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学期食品加工工艺学三个阶段汇总

第二学期食品加工工艺学三个阶段汇总
第二学期食品加工工艺学三个阶段汇总

一、填空题

1、食品加工与保藏的四大类途径,第一类运用无菌原理、如罐头加工技术;第二类抑制微生物活动、如冷冻技术;第三类利用发酵原理、如发酵技术;第四类维持食品最低生命活动、如气调保藏技术。

2、列举一些常见的适用于热敏性物料的干燥方法:冷冻干燥、真空干燥、喷雾干燥、泡沫干燥等。

3、合理选用干燥条件的原则:使干制时间最短、热能和电能的消耗量最低、干制品的质量最高。

4、食品的质量因素包括物理感觉、营养质量、卫生质量和耐储藏四个方面。

5、水分活度大小取决于水存在的量、温度以及水中溶质的量。

6、在干燥操作中,要提高干燥速率,可对食品作如下处理:_预热提高食品温度、加切割增大食品表面积和按组织定向方向切割。

7、食品的干燥过程实质上包括两方面,就是水分转移和热量传递。前一现象称为导湿性,后一现象称为导湿温性。

8、任何工业生产的罐头食品中其最后平衡pH值高于4.6及水分活度大于0.85即为低酸性食品。

9、罐头食品杀菌时间受到的影响因素包括食品的污染情况、加热或杀菌的条件、食品的pH、罐头容器大小和食品存储条件等。

10、食品冷却的方法常用的有冷风冷却、冷水冷却、接触冰冷却、真空冷却等,人们根据食品的种类及冷却要求的不同,选择其适用的冷却方法。

11、罐头食品加工中罐头排气的方法有加热排气、热灌装、真空排气和蒸汽喷射法。

12、杀菌操作过程中罐头食品的杀菌工艺条件主要由温度、时间和反压三个主要因素组成。

13、封口的要求主要有三个50%,包括卷边紧密度、叠接度、罐身钩边皱纹程度。

14、罐藏食品排气工序的作用是形成真空,保护容器在杀菌过程中不遭受损坏、减轻罐内壁腐蚀、和减少内容物的氧化反应。

15、冷藏过程中,为了减少被冷藏食品或食品原料的水分损耗,可以采用的措施包括①对于加工食品,可以选择不透蒸汽的包装材料包装;②空气相对湿度在不引起冷冻的前提下,尽可能高;③空气流速不宜过大;④降低温度;⑤番茄、柑桔一类果蔬也可浸涂石蜡;⑥对于蔬菜、水果,可以选择合理的品种以及成熟度;

⑦对于生鲜食品,可以采取气调包装;⑧避免导致冷藏食品表面积过大的前处理。

16、重要的发酵类型包括乳酸发酵、酒精发酵、产气以及丁酸发酵等。

17、常见抗氧化剂从抗氧化的原理上分可以分为4类,分别为,自由基终止剂,例如:BHA,还原剂,例如:亚硫酸盐;螯合剂,例如:柠檬酸;单分子氧抑制剂,例如:β—胡萝卜素。

1、通常根据辐射的作用形式可将辐射分为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两种类型。辐射保藏采用的是电离辐射。放射源主要有人工放射性同位素和电子加速器。

2、重要的发酵类型包括乳酸发酵、酒精发酵、丁酸发酵以及产气发酵等。

3、在熏烟中对制品产生风味、发色作用及防腐效果的有关成分就是不完全氧化产物,人们从这种产物中已分出约400多种化合物,一般认为最重要的成分有酚、醇、酸、羰基化合物和烃类等。

4、常见抗氧化剂从抗氧化的原理上分可以分为4类,分别为自由基终止剂,例如: BHA,BHT; TBHQ,VE,例如:还原剂;亚硫酸盐,例如螯合剂;ELTA,例如:β—胡萝卜素。

5、在α、β、γ、Х—射线中,其电离能力最大的是α-射线;穿透能力最大的是×-射线;食品辐射用的射线主要为β-射线。

6、在腌渍保藏中,腌制速率与体系的粘度、温度、腌制物的厚度、腌制物的表面积、腌制剂等相关。

7、在熏烟中对制品产生风味、发色作用及防腐效果的有关成分就是不完全氧化产物,人们从这种产物中已分出约400多种化合物,其中酚类和羟基化合物是与烟熏风味最相关的两类化合物,二苯并蒽和苯并芘目前已被确认为致癌。

8、食品保藏中,控制微生物可以采用加热、冷冻、干藏、高渗透、烟熏、气调、化学保藏等方法。控制酶和其它因素,可以采用降低温度等方法;其他影响因

素,包括昆虫、水分、氧、光可以通过包装来解决。

二、名词解释

1、食品工艺学:食品工艺学是应用化学、物理学、生物学、徽生物学和食品工程原理等各方面的基础知识、研究食品资源利用、原辅材料选择、保藏加工、包装、运输以及上述因素对食品质量货架寿命、营养价值、安全性等方面的影响的一门科学。

2、升华前沿:冷冻干燥过程中出现的食品的冻结层和干燥层之间的界面,称为升华前沿,或者说是在食品的冻结层和干燥层之间存在的一个水分扩散过渡区。

3、导湿温性:在对流干燥中,物料表面受热高于它的中心,因而在物料内部会建立一定的温度梯度。温度梯度将促使水分(不论液态或气态)从高温处向低温处转移。这种现象称为导湿温性。

4、干制食品的复原性:干制品的复原性就是干制品重新吸收水分后在重量、大小和性状、质地、颜色、风味、结构、成分以及可见因素(感官评定)等各个方面恢复原来新鲜状态的程度。

5、瘪塌温度:在冷冻干燥的二级干燥阶段需要注意热量补加不能太快,以避免食品温度上升快而使原先形成的固态状框架结构变为易流动的液态状,而使食品的固态框架结构发生瘪塌,发生瘪塌时的温度称为瘪塌温度。食品的瘪塌温度实际上就是玻璃态转化温度。

6、导湿性:由于水分梯度使得食品水分从高水分向低水分转移或扩散的现象。

7、均湿处理:晒干或者烘干的干制品由于翻动或者厚薄不垃以及不同的批次之间会造成水分含量的不均匀一致,这时需要将他们放在密闭室内或者容器内短暂贮藏,使水分在干制品内部及干制品之间重新扩散和分布,从而达到均匀一致的要求。

8、干藏原理:干藏原理是将食品中的水分活度降到一定程度,使食品能在一定的保质期内音受微生物作用而腐败,同时能维持一定的质构不变即控制生化反应及其他反应。

9、干制食品的复水性:新鲜食品干制后能重新吸收回水分的程度,一般用于干制品吸水增重的程度来表示。

10、水分活度:我们把食品中的逸度和纯水的逸度之比。

11、F值:就是在121.1摄氏度温度条件杀死一定浓度的细菌所需时间。

12、商业杀菌法:将病原菌、产霉菌及在食品上造成食品腐败的微生物杀死,罐头内允许残留微生物或芽孢,不过,在常温无冷藏状况的商业贮运过程中,在一定的保藏期内,不引起食品腐败变质。

