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酸雨研究现状_张新民
湖南省酸雨变化特征!现状及成因分析

≈
吴甫成 吴群为 王小燕 等 湖南酸雨污染特征≈ 环境科学学
报
≈
∏
≤≤
≤
≥
×
பைடு நூலகம்
√
√
∏ ≈•
≥
°∏
≈
张林波 曹洪法 沈英娃 等 苏 !浙 !皖 !闽 !湘 !鄂 !赣 省酸沉降
对农业危害≈ 环境科学
≈
±∏
∏
∏
∏
≤≈•
≥ °∏
≈
蒋益民 湖南 省 酸雨 污 染 的成 因 !危害 及 防治 对 策的 初 步 研究
湖南省的西 !南 !东三面环山 中部为丘陵 !盆地和 河谷平原 北部为洞庭湖平原及四水 湘江 !资江 !沅江 和澧水 尾闾的冲积平原 地势平坦 形成向北开口的 马蹄形地形 ∀ 有利于北方南下气流长驱直入并在湖南
境内滞留 而不利于该地大气污染物的扩散 使滞留在 湖南省上空的二氧化硫转化生成硫酸或硫酸盐 形成 酸性降水 ∀
分城市一年中酸雨污染最严重的月份是 月到次年
月之间 此时酸雨频率偏高 而在 ) 月份 降水
月均值呈升高趋势 月份达到最高 酸雨频率相应
降低 ∀ 但是 不同城市其变化曲线不一样 就西南地区
而言 除了 月份出现高峰值之外 其他各月 值变
化不是很明显 ∀
图 2 2000 年湖南省主要酸雨 区降水 πΗ 月均值变化图
1 .2 酸雨地理分布特征
湖南省酸雨出现频率和降水酸度在地域上有明显
的差异 降水酸性强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中南部和西南
部 中南部酸雨区以株洲 !长沙 !湘潭等人口密集 !工业
发达的地区为中心 西南部酸雨区则主要是怀化和洪
江等地 ∀ 从表 中可以看出 在这 个强酸雨区内 长
中国酸雨控制政策初步评估研究

方案和控制行动的成本效益分析等角度看 , 目标体 系仍存
在 以下 问题 : ① 目标 体系 不够完 善 。如 在总体 目标 中提到
中制定的规划 目标, 通过收集 1 9 9 8— 2 0 1 0年我国 S 0 , 排
宋国君等 : 中国酸雨控 制政策初步评估研究
素, 评估 的结 论和建 议都 取决 于现 实状况 与评 估标 准 的 比 较 。从评 估政 策 效 果 的 角 度 , 政 策 最 终 目标 的 实 现 与
否 是判 断政策 有效 性 的唯一 和最 终 判 据 l 】 引。酸雨 控 制 的 最终 目标 是减 少全 国酸 雨 的发 生频 率 或 者避 免 酸 雨 的 发 生, 以降低 酸雨造 成 的经 济 损 失 和对 生 态 系 统 的破 坏 ; 具 体 目标 是通过 费用 效益 好 的政 策手 段 控 制 全 国或 重 点 区 域 全年 或者 主要污 染 时期 的致 酸物 质 排放 总量 。无 论 是 具体 目标还 是最 终 目标 , 如 果 两 者实 现程 度 不 一致 , 如
F i g . 2 S O2 e mi s s i o n t r e n d f r o m 1 9 9 8 t o 2 0 1 1 o f C h i n a
2 . 1 . 2 政 策 目标 评 估
1 . 3 评估 方法 和数 据来源
从 酸雨 控 制 总体 目标 的实 现 程 度 来 看 , 尽管 “ 十 一
评估方法的选择应根据政策评估的 目标 、 内容 、 范围
及其评 估 指标 而 定 ” 。因 此 , 某 一 政 策 的评 估 通 常 会运 用多个 评估 方法 , 如 利用 层次 分析法 评估 政 策 目标 的实 现
江西省酸雨变化特征及其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江西省酸雨变化特征及其与气象条件的关系吴建明;邹海波;贺志明【摘要】利用江西省气象部门12个酸雨监测站2007-2011年的观测资料,分析了江西省酸雨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近年来江西省酸雨污染总体上有缓和趋势.夏半年酸雨污染较轻,其中8月的污染最轻;冬半年酸雨污染较重,其中1月的污染最为严重.整个江西省都受到酸雨污染的威胁,但污染程度分布不均,江西中西部的吉安、宜春以及东北部的景德镇污染较为严重,江西中东部的鹰潭、上饶以及西部的萍乡污染较轻.通过对酸雨与气象条件的关系分析发现,江西省降雨的pH值随降雨量的增加先减小再增大,小雨、中雨和大雨的pH值较小,而暴雨和大暴雨的pH值较大.850 hPa层为北风(N)、东北偏北风(NNE)、东北风(NE)或东北偏东风(ENE)(总方向角为348.75°-78.75°)时,南昌降雨pH值较高,东南偏东风(ESE)时南昌降雨的pH值较低;850 hPa层为东风时赣州降雨的pH值较高,北风(N)时赣州降雨的pH值较低.【期刊名称】《气象与减灾研究》【年(卷),期】2012(035)002【总页数】6页(P45-50)【关键词】酸雨;pH值;频率;气象条件【作者】吴建明;邹海波;贺志明【作者单位】抚州市气象局,江西抚州344000;江西省气象科学研究所,江西南昌330046;吉安市气象局,江西吉安34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26.65酸雨是指pH值低于5.6的雨水、冻雨、雪、雹、露等大气降水,其形成最主要是工业生产、民用生活燃烧煤炭排放出来的二氧化硫(SO2),燃烧石油以及汽车尾气排放出来的氮氧化物(NOX)在大气或水滴中转化为硫酸和硝酸所致[1]。
