碘仿反应的原理及应用

合集下载

碘仿合成实验报告

碘仿合成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掌握碘仿的合成方法;2. 熟悉实验操作流程;3. 了解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现象及处理方法;4. 分析实验结果,探讨碘仿的性质。

二、实验原理碘仿(CHI3)是一种有机化合物,可用卤仿反应合成。

卤仿反应是指有机化合物中的卤素原子被碘原子取代的反应。

本实验以碘、氢氧化钠和甲基酮为原料,通过卤仿反应合成碘仿。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烧杯、试管、酒精灯、磁力搅拌器、滴管、石棉网、铁架台、冷凝管、布氏漏斗、真空泵等。

2. 试剂:碘、氢氧化钠、甲基酮(如丙酮)、无水乙醇、氯化钠、冰块、蒸馏水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反应物:称取适量碘、氢氧化钠和甲基酮,置于烧杯中;2. 加热反应:将烧杯置于石棉网上,用酒精灯加热,保持温度在80℃左右,使反应物充分混合;3. 卤仿反应:持续加热10-15分钟,观察反应现象。

当溶液变为黄色,且有碘仿沉淀产生时,停止加热;4. 沉淀分离:将反应混合物倒入布氏漏斗中,用蒸馏水洗涤沉淀物2-3次;5. 干燥:将洗涤后的沉淀物放在干燥器中干燥,直至质量不再变化;6. 纯化:将干燥后的碘仿用无水乙醇溶解,过滤除去杂质,将滤液蒸发浓缩,得到碘仿晶体。

五、实验现象与结果1. 实验过程中,溶液逐渐变为黄色,且有碘仿沉淀产生;2. 沉淀物为淡黄色固体,干燥后质量约为0.2g;3. 纯化后的碘仿晶体呈淡黄色,熔点约为114℃。

六、实验讨论与分析1. 实验过程中,加热温度对反应速度和产率有较大影响。

温度过高可能导致副反应发生,影响产率;温度过低则反应速度慢,产率降低。

本实验中,选择80℃为最佳反应温度。

2. 氢氧化钠的用量对反应产率有影响。

氢氧化钠不足可能导致反应不完全,氢氧化钠过量则可能引起副反应。

本实验中,氢氧化钠与甲基酮的摩尔比为1:1,产率较高。

3. 实验过程中,碘仿沉淀的产生与反应时间、温度、反应物浓度等因素有关。

适当延长反应时间、提高温度、增加反应物浓度,有利于提高产率。

碘仿反应的反应机理

碘仿反应的反应机理

碘仿反应的反应机理嘿,朋友们!今天咱们来唠唠碘仿反应这个超有趣的化学事儿。

你就把化学世界想象成一个超级大的魔法王国,每个反应都是一场独特的魔法表演。

碘仿反应就像是一场特别的魔法秀。

首先呢,要有个含有甲基酮结构的家伙出场,这就好比是舞台上的主角。

这个甲基酮结构啊,就像一个带着特殊标记的小怪兽,它的结构特征特别明显,就像小怪兽独特的外形一样。

然后啊,碘(I₂)这个家伙就登场啦。

碘就像是一群带着紫黑色披风的神秘小侠客。

它们一看到甲基酮这个小怪兽,就“呼啦”一下围了上去。

这个过程就像是小侠客们发现了目标,要开始一场刺激的围攻。

接下来,在碱性的环境里,就像是在魔法王国里开启了一个特殊的魔法阵。

这个碱性环境就像魔法阵散发的神秘力量,让碘和甲基酮之间的互动变得更加激烈。

碘会慢慢地把甲基酮身上的氢给拽下来,这个过程就像小侠客们一点点地把小怪兽身上的武器给卸下来一样,可带劲了。

然后呢,碘就取代了氢的位置,这就好比小侠客们占领了小怪兽的地盘,建立起自己的小据点。

经过这么一折腾,这个分子就变得越来越接近能产生神奇变化的状态啦。

随着反应的进行,这个分子像是被施了魔法的积木一样,开始重新组合。

在碱的持续作用下,就像有一双无形的大手在摆弄这些积木块。

最终啊,就像魔法棒一挥,碘仿(CHI₃)就诞生啦!碘仿可是个白色的小晶体,就像魔法王国里的一颗小钻石,闪闪发光。

整个反应过程就像是一场精心编排的舞台剧。

每个分子、离子就像舞台上的演员,它们按照一定的规则和顺序进行表演。

碱就像是舞台的灯光师,调节着整个反应的氛围和节奏。

而且啊,碘仿反应还有一个特别酷的地方,就是它可以用来鉴别一些特殊的化合物,就像一个超级厉害的侦探,能从一群嫌疑犯(化合物)里找出真正的坏蛋(含有甲基酮结构的化合物)。

