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移动通信报告

卫星移动通信报告
卫星移动通信报告

卫星移动通信阅读报告

李振坤学号S201301104

GMR为地球同步轨道移动无线接口,利用地球同步轨道卫星来进行移动卫星服务。GMR是由地球数字移动标准GSM得来的并且支持接入GSM核心网络。由于地球与卫星之间的信道的不同,所以很有必要对GSM标准进行一些修改。一些GSM规范是可以直接采用的,而有些是需要经过修改才能采用,还有一些根本不能用,所以GMR中有很多规范在GSM中是找不到对应的。GMR系统由GMR的诸多规范和GSM的规范的整合来定义。

如果一个GMR规范存在,那么它比GSM中对应的规范享有优先级。这条优先原则适用于任何能在GSM中有对应项的规范。如果GMR中无此规范,那么GSM中对应的规范也未必适用。该文档旨在介绍GMR-1系统以及相关的空中接口规范。并意图指出GSM与GMR-1之间的区别。GMR-1系统的设计是为了能够实现通过单一地球同步卫星来实现移动服务。正好类比于GSM使用地球上数以千计的基站来实现该目标。这既是我们需要克服的挑战,也是我们加强服务与特有性的机遇。

空间段

信关站点波束馈电线路

PSTN 覆盖区域

信关站

PSTN

GS

PSTN

SOC

PSTN

移动地球站

简单地说,GMR-1系统就是地面上GMS蜂窝系统的拓展。该系统能够提供跟GSM相似的服务,比如:声音,数据,传真以及点对点短信服务,小区广播短信消息业务,还有介于移动用户与固定用户之间的补充服务。它还可以通过公共与自建的电信交换网络实现世界范围内的互联。固定网络连接包括公共交换电话网(PSTN),公共陆地移动网(PLMNs),以及私有网络(PN)。

该系统的组成包括一个或多个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卫星控制中心(SOC),一系列信关站(GS)以及大量用户终端,用户终端在GMR-1系统中被称为移动地球站(MES)。移动地球站的种类包括手持终端,车载终端以及固定终端。信关站拥有外部接口来连接固定的电信设施以及GSM移动管理网络。一个信关站包括一个或多个信关收发子系统GTS(该子系统对应于GSM中的基站收发台BTS)和一个或多个信关站控制器GSC(对应于GSM中的基站控制器BSC)以及多移动交换中心MSC(对应于GSM中的移动交换中心),此系统还包括一个流量控制子系统TCS,然而这个在GSM中是没有找不到的。GMR-1的流量控制子系统需要支持基于位置的服务,最佳路由以及其他的相比于GSM来说卫星特有的服务与特点。

在一个大区域内所能提供的移动服务是由同步卫星的轨道位置以及卫星的有效载荷决定的。只要用户在卫星的覆盖区域内,都能享用GMR-1的全部服务。

卫星点波束不同于GSM蜂窝之处就是点波束覆盖范围大,通常形状规则而且产生统一源点--卫星,所以点波束都是同步的。由于点波束直径通常达数百公里,所以它们的服务区域有的是跨国的。然而GSM蜂窝系统却是非常小的,而且由于地形和建筑物导致其形状不规则,另外不同地点的蜂窝还不同。GSM通常覆盖范围只限于国家之内。二者的这些区别注定了二者不同的待遇。空闲模式下的行为正是适应于这些区别。

2系统架构与外部接

不管是在用户终端与信关之间传送还是直接在用户终端之间互传,用户的声音与数据都是经由业务信道传输的。每个信关站能够提供自己特有的公共控制信道CCCH。

第一,GMR-1系统提供介于用户终端与固定网络用户之间的双路连接,该链接通过L 带和通往卫星的馈线实现。连接固定电信网络的通路是由信关站之间的链接实现的。固定网络连接包括公共交换电话网络PSTN,公共陆地移动网络PLMNs,以及自有网络PN。

第二,GMR-1系统能够通过卫星中两个L带的直接连接实现处于相同或不同点波束中的用户终端之间的双路连接

3系统部件的功能描述

卫星控制中心是卫星子系统的一部分。信关站包括信关站子系统,移动交换中心以及一个业务控制子系统。

GSS信关站子系统

信关站子系统是信关站设备的组成。它由MSC通过A接口监测,并作为负责在一定覆盖区域内与移动地球站连接的主体。GSS的无线设备能够支持一个或多个点波束。GSS包括一个信关站控制器GSC和一个或多个信关收发站GTS。信关站控制器是卫星网络中的一个网络组件,它控制一个或多个GTS并在A接口运行。一个GTS作为一个网络组件为一个卫星点波束服务。

MES移动地球站

MES包括GMR-1用户使用的物理设备,它包含移动设备以及用户识别模块。移动设备包括移动终端,移动终端取决于应用与服务,它能够支持终端适配器与终端设备功能组之间各种形式的组合

地球同步轨道移动无线卫星

GMR-1卫星由物理设备组成。这些设备能够实现信关到移动终端。移动终端到信关,以及移动终端之间的通信互联。

AOC先进的运营中心

AOC体现着集中功能的服务。这些服务包括系统的管理,监测与控制信通往关站的资源分配。AOC能够搭配其中之一的信关站。

TCS业务控制子系统

TCS控制着由AOC分配到信关站的实时的资源。TCS掌控者GMR-1的特有的加强的服务与特点,通常,GSM都不具备这些东西,比如终端之间的单跳呼叫,最佳路由,高穿透警报,以及基于位置的服务等。

呼叫流程主要是,移动终端首先发出信道请求命令,中继卫星接收到信号之后进行透明转发,将信令转发给信关站,信关站控制中心对信令进行分析对移动用户做出响应,并向地面网中的被呼叫用户发出命令,被呼叫用户接收到命令后做出响应,并发出相关请求命令给信关站的控制中心,通过卫星中继转发给地面发出呼叫的移动用户,经过一系列的请求、命令与响应之后,最终在呼叫用户与地面网的被呼叫用户之间建立连接,连接完成之后,进行呼叫进程。

卫星 GSC

GTC GSM

MES TCS MSC

GMR-1外部接口

CM CM MM MM

RR RR BSSMAP BSSMAP DLL DLL SCCP SCCP

PHYS

PHYS PHYS PHYS MTP MTP

L 带点波束 Ku or C 带馈线 GSM A 接口

GMR-1外部接口为移动终端与地面信关站使用卫星信道通过卫星中继进行信号的传输

的接口,A 接口为地面移动网交换中心与信关站的接口 。

信令在保证通信正常的进行起着关键作用,在卫星移动通信系统中涉及的信令很多,

L3层各子层涉及的信令总结如下:

