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氏伤科用药特色

合集下载

当代中医正骨十二家简介

当代中医正骨十二家简介

当代中医正骨十二家简介曾伟清;陈锋;魏华;许明敏;邓宇【摘要】Twelve schools of orthopedics and traumatology were chosen by taking the representatives of academic schools, ideas and works as standards. Their academic thinking and manipulation features of bone-setting were summarized and briefly introduced.%以中医学术流派的代表人物、观点、著作为标准,选取十二家中医骨伤科流派,对其正骨学术思想及正骨手法特色进行了归纳、总结.【期刊名称】《西部中医药》【年(卷),期】2012(025)002【总页数】4页(P52-55)【关键词】中医正骨;流派;学术思想【作者】曾伟清;陈锋;魏华;许明敏;邓宇【作者单位】广西中医学院,广西,南宁,530011;广西中医学院附属瑞康医院;广西中医学院,广西,南宁,530011;广西中医学院,广西,南宁,530011;广西中医学院,广西,南宁,5300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74.9中医正骨手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多种复合,经过历代医家临床实践和整理,至今已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

在中医正骨医术的传承过程中,先后形成了众多的学术流派,本文将十二家中医骨伤科流派概述如下:平乐郭氏正骨以“整体辨证、手法整复、夹板固定、内外用药、筋骨并重、动静结合、功能锻炼”为特点[1]10。

1.1 学术思想强调“娴熟的手法复位,合理科学的固定,有效的药物疗法,动静结合的功能锻练”[2]。

气血学说是平乐正骨理论的核心。

平乐正骨认为: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气血的变化决定了脏腑经络的变化。

主张伤科临证应以气血为纲,整体辨证,审证求因,始终围绕气血变化加以调治,方能取得良好的效果[3]。

骨科医德医风工作总结(精选7篇)

骨科医德医风工作总结(精选7篇)

