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理学 毒性机制
研究药物毒性和毒理学机制

研究药物毒性和毒理学机制药物在人类医学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然而,随着人们对药品安全性的要求越来越高,药物毒性和毒理学机制的研究也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探讨药物毒性和毒理学机制相关知识。
一、什么是药物毒性?药物毒性是药物的副作用。
药物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会产生一些不利的影响,这就是药物毒性。
药物毒性的表现形式有很多种,比较常见的有:过敏反应、骨髓抑制、心脏毒性、神经系统毒性等。
药物毒性的强度和频率取决于药物剂量、给药方式、用药时间和受体的基因组差异等多个因素。
比如某些肝药物在不小心超过剂量时,就可以对心脏造成严重负担,引发心脏毒性。
二、如何评估药物毒性?药物毒性评估是药物研发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这个评估的目的是为了确定药物的安全性,确定药物是否应该继续进行研发或终止研发。
药物毒性评估一般包括四个部分:突触毒性、致突变性、致畸性和致癌性。
其中突触毒性评估主要是针对药物对神经突触过程的影响进行评价,致突变性评估是评估药物是否能够改变基因组。
致畸性评估主要是针对药物对胎儿形成以及生长发育的影响进行评价,致癌性评估主要是评估药物是否具有一定的致癌潜力。
三、药物毒理学机制药物毒理学机制主要是探究药物在体内产生毒性的原因。
这对于研究药物副作用的发生机制、治疗一些药物中毒和评估药物安全性有着非常重要的应用。
其中,药物毒理学机制主要有:代谢通路、药物受体、氧化应激等。
药物代谢通路是人体内的药物代谢物经过一系列转化和生成物的过程。
代谢通路中存在芳香烃受体,Nrf2受体,而这些受体存在缺陷或者受体过量都可以极大地增加发生肝毒性的风险。
药物作用的另一重要机制是靶标受体。
药物通常会与其靶标蛋白质结合,导致一系列的信号转导和反应。
然而,靶标受体也是药物毒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比如,神经递质受体的过度激活可能导致不良反应。
药物的氧化应激机制主要是药物与氧化剂作用引起炎症反应。
这种反应可以对细胞膜结构、DNA修复和氧化应答等方面造成损伤。
纳米材料的毒理学研究进展及其应用前景分析

纳米材料的毒理学研究进展及其应用前景分析纳米材料是指其中至少一种尺寸小于100纳米的固体物质,这些小尺寸特性使得纳米材料在许多领域有着独特的应用和潜在的应用前景,如医学、能源、环境、电子等。
但纳米材料也存在着潜在的毒性,这些毒性在前期的研究中就已经被证实。
因此,进行纳米材料毒理学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将介绍纳米材料毒理学研究的进展及其应用前景分析。
一、纳米材料毒理学研究进展1.毒性机制研究表明,纳米材料的毒性机制主要包括:(1)氧化应激;(2)炎症反应;(3)细胞死亡;(4)肝脏、肾脏等重要器官的损伤。
2.研究对象在纳米材料的毒理学研究中,常用的研究对象包括:(1)小鼠和大鼠;(2)猴子;(3)人类细胞系;(4)鱼类和其他无脊椎动物等。
其中,小鼠和大鼠是最常用的实验动物。
3.评价方法为了评价纳米材料的毒性,目前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1)细胞生存能力测定;(2)动物生存率和体重变化;(3)荧光显微镜观察;(4)电镜观察;(5)生化指标测定等。
4.毒性分析研究表明,纳米材料的毒性与其形态、大小和表面化学性质等因素有关,其中纳米材料的大小是最关键的因素。
同时,纳米材料对于不同种类的细胞和动物也存在特异性毒性。
二、纳米材料的应用前景1.医学领域纳米材料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前景非常广泛,例如:(1)纳米材料在生物成像方面的应用:包括磁共振成像、X射线成像、CT等;(2)纳米材料在治疗方面的应用:包括药物输送、光动力疗法、热疗法等。
2.环境领域纳米材料在环境领域的应用前景也非常广泛,例如:(1)纳米材料在水处理方面的应用:包括吸附、光催化等;(2)纳米材料在空气治理方面的应用:包括过滤、氧化等。
3.电子领域随着电子领域的发展,纳米材料在该领域也有着巨大的应用前景,例如:(1)纳米材料在电池和太阳能电池方面的应用;(2)纳米材料在储存和传输信息方面的应用等。
