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护林退化林分现状20150326003
加强三北防护林退化林分的修复探究

加强三北防护林退化林分的修复探究三北防护林是中国国家重要的生态工程之一,由于长期的过度开发和不合理的利用,导致部分林分退化严重,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为了加强三北防护林退化林分的修复,需要对其原因进行深入的研究探究,并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
退化林分的形成原因可以分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
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变化、土地侵蚀和病虫害等,而人为因素则主要包括过度放牧、滥砍滥伐和不合理的经营管理等。
气候变化是影响三北防护林退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由于全球气候变暖,三北地区的降水量减少,气温升高,导致土壤水分减少,对林分的生长产生了不利影响。
气候变化还增加了干旱、风沙等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强度,进一步加剧了退化林分的程度。
土地侵蚀是另一个重要的原因。
由于三北地区土壤质量较差,植被覆盖率低,容易造成滑坡、塌方和土壤侵蚀等问题。
特别是在农牧交错带,长期过度放牧和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导致草地退化和土地沙化,进而加速了退化林分的形成。
病虫害也是三北防护林退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退化的林分往往抵抗力较弱,容易受到病虫害的侵袭。
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气候变暖和全球贸易的扩大,一些外来入侵物种进入三北地区,对当地的林分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人为因素也是导致退化林分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过度放牧是三北地区退化林分的主要原因之一。
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一些农民过度放牧,导致草地退化和土地沙化,进而加剧了退化林分的程度。
滥砍滥伐也是造成退化林分的主要原因之一。
由于三北地区森林资源丰富,一些企业和个人为了谋取经济利益,进行滥砍滥伐,导致了大面积的森林砍伐和退化。
不合理的经营管理也是导致三北防护林退化的原因之一。
由于缺乏科学管理和监督,一些经营者没有采取合理的经营方式,导致了林分的退化。
针对三北防护林退化林分的修复,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管理措施:加强生态环境修复和保护工作。
通过加大植被恢复和土地防护的投入,修复破坏的生态系统,提高植被覆盖率和水土保持能力,减少土地侵蚀和病虫害的发生。
退化林分形成的原因及修复建议

L i n y e y u a n y i下文结合实践,分析探讨林分退化现状,并研究分析引发林分退化的主要原因,针对这些因素提出修复退化林分的方法,希望能为当前生态建设与发展工作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借鉴与参考。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日益提升,越来越追求更高品质的生活,并在生活与居住环境方面的要求逐渐转向绿色化、自然化方向发展。
在此背景下,人们对于生态环境的关注程度也越来越高,生态环境建设成为现代可持续发展的主题,国家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林业建设,大力开展退耕还林工作,如三北防护林工程生态环境建设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但是在取得重大成果的同时,一些林区林分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问题,严重的出现很多死树,引发人们的广泛关注。
退化林分林木生长严重不良,更甚者发生枯死,对于林带建设也造成巨大影响。
而引发林分退化现象的因素有很多。