13、冷害:在冷却贮藏时,有些水果蔬菜的品温虽然在冻结点以上,但是贮藏温度低于某一温度界限时,果蔬的正常生理机能受到障碍,失去平衡。

14、气调贮藏:指利用改变贮藏场所的气体环境,达到延长生鲜事物贮藏的一种保藏方法。

15、最大冰晶生成带:在食品冻结过程中,指食品温度在-1-5摄氏度的区间,在此温度范围内,约80%的水分冻结成为冰晶体。

16、热烫:生鲜的食品原料迅速以热水或蒸气加热处理的方式,称为热烫。其目的主要为抑制或破坏食品中醇以及减少微生物数量。

17、冷链:指低温保藏食品的生产、贮藏、运输、销售和消费等整个环节都处于该食品所要求的低温条件下。

18、Z值:为热力致死时间按照1/10,或10倍变化时相应的加热温度变化(℃)。或者是热力致死时间曲线中直线横过一个对数循环所需要改变的温度数(℃)。19、肉的成熟:刚屠宰的动物的肉是柔软的,持水性也高,经过一段时间的放置,肉质会变得粗硬,持水性也大为降低一一僵直。继续延长放置的时间,则粗硬的肉又变成柔软的肉,持水性也有所回复,而且,风味也有极大的改善一一解僵。这一系列的变化过程,实际上是动物体死后,体内继续进行着的一系列生物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结果。由于这种变化,使肉类变得柔软,并具有特殊的鲜香风味。肉的这种变化过程称之为肉的成熟,它是一种受人们欢迎的变化。

20、冷点:罐头食品在杀菌或冷却过程中温度变化最慢的点。固体食品在几何中心,液体食品在中心。

1、初级辐射与次级辐射:初级辐射即物质接受辐射能后,形成离子、激发态分子或分子碎片。初级辐射与辐射程度有关。初级辐射的产物相互作用生成与原物质不同的化合物。次级辐射与温度等其他条件有关。

2、栅栏技术:联合控制水分活度、氧化还原电位、pH、温度、添加剂等对微生物具有控制效应的因素,称为栅栏技术。

3、辐射保藏的原理:食品辐射保藏就是利用原子能射线的辐射能量对新鲜肉类及其制品、水产品及其制品、蛋、及其制品、粮食、水果、蔬菜、调味料、饲料以及其他加工产品进行杀菌、杀虫、抑制发芽、延迟后熟等处理。

4、液态烟熏剂:一般由硬木屑热解制成,将产生的烟雾引入吸收塔的水中,熏烟不断产生并反复循环被水吸收,直到达到理想的浓度,经过一段时间后,溶液中有关成分相互反应、聚合,焦油沉淀过滤除去溶液中不溶性的烃类物质后,液态烟熏剂就基本制成了。这种液态烟熏剂主要含有熏烟中的蒸汽相成分,包括酚、有机酸、醇和羰基化合物。

5、诱感放射性:一种元素若在电离辐射的照射下,辐射能量将传递给元素中的一些原子核,在一定条件下不会造成激发反应,引起这些原子核的不稳定,由此而发射出中子并产生X-辐射,这种电离辐射使物质产生放射性。

6、辐射的化学效应:是指电离辐射使物质产生化学变化的效果.

7、腌渍保藏原理:就是利用高渗透,建立高的渗透压,是细胞原生质的水分外

渗而引起质壁分离,达到保藏食品的目的。

8、食品化学保藏:就是在食品生产和储运过程中适用化学制品来提高食品的耐

藏性和尽可能的保持原有品质的一种方法。

三、问答题

1、影响原料品质的因素主要有哪些?答:1)微生物的影响;2)酶在活组织、垂死组织和死组织中的作用;3)呼吸;4)蒸腾和失水;5)成熟与后熟;6)动植物组织的龄期与其组织品质的关系。

2、如果想要缩短干燥时间,该如何从机制上控制干燥过程?答:(1)使食品表面的蒸发速率尽可能等于食品内部的水分扩散速率,同时力求避免在食品内部建立起和湿度梯度方向相反的温度梯度,以兔降低食品内部的水分扩散速率。(2)恒率干燥阶段,为了加速蒸发,在保证食品表面的蒸发速率不超过食品内部的水分扩散速率的原则下,允许尽可能提高空气温度。(3)降率干燥阶段时,应设法降低表面蒸发速率,使它能和逐步降低了的内部水分扩散率一致,以兔食品表面过度受热,导致不良后果。(4)干燥末期干燥介质的相对湿度应根据预期干制品水分加以选用。

3、画出食品干燥过程曲线图,并说明曲线变化的特征。

(1)干燥曲线

食品被预热,食品水分在短暂的平衡(AB)后,出现快速下降,几乎是直线下降(BC),当达到较低水分含量(C,第一临界水分)时,水分含量变化减小并趋于平衡(CD),最终达到平衡水分(DE)。

(2)干燥速率曲线

干燥初始时,水分被蒸发加快,干燥速率上升,随着热量的传递,干燥速率很快达到最高值(是食品初期加热阶段);然后干燥速率稳定不变,为恒率干燥阶段(是第一干燥阶段);到第一临界水分时,干燥率减慢,降率干燥阶段;当达到平衡水分时,干燥就停止。

(3)食品温度曲线

初期食品温度上升,直到一定值一一湿球温度,整个恒率干燥阶段温度不变,即加热转化为水分蒸发所吸收的潜热(热量全部用于水分蒸发);在降率干燥阶段,温度上升直到干球温度。

4、试述干燥设备中顺流和逆流干燥的特点。

答:顺流干燥特点:(1)湿物料与干热空气相遇,水分蒸发快,湿球温度下降比较大,可允许使用更高一些的空气温度如80-90℃,进一步加速水分蒸干而不至于焦化。(2)干端处则与低温高湿空气相遇,水分蒸发缓慢,干制品平衡水分相应增加,干制品水分难以降到10%以下,因此,吸湿性较强的食品不宜选用顺流干燥方式。

逆流式干燥特点:(1)湿物料遇到的是低温高湿空气,物料因含有高水分,尚能大量蒸发,但蒸发速率较慢,这样不易出现表面硬化或收缩现象,而中心又能保持湿

润状态,因此物料能全面均匀收缩,不易发生干裂。(2)逆流干燥,湿物料载量不宜过多,因为低温高湿的空气中,湿物料率水分蒸发相对慢,若物料易腐败或菌污染程度过大,有腐败的可能。载量过大,低温高湿空气接近饱和,物料有增湿的可能。

5、请你写出豆奶粉喷雾干燥工艺实验中喷雾干燥设备的基本组成和进风温度、出风温度的范围及其设备特点。

答:①基本组成:雾化系统、空气加热系统、干燥室、鼓风机、旋风分离器、蠕动泵;②进风温度和出风温度的范围:进风温度180℃左右,出风温度80℃。③设备特点:(1)干燥速度快,产品能够保持与液滴相近似的中空球状或者疏松团粒状的粉末状

态,具有良好的分散性、流动性和溶解性。(2)生产过程简单、控制操作方便,适宣于连续化大规模生产。(3)设备比较复杂,一次性投资大,热消耗比较大,动力消耗大。(4)一般只适合于能够喷成雾状的食品,不适合于粘度太大的食品。

6、常见食品的变质主要由哪些因素引起?如何控制?

答;变质因素:1、微生物;2、天然食品酶;3、热冷;4、水分;5、氧气;6、光; 7、时间。

控制方法:1、若短时间保藏有两个原则,尽可能延长活体生命。如果必须终止生命,应该马上洗净然后把温度降下来;2、长时间保藏,则需控制多种因素。比如控制微生物采用加热冷冻干藏、高渗透烟熏气调化字保藏辐射生物方法,控制酶和其他区因素,可以采用降低温度,热糖灭酶等方法,其他影响因素,包括昆虫水分氧光可以通过包装来解决。

7、冬天生产的珍味鱼干,用密封袋包装后,放到夏天,出现了霉变,是什么原因,如何控制?

