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边境口岸经济发展分析_张必清

云南边境口岸经济发展分析_张必清
云南边境口岸经济发展分析_张必清

沿海区域经济发展区位分析专题

《我国沿海区域经济发展优势条件分析》小专题 我国沿海与内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具有明显差异。为协调东部、中部、西部之间的社会发展,国家从20世纪末开始实行了“西部大开发”,21世纪初提出了“中部崛起”,中部、西部地区得到了国家大力支持,经济社会有了明显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缓解了与东部地区经济差异扩大的趋势。近年来,对某一区域经济发展的有利(优势)条件分析出现的频率较高,考生在答题时常出现纰漏的现象,这里的区域主要包括经济(特)区、城市群、城市新区、开发基地等具有一定影响范围的经济发展较快的区域。以下以我国经济特区之一的海南岛为例分析我国沿海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条件。 海南岛经济特区开发的优势条件包括: 其中相互位置的分析,要简明扼要地阐述该区域与经济发达地区的位置关系。 2、资源优势: (1)气候资源:光照——热带北缘,年日照时数大于2000小时,光照充足;热量——积温8400℃~9200℃,冬季温暖,最冷月气温超过16 ℃,夏季高温,最热月气温在25 ~29 ℃之间,可以一年三熟,适宜发展热带高效农业,是我国栽培橡胶的最适宜地区,也是我国唯一可种植油棕、可可、腰果等典型热带作物的地方。 (2)土地资源:地形——近似椭园,中间高四周低,由山地、丘陵、台地、平原组成环形层状地貌。土地利用类型多样,是环带产业布局的自然基础。 (3)生物资源:丰富的光热资源使海南岛成为我国最大的热带物种基因库。在原始的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雨林中,生长繁衍着众多的植物和动物,其中很多是珍稀物种。有利发展成为热带作物的基地和旅游业基地。海洋生物资源中鱼类1000多种,藻类2000多种,虾类近千种,贝螺类1000多种,适宜发展海洋捕捞和养殖。生态系统有红树林、珊瑚礁、河口等,是海洋高生产力区和生物多种性区,可提供食品资源,并可作为旅游观赏区。 (4)海洋渔业资源:渔场面积大,近30万平方千米,渔类品种多,800种以上、生长快和渔汛期长等特点,适宜远洋捕捞业;浅海、滩涂面积广大,港湾多,适于发展人工养殖业,是我国热带海洋渔业基地。 (5)海洋油气资源:沉积盆地广(北部湾、珠江口、莺歌海、琼东南、西沙海槽盆地等),

东北启动现代物流 对接俄罗斯远东战略

正值俄罗斯东部大开发计划落实之际,近日,由国务院东北办牵头制定的《中国东北、内蒙古、新疆与俄罗斯东部大开发合作规划》也已完成。 为了能把中国的商品源源不断地运往俄罗斯,《规划》中建议,把发展现代物流业作为21世纪我国东北地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物流业将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成为边境经济发展的“先行兵”。 口岸物流近年发展迅猛 据了解,在《规划》中提出,中国将在口岸城市加强物流建设,作为项目之一的“同江东港-俄下列港浮桥”已于2007年底正式开通,填补了黑龙江省水运口岸初冬和初春两个时期水上运输的空白,真正实现了同江口岸常年过货,四季通关。 近年来,黑龙江省在口岸城市物流建设上投入不断加大,每年拿出2000万元用于口岸设施及附属设施的现代化改造。 黑龙江省还重点建设了哈尔滨龙运物流园区、绥芬河综合物流园区、同江哈鱼岛物流园区和黑河吉斯达国际物流采购中心,基本形成了以绥芬河、东宁、黑河、同江四个口岸为主体,以哈尔滨、牡丹江、佳木斯等为依托的中俄边境口岸物流通道网络。 据统计,2007年黑龙江口岸进出口货物运量首次突破千万吨,达到1149.9万吨,与去年同期相比(下同)净增长184.8万吨,增幅为19.1%,创造了新的历史记录阶段。 我国的黑龙江省、吉林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分别与俄罗斯远东赤塔州、阿穆尔州、犹太自治州、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和滨海边疆区开展了国际道路运输,绥芬河、东宁、黑河、满洲里、珲春等10多个口岸开通了长期性的国际道路运输,有客货运输线路近70条,占我国与周边国家开通的客货运输线路总数的三分之一。 如今,绥芬河、黑河、同江等地,多层次的中俄边境口岸物流网络节点体系正逐步形成。江海联运为黑龙江省物资外运增加了出海通道,提高了沿江地区运输与物流效率。黑龙江省对俄水运通航里程有2981公里,其中能通行千吨级船舶的三级以上航道2586公里,已成为两国开展经贸合作的重要国际运输通道。边境口岸物流信息化进程较快,电子大通关正在向税务、工商、检验检疫、海事、银行等领域拓展。 全方位国际物流格局雏形初现 黑龙江省内的中俄边境线漫长,从西北至东南有15个国家一类口岸,目前绝大多数已经开通。此外,黑龙江省在开辟陆海联运通道方面已见成效,除稳定发展至大连等国内港口的传统通道外,黑龙江省还利用自身的区位优势,先后开辟出绥芬河铁路口岸经西伯利亚大铁路至符拉迪沃斯托克港和俄罗斯远东各港口等多条国际物流通道,且均有实际运输业绩。 拥有“铁海联运”的内陆港是黑龙江省国际物流的一大特色,已实现了出海口的延伸。哈尔滨内陆港是目前我国仅有的两个内陆港之一,它不仅与满洲里、绥芬河口岸相连,还可以直接办理省内外货物经大连港的进出口业务,近年来还开通了直达蒙古、香港的集装箱运输。 黑龙江省以铁路为主的多种国际运输通道已经建成,每年从黑龙江省经过哈大线,再从辽东半岛进出口的商品运量一般为300万吨400万吨,省内的国际铁路运量基本占国际货运量的60%——70%。在此基础上,公路、水运、航空、江海联运等运输途径构成了该省多样化的国际运输方式。 目前,黑龙江省对俄铁路运营里程已经达到4083公里,公路通车里程6343公里,水上航运里程2981公里,开通对俄航线13条、国际客货运输线路41条。 近年来,黑龙江省多种类型并存的国际物流企业队伍也不断壮大。目前该省已经形成了一支以原来外运、外贸企业为骨干,多种所有制企业并存的国际物流企业队伍。如在绥芬河、黑河和东宁等口岸城市,一些生产型工贸企业投入巨额资金购买大型货车,组建国际运输车队,特别是绥芬河市还辟建了国内首家民营国际直升机(货运)机场,形成了一条通往俄境内的空中运输走廊。 中俄物流对接期待“更流畅”

