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书法家施恩波介绍
评当代100位书法家

评当代100位书法家1、天津孙伯翔先生乃当代碑书第一高手。
魏碑书自清末至今名家可数:康有为、赵之谦、张裕钊、李瑞清、曾熙、陶浚宣及徐生翁等。
成功者如:康、赵、徐,毁誉参半如张、李、曾,近于失败者如陶。
碑书不外方笔、圆笔、方圆结合、碑帖结合等几种路子,况大兴于清末,历史留下的开创空间足够大。
碑书大家问世时间间隔之短史上所无。
孙伯翔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崛起于书坛靠一手纯而又纯的魏碑书,孙氏之成功在于用笔——方笔。
其方笔震撼人心的力度颇大。
在孙之前写碑书者“使笔如刀”能够自然切斩出见棱见角的碑质点线者无,多为做作或能力不及,故孙氏在魏碑风格史上是具开创之功的大家。
虽然孙氏仅于笔法之功即可立足于书坛千古,然称其大师则稍差一步耳:孙氏于结字、书风开创远不及笔法高标,主要得法《龙门二十品》中之《始平公造像记》、《张猛龙碑》,或参赵之谦法,常合古人辙路,己意不多。
其书尝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前后有过一段激进的“变法”阶段,惜其未能继续开拓,因何?碑书开拓须有极高之学识、眼力与超常之胆气,开创之初不免有种种不足,遂批评声雀起,于是将孙氏开拓之念压住,乃大憾也。
后又皈依《始平公造像记》,结字之开合移位种种富于生气的意趣均让位于“复归平正”耳。
于欹侧变化未敢深入,其一生结字之种种变化仅在于一平面上之部首笔画左右上下之平移变化,而不敢将字倾侧——孙氏之字无论变形多大无一倾侧笔也。
细研孙氏近年作品,其结字取修长之唐楷意,少碑书之“宽扁”态,颇有疏古(汉隶、魏碑)亲今(唐楷)之意,其结字法冥冥之中唐法愈发占据主动,以较多唐法做入碑之基,取北碑方折之笔,合成书之清刚严整气貌,而古拙气渐亡矣,唐法入碑乃学碑大失、大忌也。
孙氏书法无处不在的理性占据了书之大半,深层的平行、等距等唐法意识在其内心深处打上了愈老愈深的烙印。
而奇拙之字则是在唐法规矩之内的种种变化,而非在上溯魏碑乃至汉隶秦篆这些朴逸造型气质基础上的变形。
因为变形站在唐法和站在汉魏基础上表面上看有时“差不多”,其实这对于将书家书风推上一个更高的层次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结字少倾侧之法故书多失于自然,多“做”味。
中国古代书法家简介课案

一、李斯他与韩非同出生于当时杰出思想家询况门下,也是位出色的思想家。
秦庄襄王三年(公元247年)西行入秦,先做吕不韦舍人,秦王政十年(公元前237年)谏阻逐客,官至廷尉。
他积极建议秦对其他六国采取各个击破的政策收到很好的效果,对秦统一六国起了不小的作用。
由于他辅助始皇兼并天下有功,为秦相。
全国统一后,他又提出不少关于加强和巩固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措施。
始皇死后,他追随赵高,迫害皇长子扶苏,立少子胡亥为帝,称秦二世。
后来他为赵高所忌,被害。
李斯是我国古代书法史上较早的一位著名书法家。
他被称为秦篆书体的始祖。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后,“丞相李斯乃奏罢不合秦文者。
斯作《仓颉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
”(江式《论书表》)李斯将原来的秦文字改省为规范的秦小篆,并在全国推广应用,这是他对我国古代文字及书法艺术的发展所作出的杰出贡献。
据《史记》记载,李斯作为秦始皇的亲信宠臣,曾多次陪伴秦始皇出巡。
为了宣扬秦始皇的功德,炫耀皇帝至高无上的“圣威”,每到一地,始皇皆命李斯作铭书写刻石。
