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森林立地

合集下载

水保林学思考题

水保林学思考题

思考题:第二章●如何正确评价水保林对降雨的作用及根系的固土作用?●影响土壤水蚀因素有哪些?●水保林对降雨动能如何影响?思考题:第三章1、森林立地及森林立地类型的概念;2、森林立地因子包括哪些?3、立地类型划分的方法及特点思考题:第四章1、名词解释适地适树2、简答题(1)选择造林树种时应遵循哪些原则?(2)适地适树的途径和方法。

(3)如何确定适地适树的方案?3、论述题(1)试述造林树种选择的基础。

(2)以黄土高原某一流域为例叙述如何选择水土保持林树种。

思考题:第五章●1、简述造林密度的概念及意义。

●2、为什么密度增加导致林分分配给地下部分的生物量减少?●3、林分密度是如何影响生物量的?●4、确定林分合理结构的关键是什么?●5、试述造林密度确定的方法。

●6、简述种植点配置的概念及方式。

思考题:第六章1、林分结构、森林树种组成、混交林等的概念。

2、论述树种混交的基本原理。

3、营造混交林的技术措施。

4、营造混交林有哪些好处?混交林中的树种分类及其作用。

5、何谓人工林的合理密度?有什么衡量标准?如何调控?6、试述造林密度在人工林形成和生长中的作用,以及确定造林密度的原则。

思考题:第七章1、简述造林整地的作用。

2、简述造林整地对土壤水分的影响.3、简述全面清理的主要方法。

4、简答造林整地的主要技术规格。

5、常用的造林整地方式有哪些?请为湿润山区、平原、水湿地和干旱山地各选择一种合适的整地方法,并说明理由。

思考题:第八章1、播种造林和植苗造林的特点及应用条件。

2、影响造林苗木成活的因素。

3、分析苗木栽植前的保护和处理措施对苗木存活的时间的影响。

思考题:第九章1、松土除草的作用2、林木修枝的意义。

森林培育学复习资料

森林培育学复习资料

森林培育学复习资料第一篇森林培育的基本原理第一章森林立地立地质量:是指某一立地上既定森林或其他植被类型的生产潜力。

立地条件:是指在林地上凡是与森林生长发育有关的自然环境因子的综合。

森林立地因子概述:物理环境因子(气候、地形、土壤和水文)、森林植被因子(类型、组成、覆盖度及其生长状况)和人为活动因子(最大干扰因子也是最重要的因子)。

物理环境因子:气候:温度、降水;地形:海拔、坡向、坡度、坡位、坡型、小地形等;土壤:土壤种类、土层厚度、土壤质地、土壤养分、土壤腐殖质、土壤酸碱、土壤侵蚀度、各土壤层次的石砾含量、土壤含盐量、成土母岩和母质的种类等;水文:地下水深度及季节变化、地下水的矿化度及其盐分组成。

森林立地分类原则:科学性、实用性(例:中山阳坡厚土层红壤立地条件类型)造林地种类:荒山荒地;农耕地、四旁地及撂荒地;采伐迹地和火烧迹地;已局部更新的迹地、次生林地及林冠下造林地。

四旁地:路旁、水旁、村旁和宅旁植树的造林地种类。

四旁植树:是指在路旁、水旁、村旁、宅旁进行成行或零星植树。

采伐迹地:森林采伐后腾出的林地。

火烧迹地:森林被火烧后留下来的林地。

第二章林种规划和树种选择森林按照其功能可以分为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和特种用途林。

其中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称为商品林,而防护林、特种用途林称为公益林。

防护林:以防护为主要目的林分。

用材林:以生产木材为主要目的的林分。

经济林:以生产木材以外的林产品为主要目的。

薪炭林:以生产木材燃烧(薪材)为主要目的的森林。

特种用途林:以国防、环境保护、科学实验和生产繁殖材料等为主要目的的森林。

林业区划的系统和命名:一级区(地区)8个,二级区(林区)50个,三级区(省级区)168个。

树种选择的原则:经济学原则、林学原则、生态学原则各林种对树种的要求:1、用材林的树种选择:速生、优质、丰产2、经济林的树种选择:早实、优质、速生、丰产3、防护林树种的选择:根系发达、枝繁叶茂、落叶丰富4、薪炭林及能源林地树种选择:生长迅速、适应性强、丰产5、特种用途林树种选择:母树林(通直、扭曲度小)、风景林(弯曲、花果枝要异样)、环保林(抗污染)。

