少,细胞核极向丧失,
假多层,细胞核分裂象增多,非典型核分裂象等。分为轻中重三级。
现在国际学界将不典型增生改称上皮内瘤变,轻中度不典型增生归入
低级别上皮内瘤变,重度不典型增生则归于高级别上皮内瘤变。
不典型增生有两种类型。
腺瘤样不典型增生——被认为会发展为高分化肠型胃腺癌。
增生性不典型增生——与不完全性肠化生关系密切,被认为可发展为
分化差的肠型胃腺癌。
要明白的是轻度不典型增生常常与炎症引起的细胞再生难于鉴别。但
这种鉴别又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真正的不典型增生才被认为是癌前状
态。我们临床发现有一些病理报告为轻度不典型增生经过治疗消失
了,很可能原来就是炎症性反应性再生现象,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不
典型增生。所以病友看到轻度不典型增生(低级别上皮样瘤变)的报
告结果,切莫惊慌。需要医生综合性的分析判断、严密的观察及适当
的治疗。
至于重度不典型增生即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已经相当于原位癌,涉及手
术。
最后,什么是萎缩?

萎缩
胃粘膜腺体不同程度萎缩减少甚至完全消失,只剩下胃小凹残存。依
其减少程度分为轻、中、重。胃腺体萎缩的同时,胃小凹深部的上皮
增生形成腺体并可发生肠化生,或形成息肉,甚至癌变。萎缩如果严
重并有胃壁大量纤维组织增生也会导致胃硬变。这时就要与广泛侵润
型胃癌鉴别。
由于萎缩好发于胃的幽门部(胃窦),而胃体、胃底粘膜较少累及,
保留着分泌功能,所以临床上有些萎缩性胃炎病人仍会有泛酸和烧心
的症状可以得到合理解释。
萎缩性胃炎发生胃癌的危险主要来自于伴发的肠化和息肉(当然还有
其他因素如胃酸减少利于致癌因素亚硝酸盐的积聚)。
以上简要的解释希望慢性胃炎病友仔细阅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