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_中国历史文化名村_保护制度的建立

论_中国历史文化名村_保护制度的建立
论_中国历史文化名村_保护制度的建立

1998年第1期

第35卷(总185期)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 RNAL O F PEK I N G UN I V ER S IT Y

(H um 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N o.11998

 General N o.185

V o l.35

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制度的建立

刘沛林

内容提要 在世界幸存的各类历史文化遗产中,当代中国古村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中国古村落数量多,分布广,历史文化价值高,享有“传统文化的明珠”、“民间收藏的国宝”等美誉。然

而,中国古村落保护的现状却令人堪忧。选择和确认一批具有代表价值的古村落,以“中国历史文

化名村”的形式予以及时抢救和重点保护,是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迫切需要。本文全面论述了建立“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制度的构想,对历史文化名村的确认条件、保护内容、原则、方式、措施及

开发方向等作了具体的分析,对古村落文化与景观的有效保护,必将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关键词 古村落 保护制度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在世界幸存的各类历史文化遗产中,中国的古村落无疑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当代中国古村落保存数量之多、分布范围之广、种类之齐全、特色之鲜明、历史文化价值之高,是其它任何国家所难以媲美的。因此,中国古村落被称之为“传统文化的明珠”、“民间收藏的国宝”。近年来,随着传媒的宣传和介绍,许多名不见经传的古村落凭藉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动人的艺术魅力,一夜之间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并纷纷掀起考察、采风及旅游观光的热潮。然而,中国古村落保护的现状,无论从文物还是从景观的角度来看,都是令人堪忧的。建立“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制度,既是人类文化遗产保护的迫切需要,也是发展旅游文化事业的当务之急。

一、古村落呼唤保护

由于岁月的流失,修缮的不利,保护意识的淡薄,古村落环境与风貌正逐渐失去其昔日的风采。有的古建筑因年久失修,倾圮现象不时发生,不少极富保存价值的古建文物也因此而急剧消失。各种新式建筑物点布其间,与传统风貌显得格格不入。大量著名的古村落已满目疮痍,面貌全非。古村落的损毁达到空前的程度,乡土文化面临着一种自然损毁和人为损毁的双重劫难。有“徽州古村落的明珠”之称的皖南绩溪县石勘头村,仅村内“水街”就集中了14条古巷、10座古桥、3座祠堂、3个古坊、2座古第、1座古庙、1座古碾、1座古楼,多为明清时代所建。但不幸的是,其中的秀桥公祠、太子庙、怀恩堂等建筑,早已变为废墟;大部分古建筑正处于风雨飘摇之势;各种与传统风貌极不协调的新式建筑参差其间,给人以不伦不类之感。

黄山市徽州区的呈坎村,乃千年古村,著名理学家朱熹曾赞此为“呈坎双贤里,江南第一

村”。呈坎水口原有文昌阁、文会馆、藏经楼、大圣堂、关帝庙、旷如亭、女贞观、八角亭、乐济廓桥等建筑。历史沧桑,多数人文景观已遭毁坏。村内尚存的200余幢明清古建筑,拆建现象时有发生。近年来明宅就有四幢被拆除,部分被改建。不少住宅因无人居住,长年紧锁,木构腐朽,随时都可能倾塌报废。

休宁县临溪镇一明代建筑,屋主借口老屋危旧,要求拆掉。县文物部门因无专项保护资金补助,不得已把“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撤销,由屋主自行处理。许多古祠堂雕梁画栋,建筑技艺高超,本归乡政府所有,但因乡财政困难,最终拆掉变卖,以补财政。仅黄山区1988年就拆掉大型祠堂10余座,民居十数栋。荒谬之举,既令人可笑,又令人痛心。类似的例子遍及全国各地,不胜枚举。

照此速度,不出十年,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古建筑将从人们的眼前急剧消失,一大批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古村落也将销声匿迹。

保护古村落,制定合理有效的古村落保护措施,拯救国宝,已势在必行。

二、确认“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条件和步骤

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已公布了三批共计99座,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对象。这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着实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作用。

中国古村落的历史文化价值之高,决不亚于古代城市。古村落是中国本土文化的源地、乡土文化的摇篮、传统文化保存与发展的舞台,特别是其中一批风格古朴、建筑独特、文化气息浓厚、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古村落,完全可以以“历史文化名村”的形式加以重点保护。

(一)确认“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条件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确认,可大致依据如下条件中的一条来认定。

1.历史环境与风貌保存较好者。此种村落占有较大比重,多处于自然环境相对独立区,历史环境破坏较少,仍有着明显的古村落风貌,能从中窥见其昔日的风采,感受其特有的历史文化氛围。典型的有湖南岳阳的张谷英村,浙江永嘉县的豫章村,陕西韩城的党家村,皖南徽州的西递村、呈坎村、宏村、屏山村等等,人们一走进这样的村落,便会很快感受到它独特的历史文化气息。如黟县宏村,村内风貌和布局基本保留了原有风格。它初建于南宋,今天的格局是明永乐年间形成的。它的最大特点是构成一个以“水”为脉络的水村。牛泉河水,贯穿家家户户,村中心的月塘,好像水面铺成的广场。村北的牛泉河上,筑有石坝一座,水幕泻落,玉珠飞溅;南面村口的南湖,四周以书院建筑和宗祠建筑为主体,粉墙黛瓦、参差错落的建筑四面与青山碧水交映,构成一幅秀丽的山水画卷,人们置身如此环境,若置身于一个古朴典雅、溪水长流、悠闲自得的“世外桃源”。这里体现的就是历史环境与风貌的价值。

2.年代久远且部分古迹保存完好者。主要指建于明代以前的古村落,保存数量不多。受到过不同历史时期的维护、改建和扩建。典型者如江西乐安县的流坑村,始建于唐五代开平初年,全村皆姓董。自南宋初年修撰第一部族谱,直到1938年,修谱不断。村西南保存着为纪念董德元中状元而建于隆兴年间的“状元楼”,匾额为朱熹手迹。近千年来,村内科举之盛、仕宦之众、爵位之崇、经商之富、建筑之美、家族之大、延续之久,不仅在江西省独一无二,而且在全国也属少见。国家文物局的专家在听了汇报后认为,流坑村“可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光明日报》1996年8月28日)。浙江永嘉县的苍坡村,始建于宋孝宗淳熙戊戌年(1178年),村内规划严格按中国

古代“文房四宝”的形式布局,整个村基定为方形,象征着一张纸,东西向有一条笔直的长街叫笔街,象征着一支笔,东南隅挖有两个相连的水池象征着砚,池边搁有两根青石条象征着墨。进村的溪门上有一幅寓意深刻的对联:“四壁青山藏虎豹,双池碧水储蛟龙”,昭示着此乃“藏龙卧虎”之地。这是中国古代耕读文化的典型代表,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且至今保存完好。

3.具有特殊的历史纪念价值且有相应纪念标志者。如发生过重要的历史事件,出过重要的历史文化名人,受过皇帝赐封等等。典型例子如浙江浦江县东部的一个古村——郑宅村(现为镇),因郑氏家族累世合居而得名。北宋年间,郑氏的先祖自浙江西部山区的遂安,迁居到浦阳江的支流白麟溪畔。南宋建真初年(1128年),郑氏始祖倡导合族同居,“合居聚食而雍睦恭谨,不殊乎父子兄弟之亲”,历宋、元、明、清四代,共15世,330余年。鼎盛之时,达3000余口。古代把合族而居、累世不分家的封建大家族称之为“义门”,郑氏家族为封建社会具有典范性的“义门”,史称“郑氏义门”。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明太祖朱元璋赐封郑氏为“江南第一家”,并以“江南风土薄,唯愿子孙贤”联语勉之。郑氏家族自宋以降,输送了县以上直至中央的官吏共169人。明天顺三年(1459年),郑氏家族因遭火灾而分灶异居。但原址仍保留有九世同居碑亭、东明书院、玄麓八景石刻及部分古建筑群等(《中国环境报》1996年12月22日)。