1)RR 层 信道请求,呼叫请求,信道建立,加密模式及相应,信道分配与切换,信道

释放,RR 层状态信息,已经状态诊断信息(包括卫星波束信息、电源控制信息、版本信息以

及各种错误信息等)。

2)MM 层 注册信息(包括身份注册与位置更新),安全信息(包括鉴权、身份认证与临时

身份分配),连接管理信息,MM 层与CM 层状态信息。

3)CM 层 CM 业务请求信息,呼叫建立,呼叫过程,拆链,状态信息(包括拥塞状态,

DTMF 等)。

GSM

SIM GPS rcvr

物理层一般组成和工作流程

信道描述

一、射频信道

移动带宽的使用频率可以是处于34MHz L带的任意值,1525GHz到1559GHz(下行链路)16265GHz到16605GHz;每个载频将会被集中在31.25kHz的整数倍的频率上。L带射频载波为每个点波束成形,这依赖于业务需求,频率重复使用的考量,以及空闲频谱,这需要与其他使用相同频谱的系统的相协调。

在频分复用的方案中,从卫星到移动地球站方向的L带下行链路(前向)射频载波常常与移动地球站到卫星的L带上行链路(后向)射频载波配对并配以101.5MHz的频率补偿。

34MHz的使用频带被分为1087对载波,载波空间为31250kHz。当分配载波到个点波束时,最小的可寻址单元为一个子带。子带包含5个载波。每一个子带都可以在不考虑点波束位置的情况下分配到任意点波束。

除运载业务外,射频载波的一个子集被分配去控制信道。一个载波既可以被分配去一个控制信道也可以同时用来进行业务与控制用途。

二、逻辑信道

与GNR-1系统联系的逻辑信道既可以当做业务信道也可以作控制信道。

1)业务信道

业务信道通常携带编码后的语音或者用户数据这些都是双向的信道

TCH3,TCH6,TCH9

2)控制信道

控制信道通常携带信令或者同步数据。有三种不同种类的控制信道

1广播信道:下行链路信道,包含频率纠正信道FCCH,GPS广播控制信道GBCH,广播控制信道BCCH;小区广播信道CBCH.

2公共控制信道,除随机接入信道外都是下行链路,包含:寻呼信道PCH,随机接入信道RACH,允许接入信道AGCH,基本警报信道BACH,公共空闲信道CICH。

3专用控制信道DCCH:该信道资源适用于移动地球站。除TACCH外都是双向信道,TACCH信道为下行链路信道。慢速随路信道SACCH3信道是同快随路信道FACCH3信道有相同物理突发结构的逻辑信道。

4慢速率随路控制信道

编码与交织

信道编码包括以下几步。这些步骤准确的实施方法因信道不同而不同,依赖于信息比特块的尺寸,编码增益的大小,这也是信道需要达到的技术标准。

1外部编码-循环冗余校验

2内部编码:卷积码,格雷码,所罗门码

3穿孔:按照一定的模式,去掉bit流中的冗余,调整比特率,实现速率匹配。而且不影响译码

4交织:把一个较长的突发差错离散成随机差错,再用纠正随机差错的编码FEC消除随机误差。交织深度越大,抗突发差错能力越强,处理时间越长,造成数据时延大以时间为代价

5加扰:扰码就是用一个伪随机码序列对扩频码进行相乘,对信号进行加密

6加密

调制

对所有突发类型来说,调制符号速率大约为23.4ksps。符号周期T定义为1/23.4毫秒调制方案为所有业务与控制信道所用,除去DKAB,BACH,FCCH,不管这些是上行或者是下行链路,调制方案都为下面的一种:1 π/4-CQPSK偏置四相相移键控,在突发信号模式下,具有峰均比小、抗多径能力强、易实现的特点。成形滤波采用滚降系数为0.35的平方根升余弦函数 2 π/4-CBPSK

链路控制

射频功率控制

GMR-1系统中的功率控制保障所有活跃的业务信道不管是从信关站到移动终端,还是移动终端到信关站,亦或是从移动终端到移动终端。CCCHs公共控制信道没有功率控制。移动地球站在RACH随机接入信道和SDCCH独立专用控制信道以满功率传送。射频功率控制能够用来在保持链路质量的情况下减小发送所需的功率。功率控制链路拥有两个终端。一个是MES,另一个是GS或者是MES。在开环功率控制中,如果发现接收端信号质量发生陡降,每个功率控制终端都会提升发送功率。在闭环功率控制中,接收端会估计接收信号的质量,并在此基础上向发送端发出提升发送功率的请求。

空闲模式任务

在空闲模式下,,MES可以执行点波束的选择与重复选择的程序。这保证了MES能够在某一点波束上顺利地解码下行数据。准确的点波束选择对最小化卫星功率耗费以及时隙分配拥塞起着决定性作用。为了点波束的选择与复选,MES需要能够监测并同步BCCH载波,以及在一定敏感性与干扰下读取BCCH数据

无线链路度量

MES将会为射频功率控制进行度量,无线链路误判,空闲波束选择/复选程序,空闲模式选择判决,以及接收信号强度指示。而GS对射频功率控制的度量主要是:接收信强度指示RSSI,信号质量指示SQI,链路质量指示LQI,接收信号时间与载波频率补偿,干扰与噪声水平INR。

同步

GMR-1系统是多点波束,多载波的同步系统。通常把卫星上的时间与频率作为同步发给MES以及GS等其他组件的TDMA的参照。同步过程在GMR-1中主要有三个方面:时间同步,频率同步,信息同步。

1时间同步

对于GMR-1时间同步的一般要求就是MES需要将时间与帧数都校准之后的信号发送出去。整个系统都是在卫星上进行同步的。整个网络通过调整FCCH和BCCH发送程序来保证每个信道都在特定的时间离开卫星。MES设备通过从卫星发来的信号调整本地时间基准以实现同步。而鉴于不同MES的位置不同而导致与卫星之间的往返延迟不同,每个延迟经测量后都会通过允许接入信道AGCH发送到MES作为本地时间基准的修正。

2频率同步

前向与后向链路信号都需要在卫星上校准他们的标称频率。频率补偿的任务便是在星上与补偿发送信号以校准标称频率,跟踪接收信号并保证能顺利解调。通常通过由网络提供的信息调整发送频率来实现MES的频率校准。在最初的频率捕捉阶段,MES利用最高的信号水平来寻找一个控制载波,在获取FCCH之后,MES会将BCCH作为其参考频率来锁定BCCH载波。在呼叫过程中,MES如果发生频率漂移,网络都将通过对比实际到达频率与

