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园林造园艺术分析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拙政园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拙政园拙政园是中国著名的园林之一,始建于明代,建于苏州市虎丘区,其园林建筑与景观极具特色,是中国园林艺术的经典之一。
本文将从园林文化、景观设计、园林结构、文化意义等方面对拙政园进行分析。
一、园林文化苏州园林建筑具有浓厚的园林文化氛围,它是中国园林艺术的瑰宝之一。
苏州园林利用自然山水,取得天人和谐之美,有“人工为自然,天地合一”的园林理念,将自己打造成了中国古典园林的代表。
拙政园创新了园林文化,既积极吸收华夏文化,又吸收异域文化,形成了“灵心所见”的园林特色。
二、景观设计拙政园的场景设计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征,其时空布局设计合理,空间利用充分有效。
整个园林包括了池塘、山水、假山、建筑、花岗石等元素的结构,以及清静、雅致的格调,构建起一派风雅之气。
拙政园园内的景观很有特色,花岗石路上雕刻着名人手迹,墙上也刻有许多文化名人墨迹,这样将追溯文化和历史的气氛完美地融入其中。
古典式建构、精美细致的雕花门、弧形山墙等,体现了中国古典建筑风格。
值得一提的是,拙政园还采用了互见互联的手法,形成连续流通的空间,在自然中自然寻址,仿佛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
三、园林结构拙政园的景观布局以水为中心,园林结构构建了自然美与文化美的结合。
整个园林以池塘为骨架,把人工山水、花草、石块等构成元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园内石牌坊、假山、亭阁、廊榭、楼阁等建筑也各具特色。
所有的建筑物都以重重叠叠的园区进行着自然的分隔,中间留出溪流或池塘等自然景观,形成自然的隔断与联系,方便游人欣赏风景。
拙政园的色彩构成也非常注重设计,园内花坛花事更是极具灵光,令游人呼之欲出。
这一点,充分体现了古典中国园林追求自然的审美意趣。
四、文化意义拙政园的文化意义不仅在于其提供的观赏价值,更体现在其所承载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及思想。
拙政园融合了古典建筑、艺术和文化,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思想和民族气质,同时也传递了社会重视诗词书画和文化艺术的价值观。
中国古典园林造园理论

(7)亭 一种开敞的小型建筑物。(汉)许慎《说文》:“亭,
停也,人所停集也。”主要供人休憩观景。可眺望,可观赏, 可休息,可娱乐。亭在造园艺术中的广泛应用,标志着园林 建筑在空间上的突破,或立山巅,或枕清流,或临涧壑,或 傍岩壁,或处平野,或藏幽林,空间上独立自在,布局上灵 活多变。在建筑艺术上,亭集中了中国古代建筑最富民族形 式的精华。按平面形状分,常见的有三角亭、方亭、短形亭、 六角亭、八角亭、圆亭、扇面亭、梅花亭等。按屋顶形式分, 有单檐亭、重檐亭、攒尖亭、盖顶亭、歇山亭等。按所处位 置分,有桥事、路亭、井亭、廊亭等。凡有佳景处都可建亭, 画龙点睛,为景色增添民族色彩和气质;即使无佳景,也可 从平淡之中见精神,使园林更富有生气和活力。苏州沧浪亭 中的沧浪亭,拙政园中的松风亭、嘉实亭都是著名的亭。
(四)树木花卉,表现自然
与西方系统园林不同,中国古代园林对树木花卉的处理 与安设,讲究表现自然。松柏高耸入云,柳枝啊娜垂岸,桃 花数里盛开…… 乃至于树枝弯曲自如,花朵迎面扑香……其 形与神,其意与境都十分重在表现自然。
师法自然,融于自然,顺应自然,表现自然——这是中 国古代园林体现“天人合一”民族文化所在,是独立于世界
水面很小时,如曲溪绝涧、清泉小池,可用乱石为岸, 怪石纵横、犬牙交齿,并植配以细竹野藤、朱鱼翠藻,那么 虽是一洼水池,也令人似有深邃山野风致的审美感觉。
(三)、植物 植物是造山理池不可缺少的因素。花木犹如山峦之发,
水景如果离开花木也没有美感。自然式园林着意表现自然美, 对花木的选择标准,一讲姿美,树冠的形态、树技的疏密曲 直、树皮的质感、树.叶的形状,都追求自然优美;二讲色 美,树叶、树干、花都要求有各种自然的色彩美,如红色的 枫叶,青翠的竹叶、白皮松,斑驳的榔榆,白色广玉兰,紫 色的紫薇等;三讲味香,要求自然淡雅和清幽。最好四季常 有绿,月月有花香,其中尤以腊梅最为淡雅、兰花最为清幽。 花木对园林山石景观起衬托作用,又往往和园主追求的精神 境界有关。如竹子象征人品清逸和气节高尚,松柏象征坚强 和长寿,莲花象征洁净无暇,兰花象征幽居隐士,玉兰、牡 丹、桂花象征荣华富贵,石榴象征多子多孙,紫薇象征高官 厚禄等。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ppt课件