1872年Smith首次提出“酸雨”这一概念[2]。
之后,国内外学者在酸雨形成、危害和防治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
酸雨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危害农作物,破坏森林和水域生态系统,危害生物多样性,并能够对建筑物的安全造成危害。
我国酸雨污染现状及其防治措施初探

张
赞
李 代 兴
我 国酸 雨 污 染 现 状 及 其 防治 措 施初 探
张 赘 , 李代兴
6 10 ) 4 00 ( 内江 市 环 境 保 护 监 测 站 ,四川
摘要 : 2 纪 8 代以来 , 0世 0年 随着 中国经济快速发展 , 煤炭、 油等化 石燃料消耗迅速增 长, 石 相应 向大气环境排 放 的酸性 物质大幅增加 , 中国长江以 南成为继 欧洲和 北关之后 的世 界 第三大酸 雨 区。通过调 查 , 发现我 国酸 雨
17 9 9年初在贵 州省 的松桃县和湖南省 的长 沙市 、 凤凰县等
地首先发现 酸雨 , 后 又相 继在 重庆 、 海 、 京 、 州等 地监 此 上 南 常
测到酸 雨 。尤其 在 18 9 2年夏季 , 重庆市 连降酸 雨 , 降水 p H值
大都在 4 0以下 , . 导致 了大面积农作 物受 害及建筑 物 的严 重腐 蚀 。为 了掌握 酸雨分布 , 国家环保部 门于 18 92年建立 了 19个 8 观测站 、2 5 3个 降水采 样点 的酸雨 监测 网。观测 记 录发现 我 国 北方部分地 区也 开始出现酸性 降水 , 如北 京 、 天津 、 河北 的秦皇 岛和承德 、 山西的侯 马 、 辽宁的大连 、 东 、 丹 锦州 、 阜新 、 岭 、 铁 葫 芦 岛、 吉林的 图们 、 陕西 的} 和商 洛 、 肃 的金 昌降 水 年均 胃南 甘
沿海 发达地区的厦 门、 珠海 降水 中硝酸根 与硫酸根浓 度大体 相 当, 酸雨 已是硫硝混 合 型酸雨 , 内陆 的绝 大多数 城市硫 酸 根 而 浓度远 大于硝酸根浓度 , 仍然 是硫 酸型酸雨 。
料能源 一一煤和石油等 的消耗 量 日益增 加 , 烧过程 中排放 的 燃 硫 的氧化物和氮 的氧化物 越来 越多 , 导致这 些气态化 合物在 大
关于O_(3)和PM_(2.5)协同控制的一些思考

第43卷㊀第2期2021年3月环㊀境㊀影㊀响㊀评㊀价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Vol.43,No.2Mar.,2021收稿日期:2021-01-11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项目(2020YFC1806303);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DQGG0524)作者简介:张新民(1976 ),女,河北丰宁人,博士,研究员,主要从事大气污染源清单编制与质控㊁VOCs 排放与治理等研究,E -mail:zhangxm@关于O 3和PM 2.5协同控制的一些思考张新民1,范西彩2,赵文娟1,杜谨宏11.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北京㊀100012;2.山西师范大学,山西临汾㊀041000摘要:细颗粒物(PM 2.5)和臭氧(O 3)是影响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的两个关键污染物,具有一定的同根同源性,具备协同控制的基础条件㊂通过对现阶段我国实施O 3和PM 2.5协同控制的政策管理㊁科学机理㊁技术措施和能力建设等方面的系统分析,建议从国家层面科学划定O 3联防联控区域,优化区域联防联控机制;摸清O 3关键前体物VOCs 和NO x 的排放基数,建立VOCs 分物种清单;量化协同方案,有序开展污染物㊁区域㊁行业多角度协同控制;开展O 3和PM 2.5协同机理研究,强化科学研究的支撑作用;开展VOCs 综合治理,提高监管执法能力建设㊂以期实现O 3和PM 2.5短期削峰,长期达标㊂关键词:O 3;PM 2.5;区域联防联控;协同控制;监管执法DOI :10.14068/j.ceia.2021.02.006中图分类号:X51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2095-6444(2021)02-0025-05Some Thoughts on Coordinated Control of O 3and PM 2.5ZHANG Xinmin 1,FAN Xicai 2,ZHAO