期望频率检测出来,而且如果漂移值超过网络定义的门限水平,网络将会向MES发送一个频率修正信号。

3信息同步

为了单一的信息发送,多个信道中的信令信息需要多个帧来实现。信息同步的目的在于在发送与接收端识别信令信息的开始部分。

中国第一个卫星移动通信系统

中国第一个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天通一号详细透析 导读:多年以来,卫星通信以其覆盖范围广、组网灵活、不受地理环境限制等优势,在野外勘探、边境巡逻、抗争救灾等活动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由于小型终端数量不足、设备种类多、无法互连互通等原因,依然未能满足救援队伍快速机动的通讯需求。因此,天通一号卫星移动系统开始应运而生。那么,天通一号卫星移动系统从诞生到发射,是如何一步一步走来的? 一、什么是卫星移动系统 移动通信卫星就是可以为移动和便携式终端提供通信的卫星。优势是可以为车辆、飞机、船舶和个人等移动用户提供语音、数据等通信服务,并可以实现用户终端的小型化、手机化。相对于地面移动通信系统,地面移动通信系统由于受到地面基站覆盖区域的限制,一般在边远山区、沙漠戈戈壁、森林、边境等地区不能实现通信的全覆盖。而移动通信卫星系统就不存在这样的限制,可以自上而下实现区域的全覆盖,不受地形等因素的影响。 有人统计全国地面移动通信覆盖率不足国土陆地面积的10%,即使是像北京这样的大型城市,地面移动通信覆盖率也不足20%,像中国南海这样广阔的区域地面移动通信就更难以实现全覆盖。而我工作在的频段信号传输损耗小,雨衰小,可以实现地面终端设备的小型化,便于携带,同时保证通信质量。 二、天通一号开通运行背景 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后,震区地面通信网络全面瘫痪,当时中国没有自己的移动通信卫星系统,只能租用国外的卫星电话抗震救灾。 而国际上的移动卫星系统已经形成了多个覆盖全球或区域性的移动通信系统,包括铱星系统(Iridium)、欧星系统(Thuraya)和国际移动通信卫星系统(Inmarsat,international

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发展及应用

第50卷 第6期2017年6月 通信技术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Vol.50 No.6 Jun.2017 ·1093· doi:10.3969/j.issn.1002-0802.2017.06.001 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发展及应用* 肖龙龙1,梁晓娟2,李 信1 (1.中国人民解放军装备学院 航天指挥系,北京 怀柔 101406;2.中国移动通信集团青海有限公司,青海 西宁 810008) 摘 要: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兼具卫星通信和移动通信的特点,使其优于其他通信手段,保证了实时、灵活、高效的通信质量,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通信领域。分析卫星移动通信的特点,根据移动通信卫星的轨道类型,分别介绍静止轨道卫星移动通信系统、中轨道卫星移动通信系统、低轨道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现状,并详细阐述卫星移动通信在民用领域和军事领域的应用情况,最后总结归纳卫星移动通信的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卫星通信;通信领域;移动通信;轨道 中图分类号:TN927+.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02(2017)-06-1093-08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Satellite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XIAO Long-long1, LIANG Xiao-juan2, LI Xin1 (1.Department of Space Command, PLA Academy of Equipment, Beijing 101416, China; 2.Qinghai Co. Ltd., China Mobile Communications Corporation, Xining Qinghai 810008, China) Abstract: Satellite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oth satellite communication and mobile communication, and this makes it superior to other means of communication and be widely used in various fields of communicati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atellite mobile communication are analyzed firstly, then according to the type of mobile communication satellite orbit,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GEO satellite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s, MEO satellite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s and LEO satellite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s is described. Secondly, the applications of satellite mobile communication in civil and military fields are discussed, and finally the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 of satellite mobile communication is summarized. Key words: satellite communication; communication field; mobile communication; orbit 0 引 言 卫星移动通信在通信业务领域占据了重要地位。相对于地面移动通信系统,它具有覆盖范围广、通信费用与距离无关、不受地理条件限制等优点,能够实现对海洋、山区和高原等地区近乎无缝的覆盖,可满足各类用户对移动通信覆盖性的需求。卫星移动通信依靠卫星通信的特点,在移动载体上集成了卫星通信系统或者卫星通信终端,从而实现载体在移动中的不间断通信。移动载体既可以是飞行器和地面移动装备,也可以是海上移动载体和移动单兵,大大扩展了移动卫星通信的使用范围和环境适应性,使其在民用和军事领域都得到了广泛应用[1]。本文从卫星移动通信的特点出发,介绍国内外主要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现状,分析卫星移动通信在军民领域的应用情况,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 收稿日期:2017-02-22;修回日期:2017-05-20 Received date:2017-02-22;Revised date:2017-05-20

卫星移动通信系统设计

卫星移动通信系统 设计方案 指导老师:刘祖军 小组成员: 01114016 屈晓芳 01114024 郝静 01114025 刘小彤 01114027 赵琨 01114040 李琦

一、卫星通信的起源和发展 1945年,英国科幻大师 Arthur. C. Clarke 在英国《无线电世界》杂志第10期上发表了一篇具有历史意义的无线通信科学设想论文,题为《地球外的中继》,这篇论文详细地论证了卫星通信的可行性。按照他的这一设想,研究人员开始利用人造地球卫星实现通信的探索。1957年,前苏联发射了一颗名为Sputnik Ⅰ的小型卫星,这标志着卫星通信的开始。 近几年来,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的研制和开发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美、加、日和欧洲国家都已或计划建立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可以构成陆、海、空的立体化移动通信网,沟通国际上乃至全球范围的世界漫游系统。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充分展现了卫星通信的优势和特点,它不仅可以向人口密集的城市和交通沿线,也能向人口稀少的地区提供移动通信服务,尤其是对正在运动中的汽车、火车、轮船、飞机、个人提供通信服务更具有特殊的意义。 二、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 卫星移动通信以VSAT和地面蜂窝移动通信为基础,结合空间卫星多波束技术、星载处理技术、计算机和微电子技术的综合运用,是更高级的智能化新型通信网,能将通信终端延伸到世界的每个角落,实现世界漫游,从而使电信网发生质的变化。 按卫星运行轨道来分,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基本上可以分为同步轨

道(GEO)、中轨道(MEO)和低轨道(LEO)系统。GEO系统技术成熟,成本低。对于GEO轨道,利用三颗卫星可构成覆盖除地球南、北极区的卫星移动通信系统。 本文中所设计的卫星移动通信系统主要覆盖东南亚地区,地面终端为手持机,为GEO 同步轨道卫星,卫星天线有140个点波束,EIRP:73dBW,G/T:15.3dB/K,支持数据速率9.6kbps, 至少能提供10,000路双向信道,频段为L波段,上行1626-1660MHz,下行1525-1559MHz。 该系统设计思路为:用户终端→信息编码→调制器→上变频器→功率放大器→卫星接收、下变频→解调、路由→上变频、发射→接收机与解调器→用户终端。 图1.系统组成图