浅析云南边境贸易的现状、问题及发展对策

毕业论文 题目浅析云南边境贸易的现状、问题及发展对策 英文题目Brief Analysis of Yunnan Frontier's Trade Status、Problems and Development Strategies

毕业论文(设计)《选题报告》院(系):

摘要 云南是我国的西南大门,与缅甸、越南、老挝三国接壤,山水相依,边境线总长4060千米,具有连接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的地理区位优势。改革开放至今,云南在对外开放政策的指引下,致力发展边境贸易,并形成以内地经济为依托,以经济技术合作为重点,不断的开拓周边国家市场的局面。随着经济全球化、区域集团化和中国的WTO进程不断深入,云南边境贸易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 【关键词】云南边境贸易现状问题

ABSTRACT Yunnan is the gate of China's southwest , bordering with Myanmar, Vietnam, Laos. The border line reach to 4060 km , which has advantages in connecting the local market and the foreign market . Reform and opening up to date, with the guidance of open policy ,Yunnan makes the great effort to develop border trade and forms Situation with bais of the mainland economy, the focus on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cooperation, continuously opening up the market situation in neighboring countries. As the economic globalization, regional groups and China's WTO process continued developing , the development of border trade in Yunnan will face with tremendous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KEYWORDS】Y unnan Frontier trade Status Problems

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发展战略

加以消化、配套和创新,向内地转移,带动全国经济技术发展。一般地说,沿海开放城市投资环境较完善,对外商有较大吸引力。开放城市根据我国经济技术发展规划,在自我开发的基础上,合理引导外资投向,多层次地引进国内急需的技术,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进行改革创新,使之本国化。开放城市是我国的工业基地、科研基地,有相应的研究、设计和试制的能力,因而能够大大加速这一进程。开放城市一方面用新技术、新设备实现地区的技术进步,另一方面又把已经成熟的、行之有效的先进技术和适用的设备扩散到内地,促使内地技术不断进步。通过这样阶梯式的引进和转移,推动我国经济技术的发展。 二、沿海开放城市是我国内地通往世界的枢纽和桥梁 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必然使整个社会经济日益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顺应这种趋势,一个国家的经济必然要走向世界,参与国际分工。沿海开放城市在这一过程中起着枢纽和桥梁的作用。 中国是一个大国,各地区的发展水平和发展条件很不相同,因此各地区参与国际分工的战略模式有所不同,在战略步骤上也有先后之分。沿海开放城市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总体素质优于内地,这就决定了沿海开放城市在对外开放中的枢纽和桥梁作用,其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方便的港口运输是联结国内外市场的中心环节。海港是水陆交通的枢纽,沿海地区的海运、内河、铁路、航空和管道等运输方式通过海港联结为一个有机整体。海港的这种特殊地位决定了它是国家对外贸易的门户,是同世界进行经济联系的主要通道。据统计,全世界国际贸易量(包括沿海国家和内陆国家)的2/3以上是经海港转运的。我国沿海开放城市交通发达,初步形成了立体交通网络,特别是海运业发达,可直接与世界各国和地区的港口通航。在我国进出口物资中,90%以上是通过沿海城市的港口转运的。由此可见,沿海开放城市是我国外贸物资的集散地。通过这里的海港和海上运输,可以把国内外市场联系起来,大力发展出口贸易,并换回国外的先进技术设备和其他物资,满足国内市场的需要。 第二,较强的工业实力可形成出口加工的重要基地。沿海开放城市基础设施完善,加工能力强,具有投资小、效益高的特点。据1984年的统计表明,仅占全国人口7.8%的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固定资产原值占全国的12%,工业产值占全国的23%,全员劳动生产率比全国平均水平高66%。沿海开放城市的雄厚经济实力使其成为我国出口创汇的重要基地,成为带动腹地及全国进军国际市场的先锋。 沿海开放城市发挥出口创汇的先锋作用,应贯彻“内联外挤”的方针。外挤,就是率先进军国际市场。内联,就是联合内地,更多更好地进入国际市场。过去,沿海完全靠内地供应原材料,加工成品后再回销到内地,这条路子越走越窄。发展外向型经济,给沿海城市与内地的经济联系拓宽了路子。沿海城市产品竞争力强,更多地打进国际市场,所需原材料部分在国际市场上解决,这就给内地带来了发展的机会。沿海城市以优质“拳头”产品为龙头,联合内地组织配套成龙生产,或者把技术转移到内地,利用本地的原材料就地加工出口,这就增强了内地出口创汇的能力。 第三,发达的科技是走向世界的强大力量。沿海开放城市科学教育事业发达,文化水平高,技术力量雄厚。这一方面使开放城市在吸收扩散国外先进技术,提高内地生产能力和产品的质量、档次上发挥作用;另一方面,沿海城市依靠科技优势,在较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的水平分工,发展外向型经济,并在技术上支援内地发展对外经济,保证内地以进口替代战略满足国内市场需要和以垂直形式参与国际分工战略的实现。以科技为动力,把沿海和内地不同层次的开放战略推向前进,形成我国的全方位立体开放态势,是我们在国际市场上取胜,在世界经济波动发展中掌握主动权的重要对策。