计有《峄山》、《泰山?、《琅琊台》、《之罘(fú)》、《碣石》、《会稽》等刻石,又称《封泰山碑》,是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登泰山,臣下为颂其统一中国的功绩而书刻。
相传它是李斯秦篆的代表佳作。
清人王昶《金石萃编》记:“石高四尺五寸,广一尺四尺。
小篆,四面刻。
三面为始皇诏,一面为二世元年诏与从臣姓名。
共二十二行,行十二字。
石原在岳顶玉女池上,后移至碧霞元君祠。
”据《泰安县志》记载,汉武帝时,泰山地区地震,该石刻被震开崩毁。
清代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又遭火,石失。
到清嘉庆二十年(公元1815年)有人访得残石两块,仅残存十字,其中有八字完好。
石碑现保存在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岱庙内。
《泰山石刻?传世拓本至今比较常见的是五十三字本,此外还有明末的二十九字本,和明安国所藏的“天下第一稀有”《泰山刻石》一百六十五字本,安国本虽比原来刻石二百二十三字缺少五十八字,但它已的确是非常难得的艺术珍品了。
关于李兆庆的介绍

关于李兆庆的介绍
李兆庆,男,汉族,祖籍江苏扬州,赣州人氏。
南昌大学中文系毕业。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作品曾获奖数十,题写牌匾数百,受众多的藏家追捧和喜爱,荣获“亚洲书法作品最具收藏价值奖”。
中国艺术家协会理事;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中国将军红色文化研究院名誉院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中国诗酒文化协会诗书画院一级书法家;
美中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教授;
美中贸易投资促进会特聘书法家;
美国联邦文化教育基金会香港代表处文化艺术顾问;
北京东方白马书画院副秘书长;
江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
河北名家书画院理事;
上海世博会(主题馆)“中国艺术周”著名书法家。
书法作品应邀参加韩国“百济文化艺术节”。
作品被蒙古国、尼泊尔、文莱、克罗蒂亚等众多的大使馆收藏。
第七届海峡两岸书画名家作品展副秘书长;
蒙家教,喜书法,自幼起,习欧、颜、赵楷书,临猛龙碑、曹权碑、礼器碑、,行草习米芾、赵孟頫、怀素、二王,心摹手追,至今乐此不疲。
楷、行、隶、魏、草兼擅,尤以行草、隶书见长。
旨为“师古而不泥古”,章法讲究精神团聚,书写追求气势、神韵和自然流畅。
自曰:“少小临池学书法,数十年来难得佳;不要人夸功力好,只留墨香在人家”。
渤海大潮泼翰墨 博大精深展神韵——祝贺中铁渤海轮渡杯·全国百位书法名家精品展圆满成功

、
’
,
£ 的精送 家 引 了 诸 多 的 新 闻 媒 体 和 船 上 乘 客 的 目光 这 是 个十 分 激 动 人 心 的 时 刻 也 是 个 充 满 着 勃勃 生 机 和 无 限 活 力 的 时 刻 行 进 于 大 海 之中 批 中 国优 秀 的 书 法 家 聚 集 在 这 里 展 示 出 自 己 的 优 秀 作 品 在 这 里 挥 毫 泼墨 在 共 和 国 六 十 华 诞 之 时 这 样 的 活 动令 人 神 驰遗 想 兴 奋 不 已 难 怪 这 次 会 议 的 主 办 方 之一 £ 中 国 书法 豸 协 会 副 主 席 党 组 书 记 赵 长 青 说 到 激 动 时 即 席 赋 诗 云 : 渤 海 逐 浪泼 瀚 墨 /承载 书道 千 帆 过 /挥 毫 甲 板 向 蓬 莱 /轮 渡 人生 呈 碛 果
…
…
l
著 名 书 法 家越长青 ( 中 ) 界 大 伦
。
。
墨 宝璋 ( 右 1l 与本 刊 主编 羁 永无 在展 览会 上
,
进 满
最 厅曩 先挂
一
,
。
,
.
