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市防护林林分退化调研报告

合集下载

加强三北防护林退化林分的修复探究

加强三北防护林退化林分的修复探究

加强三北防护林退化林分的修复探究三北防护林是中国国家重要的生态工程之一,由于长期的过度开发和不合理的利用,导致部分林分退化严重,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为了加强三北防护林退化林分的修复,需要对其原因进行深入的研究探究,并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

退化林分的形成原因可以分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

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变化、土地侵蚀和病虫害等,而人为因素则主要包括过度放牧、滥砍滥伐和不合理的经营管理等。

气候变化是影响三北防护林退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由于全球气候变暖,三北地区的降水量减少,气温升高,导致土壤水分减少,对林分的生长产生了不利影响。

气候变化还增加了干旱、风沙等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强度,进一步加剧了退化林分的程度。

土地侵蚀是另一个重要的原因。

由于三北地区土壤质量较差,植被覆盖率低,容易造成滑坡、塌方和土壤侵蚀等问题。

特别是在农牧交错带,长期过度放牧和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导致草地退化和土地沙化,进而加速了退化林分的形成。

病虫害也是三北防护林退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退化的林分往往抵抗力较弱,容易受到病虫害的侵袭。

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气候变暖和全球贸易的扩大,一些外来入侵物种进入三北地区,对当地的林分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人为因素也是导致退化林分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过度放牧是三北地区退化林分的主要原因之一。

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一些农民过度放牧,导致草地退化和土地沙化,进而加剧了退化林分的程度。

滥砍滥伐也是造成退化林分的主要原因之一。

由于三北地区森林资源丰富,一些企业和个人为了谋取经济利益,进行滥砍滥伐,导致了大面积的森林砍伐和退化。

不合理的经营管理也是导致三北防护林退化的原因之一。

由于缺乏科学管理和监督,一些经营者没有采取合理的经营方式,导致了林分的退化。

针对三北防护林退化林分的修复,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管理措施:加强生态环境修复和保护工作。

通过加大植被恢复和土地防护的投入,修复破坏的生态系统,提高植被覆盖率和水土保持能力,减少土地侵蚀和病虫害的发生。

试析加强三北防护林退化林分的修复

试析加强三北防护林退化林分的修复

试析加强三北防护林退化林分的修复1. 引言1.1 背景介绍“三北防护林”是指我国北方地区的三个重要生态防护林带,分别是北京以北的华北防护林、辽河流域的东北防护林和长江中下游的四川防护林。

这三个防护林带起到了重要的生态屏障和防护作用,保护了生态环境、保障了水土资源的稳定。

近年来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三北防护林出现了一些问题,其中之一就是退化林分问题。

由于过度砍伐、灌木丛生、草地扩张等因素,导致部分林分出现了严重退化,生态功能下降,影响了防护林带的整体效能。

为了解决三北防护林退化林分的问题,迫切需要采取有效的修复措施,以恢复林分的健康状态,增强防护林带的生态功能和稳定性。

本文将进一步分析三北防护林的重要性,探讨退化林分修复的方法,并探讨加强三北防护林的意义。

【背景介绍】完。

1.2 问题提出三北防护林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工程项目,对于防止土壤侵蚀、保护生态环境、改善空气质量、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三北防护林中的部分林分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退化现象。

退化林分不仅影响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完整性,还影响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

如何有效修复退化林分,加强三北防护林的生态功能,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针对退化林分的修复工作,需要研究出科学的方法和技术,以实现林地生态系统的修复和重建,提高林地的生态服务功能,促进当地的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问题提出】部分对于了解退化林地修复现状和对探讨解决方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 正文2.1 三北防护林的重要性三北防护林是我国最重要的生态屏障之一,位于我国北方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区。

这片区域虽然地处中国的北方,但却承担着重要的生态功能,对于保护黄土高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保护水源等方面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北防护林不仅可以阻挡北方的寒冷气流,保护南方地区的农田和人民生活,还可以有效减少水土流失,改善土地质量,增强土壤保温和保湿能力。