骨科医德医风工作总结 骨科医德医风工作总结(精选7篇) 一段时间的工作在不知不觉间已经告一段落了,回顾这段时间以来的工作,收获颇丰,是时候仔细的写一份工作总结了。我们该怎么去写工作总结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骨科医德医风工作总结(精选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骨科医德医风工作总结1 时间如梭,光阴似箭,不知不觉,又是一年。过去的一年在院领导的坚强领导下,通过全科人员共同努力,骨科工作有了一定的进步。 一、全科(分骨1,骨2科) 全年业务收入331万元,全年消耗97万元,门诊就诊人数13502人次,收住院病人数2038人次,手术例数1160人次,床位使用率97%,床位周转次数2.11,治愈率89%,平均住院天数12.25.全体工作人员通过内强素质,新树形象,努力工作,有效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实现经济与社会效益双赢。 二、科室管理方面 1组织科室人员认真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如:《执业医师法》,《输血法》,《传染病防治法》,《医疗事故防治处理条例》,《抗菌药物的应用指导原则》等。 2组织学习十五项核心制度,以此为抓手对照执行,认真落实。包括:首诊负责制度,三级医师查房制度,疑难病例讨论制度,分级护理制度,术前讨论制度,医患沟通制度,病历书写与管理制度等。根据以往容易出现的问题与不足,我们在术前准备,手术操作术后管理等细节都做了一些改变。 ①术前检查更全面,如:老年病人必须检查胸片,心脏彩超,双下肢及颈动脉彩超,心肌酶,血气分析,血糖分析等。 ②术前准备更充分,老年病人的心肺功能改变是我们必须要做的,如:超声雾化,吹气球,憋气实验,床上翻身拍背,咳嗽,以及内科指导下的心肺功能改善等。 ③术前集体阅片,大家一起讨论每一例如何内固定,每一种内固定方法各有何优缺点,手术以后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④为防止医院感染术前病人洗澡,护士指导下的皮肤清洗,接病人时更换床单,手术人员加强无菌观念,认真洗手消毒,大手术带双手套,手术区贴膜。手术操作以“保护病人的组织如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为理念,力争做到微创操作,从切开,结扎,止血,缝合每一个环节做起,认真落实。 ⑤术后管理争取不留死角,如:以前大家不太注意术后交接病人,我们要求主管医师或者值班医师加护士必须陪同手术室麻醉师交接好病人,了解用药情况以及生命体征情况,放置好病人体位,接好各种引流,然后在去下医嘱。为防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医生护士都建立起让病人“动”起来的理念,鼓励病人多运动。另外全科医护人员改变以前“做了手术还能不疼?”的理念。努力做到无痛治疗。 以上点滴其实都是每个医生应该做的,但落到实处才是真! 展望未来,骨科面临着许多考验:竞争的日趋加剧;技术进步的缓慢;传统骨伤病人的减少;新业务骨病手术治疗的潜力尚未发挥;含有基础病的老年骨科病人的增多等等,都在考验着骨科一班人得智慧,我们觉得任重而道远! 三、新的一年 ①我们要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打造品牌,通过提高责任心强化服务意识,认真做好每例手术,减少医疗差错等手段。造就一个病人信得过,有着一个良好口碑的骨科。 ②做好宣传工作,积累资料,膝关节,髋关节的置换,脊柱骨折,椎间盘手术切除,争取制作以上几个方面的专题片,在洪洞电视台或利用院内电视做好宣传工作,扩大科室知名度,影响力。 ③利用好医疗联合体这个平台,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不断提高本科人员的业务技术技能,向关节专业,脊柱专业的深度和广度进军。世上无难事,我们会迎难而上。 骨科医德医风工作总结2 在院长的重视和直接领导下,全体护理人员本着“一切以病人为中心,一切以病人为本”的服务宗旨,很好地完成了医院领导交办的护理工作,完成了今年90%以上的护理计划。现将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执行规章制度是提高护理质量、保证医疗安全的根本保证 1.护理部重申了各级护理人员的职责,明确了责任护士、巡回护士等各种岗位责任制和护理工作制度,杜绝了病人更换输液袋、脱针的不良现象。 2、坚持检查制度: (1)要求医嘱班班查每周参加一次或两次常规检查,并做好记录; (2)护理操作时要求三检七对; (3)坚持填写输液卡,近一年无重大护理差错。 3.认真执行骨科护理常规和显微外科护理常规,坚持填写各种信息资料登记簿,配备五种手术处置面板。 4.坚持床边交接班制度和晨间护理,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第二,提高护士长的管理水平 1.坚持护士长手册的记录和考核:护士长手册应在每月5日前报送护理部考核,并根据适合本部门的年度计划、季节性安排和月度计划对实施情况进行监督,并对实施效果进行监控。要求护士长对每月工作进行总结,以便总结经验,开展工作。 2.坚持护士长例会制度:根据三甲医院要求,护士长例会每周召开一次。内容如下:安排好本周的工作重点,总结上周工作中的优缺点,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将护理质控检查反馈给护士长,学习护士长管理的相关资料。 3.每月检查护理质量,并及时反馈,不断提高护士长的管理水平。 4.组织护士长外出学习参观,吸收兄弟单位的先进经验,拓展知识面:5月底,三个病区的护士长被派去参加国际护理新进展班,学习结束后向全体护士汇报。 三、加强护理人员医德医风建设 1、继续贯彻护士行为规范,在日常工作中贯彻50句护士文明用语。 2.分别于6月和11月组织所有护士参加XX酒店和XX酒店的礼仪培训。 3.继续开展健康教育,向住院患者发放满意度调查表,满意度调查结果(定期或不定期评估)均在95%以上,并针对满意度调查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措施,选择护士。 4.科室每月召开一次休假研讨会,征求患者意见,满足患者提出的要求。 5.对新分配的护士进行岗前职业道德教育、规章制度、护士行为规范教育和基础护理知识、专业知识和护理技术操作考核,合格的给予上岗。 四、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 1、在职人员培训,并组织理论考试。 2、配合医务科,聘请专家授课,传授骨科、内科学和外科学知识,以提高专业知识。 3、每个科室每周早上提问1-2次,内容是基础理论知识和骨科知识。 4.3月8日妇女节举办护理技术操作大赛(无菌操作),分别评选奖励一等奖(XX)、二等奖(XX)、三等奖(XX)。 5.12月初,护理部对全院护士进行护理技术操作考核: 病房护士考核:静脉输液、吸氧;急诊室护士评估:心肺复苏、吸氧、洗胃;手术室护士考核:静脉输液和无菌操作。 6、加强危重病人的护理,坚持床边交接班制度和晨间护理。 7.坚持护理查房:每月轮流在三个病区进行护理查房,讨论护理诊断和护理措施,达到提高专业素质的目的。 8.从9月到11月,对今年进入医院的9名新护士进行了岗前培训。内容为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知识,组织每位护士长授课,提高护士长的教学能力。 9.有5名护士参加护理学院的自考,3名护士参加护理学院的函授课程。 五、加强医院感染管理 1.严格执行医院管理领导小组制定的消毒隔离制度。 2.各科室坚持每月对病房治疗室、更衣室进行空气培训,夏季对手术室、门诊手术室等高危科室进行二次空气培训,确保无菌切口无感染的良好效果。 3.科室坚持每月对治疗室和更衣室进行紫外线消毒,并做好记录。紫外线灯管每周撒一次无水酒精,并记录下来,每两个月监测一次紫外线强度。 4、一次性用品在各病房、手术室、急诊室使用后可及时销毁、浸泡、集中处理,并定期检查和监督,定期检测和检查各种消毒剂浓度坚持晨护一床、一中、一湿扫。 5.每个病房的治疗室、更衣室可以坚持每天用消毒液(1: 400消毒液)拖地两次,出院病人的床单最后消毒(清洁床头柜,用消毒液擦拭)。 6、手术室严格执行医院染色管理要求,无菌包有化学指标。 7.供应室已建立消毒项目监测记录簿,并对各项消毒项目进行定期定点监测。 骨科医德医风工作总结3 整体总结: 经过20xx年一年的学习和努力,整体科室无论从管理、服务、还是追求质量上,达到了一定的高度,科室的各项工作都有了一定的基础,整体的科室规模已经初步具备,个人的工作也有了一定的基础和今后努力的方向,科室更加团结,并且由于开出了骨伤科病房,科室的各项指标更加合理,对于疑难病的治疗有了更好的措施,提高了科室的整体的诊疗水平,对于复杂疾病的诊疗能力,以及特殊操作的的实施,对于较难治疗的疾病现在有了较好的处理方法。 科室学习: 科室在学习方面表现的更加趋于个性化,手法组主要负责手法的精准确和疗效,操作的简便更加合理。临床医生能够人人有专病,并且根据专病门诊的建设,对于不同的病种有着更加的疗效和更优质的病例的总结,这样每个人的提高和分享对于科室的提高都很大。病房组更是提出了难治的病例的处理方案,不仅仅是疗效优良的,并且对于疗效较差的患者也提出来相应的分析。 服务意识: 继续保持全年零事故的安全质量目标,并且临床工作随时针对的安全隐患进行排除,上班工作前随时强调工作中的服务态度,把病人放在第一位,全年多次受到患者的表扬,在此不做列举,另外在全科室一年的努力下,科室被评为“浦东新区文明示范窗口”。 科室的综合指标: 在药占比和中药处方数均较去年保持基本不变。但是对于各项指标的内涵建设有着更加良好的结构的调整,包括科室在中药饮片的处方数目上,较去年有所增加的同时,科室的中药饮片的量也较去年增加较多,充分体现科室适应新医改后的综合竞争力的提高。 继续教育: 继续科室的4位人员到龙华医院骨伤科、康复科和黄浦区中心医院骨伤科学习“石氏伤科”的相关技术,学习其中药保守治疗的技术。提高科室中药的使用率,提高科室的诊疗水平。 科研: 今年争取到了区级的两项课题《石氏伤科海派分基地的建设项目》《针刀改良》。 20xx年骨伤科工作总计划 1.石氏伤科的特色的诊疗技术能够在科室的医生中熟练的应用。并且相应疾病的特色专病门诊的开展。 2.通过石氏伤科文化特色的场地的建设,石氏伤科各基地专家的教学互动、查房、抄方、跟师、拜师、门诊等,使得科室整体的骨伤科诊疗技术的提高,逐渐形成浦东新区中医医院骨伤科的独特的文化内涵,逐渐建立骨伤科科室的文化自信。 3.通过培养两名合格的石氏伤科的传人,将石氏伤科的文化、技术和理论精髓吸收消化,主要的手法、中药处方、针刺等,并带动科室的人员通过不断学习理论,临床实践,真实的变成具有浦东新区中医医院特色的骨伤科,形成科室的技术自信。 4.通过两项特色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临床应用并且适当的