这个反应机理虽然听起来有点复杂,但只要你把它想象成一场有趣的魔法表演或者舞台剧,就会觉得特别好玩。

化学的世界就是这样充满惊喜和奇妙,就像一个永远挖不完宝藏的神秘岛屿,碘仿反应只是这个岛屿上的一颗璀璨的小宝石呢。

实验九电化学合成碘仿(1)

实验九电化学合成碘仿(1)

实验九电化学合成碘仿(1)实验九、电化学合成碘仿实验目的1.了解电化学方法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2.初步掌握电化学合成碘仿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操作。

实验原理卤仿反应是有机化合物与次卤酸盐作用产生卤仿的反应叫卤仿反应,分两步进行(1)醛酮的α-甲基的完全卤代作用(碱催化):反应式如下CH3-CH(R)O+3NaOX→CX3-C(R)HO+3NaOH(2)三卤代醛(酮)的碳链碱性裂解作用,反应式如下CX3-C(R)HO+NaOH→CHX3+(R)HCOONa.能起卤仿反应的化合物:1 具有CH3CO-连于H或C上的结构的化合物2 具有CH3CHOH-R 结构的化合物(能被次卤酸盐氧化为CH3CO-)3 烯醇(发生分子重排)4 其他能被次卤酸盐氧化为这种结构的化合物碘仿反应某些化合物(如α-羟基乙酸)与次碘酸钠反应生成易于辨认的碘仿的反应。

碘仿为黄色六角形结晶,熔点120 ℃,在沸点升华;遇高温分解而析出碘;不溶于水,能溶于醇、醚、醋酸、氯仿等有机溶剂;有特殊气味,容易嗅出,作为鉴定比氯仿和溴仿好,并且反应非常灵敏,所以在有机分析上用碘仿反应测定新化合物的结构和鉴定未知物的重要手法。

可用以鉴定具有乙酰基(CH3CO)或其他可被氧化成该基团的化合物,如乙醛、丙酮、乙醇、异丙醇、乳酸、醌类或间二羟酚类等。

外科用作消毒剂。

电化学合成碘仿在电化学反应中,物质的分子或离子与电极间发生电子的转移,在电极表面生成新的分子或活性中间体,再进一步反应生成产物。

在碘化钾-丙酮水溶液中进行电解,在阳极碘离子失去电子被氧化生成碘,碘在碱性溶液中变成次碘酸根离子,再与丙酮(或者乙醇)作用生成碘仿,反应如下:2H2O +2e →2OH-+H22I--2e→I2I2 +2OH-→IO- +I- +H2OCH3COCH3 +3IO- →CH3COO- +CHI3 +2OH-能起卤仿反应的化合物:具有CH3CO-连于H或C上的结构的化合物;具有CH3CHOH-R 结构的化合物(能被次卤酸盐氧化为CH3CO-);烯醇(发生分子重排);其他能被次卤酸盐氧化为这种结构的化合物。

碘仿制备实验报告(3篇)

碘仿制备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碘仿的制备原理和方法。

2. 掌握碘仿的制备过程,提高实验操作技能。

3. 通过实验,了解有机化学反应的条件和现象。

二、实验原理碘仿(I2CO)是一种有机化合物,具有淡黄色晶体,易溶于水、醇、醚等有机溶剂。

碘仿的制备通常采用氯仿(CHCl3)与碘(I2)在碱性条件下反应生成。

反应方程式如下:CHCl3 + 3I2 + 4NaOH → I3CO + 3NaCl + 3H2O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烧杯、玻璃棒、碘量瓶、酒精灯、温度计、移液管、锥形瓶、滤纸等。