三、结论纳米材料作为一种具有广泛应用潜力的新兴材料,其毒理学研究非常必要。
毒理学实验

毒理学实验毒理学实验是一项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用于评估化学物质对生物体的毒性。
通过实验可以了解化学物质对人体的潜在危害以及其对环境的影响,从而制定相应的防护措施和规定。
本文将介绍毒理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常见的实验设计和评估方法,并探讨其在毒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毒理学实验的基本原理:毒理学实验是通过将动物或细胞系统暴露于不同剂量的化学物质中,观察其对生物体造成的伤害和影响来评估其毒性。
实验中通常包括急性毒性、亚慢性毒性和慢性毒性等不同类型的实验。
常见的实验设计:1.急性毒性实验:该实验通过口服、注射或吸入等途径将化学物质暴露给动物,观察其可能导致的突发反应和致死效应。
实验通常在短时间内完成,并根据动物的反应判断化学物质的急性毒性。
2.亚慢性毒性实验:该实验通过连续或间歇地将化学物质暴露给动物一段较长时间,观察其对生物体各个器官和系统的影响。
实验通常持续几周或几个月,并通过检测血液生化指标、器官病变和行为变化等来评估化学物质的亚慢性毒性。
3.慢性毒性实验:该实验通过长期暴露动物或细胞系统于化学物质,观察其对生物体的长期影响。
实验通常持续数月至数年,并通过观察癌症发生率、器官功能变化等来评估化学物质的慢性毒性。
评估方法:1. LD50(半致死量):通过给动物不同剂量的化学物质,观察其在一定时间内造成50%动物死亡的剂量,从而评估其急性毒性。
2.组织病理学:通过组织切片和显微镜观察,评估化学物质对动物器官和组织结构的病变情况。
3.血液生化指标:通过检测动物体内的生物标志物,如肝功能指标、肾功能指标等,评估化学物质对生物体各个系统的影响。
4.外部观察和行为测定:通过观察动物的外貌和行为变化,评估化学物质对其行为、神经系统的影响。
毒理学实验在毒理学研究中的应用:1.安全评估:毒理学实验可用于确定化学物质的安全剂量和无效剂量范围,从而为制定相关安全规定和生产标准提供科学依据。
2.毒性机制研究:通过毒理学实验可以了解化学物质对生物体的具体作用机制,从而推测其毒性途径和潜在的毒性效应。
遗传毒理学混合毒性机制和算法模型

遗传毒理学混合毒性机制和算法模型遗传毒理学是研究化学物质对遗传物质(DNA、RNA等)的损伤及其遗传效应的学科。
在实际的环境和药物安全评价中,我们面临着不只一个化学物质的暴露,而是一系列、甚至数百种化学物质对人体的共同影响。
因此,了解多种化学物质的混合毒性机制成为重要的研究方向。
混合毒性是指不同化学物质在生物体内交互作用的结果,其效应可能超过各个化学物质单独作用时的总和效应。
理解混合毒性机制能够提供更准确的毒性预测,以及为药物和化学品评估提供指导。
因此,发展算法模型用于预测混合毒性也是遗传毒理学领域的研究重点之一。
混合毒性机制的研究包括两个主要方面:加法模型和非加法模型。
加法模型假设混合物中各成分的毒性效应是可以加和的,而非加法模型则认为混合物中各成分的相互作用导致毒性效应的变化。
加法模型的常见方法有剂量加总模型和独立行动模型,而非加法模型则包括协同作用模型和拮抗作用模型等。
研究表明,混合物的毒性机制通常是复杂的,并且可能同时存在加法和非加法的效应。
随着大规模化学物质筛选和安全评价的需求增加,算法模型的应用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算法模型可以预测混合物的毒性效应,同时节省时间和成本。
现代计算方法,如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已经广泛应用于混合毒性的预测和分析中。
一种常用的算法模型是QSAR(定量构效关系)模型。
QSAR模型是通过建立化学结构和生物活性之间的关联来预测混合物的毒性效应。
QSAR模型的建立包括两个主要步骤:特征选择和模型构建。
特征选择是筛选出与混合毒性相关的化学描述符,如分子结构、物化性质等。
模型构建则是使用统计方法或机器学习算法,通过训练一组已知混合物毒性数据来建立预测模型。
另一个常用的算法模型是分类和回归树(CART)模型。
CART模型是一种基于决策树算法的预测模型,可以应用于混合物的毒性分类和回归分析。
CART模型通过对混合物的特征进行递归划分,以达到最佳的预测效果。
该模型不仅可以预测混合物的毒性效应,还可以解释混合物的影响因素和重要化学特征。
毒理学评价的四个阶段和内容

毒理学评价的四个阶段和内容毒理学评价是对化学物质作用于生物体产生的毒性效应进行系统评价的科学方法。
它主要分为四个阶段:毒性筛选、毒性评价、毒性机制研究和风险评估。