卫星移动通信信道特性分析

收稿日期:2003-09-1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个人移动卫星通信电波传播特性研究0(60172006) 作者简介:1.符世钢(1979-),男,云南安宁人,云南大学信息学院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 移动通信关键技术研究; 2.任友俊(1973-),男,云南宣威人,曲靖师范学院计科系讲师、工学硕士,主要从事网络通信及其编程研究; 3.申东娅(1965-),女,云南昆明人,云南大学信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移动通信研究. 卫星移动通信信道特性分析 符世钢1,任友俊2,申东娅3 (1.3.云南大学信息学院,云南昆明 650091;2.曲靖师范学院计科系,云南曲靖 655000) 摘 要:卫星移动通信作为地面移动通信的补充,是实现全球个人通信的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同时也是目前发展最迅速的通信技术之一.卫星移动通信具有卫星固定业务和移动通信双重特点,其电波传输距离远,经历的环境特殊,导致其信道特性远比地面系统复杂.因此,研究其信道特性是设计出高效实用的通信系统的关键环节.本文对其信道特性进行了具体深入的分析,并对某些衰减因素的解决措施作了简要探讨. 关键词:卫星移动通信;信道特性;传输损耗;多普勒频移 中图分类号:TN927+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879(2003)06-0071-04 卫星移动通信是指利用卫星实现移动用户间或移动用户与固定用户间的相互通信.近年来地面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得到了飞速发展,但是它的覆盖范围有限,仅能为人口集中的城市及其附近地区提供服务.为了获得全球范围的无缝覆盖,实现名符其实的全球个人通信,不得不引入卫星移动通信来作为地面移动通信的补充.卫星移动通信具有覆盖面积大、业务范围广、适用于各种地理条件等优点,在过去二三十年中发展十分迅速,成为极具竞争力的通信手段之一. 与地面移动通信系统不同,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的电波传播要经过漫长的距离,其间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干扰.这大大增加了接收信号的波动性,成为保证通信质量的最大障碍.为此,研究信道特性成为设计通信系统的首要任务.本文将对其进行具体分析. 1 传输损耗 卫星移动通信中电波传播要经过对流层(含云层和雨层)、平流层直至外层空间,传输损耗大致为自由空间传输损耗与大气损耗之和.111 自由空间传输损耗 在整个卫星无线路径中自由空间(近于真空 状态)占了绝大部分,因此,首先考虑自由空间传播损耗.卫星移动通信系统无线链路与大尺度无线电波传播模型类似,在自由空间模型中,接收功率的衰减为T-R 距离的幂函数[1] .当发射和接收天线均具有单位增益时,自由空间路径损耗为:L f =10lg( 4P K d )2=20lg(4P 3@108 d f )(db)(1)当d 取km 、f 取GHz 为单位时,可简化为下式: L f =92145+20lgd +10lg f (db) (2) 112 大气层损耗 大气层在卫星无线路径中所占比例不大,但却是最不稳定的区域,其损耗是卫星移动通信最具特色的信道特征之一.伴随着天气的变化,降雨、降雪、云、雾等都不可避免地对穿透其中的电波产生损耗,个别极恶劣的天气甚至会造成通信信号的中断.由于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目前对其损耗只能通过实际观测积累数据并由此总结出一些经验公式. 在各种天气引起的损耗因素中,降雨损耗所占的比例最大且具有代表性.在雨中传播的电波会受到雨滴的吸收和散射影响而产生衰落.此时引入降雨衰减系数的概念,即由降雨雨滴引起的每单位路径上的衰减R ,R 如下式所示: 第22卷 第6期 2003年11月 曲 靖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JOURNAL OF QUJING TEACHERS COLLE GE Vol.22 No.6Nov.2003

卫星大作业设计

卫星移动通信系统设计一、主要技术指标 1)主要覆盖东南亚地区(92°E~140°E ,10°S~23°26’N),地面终端为手持机。 2)地球同步轨道,卫星轨道的高度为36000km。 3)波束:卫星天线有140 个点波束,EIRP:73dBW,G/T: 15.3dB/K。 4)支持数据速率9.6kbps, 至少能提供10,000路双向信道。 5)频段:L波段,上行1626-1660MHz,下行1525-1559MHz。 二、总体技术方案 1.系统组成 卫星通信系统主要由卫星星载转发器、地球站接收和发送设备组成。系统组成如图(1)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这些设备是如何构成系统,以提供端到端的链路的(用户终端→信息编码→调制器→上变频器→功率放大器→卫星接收、下变频→解调、路由→上变频、发射→接收机与解调器→用户终端)。 发送端输入的信息经过处理和编码后,进入调制器对载波进行调制;已调的中频信号经上变频器将频率搬移到所需的上行射频频率,最后经过高功率放大器放大后,馈送到发送天线发往卫星。卫星转发器除了对所接收的上行信号提供足够的增益外,还进行必要的处理(频率变换、译码、编码等)。卫星发射天线将信号经下行链路送至接收地球站。地球站首先将接收的微弱信号送人低噪声放大模块和下

变频器。低噪声放大模块的前端是具有低噪声温度的放大器,以保证接收信号的质量。下变频器、解调和解码与发送端的编码、调制和上变频对应。 图(1)星载和地球站设备 2.系统的传输技术体制 (1)信号调制方式(2-PSK ) 二相相移键控(BPSK)是相移键控中最简单的一种形式,相移大小为 180°,又可称为2-PSK 。简单来说,就是二进制信号的0和1,分别用载波相位0和π或π/2和?π/2 来表示。表达式为 S BPSK t =[ a k g t ?kT b k ]cos ?(ω0t) 式中a k 为二进制数字,a k 为+1的概率为P ,a k 为-1的概率为(1-P ) 采用BPSK 调制方式时,发送端以某个相位作为基准,因而在接

低轨道卫星移动通信系统方案

摘要 作为一种国家关键的基础通信设施,以及全球移动通信的有机组成部分,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在国家安全、紧急救援、互联网、远程教学、卫星电视广播以及个人移动通信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新一代宽带卫星通信系统可以提供个人电信业务、多信道广播、互联网的远程传送,是全球无缝个人通信、互联网空中高速通道的必要手段。近年来卫星通信新技术不断发展,特别是低轨道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其研究与应用已成为各国的战略发展重点。无线资源管理是低轨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这主要是由于卫星系统的资源是非常昂贵的,因此如何合理而有效地管理并利用卫星系统的资源已成为关键。 通过对低轨道卫星无线通信信道的基本特点的研究,文章具体从无线信道的缺点进行分析,并进行了matlab仿真模拟,得出信号经过多径信道的幅频特性,多径信道对不同频率信号的衰减情况不同,即具有频率选择性,以及信号经过多径信道的衰减情况,以及码元间隔对传输信号的影响,信号的码元间隔必须远大于信号的时延差,才能尽量的减小码间干扰。 关键词:低轨卫星通信,信道,信道特性

Abstract As a national key infrastructure communication, as well as an organic part of the global mobile communications, Star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in national security,emergency rescue, Internet, satellite TV broadcasting, remote teaching and personal mobile communication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such aspects. A new generation of broadband satellite communication system can provide personal telecommunication business, multicasting, remote transmission, the Internet is a global seamless personal communications, high-speed Internet air passage means necessary. Satellit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development in recent years, especially in low orbit satellite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has received the widespread attention, its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has become a national strategic priorities. Wireless resource management is the study of Leo satellite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this is mainly due to the satellite system resources is very expensive, therefore how to reasonable and effective management and use of the resources of satellite system has become a key. Through the low orbit satellite studies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wireless channel, the article specifically from wireless channel faults is analyzed, and the matlab simulation,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signal after a multipath channel amplitude frequency characteristics, multipath channel attenuation is different on different frequency signal, which has the frequency selectivity, as well as the attenuation of the signal through the multipath channel, and the influence of element spacing to transmission signal, the signal of the symbol interval must be greater than the signal delay is poor, can try to reduce intersymbol interference. KEY WORDS: LEO satellite, Channel,Channel characteristics

