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及其历史渊源

合集下载

孔子的教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

孔子的教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

一、孔子的教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教育学思想:有教无类的教育观,因材施教、启发式的教育方式。

孔子所处春秋时期,在春秋之前,在当时平民百姓是没有资格去读书,获得教育的权利的,“学在官府”、“官师合一”、“政教合一”、“不官则无所授书”,教育、学术皆由“官府”世守,那时候的教育是“有类”的。

到了春秋时代,“天子失官,学在四夷”,文化下移,下层平民希望获得受教育的权利。

孔子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创办私学,实行“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

无论学生是怎样的身份、地位、民族都愿意去教他们,所以在孔子三千学生之中,来自当时各个国家地区的不同身份的人,绝大多数出身贫贱。

孔子对自己弟子的教育方法不是那种一味的灌输式教育,不管学生是否接受只管老师我说。

孔子对每一位弟子因材施教,让每一位弟子可以根据自身发展去接受教育,在因材施教的同时结合启发式教学方法,用孔子的话说,就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他要求学生达到“愤”和“悱”的心理状态,然后再施以“启发”的方法,帮助学生打开思路。

所以他的弟子当中各种各样的人才都有,七十二贤士。

他的这些思想在《侍坐》当中得以体现。

美学思想:孔子的学说中最重要的就是“仁”,所以的孔子的美学思想以“仁”为中心,孔子强调善与美相联系。

他认为美与善是密切联系而不可分的,甚至是善的同义词,如“里仁为美”(和有仁德的人在一起,这样才算是善的、好的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帮助和赞成别人做好事,不帮助和不赞同别人做坏事)等。

这里所谓的“美”是和善、德一个意思,二者可以混同使用。

在中国孔子是最早提出美育思想的人,孔子的美学思想以“诗”为基础,提倡“诗教”,即把文学艺术和政治道德结合起来,把文学艺术当作改变社会和政治的手段,陶冶情操的重要方式。

并且孔子认为,一个完人,应该在诗、礼、乐修身成性。

在《侍坐》篇中可以看出他关注的是具体社会中的人。

文质彬彬,是孔子典型的美学思想,它强调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有教无类》 讲义

《有教无类》 讲义

《有教无类》讲义“有教无类”是孔子教育思想中的一个重要理念,它穿越了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至今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这一理念主张教育不应受种族、贫富、贵贱等因素的限制,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在古代社会,教育往往被贵族和统治阶层所垄断,普通百姓很难有机会接受正规的教育。

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无疑是对这种不平等现象的有力冲击。

他广收门徒,无论出身贵贱、贫富,只要有志于学,都可以成为他的学生。

这种开放和平等的教育态度,为社会培养了众多人才,也推动了文化的传播和社会的进步。

“有教无类”的理念对于个人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给予了每个人通过教育改变命运的机会。

无论一个人出生在怎样的家庭环境中,只要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就有可能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能力,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教育是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它可以激发个人的潜能,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让人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脱颖而出。

其次,“有教无类”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公平与和谐。

当教育资源能够平等地分配给每一个人时,社会的阶层差距会逐渐缩小,不同阶层之间的流动会更加顺畅。

那些出身贫寒但通过教育获得知识和技能的人,能够凭借自己的努力改善生活状况,实现向上的社会流动。

这样一来,社会的矛盾和冲突会减少,社会的稳定性和和谐性会得到增强。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要真正实现“有教无类”并非易事。

尽管现代社会在教育普及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例如,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导致一些贫困地区和农村地区的孩子无法享受到优质的教育。

此外,家庭经济条件的差异也会影响孩子接受教育的质量和机会,富裕家庭能够为孩子提供更多的课外培训和教育资源,而贫困家庭的孩子则可能在这方面处于劣势。

为了更好地实现“有教无类”,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政府应当加大对教育的投入,特别是对贫困地区和农村地区的教育支持,改善教育基础设施,提高教师待遇,吸引优秀的教育人才投身到这些地区的教育事业中。

古代教育中的名词解释有教无类孔子的教育主张。《论语卫灵公》:“子

古代教育中的名词解释有教无类孔子的教育主张。《论语卫灵公》:“子

古代教育中的名词解释有教无类孔子的教育主张。

《论语•卫灵公》:“子曰:‘有教无类。

’”东汉马融注:“言人所在见教,无有种类。

”意思是人们有分贵贱贤愚,也不分地区种类,都可作为教育对象。

周代,学在官府,只有贵族子弟才有受教育的机会。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兴办私学,他说:“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把受教育的对象扩大及于庶民,因而他的学生很多,其间不少是平民。