,
,
、
、
。
、
、
、
、
、
、
、
、
、
、、、ຫໍສະໝຸດ 、、、,
。
,
“
,
,
,
”
。
一
,
,
,
、
,
…
…
§
t
壮 观 的 展 览 大厅
/_
、
。
, 。
一
,
。
一
,
,
,
。
,
。
书法家喻小波简介

书法家喻小波简介
喻小波,号轩外人,中国湖南醴陵人,祖籍浙江杭州,现为中国
书法家学会会员。
他出生在一个从小受文化熏陶的家庭,从小就热爱
书法,自幼就在文化名家和书法大师的指导下开始朝书法艺术努力,
其作品颇受书画界好评。
喻小波艺术道路上多种多样,尤其以楷书和行书最为出色。
他以
清雅大气的技法演绘,以及丰富深刻的内涵,使其书画作品更加通透
幽默,给人以宁静愉悦之感。
此外,喻小波还探索运用竹子、毛笔等
不同工具绘制书法,从不同的角度来表达自己的理想。
喻小波的书法作品曾多次在中国书法大赛中荣获大奖,也曾参加
多次国内外书画大展,先后被中国书法家学会、中国文联评为“中国
书画新锐”,其作品更多次被选进多家出版社出版,获得了众多赞誉。
喻小波以清新而独树一帜的技法,现代感受强烈的书法作品,深
受书画爱好者喜爱。
他提倡以朴实、真实的意境来表达艺术,以自然
而真实的情怀形成自我独特的风格,并以感恩敬天祈福的书法境界,
将书画艺术与品德修养、佛道文化结合,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关于樊功的介绍

关于樊功的介绍樊功,1969年生,祖籍河南项城。
自幼酷爱书法艺术,1992年毕业于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培训中心高级教研班,数十年来,勤学苦练,笔耕不辍,在艺术创作的实践中,既注意作品内涵神韵,又注重人品的修养,以孝为先、以善做人。
其书法稳健豪放,雄强厚重,但又不失秀美灵气,疾如狂风飓雨,缓如小桥流水。
字中有画,寓意悠远。
师古而不泥古,立意创新,自成一家。
1基本信息樊功先生,1969年生,祖籍河南项城。
作品沁园春雪被毛主席纪念堂、台湾、香港、韩国等国家有关机构和个人收藏。
2社会评价中国秘书联盟主席聂中东先生称赞樊功:“千金易得,一寿难求、其寿字乃寿之精品也”、“国画牡丹色彩艳丽,栩栩如生,不愧为中原牡丹王”,并亲笔题词:当代实力书画家。
樊功作品在“海峡两岸书画展”、“世界华人书画大赛”等数十次书画大赛展出中获得重要奖项。
人物传略入编《中国书画家作品集》等数十部大型辞书,作品被毛主席纪念堂、卫生部、公安部及台湾、香港、韩国等国家有关机构和台湾学者马淑礼、济南军区郭玉祥司令、收藏鉴定家蔡国声、影星卢奇、林俊贤等知名人士收藏。
2009年被授予“中国当代德艺双馨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2011年被中国书法网评为最具有升值潜力的青年书法家2012年被华夏收藏网评为中国最具升值潜质百位书法家2013年聘为中国画院签约书法家3现任职务樊功先生现为中国画院签约书法家、中国青年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神州书画院副院长兼艺术顾问、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中国东方诗书画艺术研究院名誉院长、中华书画艺术网特邀首席艺术顾问、河南省书画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河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郑州市书法家协会会员。
[1]4收藏价值2012年被中国神州书画院艺术评审委员会审定为3800元人民币/平方尺,国画作品4800元人民币/平方尺。
2012年3月,《花开富贵》、《富贵吉祥》、《鸿运当头》、《天道酬勤》等书画作品被中国国际集邮有限公司、中国邮政发行邮票、邮币、明信片。
书法家刘当平艺术简介

书法家刘当平艺术简介刘当平,一位在书法领域深耕多年,造诣深厚的艺术家。
他的书法作品不仅展现了精湛的技艺,更传递出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
