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面向东南亚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从就业角度探讨云南高校南亚东南亚语种人才培养

从就业角度探讨云南高校南亚东南亚语种人才培养云南是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省份,也是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国家交流合作的重要门户。
随着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国家关系的不断深化,对南亚、东南亚语种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
云南高校应当积极开展南亚、东南亚语种人才的培养工作,以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
云南高校应当开设南亚、东南亚语种专业,培养具备南亚、东南亚国家语言能力的人才。
目前,云南少数高校已经开设了泰语、缅甸语、印度尼西亚语等专业,但规模较小,需进一步扩充。
云南高校应当在南亚、东南亚语种专业方面增设更多的课程,培养更多的人才。
云南高校还可以与南亚、东南亚国家的高校进行合作,开设双学位或联合培养项目,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资源。
云南高校应当加强南亚、东南亚语种教师队伍的建设。
南亚、东南亚语种专业的教师队伍是培养人才的核心力量。
云南高校应当招聘更多的南亚、东南亚语种专业教师,增加专业人才的培养能力。
云南高校可以鼓励现有教师进行南亚、东南亚语种的学习和研究,提高整个教师队伍的南亚、东南亚语言能力和专业水平。
云南高校应当加强南亚、东南亚语种人才的实践能力培养。
语言能力的培养不仅仅需要课堂上的学习,还需要实践中的锻炼。
云南高校可以积极推动学生参与南亚、东南亚国家的交流项目,如交换学生、实习项目等。
通过实践,学生可以更好地提升自己的语言交流能力、跨文化沟通能力,为将来就业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云南高校应当与企业、社会机构加强合作,提升南亚、东南亚语种人才的就业竞争力。
云南高校可以与用人单位进行合作,了解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和培养模式,提供更贴近就业市场的人才培养方案。
云南高校还可以组织专业招聘会、推荐人才等活动,与企业建立更紧密的联系,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云南高校南亚、东南亚语种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适应就业市场需求,云南高校应当开设南亚、东南亚语种专业,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实践能力,与企业合作提升就业竞争力。
只有这样,云南高校才能为云南省乃至整个国家培养出更多的南亚、东南亚语种人才,推动与南亚、东南亚国家的交流与合作。
面向东南亚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型人才

*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 2006 西部项目(06XSH007)、国家社科基金(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青年专项 (EIA080299)和云南省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研 究 基 地 重 大 攻 关 项 目 (2007JD-07)的 研 究 成 果
66
中国高教研究
2020809年年第第126 期
适应双文化、获得双文凭、就业双市场,突破了传统创新型人 才就业面向东南亚的单向性。
学科特色优势, 选取了最具国际化培养特色的国际经济与贸 易、旅游管理与服务及对外汉语这三个专业启动了“面向东南 亚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型人才的创新与实践”的教改项目, 并以此为切入点,开展更高层面、更深层次的教学改革实践, 以此带动人才培养的整体教育教学改革。
二、践行面向东南亚创新型人才培养构建新模式 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要 培养面向东南亚理论与实践兼备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使他 们成为沟通中国-东盟、云南-东南亚的纽带,能在理论研究或 实践运作的特定领域较好地开展工作的专门人才, 必须立足 本土对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要素进行系统分 析与规范设计[5],即进行系统性的本土化教改行动 。 云南师范 大学针对传统国际化人才培养方式的不足, 面向东南亚实施 培 养 创 新 型 人 才 的 教 改 实 践 ,创 建 了 “2232”国 际 化 人 才 培 养 模式,即整合国内国外两种教学资源 ,按 专 业 特 点 确 立 “2+2”、 “3+1”(“国 内+国 外 ”教 学 年 限 )两 种 培 养 类 型 ,构 建 国 际 化 课 程、实践和管理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平台。 按此培养模式完成 学业的学生毕业时可获得国内国外两所大学文凭, 同时具备 英语和泰语两门外语的应用能力,就业面向国内外两个市场。 