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婚礼习俗

合集下载

满族人的规矩

满族人的规矩

满族人的规矩
满族人的规矩是指满族民族的传统习俗和行为准则。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满族人规矩:
1. 尊敬长辈:满族人非常重视家庭中长辈的地位,尊敬和服从长辈是基本的道德准则。

2. 衣着规范:传统满族服饰是满族人的重要标志,满族人在特定场合或传统节日中会穿着传统服饰。

3. 宴会礼仪:满族人举办宴会时,有一套独特的礼仪。

例如,宴会开始前会按照特定的程序先给客人敬茶,然后举行祝酒仪式。

4. 尊重婚嫁习俗:满族人的婚嫁习俗十分丰富,有着一系列特殊的礼仪和习惯,例如满族婚礼上的“请亲饭”。

5. 多火葬:满族人多数信仰藏传佛教,在死亡后会选择进行火葬。

6. 传统节日:满族人有许多传统节日,如清明节、大年初一等,满族人会按照传统习俗举行各种祭祀和庆祝活动。

7. 尊重祖先:满族人重视祖先崇拜,并进行祭祀活动,祭拜自己的祖先以表达对祖先的尊敬和感恩之情。

需要注意的是,满族人的规矩在现代社会中已经有所减少或改变,但一些地区和家庭仍然保留传统习俗和行为准则。

满族介绍

满族介绍

满 汉 全 席
3.服饰冠履 满族的“旗袍马褂”是颇有特色的民族服饰,可 以说旗袍马褂的故乡在满族生活的长白山下, “旗袍”因八旗制度而名,而马褂则是短旗袍的 俗称。逐渐形成了非常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服饰。 历史上,满族男子喜欢穿两侧开叉、腰中束带, 便于骑马,大拇指带扳指;妇女多穿旗袍,梳京 头或盘盘辔pei,戴耳环,腰间挂长手帕,天足, 蹬花盆底鞋。 满族入关后,服饰渐趋一致,而旗袍则以独特的 魅力流传下来,显女性的高雅大方。
室内禁忌:满族将西墙作为供奉祖先的神圣部位,不准在此挂 物,张贴年画;西炕俗称“佛爷炕”,供有“祖宗板子”。忌 人们尤其是女人随便坐卧。通常客人也不得在西炕休息,更不 将狗皮帽子或鞭子放在这里。不许从锅灶、火塘的三脚架上越 不能用脚蹬踏或者随便坐在锅灶上或火塘边;不准在锅灶口或 上烤脚、袜子、鞋靴;禁止将吃剩下的食物、骨头、鱼刺等扔 锅灶或火塘里。
一、概况。 满族,现有人口1068.23万,分布于全国各地,其中主要分布在辽宁、 吉林、黑龙江三省,以辽宁省最多。其余大部分分布在河北、内蒙古、宁 夏、甘肃、新疆、山东、福建等省区,一小部分散居于北京、天津、上海、 西安、成都广州等大中城市。(地图) 满族有自己的语言。在17世纪40年代开始普遍习用汉语汉文。目前, 只有在黑龙江省黑河市爱珲镇和富裕镇还有人使用满语。 满族在历史上精于狩猎和征战,因此他们的传统体育项目大都与此有关。 满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莽势”、“空齐”是传统舞蹈,多在节庆 的宴会上跳。 满族在科学工艺方面具有很大成就。如:《数理精蕴》、《历象考成》等具 有较高的科学价值,《河工器具图说》是中国最早的水利专著,清代创立的“唐 窑”,奠定了中国现代陶瓷业的基础。 满族在文化艺术上同样是人才辈出,如:著名词人纳兰性德、《红楼 梦》作者曹雪芹、著名文学家老舍和端木蕻(hong)良、京剧创始人程 砚秋、相声大师侯宝林等,为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满族主要盛产大豆、高粱、玉米、粟米、烟草、苹果和柞(zha)蚕。 偏远地区盛产人参、蘑菇、木耳等。 满族信仰萨满教,崇拜祖先,佛教对其生活也有影响。

