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社会学三大取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述评教育社会学的三大取向

摘要:教育社会学自20世纪初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以后,尤其是自50年代以来,发展迅速并出现了影响教育社会学理论发展的一些主要社会学研究取向,分别有功能取向、冲突取向和互动取向。这三中取向下的理论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解析了教育社会学,并提出了一些令人思索的问题。

关键字:功能主义;冲突主义;互动主义

一、教育社会学的功能取向

教育社会学学科制度确立以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研究范式由规范性研究转向证验性研究,,与证验性研究范式齐头并进的是功能主义(又称结构功能主义)研究的盛行,由此出现了教育社会学历史上的第一个学派——功能主义学派。这一学派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初的美国,直到60年代前半期,一直支配着欧美教育社会学舞台。其基本理论特征是:以积极地社会功能为基轴来探讨教育现象。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涂尔干、帕森斯、特纳、杜威等人。

结构功能的理论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个具有一定结构或组织化形式的系统,构成社会的各个因素,以其有序的方式相互连接,并相应地对社会整体发挥各自的功能;社会作为一个整体其状态总是平衡的,而社会的各个组成部分尽管会发生变化,但整个社会作为一个整体经过自我的调节和整合,仍然会达成新的平衡状态。

在帕森斯的最具代表性的著作《社会体系》一书中,所谓社会结构,在他看来,是具有不同基本功能的、多层面的次系统所形成的一种“总体社会系统”,包含执行“目的达成”、“适应”、“整合”和“模式维护”四项基本功能的完整体系。这个完整体系被划分为四个子系统,分别对应四项基本功能:“经济系统”执行适应环境的功能;“政治系统”执行目标达成功能;“社会系统”执行整合功能;“文化系统”执行模式维护功能。帕森斯认为,这是一个整体的、均衡的、自我调解和相互支持的系统,结构内的各部分都对整体发挥作用时,通过不断的分化与整合,维持整体的动态的均衡秩序。在这里,结构表现为一种功能。

结构功能主义强调整体稳定社会秩序,而构成社会稳定秩序的关键条件是共同价值体系,要让全体社会成员拥有共同的价值体系,并且能把这套价值体系作为行动的依据标准和导向,规范自己的行动或者内化为自身的人格结构,成为社会性的共识,教育的主要功能就是,使社会道德渗透到每个人的意识之中,成为社会成员思想意识的组成部分,让整个社会拥有共同的道德价值观念,从而才能使整个社会保持稳定这种把整个社会道德观念传输给单个的个体的过程就是使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在社会化过程中,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据此,可以看出,结构功能主义视角下,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由接受教育的个体决定的而是由社会来决定的从帕森斯的角色理论观点看,在社会结构中角色是最基本的单位而学校正是一个使个体进行社会化机构,通过这个机构,个体受到教育,掌握适应社会需要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并向个体进行社会共同价值观的熏陶教育,让它内化为个体的自身的世界观、价值观。

教育的选择功能。教育社会学都比较认同教育的选择功能从美国社会学家特纳的教育观点中,我们可以看出,教育制度的实质就是选拔制度,只是根据国家和各个具体社会的整体需要不同,选拔的对象方法和标准各不相同。教育根据社会分工的需要对受教育者个体进行的评定和筛选,让社会整体获得适应和符合自

身发展需要的人才,同时让社会成员选择到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道路。构功能主义提出的理论认为,一致的道德或者说是共同的价值观念让整个社会维系在一起,而这种一致道德形成的基础则是让社会成员认为社会选择的公平性,即指成就和机会均等的价值观念成就与机会均等的价值观念所体现出来的选择公平性,可以使那些在争取较高收入和地位的竞争中失败的人不会对社会产生大的冲突与不满情绪,因此发挥了重要的整合社会的功能学校的班级制度的教育模式既实现了机会均等,又承认了个体成就不同这是教育实现社会功能的强有力体现,这种教育制度被教师和社会成员普遍认可和接受。

无论在客观还是在主观层面上 ,帕森斯的结构理论都旨在追求宏观层面上的结构建构。他的这一概念 ,还具有明显的功能主义和自然主义之倾向。它往往让人不假思索地接受以下概念:即社会是明确限定的实体 ,而社会系统是内在高度整合的统一体。在社会决定论和方法论个人主义的争端中 ,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属于前者。经过帕森斯的发展 ,社会结构的概念已初具规模 ,成了一个有许多相关概念的支援系统 ,代表了一整套观察和分类的原则——把社会看成是若干成分之间的功能联系 ,而不是简单的混合与堆积。帕森斯把个人行动放在社会系统的不同领域中去分析 ,开创了从微观的角度考察宏观社会系统及其次系统同个别行动者的行动的相互关系的新思路。不过 ,由于他一贯的宏观研究取向 ,使得他发展出的带有微观取向色彩的行动理论与其结构功能论的混合 ,多少有些牵强 ,并显得不能自圆其说。

二、教育社会学的冲突取向

冲突论学派产生于60年代末期,他直冲功能主义学派而来,它的出现动摇了功能主义学派的垄断地位,揭开了教育社会学史上学派论争的序幕。这一学派的共同理论特征是:以社会冲突为基本线路来考察教育现象。由于其内部并不和谐,从而划分为两个分支学派,即新韦伯主义,其代表人物柯林斯;和新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有鲍尔斯(S. Bowles)、布迪厄等。

功能理论强调社会整合、共同的价值观念和社会稳定,而冲突理论则强调社会矛盾、权力差异和社会变化。这一理论常常被追溯到德国学者韦伯。冲突理论者认为,社会结构是人为的,是可以而且应该被改变的。事实上,社会本身就是由特定阶级为了保持对从属阶级的控制而构建的。每个群体都试图维持或提高各自的社会地位,因而各种群体间的目标是相互矛盾的。各群体之间的这些连续不断的斗争,导致了一个始终变化的社会。

美国学者柯林斯指出:学校的主要活动是传递特殊的身份文化,即要让学生学会如何使用某种身份的语言、衣着方式、美的意识、价值标准和风度。学校传授的科学技术知识,本身也可能就是一种特殊的身份文化的一部分。鲍尔斯(S. Bowles)和金蒂斯(H. Gintis)运用冲突理论分析了当今美国教育,指出:特权阶级把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劳动观念、权威观念、社会规范与价值观念,以各种潜移默化的方式渗透到学校课程当中,使学生不知不觉中在头脑中再生了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教育的结构反映了社会的生产关系。教育的不平等扎根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之中。

1975年,柯林斯的《冲突社会学:迈向一门说明性科学》一书出版,标志着冲突问题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早期冲突论者只是对结构功能主义进行补充和修正,认为秩序理论和冲突理论同是有用的理论工具。柯林斯认为,社会冲突是社会生活的中心过程,仅仅提出一种补充性“冲突理论”不足以说明这一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