Wenjuan 1,DU Jinhong 11.Chinese Research Academy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Beijing 100012,China;2.Shanxi Normal University,Linfen 041000,ChinaAbstract :In China,PM 2.5and O 3are two key pollutants that affect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the ambient air quality.At the sametime,O 3and PM 2.5have a certain degree of homology,so they have the basic conditions for coordinated control.Through a systematicalanalysis of the policy management,scientific mechanism research,technical measures,capacity building,etc.On the coordinated control ofO 3and PM 2.5,it is recommended to scientifically delineate the joint prevention and control zone of ozone at the national level and optimize the regional joint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chanism;find out the emission base of the key ozone precursors VOCs and NO x ,establish thedynamic emission inventory of VOCs and NO x ,and a sub-species emission inventory of VOCs;quantify the coordinated program,and carryout air pollutants,regions,and industries coordination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s manner in order;carry out researches on the synergisticmechanism of O 3and PM 2.5,and strengthen the supporting role of scientific research;carry out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of VOCsemission from air pollutant sources,improve monitoring and law enforcement capacity building,in order to achieve short-term peakreduction of O 3and PM 2.5,and meet ambient air quality standards in long-term.Key words :O 3;PM 2.5;regional joint prevention and control;coordinated control;monitoring and law enforcement㊀㊀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大气污染治理取得了较为明显的进展㊂20世纪80年代解决了烟粉尘的问题;20世纪90年代重点解决酸雨㊁二氧化硫和悬浮颗粒物(TSP)问题[1];2005年开始,我国制定了相关约束性指标,如控制二氧化硫排放总量;2010年开始对二氧化氮排放总量进行控制;2013年国务院颁布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下简称 大气十条 ),开启了我国大气污染防治的新纪元㊂近些年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特别是细颗粒物(PM 2.5)浓度显著降低,但与此同时臭氧(O 3)污染却呈现快速上升和蔓延态势㊂PM 2.5和O 3是当前影响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的两个关键污染物,国家 十四五 规划纲要也明确提出持续改善环境质量,加强PM 2.5和O 3协同控制㊂㊀㊀㊀环㊀境㊀影㊀响㊀评㊀价第43卷本文通过对现阶段我国实施O 3和PM 