满族的礼仪风尚

满族的礼仪风尚

满族的礼仪风尚
满族自古以来重视礼仪和风尚,其文化习俗深受汉文化、蒙古文化和满洲文化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满族的礼仪风尚:
1. 尊敬长辈:满族人非常尊重年长者,尤其是长辈和祖先。

当与长辈交往时,应该保持尊重和礼貌的态度,并给他们带来礼品。

2. 腰牌:满族男子佩戴腰牌是一种传统文化习俗。

腰牌被视为男子的标志,象征着他们的家族和社会地位。

在特殊场合,男子必须佩戴腰牌。

3. 鞠躬:在满族文化中,鞠躬被视为一种尊重和礼貌的表现。

当向长辈或上司问候时,应该稍微低下头并鞠躬。

4. 鞭炮:满族人在庆祝新年、婚礼、重要节日和盛大场合时喜欢放鞭炮。

鞭炮被视为一种吉祥物,可以驱逐邪恶和迎来好运。

5. 聚餐:在满族人聚餐时,通常会设置主席桌和贵宾桌。

主席桌上会设有主席牌,用于指示座位。

通常由年长的男性担任主席,而贵宾桌则用于招待其他重要来宾。

6. 赛马:在满族文化中,赛马是传统的娱乐活动之一。

赛马通常在春季和秋季举行,参赛者和观众都会着传统的满族装束参加。

比赛过程充满竞争和娱乐性。

7. 祭祀:满族人的宗教信仰主要是萨满教和祖先崇拜。

在重要的节日和庆典中,满族人会进行祭祀仪式,以表达对祖先和神灵的敬意和感激。

总之,满族的礼仪风尚反映了他们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这一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地位。

满族的婚俗

满族的婚俗

满族的婚俗满族的婚俗婚姻是维系人类自身繁衍和社会延续的最基本的制度和活动,表面上看,婚礼仪式是想社会公开并得到承认的男女结婚方式,但呢功能否举行以及举行何种婚礼仪式则取决于一定社会中的婚姻习俗,即婚俗。

婚姻是维系人类自身繁衍和社会延续的最基本的制度和活动。

林语堂说:“下意识中,所有中国姑娘都梦想红色婚礼裙子和喜轿;所有的西方女子都憧憬婚姻面纱和婚礼的钟声。

”婚礼最能使人动情,因为在浪漫色彩的装饰背后,人们内心最原始和野蛮的情感得到了祝福和合法化。

那些驱使情人相互追求的自然欲望,是他们从遥远的古老时期继承下来的。

然而,社会在这有情人的自发追求面前,规定了种种戒律。

这便是婚俗。

一般来说,不同民族、种族的婚俗也不同,尤其是少数民族之间更是如此,由于历史的演进,文化的变迁等因素,原汁原味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婚俗日渐稀少了,但据我了解,东北、华北的某些地方的满族婚俗依旧保持着鲜明的民族特色。