森林立地类型的划分与应用探讨

森林立地类型的划分与应用探讨

森林立地类型的划分与应用探讨本文作者从生态学的观点出发阐述了森林立地类型划分的方法,并对其在造林绿化、营林生产中的应用进行了简要介绍,对进一步做好造林绿化工作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与积极的现实意义。

标签:森林立地类型;划分方法;生产应用森林立地类型是森林立地分类系统中的最基本的分类单位。

就是把立地条件相近,具有相同生产力而不相连的地段组合起来,划为一类,按类型选用造林树种,设计营林措施。

现就森林立地类型划分的方法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做如下探讨。

一、森林立地类型划分的方法1.利用主导环境因子分类根据环境因子,特别是主导环境因子的异同性,进行分级和组合来划分立地条件类型,有的辅以立地指数。

这种方法比较适合无林、少林地区,以及因森林破坏严重实在难以利用现有森林进行立地条件类型划分的地区。

其特点是简单明了,易于掌握,因而在实际工作中广为应用。

但这种方法包含的因子较少,显得比较粗放。

2.利用生活因子分类根据生活因子划分立地条件类型。

具体做法如下:(1)以纵坐标代表土壤湿度,横坐标代表土壤养分;(2)土壤湿度从极干旱至湿润分为若干水分级,并以数字表示各自干湿程度,同时借助于植物组成和覆盖指示水分状况;(3)土壤养分按土类、土层厚度分为若干养分级,也以字母表示其养分高低;(4)最后制成二维表格形式。

3.利用立地指数代替立地类型用某个树种的立地指数级来说明林地的立地条件,具体做法见立地质量的评价。

这种方法有如下特点。

(1)应用于大面积人工林地区评估立地质量,易做到适地适树;(2)能够预测未来人工林的生长和产量;(3)编制立地指数类型表外业工作量大;(4)某一树种的立地指数类型表仅适用于该调查地区该树种,不同的树种要制作不同的立地指数类型表;(5)立地指数只能说明立地的生长效果,不能说明原因。

例如京西山区低山带25年生油松人工林,上层高5m左右的既有阳坡厚土层类型,也有阴坡中土层类型,而这二个类型显然是很不相同的,前者可用栓皮栎替代油松造林,或与之混交,后者则不能这样做。