第一阶段:毒性筛选毒性筛选是对化学物质进行初步评估的阶段,目的是迅速识别出具有潜在毒性的物质,以便后续进行更详细的毒性评价。
常用的毒性筛选方法包括体外试验和动物模型试验。
体外试验一般包括细胞毒性试验、体外组织/器官模型试验等,这些试验可以初步评估化学物质的细胞毒性、基因毒性、能够引发突变的潜能等。
动物模型试验则是在活体动物中进行的,例如急性毒性试验和长期毒性试验等,这些试验可以评估物质对动物的毒性效应、致癌潜能等。
毒性筛选的目的在于为后续的毒性评价提供参考,以便高效地筛选出有毒物质,减少后续评价过程中的时间和资源浪费。
第二阶段:毒性评价毒性评价是对具有潜在毒性的物质进行详细评估的阶段。
通过体内和体外实验,对物质的毒性效应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估,包括急性毒性、慢性毒性、生殖毒性、致畸作用、致突变性等。
在毒性评价过程中,常常会综合使用动物试验和体外试验,以获取更全面、准确的毒性效应信息。
急性毒性试验通常用来评估物质对动物的急性毒性效应,了解物质对生物体的一次暴露能否引起明显的毒性反应。
而慢性毒性试验则是对动物进行长期暴露,以评估物质的长期危害效应。
生殖毒性试验主要关注物质对生殖系统的影响,包括对生殖功能、生殖细胞和胚胎的影响等。
致畸作用试验主要用来评估物质对胚胎发育的影响,包括对胚胎发育畸形和胚胎潜在致畸的潜能。
位于第三阶段的毒性机制研究可以帮助解释毒性评价中的观察结果。
第三阶段:毒性机制研究在毒性评价阶段,往往会发现某些物质具有潜在的毒性效应,但具体的毒性机制尚不清楚。
毒性机制研究的目标是深入研究物质的毒性机制,理解物质如何对生物体产生毒性效应。
该阶段常常使用体外实验和细胞实验方法,通过分析物质对细胞信号通路、基因表达、细胞内代谢等的影响,以及对动物组织和器官的影响,来探索物质的毒性机制。
毒理学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毒理学的研究内容及意义引言毒理学是一门研究毒物对生物体产生的有害影响的科学。
它涵盖了毒物的性质、毒物的暴露途径、毒性机制以及毒物的评估和控制方法等方面的内容。
毒理学的研究对于保护人类健康、环境保护以及产品安全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一、毒理学的研究内容1. 毒物的性质研究毒理学的第一个重要内容是研究毒物的性质。
毒物可以是化学物质、微生物、药物,甚至是放射性物质等。
通过分析毒物的化学结构、物理性质以及对生物的作用机制,可以了解它们对生物体产生有害效应的基础。
2. 毒物的暴露途径研究毒物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入生物体内,例如吸入、摄入、皮肤吸收等。
毒理学通过研究不同途径的暴露情况,可以评估毒物对人体以及环境的潜在风险。
3. 毒性机制研究毒性机制研究是毒理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它解析了毒物对生物体产生有害影响的机制。
不同毒物具有不同的毒性机制,例如直接损伤细胞的毒物、干扰代谢过程的毒物等。
了解毒物的毒性机制有助于确定其对特定生物体的毒性程度。
4. 毒物的评估和控制方法研究评估和控制毒物的方法是毒理学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毒理学研究人员通过实验数据和流行病学调查等手段,评估毒物的风险和危害程度。
同时,他们也研究如何有效地控制毒物的暴露,包括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法规以及开发高效的防护措施。
二、毒理学的意义毒理学的研究对于保护人类健康、环境保护以及产品安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1. 保护人类健康毒理学的研究有助于评估和控制毒物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通过了解毒物的性质和暴露途径,我们可以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减少人们受到毒物侵害的风险。
毒理学也可以为药物开发提供参考,确保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2. 环境保护毒物对环境的影响是毒理学研究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毒物的排放和污染对生态系统产生负面影响,可能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环境污染等问题。