定义与特点定义追求自然美注重意境创造讲究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合发展历程及流派发展历程流派古典园林与现代园林关系传承与发展融合与创新山水骨架主次分明因地制宜030201山水布局原则及方法建筑风格与特色建筑类型古典园林建筑类型丰富,包括亭、台、楼、阁、榭、舫、廊、轩等,各具特色。
建筑风格以木构架为主,注重屋顶造型和檐口处理,采用斗拱、彩画等装饰手法,形成独特的建筑风格。
建筑与园林关系建筑在古典园林中既是景观的构成元素,也是观景的场所,与山水、植物等景观元素紧密结合,共同营造园林意境。
植物配置技巧及寓意植物选择01配置技巧02植物寓意03空间类型及其组合方式01020304封闭空间开敞空间半开敞空间虚实空间意境创造方法运用具有象征意义的植物、山石等元素表达某种意境或情感。
通过楹联、匾额、题刻等文字形式点明主题,深化意境。
模拟自然山水,通过叠山、理水等手法创造山水田园般的意境。
运用亭、台、楼、阁等建筑小品点缀园林,增加景观层次和趣味性。
象征手法楹联题刻叠山理水建筑小品游览路线规划与体验优化路线规划原则根据园林规模、景点分布和游客需求合理规划游览路线,确保游客能够充分欣赏到园林的美景和文化内涵。
景点串联方式通过廊道、园路等线性元素将各个景点串联起来,形成完整的游览序列。
游览节奏把握合理安排游览时间和景点停留时间,使游客在游览过程中保持舒适的节奏和愉悦的心情。
互动体验设计增加互动体验环节,如虚拟现实技术、手工制作等,让游客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感受古典园林的魅力。
儒家思想影响下的园林设计等级观念中庸之道儒家思想注重等级观念,这在园林设计中体现为建筑的层次感和空间的序列感,如前庭、中庭、后庭的递进关系。
道德教化道家思想在园林中的体现自然观无为而治虚静淡泊象征手法佛教文化常用象征手法表达教义,如莲花象征纯洁、佛像象征慈悲等,这些象征元素在园林设计中也有所体现。
禅意境界佛教文化强调禅意境界,在园林设计中则表现为追求静谧、幽深的氛围,通过植物、山石、水体等元素营造禅意空间。
简述中国古典园林主要造园手法

简述中国古典园林主要造园手法
中国古典园林是以自然为模板,遵循自然的和谐美景,融合了山水、花草、石灰、木料等形态和色彩的构成,形成独具特色的自然美景。
古典园林的建造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主要的造园手法有以下几种:
一是细部设计手法。
这种手法主要是通过调整地形进行细部设计,使空间的宽阔感和紧凑感得以调节,营造出不同的氛围。
例如沟溝穿梭、石头堆积、植物组合等,从而营造出独特的气氛。
二是营造景观特色的手法。
其主要是以“四合院”“池塘”以及“山石花草”等为基础,结合植物、石头、木料、砖瓦等材料,营造出造景的特色。
三是水泥制作手法。
这类手法主要是利用水泥,将池水、湖水、池塘等打造成错落有致的美境。
水泥的形态结构有楼梯形、两层坡形、三层坡形等,其设计可以形成大型的小型水景,营造出壮观的景致。
四是结构组织手法。
这类手法是将古典园林中各种构成元素进行组织,以达到和谐、统一的效果。
例如,布局乱调、木栅格格、四仙桩、亭台楼阁等,都是古典园林中著名的结构组织手法。
总之,中国古典园林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中的造园手法也多种多样,但主要包括细部设计手法、营造景观特色手法、水泥制作手法以及结构组织手法。
整个园林由这些手法有机结合而成,是一种独特的自然美景。
- 1 -。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
■ 辽阔开朗的昆明湖,约占全园面 积四分之三,不论从哪一个角度都 能看到佛香阁优美、突出的外轮廓 线。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
五. 空间的对比
■ 欲扬先抑,在入口 处有意设置曲折狭长 的小空间。
■ 入园后则顿感豁然开朗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
■ 曲折、狭长、封闭的 空间极大地压缩了人的 视野,过此,则使人感 到豁然开朗。
四.主从与重点
1.寄畅园的秉礼堂庭院, 规模虽小却自成一体,主 景区位于堂前,其它各附 属空间起烘托陪衬作用, 主从关系分明。
秉礼堂庭院鸟瞰图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