甘肃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现状调查报告

甘肃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现状调查报告

甘肃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现状调查报告甘肃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现状调查报告三北防护林工程如今进入五期规划发展阶段,对我国治理万里风沙线和水土流失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面对部分防护林老龄化,防护功能不断减弱的现状,有关专家表示,生态建设没有一劳永逸的“常青树”,也不是任其自生自灭的“孤岛”。

甘肃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战略通道。

那么,这条“绿色长城”的建设遭遇了哪些瓶颈?我省究竟如何破解部分防护林老龄化难题,保证三北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这引发了社会各界的深度思考。

缺水树龄大缺乏管护是主因在河西,沙枣树、红柳、旱芦苇等植物干瘦干瘪,骨子里透露着一种大漠戈壁的荒凉、苍劲和对水的渴望。

行走在河西大地,有一种植物随处可见,那就是长在沙漠边缘的固沙植物梭梭,这种不起眼的小乔木耐寒耐旱,地下树干地径可达50厘米,灰秃秃的,眼看就要死了,给点水又能活过来。

眨着一双疲惫的眼睛,连日来参与并指挥全市春季植树造林行动的张掖市林业局造林科科长梁军,面对记者无奈地说:“河西的生态就是这样脆弱,多风沙干旱,缺水,缺水,还是缺水。

河西只要有水,绝对赛江南。

”其中,与河西地区其他城市相比,张掖算是水多的地方了,因为全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横穿全境,境内流域长达330公里。

2000年,国务院做出黑河跨省际向下游内蒙古西部额济纳旗分水的重要决策后,如今调水十几年了。

随着张掖将节省的珍贵水资源留给下游,下游曾一度干涸的东居延海周边生态环境得以恢复。

但在中游张掖,一些深层次问题逐渐凸显:因用水不足,农业灌溉与生态用水矛盾突出,生态整体恶化。

自2000年实施黑河调水以来,由于水循环规律发生改变,导致中游湿地萎缩,生态林局部枯死,荒漠化逐年加剧。

在高台、临泽的走访中,当地人表示,农田用水都非常紧张,更不用说生态用水了。

提起高台县北部防护林因为缺水一天天衰老,杨树枯死,黑泉乡九坝村原村支书、74岁的于台永悲从中来:“沙漠里种活一棵树多不容易啊。

农田防护林建设的调研报告

农田防护林建设的调研报告

关于加快xxxx林业局xx2009年4月25日且末县四面被浩瀚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所包围,生态环境异常严酷。

且末县气候极端干旱,降水极少,蒸发强烈。

年平均气温10.1℃,极端最低气温为-27.3℃,极端最高气温41.3℃。

≥10℃的积温3852℃,多年平均无霜期为165天。

年平均降水量仅有18.6毫米,而蒸发量高达2507毫米。

春夏季多大风、沙暴和浮尘天气,常年主风向为东北风,干旱(热)风年出现次数约40多次,八级以上大风平均16天/年,沙暴天气达21天,浮尘天气达193天。

多年来,且末人民深受风害沙尘之苦。

大风沙不仅给且末县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的工作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同时还将沙漠以每年5-10米的速度向西南推进,严重威胁着且末绿洲。

建设比较完备的防护林体系工程,抵御大风沙对农牧业的危害,具有战略意义。

一、且末县农田防护林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1978年开展“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以来,我县全面开展了农田防护林配套建设,为改善且末县农区生态小环境,增强农牧业抗灾减灾能力,保障农牧业稳产高产、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工程建设期间,1986年且末县在巴州地区首批实现了二轮承包土地农田林网化,1991年率先实现了平原绿化达标,受到前国家林业部表彰。

1995年英吾斯塘乡还被评为全国造林绿化“百佳乡”,2003年底被列为国家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2005年获自治区绿化先进集体称号。

目前且末县农区内部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绿洲农区森林覆盖率达到16.9%,居民点绿化覆盖率达到37.6%,宜林路、渠、荒地基本得到绿化,绿化总长度达800公里。