2.5协同控制的政策管理㊁科学机理㊁技术措施和能力建设等方面的系统分析,从国家/区域层面㊁地方政府层面㊁科学研究和技术措施等几个维度提出建议,为我国开展大气污染防治提供一些思路和参考㊂图1㊀2013—2019年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与大气污染治理成效Fig.1㊀The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and air pollution control effectiveness from2013to 2019in China1㊀我国空气质量变化情况2013 201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加了67%,汽车保有量增加了近一半,能源消费量增加了30%;同时我国在大气污染治理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PM 2.5年均浓度下降了50%,SO 2年均浓度下降了73%,重污染天数减少了73%[2-6],具体情况见图1㊂通过对2013 2019年全国337个城市的监测数据进一步分析发现,当前我国空气质量改善面临的突出问题是PM 2.5和O 3,具体表现为:第一,虽然我国PM 2.5浓度显著降低,但全国仍有近一半城市的PM 2.5超标㊂根据我国2019年环境空气质量公报及各地区人口分布情况初步估算,全国近70%的人口生活在PM 2.5超标城市中,不仅如此,还有50个城市的PM 2.5浓度超标50%以上;第二,区域性O 3污染过程频发,污染过程发生时,大面积㊁上百个城市成片污染的现象较为普遍,持续时间超过10d 的区域性O 3污染次数较多㊂特别是2019年9月下旬,我国中东部地区出现了大范围㊁长时间的O 3污染过程,污染面积超过300万km 2,影响了数亿人口的生产㊁生活[7]㊂总体上看,2019年O 3浓度超标城市大幅增加,占总数的30.6%㊂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2013 2019年我国大气环境质量的变化主要表现为PM 2.5浓度在下降,O 3浓度在上升㊂但与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准则值相比,2019年全国PM 2.5年均值为36μg /m 3,是WHO 空气质量准则值(10μg /m 3)的3.6倍;2019年全国O 3年均值为148μg /m 3,是WHO 空气质量准则值(100μg /m 3)的约1.5倍㊂可见我国PM 2.5污染防控工作依然任重而道远,O 3污染问题也不容忽视,PM 2.5和O 3协同控制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贯彻落实 问题精准㊁时间精准㊁区位精准㊁对象精准㊁措施精准 理论的实践与探索㊂2㊀O 3和PM 2.5协同控制的可行性‘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情况终期评估结果显示,当前阶段PM 2.5浓度的降低主要来自一次排放PM 2.5的减少以及硫氧化物排放的显著降低㊂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一次PM 2.5排放显著降低,部分地区PM 2.5已经转变为以二次生成为主,O 3也是二次生成的污染物,标志着我国进入大气复合污染新阶段㊂氮氧化物(NO x )和挥发性有机物(VOCs)是O 3和PM 2.5的共同前体物,因此O 3和PM 2.5具有一定的同根同源性,是复合大气污染不同阶段的表现形式,具备协同控制的基本条件㊂NO x 和VOCs 在一定比例下通过大气光化学反应会产生O 3,如果NO x 和VOCs 比例不协调就会导致O 3浓度的升高,因此只有进行NO x 与VOCs 协同减排才能实现PM 2.5和O 3的协同治理㊂2000年以后我国大气污染治理力度逐年加大,其中2005年我国实施了SO 2排放总量控制,2010年我国实施了NO x 排放总量控制,2013年开始执行 大气十条 ,2015年开始实施VOCs 排放总量减排㊂图2是2000 2018年我国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相对变化情况[8]㊂从图中可以看出,一次排放PM 2.5和SO 2下降非常显著,NO x 在2012年达峰后也逐年下降,但VOCs 总量呈现波动上升状态,拐点尚未显现,亟须开展协同控制㊂3㊀O 3和PM 2.5协同控制存在的问题3.1㊀缺少科学有效的区域联防联控机制目前,污染防治以城市单打独斗为主,缺少科62第2期张新民等:关于O 3和PM 2.5协同控制的一些思考㊀㊀㊀图2㊀2000—2018年我国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变化情况Fig.2㊀Changes of the major air pollutantemissions