4.具有特殊的民居形制者。即民居形制能体现地方性、民族性、乡土性,别具一格。典型例子有江西省西部安福县洲湖镇塘边村,其独特的前清民居属半封闭式的“群落”式结构,在国内首次发现。塘边村现有居民近400户,不少村民仍居住在此群落式民居内。“群落”民居的院墙很高,通过一个大门进去,里面或4幢、或8幢,多者可达24幢,每幢的形制相同,大小一样,纵横高低有致,平面上组成多个“井”字结构。其中的文明坊“群落”大院,内有主房24幢,里面再分为若干小区,横院纵院,小门大门,外人进入如钻迷宫。塘边村的这种“群落”式民居,目前较完整保存下来者为6处。这些民居,不是富豪、官家大院,而是刘氏一个支系支脉家族的居住点。人丁多了,容纳不下,就像蜜蜂分窝一样再建新的“群落”(《光明日报》1996年12月10日)。塘边村这种独特的“群落”式民居形制,为国内少见,因而具有重点保护价值。

5.有着卓越的建筑艺术者。中国古村落普遍讲究建筑装饰,各种彩绘、镂刻、匾额等工艺各具特色,其中最有代表性者可列入“历史文化名村”之类,加以重点保护。如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呈坎村的“宝纶阁”,为明代嘉靖年间监察御史、大理寺丞罗应鹤所建。占地7000余平方米,三进两庑,规模宏大。中进大厅宽敞明亮,大厅照壁上至今仍悬挂着4×2米的巨大匾额,为明代书法家董其昌手书的“彝伦攸叙”四个金色大字。后进两层寝殿11开间,历四百余年的梁架彩绘,鲜艳不减当年。前后两院四周栏杆上的石雕,工艺精湛。宝伦阁集徽派建筑艺术之大成,乃国内少有的民居范例。目前,国家已拨款30万元用于抢救性保护工程。美国友人安思妥先生也捐赠50万元进行二期维护。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可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加以重点保护。

6.具有特殊观赏景观者。如古代名泉、名花、名木(多人合抱的大树)及其他景观实物,在历史上有较大影响且有部分保存。徽州地区保存较好的水口园林景观中的某些特殊景观,如歙县棠樾村的清代牌坊群,便是进村口的一道独特风景线。徽州水口园林惯于在进村口的“水口”地带,因山就水,布置亭台楼阁,广植高大乔木,与田野风光相结合,构成形式灵活、质朴自然的村落园林,这在全国都是少有的。歙县唐模村的“檀干园”,位于村东入口处,俗称“小西湖”,园林空间的组合、转承、过渡等均特色鲜明,因而,檀干园久负盛名,成为少有的村落文化景观。

(二)确认“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步骤

1.文物部门全面普查;

2.确认为县以上文物保护单位;

3.地方推荐和申报;

4.主管部门实地(或委托)考察、论证;

5.确认和公布。

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保护的内容和原则

(一)保护的内容

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内容可包括古建、民居、园林、自然与人文景观、历史环境与风貌、宗教文献等。重点应保护历史环境(日本称之为“历史文化风土”),所谓历史环境是指在历史上有意义的建筑物、遗迹或标志性景观,与周围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具体体现古村落传统和地面文化风貌的整体效果。此外,还可视情况,对构成历史环境区域的核心建筑物等,进行特别保护,在城乡规划上可以确定为历史环境特别保护对象或特别保护地区。

(二)保护的原则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原则可以归纳为如下三个方面:即整体性原则、多样性原则和展示性原则。

(1)整体性原则:“历史文化名村”本身意味着一个整体环境的观念,它代表的是整个村落,而非单体的民居建筑。虽然一个历史文化名村形象的组成,离不开每幢古建筑和古民居,但历史文化名村的形象更注重于某种综合性的特质,它是“古建民居+自然环境+历史氛围”的多元统一,构成某种具有乡土特色的地域景观。比如,在某个村庄,有一棵世代相传的古老大树,树边有座小土地庙,富有起伏动感的民居山墙和青石板小路,加之小桥、流水等景观,便是这个村庄的整体意象。其价值难以用数量化的概念来表述。正是这种超数量化的隐性文化价值的存在,才使那里的居民的精神得到陶冶,具有地方特色的乡土文化也以此为基础培植起来。从而成为居民团结和凝聚的象征。西方社会很早以来就把这种整体意象和综合特质视为有特殊价值的东西而加以重视,建立了环境美观舒适而适宜的理论概念,即Am en ity,成为当代西方环境观的根本指导思想,著名的英国城市规划学家维利亚?霍尔霍德先生曾解释说:所谓的Am en ity,不是指单一的哪一种特性,而是许多的综合性价值的集合。

“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文物保护。联合国致力于历史环境保护的国际机构——I COM O S,即国际纪念物遗迹保存会,于1964年在意大利威尼斯制定的“威尼斯宪章”,其中的第一条就强调了历史环境整体特性的重要性:“所谓历史纪念物的概念,不是简单的一个建筑作品,应该包括可以说明特定的文明、重要发展或重大事件遗迹的城市和乡村的环境在内。”196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 ESCO,在第十五次全会上就文物保护问题也强调了整体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文物不是可能孤立存在之物,所有的文物几乎是群体存在的,或是和中心文物具有密切关系,显示周围环境中许多东西的集合体。因此,不单要依据法律保护被确定为文物的部分,甚至必须包括未被确定为文物但与之有密切关系的部分。”

由此可见,“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除了做好单个文物建筑的保护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加强整体环境的保护,这就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保护时应遵循的整体性原则。

2.多样性原则:主要是指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类型要尽可能地多样化,以体现个性。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各地古村落因自然环境、人文习俗、文化背景、民族信仰等影响因素的不同而表现为多种多样。多样性原则又可视具体情况分解为地域的多样性、文化的多样性和民族的多样性等三个方面。

地域多样性是指古村落特点的区域性特征,主要取决于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如黄土高原一带因气候较干旱,多为窑洞村落;云南、海南等地因气候湿热,多为干栏式建筑组成的村落;东北地区因气候寒冷,多为紧凑、低矮民房组成的村落。

文化多样性是指古村落所受不同文化因素的影响。主要取决于地方乡土文化的影响力。如徽州古村落因受新安文化的影响,追求诗画境界,故营造出大批的水口园林。闽粤赣毗邻区的客家古村落,因较多地保留了中原文化的传统,因而多数建筑明显继承了中原建筑的风格。浙江永嘉古村落,因崇尚耕读文化,因而在村落布局上明显体现出“文房四宝”等耕读文化特点。此外,陕西韩城地区的党家村,江西乐安县的流坑村,浙江浦江县被称为“江南第一家”的郑氏义门等等,均以其独具特色的文化形象而著称。

民族多样性是指不同民族常会有不同的古村落形式。如宁夏回族村落以清真寺为中心展开布局;广西、湖南、贵州等地的侗族村落,多沿等高线布置在有溪流经过的山间谷地;云南傣族村落,形成以佛寺为中心的格局;白族村落,中心的大榕树和广场,成为村民精神生活的中心。

总之,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确认和保护,应体现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不同民族的多样性保护原则。

3.展示性原则:对历史文化村落的保护,不能单纯地理解为保存下来不受毁坏就达到了目的。这只能算是一种消极意义上的保护概念。积极意义上的保护应该从现代价值观出发,使历史文物古迹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文化价值、教育价值等不断得到新的升华,从而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也就是说,现代意义的文物古迹保护不单是免于损毁,更多的是要发挥它的科学文化与教育价值,既让今天的人们认识历史,也让人们感悟历史,从而得到新的启发。这就要求保护与改造、更新、利用相结合,可称之为“展示性原则”,即保护与开发相结合,保存与展现相结合的原则。

文物古迹的保存与展现,是弘扬民族文化传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

展示性原则在带来社会效益的同时也带来经济效益。目前文物保护的费用十分紧缺,即使像法国、美国、意大利等发达国家,也无法承受全部的维护费用。不少国家采取了以文物养文物的办法来解决这一难题。欧洲国家包括经济实力较弱的巴尔干国家古建民居保存较好,其中一条重要的经验就是采用了保护与开发相结合的原则。用合理开发(如旅游等)获得的经济效益,投入到保护中去,使更多的古迹得到维护,同时也可获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当然,开发是指合理的保护性开发,而非破坏性开发,这是贯彻展示性原则时应把握的度。