答:①原因:因为冬天气温较低,而夏天温度较高。冬天生产的珍味鱼干,经密封包装,水分含量基本保持不变,但是其水分活度却随看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在冬天,由于温度低本身就不利于微生物生长,并且水分活度较低不利于微生物生长,到了夏天由于温度升高,水分活度提高,适合微生物生长,并且温度又较高,因此发生腐败变质,另外由于鱼干通常采用真空包装,因而发生没变。

②如何控制:可在鱼干加工过程中尽量采取降低水分活度的方法,如添加适当的

糖,增大烘干程度等,可适当添加防腐剂,结合杀菌措施,尽量低温保藏,控制加工过程污染等。

8、分析热风干燥的干燥机制。答:干燥过程的变化主要是内部水分扩散与表面水分蒸发或外部水分扩散所决定开制过程中食

品内部水分扩散大于食品表面水分蒸发或外部水分扩散,则恒率阶段可以延长,若内部水分扩散速率低于表面水饭扩散,就不存在恒率干燥阶段,外部很容易理解,取决于温度空气湿度流速以及表面蒸发面积形态等。内部水分扩散速率的影响因素或决定因素主要是温度梯度和水分梯度,水分扩散一般总是从高水分处向低水分处扩散,即是从内部不断向表面方向移动。温度梯度将促使水分从高温向低温转移。具体如下:

预热阶段干燥速率上升导湿性引起水分由内向外,导湿温性相反,但

温度上升随着内外温差的减小,其作用减小

水分略有下降

恒率干燥阶段干燥速率不变导湿性引起水分由内向外,导

湿温性由于内几外几乎没有

温差

温度不变因此不起作用

水分下降

降率干燥阶段干燥速率下降导湿性引起水分由内向外,导湿温性相反

表面温度上升并且随着内外温差的加大,其作用增强

水分下降

9、试述干制对食品品质的影响。

答:①物理变化:干裂、干缩、表面硬化、多孔化、热塑性。②化学变化:营养成分:如蛋白质的变性降解,碳水化合物的分解,焦化、褐变,脂肪氧化及维生素损失等。色泽变化,:物料本省形状的变化导致色泽变化,天然色素的变化,

褐变反应。风味变化,:会发物质除去,热带来的蒸煮味,硫味。

1、罐头食品主要有哪些腐败变质现象?罐头食品腐败变质的原因有哪些?

答:现象:胀罐、平盖酸坏、黑变和发霉等腐败变质现象,此外还有中毒事故。原因主要有:①微生物生长繁殖,由于杀菌不足,罐头裂漏;②食品装量过多;③罐内真空度不够;④罐内食品酸度太高,腐蚀罐内壁产生氢气。

2、影响微生物耐热性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答:①污染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②热处理温度:③罐内食品成分。

3、影响新鲜制品冷藏效果的因素。

答:①食品原料的种类、生长环境②制品收获后的状况(比如是否受到机械损伤或微生物污染、成熟度如何等)③运输、储藏及零售时的温度、湿度状况④冷却方法。

4、速冻与缓冻的优缺点。

答:速冻优点:(1)形成冰晶的颗粒小,对细胞的破坏性也比较小;(2)冻结的时间越短,允许盐分扩散和分离出水分以形成纯冰的时间也随之缩短;(3)将食品温度迅速降低到微生物生长活动温度以下,就能及时地阻止冻结时食品

的分解;速冻的缺点:费用比缓冻高。

缓冻优点:费用相对速冻低。缓冻缺点:在缓冻食品中形成的冰晶体较大,并且由于细胞破裂,部分食品组织也受到严重破坏。且冻结速度慢。

5、食品在冷藏和冻藏过程中分别有哪些变化?

食品在冷藏过程中的变化:水分蒸发;冷害;串味;生理作用;脂肪哈败;淀粉老化;微生物增殖。

冻结与冻藏中的变化:(1)体积膨胀与内压增加(2)比热下降(3)导热系数增大(4)溶质重新分布(5)液体浓缩(6)冰晶体成长(7)滴落液(8)干耗(9)脂肪氧化(10)变色。

6、冷冻青豆产品出现颜色和气味不佳,你认为可能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如何改善?答:(1)热烫不够;(2)脂肪氧合酶(过氧化物酶或者过氧化氢酶)没有被杀死;

(3)热烫过度;(4)护色不成功;(5)原料冻结方法不恰当;(6)包装不恰当:(7)冻藏过程温度波动;(8)冻藏过程温度过高。

改善措施:①温度过高时降低温度,温度过低时升高温度;②使用恰当的冻结方

法冻结原料;③在冷藏过程中保持温度恒定。

7、影响加工制品冷藏效果的因素。

答:①制品种类;②加工时微生物去除的程度及酶失活的程度;③加工及包装时的卫生控制状况;④包装的阻隔能力;⑤运输、储藏及零售时的温度状况;⑥冷却方法。

8、影响冻结速度的因素。

答:①食品成分:不同成分比热不同,导热性也不同;(2)非食品成分如传热介质、食品厚度、放热系数(空气流速、搅拌)以及食品和冷却介质密切接触程度等。传热介质与食品间温差越大,冻结速度越快,一般传热介质温度为-30-40℃;空气或制冷剂循环的速度越快,冻结速度越快;食品越厚,热阻将增加(即使周围介质温度和空气流速不变),冻结速度也越慢:食品与制冷介质接触程度越大,冻结速度越快。

9、一罐藏肉制品,消费者反映有酸败现象,但销售过程没发现异常,且微生物培养也没发现微生物生长,分析该质量问题产生的可能原因及应采取的防止措施。答:原因:杀菌不足,可能由于原料污染情况严重、新鲜度不够、车间清洁卫生状况不良、生产技术管理不善、杀菌操作技术要求没有达到、杀菌工艺不合理等引起。

措施:①控制原料新鲜度;②生产过程卫生严格控制,防止微生物过量繁殖;③及时杀菌,不能堆积;④采用合理的杀菌工艺条件;⑤杀菌后及时降温,存放于合理的环境条件下;⑥冷却水余氯量要保持,防止二次污染。

10、影响微生物低温致死的因素。

冰点以上:微生物仍然具有一定的生长繁殖能力,虽然只有部分能适应低温的微生物和嗜冷的菌逐渐增长,但最后也回导致食品变质。-8-12℃,尤其2-5℃(冻结温度):此时微生物的活动就会受到抑制或几乎全部死亡。-20-25℃:微生物的死亡比-8-12℃时缓慢;当温度急剧下降到-20-30℃时,所有生化变化和胶体变性几乎完全处于停顿状态,以致细胞能在较长时间内保持其生命力。

降温速度:冻结前,降温越快,微生物的死亡率越大;冻结时,缓冻将导致大量微生物死亡,而速冻则相反。

结合状态和过冷状态:急剧冷却时,如果水分能迅速转化成过冷状态,避免结晶形

成固态玻璃体,就有可能避免因介质内水分结冰所遭受的破坏作用。微生物细胞内原生质含有大量结合水分时,介质极易进入过冷状态,不再形成冰晶体,有利于保持细胞内胶体稳定性(比如芽孢,低温下稳定性比生长细胞高)。

介质:高水分和低pH值的介质会加速微生物的死亡,而糖、盐、蛋白质、胶体、脂肪对微坐物则有保护作用。

贮期:低温贮藏时微生物一般总是随着贮存期的增加而有所减少;但贮藏温度越低,减少的量越少,有时甚至没有减少;贮藏初期微生物减少的量最大,其后死亡率下降。

1、辐射的化学和生物化学效应。

辐射的化学效应指电离辐射使物质产生化学变化的效果,由电离辐射使食品产生多种离子、粒子及质子的基本过程有:初级辐射(即物质接受辐射能后,形成离子、激发态分子或分子碎片)和次级辐射(初级辐射的产物相互作用生成与原物质不同的化合物)。具体分析,包括这样一些现象。(1)水分子的反应。水分子对辐射很敏感,当它接受了射线的能量后,水分子首先被激活,然后由激活了的水分子和食品中的其他成分发生反应。(2)氨基酸与蛋白质也能发生反应。射线照射到食品蛋白质分子,很容易使它的二硫键、氢键、盐键、醚键断裂,破坏蛋白质分子的三级、二级结构,改变物理性质。射线照射,引起氨基酸、蛋白质分子的化学变化,形成脱氨、脱羧反应、含硫氨基酸的氧化、交联和降解等。(3)酶是机体组织的重要成分,因醣的主要组成是蛋白质,故它对辐射的反应与蛋白质相似,如变性作用等。(4)一般来说,饱和脂肪是稳定的,不饱和脂肪容易发生氧化。辐射脂类的主要作用是在脂肪酸长链中-C-C键外断裂。辐射对脂类所产生的影响可分为三个方面:理化性质的变化;受辐射感应而发生自动氧化;发生非自动氧化性的辐射分解。(5)碳水化合物一般来说对辐射相当稳定,只有大剂量照射下才引起氧化和分解。在食品辐射保藏的剂量下,所引起的物质性质变化极小。低分子糖类可能会发生旋光度降低、褐变、还原性和吸收光谱变化、产生H2、C0、CO2、CH4等气体。多糖类可能会发生熔点降低、旋光度降低、褐变、结构和吸收光谱变化。(6)水溶性维生素中以VC的辐射敏感性最强,其他水溶性如VB1、VB2、泛酸、VB6、叶酸也较敏感,VB5(烟酸)对辐射很不敏感,较稳定。脂溶性维生素对辐射均很敏感,尤其是VE、VK更敏感。