amount from 2000to 2018in China学有效的区域联防联控机制㊂O 3污染防控主要以城市尺度的管控为主,例如,上海㊁郑州㊁成都㊁西咸新区等城市和地区持续开展夏季时段O 3污染的科学防治,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㊂而实际上,我国经常出现长时间㊁大范围的O 3污染过程㊂以2019.9.23 2019.9.29的O 3污染过程为例,9月23日华北平原和珠三角地区首先出现O 3浓度超标,9月24日O 3超标范围扩大到山东半岛㊁华中㊁东部沿海区域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且华北㊁山东半岛和珠三角部分区域O 3污染达到中度污染以上,后续O 3污染区域进一步扩大,至9月29日形成了北起沈阳㊁南至海口㊁东起宁波㊁西至重庆的O 3污染带,覆盖了近320万km 2的国土面积㊂针对O 3污染特征,珠三角㊁长三角㊁成渝等区域在O 3区域污染防治方面开展了积极探索㊂以珠三角区域为例,2008年成立了广东省区域大气污染防治联席会议制度,确定了区域内各地政府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机制,发布了首个面向城市群的复合大气污染治理计划;2014年,粤港澳三地共同签署了‘粤港澳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治合作协议“㊂珠三角区域大气污染防治相关的法规依据和政策措施不断完善,但这些政策措施重点是针对PM 2.5达标而制定的,联防联控机制和前体物协同减排体系还不能科学地支撑珠三角O 3污染精细化管控[7]㊂3.2㊀关键前体物VOCs 和NO x 的排放基数不精现阶段O 3关键前体物VOCs 和NO x 的排放基数不精,难以实现对关键污染源的精准控制㊂2017年年底启动的 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 项目,以 2+26 城市为典型案例开展固定燃烧源㊁工艺过程源㊁溶剂使用源㊁移动源㊁扬尘源㊁储存运输源㊁生活源㊁废弃物处理源㊁农业源和餐饮源共10大源类污染源排放清单的编制㊂但是大部分城市的污染源排放清单以工业污染源为主,主要涵盖典型企业,工业污染源排放状况不精,对其他源类的排放状况则不清㊂不仅如此,VOCs 污染源排放清单起步更晚,数据代表性亟待加强㊂特别是对于O 3和PM 2.5中的二次有机气溶胶,仅仅知道VOCs 总量是不够的,还需要知道哪些高活性VOCs 物种需要重点管控,从而实行精准治污和科学减排㊂3.3㊀缺少量化的可操作性强的协同控制方案对O 3和PM 2.5的协同控制目前仅停留在政策文件和实践摸索中,缺少量化的可操作性强的协同方案㊂近几年一直强调污染物协同控制㊁前体物协同减排,但是总体上我国O 3和PM 2.5协同控制存在许多不足㊂首先,从O 3和PM 2.5的控制目标来看明显协调不够,大部分地区在PM 2.5污染显著减轻的同时,O 3污染呈现加重态势;其次,污染物减排量协同不够,其中SO 2减排力度最大,NO x 次之,目前VOCs 减排则是突出短板,亟待加大力度;最后,如何实现区域上和行业上的协同减排还尚未提上日程㊂所以,现阶段总体上协同控制已经形成共识,但是对于达到何种程度才是实现了协同,仍缺少量化指标㊂例如,珠三角区域开展了很多区域大气污染防治措施,但是O 3浓度不降反升㊂通过比较分析发现,相比2012年,2017年珠三角区域NO x 排放量下降了24%,而VOCs 排放量仅下降了约14%[7]㊂所以极有可能NO x 和VOCs 减排比例不协调是O 3浓度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㊂3.4㊀O 3和PM 2.5协同控制机理不清目前,O 3和PM 2.5协同控制机理不清,亟须科学研究的支撑㊂从物质生成来看,O 3为二次生成的污染物,PM 2.5既有一次排放也有二次生成的,所以O 3和PM 2.5部分同源,如何在不同的来源㊁复杂的前体物之间㊁复杂的排放条件下进行协同,协同机72㊀㊀㊀环㊀境㊀影㊀响㊀评㊀价第43卷理尚需要进一步研究㊂从目前不同区域来看,2020年珠三角区域率先实现了PM2.5和O3同时达标,而长三角㊁京津冀区域PM2.5和O3均未达标,但是由于排放结构㊁地理位置㊁自然禀赋条件的不同[9-10],长三角和京津冀区域的PM2.5和O3变化规律不尽相同㊂只有掌握了污染物时空变化规律,厘清相互关系,才能贯彻落实问题精准㊁时间精准㊁区位精准的污染防治攻坚决策㊂3.5㊀监管执法能力薄弱目前,大气污染监测能力参差不齐,执法能力迫切需要提高㊂经过多年发展,地方环境监测执法人员对于SO2㊁NO