四、“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保护的方式和措施

(一)保护的方式

借鉴日本和西方国家在古村落民居保护方面的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现提出三种关于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保护的方式。

1.就地保护。就地保护为最常见的保护方式,是指在“原生”环境内的保护,使民居建筑与特定历史氛围的环境紧密结合,从而体现真实的环境感受。如陕西省韩城市北部的党家村,从元至顺二年(1331年)党氏先祖迁居于此开始,已六百余年。它选址精当,依塬傍水,南北土塬高达40米,冬暖夏凉,土塬皆为粘土,风吹无尘。现保留有125个明清四合院,融合了北京、河北、山西、陕西等地四合院建筑的特点,建筑技艺之高超,保存之完好,实属罕见。英国皇家建筑学会查理教授认为,“中国的民居建筑文化在韩城”。日本学者称党家村为“东方人类古代传统民居村寨的活化石”。党家村因此而被列入“国际传统民居研究项目”,并被陕西省定为“历史文化保护村”(《光明日报》1997年5月9日),可谓开了历史文化名村保护的先例。目前就地保护工作做得较好的有黟县的宏村、西递村,歙县的唐模村、棠樾村,岳阳的张谷英村等地。就地保护中的难题是如何有效解决经济发展与历史环境保护的矛盾。

就地保护又可视具体情况分为文物性保护、风貌性保护、更新性保护等多种形式。

2.异地搬迁保护。这是指为了将各地零散、孤立的古民居建筑,按原样搬迁到一地加以集中保护。此法的优点是使孤立、零散的古民居建筑免于损毁,缺点是使古民居建筑离开了原生自然与社会环境,失去了它的原汁原味感。类似例子有安徽省黄山市潜口村外由国家文物局拨款移植的“明村”,是明代民居建筑与环境的异地复原。此外,江西省景德镇市“陶瓷历史博览区”内,七栋明代徽州民居组成的“明园”和九栋清代徽州民居组成的“清园”,基本上是从邻近的婺源县(历史上属安徽的徽州)收购来的。异地搬迁使散于各地的古民居建筑得到了集中保护。

3.集锦仿制式保护。这是指在原生环境之外的地方,因博览、观光等的需要而将有代表性的传统民居、建筑集中仿制建造在一起。它与就地保护和异地搬迁保护相比,性质迥异,无法获得系统的氛围感受,只是对古民居建筑和村落的一种“基因”式的保护,但从社会效益来看,也可起到展示和弘扬传统文化的作用。如深圳的“中国民俗文化村”,由21个民族的24座大大简化了的民居村寨组成。其建筑和环境全是仿制的,虽然其建造目的更多地着眼于经济效益,但无疑也是一种保护与展示的方式。但要指出的是,全国各地一窝蜂地大建“民族村”、“民俗村”,是不可取的作法。仿制景点太多、太雷同,必将造成人为的浪费,达不到真正保护的目的,应该慎重。

(二)保护的措施

加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保护的措施,可以借鉴其它国家的成功经验,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立法保护。只有通过立法,才能实行有效的保护。欧洲国家的历史文化村镇保护之好,很大程度上受益于法律制度的保护。自二战以后,欧洲国家在城乡居民自愿保护运动的驱动下,先后制定了城市和乡村的保护条例,也同时产生了城镇与村落的保护制度。无论《雅典宪章》还是《威尼斯宪章》,都成为欧洲国家文化环境保护运动的立法依据。因此,“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必须有相应的法律措施作保障。此外,为做到有效保护,还应由政府设立专项保护资金。

2.居民历史环境意识的培养。生活于历史文化村落中的居民的历史环境保护意识,对历史文化村落的保护至关重要。许多古村落民居与建筑的损毁,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缺乏历史环境保护意识所致。在日本,早在60年代,各地民众提出了只有“通过保护才能达到真正开发”的

口号,掀起了首次的居民自觉的保护环境运动。70年代,居民们先是针对环境公害问题掀起保护运动,接着把历史环境的破坏看作是现代环境问题的主要课题。认识到历史环境是当地居民精神团结的象征。也就是说,公害是直接危及人们生命、健康的犯罪行为,而历史环境的破坏,则是对居民精神生活的挑战,标志着居民的环境意识上升到了较高的层次。1973年日本文化厅组织了“自然村落城镇保存对策研究协议会”。1973年到1976年,居民们接二连三地成立了各地村镇保护会,如“足助町村镇保存会”(爱知县)、“金比罗门前町保存会”(香川县)等。1974年4月,“全国村镇保存联盟”成立,明确以“乡土城镇的保存和更加优美生活环境的创造”为目的,决心恢复美丽的乡土环境。1976年,以妻笼为首的七个地区,率先被确认为“重要传统建筑物群保存地区”加以保护。联盟组织走上正规化,居民的历史环境保护运动也因此而迎来了一个又一个的高潮。可以说,日本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首先得益于居民的历史环境保护运动,保护运动则加速了政府的立法进程。

中国村民的历史环境保护意识还远没有达到对其潜在价值的认识,正因为如此,加强对村民历史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刻不容缓。

3.鼓励积极有效的保护性开发。保护性开发是指在不破坏原有古迹和历史文化环境的基础上的合理开发。合理开发不仅能以文物养文物,而且能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南部欧洲亚得里亚海滨的杜布罗夫尼克一带,保留着大批中世纪以来的古建民居,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重点保护资助项目。各式民居实行半文物性保护与适度开发相结合,即外貌特征和内部布局不做根本性的变动,但在使用功能上加以改良,如增设水电设施和做必要的内部装修等,以满足现代生活的需要。民居仍由居民使用,多数开辟为家庭旅馆,从而成为饮誉欧美的风景旅游胜地。可见,合理的开发不仅使历史文化村落得到了有效的保护,还能获得良好的经济收益。

4.加强科学的规划管理。历史文化村落要得到合理有效的保护和开发,首先得有科学的规划管理。盲目地无计划地开发,只能加速历史文化村落的毁灭。许多国家从一开始就把古村落的规划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印度尼西亚巴厘岛风景宜人,为了使土著生活习俗和原始村落免于损毁,政府有关部门作了精心的先期规划,除对原有建筑和环境进行保护之外,要求所有新建民居都采用与原环境一致的竹墙、草顶和砖地,家具用竹子或椰树干编制,连台灯也采用竹器装饰,这样既保护和再现了当地土著生活的气氛,也满足了旅游者对异国风情的好奇心理。我国一些开发较早的古村落,如歙县唐模村、永嘉县楠溪江国家风景区内的苍坡、豫章等村,已走在前面,开展了不同程度的规划管理工作。目前,我国不少古村落随着新闻媒介的宣传,也迎来了大批慕名前来观光的旅游者,如不及时规划,将会给古村落保护带来负面影响。

五、“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保护性开发的方向

中国古村落数量多,分布地域广,历史文化价值高,古朴的民俗民风与美丽如画的乡村田园风光交织在一起,表现出独特的旅游观赏价值。因此,在交通条件和景点结合较好的情况下,中国古村落开发的方向,应该以旅游观光为主。这既起到了发挥古村落文物古迹的社会效益的作用,也为搞好古村落保护提供了经济保障。

近年来,随着传媒介绍,许多名不见经传的古村落,突然变为人们向往游览的地方,这也为古村落的开发昭示了方向。建筑学者、文化学者、历史学者、地理学者及广大游客纷纷走进古村

落,中国古村落的旅游开发也因此而形成气候。

“潜口明代民居”将十余幢散处的明代民居建筑按原样集中搬迁到徽州区潜口乡,集中保护,成为“徽派民居博物馆”,也因此而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旅游观光的主要景点。

黟县西递村,古民居集中,文物古迹众多且保存良好,成为黄山市和黟县共同开发的古民居参观游览点。

黟县宏村,山青水秀,以水面和倒影取胜,显示出宁静村居的幽美,有的国外旅游者称赞此地是世界最美的村庄之一。

岳阳县张谷英村,被称为“湘楚明清民居之活化石”(郑孝燮),并被定为湖南省“湘北农家乐旅游点”和岳阳市八大景之一,引来了每年近两万人的海内外游客。

可见,将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与开发相结合,同时将交通条件较好地区的历史文化名村开发的主要方向面向游览观光业,是古村落保护性开发的重要出路。传统乡村文化作为一种文化资源,只有在旅游活动中才能更大限度地发挥其宣传教育价值。旅游开发并不妨碍保护,有效的管理才是加强保护的根本途径。