毒理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评估和防止这些环境风险,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平衡。
3. 产品安全毒理学在产品安全领域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毒理学研究进展汇报

毒理学研究进展汇报毒理学作为一门研究外源性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对生物体的有害作用及其机制的科学,在保障人类健康、保护环境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社会需求的日益增长,毒理学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一、研究方法的创新传统的毒理学研究方法主要依赖于动物实验,但随着伦理和科学需求的变化,新的研究方法不断涌现。
体外细胞培养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和应用,通过培养各种类型的细胞,能够更快速、高效地评估化学物质的毒性。
例如,利用肝细胞培养模型可以研究药物对肝脏的毒性作用,避免了动物实验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此外,计算机模拟和预测模型的发展也为毒理学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通过建立化学物质的结构活性关系模型,可以初步预测其潜在的毒性,为实验研究提供指导和方向,从而减少不必要的实验和资源浪费。
高通量筛选技术的出现使得能够同时检测大量化学物质的毒性,大大提高了研究效率。
这种技术不仅可以快速发现具有潜在毒性的物质,还能够为风险评估提供更全面的数据支持。
二、毒性机制的深入研究在毒性机制方面,研究人员对各种毒性作用的分子机制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例如,对于致癌物质的研究,发现它们可以通过引起基因突变、影响细胞信号通路、干扰基因表达调控等多种途径导致细胞癌变。
对于神经毒性的研究,揭示了化学物质可以通过破坏神经细胞的细胞膜完整性、干扰神经递质的传递、诱导氧化应激等方式损害神经系统的功能。
在免疫毒性方面,研究表明某些化学物质可以抑制免疫细胞的活性,导致免疫系统失衡,增加感染和疾病的风险。
三、环境毒理学的重要突破随着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严重,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备受关注。
研究发现,大气污染物如颗粒物、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不仅对呼吸系统造成直接损害,还可能通过影响心血管系统、免疫系统等引发全身性的健康问题。
水污染中的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对水生生物和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例如,汞污染可以导致神经系统损伤,尤其是对胎儿和儿童的智力发育产生不可逆的影响。
毒性作用名词解释毒理学

毒性作用名词解释毒理学
毒性作用的定义
毒性作用是指化学物质、生物制品或其他外部因素对生物体产生的危害效应。
这些危害效应可能会损害生物体的组织、器官或生命体征,从而引起多种生理和病理变化。
毒性作用是毒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毒性作用的分类
根据毒性作用的表现形式和机理,可将其分为急性毒性和慢性毒性两种:
急性毒性
急性毒性是指一次或短期内暴露于高浓度的毒物后,引起的急剧中毒反应。
症
状多发生在暴露后的24小时内,可导致中毒死亡或严重的急性疾病。
慢性毒性
慢性毒性是指长时间接触低浓度的毒物后,累积引起的长期或持续的毒物作用。
慢性毒性作用常常比急性毒性作用更隐匿,症状可能在较长时间内逐渐显现,影响生命质量和健康。
毒性作用的评估
对毒性作用的评估是毒理学研究的核心环节,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毒性试验
毒性试验是通过实验方法,评估毒物对生物体的毒性效应和危险性。
常见的毒
性试验包括急性毒性试验、慢性毒性试验、亚急性毒性试验等。