x㊁PM10㊁PM2.5㊁CO等常规污染物的监测和治理技术都比较熟悉,而对VOCs监测和排放监管的仪器了解较少,市场仪器品种繁多,在缺乏明确准则的情况下,对于不熟悉情况的地方环境监测执法人员来说难以鉴别仪器的适用性㊂不仅如此,涉VOCs排放的行业大部分不属于传统工业范畴,因此大部分执法人员对于VOCs的产排污节点㊁主要VOCs物质缺乏足够的了解㊂这些客观情况的存在,使得目前涉VOCs的环境监测和监督执法开展较为困难㊂4㊀O3和PM2.5协同控制建议4.1㊀科学划定区域,建立和完善区域联防联控制度在重视局地污染减排的基础上,首先根据O3污染状况㊁传输规律㊁地理位置㊁排放结构等,划定全国O3污染联防联控区域,该区域不受行政区划限制;其次,由省生态环境厅划定本省的区域联防联控区域㊂区域内除执行相同的排放标准外,还要建立联防联控制度,根据污染预报情况启动应急预案或污染管控方案㊂京津冀 2+26 城市在秋冬季攻坚阶段的PM2.5污染联防联控机制比较成熟,效果也不错,对全国O3污染联防联控具有借鉴意义㊂4.2㊀摸清VOCs和NO x排放基数,建立VOCs分物种清单NO x和VOCs不仅是夏季O3污染的主要成因,同时其导致的大气强氧化性也是秋冬季重污染期间PM2.5二次组分爆发式增长的关键驱动力㊂因此,应坚定不移地推进PM2.5和O3协同防治,以VOCs和NO x协同减排为抓手,在夯实和加大NO x减排力度和成效的同时,着力补齐VOCs监管和治理短板;持续完善和动态更新精细化㊁分物种的VOCs污染源排放清单㊂推动VOCs排放重点行业控制,促进VOCs精准治理[11-13]㊂强化O3和PM2.5关键前体物的治理技术水平和行业减排措施,加强O3和PM2.5协同控制科学决策,坚持精准治污㊁科学治污㊁依法治污,贯彻落实问题精准㊁时间精准㊁区位精准㊁对象精准㊁措施精准的目标决策,实现O3和PM2.5协同控制㊂4.3㊀基于O3和PM2.5协同改善的环境目标,量化协同方案协同方案量化的依据是基于环境空气O3和PM2.5的改善目标,结合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制定空气质量改善路线图㊂因此,量化协同方案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目标污染物与区域整体规划的协同;其次是NO x和VOCs等关键前体物的协同减排比例;最后是区域内不同源类如何协同的问题,这个层面不仅要考虑环境空气质量目标,还要综合考虑典型行业的经济效益㊁治理技术和治理成本等,有序开展NO x和VOCs协同治理与精准减排㊂4.4㊀聚焦O3和PM2.5协同机理研究,建立光化学监测网针对O3和PM2.5协同机理不清的实际情况,在PM2.5产生机理㊁控制对策基本明确的情况下,聚焦O3污染评价和成因与来源的研究等重大需求,统筹考虑O3污染的特点和重点区域㊁重点通道,开展光化学监测网的布局优化设计及功能强化方案研究㊂在京津冀㊁汾河平原㊁珠三角㊁长三角㊁成渝等重点区域增设背景观测站点,在传输通道上除增加市控点外,重点增加郊区㊁农村地区的关键站点㊂持续提升O3浓度预报准确率,为夏季O3污染成因溯源和防控应对提供全面可靠的基础数据信息和技术支撑㊂4.5㊀加强基层监管执法能力,提高监管效能全面加强基层监管执法能力建设,提高监管效能㊂石油化工㊁工业涂装㊁印刷等重点企业在开展VOCs综合治理后,要安装污染源在线监测设备并联82第2期张新民等:关于O3和PM2.5协同控制的一些思考㊀㊀㊀网,中小企业安装VOCs预警装置;重点产业集群和园区布设实时监控网络,或采取可移动监测设施进行不定时监测㊂此外,要全面加强市㊁县执法监管装备和能力建设㊂根据行业特点和监管需求,配备VOCs执法监管装备,将执法监管能力建设纳入十四五 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中㊂5㊀结㊀语根据对目前我国实践情况的分析,并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可以看出,O3污染可防可控,协同控制是手段和方法,大气污染物减排是关键㊂当务之急要从国家层面和省级层面尽快划定O3污染联防联控区域,建立和完善区域联防联控制度;在进一步摸清VOCs和NO x的排放基数㊁建立VOCs分物种清单的基础上,建立基于O3和PM2.5协同改善的量化协同方案;聚焦O3污染评价和成因与来源研究等重大需求,开展科学研究,支撑O3污染防治;在补齐VOCs短板的同时,还要全面建设基层监管执法能力㊁提高监管效能㊂由于我国O3污染防治与欧美发达国家所处的环境不同,没有成熟经验可借鉴,随着对我国O3污染科学认识的进一步提高以及污染治理的进一步深化,O3和PM2.5协同控制的重点和内容也会发生改变㊂参考文献(References):[1]㊀王文兴,柴发合,任阵海,等.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历程㊁成就与经验[J].环境科学研究,2019,32(10)ʒ1621-1635.[2]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ʒ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2019.[3]㊀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R].