所以有关单位和工作人员必须要对退化林分引起足够的重视,加强管理与监控,查找引发林分退化的主要原因,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修复,实现林分持续健康发展,为生态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退化林分的原因1、自然因素导致林分退化的因素有很多,如土壤、气候以及自然灾害等,都会对林分退化造成影响,土地因素主要是指由于土壤当中养分含量不足,无法满足树木生长营养需求。
气候因素主要是由于风霜寒冻和降雨气候条件等,导致苗木生长水分和养分不足,大风霜冻等不良气候条件会引发苗木,出现生理性干枯,生长不良,引发林分退化。
病虫害以及鼠害等各种自然灾害,也严重影响苗木正常生长,引发苗木病化或者枯死。
2、人为因素人为因素主要是指有关领导和工作人员,没有充分认识到造林绿化重要性,单纯的开展造林工作,相应的管理与养护工作不到位。
同时由于造林绿化工作当中,规划设计以及苗木培育工作缺乏完善的技术,再加上造林护林资金缺乏,对于林木健康生长造成巨大影响,导致林分退化问题发生。
3、苗木自身质量引发的林分退化依照当地实际和环境条件,对苗木种类科学选择应科学栽培,以免由于苗木栽植地立地条件或者自然条件不符合苗木生长,而导致林分退化。
加强三北防护林退化林分的修复探究

加强三北防护林退化林分的修复探究背景:三北防护林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工程之一,主要覆盖中国北方的山地和草原。
该项目的目标是通过植树造林和加强林业管理,防止荒漠化、水土流失和沙尘暴等环境问题的进一步恶化,维护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
然而,长期的人为干扰、自然灾害和气候变化等因素导致了部分防护林退化和萎缩,给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严重的挑战和压力。
目的:本文旨在探究如何加强三北防护林退化林分的修复工作,从植物选择、管理措施、生态恢复等方面提出可行的建议和措施,以期能够更好地保护和恢复三北防护林的生态环境和资源价值。
方法:本文采用文献调研和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三北防护林退化的原因和特点,综合国内外同行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提出了一些具有可行性和针对性的修复措施和建议。
结果:植物选择方面,应优先选择土地适宜、生长快、能够适应干旱、寒冷和盐碱等恶劣环境的树种和草种,如杨树、刺槐、柠条、沙柳、胡杨、雪松、大针叶等。
这些植物具有快速生长、耐旱、抗寒、固土保水、抗风沙等特点,可以有效促进土壤水分和养分的循环和积累,提高土壤质量和生态环境的稳定性。
管理措施方面,应从土地治理、树木保护、综合经营等方面入手,建立全面合理、科学规范的管理体系。
具体包括:恰当选择土地改良措施,如排灌、整地、施肥等,提高土壤肥力和水分保持能力;采用梯田和塞堡等措施,控制水源涝、保持水源量,降低水土流失风险,促进地下水的恢复和循环;建立完善的防火、防虫、防病植树体系,通过合理的管理农业、林业、畜牧业等产业,提高综合经营效益和贡献度。
生态恢复方面,应注重立体复合修复体系的建设,逐步恢复三北防护林的生态过程和植被结构。
这包括不同种植方式的结合,例如生态林、经济林、饮用水源地林等;注重完善微景观优化措施,例如通过植物堤、生物降解制剂等手段,使土壤有机质逐渐恢复和树种生长情况逐渐改善;适当开展野生动物增殖和保护工作,例如野生动物饲养和繁殖、栖息地保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监测等。
试析加强三北防护林退化林分的修复

试析加强三北防护林退化林分的修复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不断加剧,我国北方地区的防护林退化问题变得日益严重。
而三北防护林工程是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项重要生态工程,旨在修复并加强北方三个林区(东北、北部、西北)的防护林带,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防止土地沙化。
随着工程的推进,一些防护林林分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退化现象,这给当地的生态保护和森林资源保护带来了很大困难。
本文将就加强三北防护林退化林分的修复问题展开分析与讨论。
一、退化林分的表现和原因1. 表现:退化林分主要表现为树木生长缓慢、种类单一、森林结构紊乱、土地沙化严重等现象。
一些地方还出现了森林火灾、病虫害的频繁发生,这些都严重危害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和林业资源。
2. 原因:退化林分的形成是由于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所致。