毒性动力学
毒性动力学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包括:
单线态氧: 较高的反应性 ( 1∆gO2/1ΣgO2) 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强还原剂 羟基自由基(.OH):活性极强,可与任何生物分子 反应;但半衰期短,作用半径小
18
过氧化氢(H2O2):弱氧化剂和弱还原剂
臭氧(O3):
氮氧化物(NOX) 次氯酸(HOCl)
19
20
膜酶活性:lipoxygenase、cycloxygenase 吞噬细胞的吞噬过程及呼吸爆发
(respiratory burst)
过氧化酶体 线粒体电子传递过程能生成ROS 微粒体电子传递系统
21
三、亲核物的形成 (formation of nucleophiles)
是毒物活化作用较少见的一种机制
证实与人类直接相关的实验动物中所观察 到的损害作用(Cancer、Birth defects、 Organophosphate insecticide inhibition of acetylcholinesterase )
验证可能与人类无关的发生于实验动物中 的有害效应(Artificial sweetener saccharin to cause bladder cancer in rats)
毒性机制
(Mechanisms of Toxicity)
1
【内容】
外源化学物增毒现象,终毒物类型(亲 电物、自由基、亲核物),解毒途径,解 毒过程失效的原因
终毒物与靶分子的反应:类型,毒物对 靶分子的影响
2
毒物引起的细胞调节功能障碍:基因 表达调节障碍、细胞瞬息活动调节障碍 毒物引起的细胞维持功能改变:细胞 内部维持自身功能的损害、细胞外部维 持功能的损害
31
第二节 终毒物与靶分子的反应 (reaction of the ultimate toxicant with the target molecule)
32
终毒物与靶分子的交互作用触发毒性效应需 考虑:
靶分子的属性; 终毒物与靶分子之间反应的类别; 毒物对靶分子的效应;
生物学微环境的改变所引起的毒性
二、自由基的来源 (sources of free radicals)
1.生物系统产生的自由基
胞浆中的小分子:自氧化促使氧还原,产生
氧自由基
胞浆蛋白质:xanthine oxidase、dopamine-
β-hydroxylase、D-amino acid oxidase、and fatty acyl CoA oxidase 均可产生ROS
12
增毒(toxication)或代谢活化(metabolic activation):外源化学物经生物转化使其毒 性增强,甚至可产生致畸、致癌效应的过 程 增毒过程主要是使外源化学物转变为
亲电物(electrophiles) 自由基(free radicals) 亲核物(nucleophiles) 氧化还原性反应物(redox-active reductants)
29
.
5.蛋白质毒素解毒 (detoxication of protein toxins) 细胞外和细胞内的蛋白酶参 与有毒多肽的失活
30
六、解毒过程失效 (when detoxication fails)
1.毒物可能使解毒过程失效,终毒物蓄积 2.偶尔可见某种具有反应活性的毒物使解 毒酶失活 3.某些结合反应可被逆转 4.有时解毒过程产生潜在的有害副产物
特点:
互补结合
通常是可逆的
38
2.共价结合(convalent binding)
共价结合一般是不可逆的,能永久性改变内 源性分子结构,故共价结合具有重要的毒理 学意义
亲电毒物与亲核物如生物大分子:蛋白质 和核酸的反应
39
亲电原子对亲核原子具有选择性,这主要取 决于其负载与半径的比例 软(次)亲电物较易与软(次)亲核物反应
36
确定毒作用靶分子的标准:
1.终毒物与靶标反应,并对其功能产生不 良影响 2.终毒物在靶部位达到有效浓度
3.终毒物在某种机制上,以所观察的毒性 相关的方式改变靶标
37
二、反应类型(types of reactions)
1.非共价结合(nonconvalent binding):通过 非极性交互作用或氢键与离子键的形成。 如毒物与膜受体、细胞内受体、离子通道 及其某些酶等靶分子的交互作用
+
(1)能改变生物水相中H 离子浓度的化学物
(2)使细胞膜脂质相发生物理化学改变以及破 坏细 胞功能所必需的穿膜溶质梯度的溶剂及去 垢剂
(3)通过占据位臵或空间引起危害的其他外源 化学物
41
三、毒物对靶分子的影响
(effects of toxicants on target molecules)
42
终毒物与内源性分子反应,引起靶分子的 功能失调和结构破坏
1.靶分子功能失调:
有些毒物能模拟内源配体而激活蛋白质的