刘当平自幼便对书法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他的童年时光里,每当看到那些优美的书法作品,都会被深深吸引,仿佛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牵引着他走进书法的世界。
他开始刻苦临习古代碑帖,从楷书的端庄严谨,到行书的流畅洒脱,再到草书的奔放自由,他都悉心钻研,力求领悟其中的精髓。
在学习书法的道路上,刘当平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
他每天都会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临习和创作,不断地磨练自己的笔法和技巧。
他深知,书法艺术不仅需要天赋,更需要持之以恒的坚持和努力。
正是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让他的书法水平不断提高。
刘当平的书法风格独具特色。
他的楷书,结构严谨,笔画规整,透露出一种端庄大气之美;行书则灵动飘逸,笔画之间的呼应自然流畅,给人以一气呵成之感;草书更是他的擅长之体,笔走龙蛇,豪放不羁,充满了激情与活力。
他善于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融入到书法作品中,使每一个字都仿佛具有了生命。
刘当平对于书法的用笔有着独到的见解。
他认为,用笔是书法的核心,只有掌握了正确的用笔方法,才能写出有韵味、有灵魂的作品。
他注重笔锋的运用,通过提按、转折、顿挫等手法,使笔画富有变化,充满张力。
同时,他也非常注重墨法的运用,通过浓淡干湿的变化,营造出丰富的层次感和艺术效果。
在书法创作中,刘当平注重传统与创新的结合。
他深入研究古代书法大家的作品,汲取其中的精华,同时又不断探索新的表现形式和艺术语言。
他不拘泥于传统的束缚,敢于突破创新,将现代审美观念融入到书法创作中,使作品既有传统的韵味,又具有时代的气息。
刘当平的书法作品在各类展览中屡获殊荣。
他的作品曾多次参加全国性的书法展览,并获得了众多奖项和好评。
他的作品被许多书法爱好者和收藏家所喜爱和收藏,成为了书法艺术领域的珍贵财富。
除了在书法创作上取得了显著成就,刘当平还积极投身于书法教育事业。
迎'2016当代书法名家精品展:冯宗兵

迎'2016——当代书法名家精品展:冯宗兵 学术主持:刘云生 纪 松 吴 奇 杨文浏 姜苏海 黄继革 策 展 人: 徐顺才 刘晓辉冯宗兵简 历 冯宗兵,1969年10月生,号松叶居士,别署驰父、秋岚,美术(书法方向)本科学历。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南通市书法家协会理事、如东县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如东县青年书法家协会主席。作品曾入展全国第八届书法篆刻作品展、首届全国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展、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艺术展、第二届全国隶书艺术展、第三届全国草书展、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全国书法作品展、全国首届走进青海书法作品展、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全国书法作品展、江苏当代书法精品晋京展等。曾获全国教师书法大赛一等奖,全国青少年书法银河大赛二等奖,走进新世纪江苏省青年书法精品展铜奖、林散之奖·南京书法三年展佳作奖、南通市政府文艺奖一等奖等。《中国艺术报》《中国书法学报》《青少年书法》等多家报刊曾作专题介绍。苏州大学出版社出版《南通当代书法名家精品选——冯宗兵卷》。临池呓语 文/冯宗兵