生物学效应指辐射对生物体如微生物、昆虫、寄生虫、植物等的影响。这种影响是由于生物体内的化学变化造成的。已证实辐射不会产生特殊毒素,但在辐射后某些机体组织中有时发现带有毒性的不正常代谢产物。辐射对活体组织的损伤主要是有关其代谢反应,视其机体组织受辐射损伤后的恢复能力而异,这还取决于所使用的辐射总剂量的大小。(1)辐射对微生物的作用主要有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两类。微生物接受辐射后本身发生的反应,可使微生物死亡。微生物也可以受来自被激活的水分子或电离所得的游离基的影响而使细胞生理机能受到影响。(2)辐射对昆虫总的损伤作用是致死,“击倒”(貌似死亡,随后恢复),寿命缩短,推迟换羽,不育,减少卵的孵化,延迟发育,减少进食量和抑制呼吸。(3)辐射可使寄生虫不育或死亡。(4)辐射主要应用在植物性食品(主要是水果和蔬菜)抑制块茎、鳞茎类发芽,推迟蘑菇开伞、调节后熟和衰老上。

2、腌制速度的影响因素。

答:在腌渍保藏中,根据分子扩散的基本方程以及Van’t hoff方程。腌制速率与体系的粘度、温度、腌制物的厚度、腌制物的表面积、腌制剂、注射腌渍方法等相关。

3、何谓半干半湿食品,延长半干半湿食品的保藏期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答:定义:在食品的各种状态中,除了固体、液体外,还有一些食品的状态是介于固液之间,其水分含量在20-50%,Aw大多处于0.7-0.85之间,比新鲜果蔬低,比传统干燥食品高,处于半干半湿状态,这样的食品成为半干半湿食品。措施:适当降低水分活度、添加合适的防腐剂、结合低温保藏或巴氏杀菌、适当调整产品pH、结合真空或充氮气等包装、结合其他冷杀菌技术如辐照。

4、市场上有蛋黄派产品,主要是一类带夹心的烘焙类产品,制作原理类似于蛋糕。这类产品通常在包装上标志货架寿命为6个月。有一家公司的产品,到了夏天,产品表面很容易长霉菌,出现腐败变质问题。请问出现长霉的原因可能有哪些?如何去控制?

答:原因:①密封包装的产品水分含量基本保持不变,但是其水分活度却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夏天由于温度高,相同操作工艺条件下的产品水分活度提高,适合了微生物的生长,容易腐败;②生产过程中车间卫生条件比较差,产品原始微生物数量比较多;③水分活度过大;④没有使用合适的防腐剂;⑤防腐剂使用方

法不正确。

控制方法:①可在加工过程中尽量采取降低产品水分活度的方法,如添加适当的糖、增大烘烤程度等;②可适当添加防腐剂;③结合杀菌措施;④尽量低温保藏;

⑤控制加工过程污染等。

简述化学保藏中常用的防腐剂及其使用原则。

答:用于食品保藏的防腐剂可以大致分为无机。有机和生物类三大类,CQ2,03,苯甲酸及其钠盐,山梨酸及其钾盐、苯甲酸衍生物、丙酸及丙酸盐等为常用的抗菌剂。 NISIN、纳他霉素等生物类抗菌剂也逐步开始使用。原则:化学保藏中使用防腐剂的目的是抑制微生物的生长,从而达到保藏的目的(1)它是在有限时间内才能保持食品原来的品质状态,属于暂时性保藏;(2)由防腐剂只能延长细菌生长滞后期,因而只有未遭细菌严重污染的食品,利用化学防腐剂才有效。(3)并不能改善低质食品的品质,即如果食品腐败变质已经开始,则决不能利用防腐剂将已经腐败变质的食品变成优质食品。

6、方便榨菜中添加了足量的防腐剂,依然出现胀袋和腐败,是什么原因,如何控制?

原因:(1)原料榨菜污染严重;(2)生产过程污染严重;(3)放置时间过厂,或者放置条件不合适;(4)防腐剂选择不恰当;(5)防腐剂使用方法不恰当。控制:(1)采用新鲜、无污染或者污染程度很小的原料,控制原料的卫生程度;(2)控制生产过程的卫生程度,生产过程的流程控制或者工艺操作条件需要合理;(3)贮藏时间是有限的,尽可能在低温下流通或者贮存;(4)选择有针对性的防腐剂;(5)防腐剂的使用方法要恰当,比如苯甲酸钠在酸性条件下才有效。

7、叙述发酵保藏原理以及控制食品发酵因素。(10分,答对任意5点,即得全分)

原理:发酵保藏食品利用能够产酸和酒精的微生物的生长来抑制其它微生物的生长。有利菌一旦能大批生长,在它们所产生的酒精和酸的影响下,原来有可能被腐败菌所利用的食物成分将被发酵菌作利用。有利菌的产物如酸和酒精等对有害菌有抑制作用,从而使得有害菌的生长不能大量进行,而保持食品不腐败。有利菌一般能耐酸,大部分腐败菌不耐酸。

控制因素:(1)酸度。酸度不管是外加或发酵的均可抑制微生物生长;(2)酒精。

与酸一样,同样具有防腐作用,主要取决于其浓度,按容积计12%-15%发酵酒精能抑制酵母的生长;(3)酵种。发酵开始时预期菌种迅速繁殖可抑制其它杂菌生长。如馒头、酿酒、酸乳生产。(4)温度。发酵所需的温度依微生物的种类而异,温度起伏会影响发酵效果。在混合发酵时可以调节发酵温度使不同类型的微生物的生长速度得以控制,借以达到有目的的发酵效果。(5)氧气供应量。适当地提供或切断氧气可以促进或抑制(发酵)菌的生长,同时可以导致生产向产生预期的代射产物方向发展。乳酸菌是兼性厌氧菌,只有在缺氧的条件下才能将糖转化成乳酸霉菌完全是需氧性的菌,故缺氧是控制霉菌生长的重要途径。酵母是兼性厌氧菌,空气充足时繁殖活动超过发酵活动,缺氧时进行酒精发酵。

8、在腌渍食品时,用盐腌制鱼肉,盐浓度通常在15-20%,通常采用低温,而用糖蜜果蔬时,糖浓度高达60%以上,却通常采用高温,为什么?