内陆与沿海城市对外贸易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内陆与沿海城市对外贸易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摘要:由于经济基础、资源禀赋、人力资源等方面存在差异,内陆与沿海城市深化对外开放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与影响也存在差别。本文以长沙和上海的对外开放为研究对象,采用两者1997-2014年的相关数据,构建时间序列分析实证模型,探究检验长沙市和上海市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长沙、上海的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都在1%的水平呈正相关,且长沙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大于上海,但长沙对外贸易总额以及占GDP的比重都远远落后于上海。基于我国宏观经济的基本情况,结合长沙与上海的区位优势及对外贸易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差异,探讨内陆城市和沿海城市如何在深化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充分发挥 自身的优势,以期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高效、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内陆城市;沿海城市;对外贸易;对比分析;实证研究 一、前言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和国家深化对外开放战略的双 重背景下,为实现经济增速平稳换档、产业结构顺利转型、经济驱动高效转变,内陆与沿海城市都在注重提升自身对外开放的层次和水平,以增强自身的开放型经济竞争力。由于

经济基础、资源禀赋、人力资源等方面存在差异,内陆与沿海城市深化对外开放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与影响也存在差别,为清晰的看出两者的差异,本文运用长沙和上海1997-2014 的对外贸易相关数据,构建时间序列计量模型进行实证研究,这对促进长沙和上海的对外开放有着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 实意义。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国内外学者关于对外贸易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文献 颇多。(1)国外学者普遍认为,对外贸易能够通过溢出效应、学习效应、规模效应、竞争效应等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Grossman和Helpman(1991)通过研究贸易国家的内生增长原因,结果表明对外贸易能够产生创新的正外部性,加速经济增长和提高国家福利。Alcala和Ciccone(2004)的经验研究表明,国际贸易能够通过全要素生产率显著促进劳动生产率。Melitz和Ottaviano(2008)通过建立异质性垄断竞争模型分析市场规模、贸易对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市场规模和贸易影响竞争效应,市场规模扩大和开放程度提高大幅压缩商品价格中成本加成率,促进生产率的提高。(2)国内多数学者的研究也支持国外研究学者的结论。毛其淋和盛斌(2011)、张庆昌(2011)等分别就进出口贸易、出口贸易 和进口贸易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表明均存在显著促 进效应。叶明确、方莹(2013)采用空间杜宾模型和分位数