这一教改实践开发了国外教育教学资源利用的新路径, 构建 了国际视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1. 立足本土实际进行人才培养。 首先 是 立 足 本 土 开 辟 了 一条培养国际化人才的新路。 该模式实施学生整班建制国外 学习,这种按专业、分班级、有规模、成体系培养国际化人才的 做法,在全国尚属首创,对东南亚等发展中国家具有影响力和 应用性。 其次,充分发挥了高校国际合作交流的两种优势,即 利用云南与东南亚山水相连、文化相系、经济相关的特殊区位 优势以及消费水平相近、学习成本差异不大、优质教育资源互 补的教育基础优势,创建了国内学习与国外学习衔接、教学计 划贯通、课程内容接轨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凸显了面向东 南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一体化特征。 再者,实现了三个突破, 即:整班建制的学生国内国外学习有机结合、课程学习与国外 实践交叉、专业知识学习与实践能力培养并举,突破了传统国 际化人才培养的方式;教学资源共享、师资队伍互补、管理机 构协作,突破了传统国际教学资源整合的渠道;掌握双语言、
从就业角度探讨云南高校南亚东南亚语种人才培养

从就业角度探讨云南高校南亚东南亚语种人才培养云南是中国面向南亚和东南亚地区的重要门户和窗口,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和文化优势。
随着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各国交流合作的日益深入,对南亚和东南亚语种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而云南作为我国西南地区重要的高校集聚地,对南亚和东南亚语种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云南高校对南亚和东南亚语种人才的培养始于上世纪80年代,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显著成绩。
目前,云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昆明理工大学、大理大学等高校都设有南亚语言文化、东南亚语言文化等相关专业,并拥有一支经验丰富、业务能力突出的教学团队。
云南省还设立了南亚研究中心、东南亚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为南亚和东南亚语种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学术支撑。
云南高校南亚东南亚语种人才培养也存在一些问题。
专业设置相对单一,只有少数高校开设了相关专业,导致南亚和东南亚语种人才的培养规模不大,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教学资源不足,部分高校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设施相对薄弱,难以保障学生得到良好的教育和培养。
缺乏行业与企业合作,学校与用人单位的对接不够紧密,学生在毕业后就业压力较大,就业率较低。
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云南高校应当积极探索南亚东南亚语种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从就业角度出发,加强对南亚东南亚语种人才的培养。
高校应当不断优化专业设置,扩大南亚东南亚语种人才的培养规模。
可以在现有的基础上,增设相关专业,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
高校应当加大师资力量和教学设施的建设力度,提升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这样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和学术支持,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南亚东南亚语种。
高校还应当加强与行业与企业的合作,开展校企合作办学。
就业是南亚东南亚语种人才培养的重要出发点和落脚点,高校应当与当地的企业和相关行业建立紧密的联系,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加强实践教学,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
高校还应当拓宽就业渠道,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第六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云南师范大学获奖情况一览表

35
大学生就业指导案例教学的探究与实践
党委宣传部纪委
计信学院史政学院
张玮李永明徐天伟李宏吴洋等
校级三等奖
36
美术学(师范)专业油画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艺术学院
马惠龙林自栋等
校级三等奖
37
以示范群体建设促进学风建设的创新实践
团委
张开文周本贞欧阳俊虎杨亚东杨映霞
校级三等奖
38
深化信息检索课程改革,提高大学生信息素质
生命科学学院
蔡金红汪旭李忠光龚明周滔等
校级三等奖
22
更新内容,强化实践,搞好《模拟电子技术》精品课程建设
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
李曼义杨卫平姜涛李梅张超等
校级三等奖
23