这个主张对传播文化有积极意义。

循循善诱语出《论语•子罕》:“夫子循循然善诱人。

”循循然,有次序地;诱,劝导。

意思是按照人们的思维规律,用耐心的疏导方法,进行教育。

后来称道教育有方为循循善诱。

举一反三孔子所提倡的教育方法。

《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意思是物有四隅,举其一隅,而不能推知其他三隅的人,即不必教导。

隅,即方面、角落;反,即类推,后以“举一反三”来比喻由此及彼的推理方法。

青出于蓝语出《荀子•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蓝,指蓝草,可作染料。

后世常以“青出于蓝,胜于蓝”来比喻学生胜过老师。

教学相长语出《礼记•学记》:“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认为教与学可以相互促进。

后人常用“教学相长”来表述师生之间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辩证关系。

温故知新语见《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意为温习旧业,以获新知。

孔子提出的这一学习方法,符合人类的认识规律。

师法师长传授之法,特指汉代的经学传授。

汉初博士教授经书,俱凭口授,由于口耳相传,难免错误,必遵大师所讲的经说为准绳,遂成师法。

如某一经的大师,被立为博士以后,他的经说便为“师法”。

《汉书•胡毋生传》:“惟嬴公守学,不失师法。

”胡毋生是汉景帝时的博士,嬴公是他的生徒,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嬴公能传其师胡毋生《公羊春秋传》经说的真谛。

家法汉代传经师法相承,各自名家。

弟子们按照一家的师法讲经,称为“守家法”。

从教育对象、教育目的看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

从教育对象、教育目的看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

从教育对象、教育目的看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作者:张黎黎来源:《文教资料》2019年第03期摘要:在仁爱观的理论基础上,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

这一思想内涵十分丰富,在学术界引发了很大的争议。

本文从教育对象、教育目的两个角度梳理“有教无类”的具体内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想法和解释思路。

关键词:有教无类论语孔子“有教无类”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孔子的主张,这一教育思想是孔子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教无类”出自《论语·卫灵公》,原句是子曰:“有教无类。

”但因为只有光秃秃的一句,没有上下文可以结合语境理解,所以具体内涵在学界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一、“有教无类”意思梳理对一个字或词语的理解,最好回到最原始的典籍当中。

《论语》“文辞简约,异解遂滋”,以下总结了两大类对“有教无类”的理解。

(一)教育对象角度现在人们看到这个词语,就觉得意思为“人人我都教育,没有(贫富、地域等)区别”(杨伯峻),大中小学的教材这样写,大部分老师这样教,一般媒体也是引用的这个解释,不少著名学者南怀瑾、傅佩荣也持相同的观点,南怀瑾甚至认为这个不需要解释了。

孔子生活在春秋的中期,这是一个社会制度正发生巨大变革的时期,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期,各种矛盾斗争十分尖锐。

孔子认为只有兴办教育,培养众多仁人、君子型治国理政的人才,国家才能发展。

因此,孔子广收门徒,他招收学生的门槛也是十分低的,孔子曾说:“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悔焉,”意思是只要准备十条肉干就可以得到孔子孜孜不倦的教诲。

有学者认为这个入学门槛可以作为教育对象不分类的旁证,这里的“类”包含的东西很多,可以说不分贵族和平民,不分华夏和华夷诸族,不分年长和年幼,不分氏族宗姓。

在孔子有名有姓的弟子当中,他的学生有大贵族出身的南宫敬叔、孟懿子,有出身低微后来成了大商人的子贡,有小偷出身的颜逐聚,平民出身的占大多数,有子张、曾参、颜渊等。

在《论语》和《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记载的七十余人也是来自各个所居地域,比如颜回是鲁人,端木赐是卫人,子路是卞人,子游是吴人,还有其他来自晋、秦、齐、陈、温国、楚的弟子。

孔子倡行有教无类的历史意义

孔子倡行有教无类的历史意义

孔子倡行有教无类的历史意义孔子倡导有教无类,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也是一种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教育理念。