到2008年底,全县天然林面积为198万亩,人工林面积达20余万亩,森林覆盖率为0.77%。

2008年第四季度,县林业部门对全县农田防护林建设情况进行了全面的调查。

且末县目前耕地总面积为26.6万亩,其中:二轮承包面积13.2万亩,非二轮承包面积13.3万亩;另有新开荒未耕种土地面积3.6万亩;全县农田防护林保存面积为2.2万亩,其中:二轮承包土地配套农防护林面积1.7万亩,农防林占地面积比例为11.6%,林网化程度68.6%。

加强三北防护林退化林分的修复探究

加强三北防护林退化林分的修复探究

加强三北防护林退化林分的修复探究背景:三北防护林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工程之一,主要覆盖中国北方的山地和草原。

该项目的目标是通过植树造林和加强林业管理,防止荒漠化、水土流失和沙尘暴等环境问题的进一步恶化,维护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

然而,长期的人为干扰、自然灾害和气候变化等因素导致了部分防护林退化和萎缩,给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严重的挑战和压力。

目的:本文旨在探究如何加强三北防护林退化林分的修复工作,从植物选择、管理措施、生态恢复等方面提出可行的建议和措施,以期能够更好地保护和恢复三北防护林的生态环境和资源价值。

方法:本文采用文献调研和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三北防护林退化的原因和特点,综合国内外同行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提出了一些具有可行性和针对性的修复措施和建议。

结果:植物选择方面,应优先选择土地适宜、生长快、能够适应干旱、寒冷和盐碱等恶劣环境的树种和草种,如杨树、刺槐、柠条、沙柳、胡杨、雪松、大针叶等。

这些植物具有快速生长、耐旱、抗寒、固土保水、抗风沙等特点,可以有效促进土壤水分和养分的循环和积累,提高土壤质量和生态环境的稳定性。

管理措施方面,应从土地治理、树木保护、综合经营等方面入手,建立全面合理、科学规范的管理体系。

具体包括:恰当选择土地改良措施,如排灌、整地、施肥等,提高土壤肥力和水分保持能力;采用梯田和塞堡等措施,控制水源涝、保持水源量,降低水土流失风险,促进地下水的恢复和循环;建立完善的防火、防虫、防病植树体系,通过合理的管理农业、林业、畜牧业等产业,提高综合经营效益和贡献度。

生态恢复方面,应注重立体复合修复体系的建设,逐步恢复三北防护林的生态过程和植被结构。

这包括不同种植方式的结合,例如生态林、经济林、饮用水源地林等;注重完善微景观优化措施,例如通过植物堤、生物降解制剂等手段,使土壤有机质逐渐恢复和树种生长情况逐渐改善;适当开展野生动物增殖和保护工作,例如野生动物饲养和繁殖、栖息地保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监测等。

甘肃三北防护林退化林分现状浅析及对策建议

甘肃三北防护林退化林分现状浅析及对策建议

甘肃三北昉护it退化it分现狀浅祈及对策建议张珏嫣一、概况甘肃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起步于1978年,经过40多年的建设,现已完成了五期工程建设任务,取得显著成效。

三北工程建设区森林覆盖率已从工程建设初期的4%左右提高到目前的11.3%,有力促进了全省三北工程建设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产生T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成为推进全省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

在深入推进工程建设中,我省三北防护林在建设中也存在着林分退化和老化问题,已成为制约和影响我省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高质量发展的突出问题。

据初步了解,目前我省三北工程区退化林分面积约占三北工程造林保存面积的15.63%,其中重度、中度、轻度退化林分别占退化林分总面积的37.00%,41.30%和21.71%o主要退化树种为刺槐、杨、山杏、柳、榆、沙棘、柠条、侧柏、梭梭、沙枣、油松、落叶松等。

二、产生原因(一)受自然和经济社会发展条件限制从工程建设初期开始,甘肃三北人工防护林普遍存在树种单一、结构简单、初植密度不合理、林分生长不良,经营管理中管护责任难落实、更新改造工作认识不清、资金投入不足、政策执行不到位、相关机制尚未建立等问题。

(二)受气候、立地条件及自然灾害影响我省三北防护林建设区横跨极干旱、干旱、半干旱气候带,造林地大部分在梁昴、沟道、荒坡,沟深坡陡,部分区域土层薄,土壤贫瘠,加之保水保肥能力差,导致造林的成活率和保存率较低,林分生长缓慢,林分出现退化。