老中医施杞医疗经验

老中医施杞医疗经验

中医骨伤科名家施杞吴 陈治立王拥军崔全起万超整理编者按:施杞,江苏人,生于1937年。

出身于中医世家,幼受庭训。

1963年毕业于上海中医学院,曾师从中医伤科大家石筱山、石幼山。

从事中医骨伤科临床30余年,曾任上海中医学院附属龙华医院骨伤科主任、教研室主任,上海市卫生局副局长。

现任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是上海市名中医、中国中医药学会副会长、全国中医骨伤科学会会长、上海市中医药学会会长、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等职。

还被美国普士顿大学、新加坡中医学院、日本关西针灸大学、欧洲中医学院等国外院校聘为客座教授。

施氏长期从事骨伤科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他崇尚易水学派,注重护养脾胃,较完整地继承了上海石氏伤科的学术经验。

擅长治疗各类脑病和脊椎病,对脑外伤、脑瘤、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骨质疏松及各类风湿痹证有较深入的研究。

治疗颅脑损伤主张“瘀阻经络,从肝论治”,对伤科内损杂病多用“临证三辨,衷中参西”的方法;治骨折在分早、中、晚三期基础上,予以“摸、整、稳、运、治、调”六法;治脱位强调“一清、二巧、三稳定”的原则。

多年来形成了“以气为主,以血为先,痰瘀同治,脾胃兼养,内(损)外(伤)兼顾,调治结合”的学术主张。

发表论文60余篇,主编了《中国骨伤科学》、《中国中医骨伤科百家方技精华》、《临床中医脑病学》、《现代中医药应用与研究大系》等16部学术著作。

先后主持承担了10项国家及部、市级科研课题,其《痹证的实验模型和现代病理基础》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益气化瘀法治疗硬膜下血肿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获国家中医药科技进步二等奖。

荣获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证书,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措诸天下之民谓之事业。

———《周易·系辞》于仁厚处用心,于精深处用功。

———施杞施杞,1937年生,江苏省人,出身于中医世家,自幼受家学熏陶,酷爱中医。

邵铭熙从“肾虚血瘀”论治伤科疾病遣方用药特色探微

邵铭熙从“肾虚血瘀”论治伤科疾病遣方用药特色探微

下:头晕,头重如裹,腰膝酸软,自汗耳鸣,口中和,心慌,自汗,多梦,夜尿频,大便黏腻不爽。

舌嫩红、少苔,脉沉细。

辨证属湿阻阴伤。

治宜滋阴养血,清热除湿。

拟方养阴除湿汤加减。

处方:麦冬15 g,生地15 g,白芍12 g,当归12 g,茯苓30 g,泽泻15 g,炒白术20 g,丹参15 g,炒酸枣仁30 g,枸杞子15 g,菊花15 g,川牛膝15 g。