师范专业大学生艾滋病知识教育及教法培训
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
骆华松陈亚颦李亚蔡金红师振黎等
校级三等奖
24
师范生教育技术技能培养模式探索
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校级二等奖
20
项目式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的IT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计算机科学与
信息技术学院
徐天伟夏幼明甘健侯梁立等
校级二等奖
序号
成果名称
成果主要完成单位
成果主要完成人
奖次
21
物理学五年制双学位教师教育专业改革与实践
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
候德东杨卫平刘应开陈瑶解福瑶等
校级二等奖
22
开创艺术教育新专业,积极主动为云南基础教育服务
白凤翔罗滨朱云东王卫娜白海城等
校级三等奖
25
云南师范大学教学管理信息化探索与实践
教务处
杨九迎陈斌陈元丁李云湘张丽辉等
校级三等奖
大理学院面向东南亚汉语国际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大变化 ,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一直是高等教育 的重
大 课题 。随着 我 国经 济 社会 的快 速 发展 变 化 , 高等
教 育 人 才 培养 模 式 不 断 创 新 , 确 立 以社 会 需 求 为 “
导 向的方 向性 ” 。 国家教 育 十二 五规 划 纲要 也 明 ㈩ 确 规定 :创新 人 才 培养 模式 , 应 国家和社 会 发 展 “ 适
领域 ” 的国际教育合作培养模式 , 即以汉语 国际人
才培 养 为核心 , 国内 ( 理学 院 ) 国、 挝 ) 校 教 育为 平 台 , 本 科 专 业 教 学 、 老 高 在 课 程体 系改 革 和 教学 实 践 综 合 体 系创 建 三个 领 域 进 行 了创新 和实践 。我们 与柬埔 寨金 边皇 家大学 合作 创办 了柬埔 寨 国家第 一 个汉 语 言本 科专 业 ; 泰 国 与 吞 武里 皇家 大 学合作 设 计 了融 专业 课程 、 教学 实践 和 就 业能 力 培 训 为一 体 的3 1 程体 系 ; 泰 国吞 +课 与 武 里大 学 、 柬埔 寨金 边 皇家 皇 家 大学 以及 老挝 国立 大 学共 同建 设 境外 汉语 教学 实 践基 地 , 以基地 为 平 台 ,创 建 了面 向东 南 亚汉语 人 才需 求 的 岗前 培训 、
i o tn ed i olg e om. o a nv r i ,D l Un v ri ac e od o e o p ru i ft e B i g h a o sr cin mp r tf l c le e r f r Asa l c l ie st a i n u y a i ie st c t h sh l ft p ot n t o r e e d C n t t y h y h d u o a d i tg ae t w e t r n u e o t o e t b ih S uh a t As re t d C i e e i tr ain l p ro n l t i i g mo e n n e r t s i o n f au e a d s p r r y t sa l o t e s s ii s i o n e h n s ne n t a e s n e r n n d . a i o a
从就业角度探讨云南高校南亚东南亚语种人才培养

从就业角度探讨云南高校南亚东南亚语种人才培养云南地处我国西南边陲,是中国重要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之一,也是国际交流交往的重要门户。
在云南省,南亚和东南亚语种的使用广泛,并且具有重要的地区特色,尤其是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云南省对外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对于培养和输送南亚和东南亚语种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而云南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应当充分利用区位和资源优势,积极探索南亚东南亚语种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以满足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迫切需求。
一、云南高校应加强南亚东南亚语种师资力量建设南亚和东南亚语种的语言体系复杂,而且与汉语有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对教师的语言能力和专业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云南高校应当加强南亚东南亚语种师资力量建设,引进国外优秀教师,同时加强国内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的语言水平和教学能力。
只有拥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才能够更好地推动南亚东南亚语种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
二、加强南亚东南亚语种课程建设,拓宽学生学习途径云南高校要加强南亚和东南亚语种课程建设,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途径。