江苏沿海经济发展历史及现状研究

江苏沿海经济发展历史及现状研究 摘要:20世纪90年代江苏省曾提出“海上苏东”发展战略,然而二十多年过去后苏沿海经济并没有出现令人期待的崛起。近年来江苏沿海发展被再次提到战略高度,江苏沿海后发优势有望得到体现。江苏沿海经济发展历史分为发展、停滞和缓慢增长三个阶段,通过采用比较分析法从本省和沿海两个层面上对江苏沿海经济发展现状进行深入分析,表明当前江苏沿海经济带在两个层面上均处于经济发展落后状态;江苏沿海有可能成为江苏经济增长的“第四极”。 20世纪90年代江苏省人民政府提出开发江苏沿海区域经济,并提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海上苏东”战略以充分利用海洋资源。然而,从当前情况来看,这一措施收效甚微,并没有能够达到所预期的效果。在苏南苏北差距进一步扩大的时候,江苏在本世纪先后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快苏北地区发展的意见》、《江苏省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总体规划》等一批文件以促进江苏苏北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为提升江苏整体实力做出重要的规划,但江苏沿海经济带的地位并没有得到重视。近年,江苏省先后组织了知名专家承担省“十五”、“十一五”社科课题研究江苏沿海经济发展问题。2007年,江苏沿海发展被再次提到战略高度,2009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会议明确指出,将江苏沿海地区建设成为中国东部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而连云港、盐城、南通这三个中心城市,也将成为江苏省集中布局临港产业,形成功能清晰的沿海产业和城镇带的“桥头堡”。 一、江苏沿海历史发展状况 江苏沿海经济带是中国民族产业的发源地之一。从张謇的“废灶兴垦”和“植棉兴织”,至现如今基本建成现代化的区域经济体系和工业体系,反映了江苏沿海经济带发展的沧桑巨变。众多经济社会发展专家在沿海经济带倾注了大量心血,多次提出江苏沿海经济带的发展战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江苏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海上苏东”发展战略,实施百万亩滩涂大开发计划,引起区域经济研究和实务工作者的广泛关注。纵观江苏沿海经济发展的历史特征,江苏沿海经济发展可以分为如下三个阶段: (一)沿海经济的历史发展阶段(?—1953) 江苏沿海三市曾经有辉煌的历史,尤其在明清代。据江苏地方志记载,100年多前由于民族实业家张謇在此创办企业并推动城市改造,南通由此被誉为“中国近代第一城”。盐城从西汉武帝元狩4年(公元前119年)建立盐渎县,当时这里遍地皆为煮盐亭场,到处是盐河。唐宝应年间,境内设有海陵监、盐城监,每岁煮盐百余万石,其时盐城已成为东南沿海重要的盐业生产中心。连云港曾是漕运的重要水道,康熙初年成为题定口岸,于此设关,征收海盐税。然而,随着帝国主义列强的掠夺,江苏沿海经济受到毁灭性的破坏。

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经济发展呈现明显的地区特征, 一方面东中西部形成梯度发展态势, 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增长一直高于中西部地区; 另一方面, 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由南向北推进, 相继形成珠江三角洲, 长江三角洲与环渤海湾地区三个经济圈, 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经济增长高地。 显而易见, 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率先发展与持续增长首先得益于改革开放使之从计划经济时期对敌斗争前线, 转变为市场化改革中对外经济交流与合作的前沿。这一变化不仅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战略与政策取向的根本性调整, 即从强调自力更生转向重视中外合作; 从注重内地建设转向加快沿海地区发展。也实质性地改变了东部沿海地区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以及地区资源配置条件, 即东部沿海地区以其对外经济交流与合作中的地域便利与通商传统, 成为中国对外开放与经济率先发展的首选之地。同时, 中央政府为了鼓励与推动对外开放实施了一系列优惠政策, 进一步优化了东部沿海地区资源配置与经济发展的条件。 东部沿海地区在对外开放中的区位优势, 对于地区资源配置与经济发展的意义可以概括为, 由交通便捷与交流便利所带来的低运输成本与低交易费用,能够降低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 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并对境内外资源流向与流量产生相应的导向作用, 从而形成地域性资源集聚效应。一方面外商在国内相关优惠政策与投资机会的诱致下不断扩大在东部沿海地区的投资规模,另一方面东部沿海地区良好的创业与就业环境, 致使中西部地区相关资源尤其是人力资源相继流入东部沿海地区。由此产生的地域性资源集聚效应, 使东部沿海地区获得的外部增量资源不断增加, 地区资源配置规模与经济总量不断增长。同时, 受市场供求关系约束, 外部增量资源流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能够弥补东部沿海地区资源的结构性短缺与总量供给不足。而且在境内外资源流入以及增量资源与存量资源间形成互动关系与互补结构使东部沿海地区能够利用区位优势将中国劳动力资源,丰富与劳动力成本相对低廉的比较优势, 转换为地区经济竞争优势。 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率先发展与持续增长源于对外开放与经济全球化条件下, 区位优势所蕴涵的地区资源集聚功能, 制度变迁与技术进步所带来的地区资源配置效率。因此, 地区经济发展应重视对外开放对提升区位优势, 加快制度变迁与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 优化资源配置条件, 提高地区资源配置能力与经济发展水平。

关于国家沿海战略带来的机遇

关于国家沿海战略带来的机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沿海从辽宁到广西形成了一条中国经济发展龙头的开发地带。是中国对内推动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和对外开放的重要前沿阵地。 这一地带的典型代表是;辽宁沿海经济带(研究中);天津滨海新区;河北曹妃甸开发区;河北渤海新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待批复);江苏沿海经济区;长三角经济区;福建海峡西岸经济区;珠三角经济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海南国际旅游岛等。 这一区域地带的显著特点是:是中国经济最活跃、吸引外资最多、经济总量最大、对国家贡献最大、对外影响力最大的区域。同时也是房地产发展最繁荣、房价最高的区域,还是投资者投资增值最大的区域! 现在中国沿海城市又一次面临更大的机遇和挑战! 沿海房地产开发热潮蓬勃兴起,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山东蓝色半岛经济区、环渤海都市圈等快速推进,这是继80年代沿海城市开发以来为滨海地产开发和投资再次注入的一针兴奋剂。 一、为什么要特别重视国家沿海开发战略呢? 国家之所以重视沿海战略开发,主要是因为以下这样几个因素: 1、世界格局。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与美国的贸易日益扩大,人民币不断升值,挑战以美元为主导的世界货币体系。中国的经济增长占全世界经济的17%,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出口额和进口额已经占到了60%,明显成为为典型的外向型经济。在这种世界格局下面,中国在世界经济领域越来越彰显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2、大国崛起。目前中国是美国的最大债权国,也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2009年,中国的GDP为49,090亿美元,日本GDP50,849亿美元,相差一千亿美元左右。由于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今年中国GDP增长速度在8%以上,今年底中国将超越日本成为第二大经济大国。 3、产业创新。中国经济亟需结构性调整,我国以服务业、纺织、家电为主的中小企业面对2008年金融危机,企业整体效益下滑,一部分企业出现了停产、半停产状态,甚至破产倒闭。中国经济亟需创新技术的应用,中国生产8亿件衬衫,才能换一架空客380,可想而知,要浪费多少能源、资源,和廉价劳动力?中国经济转型、产业创新与调整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制约瓶颈。 4、环保压力。中国现在的温室排放已经到了全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到2025年,中国将