时在甲午夏秋之交,诸因并臻,遂办中青年书法班于寒舍。其初有杨谔兄加油鼓劲,其间有如皋二建军兄等高手加盟,虽规模不大,但人气不弱。此班虽以某某班命名,实则为痴迷书法的一帮友人小聚而已。学习中以临摹为主,与古贤对话,众友相互砥砺,期冀教学相长也。今据学习笔记,并补之以一时感悟,就临摹问题谈点个人想法,权作痴痴呓语,敢搏诸君一笑。※学书法,临摹为不二法门。无论初入亦或提升,乃至进入所谓入道之“佳境”,都得与临摹为伴,“活到老临到老”,舍此,则为天方夜谭,徒自欺欺人耳!※通过临摹以亲近古人,学其用笔、结体、章法、墨法等,从“奴隶”做起,在学习的漫漫征程中辅之以“字外”文、哲、史及姊妹艺术之修为,从而向“将军”迈进。※习书者倘久不临池,则会离“古人”愈远,逐渐生成“习气”,还以为是“有我”“创新”,眼界都深受蒙蔽,更谈何手上功夫?※实临是最重要的临摹方法。顾名思义,就是实实在在的、忠实于范本的临摹。※无论临(对着范本,在空白处书写)还是摹(直接在范字或范字的影子上书写),都要严格遵循笔法,是“写”而非“画”。书法艺术特重“势”与“神采”,所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写”则势生,“画”则势去,“神采”之有无全在这“生去”之间。※一般而言,对于初学者,如何写准“形”还是首要问题,毕竟书法的物质存在有赖于汉字的视觉呈现。“写像”的功夫是必须练就的,毕加索以其高超的写实基础成就了伟大的变形,“羽化”的过程也许是痛苦的,然而舍此何以展现蝴蝶的靓丽和光彩?※用传统的辅助格(米字格、九宫格等)习字确有实效。临习中,通过格框及格中之“线”与“间”,可明白无误地看清一个字各部分的位置和相互关系,即便笔画之形态、粗细、曲直、走向等琐细之处也会更为明显,从而便于临习者把握和表现。※有了“写像”的基本功后,临摹时则不必再纠缠于范字中偶然出现的效果。须知,即便让古人再来书写,也不会与之完全相同。重要的是必须明确书写过程中的“走笔”之理,简言之,即符合人的相关生理机能(指、腕、肘等协调运动,自然舒适),得笔势,简便而不乏韵律节奏之美。※“无垂不缩”、“无往不收”常被基于写成完备的一画来理解,其实,上一画之收笔正是下一画之起笔(只不过动作在空中而已),明此理,则字必活。※个性的展现是天然的灵光!譬如园林中未经修剪之花木,或许其不合设计者的“造型”需要,但发乎天性的自然生长,光彩灿灿,生机一片!临摹至随意所适之境,当悟此理,不必为外因所困,言其为“意临”可否?※临摹之法,贵在一个“活”字。因为书法是有生命的,不同于电脑或印刷之仿宋体等美术字。美术字的手工表现方式名曰“写”,实为“画”,无笔法可言。书法用笔必有提按、使转、顿挫之变化,使产生节奏感。结体要因势而成,如果为求形而下之“位置”而不顾“笔势”,是本末倒置。※初始临摹,不可忽视左手之“导引”作用。即以左手食指指引“撇”、“钩”、“竖”等笔画的出锋方向。若左手只作“镇纸”用,是很大的浪费。※临帖和读帖不可偏废,二者是一物之两面。有经验的习书者,临必辅之以读,读必辅之以临,故往往奏效,事半功倍。尤其徒手“空临”(配合读帖,以手为笔,在空中或可触及的物体表面比划,感受毛笔起伏行进的各种效果),更是读帖参悟时的良方。传王羲之钻研书艺,日思夜想,睡梦中竟将手比划到妻子身上,惹妻嗔怪,言“自家体呢”,从而敢破敢立,确立书圣地位。此等佳话岂能不令人深思?※放大临摹《怀仁集王圣教序》前,作一番线条基本功练习很有必要。练习时,令笔由空中直入,寻找笔被纸“吸”住“粘”住的感觉,并即时以腕臂带动,发力行笔,至末点方向发力折回,如此若干来回为一组。我称之为“折线训练”。在整个练习中,要始终体会“纸笔咬合”的感觉,则线条自然劲健而灵动。※言及速度,宜多体会孙过庭的“迟速”观。总体而言,趋于快捷是正确的。但不可教条,要灵活掌握。比如初学,如何能快?遇易洇化之纸,又笔丰墨满,何人能慢?关键在快与慢的交替处理(含提按起伏),使之形成节奏感,不是一味的快或一味的慢。※鹰隼在空中盘旋,一旦瞅准地面的猎物,则义无反顾,俯冲直下……高手无论临创,都能如是。书前往往将笔提于空中作迂回盘旋状(有时只是一瞬,很难察觉),此为空中蓄势,一旦下笔,则果决无疑,真力弥满,沉着痛快……※对于古人“行草”书中的“牵丝”,我们不必斤斤计较。以势驭笔,所谓“振迅天真”,灵活之处,笔时而起时而落,如一支舞,在乐音中,舞者的动作是那么协调连贯!起落腾挪之间笔自然会在纸上带出“细丝”。起落幅度大,则“丝”少,或完全泯迹于空中而成断笔(实笔断意连);反之,则“丝”多,甚至显粗,与实笔无异!如果刻意表现“牵丝”,就必然僵化而毫无生气可言了。