参考文献

①日本观光资源保护财团编:《历史文化城镇保护》,路秉杰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年。

②保护文物建筑及历史地段的国际宪章《威尼斯宪章》,陈志华译,《世界建筑》1986年第3期。

③黄浩主编:《中国传统民居与文化》(四),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年。

④侯仁之:《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

⑤吴良镛:《吴良镛城市研究论文集——迎接新世纪的来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年。

⑥罗哲文:《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建设的新发展》,《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建设》,文物出版社, 1987年。

⑦郑孝燮:《历史文化名城的经济发展与文化风貌分区探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建设》,文物出版社,1987年。

⑧马洪:《让历史文明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中国经济发展战略初探》,江苏人民出版社,1992年。

⑨单德启:《中国乡土民居述要》,清华大学《建筑学研究论文集》(1946-1996),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6年。

βκ刘沛林:《古村落:和谐的人居空间》,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

(作者 湖南衡阳师专地理系副教授 责任编辑 真漫亚)

these view s have gained m uch visib ility in w estern society and began to exert an i m po rtan t influence upon cu rren t w estern cu ltu re.T h is pap er tries to review th is p rocess in a sketchy w ay and ai m s at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relati on sh i p betw een eco logical th ink ing and its background in w estern cu ltu re.

To Establ ish a Protection Syste m for"Ch i na’s Fam ous V illages of H istor ic and Cultura l I n-terest"by L iu P eilin In the h isto rical and cu ltu ral legacies of the w o rld,Ch ina’s ancien t villages occup y an i m po rtan t p lace.B ecau se of their large num ber,w ide distribu ti on and h igh h isto rical value, they have been refered to as"pearls of traditi onal cu ltu re"and"nati onal treasu res of fo lk co l2 lecti on".T he p resen t situati on of their p reservati on,how ever,is far from ry.It is,therefo re,qu ite u rgen t to select and decide on a num ber of rep resen tative ancien t villages fo r i m m ediate rescue and special p ro tecti on as"Ch ina’s fam ou s villages of h isto ric and cu ltu r2 al in terest".T h is paper review s the concep ti on of the idea of a p ro tecti on system and discu ss2 es the conditi on s fo r the app roval of their statu s,the con ten t,p rinci p les,m ethods and m ea2 su res of p ro tecti on as w ell as the o rien tati on in their exp lo itati on and developm en t.T he p ro2 tecti on system w ill p lay an active ro le in the effective p reservati on of ancien t cu ltu re and scenery.

D econ struction,Fe m i n is m and Postcolon i a l Cr itic is m:Explor i ng Gaya tr i Sp ivak’s Acade m ic Th i nk i ng by W ang N ing Po stco lon ialis m is ano ther sti m u lating theo retic top ic in w estern critical circles after the decline of the po stm odern ist debate.O f the vari ou s po stco lon ial theo ries,Gayatri Sp ivak’s critical theo ry is characterized by decon structiveness,fem in is m and T h ird W o rldis m.A s com p ared w ith Edw ard Said’s critical theo ry,Sp ivak’s seem s un system atic and incon sisten t although m o re challenging.T he p resen t essay,based on its au tho r’s carefu l reading of her m ajo r w o rk s,traces the developm en t of her critical theo ry and its distincti on fo r m that of o thers,thu s offering Ch inese scho lars a new p ersp ective in their fu tu re study of po stco lon ial critical theo ry.

On Speech M ora ls by Chen R ud ong Sp eech acts,especially rheto rical acts,have a clo se relati on sh i p w ith social m o rality.In the p rocess of sp eak ing o r w riting,the rheto r has to judge h is o r her discou rse info r m ati on and rheto rical device on the basis of social m o rality.T he discou rse m u st be evaluated by the p ub lic on m o ral grounds.A ll speech acts o r rheto rical acts m u st be restricted by certain stan2 dards of social m o rality.T he study of speech acts and rheto rical acts shou ld be b rough t in to a new system of value——sp eech m o rals.P roceeding from the actual app licati on of sp eech acts in Ch ina,th is p ap er discu sses the natu r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speech m o rals,inqu ires in to its basic p rob lem s and its structu re,and exp lain s its social functi on in the m anagem en t of p ub lic sp eech acts.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设施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设施建设 可 行 性 研 究 报 告 永康市前仓镇厚吴村 永康市规划建筑设计院

编制人员名单 法人代表:吴崇友 项目负责:吴崇友 审定:施俊杰(高级工程师、院长)审核:程万里(高级工程师) 校对:潘丽微(注册咨询工程师)编写:吴崇波(高级工程师)

目录 第一章总论 第二章项目建设的背景和必要性 第三章项目场地及建设条件 第四章项目建设规模及建设内容 第五章环境影响 第六章资金估算及资金来源 第七章建设进度初步设想 第八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初步估算第九章结论和建议 附件

第一章总论 一、概述 1、项目名称: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设施建设 2、建设单位:永康市前仓镇厚吴村 3、法人代表:吴崇友 3、项目负责人:吴崇友 4、项目概况: 4.1项目范围 项目范围为厚吴历史文化名村重点保护区范围内,为西至外田塘西侧,东至澄一公祠东侧,北至吴氏宗祠北侧,南至井家塘南侧,面积9.17公顷;传统风貌协调区范围为东至南溪水域厚吴大桥西桥头,南至环村路百米的农田,西以环村主路为界,北至现厚吴小学东侧农田,面积24.23公顷,项目总投资约2847.2万元。 4.2保护设施建设: 1)、保持道路的历史格局和空间尺度基础上,采用青石板和卵石进行整修。 2)、对街巷的电力、电信、有线电视等线路进行埋地敷设,消防设施、环卫设施建设。 3)内部交通及停车场、广场建设。 4)水系整治、水埠、驳岸整治

5、资金来源:各级政府补助50%,村自筹资金50% 6、编制单位:永康市规划建筑设计院 二、项目编制依据 1、《永康市厚吴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 《关于申报国家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设施建设规划2012年投资 2、 计划建议的通知》 《关于申报国家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设施建设规划2012年投资 3、 计划的通知》 4、《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永康市厚吴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的批复》 浙政函【2011】262号 5、《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07) 6、《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列》(2008) 7、《浙江省文物保护管理条例》(2006) 第二章项目建设的背景和必要性 一、项目提出的背景 厚吴古村隶属浙江省永康市前仓镇,前仓镇位于永康市西南端,北 靠石柱镇,东临舟山,西有新店,南与缙云县新碧镇交界。距永康市 区13.5公里,330国道通贯南北,金丽温高速公路、金温铁路分别在 村落的西部、东部通过,交通便利,是与温州、丽水等县交往的主要 窗口,素有永康“南大门”之称,村西2公里是著名的历山风景区。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要求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要求 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要求 (试行)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编制基本要求 第三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 第四章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编制 第五章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 第六章成果要求 第七章附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提高规划的科学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的有关规定,制定本要求。 第二条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适用本要求。 第三条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规划的规划范围与城市、镇总体规划的范围一致,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与村庄规划的范围一致。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规划应单独编制。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规划与村庄规划同时编制。 凡涉及文物保护单位的,应考虑与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相衔接。 第四条编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应同时包括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 第五条编制保护规划,应当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及其历史环境,保护和延续传统格局和风貌,继承和弘扬民族与地方优秀传统文化。 第六条编制保护规划,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保护遗产本体及环境的真实性、完整性和保护利用的可持续性的原则,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改善人居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第七条编制保护规划,应当坚持保护为主、合理利用、改善环境、有效管理的指导思想。