答:(1)根据扩散方程,温度越高,扩散系数越大温度提高对于提高扩散速率是有利的;溶质的摩尔浓度越大,扩散速率越大;正常温度下溶质的分子体积越小,扩散系数越大。根据Van’t hoff方程,温度越大、溶质摩尔浓度、溶质解离因素越大,渗透压越大,腌渍速率越快。(2)糖的分子量大约是盐4倍,另外盐能够解离,也就是说,要达到与15%盐(质量体积浓度)相当的扩散腌渍速率,糖需要120浓度。而糖的溶解度有限,采用高温可以有效提高腌渍遠率。(3)腌制鱼肉过程,通常鱼肉是生鲜原料,需要保持鱼肉本身的质地。高温会导致蛋白质变性从而无法得到理想产品,如果采用常温,则由于鱼肉营养丰富、可能会有微生物污染和增殖的问题,因此采用低温。(4)而糖蜜果蔬产品的性状一般要求是熟制品,因此可以采用高温,一则提高速率,二则可以满足质地的需要,三则也可以防止微生物的问题。

第八章中式糕点加工工艺(最新)

第八章中式糕点加工工艺 第一节概述 一、概念 糕点pastry:以粮、油、糖、蛋等为主料,添加适量辅料,并经调制、成型、熟制等工序制成的食品。 中式糕点chinese pastry:起源于中国,具有中国传统风味和特色的糕点。 二、中式糕点的发展历史 我国糕点制作历史悠久,技术精湛,历史书中对糕点有很多记载。2000多年前的先秦古籍《周礼·天宫》就讲到“笾人馐笾之实,模饵粉姿。”其中模是炒米粉或炒面,饵为糕饵或饼耳的总称,这些都是简单的加工, 但已初具糕点的雏形,后来品种逐渐增加,有蜜制的、油炸的等。屈原在《楚辞·招魂》中说到“拒汝蜜饵, 有伥皇兮”,其中拒汝和伥皇就是后来的麻花和撒子,《齐民要术》中详细记载了其成分和制法。晋人葛洪著的《西京杂记》提到每当重阳节, 民间以“黏米加昧尝新”即重阳糕,以庆丰收。到了汉朝出现了“饼”的名称,当时的饼呈扁圆形包括焙饼、蒸饼、馒头等。如汉代许慎在《说文》中有“饼,以粉及面为薄饵也”的记载。汉朝最有名的饼为“胡饼”,《释名》中说“胡饼之作, 胡麻著上。”,胡饼就是芝麻饼,是我国传统糕点之一。唐宋时期,糕点已发展为商品生产,制作技术也有了进一步提高。据史料记载,当时长安有专业“饼师”和专业作坊,采用烘烤方法,使用“饼鏖”(平底锅) 等工具。宋代在制作技术上已采用油酥分层和饴糖增色等,所以,当时苏东坡有诗写到“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诗句。宋代的《东京梦华录》、《梦梁录》等书中记载当时的糕类有: 蜜糕、乳糕、豆糕、重阳糕等。饼类有月饼、春饼、千层饼等,所用馅料有枣泥、豆沙、蜜钱等。元、明、清除继承和发展唐、宋时期的糕点生产技术之外,一些少数民族糕点也开始进入中原。明朝戚继光抗倭时,将糕饼作为军用干粮(清·施鸿保《闽·杂记》),这种糕饼就是现在的光饼,说明当时糕点生产已有很大规模。明、清以后,我国糕点生产逐渐形成了各地区具有独持风味制作技艺,并在相互影响下,发展为目前繁多的花色品种。 三、中式糕点的分类 ㈠以生产工艺和最后熟制工序分类 1.烘烤制品以烘烤为最后熟制工序的一类糕点。 ⑴酥类糕点:使用较多的油脂和糖,调制成塑性面团,经成形、烘烤而制成的组织不分层次,口感酥松的制品。 ⑵松酥类糕点:使用较少的油脂,较多的糖(包括砂糖、绵白糖或饴糖),辅以蛋品、乳品等并加入化学疏松剂,调制成具有一定韧性,良好可塑性的面团,经成形、烘烤而制成的口感疏松的制品。 ⑶松脆类糕点:使用较少的油脂,较多的糖浆或糖调制成糖浆面团,经成形、烘烤而制成的口感松脆的制品。 ⑷酥层类糕点:用水油面团包入油酥面团或固体油,经反复压片、折叠、成形、烘烤而制成的具有多层次、口感酥松的制品。 ⑸酥皮类糕点:用水油面团包油酥面团制成酥皮,经包馅、成形、烘烤而制成的饼皮分层次的制品。 ⑹水油皮类糕点:用水油面团制皮,然后包馅,经烘烤而制成的皮薄馅饱的制品。 ⑺糖浆皮类糕点:用糖浆面团制皮,然后包馅,经烘烤而制成的柔软或韧酥的制品。 ⑻松酥皮类糕点:用松酥面团制皮,经包馅、成形、烘烤而制成的口感松酥的制品。 ⑼硬酥皮类糕点:使用较少的糖和饴糖,较多的油脂和其它辅料制皮,然后包馅,经烘烤而制

食品加工操作过程

食品操作流程 一、粗加工风险控制要求 1、粗加工前应认真检查待加工食品,发现有腐败变质、超过保质期或者其他感官性状异常的,不得加工和使用。 2、食品原料的加工和存放要在相应位置进行,不得混放和交叉使用,加工肉类、水产类的操作台、用具和容器与蔬菜分开使用,并要有明显标志。 3、蔬菜类食品原料要按“一择、二洗、三切”的顺序操作,彻底浸泡清洗干净,做到无泥沙、杂草、烂叶。 4、肉类、水产品类食品原料的加工要在专用加工洗涤区或池进行。 二、烹调加工风险控制要求 1、烹调前应认真检查待加工食品。发现有腐败变质或者其他感官性状异常的,不得进行烹调加工。不得将回收后的食品(包括辅料)经烹调加工后再次供应。 2、热加工食品必须充分加热,烧熟煮透,防止外熟内生;食物中心温度必须高于70℃。 3、加工后的成品应与半成品、原料分开存放。需要冷藏的熟制品,应尽快冷却后再冷藏。

4、烹调后至食用前需要较长时间(超过2小时)存放的食品,应及时采用高于60℃热藏或低于10℃冷藏(冷藏的熟制品应当在冷却后及时冷藏)。隔餐及外购熟食要回锅彻底加热后才能供应。 5、加工用工具、容器、设备必须经常清洗,保持清洁,刀、砧板、盆、抹布用后须清洗消毒;直接接触食品的加工用具、容器必须彻底消毒。 6、工作结束后,调料要加盖,做好工具、容器、灶上灶下、地面墙面的清洁卫生工作。 三、专间操作风险控制要求 1、专间及出菜通道要洁净,不能堆放任何杂物。专间(台)只能存放直接入口食品及必需用的食具、工用具。 2、专间使用前应当进行空气消毒,每次记录使用时间和累计时间,及时更换。 3、专间的各种刀具、砧板、切片机械等工用具、容器必须专用,定位存放。用前消毒,用后洗净。 4、操作人员进入专间前要二次更衣、洗手消毒,闲杂人员不得随意进入备餐间。备餐间窗口保证关闭状态,不得随意开合。 5、保持专间清洁,每天严格做好有关工用具和空气消毒、卫生清扫等工作,并做好相关记录。

食品操作流程图

食品操作流程 为保证食品安全,依据《食品安全法》的相关规定,指定本工作流程。 一、食品采购: 1、制定食品采购计划。确定采购食品的品种、品牌、数量等相关计划安排。 2、选择供货商。认真查验供货商的资格证明,保证食品的来源合法。 3、签订供货合同。与供货商签订供货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特别是食品质量出现问题时双方的责任和义务。 4、索取食品的相关资料。向供货商索取食品的相关许可证、商标证明、进货发票等证明材料,采用扫描、拍照、数据交换、电子表格等科技手段建立供货商档案备查。 5、按照《进货台账制度》对购进食品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批号、保质期、供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进货日期等内容进行登记,建立台账。账目保管期限为两年 二、食品储存 1、设立食品仓储仓库。专门用于存放查验合格的食品。 2、详细记录食品入库信息。食品入库要详细记录商品的名称、商标、生产商、进货日期、生产日期、保质期、进货数量、供货商名称、联系电话等信息。 3、按照食品储存的要求进行存放。食品要离墙离地,按入库先后次序、生产日期、分类、分架、生熟分开、摆放整齐、挂牌存放。严禁存放变质、有臭味、污染不洁或超过保存期的商品。 4、贮存直接入口的散装食品,应当采用封闭容器。在贮存位置标明食品的名称、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等内容。 5、食品出库要详细记录商品流向。 6、每天对库存食品进行查验。发现食品有腐败、变质、超过保质期等情况,要立即进行清理。 7、每周对仓库卫生检查一次。确保库房通风良好、干净整洁,符合食品存储要求。 8、变质食品设立专门的仓库或容器进行保管。不得同合格的食品混放在