※归类临习是很常见的方法,一般以点画、偏旁、结构为依据;也有从欹正、参差、疏密、开合、动静、收放等方面进行的。要通过对每类若干例字的强化临习,达到既烂熟其形,又内明其理,并举一反三,活学活用,才能真正受益!※若言艺术性,行书、隶书可分别以《圣教序》《张迁碑》为代表。临习中可作适度夸张以追求或强化其开合、疏密、斜正、曲直等艺术效果,切忌死脑筋,将上述鲜活的“艺术生命”扼杀于指腕之下。临习此类碑帖,习书者之灵性可见一斑!一溪奔流千石中 ——冯宗兵书法印象漫写 文/低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着名书法家施恩波资料介绍 施恩波,字雨谷。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班,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王镛书法研究室及中国画系进修班。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国际交流委员会委员,辽宁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评审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铁路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主席团成员,中国国家画院王家新书法艺术工作室助教,辽宁师范大学客座教授,新华社新华书画院特聘画师,《时尚之旅》杂志总监,大连市政协委员,《大连警察》艺术顾问。 作品曾获“全国第六届书法篆刻作品展览”全国奖(1996),“第六届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览”一等奖(1996),文化部世界华人书画展银奖(1997),文化部第八届全国“群星奖”金奖(1999)。荣获获辽宁省文联“辽宁省文艺之星”称号(1996),中国文联“建国五十年百名优秀青年文艺家”称号(1999),辽宁省文联“辽宁省书法家协会“辽宁优秀中青年书法家”称号(2000)中华全国总工会“五一文化奖”(2004),2009年被《中国书画》杂志学术提名为"中国当下最具增值潜力的十大中青年书法家"。 曾参加全国第四、五、六届书法展,第五、六、七、八届中青展,首届国际青年书法展(北京),参加中国书协“首届当代名家书法精品展”(北京),中国文联“97位中国书法家合书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大型石刻艺术展”(北京),中日友好书法交流展(日本),中国书协优秀会员展(北京),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获奖青年书法家20人展览”(香港),“当代中青年书法家18人联展”(北京),2004年“墨海飞鸿”中国优秀中青年书法家12人赴新马展览(新加坡),首届敦煌国际书法艺术节“全国书法名家作品邀请展”(甘肃),全国着名青年书法家作品邀请展(山西),2005年北京国际书法双年展中国中青年获奖书法家提名精品展。2006年全国60年代杰出书法家邀请展(四川),2009,全国60代表书家提名展。 应邀参加《当代着名书法家50人五体书法临摹示范VCD》拍摄(江苏电子音像出版社)。作品传略收入:《中国现代美术全集.书法卷》、《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墨宝集、《中南海珍藏书法集》、《共和国书法大系》,作品被人民大会堂、中南海、中国美术馆等多家单位收藏。