第八条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的编制应遵守本要求规定,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规定,采用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基础资料。 第九条编制保护规划,应当进行科学论证,并广泛征求有关部门、专家和公众的意见。 第二章编制基本要求 第十条保护规划的主要任务是:提出保护目标,明确保护内容,确定保护重点,划定保护和控制范围,制定保护与利用的规划措施。 第十一条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内容,一般包括: (一)保护和延续古城、镇、村的传统格局、历史风貌及与其相互依存的自然景观和环境; (二)历史文化街区和其他有传统风貌的历史街巷; (三)文物保护单位、已登记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 (四)历史建筑,包括优秀近现代建筑; (五)传统风貌建筑; (六)历史环境要素,包括反映历史风貌的古井、围墙、石阶、铺地、驳岸、古树名木等; (七)保护特色鲜明与空间相互依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第十二条编制保护规划,应当对自然与人文资源的价值、特色、现状、保护情况等进行调研与评估,一般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历史沿革:建制沿革、聚落变迁、重大历史事件等。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要求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要求 (试行)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编制基本要求 第三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 第四章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编制 第五章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 第六章成果要求 第七章附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提高规划的科学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的有关规定,制定本要求。 第二条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适用本要求。 第三条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规划的规划范围与城市、镇总体规划的范围一致,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与村庄规划的范围一致。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规划应单独编制。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规划与村庄规划同时编制。 凡涉及文物保护单位的,应考虑与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相衔接。 第四条编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应同时包括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 第五条编制保护规划,应当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及其历史环境,保护和延续传统格局和风貌,继承和弘扬民族与地方优秀传统文化。 第六条编制保护规划,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保护遗产本体及环境的真实性、完整性和保护利用的可持续性的原则,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改善人居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第七条编制保护规划,应当坚持保护为主、合理利用、改善环

境、有效管理的指导思想。 第八条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的编制应遵守本要求规定,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规定,采用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基础资料。 第九条编制保护规划,应当进行科学论证,并广泛征求有关部门、专家和公众的意见。 第二章编制基本要求 第十条保护规划的主要任务是:提出保护目标,明确保护内容,确定保护重点,划定保护和控制范围,制定保护与利用的规划措施。 第十一条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内容,一般包括:(一)保护和延续古城、镇、村的传统格局、历史风貌及与其相互依存的自然景观和环境; (二)历史文化街区和其他有传统风貌的历史街巷; (三)文物保护单位、已登记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 (四)历史建筑,包括优秀近现代建筑; (五)传统风貌建筑; (六)历史环境要素,包括反映历史风貌的古井、围墙、石阶、铺地、驳岸、古树名木等; (七)保护特色鲜明与空间相互依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第十二条编制保护规划,应当对自然与人文资源的价值、特

2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的回顾和展望

特集 SPECIAL COLLECTION 历史城镇保护与发展?理论与研究 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的回顾和展望 赵勇1 唐渭荣2 龙丽民3 王兆芳3 作者单位:1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北京,100835) 2 河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石家庄,050021) 3 河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石家庄,050024)收稿日期:2012-05-03 摘要/回顾1982年以来30年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发展历程,初步分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兴起、历史文化街区深入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全面保护3个阶段,从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评选评价、保护体系、保护规划等方面探讨了一些概念和方法问题,并对我国今后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提出了工作和研究建议。 关键词/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 保护体系 保护规划ABSTRACT/ The domestic conservation of historic and cultural city, town and village has got fruitful achievements under the concern of the government and society since 1982. But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aspects of improving conservation system, ascertaining resources, launching salvage conservation, reinforcing management, multidisciplinary participation and reasonable utilization etc. In addition, this paper proposes suggestions about the conservation and relevant research. KEY WORDS/ historic and cultural city,town and village, conservation system, conservation planning 从1982年我国公布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以来,至今已有30年的时间。2003年建设部(2008年更名为住建部)和国家文物局陆续公布了5批350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已经成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受到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但纵观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发展,目前仍然存在不少实践问题和认识误区,一些保护概念和保护方法还需要梳理和辨析。1 保护工作回顾 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研究和实践的30年,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1.1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兴起 1982~1994年左右。1982年是重要的一年,国家颁布第一部《文物保护法》,正式建立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公布了第一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第二批62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在文革以后迎来崭新的开始。之后,国务院先后于1986、1994年公布了第二、三批历史文化名城;1988年又公布了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颁布《城市规划法》,强调城市规划应保护历史文化遗产。随着城镇化速度不断加快,城镇建设改造大规模展开,一批学者针对当时保护与发展出现的矛盾问题,分别就我国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建设、规划结构与旧城更新、传统特点和风貌保护、特色要素和保护范围、保护概念和保护对策[1-4]等问题展开探讨,奠定了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研究基础。1.2 历史文化街区深入保护 1995~2002年左右。随着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发展,越来越认识到历史文化街区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要层次。1996年在黄山召开的历史街区保护研讨会和1997年建设部转发的《黄山市屯溪老街区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管理暂行办法》,明确了历史文化街区的重要地位和保护原则方法;1997年国家又设立历史文化名城专项保护基金,对16个历史文化街区进行资助。2002年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正式建立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制度,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逐步走向成熟与完善,江苏、浙江、广州、昆明等地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法规也相继出台。同时,历史文化名城数量增至101座,平遥、丽江两座历史文化名城于1997年、皖南古村落(宏村、西递)于2000年先后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1996~2001年,国务院公布第四、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总数增至1276处。历史文化村镇保护工作在地方政府率先展开,周庄、同里、乌镇等一批古镇被列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这一时期,不少学者开展了对历史文化街区概念方法、保护规划、建筑保护更新以及历史文化名城类型特点和保护实践[5-8]的研究,有关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的研究则集中在聚落景观、价值特色以及保护规划[9-11]等方面。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2017修正)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2017修正) 【法规类别】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发布部门】国务院 【发布日期】2017.10.07 【实施日期】2017.10.07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行政法规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 (2008年4月22日国务院令第524号发布根据2017年10月7日国务院令第687号《国务院关于修改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修正)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与管理,继承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遗产,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申报、批准、规划、保护,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应当遵循科学规划、严格保护的原则,保持和延续其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维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 第四条国家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安排保护资金,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国家鼓励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参与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 第五条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文物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和监督管理工作。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和监督管理工作。 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在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申报与批准 第七条具备下列条件的城市、镇、村庄,可以申报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一)保存文物特别丰富; (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 (三)保留着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 (四)历史上曾经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或者军事要地,或者发生过重要历史事件,或者其传统产业、历史上建设的重大工程对本地区的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或者能够集中反映本地区建筑的文化特色、民族特色。 申报历史文化名城的,在所申报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范围内还应当有2个以上的历史文化街区。 第八条申报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应当提交所申报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下列材料:

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发展历程-

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发展历程 单雯翔 摘要:2005年12月《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的发布,加快了我国从“文物保护”走向“文化遗产保护”的发展进程。本文系统地归纳了我国文化遗产事业的发展与实践过程,主要包括早期文物保护理念的形成、新中国成立后多层次文物保护体系的建立和新时期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的扩展与实践。 关键词文化遗产;文化遗产保护 进入21世纪,面对蒸蒸日上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人们开始关注文化遗产的保护。文化遗产保护概念不断扩大,保护理念也不断深化。今天,文化遗产保护已不再是单纯的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而是更多地立足于对自然生态环境、历史变迁轨迹、人的内心世界的尊重。因此,重新认识人类社会复合系统中的文化遗产保护,是新的时代赋予我们的重要任务所在。 1、早期文物保护理念的形成 我国素有保护古代遗物的悠久传统,正像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上常见铭文“子子孙孙永保用”所表达的理念,人们存祈愿江山社稷世代相传的同时,对前朝的珍贵器物,也有了妥善保存、永续利用的愿望。商周时期,皇室、贵族宗庙内“多名器重宝”,保存着为数不少的青铜器、玉器以及其他前朝的遗物。汉代皇室收藏亦十分丰富,“创置秘阁,以聚图书”,其中既有典籍,也有绘画。但是,长期以来统治阶层只是将这些器物看做赋予其政权合法性的某种依据,或仅为满足个人私好。唐代文化鼎盛,从此时的诗句“每著新衣看药灶,多收古器存书楼”(张籍《赠王秘书》)、“唯爱图书兼古器,在官犹自未离贫”(朱庆余《寄刘少府》)中可以看,当时文人雅士即热衷于收藏和鉴赏前朝器物。宋代文化再兴,被视为中国考古学前身的金石学,即形成于北宋时期,主要是以肯铜器和石刻为主要对象,进行比较系统的分类、著录并加以考证和研究。北宋曾巩的《金石录》最早使用“金石”一词,之后,吕大临的《考古图》及《释文》是现存最早而较有系统的古代器物图录;赵明诚的《金石录》著录金石拓木已多达两千种。至南宋,无论是钱币、玺印、铜镜,还是画像石、砖瓦等物均有著录。于是,金石学开始在我国成为专门之学,为研究五代以前,尤其是研究商周秦汉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文物”一词在我国出现较早,最早见于战国初期成书的《左传》。《左传·恒公二年》中有“夫德,俭而有度,登降有数,文物以纪之,声明以发之”的记载。在《后汉书·南匈奴传》中亦有“制衣裳,备义物”的记载,但是从文献记载中可以了解到,“文物”在当时主要是指礼乐典章制度,与现代的“文物”基本是不同的概念。但是到了唐代,杜牧诗:“六朝文物草连天,天淡云闲今古同”,其中所称“文物”即指前代的遗物,其含义已接近于现代所认识文物的概念。从宋代开始,往往将前朝器物统称之为“古器物”或“古物”。在民间,明代和清代初期比较普遍使用“古董”或“骨董”,到清代乾隆年间又有了“古玩”一词。 “文物”准确概念的产生是近代科学兴起与发展的结果。诞生于近代西方的考古学,尝试用科学发掘和断代的办法获取古代遗存,并将那些古代遗存变成科学地复原人类历史和文化的工具,这些古代遗存也就有了“文物”这一具有全新内涵和意义的词汇。在我国,20世纪初通过对古代遗存发掘和研究,而重建古代历史的现代考古学出现,才带来了现代意义上的“文物”的概念。这一概念改变了人们对待古代遗存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对待古代遗存价值的认识也更多地从“物质”转到了“文化”。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要求试行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要求(试行) 2013-10-10 13:13:52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要求 (试行)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编制基本要求 第三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 第四章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编制 第五章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 第六章成果要求 第七章附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提高规划的科学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的有关规定,制定本要求。 第二条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适用本要求。 第三条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规划的规划范围与城市、镇总体规划的范围一致,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与村庄规划的范围一致。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规划应单独编制。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规划与村庄规划同时编制。凡涉及文物保护单位的,应考虑与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相衔接。 第四条编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应同时包括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 第五条编制保护规划,应当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及其历史环境,保护和延续传统格局和风貌,继承和弘扬民族与地方优秀传统文化。 第六条编制保护规划,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保护遗产本体及环境的真实性、完整性和保护利用的可持续性的原则,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改善人居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第七条编制保护规划,应当坚持保护为主、合理利用、改善环境、有效管理的指导思想。第八条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的编制应遵守本要求规定,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规定,采用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基础资料。 第九条编制保护规划,应当进行科学论证,并广泛征求有关部门、专家和公众的意见。 第二章编制基本要求 第十条保护规划的主要任务是:提出保护目标,明确保护内容,确定保护重点,划定保护和控制范围,制定保护与利用的规划措施。 第十一条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内容,一般包括: (一)保护和延续古城、镇、村的传统格局、历史风貌及与其相互依存的自然景观和环境;(二)历史文化街区和其他有传统风貌的历史街巷; (三)文物保护单位、已登记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 (四)历史建筑,包括优秀近现代建筑; (五)传统风貌建筑; (六)历史环境要素,包括反映历史风貌的古井、围墙、石阶、铺地、驳岸、古树名木等;

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目录(2013)

一、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县区) 我国已有122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完整名单):国务院曾于1982年、1986年、1994年先后批准了三批共99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从2001年起开始单独批复增补,至2013年7月烟台列入为止, 先后增补了24个,总数达到123个。其中2007年增补的海口市与第三批中的海口市琼山区有时合并算为一个,所以也可以说总计122个。122个文化名城按省域分布,最多的是江苏,有11个;其次是山东9个;河南和四川则分别有8个;广东有7个。

二、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是由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从2003年起共同组织评选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纪念意义的,能较完整地反映一些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地方民族特色的镇和村。 这些村镇分布在全国二十五个省份,包括太湖流域的水乡古镇群、皖南古村落群、川黔渝交界古村镇群、晋中南古村镇群、粤中古村镇群,既有乡土民俗型、传统文化型、革命历史型,又有民族特色型、商贸交通型,基本反映了中国不同地域历史文化村镇的传统风貌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第一批)名单 1、山西省灵石县静升镇 2、江苏省昆山市周庄镇 3、江苏省吴江市同里镇 4、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甪直镇 5、浙江省嘉善县西塘镇 6、浙江省桐乡市乌镇 7、福建省上杭县古田镇 8、重庆市合川县涞滩镇 9、重庆市石柱县西沱镇 10、重庆市潼南县双江镇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第二批)名单 1、河北省蔚县暖泉镇 2、山西省临县碛口镇 3、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 4、上海市金山区枫泾镇 5、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木渎镇 6、江苏省太仓市沙溪镇 7、江苏省姜堰市溱潼镇 8、江苏省泰兴市黄桥镇 9、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南浔镇 10、浙江省绍兴县安昌镇 11、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 12、浙江省象山县石浦镇 13、福建省邵武市和平镇 14、江西省浮梁县瑶里镇 15、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镇

2017全国咨询工程师历史文化风貌保护与探索研究试卷74分

2017全国咨询工程师历史文化风貌保护与探索研究 试卷(74分) 一、单选题【本题型共5道题】 1.下面不属于上海历史建筑基本情况的是()。 A.规模总量达 B.中心城以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为主 C.功能多样 D.分布集中 用户答案:[D] 得分:6.00 2.下面关于上海现有历史建筑保护利用方法评价正确的是(), A.建筑修缮改造方法需要统一规范的引导 B.建筑物质空间的保护没有社会文化的延续重要 C.居住类建筑保护利用的关键是建筑功能转换 D.建筑功能转换是所有历史建筑保护利用的首选 用户答案:[A] 得分:6.00 3.上海市委、市政府在哪个时期提出建立“最严格的保护制度”,将上海的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工作提上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逐步建立起完整的历史文化保护体系()。 A.1989年 B.1990年

C.2003年 D.2010年 用户答案:[C] 得分:6.00 4.下面对于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创新保护利用模式说法正确的是()。 A.鼓励利用历史资源和地区旅游活动系统的有机结合 B.适度允许优秀历史建筑产权和使用权参与市场交易 C.在理清历史建筑产权的基础上,参考投资信托的模式 D.居住类的历史建筑整体置换,利用出租房屋以委托经营的方式引入专业的管理公司用户答案:[B] 得分:6.00 5.下面属于历史建筑内部修缮的是()。 A.结构修缮 B.立面整治 C.空间整治 D.环境清理 用户答案:[A] 得分:6.00 二、多选题【本题型共5道题】 1.上海先后编制的保护规划,分别从()方面体现了全面深入,科学合理的规划思路。 A.注重调研,注重中西合璧

B.明确原则、方法、框架以及内容作了规定 C.专项保护规划 D.风貌保护道路分级保护 E.形成“一图一表,图表合一”的管理文件 用户答案:[BCDE] 得分:8.00 2.完善配套支撑政策的方法有()。 A.提升规划管理和设计标准的适用弹性,兼顾风貌保护与更新利用 B.加强上海特色元素的保护 C.强化整体保护和文脉传承 D.完善土地捆绑出让政策 E.完善奖励机制的实施应用,加强资金支持 用户答案:[D] 得分:0.00 3.下面符合外滩风貌区总体风貌特征描述的是()。 A.规模最大,优秀历史建筑数量最多 B.机具标志性的城市天际线 C.道路呈方格网布局,道路网密度较高,街坊狭小 D.优秀历史建筑最为集中 E.具有世界级知名度和影响力 用户答案:[BC] 得分:0.00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 第524号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已经2008年4月2日国务院第3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8年7月1日起施行。 总理温家宝 二○○八年四月二十二日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与管理,继承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遗产,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申报、批准、规划、保护,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应当遵循科学规划、严格保护的原则,保持和延续其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维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 第四条国家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安排保护资金,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国家鼓励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参与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 第五条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文物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和监督管理工作。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和监督管理工作。 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在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申报与批准 第七条具备下列条件的城市、镇、村庄,可以申报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 (一)保存文物特别丰富; (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 (三)保留着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 (四)历史上曾经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或者军事要地,或者发生过重要历史事件,或者其传统产业、历史上建设的重大工程对本地区的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或者能够集中反映本地区建筑的文化特色、民族特色。 申报历史文化名城的,在所申报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范围内还应当有2个以上的历史文化街区。