一起,以免造成污染。 三、食品的加工 1、厨师要根据不同食物的特性,采取合理的烹调方式,尽量不破坏食物的营养价值,做到色、香、味、形俱佳。 2、各种食品原料不得就地堆放。清洗加工食品原料必须先检查质量,不加工腐烂变质、有毒有害或其他感官性状异常的食品。严禁加工凉菜、凉面、野生菌和皮蛋。四季豆、土豆等蔬菜不能干煸,需高温煮熟烧透。 3、清洗、加工肉类、水产品、蔬菜的清洗池、操作台、用具容器要分开使用,并要有明显标志,生食与熟食要分开加工。食品原料的加工和存放要在相应场所进行,不得混放和交叉使用。盛放海产品的容器要专用。清洗后食品原料不落地存放。 4、蔬菜类食品原料要按“一择二洗三切”的顺序操作,彻底浸泡清洗干净,做到无泥沙、无杂草、无烂叶。肉类、水产品类食品原料的加工要在专用加工洗涤区处理。肉类清洗后无血、毛、污,鱼类清洗后无鳞、鳃、内脏,活禽宰杀放血完全,去净羽毛、内脏。食品盛器用后应冲洗干净、消毒处理。 5、保持室内清洁卫生,做到刀不锈、板不霉、整齐有序。加工结束及时拖清地面,水池、加工台、用具容器清洗干净,定位存放;切菜机、绞肉机等机械设备用后拆开清洗干净。废弃物应置于带盖污物桶内,及时清倒,保持桶内外清洁。不得在加工、清洗食品原料的水池内清洗拖布。 6、操作人员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在加工时要严格按卫生要求进行操作,不能对着饭菜咳嗽、打喷嚏;不能用手抠鼻屎、耳垢;上厕所后必须洗手。食品调味时要严格按烹调卫生要求进行,切忌用手指直接沾汤品尝,不能用汤勺、锅铲盛汤汁放入口中品尝。 7、成品菜要直接用清洁、卫生、消过毒的容器盛装,不能用抹布或围裙擦试容器。成品菜不能放地上,防止造成第二次污染。 四、食品销售 1、每天对销售的食品进行尝检、留样。 2、用于食品销售的容器,工具必须符合卫生要求。 3、当天制作,当天售完。 4、对于不合格的食品必须召回。

食品加工流程(仅供参考)

食品加工流程 本校关键环节加工操作流程包括采购验收、运输、贮存、粗加工和切配、烹调、餐饮器具消毒保洁等。 采购验收操作规程 (一)采购的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等应符合国家有关食品安全标准和规定的有关要求并应进行验收,不得采购《食品安全法》第二十八条规定禁止生产经营的食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第三十三条规定不得销售的食用农产品。 (二)采购时应索取购货凭据,并做好采购记录,便于溯源;向食品生产单位、批发市场等批量采购的,还应索取许可证、检验(检疫)合格证明等。 (三)购置、使用集中消毒企业供应餐饮具的应当查验其经营资质,索取消毒合格凭证。 (四)入库前应进行验收,出入库时应进行登记,作好记录。 运输操作规程要求 (一)运输工具应当保持清洁,防止食品在运输过程中受到污染。(二)运输需冷藏或热藏条件的食品时应分别配备符合条件的冷藏或保温设施。 贮存操作规程要求 (一)贮存场所、设备应当保持清洁,无霉斑、鼠迹、苍蝇、蟑螂,不得存放有毒、有害物品(如杀鼠剂、杀虫剂、洗涤剂、消毒剂等)及个人生

活用品。 (二)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应当分类、分架存放,距离墙壁、地面均在10cm以上,并定期检查,使用应遵循先进先出的原则,变质和过期的食品、食品添加剂应及时清理销毁。 (三)冷藏、冷冻的温度应分别符合冷藏和冷冻的温度范围要求: 1.冷藏、冷冻贮存应做到原料、半成品、成品严格分开,不得在同室内存放。冷藏、冷柜应有明显区分标识,宜设外显式温度(指示)计,并定期校验,以便于对冷柜内部温度的监测。 2.在冷冻柜内贮存时,应做到植物性食品、动物性食品和水产品分类摆放。 3.在冷冻柜内贮存时,应确保食品中心温度达到冷藏或冷冻的温度要求。4.冷柜应定期除霜、清洁和维修,以确保冷藏、冷冻温度达到要求并保持卫生。 粗加工与切配操作规程要求 (一)加工前应认真检查待加工食品,发现有腐败变质迹象或者其他感官性状异常的,不得加工和使用。 (二)食品原料在使用前应洗净,动物性食品原料、植物性食品原料、水产品原料应分池清洗,禽蛋在使用前应对外壳进行清洗,必要时消毒处理。(三)易腐烂变质食品应尽量缩短在常温下的存放时间,加工后应及时使用或冷藏。 (四)切配好的半成品应避免污染,与原料分开存放,并应根据性质分类

食堂生产工艺流程及操作规程

蓝天学校食堂生产工艺流程及操作规程 为了加强学校食堂管理,强化责任,规范流程,提高效率,确保安全,现就学校食堂操作规程明确如下: 一、食品加工流程: 原料进货验收------择洗------精洗一一切配------加工制作------备菜间存放一一分发 二、餐具洗消流程: 餐具清洗消毒------浸泡——漂洗------存放保洁 三、餐具回收流程 餐具回收――残存物清理一一归类一一清洗 四、分餐运输流程 运输------抬入餐厅------分配到分餐窗口------厨房间卫生-----厨房卫生管理 操作规程: 原料进货 1、学校一切食品必须定点米购,米购食品及其原料时,应向供货者索取食品的检验合格 证或者化验单(即索证)。 2、索证时对索证食品的卫生检验合格证,化验单必须查清产品名称,生产企业名称,生产 日期,批号等。3、索证食品的卫生检验合格证,化验单如为复印件,应加盖检验单位印章。 4、包装食品必须检查食品标签,严禁三无”产品进库。 5、食品进库或制作加工前必须由验收员验收,签字 二、食品粗加工 1、动物性食品禽、肉、鱼和植物蔬菜等分开加工,生熟菜墩要分开使用,肉类、蔬菜清洗池要分开使用,防止相互影响。 2解冻融解应提前进行,在常温下自然解冻,不用热水融解禽、肉、鱼类食品,处理后的食品应分类摆放,用洁净的容器存贮,防止与未经处理食物接触造成污染。 3每天工作前处理好使用的设施,清洗水池,地面,容器架、框、刀具等,工作结束时要搞好卫生,及时处理垃圾及废异物。 4加工间应保持墙面、地面清洁,加工原料应计划出库、采购缩短存放备用时间,防止腐败变质,所有加工食物都应严格验收检查及至取样式检验,不符合规定和标准的不予接收,不可加工处理。先处理的 食品原料应先提供使用,粗加工间内的工具,用具,工作服不得外借使用,并经常清洗保持清洁。 三、烹调加工 1、烹调加工所用原料应保持新鲜,冷冻的肉、禽、水产应在室温下缓缓地彻底融解,不能热水融解应急处理。 2、灶房内的所有原料进入时要认真检查,发现卫生问题及时处理,不干净返回粗加工间重新处理,腐败变质或感官性状异常的应停止使用。 3、调料应认真检查,发现异杂物等及时筛选,禁止使用假冒伪劣原料。 4、非食品用原料严格控制,禁止入内,防止误食引发食物中毒。