2. 试剂:氯仿(CHCl3)、碘(I2)、氢氧化钠(NaOH)、蒸馏水、硫酸(H2SO4)、饱和碳酸钠溶液(Na2CO3)。

四、实验步骤1. 准备氯仿:取一定量的氯仿,加入适量氢氧化钠溶液,充分振荡,静置分层。

上层为氯仿,下层为氢氧化钠溶液。

2. 准备碘:取一定量的碘,加入适量蒸馏水,充分振荡,静置分层。

上层为碘溶液,下层为蒸馏水。

3. 混合反应物:将氯仿溶液和碘溶液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加入锥形瓶中。

4. 加热反应:将锥形瓶放入水浴中,加热至50-60℃,反应时间约为30分钟。

5. 冷却反应:将锥形瓶取出水浴,冷却至室温。

6. 滤除杂质:将反应后的溶液过滤,滤液即为碘仿溶液。

7. 检验产物:取少量滤液,加入少量硫酸,观察是否产生沉淀。

若产生沉淀,则证明产物为碘仿。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经过上述实验步骤,成功制备出碘仿溶液,且在加入硫酸后产生沉淀。

2. 结果分析:本实验通过氯仿与碘在碱性条件下反应,成功制备出碘仿。

实验过程中,控制反应条件对产物的纯度和收率有重要影响。

加热反应有助于提高反应速率,而冷却反应则有利于产物的析出。

通过过滤可以去除杂质,提高产物的纯度。

六、实验讨论1. 反应条件的控制:在实验过程中,应严格控制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以确保反应充分进行,提高产物的收率。

2. 产物的纯度:实验过程中,应尽量减少杂质的引入,以提高产物的纯度。

乙醇碘仿反应实验报告

乙醇碘仿反应实验报告
2. 实验中,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热可以促进反应的进行,加快碘仿的生成。
3. 反应过程中,溶液颜色变化与反应程度密切相关。
七、实验总结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掌握了乙醇碘仿反应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观察到了反应现象,并验证了反应产物的生成。同时,我们了解了化学反应条件对反应的影响,为后续实验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注意安全,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反应方程式如下:
CH3CH2OH + I2 + 2NaOH → CH3COO- + HI + NaI + H2O
CH3COO- + I2 → CH3COI + I-
其中,CH3COI为碘仿,为浅黄色沉淀。
三、实验材料
1. 乙醇(分析纯)
2. 碘(分析纯)
3. 氢氧化钠(分析纯)
4. 蒸馏水
5. 试管
一、实验目的
1. 掌握乙醇碘仿反应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2. 观察乙醇碘仿反应的现象,验证反应产物的生成。
3. 了解化学反应条件对反应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
碘仿反应是一种氧化反应,它是指甲基酮类化合物或能被次卤酸钠氧化成甲基酮的化合物,在碱性条件下与氯、溴、碘作用分别生成氯仿、溴仿、碘仿(卤仿)的反应。本实验中,我们将以乙醇为原料,通过碘和氢氧化钠的氧化反应,生成碘仿。
6. 将试管放入烧杯中,用酒精灯加热,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7. 反应结束后,取出试管,观察溶液颜色变化,记录实验现象。
五、实验现象
1. 加入碘溶液后,溶液颜色由无色变为棕色。
2. 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后,溶液颜色由棕色变为深棕色。
3. 加热过程中,溶液颜色逐渐变浅,最终出现浅黄色沉淀。

碘仿的制备.