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名单

拟公布为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名单 一、拟公布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单 1、山西省长治市上党区荫城镇 2、山西省阳城县横河镇 3、山西省泽州县高都镇 4、山西省寿阳县宗艾镇 5、山西省曲沃县曲村镇 6、山西省翼城县西闫镇 7、山西省汾阳市杏花村镇 8、内蒙古自治区牙克石市博克图镇 9、上海市宝山区罗店镇 10、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光福镇 11、江苏省昆山市巴城镇 12、江苏省高邮市界首镇 13、江苏省高邮市临泽镇 14、浙江省慈溪市观海卫镇(鸣鹤) 15、浙江省平阳县顺溪镇 16、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双林镇 17、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菱湖镇 18、浙江省诸暨市枫桥镇 19、浙江省临海市桃渚镇

20、浙江省龙泉县住龙镇 21、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区苏埠镇 22、安徽省东至县东流镇 23、安徽省青阳县陵阳镇 24、福建省永安市贡川镇 25、福建省晋江市安海镇 26、福建省永春县岵山镇 27、福建省南靖县梅林镇 28、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洋中镇 29、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三都镇 30、江西省修水县山口镇 31、江西省贵溪市塘湾镇 32、江西省樟树市临江镇 33、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王村镇 34、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大汶口镇 35、湖北省当阳市淯溪镇 36、湖南省浏阳市文家市镇 37、湖南省临湘市聂市镇 38、湖南省东安县芦洪市镇 39、广西壮族自治区阳朔县福利镇 40、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防城区那良镇 41、重庆市万州区罗田镇

42、重庆市涪陵区青羊镇 43、重庆市江津区吴滩镇 44、重庆市江津区石蟆镇 45、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龚滩镇 46、四川省崇州市元通镇 47、四川省自贡市大安区三多寨镇 48、四川省三台县郪江镇 49、四川省洪雅县柳江镇 50、四川省达州市达川区石桥镇 51、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区上里镇 52、四川省通江县毛浴镇 53、云南省通海县河西镇 54、云南省凤庆县鲁史镇 55、云南省姚安县光禄镇 56、云南省文山市平坝镇 57、西藏自治区定结县陈塘镇 58、西藏自治区贡嘎县杰德秀镇 59、西藏自治区札达县托林镇 60、甘肃省永登县红城镇

一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现状及困境

第一章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现状及困境 一由南京“老城南历史保护事件”引发的思考 1 南京老城南历史保护事件起因(2006年) 2006年6月某日:南京城南某区政府召开“建设新城南”高层论坛,区政府有关领导向媒体透露“将投资40亿元打造新城南,改善近2万户居民居住环境”。6月29日《南京晨报》以“40亿元让城南‘大变脸’为题,以正面支持的态度报到了这一高层论坛”。 8月3日,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姚远在《南方周末》发表了《南京的“历史”关头》文章; 8月中旬:全国16位建筑、规划、文物、考古界的著名专家联名紧急呼吁保护南京老城南。 8月21日:《现代快报》用11个版面推出《老城南》特刊,指出“今天,一个猩红的“拆”字,将一笔抹去老城南五大片区这23条散发出古城气息的街巷,刹那间变成历史”。 8月30日:《新民周刊》推出封面报到《秦淮河,正在消失的历史》,文章在采访多位老居民的陈年往事和情感,并陈述了多位学者、专家的意见之后,指出“这些未经整合的民间的情感、智慧需求,是否与政府的决策走在同一条路上呢?” 9月4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媒体广场”报到说:“城市改造一方面要保留文化,另一方面要改善人民环境。如何能够找到一个点,兼顾这两者?它是困扰着全世界有悠久文化的城市的通病,同样也困扰着南京”。 10月2号:《瞭望·新闻周刊》发表了题为《老南京最后的纠葛》的文章,记录了多名专家、市民和区政府等部门对老城南不同声音,分析了目前老城南历史保护现状的社会背景,如物权法、政府角色和公众参与等。 10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专家来信上作出重要的批示。随后一场包括专家学者、新闻媒体、市民百姓在内的社会大讨论广泛展开,一时间老城南保护成为南京媒体的热点话题,成为南京城市规划建设、历史文物保护工作的聚焦点。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名单(第一-第六批)

1、山西省灵石县静升镇 2、江苏省昆山市周庄镇 3、江苏省吴江市同里镇 4、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甪直镇 5、浙江省嘉善县西塘镇 6、浙江省桐乡市乌镇 7、福建省上杭县古田镇8、重庆市合川县涞滩镇 9、重庆市石柱县西沱镇10、重庆市潼南县双江镇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第二批)名单 1、河北省蔚县暖泉镇 2、山西省临县碛口镇 3、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 4、上海市金山区枫泾镇 5、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木渎镇 6、江苏省太仓市沙溪镇 7、江苏省姜堰市溱潼镇8、江苏省泰兴市黄桥镇 9、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南浔镇10、浙江省绍兴县安昌镇 11、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12、浙江省象山县石浦镇 13、福建省邵武市和平镇14、江西省浮梁县瑶里镇 15、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镇16、河南省淅川县荆紫关镇 17、湖北省监利县周老嘴镇18、湖北省红安县七里坪镇 19、湖南省龙山县里耶镇20、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沙湾镇21、广东省吴川市吴阳镇22、广西灵川县大圩镇 23、重庆市渝北区龙兴镇24、重庆市江津市中山镇 25、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26、四川省邛崃市平乐镇 27、四川省大邑县安仁镇28、四川省阆中市老观镇 29、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李庄镇30、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青岩镇31、贵州省习水县土城镇32、云南省禄丰县黑井镇 33、甘肃省宕昌县哈达铺镇34、新疆鄯善县鲁克沁镇

1、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爨底下村 2、山西省临县碛口镇西湾村 3、浙江省武义县俞源乡俞源村 4、浙江省武义县武阳镇郭洞村 5、安徽省黟县西递镇西递村 6、安徽省黟县宏村镇宏村 7、江西省乐安县牛田镇流坑村8、福建省南靖县书洋镇田螺坑村 9、湖南省岳阳县张谷英镇张谷英村10、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乐平镇大旗头村 11、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大鹏镇鹏城村12、陕西省韩城市西庄镇党家村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第二批)名单 1、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灵水村 2、河北省怀来县鸡鸣驿乡鸡鸣驿村 3、山西省阳城县北留镇皇城村 4、山西省介休市龙凤镇张壁村 5、山西省沁水县土沃乡西文兴村 6、内蒙古土默特右旗美岱召镇美岱召村 7、安徽省歙县徽城镇渔梁村8、安徽省旌德县白地镇江村 9、福建省连城县宣和乡培田村10、福建省武夷山市武夷乡下梅村 11、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文陂乡渼陂村12、江西省婺源县沱川乡理坑村 13、山东省章丘市官庄乡朱家峪村14、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堂街镇临沣寨(村)15、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木兰乡大余湾村16、广东省东莞市茶山镇南社村 17、广东省开平市塘口镇自力村18、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北滘镇碧江村 19、四川省丹巴县梭坡乡莫洛村20、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区平地镇迤沙拉村21、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七眼桥镇云山屯村22、云南省会泽县娜姑镇白雾村 23、陕西省米脂县杨家沟镇杨家沟村24、新疆鄯善县吐峪沟乡麻扎村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第三批)名单 1. 河北省永年县广府镇 2. 山西省襄汾县汾城镇 3. 山西省平定县娘子关镇 4. 黑龙江省海林市横道河子镇 5. 上海市青浦区朱家角镇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释义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释义 第一章总则 本章共六条,主要规定了《条例》的立法目的、适用范围,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的基本原则,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资金,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和监督管理体制,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的激励机制; 总则在整个《条例》中起着统领的作用,集中反映了《条例》的立法精神和宗旨,是整个《条例》制度安排的中体现,因此,学习和掌握《条例》,首先应该理解和领会总则的各条规定。 第一条为了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与管理,继承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遗产,制定本条例。 [释义] 本条是关于《条例》立法宗旨的规定(一)关于《条例》的立法宗旨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是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切实保护好这些历史文化遗产,是保持民族文化传承、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文化基础,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自1982年至今(注:2008年),全国共公布了109个中国历史文化名城、85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72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各地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建设量大面广,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工作也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由于保护措施不力,管理不到位,过度开发和不合理的利用,许多重要历史文化遗产正在消失,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遭到严重破坏。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由于对严重影响和破坏历史风貌的行为没有明确的禁止性规定,不少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遭到破坏。有的名镇、名村,从规划手法到建设模式,都盲目模仿大中城市的风格,忽视历史文化街区、村镇的空间格局、尺度和地方文化传统特色等问题,简单生硬地建大广场、修宽马路,严重影响了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有的地方不注重真实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拆真建假,大搞“仿古街”等假古董,一些重要的历史建筑却被拆毁,严重破坏了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有的历史建筑所有权人或者使用权人随意改变历史建筑的结构、使用性质,或者