森林培育学名词解释

森林培育学名词解释

《森林培育学》名词解释林种:满足不同造林经营目的的森林种类。

森林生产力:指单位林地面积上,单位时间内森林所生产的生物量。

森林潜在生产力(气候生产力):一定气候条件下森林群落通过光合作用所能达到的最高生产力。

森林现实生产力:现实的森林植被所具备的实际生产力。

立地(site):泛指地球表面某一范围的地段的植被及其环境物的总和地理位置:环境条件的综合。

森林立地:某一森林地段上的植被与其环境的总和,包括地质地貌、气候、土壤、植被等。

立地质量(site quality):某一立地上既定森林或其他植被类型的生物生产潜力,立地质量与树种相关联,并有高低之分。

立地质量包括气候因素、土壤因素及生物因素。

立地质量评价:对立地的宜林性或潜在生产力进为判断或预测。

立地质量评价的指标多用立地指数(site index)。

立地指数(site index):也称地位指数,即该树种在一定基准年龄时的优势木平均高。

立地条件:是指某一立地上凡是与森林生长发育有关的自然环境因子的综合。

一定程度与立地质量通用。

立地分类(site classification):把生态学上相近的立地进行组合,组成的单位称为立地。

条件类型,简称立地类型(site type),立地类型是土壤养分和水分条件相似地段的总称。

森林立地条件类型(植物条件类型):是指地域不一定相连、立地条件基本相似的自然综合体的集合。

森林立地的构成:主要是指与林木生长发育相关的立地因子(site factors),主要包括物理环境因子、森林植被因子和人为活动因子。

主导因子:对造林成活及林木生长起主导作用的因子。

林业区划:根据自然条件和森林资源条件的一致性,社会经济条件的一致性,国民经济发展对林业的要求和林业发展方向的一致性的划分。

生态学特性:指树种对于环境条件的需求和适应能力。

林学特性:指可以组成森林的密度和形成的结构,从而形成单位面积产量的性质。

混交林:由两种或两种以上树种组成的林分。

第一章 森林立地

第一章 森林立地

如:喜酸植物:杜鹃属、越桔属、茶花属、杉木、松树、橡胶树、帚石兰 喜酸植物:杜鹃属、越桔属、茶花属、杉木、松树、橡胶树、 喜盐碱植物:柽柳、沙枣、 喜盐碱植物:柽柳、沙枣、枸杞等
在造林之前人们经常测定各种土壤指标进行造林地(立地) 在造林之前人们经常测定各种土壤指标进行造林地(立地)分类和立 地质量评价。 地质量评价。
一 森林立地分类的特点
立地概念包括的内涵具有一定的空间地域和该地域上对森林 立地概念包括的内涵具有一定的空间地域和该地域上对森林 一定的空间地域和该地域上 有影响的环境两方面, 有影响的环境两方面,因此 两方面
立地分类不同于其它事物分类, 1、 立地分类不同于其它事物分类,它具有环境差异的划分 和地域区分的二重性。 和地域区分的二重性。 2、立地分类时由于组成立地的环境因子与空间是相连的, 立地分类时由于组成立地的环境因子与空间是相连的, 为此,低级单位是分类单位,而高级单位则是立地区划单位。 为此,低级单位是分类单位,而高级单位则是立地区划单位。 (分类单位可以重复出现,区划单位不能重复) 分类单位可以重复出现,区划单位不能重复) 立地分类是根据地域环境综合体的差异大小 地域环境综合体的差异大小在不同层次 3、 立地分类是根据地域环境综合体的差异大小在不同层次 上归类,因此,立地分类是由低级到高级的完整系统。它在 上归类,因此,立地分类是由低级到高级的完整系统。 不同层次以不同意义指导造林工作。 不同层次以不同意义指导造林工作。
三、人类活动因子 不合理的人为活动:取走枯枝落叶 严重开采地下水等 不合理的人为活动:取走枯枝落叶,严重开采地下水等 各立地因子间关系: 各立地因子间关系
组成立地的各个因子之间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的, 组成立地的各个因子之间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的, 形成一个综合体。 形成一个综合体。 如:气候影响土壤,气候的地带性分布也导致土壤呈地带性的分布。 气候影响土壤,气候的地带性分布也导致土壤呈地带性的分布。 气候土壤的地带性分布,导致植被也出现地带性分布。 气候土壤的地带性分布,导致植被也出现地带性分布。 因此,立地各因子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 因此,立地各因子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某个因子的改变也影响 其他因子。 其他因子。

章节习题及章节习题答案_造林学

章节习题及章节习题答案_造林学

章节习题绪论一、概念1、森林培育学;2、森林培育二、简述题1、森林培育学的内容2.、森林培育的对象3、森林的三大效益三、论述题1. 论述未来森林培育工作发展的趋势。

第一章森林的生长发育与调空一、概念1、林木个体生长,2、林木个体发育,3、林木生长的周期性,4、极性,5、再生二、填空题1、林木个体发育要经过()、()、()、老年期四个阶段。