食品加工工艺学教学大纲

※<前言>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食品加工工艺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一门应用化学、物理学、生物学、微生物学和食品工程原理等各方面知识,研究食品原料化学成分的加工特性及原辅料质量与食品加工的关系;食品的保藏原理;果蔬食品、粮油食品、动物食品、酿造食品等的加工原理,加工工艺,产品标准和常见质量问题及其控制措施;介绍食品加工的新技术、新成果及发展前景。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熟悉食品的品质特性,懂得各种食品的生产原理和工艺理论;具有探索新工艺、新技术、新原料的研究能力; 研究食品资源利用、生产和储藏的各种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实现生产合理化、科学化和现代化,为人类提供营养丰富、品质优良、种类繁多、食用方便的食品。 二、课程的教学目的与要求 依据本专业教学计划对本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经过理论教学、综合大实验等教学环节,使学生获得下列知识和技能: 1.了解原料中化学成分的加工特性以及原辅料质量与食品品 质的关系。掌握原料预处理的方法及辅料的要求和使用标准。 2.了解食品不稳定的原因,熟悉食品保藏的基本原理和相应的技术措施。

3.掌握果蔬食品、粮油食品、动物食品和酿造食品中的主要类型及其加工工艺,主要工序的机理、技术要求及技术参数。熟悉新产品开发中的工艺设计。 4.了解产品质量标准;了解产品商品化的基本知识。 ※<教学内容> 绪论 1.基本内容 ⑴ 食物与食品的概念,食品的分类方法。 ⑵ 食品加工的重要意义。 ⑶ 国内外食品工业的发展状况及前景。 ⑷ 食品加工学的任务。 2.基本要求 ⑴ 了解食品加工的意义及特点。 ⑵ 了解食品工业的发展状况及前景。 3.重点难点 国内外食品工业的历史与现状,国内外食品工业的差距,以及食品工业的发展前景。 4.建议⑵ 介绍本课程的学习方法和注意事项,并给学生指定参考书和期刊。 第一章果蔬的化学成分和预处理 1.基本内容 ⑴ 果蔬的化学组成。 ⑵ 果蔬中的可溶性糖、有机酸、色素、维生素、单宁、含氮物质、部分糖苷和果胶物质等与食品加工的关系。 ⑶ 果蔬原料挑选、分级、洗涤、去皮、切分、去核(芯)、破碎、热烫等的作用和方法。 ⑷ 果蔬在加工过程中变色的原因及护色的主要措施。 2.基本要求 ⑴ 了解果蔬中化学成分与加工的关系,果蔬在加工过程中的变色的原因。

第八章 罐头类食品

第八章罐头类食品 19世纪初,当拿破仑的大军横扫欧洲大陆时,由于战线拉得过长,军队食品供应就成了一个难题,当时的法国政府悬赏200个金路易来征集长期保存食品的方法。1804年,法国人尼古拉斯.阿培尔(Nicolas Appert)厨师经过悉心研究,反复试验,发现使用玻璃瓶作为容器,经过杀菌、密封就可以长期保存食品,这就是罐头食品的起源-罐藏法。 罐头食品具有携带方便和食用方便的特点,从以军事需要为目的的军需粮秣变为到处可见普通食品;不仅走进了寻常人家的厨房,搬上了餐桌,成为在社会生活中普遍使用的一种食品,而且成为国际食品贸易中主要品种。这种广泛的需求极大地刺激了罐头食品工业的发展。经过近200年来的不断发展创新,罐头食品的理论体系不断完善,生产加工技术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特别是大量的新型材料成功地用作为罐头容器,更使得罐头食品的内涵和外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罐头食品是指将食品原料经过处理、分选、修整、烹调(或不经烹调),装入罐头容器(包括马口铁罐、玻璃瓶、复合薄膜袋或其他包装材料容器),密封、杀菌、冷却或无菌包装而制成的所有食品。 罐头食品种类繁多,按照内容物的特点来分,罐头食品有肉类罐头、禽类罐头、水产(水生动物)类罐头、水果类罐头、蔬菜类罐头以及其他类罐头这六个大类。 以罐头容器所用的材料来分,罐头食品可分为金属罐(镀锡薄钢板罐、镀铬板罐、铝合金罐)、玻璃瓶罐、复合薄膜袋、PET瓶和利乐包五个大类。 我国罐头工业的发展历史可追溯到百年前,经过我国几代罐头食品从业者的努力,目前我国的罐头行业已形成一大批具有先进管理、先进技术、先进设施的生产企业,生产的产品远销美、欧、东南亚等地区。据统计,2004年我国罐头总产量达到300多万吨,其中福建、新疆、浙江、河北等四省区产量均超过20万吨,山东、湖南、广西、海南、广东等也都突破10万吨。在2004年我国软饮料罐头总产量近3000万吨,前3名分别为广东、浙江、上海。 尽管罐头是我国传统的出口产品,出口额一直位居食品工业的前列。但在国内,罐头消费却相对较低,年人均1公斤不到。相比美国年人均消费90公斤、欧洲50公斤、日本23公斤的比例,中国的罐头消费较少。据英国最大的罐头制造公司介绍,一个普通英国家庭在一周内通常吃15个罐头。在国外,罐头食品消费主要有两大部分:一是家庭消费;二是快餐和食品店选用,作为配料加工各式快餐食品。 罐头食品由于经过热力杀菌,处于商业无菌的状态,与其他类型的食品相比,安全卫生质量是比较高的,未见因食用品质正常的罐头食品而发生食物中毒的报道。而且在正常的贮存条件下,保质期内的罐头食品是不会发生安全卫生问题。

食品加工过程与质量控制

食品加工过程与质量控 制 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食品加工过程与质量控制 1.食品加工的三原则: 安全性、营养价值、嗜好性。亦满足外观、风味、卫生、货架寿命、方便性、功能特性等要求。 2.一般的加工过程: 原料→预处理→加工→灭菌→包装→入库 过程学:化工过程——反应基础科学、过程设计及实施 ?例如:巴氏鲜牛奶:原料奶验收→净乳→冷却→标准化→均质→巴氏灭菌→冷却→灌装→装箱→入库贮存 ?澄清型苹果汁:原料选择→清洗和分选→破碎→压榨→粗滤→澄清→精滤→糖酸调整→脱气→UHT杀菌→无菌罐装 ?冷鲜肉:生猪→冲淋→麻电放血→冲淋→烫毛、脱毛→挂钩、燎毛、刮毛→去内脏→去头、蹄→劈半→修割、冲洗→分割→预冷→包装→金属监测→运输 3.食品加工特点 (1)生物活体:通常是鲜活的生物原料、活体加工到易消化代谢的食品;(2)营养性:无营养也就不能成为真正的食品,营养性是作为食品的基本属性; (3)安全性:安全性要求对人体健康无造成急性或慢性损害的危险,是一个绝对概念; (4)风味:中国传统食品讲究的就是色香味形俱佳,食品风味是食品的一种嗜好性;

(5)功能性:传统中医学上的温热性、寒凉性、平性;现代的功能性、保健性等等 要求加工的特殊性——分子、纳米、微米到宏观各个尺度上的可控过程温度、时间、环境、设备、添加物、包装、贮运等等 4.食品污染 ?食品污染是影响食品安全的主要问题。 ?包括原料的产前、产中和产后、运输加工过程的、添加附料的、包装的、贮藏的、运输的、销售的、售后的,一直到餐桌的 ?加工过程的问题有两方面的因素: ◆来自不规范的操作,例如生产加工过程中不注意操作卫生,从而导致微生物污染;食品加工助剂的使用量不合乎标准等。 ◆来自食品加工过程中的添加物,比如添加非食品级的色素、香味剂、防腐剂、保脆剂、发色剂、护色剂等。 另来自原料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从食品加工角度:原料学(自身的、外来的) 5.食品中的危害 ?食品中诸多不安全因素可能存在于食物链的各个环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微生物、寄生虫、生物毒素等生物污染: ?微生物和寄生虫污染是造成食品不安全的主要因素 ?◆环境污染: ?无机污染物如汞、镉、铅等重金属及一些放射性物质