满族人民几千年来都是一个射猎民族,他们英勇善战,威武雄猛。

这种民族的特点不仅体现在日常的生活当中,在他们的'婚俗中也有着很突出的表现。

满族的婚俗可比汉族婚俗要有意思多了,结婚共分三天呢!这第一天名为“杀猪”。

顾名思义便是杀猪款待客人。

这也没什么好说的,不外乎就是那经典的四个字:吃好,喝好。

期望每个人都能以饱满的精神来面对接下而来的两天。

颇有些射手填满了肚子准备去射猎的意味呢!这第二天名为“亮轿”。

旧时,是新娘的花轿要抬到新郎家,当然这新娘此时是不能同去的。

轿里装的都是娘家人给新娘陪送的嫁妆,同时也接接送送两家来来往往的亲朋。

当然这几千年时代的演变过后,满族新娘也是不坐花轿结婚了,而是坐上装扮着鲜花与彩带的小轿车来到婆家了。

这第三天也是同汉族一样被称为“正日子”。

要注意在走之前我们可要提醒一下新郎,在心情愉快的同时不要忘记拿上弓箭!还应注意的是去娶亲的人只能为单数,回来时则成双。

等到新郎率领着媒人、娶亲婆、压轿男孩出发后,就会有两位儿女双全的女人来为新人铺床,认为这样能把生育的能力带给新娘。

满族婚俗文化略论

满族婚俗文化略论

满族婚俗文化略论【摘要】满族婚俗文化源远流长,融合了丰富的民族特色和传统习俗。

在满族婚礼仪式中,传承着千年来的祈福和祝福之意;婚房布置习俗体现了对新婚生活的美好期待;婚礼服饰则展现了满族传统的华丽和典雅;而婚礼饮食文化则体现出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追求。

随着时代的变迁,满族婚礼习俗不断演变,融合了现代元素,保留了传统特色,展现着多样化发展的趋势。

满族婚俗的价值在于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体现了家庭、亲情和美满婚姻的重要性。

在传承与发展的道路上,满族婚俗文化将继续传承下去,为民族文化的多元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关键词】满族、婚俗文化、婚礼仪式、婚房布置、婚礼服饰、婚礼饮食、习俗演变、价值、传承、发展。

1. 引言1.1 满族婚俗文化略论满族婚俗文化是满族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婚俗文化作为社会生活的重要方面,不仅体现了民族传统的礼仪与习俗,更承载了族群的认同感和凝聚力。

通过研究满族婚俗文化,可以深入了解满族民族的历史、传统和价值观念,进一步说明满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丰富内涵。

满族婚俗文化略论旨在通过对满族婚礼仪式、婚房布置习俗、婚礼服饰、婚礼饮食文化和婚礼习俗演变的探讨,揭示满族传统婚俗的风貌和特色,探究其背后的文化意义和价值。

结合满族婚俗的传承与发展,为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提供参考和借鉴。

通过对满族婚俗文化的略论,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和认识满族文化,促进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共同推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2. 正文2.1 满族婚礼仪式满族婚礼仪式是满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在满族婚礼仪式中,一般包括聘礼、迎亲、婚礼和送别等环节。

首先是聘礼,满族婚礼的第一步就是男家向女家送出聘礼,表示男方对女方的尊重和诚意。

聘礼中通常包括财物和礼物,象征着男方对女方的承诺和爱意。

接着是迎亲,男家在婚礼当天派人去女家接新娘回家,这是婚礼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

【记叙文】满族的风俗习惯作文800字 满族

【记叙文】满族的风俗习惯作文800字 满族

【记叙文】满族的风俗习惯作文800字满族满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他们有着独特的风俗习惯。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满族的风俗习惯。

满族的传统节日非常丰富多彩,其中最重要的节日是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和元旦。

这些节日在满族人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他们会举行祭祀仪式,祈求丰收和家宅的安康。