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然而近些年不少的中国人觉得年味儿越来越淡了,更多人愿意去过西方的节日。就拿圣诞节来说,每到圣诞节前后各大商场都会弥漫着圣诞的气息,圣诞树圣诞老人随处可见,不少的中国人也会以西方的方式来庆祝圣诞节。然而到春节来临,贴对联,蒸扣碗,吃祭灶糖,这些活动在人们心中也淡化了不少,以前年三十晚上各地都会放鞭炮来庆祝春节,可是由于鞭炮对空气环境和人身安全的影响各地都颁布了禁鞭令,这更加使得中国人觉得过年没意思。的确,近年来,中国传统节日与外国节日的冲突和较量的过程中处于弱势地位的现象是个不争的事实,因此社会各界也都在高呼捍卫中国传统节日的崇高地位,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节日。但是,怎样来达到这个目的,这是值得人们深思的。 一、中国传统节日的形成 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我国的传统节日,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过来的,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1]每个传统节日都有自己的形成历史。 春节 是中国人一年中最隆重的传统佳节。过去春节被称为新年,因为中国历史上一直沿用的农历这天是正月初一,为新一年的开头。据记载,中国人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它是由虞舜兴起的。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继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天当作岁首。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国采用公历纪年,农历新年便改称春节了。虽然各地风俗不同,但每逢春节各家各户无论贫富都张灯结彩,孩子们都穿上崭新的衣服,寓意新年新气象。吃饺子、贴春联、放鞭炮,都是春节的传统习俗,当然大年三十晚上的春晚,也成了现在中国人春节晚宴的一道硬菜了。 元宵节 正月十五过元宵节,因其在一年的第一个月(元)的十五日夜(宵)取名而来。其又名灯节,道教称上元节,元夕节。相传汉文帝为庆祝周勃于正月十五勘平诸吕之乱,每逢此夜必出宫游玩,与民同乐,并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司马迁创建《太初历》将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这是春节后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孩子们提着花灯在院中玩耍,夜空被绚丽的烟花点亮。美丽的烟花,美丽的元宵佳节。 清明节 古时也叫三月节,公历四月五日前后为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我国传统的祭祀节日,起源于寒食节风俗。相传是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为纪念忠臣介子故将这一天定位为寒食节,后来因为和清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关于印发《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关于印发《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要求》(试行)的通知 【法规类别】城市规划与开发建设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发文字号】建规[2012]195号 【发布部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 【发布日期】2012.11.16 【实施日期】2012.11.16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E0303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关于印发《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要求》 (试行)的通知 (建规〔2012〕195号) 各省、自治区住房城乡建设厅、文物局,直辖市建委(规划局、规划委)、文物局: 为贯彻落实《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的有关要求,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工作,提高规划编制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更好的指导保护工作开展,我们组织编制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要求》(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执行过程中有何意见建议,请及时反馈给我们。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国家文物局 2012年11月16日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要求(试行)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编制基本要求 第三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 第四章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编制 第五章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 第六章成果要求 第七章附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提高规划的科学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的有关规定,制定本要求。

第二条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适用本要求。 第三条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规划的规划范围与城市、镇总体规划的范围一致,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与村庄规划的范围一致。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规划应单独编制。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规划与村庄规划同时编制。 凡涉及文物保护单位的,应考虑与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相衔接。 第四条编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应同时包括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 第五条编制保护规划,应当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及其历史环境,保护和延续传统格局和风貌,继承和弘扬民族与地方优秀传统文化。 第六条编制保护规划,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保护遗产本体及环境的真实性、完整性和保护利用的可持续性的原则,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改善人居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第七条编制保护规划,应当坚持保护为主、合理利用、改善环境、有效管理的指导思想。 第八条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的编制应遵守本要求规定,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规定,采用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基础资料。

中国历史文化的保护

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岁月中,中华名族创造了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历史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长期形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杰作,毁之不再生,催之不可成。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让历史在今天现代化的城市中继续发光,正是一种现代文明的象征。一个国家失去了个性就失去了魅力,国家的个性并非是由钢筋混凝土构建的,而是由历史、文化合成的。然而,纵观当今祖国大地,城市中泛滥的浅薄、粗俗、烦躁和功利,使得众多的城市失去了记忆。 著名城市规划师沙里宁说:“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知道你的人民在追求什么”。每一幢年代久远的建筑,都是一件记忆历史的遗存,它们见证了尘世沧桑,历史和民族的沉淀使之产生引力,发散魅力。然而越来越多的旧街老巷,还有散发着传统气息的老房子,随着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城市改造而迅速灰飞匿迹,在高楼林立、日趋格式化的都市里,他们消失的身影让人们心生怀念。 为什么历史文化遗产的破坏屡禁不止呢?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处理好如何看待"政绩"的问题。我认为,建设新城是政绩,保护古城、留住中华民族的优秀遗产也是政绩,后者做起来更不容易,更需要有远见。纽约、香港历史很短,是在海岛、沙滩上建成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伦敦、巴黎、罗马历史悠久,精心呵护古城,同样可以成为著名的国际大都市。周庄、西塘等江南6个古镇,今天名声大振,成为旅游热点,其实浙江原来条件更好的古镇有不少,但都被以"破旧"、"落后"等借口一一拆毁掉了。这些古镇虽然面貌一新,但没有特色和知名度,也没有游人和吸引力。城市化进程中必须注意保护历史,坚持特色,而百城一面、千街一面正是现代化的一忌。杭州是有2200多年历史的古城,有层层叠叠的历史积淀,不能将精华与糟粕一起扔掉,在古城区内不宜采用深圳、上海浦东等新兴城市的办法。仇保兴同志到杭州上任不久,就与其他市领导在记者来信中批示紧急保护河坊街及其附近地区,保古城建新区,进而将西湖申报世界遗产提上议程,邀请国内外专家献计献策,这适合时代潮流,符合民心。 对外开放使我们意识到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和艰巨性,然而,我们不少人在观念、行为上仍处于一种蒙昧或自然满足的状态中。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和西湖申报世界遗产,是进一步对外开放,成为国际性的风景旅游城市的关键性步骤。因此,从现在起,有关的各项工作就应当按世界遗产的标准来衡量,与世界接轨。踏踏实实,一步一步努力,再大的困难也会变小,再小的希望也会增大,直至成功。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利在当代,功在千秋。 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被大家所忽视的。多年来,我国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在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很多文化遗产、大量古代建筑,在人们的经意或不经意间消失了。由于不可再生性,不少承载着巨大历史文化价值的物质遗产,就这样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上世纪50年代以后,全国许多城市开始新的建设,由于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和作用缺乏认识,造成了对历史古城的摧残。上世纪80年代以后,掀起了新的建设高潮,许多大中城市旧城区内大规模的建设活动,使许多传统历史地域遭到了“灭顶之灾”,许多旧城在“旧貌换新颜”的同时,失去了原有的特色风貌。而观念上的轻视、经费支持的不足与制度规范的不完善,更使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举步维艰。 传统文化与落后文化、旧文化的混淆,直接导致了人们对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不力。在一些人看来,要更新,就要破“旧”立“新”,就要“快刀斩乱麻”、“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