在孔子所处的时代,社会地位、财产、出身等因素常常决定了一个人能否接受教育的机会,导致教育资源的不公平分配。

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理念,主张教育应该面向所有人,不分贵贱贫富,每个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孔子倡导有教无类的历史意义在于弘扬了平等教育的理念。

在孔子的时代,教育资源主要集中在贵族子弟身上,平民百姓很少有机会接受教育。

而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打破了这种封建制度下的教育壁垒,提倡每个人都应该有机会接受教育,不论贵贱贫富,皆可受益于教育。

这种平等教育的理念,为后世教育制度的改革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推动了社会教育的进步。

孔子倡导有教无类的历史意义还在于弘扬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孔子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的德、才、艺,提高个体的修养和素质,让人们成为有德有才的全面发展的人。

他强调教育应该关注每个人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培养人的综合素质,而不是简单地灌输知识。

这种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体现了对每个个体的尊重和关爱,激发了人们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对于推动个体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孔子倡导有教无类的历史意义还在于弘扬了教育公平的理念。

在孔子看来,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石,是实现个人自我价值和社会共同进步的重要途径。

因此,每个人都应该有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教育资源应该公平分配,不应受到任何歧视和偏见。

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提倡了教育的公平和普及,为后世教育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借鉴,促进了教育公平的实现。

总的来说,孔子倡导有教无类的历史意义在于弘扬了平等教育、以人为本、教育公平的理念,推动了教育制度的改革和发展,促进了社会教育的进步。

这种教育理念不仅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当今社会的教育事业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努力推动教育公平,促进每个人都能享有平等的教育权利和机会,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共同进步。

孔子的教育思想-简要

孔子的教育思想-简要

个人收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孔子首次提出“有教无类”,认为世界上一切人都享有受教育的的权利。

在教育实践上他提出了很好的建议: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应该“诲人不倦”,“循循善诱”,“因材施教”。

他认为学生应该有好的学习方法如“举一反三”、“温故而知新”;学习还要结合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好学“三人行必有我师”;学习态度要端正。

孔子的教育思想,至今仍然有启发和教育的重要意义。

孔子以前,“学在官府”,只有贵族子弟有权受教育,因而也只有贵族子弟才有当官的资格。

到了孔子的时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都在下移,为私人办学提供了机会。

孔子正是抓住了这一机会,开始了其创办私学的职业生涯,希望通过兴办教育来培养“贤才”和官吏,以实现其政治思想。

在教育对象问题上,孔子明确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

“有教无类”的意思是无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国界与华夷,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入学受教。

孔子弟子三千来自鲁、齐、晋、宋、陈、蔡、秦、楚等不同国度,这不仅打破了当时的国界,也打破了当时的夷夏之分。

孔子吸收了被中原人视为“蛮夷之邦”的楚国人公孙龙和秦商入学,还欲居“九夷”施教,充分体现了孔子的教育主张。

孔子弟子有来自贵族阶层的,如南官敬叔、司马牛、孟懿子;也有很多的是来自平民家庭,如颜回、曾参、闵子骞、仲弓、子路、子张、子夏、公冶长、子贡等。

而平民教育更能体现孔子“有教无类”的精神实质。

孔子认为,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应该“诲人不倦”,“循循善诱”,“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教学中一项重要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教师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有针对性的教学,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诲人不倦表明老师教育学生要有耐心,面对课堂上教育时的问题时要从自身出发,考虑自身的问题。

循循善诱是指教师要善于有步骤地引导别人学习。

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

生于公元前551年(周灵王二十一年,鲁襄公二十二年),逝于公元前479年(周敬王四十年,鲁哀公十六年)。

他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私学的创始人。

在古代史上,孔子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象征,他的思想早就传及亚洲各国,今天他是为世界所公认的古代大教育家。

孔子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将毕生精力贡献给教育事业的人,他对后世的教育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孔子的生平和教育活动孔子生在一个有贵族血统的家庭,先世为殷人,系宋微子的后裔。