碘仿的制备.
2.用石墨电极时,得到的粗制碘仿颜色发灰绿,如果改 用铂或镀二氧化铅的石墨为阳极,得到的碘仍为亮黄色。
3.用一个电流不小于1A的可以调整电压的0~12V整流电 源。
4.通过的电量为1×30×60C=1800C,这在理论上能生 成1800/(6×96500)mol=0.0031mol碘仿。
5.此溶液中还剩下大部分碘化钾和丙酮,可用来再做此 实验。
2.在烧杯中装100ml蒸馏水,加6g碘化钾,搅拌使固体 溶解,再加1ml丙酮,混合均匀。将烧杯放在电磁搅拌器 上搅拌(也可以用人工搅拌)。
3.接通电源,将电流调整到1A,并经常注意调整,尽量保 持电流恒定。电解30分钟,即可停止。
4.切断电流,停止搅拌,将电解液用布氏漏斗抽滤, 滤液倒入另一烧杯中保存。
1.计算实验中有多少(以百分数表示)磺化钾 和丙酮转化为碘仿。
2.在电解过程中,溶液的pH值逐渐增大(可用 pH试纸检验)。试对此作出解释。
5.用水将电极和烧杯壁上粘附的碘仿冲刷到漏斗上, 最后再用水将碘仿洗洗一次。干燥后称重。计算电流 效率。
产量:约0.6g。 6.粗制的碘仿用乙醇为溶济进行重结晶,得纯晶体。 测定其熔点。
纯品碘仿为亮黄色晶体,熔点119度,能升华。
1.将旧的1号电池的石墨棒拆出来做电极,其直径为6mm, 浸入溶液的长度约40mm。用一块带四个孔的有机玻璃盖在 烧杯上,将石墨插入孔中(不要碰到杯底,以便用电磁搅 拌)。也可以简单地将石墨棒用透明胶带固定在1.由乙醇或丙酮与碘化碱性条件下反应(即碘仿反应)制取; 也可由丙酮与次氯酸钠反应生成三氯丙桐,再与碘化钾反应生 成三碘丙酮,最后加氢氧化钠分解生成三碘甲烷; 亦可通过氯仿和碘甲烷反应制备。 2.其呈黄色的碘仿反应可用来鉴别乙醇及含有CH3CO—或经反 应能产生CH3CO—结构的其他化合物。

乙醇的碘仿反应方程式

乙醇的碘仿反应方程式

乙醇的碘仿反应方程式
乙醇的碘仿反应是一种常见的有机化学反应,也是一种用来检测醇类化合物的方法。

在这个反应中,乙醇与碘仿发生反应生成了一种物质,通过观察生成物的颜色变化可以确定有机化合物中醇的存在。

乙醇的分子式为C2H5OH,它是一种常见的醇类化合物,具有羟基(-OH)官能团。

碘仿则是一种无色液体,化学式为CHI3,它的分子中含有碘原子。

当乙醇与碘仿发生反应时,乙醇的羟基与碘仿中的碘原子发生取代反应,生成了碘代乙烷和氢离子。

反应方程式如下所示:
C2H5OH + 3CHI3 → C2H5I + 3HCI
在这个反应中,乙醇的一个羟基被碘原子取代,生成了碘代乙烷和氢离子。

碘代乙烷是一种无色液体,而氢离子则会与碘仿中的碘原子结合形成氢碘酸(HI),使反应液呈现出深红色或紫色。

通过观察反应液颜色的变化,可以确定乙醇的存在。

由于碘仿是无色的,当与乙醇反应生成碘代乙烷后,反应液的颜色由无色变为深红色或紫色,这种颜色变化是检测乙醇的一种直观方法。

乙醇的碘仿反应在有机化学实验中被广泛应用,可以用来检测醇类化合物的存在。

通过观察颜色的变化,可以快速、简便地确定样品中是否含有醇类化合物。

这种反应方法对于有机化学实验室的学生和研究人员来说是一种常用的化学试剂。

总的来说,乙醇的碘仿反应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学反应,通过观察反应液颜色的变化可以确定有机化合物中醇的存在。

这种方法简单直观,被广泛用于有机化学实验中,对于研究人员来说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希望本文的介绍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乙醇的碘仿反应及其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