■ 秉礼堂后院 极狭长,与主 景区无直接联 系,但透过秉 礼堂可与之相 互渗透。
■ 主景区面积 不大,且以水 为中心,点缀 山石、花木成 为园中之焦点。
■ 秉礼堂西侧 小院,通过圆洞 门与主景区联系 在一起,成为依 附于主景区的从 属小院。
■由游廊构成的 方形庭院,对主 景区起到极好的 衬托作用。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
■ 苏州怡园,主景区位于藕香榭北,以水池为中心, 山石林立,花木葱茏,景色最佳。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
■ 怡园中的藕香榭,是园中最大的厅堂之一,位于主要景区之南,成 为景区空间的一面屏障,对突出主景区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园林景观的意境,还经常借匾联的题词来破题。如拙政园的扇面 亭,借苏轼“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来抒发一种高雅的情操与 意趣。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
二. 内向与外向
1. 四合院民居,以内院 为中心,是一种典型的内 向布局形式。
2.内向布局特点:以自我为中 心,不考虑外部空间环境的影 响及整体的协调统一。
中国古典园林造园手法探析

2023年第16期现代园艺中国古典园林造园手法探析马玛骞,林海*(广西艺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广西南宁530007)摘要:中国古典园林作为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对自然的感悟和生命的追求。
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思想以师法自然、崇尚自然为出发点,注重自然景观与人文艺术景观的和谐统一,追求情境交融的意境表达。
中国古典园林造园手法包括叠山理水、植物搭配、建筑升华和空间营造等,其构成了中国古典园林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并对世界园林建造产生了深刻影响。
探讨中国古典园林造园手法,有助于更好地传承造园手法的文化内涵及特色,使古典园林造园要素更好地融入现代园林设计中,为现代园林建造提供有益的理论与实践指导。
关键词:古典园林;园林设计;造园思想;造园手法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发展历史悠久,拥有丰富的造园手法和宝贵的造园经验。
造园手法是指园林中对于筑山、理水、植物配置、建筑营造、布置园路的艺术追求与工艺技巧[1]。
中国古典园林造园手法蕴含着丰富的艺术价值,是现代园林规划设计的思想源泉。
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应融入中国古典园林造园思想,着重于自然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关注景观的人文艺术内涵,通过借鉴其精巧的空间布局,提升园林建造水平。
中国古典园林融合自然的独特模式,是古代园林规划建设的指引,也是东方文化的传统特色表现之一。
在现代城市化建设不断深入的今天,园林景观建造表现出顺应时代需求的发展轨迹,风格变化也令人目不暇接。
但中国古典园林崇尚自然、融入自然的造园思想一直没有改变,通过研究中国古典园林造园手法,能为我国园林建设提供良好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1中国古典园林造园思想中国古典园林受中国哲学思想影响,要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2],“崇尚自然、融入自然”成为中国古典园林造园的主要思想。
同时,在造园过程中,以山水画为蓝本,得到文学艺术创作的启发,着重表达诗意与情感,追求意境之美,而在空间布局上,追求“虚实结合、以小见大、情境交融”。
几千年来,中国古典园林设计及建造者们,在这一造园思想的指导下,建造出许多风格各异的古典园林,反映了我国不同时期哲学、文化艺术及审美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典园林的造景艺术手法分析(精)