北京ʒ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2013-2019.[4]㊀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中国机动车污染防治年报[R].北京ʒ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2013-2015. [5]㊀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中国机动车环境管理年报[R].北京ʒ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2015-2018. [6]㊀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中国移动源环境管理年报[R].北京ʒ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2019-2020. [7]㊀张远航,郑君瑜,陈长虹,等.中国大气臭氧污染防治蓝皮书(2020年)[R].北京ʒ中国环境科学学会臭氧污染控制专业委员会,2020.[8]㊀清华大学.中国多尺度排放清单[EB/OL].[2020-12-10].httpʒ///.[9]㊀马丽,康蕾,金凤君.京津冀工业发展与大气污染物排放时空耦合关系分析[J].环境影响评价,2018,40(5)ʒ43-48. [10]㊀梅梅,朱蓉.污染防治重点区域大气扩散条件变化趋势及成因[J].环境影响评价,2017,39(5)ʒ1-6,12.[11]㊀ZHANG X,WANG D,LIU Y,et al.Characteristics and ozoneformation potential of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in emissions froma typical Chinese coking plant[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Sciences,2020,95(9)ʒ183-189.[12]㊀张新民,赵文娟,孟凡.基于OFP的大气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源分级控制解析[J].环境保护,2017,45(13)ʒ22-25. [13]㊀张新民.如何打造VOCS污染源头防控机制[J].中华环境,2018,5(11)ʒ41-43.(上接第24页)参考文献(References):[1]㊀闫雨龙,彭林.山西省人为源VOCs排放清单及其对臭氧生成贡献[J].环境科学,2016,37(11)ʒ4086-4093.[2]㊀单源源,李莉,刘琼,等.基于OMI数据的中国中东部臭氧及前体物的时空分布[J].环境科学研究,2016,29(8)ʒ1128-1136.[3]㊀方莉,刘继业,聂磊,等.北京市典型汽修企业VOCs排放特征与臭氧影响分析[J].环境工程,2020,38(10)ʒ146-150,155.[4]㊀北京市统计局.北京市统计年鉴(1986 2019)[M].北京ʒ中国统计出版社,1986-2019.[5]㊀北京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委员会.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 2035)[R].北京ʒ北京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委员会,2017.[6]㊀方莉,刘文文,陈丹妮,等.北京市典型溶剂使用行业VOCs成分谱[J].环境科学,2019,40(10)ʒ4395-4403.[7]㊀吴涛.汽车涂装技术发展趋势及中国汽车涂装的对策[J].中国涂料,2014,29(8)ʒ19-23.[8]㊀任勇,贾黎.汽车涂装行业VOCs减排途径分析[J].环境影响评价,2015,37(4)ʒ58-60.92。
辽中地区酸雨特征及主控因子研究

的最低 年均降 水 D H值 l , 5 而总体 来看 湖南 省南部 、 州省 J 贵 中部 、 四川省 东北 部 、 西 自治 区西 北 部 酸雨 污 染 又 有所 广
减 轻l ; 6 ②强 酸雨 区范 围为 19 以来 最大 , 酸 度 有所 94年 但
减弱; ③北 方酸 雨 区呈 持 续 扩展 趋 势 [ 9。 由于 长 期 以 -j ,
1 样 品采集及分析 方法
采 样 地 点 设 在 辽 宁省 辽 中 县 水 文 站 内 , 纬 4 。7 北 12 2 .0 , 4 4 '东经 123 7 4 2。91 .8。辽 中县 位 于辽 宁 中部 , 阳市 沈 西南 , 气候 温和 , 四季分 明 , 年平 均 气温 8 1 , 势 平坦 , .℃ 地
雨水 样 品采集 后 经 中速 定 量 滤 纸 过 滤 , 即 测 定 p 立 H
22 降水中的离子构成 .