能发生碘仿反应的官能团

能发生碘仿反应的官能团

能发生碘仿反应的官能团
碘仿反应是一种只有有机化合物才能发生的化学反应。

被称为碘仿反应的化学反应涉及碘
和有机化合物,经过一定的化学反应可以得到有用的产物,其中微生物是一个重要的角色。

碘仿反应主要发生在官能团活性的有机化合物中,官能团的活性是碘仿反应发生的先决条件。

官能团活性指的是有机分子中包含的一组可与特定分子相互作用的原子或集合。

它们是不
同分子之间有效机械作用的能量来源。

有机分子中各种官能团的活性模式各不相同,但可
以分为醛环、酮环、酰基(C=O)、羧基(C=O)、硝基(C-N)、磺酰基(C-S)、磷酰基(C-P)等几
大类。

它们分别参与了形成能够发生碘仿反应的有机分子。

醛环是指-C-H二元环的结构,它的参与物能够通过-C-I碘化后发生碘仿反应。

另一个参与交叉碘仿反应的参与物是酮环,它是由R-C=O融合而成的结构,通过R-C=O-I中间位置发生碘仿反应。

此外,参与碘仿反应的官能团还包括酰基(C=O)、羧基(C=O)、硝基(C-N)、
磺酰基(C-S)和磷酰基(C-P)等。

它们的发生反应都是通过R-X-I发生的,碘仿反应可以将它们变成活性小分子。

从实验和理论分析上看,碘仿反应是一种活性官能团之间和氧气之间有机反应,具有重要
的概念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碘仿反应中的反应物有R-C-H和R-C-O等官能团结构,它们可以经过-C-I碘化等化学反应形成活性小分子,从而达到装换产品的目的。

综上所述,可以说官能团活性是碘仿反应发生的前提条件,它们能够与碘进行有机反应,产生新的结构和活性小分子,并且可以通过碘仿反应产生有用的产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碘仿反应的原理及应用
1. 碘仿反应定义
有机化学中关于碘仿反应的定义是,含有CH3CO-结构的醛、酮在碱性溶液中
与卤素作用生成三卤甲烷,称卤仿反应;当卤素是碘时,产生的碘仿在水中溶解
度小而沉淀出黄色结晶,称为碘仿反应。碘仿难溶于水,具有特殊臭味,容易嗅
出。作为鉴定比氯仿和溴仿好并且反应非常灵敏,是有机分析测定新化合物的结
构和鉴定未知物的重要手法。

乙醇和含结构的仲醇也可发生类似的反应,现象极为明显,易观察。
2. 碘仿反应原理
碘仿反应机理:

生成的一卤代酮的α-质子酸性更强,更易被碱夺走,所以会继续反应生成
二卤代化合物,且其反应速度比酮生成一卤代化合物的速度还要快,直至生成三
卤代物。

三碘甲基酮在碱作用下发生α-断裂,生成碘仿。该过程首先是OH—对羰基进
2

行加成,羰基碳原子由sp2杂化转化为sp3杂化,然后发生α-断裂,生成碘仿。
从碘仿反应的原理可以看出,随着酮的碳原子数的增加,水溶性降低,生成
烯醇负离子的反应活性降低,所以发生碘仿反应的程度逐渐下降;再者,在三碘
甲基酮在碱作用下发生α-断裂过程中,羰基碳原子要由sp2杂化转化为sp3杂化,
空间位阻影响碳原子构型转变,空间位阻增大,导致-OH对羰基加成难以进行,
所以苯乙酮能明显地观察到碘仿生成,而2,6-二甲基苯乙酮看不到碘仿生成。
3. 碘仿反应的应用
3.1. 应用范围
实验验证了发生碘仿反应物质的结构特点,并且在实验中发现,影响碘仿反
应发生的2个关键性因素为:一是羰基α-H的反应活性:二是空间位阻的影响。
因此不是所有具有CH3CO-结构的物质都能发生碘仿反应,发生碘仿反应的有机物
结构类型归纳如下:
3.1.1 具有CH3CO-结构的物质不一定能发生碘仿反应。醛类只有乙醛能发生碘
仿反应,酮类中丙酮、低级脂肪酮、苯乙酮都能明显地观察到碘仿生成;随着碳
原子数的增加,碘仿反应逐渐减弱,高级脂肪甲基酮及2,6-二甲基苯乙酮看不到
碘仿生成。
3.1.2 伯醇只有乙醇能发生碘仿反应,低级脂肪仲醇能发生碘仿反应,叔醇不能
发生碘仿反应。这是因为碘仿试剂I2/NaOH在反应中生成的NaIO是一个强氧化剂,
把伯醇氧化到醛、仲醇氧化到酮、叔醇不能被氧化。因此具有CH3CHOH-结构的低
级脂肪醇也能发生碘仿反应。
3