清明节的时候,满族人会到祖坟前祭奠祖先,烧纸钱,扫墓,清理墓地。

端午节则有赛龙舟和吃粽子的习俗。

中秋节时,满族人会举行盛大的祭月仪式,一起赏月,吃月饼,共度团圆时刻。

元旦则是庆祝新年到来的日子,满族人会举行祈福活动,迎接新的一年。

满族人对于婚姻也有一套独特的习俗。

在满族人的传统观念中,婚姻是一种神圣的事情,尤其是女子的婚事更加注重。

女子在满族结婚后,会在新婚当天给新郎系上一条象征新郎是金榜题名的红带子。

而在当地的许多地方,满族人结婚后还会举行一种叫做“十天连环喜”的婚礼。

这个婚礼从新娘和新郎喜结连理开始,持续十天,期间新娘会穿上华丽的婚纱,头戴花环,与新郎一起出游,受到亲朋好友的祝福。

满族人的饮食习惯也非常有特色。

满族的传统菜肴以山珍野味为主要食材,如猪肉、鱼肉、蘑菇和野生动物。

他们善于制作马家庄椒盐焖羊肉、清江白酱皮肉、胶山爆蛤、窝沙浸鸽蛋等美食。

满族人喜欢喝酸菜汤,这是他们饮食中的一道必备菜。

在冬天,满族人家家户户都会酿制自己的酸菜汤,这是满族家庭的特色食品之一。

满族人还有一种独特的服饰风俗。

满族人的传统服饰非常华丽多彩,男子喜欢穿长袍和长褂,女子则喜欢穿旗袍和长裙。

男女子的服饰上都会有红色的腰带,以象征吉祥和幸运。

在婚礼上,满族新娘会穿上一套十分华丽的婚服,头上戴着花环,身穿金色的绣花袄子和红裙子,非常漂亮而庄重。

这些都是满族的一些风俗习惯,在日常生活中,满族人推崇尊重长辈、注重身体健康、团结友爱等价值观念,这些习俗体现了满族人的传统文化和深厚的历史渊源。

满族的风俗习惯独特而又丰富多彩,让人们更加了解和认识这个民族的文化。

满族人有什么风俗习惯盘点

满族人有什么风俗习惯盘点

满族人有什么风俗习惯盘点满族人有什么风俗习惯盘点满族是一个十分注重礼节的民族,满族人的风俗习惯就有很多。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满族人的风俗习惯,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满族人的风俗习惯:服饰满族历史悠久,文化发达。

其服饰高雅华丽,在中国民族服饰文化中独树一帜,并对中国的服饰文化发展产生过很大影响。

由于寒冷的环境和射猎生活的需要,过去满族人无论男女,均多穿“马蹄袖”袍褂。

努尔哈赤建立八旗制度以后,“旗人”的装束,便成为“旗袍”(满语称“衣介”)。

清初,旗袍的式样一般是无领、大襟、束腰、左衽、四面开衩。

穿着既合体,又有利于骑马奔射。

出猎时,还可将干粮等装进前襟。

这种旗袍有两个比较突出的特点,一个是无领。

努尔哈赤为统一衣冠,曾厘定衣冠制,规定“凡朝服,俱用披肩领,平居只有袍”。

即常服不能带领子,只有入朝时穿的朝服方可加上形似披肩的大领;二是在窄小的袖口处还接有一截上长下短的半月形袖头,形似马蹄,俗称“马蹄袖”。

平时绾起来,冬季行猎或作战时放下,使之罩住手背,既起到了类似手套的保暖作用,又不影响拉弓射箭,故又称之为“箭袖”(满语称之为“哇哈”)。

满族入主中原以后,“放哇哈”成为清朝礼节中的一个规定动作,官员入朝谒见皇上或王公大臣,都得先将马蹄袖弹下,然后再两手伏地跪拜行礼。

旗袍的外面还习惯套一件圆领、身长及脐、袖长及肘的短褂。

因这种短褂最初是骑射时穿的,既便于骑马,又能抵御风寒,故名“马褂儿”。

清初,马褂儿是八旗士兵“军装”,后来在民间流行起来,具有了礼服和常服的性质,其式样、面料也更加繁多。

满族人还喜欢在旗袍外穿坎肩。

坎肩一般分为棉、夹和皮数种,为保暖之用。

样式有对襟、琵琶襟、捻襟等多种。

而作为有清一代“时装”的满族女式旗袍,则多有发展。

当初在北京等地曾盛行“十八镶”的做法,即镶十八道衣边才算好看,样式也变成宽袍大袖;辛亥革命后,旗袍样式由肥变瘦;在20世纪30代初受西方短裙影响,长度缩短,几近膝盖,袖口缩小;30年代中又加长,两边开高衩,并突出曲线美;40年代又缩短,出现短袖或无袖旗袍,外为流线型。