7剂,水煎,日1剂,分早晚2次服。

11月13日复诊:头晕、失眠明显缓解,耳鸣、自汗、夜尿频减轻,上方加山萸肉15 g、益智仁15 g以补肾固精,血压降至正常。

按:患者年事已高,高血压病日久,已发生脑出血事件,表明已经处于高血压病后期阶段,病性多因实致虚,虚实夹杂。

年老肝肾亏虚,阴不制阳,风阳上扰清窍可见头晕、耳鸣;脾失健运,痰浊上扰,故见头重;肾气不足,膀胱气化无权,水液停聚,水道不通,故见尿频、尿少;阴津不足,心神失养,故见失眠、心慌;肠道湿蕴,故见大便次数多。

方用生地、麦冬、当归、白芍、枸杞子补肝肾之阴;川牛膝、菊花平肝潜阳;炒白术、茯苓、泽泻健脾利水祛湿;炒酸枣仁、丹参养血活血安神。

全方滋阴而不助湿,利湿而不伤津,并少佐养血活血之品,扶正与祛邪并施,使血脉充盈,脉道通利,诸症自解。

第一作者:吴华芹(1981—),女,医学博士,副主任中医师,研究方向为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疾病。

通讯作者:胡元会,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Huiyuhui55@修回日期:2020-11-10编辑:吕慰秋“肾虚血瘀”学说是一种创新性中医病机理论,由李积敏博士于20世纪80年代初正式提出[1],即基于补虚祛瘀法论治中医妇科疑难病的治疗理念,临证疗效颇显。

邵铭熙教授为江苏省名中医,临证治疗慢性伤科疾病时,多重视针、推、药并举,从医60余载,屡起沉疴。

结合多年临证经验,邵教授提出,“肾虚血瘀”为慢性筋骨疾病的基本病机,同时多合并肝气郁结、脾胃不足等其他病理因素,遣方用药尤重补肾活血法,并将补肾活血法与疏肝理气、健脾和胃、解痉通络等治法有机结合,疗效显著。

名中医简介

名中医简介

唐汉钧,男,享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上海市名中医、上海市劳动模范、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龙华医院主任医师、终身教授。

唐汉钧教授从事中医临床、医疗、教学、科研工作40余年。

内科功底深厚,外科诸法精通,崇尚“治病必求其本”、“治外必本诸内”的学术思想,主张外病内治,内治与外治相结合,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局部与整体相结合。

重视调整阴阳、脏腑、气血、经络的平衡。

擅长治疗中医外科诸疾,对疮疡、颈颌淋巴肿、乳腺病、甲状腺病、周围血管病、皮肤难愈性溃疡、复杂性窦瘘、肛门、皮肤顽疾,乳癌、甲状腺癌、胃肠癌术后、放化疗期间的调治,毒蛇咬伤的救治以及外科疑难杂病等,均有精深独到的治疗经验。

1987年起,相关临床成果及科研研究获国家卫生部重大科技成果甲级奖1项、国家教育部科技成果二等奖1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成果奖3项、上海市科技进步奖2项、上海市卫生局中医中西医结合科研成果奖5项、上海市临床医疗成果奖2项。

先后培养博士、硕士30余名,博士后1名,国家老中医学术继承学员4人,上海市高层次中医、中西医结合学术研究班学员5名,百人计划、启明星、医苑新星、大学后备专家等10余名。

主审全国高等中医院校卫生部教材《中医外科学》,主编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研究生规划教材《中医外科临床研究》、《实用中医外科学》、《现代中医乳房病学》等10余本专著,发表专业论文百余篇。

特需专家门诊时间:周二、五上午,周四下午(需预约)邵长荣,男,呼吸科主任医师,教授,“邵长荣名老中医工作室”导师。

1951年毕业于国立同济大学医学院医疗系。

1956年参加卫生部委托上海中医学院举办的首届西学中研究班。

学术任职现任全国及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呼吸病专业委员会顾问,上海中医药大学和上海中医药研究院专家委员会委员、副秘书长,龙华医院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1995年邵长荣教授先后获首届“上海市名中医”、全国第二批500名“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班指导老师”、“上海市高层次中医临床人才指导老师”等荣誉称号。

椎脉回春汤:治疗颈椎病的奇方

椎脉回春汤:治疗颈椎病的奇方

椎脉回春汤:治疗颈椎病的奇⽅颈椎病是指颈椎间盘组织退⾏性改变及椎间结构继发性改变压迫神经根、脊髓、椎动脉、交感神经等周围组织,出现相应的症状和体征者。

颈椎病的发⽣多是由于长期低头⼯作,颈的负荷过度,床上看书,⾼枕睡眠等均可引起慢性劳损,损伤后纵韧带,关节囊修复不良,可导致椎间关节活动度失去控制⽽发⽣错位;另外肌⾁肌腱损伤后形成粘连,瘢痕组织等可造成颈椎两侧肌⼒失衡,破坏动⼒平衡,造成颈椎系统⽣物⼒学功能紊乱,加速椎间盘退变。