主要包括自然因素、人为因素和外来入侵物种等。
自然因素主要是气候干旱、土地贫瘠、土壤侵蚀等;人为因素包括过度砍伐、过度放牧、过度开垦等;外来入侵物种则是指一些外来的有害植物和动物种群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
二、退化林分的修复措施1. 科学治理:针对不同类型的退化林地,科学制定修复方案,包括人工造林、植物群落修复、土壤保护与改善等。
通过种植抗逆树种、引种保护濒危植物、进行土壤保育和改良等手段,逐步实现林分的自然恢复和发展。
2. 生态补偿:利用生态补偿机制,对于那些退化严重的林分,通过政府的引导和组织,向生态保护者提供适当的经济和资源方面的补偿。
这将有利于更多的人参与到林分的保护和修复中来。
也有助于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促使当地居民自觉参与到生态保护中来。
3. 生物多样性保护:在林分的修复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多样性的植物和动物资源对于恢复林分的生态平衡起着重要作用。
在修复工作过程中,充分考虑野生动植物的生命周期和生境需求,力求减少对野生动植物种群的影响。
4. 环保宣传: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环保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减少人为破坏行为。
试析加强三北防护林退化林分的修复

试析加强三北防护林退化林分的修复
为了加强三北防护林的修复工作,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和实施。
首先需要对退化林分的现状进行调查和评估,以确定退化的程度和原因。
需要制定针对性的修复方案,包括栽植适宜的树种、加强管理和保护措施等。
需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社会公众和相关部门对于防护林修复的重视和支持。
退化林分的现状:首先需要对三北防护林区域内的各类林地进行详细的调查和评估,确定各地的退化林分面积、程度和原因。
退化林分的原因可能包括过度砍伐、过度放牧、环境污染等多种因素。
只有明确了退化的原因,才能制定出有效的修复方案。
制定修复方案:根据对退化林分现状的调查和评估,可以制定出针对性的修复方案。
根据不同地区的情况,选择适宜的树种进行栽植,同时加强生态保护措施,比如加强对栽植树木的管理和保护,确保树木的成活率。
同时可以采取梯级治理、种植效益林、荒山造林、退耕还林等方法,以提高土地的植被覆盖率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加强管理和保护措施:针对退化的林分,需要加强管理和保护措施,确保树木的成活和生长。
可以通过制定合理的管理计划,定期对树木进行修剪和护理,保证树木的健康生长。
同时要加强对林地的保护,禁止滥砍滥伐和乱砍乱伐行为,保护林地的生态环境。
加强宣传教育:修复三北防护林的工作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参与,因此需要加强宣传教育工作,提高社会公众对于防护林修复工作的重视和支持。
可以通过媒体宣传、举办宣传活动等方式,向社会公众宣传防护林的重要性和修复工作的意义,激发社会各界的热情和参与度。
浅谈坝上杨树防护林死亡、退化林分更新措施

3 . 1 退化 林 分改造措 施
防护功能退化 、 减弱 , 甚至丧失 , 将导致生态防护 林体系衰退 ,已经取得生态建设成果有可能发生 逆转 , 直接影响坝上地区农牧 民的生产生活。对
收稿 日期 : 2 0 1 5 一 O 1 — 1 9
新改造防止林地退化 、 沙化是构建稳 固的京津冀
和 国际形 象具有 重要 意义 。 张家 口坝上 地 区地 处京 津 冀 上 风上 水 , 该 地
绿色生态屏 障的重要环节 , 对维护区域生态安全 4 4  ̄ 4 2 。 0 8 , 属内蒙古高原的南缘 , 西部 、 北部与内
蒙古 自 治区接壤 , 东部与河北省承德市毗邻 , 南部
以淡 栗 钙 土 为 主 的道 路 两 侧 和农 田林 网 以 乔 木 树 种 为主 , 交 通 干道 和 重 点景 区周 边适 当配
择伐补造 2 . 0 3 h m 2 万h m ( 针对退化林分 中濒死 林) , 抚 育 改造 4 . 7 2万 h m 2 ( 针 对 退 化 林 分 中生 长
为张家 口市 的怀安 、 万全 、 崇礼 、 赤城 等县 。
2 . 2 杨树 防 护林主要 分 布
区森林 生态 功能的完整体现与京津冀地 区的空 气质量密切相关 。 科学有序地对坝上地区杨树防 护林进行更新改造——调整林龄结构 、 优化树种 配置、 提高林分质量形成生态功能稳定的绿色植 被, 可 以充 分 发 挥 植 被 的空 气 净 化 功 能 , 对 改 善 京津冀空气质量具有积极作用 。 截止到 2 0 1 2 年底河北省坝上地 区防护林总 面积为 2 3 . 3 5 万h m 2 , 其中杨树 1 O . 1 9 万h m ( 过熟