目前,学校可以开设普通话+南亚东南亚语种的双语教学课程,也可以通过选修课的形式,开设南亚和东南亚语种相关课程,向学生介绍这些语种的基本知识和应用技能。
学校还可以通过与国外高校的合作,为学生提供前往南亚和东南亚国家学习交流的机会,拓宽学生的学习途径和视野。
三、加强南亚东南亚语种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语言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只有通过实际的语言运用才能够掌握一门语种。
云南高校应当加强南亚东南亚语种的实践教学,通过开设实践课程、实习和社会实践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
学校可以积极与企业、社会组织等合作,为学生提供参与实际项目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
四、加强与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合作,提供更多就业机会云南省地处我国西南边陲,与南亚和东南亚国家交往频繁,因此南亚和东南亚语种人才在当地的需求量很大。
桥头堡战略下云南省东南亚语言人才培养研究

桥头堡战略下云南省东南亚语言人才培养研究作者:杨雁,张琳,白丽华,孟新星来源:《科技资讯》 2015年第1期杨雁张琳白丽华孟新星(云南农业大学热带作物学院云南普洱 665000)摘要:云南省地处中国与东南亚及南亚三大经济区的结合部,连接中国、东南亚和南亚三大市场,并具有沟通太平洋、印度洋的区位优势。
随着桥头堡建设步伐的加快,既懂专业知识,又有语言沟通能力的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备受瞩目,因此东南亚语言人才的培养也成为了桥头堡建设的重要手段和内容。
该文通过调研云南各地州外资企业、中资企事业单位对东南亚语言人才的需求情况,结合云南省东南亚语言人才培养现状,探索研究高校东南亚语言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桥头堡战略东南亚语言人才人才需求中图分类号:G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1(a)-0128-011 目前云南省东南亚语言人才培养现状2012年由云南省教育厅、云南省财政厅、云南省政府外事办公室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云南省高等学校小语种人才培养工作的实施意见》提出:在设有外语专业的高校,率先开设双专业或复语专业,学生可修读小语种学位或专业课程;高校面向英语专业学生开设旅游课程,面向旅游专业学生开设小语种课程,培养小语种旅游人才;非英语专业学生可选修小语种课程代替大学英语课程。
为适应桥头堡建设新形势下人才需求,云南省东南亚语种教学规模不断扩大、质量逐步提升,目前共建设东南亚语种教研室56个,选修东南亚语种的高校在校生人数达3.5万余人。
目前全省共有43所高校开设了62个东南亚语言专业,在校生达6 159人。
人才培养模式大概可分为“单纯语言型”、“语言+方向型”和“专业+语言型”三种。
“单纯语言型”以语言文化为主,大多本科院校选择此模式。
“语言+方向型”以语言为主,加入方向型课程,如商务、旅游等,高职院校多采用此类培养模式。
“专业+语言型”则以某学科专业为主,同时辅修一门东南亚非通用语,此类型人才培养模式在高校中占有相当的比例。
从就业角度探讨云南高校南亚东南亚语种人才培养.doc

从就业角度探讨云南高校南亚东南亚语种人才培养2020年4月从就业角度探讨云南高校南亚东南亚语种人才培养本文关键词:南亚,东南亚,云南,人才培养,语种从就业角度探讨云南高校南亚东南亚语种人才培养本文简介:摘要: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反映了学校人才培养的社会认可度。
本文通过对云南民族大学2015年—2018年南亚东南亚语种毕业生就业现状的调查,发现当前云南高校南亚东南亚人才语种分布不均衡、人才培养针对性不强、人才培养质量有待提升等问题,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
关键词:就业现状,南亚东南亚语种,人才培养从就业角度探讨云南高校南亚东南亚语种人才培养本文内容:摘要: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反映了学校人才培养的社会认可度。
本文通过对云南民族大学2015年—2018年南亚东南亚语种毕业生就业现状的调查,发现当前云南高校南亚东南亚人才语种分布不均衡、人才培养针对性不强、人才培养质量有待提升等问题,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
1关键词:就业现状,南亚东南亚语种,人才培养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2015年来,伴随云南省“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新定位,南亚东南亚各国与中国双方的经贸合作、友好交往及民族文化交流的不断提升,云南省对从事外交外事工作、经贸合作、对外投资、引进外资、汉语国际教育、旅游发展等小语种人才的需求旺盛且呈上升態势。
除了对熟悉和通晓语言的小语种语言专业人才以外,从长远来看,对于小语种相关高端人才目前也处于亟需状态,包括外交工作人才,国际区域问题研究专家,同声传译人才以及中方管理人员、教师和各类研究者等等。
本文从云南高校南亚东南亚语种人才就业现状出发,以云南民族大学为例,对2015年以来的南亚东南亚语种人才就业情况以及用人单位进行调研,探讨云南高校南亚东南亚语种人才培养存在的不足以及相关建议。