关东才子施恩波的翰墨之道 王力春 渤海之滨,自古人多灵秀;关东大地,乃今风雅时存。仅以翰墨书道而言,施君恩波字雨谷者,诚吾辈不可小觑之辽东才子也。时人谓之为当代实力派中青年书家,市场嘉之为最具潜质艺术家,展赛评之为国展和中青展双魁,所誉正多,皆其明证。今察其人,观其书,益觉言论事实之不虚。 施恩波自幼游于翰墨,孜孜矻矻,既尽池水尽墨、不谢草圣之力,又历虚心向学、拜师求艺之苦,加之以超拔之天资,过人之聪颖,心有灵犀,大彻大悟,故其名驰大江南北,实属偶然中之必然也。偶然者,机遇也;必然者,实力也。兹仰观古代书史,俯察当今书坛,析其技,明其道,以窥才子真实之状貌。 施君以书道立身扬名,诸体皆工,尤善行草。其行草书取法千般,沾溉传统,又不乏新意,绝非俗格。约而言之,首得风意二字,此其脱俗耀众之北门管钥也。 今人善书者众,获奖者频,而得风意者寡。风意者何?晋宋人之状态也。自文字创制之始,天雨粟,鬼夜哭,至于汉末,翰墨之道生焉。钟张之世,行草始作,此后凡历三变。魏晋玄学风行,人皆有意,尺牍书疏,千里面目,遂有羲献父子古质今妍,奠定千载模楷。二王书凌空取势,因势得形,不激不励,而风规自远。此行草技法解放之一也。北宋政治虽衰,然市井崇尚风雅,诗书相和,惟厌其俗。士人书艺亦打破隋唐法度之桎梏,爽爽有一种风韵。奇崛如襄阳米南宫书,快马斫阵,阵马风樯,舞笔在手,八面出锋,行草技法之变化尽矣。此解放之二也。明末清初思想开化,高堂大轴风靡流行,用笔又为之一变。名家辈出,风格迥异,有意开宗立派,实始于此。然真正上接晋宋精髓,得古法风意者,惟河南王觉斯也。孟津书笔力千钧,字势跌宕,墨法淋漓,书法形式之变化尽矣。此行草技法解放之三也。综而观之,米芾自称集古字,堂号宝晋斋,惟二王之法是继;王铎既效大王,又钟老米,有后王胜先王之说。同宗共祖,一脉相承,既有血缘之同,又有时代之异,行草技法之集大成者,三王一米而已,余者或其浇漓,或丑怪恶札也。凡古皆可谓传统,然惟此脉鼎彰风意,独步今古,诚传统之菁华也。以此观之,今人但言取法传统,而的得传统者,鲜矣。 恩波学书之途,正承王米脉余,弦续昔贤,间以己意,世殊时移,而风意之面目,何其毕肖哉。观其书作,运使转于方寸,骋大气于高堂,驾轻就熟,酣畅痛快,力透纸背,气势磅礴。其韵得于远祖二王,其痛快得于中祖襄阳,其力得于近祖孟津,含英咀华,酿于一身,岂曰不能不妙不神耶? 或曰:吾学书之路同于施公,亦非花酒游侠之徒,何以不胜施公?答曰:君虽亦步亦趋,不越雷池,然恐仅得形骸之技,未入风意殿堂也。风意乃人之风意,而非书之风意,假笔转心,其工在书,而其妙在人。太平之世,已无苟非其人、虽工不贵之门户见解,却陡增急功近利之浮躁情绪。割裂传统,漠视文化,做作其书,不免逊为俗格。其人无甚风雅,其书之俗,则不远矣。古代虽言书学小道,附于经学之末,以其饱学多艺之故也;而当今书坛,书家比肩接踵,鳞次栉比,情势虽壮观,然书学真正沦为小道矣。 雨谷却乃不俗之人。其人行侠仗义,四海为朋,果敢倜傥,一如其书。性好吟咏,趣涉丹青,尚游历,淡功名,饶有古风。一派文人才子之气质,岂可染于污泥、妖于清涟欤?公虽早年亦曾勇猛精进,立其艺名,然年届不惑,心渐淡泊,专于兢兢业业做事,不计浮浮夸夸虚名。公亦润格酬字,“君捐金钱酬风雅,我以书画换油盐”,但不事俗贵,自得风流。施公喜作嵌名联,酬答友朋,间得笔墨之趣。吾与兄仅一面之交,叹于其书其人,愿献嘉言,缀作其友——雨似雾而非雾,谷近俗而不俗。戊子谷雨之日,得无异乎? 吉林大学书法博士王力春草于吉古斋
胸中霁月 笔底风涛 关于施恩波书法创作的思索/刘墨 记住施恩波(笔名施雨谷),是见他那钟繇式的小楷,古朴、厚实,古朴、厚实中又颇空灵、秀逸。现在看,空灵、秀逸不仅在,而且多了,古朴、厚实却有些消失,使我颇致叹惜。 我远离书界的这几年,正是雨谷不断入选全国大展和全国大展上拿奖的几年。墨海澜翻,浪花尖上总有雨谷的名字和作品: ——1995年,第六届全国书法篆刻展最高奖;第六届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展览一等奖; ——1997年,第七届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家展览三等奖; ——1998年,获文化部全国社会文化艺术政府最高奖“第八届群星奖”金奖; 每看他的作品,都觉得那是一种洒脱自然、婉转流畅,取法传统却不为传统所囿,将古典的书法之美与现代人的审美感觉很好地结合在一起的风格。 书法圈内的人最想知道的,恐怕就是他为什么会连连得奖这样的秘密了。 “书如其人”已经让人说得太俗太滥,即便太俗太滥也仍然是真理。俗人能写俗字,而洒脱的人就是说他不洒脱都没有办法。搞创作和做人一样,不是要从容就能从容的。 中国有了书法,有了书法家,有了作品,它也就成一种文化,点线里面有了审美。书法创作成为一种审美活动,在这样的审美活动中,人表现是各自不同的情怀。 于是,要想了解雨谷的书法,非得和他有一个接触进而了解人的过程不可。 