2、林木群体生长发育要经过()、()、()、成熟林时期、()、()六个阶段。

3、属于前期生长类型的树种主要有()、()、()、()。

4、属于全期生长类型的树种主要有()、()、()、()。

5、大量研究表明任何单株和器官的生长都表现出基本相同的模式,即()曲线。

三、单项选择题1、树木直径生长规律符合()型曲线。

(1)S型;(2)J型;(3)反J型;(4)L型2、树木开花过程属于()过程。

(1)发育;(2)生长;(3)生长和发育;(4)再生3、树木在花芽分化前的生长为()。

(1)营养生长;(2)生殖生长;(3)发育;(4)个体生长4、通常根据一年中林木()生长期的长短,把林木分成前期生长类型和全期生长类型。

(1)高;(2)直径;(3)材积;(4)叶5、在一定范围内,林分的光合产量随叶面积指数的增加而增加,但超过一定范围后则产量()。

(1)开始减少;(2)继续增加;(3)保持恒定;(4)不再增加甚至还会减少四、简答题简述树木地上和地下生长的相关性。

简述树木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相关性。

简答林木个体生长发育的各个时期。

简答森林经济收获量的形成过程。

五、论述题1. 论述提高森林产量的途径和措施2. 论述森林个生长发育时期的特点及应采取的经营措施。

第二章森林立地一、概念1、立地,2、立地质量,3、立地指数,4、立地级,5、立地主导因子二、填空题1、组成立地的因子有()、()、()、地形和水文因子。

2、立地级法是采用林分()高评价立地质量的方法。

3、立地指数是采用林分()高评价立地质量的方法。

第2讲 森林立地

第2讲 森林立地

6 1.67 3.27 4.40 5.28 6.00 6.61 7.13 7.60 8.01 8.39 8.73
8 3.22 4.99 6.24 7.21 8.00 8.67 9.25 9.76 10.22 10.64 11.01
10 4.78 6.70 8.07 9.13 10.00 10.37 11.37 11.93 12.43 12.88 13.30
15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22 24
5 森林立地分类
5.1 森林立地分类的途径 植被因子途径 环境因子途径 多因子综合途径
16
植被因子途径
A 林木生长效果的应用:地位级、地位指数 林木生长效果的应用:地位级、 B 植被组成 、 结构等特征的应用 : 前苏联的苏卡乔 植被组成、结构等特征的应用: 夫为代表的生物地理群落学派的林型学 生物地理群落学派的林型学, 夫为代表的 生物地理群落学派的林型学 , 把林型看 作是森林生物地理群落类型, 作是森林生物地理群落类型 , 生物地理群落是在一 定地表范围内相似的自然现象(大气、岩石、植物、 定地表范围内相似的自然现象(大气、岩石、植物、 动物、微生物、土壤、水文条件)的总和。 动物、微生物、土壤、水文条件)的总和。分类单位 依次为植被型、 群系纲、 群系组、 群系、林型组、 依次为植被型 、 群系纲 、 群系组 、 群系 、 林型组 、 林型。 如森林— 针叶林— 暗针叶林— 云杉— 林型 。 如森林 — 针叶林 — 暗针叶林 — 云杉 — 泥炭藓 云杉林。 云杉林。
20
综合多因子途径
A 前苏联的乌克兰学派:把森林看作是林分(林木) 前苏联的乌克兰学派:把森林看作是林分(林木) 和生境(大气、土壤和心土等)的统一体。 和生境(大气、土壤和心土等)的统一体。强调生 境的主导作用,认为环境因素中, 境的主导作用,认为环境因素中,光和热对森林 特征起主要作用。在大区域内, 特征起主要作用。在大区域内,森林的差异主要 受土壤因素的制约, 受土壤因素的制约,降水的影响是通过土壤来实 现的。分类时,将土壤养分分为贫瘠、较贫瘠、 现的。分类时,将土壤养分分为贫瘠、较贫瘠、 较肥沃、肥沃4 将土壤湿度分为非常干燥、 较肥沃、肥沃4级,将土壤湿度分为非常干燥、干 潮润、湿润、潮湿及水湿等6 组合类型。 燥、潮润、湿润、潮湿及水湿等6级,组合类型。 如肥沃土壤上的森林组( 组 林型—各种栎林、 如肥沃土壤上的森林组(D组;林型—各种栎林、 各种云杉林、各种山毛榉林) 潮湿栎林( ) 各种云杉林、各种山毛榉林)—潮湿栎林(D2)或 称森林草原栎林。 50~60年代对中国有很大影响。 60年代对中国有很大影响 称森林草原栎林。在50 60年代对中国有很大影响。 21

森林生态知识:森林立地条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森林生态知识:森林立地条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森林生态知识:森林立地条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森林是地球上最为繁茂的生态群落之一,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之一。

森林生态系统的形成与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立地条件。

森林的立地条件对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下面将分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水分条件水分是森林生态系统中最为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其中大气降水是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生物群体数量和生态系统稳定的关键因素之一。