中国古典园林的造景艺术手法分析(精)中国古典园林的造景艺术手法分析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园林艺术;园林绿化技术与艺术设计摘要: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古色古香,其优美的景色和高超的造园艺术是我国文化艺术长期积累的结晶,也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造园者通过各种不同的造景艺术手法使园林具有了不一样的风景,使游览者在游园时享受到了美景与身心的愉悦,为后世留下了一笔建筑方面的宝贵遗产与旅游资源,也为后人建造园林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本文从中国古典园林的造景手法入手,对中国古典园林的造景艺术进行分析。
中国古典园林主要集中在江南,尤其是苏州,许多私家园林至今仍保留着。
从时间上讲,明清时期古典园林的兴盛可以说达到了顶峰,尤其是皇家园林,在历史上留下了辉煌的印记。
作为古典园林大师,苏州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典范和代表。
包括苏州园林在内的中国古典园林,通过借景、挡景、隔景、动景等方式,使有限的空间有无限的风景,这不仅为游客提供了良好的旅游资源,也为我们后代建设园林提供了有效的参考。
一、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特色中国古典建筑所倡导的“天人合一”思想深受中国古典建筑中“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
因此,古典园林在建园时,不急功近利地与自然竞争,而是遵循自然规律,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辅以人工亭和亭台,通过借景、屏障景观、分隔景观等丰富园林内部景观,动景等景观创作手法,渗透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建筑和人文理念,创造了良好的意境。
由于中国古典园林的这些艺术特征,尽管经历了数百年和数千年的风雨,古典园林仍然是人们向往的天堂。
二.中国古典园林的造景手法纵观古典园林的建设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园丁们通常使用几种固定的方式来加深古典园林的景致。
几种常见的绿化技术包括借用、阻塞、分离、移动等。
(一借景古典园林的空间通常很窄。
有时设计过多的景观会使空间更加狭窄和压抑,而借用景观可以巧妙地避免这种缺陷,丰富景观层次。
所谓借景,就是通过一定的叠加和引入,将不属于公园的风景组合到公园中,以弥补古典园林小空间的不足,通过引入其他景观,使园林更丰富、更迷人。
中国古代的园林艺术及其特点分析

中国古代的园林艺术及其特点分析中国园林艺术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有着数千年的历史。
中国园林既是中国人民创造的文化艺术品,也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代表着中国园林艺术在书法、绘画、雕刻、建筑、音乐等诸多方面的完美结合。
中国古代的园林,不仅是景观和植物的精美组合,更是文化、艺术、哲学的完美展现。
本文将为大家详细阐述中国古代园林艺术及其特点。
一、中国古代园林的起源中国园林源于古代战国时期的“园池”。
园池从西周时期就开始流行,其形态多单一,或为外围池,或为水道,或为池泉。
秦、汉时期,因为社会动荡的原因,缺乏园林艺术的发展。
唐代时期,园林艺术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大量的宫殿、园林、庄园、寺庙兴建在全国各地。
宋代时期,园林的建造达到了高峰,形成了许多风格各异的名园。
二、园林艺术的表现形式中国古代园林主要分为四种形态,分别是水池式、露地式、建筑式、山水式。
其中,水池式园林以水景为主,灌木、花卉为辅,如佛山南海祈福园、深圳华侨城等;露地式园林以花卉和灌木为主,如苏州拙政园、扬州个园等;建筑式园林侧重于建筑的布局、格调和建筑美学,如北京颐和园、西安华清池等;而山水式园林的构造最为复杂,通常建造在山水之间,以山、水、云、雾、景、形、趣为主题,形成各种景观气韵,如苏州狮子林、文庙山、张家界等。
三、园林艺术的设计特点1、“韵味”:园林设计强调的是意蕴和气韵。
参差不齐的山石,绵延不绝的水泉,掩映在园林中,让游人在自然的氛围中感受到一份意境和悠然自得的情调。
2、“生境”:园林设计强调的是“境地性”。
园林是一种完整的自然生态系统,一切景观都应该体现出配合自然的生态系统,保持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珍视。
3、“意象”:园林设计强调的是意象的营造。