试析加强三北防护林退化林分的修复

试析加强三北防护林退化林分的修复随着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的加剧,全球各地的森林资源不断受到破坏和贬低,防止森林退化和满足人民生活需求的良好生态环境越来越成为挑战。
作为我国最大的水源涵养区,三北防护林在长时间以来承担了巨大的抵御风沙和减轻气候变化的重任,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经济价值。
因此,加强三北防护林退化林分的修复是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
一、退化原因防护林退化主要有人为造林不合理,过度伐木和草原过度放牧等原因。
由于当地经济水平不高,当地居民常在林地内砍柴采药,捕杀野生动物等活动,导致了防护林的退化。
造林不严格遵循科学的植被学规律,随意选择树种和科目,或者直接使用单一种植,使植物种类贫乏、森林结构不稳定,导致退化。
过度砍伐和放牧会使防护林地质水平降低,土地板结和根系破裂,水土流失严重,同时,也对生态建设产生了很大的威胁。
二、修复措施1. 林业管理制度的改革和完善改变人工造林不规范的状况,要建立智慧化的林业管理制度,包括更加完善的防护林管理机制和长期的林业规划。
加强高标准绿化的建设,加强科学的树种选择,增强防护林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2. 植树造林与恢复荒漠的合理布局在防护林退化林地范围内,植树造林成为一种重要的受理办法。
根据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不同,选择适合的树种和科属,进行合理的植被修复。
此外,合适的荒漠化恢复技术也应该被应用,做的好会让树木生长更健康,根系能扎稳土地,防止土壤侵蚀和水源干涸。
3. 改善畜牧和农田的耕种方式在三北防护林的范围内还包括许多的牧区和耕种面积,这些地方的管理制度和耕种技术也应该得到改善。
针对过度放牧和耕种过多的地区,应该加强畜牧和耕种管理,优化牧草种植和运用,增加耐旱性植物品种和进行有机肥料的使用。
同时建立相关的反思和监管机制,减少激发退化的可能性。
4. 加强科研和技术攻关当前,防护林维护的复杂性和长期性需要用科学技术辅助和控制。
近年来,有很多支持基础性的和应用性的科学研究得到开展,从而为三北防护林的维护和修复提供了方便有效的技术支持。
试析加强三北防护林退化林分的修复

试析加强三北防护林退化林分的修复三北防护林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屏障,对于保护黄土高原、防治沙漠化、改善气候环境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由于长期以来人类的过度开发和不恰当的管理,导致了三北防护林的退化现象严重,对于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加强三北防护林退化林分的修复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应该加强对三北防护林退化原因的研究,深入了解退化林分的成因,以便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修复措施。
退化林分主要是由于过度的采伐、滥伐、自然灾害等因素引起的。
我们应该加大对采伐和滥伐行为的打击力度,从制度上加强对防护林区的管控。
加强森林防灭火措施,减少火灾对防护林的破坏。
针对退化林分的不同程度,我们应该采取不同的修复措施。
对于轻度退化的林分,我们可以通过合理的林业管理措施,如合理间伐、更新播种等,来恢复林分的生长状况。
对于中度退化的林分,我们可以采取人工植被修复措施,如人工造林、抚育管理等,以加快林分生长速度,恢复防护功能。
对于重度退化的林分,我们可以采取种植灌木、草本植物等快速生长的物种,来控制土壤侵蚀,恢复生态。
加强对退化林分修复效果的监测和评估也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对不同修复措施的效果进行评估,我们可以及时调整和改进修复措施,提高修复效果。
加强林分的长期监测,及时发现和解决林分退化的问题。
我们还应加强对社会公众的宣传和教育,加强对防护林的保护意识和环保意识,增强公众参与的积极性。
只有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防护林修复的良好氛围,才能够真正做到三北防护林的持续保护和修复。