加之感受风寒湿邪,使局部肌⾁痉挛可致椎间隙变窄,及⼩⾎管收缩,软组织⾎循环障碍,产⽣⽆菌性炎症,刺激周围神经根,⾎管⽽出现相应的症状。

从中医学的⾓度分析,根据六经理论,太阳膀胱经和少阴肾经互为表⾥,若少阴经⾎亏虚,肾⽓化⽣之源匮乏,则⽆⼒起启督脉⽓⾎,以致不能濡润太阳之表,难以推动周⾝脉⽓,从⽽阳⽓不利,经⾎不畅,⽇久⽓⾎易凝瘀于脉络之中;同时,少阴肾⽓乏⼒,以使太阳膀胱⽓化不利,⽓不化津,⽔精不布,⽔液不能滋养经脉,⽽结为痰湿,留滞于太阳⽓道。

因颈背为诸脉会通之处,加之长期低头伏案闭折⽓⾎通路,从⽽⽓滞⾎瘀痰凝于项背,形成颈椎病。

此症推其因,乃是肾督阴⾎亏虚,少阴经⽓弱滞,究其果为⽓⾎痰湿互结与太阳颈项。

所以在论治上,⼀⽅⾯要补其肾,助⽓化,另⼀⽅⾯要⾏⽓道,化淤滞,通痰结。

椎脉回春汤组成:⽜蒡⼦,僵蚕,葛根,桂枝,天⿇,穿⼭甲⽚,黄芪,半夏,当归,⽩芍,羌活,独活,潼蒺藜,⽩蒺藜,狗脊,川芎,⽢草功效:益⽓化痰,活⾎祛瘀⽅解:本⽅是⽯⽒伤科在经验的基础上,分析历代各家处⽅经验,结合⽯⽒⽤药⼼得,以⽜蒡⼦汤为基础⽅,结合葛根汤等⽅化裁⽽来。

⽅中⽜蒡⼦祛痰散结,通舒⼗⼆经络;僵蚕化痰通脉,⾏⽓化结;葛根升阳解肌,以解项背强⼏⼏之苦;天⿇消风化痰,请利头⽬;桂芍调和营卫以通利太阳经脉;芍⽢酸⽢化阴,养肝⾎充肾阴,⽽缓急⽌痛;桂⽢⾟⽢化阳,助膀胱⽓化,⾏太阳之表,通经脉⽓⾎;羌活独活畅通督脉太阳之经⽓;半夏化痰燥湿,潼⽩蒺藜补肝散结,穿⼭甲⽚软坚散结,重⽤狗脊重补肾本,填精固髓,以滋肾⽓之源;黄芪配当归川芎,助动⼀⾝之⽓⾎,⼜益宗肺之⽓,以化⽣肾⽔,⾏⽓活⾎祛痰。

鹿灵活络合剂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观察_徐华_马俊明_叶洁_夏烨_莫伟_王国栋_

鹿灵活络合剂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观察_徐华_马俊明_叶洁_夏烨_莫伟_王国栋_
将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采用 VAS 和颈椎 病症状体征量表( 20 分) 计分的方法,按治疗前及治疗 后第 2、4 周末记录临床症状及体征变化等情况,评价 疗效。 疗 效 性 指 标 包 括: ( 1 ) 疼 痛 视 觉 模 拟 评 分 ( VAS) ; ( 2) 颈椎病症状体征量表 20 分法。疗效评定 标准[4]参照 1994 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 症诊断疗效标准》:
表 1 患者年龄分布情况( x珋± s)
组别
例数
年龄( 岁)
研究组( 鹿灵活络合剂)
39
43. 03 ± 11. 47
表 2 患者性别分布情况
组别
人数


研究组( 鹿灵活络合剂)
16
23
39 例颈椎病患者多因项背板滞疼痛或伴上肢疼 痛麻木来院就诊,对这些患者治疗前及两组间的 VAS 评分、颈椎病症状体征分级量表进行统计分析,课题设 立时设定就诊第 1 天的指标为入组时患者的指标。具 体如下图表:
Key words: cervical spondylosis of nerve root type: Luling Huoluo mixtur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rapy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多表现为 头颈、肩臂的疼痛,颈部酸胀,颈部发僵,按压颈部有疼 痛,有时疼痛剧烈,上肢无力。据美国报道,一般人群 中有 1 /2 ~ 3 /4 的人曾经发生过和每月约 10% 的人正 出现颈项僵硬不适或疼痛。颈椎病的发病率随年龄增 长而上升,20 ~ 30 岁时约为 5% ~ 10% ,45 岁时达到 了 50% ,几乎 90% 50 岁以上男性和 60 岁以上女性患 有颈椎病[1]。国内有研究者调查了 8000 名大学生,其 中诊 断 患 有 颈 椎 病 者 539 例,占 总 抽 检 人 数 6. 73%[2]。而天津第一中心医院对 2000 例颈椎病患者 开展调查显示,青少年比例由 1996 年的 8. 7% 上升到 2005 年底的 12% ,其年龄阶段为 12 ~ 13 岁和 16 ~ 18 岁[3]。