卫星移动通信系统体系设计及应用模型

卫星移动通信系统体系设计及应用模型 伴随通信系统“天地一体化”技术体系的推广,移动通信正朝着无缝覆盖的趋势发展,卫星移动通信覆盖面广的特点使其成为地面移动通信的必要补充。目前国外的卫星移动通信系统有北美移动卫星(MSAT)系统,亚洲蜂窝卫星(ACeS)系统,瑟拉亚卫星(Thuraya)系统以及提供全球覆盖的国际海事卫星(Inmasrsat)系统等。Inmasrsat由国际海事组织经营,使用该系统的国家已超过160个,用户达29万多个,其第4代系统BGA N是第1个通过手持终端向全球同时提供话音和宽带数据的移动通信系统,也是第1个提供数据速率证的移动卫星通信系统。因此这里提出卫星移动通信系统设计及其应用模型。 1 卫星移动通信系统传输模型 在卫星通信中,电波在空间传输时要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大气吸收、对流层闪烁、雨、雪等都会导致不同程度的衰减,其中降雨对信号的衰减最为严重,因此卫星链路的雨衰特性是影响卫星通信系统传输质量与可靠性的主要因素。在进行卫星通信系统设计时要采取必要措施来应对各种信号衰减,针对信道特点来设计传输模型。 卫星信号在卫星与地面网间的传输模型如图1所示。 图中,S-Um接口为移动终端与地面信关站使用卫星信道通过卫星中继进行信号的传输:Abis接口为地面信关站与信关站收发信机的接口;A接口为地面移动网交换中心与信关站的接口。 2 卫星移动通信系统通信体制 2.1 帧结构 移动卫星通信系统采用TDMA多址方式,在物理层信号以TDMA帧的形式进行传输,考虑到与地面GSM 网手持终端的兼容性,帧格式分为巨帧(hyper frame),超帧(superfr AME),复帧(mul TI frame),帧(frame),时隙(timeslot)。

浅谈卫星移动通信

浅谈卫星移动通信 【摘要】卫星移动通信由卫星通信技术和地面移动通信技术结合产生的新的通信方式,有着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和发展前景。但由于技术和市场原因,卫星移动通信的市场较小,未来的发展仍有不确定性。从目前的卫星移动通信市场发展情况看,静止轨道卫星移动通信发展是最好的。未来卫星移动通信的发展趋势是与地面通信网络组成无缝隙覆盖全球的个人通信系统,真正进入个人通信时代。同时,卫星移动宽带、终端综合化、星上处理等都是卫星移动业务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卫星移动通信技术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非常有必要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卫星移动通信系统。 【关键词】卫星移动通信优势发展动态发展趋势我国的发展现状建议 一、引言 谈起移动通信,我们都不会感到陌生。想家时,拨通父母的电话便能感受家人的温暖;闲暇时,登上QQ便能和朋友一起聊聊自己的故事;还可以经常上网冲冲浪,感受世界的千姿百态,拓宽我们的眼界。移动通信将我们与世界紧紧相连,并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但是,单纯依靠现有的地面移动通信系统,还远远不能满足我们的需求。我们可不想父母温暖的叮咛因信号差而终止,也不想仅因手机没有信号而置身“孤岛”。我们期盼着,无论何时、也无论何地我们都能与我们挂念的人实现通信。这在21世纪将不再是个遥不可及的梦想,迅猛发展的卫星移动通信将引领我们走进个人通信时代。 二、卫星移动通信的优势 卫星移动通信是由卫星通信技术和地面移动通信技术结合产生的新的通信方式,具有覆盖范围广、系统容量大、通信距离远、组网灵活、通信费用基本与距离无关、不受地形限制等特点,有着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和发展前景。依稀还记得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瞬间使得灾区对外通信完全中断,卫星是灾区惟一第一时间即可仰仗的通信设备。汶川大地震以悲剧性的方式证明了卫星通信的重要性。使用

卫星通信系统设计

卫星通信系统设计 一、设计要求 1.覆盖东南亚地区(地面终端为手持机); 2.波束:卫星天线有140个点波束,EIRP:73dbw, G/T :15.3db/k; 3.支持数据速率9.6kbps,至少提供10000路双向信道; 4.频段:L波段,上行1626--1660MHZ; 下行1525--1559MHZ。 二、总体设计方案 1.系统组成 卫星通信系统由卫星星载转发器、地球站接收、地球站发送设备组成。本设计系统卫星定位与赤道上空123oE,加里曼丹(即婆罗洲)上空。距地面3.6KM,属地球同步卫星。 系统组成如图1所示 发送端输入的信息经过处理和编码后,进入调制器对载波(中频)进行调制;以调的中频信号经过上变频器将频率搬移至所需求的上行射频频率,最后经过高功率放大器放大后,馈送到发送天线发往卫星。卫星转发器对所接受的上行信号提供足够的增益,还将上行频率变换为下行频率,之后卫星发射天线将信号经下行链路送至接受地球站。地球站将接受的微弱信号送入低噪声模块和下变频器。低噪声模块前端是具有低噪声温度的放大器,保证接收信号的质量。下变频、解调器和解码与发送端的编码、调制和上变频相对应。

2.系统传输技术体制 ○1,调制方式 本系统采用π/4-QPSK调制机制 QPSK(Quadrature Phase Shift Keying)正交相移键控,是一种数字调制方式。在数字信号的调制方式中QPSK四相移键控是目前最常用的一种卫星数字信号调制方式,它具有较高的频谱利用率、较强的抗干扰性、在电路上实现也较为简单。但是,当QPSK进行脉冲成形(信号发送前的滤波,减小信号间干扰,将信号通过设定滤波器实现)时,将会失去恒包络性质,偶尔发生的弧度为π的相移(当码组0011或0110时,产生180°的载波相位跳变),会导致信号的包络在瞬时通过零点。任何一种在过零点的硬限幅或非线性放大,都将由于信号在低电压时的失真而在传输过程中带来已被滤除的旁瓣。为了防止旁瓣再