在园林中的景象,往往是通过艺术手段的运用,营造出来的,它可以直接感受到,也可以通过想象得到。
4、“灵动”:园林设计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
园林景观中,洋溢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感,让人感到自己是与自然相交融的一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典园林造园艺术分析
摘要:指出了中国古典园林古朴自然,建筑造型优美,景物珍奇秀丽,不仅体现了中国几千年来深厚文化底蕴,而且也是我国精湛造园艺术的结晶。
各种植物、建筑通过不同的造园手法巧妙地结合,形成富有诗情画意、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的园林景观,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自然文化遗产。
从中国古典园林的构图与造景手法入手,以江南园林为例分析了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特色和构图特点,探讨了造景手法的多样性。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造园艺术;构图;造景手法
1概述
中国园林起始于先秦和两汉,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启蒙时期[1]。
秦代的宫苑与“一池三山”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开始。
魏晋、南北朝时期园林开始蓬勃发展,时代的动乱、思想文化的发展使得该时代的文化艺术得到创新,成为中国文化艺术史上的第二个黄金时代。
明清是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的高峰期。
经过几千年的中国园林文化的不断积累和发展,各种独具特色的园林风格显现出来。
江南地区继承了古代学者的造园风格,在苏州建造了拙政园、留园、沧浪亭和狮子林等私家园林。
除此之外,由于清初商业经济的发展,扬州的富人也建造了各种园林以供皇帝游览,如瘦西湖等古典园林,由此,中国古典园林走向了巅峰。
中国的古典园林江南地区分布较多,主要集中在苏州、杭州等地,其中留存了许多私家园林。
江南的造园活动以明清时期最为繁盛,这些园林为后世的研究和古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其中以苏州园林为例,多种造园手法应用其中,通过各种不同的造园手法与巧妙地构图技巧,赋予有限的场地以无限的风景,成为中国造园之典范。
2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特色
中国古典园林深受中国道教思想的影响,不论在建筑设计还是景观设计上强调一切都源于自然,高于自然,倡导“天人合一”的造园法则[2]。
陈从周先生还在《说园》中提到,园林造园要注意“有法无式”,即造园有固定的规则方法可循,但没有固定的模式。
因此,当古典园林建造时,没有追求效益也没有急功近利,而是符合自然法则,并且适应当地条件,通过各种造景手法来丰富园林
的内部景观,同时在整体上讲究起开结合,富有独特的节奏和韵律,形成了极具诗情画意的人工山水园[3]。
中国古典园林虽然经历了成百上千年的风雨,但依然是人们向往的天堂。
3中国古典园林构图特点
在设计的角度上研究古典园林,处处尽显它的美。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中国早在园林的启蒙时期就已学会改造自然利用自然。
因此,在园林景观中,有多种手段用来表达自然,以获得更美好更理想的境界以达到自然、淡泊、恬静、含蓄的艺术效果。
3.1空间序列性。
从整体角度上看,一个优秀的园林在布局设计上都会有很强的空间序列感。
它们注重整体的结构布局,全园起承转合节奏紧凑,“起”即整个院子的入口,可以将游人直接带入院子的意境里,属于全园的起始点。
“承”即承接、过度,如院内的回廊、游廊、园路等,具有组织人流、表明轴线关系的作用,通过某些造景手法逐渐将游人带入全园的高潮。
“转”即院子的高潮部分,由平淡的空间到直接的景色转变,由普通的游览转入惊艳的主景,给人以震撼奇美的感觉,从而达到感官上的升华。
“合”即边界,如园子的围墙、植物背景等,在感官上有收的感觉,既不让园内美景戛然而止,又能让人感受到游览已接近尾声。
全园通过起承转合的序列设置让整体主次分明、收放得当,给人以最佳的游览享受[4]。
3.2空间对比性。