石氏伤科辨治膝骨关节炎临证经验撷菁

石氏伤科辨治膝骨关节炎临证经验撷菁

石印玉先生针对本病“ 本痿标痹” “ 以筋为主” 的特点,
4 ] 还创新性提出养血软坚、 养筋柔肝的治法 [ 。
2 . 2 效验方药 在本病的临证用药方面, 石印玉、 石
1 2 ] 关桐 [ 擅用石氏伤科验方“ 牛蒡子汤” 。方中牛蒡子
祛痰除风、 疏风通络, 僵蚕祛风通络、 化痰解痉, 秦艽、 独活舒筋和血, 白芷、 川芎芳香通窍、 活血破瘀, 法半夏 燥湿化痰、 消痞散结, 白蒺藜行气血、 散瘀结, 牛膝、 威 灵仙祛风湿而利关节。石仰山临证重视从“ 痛痹” 着手
A b s t r a c t : T h i s p a p e r i n t r o d u c e s a n ds u m m a r i z e s t h e e x p e r i e n c ew i t hd i f f e r e n t i a t i o na n dt r e a t m e n t o f k n e eo s t e o a r t h r i t i s i nS h i ’ s T r a u m a t o l o g y .I t i s a r g u e dt h a t ;i t st r e a t m e n t f o c u s e so ni n t e r n a l a n de x t e r n a l i n t e r v e n t i o n ,a n ds i n e wa n db o n eb y k n e e o s t e o a r t h r i t i s i s d u et of l a c c i d i t ya n d / o r o b s t r u c t i o ni np a t h o g e n e s i s r e g u l a t i n g q i a n db l o o d ,n o u r i s h i n gl i v e r a n dk i d n e y ,d i s s o l v i n g b l o o d s t a s i s a n dr e m o v i n g p h l e g m .O n e p r o v e nc a s e w a s p r e s e n t e d . K e y w o r d s : k n e eo s t e o a r t h r i t i s ;s i n e w b o n eo b s t r u c t i o nd i s o r d e r ;c l i n i c a l e x p e r i e n c e ;S h i ’ s T r a u m a t o l o g y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石氏伤科用药特色胡劲松邱德华石仰山(指导)(上海市黄浦区中心医院伤科上海200002)关键词石氏伤科中医中药特色中图分类号:R289.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205(2002)01-0057-03上海石氏伤科创始于1880年,至今己有百余年历史,石氏伤科起初以外用膏药闻名,至石筱山提倡十三科一理贯之,对于伤科用药颇有独到之处:强调整体理伤,注重兼邪;气血兼顾,尤重痰湿;分部用药,佐以引经;辨证施治,顾护胃气。

以下就药对的应用、引经药的应用和顾护胃气三方面简要介绍。

1药对的应用药对是临床用药中相对固定的配伍单位,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多为各医家独特经验的总结,具有较好的疗效,很能体现医家理论的用药的精华。

石氏擅用药对治疗伤科疾患,此仅举有特色的几对药对,以示其用药之精华。

(1)牛蒡、僵蚕药对:牛蒡、僵蚕药对石氏在伤科杂病中运用得极为广泛,如: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肩关节周围炎、股骨外上髁炎、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髋关节滑膜炎、膝关节创伤性滑膜炎、滑囊炎等等。

石氏认为该类疾病大多属中医“痰湿入络”范畴,其主要病因是由于人体气血不和、运行不畅,导致津液凝聚,进而聚积成痰,若入于经络则麻痹疼痛,入于筋骨则头项胸背腰掣痛,手足牵掣隐痛,聚于局部则肿而成块。

对该类疾病进行辨证治疗宜采用化痰利湿,通络散结之法。

石氏每运用牛蒡、僵蚕两药,为其治痰散结之要药。

牛蒡:性凉、味辛苦,祛痰消肿,通行十二经络;《本草备要》曰其“散结除风……利腰膝凝滞之气。

”《药品化义》曰其“能升能降,主治上部风痰。

”《本事方》曰其“治风热成历节,攻手指作赤肿麻木,甚则攻肩背两膝”。

僵蚕,性平、味辛咸,祛风解痉、化痰散结。

《本草求真》曰其为“祛风散寒,燥湿化痰、温利血脉之品。

”收稿日期:2001-05-23作者简介:胡劲松(1970-),男(汉族),湖北麻城市人,主治医师。

《本草思辨录》曰其“治湿胜之风痰……劫痰湿,散肝风。

”由此,牛蒡、僵蚕两者配伍应用可通行十二经脉、开破痰结、导其结滞、宣达气血、滑利关节。

故石氏家传名方“牛蒡子汤”即以此两药为君组成。

(2)柴胡、香附:柴胡、香附药对是石氏用于治内伤疾患之要药。

伤科内伤初成皆由卒然身受,其症状除疼痛胀滞者外,依其部位在头、胸、腹、会阴等处而诸变百出,但总由阴气不舒(气滞),阳气不达(气郁)所为。

石氏认为“头胸腹之内伤,不论其新伤宿损,或虚实之证,总与肝经相系。

”治以疏泄肝胆三焦之气血郁滞最为适宜,往往使用肝经之药。

石氏施治时多以柴胡与香附相需为用。

柴胡,味苦,性微寒而质轻,为厥少二经的引经药,按足少阳经的循行是由上至下,足厥阴经则由下至上,故可随经气上下,能升能降,具升清阳、降浊阴之功。

石筱山曾言:“柴胡能升能降,因而得着一个‘和’字,只要善于用,不论病在上、中、下哪一部,都很适宜,其是治伤科内伤的一味有效良药。

”香附,味微苦甘,性辛、入肝、三焦之经。

《本草纲目》曰:“香附之气平而不寒,香而能窜,其味多辛能散,微苦能降;微甘能和。

生则上行胸脯,外达皮肤,熟则下走肝肾,外彻腰足。

”柴胡香附药对,在脏主血,在经主气,以之治脏是血中之气药,以之治经,是气分之药。

只要配伍得宜,自能开郁、散滞而通达上下,用治伤科内伤瘀阻气滞诸证,确有良效。

代表方如石氏胸胁内伤方。

(3)草乌、磁石:草乌、磁石药对以通脉息痛为其要。

疼痛在骨伤科疾病中是极其常见而又难以解决的症状。

从古代医家的论述可以看出,无论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不通则痛是疼痛的根本机理。