卫星移动通信在军事方面的应用

卫星移动通信在军事方面的应用 [定义] 卫星移动通信是指车辆、舰船、飞机及单兵在运动中利用卫星作为中继器进行的通信。 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由通信卫星、测控站、网管和众多的移动站组成。通信卫星可利用具有大型天线的大型同步轨道卫星,也可利用众多中、低轨道运行的小型卫星。测控站用于对卫星的定点位置或运行轨道测量跟踪和进行控制管理。网管站是本系统和其它电信网络连接的枢纽。网络管理中心协调各站的正常工作,以保证本卫星通信网正常运转。系统中可以有不同类型的移动站。 卫星移动通信的工作频段选择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必须考虑其电波应能穿过电离层,传播损耗和其它附加损耗应尽可能小,同时具有较宽的可用频段以及技术可行性。在卫星移动通信系统中,移动站一般使用低增益宽波束,它接收到的来波有直射波、地面反射波和散射波。这三种来波合成,会使移动站接受信号电平发生相当大的随机起伏,产生所谓的"多经衰落",多经衰落严重时可使通信中断。 卫星移动通信系统有不同的分类方法。按卫星波束覆盖区域,可分为区域性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和全球卫星移动通信系统;按服务对象,可分为陆地卫星移动通信系统、航海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和航空卫星移动通信系统;按所用通信卫星的类型来分,可分为静止轨道(GEO)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和中/低高度轨道(MEO、LEO)卫星移动通信系统,而目前中/低高度轨道在卫星移动通信系统中发展最为显著。 无论GEO、MEO或LEO卫星移动通信的发展体现了本世纪末卫星通信的两个特点:一是面向移动电话服务,亦即窄带话音/数据服务的低轨(LEO)卫星应用;二是面向高速率信息高速公路的宽带数据服务,亦即Ka和Ku频段的低轨(LEO)卫星应用。但应注意到,在发展区域性移动电话和数据业务时,仍然不能忽视静止卫星(GEO)的成熟技术和有利条件,GEO卫星系统仍将平行地发展。 [相关技术]卫星通信;卫星移动通信;卫星通信技术 [技术难点] 无论是静止轨道卫星移动通信系统,还是中/低轨道卫星移动通信系统总的技术难点是:设备小型化、卫星智能化、网络综合化、信道带化、频率高频化轨道多样化等;就空间段而言,解决好处理转发器、自适应天线、星际链路、GEO轨道发展卫星群、非GEO轨道小卫星、轨道综合;就地面段而言应解决好自适应天

卫星通信系统设计讲解

卫星通信系统 设计方案 班级:011241 学号:01 姓名:

一、背景及研究目标 1.1卫星通信 卫星通信简单地说就是地球上(包括地面和低层大气中)的无线电通信站间利用卫星作为中继而进行的通信"卫星通信系统由卫星和地球站两部分组成。卫星通信的特点是:通信范围大,只要在卫星发射的电波所覆盖的范围内,从任何两点之间都可进行通信,不易受陆地灾害的影响(可靠性高);只要设置地球站电路即可开通(开通电路迅速),同时可在多处接收,能经济地实现广播!多址通信(多址特点);电路设置非常灵活,可随时分散过于集中的话务量,同一信道可用于不同方向或不同区间(多址联接)。 卫星在空中起中继站的作用,即把地球站发上来的电磁波放大后再反送回另一地球站"地球站则是卫星系统形成的链路"由于静止卫星在赤道上空3.6万千米,它绕地球一周时间恰好与地球自转一周(23小时56分4秒)一致,从地面看上去如同静止不动一样"三颗相距120度的卫星就能覆盖整个赤道圆周"故卫星通信易于实现越洋和洲际通信"。 通信卫星的最大特点就是可以为移动用户之间提供通信服务,具有覆盖区域更广,不受地理障碍约束和用户运动限制等优势,从移动通信卫星的轨道看,目前移动通信卫星的轨道主要有三种: GEO卫星位于地球赤道上空高度为35 786 km的轨道上,其角速度与地球表面旋转的角速度相同,因此相对地面静止,单颗GEO卫星覆盖范围较广约占地球总面积的1/3),最大可覆盖纬度±70°以内的区域[1]。在三种卫星中,GEO卫星距离地球最远,导致其与地面终端之间的通信延时最大,约为250 ms,链路损耗也较大。对于GEO轨道,利用三颗卫星可构成覆盖除地球南、北极区的卫星移动通信系统。 MEO卫星通常位于距离地面高度为10 000 km~20 000 km之间的圆形轨道上,其与地面终端之间的通信延时约为120 ms,链路损耗也相对较小。 LEO星座系统中的LEO卫星通常位于距离地面高度为500 km~2 000 km之间的圆形轨道上,其与地面终端之间的通信延时最短,约为25 ms,链路损耗也最小。 1.2目标 本文中所设计的卫星移动通信系统覆盖目标区域为中国大陆和沿海地区,为便于讨论,将目标区域抽象成圆心在东经105°、北纬30°、地心角为26°的一个圆内,其范围基本包括了中国大陆、领海以及部分周边地区。 通信卫星为GEO 同步轨道卫星,采用QPSK调制方式,上行链路为卫星交换的FDMA 每载波单路信号的FDMA(SDMA-SCPC-FDMA),下行链路为卫星交换的TDMA每载波单路信号的FDMA(SDMA-FDMA-MCPC-TDMA)。.LTE 随机接入策略为ALOHA协议。信道分配为按需分配(DA)方式。传输协议为IP协议。 该系统设计思路为:用户终端→信息编码→调制器→上变频器→功率放大器→卫星接收、下变频→解调、路由→上变频、发射→接收机与解调器→用户终端。

卫星移动通信发展现状及趋势

卫星通信关键技术最新进展 姓名:唐聪 班级:1402015 学号:14020150005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人们对于移动通信的需求增加,同时军队对 于卫星通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满足未来移动通讯的发展需要,新一代的 卫星通信系统应该具备速率快、覆盖广等优点本文从分析目前卫星通信系 统出发,简述卫星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及最新进展,并对未来卫星通信系统 的发展进行展望,以作为相关人员的参考。 目录 0引言 (3) 1卫星通信 (3) 2卫星通信系统的特点及面临的问题 (3) 2.1卫星通信的特点 (3) 2.2功能 (3) 2.3卫星通信发展历程 (3) 2.4卫星通信面临的问题 (4) 3卫星通信系统体系结构 (4) 3.1体系结构分类 (4) (1)交互式宽带卫星Internet接入系统结构; (4) (2)非对称宽带卫星接入系统结构; (4) (3)宽带卫星骨干传输系统结构。 (4) 3.2应用方面 (4) 4卫星通信关键技术及进展 (4) 4.1随机接入技术 (4) 4.2多波束天线 (4) 4.3星上处理 (5) 4.4星间链路 (5) 4.5卫星频谱资源 (6) 4.6星地融合通信 (6) 4.7卫星宽带通信 (6) 5卫星通信发展展望 (7) 5.1通信卫星的发展趋势 (7) 5.2卫星通信的演进 (7) 5.3卫星通信的结合 (8) 5.4卫星通信宽带化 (8) 6结论 (8) 7参考文献 (9)

