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2020届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微专题突破练六植被类型及分布资料

微专题突破练六植被类型及分布

1.影响植被的最重要因素——气候:

(1)热量:决定了植物的种类、生长速度、生长量,热量条件的不同使得自然植被呈现出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2)光照:影响着喜光、喜阴植物的生长,喜光植物向阳一侧生长好。

(3)降水:

①同一纬度,从沿海到内陆降水减少,植被呈现出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②同一地点,降水多的年份树木生长好,年轮宽。

2.地形对植被的影响:

(1)从山麓到山顶,水热状况随着海拔升高而发生变化,植被出现了垂直地域分异,类似于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2)水分条件相近情况下,纬度越低、山体越高、坡度越缓、相对高度越大,植被种类越多,垂直分异越明显。

(3)受坡向的影响,同一植被在阳坡分布的海拔要高于阴坡,但由于阳坡气温较高,蒸发较强,土壤水分条件较差,植被的生长状况有可能不如阴坡。

(4)受地形的阻挡,山脉两侧植被截然不同,这体现非地带性分布,如南美洲南端大陆东西岸,天山南北坡。

3.从整体性角度看植被破坏给干旱、半干旱地区带来的影响:

植被减少→调节气候的功能减弱→气候变得更加干旱(大陆性增强,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增大,降水变少,极端天气多现)→风化、风力作用增强→沙尘暴多发,加剧土地沙漠化→地表多沙质堆积物,土壤变得贫瘠甚

至欠发育→生态环境恶化,威胁人类生存与发展。

下图为某种植被类型在我国的主要分布图(数字为面积占全国比重)。读图完成1~3题。

1.该植被类型最可能是( )

A.草地

B.落叶林

C.荒漠

D.阔叶林

2.该植被的类型和产量取决于( )

A.气温高低

B.降水多少

C.地表形态

D.人类活动

3.我国该植被分布区所存在最普遍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

A.土地次生盐碱化

B.土地荒漠化

C.水土流失

D.生物多样性锐减

【解析】1选A,2选B,3选B。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植被主要分布在我国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排除落叶林和阔叶林。荒漠面积最大的省应为新疆,而该植被分布最广的省为西藏,故为草地。第2题,降水量的多少决定了草场的类型,很大程度上也决定了草场的产量,如我国内蒙古高原自东向西的变化。第3题,我国主要草原分布区属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生态环境脆弱,加上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荒漠化严重。

下图为某山脉山坡的垂直植被分布图。据此完成4、5题。

4.图中山坡原有的一类自然植被现已完全缺失,该类自然植被可能是( )

A.热带草原

B.常绿硬叶林

C.落叶阔叶林

D.高山草甸

5.导致上题自然植被类型缺失的因素最可能是( )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地形地势

D.人类活动

【解析】4选C,5选D。第4题,山地垂直自然带与水平面上由赤道到两极的自然带类型一致。根据图中山坡的自然带类型,在原生常绿阔叶林和原生针叶林之间,应有落叶阔叶林存在。原有的一类自然植被现已完全缺失可能是落叶阔叶林。第5题,图中原生常绿阔叶林和原生针叶林之间,有次生草丛、灌木丛带,可能是人类活动破坏了原生植被,弃耕后自然恢复的植被。所以导致上题自然植被类型缺失的因素最可能是人类活动。垂直自然带的缺失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地势无关。

下图为我国季风区某山地不同海拔、不同坡向某森林植被分布百分比图,据此完成6~8题。

6.该山地自然带垂直带谱中此森林集中分布的海拔(m)最可能是( )

A.1 800~1 900

B.1 900~2 000

C.2 000~2 100

D.2 100~2 200

7.该森林植被的生长习性是( )

A.喜光喜湿

B.喜阴喜湿

C.好热耐旱

D.耐寒好旱

8.调查发现,近年来高山苔原带中该森林植被增长趋势明显。主要原因是

( ) A.光照增强 B.水土流失加重

C.气候变暖

D.降水减少

【解析】6选A,7选B,8选C。第6题,根据图中曲线,该山地自然带垂直带谱中此森林植被分布百分比最高处的海拔是1 800~1 900米,所以森林集中分布的海拔(m)最可能是1 800~1 900米,其他海拔占百分比少。第7题,图中该森林植被在阴坡、迎风坡占的百分比最高,说明该森林的生长习性是喜阴、喜湿。第8题,根据前面分析,该森林带喜阴、喜湿,且题干中近年来高山苔原带中该森林植被增长趋势明显可知,由于山脉的阴坡、阳坡不会变化,说明湿度增加,其主要原因是气候变暖,冰川融水多;光照不会发生明显变化;水土流失加重、降水减少会导致森林植被减少。

读我国著名林木景观示意图,完成9、10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