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中国的民族文化博大精深,由于地域辽阔所以各民族的文化都不相同,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各民族的有趣习俗,希望大家喜欢!各民族的有趣婚礼习俗喝同心酒中国独龙族青年男女相之后,便赠物订婚。

在喝过同心酒后,才算正式结婚。

在结婚仪式上,双方父母都要介绍自己孩子情况,并勉励新郎新娘婚后要互相关心,勤俭持家,和睦相处,白头到老,永不分离。

然后递给新郎新娘一碗米酒。

新郎新娘接过酒后,当着来宾向父母表示﹕一定遵从父母教诲,互相尊重,互相爱护。

尔后两人箍紧肩膀,脸腮相贴,捧起酒碗,同饮而乾。

喝过这同心酒,就表明两人今后将同心协力,相亲相爱了。

新娘子绝食中国彝族姑娘有在结婚前绝食习俗。

据说,这种绝食之风来源於一个故事。

在遥远古代,有个姑娘出嫁到远方。

行至半路,她要解大小便,不幸被藏在林中一只老虎吃掉了。

老虎吃了新娘之后,变成新娘样子。

后来,新郎妹妹在无意中发现了这个秘密,告诉了哥哥。

哥哥从山上砍了许多竹子,编成了篱笆,把屋子围往,就藉口出去请人修盖屋顶,把虎妻关在里面。

但等新郎回来后,篱笆被拆除了,妹妹也被虎妻吃掉了。

后来,新郎用计把虎妻用酒灌醉,绑在木桩上放火烧死了。

这个故事显然是用来告诫新娘,婚前要杂空,不然,就会有灾祸临头。

在结婚前十天,新娘就开始绝食。

如果口乾,就含一口水嗽口,再吐出来。

这种绝食,彝人称之为杂空。

哪位姑娘杂空时间越长、越彻底,就显得新娘越坚强、越有毅力、越懂礼节,就会受到社会舆论赞颂。

其实,新娘绝食目主要是避免结婚去新郎家路上和到新郎家三天中解大小便。

因为这被认为是伤风败俗,很不光彩事,会受到众人取笑。

婚前中国台湾省阿美人把婚姻看得特别着重,他们在女子出嫁之前必须先到男方家实习,男方家认为满意后,女子方能与男子成妾习俗。

阿美人认为,妇女在家庭中地位和作用是非常重要,女子持家能力强弱直接关系到家庭兴败。

因此,阿美人家庭事务多由女方负责。

女子在婚前到男方家实习,是为了锻炼和检验女子持家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满族婚礼习俗
满族,是我国东北古老的民族之一,如果从他们的先祖肃慎人算起,在东北的白山黑水
之间,繁衍生息已有三千余年。在这漫长的岁月中,他们创造了许许多多独特的民族民间风
俗文化,譬如婚礼习俗,还曾被汉族等兄弟民族借鉴效仿,其中有些仪式在一些地区现在仍
然沿用。

吉林市乌拉街满族镇的韩屯村,满语叫罕屯,由于村中岛上的雾凇景观秀丽,人们又习
惯地叫它雾凇岛。全村380多户,1300多口人,百分之八十是满族;所以,满族的一些传
统风俗在这个村子里到处可以体现。

满族婚礼的习俗仪式,得从新郎家说起。举行婚礼这天,一大早就将庭院打扫得干干净
净,大门和房门贴上喜庆吉祥的红对联,在新房的窗户上贴上“鸿”“禧”两个大字,院心摆放
一张桌子,称为神桌,俗称天地桌,桌面罩上红纸,上面摆好盛满“五谷粮”的斗和香、烛、
酒、肉等供品,另放尖刀一把,以备“撇盏”时萨满使用。
最主要的一件事是备好迎亲的彩车,也叫“搭喜车”,在车厢上支起棚子,用红布盖好围
严,不见星辰日月,再在盖好红布的棚顶搭挂上两面铜境,用在迎亲路上驱邪。