0引言 通信卫星始于1964年,当年在美国成立了国际通信卫星组织INTELSAT。1965年,美国发射了第一颗商用通信卫星晨鸟号(“Early Bird”)。之后,卫星通信技术及其应用蓬勃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除了在军事领域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以外,卫星通信还为人们提供丰富多彩的电视广播和语音广播,为地面蜂窝网络尚未部署的偏远地区、海上和空中提供必要的通信,为发生自然灾害的区域提供宝贵的应急通信,为欠发达或人口密度低的地区提供互联网接入等…但是卫星通信自身存在的弱点却使得它长期以来一直作为地面固定、无线或移动通信系统的一种补充通信方式。例如:对于网络层存在的传输时延长、丢包率高及链路干扰等问题,需要采用新的算法和协议对网络层进行优化,从而使卫星通信适合于个人移动通信和宽带互联网接入;在物理层,由于卫星通信的视距传输特性,限制了部分区域特别是繁华市区的用户接入卫星网络,需要采用新的通信网络架构来推进卫星通信网络和地面通信网络的融合。近期,卫星通信新技术的迅速发展和通信商业市场需求的不断增长,极大地促进了卫星通信业务和通信模式的创新发展,使当前成为卫星通信历史上最活跃的时期之一。 1卫星通信 卫星通信是利用人造地球卫星作为中继站的两个或多个地球站相互之间的无线电通信,是微波中继通信技术和航天技术结合的产物。卫星通信的特点是通信距离远,覆盖面积广,不受地理条件限制,且可以大容量传输,建设周期短,可靠性高等。 2卫星通信系统的特点及面临的问题 2.1卫星通信的特点 卫星通信与其他通信方式比较,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传输速率高; (2)为了独立于地面网络,多数卫星宽带通信系统使用微波或激光星间链路实现卫星互连,构成空间骨干传输网络; (3)由于卫星链路的传输损耗大,在高速传输情况下,要求用户使用具有较大口径的天线。因此,短时间内卫星宽带系统将无法支持手持终端移动中的高速通信。 (4)通信距离远,且费用与通信距离无关。从图16.2中可见,利用静止卫星,最大的通信距离达18100km左右。而且建站费用和运行费用不因通信站之间的距离远近、两通信站之间地面上的自然条件恶劣程度而变化。这在远距离通信上,比微波接力、电缆、光缆、短波通信有明显的优势。 (5)广播方式工作,可以进行多址通信。通常,其他类型的通信手段只能实现点对点通信,而卫星是以广播方式进行工作的,在卫星天线波束覆盖的整个区域内的任何一点都可以设置地球站,这些地球站可共用一颗通信卫星来实现双边或多边通信,即进行多址通信。另外,一颗在轨卫星,相当于在一定区域内铺设了可以到达任何一点的无数条无形电路,它为通信网络的组成,提供了高效率和灵活性。 (6)通信容量大,适用多种业务传输。卫星通信使用微波频段,可以使用的频带很宽。一般C和Ku频段的卫星带宽可达500~800MHz,而Ka频段可达几个GHz。

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现状

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现状与应用 课题组成员:郜凌云刘萍吴龙飞张智力郑良缘周韦 一、概述 现有的地面通信基础设施不能为所有地区提供良好的通信服务,而在陆地、海上、空中、运输、救 灾、军事等许多环境下又需要移动通信服务。卫星通信网络在这种场景下是唯一的选择,这就是移动卫 星系统(MSS引起人们的关注,同时带来商机的原因。人们使用多点波束天线技术、低噪声接收技术及星上处理技术,使工作在L、S频段和新开发的Ku、Ka频段小型终端甚至是手机直接接入卫星系统。 而在卫星装备再生转发器并建立星间链路,就可以实现卫星不同波束间和卫星间的流量交换。 卫星在相应的轨道绕地球运转,按其轨道高度,可分为运行在地球赤道上的静止轨道卫星(GEO和非同步轨道卫星(non-GEO两种。 ●静止轨道卫星运行在高度约35800km的赤道面上,长距离传输造成了巨大的传输路径损耗和通 信时延,典型的静止轨道卫星工作在S、L、Ku及Ka等频段上,频率越高损耗越大,所以需要尽量大尺寸的天线。因此,它比较适合固定卫星服务。但是仍然有一些GEO系统为移动通信提供服务。 ●非静止轨道卫星有两种可用的轨道类型:500~2000km的低轨道(LEO和 8000~12000km的中轨道

(MEO。相对于静止轨道卫星,中低轨道卫星距地面近,具有较低的传输时延和线路预算。但是非静止轨道卫星系统复杂,需要多颗卫星来保证有效的覆盖率。这需要进行频繁的卫星天线波束间、不同卫星 间、甚至地面关口站间的越区切换。 MSS系统还会受到障碍物的遮挡、反射等问题影响,以及低功率便携式终端小天线回路预算的限制。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采用两种类似但又各具特色的设计方案:混合网络与综合网络。 混合网络是在不能看见卫星的情况下,用地面中继器来转发本地卫星信号,还可利用地面蜂窝系统 提供返回链路来简化移动终端的功率管理。由于使用了本地无线系统,卫星覆盖范围扩大到了室内和城市地区,基站可将卫星信号转换到本地无线系统,反之亦然。 综合网络是把地面蜂窝系统作为替代系统,连接移动用户的上行或下行通路。 二、卫星移动系统相关介绍 1.频段 卫星移动系统所使用的频段范围由世界无线电大会进行分配。固定卫星业务使用C/K频段,移动业 务使用较低的L/S频段。由于较低的信号损耗及大气影响,L/S系统可以采用小尺寸的车载天线。但随着宽带业务的需求,及可用的L/S频率资源的短缺(上行1980~2010MHZ,下行2170~2200MHZ,促使MSS系统向更高的频率发展,开始采用Ku和Ka频段。

L波段卫星移动通信业务

通信卫星的工作波段-L 波段卫星移动通信业务 L 波段卫星移动通信业务 L波段的卫星通信和广播业务主要为:利用GEO(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向车载、船载、机载和便携式终端提供移动电话和数据通信业务、利用GEO卫星或LEO(低轨)卫星星座向手持终端提供移动电话和数据通信业务,以及利用GEO卫星向便携式和车载终端提供声音和数据广播业务。 由于可用带宽窄,加上车载、便携式和手持终端的天线波束宽,L波段卫星通信的频率资源和轨位资源极为紧缺。因此,相应的业务范围局限于向常规的卫星通信、移动通信、以及有线通信服务区外的用户,提供话音和低速数据通信。尽管L波段卫星通信终端的售价通常比较低廉,但是,L波段卫星通信系统的建设成本高,其通信费用也远高于常规的卫星通信手段。 系统设备与资源 静止卫星 静止通信卫星工作在距离地球表面大约3万6千公里的同步轨道上,一颗卫星可以覆盖大约1/3的地球表面。静止卫星与地面终端的距离远,无线电信号的单跳时延,即从一个地面终端经卫星转发至另一个地面终端的传输时延长达1/4秒上下,电波的传输损耗也高达180dB以上。为了限制通话延时,移动终端之间的通话线路应避免采用双跳或多跳连接,需要在卫星上引入复杂而昂贵的星上交换设备。为了能向天线增益和射频功率都很低的手持式地面终端提供服务,卫星天线需要采用大口径、高增益设计。由于发射火箭的尺寸限制,大口径天线还得采用折叠展开式设计。为了提高频率资源的利用率,卫星天线多采用密集点波束设计,以便通过波束隔离的手段,重复使用L波段的可用带宽。由此可见,可以向手持或便携式终端提供服务的静止通信卫星的结构复杂,发射和展开过程的风险高,造价通常为常规通信卫星的3到5倍。 低轨卫星星座 低轨卫星的覆盖范围随轨道高度而变。多颗低轨卫星组成的星座有可能动态覆盖整个地球表面。卫星星座通常由等间隔分布在赤道环上的多个倾斜卫星轨道、以及均匀分布在每个倾斜轨道上的多颗卫星所构成。星座中的卫星数量取决于卫星的轨道高度,星座的覆盖范围取决于卫星高度和轨道倾角。考虑到低轨卫星星座的卫星数量为数十至数百个,低轨卫星的工作寿命又因大气阻力的影响而远低于静止卫星,卫星星座的建设和维护费用数十倍于常规静止轨道通信卫星。 地面终端天线 L波段地面移动终端的天线增益很低,方向性也极差。例如,锥形螺旋天线的标称增益约为3dB,方向图为半球状;微带天线的标称增益为2dB,方向图为宽环形;下垂式交叉偶极子天线的标称增益为5dB,方向图为环形;圆柱形隙缝天线的标称增益为2dB,方向图为环形。 由于L波段地面终端天线对本系统卫星和邻星的鉴别力有限,静止轨道环上可以容纳的L波段卫星数量远少于C波段和Ku波段卫星。相邻的L波段卫星之间只能通过协调,分享有限的带宽资源。 工作波段 国际电联在《无线电规则》中,为卫星通信分配的L波段资源如表1所示。