水的吸收和利用对于保持森林的健康生长和繁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森林立地条件中,水文条件的各种变化对森林健康和树种的生态位具有直接而显著的影响。

森林土地的土壤水分状况是森林立地条件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它影响着森林生态系统的水分平衡,在一个区域内,极端的枯旱或洪涝状态都会对森林生态系统产生很大影响,由此发生的淹水或旱死等现象会极大地破坏森林生态系统。

二、土壤条件森林生长一般是依赖于土壤养分供给的,土壤生态系统的特征和功能是决定森林生态空间分布模式的关键因素之一。

不同的森林类型具有不同的土壤条件,土壤存有的各种养分组合也决定了生态系统中植物和微生物的生命周期和生态位。

此外气候、土壤水分、关节灵活性、地形等条件也对森林土壤质量和土壤稳定性具有影响。

三、气候条件气候条件是森林生态系统的外部环境,它对森林物种的分布和森林生态系统的群落结构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气候条件对土壤养分、土壤水分、植物生长、生活区域的温度和湿度以及其他生态位因素都会带来影响。

不能忽视的是,气候条件越稳定,森林生态系统越健康稳定。

在气候条件不稳定的地区长期保护森林就显得尤为重要。

四、植被类型不同类型的植被条件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生命力和繁荣形成有着显著的影响,植被类型决定了生态系统中植物种类的丰富程度、竞争关系、生长速度和生态位、以及生态系统中微生物和动物的种类及其生态位。

不同类型的森林生态系统遵循不同的生态规律,具有不同的生态效应,可以相互转化,或者相互影响。

植被的种类和数量对林草有利影响的效果至关重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因子 如海拔 地质、地貌、地形(坡度、坡向 )植被
第二节 森林立地研究的历史与发展趋势
• 立地研究发展简史 • 森林立地研究的发展趋势
一、立地研究发展简史
(一)世界森林立地的研究 1. 欧洲
芬兰:生长地带---地位级 依据土壤、坡向、植被等因子分类
德国:18世纪后,用林分收获表划分林地生产力 俄罗斯:两大学派:生物地理群落学派和生态学 派
二、数量化立地指数表
黄土高原刺槐数量化地位指数表
(基 准 年 龄 1 2 年 )

项目数

类目
项目
峁顶、山脊

山、沟上部

山沟、中下部
X1
谷底

粗骨土、石渣土

红胶土、褐土、黄墡土
X2
粘土、黑垆土

1100 米 以 下

1100— 1300 米
X3
1300 米 以 上

凹形

平直
X4
凸形Leabharlann 坡26 以 上度
16— 25
X5
15 以 下

阳坡

X6
阴坡
复相关系数
剩余标准差
X1
X 1— X 2 X 1— X 3 X 1— X 4 X 1— X 5 X 1— X 4
9 .0 2 1 0 .1 8 1 1 .0 0 1 3 .2 8
7 .6 0 8 .3 9 9 .1 1 1 1 .5 1
0
0 .5 6
1 .9 9
二、森林立地研究的发展趋势
• 单因子分类---多因子分类 • 定性描述分类---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
类途径 • 单一利用方式评价---多利用方式叠加评
价 • 应用现代数学方法和电子计算机技术
第三节 森林立地质量评价
• 造林地的立地条件分析和评价 • 数量化立地指数表
一、造林地的立地条件分析和评价
第二章 森林立地
•森林立地的基本概念 •森林立地研究的历史与发展趋势 •森林立地质量评价 •森林立地分类 •造林地种类
第一节 森林立地的基本概念
• 立地——指林地或造林地的具体环境,即指与 树木或林木生长发育有密切关系并能为其所利 用的气候、土壤等条件的总和
• 立地条件——构成立地的各个因子
生活因子 如水、热、光、气
6 .3 6 7 .3 1 7 .9 0 1 0 .2 1
0 0 .4 5 1 .7 3
0 0 .9 9 0 .2 0
0 0 .3 3 1 .0 8
0 0 .6 6 0 .7 2
0 .8 1 1 3 1 .6 0 6
6 .3 2 7 .2 3 7 .8 1 1 0 .0 8
0
0 .4 5
1 .7 3 0
上层高
指数