港口经济推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c44864049.html, 港口经济推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分析 作者:姜东明 来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年第06期 摘要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演变,港口经济已经成为国际经贸交流的重要推动力量。本文通过理论和实证分析,使读者对港口经济推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关系有了更全面和深入的认识,对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实践活动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文章以港口经济对沿海经济发展的作用机理分析为切入点,以出口导向理论、集聚-扩散效应等理论为基础,分析了港口生长点效应,阐明了港口经济推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动态过程,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揭示了港口经济与沿海地区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港口经济与沿海地区经济互动发展,紧密结合。从港口经济发展的历史看,以港口为核心的综合服务体系始终是沿海地区发展的基础条件,它通过降低成本、规模经济、开放系统等多个渠道,为沿海地区经济的产生和壮大奠定了基础。在经济运行实际中,港口经济对工业化、国际贸易、城市化发展、经济总产出、要素生产率和就业等方面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对于各个国家特别是沿海地区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港口经济;集聚一扩散效应;区域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04(2010)06-0050-05 港口经济的产生和发展与人类发展的历史息息相关,特别是近几百年来,伴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演变,港口经济已经成为国际经贸交流的重要推动力量。在经济实践的推动下,港口经济理论也从最初的朦胧状态逐渐走向成熟,内容不断丰富。本文主要对港口经济与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内在机制进行理论分析。 1港口经济对沿海经济发展的作用机理 1.1出口导向理论、港口生长点效应和港口经济 道格拉斯·诺思认为,需求是区域经济的外生变量,需求可分为两部分,一是为了满足区域本身的需求;二是为了本区域与外部进行物资交流的需要。对区域经济的增长与发展变化趋势,可用出口导向理论(The theory of exportbase)来预测。诺思认为,区外需求是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动力,外部需求的扩大能对区域经济增长产生乘数效应。因此,一个区域的经济增长主要由该区域的输出产业来决定。按照输出基础理论,区域产出可分为输出基础部门的产出和自给性部门的产出,用公式来表示:Y=Yg+Yh。

东部沿海地区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

东部沿海地区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 摘要:城市化,是指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社会活动中农业活动的比重下降,非农业活动的比重上升的过程,与这种经济结构变动相适应,使得乡村人口与城镇人口的此消彼长,同时居民点的建设等物质表象和居民的生活方式向城镇型转化并稳定,这样的一个系统性过程被称为城市化过程。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逐步放开了原有对人口流动的控制,大量农民工流向了城市,同时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 关键词:东部沿海城市化战略城市体系 一、东部地区的城市化与国民经济发展 21世纪是世界城市化高度发展的世纪。据联合国人居中心预测,2000年全球城市化水平将达到50% ,2010年达到55% ,2025年达到65% ,其中发达国家将达到83% ,发展中国家将达到61%.我国目前的城市化水平约在30% 左右,不仅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也落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相对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迅速加以提高。 我国城市化是一个多层次、多区域且长期持续的经济结构调整过程,对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具有至关重要的战略意义。 首先,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功能改造和基础设施改造促进了城市建设投资,城市工业和第三产业发展促进了经济产业投资,转移到城市的农村人口需要解决户口、住房、就业、医疗、子女教育等问题促进了城市社会事业投资,共同推动社会总需求得到稳定和快速增长。 其次,农业和工业、农村和城市二元结构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矛盾,农业剩余劳动力不能被现代城市吸收,滞后的城市化水平又阻碍了农业现代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因此,中国经济的发展,需要在城市化上寻找结构转变的突破口,在人口分布重新调整的基础上促进农业的规模化和现代化,优化整个社会的经济结构。 第三,城市具有显著的集聚效应和规模效益,劳动力、资本、技术、信息等社会生产要素越集中,对周边地区的吸引力、辐射力也越显著,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越大。在这种辐射过程中,实现经济要素优化配置,区域内部产业合理布局,促进区域经济和流域经济的整体发展。 据国家统计局专家估计,在现有发展水平上,城市化比重每增加一个百分点,直接消费可拉动GDP 增幅增加0.5 个百分点。迅速推进城市化构成中国经济发展重要推动力,是确保我国经济发展继续保持较高增长率的战略性选择。 我国人口众多、地域广泛、区域发展不平衡。东西部地区城市化发展水平表现出明显落差,东部地区城市化水平约为39% ,西部地区约为28%.东部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发达、人口最稠密、工业化人口最多的地区,已经产生了一批特色明显的新兴城市,初步形成以特大城市为中心、多层次、功能互补的城市体系,然而,与其经济发展水平相比,东部地区城市化水平的相对滞后表现得也更为突出。迅速推进东部沿海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不仅是保持东部地区经济稳步发展的需要,也是更好地实现“以东带西”和“全国一盘棋”的战略要求。东部沿海地区具备比较好的城市化发展基础条件,应因地制宜,采取适当的发展战略,加快推进人口城市化进程。 二、对小城镇战略的历史反思 在大规模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和大中城市有限容纳力的双重压力下,我国城市化发展初期强调控制城市规模,对小城镇发展给予很大关注,提出“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的城市化指导原则。小城镇如雨后春笋般兴起,这在东部沿海地区表现得尤其突出,“离土不离乡”的“小城镇战略”一度被一些学者评价为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发展道路。