3.1.3 虽然乙酸及其衍生物具有CH3CO-结构,却都不能发生碘仿反应。因为乙酸
及其衍生物的官能团(-COOH、-COO-、-COOCO-、-CONH2)中的-CO-与和它相连的O、
N形成了p-π共轭,减弱了羰基的吸电子作用,使羰基α-H的活性降低,卤代反
应难难以进行,比如乙酸发生α-H卤代,需在磷做催化剂的条件下才能发生,所
以乙酸及其衍生物虽然具有CH3CO-结构却都不能发生碘仿反应。
3.2 反应条件
在进行实验时,往往遇到不析出黄色碘仿沉淀或者难于观察到碘仿沉淀的
“异常”现象。因此反应条件的控制十分重要。试样纯度、试剂用量和反应条件
等方面对碘仿反应都有影响。
用工业纯的乙醛和化学纯的乙醛各l mL,分别滴加同量的I2-NaOH试剂,振
荡数分钟后,发现化学纯乙醛先有黄色沉淀析出。同理,用甲基酮等试样做同样
的试验,结果相同。上述事实说明,样品的纯度乃是本实验的关键。
用同体积的某种化学纯试样(如乙醛),滴加不同数量的碘溶液,并加同量的
5%Na0H溶液,使其充分反应,结果发现碘溶液用量太少时,不出现黄色沉淀;而
碘溶液用量太多时,整个溶液呈紫色,难于观察黄色沉淀析出。这是因为碘溶液
本身呈明显的紫色,如果碘溶液超过乙醛反应所需的量,则过剩的碘溶液就呈紫
色,造成乙醛与I2-NaOH溶液反应不出现黄色沉淀的“异常”现象。因此,本实验
中碘溶液的用量不宜太少,但也不宜太多,一般应与试样同量即可,否则,将导
致实验失败。
碱度过量时,生成的碘仿被过量的碱所分解, 而碱度太小时,碘的紫色退不去,
难于观察沉淀析出。所以,实验中碱量切勿加多,也不能加少,而应控制在碘的
紫色刚好退去,否则,难于得到正确的结果。
4

乙醇与乙醛的结构不同,故发生反应时的速度和条件也就不同。乙醇之所以
能发生碘仿反应是因为乙醇能被I2-NaOH溶液(也是一种氧化剂)所氧化,首先生
成乙醛,然后进行碘仿反应。反应中加热的目的是促使醇的反应加快完成,得到
乙醛或甲基酮,进而发生碘仿反应。但应注意:加热的水浴温度不可过高,否则,
氧化产物不是醛酮类,而是梭酸类,也将使实验出现“异常”现象。
3.3. 应用实例
苏氛酸能够发生碘仿反应,生成乳黄色碘仿混浊液,可作为苏氨酸的一个定
性指标;将此混浊液适当稀释后测定OD 570值,苏氛酸浓度在4~8 mg/ml 范围
内与OD 570值成线性关系, 可用于成品苏氛酸的定量分析。
材料和方法:
一、试剂:
1.碘液:称取20克碘化钾,溶于80 ml蒸馏水中,加10 克碘,边加热边搅
动,使碘溶解。
2.20% NaOH溶液:称取20克NaOH,用蒸馏水稀释到1000 ml。
3.各种氨基酸溶液:分别称取各种氨基酸1.0克,各用蒸馏水稀释到,100 ml。
二、器材
721型可见分光光度计,1cm那比色皿。
三、操作方法
在15×150 mm试管中,依次加入试液1.0 ml、碘液0.5 ml、20% NaOH溶液
0.5 ml.静置片刻后碘色消失, 表明反应己经结束。
四、结果
检查了25 种氨基酸与次碘酸钠的反应情况, 结果有五种氨基酸发生反应。
5

其中, 唯有苏氨酸生成碘仿沉淀, 肤氨酸、半胧氨酸和苯丙氨酸生成与碘仿不同
的沉淀, 色氨酸刚生成棕色溶。
取20 支试管,定量加入各试剂, 反应完毕后摇匀, 立即测定OD 570值。结果
表明,L-苏氛酸浓度在4~8 mg/ml 范围内与OD 570值成线性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