表 2为雨 水样 品 中各 离 子组 成 的最 低 、 高和 平 均离 最 子浓 度 。 由表 可知 , 离 子 浓 度 的变 化 范 围较 大 , 离 子 各 各 在采样 期 间 平 均 浓 度 的顺 序 为 : o。 s 4一>N h >c > l J ng 2 >N >N a O 一>C 一>K I >F 。无 论是 平 均浓 度 还
内一直 没有 降雨 , 采样 器 自动 关盖 , 同时保 存 降 雨 结束 时
间雨量等信息。辽中酸雨采样采用的是按降雨场次采雨,
每场 降雨作 为一 条 采 样 品采 集 记 录 。每 次采 完 样 后用 离
研究 , 以期为该地区酸雨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收 稿 日期 :00—0 21 5—1 2
南北海 拔 比降 6m。
雨 和二 氧化硫 污染造 成农 作物 、 和人 体健 康 等方 面 的 森林
辽宁省近10年酸雨污染特征变化趋势分析

每月进行 一次实际的平行采样 与分析 ;按要求清洗采样器 ;检 查去离子水质量 ,必须满足 E C< 01mS .5 / m;随时注意监测点 位周围发生的变动情况 ,如新的污染源 、建筑工地等。 降水样 品分析 :为避免干扰 ,样 品采集后 ,立 即测定样 品 的p H值 ,p H值 的测定采用电极 法 ( 测量误差 ± .1 00 )。 雨污染 最严重 的地区 【 2 】 国东北 地 区降水 呈酸化趋 势 , 。我 1 . 3数据 处 理 方 法 有研究表 明 ,自 2 0 以来 ,包 括辽宁省在 内的东北地 区降 0 4年 降水 p H值采用氢离子浓度 一雨量加权平均法。 水酸度逐年 增强 [6 5} -,尤其 我省东南部 的丹东和大连地 区 已成 ∑[ H] × 为我国东北地 区稳定 酸雨 区 l 2 j 。本文 分析 了 20 0 2~2 1 年 的 0 1 p -o [ ] H= l / gF 均= _ ( ) 1 1 0年 间辽宁省 酸雨污染 特征变化 趋势 ,以期 为辽宁省 酸雨治 』 ∑ - 一‘ 理提供技术支撑。 1研 究方 法 式中 : 】 ——第 1 次降水的氢离 子浓度 ,moL;  ̄ 1 . 1采样 点 和 采 样 时 间 第f 次降水的降雨量 ,mm。 2 0 以来 ,按 照全 国酸雨普查的要求 ,在 1 0 2年 4个地级市 、 酸雨频率采用酸雨样品数 占降水样品总数 比例来表示 。 a 1 7个县级市共设 6 个 降水 监测 点位 ,1 个地 级市 中 ,大连市 0 4 ( 2) ×1 O 0% b 设 4个点位 ,其他 l 个地级市各设 3 点位 ( 个 城区点位 , 3 个 2 1 个郊 区点位 );每个 县级 市各设 1 个降水点位 。监测点位示 式中 :a ——统计周期 内酸雨样品数 ; 意 见 网 1 。 卜 统计周期 内降水样 品总数 。 监 测时 间为 2 0 年 1月 ~2 1 年 1 ,逢雨 、雪必测 2结 果 与 讨 论 02 01 2月 降水量 和 p H。当连续 降雨超过 2 h时 ,则将上午 90 4 : 0至次 日 21 间变化趋势 .时 分 析 图 2可 得 出 ,2 0 ~ 2 1 年 的 1 间 ,辽 宁 省 酸 02 01 0年 90 : 0的降水视为一个样品 ;若一天 中有几次降雨 ( )过程 , 雪 雨污染经历两个 阶段 : ( )污染加重阶段 :2 0 1 0 2—2 0 0 4年 , 可合并 为一个样 品测定。 降水 p H年均值 几乎成直线 下降趋势 ,至 20 0 4年 已低 于 56 ., 降水 p H年均值 与时间的相关系数为 一 .8 ,具有 显著变化 ; 09 2 相应 地 ,酸雨频 率迅 速上升 ,酸度频 率与 时间 的相 关 系数为 0 6 ,具有显著变化 。 ( 污染持续阶段 :2 0 .0 9 2) 0 5~2 1 年 , 01 降水 p H年均 值在 50 .5~ 5 1之间波 动 ,与 时 间的相 关系数 . 8 为 05 8 总体 无明显变化 酸雨频率保持在 6 % ~1 . . , 9 . 3 01 %之间 , 与时 间的相关系数为 一 .3 ,无显著性变化 。 06 6
湖南省酸雨现状、成因及对策研究

第 2 卷第 1 期 5 0
Vo .5 No 1 1 2 .0
企 业 技 术 开 发
T HNOL I EC OG CAL D EVE OP L MEN T OF ENT RP S E RI E
20 0 6年 1 0月
0c.O 6 t O 2
关键 词 : 雨 ; 染情 况 ; 因 ; 策研 究 酸 污 成 对 中 图分 类 号 : 57 X 1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号 :06 8 3 (06 1— 0 8 0 10 — 97 20 )0 02 — 3
Th r s n i a i n a s f f r a i n a d c u t r e s r e p e e t st to ,c u e o o m to n o n e m a u e u r s a c f t e a i an i e e r h o h cd r i n Hu a r v n e n n p o ic
hs eerhd no te pl t n caatrt s n h ca ̄n edny o h ai a i u a a sace it h ol i hrceii ad te hn g tn ec fte cd ri n r uo sc n H nn
p o i c .I a ol ce h lt s r c p tt n rv n e t s c l t d t e ae t e i i i mo i r g d t o h n l s f t e c u e o o ma i n h e p ao n t i a a f r t e a a y i o h a s f fr t o n s o
湖南省 酸雨现状、 因及对策研究 成
朱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