如今雨谷是我的朋友了,与他相交相游,就渐了解深入于他的为人与为艺之道,或者说,是因为喜欢他的人,也就喜欢他的书法的。 他除能写能画之外,还能读能作,而他的仗义疏财以及为人的豪放磊落,更为圈内圈外的友人称道,古人评论书画的时候往往喜欢说这样的话:“足下以不衫不履之身,寄情笔墨,一抒其胸中磊落嵚崎之致。”雨谷的一切艺术活动,都离不开他这样的胸襟。 雨谷也许生来就是一个书法家,但他做这个书法家却付出太多太多,不信,你可以去听雨谷说他的早年,听后留下的准是久久一阵无法抹去的无人不觉的酸辛。 环境的压迫可以摧残一个艺术家,但也最易于养成一个艺术家。《乐府古题要解》里解说琴曲《水仙操》的创作经过说:“伯牙学琴于成连,三年而成。至于精神寂寞,情之专一,未能得也。成连曰:‘吾之学不能移人之情,吾之师有方子春在东海中’。乃赉粮从这,至蓬莱山,留伯牙曰:‘吾将迎吾师。’划船而去,旬日不返。伯牙心悲,延颈四望,但闻海水汩没,山林 冥,群岛悲号。仰天叹曰:‘先生将移我情!’乃援琴而作歌云:‘翳洞庭兮流斯护,舟楫逝兮仙不还。移形素兮蓬莱山,钦伤宫仙不还’。伯牙逐为天下妙手。”移情就是移易情感,改造精神,在整个人格的改造基础上完成艺术的成就,这全凭技巧是无法完成的。所以听了雨谷早年的经历,总是让我想起这则旧事——也许,雨谷所经历的精神上的寂寞与磨砺,正是上天所以移其情的吧? 寂寞中的探索,往往是最真诚的。 如今雨谷的书艺格调清新雅逸,下笔婉丽中抱持清刚之气,与这一段砺炼,不无关系。 从他步入世间的一开始,就苦苦地在生存的窄小的空间中寻求一种出路:他埋头读书,埋头创作,在繁嚣的生存环境中凝望、思索。我去过他大石桥的家里,那里到处是他练习画时所留下的东西,他几乎就住在一个由宣纸堆成的屋子里。 书法和绘画是他的寄托,一肚子的心事无以与人明说,便都诉说给了笔下的点线。而我们也从他的书法中,看到了书法的灵性和人的灵性,看到了书法与人之间本真性情的相衔接。 可以说,没有书法,就没有了雨谷。 早年的雨谷在经过反复的寻师学艺之后,终于遇到名师:1985年大石桥文化馆邀请聂成文先生举办讲座,带领他进入了书法殿堂。聂成文先生也发现了施雨谷是一个可造之才,悉心教诲,指点他从魏晋入手,这正和他的笔路。聂先生的教诲如春风化雨,使施雨谷初窥书艺的堂奥。他最早的作品,入手正是在小楷上,字形取扁侧之势,横画较长,仿佛有钟繇《荐季直表》、王羲之《孝女曹娥诔》的体势。在这种小楷上所下的功夫,为他此后的进步奠定了一个最为坚实的基础。后来。他又得王镛诸先生的指导,又两度入中央美术学院进修书画,使其在创作上有了新的认识。雨谷以晋人的尚韵为中心,然后以尚意的宋代书法和明清书法来调解,当他将它们熔于一炉,便是现在的雨谷了。 雨谷心悦诚服于传统之中,他二十多年的书法创作与探索,无不是深入研究与学习传统技巧的过程。 而以技巧最为擅长的米芾,更成他的膜拜的对象。龚贤在一个《山水册》(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所藏)上这样写过:“书法至米而横,画至米而横,然蔑以加矣……”唯美的生活态度与个性的艺术追求,使雨谷选米芾作为学书的进一步基础以及作为个人书法风格的基调,是毫不奇怪的。 他入选和得奖的以及较多的行书书作,来自于米书的笔法、线条几乎成为一个重要的特征:行距、字形,笔锋的提按顿挫,都可以看出来米芾的踪迹,只是雨谷的用笔较米芾的老到显得清新,得纤禾农于墨色的变化之中。 但如果说,他只得力于米芾,那是狭隘地理解了雨谷,因为学米觉得越像,就越容易甜俗,古往今来不能免之者多矣。于是他不停地调剂二王、徐渭、王铎、黄山谷、苏轼、董其昌等都是他用来丰富自己的对象,而今,也许这标志着雨谷书法自我风格的完成:茂密的行距、窄长的字形、顿挫有致的用笔以及婉约爽朗的风格,都使得雨谷可以在当代书坛上独领风骚。他的挂作,往往能一气呵成,纯任自然,心、手、笔、墨、纸之间,了无滞碍,无论是结字,还是行气,或者是字与字之间的牵丝引带,都能随手变化,或行或草,浓淡相应,使之成为一件艺术性极高的佳作。 时下的国人多在浮躁着,但浮躁的东西人们已经太倦了。反传统过了头,就会有人珍视传统。珍视传统不是说做就能做到,它需要一种定力,而这定力又来自一个的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