卫星通信系统

卫星通信系统题目:卫星移动通信系统 学院:信息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姓名:张永明 学号:200710404207 班级:通信072班 指导教师:彭艺

摘要 随着信息社会化的快速发展与需求扩大,传统的地球静止轨道(GEO)卫星通信已不能满足市场要求。而随着卫星发射技术的进一步成熟和小型卫星技术的进展,利用非静止轨道(NGEO,它又可分为低轨道LEO,中轨道MEO和高轨道HEO等)卫星组网完成新的通信功能(如移动通信和大容量通信)已进入了人们的视野。正因为卫星移动通信系统(MSS)的市场与发展前景如此之诱人;近些年来一些全球性大公司都纷纷研究开发各类LEO/MEO/HEO /GEO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卫星移动通信系统通常又可分为区域性移动通信系统和全球性移动通信系统。区域性移动通信主要采用地球静止轨道移动通信卫星;如国际移动卫星组织(原国际海事卫星组织)的“国际移动卫星”系统(INMARSAT)。建立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可以覆盖区内的小型、低成本终端能通过卫星链路与其他用户进行通信,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解决了通信网的全面覆盖问题。这种利用卫星移动通信系统来体统基本的通信业务的方法,经济见效快,对发展中国家具有普遍意义。 关键字 卫星移动通信技术特点自动跟踪系统工作原理 TDMA CDMA FDMA 一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的技术特点及难点 卫星移动通信是系统庞大、技术复杂的现代化通信系统,它的主要技术特点和难点是:(1)卫星天线的波束应能适应地面覆盖区域的变化并能保持指向,用户移动终端的天线必须能在移动中保持对卫星的指向,或者是全方向性天线。 (2)因为移动终端的EIRP值有限,对空间段的卫星转发器及星上天线都必须专门设计。 (3)工作频段的下限由适合于移动地球站的小口径天线所能达到的增益而定,上限则受到雨衰等因素制约,因此一般只能在200 MHz~10 GHz之间。 (4)多颗卫星构成的卫星星座,需要建立星间通信链路和星上处理、星上交换系统,也需要在地面建立具有交换和处理能力的关口站。 (5)卫星覆盖区域的大小与卫星轨道高度和卫星个数有关。

卫星移动通信信道特性分析(精)

收稿日期 :2003-09-10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个人移动卫星通信电波传播特性研究0(60172006 作者简介 :1. 符世钢 (1979- , 男 , 云南安宁人 , 云南大学信息学院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 , 主要从事 移动通信关键技术研究 ; 2. 任友俊 (1973- , 男 , 云南宣威人 , 曲靖师范学院计科系讲师、工学硕士 , 主要从事网络通信及其编程研究 ; 3. 申东娅 (1965- , 女 , 云南昆明人 , 云南大学信息学院副教授 , 主要从事移动通信研究 . 卫星移动通信信道特性分析 符世钢 1, 任友俊 2, 申东娅 3 (1. 3. 云南大学信息学院 , 云南昆明 650091; 2. 曲靖师范学院计科系 , 云南曲靖 655000 摘要 :卫星移动通信作为地面移动通信的补充 , 是实现全球个人通信的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 , 同时也是目前发展最迅速的通信技术之一 . 卫星移动通信具有卫星固定业务和移动通信双重特点 , 其电波传输距离远 , 经历的环境特殊 , 导致其信道特性远比地面系统复杂 . 因此 , 研究其信道特性是设计出高效实用的通信系统的关键环节 . 本文对其信道特性进行了具体深入的分析 , 并对某些衰减因素的解决措施作了简要探讨 . 关键词 :卫星移动通信 ; 信道特性 ; 传输损耗 ; 多普勒频移 中图分类号 :TN927+1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879(2003 06-0071-04

卫星移动通信是指利用卫星实现移动用户间或移动用户与固定用户间的相互通信 . 近年来地面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得到了飞速发展 , 但是它的覆盖范围有限 , 仅能为人口集中的城市及其附近地区提供服务 . 为了获得全球范围的无缝覆盖 , 实现名符其实的全球个人通信 , 不得不引入卫星移动通信来作为地面移动通信的补充 . 卫星移动通信具有覆盖面积大、业务范围广、适用于各种地理条件等优点 , 在过去二三十年中发展十分迅速 , 成为极具竞争力的通信手段之一 . 与地面移动通信系统不同 , 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的电波传播要经过漫长的距离 , 其间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干扰 . 这大大增加了接收信号的波动性 , 成为保证通信质量的最大障碍 . 为此 , 研究信道特性成为设计通信系统的首要任务 . 本文将对其进行具体分析 . 1 传输损耗 卫星移动通信中电波传播要经过对流层 (含云层和雨层、平流层直至外层空间 , 传输损耗大致为自由空间传输损耗与大气损耗之和 . 111 自由空间传输损耗 在整个卫星无线路径中自由空间 (近于真空 状态占了绝大部分 , 因此 , 首先考虑自由空间传播损耗 . 卫星移动通信系统无线链路与大尺度无线电波传播模型类似 , 在自由空间模型中 , 接收功率的衰减为T-R 距离的幂函数 [1] . 当发射和接收天线均具有单位增益时 , 自由空间路径损耗为 :L f =10lg( K 2=20lg(3@108 d f (db (1 当 d 取 km 、 f 取 GHz 为单位时 , 可简化为下式 : L f =92145+20lgd +10lg f (db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