室内的洞房,俗称新房,又叫喜房,更要精心布置一番。铺好床铺之后,还要放上花生、
栗子、大红枣等物,取其谐音,早早立子。

最后,由全福人对新郎官做一番衣着打扮,头戴婚礼礼帽,身穿长衫旗袍,外罩马褂,
足蹬高筒毡靴,十字披红,胸前打着结花,标准的一身满族新郎装束,做好一切准备,只待
上路迎娶新娘。此时对姑娘还不能称呼新娘子,叫新人。由全福的女人为新人梳洗,首先是
梳头,发型要梳成标准的满族旗头,又叫“京头”,也叫“宫装”,青色绒缎子缝制成的扇形头
冠,上边插花,一边结穗,一边环珠,只要一动,珠翠环绕,颤颤悠悠的,叫凤凰点头。身
穿适体大红婚礼旗袍,再配上雪白的围巾,红白相衬,十分娇艳。足下穿着寸子鞋,好一位
金头天足赛天仙的满家“人面桃花。”
当新人一切准备完毕,端坐在“抱车被”上等待之时,妈妈,满语叫额娘,还要走至身边,
嘱咐几句金玉良言。

当时辰一到,迎亲和送亲的双方同时起车上路,新人由娘家哥哥抱上车,俗称“抱车”,
由送亲婆及亲人陪伴着送往新郎家中,称为送亲。

再看新郎家,组成了浩大的迎亲仪仗队,最前面的是身穿满族服装的青少年,手提大红
灯笼,两面铜锣开道,紧跟其后的是鼓乐班子,现在叫乐队,新郎十字披红结花拖穗,骑在
马上,由名望较高的人为其拉马坠蹬,陪伴身边。最后是迎亲彩车。一路上吹吹打打,向送
亲车迎来。
两车相遇,都要“左侧”行驶。这是千百年来老祖宗流传下来的规矩。两车外辕相会停车后,
迎亲一方将“踩堂鞋”送上,新人换完鞋后,由娘家哥哥将其抱上迎亲喜车。送亲婆也同时登
上喜车,此时便称新人为新娘子了。

迎亲喜车必须是外辕会车,往里划圈掉头返回。这是喜车行驶的规矩。
这个仪式名叫“插车”,,它的习俗传统历史悠久。500多年前,当时海西女真乌拉部贝勒
布占泰迎娶建州部努尔哈赤侄女娥恩姐时,就沿用了这种插车仪式。而努尔哈赤1588年9
月迎娶叶赫那拉部公主孟古格格,就是在费阿拉城,今天的辽宁省新宾县永陵二道河子村东
南山上举行插车仪式的。

喜车行至男方家大门前时,要鸣放鞭炮。喜车靠近大门口,虽近在咫尺,却不能进院,
新娘子也不能下喜车,得坐在车内稍等一会儿,这叫“憋性”。
“憋性”,在满族婚礼中是不可少的,其意是新媳妇进了婆家门以后,性格能绵软温顺。
那么,得憋到什么时候才能让新娘子下车呢?

《奉天通志》中说:“满族旧俗,子女及成年,父母为之议婚,媒介既同,互往相看,相
看三日如留饮于其家,即为定议。”接下来过财礼,两家亲翁酌酒互递蘸祭,称为“换盅”,
因此,也就有了“俩亲家换盅——妥了”这句俗语。婚事定妥,则选良辰吉日,举行婚礼。

在新娘子“憋性”的同时,新郎要向喜车虚射三箭,俗称“射三箭”。这是游牧民族骑射文化
的体现,据说这样可以射死和赶走随车而来的妖邪鬼怪。

射完三箭之后,由两名伴娘搀扶新娘子下喜车,脚踩红毡,缓步走向院内。行进之中,
还得从一只马鞍子上面跨过,其意是安全而过,这又一次体现了满族人的骑射文化风俗。接
下来,还要从一只火盆上跨过,其意是预示着今后的日子红红火火。