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国际化 人 才 ” 是在世界政治 、 经 济 多 元 交 互 与 全球 化演 进过程 中衍 生 而来 的新 词 汇 , 意指“ 具 有 国 际意识 和胸 怀 以及 国际一流 的知 识结 构 , 视 野和 能 力
达到 国际 水准 , 在 全球 化竞 争 中善 于把握 机 遇 和争 取
7 0
主动 的高 层次 人 才 ” I 2 J 。综合 学 界 的现 有认 识 , 国际
化人 才总 体上 应 具 备如 下 素 质 : “ 宽广 的 国际 化 视 野
质 人才 的短 缺 , 在 很大程 度 上是 由人 才 培养模 式 的非 适应 性 引起 的 , 随着 区 域 交 互 性 人 才 需 求 的急 速 增 长, 创新 云南 面 向东南 亚 的国际 化人 才 培养模 式 具 有
( 一) 国 际 化 人 才
立 足云南 的高等教 育 国际化 发展 , 培 养 面 向东 南 亚 的 国际化人 才 , 既是 加 快 大 湄 公河 次 区域 合 作 , 推 进 云
南 桥头堡 建设 的现 实需要 , 又是 深化 中国一东 盟 自由 贸易 区建设 , 适应 中 国面 向东 南 亚高 等教 育 国际 合作 与 交流 的时代 要 求 。在 当前 云 南 面 向东南 亚 国 际化 人 才培 养质 量 、 规格 、 数 量 未 能 完 全 满 足 现 实需 求 的 形 势 下 , 系统思 考云 南 面 向东 南 亚 国 际化 人 才 的 内 涵, 并 有针对 性 地提 出相 应 的人 才 培 养模 式 , 具 有 重
摘要: 面 向东 南 亚 培 养 国 际 化 人 才 是 云 南 高 等 教 育 国 际 化 的 重 要 内容 , 立足云南 , 培 养 适 应 云南 — — 东 南 亚 区 域 交互 特殊 性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人 才 , 对云南桥头堡建设、 高 等 教 育 国 际 化 发 展 以 及 探 索 国 际 化 人 才 培 养 具 有 积 极 意 义 。 对 云 南 面 向 东 南 亚 国 际 化 人 才培 养 模 式 的探 索 , 极大地有助于 找; 隹云 南 高 等 教 育 国 际 化 人 才 培 养 的 目标 和 方 向 , 有 效 指 导 云 南 高 等 教 育 国 际 化 人 才培 养 的 实践 。 关键词 : 云南省 ; 东南亚 ; 国际 化 人 才 ; 培 养 模 式 中图分类号 : C 9 6 1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4 —6 3 9 2 ( 2 0 1 3 ) 0 l 一0 0 7 0 一( ) 4
在“ 中 国一 东 盟 自由 贸易 区 ( C h i n a a n d A S E A N
F r e e T r a d e A r e a , C A F T A) ” 及“ 大湄公 河 次 区域 ( G r e a t
一
、
面向 东南 亚国 际 化 人才的内 涵
m e k o n g s u b r e g i o n c o o p e r a t i o n , G M S ) ” 建 设发 展不 断深
《 东 南亚 南亚研 究》
2 0 1 3年第 1期
云 南 面 向东 南 亚 国际 化 人 才培 养 模 式探 索
伊 理 段 从 宇
( 1 .云 南 大 学 留 学 生 院 , 云 南 昆 明 6 5 0 0 9 1 : 2 .云 南 师 范 大 学 高 等 教 育 与 与 区 域 发 展 研 究 院 , 云 南 昆 明 6 5 0 0 9 2)
化, “ 云南 桥头 堡战 略 ” 不 断推 进 的时 代 背景 下 , 云南
作 为 中国与东 盟交 互的重要 前 沿 , 在 中 国与东南 亚 国 家 的政 治 、 经济 、 文化交 往 中具 有 特殊 的 地位 和作 用 。
培养 面 向东南 亚 的 国 际化 人 才 是 云南 高 等教 育 国际化 的重要 体 现 和 突破 t 3¨ , 同 时也 是 立 足 云 南 , 培养具 有东 南亚 意 识 和 云南 与 东 南 亚 区 域交 互 性 人 才 的迫切需 要 。 以云 南 为基 点 , “ 面 向东 南 亚 的 国 际 化人才 ” 这一 概 念有 双 重 内涵 , 其 既具 有 国际 化人 才 的普遍 性特 征 , 同 时 又应 具 有 云 南 与 东南 亚 政 治 、 经 济、 文化 、 社 会多 重交互 的特 殊适应 性 。
收 稿 日期 : 2 0 1 2 - 0 9 — 1 2 作 者简 介 : 伊理 ( 1 9 8 2 一 ) , 女, 云 南 大 学 留 学 生 院讲 师 ; 段从 宇( 1 9 8 7 一 ) , 男, 云 南 师 范 大 学 高等 教 育与 区域 发 展 研 究院 助 教 。
基金项 目: 云南省哲 学社会科 学研 究基地重点项 目“ 云 南面向 东南亚 国际化人 才培养模 式创新研 究 ( J D 2 0 1 0 z D 0 8 ) ” 阶段 性研 究
成果。
① 英国《 经济学人》 杂志 引用 E I U商业网络调 查公 司的调查称 : 在 中国和 东南亚地 区 , 人才的短缺 阻滞 了这 些大公 司在该地 区的 宏 图大计 ; 另有资料 表明: 近年来 , 云南省及周边地 区每年对 东南亚 、 南亚小语种翻译人 才的 需求量达 6 0 0人 以上。其 中, 越 南语 、 老挝语 、 印度语 、 印尼语、 柬埔 寨语等的 需求量最 大。见《 印度“ 人 才新政 ” : 企业 为培养和 留住人 才舍得 投入》, 《 环球》 和《 中国与 东南亚边境地 区小语种人 才紧》 , h t t p : / / w w w . x i a o y i s h u . c o m / b b s / v i e w t h r e a d . p h p ?t i d=1 7 9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