降雨季节性分配不均,春旱危害严重,低温、霜冻、干热风、冰雹等气候灾害发生频繁,部分区域每年均有中、强度干热风出现,使一些耐旱树种抵抗不了恶劣的自然环境而表现出生长衰弱、年生长量低下,形成了小老树林分和干头树林分。

(三)树种选择不当、配置不合理及初植密度过大三北防护林建设初期,由于对造林树种选择盲目,要求不严,没有按适地适树的原则进行,导致选择的树种不适应当地的立地条件或气候条件,引起了树木生长不良,形成退化林分。

试析加强三北防护林退化林分的修复

试析加强三北防护林退化林分的修复

试析加强三北防护林退化林分的修复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不断加剧,我国北方地区的防护林退化问题变得日益严重。

而三北防护林工程是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项重要生态工程,旨在修复并加强北方三个林区(东北、北部、西北)的防护林带,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防止土地沙化。

随着工程的推进,一些防护林林分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退化现象,这给当地的生态保护和森林资源保护带来了很大困难。

本文将就加强三北防护林退化林分的修复问题展开分析与讨论。

一、退化林分的表现和原因1. 表现:退化林分主要表现为树木生长缓慢、种类单一、森林结构紊乱、土地沙化严重等现象。

一些地方还出现了森林火灾、病虫害的频繁发生,这些都严重危害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和林业资源。

2. 原因:退化林分的形成是由于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所致。

主要包括自然因素、人为因素和外来入侵物种等。

自然因素主要是气候干旱、土地贫瘠、土壤侵蚀等;人为因素包括过度砍伐、过度放牧、过度开垦等;外来入侵物种则是指一些外来的有害植物和动物种群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

二、退化林分的修复措施1. 科学治理:针对不同类型的退化林地,科学制定修复方案,包括人工造林、植物群落修复、土壤保护与改善等。

通过种植抗逆树种、引种保护濒危植物、进行土壤保育和改良等手段,逐步实现林分的自然恢复和发展。

2. 生态补偿:利用生态补偿机制,对于那些退化严重的林分,通过政府的引导和组织,向生态保护者提供适当的经济和资源方面的补偿。

这将有利于更多的人参与到林分的保护和修复中来。

也有助于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促使当地居民自觉参与到生态保护中来。

3. 生物多样性保护:在林分的修复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多样性的植物和动物资源对于恢复林分的生态平衡起着重要作用。

在修复工作过程中,充分考虑野生动植物的生命周期和生境需求,力求减少对野生动植物种群的影响。

4. 环保宣传: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环保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减少人为破坏行为。

林木养护调研报告范文

林木养护调研报告范文

林木养护调研报告一、引言随着全球环境变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林木养护问题日益受到关注。

林木作为重要的生态环境要素,对于维护生态平衡、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提供生态服务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本报告旨在通过对当前林木养护现状的调研,分析存在的问题与挑战,提出解决方案与建议,为相关决策提供参考。

二、调研目的本调研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当前林木养护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与挑战,研究并提出解决方案与建议,为政府和相关组织提供决策依据。

三、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问卷调查、实地考察和文献资料分析等方法。

问卷调查主要针对林木养护企业和从业人员,实地考察主要针对不同区域的林木养护现场,文献资料分析主要涉及相关政策法规、学术论文和行业报告等。

四、调研结果1.养护现状分析调研结果显示,当前林木养护市场存在以下特点:(1)市场需求大: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们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度提高,林木养护市场需求不断增长。

(2)养护技术水平参差不齐:不同地区、不同企业之间的林木养护技术水平存在差异,部分地区的养护技术相对落后。

(3)政策支持力度不够:虽然政府对林木养护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但在政策支持、资金投入等方面仍有待加强。

2.问题与挑战(1)技术更新滞后:传统的林木养护方法和技术已经难以满足现代林业发展的需求,亟需更新和改进。

(2)人才短缺:林木养护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和养护工人,但目前市场上相关专业人才短缺。