加强三北防护林退化林分的修复,需要全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
通过加强对退化原因的研究,采取相应的修复措施,监测和评估修复效果,加强宣传教育,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才能够保护好三北防护林,实现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夷陵区人工防护林退化林分现状与改造措施 周丹 赵晓玲 张军莲 刘成金 张启东 朱建忠 (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林业局 宜昌 443100)
摘 要:本文通过对夷陵区人工防护林退化林分的现状分析,阐述了杨树、华山松防护林退化林分的现状及成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改造措施,供同仁参考。 关键词:人工防护林;退化林分;原因;措施 夷陵区属于长江流域和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生态敏感区域,是长江水系及其众多支流、湖库的重要源头和水源涵养区,是三峡大坝、葛洲坝及水利枢纽工程的重要绿色屏障。防护林体系建设不仅大幅度提升森林质量和生态功能,而且对构建长江上游地区生态屏障,确保长江三峡国家重点水利工程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生态安全,具有十分重要作用。 夷陵区营造的人工防护林,存在树种单一、结构简单、树龄老化、树势渐弱、病虫害严重、林分生长不良等现象,导致林木损失较大、防护功能下降,影响林业生态建设作用的发挥。因此,加强退化防护林林分改造与修复,增强森林生态系统整体功能,已成为我区防护林体系建设的重点工作之一。 1 夷陵区人工防护林退化林分的现状 1.1 林地面积与林种结构 夷陵区土地总面积335385hm2,其中:林地面积267902hm2, 2
占79.9%;非林地面积67483hm2,占20.1%。在林地面积中,有林地193357hm2,占72.2%;灌木林地59817hm2,占22.3%;其他林地14728hm2,占5.5%。有林地面积按林种划分,防护林185680公顷,占96.0%;其他林种7677公顷,占4.0%。 1.2 人工防护林退化林分的现状 全区人工防护林面积8697.5hm2,占防护林面积的4.7%。其中,杨树Populus 2471.2 hm2,华山松Pinus armandii Franch258.9hm2,以松类、柏类、杉类为主的针叶混交林3892.8hm2,以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 L.、银杏Ginkgo biloba L.等为主的阔叶林954.2hm2,以松、杉、杂为主的针阔混交林1120.4hm2(见表1)。除杨树、华山松林分出现退化现象外,其他林分防护功能均能得到正常发挥。原因,一是早期营造的松、杉、柏等防护林,通过多年封山育林和经营管护,造林树种与天然生栎类等阔叶树种已形成结构合理、生长良好的混交林分;二是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营造的刺槐、银杏等防护林由于树种选择、经营管理得当,加之该树种适宜性广,对立地条件要求不严,目前已成林,防护效能逐渐提高。 表1 人工防护林面积按树种统计表 单位:hm2 林种\树种 合计 杨树 华山松 针叶混 阔叶林 针阔混 防护林 8697.5 2471.2 258.9 3892.8 954.2 1120.4 退化防护林 1027.9 769.0 258.9 比例 11.8 31.1 100.0
据调查统计,全区退化的人工防护林面积1027.9hm2,占人工
防护林面积的11.8%。按退化程度分[1],重度退化345.6hm2,占 3
33.6%;中度退化318.0hm2,占31.0%;轻度退化364.3hm2,占35.4%。造林树种以杨树、华山松为主(见表2)。 1.2.1 杨树防护林退化林分的现状 2000年、2001年,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在夷陵区相继实施,2000~2005年两项工程共营造杨树防护林面积2471.2hm2。其中,2000年造林404.7hm2,按《湖北省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操作细则》龄组划分标准,目前刚进入近熟林期;2001~2005年造林2066.5hm2,已进入中龄林期。据调查,共有769.0hm2出现退化现象,占退化防护林总面积的74.8%,占杨树防护林总面积的31.1%。主要分布于龙泉、鸦鹊岭、分乡、黄花、小溪塔、雾渡河等乡镇。 (1)重度退化:防护功能严重下降,枯死木、濒死木比例占单位面积株数40%以上的防护林面积210.0hm2,占27.3%,均属于近熟林。 (2)中度退化:防护功能明显下降,枯死木、濒死木比例占单位面积株数10~40%的防护林面积194.7hm2,占25.3%,均属于近熟林。 (3)轻度退化:防护功能出现下降,枯死木、频死木比例占单位面积株数10%以下的防护林面积364.3hm2,占47.4%,均属于中龄林。 1.2.2 华山松防护林退化林分的现状