云南边境旅游发展分析

云南边境旅游发展分析 一、数据选取及订正 本文所采用的数据来源于云南省政府研究室与云南省旅游局主办的《云南旅游年鉴(2003)》及云南省统计局编的《云南统计年鉴》汇总而成,时间跨度为1996—2010年,共计15年的时间。符合本底趋势线建模要求。本文采取内插订正法对上述数据进行订正。具体方法为:(1)先用统计数据做长期趋势线;(2)通过目视观察,从统计线上找出需要进行订正的时间区间,并确定适合直线内插的起始点(na)和终止点(nb);(3)用内插公式Yn=Ya+(n-na)×d订正异常区间统计数据。在内插公式中,Yn代表第n年客流量订正数值,Ya、Yb分别代表内插起始点、终止点客流量统计值,n代表所要订正的年份,d为进行内插的公差值,其计算公式为d=(Yb-Ya)/(nb-na)根据云南省边境旅游的发展实际,除选取边境口岸入境一日游总人次外,同时还选取德宏州、红河州、西双版纳州3个典型区域进行分析,15年来这3个区域占云南口岸入境一日游的70%~80%。 二、旅游本底趋势线的形式及建模方法 旅游本底趋势线总体分为两类,一类是较简单的模型,有直线、曲线、指数、逻辑、正弦等5种类型,一类是较复杂的模型,有直线—逻辑、直线—指数、直线—正弦、指数—逻辑、指数—正弦、逻辑—正弦、曲线—正弦等7种类型[6-7]。在选配具体模型时,主要根据观测数据时间序列变化趋势而定。1较简单的本底线模型2、较复杂的本底线模型建模方法:选取1996—2010年共15年的数据,作趋势线统计图;观测统计图,选择合适的模型;根据最小二乘法原理,进行数据的最优拟合,确定相关参数,建立云南边境口岸入境一日游本底趋势线。 三、云南边境口岸入境一日游本底趋势线的建立 以下本底趋势线方程中,t为时间变量,从1996年开始依次取t=1、2,3,…。 (一)云南省边境口岸入境一日游总人次本底趋势线 从1996年,云南省累计接待口岸入境旅游人数313676万人次,

湖南与沿海发达地区经济差距比较研究

与沿海发达地区经济差距比较研究 摘要: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经济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然而,基于市场化的改革也给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问题,其中的一个突出的就是地区发展差距在不断扩大。到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已经形成了十分明显的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东部富裕、中部次之、西部贫穷。本文便涉及到了以为代表的中部地区以及以沿海地区为主的东部地区的经济比较。本文通过对与沿海诸省的经济数据以及现状的比较,总结出了与沿海发达地区的经济差距,并提出了几点与经济提速相关的对策建议。 30 years of reform and up to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China has made lots of remarkable achievements,however, the reforms has brought many new problems, one of the highlights is the regional development gap is widening. Since the 20th century, late 90s, it has formed very clear eastern, central and western economic zones, off the eastern, central second, western poverty. This will involve a representative to the central region of Hunan and the eastern coastal region dominated economically. In this paper, the coastal provinces of Hunan and the economic status of the comparison data and summed up in Hunan and the economic gap between developed coastal areas, and made several speed-related and Hunan economies suggestions. 关键词:;沿海地区;经济差异;比较分析 中部地区(、、、、、六省)位于我国中原腹地 ,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和其他许多农产品的商品生产基地 ,也是我国主要的能源基地和主要的原材料工业基地。而又是近年来中部的领跑者,笔者将与东部沿海地区进行比较,以探寻与分析与沿海地区的经济差距以及主要原因 ,并提出相关对策。

全国沿海主要港口吞吐量与地区经济发展关系研究

全国沿海主要港口吞吐量与地区经济发展关系研究 “以港兴城、以城促港、港城共荣、和谐发展”,是世界港口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阐述了港口发展与所在城市地方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但人们对港城关系的认识往往注重在定性的层面,本文试图用计量经济学理论探讨港城发展相互促进的定量关系。为定量研究港城发展的关系,本文选取港口吞吐总量(TTL)代表港口发展水平的指标,港口所在城市的地区国内生产总值(GDP)代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 1.计量经济学理论基础及基本模型 本文研究的25个全国沿海主要港口近8年(2000年~2007年)的港口吞吐量和港口所在城市的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的关系,属于在时间序列上选取多个截面所得的样本数据,故采用计量经济学paneldata模型对两者关系进行分析研究。要判断选用模型的具体形式(变截距模型,变系数模型以及动态模型),首先应进行F检验。F检验基于单方程paneldata模型的三种情形及两个假设。 单方程paneldata模型的三种情形及两个假设: y it =α i +χ it β i +μ it ,i=1,...,n;t=1,...,T 情形1:横截面上无个体影响,无结构变化。即 α i =α j ,β i =β j