(3)资金投入不足:林木养护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包括苗木采购、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费用,资金不足制约了林木养护的发展。

3.解决方案与建议针对以上问题与挑战,提出以下解决方案与建议:(1)加强技术研发与创新:鼓励企业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推广先进的林木养护技术和方法,提高养护效率和质量。

(2)培养专业人才:通过专业培训、学术交流等方式,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术水平,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林木养护专业人才。

(3)增加资金投入:政府应加大对林木养护的资金支持,提供低息贷款、税收优惠等政策,鼓励企业和社会资本投入林木养护领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敦煌市防护林林分退化调研报告
一、基本概况
截止2013年底,全市森林(包括灌木林地)面积达到
161.9 万亩,林地299.4万亩,灌木林地153.5万亩,林木
蓄积量48.8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4.04%。国家重点公益
林209.4万亩(含西湖100万亩),湿地284.25万亩。封滩育
林160万亩,退耕还林14.5万亩。人工造林21.3万亩,其
中:农田防护林5.8万亩,绿色通道4.7万亩,荒滩造林10.8
万亩。
2009年我局组织成立了由市林业局、各乡镇林业技术
人员组成的防护林林分退化调研组,对全市防护林退化情况
进行了实地调查,通过调查,全市农田防护林总面积为5.8
万亩,调查面积为5.8万亩,通过调查农田防护林退化面积
为0.62万亩。按照退化原因划分,生理过熟退化面积为0.35
万亩;立地条件原因造成的退化面积为0.12万亩;病虫鼠害
原因造成的退化面积为0.15万亩。
二、浅析造成林分退化的原因
1.立地条件差造成林分退化
造林地大部分在农田边缘、水渠、田间道两边,地表植
被分布较少,土壤保水能力差,加之土壤贫瘠,地下水位下
降,干旱少雨、风沙大,农田水利建设渠道硬化,使一些虽
耐旱树种抵抗不了恶劣的自然环境而表现出生长衰弱,年生
长量低下,形成了小老树林分和干头树林分。
2.树种选择不当造成林分退化
树种选择不当是造成农田防护林衰退的重要因素。三北
防护林建设初期,由于对造林树种选择盲目,要求不严,没
有按适地适树的原则进行,树种主要有大冠杨、加拿大杨和
钻天杨等,再加上营造缺少实践经验,造成一些地块和防护
林网树种选择和配置不合理,导致选择的树种不适应当地的
立地条件或气候条件,引起了树木生长不良,形成退化林分。
3.病、虫、鼠、兔害造成林分退化
防护林病虫鼠兔害时有发生,春季天幕毛虫、春尺蠖个
别年份有大发生现象,对杨树危害较大,常有成片杨树全被
吃光叶子的现象。在敦煌农田防护林虫害还有杨梢叶甲、杨
盾蚧、杨柳吉丁虫、桑天牛。近年来,部分地方黄斑星天牛
也有发生危害。从而导致林木生长量减少和部分死亡,林分
退化。
4.经营不当,生理过熟造成林分退化
敦煌造林树种以杨树为主,从三北防护林一期工程开始
到现在已有三十多年的时间了,20年为成熟龄期,25年以
上为过熟龄期。杨树进入自然成熟期,树木老化、生理机能
衰退、逐渐枯老死亡。由于农业经营模式的改革,防护林网
更新改造的困难加大,只要砍了或挖了很难恢复起来或重新
栽起来,只能限量采伐更新,从而保存的过熟林较多,造成
林分退化严重。
三、修复措施
针对防护林退化现状,我市于2002年就提出并实施了
“千米”工程,即每个村民小组每年改造或新建1公里农田防
护林。主要树种选择新疆杨、胡杨等品种,每年建设60多
公里。通过这些年的实施,我市农田防护林的改造工作取得
了一定成效。
2013年全市完成人工造林0.68万亩,义务植树51.8万
株,义务植树面积0.45万亩,尽责率90%以上;完成退耕
还林封滩育林1万亩;完成育苗0.2万亩,其中:当年新增
0.15万亩,苗木产量872万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