空间对比即全园在空间摆布上,有主有次,有扬有抑,通过主与次、扬和抑的对比,形成视觉和感官上的冲击,以此来达到美的感受。
3.3内向性与外向性。
内向性与外向性即园林的空间性。
内向型如庭院空间,其围墙、回廊均沿着园周围布置,集中体现较为封闭的庭院空间,强调园内的中心景观,整体规模不宜太大,否则会导致院落空旷、景物单调、比例失调等。
外向型如寺院园林,轴线感觉明显,多采用远景、对景的手法,已达到远眺水天一色的视觉感受,开阔而不压抑。
3.4引导性。
引导性即通过园内景观的布置达到引导游人欣赏园中优质景观,从而错过园中稍次的景观,使人有更好的游览体验。
如游廊、园路等,引导游人从一个节点走向下一个节点,弱化了次要景观,烘托了主题。
3.5层次感。
层次感即节奏与韵律,传统园林中通过高差关系、林冠线、林缘线等创造出富有层次的景物,使得整体看上去丰富又不失秩序,充满意境。
4造景手法的多样性
4.1借景。
江南园林的空间通常偏狭小,有时设计太多的景观会使空间变的更窄,产生压抑之感。
而借景可以巧妙地避免这种缺陷并丰富园内景观。
所谓的借景就是通过一定的重叠引导,利用空间关系巧妙地将不属于园内的景观融入到园中,从而弥补了古典园林小空间的不足,通过引入其他景观,使园子内容更加丰富,更具吸引力[5]。
例如,拙政园远借北寺塔,堪称借景里的典范之作,将几公里外的北寺塔利用借景的手法巧妙地与园内风景融合为一体,站在荷风四面亭极目远眺,仿佛北寺塔伫立在园内,既丰富了园内景观,又在感官上给人以园子很大的感觉。
4.2障景。
障景是古典园林造园手法的一种,主要用于相对宽阔的园子,避免游人在游览的开始就将园内风景尽收眼底,而是在乏味无趣之后体验到豁然开朗[6]。
同时有些也与当地风俗习惯相对应,人们不愿将自己视为珍宝的东西展现在大家眼前,往往存于后院以供自己观赏,因此用障景的手法欲扬先抑,以此来含蓄地表达园子的美。
例如,当游览留园时,最先感受到的是一条狭长的曲廊,曲廊巧妙地利用建筑关系将园内美景阻隔开,在通过狭窄与幽暗之后,才能见到园内优美的景物,不仅使人叹为观止,更被造园者的智慧所折服。
同时,古典园林中的许多建筑都具有双重作用和功能,它们既是景观又是障景的重要工具。
拙政园中的见山楼造型优美极具特色,伫立在园中本身就是一个绮丽的景观。
但由于它的雄伟壮观体积庞大,挡住了后面的景色,因此也起到了障景的作用。
游客自西向东走来,视线经过见山楼可以看到美丽的爬山廊,从压抑到开敞,使人有豁然开朗之感。
楼后粉墙黛瓦,古朴秀丽不亚于楼前景色,不禁让人驻足欣赏一番。
此外,那些山丘和丛林也可以起到障景的作用。
进入拙政园,从西侧小路入园,俯视可以看到小桥流水,仰望却看到宛如屏障的山林,参天大树下几座古朴的建筑,惊喜也随之而生。
当然,建筑物内部的一些摆饰也具有障景的功能,如屏风等,被遮住的景物若隐若现,宛如人间仙境,耐人寻味。
4.3隔景。
隔景顾名思义即用某些建筑或山石、树木将景物之间分隔开,使其形成两个不同的孔健,阻挡游人的视线,避免两个空间的景物相互干扰。
实隔则是用山石或者墙体将景物分隔开,而虚隔使用小桥、长堤等含蓄地将两部分景物区分开,使其在深度上更加丰富。
4.4框景。
框景即利用门框、画框或树木高大的枝干将某些优美的景物框起来,使之成为一幅优美的图画,增加景深,引人入胜。
框景中利用漏窗透景的手法最为常见,通过漏窗外面的景物若隐若现的出
现在眼前,虚实结合,有人仿佛行走在画中。
4.5对景。
对景是造园中常用的造景手法,即在甲乙相对两地分别设置优美的景物,不论游人驻足哪里向对面观赏,都可将对面的美景尽收眼底。
如在网师园中,月到风来亭与射鸭廊、濯缨水阁与竹外一枝轩两两相对,使游人不论站在哪里都有美景尽收眼底[7]。
5结论
造园艺术是一门高深的艺术,既没有固定的方法可循,也没有优劣之分。
造景艺术多种多样,重要的是因地制宜,构园得体,在不断的发展中追求创新。
设计中无处不体现着园林艺术的美,作为古典园林的传承者与发扬者,要有发现美的眼睛,懂得随机应变,把古典园林造景艺术的美深深植入自己的设计中去。
参考文献:
[1]王海涛,周庆,张昊雁.基于空间句法的拙政园和留园空间结构对比研究[J].山东林业科技,2020,50(3):7~13.
[2]陈莺,王颖.苏州古典园林空间类型化[J].产业科技创新,2020,2(2):43~45.
[3]李梅玉.“境界说”与苏州拙政园关系新考[J].西部皮革,2019,41(24):91.
[4]李红波.画论中“全景山水”构图程式的探索及其对中国古典园林布局的影响[J].现代园艺,2019(9):131~133.
[5]陈宓.中国古典园林与中国山水画关系探究[J].河北农机,2017(5):47.
[6]俞知之.中国古典园林的造景艺术手法分析[J].大舞台,2015(6):110~111.
[7]王斌.理性解读苏州网师园的空间多样性[J].新建筑,2011(1):148~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