龄阶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22 24
刺槐地位指数表
4
6
8
10
0 .11
1 .6 7
3 .2 2
4 .7 8
1 .5 5
3 .2 7
4 .9 9
6 .7 0
2 .5 6
4 .4 0
6 .2 4
8 .0 7
3 .3 5
5 .2 8
7 .2 1
9 .1 3
4 .0 0
( 一)全面掌握造林地的立地性能
1.地形 • 海拔高度 坡向 坡度 坡位 坡坡形 小地形 • 不同地形其水、热状况不同 2.土壤 • 土壤种类 厚度 腐殖质含量 结构 质地 PH值 3.水文 4.生物 5.特殊因子
(二)掌握各环境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找出主导环境因子 (四)立地质量评价
⒈ 立地指数级 ⒉ 立地指数 立地指数(SI)-----基准年龄时林分上层木的平均高
项目数 立地 质量等级
优良 中等 合格

刺槐数量化立地质量等级表
(基 准 年 龄 12 年 )
X6
X5
X4
X3
X2
X1
﹥ 11 .9 8 9 .1 5 — 11 .9 7 6 .3 2 — 9 .1 4
6 .0 0
8 .0 0
1 0 .0 0
4 .5 5
6 .6 1
8 .6 7
1 0 .3 7
5 .0 2
7 .1 3
9 .2 5
11 .3 7
5 .4 3
7 .6 0
9 .7 6
11 .9 3
5 .8 1
8 .0 1
1 0 .2 2
1 2 .4 3
6 .1 5
8 .3 9
1 0 .6 4
1 2 .8 8
9 .4 4 11 .8 6 1 3 .5 8 1 4 .9 1 1 6 .0 0 1 6 .9 2 1 7 .7 2 1 8 .4 2 1 9 .0 5 1 9 .6 2 2 0 .1 4
二、数量化立地指数表
1.资料收集、整理 2.项目、类目的确定 3.数量化
引入示性函数 填写反应表
4.用数量化理论Ⅰ建立数学模型,得到预 测方程
7 .4 2 8 .2 5 8 .9 3 1 1 .3 2
0
0 .1 9
1 .7 6 0
1 .0 3 0 .1 8
7 .0 0 7 .8 1 8 .4 1 1 0 .8 0
0
0 .4 2
1 .8 3 0
0 .9 6 0 .2 0
0 0 .3 4 1 .0 8
0 .7 5 1 5 0 .7 8 1 3 0 .7 9 7 4 0 .8 0 7 2 1 .8 0 1 1 .7 0 7 1 .6 5 3 1 .6 1 9
6 .4 5
8 .7 3
11 .0 1
1 3 .3 0
( 基 准 年 龄 12 年 )
12
14
16
6 .3 3 8 .4 2 9 .9 1 11 .0 6 1 2 .0 0 1 2 .8 0 1 3 .4 8 1 4 .0 9 1 4 .6 4 1 5 .1 3 1 5 .5 8
7 .8 9 1 0 .1 4 11 .7 4 1 2 .9 9 1 4 .0 0 1 4 .8 6 1 5 .6 0 1 6 .2 6 1 6 .8 4 1 7 .3 7 1 7 .8 6
2. 北美
加拿大和美国:50年代后,多因子立地分类方法
(二)我国森林立地的研究
• 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已能按照因地制宜、 适地适树、合理布局的原则指导林业生产, 以充分发挥其经济效益。
• 建国以后,我国森林立地发展经历了3个大 的发展时期:20世纪50~60年代主要学习苏 联经验,70~80年代受德国、美国、加拿大 和日本的影响,这两个时期只要探寻立地 分类的手段和方法。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 期属于立地分类系统的建立与完善时期。
1 .0 0 0 .2 3
0 0 .3 1 1 .0 6
0 0 .6 5 0 .7 2
0
0 .2 2
0 .8 1 2 1 1 .6 0 6
偏相关系 数范围
0 . 382 0 . 76
0 . 307 1 . 73
0 . 250 1 . 00 0 . 212 1 . 06 0 . 143 0 . 72 0 . 064 0 . 2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