情形2:变截距模型,在横截面上个体影响不同,又分为固定影响和随机影响两种。即 α i ≠α j ,β i =β j 情形3:变系数模型,除了存在个体影响外,在横截面上还存在变化的经济结构。即 α i ≠α j ,β i ≠β j 假设H1:斜率在不同的横截面样本点上和时间上都相同,但是截距不相同。假设H2:截距和斜率在不同的横截面样本点和时间上都相同。 如果接受了假设H2则检验停止,采用情形1的模型;如果拒绝了假设H2,则 应继续检验假设H1,判断斜率是否都相等。如果拒绝假设H1,则应采用情形3的模型;如果接受假设H1,则采用情形2的模型。在确定模型类型之后,进行参数估计,建立模型。 2.数据采集 本文选取了2000~2007年上海港、青岛港等25个全国沿海主要港口的吞吐量(TTL)和上海市、青岛市等25个全国沿海主要港口所在城市的国内生产总值(GDP)的200组数据,同时采用城镇居民消费指数CPI消除GDP中价格影响因素,原始数据见表1、2。 表1沿海主要港口总吞吐量一览表单位:万t

加强云南省边境口岸“桥头堡”作用的战略

加强云南省边境口岸“桥头堡”作用的战略 【摘要】本文就边境口岸成为区域经济增长极及企业“走出去”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探讨了边境口岸引导企业“走出去”发展战略的困境,最后提出了相关措施。 【关键词】边境口岸“走出去”战略增长极 云南与缅甸、老挝、越南三国接壤,边境线长4061公里,与东南亚地区边贸往来已有2000多年历史。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推进,“国际大通道”设想的实施,党的十七大对“扩大边境开放”的部署,云南正从中国改革开放的“末端”逐渐走向“前沿”。全省共有20个国家级一、二类口岸,90余条边境通道,要建设和利用好这些口岸、通道,为发展口岸经济、兴边富民,助力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提供有力支撑,必须认真做好全省口岸的建设规划工作,学习借鉴其他地区口岸的经验,加强规划研究,使口岸建设有序规范地进行,务实地解决口岸建设问题,把有限的建设资金用好,用到位。同时引导企业入驻口岸经济区,大力发展“走出去”战略,推动云南省外贸发展登上新的台阶,最终带动边境口岸经济区成为云南新的经济增长极,更好地配合国家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桥头堡”战略的实施。 一、边境口岸成为区域经济增长极及企业走出去面临的主要问题 所谓增长极就是具有推动性的经济单位,或是具有空间聚集特点的推动性单位的集合体。边境口岸可成为云南省在发展空间分布上,以不同的强度首先出现的一些区域增长点,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以科技园区和工业园区的方式实现产业聚集,带动云南企业走出去,从而对整个云南经济产生不同的最终影响。但是,现实中云南省口岸建设起步较晚,多数口岸处在边远山区,地方财政困难,国家投入有限,通关环境制约了口岸功能发挥,迟滞了地区口岸经济的发展,甚至影响了“国门”形象。 1、基础设施落后 目前,云南省由于投资不足,口岸基础设施建设缓慢,功能不全。例如位于文山州麻粟坡县的国家级一类口岸天保口岸,从平远街至天保高的等级公路仅只是在做前期工作;麻栗坡县境内仅有一条四级油路至边境口岸与越南清水河口岸2号国道相连接,路面等级低、路况差、弯多坡陡、通行能力差,运输成本偏高,许多客商不愿意从边境口岸过境和开展贸易,严重制约了口岸的发展;沿边边民互市市场和互市通道设施简陋,集聚、交易和辐射功能差。而越南方面的河江—清水河口岸二级公路和河江—中越边境二段10号界等6条边境柏油公路已全部建成通车;越方与边境口岸和边民互市点相对接的公路路面均实现了硬化;越南与麻栗坡接壤的5个边境县之间的县际油路已全面贯通。其他发展缓慢的边境口岸在基础设施方面的情况也大体相同。 “桥头堡”战略的实施关键是让能成为区域经济发展增长极的口岸地区具备“陆、海、空”三方面大通道的基础条件,具有优越的地理环境,否则难以谈及后续的产业集中和口岸经济的发展。当然除交通以外,口岸区的软件、硬件设施也应以其所要发挥的作用相匹配。 2、不同口岸之间的区位优势参差不齐 以同样和越南接壤的红河州与文山州为例,与红河州河口口岸相比,文山州的边境口岸地理位置并不好,这是因为河口口岸对接的越南老街口岸的后面就是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研究课程论文(课程调 研报告)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演变 专业名称:区域经济开发与管理 学生姓名:刘恬 学生学号:010********* 指导教师: 年月日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教务处制