靶分子
化学物抑制靶分子功能则更常见
43
阻断神经递质的传递 阻断离子的转运抑制线粒体电子传送链的
在某些情况下,解毒可能与中毒竞争同一
化学物
25
根据毒物化学性质,解毒途径可分为
1.无功能基团毒物的解毒(detoxication of toxicants with no function groups)
无功能基团化学物(苯和甲苯)+ 功能基团(羟基 和羧基) CyP450 含功能基团产物+内源性酸如葡萄糖醛酸、硫酸或氨 基酸 转移酶
10
第一节 外源化学物的增毒与终毒物的形成
终毒物:是指与内源靶分子(如受体、酶、 DNA等)反应或严重地改变生物学(微) 环境,启动结构和(或)功能改变而表现 出毒性的物质(表4-1) 终毒物在其作用位点的浓度及持续时间 决定了毒效应的强度
11
表4-1 终毒物的来源及其类型
类型 直接终毒物 举例 Pb, 河豚毒素, TCDD, CO, HCN
13
一、亲电物的形成
(formation of eletraophiles)
亲电物(electrophiles):是一类缺少电子而
使整个分子部分或全部带正电的物质(表4-2)
亲电物可与含电子的亲核物共享电子反应
常常是外源化学物经Cyp450或其他酶氧化成
酮、环氧化物、不饱和酮和醛、醌和酰卤化 物等物质
复能力或修复本身障碍时,即产生毒性效应
7
机制毒理学 (Mechanistic toxicology)
主要研究化学物对生物体产生毒性作 用的细胞、生化和分子机制,为建立敏 感、特异的预测试验,安全性评价与管 理、安全性化学物(或药物)的设计与 生产以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依 据。
8
机制毒理学研究成果在应用毒理学 (Applied Toxicology)领域的主要用途
阳性亲电物常由化学键断裂而形成
14
二、自由基形成 (formation of free radicals)
自由基(free
radicals):是指独立游 离存在的带有不成对电子的分子、原子 或离子
自由基通过接受或失去一个电子,或
由化合物的共价键发生均裂而形成
15
特点:
具有顺磁性
化学性质十分活泼
功能
抑制酶活性
毒物作用于蛋白质结构的关键部位,如巯
基基团
毒物干扰DNA的模板功能
44
2.靶分子结构的破坏:
毒物除了形成DNA加合物外,还可通过交联 和分子断裂而改变内源分子的主体结构
脂质过氧化分解作用 蛋白质降解作用 DNA断裂作用
45
3.新抗原形成:某些个体的变异蛋白可能会 促发免疫反应 4.化学物引起的生物学微环境改变与毒性:
9
设计和生产较为安全的化学物以及合理治疗 化学中毒和临床疾病(Thalidomide可干扰某 些血管生成基因的表达,已被用于治疗某些 传染病、炎症性疾病、癌症等,但孕妇禁用) 进一步加深对生理学、药理学、细胞生物学、 生物化学等基础学科的了解(河豚毒素 Tetrodotoxin以及DDT等) 现代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等理论和技术的 应用(个体易感性-基因多态性,家族遗传背 景,表观遗传学等)
最活泼的代谢物是缺电子的分子或分子 片段,如亲电子物或中性物,或阳性物
多数亲核物需转化成亲电子物后才能反 应 带一个多余电子的自由基在HOOH的断 裂,形成中性. OH而产生毒性作用
24
五、解毒(detoxication)
解毒(detoxication):是指通过生物转化
而将终毒物排除,或者阻止毒性产物形成 的过程
反应性极高
半减期极短(µs) 作用半径短
氧化应激 (Oxidative S源自ress)16自由基形成 自由基超过了机 机体抗氧 化功能 过多 自由基 适量 发挥重要生理功能 体清除能力 自由基 过多
机体损害作用
17
(一)自由基的类型 (types of free radicals)
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一类化学 性质活泼的含氧功能基团的物质,很常见
硒化氢是由亚硒酸盐与谷胱甘肽或其他巯基 反应形成的一种强亲核物 一氧化碳经由氧化取卤反应而形成的毒性代 谢产物
22
四、氧化还原活性还原剂的形成 (formation of redox-active reactants)
硝酸盐 肠道细菌还原 亚硝酸酯或硝酸酯 谷胱甘肽 亚硝酸盐 高铁血红蛋白
23
33
34
一、靶分子的属性 (attributes of target molecules)
理论上所有内源性化合物都是毒物潜在的靶标 主要有: 机体大分子:如核酸特别是DNA和蛋白质 膜脂质 其他成分 并不是所有的毒物与靶标的反应都是有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