石氏牢牢抓住疼痛的致痛之因,采用通脉息痛之法,并根据临床变化随症治疗。

草乌,性热,味辛,宜通血脉、搜风胜湿、散寒止痛,是临床一味很好的镇痛药物,但多数人仅用于散寒止痛,而石氏以为其镇痛不仅仅在于能散寒止痛,而主要在于其有宣通血脉之功,用治疼痛正合通则不痛之理,磁石性凉,味辛咸、活血化瘀、消肿镇痛、补肾益精。

二者相配,磁石之咸凉可制约草乌之辛烈,草乌之辛烈可启磁石之阴凉,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奏通利血脉、消肿息痛之功。

且只要患者无明显的热象即可用此药对,较之其他诸家仅以草乌治疗阴寒所致之痛症,其适用范围扩大很多。

代表方如石氏温经强腰汤。

(4)地鳖、地龙:石氏理伤倡导痰瘀相关理论,认为伤科之疾每每导致人体气血不和,运行失畅,而气血窒滞,常常引发津液凝结,聚积成痰。

痰浊形成的同时,又必然加重气血运行失畅,以致痰瘀交凝而使顽疾不去。

临床上表现为:局部疼痛,肌肤麻木、皮下结块不化,关节活动受限。

如颈椎病、腰腿痛、头胸腹内伤。

肩肘关节粘连症。

骨折脱臼等病程较久或预计病情易于缠绵者,治疗时需逐瘀破积与化痰通络同用才能使痰瘀得化,顽疾得除。

清代周学海指出:“治痰必用破瘀。

”亦是此论之明证。

石氏在治疗此类疾病伴有痰瘀互阻时,擅长运用地鳖、地龙化痰破瘀。

地鳖虫又名庶虫,具有很好的逐瘀破积、通络理伤功效,专治跌打损伤。

瘀血阻滞经络。

《长沙药解》言“庶虫善化瘀血,最补损伤。

地龙又名蚯蚓,具有解痉镇痛、化痰通络作用,地鳖虫性烈,地龙性柔,二药相配,一者破瘀,一者化痰,一阴柔,一阳刚,互制互用,共奏化痰破瘀之功,而无阴阳寒热之偏。

临床上两药往往与理气活血化痰药合用,如牛蒡、僵蚕、制南星、桃仁、红花、陈皮、香附之类共奏化痰破瘀,疏通络脉,使气机宣畅,顽疾去矣。

代表方如石氏外用名方损伤风湿膏。

2引经药的应用石氏伤科在治疗骨伤科疾患中,相当重视引经药的应用,无论外伤还是内伤,常常配合引经约,分经以引导之。

石氏认为,引经药的妙用在于能够协同方药直达病灶,药效发挥更好,更能直接起到治疗作用。

在具体的临床实践当中,石氏往往以伤患的部位为主,结合脏腑经络辨证,选用适当的引经药而增加疗效。

兹以部位为纲,介绍石氏临床常用引经药。

(1)头部其引经药为柴胡、川芎。

石氏认为:柴胡能升能降,因而得着一个“和”字,只要善于使用,不论病在上、中、下哪一部,都很适宜,其是治伤科内伤的一味有效良药。

川芎为血中之气药,入肝胆经,《主治秘诀》云,“芎穷其用有四:少阳引经药一也,诸头痛二也,助清阳三也,湿气在头四也。

”可谓治疗头痛的要药。

石氏以柴胡、川芎作为头部的能够起到行气化散血滞的作用,更能促使全方药力随经气循行而通达病所。

(2)颈项为诸脉汇通之处,若因外伤、劳损、风寒湿邪侵袭,使颈部气血经络痹阻,易发为颈椎病。

石氏伤科以六经理论为依据,认为其病属太阳膀胱经、少阴肾经与督脉。

引经药常用羌活。

羌活,味辛苦,入膀胱、肾经,具有散表寒、驱风湿、利关节之功止痛。

《主治秘诀》云:羌活为“手足太阳引经药”,石氏认为,羌活功能助膀胱气化,行太阳之表,通经脉气血,畅督脉经气,故以其作为颈部伤疾之要药。

(3)胸部为肺之所在,胁为肝之分野,胸胁乃足厥阴、少阴之分布。

其损伤的特点以伤气为主。

石氏认为,胸胁内伤,不论其新久和虚实,总于肝经相关,总会引起肝胆气机不畅、疏泄失常。

故常用柴胡、香附药对作为引经药。

柴胡为厥少两经的引经药,(按:足少阳经的循行是由下至上,足厥阴经则是由上至下,故)可以随经气上下、香附入肝、三焦经,《本草纲目》认为其能“入手、足厥阴、手少阳,兼行十二经八脉气分”所以以此两药为引经药,是血中气药,如配伍得当,自能开肝经淤滞而通达上下,使气血得畅。