此时,新娘子脚踩红毡,来到天地桌旁,与新郎并立在天地桌前等待拜天地。在拜天地
之前,要由萨满进行“撇盏”仪式。萨满单腿跪在神桌前,用满语唱段“阿布察密歌”,俗称“哈
刀巴经”。阿布察密歌的歌词大意是:某人娶某为妻,上天保佑,今后子孙兴旺,安康幸福,
无病无灾,白头到老。唱一段,用尖刀割下一片肉,抛向空中,端酒盅齐眉,然后将酒泼到
地上。
“撇盏”之后,新郎新娘要“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三叩首,俗称“拜北斗”。
拜完天地之后,仍由伴娘搀扶新娘脚踩红毡走入洞房。在进门之前,由一女孩手拿两面
铜镜,对着新娘照一下,然后把铜镜搭在新娘身上,说是这样做邪魔不敢近身。接着,另一
女孩递过一把斧子给新娘子抱着,意思是新娘子带着福来家。

新娘子进入洞房之后,有人接过新娘身上的铜镜和怀中的斧子,脚蹬高粱口袋,这叫做“步
步登高”。新娘与新郎按男左女右的方位并肩坐在炕边,称为“坐帐”,也叫“坐福”。此时,
新郎用一只秤杆把罩在新娘头上的红盖头挑去,这叫“揭盖头”。揭完盖头,新郎新娘要饮“交
杯酒”。由全福人将两杯酒分别递与新郎和新娘,二人挽臂各饮一口。喝罢交杯酒,“坐福”
也就结束了。新郎可以离去,新娘可以起身,俗称“新娘子下地”。其实,新娘子一直也没在
炕上。

新娘“下地”之后,首先给婆婆装袋烟,然后由人指点,给宾客们装烟。与此同时,婚礼
宴席开始,简称“开席”和“放席”,俗称“开饭”。头悠席要首先招待娘家客人。满族是个好客
的民族,尤其是婚宴,十分讲究。宴席分别为“八顶八”、“六顶六”、“八六二”和“八四二”等
多种类型。比如“八顶八”,是八碟八碗16道菜,这其中还分四凉四热,四软四硬等种类。

娘家客人回去时还要带样礼品,俗称“离娘肉”,是带有两根肋骨的猪肉一方、粉条、大
葱和酒四样物品组成。这寓意着俗语所说的闺女是妈身上掉下来的肉,结婚离开妈妈,只有
以离娘肉报偿妈妈的养育之恩。客人上路新郎还要在车后送一段路程。往往是那些好闹事的
小姨子们抓着新郎不放,让他再送一程,出现这种情况,丈母娘该下车为姑爷解围,这说明
丈母娘疼女婿,处处怕他受委屈。

等到贺喜客人陆续散去之后,天也就慢慢地黑下来了,一些青年男女还要来闹一闹,俗
称闹洞房。这闹洞房有个讲究,就是分文闹和武闹。满族人能歌善舞,蟒势舞、野人舞、喜
起舞、大五奎舞等等都跳得欢快自如。武闹就是那些没订婚的小伙子,要在洞房的床铺上滚
翻折腾,以图吉利,企盼早日成婚。有句俗语说的是“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千金一刻
的良宵之夜,岂能再闹下去。到这时候,那些嫂子们或婶娘们便要“驱逐”这些“闹客们”离去,
然后向新婚夫妻说句“睡觉吧”,顺手再将幔帐拉下。

洞房中的幔帐拉下,婚礼也就算落下了帷幕。三天后新媳妇还要拜家族长辈和公婆及伯
伯、叔叔、伯母、婶母等,在族中分清尊卑大小亲疏远近的关系,确立自己在家中的地位,
成为家中的一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