到五世祖木金父时,因其父孔父嘉在宫廷内讧中被杀,木金父亦被降为士,并“绝其世”,即被剥夺去卿大夫的世袭地位。

为了区别公族,他便改姓孔。

其三世祖孔防叔,畏华氏之逼逃亡鲁国(今山东)定居。

孔子的父亲孔纥(字叔梁)是鲁国贵族孟献子属下一个“有力如虎”的猛士,因立两次战功,提升为陬邑(今山东曲阜南)大夫。

孔纥大约六十几岁时同一个年纪不满二十岁的姑娘颜徵在成婚。

年龄的差距,可以看出其阶级地位的悬殊。

传说他夫妻俩因祈祷山神来不及回家,妻子就在山洞中生下孔子(此洞便以“坤灵洞”和“夫子洞”命名,今尚在。

山即称“ 尼山”,位于曲阜城南)。

孔子三岁时,先丧其父,十七岁时,又丧其母。

孔子的家教中重视礼仪之教。

生活贫困,促使他较早为谋生做事,学会多种本领,他自称:“吾少也贫,故多能鄙事。

” 他青年时期在季氏门下当过委吏(管理仓库),还当过乘田(管理畜牧),由此他接触到社会下层,了解到人民的一些愿望和要求。

孔子生长于当时的文化中心——鲁国,在周礼的熏陶下,六岁“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

十五岁时,就确立了坚定不移的学习志向,“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他学习鲁国保存的中国古代文化,从中寻求治国救人之道。

这一基本方向,决定了他一生的生活道路,形成了儒家的思想特点。

孔子最大的抱负,是希望有机会登上政治舞台,施行仁政。

他说:“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浅析孔子有教无类思想

浅析孔子有教无类思想

浅析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2010级高等教育学杨苏莉摘要:一直以来,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就是众多学者争论的焦点,是评价孔子教育思想和主张的重要部分。

其争论的重点主要是“教”和“类”的不同理解,对“有教无类”教育主张的系统论述还较缺乏。

本文从“有教无类”产生的基本条件、实施的目的及配套教学方法两大方面未系统地论述“有教无类’“的教有主张。

并从教育对象、教育目标及教学方法二方面论述了“有教无类”与“全民教育”的区别。

关键词:孔子,有教无类,全民教育,对象当前,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知识爆棚的时代,对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加大。

由此而带动了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同时也带来了教育对象的扩大。

高等教育也进入的后大众化时代,并向着普及化时代迈进。

因此,许多专家、学者提出了“全民教育”这个新概念。

然而许多学者常常把“全民教育”与孔子的“有教无类”相提并论。

虽然两者间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但“全民教育”与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为了更好的理解、实施“全民教育”,探讨“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就变得十分必要。

一、孔子的思想简介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

是春秋末期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出生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

孔子的一生都勤奋好学,追求上进。

其最大的抱负,是希望有机会能登上政治舞台,施行仁政。

虽然在政治上没有达到自己的目的,但是他在文化教育上却是成绩卓著的。

孔子从30岁左右起,就开始从事教育活动。

他在鲁国从政和周游列国期间,不断广收弟子,随时随地进行讲学。

因此,他从事教育工作前后达40多年。

孔子在教学的过程中,搜集并整理出《诗》、《书》、《礼》、《乐》等古代文献作为教材,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播起了重大的作用。

他还通过教学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他在教育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作了系统的论述,对后世的教育影响很大。