目录 摘要 (2) 一、从“工业西渐”到向沿海倾斜 (2) 1.改革开放前的“工业西渐” (2) 2. 改革开放和“两个大局”。 (2) 3.区域非均衡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 (3) 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提出和实施 (4) 三、“十二五”期间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几点思考 (4) 参考文献: (5)

摘要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经历了从均衡发展到非均衡发展,再到协调发展的两个转变。相应地从空间特征看,我国的经济发展重心经过了从沿海向内地转移,再从内地转向沿海,然后转向东、中、西部协调发展几个阶段。本文将回顾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演变过程,并提出区域协调发展的几点思考。学术界习惯于将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之前时期的区域发展战略,称为“均衡发展”战略,实际上是为了改变旧中国工业分布极端不均衡的现状,也是正确处理沿海和内地关系的具体的行动。关键词:区域经济;区域协调;均衡发展;经济发展重心; 一、从“工业西渐”到向沿海倾斜 1.改革开放前的“工业西渐” 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年恢复时期,国家工业建设的重点是东北老工业基地,其次是华东和华北。“一五”时期,前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当中,沿海地区占1/5,内地占4/5;而整个“一五”时期,基本建设投资内地占53.3%,沿海占46.7%。“二五”时期以后和文化大革命的时期,工业建设大规模向内地推进,造成了很多问题;特别是“三线”建设的失误,影响了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 2.改革开放和“两个大局”。 改革开放之后,小平同志提出“两个大局”的战略思想,即首先发展沿海地区,在沿海发展起来之后,沿海再支援内地。因此,我们在改革开放之初就确立了向沿海倾斜的发展战略,即非均衡发展战略。 1978年开始实施沿海优先发展战略,即充分利用沿海工业基础和区位优势,面向国际市场,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为了加快改革开放步伐,中央于1979年首先赋予广东、福建两省实行“特殊政策、灵活实施”的权力,利用两省比邻港澳台的区位优势,使其成为加快建设带动全国其他地区的改革开放窗口,并且陆续地批准设立深圳、珠海、厦门、汕头为经济特区以及14个沿海开放城市。 1987年12月,中共中央提出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主要内容是:第一,沿海地区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积极参加国际交换和竞争,扩大产品出口,加速发展外向型经济;第二,积极扩大劳动密集型产品和劳动—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大力发展“三资”企业,实行原材料和销售市场“两头在外”;第三,加强沿海与内地的横向经济联系,

我国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区位优势分析1

我国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区位 优势分析 专业:物流管理 姓名:李佳 学号:20119347016

摘要:区位是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人类对区位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区位条件的好坏。然而区位条件的好坏与否决定地区经济发展的程度,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依恃其独特的区位优势条件,创造出经济发展之路上的奇迹,成为我国经济繁荣的前沿地区。 关键词:东南沿海区位优势区位理论 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包括上海、苏南、浙江、福建、广东沿海地区和港澳地区。分布着长三角城市群、温(州)台(州)城镇密集区、福州都市区、闽南城市群、粤东城市圈、珠三角城市群等大大小小各类城市合体。东南沿海地区以其独特的区位优势条件、并应用合理的区位理论使其经济逐步强大。 选择正确的区位理论 区位理论是关于区位即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的理论。它研究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及空间内人类活动的组合,探索人类活动的一般空间法则。区位理论有两成基本涵义,一层是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即在区位主体已知的条件下,从区位主体的本身的固有特征出发,分析合适该区位主体的可能空间,然后从中优选最佳区位;另一层与前者正好相反,及空间区位已知,根据该空间的地理特征、经济和社会状况等因素,研究区位主体即人类活动的最佳组合方式和空间形态。 然而区位理论发展至今,依然存在着许多明显的不足之处。例如假设条件过于理想化、一些理论注重理论推导,与实际相距甚远等。如一些经典的区位论:杜能的农业区位论、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和廖什的市场区位论等等。 唯物辩证法认为,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是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立足点,也就是要实事求是。 例如,在选择工业区位时,劳动力、资本、原料、能源、运输、市场等一般是主要的区位条件;而在选择农业区位时,光热与温度条件、土壤条件、劳动力条件、交通以及市场条件则构成主要的区位条件。 因此,东南沿海地区在制定经济发展战略时,没有死搬硬套区位理论,而应根据其具体的经济活动和具体的地点,仔细考虑当地影响区位活动的各种因素,如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自然因素,市场、交通、劳动力的素质和数量、政策等社会经济因素,以使其区位活动能充分而合理的利用当地的各种资源,从而降低生产成本,获得经济效益。总之,东南沿海地区发展经与实际相结合,因地制宜。这样才发挥了其区位条件的最大优势。 要素投入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1、土地作为生产要素之一,主要是通过自身的特征及所处经济区位对经济活动发生影响的。某些以农业生产活动为主的地区,其土地的自然特性起着决定性作用。土地的自然出产力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土壤特性。而作为作业的空间或活动场所,像工业、交通以及城市建设土地利用等,在这种土地利用形态中,土地所处的经济区位起着决定性作用。东南沿海地区土地正好都迎合这两特点。 2、原材料对于经济活动来说极其重要,它是经济活动尤其是生产活动所加工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