食品加工工艺

罐藏食品工艺 一、概述 1、罐头的一般生产过程:装罐、排气、密封和杀菌冷却为必经阶段 2、罐头食品的特点:1)储存期长2)对储存环境的要求低3)便于携带、运输4)食用方便。 3、罐藏食品的两要素:密封性、商业无菌 二、罐藏容器 1、罐藏容器分类: 按其材料性质可分为金属容器和非金属容器。 按其制造方式分类可分为三篇罐、两篇罐; 按接缝方式分类可分为焊锡罐、电阻焊罐、激光熔接罐和粘接罐; 按罐体形状不同可分为圆罐、方罐、椭圆罐、梯形罐、马蹄形罐等。 2、罐藏容器的性能与要求 1)食品符合卫生要求;2)具有良好的密封性能3)具良好的耐腐蚀性;4)适合工业化生产5)容器应易于开启,取食方便,体积小,重量轻,便于携带,利于消费。 3、常用的罐藏容器 1)镀锡薄板罐,俗称马口铁:分为5层,中间钢基,钢基上下各为一层合金层,再上面是镀锡层,再上面是氧化膜和油膜。 2)涂料铁 抗硫涂料:加入氧化锌,用于肉禽类、水产类罐头 抗酸涂料:以环氧树脂为主要原料,用于高酸性食品 防粘涂料:用于午餐肉等罐头 乙烯型涂料以及环氧胺基涂料:啤酒罐面涂料 3)其他:包括铝合金罐、镀鉻薄板、玻璃罐、软罐头等。 其中软罐头是由聚酯、铝箔、聚烯烃组成的复合薄膜为材料制造成的,软包装的使用被认为是罐头工业技术的革新。 4.空罐的制造,以焊锡罐为例 1)罐身、罐盖的生产工艺: 板材剪切—切角、切缺—端折—成圆—踏平—焊锡—翻边—罐身 2)空罐的卷封:二重卷边、迭接率 三、实罐的生产工艺 1、装罐前容器的准备:空罐的清洗;盖的打印;空罐的钝化处理 1)目的:为了提高素铁罐的耐腐蚀性。 2)方法:重铬酸钠0.8kg、氢氧化钠2.0kg、土耳其红油300ml、自来水100kg。 3)原理:由于金属表面吸附了氧、氧化剂或其他物质构成了单分子的保护层。 2、装罐的工艺要求 1)顶隙 2)糖液的配制 直接配制法:配制30%糖溶液,溶解、过滤、校正糖浓度。 稀释法:配制60-70%的浓糖液,用时加水稀释。吸稀释后的糖液应当天用完。 各类水果罐头要求产品开罐后糖液浓度为14-18%。 3、排气:1)排气的目的2)真空度的影响因素 4、密封 5、杀菌 6、冷却 7、检查 面制品加工 一、焙烤食品的原辅料

餐饮加工操作流程图.doc

餐饮加工操作流程图 餐饮加工操作流程图 酒店餐饮食品加工流程 验收检查场地器具卫生 散装原料作感官性状检查 (部分蔬菜作农药残留检测,肉类索取检验、检疫合格证明) 定型包装食品检查包装、标记、标识 过秤清点数量 入库定位码放 填写验收记录 清理场地、器具 潜在危害原料不符合卫生标准(致病菌污染;农药、瘦肉精过量残留;有寄生虫),运输车辆和人员卫生安全(致病菌污染) 鱼、肉泡洗规范流程 领入原料领入原料

洗手去除外包装 检查专用水池卫生检查原料质量 检查原料质量浸泡解冻 清洗检查原料质量 盛装清洁容器清洗 定位存放盛装清洁容器 清洁场地、水池定位存放 场地清洁、水池鲜鱼、肉类清洗操作流程冻鱼、肉类清洗操作流程潜在危害泡洗池卫生不合格、个人卫生不合格。 鱼、肉切配规范流程 洗手 检查砧、刀、案、筐、盆的卫生 切配

盛装清洗容器 定位存放 清理砧、刀、台面、地面等卫生 潜在危害砧、刀、案、筐、个人卫生不合格(致病菌污染) 择菜工序规范流程 检查工作台、场地卫生 洗手 领入原料 清理泥沙杂物 摘菜去皮去籽 半成品装筐 离地存放

场地清洁 器具归位 潜在危害摘菜不净,不洗手蔬菜洗切规范流程 洗手 半成品搬运 浸泡 粗洗 净洗 控水 切菜 净菜装筐

定位码放 清洁场地、器具 潜在危害洗菜池、案等工器具不卫生,操作人员不洗手(致病菌污染) 烹饪加工规范流程 设备安检 洗手消毒 器具准备 烹饪加工 (食物中心温度70℃) 盛装容器 备餐运送 留样填写记录

清洁场地、器具 潜在危害加热不彻底(致病菌存活、毒素未清除)、生熟不分、个人卫生不合要求(致病菌二次污染)、使用工业盐(有毒、有害物质残留) 主食加工规范流程 设备安检 领料码放 洗手 器具准备 制馅、和面、洗米 成型 装成品盘 蒸煮 盛装容器

幼儿园关键环节食品加工规范流程

民办幼儿园关键环节食品加工规程 说明:为了方便餐饮服务提供者制定食品加工操作规程,我们制定出了11项食品加工操作规程,餐饮服务单位要按照要求制定出适合自己的各项食品加工规程,并按照要求统一制作版面上墙遵照执行。11项食品加工规程参见附件2。 按照餐饮服务许可审查分类,不同类型的餐饮服务提供者需制定不同内容的食品加工规程: 第一类:制作1-11项; 第二类:制作1、2、3、7-11项(学校食堂1-11项); 第三类:制作1、2、7、9、10、11项; 第四类:制作1、2、10、11项; 第五类:制作1、2、9、10、11项。

附件2 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操作规程 目录 1、粗加工及切配操作规程及要求 2、烹调加工操作规程及要求 3、凉菜配制操作规程及要求 4、现榨果蔬汁及水果拼盘制作操作规程及要求 5、点心加工操作规程及要求 6、裱花操作规程及要求 7、烧烤加工操作规程及要求 8、生食海产品加工要求 9、备餐及供餐操作规程及要求 10、餐饮具清洗消毒保洁操作规程及要求 11、原料采购、食品贮存及库房要求

1、粗加工及切配操作规程及要求 一、加工前应认真检查待加工食品,发现有腐败变质迹象或者其他感官性状异常的,不得加工和使用。 二、食品原料按照挑拣、整理、解冻、清洗、剔除不可食用部分等工序进行加工处理。 三、各种食品原料在使用前应洗净,动物性食品、植物性食品应分池清洗,水产品在专用水池清洗,禽蛋在使用前应对外壳进行清洗,必要时消毒处理。 四、蔬菜在使用前冲洗干净并浸泡30分钟以上,以降解蔬菜中农药残留量,预防食物中毒。 五、易腐食品应尽量缩短在常温下的存放时间,加工后应及时使用或冷藏。 六、切配好的半成品应避免污染,与原料分开存放,并应根据性质分类存放。 七、已盛装食品的容器不得直接置于地上,以防止食品污染。 八、蔬菜、肉类、海鲜等食品原料的加工工具及容器应分开使用并有明显标志。 九、加工结束将地面、水池、加工台、工具、容器清洗干净,保持清洁,垃圾及时入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