全区华山松防护林退化林分面积258.9hm2,占退化防护林面积的25.2%,占华山松防护林面积的100%。主要分布于国有樟 4
村坪林场,为上世纪60年代人工栽植,树龄达55a以上,均属于成熟林。目前,树木老化、生理机能衰退、逐渐枯老死亡,林分明显退化,防护功能严重下降。按退化程度划分,重度退化135.6hm2,占52.4%;中度退化123.3hm2,占47.6%。 表2 退化防护林面积按退化程度统计表 单位:hm2
树种 退化面积
重度 中度 轻度
计 成熟林 近熟林 计 成熟林 近熟林 中龄林 合计 1027.9 345.6 135.6 210.0 318.0 123.3 194.7 364.3 杨树 769.0 210.0 210.0 194.7 194.7 364.3 华山松 258.9 135.6 135.6 123.3 123.3
2 退化原因分析 2.1 造林树种选择不当造成林分退化 立地条件、造林树种选择不当,造林违背适地适树的原则,是导致杨树林分退化的重要因素。我区退耕还林工程营造的杨树防护林,部分造林地块属坡耕地或岗地,土壤保水能力差,加之土壤贫瘠,不能满足杨树生态特性的要求,导致林木生长不良。杨树在幼林生长阶段长势还一般,但进入中龄林后,随着对水分和肥力的需求不断增加,由于缺水、缺肥而表现出生长衰弱,年生长量低下,形成小老树林分和干头树林分。此原因形成的退化防护林面积388.0hm2,占37.7%。 2.2 蛀干害虫危害造成林分退化 人工防护林,因树种单一,生长不良,抗性又差,致使虫害不断发生并蔓延迅速。近几年来,在杨树人工防护林中,以杨干象甲、白杨透翅蛾、青杨天牛、黄斑星天牛、桑天牛等蛀干害虫发生面积 5
大,对杨树中、近熟林分危害严重,并防治困难。由于蛀干害虫的猖獗危害,致使林木成片死亡,防护林“带断网破”,从而导致林木生长量减少和部分死亡。此原因造成的退化防护林面积155hm2,占15.1%。 2.3 生理过熟造成林分退化 由于国有樟村坪林场在2000年纳入天然林保护工程范围,华山松人工林划分为生态公益林管护区,该林分已进入成熟龄期,郁闭度均在0.85以上,至今从未采伐更新,也未进行过间伐抚育,因生理过熟造成林分退化十分严重。此原因造成的退化防护林面积225.9hm2,占22.0%。 表3 退化防护林面积按退化原因统计表
树种 退化面积
立地条件差 蛀虫危害 生理过熟 其他因素
面积/hm2 比例/% 面积/hm2 比例/% 面积/hm2 比例/% 面积/hm2 比例/% 合计 1027.9 388.0 37.7 155.0 15.1 225.9 22.0 259.0 25.2 杨树 769.0 388.0 50.4 155.0 20.2 226.0 29.4 华山松 258.9 225.9 87.3 33.0 12.7
2.4 其他因素造成林分退化
营造的杨树防护林,普遍存在初植密度过大。随着林分郁闭,林木生长瘦弱、细小,森林生态功能等均不断下降。杨树为速生树种,林木之间生长竞争激烈,相互争夺养分和水分。加之林地立地条件差、未能及时抚育间伐,造成林地卫生状况差,病虫害发生严重,抑制林木生长,致使林分整体质量出现退化。此外,造林整地粗放、栽植技术不当、生产经营不当、病虫害防治不及时、人为破坏、牲畜践踏、自然因素等也是造成林分退化的重要因素。由于上 6
述原因造成的退化防护林面积259.0hm2,占25.2%(见表3)。 3 改造措施 3.1 更新改造 (1)皆伐更新:对因生理过熟造成重度退化的华山松防护林,采取逐年小面积皆伐更新或带状采伐更新等方式改造,然后选择欧洲云杉Picea abies、鹅掌楸Liriodendron chinense或其它阔叶树种造林更新,并以营造针阔混交林或阔叶混交林为主;对低山、丘陵地区重度退化的杨树防护林,选用栾树Koelreuteria paniculata、银杏Ginkgo biloba L等速生树造林更新。皆伐更新面积以5hm2以下为宜,坡度平缓,不易造成水土流失且能及时更新的地方,面积可适当扩大。 (2)择伐更新:对部分中度、重度退化防护林,根据枯死、频死木分布状况,可采取块状、带状择伐的方式,伐除枯死、频死木,进行补植补造,并以营造混交林为主,优化防护林结构,同时注意保留自然更新的幼树。 (3)渐伐更新:坡度较大、人工更新困难、皆伐后易发生水土流失的中度、重度退化防护林,可分2至3次渐伐后更新造林。第1次采伐退化林木的30%,第2次采伐保留退化林木的50%,最后将留下的退化林木全部伐光。若分2次渐伐,每次各采伐退化林木的50%,并做到每次采伐后及时更新造林。 3.2 抚育改造 (1)抚育间伐:造林密度是否合理,在一定条件下是影响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