(4)腰部为足太阳膀胱和督脉循行的通道。

《景岳全书》曰:“腰为肾之府,肾与膀胱为表里,故在经属太阳,在脏属肾气”。

石氏认为狗脊入肾膀胱二经,除了能填精固髓、温少阴之经,畅太阳督脉之阳气外,还能作引经药之用。

正如《本草正义》所说,狗脊“能温养肝肾,通调百脉,强腰膝,坚脊骨,又能固摄冲带,坚强督脉,引经向导”故石氏腰痛方中每每使用狗脊。

(5)四肢为手足之经的主要循行通道,多见外伤引起气滞血瘀而为肿痛。

石氏往往上肢选用桂枝,下肢运用牛膝。

石氏认为:桂枝味辛微甘,芬芳醒郁,其枝柔嫩,其气清扬,善走上肢,具有宣通经络之功。

正如《药品化义》所说:桂枝“专行上部肩臂,能领药至痛处,以除肢节间痰凝血滞。

”牛膝味甘苦酸,入肝肾之经,其走而能补,性善下行,具有补肝肾,强筋骨,利腰膝,通经络之效。

《医学衷中参西录注》所说牛膝原为补益之品,而善引气血下注,是以用药欲其下行者,恒以之为引经。

3辨证用药,顾护胃气在中医伤科临床实践中,患者常因为伤药味道难以入口,或者服药后胃部不适而难以坚持服药,而有些患者又因为服药胃纳不佳,消化吸收不良以致营养不足从而使疗效大打折扣。

中医认为这些都是由于损伤胃气所致。

上海石氏伤科在理伤时注重辨证用药,顾护胃气,有其独到之处,患者常服药百剂而胃气不伤,增强了治疗的顺应性。

石氏认为百病皆生于气血,伤科尤其如此,而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只有脾胃健运,气血充足,五脏得养,病情才能好转,而且,所有的内服药必需通过脾胃吸收并输布之后才能发挥其疗效,所以保持脾胃健运是治疗的基础、前提,时时顾护胃气是伤科内治法的一大原则:胃气已伤则调之,未伤则护之。

3.1顾护胃气,八大常法石氏伤科顾护胃气,注重辨证,根据证侯和患者体质,在治疗主症的同时加入顾护胃气的药物,常用以个方法:(1)行气和胃:如患者脘腹胀满,纳呆,舌淡红,苔薄白,脉濡缓,为脾胃气滞,宜行气和胃,常加陈皮、枳壳、大腹皮、厚朴等,或参厚朴温中汤之意加减。

(2)益气和胃:如患者食少便溏、四肢倦怠、少气懒言、舌淡苔薄、脉弱,为脾胃气虚,宜益气和胃,常加党参、茯苓、白术、山药、甘草等,或参四君子汤之意加减。

(3)疏肝和胃:如患者精神抑郁,胸膈胀痛,口苦泛酸,食欲不振,为肝气犯胃,宜疏肝和胃,常加柴胡、郁金、白芍、代赭石等,或参痛泻要方之意加减。

(4)消食和胃:如患者脘腹胀满,嗳腐吞酸,厌食,大便不爽,苔垢腻,脉滑,为食积不化,宜消食和胃,常加山楂、神曲、麦芽、谷芽、莱菔子、鸡内金等,或参保和丸之意加减。

(5)化湿和胃:如患者食欲不振,脘痞腹胀,呕恶便溏,肢体酸软重痛,头昏目眩,舌苔白腻,为湿滞脾胃,宜化湿和胃,常加苍术、白术、厚朴、砂仁、玉米须等,或参平胃散之意加减。

(6)养阴和胃:如患者口燥唇焦,胃脘疼痛,肠中燥涩,舌红少苔,脉细数,为胃阴不足,宜养阴和胃,常加沙参、麦冬、石斛、生地、玄参等,或参增液汤之意加减。

(7)温中和胃:患者常因过食生冷,过用凉药,或长期患病,或年老体衰而致,时腹中冷痛,喜温,食欲不振;口不渴,舌淡苔白,脉迟或缓,为脾胃虚寒,宜温中和胃,常加姜、砂仁、高良姜、吴茱萸等,或参理中汤之意加减。

(8)祛痰和胃:如患者咳嗽痰多,恶心呕吐,头眩心悸,肢体困倦,苔白滑而腻,脉濡缓,为痰浊中阻,宜祛痰和胃,常加半夏、南星、白芥子、枳实等,或参二陈汤之意加减。

3.2临症用药,阴阳互济除了注意加入护胃之药外,石氏伤科在选择药物、配伍组方时,亦有其独到之处:(1)将常用药物分为“走”和“守”两类:凡药性走窜,能推动气血津液运行或祛除邪气(包括外感六淫、食积、痰软和瘀血等)的药物皆为“走”这一类,此类药物多易伤胃,如行气活血药和大部分驱邪药:凡药性粘滞,能抑制气血津液运行,防止其耗散的药物皆为“守”这一类,此类药物多易碍胃,包括补益药和收涩药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