二、“有教无类”的具体内容孔子:“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东汉马融注同:“言人所在见教,无有种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及其历史渊源
田雅丽
2007210625
“有教无类”是春秋时期孔子提出的教育思想,主要内涵在于不分贵贱,贫富,智愚,
种族,国别,年龄,人人都可以享受教育。对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有教无类”主要是指教育对象而言。这里的“类”,有三层含义,一指“族类”,即
无“夷夏之分”,不管是中原还是少数名族学生,孔子都平等对待。孔子吸收了被中原人视
为“蛮夷之邦”的楚国人公孙龙和秦商入学,他的的弟子有鲁、齐、晋、宋、陈、蔡、秦、楚、
卫、薛等不同国度的,这不仅打破了当时的国界,也打破了当时的夷夏之分。
二指等级或贵贱,孔子打破了“ 礼不下庶人”的禁锢, 不论是名门贵族子弟, 还是寒
门庶民子弟, 只要愿意求学, 他便一视同仁广纳为自己的门徒。据《史记》记载, 孔子有弟
子三千人,其中“ 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嗜在孔子的学生中绝大多数是“ 贫且贱”的庶民
子弟, 而贵族子弟只占极少数。绝大多数学生是出身低贱的庶民子弟, 如有穷居陋巷的颜回
父子;有“捉襟而肘见”、衣衫褴褛的曾参父子; 有“ 为其母请粟”的子华,;居穷阎、敝
衣冠的原思; 百里负米以养母的子路; 父为贱人的仲弓,;“ 衣若悬鹑”, 经商的子贡, “蓬
户不完”、“上漏下湿”的原宪;更为凄苦的是有的学生自己就是“贱民”,如冉伯牛、冉求等
等。有贵族大夫鲁国上卿孟懿子、孟武伯,大夫南宫敬叔,家财万贯的公西赤,还有巨富商
人“家累千金”的子贡。他还接纳了另类学生,如公冶长曾坐过牢,是个劳改释放犯,孔子说
“不是他的罪”,并且还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可见,孔子的确将“ 有教无类,咐诸实践。
三指招收学生时不循陈例,不分老少,不分智愚,不分勤惰。孔门弟子三千,有年龄
大的学生,如颜路(颜回的父亲),孔子只大他5岁;有年纪比较小的学生,如公孙龙,孔子
大他53岁,相当于孙子辈的学生。还有父子同堂的学生,如颜回与他的父亲颜路,曾参与
他的父亲曾点,他们都是同窗受教。孔子的学校里,经常是三代同堂受教。
他的这一作法,对当时迫切需要解决的人才问题起着很大的作用。促进了当时社
会的发展。


孔子的“ 有教无类”思想的产生, 并非偶然而是有其深厚的社会根源的。
一、社会基础
学术下移, 竞相为士之风的形成, 为私学的“ 有教无类”提供了丰富的受教对象。
春秋末期, 新兴地主阶级逐渐兴起,王室衰微, 有些原来职掌文化大权的王官, 离开王室, 散
于四方,广泛传播文化知识,学术逐渐下移, 官学已开始向私学转化。同时, 阶级分化, 出现
了一个特殊的士阶层,在民间聚徒讲学,在这种争求为士的社会潮流中,孔子提出了“ 有教无
类”的主张, 进而大办私学, 广收门徒。
“ 有教无类”是奴隶主贵族官学对文化的高度垄断与社会发展急需各种人接受教育相
矛盾的产物。春秋以前, 只有贵族子弟才能接受学校教育,寒门庶族子弟同教育无缘, 这就是
“ 礼不下庶人”。教育被垄断于官府, 与当时生产力发展迫切需要更多的人去掌握知识的社
会需求相矛盾。这就迫使教育要自行变革, 孔子正是顺应这一历史潮流, 而大办私学,实行
“ 有教无类”的办学原则。
二、孔子本人的出身。孔子的祖先虽为宋国贵族, 但到其父孔绝, 已降至武士, 靠“ 有力如
虎吻的身体来维持生活。孔子三岁丧父, 十七岁时丧母, 生活非常贫寒, 正象他所说“ 吾少
也贱。’心司马迁也说“ 孔子贫且贱。’嚼可见孔子本人的确属于庶人这一类。但孔子从小
就有矢志不移的学习志向, 他说“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心经过坚持不懈的学习, 终于成为
学富五车的“ 圣人” 。但他不能忘记自己“ 少也贱”的出身, 同情下层家境贫寒而无条
件接受教育的人, 所以办私学, “ 有教无类” 。
三,思想基础
孔子“仁”的人性理念。孔子强调“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此二者都是强调
以己度人, 推己及人。他在教学中“诲人不倦”“学而不厌”,有教无类正是“仁”的具体体
现。
孔子“性相近,习相远”的人性思想。就是说人皆有成才成德的可能性。“性相近”说明
了人天生的素质和特性是相近的,“习相远”则说明了实施教育的重要性。孔子一生中之所以
重视教育, 创办私学, “ 有教无类” , 就是因为他不仅相信“ 性相近” ,人人都有学习的
能力与可能性, 而且相信“ 习相远” ,人通过努力学习、接乎教育, 大大提高自己的能力和
才干, 反之, 则使人的能力永远停滞不前。这就是孔子提倡“ 有教无类”的科学理论依据。


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对当时迫切需要解决的人才问题起着很大的作用。
结束了过去贵族垄断的“官府之学”,开始了学问的私家传授。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和
人才来源,对于全体社会成员素质的提高无疑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孔子“有教无
类”的思想在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